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止痛 9.2
5.94万字 0.1万次阅读 0.6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0-26 17:54:16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3
    作品总数
  • 17.62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的操作手法的图片,以取穴、释义、主治、按压按摩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人体49个特效穴位,通过按压这些穴位,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身体疾病,成为家人乃至身边好友的健康达人,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编写翔实。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穴位止痛/李春深编著.—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8(健康达人系列丛书)ISBN978-7-5377-5177-3Ⅰ.①穴…Ⅱ.①李…Ⅲ.①止痛—穴位按压疗法Ⅳ.①R245.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89630号穴位止痛出版人:张金柱编著:李春深策划:薛文毅责任编辑:李华宋伟责任发行:阎文凯出版发行: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地址:太原市建设南路21号邮编:030012编辑部电话:0351-4956033发行电话:0351-4922121经销:各地新华书店印刷:北京龙跃印务有限公司网址:www.sxkxjscbs.com微信:sxkjcbs开本:710mm×1000mm1/16印张:10字数:130千字版次:2016年1月第1版2016年1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377-5177-3定价:27.00元本社常年法律顾问:王葆柯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发行部联系调换。

Preface前言疼痛是我们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症状,有的与疾病有关,有的与亚健康有关,除了吃药止痛,还有别的办法吗?当然有,中医认为,人体很多穴位都联通身体各个器官,因此,找到身体的止痛穴位,指压按摩就能消除或缓解疼痛。

本书从穴名释义、标准定位、快速取穴、主治功效、操作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人体63个特效止痛穴位。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对症地通过指压按摩,就可以消除或缓解疼痛。

特别提示:本书内容适用于常见小病和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对于重大疾病患者,应及时接受专业医师的诊治。

目录contents第一章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经络——密布全身的血气之网/002穴位——呵护健康的神奇部位/006第二章头面部止痛特效穴列缺穴——头颈疼痛找列缺/022风府穴——头痛祛风按风府/024头维穴——头晕头痛找头维/026太阳穴——经期头痛按太阳/028印堂穴——头痛头重按印堂/030神庭穴——头痛失眠按神庭/032百会穴——头痛目眩按百会/034承泣穴——目赤肿痛按承泣/036下关穴——面部调理找下关/038外关穴——头部热病找外关/040率谷穴——偏头痛找率谷/042中渚穴——耳鸣耳聋按中渚/044天柱穴——常按天柱不落枕/046睛明穴——保护眼睛按睛明/048内庭穴——牙痛找内庭/050耳门穴——缓解牙痛找耳门/052承浆穴——口部疾病找承浆/054商阳穴——咽喉肿痛找商阳/056廉泉穴——声音嘶哑找廉泉/058照海穴——咽炎按照海/060合谷穴——面口合谷收/062第三章颈肩臂部止痛特效穴阳池穴——手腕扭伤按阳池/06601手三里穴——手臂不适按手三里/068阳溪穴——腕臂疼痛找阳溪/070大包穴——类风湿痛按大包/072风池穴——颈椎疼痛按风池/074肩髎穴——肩膀酸痛按肩髎/076肩髃穴——肩部保健选肩髃/078天宗穴——肩背不适按天宗/080肩贞穴——肩周炎找肩贞/082第四章胸腹部止痛特效穴内关穴——胃痛揉揉内关穴/086中脘穴——胃痛胃胀找中脘/088中府穴——咳喘找中府/090天池穴——胸闷心痛按天池/092少府穴——心胸有病少府泻/094膻中穴——宽心顺气按膻中/096至阳穴——缓解心绞痛的特效穴/098神门穴——心痛胸闷按神门/100曲泽穴——心痛咳逆找曲泽/102阳陵泉穴——胆绞痛按阳陵泉/104少海穴——心痛找少海/106尺泽穴——尺泽泻肺热/108足三里穴——调肠胃找足三里/110次髎穴——调经止痛按次髎/112三阴交穴——妇科病找三阴交/114血海穴——月经不调揉血海/116肩井穴——乳痈按肩井/118第五章腰背腿部止痛特效穴后溪穴——急性腰痛按后溪/122委中穴——腰背委中求/124太冲穴——腰痛按太冲/126环跳穴——腰腿疼痛按环跳/12802承山穴——腰痛找承山/130涌泉穴——风湿关节痛按涌泉/132承扶穴——腰脊臀痛找承扶/134飞扬穴——保健肾脏找飞扬/136丘墟穴——胸满胁痛找丘墟/138腰阳关穴——保健腰腿找腰阳关/140关元穴——对付闪腰按关元/142犊鼻穴——膝关节痛找犊鼻/144条口穴——小腿诸疾取条口/146昆仑穴——脚踝损伤按昆仑/148解溪穴——保护踝关节找解溪/150肾俞穴——腰疼多按肾俞穴/15203第一章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人体上有纵行的经脉和走行其间起到联络作用的络脉,经脉与络脉相互交织,网络人体,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调度、控制系统,在人们不知不觉之间,控制和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人体的穴位分布于人体的各个部位,其间运行的是气血津液,起到滋养人体脏腑、肌肉、骨骼、筋脉等作用。

