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 9.2
74.24万字 0.1万次阅读 0.4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1-01 11:57:59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74.24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死亡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约90%的死亡是由于慢性病导致的。慢性病不仅导致大量死亡,其发病也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了解当前我省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水平,查明死亡谱及其在时空、地域上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准确评价各种慢性病的健康负担是开展公共卫生干预的先决条件。

第一章

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书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徐爱强,郭晓雷,张吉玉主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2ISBN978-7-5331-7948-9Ⅰ.①山…Ⅱ.①徐…②郭…③张…Ⅲ.①死亡—人口调查—调查研究—山东省Ⅳ.①R195.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321005号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徐爱强郭晓雷张吉玉主编主管单位: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地址:济南市玉函路16号邮编:250002电话:(0531)82098088网址:wwwlkjcomcn电子邮件:sdkj@sdpress.com.cn发行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地址:济南市玉函路16号邮编:250002电话:(0531)82098071印刷者:山东金坐标印务有限公司地址:莱芜市赢牟西大街28号邮编:271100电话:(0634)6276023开本:787mm×1092mm1/16印张:30彩页:4字数:610千印数:1-500版次:2015年12月第1版2015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978-7-5331-7948-9定价:75.00元主编徐爱强郭晓雷张吉玉副主编孙建东鹿子龙张高辉徐春晓郭晓尉编委付振涛楚洁董静高丛丛陈希前言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口死亡及其原因的统计和分析工作。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不同,人口分布不均,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别。动态收集与系统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人口死亡原因及其变动规律,对正确制定疾病控制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2004~2005年,在卫生部统一安排下,山东省开展过三次以癌症为重点的大型全死因回顾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全省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癌症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但第二、三次调查均为抽样调查,无法从县域水平上分析不同疾病的流行特征。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环境状况、居民生活水平及营养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同时带来城乡居民的健康行为方式和疾病模式的改变,重大疾病的负担和危害,不仅影响国民经济,也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了解当前时期不同疾病的死亡谱及其变化趋势就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山东省卫生厅、公安厅和民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使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居民死亡推断书》及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以县区为单位启动了全人群死亡病例登记工作,山东省首次获得了县域水平上全死因的监测数据。

为进一步查明当前时期人群死亡现状、死因谱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索近40年来主要死因变化规律,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对山东省2011~2013年全省所有县(市、区)报送的人口和死亡资料进行了整理、汇总和分析,摸清了2011~2013年山东省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死因构成,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死亡模式及主要死因死亡率变化趋势,定量评价导致死亡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的作用,并利用空间分析技术绘制了主要死因的空间分布地图。这为今后确定山东省慢性病防控重点及进行病因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可作为卫生决策者和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工具。

限于编者水平,本书可能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在使用过程中批评指正,以便我们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编者目录第一章绪言………………………………………………………………………………1一、背景……………………………………………………………………………………1二、研究目的………………………………………………………………………………1三、研究意义………………………………………………………………………………1第二章材料与方法………………………………………………………………………3一、死亡资料来源…………………………………………………………………………3二、人口资料来源…………………………………………………………………………3三、城乡、年龄组划分标准………………………………………………………………4四、死因分类标准…………………………………………………………………………5五、官方粗死亡率资料……………………………………………………………………6六、死亡资料整理…………………………………………………………………………6七、人口资料整理…………………………………………………………………………9八、死亡率计算和调整…………………………………………………………………11第三章人口特征及总死亡率……………………………………………………………17一、人口特征与变化……………………………………………………………………17二、总死亡状况…………………………………………………………………………20三、三大类疾病死因……………………………………………………………………24四、小结…………………………………………………………………………………26第四章死因顺位和平均死亡年龄………………………………………………………28一、死因顺位及其变化趋势……………………………………………………………28二、不同年龄人群主要死因及其年代变化趋势………………………………………31三、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39四、主要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41五、小结…………………………………………………………………………………42—1—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第五章第一类疾病………………………………………………………………………44一、第一类疾病死亡概况………………………………………………………………44二、传染病………………………………………………………………………………46三、呼吸道感染…………………………………………………………………………49四、产科疾病……………………………………………………………………………50五、围生期疾病…………………………………………………………………………51六、小结…………………………………………………………………………………51第六章恶性肿瘤…………………………………………………………………………53一、总死亡概况…………………………………………………………………………53二、恶性肿瘤死亡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53三、恶性肿瘤死亡的城乡差别…………………………………………………………55四、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56五、恶性肿瘤死因谱……………………………………………………………………56六、不同年代恶性肿瘤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58七、平均死亡年龄与中位死亡年龄……………………………………………………63八、小结…………………………………………………………………………………64第七章心脑血管疾病……………………………………………………………………66一、总死亡状况…………………………………………………………………………66二、总死亡的性别年龄特征……………………………………………………………66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城乡差别……………………………………………………68四、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地理分布……………………………………………………69五、心脑血管疾病死因谱………………………………………………………………69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70七、脑血管疾病…………………………………………………………………………70八、心脏病………………………………………………………………………………75九、小结…………………………………………………………………………………78第八章其他慢性病死因…………………………………………………………………80一、慢性呼吸道疾病……………………………………………………………………80二、糖尿病………………………………………………………………………………84三、消化系统疾病………………………………………………………………………86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90五、小结…………………………………………………………………………………94—2—目录第九章伤害………………………………………………………………………………95一、总死亡现状…………………………………………………………………………95二、伤害死亡的性别年龄特征…………………………………………………………95三、伤害死亡的城乡差别………………………………………………………………96四、伤害死亡的地理分布………………………………………………………………97五、伤害死因谱…………………………………………………………………………97六、伤害死亡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99七、主要伤害死亡特征…………………………………………………………………100八、小结…………………………………………………………………………………106附录1附表………………………………………………………………………………108附录2附图………………………………………………………………………………471—3—第一章绪言一、背景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口死亡及其原因的统计和分析工作。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不同,人口分布不均,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别。动态收集与系统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人口死亡原因及其变动规律,对正确制定疾病控制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卫生部统一安排下,山东省开展过三次(1970~1974年,1990~1992年,2004~2005年)以癌症为重点的全死因回顾调查,基本摸清了不同阶段全省城乡居民死亡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癌症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城乡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死亡呈快速增长趋势,成为威胁我省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

近些年来,随着全省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环境状况、居民生活水平及营养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同时带来城乡居民的健康行为方式和疾病模式的改变。重大疾病的负担和危害,不仅影响国民经济,也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进一步查明当前时期我省人群死亡现状、分布和死因谱,了解近40年来我省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时空变化趋势,探索其规律,为今后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对2011~2013年全省所有县(市、区)报送的人口和死亡资料进行了整理、汇总、分析。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摸清2011~2013年山东省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死亡率、死因构成及地理分布;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死亡模式及主要死因死亡率水平变化趋势,定量评价导致死亡率变化影响因素的作用。

三、研究意义通过对死亡模式和死亡率水平进行描述,可以阐明严重影响山东省人群健康的重点—1—书

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疾病,从而对确定卫生领域优先问题和调整疾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证据。2011~2013年调查结果表明,山东省人群88%的死亡是由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为主的慢性病所导致,因此,慢性病应该成为今后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点,针对主要慢性病的有效控制可显著降低人群的死亡率水平。过去以传染性疾病为重点的疾病控制策略应该调整到慢性病上来,特别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等主要慢性病。

分析人群死亡模式、死亡率水平的变化趋势,除了可以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变化规律和确定重点疾病,还可对疾病病因学研究和疾病控制措施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的总死亡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传染病在内的第一类疾病死亡率大幅下降,而慢性病和伤害的死亡率却呈上升趋势,说明山东省传染病、母婴产科疾病和营养性疾病的控制已经取得显著成就。针对某些死亡率迅速升高的重点疾病,如肺癌、肝癌等上消化道肿瘤及道路交通伤害等,在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开展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

—2—第二章材料与方法一、死亡资料来源(一)2011~2013年死亡资料2011~2013年各县(市、区)报告的死亡个案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死亡登记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变量包括县(市、区)、城乡、性别、年龄和死因类别等变量,本次死因报告是基于户籍人口的死亡报告,非户籍人口的死亡数据未纳入分析。

(二)历史死亡资料本研究应用的1970~1974年、1990~1992年、2004~2005年山东省死亡资料来源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存的《山东省恶性肿瘤及非癌亡的调查研究》《山东省居民死因构成、变化趋势及疾病负担》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保存的《山东省居民死因死亡水平、构成谱和变化趋势》。三次调查的代表性都经过充分论证,能够代表全省水平,调查均在严格质量控制下进行,调查漏报率都控制在5%以下,资料真实可信。

山东省首次大型死因回顾调查开展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调查范围涵盖全省122个县(市、区),其中全部调查的县(市、区)18个,抽查1/5公社的县(市、区)79个,调查1/5大队的县(市、区)25个。调查内容为调查地区1970~1974年的所有死亡和人口情况等,5年共调查死亡710267例,其中因恶性肿瘤死亡85922例。

山东省第二次大型死因回顾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山东省1985~1989年十分之一人口死因抽样调查,第二部分为山东省1990~1992年死因调查。1990~1992年死因调查涵盖全省24个县(市、区),调查人口占全省同期人口的7%,调查死亡人数100575人。

山东省第三次大型死因回顾调查开始于2006年,调查范围涵盖17个县(市、区),其中10个为卫生部确定的调查点,7个为我省补充的调查点,这些调查点基本能够反映全省的死因及肿瘤的分布情况。全部调查人口1091万,约占山东省同期总人口的12%,共调查死亡141985人,因恶性肿瘤死亡36880人,占全部死因的25.97%。

二、人口资料来源人口资料与死亡资料不完全对应。由于人口资料统计的滞后性,本研究开始时无法获得2013年的官方人口数据,因此使用2010~2012年三年的合计人口作为2011~2013—3—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年三年合计人口的估计。统计所需人口资料为分县(市、区)、城乡、性别和年龄的详细人口资料。2010~2012年三年的人口资料,来自统计年鉴和公安户籍资料。

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省分县(市、区)分性别、年龄组(19个年龄组)的人口数。

普查人口资料与户籍人口资料在数量上和年龄结构上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别,而死亡资料是基于户籍人口收集的,因此无法直接使用普查资料用于死因统计。

以2010年户籍人口为例,全省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9579.3万)多出户籍人口(9442.3万)137万,可能与外省人口的流入有关。对于地市驻地的区(大中城市)普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1.22倍;其他市辖区为1.09倍;31个县级市的合计普查人口基本等于合计户籍人口;而60个县的合计普查人口小于合计户籍人口(普查/户籍比例=0.93)。

由图2-1可见,中西部地区的普查人口多小于户籍人口,提示人口外流;而东部和北部地区的普查人口通常大于户籍人口,提示人口内流。地级市驻地的普查人口大多高于户籍人口,有的甚至高达60%以上。

图2-12010年全省分县(市、区)普查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分布由于户籍人口没有详细的年龄划分,因此我们使用人口普查资料(常住人口)加上户籍人口的大年龄段资料进行估计。

三、城乡、年龄组划分标准(一)城乡划分标准城乡基于乡镇(街道)进行划分,与当前的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基本一致。国家统计—4—第二章材料与方法局划分标准见《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国统字〔2006〕60号)第五条至第七条。

第五条: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区包括:(1)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2)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

第六条: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镇区包括:(1)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2)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3)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第七条:乡村是指本规定划定的城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至2013年12月31日,街道人口划为城区,乡镇划归乡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各省各地统计区划及代码:http://www.stats.gov.cn/zjtj/tjbz/tjyqhdmhcxhfdm/2012/37.html)。

个别县城驻地所在镇,例如汶上县汶上镇,也划归为城区。

本报告中,城区人口简称为城市人口,乡镇人口简称为农村人口。

(二)年龄组划分标准分为19个年龄组,包括0~岁、1~4岁、5~9岁、10~14岁、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85岁及以上。

四、死因分类标准按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版》(ICD-10)将各种疾病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母婴性疾病,包括传染病(A00~A99,B00~B99)、上呼吸道疾病(J00~J06)、流感(J09~J11)、肺炎(J12~J18)、其他急性下呼吸道感染(J20~J22)、产科疾病(O00~O99)和围产期疾病(P00~P96)。

第二类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包括肿瘤(C00~C97、D00~D48)、内分泌、营养和代谢性疾病(E00~E90)、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D50~D89)、精神疾病(F00~F99)、神经系统疾病(G00~G99)、循环系统疾病(I00~I99)、慢性呼吸系统疾病(J30~J99)、消化系统疾病(K00~K93)、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N00~N99)、眼及其附器、耳及其乳突的疾病(H00~H59、H60~H95)、皮肤、肌肉及结缔组织疾病(L00~L99、M00~M99)和先天异常(Q00~Q99)。

第三类疾病:损伤与中毒(S00~S99、T00~T98、V01~V99、W00~W99、X00~X99、Y00~Y98),外部原因编码为(V01~V99、W00~W99、X00~X99、Y00~Y98)。

诊断不明疾病(R00~R99除外R95、Z00~Z99)不列入上述类别分析。

—5—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恶性肿瘤具体分类标准见附表1-1。

五、官方粗死亡率资料为对报告死亡率进行矫正,我们收集和汇总了各县(市、区)2010~2012年期间的粗死亡率资料(来源于各级统计年鉴)和2010~2012年人口变动资料,其中含有人口数和死亡数,可以计算分乡镇(街道)的粗死亡率。

