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书名:
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经济学)
作者:
候俊华,程国江主编
本章字数:
163772
更新时间:
2023-09-25 11:34:24

案例点评: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这就是说消费者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和用一元钱买到的商品边际效用相等。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商品的边际效用在递减,货币的边际效用也在递减。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你存货币越多,购买物品就越少,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费者就应该把一部分货币用于购物,增加他的总效用;反过来,消费者则卖出商品,增加货币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总效用。经济学家的消费者均衡的理论看似难懂,其实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已经遵循了消费者均衡理论。

·70·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三、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理论告诉我们,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逐步下降的。但是,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并不等于该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价格。然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按实际的市场价格支付的。于是,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的市场价格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便构成了消费者剩余的基础。例如,某种汉堡包的市场价格为3元,某消费者在购买第一个汉堡包时,根据这个汉堡包边际效用,他认为值得付5元去购买这个汉堡包,即他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5元。于是当这个消费者以市场价格3元购买这个汉堡包时,就创造了额外的2元的剩余。在以后的购买过程中,随着汉堡包的边际效用递减,他为购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汉堡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分别递减为4.50元、4.00元和3.50元。这样,他为购买4个汉堡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金额为5.00元+4.50元+400元+3.50元=17元。但他实际按市场价格支付的总金额为3.00元×4=12元。两者的差额=17元-12元=5元,这个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因此,我们将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金额与实际支付的金额之差称为消费者剩余(ConsumerSurplus,简称CS)。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简单地说,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42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具体地看,在图42中,需求曲线以反需求函数Pd=f(Q)的形式给出,它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假定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为P0,消费者的购买量为Q0,那么,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定义,在产量0到Q0区间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表示消费者为购买Q0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金额,即相当于图中的面积图42消费者剩余OABQ0;而实际支付的总金额等于市场价格P0乘以购买量Q0,即相当于图中的矩形面积OP0BQ0。这两块面积的差额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P0AB就是消费者剩余。

d令反需求函数为P=f(Q),价格为P0时的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0,则消费者剩余(CS)为:Q0CS=f(Q)dQ-P0Q0(410)∫0(410)式右边的第一项即积分项表示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总金额,第二项表示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总金额。

最后需要指出,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专栏43】买的东西值不值假设在拍卖会上,有一张崭新的猫王首张专辑进行拍卖,你和三个猫王迷(张三、李四、王五)出现在拍卖会上。你们每一个人都想拥有这张专辑,但每个人为此付出的价格都有限。假·7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设你愿意花1000元,张三愿意花750元,李四愿意花700元,王五愿意花500元。

卖者为了卖出这张专辑,从100元开始叫价。由于你们四个买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要多得多,价格很快上升。当卖者报出800元时,你得到了这张专辑。要注意的是,这张专辑将归对该专辑评价最高的买者。你用800元买到这张专辑,得到什么收益呢?你本来愿意为这张专辑出1000元,但实际只付出800元。你得到了200元的消费者剩余。而其余的三个人在参与拍卖中没有得到消费者剩余,因为他们没有得到专辑,也没有花一分钱。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

还比如你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件100元的上衣,你在购买时肯定要向卖衣服的人砍价,问80元卖不卖,卖衣服的理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往往会同意让些利,促使消费者尽快决断,否则消费者就会有到其他柜台看看的念头。讨价还价可能在90元成交。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吗?显然不是,这实际是消费者对这件衣服的主观评价而已,就是为所购买的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放弃购买,觉得不值,这时你的消费者剩余是负数,你就不会购买了;相反,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购买,觉得很值,这时就有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并不是消费者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买了消费者剩余为负的感觉也不是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就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觉而已。这就是我们对所购买的东西说值不值的含义。

第三节序数效用与消费者行为本节采用序数效用论的假定,即效用只可用序数来度量。由于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本节将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深入地阐述需求曲线的经济含义。

一、关于偏好的假定若在商品组合A和商品组合B中消费者宁愿选择前者,我们就说A严格偏好于B,记作A>B。这种情况也被说成B排在A后或B劣于A,记作B<A。若商品组合A至少要比商品组合B好,记为A≥B。若消费者对这两组商品选择的态度是“随便哪一组”,我们就说A与B并列,或A与B无差异,记作A~B。“>”为强偏好关系,或者严格偏好关系、“≥”为弱偏好关系,“~”为无差异关系。序数效用论者假定偏好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偏好的完备性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组合A和B,要么A≥B,要么B≥A,要么两者均成立,即A~B。

2偏好的非对称性若A>B,则不存在B>A。

3偏好的传递性若A≥B,且B≥C,则A≥C。

4偏好的单调性若A=(X1,X2),B=(X1,X2),如果X1≥X1,且X2≥X2,则A≥B,通俗地说,偏好的·72·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单调性就是消费者认为商品的数量“多多益善”。

5偏好的凸性若A~B,C=[tA+(1-t)B],(0<t<1),则C>A~B。偏好的凸性就是消费者认为平均消费组合要比极端消费组合好。

【专栏44】例题:已知两个消费组合,A=(3,5),B=(5,3),现取t=0.5,那么,另一个新的消费组合C便为:C=[tA+(1-t)B]=[0.5×(3,5)+0.5×(5,3)]=(1.5,2.5)+(2.5,1.5)=(4,4)由此可见C>A,C>B。这一新的消费组合比A或者B都要更好。

二、无差异曲线考虑两种商品X1和X2,其数量也用X1和X2来表示。图43是以这两种商品的数量为坐标轴建立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点集与全体商品组合的集合形成一一对应。因此我们不必区分这两个集合,即我们将“平面上一点”和“一个商品组合”看作具有相同意义。设A是此平面上任意一点,过此点分别作水平线m和铅垂线n。点F和点G分别是水平线m上点A右侧的一点和铅垂线n上点A下方的一点。根据非饱和性假设有F>A和G<A。令点G沿线段GF向右上方连续移动,当它到达点F的位置时这个动点已由劣于A连续移动变成优于A。因此不难理解,线段GF上存在一点B,使B~A。于是我们找到了一个与A无差异的点。显然,这样的点有无穷多个,它们形成一条曲线I。我图43无差异曲线们将全体无差异点的轨迹称为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在此,我们再进一步引入效用函数的概念。效用函数表示某一商品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水平。假定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则效用函数为:U=f(X1,X2)(411)X1和X2分别为两种商品的数量;U为效用水平。在此基础上,与无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用函数为:0U=f(X1,X2)=U(412)·7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U0为一个常数,表示一个不变的效用水平。该效用函数有时也被称为等效用函数。

三、无差异曲线特征无差异曲线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上任意两点代表着相同的偏好。

第二,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即无差异曲线的递减性。设A=(X1,X2)和B=(X1,X2)是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意两个点,且X1>X1。如果X2≥X2,则根据偏好的非饱和性知B>A,这与A、B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相矛盾。于是必有X2<X2,即无差异曲线是单调下降的。

第三,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为什么无差异曲线具有凸向原点的特征呢?这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关于这一点,将在下一个问题中得到详细的说明。

第四,同一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互不相交,即无差异曲线的有序性,见图44。

第五,愈远离原点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效用水平愈高,即无差异曲线的一致性,见图45。

图44中有两条无差异曲线Ⅰ和Ⅱ,它们相交于点A。点B和点C分别是这两条无差异曲线上异于A的点。因为点A和点B在无差异曲线Ⅰ上,所以B∶A。同理有A∶C。根据消费者偏好的传递性,就有B∶C。既然这两点是无差异的,它们应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因此,处于两条不同无差异曲线上的点B和点C不可能相交。

图44无差异曲线的有序性图45无差异曲线的一致性图45设Ⅰ和Ⅱ是两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并且Ⅱ较Ⅰ更远离原点。任做一条分别与这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于A1和A2的水平线,根据偏好的非饱和性可知A1<A2。这就证明了Ⅱ较Ⅰ代表更优的效用水平。

四、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1对商品2的边际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ΔX2MRS12=-(413)ΔX1式中,ΔX1和ΔX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变化量。由于ΔX1是增加量,ΔX2是减少·74·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量,两者的符号肯定是相反的,为了使MRS12的计算结果是正值,以便于比较,就在公式中加了一个负号。

当商品数量的变化趋于无穷小时,则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公式为:ΔX2dX2MRS12=lim-=-(414)Δx1→0ΔX1dX1显然,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

五、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是关于“1单位X1值几单位X2”的消费者主观评价,这个数越大表明消费者对X1商品的评价越高而对X2商品的评价越低。在保持无差异的前提下,随着商品X1消费的增加,X2商品的消费相应减少,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对X1商品的评价应当是不断下降的,即边际替代率是不断减少的,这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MRS12随X1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原因相同,是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商品的多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dX2现在可以如下给出无差异曲线下凸性的证明:边际替代率递减MRS12=-递减dX1dX2dX2递增2>0无差异曲线凸向下。

dX1dX1六、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的形状表明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一种商品对另一种商品的替代程度。由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的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凸向原点的,这是无差异曲线的一般形状。下面,考虑两种极端的情况,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有着特殊的形状。

1完全替代品的情况完全替代品指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完全替代的情况下,两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12就是一个常数,相应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

【专栏45】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用X1表示2个苹果,X2表示1个菠萝。假设消费者对这两个选择无任何差别,X1和X2就是一对完全替代品。

根据这一假设,MRS12=2为一个恒等式,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各处的斜率均为-2。换言之,该种商品的无差异曲线为斜率等于-2的直线(见图46)。

2完全互补品情况两种商品为完全互补品是指它们只有按一定比例搭配使用才能有用。眼镜框和眼镜片是一对互补性很强的互补图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品,但前者也可独立地作为演出道具。这说明它们也不是46严格意义上的完全互补品。严格意义上的完全互补品也是不存在的,这个概念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

·7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专栏46】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用X1表示一双鞋子的左鞋,X2表示同样一双鞋子的右鞋,则它们为完全互补品,其无差异曲线如图47所示。

假定某消费者只消费两种商品,而且这两种商品之间是完全互补的关系,则相应的效用函数的通常形式为:U(X1,X2)=min{aX1+bX2}(415)其中,X1、X2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数量,常数a、b>0,符号min表示效用水平由括号中最小的一项决定。只有在无差异曲线的直角点上,两种互补商品刚好按固定比例被图47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消费,所以,在任何一条关于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的直角点上,都有U=aX1=bX2,且直角点上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常数,即均有MRS12=a/b。

七、预算线无差异曲线描述了消费者对不同的商品组合的偏好,它仅仅表示了消费者的消费愿望。

这种愿望构成分析消费者行为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必然会受到自己的收入水平和市场上商品价格的限制,这就是预算约束。预算约束可以用预算线来说明。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假设只考虑两种商品X1和X2(其数量也用X1和X2来表示),消费者收入为M,则预算方程式为:P1X1+P2X2=M(416)式中,P1和P2分别为两种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预算M是既定的,图48中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即为预算线(BudgetLine)。

预算方程式(416)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其解集合即为预算线。预算线上每个点都是预算方程的解,都是消费者花光其预算M所能买到的商品组合。因此,预算线将整个平面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两条坐标轴和预算线所围的封闭三角形区域,称为消费可能区域;一个是消费可能区域的补集,称为消费不可能区域。消费可图48预算线能区域中的每个点都表示消费者有能力买到的商品组合(P1X1+P2X2≤M),其中预算线上的点花光了预算M(P1X1+P2X2=M),而其他点则未花光这一笔预算(P1X1+P2X2<M)。消费不可能区域中的每个点所表示的商品组合都是消费者用预算M买不到的商品组合,因为这样的点使得P1X1+P2X2>M。

预算线的基本变动只有两种:平移和旋转。导致预算线平移的常见情形是两种商品的价·76·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格P1和P2不变(从而预算线斜率不变)而消费者的预算M变动。当消费者的预算M提高时,消费可能区域扩大,预算线向外平移;当消费者的预算M降低时,消费可能区域缩小,预算线向内平移。两种商品的价格P1和P2同比例变动而消费者的预算M不变,或M与P1和P2的变动比例不同也导致预算线平移。预算线旋转的情形是预算线绕其与坐标轴交点的旋转。如果P1变动而P2和M不变,那么预算线在X2轴上的截距不变而它在X1轴上的截距和斜率都改变了,于是预算线将绕其与X2轴的交点旋转。至于旋转的方向,可视其在X1轴上截距的变化而定。更方便的判定方法是考察消费可能区域的变化。如果P1变大,则消费者变得相对更穷,从而消费可能区域缩小,预算线绕其与X2轴的交点顺时针旋转。以此类推,其他的变动都可看成这两种变动的叠加,具体见图49。

图49预算线的变动八、消费者均衡条件在已知消费者的偏好和预算线约束的前提下,就可以分析消费者对最优商品组合的选择。

具体的做法是,把前面考察过的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结合在一起,来分析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购买选择行为。

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商品组合。

也就是说,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第二,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

下面,利用图410来具体说明消费者的最优购买行为。

首先,把要分析的问题准确表述如下:假定消费者的偏好给定,再假定消费者的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给定,消费者应该如何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以获得最大的图410消费者的均衡效用呢?认真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第一,消费者偏好给定的假定,意味着给定了一个由该消费者的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所构成的无差异曲线簇。为了简化分析,我们从中取出三条,分别为无差异曲线U1、U2和U3。第二,消费者的收入和两种商品的价格给定的假定,意味着给定了该消费者的一条预算线(AB)。

面对图410中的一条预算线和三条无差异曲线,只有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的相·7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切点E,才是消费者在给定的预算约束下能够获得最大效用的均衡点。在均衡点E处,相应的最优购买组合为(X1,X2)。

为什么唯有E点才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呢?这是因为,就无差异曲线U3来说,虽然它代表的效用水平高于无差异曲线U2,但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既无交点又无切点。这说明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无法实现无差异曲线U3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的购买。

就无差异曲线U1来说,虽然它与既定的预算线AB相交于a、b两点,这表明消费者利用现有收入可以购买a、b两点的商品组合。但是,这两点的效用水平低于无差异曲线U2。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不会用全部收入去购买无差异曲线U1上a、b两点的商品组合。事实上,就a点和b点来说,若消费者能改变购买组合,选择AB线段上位于a点右边或b点左边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都可以达到比U1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以获得比a点和b点更大的效用水平。这种沿着AB线段由a点往右和由b点往左的运动,最后必定在E点达到均衡。显然,只有当既定的预算线AB和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E点时,消费者才在既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满足。故E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在E点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与预算线的斜率相等,即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即在均衡点E有:P1MRS12=(417)P2这就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它表示: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

第四节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本节属于比较静态分析,将先后考察商品价格变化和消费者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一、价格变化:价格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在其他条件均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发生移动,并由此可以得到价格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1在图411中,假定商品1的初始价格为P1,相应的预算线为AB,它与无差异曲线U1相12切于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如果商品1的价格由P1下降为P1,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2AB′,于是,AB′与另一种较高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均衡点E2。如果商品1的价格再由P1继3续下降为P1,相应的预算线由AB′移至AB″,于是,AB″与另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3相切于均衡点E3。以此类推,随着商品1的价格的不断变化,可以找到无数个诸如E1、E2和E3那样的均衡点,它们的轨迹就是价格消费曲线。

·78·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图411价格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在每一个均衡点上,都存在着商品1的价格与商品1的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商品1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P1数值和相应的均衡点上的X1数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这便是图411(b)中的需求曲线X1=f(P1)。因此,序数效用论者所推导的需求曲线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它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化。尤其是,需求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商品需求量都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的均衡数量。

二、收入变化: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收入消费曲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以图412来具体说明收入消费曲线的形成。在图(a)中,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预算线由AB移至A′B′,再移至A″B″,于是,形成了三个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1、E2和E3。如果收入水平的变化是连续的,则可以得到无数个这样的均衡点的轨迹,这便是图(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图(a)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和商品2的需求量都是上升的,所以,图(a)中的两种商品都是正常品。同理,在图(b)中,随着收入水平的连续增加,描绘出了另一条收入消费曲线。

但是图(b)中的收入消费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它表示: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开始是增加的,但当收入上升到一定水平之后,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量反而减少了。这说明,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上,商品1由正常品变成了劣等品。我们可以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例子。譬如,对某些消费者来说,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土豆是正常品;而在收入水平较高时,土豆就有可能成为劣等品。因为,在他们变得较富裕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减少对土豆的消费量,而增加对其他肉类与食物的消费量。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商品的需求量。与恩格尔曲线相对应的函数关系为X=f(I),其中,I为收入水平;X为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图412中的收入消费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和商品的需求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以商品1为例,当收12入水平为I1时,商品1的需求量为X1;当收入水平增加为I2时,商品1的需求量增加为X1;当3收入水平再增加为I3时,商品1的需求量变动为X1,以此类推,可以得到一一对应的收入和需求量的组合,描绘在相应的平面坐标图中,便可以得到相应的恩格尔曲线,见图413。

·7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图412收入消费曲线图413恩格尔曲线第五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本节将分别讨论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以此进一步说明这两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形状特征。

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

【专栏47】可口可乐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好消息!现在可口可乐便宜了,我的收入购买力增加了。实际上我比以前更富了。因为·80·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我是一个富人,我可以买更多的雪碧和更多的可口可乐。”(这是收入效应)“现在可口可乐的价格下降了,我放弃每一瓶雪碧可以得到更多可口可乐。因为现在雪碧更贵了,我要少买雪碧多买可口可乐。”(这是替代效应)你发现哪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

表43当可口可乐价格下降时的收入与替代效应物品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总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同方向发生消费者更富了,因此,他购可口可乐相对便宜了,因此可口可乐作用,因此消费者购买更多可口买了更多可口可乐消费者购买更多可口可乐可乐收入与替代效应反方向发生作消费者更富了,因此,他购雪碧相对贵了,因此,消费雪碧用,因此对雪碧的总效应难以买了更多雪碧者购买更少雪碧确定事实上,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可口可乐价格下降使消费者状况变好。如果可口可乐和雪碧都是正常物品,消费者将要把他购买力的提高用于这两种物品。这种收入效应倾向于使消费者购买更多雪碧和更多可口可乐。但同时,可口可乐的消费相对于雪碧的消费变得便宜了。这种替代效应使消费者选择更多可口可乐和更少雪碧。