001XUEWEIZHITONG▲经络——密布全身的血气之网穴位止痛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使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大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大多循行于较浅的部位。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002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十五络脉等,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经络经脉络脉十五络脉浮孙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络络脉脉脉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第一章1.十二经脉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分为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其名称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003XUEWEIZHITONG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脏腑穴位止痛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其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特点,以及其与脏腑相络属的关系而确定的。每一经脉的名称依据手足、阴阳、脏腑三个方面来命名。如隶属于心,循行于上肢内侧的经脉称为手少阴心经。

2.奇经八脉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奇经八脉,是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因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故称“奇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都有固定的穴位,与十二经脉一起合称为“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3.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内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十二经别和十二正经有关,从某经别出的,就称为某经经别。如从足阳明胃经别出者,则称为足阳明经别。

4.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屈伸运动的作用,其命名依十二经脉而定,如手阳明经筋、足太阴经筋等。

5.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来划分的,是居于人体最外层的卫外屏障。其命名依十二经脉而定,如手阳明皮部、足太阴皮部等。

0046.十五络脉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两者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共15条,其中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条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十二正经的络脉从本经发出,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的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的络脉走向阴经。脾之大络散布胸胁,任脉的络脉散布腹部,督脉的络脉联络足太阳经。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别”,有本经别走他经之意。别络以从经脉别出处的络穴名称来命名。手太阴之别络,名曰“列缺”;手少阴之别络,名曰“通里”;手厥阴之别络,名曰“内关”;手太阳之别络,名曰“支正”;手阳明之别络,名曰“偏历”;手少阳之别络,名曰“外关”;足太阳之别络,名曰“飞扬”;足少阳之别络,名曰“光明”;足阳明之别络,名曰“丰隆”;足太阴之别络,名曰“公孙”;足少阴之别络,名曰“大钟”;足厥阴之别络,名曰“蠡沟”;任脉之别络,名曰“鸠尾”(尾翳);督脉之别络,名曰“长强”。另有一支脾之大络,名曰“大包”。

经络的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协调和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的作用实现的,即经络将人体联系成了一个整体。第一章经络还能将气血供应到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使各个功能部位共同维持一个健康的人体。当致病物质入侵人体时,先侵犯皮毛,进而是孙络,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然后是络脉、经脉,最后为五脏,这些致病源要经过道道关口才能进入人体内部,经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挥保护人体作用的。

经络是人体的一个快速、高效的“运营网络”,包括了血液、神经传导和各种体液的运输传导。只有它畅通无阻,才能保证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协调运作。

005XUEWEIZHITONG▲穴位——呵护健康的神奇部位穴位止痛穴位的概念穴位,学名腧穴,是人体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它多位于筋骨、肌肉之间,与经络相连,借助于经络又与脏腑器官相通。一般说来,穴位不是体表上的一个点,而是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部位,其大小、深浅主要取决于穴位处的皮肤、肌肉层的厚薄和皮下组织。

穴位的形成和发展穴位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远古时代,当人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人们在病痛局部砭刺、叩击、按摩、火灸,发现可减轻或消除病痛,这就是中医理论说的“以痛为输”。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穴位,是认识穴位的第一阶段,即无定位、无定名阶段。

2.第二阶段其后,当人们对体表施术部位及其治疗作用的了解逐步深入,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时,发现有些穴位有确定的位置和主治的病症,并给予位置的描述和命名,这是穴位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位、定名阶段。

3.第三阶段随着人们对经络以及穴位主治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古代医家对穴位的主治作用进行了归类,并与经络相联系,说明穴位不是体表上的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与经络脏腑相通的。通过不断总结、分析归纳,逐步将穴位分别归属各经。这是穴位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定位、定名、归经阶段。

《黄帝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并有腧穴归经的记载。晋代皇006甫谧撰《针灸甲乙经》记载全身经穴名349个。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了考证,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载了354个腧穴,并铸造铜人两具,铜人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明朝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

穴位的分类人体的穴位很多,穴位之间相互联系,不是彼此孤立的。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不是单一的,将具有共性的穴位加以系统分类,大体上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上的穴位,共有360余个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经穴是人体最重要的穴位,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2.经外奇穴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它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穴位。这部分穴位,历代均有所发展,特别是近代发现较多,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与经络系统有密切的联系,有好多经穴都是从经外奇穴纳入十四经的。

3.阿是穴第一章阿是穴,又称“天应穴”“压痛点”,即《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痛为输”。它既无具体名称,又没有固定位置,而是根据疼痛所在而定,即身体上出现的临时压痛点,就是穴位所在。

穴位的定位法在临床上,取穴是否准确,可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要做到穴位定位的准确,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穴位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007XUEWEIZHITONG1.骨度分寸定位法穴位止痛骨度分寸定位法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为3寸;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骨大粗隆(大转子)至膝中为19寸;膝中至外踝尖为16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为13寸;外踝尖至足底为3寸。此法是以患者的一定部位为折寸依据,因此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患者,均可按照这个标准测量。

2.体表标志取穴法体表标志取穴法是根据人体体表的各种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来取穴的方法,又称为自然标志取穴法。