我们以收集的2010~2012年人口变动资料为基础,汇总计算出各县(市、区)分城乡的粗死亡率,同时与各级年鉴资料进行交叉核对。

在汇总2010~2012年平均死亡率时,由于过高或过低的粗死亡率,或不同资料来源差距大,个别县(市、区)剔除了个别年份,结果见附表1-2。

枣庄市仅使用2011~2012年资料,因为2010年资料地市级年鉴和省级年鉴差别很大。

临沂兰山区使用2010年和2012年资料(舍去2011年资料,粗死亡率<2/1000人口)。

菏泽东明县使用2010年和2012年资料(舍去2011年资料,粗死亡率26.4/1000人口)。

六、死亡资料整理(一)死亡资料初步整理本报告在进行死因分析前,对重复数据和逻辑错误进行了清理。

1.首先进行查重,分为两步,第一步基于身份证查重,第二步基于姓名查重,对重复的数据进行删除。

2.再进行逻辑查错,逻辑错误包括:(1)年龄小于0或大于120岁或缺失。

(2)年龄与根本死因矛盾:年龄<15岁患恶性肿瘤(不含白血病)、精神障碍、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2型)、呼吸道结核;年龄<20岁患性传播疾病;5岁以下自杀;1岁以上患围生期疾病;10~60岁之外患产科疾病;年龄<20岁根本死因为血吸虫病;年龄<30岁根本死因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年龄<50岁根本死因为前列腺增生;年龄>60岁根本死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先天畸形等。

—6—第二章材料与方法(3)男患女病及女患男病:性别为男性同时根本死因为妊娠、分娩等有关疾病;性别为女性同时根本死因为前列腺增生。

对查出的存在逻辑错误的个案进行删除,数据清理后的死亡记录为1682048(3年分别为496211、576904、608933)。

(二)数据排除部分县(市、区)仅使用2012~2013年数据,因为2011年数据极不完整,包括东营东营区、东营河口区、东营垦利县、东营利津县、济宁市中区、济宁微山县、日照五莲县、日照莒县、菏泽牡丹区、菏泽曹县、菏泽成武县、菏泽鄄城县;菏泽东明县仅使用2013年数据,这些县(市、区)的人口数据也相应减小,这一过程剔除死亡数据15018例死亡,剩余1667030,用于下一步的整理,结果见表2-1。

表2-1未纳入分析的县(市、区)死亡结果一览表县(市、区)年份报告死亡数(人)官方死亡数(人)报告率(%)东营东营区2011643195732.9东营河口区2011279118723.5东营垦利县2011392149026.3东营利津县2011714188138.0济宁市中区20111594217473.3济宁微山县20111583436336.3日照五莲县201111643342.7日照莒县201133071904.6菏泽牡丹区201148143048015.8菏泽曹县20111559265765.9菏泽成武县201120642984.8菏泽鄄城县201161481417.5菏泽东明县2011271214101.3菏泽东明县20121903753825.2(三)恶性肿瘤编码问题预分析显示,全部恶性肿瘤中有36205例(9.3%)编码为“继发癌症”(ICD-10编码:C78~C79),而且不同地区间的比例差别很大,最高的地区达46%,结果见表2-2,如不对此进行调整,势必会严重影响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地区间比较。对资料的检查发现,此类编码主要是由于根本死因判断失误导致的,因此通过审查原始的死因链信息和重新进行根本死因判定可纠正这一问题。

—7—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表2-217市死亡个案继发性肿瘤编码数量(例)地区总死亡数癌症死亡数继发性癌症死亡数死亡数占全死因构成(%)占癌症构成(%)济南市1165792826617381.496.15青岛市1550384346018091.174.16淄博市798462047118052.268.82枣庄市62065143407431.205.18东营市2312070561180.511.67烟台市148156390427530.511.93潍坊市1688854310812940.773.00济宁市1280922519431472.4612.49泰安市113458315321380.120.44威海市536531367615252.8411.15日照市3005173212530.843.46莱芜市2426966943641.505.44临沂市1905013931753852.8313.70德州市988861643275567.6445.98聊城市1017261770235703.5120.17滨州市634621480617662.7811.93菏泽市1092432103742413.8820.16山东省1667030389454362052.179.30通过对原始报告数据的死因链信息进行审查和重新判断根本死因后,绝大多数案例(n=29881,83%)都能确定某种原发癌症作为根本死因,而极少数(n=4)判断为“自杀”(根本死因判断失误)。对于无法根据死因链信息进行重新编码者,使用原有编码(继发癌症),处理后继发癌症(n=6324)占全部死亡的0.38%,占全部癌症死亡的1.62%(表2-3)。

表2-3继发性肿瘤编码调整前后的分布情况(例)ICD编码ICD病名处理前处理后C78呼吸和消化器官的继发性恶性肿瘤133132C78.0肺继发性恶性肿瘤186783232C78.1纵隔继发性恶性肿瘤15753C78.2胸膜继发性恶性肿瘤6531C78.3其他和未特指呼吸器官的继发性恶性肿瘤16455—8—第二章材料与方法(续表)ICD编码ICD病名处理前处理后C78.4小肠继发性恶性肿瘤32753C78.5大肠和直肠继发性恶性肿瘤1489189C78.6腹膜后和腹膜继发性恶性肿瘤10472C78.7肝继发性恶性肿瘤100851390C78.8其他和未特指消化器官的继发性恶性肿瘤764128C79其他部位的继发性恶性肿瘤11C79.0肾和肾盂继发性恶性肿瘤21962C79.1膀胱和其他及未特指泌尿器官的继发性恶性肿瘤57181C79.2皮肤继发性恶性肿瘤428C79.3脑和脑膜继发性恶性肿瘤1644332C79.4神经系统其他和未特指部位的继发性恶性肿瘤2711C79.5骨和骨髓继发性恶性肿瘤1073339C79.6卵巢继发性恶性肿瘤28054C79.7肾上腺继发性恶性肿瘤10831C79.8其他特指部位的继发性恶性肿瘤27470合计362056324(四)剔出无效编码进一步剔除无有效ICD-10编码(n=4)和无法区分县(市、区)的死亡(n=835,包括编码为“370699”的429例死亡),最终1666191例死亡记录纳入分析。

七、人口资料整理如前所述,对于每个县(市、区),本次分析需要分城乡和分性别年龄的人口资料。可利用的资料包括人口普查资料(仅2010年,分性别年龄,但不分城乡)和户籍人口资料(分乡镇或街道、分性别和分大年龄段,即18岁以下、18~34岁、35~59岁和60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因此需要对这两项资料进行整合,以估计与死亡数据相对应的户籍人口资料。人口估计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一)估计2010~2012年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因人口自然变化(出生和死亡)和流动(迁入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每年会出现变化。我们以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为模板,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变化,估计2011年和2012年的人口结构。

这一估计过程需要分年龄段的死亡率和总出生率,我们使用2010~2012年山东省死因监测点死亡率[分市辖区和县(市)两类]进行估计,该估计不考虑迁入迁出的影响。

—9—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如估计某县的2011年人口,如表2-4所示,假设该县的年龄别死亡率与山东省死因监测点县(市)平均死亡率相同,同时使用与2010年相同的出生率,然后考虑到人口年龄的自然增长,估计出下一年度的各个年龄组的人口。

表2-4山东省死因监测点分年龄组平均死亡率(/10万)年龄组城市农村合计(岁)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0~440.48520.78352.74548.00577.33515.73522.99564.21477.721~31.9538.6224.6645.0751.0738.3841.9848.1635.125~16.2715.1917.4725.2232.3417.3123.2728.6017.3510~20.2127.4512.2823.4229.2317.0322.6028.7715.8115~27.3536.3618.2127.7638.7515.9627.6738.2316.4820~45.3963.5927.3756.3781.3730.1154.0077.6229.5125~34.8444.6624.9156.0575.1636.4550.4667.1633.3930~41.4657.0126.3168.0790.1945.3260.9781.5140.1535~76.69101.6352.0899.80138.3359.7993.90129.1357.7840~138.77187.9589.17178.78244.55111.14169.39231.37105.9445~244.87332.64153.50275.49367.84180.89268.25359.46174.4550~363.35522.06199.14410.47547.06268.47398.69540.82251.1155~648.77895.71399.13694.04919.97458.62683.84914.57445.0660~950.831266.07636.821073.181396.83742.761047.081369.21719.9565~1357.261780.25954.441584.852046.261121.891534.141988.191083.8270~2403.023090.491788.972743.023473.942040.622664.463387.901980.8975~4591.195846.243570.995126.166290.984126.145004.786192.373997.7480~8362.9010112.287093.359100.2810935.557757.588929.8110745.917603.6385~16394.7818258.3015330.8417488.3319402.4016390.5717228.9819131.6616138.92合计598.88682.99514.70701.48791.70608.61677.00766.04585.96通过这一过程,对于每个县(市、区)的每个性别,我们就获得了2010~2012年总人口的分年龄人口结构。但该年龄结构为普查人口的结构,还需要调整到户籍人口。

(二)确定分城乡和性别的人口总数根据2013年下半年各县(市、区)报告的2010~2012年人口资料(公安户籍资料),对乡镇(街道)进行汇总,得出全县(市、区)分城乡和性别的人口总数。

(三)估计初步年龄结构利用获得的全县(市、区)分城乡和性别的人口总数,加上估算的年龄构成,得到分城乡、性别和年龄的初步人口资料。这些资料中,分城乡和分性别的人口总数是与户籍人—10—第二章材料与方法口一致的,但年龄结构不是户籍人口的年龄结构,而且城市人口和户籍人口拥有相同的年龄结构(均为普查年龄结构)。

(四)年龄结构调整根据2013年下半年各县(市、区)报告的2010~2012年人口资料(公安户籍资料),汇总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大年龄段人口结构,计算2010年各县(市、区)普查年龄结构的大年龄段人口结构,根据这两个结构之间的比例,对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最终获得分城乡、性别和年龄(19个年龄组)的人口资料。最终结果中人口总数和城乡、性别和大年龄段分布都与户籍人口资料一致,大年龄段中的小年龄段结构是根据普查人口的估计。

八、死亡率计算和调整(一)死亡率和年龄调整死亡率1.粗死亡率:反映人口死亡情况最基本的指标,指某年内全部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年某地区全部死亡人数粗死亡率=同年该地平均人口数×1000002.死因别死亡率:某时期内死于某种特定死因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年某地区某种死因死亡人数死因别死亡率=同年该地平均人口数×1000003.年龄别死亡率:某一年龄组死亡人数与这个年龄组的平均人口数之比。

某年某地区某年龄组死亡人数年龄别死亡率=同年该地该年龄组平均人口数×1000004.年龄调整死亡率:也称标化死亡率,由于多数疾病死亡率在各年龄组间差距较大,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人群死亡水平进行比较时,仅使用粗死亡率显然不合适。为消除年龄构成不同对死亡率所产生的影响,需要计算年龄调整死亡率。本文利用1964年和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计算调整死亡率。表2-5列出了中国1964年、2000年和世界2000年标准人口数据。

∑×年龄调整死亡率=(标准人口年龄构成年龄别死亡率)∑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表2-5中国1964年、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世界2000年标准人口数据年龄组(岁)中国1964年中国2000年2000年世界标准人口0~284838271379379988001~71658129551845755~9417743490152587870010~86351645125396633860015~62115488103031165850020~50820751945731748200—11—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续表)年龄组(岁)中国1964年中国2000年2000年世界标准人口25~50395408117602265790030~46706090127314298760035~41169912109147295720040~3564521581242945660045~3085283685521045600050~2650538263304200540055~2256824746370375460060~1767145441703848370065~1163511634780460300070~737824925574149220075~375736615928330150080~1439185798915890085~3734184001925600(二)漏报调整粗死亡率资料是公安部门人口统计报告的部分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居民死亡后城市在葬前、农村在一个月以内到户籍所在地公安部门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因此公安机关能够掌握户籍人口中粗死亡率,这也是历年各级统计年鉴的必要内容。

理论上讲,死因登记中的死亡案例是所有死亡(户籍死亡)中的一个子集,即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报。死亡报告受到各地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人员工作水平和其他地区性因素的影响,死亡漏报水平很可能存在较大的地区间差异,因此会降低死亡率地区间比较的可比性。

近期的漏报调查显示,不同地区间,以及各县(市、区)的城乡之间,死亡漏报率差别很大,因此,报告死亡率无法进行地区间和城乡之间的直接比较,为便于对疾病别死亡率进行地区间和城乡之间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我们需要对报告死亡率进行矫正。调查也发现,实际死亡数与统计机关发布的同期户籍死亡数,也就是公安机关的销户死亡数基本一致,说明死因监测系统的报告死亡数与同期统计机关数据的差距基本反映了漏报程度。另外,漏报调查资料也显示,漏报死亡案例在年龄和性别结构和死因构成上与报告死亡相似,说明漏报很可能是随机的,也就是说较低水平的漏报一般不会影响总死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死因分布,但会影响死亡率的地区间和不同时代之间的比较。以上资料表明:①报告死亡率与官方死亡率之间的差异基本反映了漏报水平;②漏报基本不影响死因结构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分布。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官方数据对报告死亡率进行调整。

