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唐]杜甫
去郭轩楹敞a,无村眺望赊b。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
a轩:长廊。楹:柱子。b赊:远的意思。
解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经过长期漂泊、定居在成都草堂之后,写出了诗人远离喧嚣的恬淡生活。首联交代了地点是在远离城镇的开阔地带,远远望去,都看不到别的村庄。颔联接着上一联写诗人望远所见:澄澈的江水高涨,跟江岸差不多齐平,还可以望见黄昏中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各种各样的花朵。颈联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描写细致,刻画独到:细雨中的鱼儿从水面跳出来,微风吹拂,燕子斜掠着飞过天空。“出”字写出了鱼儿欢快的样子,“斜”字写出了燕子飞翔的姿态,衬托出风的轻柔、雨的温润,暗藏着诗人愉悦的心情。尾联用城中人多来与此地人少作对比,突出所在地方的幽静。
整首诗每一句都是一幅鲜活的画面,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春日的喜爱以及悠闲自得的心情。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解析
这是黄巢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写的一首诗,借咏菊花来抒发自己的愤怒和志向。
第一句写时间,等着秋天来临,到了九月重阳节的时候,菊花就开了。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按风俗要登高赏菊,这时候菊花开得正好。“九月八”离九月九”重阳节还差一天,一是为了押韵,二是为了显示诗人迫不及待要看到菊花盛开的心情。这里也隐喻了腐朽衰败的唐王朝很快就会迎来被新势力击垮的那一天。第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写菊花比百花的生命力更顽强,气势更盛。“百花杀”隐喻腐朽的唐朝也会像其他花一样被肃杀的秋天清除干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浓郁的菊花香冲上云霄,浸透整个长安,整座都城被菊花占领,就像披上了金黄的铠甲。这两句暗示着菊花会带着冲天的气势取得最后的胜利。“黄金甲”一语双关,既指菊花像黄金甲,又指披着黄金甲的军队,展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整首诗气势恢宏,刚健豪迈,诗风别具一格。
作者小传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于盐商家庭,擅长骑射,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华,五岁就能跟人对诗,成年后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不中。他所领导的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范围最大、影响最深远的。
语文小课堂
相传,黄巢带领农民起义军攻打郓城前,曾秘密入城打探,得到了一个老人的献策。黄巢很感激他,临走的时候让老人去买一些红纸,扎成灯笼,正月十五那天挂在房檐上。后来,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街坊四邻,一传十,十传百,所有的穷苦百姓都知道了,每家每户都买来红纸扎起了灯笼。到了攻城那天,起义军避开了门口挂着红灯笼的人家,只惩治贪官污吏。正月十五挂红灯笼的习俗就这样保留了下来。
秋 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解析
首句交代了地点和时间。洛阳不是诗人的家乡,这就点出了作客他乡的写作背景,为后面给家里写信做铺垫。“秋风”说明时间是秋季,悲秋、思乡的情绪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第二句承接上一句,表明想给家里写信。想家了,却回不去,只能写一封家书报平安,也是对自己情感的寄托。“意万重”表明诗人感情复杂,想说的话有很多,为下文“说不尽”埋下伏笔。三四句通过写完信封好后又拆开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思念。其中,“复恐”刻画出游子唯恐有遗漏的小心翼翼,“匆匆”表明诗人急切地想把心意送到亲人手里,“临发又开封”是对“匆匆”的加重渲染。
这首诗选取了在外游子的一个普通生活片段来写,擅于抓住细节,微妙地刻画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作者小传
张籍(约766年—约830年),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后移居和州(今安徽和县)。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登进士第,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监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曾从学于韩愈,其乐府诗主要反映社会现实,多用口语,平易自然,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绝句清新自然,风神秀朗。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a,不教胡马度阴山b。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四年级上册)
注释
a但使:只要。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b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阴山:在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解析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将士还没有回还。假若李广的雄风还在,绝不会允许匈奴的战马越过阴山。