综上所述,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二、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图414为例分析正常物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图414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1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在图414中,由于商品1的价格P1下降,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提高了,消费者的新的均衡·8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点b不是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1上,而是在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2上。为了得到替代效应,必须剔除实际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使消费者回到原来的无差异曲线U1上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利用补偿预算线这一分析工具。

什么是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具体地说,在商品价格下降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假设可以取走消费者的一部分货币收入,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维持原有的水平,补偿预算线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下降到只能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这一情况。相反,在商品价格上升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时,假设可以对消费者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货币收入补偿,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维持原有的水平,补偿预算线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到得以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这一情况。

为了剔除实际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使消费者能够回到原有的无差异曲线U1上去,其具体的做法是: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且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这种做法的含义是:补偿预算线FG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表示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减少(用预算线的位置由AB′,向左平移到FG表示)刚好能使消费者回到原有的效用水平。补偿预算线FG与无差异曲线U1相切于均衡点c,与原来的均衡点a相比,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1X″1,这个增加量就是在剔除了实际收入水平变化影响以后的替代效应。它显然归因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它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在这里,P1下降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1X″1是一个正值,这说明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2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总效应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设想一下,把补偿预算线FG再推回到AB′的位置上去,于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就会由无差异曲线U1上的c点回复到无差异曲线U2上的b点,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量X″1X1就是收入效应。这是因为,在上面分析替代效应时,是为了剔除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才将预算线AB′移到补偿预算线FG的位置。所以,当预算线由FG的位置再回复到AB′的位置时,相应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1X1必然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显然归因于商品1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它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在这里,收入效应X″1X1是一个正值。这是因为,当P1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消费者必定会增加对正常物品商品1的购买。也就是说,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综上所述,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专栏48】例题: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假设某消费者关于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0.02M-2P,消费者收入M=6500,该商品的价格由P1=20下降为P2=10,求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因为消费者收入M为6500,则Q=0.02M-2P=130-2P,即Q(P)=130-2P。

可得价格变化的总效应为ΔQ=Q(10)-Q(20)=(130-2×10)-(130-2×20)=20。

·82·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降价前商品的需求量为Q(20)=130-2×20=90,降价后可省下货币90×(20-10)=900,即降价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提高了900,使消费者维持实际收入的名义收入是M1,则M1=6500-900=5600。在新的价格P2=10和维持实际收入的假设下,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1=0.02M1-2P2=0.02×5600-2×10=92于是替代效应=Q1-Q(20)=92-90=2降价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提高了900,因此降价后的实际收入为M2=6500+900=7400。在原价格P1=20和新的实际收入M2=7400的假想条件下,消费者的需求量为:Q2=0.02M2-2P1=0.02×7400-2×20=108于是收入效应=Q2-Q(20)=108-90=18三、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仅考虑商品价格变动所产生的替代影响时(假设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并未变动),任何商品消费者总是倾向于增加购买变得更便宜的商品而减少购买变得更贵的商品。这就是说,商品涨价(价格增量大于零)则其替代效应为负数;商品降价(价格增量小于零)则其替代效应为正数,即任何商品的替代效应总是与其价格增量异号。

仅考虑商品价格变动所产生的收入影响时(假设相对价格并未变动),情况就要复杂一点。

商品涨价使消费者实际收入降低,如果商品是正常商品,消费者将减少自己的需求量;如果商品是低档商品,消费者反而会增加自己的需求量。这就是说,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与其价格增量异号而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与其价格增量同号。

因为价格变动的总效应等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之和,而正常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都与其价格增量异号,所以正常商品的总效应也与其价格增量异号。这就说明正常商品符合需求规律,或者说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是单调下降的。因为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与其价格增量异号而收入效应则与其价格增量同号,所以低档商品的总效应是否与其价格增量同号就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绝对值大小的对比了。如果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收入效应的绝对值)①,则总效应与价格增量异号,从而符合需求规律;如果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则总效应与价格增量同号,从而违反需求规律。我们将这两类低档商品分别称为非吉芬物品和吉芬物品(GiffenGoods,见表44)。在此我们特别强调,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的低档商品,也是唯一违反需求规律的商品。

根据上面分析思路,从图415可知,当X1的价格下降时,预算线由AB变为AB′,其替0112代效应为X1X1,收入效应为X1X1。当X1为劣等品时,其替代效应仍大于收入效应,总需求0220增加X1X1,见(a)图。当X1为吉芬品时,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总需求减少X1X1,见(b)图。

①经济学文献中经常忽略负号而将一个负数说成其绝对值,以下我们也将遵从这一习惯。

·8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图415劣等品与吉芬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表44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商品类别替代效应与价格的关系收入效应与价格的关系总效应与价格的关系需求曲线的形状正常物品反方向变化反方向变化反方向变化向右下方倾斜低档物品反方向变化同方向变化反方向变化向右下方倾斜吉芬物品反方向变化同方向变化同方向变化向右上方倾斜四、吉芬之迷19世纪的欧洲,马铃薯主要被用来喂牲口。民间有一种普遍的误解,认为它不宜作为人的食品。1845年爱尔兰发生大饥荒,人们不得不开始食用马铃薯。英国人吉芬在爱尔兰的一个穷山区调查发现,该地区的马铃薯违反需求规律。此前,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需求规律是一个铁的规律,是不可能违反的,因此吉芬的发现开始并未引起重视,人们都认为这一发现是统计错误而产生的结果。但后来陆续几批经济学家的相同调查结果使人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现象。

因当时经济学界对这一现象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故称之为“吉芬之谜”。

当时当地的马铃薯是一种低档商品,收入越高者越不愿意购买它。现在我们只需证明它的替代效应很小而收入效应较大,吉芬之谜就得以破解。

我们假设1845年爱尔兰的那个穷山区只有马铃薯和面包两种用来充饥的食品,前者产量较大而价格很低,后者产量很小而价格很高。大饥荒中人们的收入绝大部分都用来购买马铃薯,而只有小部分收入用于购买面包。马铃薯价格的上涨一方面使它与面包间的相对价格提高了;另一方面也使消费者变得比过去更穷了。考虑替代效应时应注意人们普遍都很穷,马铃薯价格的上涨虽使面包变得相对便宜,但其绝对价格还是很贵的。因此,因替代效应而导致的面包需求量增加不可能很多。换言之,因替代效应而导致的马铃薯需求量的减少并不明显。

这就是说,马铃薯涨价的替代效应很小。又因人们收入中的绝大部分都用来购买马铃薯,故马铃薯涨价使人们的实际收入大幅度降低。明显比过去更穷的消费者不得不大量减少面包(正常商品)的消费而大幅度增加马铃薯(低档商品)的消费。这就是说,马铃薯涨价的收入效应是很大的。因此,当时当地的马铃薯就是一种吉芬物品。

·84·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本章小结1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得到的满足感。或者说,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其欲望的能力的主观评价。

2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主要是由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商品的多用性所导致的。

3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4无差异曲线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5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金额与实际支付的金额之差称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

6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存在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7只有当既定的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相切时,消费者才在既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满足。故该切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

8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9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与其价格增量同号,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其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则总效应与价格增量同号,从而违反需求规律。

本章思考题21消费X、Y两种商品的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两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PX=4,PY=2,消费者的收入为M=30,求:该消费者对商品X和Y的需求量。

2消费X、Y两种商品的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X、Y的价格均为4,消费者的收入为144元。试求:(1)该消费者的需求量以及效用水平为多少?

(2)若X的价格上升为9元,对两种商品的需求量有何变化?

(3)在价格上升为9元后,若要维持当初的效用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最少应达到多少?

(4)在价格上升为9元的情况下,所带来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各为多少?

3所有收入用于消费商品X、Y的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X,当PX=3、PY=2时,对于该消费者来说,X是哪种类型的商品?

·8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4设需求曲线的方程为Q=10-2P。试求:(1)点弹性为多少?

(2)怎样调整价格,可以使得总收益增加?

(3)价格P=2元时,消费者剩余为多少?

5作一个无差异曲线图来描述一种吉芬物品价格上涨时的情形。

6免费发给消费者一定量的实物与发给消费者按市场价格计算的这些实物折现的现金,哪个方法给消费者带来的效应更大?为什么?请用无差异曲线说明。

αα7已知效应函数为U=X+Y,求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和MRSYX;当X=10,Y=5时它们分别等于多少?

8为什么劣等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可能为负的、零或者正的?

·86·第五章生产理论【学习目标】本章是分析生产者行为,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的目标,要讲求效率,首先要讲求技术效率的可行性(即生产函数),即从技术效率的角度来进行决策。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产函数的含义,掌握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和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掌握生产者如何有效率的生产,理解生产的规模报酬含义,了解生产理论的应用。

【导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年)的人口论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报酬递减定律。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

最终劳动的边际产出与平均产出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

在20世纪,技术的飞速进步,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食物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少地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从1970年到1995年,世界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导致食品供给的增长快于需求增长,结果,粮食价格除了70年代初的短暂上升之外一直处于下降中。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是农用土地的增加。例如,从1961—1975年,在非洲,农业用地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3.3%,拉丁美洲则从19.6%上升至22.4%,在远东地区,该比值则从21.9%上升至22.6%,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西欧由46.3%降至437%。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个严重的问题。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原因之一。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再分配的困难和生产率低的地区收入亦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

本章和下章将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并从对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然后,将供给曲线和上一章从消费者行为分析中推导的需求曲线结合在一起,分析商品市场的均衡问题。

第一节生产函数一、生产函数“生产”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不仅仅意味着制·8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造一台机床或是纺织一匹布,它还包含了其他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如经营一家商店或证券公司、出租车的客运服务、为他人打官司、剧团的演出、为病人看病,等等。

厂商进行生产的过程就是从投入生产要素到生产出产品的过程。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类型。劳动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土地不仅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如森林、江河湖泊、海洋和矿藏等。资本可以表现为实物形态或货币形态。资本的实物形态又称为资本品或投资品,如厂房、机器设备、动力燃料、原材料等。资本的货币形态通常称为货币资本。

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在不同社会形态中,以上各要素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农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土地,在工业社会是资本,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企业家才能。

厂商能够通过多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把投入转化为产出,我们就可以使用生产函数来描述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假定X1,X2,…,Xn顺次表示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n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Q表示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Q=f(X1,X2,X3,X4,…,Xn)(51)X1—劳动,X2—土地,X3—资本,X4—企业家才能,…,Xn—生产技术、企业制度等。

上式只反映一定时间、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随着时间、技术条件的变更,生产函数将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函数。新的生产函数可能是以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生产出更多或更少的产量,也可能是以变化了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进行生产。

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

若以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以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生产函数可写为:Q=f(L,K)(52)这个方程显示了产出与劳动和资本这两种投入品之间的数量关系。例如,生产函数描述的可能是一家有特定厂房面积和特定装配工人的企业每年生产的个人电脑的台数;或者,它描述的可能是一个有着特定数量的农机和工人的农场可以收获的水稻产量。生产函数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若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同,则产品的产出量也不同,一般来讲,更多的投入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产出。

第二,厂商采用的生产技术决定厂商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生产技术与生产函数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这里的“技术”具有广泛的含义,譬如,厂商设备的差别、管理水平的高低、劳动者素质的优劣等都会对厂商的“技术”产生影响,都将影响该厂商的投入产出关系。

为了生产某种商品,厂商通常可以选择不同的生产技术,因此厂商总是面临着多种不同的生产函数。但是不论厂商选择哪一种生产函数,一旦采用,就确定了厂商可能产生的最大限度。在任何时候,如果厂商希望增加产出,它就必须进行更多的要素投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技术”是对厂商生产特性的一种综合性描述。所以,我们常常用不同的生产函数来表示不同的生产技术,也用生产函数的改变来反映生产技术的改变。

·88·第五章生产理论二、短期和长期企业调整其要素投入组合需要时间。一个新工厂需要计划、建设,需要订购和装运机器与其他设备。这些行为的完成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我们只关注短期生产决策,比如一个两月,企业就很难使用资本代替劳动。由于企业需要考虑要素是否可变,如果能,需要多长时间,因此,在分析生产时,有必要区分短期和长期。我们把生产函数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类型。

短期指生产者不能根据其所要达到的产量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在短期内,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

生产者在短期内可以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变要素投入。如劳动、原材料等。生产者在短期内无法进行数量调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变要素投入。如机器设备、厂房等。一般情况下,在短期,资本投入是固定的,劳动是可以改变的,厂商产量取决于劳动的改变。

长期指生产者可以根据其所要达到的产量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在长期,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的要素投入。例如,生产者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甚至还可以加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生产。由于在长期所有的要素投入都是可变的,因而也就不存在可变要素投入和不变要素投入的区分。

企业在短期和长期所做出的决策是截然不同的。在短期,企业为了最大化其某个工厂或设备的效率而调整劳动密度。所有的固定投入决定了基于以前对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估计而做出的长期决策的产出。长期和短期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区分,比如一年。长期和短期的区分视具体情况而定,例如钢铁行业,两年内通过增加劳动、两年后通过增加劳动或资本增加产量;而食品行业,六个月内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增加产量,超过六个月后可以通过增加劳动、也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来增加产量。那么,两年是钢铁行业的短期,六个月是食品行业的短期。

第二节一种变动要素的生产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本节在讨论问题时,假定只有一种要素的投入是可变的,其余要素投入是固定的。这一假定表明我们所进行的是一种短期分析。通常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生产要素。

由生产函数Q=f(L,K)出发,假定资本投入量是固定的,用K表示,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用L表示,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Q=f(L,K)(53)这是通常采用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形式,它被称为短期生产函数,是一种用来考察短期生产理论,即考察生产者在短期内对可变生产要素进行调整的生产理论。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概念短期生产函数Q=f(L,K)表示:在资本投入量固定时,由劳动投入量变化所带来的最大产量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劳动的总产量(TotalProduct)、劳动的平均产量(Average·8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Product)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arginalProduct)这三个概念。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英文简写顺次是TP、AP和MP。

劳动的总产量TPL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它的定义公式为:TPL=f(L,K)(54)在资本K的上面加一横线表示它是一个常数,只有劳动L这个生产要素是生产中的可变生产要素。它可以表示为:TPL=Q=f(L)(55)劳动的平均产量APL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它的定义公式为:TPL(L,K)APL=(56)L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指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它的定义公式为:ΔTPL(L,K)MPL=(57)ΔLdTPL(L,K)或MPL=(58)dL类似地,对于生产函数TPK=f(L,K)来说,它表示:在劳动投入量固定时,由资本投入量变化所带来的最大产量的变化。由该生产函数可以得到相应的资本的总产量、资本的平均产量和资本的边际产量,它们的定义公式分别是:TPK=f(L,K)(59)TPK(L,K)APK=(510)KΔTPK(L,K)MPK=(511)ΔK我们举例说明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如何随投入量的变化而变化。表51给出了某个电子设备制造厂一个车间的产出与劳动投入之间的关系。前三列表示的是在10单位的固定资本下使用不同量的劳动所能得到的日产量(第一列为劳动的使用量,第二列为固定资本,第三列为产量,第四列为平均产量,第五列为边际产量)。表中Q=f(L,K)。

表51劳动投入变化所引起的农产品产出变化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劳动的总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边际产量LKTPLAPLMPL010001103332108453101244410153.753·90·第五章生产理论(续表)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劳动的总产量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的边际产量LKTPLAPLMPL510173.42610172.830710162.29-1810131.63-32总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我们利用表51中的数据绘成图51的总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及边际产量曲线。图51中的横轴表示可变要素投入数量L,纵轴表示产量Q,TPL、APL、MPL三条曲线顺次表示劳动的总产量曲线、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这三条曲线都是先呈上升趋势,而后达到最高点以后,再呈下降趋势。

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由表51和图51可清楚地观察到,第五列表示的边际产量MPL,当固定资本为10单位时,投入劳动由0增加到1时,总产量由0增加到3,增加了3个图51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单位,投入劳动由1增加到2时,总产量则由3增加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到8,增加了5个单位,即边际产量为5;而劳动由2增加到3时,总产量由8增加至12,增加了4个单位,即边际产量为4;劳动投入至2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之后,边际产量逐渐减少。这种在厂房、机器设备等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可变投入劳动的增加,得到的边际产量一开始是递增的,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边际产量就会递减,甚至出现负的边际产量。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规律。在大多数的生产过程中都存在着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边际收益递减现象,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时也被称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直观上这一规律可以这样理解:在上述例子中,如果我们在固定的厂房和有限的设备下投入一个工人生产,这个工人要自始至终完成相关工作,机器会出现闲置,其效率不会太高。

如果增加一名工人,两人可以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产量大幅度增加。如果再增加工人,由于在固定厂房和有限设备下的劳动显得过剩,工作效率降低,总产量虽然增加但边际产量开始下降。最后工人实在太多,挤在一间厂房无事可干,互相聊天扯皮,还影响其他人的正常工作,总产量随之减少,边际产量成了负数。我们也可以·9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举这样一个反例:如果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成立,只要无限制地增加劳动投入而不增加其他投入(包括土地),全世界所需要的粮食可以在一个花盆里种出来。

从理论上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成立的原因在于:对于任何产品的短期生产来说,可变要素投入和固定要素投入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数量组合比例,当可变投入较少的时候,不变投入显得较多,此时增加可变投入可以使要素组合比例趋向合理,从而提高产量的增量;一旦,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的组合达到最佳的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一点之后,随着可变投入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越来越偏离最佳的组合比例,相应的可变投入的边际产量便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了。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强调的是:在任何一种产品的短期生产中,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呈现出递减的特征。或者说,该规律提醒人们要看到在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后必然会出现的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以技术不变为前提,如果生产技术在要素投入变动的同时也发生了变化,这一规律就会发生变化。还需注意的是,不要把劳动投入增加时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劳动质量的可能性变化相混淆,在我们对于生产的分析中,假设所有劳动者的素质是等同的,所有劳动者在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差异。报酬递减是由于其他固定投入品(如机器)的使用限制造成的,并非员工素质的下降。

三、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将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置于同一张坐标图中,来分析这三个产量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图52就是这样一张标准的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图,它反映了短期生产的有关产量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