对于每个县(市、区)的每个城乡部分(城市或乡村),分别计算出报告的粗死亡率,然后与官方死亡率(附表1-2)进行比较,计算出一个漏报权重=官方死亡率/报告死亡率—12—第二章材料与方法(附表1-3),然后将这一权重附加到每个报告的死亡案例上。例如对于1.2的权重,意味着每名报告死亡实际代表着1.2例死亡,这样一来就消除了潜在漏报对死亡率的影响,但维持了真实报告的死因结构和性别年龄结构。

总体上,全省总的漏报权重为1.266,说明实际死亡数超出报告死亡数27%。但该比例在不同县(市、区)间差别很大,从最低的0.83到2.41不等,而且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这也提示了本次调整的必要性。个别区存在报告数高于应报告数的现象,主要是济南历下区和青岛市北区,其原因为人口资料和死亡资料的不对应性所致。

个别县(市、区)的报告数量无明显原因地高于官方数据,例如泰安市泰山区,武城县,冠县,提示官方数据可能有误,因此没有进行调整。

(三)个别县(市、区)调整如前所述,由于个别县(市、区)没有使用全部2011~2013年的资料,这为全省和分市统计带来了问题。我们在计算全省和分市的死亡率时,将这些县(市、区)的死亡数和人口数同时进行膨胀处理,扩大至三年水平,以消除这一不一致对汇总统计的影响。这一调整不会影响分县(市、区)的统计。

(四)不明部位恶性肿瘤调整所有恶性肿瘤死亡中(n=389230),8729例(2.24%)为部位不明的恶性肿瘤,其中绝大多数(72%,n=6324)编码为继发癌症(ICD-10:C78~C79)。考虑其主要原因是死因编码知识不充分和死因信息收集不全所致。该比例在不同地区差别较大(表2-6)。

表2-6山东省17市部位不明的恶性肿瘤死亡情况(例)市部位不明肿瘤死亡数肿瘤死亡数构成(%)济南市533282531.89青岛市2215434605.10淄博市368204661.80枣庄市223143331.56东营市6670550.94烟台市266388970.68潍坊市426431010.99济宁市808251933.21泰安市176315300.56威海市677136684.95日照市4773150.64莱芜市12166921.81临沂市732393111.86—13—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续表)市部位不明肿瘤死亡数肿瘤死亡数构成(%)德州市910164295.54聊城市416176952.35滨州市218148011.47菏泽市527210312.51山东省87293892302.24在县(市、区)水平上(n=142),54个县区(38%)低于1%,37个(26%)为1%~199%,30个(21%)为2%~4.99%;21个(15%)为5%或更高。9个县区超过10%,其国标代码分别为370205(12.4%)、370281(18.9%)、370404(100%)、370811(144%)、370828(149%)、371002(10.2%)、371424(10.1%)、371425(11.2%)和371482(10.0%)。

这些部位不明癌症都拥有原发癌症,造成这些编码的原因主要是死因信息不全导致的。因此,部位不明癌症报告比例的地区间差异势必会削弱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地区间可比性,说明了对这些资料进行调整的必要性。

假设部位不明癌症的原发癌症的分布与报告癌症的分布一致,例如报告资料显示约30%的恶性肿瘤死亡为肺癌死亡,那么就可以假设部位不明癌症中的30%为肺癌。

部位不明癌症的性别分布与全部肿瘤基本相同,年龄结构也非常接近(图2-2),但15岁以下的年龄组中没有。因此,在调整时仅对15岁及以上的年龄组的报告数进行调整。

图2-2全部恶性肿瘤与部位不明恶性肿瘤的分年龄分布对于每个县(市、区),计算15岁及以上年龄组中的所有癌症死亡数和部位不明癌症死亡数,根据这两个数字计算一个权重。权重=全部癌症死亡数/(全部癌症死亡数—部—14—第二章材料与方法位不明死亡数)。然后将部位明确的癌症死亡都乘以这个权重,而编码为部位不明的死亡乘以0权重。这样一来,调整后的各癌症死亡数略有增加,但部位不明癌症不再出现在最终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中(表2-7)。

表2-7山东省恶性肿瘤调整前后的死亡数(例)恶性肿瘤分类原始死亡数调整后死亡数平均权重其他恶性肿瘤175618111.03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347435631.03乳腺癌239024461.02子宫体癌376538591.02卵巢癌245225171.03前列腺癌229023491.03膀胱癌422543261.02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649866621.03白血病868388781.02骨恶性肿瘤383239131.02脑恶性肿瘤831184911.02喉恶性肿瘤197120151.02食管癌34221348991.02其他消化系统640565831.03其他生殖系统4484591.02肾及其他泌尿系统237824401.03其他中枢神经系统1821871.03其他腺体125512851.02部位不明或继发872900.00胃癌62589639511.02结直肠癌18709191931.03肝癌63915654241.02胰腺癌895391831.03肺癌1213781241401.02肺癌136013941.03乳腺癌906192631.02恶性肿瘤合计3892303892301.00—15—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五)绘图工具采用ArcCis9.3软件对各类地图进行可视化分析,使用GeoDa软件和Satscan进行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扫描分析。各类肿瘤分布地图按照肿瘤死亡率(或调整死亡率)的第5、25、50、75、95百分位数分六级进行描述。

(六)地图界值划分标准分县(市、区)地图界限以百分位数为依据,即以某一疾病数据的P5、P25、P50、P75、P95将整个数据划分为六部分。图例中每一段所展示的数据范围只包含一位小数,最小值向下取整,最大值向上取整,其余界限值采取取整只保留一位小数的原则,不包含下限值,包含上限值,分市地图界值分为四部分,界值包含数据规则同上。例如,某一界值范围为0.2~0.4,如果某一地区癌症死亡率为0.21,则属于上一划分区段,如果为0.46,则属于该划分区段。

—16—第三章人口特征及总死亡率一、人口特征与变化(一)人口特征2011~2013年山东省死因监测系统覆盖人口286698721人,其中男性145664086人(50.81%),女性141034635人(49.19%),男女性别比1.03;城市人口98061805人(34.20%),农村人口188636916人(65.80%)。城市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2,低于农村(1.04)。城市与农村地区分性别年龄组人口数见表3-1。

监测人口0~14岁儿童人口所占比例为15.33%,15~64岁成年人口为74.04%,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0.63%,老年人口比例远超过人口老龄化标准(7%)。人口的负担儿童系数为20.71%,负担老年系数为14.35%,总负担系数为35.06%。与2000年全省人口普查数据相比,老年人口比例继续上升(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为8.12%),负担儿童系数大幅下降(2000年为29.32%),而负担老年系数上升(2000年为11.4%),总负担系数有所下降(2000年为40.7%)。

表3-12011~2013年山东省死因监测系统分性别分年龄组人口数和男女性别比年龄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岁)男性女性合计性别比男性女性合计性别比0~5086294309199395481.18105797086327819212481.231~2248656186671841153741.204725366370472684300921.285~2582826223457048173961.165413164447503798882011.2110~2441267215505345963201.134991413425789192493041.1715~2673797238525250590491.125316999443659297535911.2020~4902262478774596900071.0291585268922983180815091.0325~3765596378620175517970.9971640557072625142366801.0130~3362199332757166897701.0164047516245108126498591.0335~4192531407977782723081.0371187306907197140259271.0340~4756472465476994112411.0291012568942250180435061.02—17—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续表)年龄组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岁)男性女性合计性别比男性女性合计性别比45~4319512428661186061231.0179238188100205160240230.9850~3383388329966566830531.0360963185956498120528161.0255~3458475345251169109861.0065663966404280129706761.0360~2459870252029449801640.9853217885258043105798311.0165~1630595169004933206440.963541681350870270503831.0170~1247964132408425720480.942666289271262353789120.9875~901538107610719776450.841961079229872742598060.8580~48644268311911695610.711049913147946725293800.7185~2420774566946987710.5352047899069415111720.53合计4956409648497709980618051.0296099990925369261886369161.04(二)山东省不同年代人口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同年代的调查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图(图3-1)显示,人口金字塔从20世纪70年代典型的三角形,发展成为现在的两头细中间粗的纺锤形。0~14岁儿童所占构成大幅下降,从70年代的33.24%下降到2011~2013年的15.3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从70年代的630%上升到10.63%;15~64岁劳动力人口比例也有所上升,70年代为60.43%,2011~2013年为74.04%(图3-2)。

图3-1山东省不同年代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图—18—第三章人口特征及总死亡率图3-1(续)—19—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图3-1(续)图3-2山东省不同年代主要年龄段人口构成比较二、总死亡状况(一)粗死亡率及调整死亡率2011~2013年山东省共死亡2208083人,2011~2013年平均粗死亡率、1964年中国人口调整死亡率(以下简称“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国人口调整死亡率(简称“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界标准人口调整死亡率(简称“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20—第三章人口特征及总死亡率77018/10万、269.20/10万、477.91/10万和581.41/10万。城市地区死亡618731人,年平均粗死亡率及三种调整死亡率分别为630.96/10万、232.59/10万、412.50/10万和501.98/10万;农村地区死亡1589353人,年平均粗死亡率及三种调整死亡率分别为842.55/10万、287.37/10万、509.79/10万和619.80/10万。农村粗死亡率和各种年龄调整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地区,结果见表3-2。

全省男性死亡1264057人,女性死亡944026人,不同性别粗死亡率见表3-3。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男性粗死亡率和年龄调整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全省男性死亡数和粗死亡率分别为女性的1.34倍和1.30倍。

表3-22011~2013年山东省不同地区粗死亡率(/10万)与年龄调整死亡率(/10万)男性女性调查1964年2000年2000年1964年2000年2000年地区粗死亡率中调率中调率世调率粗死亡率中调率中调率世调率城市724.10302.81531.81640.82535.77165.51304.81380.45农村941.90368.53645.59775.60739.37207.96383.75479.40全省867.79346.77608.33731.70669.36193.87357.92447.20表3-32011~2013年山东省分性别、年龄组全死因死亡数和死亡率(/10万)年龄组男性女性合计(岁)死亡数死亡率死亡数死亡率死亡数死亡率0~5430346.583708286.479137319.391~224132.13151527.18375629.945~193124.1599914.89293019.9210~211228.4193014.50304221.9715~372846.65139120.39511934.5620~914265.02328623.961242844.7525~1013992.77408737.631422665.2930~11494117.68490751.261640184.8135~17725156.70770670.1425431114.0540~35637257.1615858116.6351495187.5645~53438436.4624474197.5877911316.3350~57884610.6126315284.3084199449.4055~1019801017.2747194478.80149174750.3160~1200551542.7960500777.801805551160.3865~1327822567.20740141423.682067961993.98—21—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续表)年龄组男性女性合计(岁)死亡数死亡率死亡数死亡率死亡数死亡率70~1568464007.04971552406.792540003194.5975~1968496876.561471814361.133440305515.5680~18459112014.881799348320.333645249854.8685~16005420989.2824287516780.3140292918232.64合计1264057867.79944026669.362208083770.18(二)总死亡的性别年龄变化从不同年龄组的死亡构成上看,0岁组死亡较多(占总死亡的0.41%),至5~9岁组降至最低,然后随年龄增长死亡数逐渐增加。1~29岁各组死亡数仅占总死亡的229%,大部分死亡集中在65岁以上,占总死亡的71.21%。75岁以前,男性与女性各年龄组死亡构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75岁以后男性死亡构成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但女性死亡构成却继续上升(图3-3)。

图3-3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性年龄别死亡构成死亡率年龄变化趋势与死亡构成不同,男性与女性的死亡率年龄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0岁组较高,至10~14岁组降至最低,此后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5岁以后上升迅速上升;各年龄组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表3-3),城市与农村男、女性死亡率曲线均呈“√”形状变化(图3-4)。

—22—第三章人口特征及总死亡率图3-42011~2013年山东省城市、农村分年龄组死亡率(/10万)(三)不同年代的总死亡变化趋势20世纪70~90年代,山东省粗死亡率显著下降,1990~1992年(615.30/10万)较1970~1974年(739.39/10万)下降了16.78%,但90年代以来粗死亡率反而有所上升,2004~2005年较20世纪90年代升高5.80%,2011~2013年较2004~2005年升高18.31%。从不同年代调整死亡率(1964年标准人口)上可以看出一种明显的梯度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446.58/10万)比70年代(591.82/10万)下降24.54%,2004~2005年又比20世纪90年代下降28.62%,2011~2013年又比2004~2005年下降15.56%,见图3-5。

图3-5山东省不同年代粗死亡率和年龄调整死亡率(1964年标准人口)变化趋势—23—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图3-5(续)三、三大类疾病死因(一)三大类疾病死亡概况三大类死因分类为国际通用的死因分类标准,第一大类疾病为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包括传染病、呼吸道感染、围生期疾病、产科疾病和营养性疾病共五小类疾病;第二大类疾病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其他肿瘤、糖尿病、内分泌疾病、神经精神疾患、感觉器官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先天异常、口腔疾病,共14小类;第三大类为伤害,包括意外伤害、有意伤害和意图不明伤害。

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因第一大类疾病死亡49727人,占总死亡的2.25%,因第二大类疾病死亡1945283人,占总死亡的88.10%,因第三大类疾病死亡163172人,占7.39%,死因不明49901人,占2.26%。三大类疾病的粗死亡率及年龄调整死亡率见表3-4。

