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9.2
49.92万字 0.1万次阅读 1.1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0-25 18:41:41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4
    作品总数
  • 118.17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本书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重大研究课题成果之一出版,已连续出版多年,作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年报形式,对过去一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总结。本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地区篇,集聚区篇,政策篇,数据篇等,共计20余章,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对过去一年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将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全书在采集官方统计数据基础上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在内容上具有创新性,提出的研究建议可以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参考之用,这也使得全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一章

南京开卷: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三校〓〓285mm×210mm〓〓42字×37字〓〓B05E〖JZ〗〖HT24.DH〗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HT〗〖JZ〗〖ST2”F5〗(2019)〖ST〗〖BG(!〗〖BHDFG3*2,FK60mmF〗〖HT4”DBS〗〖STHZ〗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HT〗〖ST〗〖BHDG2,FK15mm,K15mm。3F〗出版社南大序号〖BH〗校〓次〓校份数〖BH〗录〓入陈文件名〖BH〗组〓版张总页码〖BH〗图〓片赵图数〖BH〗校〓对版式〖BHDG2,FK30mm,KZQF〗送校日期〖BH〗联系电话〖ST4HZ〗〖CS%0,0,0,60〗85992128〖ST〗〖CS〗〖BHDG4,FK60mmZQF〗〖HT6K〗〖HJ*2〗〓〓您对稿件的要求、意见和建议请直接与生产责任人孙志洋联系(13813855199)。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BG)F〗〖HT〗〖HJ〗〖HT4SS〗〖JZ〗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张为付主

编.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6

ISBN 9787305232138Ⅰ. ①江…Ⅱ. ①张…Ⅲ. ①服务业-经济发展-研

究报告-江苏-2019Ⅳ. ①F726.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077437号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

出版人金鑫荣书名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主编张为付

责任编辑王日俊

助理编辑秦露照排南京开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印刷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

开本880×12301/16 印张 28.75字数 802千

版次2020年6月第1版2020年6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32138

定价480.00元网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号:njupress

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

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指导委员会

主任祁彪华仁海

副主任张瑞丽张为付

委员陆建康宣烨李兴华杨向阳

原小能李杏

编辑委员会

主任张为付

副主任陆建康李兴华宣烨

成员(按笔画排序)

于〓诚〓王〓猛〓王竹君〓毕朝国许祥云〓孙昌民〓孙〓俊〓孙〓巍杨向阳〓杨青龙〓李思慧〓李冠艺李逢春〓吴〓滨〓张月友〓张岳然张〓莉〓张〓明〓周新建〓胡雅蓓徐〓圆〓徐梦鹰〓高〓俊〓戴开忠于诚王竹君毕朝国许祥云

杨向阳杨青龙李冠艺李逢春

肖明霞吴思颖张月友周翔

胡雅蓓戴开忠戴晓芳

本书为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服务业重大课题、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江苏高校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和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成果。

本书出版得到江苏省服务业重大课题专项资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江苏高校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江苏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和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现代服务业智库”的资助。

书名: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

主编:张为付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开卷: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三校〓〓285mm×210mm〓〓42字×37字〓〓B05E〖MD(1〗〖HTH〗〖JY。〗〖MD)〗〖MD(2〗〖HTSS〗〖JY。〗〖MD)〗〖MD(3〗〖HTK〗〖JY。〗〖MD)〗综合篇综合篇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19)第一章2018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概况

2018年,江苏现代服务业按照“优势互补、一体联动、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抢抓国家战略在江苏实施形成的交汇叠加效应机遇,加快构筑以南京、苏州和徐州三大区域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沿江、沿海、沿东陇海及沿运河四大服务业发展带,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淮海城市群等多个服务业发展重要板块,打造形成“三高地四带多板块”的覆盖城乡、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强劲的现代服务业空间发展框架。2018年,江苏服务业保持总体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继续扩张,占GDP比重稳步攀升,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态持续向好。服务业领跑全省经济增长,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的动力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在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高的同时,服务业在税收贡献、就业贡献、利用外资贡献等方面均达到新水平。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新兴行业和龙头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服务业龙头企业加快成长壮大,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日益提高,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新兴行业增长势头强劲,现代服务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提升,商务服务业、道路运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五大行业的规上营业收入超千亿元,与制造业发展呈现良性的双向互动效应。陆建康,李兴华,姚华荣,周正辉:数据剖析2018江苏服务业高质量发展[N].新华日报,2019年2月28日(17版).

一、 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服务业领跑GDP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标志性转变

2018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数据显示,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72052亿元,比上年增长79%,高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2个百分点。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1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占比65个百分点。

图11992—2018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单位:%)

数据来源:2019年江苏统计年鉴

根据行业大类增加值情况来看,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业增长较快,成为拉动服务业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5%,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74%。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速继续放缓,增长18%,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

服务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全省服务业用电量为8753亿千瓦时,增长142%,同比加快12个百分点,高出全社会用电量增速8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各行业用电量均实现正增长,用电量占比前三位行业增长情况分化。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分别呈现151%和184%的较快增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增速则回落至9%左右。其他行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也呈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分别达到195%、188%和121%。

服务业税收增速大幅提高。2018年,全省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67880亿元,同比增长174%,比上年大幅提高154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增速分别快于全部税收和第二产业税收59个、112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5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4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2%,金融业增长55%。服务业税收收入占税收总收入比重为495%,已接近半数水平,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服务业行业贷款增速稳中有升。2018年末,全省投向服务业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76890亿元,比年初增加45660亿元,同比增长10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余额居前两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余额132027亿元,比年初增加10169亿元,增长8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余额116456亿元,比年初增加9113亿元,增长126%。两个行业贷款增量占服务业贷款增量的496%,拉动服务业贷款增长53个百分点。

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突破50%。2018年,全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282亿美元,同比增长175%,成为拉动实际使用外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也实现新跨越,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501%,占比较上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成为优质外商资本投入的热点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额为512亿美元,其中,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呈485%、375%、139%的较快增长。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方向,继续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积极发挥好重大项目、集聚示范区、领军企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关键抓手的辐射带动作用。2018年服务业重大项目年度实际新增投资超过1300亿元,切实拉动了全省服务业有效投资;125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纳入驻企业约208万家,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约29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20万人,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成为引领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 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渐趋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表现亮眼

全省各地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相应政策效应也在指标运行数据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商务服务业、软件业和科技服务业都是较为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2018年,全省商务服务业总收入44736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综合管理服务实现了216%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增速也较快,其中,人力资源服务实现收入7876亿元,同比增长196%,法律服务增长124%。尽管在前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18年江苏软件业务收入增长放缓,但全年仍实现软件业务收入97273亿元,全省软件企业超过7500家,实现软件产品收入2430亿元,增长84%;信息技术服务收入43556亿元,增长82%。表1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单位:%)

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增加值GDP比重增加值GDP比重增加值GDP比重增加值GDP比重批发和零售业6559031016992681007470279880702394交通运输、仓储

和邮政业25911540270544392834563730976736住宿和餐饮业10944517118940171291321714068216信息传输、软件和

信息技术服务业15795524187081272443223228825234金融业47236973530293766011137967838779房地产业356444553755455442927956501654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695538284533413451124538244845科学研究和

技术服务业884501399871141097811413508316水利、环境和

公共设施管理业4282706496670755191075915707居民服务、修理和

其他服务业10735316125945181507032017560720教育18665829219515312426573227504532卫生和社会工作1015451612308917141095191615151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365608635640979579108634310公共管理、社会保障

和社会组织20039731237646342618653428802534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9》2018年,全省科技服务业领域亮点纷呈,特色鲜明,不少成果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科技服务业体量不断扩大,总收入达到8045亿元,同比增长11%,全省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达55万家,从业人员数量125万人。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平均年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全省共有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6177家,规模以上机构总收入达6558亿元,占全省总数比重815%,规模以上机构平均年收入为106亿元,规模以上机构从业人员748万人。研发设计服务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省共有研发服务机构26万家,占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的475%,研发设计服务业收入达3728亿元,较上年增长129%。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县、区全覆盖,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达到1500多家,从业人员3万余人,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技术转移服务日益活跃。全省建有省级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43个,设立技术转移分中心近300个,举办活动近3000场,服务企业115万家/次。全省共有各类技术转移机构近300家,2018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稳步提升。全省共有70多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批筹建的国家质检中心达51个,全省拥有各类检验检测实验室2万余家,涵盖了各主要专业领域。各地涌现出一批品牌、特色科技服务机构和小而精、创业型科技服务公司,如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探索“专业研发机构+孵化器”的运行模式,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激光创新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池以及激光产业集聚地;先声药业开创“企业研发机构+孵化器”的“百家汇”模式,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优势技术成果研发和落地转化;常州天正公司开发“面向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成功帮助1200余家制造企业获得融资支持。

交通运输行业运行继续呈现分化态势。2018年,全省铁路客运增长情况好于货运,公路周转量总体出现回落,水运周转量增速有所下降。全省铁路客运量为212036万人次,增长72%,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全省铁路旅客周转量为8031亿人公里,增长71%。2018年,全省铁路货运量为59714万吨,增长44%;全省铁路货物周转量为2967亿吨公里,增长18%。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相关专家表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内河水运、公路运输占比发生变化,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

邮政快递业、电信业兼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双重特征,2018年也保持了较快增长。全省实现邮政业务总量10502亿元,同比增长192%。全省实现邮政业务收入6470亿元,增长154%。全省实现快递业务收入4809亿元,增长178%。全省实现快递业务量439亿件,增长221%。2018年,快递业务收入占全省邮政业务收入的比重为743%,占比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高速增长。2018年,全省实现电信业务收入9751亿元,增长63%;全省实现电信业务总量48116亿元,增长1327%,比上年大幅加快599个百分点。

作为体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旅游业,全年业务收入增长平稳较快。2018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32473亿元,增长13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65亿美元,增长108%。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82亿人次,增长96%。其中,入境过夜游客4009万人次,增长83%。全省4A级以上景区接待游客61亿人次,增长40%。

(三) 新兴行业、龙头企业贡献增大,提质增效作用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全省规上服务业运行总体平稳,部分指标明显向好。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143082亿元,同比增长75%。在调查的31个行业大类和4个中类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租赁业、其他服务业和管道运输业等24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增长面达686%;其中有15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速高于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新兴行业、龙头企业贡献增大,在推动全省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兴行业增势领先。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表现良好。去年全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145亿元,同比增长39%,快于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315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5285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排名第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6912亿元,在所有调查行业大类中总量居首位。互联网新技术不断引领服务业新兴行业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如天泽信息是江苏省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由天泽信息自主研发的“TIZA STAR”,作为一款面向物联网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平台,目前已稳定接入超过60万台设备,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交通管理、气象监测、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等诸多领域。

龙头企业快速壮大。在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有19家,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7437亿元,对全省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31%。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共计184家,实现营业收入59157亿元,占全省规上服务业营收比重为413%。

(四) 服务业区域结构逐步协调,苏南服务业引领态势明显

区域协调发展,是江苏发展的特色优势,苏南地区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苏南五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9850亿元,占全省比重达698%,同比增长92%,比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高17个百分点,对全省贡献率849%,拉动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3个百分点。苏州市加快构筑总部经济发展优势。2018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各类总部企业达到约100家,苏州高新区规划了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上市企业总部园,整个总部园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建成。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到61%,作为江苏省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区域,南京市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项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其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都市圈服务业协同协作发展模式为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样板。表22013—201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江苏省45.146.548.150.050.3510南京市546563573583597610无锡市455476482510515511徐州市430447458472472490苏州市453472487506508515常州市458478493512512508南通市420441457476480484连云港410410421428434447盐城市423438456475476482镇江市398406419434445451宿迁市413424434444459470扬州市435455463470471478淮安市413431447467473469泰州市387387391395408425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9》(五) 服务业重点领域稳步增长,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江苏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南瑞集团、熊猫电子、南京联创等8家企业入围2018年中国软件百强,苏宁控股、同程旅游、苏州蜗牛、南京途牛等7家企业入围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财新数联发布的《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显示,江苏的互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位于全国第三位。新兴业态依托“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服务平台”等,改变了生产领域的资源集聚模式、技术创新模式、产品营销模式。如徐工集团自主开发的“Xrea”工业互联网平台被誉为“不仅是一个能为设备提供精准服务的平台,也是实体经济转型的抓手”,为3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工信部公布的2018“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名单中,江苏70家企业入选,总数列全国第二。工信部公布的2018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项目成功入围。工信部公布的2018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江苏共计13个项目入选,主要分布在冶金、机械、电力、船舶和生物医药等9个行业。

二、 江苏现代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大型互联网服务企业相对缺乏

当前,不少服务业新业态均借助互联网产生。因此,互联网企业特别是具有品牌效应和广泛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在服务业新业态的催生和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江苏省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却与江苏省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相比并不匹配。在2017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中,江苏企业仅占6家,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福建则分别有31家、20家、9家、8家、8家进入100强。同时,全国前十位互联网企业中并无江苏企业,江苏排名最靠前的苏宁控股集团仅列第12位。而互联网企业的一大特点是市场集中度高,市场占有率主要集中在本行业排名前几位的企业中,2017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中,前五名企业的互联网业务收入占百强互联网业务总收入的50%以上,前50名占到95%,可见互联网行业市场集中度之高。由此可见,与江苏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比,江苏互联网企业数量明显偏少,且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巨头,这严重制约了江苏服务业新业态的创新和发展。