图52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二)在图5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劳动的边际产量MPL曲线先是上升的,并在B′点达到最高点,然后再下降。由短期生产的这一基本特征出发,我们利用图52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一,关于边际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边际产量的定义公式MPL=dTPL(L,K)可以推知,过TPL曲线任何一点的切线的斜率就是相应的MPL值。

dL正是由于每一个劳动投入量上的边际产量MPL值就是相应的总产量TPL曲线的斜率,·92·第五章生产理论所以,在图中MPL曲线和TPL曲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对应关系:在劳动投入量小于L4的区域,MPL均为正值,则相应的TPL曲线的斜率为正,即TPL曲线是上升的;在劳动投入量大于L4的区域,MPL均为负值,则相应的TPL曲线的斜率为负,即TPL曲线是下降的。当劳动投入量恰好为L4时,MPL为零值,则相应的TPL曲线的斜率为零,即TPL曲线达极大值点。也就是说,MPL曲线的零值点D′和TPL曲线的最大值点D是相互对应的。

进一步地,由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产量MPL曲线先上升,在B′点达到最大值,然后再下降,所以,相应的总产量TPL曲线的斜率先是递增的,在B点为拐点,然后再是递减的。也就是说,MPL曲线的最大值点B′,和TPL曲线的拐点B是相互对应的。

TPL(L,K)第二,关于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平均产量的定义公式APL=L可以推知,连接TPL曲线上任何一点和坐标原点的线段的斜率,就是相应的APL值。

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所以,在图中当APL曲线在C′点达最大值时,TPL曲线必然有一条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其切点为C点。

第三,关于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MPL曲线和APL曲线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两条曲线相交于APL曲线的最高点C′。在C′点以前,MPL曲线高于APL曲线,MPL曲线将APL曲线拉上;在C′点以后,MPL曲线低于APL曲线,MPL曲线将APL曲线拉下。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MPL曲线的变动都快于APL曲线的变动。

因此,就平均产量APL和边际产量MPL来说: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上升的;当MPL<APL时,APL曲线是下降的;当MPL=APL时,APL曲线达极大值。又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MPL曲线是先升后降的,所以,当MPL曲线和APL曲线相交时,APL曲线必达最大值。

此外,由于在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过程中,边际产量的变动相对平均产量的变动而言要更敏感一些,所以,不管是增加还是减少,边际产量的变动要快于平均产量的变动。

【专栏51】例题已知生产函数Q=f(K,L)=KL-0.5L2-0.32K2,Q表示产量,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令K=10。

(1)写出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函数和边际产量MPL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达到极大时厂商雇佣的劳动。

(3)证明当APL达到极大时,APL=MPL=2。

解答:对于生产函数Q=KL-0.5L2-0.32K2,当K=10时,Q=10L-0.5L2-0.32×102=-32+10L-0.5L2(1)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Q-32+10L-0.5L232APPL===10-0.5L-LLL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dQd2MPPL==(-32+10L-0.5L)=10-LdLdL·9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2)对于总产量函数Q=-32+10L-0.5L2欲求总产量极大值,只要令其边际产量为零,即10-L=0求得L=1032同样对于平均产量函数APPL=10-0.5L-Ld32APPL=-0.5+=0dLL2得L2=64L=8(负值舍去)即L=8为平均产量极大点对于边际产量MPPL=10-L由于劳动不可能小于零,故当L=0时,MPPL有极大值10。

(3)证明:当L=8时劳动得平均产量达到极大值,3232则APPL=10-0.5L-=10-0.5×8-=2L8而当L=8时,MPPL=10-L=10-8=2故当APPL达到极大时,APPL=MPPL=2四、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根据短期生产的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52所示。

在第Ⅰ阶段(0—L3),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上升到最大值,然后递减,但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MPL>APL);劳动的平均产量(APL)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劳动的总产量始终是增加的。这说明: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比较充裕,其效率(潜力)没有完全被释放出来,生产者只要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就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这一阶段是缺乏效率的阶段。

在第Ⅱ阶段(L3—L4),产量曲线的特征为:边际产量是递减的,但仍大于零,而且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L<APL),使平均产量下降,但总产量是上升的。

在第Ⅲ阶段(L4—∞),产量曲线的特征为:劳动的平均产量递减,劳动的边际产量降为负值,劳动的总产量也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继续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不利的,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无效率阶段。

由此可见,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Ⅰ阶段,也不会将生产扩张到第Ⅲ阶段,所以,生产只能在第Ⅱ阶段进行。

因此,第Ⅱ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在生产的第Ⅱ阶段,生产者可以得到由第Ⅰ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Ⅲ阶段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第Ⅱ阶段,存在两个顶点,但取哪一点为最佳投入点,没有统一的答·94·第五章生产理论案。也就是说在短期,我们只能确定第Ⅱ阶段是一个合理的投入区域,在这个区域的任一点投入都是合理的。原因在于短期内企业目标不是唯一的,而在长期,企业目标是唯一的,即利润最大化。若厂商希望产量最大,则其投入点应选L4;希望成本最低,平均产量最高,应选L3投入;若既考虑成本又考虑产量,理想的投入将是什么?这将取决于资本的价格和劳动的成本。

【专栏52】从“大跃进”到“杂交水稻”大跃进是发生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一种“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激进运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还记得这种运动的极端性和破坏性。而袁隆平则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也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这项技术因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的亩产量,而对世界的水稻供应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两个事件能联系在一起,主要是与经济学上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有关。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当使用多种要素投入,但只有一种要素投入是可变的,来生产一种产品时,随着这种可变投入的增加,得到的产量也是增加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后,这种产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甚至使总产量绝对地减少。这一现象普遍存在,就被称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这一学说在18世纪被提出之后,曾发生了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从递减性出发,引申出了资本主义的利润趋于下降的趋势,众多西方学者据此对资本主义抱以同情;另一种观点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而强烈地批判了这一规律,认为它抹杀了技术进步对收益递减的反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从列宁开始就非常强调这一批判性的结论。

实际上,技术进步因素在产量变化过程中到底重不重要?这主要与我们考察的时期长短有关。假设人们是在一个充分长的时期内考察某种的生产,那么技术进步的因素很难不发挥任用;而在一个短期内假设技术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可能会更现实一些。这样,在短期内边际收益递减被当作一个客观规律来看待,主要是因为这一规律是由生产的技术特征来决定的。边际产量先递增后递减,递增是暂时的,而递减是必然的。边际产量递增是生产要素发挥,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而到一定程度之后边际产量递减,则是生产要素潜力耗尽,生产效率下降的原因所致。

规律既然是客观的,就必须得到尊重,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由于大跃进时期的舆论把人定胜天的思想拔高到了让人发昏的地步,当时的人们错误地提出自作主张自作“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超限度的强行“密植”必然导致了粮食的大幅减产,结果“人祸”加“天灾”,在当时的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连续追加投入,得到的产出的增加却越来越少,这似乎很可怕,但从长期着眼却也没什么可怕。我国从建国以来,一方面人口翻了一番还多,而另一方面耕地的面积一直在减少,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粮食危机”,这多亏了农业科技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角度来看,我国没有发生“粮食危机”的后果,主要是因为在长期中,这一规律的前提条件———技术水平不变发生了变化,以袁隆平事迹为例,为了提高水稻亩产量,他几十年如一日蹲在田间地头,经过无数次艰苦的试验和研究,终于将水稻种植技术推进到“杂交水稻”时代,在袁隆平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我国科学家通过联合攻关,现在已全部破解了水稻密码。这对我国今后大幅度提高水稻亩产量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从大跃进运动到袁隆平的成就,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对待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例证。在短期,我们必须尊重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确定合理的投入限度;但在长期,通过积·9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极地实施技术力,打破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为人民谋取更大的福利。

(资料来源:李仁君,从“大跃进”到“杂交水稻”: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海南日报,2003年6月11日)第三节两种变动要素的最优组合本节介绍长期生产理论。我们以两种变动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讨论长期生产中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组合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内,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多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X1,X2,…,Xn)(512)式中,Q为产量;Xi(i=1,2,…,n)为第n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该生产函数表示:长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由n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一定组合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

在生产理论中,为了简化分析,通常以两种变动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考察长期生产问题。假定生产者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变动生产要素来生产一种产品,则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长期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L,K)(513)式中,L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K为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数量;Q为产量。

一、等产量曲线(生产无差异曲线)1定义及特点在一定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某一数量的产量可以由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去生产。所谓等产量曲线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以常数Q0表示既定的产量水平,则与等产量曲线相对应的生产函数为:Q=f(L,K)=Q0(514)如图53所示,图中有三条等产量曲线,它们分别表示可以生产出50单位、100单位和150单位产量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以代表产量为50单位的等产量曲线Q1为例进行分析,50单位的产量既可以使用A点的要素组合(OL1单位的劳动和OK1单位的资本)生产出来,也可以使用B点的要素组合(OL2单位的劳动和OK2单位的资本),或C点的要素组合(OL3单位的劳动和图53等产量曲线OK3单位的资本)生产出来。假定资本和劳动这两种生·96·第五章生产理论产要素可以无限制细分的话,那么,为了生产50单位的产品,资本和劳动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组合。在坐标图上把这无数种组合的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等产量曲线。

从图形上看,等产量曲线与前章所述的无差异曲线相似。区别在于,等产量曲线代表了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和一定数量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它表明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数量是无差异的,而无差异曲线则代表了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主观效用的评价,即这些不同商品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无差异的。

等产量曲线具有如下特点:(1)在同一个坐标图上可以画出许多条等产量曲线,距离原点近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较低;距离原点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产量较高;(2)在同一个坐标图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3)为了生产某一产品数量,两种生产要素是可以互相替代的;(4)等产量曲线都是凸向原点的,表明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2等产量曲线的类型分析等产量曲线类型,先分析一些具体的生产函数。

(1)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列昂惕夫生产函数)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是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

假定生产中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是固定的,即生产必须按照L和K(如1∶1或1∶2)之间固定比例进行,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不能变动时,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再多,也不能增加产量。对于一个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来说,当产量发生变化时,各要素的投入量将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从而各要素的投入量之间的比例维持不变。见图54(c)两种完全不能替代的生产要素的等产量曲线。

(2)完全替代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当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完全替代关系时,生产函数为线性生产函数Q0=F(L,K)=aL+bK(515)其斜率固定为(-a/b),即减少b个单位的L,必须增加a个单位的K,该类生产函数的等产量曲线为一条直线。见图54(b)。

(3)部分替代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由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20世纪30年代初一起提出来的,被认为是一种很有用的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为:Q=ALαKβ(516)式中Q—产量,L—劳动,K—资本,A、α、β为三个参数,0<α、β<1。

α、β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占的份额,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份额。根据柯布和道格拉斯对美国1899—1922年期间有关经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估算,α值约为0.75,β值约为0.25。它说明,在这一期间的总产量中,劳动所得的相对份额为75%,资本所得的相对份额为25%。

·9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参数α、β之和,还可以判断规模报酬情况。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α+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减。见图54(a)。

(a)不能完全替代的两(b)完全可以替代的两种(c)完全不能替代的两种种要素的产量曲线要素的等产量曲线要素的等产量曲线图54二、边际技术替代率1边际技术替代率与等产量曲线相联系的一个概念是边际技术替代率(英文缩写为MRTS),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一条等产量曲线表示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可以由两种可变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这意味着,生产者可以通过对两要素之间的相互替代,来维持一个既定的产量水平。

例如图53中,A和B所代表的产量都是50单位,但从A到B,劳动投入量增加了(OL2-OL1),被替代的资本量为(OK1-OK2)。从A到B,产量维持不变,表明因资本投入量减少而引起的产量下降,被劳动投入量的增加而引起的产量的增加所弥补,则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ΔKMRTSLK=-(517)ΔL式中,ΔK和ΔL分别为资本投入量的变化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变化量。因为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的变动方向相反,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数值本来为负,公式中加一负号是为了使MRTS值在一般情况下为正值,以便于比较。

在图53中,当生产50单位产量的要素组合由A点变为B点时,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ΔK术替代率等于资本投入的减少量与劳动投入的增加量之比,即MRTSLK=-。当图中的ΔLA点沿着既定的等产量曲线的变动为无穷小时,即ΔL→0时,则相应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公式为:ΔKdKMRTSLK=lim-=-(518)ΔL→0ΔLdL·98·第五章生产理论显然,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这是因为,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概念是建立在等产量曲线的基础上的,所以,对于任意一条给定的等产量曲线来说,当用劳动投入去替代资本投入时,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由增加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和由减少资本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减少量必定是相等的,即必有:|ΔL·MPL|=|ΔK·MPK|(519)整理得:ΔKMPL-=(520)ΔLMPK由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公式得:ΔKMPLMRTSLK=-=(521)ΔLMPK可见,边际技术替代率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地存在这么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以图55为例,在两要素的投入组合沿着既定的等产量曲线Q0由a点顺次运动到b、c和d点的过程中,劳动投入量等量地由L1增加到L2再增加到L3和L4,即有OL2-OL1=OL3-OL2=OL4-OL3,而相应的资本投入量的减少量为OK1-OK2>OK2-OK3>OK3-OK4。这表示:在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在劳动投入量不断增加和资本投入量不断减少的替代过程中,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

图55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的主要原因在于: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都要求各要素投入之间有适当的比例,这意味着要素之间的替代是有限制的。简单地说,以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投入为例,在劳动投入量很少和资本投入量很多的情况下,减少一些资本投入量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增加劳动投入量来弥补,以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即劳动对资本的替代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劳动投入增加到相当多的数量和资本投入量减少到相当少的数量的情况下,再用劳动去替代资本就将是很困难的了。

·9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前面提到,等产量曲线一般具有凸向原点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的。因为,由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公式(521)式可知,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的斜率的绝对值,又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所以,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专栏53】较高的能源价格引起投入要素的替代在20世纪70年代,几乎所有能源产品的价格都急剧上涨。汽油、煤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比其他产品要快得多。例如,在1971—1980年期间,原油、天然气和煤油的实际价格(即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价格)分别增长了240%、347%和113%。

由于能源是许多部门的重要投入,经济学原理预测会用其他投入要素来替代相对更贵的能源产品。在下图中,纵轴代表能源的投入量;横轴综合代表其他投入要素。假定在能源价格上涨之前,一家假设的企业在a点(即等产量曲线Q1和等成本线C1相切之点)生产。最优的投入要素比例为10∶7,即每7个单位其他投入要素与10个单位能源相组合。

图56能源成本提高对最优投入量的影响如果能源价格提高,等成本线就会从C1向下转到C2。现在企业就会在b点经营。这里能源对其他投入要素的比率为5∶5,即每个单位其他要素与1个单位的能源相组合。

如下表所示,美国的生产者的确通过用其他投入要素来代替能源以减少他们对能源的依赖。正如对每美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的度量(单位为千BTU)所示,对这一投入要素的依赖大大减轻了。即使是能源生产部门,如石油精炼业,也通过相对较多地使用其他投入要不来节约能源的消耗。

表52在一些行业中每1美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部门年份所有制造业纸有机化学石油精炼钢铝197152.5316.2277.9631.4314.7418.5197742.3308.7193.9573.4282.7379.9%变化-19.4-2.4-30.2-9.2-10.2-9.2·100·第五章生产理论三、生产的经济区域———脊线分析在同一平面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就其中任一条等产量曲线而言,其斜率不仅有正的部分,也有负的部分。

脊线是指连接不同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的一段两端得到的两条线。它是斜率为正和斜率为负的等产量曲线的分界点,表明了生产要素替代的有效范围。

等产量线斜率与生产要素替代的关系:(1)当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时,表明两种生产要素可以互相替代。

(2)当等产量曲线斜率为正时,表明要保持一定的产量,两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必须同时增加。

(3)当等产量曲线斜率为零或无穷大时,表明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完全不能替代。如一个工人与一台机床;自行车的一个三角架和两个轮胎。

脊线以内的区域为生产的经济区域,脊线以外的区域为生产的非经济区域。斜率为正的等产量曲线,两种要素投入量都有所增加,但产量保持不变,意味着图57生产的经济区域某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为负,生产是处于没有效率阶段,但在OM弧左边部分或ON弧的右边部分,究竟是MPL还是MPK为负呢?A、B、C、D各点斜率为无穷大,从而在这些点MPK=0,继续增加资本投入,MPK将为负,资本处于生产第三阶段,劳动处于生产第一阶段;E、F、G、H各点斜率为零,从而MPL=0,继续增加劳动投入,MPL将小于零,劳动处于生产的第三阶段,资本处于生产的第一阶段。

四、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生产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都是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去得到的,如果投入的生产要素的价格一定,则投入的生产要素总量和用于购买生产要素的成本总量成正比。假设厂商既定的成本支出为C,要素X的价格为PX,数量为QX,要素Y的价格为PY,数量为QY,则C=PX·QX+PY·QY(522)这一方程表示在现有约束条件下能够购买的要素数量的最大组合。等成本线就是指在既定的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最大组合点的轨迹。图58所示为等成本线的几何图形。

若两要素分别是劳动L和资本K,其市场价格分别为w和r,成本方程为:C=wL+rK(523)上式可以改写成:CwK=-·L(524)r()r·10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因此,等成本曲线的纵截距为C/r,横截距为C/w,斜率为ω-,根据以上式子可以得到等成本线,如图58所示。由于r(522)式的成本方程式是线性的,所以,等成本线必定是一条C直线。图中等成本线在横轴上的横截距为,表示既定的全部ωC成本都购买劳动时的数量,等成本线在纵轴上的纵截距为,表γ示既定的全部成本都购买资本时的数量,等成本线的斜率为ω图58等成本线-,即为两种生产要素价格之比的负值,连接这两点的线段就γ是等成本线。

在图58中,等成本曲线以内区域中的任何一点,如A点,表示既定的全部成本用来购买该点的劳动和资本组合以后还有剩余;以外区域任何一点,如B点,表示用既定的全部成本购买该点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是不够的;唯有等成本线上的任何一点,才表示用既定收入的全部成本刚好购买到的劳动和资本的组合。如果投入的总成本可变的话,把不同的总成本代入方程C=wL+rK,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等成本线,总成本较小的等成本线离原点较近,总成本较大的等成本线离原点较远。

当企业总生产费用C、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w和r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化,都会使等成本线移动。

五、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者均衡或利润极大化或成本极小化)在长期,所有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都是可变动的,任何一个理性的生产者都会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本节将把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结合在一起,研究生产者是如何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者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假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厂商用两种可变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生产一种产品,且劳动的价格ω和资本的价格γ是已知的,厂商用于购买这两种要素的全部成本C是既定的。企业的长期目标是利润最大化maxπ(Q),在成本给定的情况下,要实现利润最大化,首先要实现产量最大化。它应该如何选择最优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的组合呢?