表3-42011~2013年山东省三大类疾病死亡构成(%)、粗死亡率与调整死亡率(/10万)1964年2000年2000年死因类别死亡数构成粗死亡率中调率中调率世调率感染性和母婴疾病497272.2517.3413.7111.7615.0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94528388.10678.51215.42410.34505.52伤害1631727.3956.9135.8846.5647.43死因不明499012.2617.414.189.2413.39合计2208083100770.18269.2477.91581.41由图3-6可见,城市与农村地区三大类疾病死亡构成非常接近,第一大类疾病城市略高于农村,慢性病死亡构成城市与农村相等,伤害死亡构成农村高于城市。第一大类—24—第三章人口特征及总死亡率疾病死亡构成男女性差别不大,男性2.36%,女性2.11%;男性慢性病死亡构成为8678%,低于女性(89.87%);男性伤害死亡构成(9.03%)高于女性(5.20%)。

图3-62011~2013年山东省城市与农村地区三大类疾病死亡构成(二)三大类疾病死亡的年龄分布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各年龄段三大类死因构成见图3-7。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由第一类疾病所致(50.57%),其次为慢性病(33.37%);5~14岁和15~29岁人群的死亡都主要由伤害所致,伤害死亡分别占这两个年龄段死亡的63.22%和6438%;30岁以上的三个年龄段死亡均以慢性病为主,年龄越高,慢性病死亡比重越大,30~44岁、45~59岁和6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慢性病死亡构成分别为60.70%、82.75%和9347%。

图3-72011~2013年山东省各年龄段三大类死因死亡构成(三)不同年代三大类疾病死亡状况山东省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死因调查资料并未进行三大类分类,为便于纵向比较,将以往死因分类中的“传染病”“呼吸道感染”“产科疾病(妊娠、分娩级产后病)”和—25—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围生期疾病(新生儿疾病)”四类合并作为第一大类疾病,将除第一大类疾病、伤害和死因不明以外的所有疾病合并为第二大类疾病,伤害分类标准一致。由于原分类中呼吸道感染归入“呼吸系统疾病”中而无法单独列出,这类疾病相当于2004~2005年和2011~2013年疾病分类的呼吸道感染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两类,于是我们根据2004~2005年资料中呼吸道感染占整个“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的比例,对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呼吸道感染”死亡构成进行估算。原分类中的营养性疾病归在“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类疾病”中,该类疾病在2004~2005年分类中包括了营养性疾病、糖尿病和内分泌疾病三类,考虑到营养性疾病死亡较少,且难以从原有分类中抠除,就没有将营养性疾病纳入第一大类疾病中。因此以往两次调查中第一大类疾病所占比重略低于实际情况,相应地第二大类疾病所占比重略高于实际。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总死亡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如图3-8所示,第一类疾病死亡率大幅下降;慢性病死亡稳步升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明显;伤害死亡率从20世纪70~90年代上升迅速,之后呈下降趋势。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2011~2013年第一类疾病死亡率下降了88.50%,慢性病死亡率上升了40.83%,伤害死亡率上升了44.70%(图3-8)。

图3-8山东省不同年代三大类疾病死因粗死亡率四、小结2011~2013年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063%。人口的负担儿童系数为20.71%,负担老年系数为14.35%,总负担系数3506%。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0~14岁儿—26—第三章人口特征及总死亡率童所占构成大幅下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15~64岁劳动力人口比例也有所上升。

2011~2013年山东省年平均粗死亡率770.18/10万,男性(867.79/10万)高于女性(669.36/10万),农村(842.55/10万)高于城市(630.96/10万)。从20世纪70~90年代,山东省粗死亡率显著下降,1990~1992年(61530/10万)较1970~1974年(739.39/10万)下降了16.78%,但90年代以来粗死亡率反而有所上升,2004~2005年较20世纪90年代升高5.80%,2011~2013年较2004~2005年升高18.31%。从不同年代调整死亡率(1964年标准人口)上可以看出一种明显的梯度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446.58/10万)比70年代(591.82/10万)下降2454%,2004~2005年又比20世纪90年代下降28.62%,2011~2013年又比2004~2005年下降15.56%。

慢性病为山东省人群主要死因,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慢性病死亡数占总死亡的88.10%。伤害死亡占7.39%,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死亡仅占2.25%。5岁以下儿童死亡主要由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所致(50.57%),5~29岁人群的死亡主要由伤害所致,30岁以上各年龄段死亡均以慢性病为主,而且年龄越高慢性病死亡比重越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总死亡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死亡率大幅下降,2011~2013年较20世纪70年代降低了88.50%;慢性病死亡率稳步升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升明显;伤害死亡率从20世纪70~90年代上升迅速,90年代已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的控制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效果,而慢性病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正日益加重,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应从传统的传染性疾病转移到慢性病上来。

—27—第四章死因顺位和平均死亡年龄一、死因顺位及其变化趋势(一)山东省人群主要死因顺位2011~2013年山东省不同地区主要死因的位次、死亡构成和死亡率见表4-1。山东省人群前10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伤害、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神经精神疾患、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10位死因死亡占全部死因的96.47%,仅前4位合计就占全部死因的89.09%。

城市地区与农村死因前6位顺序一致,均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伤害、消化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第6位以后死因顺位有所区别,详见表4-1。全省前10位死因中,除呼吸道感染城市地区死亡率高于农村外,其余主要死因死亡率农村均高于城市。城市与农村主要死因死亡率的差别分解见图4-1,对于农村地区死亡率高于城市的9种疾病除糖尿病外,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皆是导致农村死亡率高的原因,且非人口因素起主要作用,贡献率均大于50%;人口因素是导致农村糖尿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非人口因素作用相反,但作用较小;非人口因素是导致城市呼吸道感染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人口因素作用方向相反,但作用较小。

表4-12011~2013年山东省不同地区主要死因顺位、死亡构成(%)和粗死亡率(/10万)城市农村全省死因类别顺位构成死亡率顺位构成死亡率顺位构成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148302.84150.3423.77149.65382.41恶性肿瘤225.5160.92221.79183.63222.83175.86慢性呼吸道疾病37.6348.1739.8482.8839.2271.01伤害46.9143.5847.5863.8447.3956.91消化系统疾病51.8311.5251.7814.9851.7913.79糖尿病61.7711.1861.4211.9361.5211.68神经精神疾患81.247.8471.3611.4871.3310.24呼吸道感染71.579.9290.867.2581.068.16—28—第四章死因顺位和平均死亡年龄(续表)城市农村全省死因类别顺位构成死亡率顺位构成死亡率顺位构成死亡率传染病100.865.480.897.4890.886.77泌尿生殖系统疾病90.935.88100.756.31100.86.16内分泌疾病110.422.63110.272.28110.312.4其他肿瘤120.332.11120.221.82120.251.92围生期疾病130.241.53130.211.81130.221.71先天异常140.221.42140.181.5140.191.47肌肉骨骼疾病150.150.98150.131.14150.141.08营养性疾病160.10.66160.060.48160.070.54皮肤疾病170.060.36170.060.54170.060.48产科疾病180.020.13180.020.18180.020.16感觉器官疾病1900.011900.011900.01口腔疾病2000.012000.012000.01死因不明-2.213.88-2.2819.24-2.2617.41合计100630.96100842.55100770.18不同性别人群的主要死因顺位有所差异,男性前10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45.96%)、恶性肿瘤(25.98%)、伤害(9.03%)、慢性呼吸道疾病(8.78%)、消化系统疾病(2.03%)、神经精神疾患(1.22%)、糖尿病(1.16%)、传染病(1.04%)、呼吸道感染(1.04%)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0.81%);女性前10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5460%)、恶性肿瘤(18.63%)、慢性呼吸道疾病(9.81%)、伤害(5.20%)、糖尿病(199%)、神经精神疾患(1.47%)、消化系统疾病(1.47%)、呼吸道感染(1.0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0.79%)和传染病(0.67%)。2011~2013年山东省男性与女性主要死因粗死亡率的比较见图4-2,除糖尿病外,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尤其是恶性肿瘤、伤害、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死亡率男女差距明显,男性粗死亡率分别为女性的1.81、2.25、178和2.00倍。

—29—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图4-12011~2013年山东省城市与农村主要死因粗死亡率差别分解图4-22011~2013年山东省分性别主要死因粗死亡率(二)不同年代主要死因位次变化由于不同年代的死因分类不一致,为便于比较,我们对四次死因调查的分类进行了重新调整,将所有死因归结为11种基本一致的类别(表4-2)。表中呼吸系统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两类;内营代疾病指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内分泌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三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精神神经疾患和感觉器官疾病两类。另外,20世纪70年代资料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包括了一部分肺心病(主要归因于慢性支气管炎),这部分死亡在90年代和2004~2005年资料中归入了呼吸系统疾病中,因此,20世纪70年代的心脑血管疾病所占比例应低于表中数据(应居第2位),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构成应相应提高至首位。

—30—第四章死因顺位和平均死亡年龄从表4-2可以看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主要死因位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心脑血管疾病从实际的第2位上升至首位死因,其占全死亡的构成从19.70%(实际更低)上升至49.65%,上升幅度达152.03%;呼吸系统疾病从实际的首位降至第3位,死亡构成下降了46.12%;传染病从死因第3位下降至第8位,死亡构成下降了92.83%,2011~2013年传染病死亡构成不及70年代构成的1/10;恶性肿瘤死亡从第4位升至第2位,上升幅度99.21%;另外位次提前的主要死因还有伤害、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位次下降的有消化系统疾病和围生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产科疾病位次不变,仍然为第9位和第11位。

表4-2山东省不同年代主要死因位次、死亡构成(%)和粗死亡率(/10万)1970~1974年1990~1992年2004~2005年2011~2013年死因类别位次构成死亡率位次构成死亡率位次构成死亡率位次构成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119.70132.67129.92184.02140.97266.69149.65382.41呼吸系统疾病219.08128.24222.91140.91313.4687.59310.2879.17传染病312.2782.4572.5615.7491.026.6480.886.77恶性肿瘤411.4676.86318.75117.99225.97166.86222.83175.86消化系统疾病58.8259.2553.2920.2561.308.4561.7913.79伤害65.8539.33412.3575.93410.2966.9747.3956.91围生期疾病75.7338.4962.9918.40100.946.15100.221.71精神神经疾病81.9012.7581.388.4981.117.2571.3310.25泌尿生殖疾病91.8712.5591.016.2471.147.3990.806.16内营代疾病100.765.13100.875.3851.7811.6151.9014.62产科疾病110.342.30110.110.65110.030.21110.020.16全部死因合计100739.39100615.30100650.96100770.18二、不同年龄人群主要死因及其年代变化趋势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分六个年龄段的各类死因死亡率见表4-3,数据显示,0岁组的首位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占该年龄段全部死亡的53.71%),1~14岁组和15~34岁组均以伤害作为首位,其死亡数分别占该年龄段全部死亡的53.92%和58.27%;35~54岁组的首位死因为恶性肿瘤(31.57%),55~74岁组和75岁及以上组的首位死因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分别占44.39%和59.73%。

—31—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表4-32011~2013年山东省全人群分年龄段各类死因粗死亡率(/10万)死因类别0岁1~14岁15~34岁35~54岁55~74岁75+岁合计传染病10.661.410.764.1415.5246.756.77呼吸道感染14.770.730.321.0410.10131.948.16产科疾病0.000.000.350.170.030.000.16围生期疾病171.540.000.000.000.000.001.71营养性疾病1.010.020.030.100.499.190.54恶性肿瘤2.251.857.4881.03485.281323.38175.86其他肿瘤0.350.130.181.064.7614.261.92糖尿病0.000.000.363.1729.27119.1811.68内分泌疾病2.810.370.400.984.6423.832.40神经精神疾患5.241.481.743.6112.94138.4610.24感觉器官疾病0.000.000.000.010.010.060.01心脑血管疾病5.260.857.9179.92652.715465.86382.41呼吸系统疾病4.840.500.686.99101.721164.7471.01消化系统疾病3.550.150.536.7831.16130.6513.79泌尿生殖系统疾病0.440.210.883.3613.4253.376.16皮肤疾病0.070.020.070.110.497.680.48肌肉骨骼疾病0.100.110.400.671.879.001.08先天异常71.222.170.830.510.220.001.47口腔疾病0.030.010.000.000.020.060.01伤害13.7212.7633.5360.2193.71189.4556.91死因不明11.500.891.072.8311.99322.9317.41全部死因319.3923.6757.55256.701470.379150.80770.18(一)婴儿期(0岁)主要死因0岁组死亡率319.39/10万(男性346.58/10万,女性286.47/10万),由表4-3可见,该年龄段的主要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呼吸道感染、伤害和传染病,其死亡数分别占该年龄段全部死亡的53.71%、22.30%、4.62%、4.30%和3.34%,前5位死因合计占88.27%。男性和女性0岁婴儿的主要死因死亡率见图4-3,男女前5位死因一致,其中男性前5位死因位次同总人群,女性则以伤害为第3位、呼吸道感染为第4位死因。

男性各主要死因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32—第四章死因顺位和平均死亡年龄图4-32011~2013年山东省0岁组男、女性人群主要死因粗死亡率(二)儿童期(1~14岁)主要死因该年龄段粗死亡率最低,仅为23.67/10万,男性粗死亡率(28.05/10万)高于女性(1842/10万)。由表4-3可见,该年龄段的主要死因为伤害、先天异常、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疾患和传染病,其死亡数分别占该年龄段全部死亡的53.92%、9.18%、7.81%、624%和5.96%,前5位死因合计占83.11%。男女主要死因位次略有区别,男性以精神神经疾患为第4位,女性则以传染病为第4位。该年龄段女性先天异常粗死亡率高于男性,其余主要死因粗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特别是伤害粗死亡率为女性的1.89倍(图4-4)。

