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处世哲理故事全知道 9.2
作者: 李睿
19.66万字 0.1万次阅读 0.6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三 观言更察行 2024-04-28 15:52:10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22
    作品总数
  • 503.78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46章
简介

为人处世要小技巧,寻找大智慧,即中庸处世哲理。中庸处世,不是不讲原则立场,也不是墙头随风倒,更不是“和稀泥”,它的核心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无过之亦无不及”。“无过之亦无不及”“恰到好处”,这才是为人处世高根本的原则,也是体现大智慧的佳状态。中庸处世之道是一套很高明的处世哲学,认真学习并实践,必能受益匪浅。那么,该如何来学习它呢?《中庸》生涩难懂,《论语》枯燥乏味,各种解说泛泛而谈,让人昏昏欲睡,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容易领悟的轻松读物。于是,《中庸处世哲理故事全知道》跟读者见面了。本书对中庸处世哲理思想进行了精心编排,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中庸处世哲理的精华展现到读者面前。活学妙用中庸处世方法,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左右逢源。让我们一起踏上通往中庸处世哲理故事的旅程吧!

前言 超越交际小技巧 寻找处世大智慧

近些年来,市场上关于交际技巧、为人处世方面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然而优秀的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处世大智慧的更少之又少。借用《中庸》中的一句话说就是: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目前关于一些交际技巧的书籍大都停留在一些小的处世技巧上。比如,倡导积极的心态、学会赞美、保持微笑等等。无可否认,这些技巧在特定情况下对我们的交际交往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当你在一个社会经验丰富,处世老道的人面前运用这些技巧时,一眼就会被对方识破,甚至会让对方觉得你滑稽可笑;第二,这些技巧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很难把握一个很好的尺度,甚至很多时候弄巧反而成拙。比如说:经常对别人赞美的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运用不当很容易让别人认为你过于花言巧语,给别人“做人不实在”的印象。再比如说,微笑对润滑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不错的策略,可是运用不当又容易让别人以为你是“笑面虎”“皮笑肉不笑”。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过犹不及”、“弄巧成拙”。

因此,为人处世时我们应该超越这些交际小技巧,寻找处世的大智慧。那么,怎样才称得上是大智慧呢?我个人认为大智慧一般都脱离了技巧的范畴而上升为一种心态甚至哲学的高度;二是大智慧是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历代仁人志士不断解读,并亲身实践的智慧。说到这里,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种处世哲学就该闪亮登场了。在这些处世哲学当中,儒家的中庸处世之道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处世明星。

中庸处世之道?和稀泥?很不幸,中庸处世之道在近代遭到了很多人的不齿,认为中庸处世之道就是不讲原则立场,墙头草随风倒。冤啊!比窦娥还冤!这是对中庸处世之道最大的误解。中庸处世之道不仅不是“和稀泥”,甚至有时候还表现的很强硬呢!口说无凭,引孔老圣人的话为证:“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论语·卫灵公》)。再比如:“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一个叫或的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德行与恩惠来对待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论语 宪问》)

那么,真正的中庸处世之道是什么呢?宋代学者朱熹认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也就是说,“中”就是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而“庸”,就是指一种平平常常的状态。“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或者把握一个中道,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以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庸”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就是不偏不倚,既不过头,也无不及,还有,坚持原则,自己有主心骨,不管潮流怎么变,不管生活怎么苦,也会坚持原则不动摇;“庸”就是一贯如此,好比实事求是是一个人的原则,那他无论在哪里都会实事求是,面对鲜花和掌声他会实事求是,脖子上架着钢刀他一样会实事求是。所以,中庸的人是伟大的人,在社会上根本是凤毛麟角的,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的“中庸”。

所以,中庸处世之道的核心原则是要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不过分也无不及”。过犹不及的道理是中庸之道的精髓,也是孔子最精彩的教导之一。它的来源是这样的:

子贡问孔子,您认为子张和子夏这两个弟子哪个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师是子张的名字,商是子夏的名字。孔子说,师这个人做事老爱过头,商呢,则总是欠点火候。

子贡接着问:那就是子张更好一些了?

孔子说:过犹不及。这两个人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更强。

不及的害处,人人都可以理解;过的害处,就不那么容易看到了。举个例子来说,雨水可以湿润天地。可是过分就变成涝灾;阳光可以促进万物生长,可是过分了就变成干旱。赏赐是为了劝人向善,过分了就是僭越;刑罚是为了惩治恶行,过分了就是滥用。仁做过了头,对所有的人都是同等对待,就体现不出父亲的重要;太过于礼貌,别人会觉得你在讨好… …

你看,连天地、阴阳、仁义、赏罚、执礼、这些看上去天经地义的东西,也都不能超过它的度,更何况个人的处世方法呢!

无过之亦无不及!恰到好处!这才是处世最根本的需要,也是体现智慧的最佳状态。回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中庸处世的内涵更加丰富:比如,人要适度工作,不能好逸恶劳,也不能劳累过度,必须有劳有息;人都喜欢山珍美味,但食多伤脾胃,只要吃饱了就行了,中医提倡八分饱,就是这个道理,不食则饥,过饱则伤;人都喜好美色,男女皆然,但过于沉迷就会伤精损身,而完全禁戒也会让身体不适,所以君子好色而不滥,行之而有度;人都有悲痛之情,但如果悲伤过度,也会伤了身体,所以聪明的人总是适度悲痛;人都难免发怒,但怒大伤肝,愤怒也不可过度,适可而行;人都会有所畏惧,也会有无所畏惧,但畏惧也应有度,更不能因畏俱止步不前;人都会有忧伤为难之事,但忧伤过度也会伤身,最好的办法就是时有远虑,有备无患;人的智慧各有不同,有人好呈能示强,有人唯唯诺咯,最聪明的人总是尽其所能,量力而行;有人喜欢思考,多思伤身,必有其度;有人很自卑,有人很自负,自卑与自负都有害于人,最合适的状态则为自信。凡此种种,可推及所有事物之中。

由此看来,中庸处世之道是一套很高明的处世哲学,认真学习实践必定能受益匪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学习这套中庸处世哲学呢?《中庸》生涩难懂,《论语》枯燥乏味,各种理论解说泛泛而谈,让人昏昏欲睡。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容易领悟的学习方法,于是这本《中庸处世之道故事全知道》跟大家见面了。这本书经过对中庸处世之道的内容的精心编排,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中庸处世的精华全部展现到大家面前。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立刻一起踏上通往中庸处世哲学的故事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