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经济学) 9.2
23.97万字 0.1万次阅读 0.5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1-03 11:18:45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23.97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本书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不仅能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培养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本书根据经济管理类低年级本科生的数学知识和培养要求,各个章节都对初级微观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作了精练的、系统的介绍,既让学生逐渐熟悉经济学的数学语言,也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中的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内容提要本书是“应用型”规划教材,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创新型的应用人才。本书从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两大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出发,结合经济学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展开,用精简的语言阐明最主要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全书(分上、下两册)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微观经济学和讨论资源利用问题的宏观经济学为核心,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二部分为微观经济学,第三部分为宏观经济学,第四部分为宏观经济学流派。

本书是一本主要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编写的“应用型”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广大经济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实用参考书。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经济学/候俊华,程国江主编.2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12高等院校“十三五”应用型规划教材.经管类专业基础课ISBN9787305171406Ⅰ.①西…Ⅱ.①候…②程…Ⅲ.①西方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②微观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Ⅳ.①F091.3②F01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36062号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出版人金鑫荣丛书名高等院校“十三五”应用型规划教材·经管类专业基础课书名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经济学)(第二版)主编侯俊华程国江责任编辑周建波府剑萍编辑热线02583596997照排南京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印刷南京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开本787×10921/16印张14.75字数364千版次2016年12月第2版2016年12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71406定价32.00元教学课件下载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微信服务号:njuyuexue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书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学术型”和“应用就业型”两大类。作为知识传承载体的教材,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教材建设远远滞后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步伐,由于应用型教材缺乏,许多院校一直在沿用偏重于研究型的教材,教学过程无法根本性满足学生的需求,导致“教”与“学”两个过程的严重脱节,势必会影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本教材定位“应用型”规划教材,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前提,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创新型的应用人才。本教材和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相比,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内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当完整,也十分庞杂,对于初学者而言,需要对其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和观点有所了解和掌握,全书用精简的语言阐明最主要的经济学理论,反映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同时还介绍了经济学的一些新的研究内容,如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等。各章后面有内容总结,并附适量的习题,便于读者加深了解教材内容。

第二,注重理论,强调应用。本教材不仅有基础理论分析,更主要的是要配有典型例题和图形详解,本书在每章的专栏中适当插入例题、案例分析,使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如何进一步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将抽象的经济原理通俗化的能力。

第三,兼顾通俗性和趣味性。本书在解释和说明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重要的经济思想时,力求文字通俗易懂,并在每章的专栏中适当引入经济学的小知识、实例,增加全书的可读性。

第四,力求本土化。本书所有的数据、实例、习题尽可能采用本土资料,将国内新近经济热点、经济学发展新成果与新动态引入教材,便于学以致用,洋为中用。

本书是一本主要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编写的“应用型”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广大经济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实用参考书。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学制在使用本书作教材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有侧重的选择内容并对章节以及所使用的分析工具作出取舍。

本教材的编写由学校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的专家和博士们共同撰写而成,本书的完成汇集了集体的智慧与汗水。

本书由侯俊华、程国江任主编,秦顺乔、周明、曾昭志任副主编。全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全书最后由侯俊华教授修改并定稿,全体编写人员对修订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从中借鉴和吸收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对于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已在参考文献中列示,但仍有许多未有一·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一列出,在此,我们对所有的作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们还要特别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人员,由于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才使本书能够得以再版。

由于业务水平所限,本次修订仍会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和使用本教材的老师不吝赐教,以下一版时进一步修订、更正。

编者2016年11月·2·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经济学入门………………………………………………………………………1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8第三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3第四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6第五节本书的体系结构安排……………………………………………………………20本章小结……………………………………………………………………………………21本章思考题…………………………………………………………………………………22第一篇微观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与供给第一节需求理论…………………………………………………………………………25第二节供给理论…………………………………………………………………………30第三节均衡理论及其运用………………………………………………………………34本章小结……………………………………………………………………………………43本章思考题…………………………………………………………………………………43第三章弹性理论第一节需求弹性…………………………………………………………………………45第二节供给弹性…………………………………………………………………………56第三节弹性理论的运用…………………………………………………………………59本章小结……………………………………………………………………………………62本章思考题…………………………………………………………………………………63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效用概述…………………………………………………………………………65第二节基数效用与消费者行为…………………………………………………………66第三节序数效用与消费者行为…………………………………………………………72·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第四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78第五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80本章小结……………………………………………………………………………………85本章思考题…………………………………………………………………………………85第五章生产理论第一节生产函数…………………………………………………………………………87第二节一种变动要素的生产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89第三节两种变动要素的最优组合………………………………………………………96第四节规模报酬………………………………………………………………………107第五节生产理论的应用………………………………………………………………109本章小结…………………………………………………………………………………112本章思考题………………………………………………………………………………112第六章成本理论第一节厂商成本的基本概念…………………………………………………………114第二节短期成本理论…………………………………………………………………119第三节长期成本理论…………………………………………………………………126第四节成本理论的应用………………………………………………………………134本章小结…………………………………………………………………………………135本章思考题………………………………………………………………………………136第七章市场理论第一节市场结构类型…………………………………………………………………137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139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146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153第五节寡头垄断市场…………………………………………………………………157第六节博弈论初步……………………………………………………………………159本章小结…………………………………………………………………………………163本章思考题………………………………………………………………………………163第八章分配理论第一节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166第二节工资理论………………………………………………………………………174第三节地租理论………………………………………………………………………177第四节利息和利润理论………………………………………………………………179第五节社会收入分配…………………………………………………………………181本章小结…………………………………………………………………………………185·2·目录本章思考题………………………………………………………………………………185第九章竞争的效率第一节一般均衡………………………………………………………………………187第二节经济效率………………………………………………………………………191第三节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195第四节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197第五节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199第六节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201本章小结…………………………………………………………………………………204本章思考题………………………………………………………………………………204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第一节垄断……………………………………………………………………………205第二节公共物品………………………………………………………………………211第三节外部影响………………………………………………………………………216第四节信息不对称……………………………………………………………………220本章小结…………………………………………………………………………………226本章思考题………………………………………………………………………………226·3·第一章导论【学习目标】本章主要从历史和逻辑两方面阐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方法和基本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经济与经济学,了解经济学科学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熟悉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掌握经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导读】“经济学家的思想无论是否正确,其力量之大都超过对他们的普通理解。事实上,世界总是受这些思想统治的。许多自以为不受理论影响的实践家,却往往是某个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J.M.凯恩斯“经济学是一门迷人的学问。而最令人着迷的是,它的基本原理如此简单,只要一张纸就可以写完,而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然而真正了解的人又何其稀少。”———M.弗里德曼本章作为导论,将带领我们迈入经济学这一迷人的科学领域。在西方,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经济是个古老的话题,而经济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经济学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诸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人类欲望无限和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的矛盾构成了经济学需要关注并加以进行研究的“经济问题”,即如何使用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欲望的问题。资源的稀缺性导致选择的必要,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此外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又引起资源如何加以充分利用的问题。因此,资源配置和利用便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当代经济学包括以资源配置问题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和探讨资源利用问题的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在研究方法上,经济学不但发展自身所特有的研究方法,还广泛借鉴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段,形成了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第一节经济学入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经济信息,比如当我们进入一家超级市场购物时,迎面而来是标着价格高低不同的各种各样商品,而且有些滞销,有些畅销。中国曾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高的通货膨胀,尤其是1993年通货膨胀率超过20%,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在走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又持续了近10年的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期。至今美国仍是全球最富有的国家,2011年,其GDP总量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人均GDP也已超过47000美元。中国在1978年后实施了改革开放,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总量在2011年已达471564亿元,按当前汇率计算是74970亿美元,人均GDP是35000元,按当前汇率计算是5540美元,经济·1·书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人均GDP却排在全球90多位后。当全球很多国家尚未完全走出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时,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希腊等又陷入了重重的主权债务危机,等等。诸如此类经济现象、数据、问题每天都可以在报纸、电视、互联网上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碰到。