图4-42011~2013年山东省1~14岁男、女性人群主要死因粗死亡率—33—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由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死因调查资料将0~14岁儿童合并为一组进行分析,因此将后面两次调查的0岁组和1~14岁组也进行合并,并将死因分类调整一致后再与上两次调查进行比较,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包含呼吸道感染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两类。

1970~1974年0~14岁年龄段粗死亡率为372.94/10万,主要死因分别为围产期疾病(31.24%)、传染病(23.67%)、呼吸系统疾病(17.56%)、先天异常(7.96%)和伤害(755%);1990~1992年0~14岁儿童粗死亡率为159.91/10万,主要死因依次为围产期疾病(43.64%)、伤害(18.52%)、先天异常(15.12%)、呼吸系统疾病(9.07%)和传染病(4.06%);2004~2005年0~14岁儿童粗死亡率为93.70/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围产期疾病(38.89%)、先天异常(21.84%)、伤害(17.17%)、恶性肿瘤(5.31%)和呼吸系统疾病(4.23%);2011~2013年0~14岁儿童粗死亡率为83.68/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围产期疾病(38.06%)、先天异常(20.13%)、伤害(15.44%)、呼吸系统疾病(6.77%)和传染病(5.42%)。从死亡率上看,0~14岁儿童总死亡率、围生期疾病、传染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先天异常、伤害和肿瘤死亡率保持缓慢的下降趋势或基本不变(图4-5);从死亡构成上看,传染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所占比重迅速下降,先天异常、恶性肿瘤和伤害的比重在上升,围产期疾病仍然为该年龄段首位死因。

图4-5山东省不同年代0~14岁儿童主要死因粗死亡率(/10万)(三)青年人群(15~34岁)主要死因2011~2013年山东省15~34岁青年人群粗死亡率为57.55/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80.71/10万,女性33.37/10万,男性是女性的2.42倍。该年龄段的主要死因为伤害、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疾患和呼吸系统疾病,其死亡数分别占该年龄段全部死亡的58.27%、13.75%、13.00%、3.03%和1.74%,前5位死因合计占89.78%(表4-3)。男女主要死因位次有所不同,男性主要死因位次同总人群,而女性人群中恶性肿瘤死因位次超过心脑血管疾病,占该年龄段第2位死因,先天异常为第5位死因。各主要死因粗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特别是伤害死亡率为女性的3.38倍(图4-6)。

—34—第四章死因顺位和平均死亡年龄图4-62011~2013年山东省15~34岁男、女性人群主要死因粗死亡率(/10万)1970~1974年15~34岁青年人群的死亡率为113.89/10万,主要死因分别为传染病(19.42%)、伤害(19.13%)、心脑血管疾病(13.47%)、呼吸系统疾病(7.15%)和产科疾病(6.52%);1990~1992年15~34岁人群死亡率为115.35/10万,主要死因依次为伤害(64.33%)、恶性肿瘤(10.12%)、心脑血管疾病(6.23%)、传染病(3.55%)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3.40%);2004~2005年15~34岁人群死亡率为70.69/10万,主要死因依次为伤害(63.92%)、恶性肿瘤(12.96%)、心脑血管疾病(7.98%)、精神神经系统疾病(2.82%)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63%)。从死亡率上看,15~34岁人群伤害死亡率从70~90年代大幅上升,90年代以后逐渐降低,传染病、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产科疾病死亡率均明显下降,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不大(图4-7);从死因位次上看,伤害和恶性肿瘤所占比重升高,传染病、产科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地位下降。

图4-7山东省不同年代15~34岁人群主要死因粗死亡率—35—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四)中年人群(35~54岁)主要死因2011~2013年山东省35~54岁中年人群粗死亡率为256.70/10万,男性死亡率(35120/10万)高于女性(160.84/10万)。由表4-3可见,该年龄段的主要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其死亡数分别占该年龄段全部死亡的31.57%、31.14%、23.46%、2.72%和2.64%,前5位死因合计占91.52%。

男女主要死因位次有所差别,男性以心脑血管疾病为首位,恶性肿瘤为第2位,而女性则以恶性肿瘤为首位,心脑血管疾病第2位。男性各主要死因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伤害粗死亡率为女性的2.39倍、1.76倍和2.84倍,消化系统疾病更高达女性的4.35倍(图4-8)。

图4-82011~2013年山东省35~54岁男、女性人群主要死因粗死亡率1970~1974年山东省35~54岁中年人群粗死亡率为426.77/10万,主要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21.69%)、心脑血管疾病(18.67%)、传染病(15.25%)、呼吸系统疾病(1247%)和消化系统疾病(8.70%);1990~1992年35~54岁人群粗死亡率为320.07/10万,主要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29.82%)、伤害(25.63%)、心脑血管疾病(20.25%)、呼吸系统疾病(8.83%)和消化系统疾病(5.22%);2004~2005年35~54岁人群粗死亡率为281.48/10万,主要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35.17%)、伤害(25.35%)、心脑血管疾病(2408%)、呼吸系统疾病(4.04%)和传染病(2.00%)。从死亡率上看,35~54岁人群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粗死亡率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下降,伤害死亡率自20世纪70~90年代迅速升高,但2000年以后逐渐下降,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图4-9);从死因位次上看,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伤害位次迅速升高,从20世纪70年代的第6位死因升至目前的第3位,—36—第四章死因顺位和平均死亡年龄传染病地位迅速下降,从70年代的第3位降至第6位。

图4-9山东省不同年代35~54岁人群主要死因粗死亡率(五)55~74岁和75岁以上老年人群的主要死因2011~2013年山东省55~74岁老年人群死亡率为1470.37/10万(男性1902.59/10万,女性1037.80/10万),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死亡率高达9150.80/10万(男性10490.99/10万,女性8160.44/10万)。由表4-3可见,这两个年龄段人群前4位死因均相同,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消化系统疾病为55~74岁人群第5位死因,而在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消化系统疾病降至第7位,神经和精神疾病升至第5位。这两个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各主要死因位次基本一致,一般表现为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图4-10,图4-11)图4-102011~2013年山东省55~74岁人群主要死因粗死亡率—37—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图4-112011~2013年山东省75岁及以上人群主要死因粗死亡率2011~2013年55~74岁人群死亡率(1470.37/10万)较20世纪70年代(230606/10万)有所下降,但75岁及以上人群死亡率(9150.80/10万)较70年代(8557.91/10万)略有升高。由图4-12和图4-13可以看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两个年龄段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伤害死亡率总体是上升的,进入2000年以后,除75岁及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上升以外,其余均略有下降;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迅速下降。由于70年代调查时,一部分肺心病死亡被归入心脑血管疾病,而在后两次调查时归入呼吸系统疾病,从而低估了70年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所以出现75岁及以上人群中呼吸系统疾病自70年代至90年代出现升高的现象,而实际可能为持续下降趋势(图4-12,4-13)。

图4-12山东省不同年代55~74岁人群主要死因粗死亡率—38—第四章死因顺位和平均死亡年龄图4-13山东省不同年代75岁及以上人群主要死因粗死亡率三、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平均死亡年龄70.91岁,中位死亡年龄75.00岁。城乡地区平均死亡年龄相同,中位死亡年龄农村高于城市。主要死因中,死亡年龄最小为围生期疾病(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均为0岁),平均死亡年龄最高为慢性呼吸道疾病,中位死亡年龄最高为呼吸道感染。各类死因的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详见表4-4。

表4-42011~2013年山东省不同地区人群主要死因的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岁)城市农村全省死因类别平均年龄中位年龄平均年龄中位年龄平均年龄中位年龄心脑血管疾病74.8378.0075.2778.0075.1578.00恶性肿瘤66.7268.0066.8268.0066.7868.00慢性呼吸系统疾病77.4180.0077.7280.0077.6580.00伤害50.9751.0051.4852.0051.3551.00糖尿病71.5774.0070.2272.0070.6873.00消化系统疾病68.3571.0068.1970.0068.2470.00呼吸道感染77.4481.0074.2180.0075.6481.00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7.8571.0065.2868.0066.1569.00神经和精神疾病68.9676.0071.0178.0070.4777.00传染病61.3164.0061.4165.0061.3865.00内分泌疾病64.4870.0063.8368.0064.0769.00先天异常11.120.009.730.0010.190.00—39—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续表)城市农村全省死因类别平均年龄中位年龄平均年龄中位年龄平均年龄中位年龄营养性疾病78.2484.0074.7980.0076.2582.00其他肿瘤64.7767.0065.0367.0064.9367.00肌肉骨骼疾病62.5166.0061.1165.0061.5665.00合计70.5274.0071.0775.0070.9175.00男性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分别为68.43岁和72.00岁;女性分别为74.22岁和78.00岁,二者均表现为女性高于男性。图4-14列出了男女人群前10位主要死因的平均死亡年龄,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其中精神神经疾患、消化系统疾病和伤害的平均死亡年龄二者差距较大,女性该三类疾病的平均死亡年龄分别高出男性11.67%、11.10%和12.35%。

图4-14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性人群主要死因平均死亡年龄(岁)由表4-5可以看出,与1990~1992年相比,2011~2013年山东省主要死因的平均死亡年龄均不同程度提高,男女合计人群的增长幅度从最低2.84岁到最高10.55岁不等;女性平均死亡年龄增长幅度高于男性,男女性增长幅度最大的均为伤害,分别增长了8.70岁和14.72岁。

—40—第四章死因顺位和平均死亡年龄表4-5山东省不同年代主要死因的平均死亡年龄(岁)1990~1992年2011~2013年增长幅度死因类别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传染病55.3052.5054.3060.2563.7161.384.9511.217.08呼吸道感染70.0072.1071.1073.7578.0475.643.755.944.54产科疾病-30.2030.20-33.0433.04-2.842.84恶性肿瘤62.8063.7063.1066.3867.5566.783.583.853.68糖尿病62.6062.9062.8069.3671.7070.686.768.807.88心脑血管疾病70.6073.5071.9072.6377.9775.152.034.473.25呼吸道疾病70.0072.1071.1076.1379.4377.656.137.336.55消化系统疾病61.0066.5063.2065.6772.9668.244.676.465.0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60.6061.4060.9065.4167.1766.154.815.775.25先天异常5.305.505.409.4811.1010.194.185.604.79伤害40.8040.9040.8049.5055.6251.358.7014.7210.55四、主要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表4-6列出了2011~2013年男女人群前10位主要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各类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与死亡率位次基本一致。与全死因期望寿命(76.56岁,男性73.82岁,女性79.62岁)相比,若去除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山东省人群的平均期望寿命将提高10.57岁,女性更加明显。去除恶性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和伤害后,期望寿命将分别提高3.24岁、1.38岁和1.63岁。伤害对男性期望寿命的影响超过慢性呼吸道疾病,而对女性的影响不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第5位及以后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较小(表4-6)。

表4-6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性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去死因期望寿命(岁)寿命增长(岁)死因类别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心脑血管疾病82.5591.9487.138.7312.3210.57恶性肿瘤77.4982.2179.803.672.593.24慢性呼吸道疾病75.1481.0177.941.321.391.38伤害75.8480.7778.192.021.151.63消化系统疾病74.4880.1577.170.660.530.61糖尿病74.3780.2177.130.550.590.57神经精神疾患74.4080.1677.130.580.540.57呼吸道感染74.3680.1177.090.540.490.53—41—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续表)去死因期望寿命(岁)寿命增长(岁)死因类别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传染病74.3980.0977.090.570.470.53泌尿生殖疾病74.3480.0877.060.520.460.50五、小结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前10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伤害、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神经精神疾患、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前10位死因死亡占全部死因的96.47%,仅前4位合计就占全部死因的89.09%。

城市地区与农村死因前6位顺序一致。前10位死因中,除呼吸道感染死亡率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外,其余死因农村地区均高于城市。通过死亡率差别分解分析发现,主要死因死亡率的城乡差别主要是由非人口因素导致的。

男女人群的主要死因顺位有所区别,男性前10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伤害、慢性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疾患、糖尿病、传染病、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女性前10位死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道疾病、伤害、糖尿病、神经精神疾患、消化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

主要死因中,除糖尿病外,男性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尤其是恶性肿瘤、伤害、消化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死亡率男女差别较为明显。

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主要死因位次发生了很大变化,心脑血管疾病从实际的第2位上升至首位死因,呼吸系统疾病从实际的首位降至第3位,传染病从死因第3位下降至第8位,恶性肿瘤死亡从第4位升至第2位。位次提前的主要死因还有伤害、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位次下降的有消化系统疾病和围生期疾病。2011~2013年较70年代死亡率上升的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伤害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的疾病有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产科疾病等。

2011~2013年山东省0岁组婴儿的首位死因为围生期疾病(占该年龄段全部死亡的53.71%);1~14岁组和15~34岁组均以伤害为首位死因,其死亡数分别占相应年龄段全部死亡的53.92%和58.27%;35~54岁组的首位死因为恶性肿瘤(31.57%),55~74岁组和75岁及以上组的首位死因均为心脑血管疾病,分别占44.39%和59.73%。