2 服务业业态创新不足

一是江苏省巨大的经济体量产生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但目前多数数据资源使用属于浅尝辄止,对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二是跨行业的信息资源整合、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和协同决策缺乏,造成海量数据分析对上下游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新型服务业态发展不足。如“我的南京”APP中,主要提供了对南京主干道的视频监控,公积金及社保等数据的获取也停留在直接查询,未能针对这些大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整合与分析,也未能为商圈或是园区、社区里的住户、商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三是虽然江苏省的服务业新业态较为全面,但这些新业态很多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推广,业态初创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地区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如互联网金融、共享单车、互联网医疗等。这些新兴服务产品在江苏省的原生性仍有不足。

3 区域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一是新业态服务企业地区分布差距大。目前,江苏互联网企业和新业态服务业主要来自南京和苏州,而其他地区相对于这两个地区差距较大。如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中,江苏入选的6家企业全部来自南京和苏州,其他11个地市则无一企业上榜。二是支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基础设施质量和覆盖面地区差距大,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城乡间互联网覆盖面和质量差距较大,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在这其中,公共Wifi的覆盖与使用情况差异显得尤为突出。

4 服务业新业态建设重复

新兴业态的服务业大部分属于规模报酬递增行业,因此,适合少数大企业占领广大市场,否则企业就会难以盈利。而江苏省不同地区间服务业新业态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如“十二五”期间,全省十三个地区重点发展服务业排前五位的基本均为商贸服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电子商务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选择上呈现出行业同构、层次雷同的现象。在这其中,各地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软件信息服务基地、研发创新平台等重复建设现象尤为突出,区域间缺乏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城市能级等层面选择行业来推进服务业新业态创新发展的意识和协调机制,从而难以使服务业新业态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 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瞄准全国和世界著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巨头

由信息技术创造和改造的新兴业态服务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性,因此,某一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细分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只有将自己打造成行业第一,才能生存下去,而知名度和品牌建设对于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对策建议上,一是通过财政支持、政府采购、广告投放、帮助树立公众信任等措施促进江苏省相关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以此占领国内市场和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并进一步通过兼并重组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二是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制定并发布一批由江苏服务业新业态主导的业态标准,以标准建设促进江苏服务业新业态的品牌建设和影响力的提升。三是政府和相关部门鼓励和引导传统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深度合作并分享市场。比如,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合作,2017年第二季度以来四大商业银行分别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和京东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就是典型案例。

(二) 注重打造江苏服务文化品牌。

积极探索文化资源利用的新形式、新途径,促进文化资源与服务业有机融合发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骨干文化企业,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优秀服务品牌。加快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布局省级文化科技产业园和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文化科技众创空间,加快培育新型业态文化创意企业和产业集群。甚至具体地要求支持服务业企业研发应用新工艺,提升设计水平,优化服务流程,发挥江苏省陶瓷、水晶、丝绸和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优势,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鼓励挖掘、保护、发展云锦、苏绣、金箔、紫砂、泥人、剪纸、梳篦、木雕、水晶、桃花坞木刻年画、香包等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协同创新精神,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工匠。在“有文化”方面,《纲要》提到创意经济的新动能作用,以创意和设计引领服务产品创新,大力提供高技术含量、高文化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构建“创新联盟+产业基地+产业基金+人才基地”的创意经济发展模式。徐州贾汪区马庄村农民制作的香包是苏北文化和创意结合的典型代表。

(三) 加快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服务业创新

加快发展平台经济,推进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推动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融合发展。加快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平台嫁接,大力支持本土有综合实力、有发展潜能的平台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整合资源,建设一批综合类、商品销售类、消费服务类和跨境贸易类电商平台,鼓励发展行业类专业性平台,着力培育网上商圈、区域性服务、名优特产品销售类特色化平台,培育“平台+模块”产业集群。

在具体行业上,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物流,积极发展“互联网+”研发设计,培育发展“互联网+”中高端消费。其中,研发设计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博导李廉水教授曾提出,R&D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技术创新带来经济增长的可能。《纲要》支持科技服务机构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面向市场开展服务。大力发展“创投+孵化”模式和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建立在天使投资网络下的第三代孵化服务业态。推进全省工业设计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加快“中国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和“江苏工业设计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四) 通过鼓励跨界融合,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首先,加速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及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引导工业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互联网转型,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促进制造企业向创意孵化、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向设计咨询、设备制造及采购、施工安装、维护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支持领军制造企业面向全行业提供市场调研、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和系统控制等服务,鼓励制造企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推进全省大数据管理中心、无锡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和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华东江苏大数据交易中心建设,吸引国家级数据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等功能性平台落户江苏。鼓励制造企业挖掘生产、制造、流通各环节的体验价值,发展体验式营销和服务型制造,支持基于全套服务体验的工业40发展。鼓励发展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功能复合型农业,加快发展融合新业态,支持农业生产托管、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创客空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等新业态。

(五) 避免不同地区新业态雷同和同质化竞争

一是鼓励各地区结合本地产业和资源禀赋优势创新服务业新业态。比如,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和企业可以发展与纺织业相关的新兴服务业态,旅游业基础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可以优先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可以发展与文化创意相关的服务业新兴业态等,在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迅速做大做强由本地优势产业演变带动起来的服务业新业态,并迅速推广至全国各地。二是加大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邀请相关部门和地区参与,建立服务业新业态投资和发展的协调机制,完善重大利益分享机制,增强省内地区与城市间合作成果的可预期性,提升各方合作积极性。

(六) 优化空间布局,区域推动协同创新发展

从功能区上看,江苏省将依托扬子江城市群打造国际服务业创新中心、立足沿海经济带打造海洋特色服务业基地、立足淮海经济区打造枢纽特色服务业基地、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区打造生态特色服务业基地。扬子江城市群经济相对发达,底子较好,将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沿沪宁高端服务业集聚带,促进服务业轴带联动协调发展。沿海经济带主攻现代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建立国际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强化企业跨境物流合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打造长三角东部国际海港物流走廊和海洋经济特色区。淮海经济区抢抓徐宿淮盐、连淮扬镇、连盐、徐连等高铁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发挥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引领作用,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培育引导服务业发展增长极,打造江苏北部服务业新兴增长集群。江淮生态经济区充分利用网络扁平化后发优势,发展电商、金融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大湖湿地等旅游资源,全域布局、多点突破,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旅游产品;着重发展养老产业,以养老产业为支柱,带动发展地产、健康、电商、旅游、保险等相关服务业。

依据省内各区域服务业发展基础和特色,建设多层次服务经济中心实现服务业梯度与协作发展。南京、苏州等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将南京建成国家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文创旅游中心、健康医疗中心,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空港、海港、高铁枢纽;将苏州建成创新型城市和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区域性研发创意与信息服务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国家重要的跨境金融和苏南地区互联网产业与高端服务业创新发展先行区。提升徐州、连云港的区域服务经济中心辐射带动能力。将徐州建设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强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江苏北部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商务服务中心;连云港充分发挥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节点、国家级区域物流枢纽城市优势,大力推动国际合作,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提升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服务功能,强化中心城市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层次,强化县域和中心镇综合服务功能。

(七) 全面推动服务领域的双向开放

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深度融入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积极争取江苏省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形成平衡协调的服务业对外开放格局,才能提升江苏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深化改革首先要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各类显性隐性准入障碍。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民资、外资更多地参与服务业发展;完善行业归类规则和经营范围的管理方式,调整不适应“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特点的市场准入要求。同时,确立法人主体平等地位。不管是什么所有制性质、企业规模大小,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深化国有企事业改革,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商业类国有企业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商业类国有企业通过整体上市实现混合所有制;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及能够分离的生产经营部门逐步转为企业,参与服务业市场公平竞争。保障所有企业在享受财政、金融、土地、价格等政策时,在合法前提下一视同仁。

江苏省服务业创新发展将不断提升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高端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领域。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引进功能性机构,发展总部经济。同时,扩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对外开放。加大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人才服务对外开放力度。信息服务允许外商投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取消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注册资本限制。取消首次申请资质时对投资者的工程设计业绩要求,取消外商投资建设工程设计企业外籍技术人员的比例要求。在政策范围内,支持金融服务鼓励外资合法合规设立法人金融机构,争取扩大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范围。商务服务允许设立代表处的外国律师事务所与中国律师事务所以协议方式,相互派驻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放宽外商设立投资性公司条件。人才服务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取消外方合资者的股份限制,引导外资教育培训机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 刘荣明.现代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及调查方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 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3] 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张仲礼等.第三产业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5] 杨小凯,张永生.新型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 魏江.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黄维兵.现代服务经济理论与中国服务业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8] 任汪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9] 江小涓.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 李朝鲜,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1]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12] 张淑君.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3] 谭仲池.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4] 王守法.现代服务产业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5] 夏杰长等.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16] Daniels. Producer Services Research in the United Kingdom[M].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11.

[17]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 Macmillan, 1941.

[18] Orion Guaraní. The Emerging Service Economy[M]. Pergamum Press,1998.

[19] Robert. Managing the service economy: Prospects and problem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0] 沙振权,温飞,胡贝斌.现代服务业内涵及演进方向的述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第二章世界服务业开放发展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服务业开放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主要途径。全球服务贸易正面临着难得机遇,同时也遭遇不小挑战。一是世界服务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在经历了2015年5%的负增长和2016年05%的微增长后,2017年恢复增长势头,全球服务出口增长74%,2018年世界服务贸易保持继续增长。二是数字技术成为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新动能。据研究,过去15年间,数字经济的增速是全球GDP增速的25倍;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2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将达到243%。由此催生了数字服务贸易的众多新模式与新业态。本章主要研究现阶段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用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进行度量和评价。

一、 服务贸易发展指数的选取

(一) 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相关因素

1 国际贸易竞争评价相关指标

(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1976年提出的一个具有较高经济学价值的竞争力测度指标。它反映了一国某产业或产出的出口量占世界该产业或产品出口量的比重。

(2) 沃尔拉斯等人1988年对RCA指数做了修正,提出显示性竞争比较位势指数(CA),即从出口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的进口比较优势。

(3) 为了反映进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1989年,巴拉萨又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称为“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或“NRCA指数”。

(4) 出口优势变差指数(P指数)。出口优势变差指数,指某产业或产品品的出口增长率与该国或该产品所属行业的出口总额增长率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定时期内哪一产业或产品具有较强或较弱的出口竞争力。具体到服务贸易领域,主要用于比较一国服务业总体或部门的出口增长率与该国对外贸易或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增长率。

(5) 出口市场占有率(MS),即一国服务出口总额与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之比,反映一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市场的比例。比例越高,出口竞争力越强。

2 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选取

影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较多,也较为复杂。目前,学术界还未对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达成统一意见。通常是根据研究侧重点需要,以及数据可得性,选取相应影响因素。

(1) 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以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内涵为基础,可以从宏观环境、产业基础、微观主体三个层次来概括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构建出一个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金字塔”模型。

从微观层面来说,服务企业是服务贸易的主体,服务贸易竞争潜力的发挥,最终要落实到服务企业的竞争力上。而服务企业的竞争力往往又取决于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理念等。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理念包括企业的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波特认为这三点是决定一国的企业如何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战略和激烈的国内竞争。真正能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的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因为在经营管理层次,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和优秀企业之间在竞争中的相互学习,已使竞争性企业之间的差别不大,而企业之间真正不容易被学习或模仿的差别是企业的竞争战略或发展战略。企业可以通过战略的变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获得竞争优势。而国内竞争能够创造出迫使企业进行创新和改进的压力,刺激企业进步和推动企业创新,不断地提高质量,改善服务。

从产业层面来说,一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始终是其对外贸易的基础,没有国内服务业的高度发展就没有对外服务贸易的高度发展,二者促进。服务贸易比重的高低往往是一个国家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乃至国际贸易地位,必须突破国内服务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多的服务完全附属于有形商品价值实体,而且服务已成为产品增值的主要家源。并且,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关系,前者为后者的发展创造需求空间,后者为前者的升级和转型创造条件,所以应加强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与支持,发挥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说,任何一个企业、产业的成长与发展都会受到本国国内环境的影响。国内环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有经济方面的,又有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既有“先天”形成的(如自然资源),又有“后天”人为创造的(如政策法规)。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三大方面可以增强宏观环境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2) 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具体因素分析

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探讨,国内部分学者是从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郑吉昌、夏晴(2004),万红先(2005),卢素梅(2006)的研究均立足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将该理论与服务贸易相结合,阐述我国服务贸易的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结论。程大中(2000)通过对比中美之间服务业就业人数与服务贸易出口之间的关系得出,在开放经济中,服务业就业人数对服务贸易出口收入具有正效应。

相关研究指出,可以采用服务业基础、服务业国际投资、服务业开放环境、服务业创新程度四个主要维度衡量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具体来看:① 服务业基础主要采用服务业消费规模、服务业消费占总消费比例、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服务贸易企业数量、服务贸易企业数量占服务业企业数量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比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衡量。② 服务业国际投资主要采用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服务业利用外资额占利用外资总额比重、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服务业对外投资占比、服务业外贸依存度等指标测量。③ 服务业开放环境主要通过服务业贸易开放度来衡量,服务业贸易开放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制造业的关联效应也不容忽视。服务业贸易开放度,是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反映了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体现了一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依赖程度。④ 服务业创新程度主要可以采用研发投入(R&D占GDP比例)、创新成果(PCT专利申请量)及知识产权使用费收支差额等指标立行评价。