当我们初次迈入经济学的大门时,我们首先往往会联想到我们生活当中如此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同时,我们也必然会问,什么是经济?经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

一、经济与经济学1经济是古老的话题人们要生存,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资资料,要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等等,否则人们就无法生存下去,而要取得这些生活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因此物资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者地理位置,使其适合于人们需要的过程。例如工人把小麦加工成面粉,把棉花纺成纱,用纱织成布;把地下埋藏的煤炭开采出来,把铁矿石炼成钢铁;把黏土烧成砖块,用砖块来建房屋,等等。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生产活动。

生产是社会的生产,社会是人与人的联合,完全孤立于社会的个人生产是不存在的。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如何,每一个生产过程,从连续的角度看,都是再生产过程。再生产过程,或称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生产这个环节,就是直接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在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处于首要地位,是决定性的环节。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这是因为,交换、分配、消费这三个环节的物质内容都是产品,必须从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同时,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也是由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决定的。但反过来,交换、分配、消费对于生产也发生重大的反作用。

所以,从一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过程去考察,经济是指人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总和,它们是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人类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了。因此诸如一只羊为何可以交换5斤小麦,两者之间的交换比例如何确定等经济话题古已有之。据历史资料显示,在中国,“抱布贸丝、如贾三倍”等民间交换现象早在东周期间就已经开始了。在西方,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经在他的《政治学》研究了产品交换的前提是“当潜在交易双方当事人各自都有剩余并为获得另一方的产品而愿意放弃剩余时,便引致了贸易。”【专栏11】经济一词的词源“经济”一词首先出自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经济论》一书,意为家庭管理。在中国古汉语中,“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经、济两字最早见于《周易》,经、济两字连用最早见于隋《文中子·礼乐篇》的“经济之道”。至于现代“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将英文“economics”一词·2·第一章导论译为“经济”。在新文化运动中,日本所学习过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故而经济一词亦被中国引用。现代人们通常说的“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是指人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总和;狭义的“经济”是指精打细算、节约。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838.htm2经济学是年轻的学科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进行物资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大约已有了200万年的历史。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有效利用问题的探索,也经历了2000多年的时间,但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是近300年的事情。在西方,经济学被称为“最古老的艺术,最年轻的科学”。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这四个阶段。

(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欧洲地理大发现的冒险时期(14世纪末—17世纪中叶),这一时期是经济学作为独立科学产生的萌芽时期。

重商主义最初作为国家政策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理论。重商主义以商人的世俗观点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以商业资本为考察对象,研究流通领域中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研究。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获取金银的途径是开采金银矿和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要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约翰·海尔斯、托马斯·孟和法国的蒙克莱田、柯尔贝尔等。其中托马斯·孟于17世纪所著的《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马克思称为重商主义的“福音书”。法国的蒙克莱田在他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术语。此外,法国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柯尔贝尔用全面的政策把重商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2)古典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完成于西斯蒙第。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是指从18世纪到19世纪前半期(到约翰·穆勒)或70年代(到边际学派出现)的一种经济学流派。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研究重心转入生产领域,研究了国民财富增长问题,强调财富是物质产品,通过资本积累和发展生产来实现。主张市场机制的“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提倡经济自由化,内容既涉及国民收入决定、经济增长等宏观问题,又涉及价值、价格、分配等微观经济问题,内容科学、体系完整。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形成时期,其中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

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使用了抽象法,在近代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并初步分析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从配第到斯密之间约一百年中出现了一批杰出思想家。洛克以自然权利学说为基础研究了地租和利息。诺思指出利息的高低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而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马西第一次分析了利润,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

休谟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货币数量论。斯图亚特最早论述了利润的起源(让渡利润论)。

斯密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体系。其代表作《国富论》研究的中心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他主张符合自然秩序、实行经济自由的社会,这种经济自由是·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认为,国民财富是一国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增加财富的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强分工)和增加工人人数(需要积累资本)。此外,斯密从人的本性出发,系统考察了分工,批判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关于财富来源的错误。他把货币看作流通的工具,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大卫·李嘉图,把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推向高峰,其代表作为《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他的劳动价值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来源之一。

尽管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基本问题不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充分,但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一样,也代表了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他们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要求,主张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在具体理论研究上,主要包括魁奈对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分析,西斯蒙第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分析,对经济危机的分析等。

布阿吉尔贝尔是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奠基人之一。马克思认为:“他用个人劳动时间在各个特殊产业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并且把自由竞争说成是造成这种正确比例的社会过程”。布阿吉尔贝尔继W.配第之后,把商品交换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魁奈最主要的贡献是在《经济表》中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作了最初的科学说明。西斯蒙第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他揭露了资本主义矛盾,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只研究财富,而无视人的享受,认为政治经济学应把人们的物质福利作为研究对象。他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宣扬的经济自由主义。他认为,自由竞争导致私人利益增加而使公共利益遭受损失,使资本家加强对工人的掠夺。

【专栏12】现代经济学之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of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at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0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是第一本全面论述经济学的著作,它首次系统论述了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源的最优配置。在该书中,斯密分析了一国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论述了自利和竞争如何有利于经济增长,还分析了政府怎样影响经济的绩效。他声称个人自利行为会导致公众的最大福利: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使每个人在追求私利的同时也推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的诞生。亚当·斯密也被世人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根据百度百科亚当·斯密词条整理http://baike.baidu.com/view/53445.htm·4·第一章导论(3)新古典经济学继古典经济学后,19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一次以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为代表的重大变动,史称“边际革命”。那时,杰文斯在英国、门格尔在奥地利、瓦尔拉斯在瑞士,顺次建立了英国学派、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这三个派别的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它们具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即放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并且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来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到了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歇尔把三个派别的边际效用论和当时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些其他的说法,如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等综合在一起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构成了一个折中的理论体系。以马歇尔的理论体系为基础,再加上瓦尔拉斯、庇古、克拉克、威克斯迪特等人提出的新论点,形成了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思想。自从19世纪末期以来,以马歇尔和瓦尔拉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广泛流行于西方世界。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等人把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假设为既存的条件,进而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以便解决资源在生产上的配置、资源的报酬等问题。他们建立了一个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的模式,并得出结论,认为价格制度不但能使每种生产要素都得到应有的报酬,能使每个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而且在宏观经济的运行中,能够起着自行调节的作用,以便消除或熨平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新古典经济学在政策上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即主张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这种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有所削弱,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它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基本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体系,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形成阶段。