008(1)头部以五官、眉毛和发际为标志。如两眉之间取印堂。

(2)背部以脊椎棘突和肩胛骨等为标志。如肋弓下缘水平相当于第2腰椎,第7颈椎棘突下取大椎。

(3)胸腹部以乳头、胸骨剑突和脐孔等为标志。如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取中脘;两乳头之间取膻中。

(4)四肢以关节、骨髁(踝)为标志。如阳陵泉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3.手指比量法因为人的手指与身体其他部分有一定的比例,故临床上用患者的手指比量取穴。一般规定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伸直并拢时,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图1);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其横宽面约为2寸(图2);食、中两指第二指节的总宽度为1.5寸(图3);大拇指的宽度为1寸(图4);以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图5)。

第一章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009XUEWEIZHITONG4.简便取穴法穴位止痛临床上常用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线交叉处取百会;两手虎口交叉,食指端处取列缺;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等。

5.利用特殊姿势定位有时需要患者处于某种特殊姿势时所出现的标志作为取穴的依据。

如曲池在屈肘时的肘横纹外端凹陷中;解溪在足背屈曲时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两筋之间;曲泉在屈膝时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

穴位中的特定穴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以特定名称归类的腧穴。这些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特定穴在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0101.五输穴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5个重要经穴,简称“五输”。每条经脉各有5个穴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的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多位于掌指、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1)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按照“阴井木”、“阳井金”的规律进行配属。

(2)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其后,《难经·六十八难》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近代临床的应用情况为:井穴多用于急救,如点刺十二井穴可抢救昏迷;荥穴主要用于治疗热证,如胃火牙痛选胃经的荥穴内庭可清泻胃火。

(3)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穴。《难经·六十九难》提出“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观点,将五输穴配属五行,然后按“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虚证用母穴,实证用子穴。这一取穴法亦称为“子母补泻取穴法”。在具体运用时,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第一章种方法。

(4)按时选用。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经脉的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气血运行和流注也与季节和每日时辰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实际上,这是根据手、足三阴经的五输穴均以井(木)为始,与一年的季节顺序相应而提出的季节选穴法。

011XUEWEIZHITONG五输穴表穴位止痛井荥输经合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胃经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胆经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0122.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12个腧穴。原穴与脏腑之原气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经·六十六难》记载:“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原气,历经于五脏六腑。”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三焦之气源于肾间动气,输布全身,调和内外,宣导上下,关系着脏腑的气化功能,而原穴正是其所流注的部位。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因此,原穴主要用于治疗相关脏腑的疾病。

十二原穴表经脉原穴肺经太渊大肠经合谷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心经神门小肠经腕骨膀胱经京骨第一章肾经太溪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心包经大陵三焦经阳池胆经丘墟肝经太冲013XUEWEIZHITONG3.络穴穴位止痛“络”即联络之意。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穴。十二经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位于上腹部的任脉络穴鸠尾,位于尾骶部的督脉络穴长强,位于胸胁部的脾之大络大包,共有15穴,故又称为“十五络穴”。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可治疗表里两经及其分布部位的病证,如肝经络穴蠡沟,既可治疗肝经病证,又可治疗胆经病证;同样胆经络穴光明,既可治疗胆经病证,又可治疗肝经病证。

十五络穴表经脉络穴肺经列缺心经通里心包经内关大肠经偏历小肠经支正三焦经外关胃经丰隆膀胱经飞扬胆经光明脾经公孙肾经大钟肝经蠡沟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之大络大包0144.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经经气深聚的部位,共16个腧穴,多分部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郄穴是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重要穴位,尤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独特的疗效。如急性胃脘痛,取胃经郄穴梁丘;肺病咯血,取肺经郄穴孔最等。脏腑疾患也可在相应的郄穴上出现疼痛或压痛,有助于诊断。

十六郄穴表经脉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太阳小肠经养老手少阳三焦经会宗足太阴脾经地机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厥阴肝经中都足阳明胃经梁丘第一章足太阳膀胱经金门足少阳胆经外丘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阳跷脉跗阳阴跷脉交信阳维脉阳交阴维脉筑宾015XUEWEIZHITONG5.背俞穴穴位止痛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12个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经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当某一脏腑有病时,往往在其相应的背俞穴上出现压痛等异常反应。治疗内脏病常用背俞穴。

背俞穴表脏腑背俞穴所在椎数脏腑背俞穴所在椎数肺肺俞3胃胃俞12心包厥阴俞4三焦三焦俞13心心俞5肾肾俞14肝肝俞9大肠大肠俞16胆胆俞10小肠小肠俞18脾脾俞11膀胱膀胱俞196.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输布、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募”有“幕”和“膜”的意思。它们均分布于躯干部,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近,可用于内脏病的诊治。

募穴表两侧正中脏腑募穴脏腑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肝期门心巨阙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三焦石门肾京门小肠关元大肠天枢膀胱中极0167.八会穴“会”即聚会之意。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所会聚的8个腧穴。分散在躯干部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八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悬钟)。这8个穴位虽属于不同经脉,但对于各自所会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相关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常把其作为治疗这些病证的主要穴位。如六腑之病可选腑会中脘,血证可选血会膈俞等。