在两种生产要素K和L的价格已知的条件下,总成本既定,也就决定了一条等成本线AB,如图59所示。在这个坐标图中,我们可以画出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在这无数条等产量曲线中,总会有一条等产量曲线和这条等成本线相图59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的要素组合切。图中只画了三条有代表性的等产量曲线Q1、Q2和Q3。

其中Q1和等成本线AB相割,交点为a和b,Q2正好与等成·102·第五章生产理论本线相切,切点为E,而Q3和等成本线相离。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和b点所代表的生产要素能生产的产量为Q1,它比E点所代表的生产要素组合所能生产的产量Q2要小。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Q3相离,所以Q3所代表的产量虽然比Q2大,但在既定的成本下,不可能生产出Q3的产量。因此,在总成本既定的条件下,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点E所代表的产量最大。在E点,等成本线的斜率和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相等,即:PL/PK=dK/dL=MPL/MPK(525)具体进一步分析等成本线AB和Q1的两个交点a、b,a点等产量曲线斜率绝对值大于等成本线斜率绝对值,由于等产量曲线某点斜率绝对值等于该点上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wdK4成本斜率绝对值等于两要素价格之比,在a点,有MRTSLK>,假设MRTSLK=-=>rdL11w=,根据该式右边可知,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厂商在不改变成本总支出情况下,减少1单位1r资本购买可增加1单位劳动购买;而根据该式左边可知,厂商为维持原有产量,减少1单位资本只需增加0.25单位劳动的购买即可,结果厂商因为在生产中多得0.75单位劳动投入而使w总产量增加。所以只要MRTSLK>,厂商就会在不改变总成本支出条件下不断地用劳动去r替代资本,表现在图中就是厂商的生产会沿着等成本曲线由a点不断向E点靠近;同样道理,w在b点,MRTSLK<,厂商会在不改变总成本支出条件下不断用资本去替代劳动,表现在图r中就是沿着等成本曲线由b点不断向E点靠近。

w结论:当MRTSLK>时,多使用L要素更有利;rw当MRTSLK<时,多使用K要素更有利。

r2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如果厂商要生产的产量既定,也就决定了一条等产量曲线Q,如图510所示,在这个坐标图上,我们还可以画出无数条等成曲线,其中总有一条与等产量曲线相切。图中我们画出了三条有代表性的等成本曲线,其中等成本曲线A″B″与Q相离,等成本曲线A′B′与Q相切,切点为E,等成本曲线AB与Q相割,交点为a和b。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任何总成本小于A′B′所代表成本的生产要素投入,都不可能生产出Q产量。AB所代表的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的交点。a和b所代表的生产要素能够生产出Q产量,但这些生产要素组合的成本要比E点所代表的总成本大。只有当图510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相切的点,才是能生产出产量EQ最小化的要素组合的最小成本的生产要素组合。也就是说,厂商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使成本最小的必要条件,还是等成本线的斜率和等产量线的斜率相等,即:PL/PK=dK/dL=MPL/MPK(526)·10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上式可改写为:MPL/PL=MPK/PK此式表明花费在L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得到的产量与花费在K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得到的产量相等是最优组合条件,简单说就是花费每一元钱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所得的边际产量相等。

生产者均衡条件的三种表达方式:(1)在等成本曲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之点;(2)等成本曲线斜率与等产量曲线斜率相等;MPLPLMPLMPK(3)==MPKPKPLPK最后一个单位货币购买劳动的数量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等于购买资本的数量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

3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厂商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对厂商来说,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都是既定的,厂商可以通过对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来实现最大的利润。

厂商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这一点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如下。

假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f(L,K),既定的商品的价格为P,既定的劳动的价格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ω和γ,π表示利润。由于厂商的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于是,厂商的利润函数为:π(L,K)=P·f(L,K)-(ωL+γK)(527)式中,P·f(L,K)表示总收益,ωL+γK表示总成本。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πf=P-ω=0LLπf=P-γ=0KK根据以上两式,可以整理得到:fLMPLω==(528)fMPKγK上式与前面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条件是相同的。这说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是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的。

【专栏54】例题211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L3K3,劳动价格W=2,资本价格r=1,求:(1)当成本C=3000时,企业实现最大产量时的L,K,Q的均衡值。

(2)当产量Q=800时,企业实现最小成本时的L,K,C的均衡值。

·104·第五章生产理论解答:MPLW(1)=(1)MPKrdQ2-11dQ12-2其中,MPL==L3K3,MPK==L3K3代入(1)式dL3dK3化简后得:K=L(2)再代入TC=WL+rK即3000=2L+K(3)由(2)(3)式得L=1000,K=1000,代入生产函数中得Q=1000。

(2)根据厂商实现给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的均衡条件,21依据上述计算过程,K=L,代入Q=L3K3=800中,K=L=800,再代入2L+K=CC=24002已知生产函数Q=min(L,2K)(1)如果产量Q=20单位,则L和K分别为多少?

(2)如果价格为(1,1),则生产10单位产量的最小成本是多少?

解答:(1)对于固定比例生产函数Q=min(L,2K),有如下关系式:Q=L=2K∵Q=20,∴L=20,K=10(2)由Q=L=2K,Q=10得L=10,K=5,又PL=PK=1TC=LPL+KPK=10+5=15六、生产扩展线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生产的产量或成本发生变化时,厂商就会重新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在变化了的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的成本,或在变化了的成本条件下实现最大的产量。扩展线涉及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

1等斜线在图511中,有三条等产量曲线Q1、Q2和Q3,它们分别有三条切线T1、T2和T3,而且这三条线是平行的。这意味着,这三条等产量曲线各自在切点ABC三点上的两要素的边际技图511等斜线术替代率MRTSLK是相等的。连接这些点以及原点的曲线OS·10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被称为等斜线。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2生产扩展线在长期中,当要素价格不变,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时,厂商增加投入的成本,则等成本线就会远离原点的方向移动,它们和各等产量线会有一系列切点E1、E2,…,其均衡的产量就会沿着这些切点逐步增加,把这些切点连接而成的线,就叫做生产扩展线。如图512所示,曲线ON就是一条扩展线。

生产扩展线表示:在要素价格不变,生产技术和其他条图512生产扩展线件不变时,对应于每个可能的产出量或每个可能的成本支出的要素最优成本组合的轨迹。扩展线是厂商在长期的扩张或收缩生产时所必须遵循的路线。

【专栏55】美国的生活水平会提高吗?

未来美国的生活水平会是如何?是不断改善呢,还是仅仅维持如今的水平?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因为美国消费者实际收入的上升与生产率的增长是同步的。

从1974—1986年,美国的生产率增长率为0.35%,在所有主要的发达国家中最低。在1987—1995年,美国的生产力只有稍微的增长、大约为1%左右,但仍将低于1974年之前的增长率水平。对于普通美国工人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呢?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低的生产率增长率最终导致工人工资上升幅度的缓慢;否则,高的工资必然与高的物价水平相对应,但高物价水平会丧失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其结果必然是,工人们必须吸收、承担由生产率低增长带来的大部分负面效应。

我们已经了解,资本投资的低增长导致了生产率的低增长,但是美国的生产率的缓慢增长有着其特定的原因。例如,在1945—1965年,许多美国人离开农业进入制造业。农业的生产力比制造业低,所以这一劳动力的转移使生产力得以增长(农业与制造业的生产力比率在1948年约为0.4,并且从此未有大的变化)。到1965年,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已所剩无几,可供向制造业转移的人很少,这个增长的源泉开始枯竭。

生产力增长率下降的很大部分可以归咎于几个重要部分。美国建筑业的生产率的下降幅度很大,其原因并没有一个共识———或许是因为核反应堆建设中的困难,或许与州际高速公路网建设中的障碍相关,但建筑业的生产率下降是个事实,且似乎没有上升的迹象。

劳动力向服务业的转移也降低了美国的生产率的增长,因为服务业的生产率大约为整个经济平均水平的60%。在1990年,35%的工时消耗在服务业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护理、法律、会计等事务上。

总之,这表明,生产率增长缓慢中有许多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并非所有的因素都是负面的。护理或许不是一个生产率高的行业,但它是我们社会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生产率低增长的其他一些因素包括:战后人口的膨胀,一些缺乏经验的人进入劳动力大军;政府关于健康、安全、环保问题的一些规章带来的隐含效应。生产率低增长的原因多种多样,仅仅反省过去无法达到生活水平的上升,但未来并非必然悲观,可以采取刺激投资的税收政策促进资本的增加,以及通过一些研究开发创新活动以提高生产率。

·106·第五章生产理论第四节规模报酬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在生产理论中,通常是以全部的生产要素都以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来定义企业的生产规模的变化。相应地,规模报酬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现在我们来探讨规模报酬变动的规律。

一、规模报酬变动的类型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动可以分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1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对于生产函数Q=f(L,K)而言,如果f(λL,λK)=λf(L,K),其中,常数λ>0,则生产函数Q=f(L,K)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例如,当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也增加100%。一般可以预计两个相同的工人使用两台相同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是一个这样的工人使用一台这样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的两倍。这就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

2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对于生产函数Q=f(L,K)而言,如果f(λL,λK)>λf(L,K),其中,常数λ>0,则生产函数Q=f(L,K)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例如,当全部的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大于100%。

3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减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对于生产函数Q=f(L,K)而言,如果f(λL,λK)<λf(L,K),其中,常数λ>0,则生产函数Q=f(L,K)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性质。例如,当全部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都增加100%时,产量的增加小于100%。

二、规模报酬变动的原因分析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例如,斯密在研究英国制针业的情况发现,10名工人各自制做针时,一天只能制200根针,进行合理的分工,可生产48000根针,由于进行了劳动分工,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减少工作变换时间、简化劳动,从而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大地提高。其次,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而较小规模的企业可能无法利用这样的技术和生产要素。再次,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可实现管理专门化。管理专门化又会造成一种新的生产力,更进一步充分发挥各要素的组合功能,带来更大的效益。

产生规模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过大,使得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它可以表现为企业内部合理分工的破坏,生产有效运行的障碍,获取生产决策所需的各种信息的不易,等等。

一般说来,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规模报酬的变化呈现出如下的规律:当企业从最初·10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的很小的生产规模开始逐步扩大的时候,企业面临的是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在企业得到了由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产量递增的全部好处以后,一般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保持在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有可能比较长。在这以后,企业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进入一个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

【专栏56】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台塑集团老板王永庆被称为“主宰台湾的第一大企业家”、“华人经营之神”。王永庆不爱读书,小学时的成绩总在最后10名之内,但他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王永庆大概没有读过什么经济学著作,但他的成功之路却与经济学原理是一致的。

王永庆的事业是从台塑生产塑胶粉粒PVC开始的,当时每月仅产PVC100吨,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他知道,要降低PVC的成本只有扩大产量,所以扩大产量、降低成本、打入世界市场是成功的关键。于是,他冒着产品积压的风险,把产量扩大到1200吨。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并以低价格迅速占领了世界市场。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其扩大产量、降低成本的做法正是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原理。

王永庆的成功正在于他敢于扩大产量、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当时台塑产量低是受台湾需求有限的制约,他敏锐地发现,这实际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产量越低成本越高,越打不开市场;越打不开市场,产量越低成本越高。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就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当产量扩大到月产1200吨时,可以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成本大幅度下降,就有进入世界市场,以低价格与其他企业竞争的能力。

当一个产量达到平均成本最低时,就充分利用了规模收益递增的优势,或者说实现了最适规模。应该说,不同行业中最适规模的大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重工业、石化、电力、汽车等行业的最适规模都很大。这是因为在这些行业中所用设备先进、复杂、最初投资大、技术创新和市场垄断程度都特别重要。王永庆经营的化工行业正属于这种最适规模的行业,所以,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收益递增。近年来,全世界掀起一股企业合并之风。企业合并无非是为了扩大规模,实现最适规模。合并之风最强劲的是汽车、化工、电子、电信这些产量越多,收益增加越多的产业。世界500强企业也以这些行业居多。对这些行业的企业而言,“大的就是好的”。

但千万别忘记《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一个企业大固然有许多好处,但也会引起一些问题。这主要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管理效率下降,管理成本增加。一个大企业也像政府机构一样会滋生官僚主义。同时,也会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所以,“大就是好”并不适用于一切企业。当企业规模过大引起成本增加效益递减时就存在内在不经济,发生规模收益递减。对那些大才好的企业来说,要特别注意企业规模在引起的各种问题,王永庆在扩大产量的同时,降低建厂、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并精减人员,提高管理效率。这对他的成功也很重要。对那些未必一定要大的轻工、服务之源行业的企业来说,“小·108·第五章生产理论的也是美好的”。船小好调头,在这些设备、技术重要性较低,而适应市场能力要强的企业中,就不要盲目追求规模。甚至有些大企业也因管理效率差而分开,美国IBM公司就曾一分为三。

其实企业并不是一味求大或求小,而是以效益为标准。那种盲目合并企业,以追求进500强的做法往往事与愿违。绑在一起的小舢舨绝不是航空母舰。王永庆的成功不在于台塑大,而在于台塑实现了规模收益递增的最优规模。

(资料来源: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五节生产理论的应用一、生产函数的测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测量生产函数。

这些研究主要使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对过去每一时期所使用投入的数量和所生产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例如,我们从1980—1994年钢铁工业的年产量信息中,就有可能估算出数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方法是在某一给定时间点上,对某一行业中各个企业投入的各种要素的数量和生产的产量进行横向数据的统计分析。例如,我们可以1994年钢铁工业中各个企业所投入的劳动数量、资本数量和原料数量的有关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和1994年每一企业的产量信息,我们可以估计各种要素投入的数量与由此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方法是依据工程师和农艺师提供的技术信息。这种信息可由试验或由技术过程的天长日久的运转经历中获得。用这种方法去测量生产函数有相当的优势,因为数据的适用范围是已知的,并且像时间序列和横向数据研究那样,我们并没有限制实际观察的范围。

所有三种方法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所获得的数据并不总是表现为各种要素投入的技术上有效组合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例如,由于错误或某些制约因素,钢铁工业1994年所使用的各种投入的数量,可能不是该1994年产量所需求的最小投入数量。因为生产函数理论上只包括有效的投入组合。所以,如果生产函数的测量必须符合这一理论要求,那么这种情况应该被排除。然而,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并不总是能被排除(或认识到),因此,我们得到的生产函数估计只是一种近似的估计。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资本投入的测量。其主要的困难在于资本的存量是由各种类型和寿命的机器、设备和存货组成的。将它们综合起来用一个单一的或几个指标加以衡量,显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此外,由于前两种测量方法实际上是将属于不同生产函数的数据假设为属于同一个生产函数,所以难免会产生各种误差。

关于第三种方法,我们的问题是很难将工程师采集的各种数据综合为整个工厂或整个企业的生产函数。因为工程数据一般只反映企业各种活动的一个局部,所以这种综合工作非常困难。例如,工程数据几乎无法提供企业在市场营销或财务活动中的信息。而且,工程数据一·10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般只能适用于企业活动的某一局部。尽管存在着各种困难,生产函数的估计工作仍被认为具有重大的价值。生产函数的许多估计都假定生产函数的形式为柯布-道格拉斯型的生产函数,即Q=ALαKβMδ其中Q表示产出量,L表示劳动的投入量,K表示资本的投入量,M表示原材料的投入量,A,α,β和δ表示因情况不同而变化的参数,通常假定每一个参数值小于1,以保证每一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随该要素投入的增加而下降。如果α+β+δ>1,该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如果α+β+δ=1,该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报酬不变;如果α+β+δ<1,该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减。

表53表明了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对若干行业α,β和δ值的估计。该表提供了这些行业生产函数的有关重要信息,可供我们参考。注意,α表示其他要素投入的数量保持不变时,劳动每增加1%所导致的产量增加百分比,例如,1972年在加拿大电话通信行业,劳动投入增加1%所导致的产量增加0.7%。同样,β表示其他要素投入的数量保持不变时,资本每增加1%所导致的产量增加百分比。

表53一些国家某些行业的α,β和δ的估计值行业国家αβδα+β+δ天然气法国0.830.10.93铁路美国0.890.120.281.29煤炭英国0.790.291.08冶金机械美国0.710.260.97食品美国0.600.441.04造纸美国0.620.370.98化学美国0.540.380.041.03航空美国0.790.180.041.01电话加拿大0.700.411.11二、小麦的生产函数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生产谷物,在美国的大型农场中,粮食的生产一般是资本密集型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资本投资,如建筑物、设备等,和少量的劳动投入;但是,粮食的生产也可以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用较少的资本、较多的人力来完成。下面便是一例,其中的生产函数是统计估计的结果。

表54中的13800蒲式耳的小麦年产量农场主可以决定在雇用劳动和使用机器之间何者更合算。假设农场的经营状况目前处于A组合,劳动投入L为500小时,资本投入K为100机时,农场主决定减少机器的使用时间。为了得到相同的年产量,他必须多投入260小时的劳动。

农场主的这个尝试使他逐步了解了小麦的生产函数的等产量线的形状,比较表54中的A(L=500,K=100)与B(L=760,K=90),它们生产同等产量,农场主发现边际技术替代率·110·第五章生产理论等于0.04,即[-ΔK/ΔL=-(-10)/260=0.04]。

MTRS使农场主知道了增加劳动投入与减少机器使用之间的权衡关系。因为MTRS远小于1,农场主明白当工人的工资等于机器运行的成本时,他将付出更多的资本(在目前的生产水平上,他必须以260单位的劳动去替代10单位的资本)。事实上,农场主知道,除非劳动的价格比机器单位时间的使用成本低廉得多,否则,他的生产方式应更趋向于资本密集型。

这个例子已经表明,了解等产量线和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一个经理人员而言是十分有益的,它同时说明了为什么在劳动相对昂贵的加拿大和美国,生产大多处于MTRS(资本-劳动比)比较高的阶段,而一些劳动力成本较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较低的MTRS阶段。

表54小麦年产量13800蒲式耳生产函数表组合KLMRTSLKA500100B760900.04三、美国地毯业的规模报酬美国的地毯业集中在佐治亚州北部的多尔顿。从20世纪前半叶由很多小企业组成的小规模生产,迅速发展成由各种规模的企业组成的主要产业。比如,2001年按照装船量排名的前10大地毯制造商如表所示。

目前,有4个相对较大的公司[肖氏(Shaw),Mohawk,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和伯利尤(Beaulieu)]以及大量小公司。还有很多零售商、批发商、购买者和全国零售链。地毯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消费者对商用及家用羊毛、尼龙和聚丙烯地毯的需求飞速增长。另外,更大、更快和效率更高的设备的引入减少了生产成本并且大幅度提高了产量。产量增加的同时,创新和竞争的共同作用使得地毯的价格也降低了。

表55美国的地毯业装船的地毯,2001(百万美元/年)1肖氏4012.06InterfaceFlooring639.82Mohawk3350.07ManningtonMills555.03阿姆斯特朗1816.68Collins﹠Aikman500.04伯利尤1300.09TheDixieGroup484.65达泰尔667.010DomcoTarkett419.5地毯业的增长在多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规模报酬递增?关键投入品(比如防污纱)的加工水平和分销渠道已经有了大幅改进。地毯生产呢?地毯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的,厂商要求对调整的裁绒机器进行大量投资,也需要对能把衬背打在地毯上、裁剪、打包、贴标签和分销的机器进行投资。

总的来说,物质资本(包括厂房和设备)大约占总成本的77%,劳动只占23%。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毯公司对裁绒机和厂房都进行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同时,对劳动的使用也大量增加。

·11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结果,大公司产量的增长超过了投入的增长。比如,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一倍,产量可能增加110%。但是,并不是整个行业都是如此。小公司发现,投入的小量增加对产出几乎没有影响。

比如,投入的小量增加只会导致产出按照相同的比例增加。

所以,我们认为,如地毯业,小企业面对不变的规模报酬,而大企业则有递增的规模报酬。

于是,我们可以预期,规模报酬递增是有限的,随着厂房规模的继续增大,企业终将面临递减的规模报酬。

本章小结1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2总产量曲线一般表现为先凸后凹的一条曲线,劳动边际产量曲线和劳动平均产量曲线可从中推导出来。利用后两条曲线可以将生产区分为三个阶段。生产第一阶段缺乏效率,生产第二阶段有效率,生产第三阶段无效率。

3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斜率为负、互不相交、远离原点的曲线代表着更大的产量同,等ΔKMPL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

ΔLMPKMPLPLMPLMPK4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即最后一个货币单位的支出,MPKPKPLPK要使得最后一个货币单位的MPL和MPK相等。

5生产规模报酬分为三种情形:规模报酬不变、递增、递减。

本章思考题1下面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可变要素的数量可变要素的总产量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122103244125606677080963·112·第五章生产理论(1)在表中填空。

(2)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

2短期与长期的差别是什么?