(4)当代西方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是以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出现为标志的。这一时期,经济学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无论是研究的内容、方法,还是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是过去所无法比拟的。但其中心是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我们还可以把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恩斯革命时期。

这一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论述了市场调节的完善性,但20世纪30年代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危机打破了这种神话。传统的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经济学面临着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危机。这时,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这本书把产量与就业水平联系起来,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并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失业存在的原因;在政策上则提出放弃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的这些观点被认为是经济学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这次革命所产生的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以国民收入决定为理论中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因此,凯恩斯被称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

第二阶段: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战后西方各国都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凯恩斯主义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等人把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全面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并把这一理论运用于实践,对各国经济理论与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英国,以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剑桥学派认为新古典综合派歪曲了凯恩斯主义。他们主张把凯·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联系进一步切断,以分配理论为中心完成凯恩斯革命。他们对分配理论的论述以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并由英国经济学家斯拉伐发展与完善了这种劳动价值论。斯拉伐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被认为是经济学史上的第四次革命———斯拉伐革命。

新古典综合派与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解释与发展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在50—60年代,他们之间的争论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逐渐形成。

这一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直到现在。战后西方各国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也引起了许多问题。60年代末出现在西方国家的滞胀引起了凯恩斯主义的危机,这次危机使自由放任思想得以复兴。以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是自由放任的拥护者,货币主义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史上的第五次革命———货币主义革命,或称“对抗凯恩斯革命的革命”。在70年代之后,又出现了以美国经济学家R.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这一派以更为彻底的态度拥护自由放任,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被称为经济学史上的第六次革命———理性预期革命。这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认为滞胀的根源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市场机制的完善性,提出了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主张。从70年代末起,西方各国采用了这些主张,实行经济自由化的政策,对经济的复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这一阶段,新古典综合派与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争论成为经济学的主旋律。从理论上说,尽管新古典综合派的主流地位仍然没有丧失,但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的许多观点,例如,货币主义关于货币重要性的论述,理性预期学派的预期概念,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策上,尽管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格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经济政策的自由化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应该说,这三个流派之间的争论正是经济学发展的动力。在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几大流派相互借鉴、互相交融,逐步形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思想体系。即分析框架是“新古典主义”微观最优思想和“凯恩斯主义”总量分析的结合体,是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总量分析”;分析范式是从居民和企业微观最优决策到三大市场的局部均衡,再到所有市场的一般均衡分析。

【专栏13】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902年,考取剑桥国王学院(剑桥大学);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1906年,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务部工作;1908年,他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大学皇家学院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以后)不久,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制、美国贷款等对外财务工作。1919年初,他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1929~1933年,他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0年任财政部顾问,参与战时各项财政金融问题的决策。1944年7月,他代表英国政府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英国理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6·第一章导论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1936年其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出版。《通论》主要有四大贡献:第一,对当代货币理论重新表述,强调货币经济和物物交换经济的区别;第二,创立经济总量一般均衡模型,与现实经济政策问题紧密联系;第三,揭示了为什么竞争性资本主义经济不能自动保持充分就业水平;第四,主张政府应积极干预经济。除《通论》外,凯恩斯另外两部重要的经济理论著作是《论货币改革》(ATractonMonetaryReform,1923)和《货币论》(ATreatiseonMoney,1930)。这两部著作是其研究货币理论的代表作。

如果说1929~1933年大危机是对当时微观经济学的挑战的话,那么凯恩斯主义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次革命,而《通论》则使得西方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了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分野,凯恩斯本人就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从而在整个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成为一个永恒的主角。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二、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经济学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诸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是一门致用之学,其原理可以应用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其理由至少有三个:1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周围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于经济信息的海洋里,每天都会碰到层出不穷的经济问题,因此可以说,如果我们不推开经济学这扇窗户,那么我们将无法真实地了解这个世界。这是我们要学习西方经济学最根本的原因。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曾经在它的《经济学》里面写到:“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的一条最重要的理由是,在你的一生中———从摇篮到坟墓———你都会碰到无情的经济学真理。作为一个选民,你要对政府赤字、税收、自由贸易、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等问题作出判断,而对这些问题只有在你掌握了经济学基本原理之后,才能够得以理解。”2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科学西方经济学在不同的程度上构成许多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理论基础。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学科和课程有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与银行、有价证券分析等等。即使以技术性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们也不能完全脱离基础理论。例如,在西方会计学中,初等的会计学可以与西方经济学无关,但是,在较高深的会计著作中,技术分析还需要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上。因此,为了给其他有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学习和研究铺设道路,以及了解它们在整个西方经济学学科中所占有的位置,也必须学习西方经济学。

这是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最直接的原因。

3借鉴经验,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西方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伴随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市场经济的经济学。按照邓小平的理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手段,而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这一点而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具有相当多的共同之处。如果把私有制的独特性质考虑在内,那么,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的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此外,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所以西方经济学在总结·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经验时,也会在不同的程度上涉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方面。《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因此,除了对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方面的考虑以外,我们还必须对西方经济学中含有的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加以借鉴和吸收。

因此,理解我国市场化改革得失,调整政策,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就要求我们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几百年来的经验总结,这是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又一重要原因。

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诸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物资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又有哪些特点,存在哪些问题需要经济学加以探索和研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适应人类欲望无限性和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的稀缺性矛盾所引起的选择必要性,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稀缺性1欲望无限人类的欲望或需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愿望,是人们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人类欲望是通过消费物品(有形的或无形的)来得到满足的,而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物品,除了如空气、阳光等少数物品外,极大多数是人类必须付出代价耗费资源才能得到的。

而人类的欲望或需求多种多样,并且是无限的,即人们在消费或占有各种产品和劳务时在数量上有无限扩大和质量上无限提高的倾向。当最基本的生理欲望(衣、食、住)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接受良好教育、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享受良好的保健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欲望。即旧的欲望一旦得到满足,新的欲望又会产生,并且欲望的层次越来越高,在数量上也往往要求更多。在这点上,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做了很好的阐述,他认为人的欲望或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存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感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欲望层次层层递进,基本层次的欲望或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就会产生后一个层次的欲望或需要。这种人们欲望的多层次性和难以满足性,正体现了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2资源稀缺用来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物品的资源称为生产资源或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这主要包括四大类:(1)劳动,指人们为生产各种物品所付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土地,指包括土地在内的矿藏、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资源;(3)资本,指被人类生产出来用以再投入生产过程的物品,如厂房、机器设备等;(4)企业家才能,即企业家组织、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任何生产单位,都需要上述四种生产资源才能生产出物品,以满足人们的欲望或需要。

