循环经济 9.2
作者: 严行方
12.86万字 0.1万次阅读 0.3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对策】 2023-10-17 16:26:56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82
    作品总数
  • 1300.47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1章
简介

自从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以来,“和谐”便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热门词。2005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主张。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毋庸置疑,无论“和谐世界”还是“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和谐经济”。道理很简单,经济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和谐经济在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与决定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更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必和谐经济——丛书序

自从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以来,“和谐”便成为当今使用频率最高的热门词。2005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主张。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毋庸置疑,无论“和谐世界”还是“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和谐经济”。道理很简单,经济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和谐经济在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与决定作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更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经济

本丛书编者认为,所谓和谐经济,是指至少解决了以下3方面问题的经济状态:一是全面达到小康社会各项经济指标,其中最主要的是GDP和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二是能够有针对性地妥善协调各种经济利益;三是能够及时、正确处理各种经济矛盾。解决好了这3方面的经济问题,和谐经济乃至和谐社会才不是空想的乌托邦。

和谐一词,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和睦、融洽、无冲突。和,更强调心平气和、和平安宁;谐,更强调协调一致、行事有序。

我们知道,社会总是由许多主体构成的,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个人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和谐经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主体无差异(相互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下的和谐。我们常说“万众一心”,如果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不就和谐了吗?确实,这种状态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也取得过成功和辉煌,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经济学中常用的同质性假设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它的存在需要具备两大前提:①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高度相关。例如在原始社会,每个原始部落内的和谐就是如此;②个体被一种有神秘色彩的宗教理念催眠,个体利益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整体利益几可等同于个体利益。

二是主体多样性(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下的和谐。俗话说“百姓,百姓,百条心。”要在主体多样性和利益冲突共存的条件下和谐经济,显然有难度,但这正是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和努力的方向。

同样,它的存在也需要两大前提:①不能消除主体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事实上也消除不了;②不能关起门来搞内部和谐,必须同时考虑外部和谐。无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都不可能偏安一隅搞封闭式和谐经济,否则这种和谐一定好景不长。

二、为什么要和谐经济

经济发展越快,越容易出问题。就像车速越快越容易出车祸一样。

国际上普遍认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3000美元 1时,往往会出现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一句话,最容易产生种种不和谐。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过程本来就是一种利益调整过程。

这种利益调整当然可以是“帕累托”式的,即一部分人的利益改善引起的群体利益改善,并不损害其他所有人利益。可是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有这样理想的利益调整,因为不同主体对于新出现的发展机遇,在认识、适应、创造能力方面各不相同。更何况,还有“一边吃肉、一边骂娘”的心理落差呢!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高,可是由于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分配机制不完善,导致社会结构日益丰富、复杂,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不断增多,贫富差距迅速拉大,利益摩擦和冲突日益增多,有的还十分激烈。所有这些,都凸现了社会和谐尤其是经济和谐的重要性。

从国际上看,许多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可是仍然和谐不了。例如早在1989年时,前苏联人均GDP就达到5279美元、前南斯拉夫人均GDP3454美元,结果怎么样呢?别提和谐了,它们的国家都已经土崩瓦解了。

由此可见,如果无法和谐经济,即不能妥善协调各种经济利益主体、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国家就无法向前发展。

三、怎样才能和谐经济

和谐经济的所有途径,都应当归结到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种经济秩序、协调各种经济矛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每个主体都从自己的主体利益出发各行其是,就必定天下大乱,根本没有和谐可言。在多样性并存状态下,秩序是依赖于制度实现的,制度能够调解各种利益冲突。当然,这里的制度是、且不仅仅是法律规范。

打一个比方。如果每个主体都是一辆汽车,所有汽车都以同一速度开往同一方向,它们之间就是“和谐”的。可是这显然不可能。怎样使车速不同、目的地不同的车辆在行驶途中保持“和谐”,交通规则及其执行就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当然,国情不同,“交通规则”也可以不同。例如,有的国家车辆靠左行驶,有的靠右行驶,这就表明“和谐”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但无论如何,交通规则都要公平对待每一辆车(公平原则),允许某些车辆超车(差别原则),在有需要的地方设置道口(补偿原则),却不能要求所有车辆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匀速前进。

这里的匀速前进,实际上就是拒绝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企图再回到过去那种压抑个人利益、消灭个人自由的所谓“和谐”状态,是十分可笑和幼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行,导致价值判断的非标准和多样化特征十分明显,和谐经济必须在此基础上谋求成功。

四、本丛书主要内容

本丛书一套5种,分别是《和谐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中产阶层》、《农民工阶层》,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为了更全面、更系统地阐述和谐经济问题。各书主要内容如下:

1.《和谐经济》

和谐,就是协调,就是平衡。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越来越暴露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不平衡本是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但这其中有一个合适的度,既不是越平衡越好,也不是越不平衡越好。经济发展不平衡至少会造成人的心理失衡,从而引发诸多不和谐的副产品,甚至造成严重灾难。本书着重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不和谐之处,以及和谐之路。

2.《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取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要素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没有绿色经济,就根本谈不上和谐经济。可现实国情是,中国人历来有一种“人定胜天”的壮志豪情,虽然为此付出了昂贵的生态代价,可是直到今天,这个问题仍很突出。我国每年的环保投资超过国防开支,就证明了绿色经济的重要性。本书着重探讨和谐经济环境下绿色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3.《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节约、可再生的生产方式,对土地、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和谐经济,必定要能够“循环”得下去。在发展理念上,循环经济主张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经济尤其不能竭泽而渔,否则将来必定会有报应,这就给循环经济提供了用武之地。

4.《中产阶层》

如果说上述3本书分别从分配、自然、资源角度探讨和谐经济的话,那么本书及《农民工阶层》的视角是社会阶层,针对的是人。中产阶层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被称为“中等收入阶层”,是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需要大力培育的一个社会群体。国际经验表明,中产阶层队伍越庞大,经济就越和谐、社会就越稳定。本书着重探讨中产阶层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产阶层在和谐经济中的橄榄型稳定作用。

5.《农民工阶层》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高达2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超过1.2亿。农民工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和纠纷,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农民工阶层在我国必将长期存在,他们的一颦一笑,时时刻刻牵动着和谐经济的神经。

五、和谐经济事关每个人利益

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国家战略规划,它涉及乃至决定着每个人的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

在和谐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把着重点从对生产力的重视转移到了对生产关系的重视上来。在整个规划中,没有出现任何具体盈利目标,重点转移到了对各种生产关系的梳理,如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等方面。总之,一切都围绕着和谐做文章。

由此可见,和谐经济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读完本书,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并对和谐经济有更深刻的理解。但愿此书,对你如何更好地生活在和谐社会、如何更好地为和谐经济服务,有所帮助。

严行方

1 2006年我国现价GDP总量为210871亿元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美元26847亿,人均GDP2042美元。从2003年起,我国GDP已经连续4年保持在10%的平台上加速增长。2004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的4.4%,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IMF排名世界第107位、世界银行排名第129位。

该作者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