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在西域的时候所写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气势雄浑,具有厚重的历史感,被认为是千古妙句。身处唐朝的诗人望着秦汉时的关塞,想着明月从秦汉时期就照耀着这片土地,多年以来从未改变,而战争也一直没有平息。第二句中的“万里”写出了征战距离之远、过程之艰辛,在空间上给人以辽阔的感觉。后两句诗人发出感慨:要是有像汉朝的李广一样的将军率军出征,就能够平息战乱,给百姓带来和平了吧!这里表达了任用良将、平息战事的愿望。
全诗气势雄浑,语言流畅,意境高远,读起来铿锵有力。
语文小课堂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之后,汉武帝对一直威胁中原地区安全的匈奴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最终大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势力,让他们再也没有能力大举南下入侵中原。在这几次战争中,出现了好几位战功卓著、名垂青史的将领,其中就有李广。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a,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b。又送王孙去c,萋萋满别情d。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下册)
注释
a离离: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b晴翠:阳光照耀下草色青翠鲜亮的样子。c王孙:代指送别的人。d萋萋:草木繁茂的样子。
解析
平原上茂盛的野草,每年都要经历一次枯萎和繁荣。野火也无法把它烧干净,只要春风一吹,它就又生长出来了。远处的芳草蔓延到了古老的驿道上,太阳照耀下,青翠鲜亮的草一直与荒城相接。又送游子离开,芳草萋萋,满是离别的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白居易十六岁应考时写的,通过对繁茂、生命力顽强的野草的描写,表达了对新生事物的赞美,同时饱含着深深的离别之情。首联是千古名句,形象地展现出春草的生生不息,也用春草来比喻新生事物。叠词“离离”的使用增添了音韵之美。颔联“烧”“吹”“生”三个动词连用,进一步描写出春草的生命力顽强。颈联中,“远芳”“古道”构建出一幅广阔的场面,“侵”和接”的使用让野草充满了勃勃生机。尾联化用《楚辞》中的典故,用绵延的春草比喻依依惜别之情。整首诗以物言情,融情于景,情真意切,读来大气磅礴,引人深思。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a。
四面边声连角起b,千嶂里c,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d。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a衡阳雁去: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b边声:边塞特有的羌笛声、马嘶声、大风声等。c嶂:形容山峰又高又险,仿佛屏障。d燕然未勒:功业未成,这里指外患还没有平定。勒,刻。
解析
边塞的秋天来临,就连风景都大不相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留恋的意思都没有。四面边地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层峦叠嶂的山峰里,烟雾缭绕,落日下的孤城城门紧闭。喝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还没有平定外患、勒石刻功,无法回去。羌人的笛声悠扬,霜满大地。人们难以入睡,戍边的将军和战士头发白了,一起落泪。
范仲淹在镇守西北边塞的时候填了很多首《渔家傲》,只有这一首流传了下来。在诗中,他描述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内心的凄苦和郁闷,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上阕描写边塞风光,第一句点明时间和地点。“异”字概括出边塞与内地风光的不同。“衡阳雁去”“四面边声”都具有悲凉的色彩,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起营造出一股肃杀之气,画面感极强。下阕抒情。“一杯”和“万里”形成悬殊的数字对比,更显得乡愁难以消除。最后一句把爱国之情和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感人至深。
金陵图
[唐]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解析
《金陵图》是六幅描绘故都金陵经历南朝六代的彩色图画,诗人韦庄看了图画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开头写看完图画之后的心情:伤心。在这里,诗人化用了高蟾在《金陵晚望》中的一句诗“一片伤心画不成”。诗人对这句诗进行了反驳:谁说伤心是画不出来的呢?画这些画的人不是把伤心画得很突出吗?那些画不出伤心的人只是太注重迎合世人庸俗的心境,多去描画风花雪月了。
诗人抒发的感慨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画上到底画的是什么呢?后两句明确给出了答案:画的是南朝六代亡国以后的金陵,每一幅画最终都被枯木和愁云笼罩,一派凄凉的境况。
诗人由观画引发感慨,借古讽今,暗喻现在的大唐王朝就像六朝晚景一样,表达了他的哀痛之情。
作者小传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晚唐、西蜀著名词人、诗人。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其诗多写伤时、怀古、离情、感旧的主题,诗风清丽飘逸。
语文小课堂
据《唐才子传》记载,韦庄为人十分节俭,每次做饭的时候,都要事先称好做饭要烧的柴,煲粥用的米也要一粒一粒数清楚。据说,他有个儿子,在八岁的时候夭折了。韦庄竟然把妻子给儿子穿上的入葬衣服脱下来,改用旧草席包裹埋葬,埋完以后还把旧草席带回来了。他对儿子的夭折还是很难过的,一想起来就会止不住哭泣,只是为人过于吝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