但是,生产满足人们欲望的物品及资源又是稀缺的或不足的。这里所说的生产资源的稀·8·第一章导论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的大小无关。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类的欲望或需求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经济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比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在2011年,其GDP总量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人均GDP也已超过4.7万美元,但是美国经济中同样面临着资源稀缺性的问题,家庭希望有更多的消费品、药品和服务,政府希望解决能源的短缺和环境的进一步保护问题等。相对于人们欲望的永无止境,一个国家某时某刻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欲望无限和资源稀缺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个基本的事实,它们构成了一对矛盾,而正是欲望无限和资源稀缺这对矛盾构成了经济学需要关注研究的“经济问题”,即如何使用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欲望的问题。

二、稀缺性与选择进一步考察欲望无限和资源稀缺,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首先,人类的欲望或需求多种多样,并且是无限的,同时又往往轻重缓急各不相同;其次,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生产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而每种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用途,即具有多用途性。比如一定数量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粮食,修建公路,建造学校、工厂、医院、公园,等等,而这些衣食住行文教保健休息娱乐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因而,这里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来分配使用这些具有多用途的稀缺资源,来满足人们无限多样而又轻重缓急各不相同的欲望?资源稀缺性产生了选择的必要性。

回答这一问题,显然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欲望或需要轻重缓急程度,二是满足某种欲望或需要所需付出的代价。假如受教育的需要比娱乐需要更为急迫和重要,但建学校的代价占用的土地(和投入的劳动与资本资源)要大于建一所公园,在这样场合,土地、劳动、资本这些资源到底应用于建学校还是建公园?答案不是那么直接和明显。因此,必须将既定目标与达成目标所需付出代价联系起来,进行权衡比较。为此,经济学家在他们的分析工具中提出了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和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这两个概念。

1机会成本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机会成本为我们选择决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专栏14】机会成本的决策原则假如,某人拥有10万元资金,开商店可以获利3.5万元,存银行可以获利2万元,买国债可以获利1.8万元,投资房地产可以获利3.7万元,如果他最后选择了开商店,则开商店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答案是3.7万元。因为他的资金用于开商店这一用途所放弃的使用用途中所·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是投资房地产可以获利的3.7万元。

那么他的这一决策理性吗?考虑到开商店获利3.5万元要小于投资房地产可以获利3.7万元,显然他的这一决策不是最优的。那么用机会成本的决策原则是什么呢?答案是稀缺资源用于某一用途上所能带来的收益要大于等于使用相同的稀缺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在上例中,我们看到10万元资金除了用于投资房地产外,其他的用途用机会成本的决策原则来衡量都不是最优的。

2生产可能性边界把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加以引申推广,我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概念来考察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

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的量也是有限的。多生产某种物品就要少生产其他物品。为了简单起见,假设一个社会只生产大炮与黄油这两种物品,那么,多生产大炮就要少生产黄油,反之则反。假定在一个社会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如果只生产大炮可以生产15万门,只生产黄油可以生产5万吨,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之间,还存在着大炮与黄油不同数量的组合。假设这个社会在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时提出了A、B、C、D、E、F六种组合方式,则可以做出生产可能性表11。

表11生产可能性表可能性大炮(万门)黄油(万吨)A015B114C212D39E45F50图11生产可能性边界在图11中,连接A、B、C、D、E、F点的AF线是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在资源既定和给定生产技术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大炮与黄油最大可能产量的组合,被称为生产可能曲线或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AF线还表明了,多生产一单位大炮要放弃多少黄油,或者相反,多生产一单位黄油要放弃多少大炮,因此,又被称为生产转换线。比如从A点到C点,大炮生产增加2万门,必须放弃生产黄油3万吨;用机会成本解释就是,经济资源用于增加大炮生产2万门的机会成本是黄油3万吨。

一般来说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资源充分有效利用的情况下,增加大炮的生产只有通过减少黄油的生产才能实现;第二,它向右上方凸出,表明在资源充分有效利用的情况下,要想增加更多大炮的生产就必须放弃越来越多黄油的生产,这点在以后深入学习后我们会知道是由技术约束下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转换率递增导致的。此外生产可能曲线或生产可能性边界把整个平面区域分成三个区域:(1)生产可能性边界内区域,如图11中H点,表明这些产量组合是可以达到的,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生产可能性边界AF;(3)生产可能性边界外区域或生产不可能区域,如图11中的G点,在这个·10·第一章导论区域的产品组合点是经济社会在给定资源和生产技术的条件下不可能达到的。

那么一个国家或经济社会在生产大炮与黄油的六种可能性中选择哪一种,或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其他哪一点?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一个必须动用经济学关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部分析工具才能做出合理的回答的问题。但它的确可以说明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了选择的必要性。

基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必须做出的选择包括:第一,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一个社会必须做出决定,应该生产哪些物品和劳务,每一种又应该生产多少?比如既有的生产资源我们是生产粮食还是服装,各自又生产多少。第二,如何生产?即由谁来生产,用什么方法来生产?比如谁来种田,谁来发电,使用煤炭发电,还是太阳能发电等。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其经济效率并不相同。第三,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社会不同居民间进行分配。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由于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由稀缺性而引起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许多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

三、稀缺性与资源利用人类社会往往还面临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资源是稀缺的,另一方面稀缺的资源还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Robinson)针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不无讽刺地说:当经济学家们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之间进行分配的科学时,“英国有三百万工人失业,而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数字刚下降到原来水平的一半。”这种情况,就是产量没有达到生产可能线(例如在图11中的H点上),稀缺的资源被浪费了。而且,人类社会为了发展,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水平,还要使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大的产量(例如达到图11中的G点)。这样,资源的稀缺性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资源利用。所谓资源利用就是人类社会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

资源利用包括这样三个相关的问题:第一,为什么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即大炮与黄油的产量达不到生产可能线上的各点。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充分就业”问题。第二,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为什么产量有时高有时低,这也就是经济中为什么会有周期性波动。与此相关的是,如何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大炮与黄油,即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一般所说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问题。第三,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大炮与黄油的矛盾”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影响甚大。这样,就必然涉及货币购买力的变动问题。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问题。

由以上可以看出,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正因为如此,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也许更恰当一些。

四、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而产生的,而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因此,到此为止,我们可以给经济学下个简单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有·1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效地利用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用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欲望的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产生于资源稀缺性,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图12表示。

