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飞花令. 1 9.2
作者: 林姝
6.08万字 0.1万次阅读 0.9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2023-11-30 12:35:45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4
    作品总数
  • 37.84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14章
简介

这是一本针对小学生的诗词学习读物。书中按照飞花令的行令规则,从古典诗词中精选近300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古诗词,以飞花令的形式,以诗词中经常出现风物、意象、情绪、姿态等50多个常见字进行编排,将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所有诗词融汇其中,并对重点字词,尤其是涉及考点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同时对整首诗词进行解析,在趣味学习的同时增加实用性。书中还设置诗人名人逸闻趣事、历史文化小知识、写作技巧、作者简介等环节,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年级下册)

解析

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中度过,这首《春晓》就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这首惜春诗,全诗贴近生活,仅用二十个字就将美好的瞬间凝聚成永恒,初读平淡无奇,反复诵读却回味无穷。

诗人抓住了春日清晨醒来后很生活化的一个场景,用短暂瞬间捕捉典型而细微的春天气息,展现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用视觉去发现春天的美好,而是用听觉引发联想:

我在春天的夜晚睡得很香甜,不知不觉就已经天亮了,醒来以后到处都能听到鸟的叫声。想起了昨天晚上的风雨之声,不知道春花被吹落了多少呢?

如此一来,读到此诗的人就好像真的听到了鸟叫,甚至看到了花落。

作者小传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他年轻的时候就隐居在家乡的鹿门山,四十岁去长安(今陕西西安)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他是唐代第一位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尤其擅长五言绝句,诗歌风格清淡简朴,不事雕琢,与王维并称“王孟”。

语文小课堂

孟浩然四十岁时已有诗名,因为内心其实还是很想做官,他便前往长安,想得个一官半职。到长安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当时的皇帝唐玄宗,皇帝就让他写一首诗来展示才华。孟浩然写了一首《岁暮归南山》,因为其中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没有才能让君王弃我不用,身体多病让朋友与我疏离)有发牢骚的嫌疑,所以惹恼了皇帝。孟浩然错失当官的良机,最后只能回到隐居的地方。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a,朝露待日晞b。阳春布德泽c,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下册)

注释

a葵:锦葵、蜀葵等,此处指代花草树木。b晞(xī):晒干。c阳春:春天。德泽:恩惠,指春天的阳光雨露。d焜(kūn)黄:形容草木凋落的样子。华:同“花”。

解析

《长歌行》是乐府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乐府诗从“园中葵”开始托物起兴:园中的植物郁郁葱葱,清晨的露珠在阳光下开始蒸发。世间万物承受着春天的阳光雨露所带来的恩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心里却在担忧:到了肃杀的秋天,这些植物都会枯黄凋落。他从而想到,人就像自然景物一样,也要遵循由盛到衰、从生到灭的规律。“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一句用河水东流不再回头打比方,说明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最后,诗人发出感慨,留下千古名句:如果年轻的时候不努力奋进,到老的时候就只能悔恨一生了。

全诗借抒写万物盛衰的规律,来劝诫世人惜时奋进,以景寄情,由情入理,情感基调积极向上。

语文小课堂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乐府”立于汉武帝时期,“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汉书·礼乐志》)。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它搜集整理的诗歌被称为“汉乐府”,简称“乐府”。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a,吟鞭东指即天涯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c。

注释

①浩荡离愁:无限深广的离愁。②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③落红:落花。

解析

龚自珍四十八岁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属,在往返途中写了一组诗来记录见闻、感想,回忆往事,名为《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本诗前两句主要写诗人离京时的感受:深深的离愁伴着西斜的太阳,挥舞的马鞭向东指,我离北京越来越远,就像到了天边。此时诗人的情绪是低落的,在后面两句中却变得积极向上:辞官回家的我就像落花一般,但落花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只是化作了春天的泥土,去守护百花的盛开。在这里,诗人以落花打比方,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全诗所选的意象都很简单,却情景交融,尤其是最后两句,展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也阐释了一种积极向上和难能可贵的生命价值观。

作者小传

龚自珍(1792年—1841年),字璱(sè)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a。谁言寸草心b,报得三春晖c。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注释

a意恐:担忧。b寸草心:小草的心,比喻子女的孝心。c三春晖:春天温暖的阳光,比喻温暖的母爱。三春,农历的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

解析

慈母手中的细密针线,织成了远游孩子身上的衣服。在他即将离开家的时候,母亲把衣服缝得密密实实,担忧孩子很久才能回来。谁能说子女如小草般的区区孝心,就报答得了母亲春天般的温暖和恩情呢?