(二) 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指标构建

本章的测度包含国际和国内两部分。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中国各省级地区及城市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包含同样的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表1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国际)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服务贸易规模指数服务贸易总额75人均服务贸易额75服务贸易结构指数新兴服务贸易占比75服务贸易占比75服务贸易地位指数市场地位(出口世界占比)75市场地位(进口世界占比)75竞争力地位(差额/总额)75国际化水平(服务贸易额/服务业增加值)75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指数服务业增加值75服务业劳动生产率75服务业增加值/GDP7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75服务贸易综合环境指数服务贸易限制指数(STRI)75营商环境指数(DTF)75表2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国内)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服务贸易规模指数服务贸易总额75人均服务贸易额75服务贸易结构指数新兴服务贸易占比75服务贸易占比75服务贸易地位指数市场地位(出口世界占比)75市场地位(进口世界占比)75竞争力地位(差额/总额)75国际化水平(服务贸易额/服务业增加值)75续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指数服务业增加值75服务业劳动生产率75服务业增加值/GDP7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75固定资产投入服务业占比75服务贸易综合环境指数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20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20是否属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20是否属于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20是否属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等20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测度方法:首先,运用“最小一最大标准化”方法,对每个二级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步,根据指标标准化和权数,进行加权计算,得出每个级指标的测度值;第三步,逐级加总得出各级指标测度值。其中,级持标权数分配为,综合环境指数10分,在内部各一级指标间平均分配;其他四个级指数总共占90分,并根据二级指标平均分配。

(三) 数据说明

1 国际视角

服务贸易规模指数。① 各国服务贸易总额:数据来源于WTO。② 人均服务贸易额:各国人口数据由世界银行数据库得到。

服务贸易结构指数。① 服务贸易占比: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数据均来源于WTO数据库。② 新兴服务贸易占比:各国新兴服务贸易额由服务贸易总额减去加工贸易、旅游、运输、建筑四项得到(根据BPM6分类标准)。

服务贸易地位指数。① 市场地位两项以及竞争力地位数据均来源于WTO数据库。② 国际化水平:其中的服务业增加值根据各国GDP减去工业、农业增加值计算而得,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

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指数。① 服务业增加值数据同上。②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③ 服务业从业人员总数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与各国从业人员总数相乘计算而来。

服务贸易综合环境指数。① 服务贸易限制指数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STRI数据库,取各国服务贸易整体限制指数。② 营商环境指数:数据采用世界银行距离前沿水平指数(DTF)。③ 报告87个国家或地区中,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虽然不直接包括在数据库中,综合考虑其贸易自由港与贸易环境自由开放的现实情况,取服务贸易自由度最高(即STRI指数最小)的前十位国家的平均值以及营商环境最优(即距离前沿水平距离指数最高)前十国家的平均值,定义三者服务贸易自由度和营商环境指数,将其纳入报告研究范围。

2 国内视角

服务贸易规模指数。① 各省级地区和城市服务贸易总额数据均来源于商务部。② 各地区人口采用年末常住人口数一项,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服务贸易结构指数。① 各地区贸易数据均来源于商务部。② 新兴服务贸易根据总额剔除旅游、运输、建筑、加工四项计算得出。

服务贸易地位指数。① 市场地位两项及竞争力地位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商务部。② 服务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指数。① 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据来源于各地2017年统计年鉴,从业人员统计口径包括城乡非私营、乡镇就业以及私营与个体,大部分地区采取者相加的最大统计口径,个别地区,包括大连、武汉、威海、哈尔滨、南京、安顺、西咸、青海等地统计口径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存在差异,在现有数据上,根据各地服务业增加值情况进行估算,可能与实际存在出入。②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入服务业占比根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减去农牧林业、采矿业、制造业、电燃煤以及建筑业固定资产投入数据计算得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服务贸易综合环境指数。① 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以及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数据均来源于各地2017年统计年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与农牧林业、采矿业、制造业、电燃煤,以及建筑业利用外资额数据计算得出,个别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四川、西藏、山西,数据披露不详细,根据各地服务业增加值与现有数据估计得出;青海地区根据合同约定金额数据计算得出。② 服务业开放发展政策制度三项指数,包括是否属于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创新发展试点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依据国务院相关政策文件。

二、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以及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驱动,一些原本不能转移或进行贸易的服务产品有了转移和进行贸易的条件,使得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全球服务出口由2005年的265万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53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6%,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球生产总值的增长和货物贸易的增长,在全球贸易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选取87个高度参与服务业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分析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情况,系统测算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规模指数、结构指数、地位指数、产业基础指数、综合环境指数,从而得出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研究发现: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较为不平衡,少量国家和地区参与了大部分的全球服务进出口活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与收入水平高度相关,而与发展体量无明显关系,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各指标都较为突出;贸易和资本开放度、服务业产业基础、新兴服务业发展程度等在提高一国服务贸易发展指数上有重要作用。分析和了解各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重点国别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继续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更有助于我国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寻求服务贸易的合作机会,为推动我国从服务贸易大国向服务贸易强国转变贡献新的力量。

服务贸易规模指数。① 各国服务贸易总额:数据来源于WTO数据库;② 人均服务贸易额:各国人口数据由世界银行数据库得到。系统、全面的评估,综合发展指数由五项分项指数加权得出,分别为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

2017年全球服务贸易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分别为美国、爱尔兰、中国澳门、新加坡、英国、荷兰、德国、法国、中国香港和比利时,均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实际上,综合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只有中国内地(全球排名第20位)不属于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见表3)。全球平均综合发展指数为2993,中位数为2732,排名中有31个国家和地区高于全球平均值,有56个国家和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高于平均值的国家和地区数目占本报告涉及国家和地区的356%。表3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排名前20位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或地区排名发展指数规模指数结构指数地位指数产业基础指数综合环境指数美国1695578674619582579886爱尔兰26330976133215581580885中国澳门3584666010461087213923新加坡4539874182612791603949英国5515340589011911764903荷兰6501048384011281712848德国7474743568211901592848法国8470135479410401750762中国香港945163345038481897934比利时1043713267268661715738丹麦1143382797287051744882瑞典1242882148216641704885日本1341252437158311560776新西兰1440680746164841924971西班牙1540291696507971578835奥地利1639531996756851552841芬兰1738511367935351573814意大利1837611666276751572722澳大利亚1937451265485541672844中国内地2036184.104901152984581资料来源:根据WTO数据库数据计算所得观察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区位分布较为集中,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中,除美国外,大多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大洋洲,其他地区较少。高于平均值的31个国家或地区中,有19个位于欧洲地区,8个位于东亚太平洋地区,2个位于加勒比海地区(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1个位于非洲(毛里求斯),1个位于北美洲(美国)。

第二,发展指数与GDP并无明显相关性。根据测算,较难发现发展指数与GDP的关系。发展指数排名靠前的国家或地区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等GDP排名居前列的国家,亦包括些经济体量不大的国家和地区,如爱尔兰、中国澳门、新加坡等。其中,爱尔兰除了贸易体量之外,各项指标得分均位于前列,综合贸易发展指数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爱尔兰人口稀少,国内需求有限,但由于其吸引外资、优惠税率等系列政策扶持,该国计算机服务业起步较早且发展迅速,以美国为主的计算机巨头纷纷在爱尔兰开设分支机构,不仅带动了计算机服务业的对外出口,也促进了爱尔兰金融业的蓬勃发展,这两项服务业在爱尔兰近年的服务出口中占比超过50%。

第三,发展指数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多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高于平均值的31个国家和地区中有25个为高收入,5个为中高收入,1个为中低收入(格鲁吉亚)。从服务贸易发展指数与人均GDP散点图可以看出,除去个别异常值(卡塔尔)之外,发展指数和人均GDP散点均分布在拟合线周围,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这一定程度上与本报告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关,指标体系各分项得分中,与贸易体量和一国服务业体量指标的权重有关,而下列两种指标权重较高:一是衡量一国人均服务贸易水平,如服务业生产率或人均服务贸易额,一些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和区,人均指标反而较低;二是比重指标,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贸易占总体贸易的比重等,经济体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往往产业分布较为完整,间接导致服务业、服务贸易以及服务业就业等指标反而不如一些经济体量小但重点发展服务业的国家和地区。

第四,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各项级指标均名列前茅,尤其是反映该国服务业规模的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指标,均远高于世界平均值。这一方面说明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提高需要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说明良好的服务业产业基础是打造服务贸易强国的关键因素。

将服务贸易按照收入划分为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低收入四个组别,可以看出其平均发展指数和各项一级指标(除服务贸易结构外)均与组别的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见表4)。表4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按收入组别)

收入组别发展指数规模指数结构指数地位指数产业基础指数综合环境指数高收入40422606927851512793中高收入2713050559523927654中低收入2267021543455682566低收入2017003613389454558全球平29931126085881016669总体发展指数,高收入组别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发展指数远高于其他组别,是中高收入组别平均发展指数的近两倍。

从地域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分级指标可以看出,各地区之间服务贸易发展存在差异,并与该地区收入水平高度相关(表5)。北美地区(美国)各项一级指标均处于世界前列,整体得分远高于其他地区。排名第二位的欧洲和中亚地区以及排名第三位的东亚太平洋地区综合得分相当,各项一级指标也相类似,二者与排名首位的北美地区的主要差距体现在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和服务贸易结构两个方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东及北美、南亚和非洲地区的综合得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表5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按区域)

区城发展指数规模指数结构指数地位指数产业基础指数综合环境指数东亚太平洋34092015967251156731非洲2114008636323583564拉丁美洲和

加勒比地区2632023546457955651南亚2104047596435608418欧洲和中亚36381726687391260790中东及北非23740574544819384.44北美(美国)695478674619582579885全球平均29931126085881016669三、 中国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分析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开放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焦点议题,为服务全球化注入新动力。顺应趋势,把握规律。中国深入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强调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服务贸易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贸易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特征逐步显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全球服务市场的影响持续扩大。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6956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2018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39731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服务贸易占货物和服务对外贸易总规模的比重达152%;新兴服务占服务贸易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新兴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比重达523%。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有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开展中国各地区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研究,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展现地区间服务贸易竞争力发展现状与特征,深度挖掘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与潜力,为进一步推动各地区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和增强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提供基础支撑。对国内各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评析按照两个层次进行,考虑到数据可获得性:一是对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青海、西藏,下同)服务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评析;二是选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及计划单列市等作为样本,对城市服务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评析。研究表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引领,东部、中部、西部竞相发展的三个梯队,围绕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及香港、澳门等核心城市正在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集聚圈。综合来看,中国服务贸易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广阔,中国服务贸易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中国服务”全球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服务贸易区域发展分析分别针对省级和市级两个层级进行,对每一个层级的分析从两个部分展开:一是要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方法对区域服务贸易发展进行总体评析,二是对部分省份(城市)服务贸易发展进行评析。

(一) 中国省级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分析

1 省级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总体评析

从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排名(见表6)及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省级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北京、上海两地居于领先地位,成为引领全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高地;二是东部、中部、西部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西部地区竞相发展。2017年,北京、上海两地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均超过70,居全国前两位,并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与广东共同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一梯队;江苏、天津、浙江等10个地区构成了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二梯队;陕西、山西等16个地区构成了服务贸易发展的第三梯队(见表7)。表6中国省级服务贸易发展指数

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规模指数结构指数地位指数产业基础指数综合环境指数上海7462134798118832566685北京7338134998215402983485广东504267753312581893679江苏36692564356551685637天津35962053777531701560浙江32121932655881580586海南297330346314331349526重庆26980613916771024545四川26730794925641044493山东25761643166371160299辽宁25711144405041115398福建2494152295678930438新疆2258020766568814090陕西2197048292549865442湖北2118071387343845472云南1999022168748886174黑龙江1655025267147947268湖南1642027224269931191内蒙古1594021194420936023贵州1544004289198875178吉林1476035513203581143山西1218025242296824031广西1365019023639558126续表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规模指数结构指数地位指数产业基础指数综合环境指数安徽1359037174502492154甘肃1215006312081816000河南1155039051154589322河北1127040192229521146江西976020138295394129宁夏840001093010664069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大幅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还略高于中部地区(见表8)。从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构成来看,东部地区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综合环境方面的五项平均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地区在五个分项领域的得分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分期指标对比来看,中部地区规模指数、结构指数两个分项高于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地位指数、产业基础指数、综合环境指数三个分项得分高于中部地区。表7中国省级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

梯队省(市、自治区)第一梯队北京上海广东第二梯队江苏天津浙江海南四川重庆福建辽宁山东新疆第三梯队陕西湖北山西云南吉林湖南黑龙江

贵州内蒙古安徽河北甘肃河南广西江西宁夏注:根据省级区域发展指数排名得出的三个梯队,每个梯队内部排名不分先后表8中国省级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按区域)

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指数规模指数结构指数地位指数产业基础指数综合环境指数东部地区3729413554678160448中部地区1524037354185729219西部地区165803032729678226全国平均24911763615461089320(二) 部分省(市)服务贸易发展评析