3为什么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一定要在平均产量曲线最高点相交?

4什么是收益递减规律?

5请解释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画出图形,指出生产的合理区域。

6如果总产量曲线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并作出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

这样的总产量曲线是否有可能出现?为什么?

7在生产的三个阶段中:(1)为什么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第Ⅱ阶段?

(2)厂商将使用什么样的要素组合?

8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这三种情况与可变比例生产函数的报酬递增、不变、递减的三种情况的区别何在?“规模收益递减的厂商不可能也会面临要素报酬递减的现象”这个命题是否正确?为什么?

9企业主在考虑再雇佣一名工人时,在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中他更关心哪一个?

为什么?

10假定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有四种方法能生产出100单位的产品(见下表),问:方法资本(单位)劳动(单位数)方法A6200方法B10250方法C10150方法D4050(1)哪种生产方法在技术上是无效率的?

(2)“方法D在技术上是最有效的,因为它一共只耗用了90单位的资源。”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3)如何判断哪种生产方法经济上是否有效?

1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和规模收益递增原理是否矛盾?为什么?

·11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第六章成本理论【学习目标】本章分析厂商的成本决策,厂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技术效率的可行性(即生产函数),还要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即成本函数)来进行决策。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经济学角度的成本(机会成本)与会计学角度的成本(会计成本)的区别,了解厂商各种长短期生产成本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掌握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的关系以及成本曲线的推导,理解厂商短期的成本决策以及长期的成本决策。

【导读】假设你有一间店铺、10万元现金,而你此时没有工作,那么你至少有两种选择:一是把店铺租给他人收取租金,把10万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收入,自己找份工作替别人打工赚取工资;二是自己当老板,动用自己的10万元和自己的店铺开店经营。那么在这两种选择中,你如何衡量这两种选择的成本?你自己开店经营的成本是多少?到底是赚钱了还是亏损了?与你以往所学的会计成本是否一致?

又比如,某公司打算将公司总部从A市迁往B市,该公司在B市选中了某建筑,总价440万元,去年已经付40万元的定金取得了购买该建筑的权力,这40万元如若违约将无法退还,而此时该公司发现了另一处同样的建筑物只需花费420万元,那么该公司究竟应该购买哪一座建筑物呢?

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生产函数理论,知道了生产过程既要投入劳动要素,也要投入资本要素,无论是劳动要素还是资本要素都涉及一个购买价格的问题,这些要素的购买就形成了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成本理论是生产者选择问题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即在给定产出水平和要素价格情况下,企业如何确定并购买成本极小化的生产要素组合。因此成本理论是生产者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是后面的市场结构理论的基础。

第一节厂商成本的基本概念生产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投入的是生产要素,产出的是产品或劳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购买一定的生产要素,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生产者选择就是要在给定产出水平和要素价格的情况下,如何确定并购买成本极小化的生产要素组合。

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是有区别的,会计学中的成本通常指显成本,经济学中的成本除了显成本外,还包括隐成本。

·114·第六章成本理论一、成本的概念(一)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生产出某种产品或劳务所费成本是什么?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的定义是不同的。会计师计算的成本是为了编制损益表,并作为纳税的基础,所以他们考虑的是会计成本;而经济学家考虑的成本则是一种机会成本,即做了某项选择后的代价是什么,一般认为是做了某项选择后失去的其他最佳选择的机会的价值。

1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指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入,也称经济成本。

例:一亩土地有三种用途:种稻谷,可获得600公斤,价值1500元;种棉花可获得150公斤,价值1450元;种油菜可获得180公斤,价值1400元。那么,选择种稻谷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种棉花获得的1450元,选择种棉花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种稻谷获得的1500元,选择种油菜的机会成本也是放弃种稻谷获得的1500元。

正确理解机会成本概念时,至少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在做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预期的成本或损失;第二,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的选择所引起,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第三,机会成本是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机会成本的适用性包括:(1)不存在闲置资源的情况下;(2)资源有多种用途,即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

2会计成本(AccountingCost):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费用,这些费用一般均可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通俗地讲,这是实际从口袋里掏出的钱用以购买生产要素的费用,比如支付工资和奖金、购买其他企业的原材料等。

(二)显成本与隐成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所有生产要素中,有些生产要素是其他企业或个人所拥有,要想获得必需支付一定的价格,但也有一部分生产要素是自己拥有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这些自有生产要素并没有做实际支付,这就形成了生产过程中的两种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

1显成本(ExplicitCost):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付。包括支付给员工的薪金、购买原材料、燃料、动力、运费、广告、保险以及借入资本的利息等。

2隐成本(ImplicitCost):指应支付给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但实际上没有支付的报酬。包括自有土地的租金、自有资金的利息、企业主为该企业提供劳务应得的薪金、使用自己拥有的专利以及风险行业的风险费用等。

不同行业隐成本包括的范围不一样,有的风险行业通常把风险费用也列入隐成本中,风险越大,所要考虑的隐成本也越大;有些厂商把自己拥有的专利也纳入隐成本范畴,因为厂商不自己用所拥有的专利进行生产,把专利卖给别的企业同样可以获得一笔收入,或购买别人的专利进行生产而支付一笔实实在在的成本。

那么,机会成本、会计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从显成本的含义可以看出,显成本是厂商购买投入要素的实际支付,与前面所述的会计成本是一致的,因此显成本就·11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是会计成本,而机会成本既包括显成本,也包括隐成本。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会计成本=显成本机会成本(经济成本)=显成本+隐成本=会计成本+隐成本例如,某店主每年花费6万元自己租赁商店设备,年终该店主从销售中获得毛利8万元,则从显成本角度看,该店主赚了2万元,因为厂商的显成本是6万元。但从隐成本角度看,该店主可能一分钱也没赚到。计算隐成本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我们只能进行粗略估算。假定资金的市场年利率为10%,该店主从事其他职业所能获得的收入是每年3万元,则该店主从事这项经营活动的隐成本是3+6×10%=3.6万元,该店主从事这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是6+6×10%+3=9.6万元,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该店主不仅没赚钱,反而亏损了1.6万元。

是否厂商的所有耗费都要列入机会成本呢?实际上,并不是厂商所耗费的所有成本都要列入机会成本之中,只有那些与厂商决策有关的成本才列入机会成本之中,一些与厂商决策无关的成本则不列入厂商的机会成本中去。例如有一种成本,称为旁置成本(也叫沉没成本,SunkCost)就不列入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已经花费而又无法补偿的成本。例如,假设你对看一场新放映的电影的评价是50元,你花了35元买了一张票,但在进电影院之前,你的票丢了,此时你是再买一张票还是马上回家拒绝花70元看这场电影?回答是你应该再买一张票,因为看电影的利益50元仍大于机会成本(第二张票的价格35元),你为丢的那张票支付的35元是沉没成本,覆水难收,不要为此懊恼。可见,影响厂商决策的是机会成本。

【专栏61】覆水难收与其他沉没成本在你的生活中或许有人会对你说“覆水难收”,这句谚语含有理性决策的深刻道理。经济学家说,当成本已经发生而无法回收时,这种成本就是“沉没成本”。

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大的航空公司有大量亏损,在一年中,美洲航空公司、三角航空公司、美国航空每家的亏损都超过4亿美元,但这些航空公司继续出售机票并运送乘客。航空公司亏损了,其老板为什么不干脆停止他们的经营呢?

为了理解这种行为,我们必须认识到,航空公司的许多成本在短期是沉没成本,如果一个航空公司买了一架飞机而不能转卖,那么,飞机的成本就沉没了,飞行的机会成本只包括燃料的成本和机务人员的工资,只要飞行的总收益大于这些可变成本,航空公司就该继续经营。

(三)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以上成本是从厂商角度出发产生的成本,当从整个社会角度出发考察成本时,还有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分。

1社会成本(SocialCost)是从社会整体来看待的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是指把社会的资源用于某一种用途就放弃了该资源最有利可图的其他机会,是由整个社会所支付的成本。

2私人成本(PrivateCost)是个别厂商从事生产活动所应支付的成本,是个人活动由他本人负担的成本。它包括显成本和隐成本,即厂商的生产成本。

·116·第六章成本理论私人活动往往会对社会造成影响,从而产生社会成本。当你的行为对其他人不产生影响的时候,一般来说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是一致的,即你付出的成本就是整个社会付出的成本;而你的行为对别人产生了影响,也就是产生了外部性的时候,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就不一致,当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时,市场无法形成最优的配置。这一问题留待微观经济政策中外部性部分再行探讨。

【专栏62】注册一个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20世纪80年代,秘鲁经济学家埃尔南多·德索托及其同仁做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实验,以便看看在这样一个严密控制的复杂体系下,成立一个小企业到底会有多艰难。他们在秘鲁首都利马建立了一个有两台缝纫机的小作坊,然后申请注册,结果显示:注册这样一个小作坊耗时289天,需要4个全天工作的人来完成这项任务,花费1231元,按当时价格计算,相当于一个人32个月的最低工资。对于任何要通过常规办法来合法注册一个小工厂的人来说,代价实在是太高了。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注册同样一个企业,至少需要半年,注册资本在3000元左右。

当时工人平均月工资为60元左右,3000元是一个工人4年多的工资。即使现在,《公司法》也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是10万元人民币,这一创业门槛并不低。在美国,注册同类的企业,注册费用为200美元,相当于美国人一个月平均工资的1/15,只需要几个小时,这就是美国企业的诞生成本。可以讲美国小企业的创业几乎是零成本,美国的许多高科技公司在自家的车库里创业,亨利·福特是在自己后院的一个货棚中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乔布斯在车库里发明了苹果电脑,比尔·盖茨在车库里搞成了微软,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与大卫·费洛是在斯坦福大学的车库中进行创业的,曾经风头不逊盖茨的亚马逊网上书店的创办人贝左斯当时也是带着4个工作伙伴在车库里创业的。可见要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的创业机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降低企业诞生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

二、利润如前所述,成本有会计成本与经济成本之分,与此相对应,利润也有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区别,经济学中所讲的利润最大化是指经济利润最大化,因此厂商从事一项经济活动不仅要能够弥补显成本,还要能弥补隐成本,否则厂商可以从事另一项更能赢利的经济活动。那么,什么是会计利润、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呢?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会计利润:是厂商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显成本)后的余额。

会计利润=总收益(销售收入)-显成本2正常利润:是指让一个企业留在原有产业继续经营所必需获取的最低收入。

正常利润指这样一个现实,所有参与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包括购买别人的和自己拥有的)都按社会正常的利润水平取得了报酬,也就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了社会平均的、正常的利润水平,通常是销售收入弥补了显成本后的余额正好等于隐成本,即销售收入减机会成本等于零时的利润水平。

3经济利润:是厂商销售产品的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后的余额。

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11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只要隐成本不等于零,经济成本就大于会计成本,从而经济利润就小于会计利润。通常情况下经济成本大于会计成本,因此经济利润小于会计利润。我们把经济利润为零的情况称为厂商获得了正常利润,而把经济利润大于零的情况称为厂商获得了超额利润,把经济利润小于零的情况称为厂商亏损。

因此有如下推论:如果一个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并不意味着从会计上说没有赚钱,而是该企业所使用的全部生产要素,无论是在公开市场中购买,还是自己拥有的,都得到了市场的最好报酬,即企业获得了正常(会计)利润。

例如,某人做生意,在市场进货用了10万元,所用店面和资金均属自有,自己经营。假设店面一月租给别人每月最高可获得租金2000元,资本年利息率10%,经营者自己给别人打工可获得4000元的月薪,则某人自己做生意的成本状况如下:会计成本=100000元经济成本=100000+(2000×12+100000×10%+4000×12)=10+8.2=18.2(万元)当销售收入=18.2万元时会计利润=18.2-10=8.2(万元),正好等于隐成本部分经济利润=18.2-18.2=0,称为某人获得了正常利润如果销售收入大于18.2万元,则某人获得超额利润,销售收入小于18.2万元,则出现了亏损,但此时会计利润有可能为正。

成本理论以生产理论为基础,生产理论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因此成本理论也相应地分为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

【专栏63】经济学家与会计师眼中的利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假设一例。假设王先生用自己的银行存款30万收购了一个小企业,如果不支取这30万元钱,在市场年利息率5%的情况下他每年可以赚到1.5万元的利息。

王先生为了拥有自己的工厂,每年放弃了1.5万元的利息收入,这1.5万元就是王先生开办企业的机会成本之一。经济学家和会计师以不同的方法来看待成本。经济学家把王先生放弃的1.5万也作为他经营企业的成本,尽管这是一种隐性成本。但是会计师并不把这1.5万元作为成本表示,因为在会计的账面上并没有货币流出企业去进行支付。

为了进一步说明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眼中成本的差别,我们换一个角度,王先生没有购买工厂的30万元,而是用自己的储蓄10万元,并以5%的年利息率从银行借了20万元,王先生的会计师只衡量显性成本,将把每年为银行贷款支付的1万元利息作为成本,因为这是从企业流出的货币量。与此相比,根据经济学家的看法,拥有的机会成本仍然是1.5万元。

现在我们再回到企业的目标———利润。由于经济学家和会计师用不同方法衡量企业的成本,他们也会用不同的方法衡量利润。经济学家衡量企业的经济利润,即企业总收益减生产所销售物品与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会计师衡量企业的会计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只减企业的显性成本。

·118·第六章成本理论第二节短期成本理论一、短期总产量与短期总成本由厂商短期生产函数出发,可以得到相应的短期成本函数,而且,由厂商的短期总产量曲线出发,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短期总成本曲线。

(一)由短期总产量函数推导短期总成本函数假定厂商在短期内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一种产品,其中劳动的投入是可变的,资本的投入是固定的,则短期生产函数为:Q=f(L,K)(61)式(61)表示:在资本投入量固定的前提下,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L和产量Q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理解为:厂商可以通过对劳动投入量的调整来实行不同的产量水平,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厂商根据不同的产量水平要求来确定相应的劳动投入量。

根据后一种理解,又假设劳动的价格w和资本的价格r是给定的,则可以用下式表示厂商在每一产量水平上的短期总成本:STC(Q)=w·L(Q)+rK(62)这就是短期成本函数,式中,STC为短期总成本,w·L(Q)为可变成本部分,称为可变成本VC,r·K为固定成本部分,称为不变成本FC,两部分之和构成厂商的短期总成本。

总成本:TC=FC+VCVC与Q存在函数关系,TC与Q也存在函数关系,上式可写成:TC(Q)=FC+VC(Q)(63)由此可以看出,短期总成本是产量的函数。

(二)由短期总产量曲线推导短期总成本曲线在推导短期总成本曲线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楚边际成本与边际产量、平均可变成本与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dTCdL1由于MC==w+0,即MC=w·,说明边际成本与边际产量是反方向变动dQdQMPL的,而边际产量由总产量曲线斜率构成,边际成本由总成本或可变成本曲线斜率构成,因此,当总产量曲线处于递增阶段时总成本曲线处于递减阶段,当总产量曲线处于递减阶段时总成本曲线处于递增阶段,并且边际产量最大点对应边际成本最低点,总成本或可变成本曲线存在一VCL1个由递减到递增的拐点;又因为AVC==w·=w·,因此当APL递增时,AVC递QQAPL减,当APL递减时,AVC递增,且APL的最高点对应着AVC的最低点,而AVC为TVC与原点连线的斜率。