图12经济学的产生由于稀缺性不仅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而且还引起了资源利用问题,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两大方面经济问题便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四个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一个经济社会既定经济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经济学对资源配置与利用研究,形成了研究不同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其中,资源配置问题就是决定经济社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它构成了经济学分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而经济社会既定经济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的问题即资源利用问题则成为经济学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五、资源配置利用和经济体制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的具体制度,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对经济社会四个基本经济问题的回答涉及具体的经济运行体制。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根据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原则、方式方法的不同,经济体制大致可分为三种。

(1)市场经济。即通过市场上价格的调节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依靠价格的调节与刺激来实现。这种经济体制下,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基本上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来实现。

(2)计划经济。即通过中央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与为谁生产。也就是说,用既定的资源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用什么方法生产大炮与黄油,生产出来的大炮与黄油分配给谁都由中央计划来安排。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依靠中央计划当局的计划来实现。原苏联和改革前的中国基本上接近这种模式。

(3)混合经济。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的解决都不是单靠市场或单靠中央计划,即经济体制都是市场与计划不同程度的结合,经济学家把这种经济制度称为“混合经济”。但市场与计划的结合并不是一半对一半,总是以一种经济制度为主,以另一种为辅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市场经济从总体上看比计划经济效率更高,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因此,许多过去采用计划经济制度的国家纷纷转向市场经济。可以这么说,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制度,即混合经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对经济运行体制实施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目前·12·第一章导论为止,已经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当然在各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专栏16】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对于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在美国这个典型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国家里,生产什么和产量多少主要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价格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是关键。而在原苏联这个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国家中,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则是由政府计划部确定的,企业只能执行国家的计划,消费者也只能作为价格与产量的接受者,没有发言权。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何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如何安排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美国,这主要由厂商来决定,当然需要政府的参与,不过政府是通过制定法规来规范厂商的组织形式、厂商与雇员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等。但是在原苏联,既然政府是生产计划的制订者,掌握着所有企业的生产资源,他们也就可以安排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

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的问题。在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厂商与家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收入重新分配计划来参与这一过程,不过一切都是按照市场机制来进行的。但是在原苏联,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各个职位的薪金水平,实际上国民的消费水平是由国家确定的。名义上,消费者可以在国营商店里按照国家公布的价格购买各种物品,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很多商品在国营商店里消费者根本买不到,只有身居要职的人才有机会买到这些商品,普通公民不得不承受商品短缺之苦。另外,国家也直接控制着包括住房、汽车之类的大多数消费品,有权决定哪些人可以享用。

第四个问题,一国的经济资源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被充分利用,即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如何通过某种机制将资源分配到更能充分利用资源的经济单位上。在美国,这个问题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来进行有关决策,政府通过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但在原苏联,政府的计划部门按照自己对国民经济的理解来进行决策。

第三节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1定义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单个经济单位指组成经济的最基本的单位:居民户与厂商。居民户又称家庭,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厂商又称企业,是经济中的生产者。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假设居民户与厂商经济行为的目标是实现最大化,即消费者(居·1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民户)要实现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厂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即在这种资源配置下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福利。微观经济学从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最大化行为入手,来解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

因为如果每个经济单位都实现了最大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也就实现了最优化。

第三,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市场经济中,居民户和厂商的行为要受价格的支配,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价格的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实现了最优化。微观经济学正是要说明价格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其他内容是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的。也正因为这样,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就是要解释价格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第四,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IndividualAnalysis)。个量分析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例如,某种商品的价格,就是价格这种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微观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变量,例如,某种产品的产量、价格等都属于这一类。微观经济学分析这类个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市场出清(ClearingMarket)。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使市场的需求与供给迅速达到平衡,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不存在资源闲置或浪费。

(2)完全理性。个体最优化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价格调节使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优化”的前提。

(3)完全信息。消费者和厂商可以免费、迅速、全面地获得各种市场信息。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是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研究在价格制度的作用下,一个经济社会如何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价格制度作用下,居民户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消费,以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化,厂商如何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各种物品的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产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实现“公平”的分配。其基本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1定义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第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这就是说,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而是由这些单位所组成的整体;不是树木,而是由这些树木所组成的森林。这样,宏观经济学就要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

第二,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

第三,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把国民收入作为最基本的总量,以国民收入的决定为中心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分析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4·第一章导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则是运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整体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则是这种理论的运用。

第四,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AggregateAnalysis)。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这种总量有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例如,国民收入是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的收入之总和,总投资是各个厂商的投资之和,总消费是各个居民户消费的总和,等等。另一类是平均量。例如,价格水平是各种商品与劳务的平均价格。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总量很多,其中主要有:国民生产总值、总投资、总消费、价格水平、增长率、利率、国际收支、汇率、货币供给量、货币需求量,等等。总量分析就是分析这些总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这种分析说明经济的运行状况,决定经济政策。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总量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大危机,使经济学家意识到如果只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经济就无法克服危机与失业,就会在资源稀缺的同时产生资源的浪费。稀缺性不仅要求使资源得到恰当配置,而且还要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市场机制就不够了。

(2)政府有能力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纠正市场经济运作中出现的偏差。人类不仅能顺从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且还能在遵从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调节,这就是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观察与研究经济运行的规律,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调节,整个宏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对政府调节经济能力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以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水平如何决定为中心,着重研究国民收入水平与总就业量和总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其任务在于通过考察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和变动的原因,进而分析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对策,以实现一个经济社会的充分就业和均衡增长。

其基本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等。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上都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在于: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相补充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最优配置的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分析如何达到充分利用的问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分析社会经济制度变动对经济的影响,都是分析既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从这一意义上看,两者都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1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整体经济是单个经济单位的总和,总量分析建立在个量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是建立在微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的,例如,对整个经济消费的分析是以分析单个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理论为基础的。

第四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每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经济学自然也不例外。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广泛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有些是它本身所特有的,有些是从其他科学如物理、数学等借鉴过来的。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1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研究经济系统是怎样运行的,为什么这样运行,并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Whatis)的问题。用实证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称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

2规范分析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具体地说,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对经济现象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并研究怎样才能达到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oughttobe)的问题。用规范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称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

3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在定义中都涉及了价值判断这个概念。价值判断就是指对经济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经济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价值判断大而言之可以指一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好坏,小而言之指某一具体事物的好坏。价值判断属于社会伦理学范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阶级性。实证经济学为了使经济学具有客观科学性,就要避开价值判断问题;而规范经济学要判断某一具体经济事物的好坏,则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问题。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实证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于进行分析与预测。规范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一点也就决定了实证经济学可以避开价值判断,而规范经济学必须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实证经济学的内容具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也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经济学本身则没有客观性,它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处于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现实生活中许多经济学家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利益不同,从而价值判断不同,因此在实证分析上可能完全一致,但在规·16·第一章导论范分析上可能截然相反。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并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经济学要以实证经济学为基础,而实证经济学也离不开规范经济学的指导。一般来说,越是具体的问题,实证的成分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二、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1经济均衡经济学中,均衡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重要的概念,但均衡最初是物理学中的名词。比如,在牛顿经典力学当中,当物体同时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外力的作用,该物体就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这种状态就是均衡。19世纪末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当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这就是经济均衡。