八会穴表八会穴名经属脏会章门肝经腑会中脘任脉气会膻中任脉血会膈俞膀胱经第一章筋会阳陵泉胆经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脉会太渊肺经骨会大杼膀胱经髓会绝骨(悬钟)胆经017XUEWEIZHITONG8.下合穴穴位止痛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即本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大肠、小肠的下合穴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六腑中,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的下合穴依次分别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委中、委阳。下合穴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六腑的病症。

下合穴表名称三阳六腑下合穴太阳小肠下巨虚手三阳阳明大肠上巨虚少阳三焦委阳太阳膀胱委中足三阳阳明胃足三里少阳胆阳陵泉0189.交会穴交会穴是指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交会穴具有治疗交会经脉疾病的特点。如三阴交本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因此,它不仅可治疗脾经病症,而且可治疗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症。

10.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均分布于腕、踝关节上下。《医学入门》载:“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这里的“八穴”就是指八脉交会穴,可见古人对其的重视程度。临床上,当奇经八脉出现相关的疾病时,可以取对应的八脉交会穴来治疗。

第一章神秘而神奇的经络与穴位019XUEWEIZHITONG八脉交会穴表穴位止痛经属八穴通八脉会合部位足太阴公孙冲脉胃、心、胸手厥阴内关阴维手少阳外关阳维目外眦、颊、颈、耳后、肩足少阳足临泣带脉手太阳后溪督脉目内眦、颈、耳、肩胛足太阳申脉阳跷手太阴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足少阴照海阴跷020第二章头面部止痛特效穴头面部的疼痛主要有头痛、牙痛、咽喉肿痛、三叉神经痛等。无论哪种疼痛,都会给人带来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体验。其实,当我们不幸被某种疼痛纠缠时,只要正确按压相应的穴位,疼痛就可缓解。本章将帮你解决头面部疼痛的一些问题。

021XUEWEIZHITONG▲列缺穴——头颈疼痛找列缺穴位止痛很多上班族工作一天后常感觉脑袋发胀,特别是长期伏案工作或者经常驾车的人,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感到头脑发昏,颈背部酸胀难受,严重者会患上颈椎病。

如果颈背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就容易导致颈部肌肉组织紧张,血液流通不畅,再加上不注意保暖,特别容易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从而使颈背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在肺经中有一个列缺穴,此穴有舒筋、通窍、止疼痛之功效。经常按摩这个穴位对缓解头颈酸痛有很好的效果。

“头项寻列缺”,这是《针灸大成》中的一句歌诀,意思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列缺这个穴位来治疗和调节。常按摩列缺穴,除了有助于治疗颈椎病、落枕、偏头痛、头痛、颜面神经痉挛及麻痹、齿痛等头颈部疾病外,还可以治疗上肢病变,如手肘、腕无力及疼痛。

另外,对肺经病症也有不错的效果,如感冒、支气管扩张咯血及咳喘等肺经病症均可按摩列缺穴。

穴位概述该穴出自《灵枢·经脉》,是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该穴有宣肺解表、通经活络、通调任脉的功用。

列缺穴列缺穴022穴名释义列,裂也,破也;缺,少也。列缺意指肺经经水在此破缺、溃散并溢流四方。本穴物质为孔最穴下行而来的地部经水,因其位处桡骨茎突上方,下行的经水被突出的桡骨(如巨石一般)所挡,经水在此向外溢流破散,故名列缺。

标准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快速取穴1握拳,掌心向内,手腕微微向下垂,腕后桡侧可见一高骨突起,此即桡骨茎突。该茎突的上方在用力握拳时可见一凹陷,即是列缺穴。

2两手虎口自然垂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操作方法用拇指指面着力于列缺穴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并旋转前臂,使局部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之后轻揉局部放松。如此反复操作、左右交替。每次按压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功效肺经不上头面,但列缺能治疗头项、颜面疾患,是因为此穴为肺第二章经络穴,直接联络手阳明大肠经,可通调两经经气,治疗两经病变;大肠经上颜面,其支脉通项后大椎;故列缺具有清热散风、通络止痛头面部止痛特效穴之功,既可治疗外感风邪之头痛项强,又可治疗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的头痛项强;还可通过疏解面齿风邪,治疗口眼斜、齿痛等。

023XUEWEIZHITONG▲风府穴——头痛祛风按风府穴位止痛中医有“六淫”之说,这当中,以风为首,说“风为百病之长”,所以,中医对风是非常注意的。在长期的摸索当中,人们发现,在人体中有很多地方很容易遭受风的袭击,所以命名此类穴位时也包含了“风”字,如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等等,这些地方基本都是风邪的藏身之所。所以,对于风,我们一定要严加防范,尤其是在春天和冬天风邪最猖狂的时候,更要注意保暖。

风穴中,以风府为最。风是指风邪;而府,在过去是指衙门的意思,风府穴就是统领风穴的衙门。风邪侵袭人体,首先找的就是风穴的衙门,所以古人说“风府,受风要处也”。

风府穴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如果我们注意观察的话,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风穴都在上半身,以头部居多。这是因为头居上部,而风性轻扬,最容易侵袭人体上部。在冬季,北方人都会戴上厚厚的帽子,围着厚厚的围巾,这是最传统、最简单的防止风邪侵袭、维护健康的方法。其实,夏天也应注意防风,晚上睡觉时,头颈部位一定不要朝着风口。还有,平时洗完头,一定要吹干再睡觉,否则湿气进入头部,也很难消除。