全诗短短数语,用白描手法赋予普通生活场景以典型意义,讴歌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前四句用游子自述的口吻道出了远游之前母亲为自己缝制衣服的场景,最后以反问句式表达出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从宋至清的影响较大的唐诗选本中,只要收录孟郊的作品,《游子吟》这首诗必入选,可见其影响之深。

作者小传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诗与韩愈齐名,是韩孟诗派的开派人物。因其作诗以苦吟为主,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与贾岛相似,故有“郊寒岛瘦”的说法。

语文小课堂

白描本来是中国画法的名称,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去添加修饰和渲染。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表现手法,白描讲究用最简练的文字,不加渲染和烘托地描画形象。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比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用白描手法客观叙事,没有抒情和议论,却深刻地表现出了陶者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a,犹有花枝俏b。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c,她在丛中笑。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下册)

注释

a百丈冰:形容天气十分寒冷。b犹:还,仍然。c烂漫:形容花开得绚烂美丽。

解析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要把春天迎来。现在悬崖都结了很厚的冰,而梅花却在这样极寒的天气中迎着风雪开放了。

梅花虽然美丽,却不去跟百花比美,开得这么好只是为了通报春天的消息。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时,她在花丛中笑。

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是毛泽东读南宋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反其意而作的。

上阕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寒冷恶劣的环境衬托出梅花的难能可贵,塑造出梅花坚韧不屈、美丽挺拔的形象。下阕写梅花不但有美丽的丰姿,还有谦虚包容、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诗人运用了比兴和拟人的手法,实际是赞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尤其是下阕写道,虽然梅花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但她没有自怨自艾,听天由命,而是豁达乐观,充满自信,展现了新时代革命者特有的风骨和奉献精神,让主题得到了升华。

作者小传

毛泽东(1893年—1976年),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词意境开阔,风格豪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解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崔护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后的亲身经历。

前两句是追忆:去年的今天,在都城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我偶遇了一个姑娘,她容颜俏丽,与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后两句是现实:今年的这天我故地重游,姑娘却不知去了哪里,只有那桃花依然在春风中盛开。

整首诗通过“去年”“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面不同的对照,形成前后呼应、回环往复的效果,表达了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其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说出了无数人都似曾相识的共同体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作者小传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贞元十二年(796年)考中进士。其诗精练婉丽,语言清新,《全唐诗》收入六首,都是佳作,其中以《题都城南庄》最为脍炙人口,流传也最广。

语文小课堂

唐诗是讲究韵律和平仄发音的,根据韵律和平仄发音,可以将唐诗简单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其中绝句是四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绝句,七个字的称为七言绝句。律诗是八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的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春 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a,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b,万紫千红总是春。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上册)

注释

a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寻赏美景。泗水:河水名,在今山东境内。b等闲:容易地,轻易地。

解析

这是一首说理诗,开头两句写景: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好日子,我在泗水边踏春游览,看到了焕然一新的无限风光。后两句说理:谁都能轻易地看出春天的样子,这是因为春风催发了万物,使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

诗中所写的游春地点泗水当时早就被金兵占领了,所以朱熹并没有去过那里。因为泗水流经孔子的家乡曲阜之北,孔子曾在附近讲学、教授弟子,所以诗人就用“泗水”来代指孔门,也就是圣人之道,用“东风”暗喻教化,用“万紫千红”比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作者小传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谥号“文”,世称朱文公、朱子,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著述很多,最有名的理论是“存天理,灭人欲”。

语文小课堂

宋朝推崇文官政治,这一时期的文人大都博学多识,尚思辨,写出的诗也多是说理诗。概括来说,说理诗就是诗人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议论,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或体会诉诸笔端的诗歌。说理诗的形式多为七言绝句,一般会在前两句做铺垫,引发后两句诗人悟出的道理。除了《春日》,比较有代表性的说理诗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及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