2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

均衡分析又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PartialEquilibriumAnalysis)与一般均衡分析(GeneralEquilibriumAnalysis)。

局部均衡分析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经济系统中的一个消费者、一个商品或要素市场、一个厂商或行业的均衡状态的建立与变动。比如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服装市场如何达到供求均衡过程、均衡条件及均衡后会有的状态分析;消费者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给定情况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结果的分析,等等都是典型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考察各个市场之间均衡的建立与变动,它是在各个市场的相互关系中来考察一个市场的均衡问题的。比如对经济系统中的是否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同时达到出清的分析就是典型的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的方法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Walras)首创的,1954年阿罗(Arrow)(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德布鲁(Debreu)(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道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

3非均衡分析均衡分析偏重于数量分析,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使是量的分析,非均衡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但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广泛运用的,主要是均衡分析。

三、边际分析经济分析中,边际分析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边际”原本是高等数学里微积分中的一个概念,边际量是总量函数的一个导数。对于一个函数来说,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边际量可定义为:因变量的变化量边际量=自变量的变化量·1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由于经济活动涉及经济行为人的决策优化问题,因而实际上也就必然涉及边际分析。

经济行为人在做出行为决策时,往往是根据对他而言这一行为所涉及的成本增加程度和收益增加程度的比较而决定是否采取这一决策的。比如,厂商决定是否增加产量时,要考虑增加产量给他带来的收益增量是否超过因产量增加而带来的成本增加;如果是,厂商就应该增加产量,否则,就不应该增加产量。类似的情况在消费者做消费决策时也存在。

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发展史上兴起的边际效用学派,把边际原理应用于说明经济变量关系,这与当时数学中微积分理论的发展成熟密切相关。自19世纪后期以来,边际分析方法扩展运用到经济学的很多领域。

【专栏17】“半块饼”和边际量经济学上有关“半块饼”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边际”这一概念。故事说得是有个人肚子饿极了,就去买了一块饼,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那一刻,他觉得从来没有食物有这么可口。

于是他又去买了六块饼,一块接一块地吃起来。奇怪的是,饼的味道一块不如一块。吃到第六块的时候,他觉得肚子还饿,就接着啃起第七块饼来。可是,第七块刚吃了一半,他就觉得饱了。他心里后悔不迭,懊恼地说“如果早知道吃这半块饼就饱了,我何必花钱买那六块饼呢?”这里实际上涉及所消费的饼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概念,其中每吃一块饼带来的满足增加就是边际效用,吃了六块半饼的总的满足程度就是总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概念,“饼的味道一块不如一块”背后的规律以及是否“早知道吃这半块饼就饱了,我何必花钱买那六块饼呢?”这些当我们学习了本书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后,必定能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回答。

四、经济模型1经济模型经济理论是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现实的经济事物是错综复杂的,所以,在研究每一个经济事物时,往往要舍弃一些非基本的因素,只就经济事物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从而使得经济理论能够说明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相关的基本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个经济理论的建立和运用,可以看成是一个经济模型的建立和使用。所谓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语言或数学的形式(包括几何图形和方程式等)来表示。

2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经济数学模型一般是用由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式或方程组来表示的,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变量可以被区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而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往往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18·第一章导论【专栏18】供求均衡价格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简单的供求均衡价格模型包括如下三个方程:dQ=α-βPQs=-δ+γPQd=Qs其中,这一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数量Q和价格P,即为这一模型的内生变量。而那些已知变量即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如消费者偏好、厂商生产技术、政府政策、宏观经济环境、地理自然条件等就是该模型的外生变量。而方程中的参数(α,β,δ,γ)是描述了市场需求与供给状态的经济环境参数,也是由供求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因此这些参数也可看成是该模型的外生变量。

五、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根据是否考虑时间因素,经济分析又可以分为静态分析(StaticAnalysis)与动态分析(DynamicAnalysis)。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考虑时间因素,而后者考虑时间因素。换句话来说,静态分析考察一定时期内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动态分析考察各种变量在不同时期的变动情况。静态分析主要是一种横断面分析,不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而动态分析主要是一种时间序列分析,要涉及时间因素所引起的变动。或者说,静态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的相对静止状态,而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如果把均衡分析与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三种分析工具: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与动态均衡分析。我们这里的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1静态分析静态分析是在既定的条件下考察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往往是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内生变量。这种分析的关键特征是完全抽象掉了经济变量的调整时间。例如,简单的供求均衡价格模型包括如下三个方程:dQ=α0-β0PsQ=-δ0+γ0PQd=Qs当我们由外生变量(α0,β0,δ0,γ0)来计算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Qe,Pe)时所做的分析就是典型的静态分析,在这里供求均衡形成的过程完全没有考虑各个经济变量时间先后差别,或者说完全抽象掉了经济变量的调整时间。即当消费者的市场需求与厂商的市场供给相等时,市场达到出清状态,形成均衡。我们分析供求均衡的条件是供求相等,均衡的结果是形成了均衡价格和数量。

2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并对新旧均衡状态进行比较分析。这种分析我们可以看成是引入了经济变量时间先后的变化,但仍假·1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定变量调整时间为0。因此往往体现为简单地研究外生变化对内生变量变化的影响方式,以及比较在不同数值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比较分析。例如,同样是上面讲到的简单的供求均衡价格模型,假如当外生变量由(α0,β0,δ0,γ0)变为(α1,β1,δ1,γ1)时,实际上表示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典型的比较静态分析就是,根据这种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和供求相等的均衡条件,计算出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与条件变化前的均衡状态相比较,分析这些条件(比如外生变量)变化对均衡状态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力度等。

3动态分析动态均衡分析则要在引进时间因素的基础上说明均衡的实际变化过程,区分变量在时间先后上的差别,说明某时点上经济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下一时点上该经济变量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对整个均衡状态变动的影响。

我们知道,任何经济变量的调整都要时间,存在时间先后的差别。比如,工业生产中,从最初的原材料投入到生产出产品,并最终拿到市场上销售需要时间。农业生产中,其生产的周期性更加明显。而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也不例外,价格的调整在较短的时期(比如一个月)和在较长的时期(比如十年)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财政货币政策从实施到最后影响宏观经济需要一个时间,即政策时滞,等等。在经济学分析中也不乏这些模型,比如,当考虑农产品需求决定于当期价格而供给决定于上期价格时,市场供求均衡价格模型就演变为著名的“蛛网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理论是典型的动态分析的例子。

由于动态分析考虑了经济变量调整时间,能使理论分析更加逼近现实的经济运行,因此动态分析在经济分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级的经济学学习中尤为重要。但是,动态分析往往需要一定的数理分析基础,考虑到本书是为经济学入门而写,因此,本书所采用的主要是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