风府穴最容易招致风邪,受风邪引起的第一病症就是头痛。头痛分很多种,两侧头痛是胆经堵塞引起的;前额疼痛是胃经引起的,而后风府穴脑勺头痛的“克星”就是按摩风府穴。按摩风府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也就是大脑的血液供应,可以很好地缓解头痛症状。

024穴位概述该穴出自《素问·骨空论》,别名舌本、曹溪、鬼穴、鬼枕,属督脉,是督脉、阳维之交会穴。该穴具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功用。

穴名释义风,指穴内气血为风气也;府,府宅也。风府名意指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本穴物质为哑门穴传来的天部阳气,至本穴后,此气散热吸湿并化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本穴为天部风气的重要发生之源,故名风府。

标准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快速取穴1后颈部,两风池穴连线中点,颈顶窝处取穴。

2在头部中心线的发际往上1个指幅之处为风府。压迫颈窝上部疼痛之处为穴位位置。

操作方法左手扶住前额,右手拇指点按风府穴,其余四指固定住头部,按摩时要稍微用力,能感觉到有股热流窜向前额,每次点按15次,做3次。

主治功效第二章1该穴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等头项病症。

2该穴也可治中风、癫狂、痴呆等症。

头面部止痛特效穴3该穴还可治咽喉肿痛、失音等症。

025XUEWEIZHITONG▲头维穴——头晕头痛找头维穴位止痛头痛、头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头部不适。症状表现较轻者,往往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但是时间久了,症状就会加重。头痛、头晕第一次发生时,往往是急性的。如果急性时没有去治疗,就有可能转成慢性。很多就医的头痛、头晕患者,都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忍不住了才去找大夫。所以,提醒读者切勿再犯这种错误,平常当您感到头部不舒服时,就应当赶紧取头维穴按揉几下,大多都能获效。头维穴,可以维护头部诸经脉的正常功能,是治疗头痛、头晕、目眩、流泪、眼睑目闰动非常有效的穴位。

头维穴026穴位概述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足少阳之交会穴。该穴具有疏散风热、清脑明目、通络止痛之功效。

穴名释义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于人身胸腹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入发际处,故名头维。

标准定位在头侧部,鬓角前缘直上入发际0.5寸,距头正中线4.5寸处。

快速取穴1先取头临泣,并以此为基点,向外量取头临泣至神庭间距离,入前发际0.5寸处。

2入前发际0.5寸的水平线与鬓角前缘的垂直交点处取该穴。

操作方法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头维穴。点揉时,指腹要紧贴皮肤,不能摩擦头皮和头发,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一般双侧头维穴同时点揉。

主治功效1本穴位居额角,为足少阳、足阳明交会穴,具有疏散风热、清第二章脑明目、通络止痛之功效,主治头痛、目痛、目眩、迎风流泪等。

2本穴有祛风通络之功,可用于治疗眼睑目闰动、面瘫等。

头面部止痛特效穴3现代常应用此穴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前额神经痛、眼轮匝肌痉挛、面神经麻痹;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五官科系统疾病,如结膜炎、视力减退等。

027XUEWEIZHITONG▲太阳穴——经期头痛按太阳穴位止痛很多女性每次一来月经,就会发生头痛,严重时一侧或双侧太阳穴处可以摸到血管搏动厉害,有时甚至整个眼眶都感到疼痛不适,甚至还痛到狂飙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经期头痛的危害首先会影响到人的生活与工作,最直接的就是影响睡眠。轻者入睡困难,重者整宿难眠。

经期头痛是偏头痛的一种,常发生于月经来潮前或经期中,而待月经干净后却又不治自愈。中医常说“女子以肝为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经期头痛与肝、肾、脾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果老是生气或闷闷不乐,则很容易引起肝气郁结型的经期头痛。头痛如锥刺或胀闷跳痛,疼痛固定在某一处。如果经常熬夜,不注意休息,则会引起肝肾阴虚型头痛,头痛时感觉头胀发麻,同时伴有咽干口燥、潮热、耳鸣等现象。还有平素体质比较虚弱,穿着又过于单薄的女性,往往会造成阳虚,头痛时有一种被勒着发疼的感觉,如果受凉了会更加严重。

无论是哪一种经期头痛,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气血亏虚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从根本上应当治疗气血亏虚。女性行经期间,经血大量流失导致气血亏损。气血亏太阳穴损导致血气运行不畅,血瘀则不通,不通则痛,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转化为周期性或是其他类型较为严重的头痛。要治疗这种头痛,从根本上应当治疗气血亏虚。此时,通过按摩太阳穴,补充气血便是治疗经期头痛的最佳选择。

028穴位概述该穴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属经外奇穴。该穴具有清热消肿、通络止痛之功效。

穴名释义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标准定位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快速取穴正坐或侧坐位,在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的凹陷处。

操作方法双手大拇指分别抵住两侧太阳穴,其余四指从额头正中向两侧分推,再逐渐往外移动,直到发根的地方,然后在太阳穴上用力点按。

月经前7天开始,同时分推前额,按揉太阳和印堂2分钟,直至月经结束,对于缓解经期头痛大有益处。

主治功效太阳穴主治:头痛、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感冒、眩晕、齿痛、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视神经萎缩、第二章睑腺炎等疾病。