2011~2013年山东省全人群平均死亡年龄70.91岁,中位死亡年龄75.00岁。城乡地区平均死亡年龄相同,中位死亡年龄农村高于城市。主要死因中,平均死亡年龄最小为围生期疾病,最高为慢性呼吸道疾病,中位死亡年龄最高为呼吸道感染。城市地区糖尿病、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肌肉骨骼疾病的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高于农村,农村地区神经精神疾患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高于城市,其余各类死—42—第四章死因顺位和平均死亡年龄因城乡差别不大。

女性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都高于男性,前10位主要死因中,女性的平均死亡年龄均高于男性,其中精神神经疾患、消化系统疾病和伤害的平均死亡年龄二者差距较大。与90年代相比,2011~2013年山东省主要死因的平均死亡年龄均不同程度提高,绝大多数死因女性增长幅度高于男性。男女性增长幅度最大的均为伤害,分别增长了870岁和14.72岁。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伤害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为影响人群期望寿命的主要原因,若去除这四类疾病后,山东省人群的平均期望寿命将分别提高10.57岁、3.24岁、1.63岁和1.38岁。

—43—第五章第一类疾病第一类疾病也称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包括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呼吸道感染、围生期疾病、产科疾病和营养性疾病五小类疾病。但由于分类的困难,国内许多研究将营养性疾病排除在第一类疾病之外。山东省2011~2013年第一类疾病中包括上述五小类疾病,但由于20世纪70~90年代资料中营养性疾病无法单独列出,而未将营养性疾病包含在第一类疾病之内,因此以往两次调查中的第一类疾病较实际水平略低,但由于营养性疾病死亡率很低,并不会影响总体趋势。

一、第一类疾病死亡概况(一)死亡现状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因第一大类疾病死亡数占总死亡的2.25%,其粗死亡率、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17.34/10万、13.71/10万、1176/10万和15.06/10万。城市地区粗死亡率(17.64/10万)与农村差别不大(17.19/10万),男性粗死亡率(20.47/10万)高于女性(14.12/10万)。

第一类疾病死亡中,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和围生期疾病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第一大类疾病总死亡数的47.07%、39.01%和9.87%,而营养性疾病和产科疾病合计仅占404%(图5-1)。除产科疾病只发生在女性外,其余各死因位次男女性人群一致,前三位死因均男性高于女性;城市和农村地区死因位次有所不同,城市地区以呼吸道感染为首位死因,其次是传染病,农村地区则以传染病为首位,其次为呼吸道感染,其余三种死因图5-1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第一类疾病的死因构成—44—第五章第一类疾病顺位一致。呼吸道感染死亡率城市高于农村,传染病和围生期疾病则农村高于城市,营养性疾病和产科疾病二者差别不大(图5-2)。

图5-22011~2013年山东省城乡人群第一大类疾病粗死亡率(二)不同年代死亡水平变化山东省不同年代第一类疾病死因年龄调整死亡率(1964年人口调整)的比较见图5-3。第一大类疾病中的营养性疾病在1970~1974年和1990~1992年资料中归类在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中,无法进行比较,因此图5-3仅比较了其余四种主要疾病。由图5-3可见,四种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又以传染病下降幅度最大。

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2011~2013年山东省传染病、呼吸道感染、围生期疾病和产科疾病的调整死亡率分别下降了95.45%、91.05%、82.06%和94.22%。传染病死亡率从70年代到90年代下降极为迅速,从78.60/10万降至12.41/10万,下降了84.21%,90年代以后下降速度放缓。其他三种疾病在2000年之前均呈梯度平稳下降,2000年之后变化不大。

图5-3山东省不同年代第一类疾病死亡率(1964年标准人口调整)比较—45—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三)死亡率差别分解山东省2011~2013年与1970~1974年第一类疾病死因死亡率水平的差别分解见图5-4。与20世纪70年代资料相比,山东省2011~2013年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围生期疾病和产科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了18.41/10万、75.70/10万、37.77/10万和2.14/10万。

非人口因素在这些疾病死亡率下降中均起到主要作用,其贡献率分别为103.63%、11469%、73.22%和114.93%。人口因素对于围生期疾病死亡率也具有下降作用,而对于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和产科疾病则为上升作用。

图5-4山东省2011~2013年与1970~1974年第一类疾病死因死亡率的差别分解二、传染病(一)死亡概况2011~2013年山东省居民因各种传染病死亡19400人,占总死亡数的0.88%,其粗死亡率、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6.77/10万、3.58/10万、4.70/10万和5.36/10万。城市地区粗死亡率(5.40/10万)低于农村(7.48/10万),男性粗死亡率(8.98/10万)高于女性(4.48/10万)。

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为前两位传染病死因,分别占传染病死亡的43.35%和1827%,其次为脑炎及脑膜炎、败血病、肠道炎症、艾滋病、儿童期疾病、其他性传播疾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图5-5)。城市与农村地区各类传染病死因位次基本一致,且农村地区粗死亡率均高于城市,但差别不大,是城市的1.20~1.61倍。主要传染病死因中,男性粗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尤以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差异最显著,分别为女性的3.10和260倍(图5-6)。

—46—第五章第一类疾病图5-5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传染病死因构成图5-6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性人群主要传染病死因粗死亡率(二)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为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首位传染病死因,死亡数占全部传染病死亡的43.34%,其粗死亡率、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2.93/10万、131/10万、2.01/10万和2.19/10万。农村地区粗死亡率(3.14/10万)高于城市(2.53/10万),男性粗死亡率(4.21/10万)高于女性(1.62/10万)。图5-7可见,35岁以前病毒性肝炎死亡率很低,35岁以上逐渐升高,男性通常高于女性。

因20世纪70年代资料中未将病毒性肝炎从传染病中单独列出,而无法进行比较。

1990~1992年调查时,山东省病毒性肝炎粗死亡率为1.84/10万,1964年中调率为145/10万,仅占全部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死亡的11.69%。与90年代相比,山东省2011~2013年病毒性肝炎死亡占传染病的比重明显上升;从死亡率看,2011~2013年山东省病毒性肝炎粗死亡率较90年代上升了37.20%,而1964年中调率则下降了10.69%。图5-8可以看出,35~54岁和55~74岁年龄组死亡率在2004~2005年明显上升,2011~—47—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2013年则有所下降,而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病毒性肝炎死亡率逐渐下降。

图5-7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性人群病毒性肝炎年龄别死亡率图5-8山东省不同年代病毒性肝炎分年龄段死亡率(三)肺结核肺结核为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第二位传染病死因,死亡数占全部传染病死亡的18.27%,其粗死亡率、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1.24/10万、048/10万、0.82/10万和0.93/10万。农村粗死亡率(1.42/10万)高于城市(0.88/10万),男性粗死亡率(1.86/10万)高于女性(0.60/10万)。图5-9可见,35岁以前肺结核死亡率极低,随年龄的增长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性各年龄段基本高于女性。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肺结核死亡率迅速下降。1970~1974年调查时,山东省肺结核死亡率高达27.35/10万,1964年中调率为22.26/10万。与70年代相比,2011~2013年肺结核粗死亡率与调整死亡率分别下降了95.47%和97.84%。图5-10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年龄段的肺结核死亡率均下降明显。

—48—第五章第一类疾病图5-9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性人群肺结核年龄别死亡率图5-10山东省不同年代肺结核分年龄段死亡率三、呼吸道感染2011~2013年山东省居民因呼吸道感染死亡23409人,居第一类疾病死因首位(占该大类总死亡的47.07%),其粗死亡率、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8.16/10万、2.74/10万、4.67/10万和6.33/10万。城市地区粗死亡率(9.92/10万)高于农村(7.25/10万),男性粗死亡率(9.04/10万)高于女性(7.26/10万)。

由图5-11可以看出,男性与女性呼吸道感染年龄别死亡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岁以前死亡率较高,1岁以后迅速下降,35岁之前始终保持较平稳的低死亡率状态,35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逐渐升高,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

呼吸道感染主要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其中绝大部分为下呼吸道感染,死亡数占呼吸道感染死亡总数的98.08%,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1.85%)(图5-—49—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12)。

图5-11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性人群呼吸道感染年龄别死亡率图5-122011~2013年山东省呼吸道感染各死因构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呼吸道感染死亡率呈快速下降趋势,2011~2013年分别较20世纪70年代(27.60/10万)和90年代(13.99/10万)下降了70.43%和4167%,2000年后则变化不大。

四、产科疾病2011~2013年山东省居民因产科疾病死亡467人,其粗死亡率仅为0.33/10万(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0.27/10万、0.37/10万和0.31/10万)。产科疾病死亡主要集中在20~49岁育龄妇女中(9379%)。农村地区粗死亡率(0.36/10万)高于城市地区(0.27/10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产科疾病死亡率下降迅速,2011~2013年粗死亡率分别较20世纪70年代(4.61/10万)、90年代(1.18/10万)和21世纪初(0.42/10万)下降了9284%、72.03%和21.43%。

—50—第五章第一类疾病五、围生期疾病围生期疾病为0岁组婴儿死亡的首位死因,2011~2013年山东省居民因围生期疾病死亡4908人,占第一大类总死亡的9.87%,其粗死亡率、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1.71/10万、7.08/10万、1.90/10万和2.80/10万。农村粗死亡率(1.81/10万)高于城市(1.53/10万),男性粗死亡率(1.97/10万)高于女性(1.44/10万)。围生期疾病死亡全部发生在不满1岁的婴儿。

围生期疾病分为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和产伤以及其他围生期疾病三种,其中大部分为出生窒息和产伤(56.51%),其次为低出生体重(28.46%)和其他围生期疾病(1503%)(图5-1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围生期疾病死亡率迅速下降,2011~2013年粗死亡率分别较70年代(38.49/10万)、90年代(18.40/10万)和21世纪初叶前10年(6.15/10万)下降了9556%、90.71%和72.20%,1964年中调率分别较70年代(39.47/10万)、90年代(2759/10万)和21世纪初叶前10年下降了82.06%、74.34%和61.92%。

图5-132011~2013年山东省围生期疾病死因构成六、小结2011~2013年山东省人群总死亡中,因第一类疾病导致的死亡仅占2.25%。第一类疾病死因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47.07%)、传染病(39.01%)和围生期疾病(9.87%),营养性疾病和产科疾病合计仅占4.04%。除产科疾病外,男女性人群第一类疾病死因位次一致,均以呼吸道感染为首位死因;城乡有所差异,城市地区以呼吸道感染为首位死因,农村地区则以传染病为首位。70年代以来,第一类疾病中的各种死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又以传染病下降幅度最大。

主要传染病死因包括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脑炎及脑膜炎、败血症、肠道炎症、艾滋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等,其中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为最重要的传染病死因,所致死亡数分别占传染病总死亡的43.35%和18.27%。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死亡率农村地区均高于城市,男性均高于女性。90年代以来,山东省病毒性肝炎死亡占传染病的比重明显上升,2011~2013年粗死亡率较90年代上升了37.20%,调整后死亡率(1964年中国标准人—51—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口)则有所下降(10.69%)。肺结核自70年代以来呈明显下降趋势,2011~2013年肺结核粗死亡率与调整率比70年代分别下降95.47%和97.84%。

呼吸道感染中绝大部分死亡为下呼吸道感染所致(98.08%),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1.85%)。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呼吸道感染死亡率呈快速下降趋势,2011~2013年分别较70年代和90年代下降了70.43%和41.67%。

产科疾病死亡率很低,2011~2013年山东省女性人群死亡率仅为0.33/10万,主要集中在20~49岁育龄妇女中(93.79%)。农村地区死亡率高于城市。山东省人群产科疾病死亡率近年来也呈迅速下降趋势,2011~2013年分别较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下降了92.84%、72.03%和21.43%。

围生期疾病为0岁组婴儿死亡的首位死因,农村死亡率高于城市,男性死亡率略高于女性。所有死亡均发生在不满1岁婴儿。绝大部分围生期疾病(56.51%)死亡为出生窒息和产伤所致,其次为低出生体重(28.46%)和其他围生期疾病(15.03%)。围生期疾病死亡率也呈现迅速下降趋势,2011~2013年粗死亡率分别较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叶前10年下降了95.56%、90.71%和72.20%。

—52—第六章恶性肿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恶性肿瘤一直为山东省人群居心脑血管疾病之下的第2位死因,但其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恶性肿瘤死亡在总死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2011~2013年达到总死亡的22%以上,即每5个死亡中就有超过1人死于恶性肿瘤。

一、总死亡概况2011~2013年山东省居民因恶性肿瘤死亡504188人,占全部死因的22.83%,粗死亡率为175.86/10万(男性225.42/10万,女性124.67/10万)。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69.08/10万、115.05/10万和130.74/10万(男性分别为93.31/10万、156.79/10万和179.31/10万,女性分别为45.78/10万、76.49/10万和86.84/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女性的1.81倍。

恶性肿瘤35~64岁的截缩死亡率为146.28/10万,男性196.22/10万,女性95.88/10万,略高于2000年世界人口标化死亡率。0~64岁累积死亡率5.44%(男性7.32%,女性3.54%),0~74岁的累积死亡率为13.12%(男性17.93%,女性8.35%),分别表示山东省人群从出生到64岁和74岁,5.44%和13.12%的人将死于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死亡的平均年龄66.78岁(男性66.38岁,女性67.55岁),低于心脏病(76.06岁)、脑血管疾病(74.06岁)、慢性呼吸道疾病(77.64岁)、糖尿病(70.68岁)等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于第一类疾病(60.61岁)和伤害(51.34岁)。恶性肿瘤死亡年龄中位数为68岁,其中男性67岁,女性69岁。