北京、上海两个地区处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先地位,既得益于两地服务产业基础好,也得益于两地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北京、上海两地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达,均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上海是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北京是全国首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在服务业开放发展中,两地大胆创新,保持领先地位,不断扩大地区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来看,北京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产业基础三个领域的得分位居全国第一,在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综合环境两个领域得分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北京积极推动经济转型,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新兴新业态不断涌现,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优势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533%,服务贸易发展基础不断夯实,自2012年以来,北京成功举办了五届京交会和2017年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已打造成为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的服务贸易交易平台。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目前已形成了58项全国首创或效果最优的创新举措,新一轮试点措施任务清单发布实施,新增海淀、通州2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示范区,北京市服务贸易发展动力强劲,前景依然广阔。上海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综合环境五个领域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得益于开放型经济和服务经济的深入发展,发展基础好,呈现规模与质量并举发展的基本特征。近年来,上海聚焦“五个中心”的城市定位,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建设,在邮轮旅游基地建设、医药研发、技术贸易、服务外包以及海外交流合作等领域不断创新,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广东服务贸易发展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综合环境五个领域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毗邻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近年来,广东省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建设,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以开放促发展,不断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拓展新空间。

天津服务贸易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主要得益于服务发展的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服务贸易发展地位及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的良好表现,但相对来讲,天津目前的服务贸易规模指标的得分不高,特别是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相比有较大差距。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是天津巩固和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江苏服务贸易发展位居全国前列,既得益于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张、服务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和服务贸易产业基础的不断巩固,也得益于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的不断改善。江苏位于长三角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为服务贸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江苏围绕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建设,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着力构建服务贸易发展良好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体系,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浙江服务贸易发展位居全国前列,既得益于服务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得益于服务贸易产业基础的不断巩固。近年来,浙江全面落实“八大战略”,以开放促创新促发展,深入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数字+”服务成为发展新亮点,服务贸易发展的品牌效应开始显现。

海南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得分较高,主要得益于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等领域的良好表现。海南省服务贸易着力在放宽市场准入、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壮大市场主体、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和提升行政效能等方面探索,成效逐渐显现。当前,海南正全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为服务贸易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辽宁服务贸易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在东北三省居于首位,主要得益于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产业基础、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等领域的较高得分。近年来,辽宁依托制造业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带动服务贸易“走出去”,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方式,实现重点突破、全面发展,推进传统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贸易加快发展,不断提升货物贸易附加值,增强服务业国际发展。

四川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得分较高,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二,主要得益于服务贸易结构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的较高得分。近年来,四川围绕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建设,发挥先行先试作用,大力开拓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强化,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呈现良好势头。

湖北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在中部地区位于前列,主要得益于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等领域相对较高的得分。近年来,湖北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区大部分省市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得分位于第三梯队。近年来,随着服务业扩大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中部地区各省市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特色要素,着力培育优势领域,夯实服务业基础,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地域服务贸易。

四、 中国城市服务贸易发展指数分析

(一) 城市服务贸易发展总体评析

按照服务贸易发展评价指标要求,结合数据可获得性,选择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及大连、青岛、宁波等计划单列市为样本,对城市服务贸易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从城市分布来看,区域间服务贸易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明显处于领先优势地位,而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贸易发展基础不断巩固。从城市来看,东部城市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其中,北京是京津冀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领导者,上海是长三角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深圳和广州则是珠三角服务贸易发展的引领者。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贸易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大连、青岛、宁波、贵安新区、威海等依托自身优越条件,成为服务贸易发展极具特色的地区(见表9)。表9中国城市服务贸易发展指数

梯队省(市、自治区)第一梯队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第二梯队南京杭州武汉苏州天津成都厦门第三梯队重庆西咸新区(西安和咸阳)哈尔滨大连青岛宁波贵安新区(贵阳和安顺)威海注:根据城市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排名得出的三个梯队,每个梯队内部排名不分先后。(二) 部分城市服务贸易发展评析

北京、上海属于省级行政区划,重点在省级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分析中进行比较分析,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中的重庆两江新区、贵州贵安新区、陕西西咸新区本身数据暂不可获得,因此用新区所在城市对应指标的得分作为评价依据。

深圳、广州服务贸易发展是珠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两个核心城市。深圳服务贸易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三,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等领域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服务贸易结构的情况则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是深圳巩固和提升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圳毗邻中国香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高,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紧密相连,日益呈现协调发展之势。广州则在服务贸易规模、服务贸易结构、服务贸易地位、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和服务贸易综合环境五个领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贸易产业基础稳固,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地位趋于提升。随着开放型经济环境持续改善,广州服务贸易发展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南京和杭州均是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服务贸易产业基础好,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南京地处中国沿海开放地带与长江流域开发地带的交会处,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文化科教资源丰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是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和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一。在南京江北新区试点基础上,2018年南京全市也被纳入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杭州近年来依托“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速,创新创业活跃,引领带动数字经济蓬勃服务,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数字+”服务成为驱动杭州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动力,也日益成为杭州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专栏“南京服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南京市深入推进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着力强化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服务贸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全市累计实现服务进出口总额135亿美元,离岸外包执行额617亿美元。在商务部全国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综合评价中,南京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市场主体建设成效显现。全市已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贸易企业,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国际运输、旅游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2017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57家。现有国家级服务示范区5个,省级示范区2个,认定南京软件谷、生物医药谷等一批服务贸易集聚发展示范区,引领全市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发展。

政策促进体系持续改善。先后出台各外包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加速推进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南京市“十三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南京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形成较为全面的促进体系。

品牌推广平台建设持续发力。做精做实“全球服务贸易大会”“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合作大会”“软博会”等相关展会,形成与国际水平接轨、服务体系完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展会平台,着力打造“智慧南京、服务全球”品牌。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长江中游特大城市,是重要的工业、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发展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坚实。武汉综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先行先试作用,大力开拓创新,着力推动服务贸易扩规模、优结构,服务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成都、重庆、西安在西部地区发展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以成都为例,近年来发挥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叠加优势,大力开拓创新,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培育成效显著,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领域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正在形成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新动能。本章节主要参考李俊:《全球服务贸易发展指数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的主要内容完成。参考文献

[1] 林水利,鸿堂.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理论演进[J].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3期.

[2] 林毅夫.中国经济将保持20年的较高速增长[J].紫光阁,2012年第3期.

[3] 刘世锦,杨建龙.核心竞争力:企业重组中的一个新概念[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2期.

[4] 卢素梅.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相关性分析[J].北方丝贸,2006年第12期.

[5] 庞娟.广西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年第7期.

[6]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 沈玉良,金晓梅.数字产品、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规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8] 万红先.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5期.

[9] 王惠敏,张黎.电子商务国际规则新发展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国际贸易,2017年第4期.

[10] 王晶.发达国家数字贸易治理经验及启示[J].开放导报,2016年第2期.

[11] 王勤.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与评价体系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2] 汪应洛,马亚男,李泊溪.几个竞争力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综述[J].预测,2003年第1期.

[13] 伊万·沙拉法诺夫,白树强.WTO视角下数字产品贸易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数字贸易发展现状及壁垒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8年第2期.

[14] 陈靓.数字贸易自由化的国际谈判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5] 程大中.服务业就业与服务贸易出口:关于中国和美国的对比分析[J].世界经济,2000年第11期.

[16] 崔日明,张楠,李丹.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17] 丁平.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内涵与影响因素[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8] 范晓屏.企业竞争力多相测度指标体系的构造[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5期.

[19] 贾怀勤.建议展开数字贸易尝试性测度[N].第一财经日报,2018年2月26日第A11版.

[20] 韩中和.增强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J].国际商务研究,2005年第3期.

[21] 康珂,倪鹏飞.经典文献中的国家竞争力理论:一个文献综述[J].江淮论坛,2014年第3期.

[22] 李斌.互联网环境下跨境数字化产品海关估价征税的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23] 李墨丝.超大型自由贸易协定中数字贸易规则及谈判的新趋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24] 车杨,陈囊琦,周念利.数字贸易规则“美式模板”对中国的挑战及应对[J].国际贸易,2016年第10期第三章江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解决了温饱和富裕问题,而之后更好发展就需要发展服务业,这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根本原因。服务业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个行业,最早主要为商品流通服务。随着城市的繁荣,居民日益增多,不仅在经济活动中离不开服务业,而且服务业也逐渐转向以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为主。社会化大生产创造的发达的社会分工,促使生产企业中的某些为生产服务的劳动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为生产服务的独立行业。

现代服务业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其本质是传统服务业的现代化和扩展化。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如下特征:“两新”,新服务领域、新服务模式;“三高”,技术含量高、服务增加值高、人力资源智力高;“四集”,关联产业的集群性、空间地理的集聚性、研发人员的集中性、市场营销的集体性。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般原则: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基础性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性服务业公平化。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主要由市场决定,基础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主要由政府主导。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制造强国,列入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之首。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于工业生产过程连续性、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效能提高的现代产业门类,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体经济振兴过程中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义,新时代下现代服务业发展将更加开放、更加竞争、更加集聚、更加智能、更加个性和更加普惠。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框架中,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概括为: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人民满意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讲求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高质量的生活性服务供给来引领高质量的社会需求,满足人们不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供给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要义:首先,“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第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更以创新驱动的发展;第三,“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更高结构水平的发展;第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更高经济效率的发展;第五,“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与制造业更融合的发展;第六,“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更为平衡的发展。

一、 江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事实

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2018年全省GDP总量突破9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多个关键指标跃上新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聚力创新,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方向,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做好全省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祁彪:推动江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N].新华日报,2019年2月2日(第5版).

(一) 发展质量提升明显,引领发展新态势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形态,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这是产业结构演进和经济转型的大势所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初步核算结果,2018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2%,超过第二产业115个百分点,继续呈现逐年提高走势。江苏是传统的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致力于不断推动服务业产业比重和质量效益的双重提升,“十二五”期末实现“三二一”产业结构新跨越,“十三五”时期提出要努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支撑。从全省服务业发展阶段和特点来看,近几年增长速度稳健较快,内部结构日趋优化,产业质态持续向好,贡献份额逐年提高,有力助推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二) 发展规模稳步扩大,服务业占比继续攀升

2018年江苏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72052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GDP增速12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全省服务业始终“领跑”总体经济增长,按可比价计算,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86%,比GDP年均增速高出14个百分点。继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后,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占地区生产总值“半壁江山”以上,而201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稳步提升,比“十二五”末提高了29个百分点,“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三) 导向要求明确,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势头良好

江苏服务业积极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导向要求,立足以实体经济为本位的发展需求,加快构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领先势头。从服务业分行业增加值来看,“十三五”以来,以科技、商务、软件、信息等为主的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左右,金融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速也高于服务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位居各行业大类前列。从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规模来看,2018年1—11月,在纳入统计的31个行业大类和4个中类中,全省营业收入前十大行业均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范畴,包括商务服务业、道路运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在内的5个行业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其中,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规模居首位,达24021亿元,同比增长79%。

(四)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服务业增速加快

伴随互联网信息、科技研发及商务服务市场向纵深拓展,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发展亮点纷呈,新动能作用日益增强。根据规上服务业发展情况的分析,以新兴行业为主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较快增长,1—11月实现营业收入50007亿元,同比增长133%,比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速高62个百分点,对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05%,拉动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技术含量高、业态领域新的服务行业均呈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高于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平均增速6个百分点左右。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239亿元,同比增长416%,增长速度居新兴行业第一,对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9%,贡献程度位居规上调查的35个行业之首。

(五) 贡献率占比逐年增加,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十三五”以来,全省服务业在经济贡献、就业贡献和税收贡献三个方面实现稳定持续增长,服务业在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中的动力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2017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达到56%,提前达成“十三五”服务业规划目标。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递增,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值达到403%,服务业成为吸纳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主阵地之一。服务业的税收贡献实力逐年增强,2018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实现了174%的快速增长,税收总额为6788亿元,占全省国地税总收入的比重495%,已近乎达到半数之多。

(六) 服务业双向开放加快步伐,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有序发展

“十三五”期间,江苏持续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引导服务业外资投向和对外投资的有序发展。2018年,全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282亿美元,同比增速达175%,成为拉动实际使用外资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也实现新跨越,首次超过50%,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了72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成为优质外商资本投入的热点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额为512亿美元,其中,教育、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现代物流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呈485%、375%、139%的较快增长。从境外投资情况看,服务业境外投资新批项目数和投资额占比近七成,服务业“走出去”成为江苏本土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形式。

专栏1:江苏科技服务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总体规模稳定增长。去年,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8045亿元,同比增长116%,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达559万家,从业人员数量1246万人,机构数和从业人员稳中有增。各设区市积极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苏南科技服务业独占鳌头,服务收入占全省的766%,其中,南京市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均占全省总数的1/5左右,科技服务收入达3370亿元,“首位度”进一步凸显;苏北地区板块呈现提速增长态势,服务收入100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25%,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增加2万多人。

骨干机构能力持续增强。全省规模以上科技服务机构共有6177家,实现服务收入6558亿元,占科技服务业总收入的815%,同比增长88%,规模以上机构平均年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规上机构从业人员达748万人,占总从业人员数的60%。2018年,依托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等集聚区重点支持120多家骨干机构实施能力提升,涌现出一批品牌、特色科技服务机构和小而精、创业型科技服务公司。

集聚发展成效显著。积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特色业务,持续推进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形成专业服务特色和优势。新启动筹建南京市江北新区研创园、昆山高新区等4家省级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全省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示范区)总数达20家,共拥有服务场所538万平方米,集聚服务机构1339家,拥有专职服务人员18万人,服务资源、服务装备原值达37亿元,年实现科技服务收入70亿元。

各类服务业态特色鲜明。研发设计服务继续领跑,共有服务机构26万家,服务收入达3728亿元,较上年增长129%;创业孵化服务不断强化,新布局建设30家众创社区,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达1500多家;技术转移服务日益活跃,加快推进以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龙头的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全省建有省级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43家,各类技术转移机构近300家,2018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152亿元;科技金融服务成效明显,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达2300亿元,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特色科技金融机构达345家;知识产权服务链条初步形成,江苏(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正式成立,专利代理服务机构达367家;科技咨询服务业发展迅速,全省科技咨询机构226家,从业人员达34万人,服务总收入超过400亿元;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稳步提升,获批的国家质检中心达51个,检验检疫系统拥有实验室超2万家;科学技术普及服务不断完善,共命名省级科普示范社区80家,认定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19家。

专栏2:江苏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为强化金融支撑作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人民银行总行相关政策精神,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于2016年组织实施了“江苏金融支持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2016—2020)”,引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制造业发展诉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两年来,全省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进展,制造业融资实现恢复性增长。截至2017年末,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16万亿元,同比增长39%,比年初新增594亿元,同比多增1167亿元。与此同时,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投入方式日渐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扩展。对此,本报专访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郭新明,详解金融支持制造业的提质增效行动计划。

对话嘉宾

《高端对话》: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在哪里?