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达摩秘方》中将按揉此穴列为“回头面部止痛特效穴春法”,认为常用此法可保持大脑的青春常在,返老还童。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著。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029XUEWEIZHITONG▲印堂穴——头痛头重按印堂穴位止痛炎热的夏季,很多人都喜欢躲在有空调的屋子里。但是,长期吹空调也会带来一些疾病,因为空气不流通,屋内凉爽,屋外炎热,容易让人出现感冒头痛的症状。生活中,无论感冒还是心烦,总是与头印堂穴030疼相伴。在紧锁眉头时,不妨轻轻舒展,可有助于缓解头疼。因为缓解头痛的“钥匙”就藏在两眉之间,这儿有个穴位叫“印堂穴”,位于督脉之上,按摩印堂穴有助于推动督脉气血运行,缓解感冒头痛、鼻部不适等症状。

穴位概述该穴出自《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属经外奇穴。该穴具有镇静安神、明目通鼻之功效。

穴名释义古代称额部两眉头之间为“阙”,星相家称印堂,因穴位于此处,故名。

标准定位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在面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操作方法将中指放在印堂穴上,用较强的力点按10次。然后,再顺时针揉动20~30圈,逆时针揉动20~30圈即可。

主治功效第二章印堂穴主治: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鼻炎,目眩,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等。头面部止痛特效穴031XUEWEIZHITONG▲神庭穴——头痛失眠按神庭穴位止痛如今,人们工作压力大,经常会出现头痛、失眠的现象。虽然这些不是很大的疾病,但还是会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头痛、失眠,按摩神庭穴有非常显著的疗效。

中医认为,神庭穴是智慧之穴,主要调控神经系统。经常按摩此穴,能够起到消除疲劳、活跃大脑细胞、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对于长时间看书学习而产生的头脑发胀、头昏眼花,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穴位概述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为足太阳、足阳明、督脉的交会穴。该穴具有宁神醒脑、降逆平喘之功效。

神庭穴032穴名释义神,神明,此指脑。庭,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穴在前额部,如脑之前庭。

标准定位在头前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快速取穴1正坐位或仰卧位,在头前部,前发际正中直上量约半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位或仰卧位,可先取百会穴,再向前4.5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操作方法用拇指或中指以较强的力点按10次,然后再顺时针揉动20圈左右,逆时针揉动20圈左右即可。按揉时间2~3分钟,直到有酸胀感为宜,每天1~2次。

主治功效1本穴主要用于治疗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及高血压、疟疾等。

2现代常应用此穴治疗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第二章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头面部止痛特效穴033XUEWEIZHITONG▲百会穴——头痛目眩按百会穴位止痛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复杂,神经痛、脑血管疾病、全身疾病等都可能会引起头痛,要根治头痛,还需要去医院做详细检查,对症治疗。

按摩百会穴可以暂时缓解头痛、目眩。

按摩百会穴可以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当外感风寒出现头疼或休息不好、失眠引起头部胀痛时,都可用此方法缓解。头痛患者的脑组织含氧量及血流量会明显降低,按摩百会穴能有效改善脑组织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及血流量,从而起到通络止痛的效果。按摩百会穴不仅可缓解头痛,而且便秘、头部充血等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百会穴既是长寿穴又是保健穴,可以激发和增加体内的阳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百会穴与脑联系密切,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

头部是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是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所以能够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百会穴034穴位概述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之交会穴。

该穴有升阳固脱、醒脑开窍之功效。

穴名释义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百会名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本穴由于其处于人之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阳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

标准定位前发际正中线后5寸,约当两侧耳郭尖连线之中点。

快速取穴1正坐或仰卧位,在头部,两耳尖连线中点,按压有凹陷处。

2在头部,前后发际线中点,再向上量1横指处,按压有凹陷。

3在头部,从前发际线向后推至一凹陷处。

操作方法1手掌紧贴百会穴,先顺时针旋转20圈,再逆时针旋转20圈。

2端坐或平躺,四指指端向下按压百会穴。若需要给予较强烈的刺激,可以用食指指端叩击百会穴。

主治功效1本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第二章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

头面部止痛特效穴2现代多应用此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

035XUEWEIZHITONG▲承泣穴——目赤肿痛按承泣穴位止痛目赤肿痛是眼科的常见病,一般发病较急,常因眼内出血使视力减退。形成的原因大多由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和外感风热之邪壅结于目窍所致。除出现视力障碍外,还伴有头痛、面红、畏光流泪、胸胁疼痛等证。这时,如果不能去医院,身边又没有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按摩承泣穴来缓解疼痛。

承泣穴是胃经上比较重要的一个穴位。胃经多气多血,而承泣穴是胃经最靠近眼睛的穴位,中医讲“穴位所在,主治所及”,因此,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眼病,或是日常对眼的保健,我们都可以通过刺激承泣穴来解决。经常按摩承泣穴,可使气血旺盛,能够给眼睛供应足够的血液,进而缓解视疲劳、视力模糊等症状,还可防治近视。