·11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我们用一个假想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某企业某月产量200个单位,前期投入了500万元购买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假定月息5‰;为生产这200个单位的产量,需要雇佣100个工人,假定工人工资每人2000元/月(这里假定所有工人工资水平相同的领取固定工资),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进一步假定工人是唯一可变要素,则生产这200个单位产量的短期成本为:TC(200)=500×5‰+0.2×100=2.5+20=22.5(万元)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如图61所示:图(a)为总产量曲线,其中A点为边际产量最大点,对应在图(b)中的A′则为可变成本由递减转为递增的拐点;图(a)B的为平均产量最大点,对应在图(b)图中的B′则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根据例子中的相关数据,我们在短期总产量曲线TP上,找到与总产量200相对应的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100,再用100乘以已知的劳动价格每人2000元/月,可得到这200单位产量水平下的可变总成本:VC=100×0.2=20(万元),将这种总产量与可变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平面坐标图中,即可得到短期可变成本曲线。由于短期固定成本为2.5万元,将短期可变成本曲线向上平移2.5万元个单位,便可得到短期总成本曲线STC。

二、短期成本类型图由短期总产量曲线推导我们把短期成本分为短期总量成本和短期61短期总成本曲线单位成本两大类型,分别介绍如下:(一)短期总量成本短期总量成本曲线共有三条,分别是短期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变动成本。

1总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某一数量产品所耗费的全部成本,包括总固定成本、总变动成本。用TC表示。

TC(Q)=wL(Q)+rK(64)2总固定成本:是厂商花费在固定生产要素投入上的全部费用,包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等,用FC表示。

总固定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即FC=rK(65)(65)式是对固定成本的一种简单的抽象,具体地说,固定成本包括:(1)管理人员工资;(2)机器的折旧;(3)厂房折旧和维修费用;(4)土地保养和折旧费用等。

3总可变成本:是厂商花费在可变要素投入上的费用,包括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及工·120·第六章成本理论人工资等,用VC表示。

变动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化,即VC(Q)=w·L(Q)(66)(66)式同样也是对可变成本的一种简单抽象,具体地说,可变成本包括:(1)购买材料的费用;(2)直接劳动的费用;(3)固定资本的日常修理和保养费用等。

通过对以上几个总成本概念的学习,我们知道,总成本曲线与总可变成本曲线是两条平行的线,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TC曲线和VC曲线斜率相同,并且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总固定成本FC,如图62所示。

TC=VC+FC一般来说,TC和VC曲线一开始为凹向原点的曲线,在A点(或A′点)之后为凸向原点的曲线,因此A点(或A′点)被称为拐点;其经济含义是: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起图、、曲线的关系62TCVCFC作用之前,即在产量(O,Q1)区间,TC和VC均以一个递减的比率上升,因而在这一阶段存在着边际产量递增或者说机会成本递减;而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起作用之后,即在产量(Q1,∞)区间,TC和VC均以一个递增的比率上升。更严格地说,只要短期生产函数先后经历生产的三个阶段,TC和VC曲线就是两条由凹转向凸的曲线,在凹的TC和VC曲线段上,代表着递增的劳动边际产量,而从拐点开始,劳动的边际产量开始递减。

(二)短期单位成本1平均总成本: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成本,用AC表示。即TCAC=(67)Q在TC曲线给定情况下,只要经过TC上任一点与原点作连线,连线的斜率值即为AC。通过比较平均总成本和产品价格,可以确定生产是否有利可图。平均总成本由两个部分构成: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固定成本。

平均总成本的推导见图63。

假定TC曲线如图63中的(a)所示,是一条由凹向原点转为凸向原点的曲线,拐点为A。通过(a)图从原点任意作无数条射线与总成本TC相交,交点与原点连线斜率值就构成平均总成本,比如A点的斜率等于AQ2/Q2,对应在(b)中的AC曲线上的A′,如果射线与TC曲线交于两点,则这两点的AC值相等;特别地,在所有从原点出发的射线中将有一条与TC相切,如图(a)中的B点,B点所对应的AC值即B′点,B′点为AC图63AC曲线的推导·12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的最低点。把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类似的A′、B′等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AC曲线。

2平均变动成本: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等于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用AVC表示。即VCAVC=(68)Q同样地,AVC曲线由VC曲线与原点连线斜率构成。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平均产量最终会由递增转变为递减,从而使得与之对应的平均变动成本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而平均总成本AC是在平均可变成本AVC基础上加上AFC构成,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处处等于AFC,因此AVC曲线也呈现先降后升的“U”特征。

假设TC和VC曲线如图64中的图(a)所示,其中B点为TC曲线的最低点,C为VC的最低点,分别对应于(b)图中的B′点和C′点,B′点和C′点分别是AC和AVC曲线的最低点,AC和AVC先下降,分别到达B′点和C′点时由下降转为上升,且AVC先于AC到达最低点;AC和AVC均呈“U”形,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AFC,在产量初期,由于产量较小,AFC所占比例较大,因此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较大,而随着产量逐渐增加,AFC变得越来越小,两条曲线逐渐接近,但永远不可能相交。

至于为什么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一定在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右边,是因为平均成本AC是平均固定成本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C之和,当AVC达到最低点后开始上升时,AFC仍在下降。只要AFC下降的幅度大于AVC上升的幅度,AC就会继续下降;只有当AFC下降的幅度与AVC上升的幅度相等时,AC才达到最低点,故AVC总是比AC先达到最低点,也就是说,AC的最低点总是在AVC的最低点的右边。

图64AVC曲线的推导以及AC曲线的比较图65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推导·122·第六章成本理论3平均固定成本: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用AFC表示。即:FCAFC=(69)Q由于总固定成本不变,所以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其曲线的推导过程见图65。

假设总固定成本如图65中的(a)所示,从原点出发作无数条射线与总固定成本FC曲线相交,交点与原点连线斜率值构成平均固定成本,例如图中A点对应的平均固定成本为AQ1/Q1,在(b)中有A′与之对应,D点对应的平均固定成本为AQ4/Q4,在(b)中有E′与之对应。把(b)图中的A′、B′、C′、D′等点连接起来可得到一条平滑的AFC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AFC为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在产量初期,曲线较陡,随着产量增加逐渐变得平缓,并越来越趋向于横轴,但永远不可能与横轴相交。

4边际成本:也称增量成本,指新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所引起的总成本的增量,用MC表示。即:ΔTCdTCMC=或者MC=(610)ΔQdQ由于固定成本不随产出水平而变化,因此,边际成本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出所引起的可变成本的增加量。因此又有:ΔVCdVCMC=或者MC=(611)ΔQdQ由此可见,边际成本MC曲线由总成本TC曲线或总可变成本VC曲线斜率构成。由于TC和VC曲线的形态均是先递减后递增,因此由其斜率构成的MC曲线也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假设TC和VC如图66中(a)所示,均为一条由凹转向凸的曲线,该两条曲线斜率处处相等。过任意一条曲线的任意一点作切线,切线的斜率值就是该产量上对应的边际成本MC,可在(b)图中描出边际成本的高度,如图(a)中的B点对应图(b)中的B′。有三点值得注意:拐点A1(或A2)所对应的MC为其最低点(即A′点);图(a)中的B,其斜率既等于AC,又等于MC,B点对应于(b)中的B′,B′为AC曲线的最低点,此时MC=AC;C点和B类似,C点的斜率既等于AVC,又等于MC,C点对应于(b)中的C′,C′为AVC曲线的最低点,此时MC=AVC;也就是说,MC曲线经过AVC和AC曲线的最低点。

图66MC曲线的推导·12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三、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关系图可通过以上各图综合得到,见图67。在图(a)中,TC和VC为两条向右上方倾斜的平行曲线,VC始于原点,TC在VC基础上上移FC的距离得出;A1、A2点是边际成本从递减到递增的拐点,C点是平均可变成本从递减到递增的拐点,B点是总成本从递减到递增的拐点;曲线上任一点与过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就是该产量的平均成本,形成(b)图中的AC曲线,同样地,VC曲线上任一点与过原点的连接线的斜率就是该产量的平均可变成本,形成(b)图中的AVC曲线;AVC曲线之所以呈“U”形,是因为产量增为Q2之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超过先前每单位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当产量超过Q2后,随着投入的可变要素的增多,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小于先前的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AVC开始递增;边际成本MC曲线由TC或VC曲线斜率构成,且在C点有VC图67各种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曲线斜率与其与原点连线斜率相等,在B点有TC曲线斜率与其与原点连线斜率相等,反映在(b)图中,就是在C′点,MC=AVC,在B′点,MC=AC。

(一)TC、VC、FC、MC之间的关系1TC、VC是两条斜率处处相等的曲线,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FC;2由于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MC值即TC曲线的斜率值,又由于TC、VC斜率相等,因此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MC同时是相应的TC、VC曲线斜率,即MC=TC′=VC′。

(二)AC、AFC、AVC的关系1AFC随产量增加而下降,它会越来越接近横轴,但绝不会与横轴相交;2AC、AVC曲线均呈“U”形,先下降后上升,其垂直距离等于AFC,在初期的产量水平,平均成本比平均可变成本高许多,随着产量的增加,两条成本曲线会非常接近,但也绝不会相交。

(三)MC与AC、AVC的关系1当MC<AC(AVC)时,AC(AVC)处于递减阶段;2当MC>AC(AVC)时,AC(AVC)处于递增阶段;3当MC=AC(AVC)时,AC(AVC)处于最低点。

为什么MC在AC或AVC的最低点与之相交呢?在生产函数理论部分我们已经知道边际量和平均量之间的关系:只要边际量大于平均量,平均量将上升;只要边际量小于平均量,平均量将下降;当边际量与平均量相等时,平均量保持不变。按照这一关系,在D′点之前,AVC处于下降阶段,此时边际量必然小于平均量,也就是边际成本小于平均可变成本,而D′点之后,AVC处于上升阶段,此时边际量必然大于平均量,也就是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124·第六章成本理论本,可见D′是AVC由递减转为递增的拐点,此时边际成本等于平均可变成本,MC从下方AVC的最低点相交,而B′的情况与D′点是类似的。

四、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无论是短期总成本TC和VC先以递减的斜率增加,后以递增的斜率增加的变化,还是AC、AVC、MC呈先降后升的“U”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短期生产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它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的,达到最大值后将递减,见图68。

图68边际报酬递减决定短期成本变动首先我们来看看边际产量变动如何影响边际成本变化。我们知道,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1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从下列公式中体现出来:MC=w·,这也就是MPL说,假定生产要素价格不变,对应着边际产量递增阶段,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对应着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这使得边际成本曲线先下降后上升,呈“U”形变化。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这种对应关系可简单表述如下: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最大值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边际成本的变化趋势推出总成本、总可变成本曲线形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边际成本由总成本或总可变成本斜率值构成;既然边际成本先降后升,反映在斜率上就是:对应着边际成本递减阶段,TC、VC曲线斜率递减,对应着边际成本递增阶段,TC、VC曲线斜率递增。进一步的推论是:由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的对应关系,总产量与总成本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凸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VC曲线是下凹的;当总产量TPL曲线下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曲线VC曲线是下凸的;当总产量TPL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VC曲线也各存在一个拐点。

因此TC(或VC)先以递减的斜率增加,后以递增的斜率增加,为一条先凹后凸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

最后,通过TC和VC曲线形状得出AC、AVC曲线。因为AC、AVC分别由原点与TC曲线、VC曲线连线斜率值构成,跟TC、VC与原点连线斜率最小的点对应的分别是AC、AVC的最低点,在这之前,AC、AVC递减,之后递增,因此AC、AVC也呈先降后升的“U”形变化。

·12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第三节长期成本理论在上一节考察短期成本时,实际上假定该厂商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设备的规模是既定的,该厂商将根据产品销售情况,通过调整各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以调整产量。但在长期中,企业可以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设备,甚至可以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厂商所有的成本都是可以变动的,因此长期成本没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既然长期成本没有固定、可变之分,因此长期成本只涉及长期总成(LTC)、长期平均成本(LAC)、长期边际成本(LMC)三种成本。

一、长期总成本(一)长期总成本含义长期总成本是厂商在长期生产特定产量的产品所花费的成本总量,它由产量水平和工厂规模决定。由于厂商在长期可以对全部要素投入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意味着对企业生产规模的调整,也就是说,从长期看,厂商总是可以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因此长期总成本可以定义为: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其函数形式为:LTC=LTC(Q)(612)(二)长期总成本曲线的推导1由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长期总成本曲线可以由短期总成本曲线推导得出。

图69中有三条短期总成本曲线STC1、STC2、STC3,由于短期总成本在纵轴上的截距由总固定成本决定,总固定成本越大代表生产规模越大,即离原点越远其生产规模也越大,因此有:STC1<STC2<STC3。

现假定厂商的产量为Q2,厂商应该如何调整要素的投入量以降低成本呢?

图69长期总成本曲线的推导在短期,由于短期内资本固定不变,企业只能在一定的规模下进行生产,假设企业现有规模由STC1代表,那么为生产Q2的产量,企业生产成本为DQ2,显然这个成本由于生产规模过小而较高;又假设企业现有规模由STC3代表,那么为生产Q2的产量,企业生产成本为EQ2,显然这个成本由于生产规模过大而较高。由于规模在短期不可变动,厂商只能按较高的总成本来生产产量Q2,即STC1曲线的D点或STC3曲线上的E点进行生产。但在长期,厂商可以变动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在STC1、STC2、STC3三者中,显然用STC2所代表的规模生产其成本最低,于是厂商必然会选择STC2曲线上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从而将总成本降低到所能达到的最低水平,即·126·第六章成本理论在STC2曲线上的B点进行生产。类似地,在长期,若要生产Q1的产量,厂商将会选择ST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A点上生产;若生产Q3的产量厂商会选择STC3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在C点上生产,这样厂商就实现了既定产量下的最低总成本。

理论上假设有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这样一来厂商可以在任何一个产量水平都找到一个相应的最优生产规模从而把总成本降到最低,即可以找到无数个类似于A、B、C的点,这些点的轨迹就形成了长期总成本曲线LTC。于是LTC曲线便是一条始于原点、经过不同规模最佳产量所对应的最佳短期总成本点的下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都存在着LTC曲线和STC的相切点,该ST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总成本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低总成本,所以LTC表示长期内厂商在每一产量水平上由最优生产规模所带来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曲线是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当产量为零时,长期总成本为零,随着产量的增加,长期总成本也增加,且长期总成本曲线的斜率先递减,经过拐点后变为递增。

2由扩展线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企业长期总成本曲线也可以由扩展线推导得出,见图610所示。

图610扩展线与长期总成本曲线扩展线: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在长期中扩张或收缩生产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轨迹。

在长期,企业可能扩大其生产规模。假设A1B1、A2B2、A3B3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生产规模,其中A1B1<A2B2<A3B3,与三种不同生产规模相对应,有三条不同的等产量曲线Q1、Q2、Q3与之相切,切点分别为E1、E2、E3,切点是三个长期生产的均衡点,每一个均衡点都表示企业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所实现的生产每一个既定产量的最小总成本。例如在E1点上,生产50单位产量的最小总成本由等成本线A1B1所代表,它等于r·OA1=w·OB1,同理在E2点上,生产100单位的最小总成本为r·OA2=w·OB2,…如果在所有可能的产量水平上,重复以上过程,可以由扩展线上得到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最小总成本。将所有这些产量与相应的最小总成本的组合描绘在一个产量和成本图形中,便得到了长期总成本曲线LTC。

·12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二、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是厂商每单位产品的长期成本,由于在长期厂商可以通过选择规模达到某产量水平下的长期平均成本最低,因此长期平均成本又是一种最低的平均成本。我们归纳长期平均成本定义如下:长期平均成本是与厂商在长期内计划生产的各种可能的产量相对应的最低平均成本。用LAC表示,它等于长期总成本除以产量。

LTCLAC=(613)Q1厂商长期决策和生产规模的选择我们知道,长期是厂商的计划期,因此长期平均成本是企业的计划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对于企业的长期决策至关重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必须设法把长期平均成本降到最低点。

平均成本的高低与厂商规模的大小、产出水平的高低相关,如果用太大的规模生产太低的产量,或者用太小的规模生产太高的产量,都会产生较高的平均成本。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单就成本决策而言,厂商应该选择能够产生最低长期平均成本的生产规模,如图611中的E点。

图611厂商长期决策图612生产规模选择在图611中,长期边际成本LMC过长期平均成本LAC的最低点E点,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厂商在做长期计划时应把产出水平推进到Q1并且用E点这一最低长期平均成本水平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但是企业在进行长期决策时还不能仅仅看长期平均成本是否最低,还要看产品的销路。有时生产Q1的产量不一定卖得出去,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长期可能只能维持在Q0的水平,此时企业只能以销定产,生产Q0的产出水平。不同产出水平所需设定的生产规模是不同的,用较大的规模生产较少的产量会造成设备的闲置与浪费,因此企业作长期决策时必须依据其产出计划设定企业规模。

那么厂商如何选择其生产规模呢?我们可以借助于图612加以说明。假定某行业的厂商只能利用大、中、小三种规模进行生产,每一种生产规模都产生相应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大、中、小三种规模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分别是SAC1、SAC2、SAC3,厂商可以根据自己计划生产的产出水平选择生产规模。例如厂商若打算生产Q1的产量,就应该选择能产生短期平均·128·第六章成本理论成本曲线SAC1的小规模,以OC1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若打算生产Q2的产量,就应该选择能产生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2的中等规模,以OC2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若打算生产Q4的产量,就应该选择能产生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3的大规模,以OC3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但有时某一种产出水平可以用两种规模中的任一种规模生产而成本相同,此时应如何选择呢?