郭新明: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内容。从江苏的实体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发展情况来看,需要找准着力点、把握主攻点,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转型升级重点领域。一是着力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根据《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明确的15个重点领域,人行分支机构与当地产业主管部门联合发布新兴产业企业名录、建立重点智能改造项目库,引导金融加大投入。截至2017年末,全省主要金融机构对制造业发展的15个重点领域贷款余额3295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超过全部制造业贷款142个百分点。

第二,支持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在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对接的同时,推出全流程、高效率、可持续的在线供应链融资业务模式。截至2017年末,全省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促成融资19万笔,

总额103万亿元,笔数和金额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接下来,正在研究制定《江苏省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相信随着方案的实施,会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

第三,支持传统产业技改升级。一方面是完善绿色金融监测机制,创新排污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等融资模式。截至2017年末,全省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5670亿元,同比增长176%。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引进、智能改造、“两化融合”等方面服务力度。此外,金融机构要真正通过落实差别化授信政策助推优胜劣汰。截至2017年末,全省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同比净下降87%。与此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积极支持过剩产能行业优质骨干企业渡过难关。

《高端对话》:金融机构都是企业,有着逐利需求。相对来说制造业赚钱效应慢,人民银行如何引导金融机构来做好这件事呢?

郭新明:作为金融主管部门,一方面是强化政策引导,在“精准”上下功夫。不仅将金融支持制造业纳入考核,还要在资金使用上倾斜。2017年向辖内73家法人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187亿元,再贷款累放额和机构覆盖面同比分别提升273%、352%。另外,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与有关部门成立了金融支持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领导小组,按季监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提高金融机构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疏通银企对接渠道,搭建银企对接平台。这两年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与省经信委等部门组织的银企对接会已经常态化、制度化。初步统计,2017年,全省人民银行系统共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500余场次,涉及制造业企业9000余家,融资需求4200亿元,其中达成初步合作意向6820个,涉及授信金额3114亿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省已有9个地市建立线上平台,注册企业27万家,发布融资需求37万笔,金额6332亿元,其中,成功对接3万笔,金额4816亿元。尤其是泰州市在全国首创“融资服务+信息查询+信用评价+风险预警”的征信融资服务模式,打造了“一站式、一体化、一键通”的线上服务平台,有效提高了资金供需双方对接效率。

金融资源也需要“开源”。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企业发展中的金融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为此,人行南京分行支持省内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获取融资,并重点推动大规模运用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融资。近两年全省制造业企业共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1503亿元。供应链票据、DFI储架发行模式、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等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也先后落地。2016年以来,江苏制造业企业发行公司债、企业债275亿元,制造业上市公司通过首发、增发等方式融资1989亿元。

《高端对话》: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也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然而,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规模小、资产轻、风险大、综合化服务需求高,而金融机构的思维与观念转变没有跟上。如何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好科技型企业?

郭新明:这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矛盾,需要具体分析。针对信用服务体系不完善,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要引导金融机构转变理念和方式。2015年以来,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信用服务体系,为金融机构发展信用类金融产品营造了良好环境。以江苏银行纯信用的“税e融”为例,已累计授信22万户,发放贷款139万笔、金额206亿元。针对企业轻资产的特点,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各类风险补偿基金创新信贷产品,13家银行与省科技厅联合推出的“苏科贷”,已向45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70亿元。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探索股权、知识产权、收益权等新型质押融资方式。截至2017

年末,全省制造业企业股权质押贷款余额303亿元,同比增长253%。

另外,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探索投贷联动等方式开辟新的服务途径,以及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势为制造业提供融资融智等综合金融服务。

《高端对话》:企业国际化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是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一步。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如何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江苏制造业企业“走出去”?

郭新明: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金融需求非常多,投资需求、结算需求、融资需求,等等。针对这些需求,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积极落实一系列促进境外投资便利化政策,简政放权,切实为企业对外投资打通“最后一公里”。初步测算,境外直接投资由事前审批改为事后登记之后,每年可减少企业上千次行政审批,极大便利了企业跨境投资运作。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助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比如,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与境外发达国家银行达成200亿元的跨境贷款合作意向,借助海外银行的服务网络和风控能力,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金融机构内外联动,推出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跨国公司内保外贷等创新,鼓励境内机构合理利用境外低成本资金,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汇兑成本。泰州医药高新区于2017年7月率先获批资本项目收入兑换便利化试点,截至2017年末,共有14家企业参与试点,其中,5家企业已开展相关业务,金额共计3120万美元。该试点简化了流程,极大地便利了企业生产经营。

《高端对话》: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是金融服务制造业可持续、长效化的基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如何打造优良的金融环境?

郭新明:一个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银行着力强化金融改革的深度、加大金融生态建设的力度、提升支付结算的速度。以泰州市建设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为例,试点一年来,在金融产品创新、征信体系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金融支撑。目前,省内其他地区试点申报正在推进。其次,着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生态县动态调整和激励约束机制。再次,有效提升支付清算服务水平。2017年,我省大、小额支付系统共发生交易474亿笔、金额32687万亿元,同比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积极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的财务公司加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推进电子商业汇票应用,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下一阶段,全省金融部门将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强政策引导、推进金融改革、提升金融服务、优化金融环境,继续深入实施“金融支持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力争取得更大成效。

二、 江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待提升的方面

在经济增长缓中趋稳的背景下,我国服务业保持了较快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迫切的是要提高“含金量”,实现发展的提质增效。

总体上讲,服务业发展是不是高质量,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判断:一是服务业结构是否优化。要使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满足发展享受型需求的消费性服务业较快增长,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为产业升级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服务业动力是否转换。要使服务业发展从依赖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转为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三是服务业效率是否改善。要使服务业生产率拉近与标杆国家的距离,在更少、更绿色投入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可持续的产出。四是服务业企业是否壮大。要使企业基于提供质量更优、标准更高的产品或服务,获得收入和利润的增长,使一些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服务解决方案等,拓展全球布局,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增强自身实力。

1 产业升级相对滞后,质态效率有待提升

由新一轮信息技术驱动的“结构大调整”时期,江苏没能充分发挥之前的基础优势,在具有引领性的产业领域尚未形成领先优势。与互联网经济相关的真正起源于江苏的创新型业态并不多,现有企业大多属于被动迁入型和追随型。凭借传统产业的基础优势,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情况良好,但并没有特别突出的领域。

2 科技引领作用和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服务业整体创新能力偏弱,向制造业输送技术、知识密集型生产要素的作用发挥不够,在人工智能、基因生物、区块链等前沿科技领域缺乏前瞻性布局。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偏“国字头”,科技服务中介“小、散、弱”。

3 生产性服务业对江苏制造的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制造业服务化存在多重制约,载体建设滞后,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功能区依然稀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总体投入不足,发展速度偏慢,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不够紧密,自给自足能力不足。

4 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精细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不高,多层次、多样化、便利化的服务供给不足,发展粗放,质量偏低,个性化供给缺口较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偏低,品牌企业相对较少。

5 服务业合理和科学的区域分工格局还未完全清晰

区域发展不平衡,存在产业重构现象,服务业发展内源性动力不足,基于提供中间需求的分工拓展能力不够。部分服务业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有限,尤其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和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更为明显。

三、 江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世界服务业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 制造业服务化。随着产品复杂程度提高、用户需求日趋个性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助推下,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当今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从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制造业服务化正在推动“工业社会”向“服务社会”转型。(2) 服务业制造化。服务业制造化是指服务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凭借自身的核心技术,以实体产品为载体,进入制造业领域,生产相应产品,完成向制造业企业的转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崛起,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正在引领“服务业制造化”的发展潮流,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促使服务业企业向制造业领域拓展。服务业企业通过在传统制造业的上中下游深度嵌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传统制造业的现代化升级:初级的上游原材料供给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升级成为智能仓储物流,能够更加高效便捷地向工厂输送原料;中游生产环节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升级,成为先进的智能工厂,能够高效、智能、定制化地生产高品质的产品,也有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产品本身,使之升级为智能产品;下游的销售和售后等相关服务环节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销售和在线服务。此外,互联网企业还会把自己专长的服务业管理方案运用到制造业中,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3) 服务外包化。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外包强调技术,更多涉及成本和服务,如系统操作服务、系统应用服务、基础技术服务等;业务流程外包强调业务流程,解决有关业务的效果和运营的效益问题,如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业务运作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知识流程外包是服务外包的高端部分,解决的是发包企业依靠自身技术无法实现的服务,如数据分析服务、市场情报服务、专业技术服务。(4) 全球价值链分工促使服务业和制造业分离。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服务的可贸易性大大增强,这诱使企业按照各地的要素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服务环节。全球价值链分工将会促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集聚地,而高端人力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地。

目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向“服务型经济”加速转型,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网络化、智慧化、平台化和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态势日益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多方位的贡献价值。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化,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业强省的目标坚定不移,因而对于以现代服务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义、路径和方式的认知更应摆上新的高度。江苏服务业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新引擎作用正在持续释放,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争创创新发展新优势,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自觉行动,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保障。

(一) 高质量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高质量,涵盖了供给、需求、配置、投入产出的高质量,以及收入分配的高质量,乃至国民经济循环的高质量。推动高质量的供给,就是要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召开服务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强调要从深化改革、培育品牌、鼓励创新、分类引导、扩大开放等五个方面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发展要把握“高质量”的根本要求,以保持服务业较快增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化服务业高水平全面开放、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和消费满意度为着力点,推动服务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以此巩固经济“稳”的基础和增强“进”的动力。2018年7月,中共江苏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对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深化部署,并明确提出全省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围绕重点打造的制造业集群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江苏省产业从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二) 创新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要求“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其中列举的重点领域大多与现代服务业息息相关。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提出要加快服务业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江苏省进一步聚焦产业前沿,鼓励积极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以新需求、新趋势、新基础、新生活为方向,大力培育服务业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着力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内核的服务经济体系,把服务业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新动能发展的先导型引领型力量。

(三) 跨界融合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跨界融合是新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产业边界日益模糊,跨界融合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产业跨界融合是以创新供给为导向,以新科技和新平台为依托,以现有产业类别和资源要素的相互渗透、融合或裂变为形式,重新整合利用,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或突破。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产业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在跨界融合发展思维的引领下,不断依靠市场机制改革和市场主体创新来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以一、二、三产业和服务业内部融合渗透发展为主线,营造更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推广“互联网+”“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着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效化转型。

(四) 扩大开放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重新调整其全球产业布局,发起新一轮服务业产业转移,服务业开放发展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江苏以制造业开放为重点构筑了开放型经济优势。“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是江苏省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顺应国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和国际服务贸易跨国转移加速的趋势,把握发展新机遇,逐步扩大江苏省服务贸易比重;另一方面要加快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尤其是以生产性服务业“走出去”为重点推动制造业全球化布局,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推进江苏省质量提升行动,努力打造更多走出国门的“江苏制造”“江苏建造”“江苏服务”“江苏创造”品牌。

四、 江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生产性服务业优先,主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强支撑。江苏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把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着力培育强大内需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等,纳入今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江苏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目标如何实现,当务之急是明确方向,把握关键,把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一轮“双轮驱动”战略尽快从路径上、举措上全面落实,高效推进。

(一) 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

在创新引领、产业提升、强企壮企上聚焦发力,打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良性融合互动的关键节点。紧扣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需求,重点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现代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重大装备、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新兴战略产业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积极推进重大装备领域的融资租赁服务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加快打造高效协同的现代供应链服务体系,发挥现代供应链在降本增效、供需匹配和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推广“徐工工业云”等先行模式,打造分布式工业云平台。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发展大型工业云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及产业上下游、跨领域各类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广泛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支持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数据端与云端迁移,促进工业制造资源和数据的集成共享。