生活中,还有一些人的眼睛并没有什么异常现象,既不红也不肿不痒,可是外出时被风一吹,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流下来,使眼睛模糊、视力下降。这种情况叫迎风流泪,一般来说,夏天比冬天症状明显。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坚持每天按压承泣穴,效果非常明显。另外,电脑光线的刺激,加上经常熬夜,会导致眼周肌肤的黑色素沉积,形成黑眼圈。按摩承泣穴可以活血化瘀,促进黑色素分子之间的相互撞击,并加速代谢,让黑眼圈减退。在空闲时间,不妨试试这个小动作,坚持下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穴位概述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为阳脉、任脉、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该穴具有疏风清热、明目止痛之功效。

承泣穴穴名释义承,受也。泣,泪也,水液也。承036泣名意指胃经体内经脉气血物质由本穴而出。胃经属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胃经的体表经脉气血运行是由头走足,为下行,与其构成无端循环的胃经体内经脉部分,气血物质的运行则为散热上行。本穴物质即为胃经体内经脉气血上行所化,在体内经脉中,气血物质是以气的形式而上行,由体内经脉出体表经脉后,经气冷却液化为经水,经水位于胃经之最上部,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泪液之要滴下,故名承泣。

标准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在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快速取穴1正坐位,直视前方,瞳孔直下0.7寸,下眼眶边上。

2正坐位,直视前方,在面部,瞳孔正下方,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即为本穴。

操作方法用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并做环状运动,时间宜短;或双手两拇指持续往上眼眶方向推压一分钟左右,感觉眼睛酸胀、流泪即可。

主治功效1该穴可治疗五官科系统疾病: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目闰动,口眼斜,头痛眩晕,翼状胬肉,青光眼,急慢性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色盲,夜盲症,睑缘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视网膜色素变性,眶下神经痛等。第二章2该穴还可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

3现代常应用此穴治疗结膜炎、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斜视、头面部止痛特效穴白内障、视神经萎缩、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

037XUEWEIZHITONG▲下关穴——面部调理找下关穴位止痛三叉神经痛是医学上一个较难治疗的疾病,这种病痛起来非常剧烈,如刀割、烧灼,让人难以忍受。其实,在我们面部两侧各有一个穴位——下关穴,对于三叉神经痛有特效。下关穴是临床经验用穴的常见穴位之一,经常按揉下关穴,可以预防和治疗三叉神经痛。下关穴还是面部的保健要穴,对于牙关不利、牙痛、口眼斜等面部病症,以及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针刺下关穴可以用来治疗鼻窦炎、牙痛、神经性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炎、膈肌痉挛等病症。

下关穴下关穴穴位概述本穴出自《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足少阳之交会穴。该穴有消肿止痛、聪耳通络的功效。

038穴名释义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

该穴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

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本穴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

标准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凹陷处。

快速取穴闭口,从耳朵前方触摸颧弓的下缘的骨头最凹处取穴(用指头压迫,上齿或下齿会疼痛)。

操作方法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两侧下关穴。点揉时,指腹要紧贴皮肤,不能与皮肤表面形成摩擦。

点揉该穴时,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双侧下关穴同时点揉。

主治功效1本穴归于足阳明胃经,具有熄风通络之功效,主治牙关开合不利、口眼斜、眩晕等症。

2本穴为足阳明、足少阳之交会穴,能疏散少阳风热、清泄阳明胃火,有清热开窍、通络止痛之功效,主治齿痛、面痛、耳聋、耳鸣等症。第二章3现代常应用此穴治疗:五官科疾病,如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下颌关节脱位、下颌关节炎、咬肌痉挛;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神经麻痹、头面部止痛特效穴三叉神经痛等。

039XUEWEIZHITONG▲外关穴——头部热病找外关穴位止痛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是手少阳经的络穴,其发出的络脉向内走向心包,所以该穴可以通治两经病。外关穴乃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奇经八脉的阳维脉。凡是热病导致的头痛、耳鸣、目赤肿痛,或两侧胸腹部疼痛、口苦咽干、牙痛、感冒头痛等都可以取外关进行治疗。

外关穴外关穴穴位概述该穴出自《灵枢·经脉》的“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该穴具有清热解表、通经活络的功效。

穴名释义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膨胀外行,040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膨胀,膨胀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标准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快速取穴伸臂俯掌,于腕背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于内关穴相对处取穴。

操作方法一手屈肘放于胸前,掌心向下,另一手反手握住该手腕关节稍上方的外侧,以拇指指端点揉外关穴,以局部有酸胀痛感为度,两手交替点揉,每次操作2~3分钟。

主治功效1该穴可治疗外感疾患,如热病、咳嗽、痄腮、感冒等。《杂病穴法歌》曰:“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2该穴可治疗头面耳目疾病,如头痛、耳鸣、颊痛、鼻出血、牙痛、目赤肿痛等。