第五节本书的体系结构安排本书是一本主要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编写的“应用型”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广大经济管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实用参考书。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当成熟和完整,也十分庞杂。因此,本书不可能囊括西方经济学的全部内容。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又必须对其中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和观点有所了解和掌握。本书从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两大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出发,结合经济学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展开,用精简的语言阐明最主要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基本运用。本书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微观经济学和讨论资源利用问题的宏观经济学为核心,分为两篇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经济学分析的起点、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以及对本书结构体系的介绍。

第二部分为本书的第一篇微观经济学,包括第二章到第十章共9章内容。第二章需求与供给主要介绍最基本的一个模型:供求均衡价格模型及其应用。第三章弹性理论是通过弹性这一工具对供求均衡价格模型在定量分析上的一个拓展,并对弹性理论作实际应用分析。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介绍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第五章生产理论是传统厂商理论对厂商生产过程的分析,主要介绍厂商如何在短期确定最优投入区间,在长期中·20·第一章导论如何实施最优要素投入组合。第六章成本理论则是厂商生产过程的成本面分析,探讨短期和长期中厂商成本变动规律。第七章市场理论考察在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四种市场结构下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并比较各种市场结构下的经济效率,此外简单介绍现代经济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博弈论的基本内容。第八章分配理论从要素市场供求出发探讨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等要素价格的决定,回答经济学“为谁生产”的基本问题。第九章竞争的效率把前面单个商品、要素市场和单个消费者、厂商的局部均衡分析推广到所有市场和所有经济主体相互作用下的一般均衡分析,介绍生产、交换以及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并据此阐述竞争性市场的效率特性。第十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是在考察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等现象基础上,分析市场在配置资源时可能出现的无能为力或低效率,并引入政府为矫正市场失灵可以采取的一些微观经济政策。

第三部分为本书的第二篇宏观经济学,包括第十一章到第十七章共7章内容。第十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主要研究GDP这一核心的宏观经济总量指标概念及其核算方法,介绍GDP与GNP、国民收入、个人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联系,并探讨GDP衡量国民福利时可能存在的缺陷。第十二章AENI模型即总支出总收入模型研究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是一种基于产品市场的局部均衡分析。第十三章ISLM模型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准模型,研究产品、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决定,并应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效果。第十四章ADAS模型在引入要素市场基础上,分析当产品、货币、要素三大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并运用ADAS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等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第十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主要介绍失业和通货膨胀这一宏观专题的基本理论、经济影响,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政策含义。第十六章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周期的分类、基本理论,经济增长核算和增长理论的演变,并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乘数加速数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研究财政、货币两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并结合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进行应用性分析。

第四部分为宏观经济学流派,即本书第十八章。本章主要介绍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开创宏观经济学以来,围绕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两个阵营,考察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间的争论与融合,探讨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前景;并重点介绍了后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以及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的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经济理论和政策建议。

本章小结1经济是个古老的话题,而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这四个阶段。

2经济学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诸多经济问题而产生的。人类欲望无限和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的矛盾构成了经济学需要关注进行研究的“经济问题”,资源的稀缺性导致选择的必要,引起了资源配置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加以充分利用问题也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经济问题之一。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有效地利用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用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欲望的一门社会科学。

·2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3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具体来说包括四个基本的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与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一个经济社会既定经济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4从研究的对象角度看,当代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分支。其中,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5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经济模型以及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等。

本章思考题1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

2如何理解经济资源的稀缺性?

3怎样理解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有效地利用相对稀缺的经济资源用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欲望的一门社会科学?

4解释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

5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哪些?

6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7什么是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8举例说明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区别和联系。

·22·第一篇微观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与供给【学习目标】本章通过考察单个商品市场的供给、需求及其与价格的关系,从理论上说明供求定律、市场均衡的实现。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需求、供给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熟悉需求、供给以及均衡的概念,需求和供给曲线的规律,掌握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理解需求、供给的表示方法,从个别需求、个别供给推导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能够运用均衡价格理论来解释和预测价格变动方向。

【导读】要想获得一场体育赛事的门票你可以有几种办法。或者你拥有一张季票,每个主场比赛你都能得到一个座位,或者你能从售票处买到单场比赛的门票,或者你还能从“黄牛”手上买到一张票。“黄牛”们会提前买票,要么从售票处,要么从有季票但不打算看比赛的人手里去买票,然后在比赛即将进行之前再卖掉这些票。

倒票并不总是合法的,但通常是有利可图的。“黄牛”们可能在售票处买票,然后在售票处票卖完后,把这些票以更高的价格卖给那些在最后一刻决定观看比赛的人。当然,他们并非总能获利。有时候一场赛事会出人意料地“热门”,“黄牛”手里的票能卖个好价钱,但是如果赛事出人意料地“冷门”的话,“黄牛”就会遭受损失。但是从长期来看,即使碰到过那么几个不太幸运的夜晚,“黄牛”们仍然能从狂热的体育爱好者那里赚到钱。

加拿大渥太华的“黄牛”们在1999年4月的几天里运气颇佳。为什么?因为加拿大曲棍球明星韦恩·葛瑞兹基突然宣布自己即将退役,而4月15日渥太华议员队和葛瑞兹基所在的纽约巡游者队之间的那场比赛将是他在加拿大的最后一场比赛。加拿大的许多球迷都希望观看这场意义非同寻常的比赛,他们可不会因为售票处的票早就告罄而轻易放弃。很明显,囤积了不少票的“黄牛”们迎来了一个天赐良机。葛瑞兹基退役的消息刚一宣布,“黄牛”们手里的票的价格便翻了好几个跟斗。而这实际上就是供给和需求作用的结果。

这么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许多人把“需求”和“供给”当作“市场运行法则”的标签来使用。但是对于经济学家而言,“需求”和“供给”模型有着确切的含义:它是关于市场运行的模型,对于理解许多(而非所有)市场极为有用。本章我们将一一展示需求和供给模型的组成部分,然后把它们组合起来,并且说明怎样用这个模型理解许多市场的运行。

第一节需求理论价格决定于供给与需求。无论是商品、劳务,还是生产要素,其价格都由供给与需求决定。

所以,本章介绍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并说明它们在单个商品竞争市场上如何运作。我们首先进行需求分析,然后进行供给分析,再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分析均衡价格的形成。

·2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一、需求函数1需求的含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根据定义,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就不能算作需求。需求必须是指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需要与需求的区别:需要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现象,它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成为人们行动的直接导因和原动力。作为消费者,当他只有购买消费品的欲望,而无能力支付货币时,就只是需要;只有当他既有对消费品的欲望,并且有货币支付能力时,才是需求。

理解这一概念,强调以下三个要点:(1)需求量是个预期概念,不是指实际购买量,是消费者预计、愿意或打算购买的数量。

(2)需求量是指有效需求量,即有现实支付能力的需求。现实的支付能力指拥有足够的货币来支持。

(3)需求总是涉及两个变量:价格(Price)和需求量(Quantity)。没有相应的价格,就谈不上需求。

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需求则是消费者在某种商品的价格恒定的情况下,受经济因素影响,而引起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间接数量。