补齐支持创新创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短板。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尤其需要深化拓展知识产权服务和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加快完善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服务体系;深化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

(二) 面向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丰富现代服务业产品供给

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扩大服务型消费供给,提高适应民生幸福需求的服务产品质量,努力满足最终需求,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预期,并把扩大服务业投资作为增强内需的重要手段。

大力发展适应服务业创新发展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生命科学、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生产性服务和民生服务相关各重点领域的转化应用,以高质量的服务产品、手段和模式催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加强与先进制造业的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平台服务企业整合资源,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或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型交易中心和流通市场,打造一批服务消费创新示范工程。

与此同时,也要着力引导广大服务业企业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创造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形成强大内需市场,推动消费平稳增长。提升多元化文化服务消费,推行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深度融合的养老服务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养生康复、心理健康、母婴照料等多样化健康服务,积极发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支持建设中高端消费服务载体和智能商圈,扩大升级信息消费,深化支付、出行、教育、娱乐、社交等领域的移动应用服务,拓展网络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性服务。

(三) 由“供给方设计”转向“居民体验”,构建更加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较高的基础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可以充分地体现当地政府的资源协调和社会管理能力,是一个地区吸引投资的重要倚仗。当前江苏道路、桥梁、电网等主要基础设施总量和质量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部分地区特别是乡村的基础设施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且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明显不足,未来大有可为。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创新人力资本服务、信息消费、网络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性服务发展。由“供给方设计”转向“居民体验”,构建更加普惠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四) 强化制度和要素供给,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一流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国家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着力破除制约服务经济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瓶颈障碍。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建立服务业FDI和对外投资以及服务贸易整体协调发展的机制。狠抓规划落实,加强“江苏服务”的人力资源供给。加强服务业标准体系、法律体系、信用体系、统计系统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完善发展的制度环境。

(五) 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优化现代服务业功能布局

认真研究江苏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路径,深入谋划现代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在推进“宁镇扬、苏锡常一体化”过程中增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与互动,以产业协同化、公共服务同城化大力推动长江两岸跨江融合,以提升城市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提高南京首位度,依托江淮生态大走廊、江南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带、沿海经济带建设积极布局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等特色服务产业。

加快形成与上海功能互补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城市。主动承接上海在生产服务功能上向南京、苏州等地的转移和知识溢出,催生更多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供给,逐步扩大南京、苏州对周边地区市场的影响力,加快成为与上海国际服务功能互补的重要区域性生产服务中心城市。

以“宁镇扬同城化”为抓手,加快推进南京都市圈建设,拓展南京辐射腹地,强化区域空间、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文化旅游等城市服务经济功能,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推进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链合作发展。加快推进江北新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工作,打造宁镇扬服务贸易平台和窗口。

加快苏中、苏北各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引导苏中、苏北各市坚持现代服务业培育引进与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两手抓”,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质态提升,突出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完善平台和载体建设,在细分领域形成产业特色和竞争力。

五、 江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8年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江苏省发改委作为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牵头责任部门,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眼“支撑江苏制造业高端攀升”和“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两大目标,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当前江苏省产业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发力点,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将政府管理引导的“有形之手”和市场内生发展的“无形之手”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储备

针对省服务业“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和前期系列基层调研中呈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协同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联合施策,加强重大问题专项研究,特别是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等重头任务悉心谋划,优化政策供给,强化政策集成创新。依托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和相关重点智库平台,加强前瞻性研究,启动“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加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应用转化。

(二) 坚持扭住抓手,突出引领产业提升的关键环节

积极引导服务业有效投资。确定15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予以推进实施,力争年度新增服务业投资1000亿元左右。兼顾规模性、先进性和区域性,安排更多转方式、促转型、重创新、补短板项目,调整优化供给结构,在互联网新型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中高端消费、民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营造新亮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想方设法引进优质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集团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集聚一批高能级、有活力的经济主体。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资源整合和集群辐射效应,开展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区)综合评价工作,强化集聚区动态管理,将集聚区评估情况列为地方服务业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倒逼集聚区加快提档升级。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做优做强,继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快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扩大互联网平台经济优势,支持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专业服务提质增效行动,着力提高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知识产权保护等专业服务水平。

(三) 坚持先行先试,发挥综合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

日前,南京市作为江苏省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区域,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项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成绩不易,贵在长效,工作实践中,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试点工作重要抓手促进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等一系列经验做法和管理模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继续抓好徐州列入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重要机遇。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打开新格局。深入推进新一轮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认真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中期评估,完善考核机制,总结成功做法,力求在体制机制、区域分割和行业垄断等方面大胆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打造更加高效优质的营商环境。

(四) 继续抓好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有效激励

人才是服务业特别是轻资产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近年来,江苏服务业人才结构有所改善,但也要看到,江苏服务业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缺口仍然较大,产业升级引发的人才需求变化与人才培养之间不相匹配。随着新兴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深度应用,从业者专业素养和技能不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不少服务业企业对人才培训不够重视,培训方式陈旧,效果不明显。此外,人才发展在收入分配、人事管理、职称评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

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推动要素资源向激励人才的方向倾斜,创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科技、医疗等领域人才的有序自由流动。着力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行人才培训福利计划,鼓励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细化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支持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多种创新要素参与分配。加大国际服务业人才吸引力度,整合政策资源,为海外人才来华工作、居留和出入境创造更加宽松有利的条件。

(五) 推动产业的分工深化和融合互动

产业的分工深化和融合互动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受“营改增”及其他市场因素的驱动,近年来很多制造业企业对外经营原先仅自给自足的生产性服务业务,部分服务业企业获得来自制造业企业更多的业务外包,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平台型企业的业务裂变也衍生出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成长为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云服务等行业发展的新动能。与此同时,服务创新不断涌现,加深了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2018年,服务业500强中综合服务业企业(以服务业为主、含有制造业)数量比上年有所增长。服务业与农业也形成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融合模式。在服务业内部,一些行业通过“互联网+”探索了多样化的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

但现阶段,一些制造业企业剥离组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意愿不强,国有企业服务体系社会化改革有待推进,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分工还需进一步深化。另外,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不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中间投入的占比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一些服务领域跨界融合的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过度依赖烧钱扩张的模式难以持续。一方面,要支持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务专业化发展,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推动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要素优化配置,鼓励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购买外包服务。另一方面,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增强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能力,构建交叉渗透、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系统。创新多样化金融服务,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六) 完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

公平、规范、高效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五年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地方政府行政审批事项也大幅压缩,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及地方政府定价项目分别缩减80%、50%以上。外商投资由审批制转向负面清单管理,2017年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保留63条外资限制性措施,比上一版(2015年)减少30条。事中事后监管也在逐步加强,这些对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与市场主体期望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在服务业市场准入和监管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一是准入制度不完善,不少服务业初创企业遇到“准入不准营”问题;二是对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原则的同时,缺乏动态监管机制,针对新出现的不规范价格行为、垄断行为等缺少法律规制;三是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不足,方式较为落后,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不够充分;四是除政府监管外,企业、消费者、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格局有待建立。

要发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的牵引作用,清理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推行承诺式准入,推进“照后减证”,提高审批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行分类细化管理,构建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动态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价格管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快企业信用监管制度改革。此外,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实现部门内监管流程再造和跨部门协同监管,健全有效的多元共治模式,加强与平台型企业的数据合作对接,打通全流程数据并加以利用,提升监管效能。

(七) 统筹发展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

在开放条件下,服务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服务贸易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市场空间和更多要素组合。统筹两者的协同发展,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近年来,江苏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建筑服务等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行业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服务贸易的增长,服务出口总额稳居世界前五。同时,新兴服务进口增长较快,2013—2018年知识产权使用费年均增长8%,弥补了紧缺的中间投入品供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经贸合作网络的扩展,也深化了双边多边的服务业合作。

要理清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开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措施,落实新修订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倒逼国内服务业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客观理性看待现阶段的服务贸易逆差,适当扩大新兴服务进口,充分发挥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改善国内服务业供给结构。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推广贸易便利化、投资体制改革、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试点经验。大力推动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贸易发展,创新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培育质量竞争优势,提升国内增加值贡献度。加强对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改进相关的外汇管理、人员出入境、金融支持、境外投资服务,强化与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有效协同。参考文献

[1] 李冠霖,任旺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4(16).

[2]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3] 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4] 李琪等.新经济环境下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6(8).

[5] 白仲尧,依绍华.服务业与综合国力的关系[J].财贸经济,2011(3).

[6] 李庆杨,吕瑶.论现代服务业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8).

[7] 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J].改革,2003(4).

[8] 刘重.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J].理论与现代化,2005(6).

[9] 曹静.关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3).

[10] 李松庆.加快发展我国服务业的战略选择[J].中国第三产业,2002(7).

[11] 邓于君.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及启示[J].环球瞭望,2008(9).

[12] 张楠.日本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财经,2011(2).

[13] 葛坚松.美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江南论坛,2007(3).

[14] 曹邦宇,姚洋洋.美国城市群服务业空间布局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8).

[15] 薛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J].全球视城与中国实践,2005(10).

[16] 李秀文.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1).

[17] 李克强.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J].中国产经,2013(5).

[18] 弓龙值.发展吉林省服务业的问题与对策[J].新长征,2001(1).

[19] 服务经济发展与服务经济理论研究课题组.西方服务经济理论回溯[J].财贸经济,2004(4).

[20] Hill, TPon Goods and Services[J]. The 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04(23):315338

区域篇区域篇第一章苏南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习总书记指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现阶段,现代服务业已成为苏南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维持市场地位、产业越来越趋向服务引领制造的新趋势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有所改善。数据表明,近几年苏南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加快,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63∶502∶435调整至2018年的45∶445∶51,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升1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397%提升至2018年的588%,年均提升近4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15%、50%和21%分别提升至2017年的34%、79%和45%。

一、 苏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在研究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之前,首先我们简要分析一下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状况。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取得重要进展,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近年来,江苏省服务业稳步发展,尤其在2004年之后对地区生产总的贡献保持增速增长,2018年全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总体占比超过第二产业65%,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5∶445∶51,逐步深化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

图11992—2018年江苏省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单位:%)

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 服务业总量规模绩效保持快速增长

江苏省总体上已经实现向“三二一”结构形态的标志性转变,但是就区域发展而言,苏南、苏中、苏北仍然存在地区差异。作为经济发展先驱,苏南地区产业结构相对领先,已经实现了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第一步。苏中和苏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升级滞后。从设区市情况看,2018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四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分别达61%、508%、511%和515%,均实现了“三二一”转型。仅就产业结构而言,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发展滞后于苏南地区四到五年。

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南京市顶住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培育主导产业持续向中高端迈进,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在多年位居全省城市中游的情况下,跃居首位,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总量达到7825亿元,占GDP比重61%。2018年镇江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35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市GDP增速0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8%,较2014年提高23个百分点。2018年常州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63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1%,高出全市GDP增速1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576%,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继续引领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8年,苏州市服务业整体延续了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占比508%左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2018年无锡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稳定,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8495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1%,同比增长71%。表12010—2018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地区年份201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按地区分南京518546563573583597610无锡422455476482510515511徐州395430447458472472490常州409453472487506508515苏州410458478493512512508南通371420441457476480484连云港388410410421428434447淮安391423438456475476482盐城370398406419434445451扬州372413424434444459470镇江395435455463470471478泰州373413431447467473469宿迁374387387391395408425续表地区年份201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按区域分苏南433474494506524529532苏中372416433447465472476苏北384413423434447453465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二)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大区域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产业升级成效明显。苏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3∶515∶462调整为2018年的17∶451∶532,三产比重提高7个百分点,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特别是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最快。苏中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0∶530∶400调整为2018年的50∶474∶476,苏北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27∶475∶398调整为2018年的102∶433∶465,苏中、苏北三产比重分别提高76个和67个百分点。苏中、苏北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二、三产业比重差距逐步缩小。

图22010—2018年三大区域的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单位:%)

(三) 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2018年苏南整体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传统服务业保持平稳发展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南京市推动现代服务业转型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四大现代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40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34%,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到10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达到63%。苏州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2018年科技服务业收入1028亿元,拥有从业人员10万人,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80亿元,增幅近60%。服务外包规模持续扩大,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175亿美元,离岸执行额477亿美元,占全省份额总体稳定。软件产业也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超2400亿元,同比增长超10%。无锡市规上其他服务业企业发展质量高,经营效益良好,2018年规上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8596亿元,同比增长137%,10个门类行业中有8个行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规上其他服务业营业利润扣除投资收益后实现经营性利润6444亿元,同比增长379%,较2017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四) 就业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苏南五市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服务业在就业带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协同推进。2018年,南京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数2738万人,同比增长2%,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上升到591%左右,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就业结构的优化也带来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镇江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由2014年的41%提高至2018年的451%。服务业发展对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服务业实力的提升取决于从业人员队伍的规模竞争力。常州市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低位增长,2018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83万人,增长34%。十大行业门类中有7个行业用工人员数呈下降态势,其中,教育相关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员数降幅较大,分别下降239%和179%。