二、恶性肿瘤死亡的性别年龄分布特征从图6-1可以看出恶性肿瘤死亡数的年龄分布,35岁之前恶性肿瘤死亡很少,死亡主要集中在55~74岁年龄段,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51.75%。男性恶性肿瘤死亡更为集中,54.85%的死亡发生在55~74岁年龄段,女性45.95%的死亡发生在该年龄段。女性7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死亡也较多,占36.86%,男性相对较少,仅占29.21%。

如图6-2所示,对于小于35岁人群,恶性肿瘤死亡在总死亡中的构成很低,仅占10.57%,表示每100例死亡只有10例为恶性肿瘤所致;35岁以后,恶性肿瘤在总死亡中的构成逐渐升高,但在75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35~74岁之间,恶性肿瘤死亡占总死亡的32.67%(男性33.78%,女性30.54%),即该年龄段近1/3的死亡为恶性肿瘤—53—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所致;75岁以后恶性肿瘤死亡仅占全死因的14.46%(男性17.71%,女性11.37%)。对于所有年龄人群,男性恶性肿瘤死亡构成均高于女性(图6-2)。

图6-1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人群恶性肿瘤主要年龄段死亡数图6-22011~2013年山东省分性别及年龄组恶性肿瘤与其他死因死亡数—54—第六章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年龄变化趋势与全死因相似,10岁以前,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10岁以后逐渐升高,各年龄段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差距在20~34岁各年龄组降至最低,此后差距逐渐拉大。30岁之后全死因死亡率曲线基本呈直线增长,而恶性肿瘤曲线则呈抛物线增长,男性更加明显(图6-3)。

6-3图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性人群恶性肿瘤与全死因年龄别死亡率三、恶性肿瘤死亡的城乡差别2011~2013年山东省城市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160.92/10万,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65.24/10万、109.61/10万和124.99/10万;农村地区粗死亡率及三种调整率分别为183.63/10万、71.01/10万、171.77/10万和133.62/10万。农村死亡率高于城市,通过死亡率差别分解分析发现,这种城乡差别为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图6-4)。

图6-42011~2013年山东省城市与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差别分解—55—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四、恶性肿瘤死亡的地理分布烟台市、青岛市、泰安市、威海市、莱芜市、滨州市、东营市、淄博市、潍坊市、济南市及日照市恶性肿瘤粗死亡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5.86/10万),聊城市、德州市、临沂市粗死亡率低于144.00/10万,其他市粗死亡率在144.00/10万~175.86/10万之间。由山东省分县(市、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空间分布图可见,胶东地区、鲁北、鲁中部分地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相对较高,鲁西北和鲁南地区相对较低。海阳市、莱阳市、青岛市四方区、烟台市福山区、沾化县、乳山市、东平县粗死亡率较高,在255.30/10万以上;嘉祥县、冠县、枣庄市山亭区、陵县、夏津县、莘县、临清市粗死亡率较低,在95.80/10万以下;其他县(市、区)粗死亡率在95.80/10万~255.30/10万之间(附图6-1)。

五、恶性肿瘤死因谱表6-12011~2013年山东省城乡居民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10万)、构成比(%)和位次城市农村全省肿瘤名称死亡率构成位次死亡率构成位次死亡率构成位次肺癌51.2431.84159.0432.15156.3732.061肝癌25.4215.80232.2117.54229.8917.002胃癌24.0314.93330.8416.79328.5116.213食管癌12.637.85417.729.65415.989.084结直肠癌9.495.9057.994.3558.504.835乳腺癌4.522.8173.942.1484.132.356胰腺癌4.943.0763.521.9194.002.287白血病3.922.4484.022.1973.982.268脑恶性肿瘤3.472.1694.172.2763.932.249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3.222.00102.931.6103.031.7210膀胱癌1.901.18111.931.05121.921.0911子宫体癌1.490.92131.931.05121.781.0112骨恶性肿瘤1.360.84161.991.08111.771.0113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1.741.08121.540.84141.610.9214卵巢癌1.410.88140.960.53161.120.6415子宫颈癌1.160.72181.060.58151.090.6216—56—第六章恶性肿瘤(续表)城市农村全省肿瘤名称死亡率构成位次死亡率构成位次死亡率构成位次肾及其他泌尿系统1.400.87150.910.50181.080.6117前列腺癌1.240.77170.900.49191.020.5818喉恶性肿瘤0.820.51190.960.52170.910.5219皮肤癌0.540.34200.670.36200.630.3620其他癌症5.003.11-4.422.41-4.622.62-全部合计160.92100183.63100175.861002011~2013年山东省不同地区人群各种恶性肿瘤死亡率和位次见表6-1。全省前10位恶性肿瘤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白血病、脑恶性肿瘤、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前10位合计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0.03%,仅前5位主要癌症合计就占79.18%。城市居民前5位恶性肿瘤死因位次与农村地区一致,均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第5位以后略有差别,详见表6-1。农村和城市前5位肿瘤合计分别占全部肿瘤死亡的80.48%和76.32%。这些主要癌症中,城市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农村,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率低于农村。通过死亡率差别分解分析发现,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的城乡差别主要为非人口因素所致,而肺癌的城乡差别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作用相当(图6-5)。

图6-52011~2013年山东省城市与农村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差别分解—57—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图6-6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性人群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与女性主要恶性肿瘤死因位次及其构成也有差别。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死因分别为肺癌(33.08%)、肝癌(19.09%)、胃癌(17.27%)、食管癌(10.54%)、结直肠癌(4.30%)、白血病(2.07%)、胰腺癌(2.07%)、脑恶性肿瘤(1.92%)、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1.64%)和膀胱癌(1.29%),前10位合计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27%;女性前10位依次为肺癌(30.14%)、胃癌(14.23%)、肝癌(13.08%)、乳腺癌(6.55%)、食管癌(6.37%)、结直肠癌(5.84%)、子宫体癌(2.90%)、脑恶性肿瘤(2.82%)、胰腺癌(265%)和白血病(2.63%),前10位合计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7.21%。图6-6对男性与女性部分主要恶性肿瘤的死亡率进行了比较,除乳腺癌外,其余肿瘤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特别是前4位恶性肿瘤,男性死亡率分别为女性的1.98倍、2.64倍、2.19倍和2.99倍。

六、不同年代恶性肿瘤死亡水平的变化趋势(一)总死亡水平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恶性肿瘤死亡在全死因中的比重不断增高,2011~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构成(22.83%)较2004~2005年(25.97%)降低了12%,但较1970~1974年(11.46%)和1990~1992年(19.12%)分别提高了0.99倍和19%。男性与女性变化速度基本一致,见图6-7。

由图6-8可以看出,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上升减缓,20世纪90年代较70年代升高了53.51%,2004~2005年较20世纪90年代上升了41.42%,2011~2013年较2004~2005年上升了9%。20世纪70~90年代的调整死亡率、截缩死亡率和累积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而90年代以后调整死亡率和累积死亡率基本持平,并有所下降,提示90年代以后粗死亡率的升高,主要为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死亡率差别分解(图6-9)也发现,20世—58—第六章恶性肿瘤纪70~90年代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升高主要为非人口因素所致(95.10%),而90年代以后死亡率的升高主要为人口因素所致,非人口因素作用很小,其中,2011~2013年与2004~2005年的人口因素分别占39.97%和54.72%,基本持平。

图6-7山东省不同年代男性与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占全死因的构成图6-8山东省不同年代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趋势—59—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图6-9山东省不同年代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差别分解(二)恶性肿瘤死因谱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群恶性肿瘤死因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胃癌位次从70年代和90年代的第1位降至2011~2013年的第3位,食管癌从第2位降至第4位;肺癌变化最为突出,从70年代的第5位,升至90年代的第3位,至2004~2005年成为首位,在2011~2013年仍保持首位;宫颈癌在70年代为女性首位、全人群第4位恶性肿瘤死因,至90年代降至全人群第7位,2011~2013年降至前10位之外。各主要肿瘤位次的变化详见图6-10。

(三)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及其差别分解图6-11所列肿瘤中,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脑瘤和乳腺癌的粗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肺癌上升最为迅速,2011~2013年较70年代上升了6.81倍。胃癌、食管癌在20世纪70年代至2004~2005年呈上升趋势,2011~2013年数据显示粗死亡率有所下降。经1964年中国标准人口调整后,肺癌死亡率仍呈快速升高趋势,而食管癌的调整率却逐渐下降,胃癌、肝癌、结直肠癌、白血病和脑恶性肿瘤从20世纪70~90年代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后持平或下降。宫颈癌的粗死亡率和调整死亡率均呈快速下降趋势,2011~2013年较20世纪70年代分别下降了87%和93%。

2011~2013年与20世纪70年代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差别分解(图6-12)显示,除胃癌、食管癌和宫颈癌以外,其他肿瘤死亡率的升高均为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肺癌、白血病、脑瘤,其增长主要为非人口因素所致,分别占总增长的70%、76%和67%;肝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死亡率的升高,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作用相当;胃癌死亡率的升高全部为人口因素导致的,非人口因素导致其死亡率下降;食管癌和宫颈癌死亡率的下降全部为非人口因素导致的,人口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

—60—第六章恶性肿瘤图6-10山东省不同年代前10位恶性肿瘤死亡率—61—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图6-10(续)图6-11山东省不同年代主要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与调整死亡率—62—第六章恶性肿瘤图6-12山东省2011~2013年与1970~1974年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率差别分解七、平均死亡年龄与中位死亡年龄2011~2013年山东省各类恶性肿瘤平均死亡年龄与中位死亡年龄见表6-2。全部恶性肿瘤的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分别为66.78岁和68岁,男性分别为66.38岁和67岁,女性分别为67.55岁和69岁。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最低均为白血病(52.91岁和57岁),最高为前列腺癌(76.04岁和77岁)。除性别特有肿瘤和其他生殖系统肿瘤外,其他恶性肿瘤的女性平均死亡年龄均高于男性,中位死亡年龄的性别差别与平均年龄相似。

表6-22011~2013年山东省各类恶性肿瘤平均死亡年龄与中位死亡年龄(岁)平均死亡年龄中位死亡年龄恶性肿瘤分类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白血病52.9052.9252.91575757其他中枢神经系统57.2659.3558.12586058乳腺癌-58.3058.41-5758子宫颈癌-60.0660.05-5959脑恶性肿瘤60.1462.3861.13616462卵巢癌-61.3861.38-6161子宫体癌-62.6562.65-6262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62.4763.6962.94646565所有其他癌症62.9863.2963.11656565肝癌62.3367.6063.74626863—63—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续表)平均死亡年龄中位死亡年龄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骨恶性肿瘤63.4064.7663.96656565唇、口腔和咽恶性肿瘤63.5965.9664.28646865其他生殖系统67.9163.5665.22726467其他腺体64.2167.4365.84656967部位不明或继发65.9667.7866.60677068肾及其他泌尿系统66.7768.0367.20687169喉恶性肿瘤66.6171.3367.29677468胰腺癌66.7969.0667.71687169胃癌67.7769.8468.40697270肺癌68.0469.7368.59697270结直肠癌68.5169.9269.10707371食管癌68.1573.1469.34687570其他消化系统68.8471.0769.78707372皮肤癌70.3272.7771.50737875膀胱癌73.7775.0174.05767876前列腺癌76.0476.047777合计66.3867.5566.78676968八、小结2011~2013年山东省居民死因监测资料显示,恶性肿瘤为山东省人群的第2位死因,占全部死因的22.83%,粗死亡率为175.86/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超过一半的恶性肿瘤死亡发生在55~74岁年龄段。对于小于35岁人群,每10例死亡只有1例为恶性肿瘤所致,但对于35~74岁人群每3例死亡就有1例为恶性肿瘤所致。

2011~2013年全省前10位恶性肿瘤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白血病、脑恶性肿瘤、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前10位合计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0.03%,仅前5位主要癌症合计就占79.18%。城市居民前5位恶性肿瘤死因位次与农村地区一致,均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这些主要癌症中,城市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于农村,肺癌、肝癌、胃癌和食管癌死亡率低于农村。通过死亡率差别分解分析发现,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的城乡差别主要为非人口因素所致,而肺癌的城乡差别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作用相当。男性与女性主要恶性肿瘤死因位次及其构成也有差别。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死因分别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白血病、胰腺癌、脑恶性肿瘤、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膀胱癌,前10位合计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93.27%;女性前10位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子宫体癌、脑恶性肿瘤、胰腺癌和白血病,前10位合计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87.21%。全人群前10位恶性—64—第六章恶性肿瘤肿瘤中,除乳腺癌外,其余肿瘤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山东省恶性肿瘤死亡在全死因中的比重不断增高,2011~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构成(22.83%)较2004~2005年(25.97%)降低了12%,但较1970~1974年(11.46%)和1990~1992年(19.12%)分别提高了99%和19%。男性与女性变化速度基本一致。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上升减缓,20世纪90年代较70年代升高了5351%,2004~2005年较90年代上升了41.42%,2011~2013年较2004~2005年上升了9%。20世纪70~90年代的调整死亡率、截缩死亡率和累积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而90年代以后调整死亡率和累积死亡率基本持平,并有所下降,提示90年代以后粗死亡率的升高,主要为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死亡率差别分解也发现,20世纪70~90年代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升高主要为非人口因素所致(95.10%),而90年代以后死亡率的升高主要为人口因素所致,非人口因素作用很小,其中,2011~2013年与2004~2005年的人口因素分别占87.70%和84.07%,基本持平。