例如Q′1、Q′3,Q′1的产出既可以用SAC1代表的小规模进行生产,也可以用SAC2代表的中等规模进行生产,此时厂商究竟选择哪种规模生产取决于长期产品的销售量是扩张的还是收缩的,若长期销量在Q′1基础上进一步扩张,则应该选择中等生产规模,若产品销量在Q′1基础上收缩,则应该选择小的生产规模。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从长期总成本曲线中推导而得,只要从原点作无数条射线与长期总成本相交,射线的斜率值即构成各个产量下的长期平均成本,把每一个产量和相应的长期平均成本值描绘在产量和成本的平面坐标图中,便可得到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除此以外,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也可以从规模不等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中推导得出,为了更好地理解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和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我们侧重介绍后一种方法。

如前所述,厂商在短期由于无法改变其生产规模,一旦建立起某种生产规模,则只能在这种规模下进行生产,若用小规模生产较高产量则必须承担较高的生产成本,但是在长期,厂商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使成本降低。厂商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不同,短期内,由于生产规模无法变动,厂商要做到的是在既定的规模下使平均成本降到最低,而长期内,由于规模可变,厂商长期决策则是要选择一个最优的规模,使其在相应的产量下成本最低。例如612中的Q2产出水平,若短期规模为SAC1,要生产Q2的产量,必须承受Q2h高度的成本,而在长期,厂商会意识到SAC1规模相对于Q2的产量过小,进而将其扩大到SAC2的规模,在以低于Q2h的平均成本OC2进行生产,这样厂商在任一产量水平上总是可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最低短期平均成本,如图612中的a、d、e、g等,理论上可以假设有无数这样的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如图613所示,LAC曲线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在每一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生产规模所实现的最小的平均成本。

观察图613,我们可以总结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如下:图61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推导·12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下包络线。在这条包络线上,在连续变化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线和一条SAC曲线的相切点,该SAC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就是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该切点所对应的平均成本就是相应的最低平均成本。

(2)LAC曲线呈“U”形变化,且当LAC处于递减阶段时,LAC曲线相切于SAC曲线最低点的左边;当LAC处于递增阶段时,LAC曲线相切于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只有LAC曲线本身的最低点与SAC相切的点才是SAC的最低点。

3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动的因素: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我们已经知道,短期平均成本呈“U”形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边际报酬递减规模的作用,那么长期平均成本呈“U”形的原因也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吗?显然不是,因为厂商长期决策是一个生产规模的选择问题,所以长期平均成本呈“U”形的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所造成的。

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指的是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ofScale)是指企业由于规模扩大使得管理无效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两者所涉及的是规模大小与成本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方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OptimalScale,简称MOS)”。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由于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因此也被称为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一般来说,在企业生产规模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在规模较小、产量较低的时候扩大规模,规模报酬通常是递增的,相应地,摊到每一单位产量的平均成本是递减的,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可能出现规模报酬不变,此时平均成本也不变,而当规模和产量达到一定高度时,规模报酬递减迟早要出现,相应地带来了平均成本的上升,因此,当厂商的规模扩张依次经历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时,长期平均成本变动也必然经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变化过程,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作用,决定了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特征。

关于LAC曲线的形状,西方经济学家近些年来的经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少行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在得到规模经济的全部好处之后,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往往要在很高的产量水平上才出现,即下降的LAC曲线需在经历了很大范围的产量变化以后,才会转变成上升的LAC曲线,如图614所示,被称为L形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为什么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中会存在较长的一段水平形状呢?这要用规模报酬不变来解释。在一些企业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当厂商得到规模经济的全部好处时,工厂图614L型的LAC曲线的规模必定达到了LAC曲线的最低点,这时如果厂商继续扩大产量,他通常用增设相同规模的工厂的做法来扩大生产规模,这样一方面产量增加了,另一方面生产的平均成本并没有发生变化。如图615所示。

在图615中,当产量水平为Q1时,厂商拥有一个最优生产规模的工厂,该生产规模用STC1来表示,生产产量Q1的最低平均成本为aQ1;当产量水平增加到Q2时,为了维持最低的平均成本,厂商增建一个相同的分工厂,由这两个分工厂共同构成的企业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TC2来表示,生产产量Q2的最低平均成本为bQ2=aQ1;类似地,当产量水平增加时,厂商会·130·第六章成本理论再增建第三个、第四个……相同的分工厂;显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始终保持不变,维持在最低水平,使得规模报酬不变。

由于在所有产量水平下长期平均成本保持不变,因此长期平均成本是一条水平线,同时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在长期内的每一个产量水平,都与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MC值相等,在规模报酬不变时,长期边际成本LMC由短期边际成本SMC经过的短期平均成本最低点构成,它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即LAC=LMC,为一条水平线;当LMC为水平形状时,LMC为一常数,由于LMC是LTC的斜率,因此此时的LTC为一条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不变的直线。由此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如果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则LTC为一条始于原点的直线,LAC、LMC为一条水平线,且两者重合;(2)如果生产规模报酬递增,则LTC为一条始于原点且凹向原点,以递减斜率上升的曲线,同时LAC、LMC也呈递减,且LMC<LAC。

(3)如果生产规模报酬递减,则LTC为一条始于原点且凸向原点,以递增斜率上升的曲线,同时LAC、LMC也呈递增上升,且LMC>LAC。

图615规模报酬不变的长期平均成本4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位置的移动LAC曲线“U”形特征的决定因素是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位置的高低及其位置的变化则由外界因素决定,单个厂商无法决定其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为说明这一问题,需要借助企业的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的概念来解释。

企业的外在经济: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使经济效益提高的现象。

例如广州箱包市场是目前国际最大的箱包皮具集散地,引领着国内箱包的潮流,市场日交易150万只,市场辐射全球各个国家和国内。箱包行业的发展使得广州有着发达的箱包原材料、配件市场,这些市场使得围绕广州附近大大小小的许多箱包厂采购更为便利,成本更为低廉,这就是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行业内单个厂商从中收益,从而产生了企业的外在经济。

·13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企业外在不经济:是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恶化而使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

例如整个行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要素价格提高,交通运输紧张,给单个厂商带来困难。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于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如图616中,企业的外在经济使得LAC1曲线下移至LAC2的位置,外在不经济使得LAC2曲线向上移至LAC1的位置。

图616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移动三、长期边际成本长期边际成本表示厂商有足够充分的时间根据所需产量调整其使用的厂房机器等固定成本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引起的总成本的增加量,而长期总成本LTC是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因此这种总成本的增加量必然是最低总成本的增加量。我们可以给出长期边际成本定义如下:长期边际成本表示厂商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长期边际成本函数可以写成:ΔLTCdLTCLMC=或=ΔQdQ1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推导边际成本曲线由总成本曲线斜率值构成,因此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可以由长期总成本曲线得到,只要把每一个产量水平上LTC曲线斜率值描绘在产量和成本坐标图中,即可得到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除此之外,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也可以由短期边际成本曲线得到。我们着重介绍后者。

在推导长期总成本曲线时我们知道,长期总成本曲线是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在长期的每一个产量水平上,LTC曲线都与一条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TC曲线相切,这说明两条曲线的斜率是相等的。STC曲线的斜率是相应的SMC值,LTC曲线的斜率是相应的LMC值,因此可以推知,在长期内的每一个产量水平,LMC值都与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MC值相等。根据这种关系,便可以由SMC曲线推导LMC曲线。

见图617。

图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都有一条相应的SMC曲线,每一条SMC曲线都经过相应的SAC的最低点。在Q1产量上,生产该产量的最优生产规模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此时有SAC1=LAC,STC1LTC图长期边际成本曲线的推导进而有=,从而有SMC1=LMC,在Q1617Q1Q1·132·第六章成本理论产量上,相应的短期边际成本由a点给出,aQ1既是最优的短期边际成本,又是长期边际成本,即SMC1=LMC=aQ1;同理,在Q2产量上,有SMC2=LMC=bQ2,在Q3产量上,有SMC3=LMC=dQ3。假设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则可以得到无数个类似于a、b、d这样的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一条平滑的长期边际成本LMC曲线。

2LMC曲线与SMC曲线、LAC曲线的关系(1)LMC曲线与SMC曲线的关系:任一特定的SMC曲线总是与LMC曲线相交于一点,交点相应的产量是LAC与SAC相切之点的产量,在交点的左边,任一给定的SMC曲线位于LMC曲线的下面;在交点的右边,SMC曲线位于LMC曲线上面。

(2)LMC与LAC的关系①当该产品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时,即LAC曲线处于递减阶段时,LMC曲线位于LAC的下方。

②当该产品转入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时,即LAC曲线处于递增阶段时,LMC曲线位于LAC的上方。

③当LAC曲线从递减转入递增的转折点,即LAC曲线的最低点,LMC曲线与LAC曲线相交。

对于任一给定产量,都有:SAC=LAC,SMC=LMC,故:长期平均成本为最低时,SAC=LAC=LMC。

【专栏64】福特公司产量的安排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总成本是分为固定成本还是分为可变成本取决于时间框架。例如,考虑一个全机车公司,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在只有几个月的时期内,福特公司不能调整它汽车工厂的数量与规模。它可以生产额外一辆汽车的唯一方法是,在已有的工厂中多雇佣工人。因此,这些工厂的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成本。与此相比,在几年的时间里,福特公司可以扩大其工厂规模,建立新工厂和关闭旧工厂。因此,其工厂的成本在长期中是可变成本。

由于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的,但在长期中是可变的,所以,企业的长期成本曲线不同于其短期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是比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平坦得多的U型曲线。

此外,所有短期曲线在长期成本曲线上和以上。这些特点的产生,是因为企业在长期中有更大的灵活性。实际上,在长期中,企业可以选择它想用的那一条短期成本曲线。但在短期中,它不得不用它过去选择的任何一条短期曲线。

当福特公司想把每天的产量从1000辆汽车增加到1200辆时,在短期中除了在现有的中等规模工厂中多雇工人之外别无选择。由于边际产量递减,每辆汽车的平均总成本从1万美元增加到1.2万美元。但是,在长期中,福特公司可以扩大工厂和车间的规模,而平均总成本仍保持在1万美元的水平上。

对一个企业来说,进入长期要多长时间呢?回答取决于企业。对一个大型制造企业,例如,汽车公司,这可能需要一年或更长。与此相比,一个人经营的柠檬水店可以在一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去完成。

·13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第四节成本理论的应用一、收支平衡图经济学家用来帮助解决某些边际问题的常用工具是收支平衡图,这是成本函数很重要的一个实践应用。一般来说,收支平衡图假设厂商的平均可变成本在相关产出范围里是固定不变的。厂商的总成本函数被假定为一条直线,如图618所示,在图中我们假定厂商的固定成本是每月300美元,其可变成本是每月每单位产出1美元。因为平均可变成本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单位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也是固定的,且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为了得到收支平衡图,厂商的总收益曲线必须与他的总成本曲线一起同时在图中画出。由于假定厂商从其产品获得的价格不是由其销售量决定,因此总收益与产出是成比例的,总收益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图618显示了总收益曲线,假定产品的单位价格是1.5美元。收支平衡图将图618收支平衡图总成本函数与总收益曲线联系起来,显示了每种销售水平下每月的利润与亏损。例如,图618显示,如果厂商每月销售额为300,那么它将有每月150美元的亏损;此图同样显示了收支平衡点,企业想要避免亏损,其产出和销售应达到600单位这一水平。

近年来,收支平衡图被广泛应用于公司执行者,政府代理机构以及其他一些组织。在适当的环境下,收支平衡图可以有效预测产出(销售)率对成本、收益、利润的影响。例如,厂商可以运用收支平衡图来确定销售量有计划地减少对利润的影响,也可以用图来确定为了达到均衡,他应该销售多少单位的产品。然而,使用收支平衡图要谨慎,因为隐藏其中的假设有可能是不恰当的。如果产品价格变化很大或者成本很难预测,总成本函数的估值和总收益曲线的估值就可能是错误的。

二、政府对公共事业价格的管制公共事业主要指公共交通运输、燃气、电力、自来水、电话、供热、污水处理等行业,公共事业具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垄断性,且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由于垄断者限制产量、提高价格,存在着由于缺乏竞争所造成的高价格、高利润以及低产出水平等经济效率的损失,因此,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一些公用事业如水电行业、通讯业、运输业等实现政府管制。从成本理论的应用方面来看,政府应用边际成本定价法、平均成本定价法对公共事业的价格实行管制。

边际成本定价法的应用见图619所示。图中,在无管制情况下,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进行生产,厂商将生产Q1的产量,价格为P1,由A点分别对应产量和价格,此时·134·第六章成本理论P1>MC(图中MC=DQ1)此时产量过小,价格过高,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在政府管制情况下,按边际成本定价法管制厂商价格,即P=MC法,由图中B点表示,此时产量由Q1增加到Q2,价格由P1下降到P2,通过政府的价格管制,使厂商产量提高了,而价格却下降了,说明整个社会福利得到提高,政府实现了其管制目的。

当然,边际成本定价法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例如政府制定的价格位于厂商边际成本MC曲线与平均成本AC曲线交点的左边,如图中的E点,此时生产Q2的平均成本为EQ2,EQ2>P2,厂商将面临亏损而退出该行业,这样一来,政府管制就陷入了困境,要么政府放弃边际成本图619边际成本定价法定价法,要么政府资助被管制的企业。

除了边际成本定价法外,还有平均成本定价法、双重定价法等。平均成本定价法使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双重定价法是:对购买欲望较强的消费者收取较高的价格,且P>AC,从而厂商获得利润,同时对一部分购买欲望较弱的消费者仍按边际成本定价法收取较低的价格,且P<AC,从而厂商亏损,使得厂商从较高价格获得的利润恰好弥补由于收取较低价格所遭受的亏损。

本章小结1经济成本不等于会计成本。会计成本也叫做显成本,它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付。经济成本也叫机会成本,它包括显成本和隐成本两部分,隐成本是指应支付给厂商的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但实际上没有支付的报酬。经济成本较之会计成本要大。

2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不同。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经济成本,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会计利润。当经济利润等于零时,意味着所有的生产要素无论是自有的还是他人拥有的都按社会平均的水平获得了相应的回报,我们称之为厂商获得了正常利润;当经济利润大于零时称厂商获得了超额利润;当经济利润小于零时称厂商亏损。

3短期成本包括总成本、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三种短期总量成本以及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四种短期单位成本。短期总成本曲线可由短期总产量曲线推导得出;短期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均呈“U”形,其原因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4厂商长期成本决策和短期成本决策是不一样的。短期由于规模不变,厂商短期成本决策是在既定规模下选择各种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使平均成本降到最低,而在长期,由于规模可变,厂商长期成本决策则是要选择一个最优的规模进行生产。

5长期成本只有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三种,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也呈“U”形变化,但其原因与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呈“U”形变化的原因不同,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呈“U”形变化的原因在于所选择的生产规模是规模经济还·13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是规模不经济。

6成本理论对厂商决策、政府公共政策都十分重要,厂商可以根据成本来确定产量或制定销售价格,政府利用成本理论对某些公用事业进行价格指导或价格管制。

本章思考题1小王邀请小李参加他的婚礼,小李接受了邀请,下面哪一项是小李参加小王婚礼的机会成本?哪一项不是?并说明原因。

(1)小李给小王买了200元的礼物。

(2)小李在一周前理发花了15元。

(3)小李在前往小王家的途中吃午餐用了20元。

(4)为了参加婚礼小李放弃了听一次哲学讲座。

2某企业打算投资扩大生产,其可供选择的筹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利率为10%的银行贷款,二是利用企业利润。该企业的经理认为应选择后者,理由是不用付利息因而比较便宜,你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吗?

3请说明短期产量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4用图形简要说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5请分析为什么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一定在平均可变成本最低点的右边?

6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形,请解释它们形成“U”形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7某机械厂每周生产150单位产量,成本是:机器折旧300元,原料500元,抵押租金350元,保险费60元,工资750元,废料处理250元,求企业总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

8假设某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函数是MC=3Q2-8Q+100,若生产5单位产品时总成本是595,求总成本函数、平均成本函数、可变成本函数、平均可变成本函数。

9某公司总变动成本函数为:TVC=50Q-10Q2+Q3(Q为产量)。问:(1)边际成本最低时的产量是多少?

(2)平均变动成本最低时的产量是多少?

(3)在问题(2)的产量上,平均变动成本和边际成本各为多少?

10假定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劳动L,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0.1L3+6L2+12L,求解:(1)劳动的平均产量A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2)劳动的边际产量MPL为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3)平均可变成本最小(APL极大)时的产量;(4)假如每人工资W=360元,产品价格P=30元,求利润极大时雇佣的劳动人数。

·136·第七章市场理论【学习目标】本章是分析厂商在不同市场上的行为,即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如何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决策来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厂商的分类和特征,熟悉不同类型市场的特征和收益的相关概念,理解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的分析,掌握厂商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环境下产量和价格决策的条件和内容,能够对各种类型的厂商的经济效率、产量和价格进行比较分析,并借以分析我国现实的经济问题。

【导读】你是否曾经走进一家餐馆吃午饭,发现里面几乎没人?你会问为什么这种餐馆还要开门呢?因为几个顾客的收入并不可能弥补餐馆的经营成本。

在作出是否经营的决策时,餐馆老板必须记住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区分。餐馆的许多成本———租金、厨房设备、桌子、盘子、餐具等都是固定的。午餐停止营业并不能减少这些成本。当老板决定是否提供午餐时,只有可变成本———增加的食物价格和额外的侍者工资是相关的。只有在午餐时从顾客得到的收入少到不能弥补餐馆的可变成本,老板才在午餐时间关门。

夏季度假区小型高尔夫球场的经营者也面临着类似的决策。由于不同的季节收入变动很大,企业必须决定什么时候开门和什么时候关门。固定成本———购买土地和建球场的成本又是无关的。只要在一年的这些时间,收入大于可变成本,小型高尔夫球场就要开业经营。

前几章我们分析了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消费者行为(既决定商品需求的因素),还分析了厂商的生产和成本行为(即决定商品供给的因素),现在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具体分析在不同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如何决定商品的产量和价格。一般认为,决定产量和价格的支配者是厂商,因此市场理论是研究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单个厂商如何决定商品的产量和价格。

而厂商的目标又是利润最大化,所以市场理论的中心论题是分析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厂商应根据什么原则进行产量和价格的决策。

第一节市场结构类型如果你家附近的冷饮店把冰淇淋的价格提高20%,你就会发现他的销售量大量下降,他的顾客会很快转而去买其他冷饮店的冰淇淋。与此相比,如果你们当地的自来水公司提高水价20%,你就会发现水的销售量只有微不足道的减少,也许人们会比往常少用一些水拖地洗菜等,并买一个节水的龙头,但他们很难让用水量大幅度减少。冰淇淋市场和自来水市场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有许多冷饮店,但只有一家自来水公司。通过以上发现,现实中存在不同的商品市场,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市场(market)的概念,市场可以是有形的·13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买卖商品的交易场所,也可以是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洽点。从本质上讲,市场是商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经济中所有的市场可以分成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我们现在研究的主要是商品市场。

西方经济学通常按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如表71所示,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市场运行不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不一样。