2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社会时尚、人口数量与结构等。它们各自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影响如下:(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

(2)偏好。偏好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喜爱程度。人们只有喜欢某种商品才有购买的欲望,因此,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对商品偏好的上升会增加该商品的需求量。偏好既与消费者的个人爱好和个性有关,也与整个社会风俗、时尚有关。而一些时效性较强的商品(如流行时装、音乐唱片)的需求对社会偏好十分敏感,即使价格不变,由于社会时尚的改变,流行时髦的变迁,需求量也会有急剧的变化。广告往往也对人们的偏好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一些明星的广告,会对一些“追星族”起到示范效应,从而增加对该广告商品的需求。

(3)收入。一般来说,收入与需求是正相关的,即在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越高,对商品的需求就越多,这是因为较高的收入代表了较高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而需求是受支付能力的约束的。

(4)相关商品的价格。需求不仅取决于商品自身的价格,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在其他商品中,有两类商品的价格影响最大。一是替代品,即在消费中相当程度上可互相替代的商品,如猪肉与牛肉,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等。一般来说,某种商品的替代品价格越高,就显得这种商品相对便宜,因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反之则相反。例如,如果猪肉的价格上涨,牛肉的价格相对猪肉来说会显得较为便宜,人们就会用牛肉去替代猪肉,从而·26·第二章需求与供给增加对牛肉的需求。二是互补品,即经常放在一起消费的商品,如汽车与汽油、钢笔与墨水等。

显然,如果汽油价格暴涨,使用汽车就会变得昂贵,因而对汽车的需求会下降。因此,当某种商品的互补品价格上涨时,这种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少。

(5)人口。人口对需求的作用与收入大致相同,人口的上升会使消费者的数量增加,从而增加市场的需求。例如,出生率的提高会导致奶粉、一次性尿布等婴儿用品的需求增加。

(6)预期。对商品需求产生影响的是社会的群体预期,而无论这种预期正确与否。如果人们普遍预期某一商品未来价格会显著上涨,则会增加现时的消费,或多购买一些储存起来。

预期效应有时会带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反常现象,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分为两种情况。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商品的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化。对于低档商品而言,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商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

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有:▲企业的促销策略。广告、推销方式、销售渠道的选择及其实施效果,都会影响产品的需求量。

▲人口及其构成的变动。人口数量、地理分布、文化结构、年龄结构等,也会影响商品的需求量。

3需求函数所谓需求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也就是说,在以上的分析中,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需求数量的因素的函数。一般形式:dεQ=f(P,I,Pc,Ps,T,P,A,…)dQ: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P(该商品价格),PC(互补商品价格),PS(替代商品的价格),I(收入),T(偏好),Pε(对价格的预期变动),A(企业广告费),…:其他影响该商品需求量的自变量。

但是,如果我们对影响一种商品需求数量的所有因素同时进行分析,这就会使问题变得复杂起来。在处理这种复杂的多变量问题时,通常可以将问题简化,即把影响因素放在水平本身的价格上,而同时使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这是因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决定需求数量的最基本的因素,所以,我们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仅仅看成是这种商品的价格的函数,于是,需求函数就可以用下式表示:Qd=f(P)(21)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Qd为商品的需求量。

为了更进一步简化分析,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大多使用线性需求函数,其形式为:dQ=α-β·P(22)其中α、β为常数且大于零,α为截距,β为斜率倒数。

·2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需求函数Qd=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商品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加以表示。

1需求表商品的需求表是一张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表21是一张某商品的需求表。

表21某商品的需求表价格数量组合ABCDEFG价格(元)1234567需求量(单位数)700600500400300200100从表21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譬如,当商品价格为1元时,商品的需求量为700单位;当价格上升为2元时,需求量下降为600单位;当价格进一步上升为3元时,需求量下降为更少的500单位;如此等等。需求表实际上是用数字表格的形式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

2需求曲线(1)含义与图形需求曲线是以几何图形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商品的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中商品不同的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图21是根据表21绘制的一条需求曲线。

在图21中,横轴OQ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的价格。应该指出的是,与数学上的习惯相反,在微观经济学分析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时,通常以纵轴表示自变量P,以横轴表示因变量Q。

图中的需求曲线是这样得到的:根据表21中每一个商品的价格需求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中描绘相应的各点A、B、C、D、E、F、G,然后顺次连接这些点,便得到需求曲线Qd=f(P)。它表示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微观经济学在论述需求函数时,一般都假定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分割性。正是由于这一假定,在图21中才可以将商品的各个价格需求量的组合点A、B、C……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条光滑的连续的需求曲线。图21某商品的需求曲线图21中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实际上,需求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上各点的斜率是相等的。当需求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曲线,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是不相等的。

·28·第二章需求与供给需求曲线分为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二者的形状类同。

个人需求曲线表示单个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市场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市场需求曲线可由市场中各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横向相加求得。即在每个价格之下的市场需求量是所有个人在该价格之下的需求量之和。

(2)需求曲线的特殊形状需求曲线在通常情况下是一条负斜率的曲线,但可能遇到以下几种例外的情况。

第一,某些炫耀性产品。例如,珠宝、项链之类装饰品,是代表一定的社会地位与身份的,如果价格下降,它们不再能代表这种社会地位与身份,对它们的需求量就只有减少。

第二,某些珍贵、稀罕性商品。例如,古董、古画、珍邮之类珍品,往往是价格越高越显示出它们的珍贵性,从而对它们的需求量就越大。

第三,某些商品小幅度升降价,需求按正常情况变动;大幅度升降价,人们就会采取观望的态度,需求将出现不规则的变化。例如,证劵、黄金市场上就经常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的需求曲线可能呈现不规则状态。

(3)需求定理建立在需求函数基础上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需求量变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表21中可见,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相应地,在图21中的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需求定理。

在理解价格的决定时,需求定理是很重要的。

需求定理的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需求定理作为一种经济理论也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为前提的。这个假设条件就是“其他条件不变”。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是不变的。离开了这一前提,需求定理就无法成立。

【专栏21】需求定理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为什么演唱会的门票价格高需求也不减少,是因为其他条件发生了变化,在实践中,我们则要经常考虑“其他条件”。如果大雨连天,雨伞的价格上升,而其需求量也增加了。从现象看,这显然是与需求定律不符,这是否意味着需求定律是错的?不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考虑“其他条件”。依次类推,股票价格上涨,买的人反而多了,是因为存在“其他条件”,如投资者预期该股票的价格还会上涨,有钱可赚。同理,土豆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为消费者收入较低,买不起其他食品,或者说,消费的主食因收入的限制而只好采用土豆,当土豆价格上涨时,他们预期价格还会涨,于是就去抢购了,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吉芬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