不同年代恶性肿瘤死因谱的变化也很明显,胃癌位次从20世纪70~90年代的第1位降至2011~2013年的第3位,食管癌从第2位降至第4位;肺癌变化最为突出,从70年代的第5位,升至90年代的第3位,至2004~2005年成为首位,在2011~2013年仍保持首位;宫颈癌在70年代为女性首位、全人群第4位恶性肿瘤死因,至90年代降至全人群第7位,2011~2013年降至前10位之外。主要恶性肿瘤中,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脑瘤和乳腺癌的粗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肺癌上升最为迅速,2011~2013年较70年代上升了6.81倍。胃癌、食管癌在20世纪70年代至2004~2005年呈上升趋势,2011~2013年数据显示粗死亡率有所下降。经1964年中国标准人口调整后,肺癌死亡率仍呈快速升高趋势,而食管癌的调整率却逐渐下降,胃癌、肝癌、结直肠癌、白血病和脑恶性肿瘤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后持平或下降。宫颈癌的粗死亡率和调整死亡率均呈快速下降趋势,2011~2013年较20世纪70年代分别下降了87%和93%。死亡率差别分解分析表明,除食管癌和宫颈癌以外,其他肿瘤的死亡率升高均为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肺癌、肝癌、白血病、脑恶性肿瘤和其他癌症,其增长主要为非人口因素所致,分别占总增长的70.29%、56.22%、77.94%、67.11%和59.56%;胃癌死亡率的增长主要为人口因素所致;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死亡率的升高,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作用相当;食管癌的升高全部为人口因素的作用,非人口因素导致其死亡率下降;宫颈癌死亡率的下降全部为非人口因素作用,人口因素可导致其升高。

全部恶性肿瘤的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分别为66.78岁和68岁,男性分别为66.38岁和67岁,女性分别为67.55岁和69岁。平均死亡年龄和中位死亡年龄最低均为白血病(52.91岁和57岁),最高为前列腺癌(76.04岁和77岁)。除性别特有肿瘤和其他生殖系统肿瘤外,其他恶性肿瘤的女性平均死亡年龄均高于男性,中位死亡年龄的性别差别与平均年龄相似。

—65—第七章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也称循环系统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为山东省人群首位死因,但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且在总死亡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目前超过40%的死亡为该类疾病所致。本章讨论山东省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现状及近40年来的变化趋势。

一、总死亡状况心脑血管疾病为山东省居民首位死因,2011~2013年共死亡1096367人,占总死亡的49.65%。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为382.41/10万,为第2位死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17倍。其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106.49/10万、22289/10万和283.78/10万。

心脑血管疾病35~64岁的截缩死亡率为149.53/10万,高于恶性肿瘤(146.28/10万),心脑血管疾病0~64和0~74岁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61%、18.20%,均高于恶性肿瘤的5.44%、13.12%,分别表示山东省人群从出生到64岁和74岁,5.61%和18.20%的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平均年龄75.15岁(男性72.63岁,女性77.97岁;农村75.14岁,城市74.83岁),在慢性病中属于死亡年龄较高的疾病,高于恶性肿瘤(66.78岁)、糖尿病(70.68岁)和消化系统疾病(68.24岁)等,但低于慢性呼吸道疾病(76.64岁)。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年龄中位数为78岁,其中男性75岁,女性80岁,城市、农村均为78岁。

二、总死亡的性别年龄特征2011~2013年山东省男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580901人,占男性总死亡的4596%,粗死亡率398.79/10万,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132.67/10万、270.04/10万和339.34/10万;女性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515466人,占女性总死亡的54.60%,粗死亡率及三个调整率分别为365.49/10万、81.59/10万、180.38/10万和235.28/10万。男女粗死亡率接近,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心脑血管疾病在总死亡中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图7-1)。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60.55%的死亡发生在75岁以上人群,男性和女性分别有52.61%和69.51%的死亡发生在该年龄段;其次为55~74岁年龄段,死亡数占32.01%(男性37.44%,女性25.88%);仅有少数死亡发生在55岁以下—66—第七章心脑血管疾病(744%)。35岁以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在全死因中的构成很低,仅为13.93%;35岁以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死因的构成逐渐升高,60~岁年龄组超过40%,70~岁年龄组超过50%的死亡为心脑血管疾病所致。如图7-1所示,从0岁组开始,男、女性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至5~9岁降至最低,然后随年龄增长持续升高,各年龄组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这与全死因死亡率的年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年龄越小,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与全死因死亡率的差距越大,随年龄增长二者逐渐接近。图7-2所示,男、女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占全死因的构成随年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区别在于男性在25~54岁年龄组均超过女性,55岁之后女性均超过男性(图7-2)。

图7-12011~2013年山东省居民分性别脑血管疾病与全死因年龄别死亡率图7-22011~2013年山东省居民分性别心脑血管疾病与其他死因占总死亡构成—67—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图7-2(续)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城乡差别山东省城市地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302.84/10万(男性323.73/10万,女性281.50/10万);农村地区死亡率为423.77/10万(男性437.51/10万,女性409.51/10万),高于城市地区,特别是女性死亡率差距更为明显。城市和农村年龄别死亡率35岁以前基本持平,35岁以后随年龄增加,城乡死亡率差别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图7-3)。

通过城乡死亡率差别分析发现,对于全人群死亡率的城乡差别为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类因素均导致农村死亡率高于城市,其中非人口因素作用较大(73.07%),男女差别不大,分别为72.60%,72.81%(图7-4)。

图7-32011~2013年山东省居民分城乡心脑血管疾病年龄别死亡率—68—第七章心脑血管疾病图7-42011~2013年山东省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差别分解四、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地理分布泰安市、济南市、滨州市、烟台市、菏泽市、德州市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2.41/10万),东营市、日照市、枣庄市低于330.00/10万,其他市粗死亡率在330.00/10万~382.41/10万之间。各县(市、区)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的第5、25、50、75、95百分位数分别为p5=218.31/10万、p25=316.48、p50=374.07/10万、p75=43862/10万、p95=573.31/10万。粗死亡率在p95(573.31/10万)以上的县(市、区)分别为烟台市福山区、禹城市、曹县、夏津县、枣庄市台儿庄区、齐河县、庆云县,粗死亡率在p5(218.31/10万)以下的县(市、区)分别为青岛市黄岛区、东营市河口区、东营市东营区、潍坊市奎文区、枣庄市薛城区、青岛市市南区、临沭县、烟台市芝罘区,其他县(市、区)粗死亡率在218.31/10万~573.31/10万之间。

五、心脑血管疾病死因谱心脑血管疾病为一大类疾病,其中包括脑血管病、心脏病、急性风湿热等疾病。脑血管病和心脏病为主要心脑血管疾病死因,二者合计死亡数占全部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99.18%。城市、农村的心脑血管疾病死因顺位一致,但构成略有不同,城市心脏病的死因构成(58.20%)高于农村(55.17%),而脑血管疾病农村(44.08%)高于城市(4077%)。心脑血管疾病男女主要死因位次与全人群一致,男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178.66/10万)高于女性(151.19/10万),心脏病死亡率男女差别不大(表7-1)。

—69—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表7-12011~2013年山东省城乡居民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10万)和构成(%)死因城市农村全省死亡率构成(%)死亡率构成(%)死亡率构成(%)心脏病176.2658.20233.8155.17214.1255.99脑血管疾病123.4640.77186.8244.08165.1543.19其他循环系统2.120.701.920.451.990.52急性风湿热1.010.331.230.291.150.30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的时间变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为山东省人群首位死因,但所致死亡在全死因中的比重不断增高,2011~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构成(49.65%),较2004~2005年(40.97%)、1990~1992年(29.92%)和1970~1974年(19.70%)分别提高了2119%、65.94%和152.03%。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也呈现显著升高趋势,2011~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较70年代、90年代和2004~2005年分别升高了18824%、107.81%和43.39%;但调整死亡率的变化与粗死亡率不同,2011~2013年与70年代相比,调整死亡率上升了25.36%,与90年代、2004~2005年相比,调整死亡率分别上升了3.70%、6.36%,提示90年代以后的死亡率升高主要是因为人口结构的改变造成的(图7-5)。

图7-5山东省不同年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年龄调整死亡率比较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第二位死因,全死因中第三位死因,占所有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43.17%和全死因的21.30%,死亡率仅次于恶性肿瘤、心脏病。男性死亡—70—第七章心脑血管疾病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一)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性别年龄特征2011~2013年山东省因脑血管疾病死亡473476人,占全部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43.19%和全死因死亡的21.44%,粗死亡率165.15/10万,低于心脏病。1964年中调率、2000年中调率和2000年世调率分别为48.38/10万、98.23/10万和12217/10万。男性人群粗死亡率和三个调整率分别为178.66/10万、60.88/10万、12140/10万和149.68/10万,女性分别为151.19/10万、36.59/10万、77.51/10万和98.37/10万,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

56.97%(男性50.22%,女性65.20%)的脑血管疾病死亡发生在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其次为55~75岁年龄段,35.32%(男性40.08%,女性29.52%)的死亡发生在该年龄段;仅有7.71%(男性9.70%,女性5.28%)的脑血管疾病死亡发生在55岁以下人群。45岁以前男性与女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极低,45岁之后随年龄增长死亡率快速升高,男女变化趋势一致,各年龄粗死亡率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图7-6)。

图7-62011~2013年山东省男、女性人群脑血管疾病年龄别死亡率(二)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城乡差别山东省城市人群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23.46/10万(男性136.36/10万,女性11027/10万),农村为186.82/10万(男性200.48/10万,女性172.64/10万),农村死亡率高于城市,城市与农村死亡率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随着年龄增长,城市、农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差别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图7-7)。

通过死亡率差别分解发现,对于脑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城乡差异为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种因素均促使农村人群死亡率高于城市,78.56%的城乡差异来源于非人口因素,21.44%来源于人口因素(图7-8)。

—71—山东省居民死亡水平、地理分布及其时空分析图7-72011~2013年山东省城市与农村人群脑血管疾病年龄别死亡率图7-82011~2013年山东省城乡居民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差别分解(三)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地理分布滨州市、威海市、临沂市、德州市、泰安市、菏泽市、烟台市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5.15/10万),东营市、淄博市、枣庄市粗死亡率低于142.00/10万,其他市粗死亡率在142.00/10万~165.15/10万之间。由山东省分县(市、区)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空间分布图可见,胶东地区、鲁西北、鲁西南脑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相对较高,鲁中地区相对较低。齐河县、庆云县、栖霞市、招远市、菏泽市牡丹区、曹县、海阳市粗死亡率较高,在232.10/10万以上;青岛市市南区、东营市河口区、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市四方区、淄博市张店区、潍坊市奎文区、烟台市芝罘区粗死亡率较低,在7460/10万以下;其他县(市、区)粗死亡率在74.60/10万~232.10/10万之间(附图7-1)。

滨州市、临沂市、烟台市、日照市、德州市、菏泽市、泰安市脑出血粗死亡率高于全—72—第七章心脑血管疾病省平均水平(74.97/10万),东营市、淄博市、青岛市粗死亡率低于61.50/10万,其他市粗死亡率在61.50/10万~74.97/10万之间。由山东省分县(市、区)脑出血粗死亡率空间分布图可见,胶东地区、鲁西地区脑出血粗死亡率相对较高,鲁中地区死亡率相对较低,庆云县、定陶县、齐河县、栖霞市、苍山县、台儿庄区、商河县脑出血粗死亡率较高,在115.90/10万以上,青岛市市南区、东营市河口区、烟台市芝罘区、青岛市四方区、青岛市崂山区、枣庄市山亭区、东营市东营区脑出血粗死亡率较低,在2330/10万以下;其他县(市、区)粗死亡率在23.30/10万~115.90/10万之间(附图7-2)。

烟台市、威海市、莱芜市、德州市、泰安市、济南市、临沂市脑梗死粗死亡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1.58/10万),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低于57.00/10万,其他市粗死亡率在57.00/10万~61.58/10万之间。由山东省分县(市、区)脑梗死粗死亡率空间分布图可见,胶东地区、鲁西北脑梗死粗死亡率相对较高,鲁中南相对较低。龙口市、庆云县、栖霞市、莱阳市、乳山市、烟台市福山区、昌邑市脑梗死粗死亡率较高,在102.20/10万以上,枣庄市山亭区、东营市河口区、东营市东营区、淄博市临淄区、烟台市芝罘区、嘉祥县脑梗死粗死亡率较低,在27.00/10万以下;其他县(市、区)粗死亡率在27.00/10万~10220/10万之间(附图7-3)。

(四)脑血管疾病死因构成脑血管疾病死因主要包括脑出血(45.40%)、脑梗死(37.29%)和其他脑血管疾病(17.31%)三种疾病,城市和农村各死因的位次一致,但主要死因构成略有差别,见图7-9。三种主要疾病的死亡率分别为74.97/10万、61.58/10万和28.59/10万;城市人群分别为53.36/10万、47.12/10万和22.97/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86.20/10万、69.10/10万和31.52/10万,脑出血和脑梗死死亡率均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男性与女性人群主要脑血管疾病死因相同,均为脑出血和脑梗死,这两种疾病的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图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