3该穴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惊厥等。

4该穴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腹痛、便秘、肠痈、霍乱等。

5本穴还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效。主治本经脉所经过第二章部位的疾患,如胸胁痛、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筋骨疼痛、手颤、肩痛等。该穴还是治疗上肢痛麻之要穴。头面部止痛特效穴041XUEWEIZHITONG▲率谷穴——偏头痛找率谷穴位止痛头疼不是什么大病,但是疼起来却有让人想撞墙的冲动,尤其是偏头痛,总是反反复复、缠绵不愈。中医养生理论认为,春天为肝气生发的季节,肝气易动、易伤,容易引起肝经淤滞,致使肝郁化火、肝阳偏亢而发生偏头痛。偏头痛即少阳头痛,从中医学角度讲,手、足少阳经的经脉,在头面部的循行分布区域都处于侧面部,所以中医将侧头部疼痛称为少阳头痛。少阳头痛当然要找少阳经上面的穴位,于是找到率谷穴。研究表明,刺激率谷穴能抑制痛觉冲动的产生,调节自主神经,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调整血液循环,增强局部的血氧供应,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等,从而缓解偏头痛。

率谷穴按摩率谷穴,不仅可以减轻偏头痛,还可以治疗醉酒。有过醉酒经历的人都知道喝醉的滋味相当不好受,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胃痛,难受至极。中医认为,酒性属阳,过量饮用易使肝阳亢奋,上扰清窍,出现头痛目眩;肝气横逆犯胃,胃受其悔,和降失常,则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率谷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是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042的交会穴。刺激率谷穴可使酒热之邪从小便而解出,加快醒酒的作用。

此外,率谷穴也是历代医家推荐治疗小儿惊风的主要穴位。

穴位概述该穴出自《针灸甲乙经》。该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足太阳、足少阳之交会穴。该穴具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的功效。

穴名释义率,古指捕鸟的网,用网捕鸟时网是从上罩下,此指胆经的气血在此开始由阳变阴;谷,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后化为阳气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质为曲鬓穴传来的弱小凉湿水气,吸热上行至本穴后达到其所能上行的最高点,水湿之气开始吸湿并发生冷降的变化,如捕鸟之网从高处落下一般,故名。

标准定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快速取穴1侧坐位,将耳部向前折,于耳翼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咀嚼时,按压有肌肉鼓动。

2侧坐位,先取角孙穴,角孙直上2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操作方法用两手的中指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用力向下点按5秒钟,再旋第二章转按揉10~15分钟,直到头痛明显减轻为止。

主治功效头面部止痛特效穴1该穴可治疗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眩晕。

2该穴还可治疗耳鸣、耳聋、顶骨部疼痛、胃炎、小儿高热惊厥等疾病。

043XUEWEIZHITONG▲中渚穴——耳鸣耳聋按中渚穴位止痛如今,耳鸣、耳聋的患者越来越多。据统计,欧洲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经常戴耳机听音乐而导致耳鸣、耳聋。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发展到难以逆转的地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意思是病情时轻时重者可取经脉腧穴进行治疗。耳鸣症状常表现为时轻时重。中渚穴是三焦经上的腧穴,经常按揉,可以有效缓解耳鸣、耳聋的症状。

如果您是慢性耳聋患者,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了。

中渚穴中渚穴穴位概述该穴出自《灵枢·本输》。该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本经之输穴。

该穴具有清热通络、开窍益智之功效。

穴名释义渚,水中小洲也。该穴为三焦经腧穴,属木。三焦水道似江,脉气至此输注留连,犹江中有渚,故名。

044标准定位在手背部,握拳,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液门穴后1寸处。

快速取穴俯掌,握拳,在手背部第4、5掌指关节后可触及凹陷,用力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操作方法一手屈肘放于胸前,掌心向下,握拳;另一手反手握住该手的小指侧,以拇指指尖掐揉该手的中渚穴,以感觉酸胀为度,掐揉1~2分钟。

双手交替操作。

主治功效1本穴归于手少阳三焦经,是其经气所注之处,具有清泄少阳风热实火、明目聪耳、利咽之功效,主治头面五官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目痛、耳聋、耳鸣等。

2本穴为三焦腧穴,“输主体重节痛”,故有舒筋活络、通痹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肩、背、肘、臂痛,手指不能屈伸,以及手臂红肿等症。《席弘赋》云:“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3该穴可治疗外感疾患,如热病汗不出、寒热等病症。

4现代应用此穴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如肩周炎、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疾患,以及肘、腕部关节炎等。

第二章头面部止痛特效穴045XUEWEIZHITONG▲天柱穴——常按天柱不落枕穴位止痛很多人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好好的,可是到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却发现脖子僵硬疼痛,头也不能转动了,甚至连带着整个后脑勺和侧头部都疼痛,这便是落枕。一旦发生了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穴位可以缓解呢?

点按天柱穴,可以明显缓解落枕带来的不适。

天柱穴天柱穴穴位概述该穴出自《灵枢·本输》的“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该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清头明目、强筋骨之功效。该穴是治疗头部、颈部、脊椎及神经类疾病的首选穴之一。

046穴名释义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该穴在斜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两旁,故名天柱。

标准定位在项部,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快速取穴1取坐位,触摸颈后部,有两条大筋(斜方肌),在该大筋的外侧缘、后发际缘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2取坐位,后发际中点上0.5寸,再旁开1.3寸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操作方法端坐,举起双臂,双手分别置于两侧后头部,以大拇指指尖分别点揉两侧天柱穴。点揉时,指尖紧贴头皮,避免与头皮或头发形成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