(五) 集聚功能显著有效整合资源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持续发挥作用,促进资源整合、要素集聚,对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京市在服务业综合改革工作中不断探索,梳理总结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服务机构和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服务业发展带来先进示范经验。经过多年发展,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2家,分布在13个城区、郊区和开发区。集聚规模持续扩大。苏州市2018年新增认定沙洲湖科创园等4家单位为市第八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截至目前,累计共有市级服务业集聚区98家,入区企业超9万家,就业人数超130万人,2018年实现税收超500亿元,完成投资约1000亿元。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等3家集聚区获评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全市累计拥有25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中,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1家。11家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涵盖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领域,共有入区企业32411家。镇江市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6 7139亿元,利润总额232亿元,税收1304亿元,对镇江市集聚区发展支撑作用显著。镇江重点推进5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丹阳眼镜城、国家大学科技园先后创成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丹阳眼镜城发布国内首个眼镜行业指数,全面提升集聚服务功能;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着力构建以再生医学研发、高端检验检测、现代健康养生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再生医学小镇。

(六) 着力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2018年苏州市持续培育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新增认定了30家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启动苏州市级总部企业申报和复核工作以及第三批平台企业和特色基地的申报认定工作。争创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重点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苏州工品汇等3家企业获评省互联网平台“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苏州银行等4家企业获评省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2018年常州市营业收入前100名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174亿元,增长278%,快于全市规模以上水平227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增长154%,快于规模以上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大企业成长快,运营效率高,以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355%的从业人员创造了557%的营业收入,为服务业集约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七) 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服务业“走出去”成为境外投资主要方式,层次不断提升。近年来,苏南服务业境外投资数量迅猛增长,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迅速。如苏州市,2018年1—9月全市服务业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05个,新增注册外资金额47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数的679%和558%。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8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2%,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达44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南京市2018年现代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12亿美元,占全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的399%。其中,教育、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现代物流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同比增长485%、375%、139%、67%。

二、 苏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 问题分析

1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不均衡

新环境下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则是苏南地区的制造业供给严重过剩,与服务业许多行业的投资不足和产出瓶颈现象同时并存,表现为“总需求向服务业集中而总供给向制造业倾斜”的结构性矛盾。后者要求我们在内需不足的前提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而前者则是使人民生活在中国经济高增长态势下感到幸福感不够强的主因。这与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的现实相悖。由此,一方面由于缺少作为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使制造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并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因为与民生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如住宅、教育、医疗、养老等不够发达,造成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经济增长的现实及趋势严重不匹配。另外,还使制造业因供给过剩不得不维系单一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和粗放发展的基本格局。

同时,苏南制造业虽然有的发展较好,已经有独立的品牌和知识产权,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微笑曲线”底端的“制造”层面,离“设计”“创造”与“自创品牌”层面还有一定的距离。无论是以加工贸易为指向的FDI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还是为FDI企业提供配套的本土加工企业,其制造环节所带来的中间服务需求绝大多数并不在国内,甚至在国内就没有产生对高端服务的需求,因为研发设计、资金融通和销售等服务基本都是由跨国公司的母国企业提供的。加工贸易主导的贸易结构割裂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代工制造业的发展不但没有形成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反而在要素获取方面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竞争。由此可见,虽然苏南制造业的总量很大,但是对生产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较为有限,无法形成有力的市场支撑。

2 传统服务业过剩与现代服务业不足并存

苏南地区与整个国家一样,传统服务业进入过度与现代服务业进入不足同时并存,表现为传统服务企业的低利润甚至大量亏损倒闭,与一些垄断性的现代服务企业获取暴利的现象同时并存。进入过度的是那些与城市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关的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进入不足的是那些技术资本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如流通、交通、通信、金融等,这些行业普遍与政府管制和行政垄断密切联系。例如,据2010年3月中国626家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计算,无论是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还是管理层薪酬均值(行业薪酬合计除以公司家数)最高的五大行业,金融服务业位居暴利行业之首,最高的五大行业中还包括竞争严重不足的交通运输、房地产、信息服务等。

3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较为单一

苏南地区制造业的全球化与服务业的本地化同时并存,发展动力严重不对称。过去苏南地区的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动力驱使下,其增长受全球市场需求的支持,但是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因受其技术特征的影响和制约,基本上是本地化的,受制于本地狭隘的消费市场。尤其是在过去人均收入较低和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有所下降的情境下,由于本地化的市场需求不振,因此,服务业的比重就难以有实质性的提升。相反,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服务业的比重还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此看来,转变服务业的发展方式,必须基于苏南地区加入全球产品内分工的特征,突破服务业在技术上不可贸易的初级特征,在信息技术等支撑下寻求全球化发展的理念和手段,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外包。

4 知名企业、品牌企业与上海等地相比较少

苏南知名企业、品牌企业与上海、广东等服务业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相对较少,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体支撑较为薄弱。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品牌效应的知名企业,但其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规模企业、知名企业和品牌企业相对较少。2015年,在江苏百强企业中,服务业企业仅有26家;而在江苏服务业百强企业中,苏南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仅有10家,服务业百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不足150亿元,与同期全省百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差距明显。从服务业百强企业的名单可以看出,虽然金融、现代服务业等企业的上榜数量有所增加,但传统商贸型企业的比重依旧较大,超过60%。

5 行业垄断、歧视性政策导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到束缚

苏南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竞赛中,以对外开放度最高、参与国际竞争最激烈著称。但是,其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却没有形成与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服务经济的发展环境。究其原因,一是行业门槛过高,对社会资本的进入限制太多,部分行业垄断行为未能被打破,存在明显壁垒,特别是金融保险、公用事业和信息媒体等行业的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加之服务质量和价格方面的问题较多,抑制了需求增长。二是行业管理体制存在缺陷,部分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行政分割的现象,相关机构、企业的设立和业务扩展面临较多的审批事项与繁琐的审批程序。三是税收体制不合理,在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分销服务业由于税率和抵扣等因素,出现实际税负不降反升的问题。同时,在政策执行方面,由于一些地方的配套措施不衔接或没有及时跟进,导致国家和地方出台的部分优惠扶持政策没有能执行到位。

6 区域间服务业资源竞争激烈、产业协同效应难以显现

区域间服务业资源竞争激烈、产业协同效应难以显现,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缺乏整体内源性动力。近年来,为吸引服务业投资资源,我国各地服务业同质化竞争激烈,苏南也不例外。在江苏,无论是在经济发达的苏南、苏中地区,还是在发展相对滞后的苏北地区,都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但许多邻近地区的结构层次和业态分布都非常接近,区域资源竞争激烈。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仍然采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将“做大规模”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引进新项目时,对项目缺乏系统的规划与引导,对于项目投产后所处价值链环节、发展层级缺乏筛选机制,忽略了新项目与原有项目的内在联系、价值链衔接。一些地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产业选择追求“高、大”,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从而使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内源性动力。

(二) 苏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018年,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一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这将有利于优势企业生存发展,提高整个产业的供给效率,相应地扩大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二是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能够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速服务业新动能成长,促进一些服务行业的领先企业增强技术、商业模式优势,实现与发达国家“并跑”或“领跑”。三是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这有利于为服务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消除资源配置扭曲并激发创造活力,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 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对服务业发展既是利好也是要求

实体经济不仅指工农业,还包括大部分服务行业,要改变服务业是“虚”产业的认识。当前,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发展,以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中间服务水平,有利于具备生产率优势的服务行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使其有更多资金可以用于主动调整和转型升级,这将提振包括很多服务企业在内的发展信心。

与此同时,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对服务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纠正服务业的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深化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防止社会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空转和房地产市场沉淀。

3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促进和规范相关服务业发展

2018年,国家深化税制改革,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有利于减轻服务企业负担;深化财政科技管理改革,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服务领域的创新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有利于打破行政垄断等体制性障碍,加快社会服务领域开放,调动更多社会资源,实现社会服务业的稳步发展。此外,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禁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市场化运作起到规范作用,从而防控财政金融风险。

4 世界经济复苏向好总体有利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

根据相关预测,世界经济将延续回暖势头,增长率稳定3%左右。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欧盟有望持续复苏,日本也逐步企稳上行,这有利于资本、技术、人员等要素的跨国流动,预计我国服务贸易将呈现较快增长。同时,2018年启动与多个国家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或升级谈判,对我国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争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有重大进展,凸显我国在亚太地区服务贸易投资规则制定方面的影响力。但也要看到,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仍然存在,我国服务进出口可能面临一定的贸易壁垒。

三、 苏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重点工作

1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围绕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重点领域,加强项目储备和分类指导,突出规模性、先进性和区域性,更多安排转方式、促转型、重创新、补短板项目。今年江苏省确定15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予以推进实施,年度新增服务业投资1000亿元左右。苏南将调整优化供给结构,在大数据应用、科技研发服务、供应链创新体系建设、中高端消费以及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营造一批新亮点。推广“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打响“水韵江苏”“文化江苏”品牌,不断提升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康体养老、家政等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服务消费创新示范工程。强化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土地点供指标优先供给,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建设给予固定资产贷款贴息等支持。

2 抓好重点企业培育

支持现代服务业龙头领军企业做优做强,继续推进“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金融、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国际航运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制造业服务化。继续实施江苏省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扩大互联网平台经济优势,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或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型交易中心,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平台经济品牌企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3 抓好集聚区提档升级

继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百区提升示范工程”,重点打造若干优势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资源整合和集群辐射效应。针对省级集聚区在引领产业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中产生的实际作用作出科学评估,强化集聚区动态管理,将集聚区评估情况列为地方服务业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倒逼集聚区优化自身运营发展模式,加快提档升级。

4 抓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抓住南京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和徐州列入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重要机遇,协调推进两市服务业综合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深入推进新一轮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

5 抓好服务业发展政策储备

组织开展“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创新思考“十四五”时期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导向和目标任务。针对《江苏省“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服务业创新发展江苏行动纲要(2017—2025年)》实施中的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导向,加强专题研究,特别是针对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发展等重点领域,强化政策集成创新,确保规划和纲要顺利实施。依托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和重点智库平台,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谋划,加大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应用转化,提高服务业政策储备效益。

6 抓好服务业人才培养

贯彻落实省“双创计划”、产业人才高峰计划、服务业人才境内外培训计划,着力培养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知识化、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优化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北大、清华两个培训基地建设,提高人才境内外培训成效,组织好现代服务业海外人才引进、现代服务业企业家创新创业沙龙等重点活动。加大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和集聚区建设,完善创业投资匹配叠加服务,吸引并留住更多现代服务业高层次人才汇聚江苏、创新创业。

7. 抓好服务业发展动态监测工作

依托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云平台,做好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培育、集聚区以及融资增信企业库的数据填报和完善工作,健全督查和调度机制,保障服务业重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继续组织做好服务业引导资金安排工作,加强项目和资金的管理监督和检查,确保发挥引导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制度加快健全完善,加强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形势分析预测。

(二) 政策建议

服务业发展要将“高质量”作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各项政策的根本要求,以服务业提质增效升级为着力点,更多运用改革、开放、创新的办法,使服务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以此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

1 加快服务业创新驱动和新动能培育

第一,发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的牵引作用,清理修改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推行承诺式准入,加快“照后减证”试点,破除对创新创业的不合理束缚。同时,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建立跨界融合新行业和新业态的协同监管机制,把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第二,推动资源要素向激励人才的方向倾斜。探索实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鼓励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和财产权,赋予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等更大的流动自主权。第三,创新多样化金融服务。完善动产融资服务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第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制定在线创意、众创众包、研发设计等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第五,加快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支持具备能力的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牵头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推进优势、特色领域标准的国际化。

现代服务业是以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投入要素的产业,要将苏南服务业由劳动和资本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密集型,这就需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服务业专业人才,根据不同领域人才的特点分类制定引进开发计划;要加快推动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引导企业开展组织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依托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逐步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服务业双向开放,逐步打破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服务业的“隐性天花板”,为服务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和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

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能力,构建与制造业、农业交叉融合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一是紧扣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支持服务企业利用信息、创意、营销渠道等优势,向制造环节拓展业务范围。二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有效发挥平台型、枢纽型服务企业的作用,带动小微企业发展。三是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进行柔性化改造,逐步向设计咨询、设备制造和采购、施工安装、维护管理等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型。四是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生产性服务业是做强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苏南积极鼓励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例如,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将进一步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加快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在科技服务领域,积极构建全价值链科技服务业态,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在金融服务领域,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现代物流领域,促进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模式转型;在电子商务领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全开放运营模式,等等。省发改委将深入贯彻全会精神,在研究制定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意见中,重点突出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并抓紧出台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借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与服务业制造化发展双向融合。加快引导大中型制造企业将生产流程中的非核心但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服务环节从原企业分离出来,向社会提供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以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为引领,逐步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推动苏南制造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变,从出售产品向“产品+服务”转变,以基于服务为核心的制造与服务融合,进而实现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目标。

3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和消费满意度

首先,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挖掘用户需求,丰富和细化消费品类。促进无人超市、配送机器人等新业态和新模式有序发展。支持连锁便利店叠加更多服务功能,完善便捷、智慧、安全的服务体系。其次,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生活性服务业短板领域,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实现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互促共进。再次,加强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的融合互动,激发关联消费潜力。以培育发展国际消费中心为载体,建立多行业关联协同的消费生态体系。最后,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付先行制度。

4 深化服务业高水平全面开放

一方面,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借鉴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的经验,在互惠互利基础上推动中国与贸易伙伴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等为依托,加强政策创新和对比互补试验,复制推广成熟经验。适当扩大新兴生产性服务进口,充分发挥技术和知识溢出效应,改善国内服务业供给结构。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服务业“走出去”。特别是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合作,加强全球布局,鼓励更多有实力的服务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为中国制造“走出去”提供服务支持。

5 加快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发展

孕育大型互联网服务企业。由于信息技术创造和改造的新兴业态服务业具有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特性,使得某一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细分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只有将自己打造成行业第一,才能生存下去,而知名度和品牌建设对于互联网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通过财政支持、政府采购、广告投放、帮助树立公众信任等措施促进江苏省相关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以此占领国内市场和提升国际市场份额,并进一步通过兼并重组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二是建议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制定并发布一批由江苏服务业新业态主导的业态标准,以标准建设促进江苏服务业新业态的品牌建设和影响力的提升。三是要鼓励和引导传统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深度合作并分享市场。

加速大数据运用环境建设。一是可由互联网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共同设立与“大物移云”相关的研究机构,充分挖掘和利用相关行业所产生的大数据资源,将深度挖掘后的行业海量数据转化为政府部门、消费者和企业的重要决策依据。二是可加强产业间、部门间大数据的综合应用,构建包含医疗、健康、饮食、农业、教育、运动、休闲、设计、营销、法律、金融、咨询、制造等行业的综合大数据库,为企业、消费者和政府提供完整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综合服务。三是建议引进和培育既熟悉本行业务又熟悉互联网业务、既精通生产技术又精通商务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建议在目前江苏省各类人才工程的基础上,鼓励不同行业人才到互联网企业、其上下游企业或相关部门、特别是与之相关的互联网企业工作访问,从而发现和创新本行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可嫁接机会,形成和拓展新的服务业态。

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应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免费Wifi的覆盖面和信号质量,进一步提高网络平台的搭建和潜在参与者的互联互通,提高消费者、生产者、中间者等所有环节的互联互通。二是建议建立标准化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服务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数据,因此,及早建立标准化基础信息数据库,提升服务业效率,并将此标准推广至全国和国际,是江苏服务业新业态跨越发展和领先发展的关键。三是可加大对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的投资,为进一步引导产业间、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引导互联网企业与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全面深度合作提供基础。

引导区域业态差异化发展。一是应鼓励各地区结合本地产业和资源禀赋优势创新服务业新业态。比如,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和企业可以发展与纺织业相关的新兴服务业态,旅游业基础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可以优先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业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可以发展与文化创意相关的服务业新兴业态等,在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迅速做大做强由本地优势产业演变带动起来的服务业新业态,并迅速推广至全国。二是要加大地区间统筹协调。建议可由如省发改委等部门进行牵头,邀请相关部门和地区参与,建立服务业新业态投资和发展的协调机制,完善重大利益分享机制,增强省内地区与城市间合作成果的可预期性,提升各方合作积极性。

6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江苏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致力引进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以及国内大企业集团决策中心、利润中心、研发中心,着力集聚一批高能级、有活力的经济主体。无锡市的抽样调查显示,享受市级政府总部企业补贴的36户总部企业2012年创造税收138亿元,到2016年创造税收211亿元,近五年税收的复合增长率112%,总部企业平均每户创造的税收从3833万元增长至5855万元。此外,总部企业对扩大就业总量、提升本地人才素质以及推动外地人才流入,都有较明显促进作用。SK海力士销售总部已落户并实现销售,预计全年新增销售收入40亿美元;360物联网安全运营总部落户无锡……无锡市发改委主任张明康介绍,2018年以来,无锡上下就发展总部经济形成新的共识,总部经济工作迈上新台阶。下半年将继续“五措并举”——加大总部企业招引力度、着力培育本地总部企业、建立健全总部经济政策体系、加大总部经济工作考核力度、为总部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培优做大总部经济。

苏州工业园区总部经济发展起步于2003年,目前已集聚经省、市、区认定的各类总部达82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机构(省级总部)39家,占全省五分之一。2018年底,园区各类总部达到100家。苏州高新区近日发布了总部经济新政,旨在打造总部经济高地。“目前高新区已规划了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的上市企业总部园,一期480亩核心区下半年动工建设,整个总部园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建成。”高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局局长何宁说,下一步要积极鼓励区内各街道、镇集中规划建设企业总部园,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入驻区内企业总部园。对各板块企业总部园建设,将优先提供土地指标支持。

江苏省目前已认定总部功能性机构200家。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近年来兄弟省市陆续出台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的政策措施。江苏省尤其是苏南地区迫切需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相关经验,出台更有竞争性政策措施,营造新的引资优势。

7. 让文旅产业成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自觉,充分激活市场机制,谋划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让文旅产业成为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撑。

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江认为,文化旅游产业对传统产业结构转型有很大推动效应,对城市消费市场有较强的培育与吸引力,对相关产业资源整合利用具有效益增值的产业链效应。顾江建议,要按照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激活市场机制,加大工作力度,从体制机制上推动文旅产业成为江苏经济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培育一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新亮点、新模式,谋划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标志性平台工程。要抓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契机,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培育大运河文化旅游经典线路,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要着力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强化运河带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突出地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同时,省文投集团等一批龙头文化企业要发挥新增文化旅游发展职能,尽快成为江苏省文化旅游发展旗舰;高等院校应全面做好智库工作、高质量培养与输送符合市场主体需求的人才,江苏文化产业学会和协会应大力推动与创新政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和新思路,让文化接上智慧的引擎飞得更高更远。与此同时,要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坚持规划引领,注重共建共享,促进富民利民,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7月30日,苏州亨通集团与南京21世纪投资集团在吴江举行苏州湾好莱坞魔法城投资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强强联合,打造苏州城市新地标、长三角文旅新天地、魔法城在中国的旗舰品牌,为苏州增添融入国际品牌的文化新名片。

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陈芬表示,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自觉,谋划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首先应加大规划编制和实施力度。紧密对接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发展战略,下半年要完成长江旅游发展规划,启动江苏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通过规划引领,让扬子江旅游成为江苏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让全域旅游发展形成江苏样板、贡献江苏经验。同时,要加强与国家项目的对接。下半年,文化和旅游部即将推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域红色旅游示范市、红色示范小镇等全新的创建项目。各地要根据本地资源特色,提前谋划、主动对接。参考文献

[1] 晁刚令.服务业分类统计核算研究[J].科学发展,2010年第10期.

[2] 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3] 江波,李江帆.政府规模、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与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机理与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1期.

[4] 江静,刘志彪.政府公共职能缺失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探析[J].经济学家,2009年第9期.

[5] 黄繁华,洪银兴.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6] 李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7] 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J].财贸经济,2004年第1期.

[8] 李红梅.论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统计研究,2002年第8期.

[9] 李眺.服务业开放与我国服务业的生产效率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10] 刘丹鹭,夏杰长.供给侧改革的增长效应:以生产者服务业减税为例[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11] 刘恩初,李江帆.发展生产服务业核心层推动广东产业高端化[J].南方经济,2015年第1期.

[12] 刘志彪.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13] 刘志国,李丹.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3期.

[14] 卢云卿,孔群喜等.需求、供给和创新,谁是推动服务业发展核心动力[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15] 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年.

[16] 邱瑾,戚振江.基于MESS模型的服务业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2012年第1期.

[17] 孙爱军,刘生龙.人口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1期.

[18] 邵骏,张捷.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制度因素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19] 汪德华,张再金,白重恩.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J].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第二章苏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

现阶段,苏中处于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期间,苏中服务业的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服务业新动能将快速成长,服务业将继续领跑三次产业。可以说,苏中经济将逐步由工业经济转型为服务经济。在此背景下,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服务业供给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苏中服务业规模扩增、比重提高、层次跃升,服务业总量和增幅连年攀升,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如今已成长为拉动苏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但是在苏中经济发展过程中,服务业一直是发展的短板,服务业比重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还相当落后,无法满足生产发展和人民消费升级的需要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推动苏中服务业加快发展,对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容量,推动苏中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苏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一) 服务业发展提速明显,经济拉动能力提高

随着沿江和沿海开发战略的不断实施和地区经济的不断腾飞,为苏中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苏中三市服务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提速,占GDP比重稳步提升,拉动经济能力提高。表1显示了2013年以来苏中地区各市服务业增加值状况,相比2013年,2018年南通、扬州和泰州服务业名义增加值增加了近2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保持两位数以上。在苏中三市中,南通规模最大,扬州、泰州次之。2018年南通市三次产业结构为47∶469∶484,保持“三二一”格局,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达48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18年扬州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56959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7%,较去年同期提升11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2018年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39357亿元,增长7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9%,高于工业占比5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4%。表12013—2018年苏中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单位:亿元)

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南通20699825007828159732318408135扬州133386158480176288192789232702256959泰州122695146419165793200026224232239357苏中46703554977623678715995828149904451资料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随着服务业占GDP比重的提高,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拉动经济能力不断提升。整体来看,苏中地区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72%提升至476%,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南通市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84%,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居苏中地区第一位。扬州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7%,服务业提高11个百分点。泰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69%,下降04个百分点,占比排名苏中第二位。表22010—2018年苏中各市服务业占GDP比重(单位:%)

年份201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按地区分南通371420441457476480484扬州372413424434444459470泰州373413431447467473469苏中372416433447465472476资料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表3苏中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指数(%)(按可比价计算,上年=100)

年份201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按地区分南通1137114211201104109210911084扬州1139113611221107112111011082泰州1139113511231112111411001070苏中1138113811221107110610961080资料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二) 服务业税收保持增长态势,投资增速渐趋上行

苏中三市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都获得较快发展,同时税收支撑作用较为显著。2018年,南通服务业实现应税销售90071亿元,同比增长229%,比2017年提高48个百分点,比同时期服务业增加值现价增速高13个百分点。分县市区情况看:市区实现应税销售46406亿元,增长102%;县区实现应税销售43666亿元,增长399%,增速比市区、全市平均水平分别高297和17个百分点。2018年1—8月淮安市实现服务业税收收入16732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居全省第11位,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50%,比去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服务业税收收入最多的三个行业是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分别实现税收收入5628亿元、4323亿元和2094亿元,三个行业税收合计占全市服务业税收收入的比重达720%;增长最快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幅均超过30%,同比分别增长2355%、1103%和305%。2018年泰州市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16%,高于全部投资增幅2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9个百分点,列全省第一。从主要行业看,房地产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0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34%。三大行业占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406%、131%和95%。

(三) 服务贸易加速发展,助推服务业转型升级

南通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处于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分别位居长江三角洲北南两个洲头,具备发展服务经济特别是服务外包的优越条件。在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扩围中,南通成功入选,位居全国3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列。南通要积极抢抓重要战略机遇,精准定位,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江苏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四) 主导产业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南通列入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的十大行业呈现“三快、三稳、两缓、两降”的发展格局。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三个行业发展较快,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15%、194%和16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除外)三个行业平稳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3%、117%和10%;教育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缓慢增长,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8%和1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12%和166%。

2018年扬州市旅游实现总收入9179亿元,同比增长152%;推动文化、软件和互联网等基本产业,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重点产业,“三区经济”“三新经济”等新兴业态加快发展,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36%。

(五) 重大项目结构渐趋优化

2018年扬州市严格执行修订后的《扬州市服务业重大项目认定办法》,强化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标准。全市认定新开工服务业重大项目44个,完成全年目标的110%,其中,现代服务业项目达26个,占比591%,高于省高质量考核目标41个百分点;认定新达效项目32个,完成全年目标的1067%,新增税收63亿元,贡献水平较2012—2017年间投运服务业重大项目提升了641%。在有力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服务业重大项目产出贡献水平逐步放大。

南通市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把壮大服务业经济作为“追赶超越”的重点工程,紧抓项目建设、集聚区推进、企业培育、楼宇经济四项工作重点,全市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阿里巴巴落户南通。目前,阿里巴巴江苏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期已开工,该项目总投资达180亿元。项目2019年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新一代高性能绿色数据中心。

泰州市新开工项目2018年共认定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518个,完成年度计划的1036%。从产业结构看,认定项目中,工业项目432个,占比为834%,计划总投资809亿元,占比为824%;服务业项目86个,占比为166%,计划总投资173亿元,占比为176%。从项目规模看,认定项目计划总投资982亿元,平均规模19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平均规模187亿元,服务业项目平均规模201亿元。

(六) 服务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2018年扬州市净增服务业重点企业139家,超额完成全年净增100家重点企业目标。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44%。营业规模超1亿元的企业由上年同期的61家增加到67家,营业收入总计29285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的654%。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单位数313家,较上年同期增加43家,实现营业收入17272亿元,同比增长214%,增速居全省第三位。服务业重点企业盈利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改善。

(七) 劳动报酬结构优化

2018年扬州市服务业企业职工薪酬明显提高。分行业看,专业技术服务业月人均薪酬超过万元,达到了人均11万元/月,在各行业中最高;其次是航空运输业,人均08万元/月;第三位是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人均079万元/月。从薪酬增长幅度来看,房地产业、航空运输业、体育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增速最快,分别增长243%、232%、225%和223%。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劳动报酬的明显提升,也从侧面反映了扬州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果。2018年南通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应付职工薪酬1118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37个百分点,快于营业收入增速7个百分点。

二、 苏中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 问题剖析

1 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