一般而言,影响市场类型主要因素包括:(1)厂商的数量。市场中厂商的数量的多少反映了每个市场势力(影响力)的大小。如果厂商的数量很多,每个厂商对市场中产品价格影响很小或者根本没有影响,我们就认为市场是竞争性的,反之如果一个厂商可以影响它出售的物品的市场价格,我们就认为该厂商有市场势力。

(2)产品的差别性。市场中的每个厂商生产的产品如果完全一致或者稍有差别,则这个市场是竞争性的,否则市场存在市场势力。

以上两点是市场结构的最主要特征,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特征,可视为上述特征的延伸,如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是两个极端,前者是指有无数厂商生产相同产品的一种市场结构,而后者是指只有独家厂商生产异质产品的一种市场结构。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状态,是竞争和垄断不同程度的结合,又称不完全竞争或不完全垄断市场。

表71市场结构类型的划分和特征新厂商加入的市场类型厂商数目产品性质典型部门对价格控制的程度难易程度完全竞争很多完全相同一些农业品无容易一些轻工产品、垄断竞争较多存在差别有些较易零售业没有或寡头几个钢、汽车、石油较大不易很少差别没有相近的公用事业,垄断一个很大不能加入替代品如水、电·138·第七章市场理论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一、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CompetitiveMarket),又叫做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主要有以下四个:第一,市场上有许多买者与卖者。这些买者与卖者的规模都很小,其任何一个的销售量或购买量在整个市场上都只占很小的比例,好比一桶水中的一滴水,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无法通过自己的买卖行为影响市场价格。所以市场价格是由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单个厂商与消费者都只能是市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

第二,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这里所说的产品差别不是指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别,而是指同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由于产品无任何差别,厂商无法利用产品的特征通过销售方面的策略,比如通过做广告影响消费者,各个厂商的产品可以完全替代。

第三,资源完全自由流动。这也就是说每个厂商进出一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的资源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厂商总是能够及时向获利行业运动,而及时地退出亏损行业,结果缺乏效率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效率的企业。

第四,市场信息是充分的。市场上每个买者或卖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的信息,确定自己最优购买量或最优生产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样排除了一个市场可能由于信息不畅通,同时存在几种价格的情况。

现实中完全符合这些条件的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接近于这些条件的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因为农产品是由众多农民提供的,消费者也很多,而农产品大都属于无差别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源可以自愿流入或流出农业;通过期货市场的交易或政府服务,信息畅通。因此,一般把农产品市场作为完全竞争的市场。

如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例子是牛奶市场。牛奶市场买卖人数很多,没有一个牛奶买者可以影响牛奶价格,因为相对于市场规模,每个买者购买的量很少,同样,每个牛奶卖者对价格的控制是有限的,因为许多其他卖者也提供基本相同的牛奶。由于每个卖者可以在现行价格时卖出他想卖的所有量,所以,他没有什么理由收取较低价格,而且,如果他收取高价格,买者就会到其他地方买。在竞争市场上买者和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因而被称为价格接受者。由于牛奶市场信息相对充分,如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决定开一个奶牛场,而且,如果任何一个现有奶牛场可以决定离开奶牛行业,那么,牛奶行业就完全满足了这个条件。既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为什么还要建立和研究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呢?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从对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分析中,可以得到关于市场机制及其配置资源的一些基本原理,而且,该模型也可以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一个参照对比。

·13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二、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1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首先必须区分整个行业与单个厂商。在任何一个商品市场,消费者对整个行业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量称为行业所面临的需求量,相应的需求曲线称为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消费者对行业中单个厂商所生产的商品的需求量称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量,相应的需求曲线称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对整个行业来说,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它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71(a),整个行业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决定,这时价格水平为Pe。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简称为厂商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如图71(b),当市场价格确定之后,对单个厂商来说,这一价格就是既定的,无论它如何增加产量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换句话来说,在既定的价格之下,市场对个别厂商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因此,单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

图71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2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厂商的收益是指厂商的销售收入。厂商的收益可分为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它们的英文简写为TR、AR和MR。

总收益(TotalRevenue):指厂商按一定的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即:TR=P·Q(P表示产品的价格,Q表示销售总量)。

平均收益(AverageRevenue):指厂商在平均每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即:TRP×QAR===PQQ边际收益(MarginalRevenue):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获得的收入增量。即:ΔTRTRn-TRn-1MR==(n表示n项产量)ΔQQn-Qn-1或者ΔTR(Q)dTR(Q)MR(Q)=lim=ΔQ→0ΔQdQ·140·第七章市场理论必须注意的是,在各种类型的市场上,平均收益与价格都是相等的,因为每单位产品的售价就是其平均收益。但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单个厂商来说,平均收益、边际收益与价格才相等。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厂商销售量的增加才不影响价格。

可以用表72来说明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的相等关系。

表72某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销售量价格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010000110101010210201010310301010410401010完全竞争市场上,正因为价格、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都是相等的,所以,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线与需求曲线都是同一条线,即图71(b)中的d。这条需求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无限大,即在市场价格为既定时,对个别厂商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

三、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原则在分析了厂商的成本行为和收益行为之后,就可以进而分析厂商产量和价格的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原则。

不管是分析盈利还是亏本,都是把一定产量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因此厂商为了实现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只能生产总收益超过总成本的量最大或总成本大于总收益的量最小时的产量。

为了论证厂商确定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产量的原则,可用表73的例子来分析一个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决策。该表的第一栏是某家庭奶牛场生产的牛奶;第二栏表示奶牛场的总收益;第三栏表示奶牛场的总成本,总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在这个例子中是3元)以及可变成本(可变成本取决于产量);第四栏表示奶牛场的利润,可以从总收益中减去总成本计算出利润。

如果奶牛场没有生产,它就有3元亏损;如果生产1单位,就有1元利润;如果生产2单位,就有4元利润,等等。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奶牛场选择使利润尽可能大的产量。在这个例子中,当奶牛场生产4或5单位牛奶时,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这时利润为7元。

表73利润最大化:一个数字例子产量(升)总收益(元)总成本(元)利润(元)边际收益(元)边际成本(元)(Q)(TR=PQ)(TC)(TR-TC)MR=ΔTR/ΔQMC=ΔTC/ΔQ003-316516221284633181266442417765·14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续表)产量(升)总收益(元)总成本(元)利润(元)边际收益(元)边际成本(元)53023766636306677423846884847169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用总收益总成本分析的最大利润原则就是生产总收益超过总成本的值最大时的产量;反之,最小亏本原则就是生产总成本大于总收益的值最小时的产量。

总收益总成本法对于企业考虑最大利润的产量决策虽然是有用的,但是要对厂商的行为作更具体分析性的说明,则显得不够。因此西方经济学更为广泛的是使用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分析法来说明最大利润原则。

如上述例子,观察奶牛场决策的另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每生产一单位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找出利润最大化的产量。表73的后两栏根据总收益和总成本比较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奶牛场生产的第一单位牛奶的边际收益为6元,而边际成本为2元,因此,生产那一单位牛奶时利润增加了4元(从-3元到1元);生产的第二单位的牛奶边际收益为6元,而边际成本为3元,因此,这一单位牛奶利润增加了3元。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厂商就会增加产量。但是,一旦奶牛场达到了5单位牛奶,情况就非常不同了,第6单位牛奶的边际收益为6元,而边际成本为7元,因此,生产它就会减少了1元利润。只要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厂商就会减少产量。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厂商才不会调整产量。因此厂商对利润的追求要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实现无限大的利润。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用数学方法可求证,只要令利润π=TR-TC的一阶导数为零,便得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MR=MC,其充分条件是二阶导数小于零。

dπdTRdTC=-=0dQdQdQdTRdTC=dQdQMR=MC西方经济学认为,边际收益(MR)=边际成本(MC)作为厂商决定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的产量原则,不仅适用于完全竞争厂商,而且适用于任何其他市场的厂商;不仅适用于厂商的短期行为,而且适用于厂商的长期行为,所以被称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定理或最大利润法则。

四、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所谓厂商短期均衡,就是指在该行业没有厂商进入和退出条件下,单个厂商只调整变动要素投入量的时期内所实现的均衡。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单个厂商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142·第七章市场理论者,所以它只能根据既定的价格按照MR=MC原则来调整产量,以实现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在短期内,市场价格同单个厂商的产品成本相比,可能有三种情况,因此厂商均衡也可能存在三种状态。

图72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1市场价格P高于厂商最低平均总成本SAC时,厂商均衡将是最大利润的均衡。

图72中的OP1为整个市场供给决定的均衡价格,单个厂商只能是这个价格的接受者,相应的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1,根据MR=SMC的原则,厂商选择的最优产量为Q1。因为,在Q1的产量上,SMC曲线和MR1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就是厂商的短期均衡点。这时,厂商的平均收益为E1Q1,平均总成本为F1Q1,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总成本,厂商在单位产品上所获得平均利润为E1F1,利润总量为E1F1·OQ1,相当于图中矩形H1P1E1F1的面积。

2市场价格等于最平均总成本SAC时,厂商将处于正常利润的均衡。

相对于第一种情况,市场价格下降于P2,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相应地向下平移为d2,而且恰好与短期平均总成本SAC曲线相切于后者最低点E2,短期边际成本SMC曲线也经过该点。由于该点就是SMC曲线和MR2曲线相交点,所以,E2点就是厂商的短期均衡点,相应的均衡产量为Q2。这时,厂商的平均收益为E2Q2,平均总成本也为E2Q2,厂商利润为零,但厂商正常利润全部实现了。由于这一点,厂商既无利润,又无亏损,所以,SMC曲线与SAC曲线的交点也称为厂商的收支相抵点。

3市场价格P高于最低平均变动成本AVC,但低于最低平均总成本SAC时,厂商均衡将是最小亏本的均衡。

市场价格继续下降为P3,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3,SMC曲线和MR3曲线相交所决定的短期均衡点为E3点,均衡产量为Q3。这时,厂商的平均收益为E3Q3,平均总成本为F3Q3,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厂商是亏损的,单位产品的亏损额为E3F3,总亏损量为E3F3·OQ3。此时,虽亏损,但继续生产,直至与AVC曲线相交点E4为止。因为,只有这样,厂商才能在用全部收益弥补全部可变成本之后,还有可能弥补在短期内总是存在的不变成本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要比不生产强。而在均衡点E4,厂商的平均收益AR等于平均可变成本AVC,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如果厂商生产的话,则全部收益只能弥补全部的可变成本,不变成本得不到任何弥补。如果厂商不生产的话,厂商虽然不必支付可变成本,但是全部不变成本仍然存在。由·14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处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单个厂商均衡条件是MR=SMC,其中MR=AR=P。只要价格高于最低平均变动成本,不管市场价格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厂商按照MR=MC原则确定自己的最优产量,分别处于最大利润、正常利润和最小亏本的均衡。因此,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单个厂商停止营业点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MC曲线上E4点以上),也就是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单个厂商短期供给曲线相加,就是行业市场供给曲线。

【专栏71】海滩的汽车旅馆每晚应该只收20元的房费吗?

某海滩直线排列着多家本质相同的汽车旅馆。夏天的晚上,住宿费用为每晚100元。冬天,人们可以享受到一个房间每晚20元的低廉价格。假设每天晚上房间的平均固定成本等于50元,一个房间每天晚上与客人相关的平均成本等于15元。那么,这些汽车旅店究竟在淡季将房屋租金定为20元更好呢,还是一直关门到夏季再开业更好呢?

答案是应该继续营业,因为能够得到高于平均可变成本的价格。

五、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这里所谓的长期,除了指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之外,还包括原有厂商可以退出和新厂商可以加入该行业,因此在长期中,各个厂商都可以根据市场价格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和生产,也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这样,整个行业供给的变动就会影响市场价格,从而影响各个厂商的均衡。

具体来说,如果在短期内厂商处于最小亏本的均衡,在长期内有的厂商就会因亏本而退出该行业,其结果将是整个行业的供给减少,假定市场的需求不变,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市场价格将一直上升到同单个厂商的最低平均总成本(AC)相等为止,由于消除了亏损,将不再有厂商的退出,这时无论是整个行业和单个厂商都将处于长期均衡。如果在短期内厂商处于最大利润的均衡,在长期内就会吸引新的厂商加入,其结果将是整个行业的供给增加,假定市场的需求不变,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市场价格将一直下降到同单个厂商的最低平均总成本(AC)相等为止,由于利润消失,就不会有新的厂商的加入,这时无论是整个行业和单个厂商都将处于长期均衡。

假定某完全竞争行业中所有的厂商是完全相同,也就是假定每一个厂商的生产成本和它所面临的需求状况是完全相同的。在这一假定下,图73中LMC曲线和LAC曲线分别为该行业中单个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d1、d2和d3曲线分别代表单个厂商在三个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下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在长期内,市场价格P1低于厂商的平均成本AC时,根据MR=LMC的原则,单个厂商在E1点实现均衡,厂商是亏损的,行业中原有的厂商的一部分就会退出,从而导致市场供给曲线由S1向左移。这时市场价格将上升,单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1也会向上平移。相反,当市场价格P3高于厂商的平均成本AC时,单个厂商在E3点实现均衡,厂商获得利润,新的厂商因利润的刺激而加入该行业的生产,从而导致行业供给增加,市场供给曲线将由S3向右移。这时市场价格将下降,单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3也会向下平移。最后,不管是行业内原有厂商的退出,还是新厂商的加入,单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都会运动到图中d2的位置,在这一位置上,d2曲线相切于LAC曲线的最·144·第七章市场理论低点E2,LMC曲线经过该点,这一点就是MR=LMC的均衡点。在均衡点E2,单个企业的平均收益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单个厂商在长期内既无利润又无亏损,即利润为零。这时,行业内的厂商数目不再变化,各个厂商的产量也不再调整,于是就实现了长期均衡。其均衡条件是:MR=AR=LMC=LAC。

图73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在理解长期均衡时要注意两点:第一,长期均衡的E2点就是上面所说的收支相抵点。这时成本与收益相等。厂商所能获得的只能是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正常利润。利润作为用于生产要素的支出之一,是成本,所以,收支相抵中就包含了正常利润在内。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竞争激烈,长期中厂商无法实现超额利润。只要获得正常利润就是实现了利润最大化。第二,实现了长期均衡时,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等。我们知道,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相等,也就是这两条曲线相交时,平均成本一定处于最低点。这就说明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成本最小化,从而也就是经济效率最高。这正是经济学家把完全竞争作为最优状态的理由。

【专栏72】只能获得零利润的竞争企业为什么还在经营?

在我国电视机产品市场中,竞争异常激烈,电视机的价格也在不断下降,众多的电视机厂商纷纷感叹:日益下降的电视机价格,已使某些电视机产品的生产无利可图。然而,尽管如此,为什么几乎所有的电视机厂商依然在维持电视机的生产呢?

从对厂商的长期均衡的分析中可以了解,竞争最终的结果是使超额利润消失,电视机产品的生产同样如此。厂商经营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利润,如果企业的利润为零,看来似乎就没有什么理由再经营下去了。实际上,电视机厂商在决策时与经济学家的分析思路是一致的,即成本中包括企业的所有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决策时所考虑的成本包括了企业所有者用于经营的时间、金钱及其他自有资源的机会成本。在零利润时,企业的收益应该补偿所有者用于使其企业维持的时间和金钱。因此,竞争最终消灭的是超额利润。对于电视机厂商来说,虽然高额的超额利润已经消失,但依然可以获得包含以上机会成本的正常利润。正常利润的获取虽然不会使电视机厂商欣喜若狂,但是足以使厂商认为值得继续从事电视机的生产。毕竟,如果电视机厂商退出并从事其他经营,一方面要承担退出成本(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可以变卖),另一方面,从事其他的经营可能并不会获利更多。这是电视机厂商在无利可图的境况下依然维持经营的原因所在。

·14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一、完全垄断的条件完全垄断,又称垄断(Monopoly),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一家厂商。因为只有一家厂商时才能有完全垄断。因此,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厂商构成了一个行业。个别厂商的均衡也就是全行业的均衡,这一点与其他市场不同。第二,该厂商的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形成完全垄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独家厂商控制了生产某种商品的全部资源或基本资源的供给。这种对生产资源的独占,排除了经济中的其他厂商生产同种商品的可能性。第二,独家厂商拥有生产某种商品的专利权。这便使得独家厂商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垄断该产品的生产。例如,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就是长期控制了制造可口可乐饮料的配方而垄断了这种产品的生产。第三,政府的特许。政府往往授予某个厂商垄断经营某种产品的特许权。例如许多国家政府对铁路、邮政、供电、供水等公用事业授予某个公司特许经营权的垄断。于是,独家企业就成了这些行业的垄断者。第四,自然垄断。某些行业可能始终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在这些行业只需要一家厂商经营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若由两家或两家以上厂商生产将产生较高的平均成本,造成社会资源浪费。这些行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有些垄断由自然条件造成,或是规模经济所要求(如对公共事业的垄断),属于自然垄断,其存在有合理性。有些垄断是人为造成的,例如政府特许所形成的垄断,这种垄断是不合理的。

二、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曲线1需求曲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一家厂商就是整个行业。因此,整个行业的需求曲线也就是一家厂商的需求曲线。这时,厂商具有垄断力量,已不再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决定者,但是在决定价格时,也不能忽视需求规律的作用,随意定价。因此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必然是一条表明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曲线在完全垄断市场上,每一单位产品的卖价也就是它的平均收益,因此,价格仍等于平均收益,平均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叠,都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但是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当销售量增加时,产品的价格会下降,从而边际收益减少,这样,平均收益就不会等于边际收益。根据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推知,在完全垄断市场上,边际收益总是小于平均收益。可以用表74来说明平均收益、价格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

·146·第七章市场理论表74某垄断厂商的收益销售量价格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050001444423632326204141-25000-4从表74中可以看出,价格随销售量增加而下降,价格与平均收益相等,但平均收益并不等于边际收益。平均收益是在下降的,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收益,且比平均收益下降得更快。由上表还可以看出,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仍然是重合的,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而边际收益曲线则是平均收益曲线之下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如图74。

在图74中,d(AR)是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MR是边际收益曲线。

如果垄断市场的需求函数是线性的,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图74垄断厂商的是直线型的,那么,曲线还具有其他一些明显的特征。这一点可MR收益曲线作如下分析。

假定线性的反需求函数为:P=a-bQ(1)其中,a、b为常数,且a、b>0。由上述可得总收益函数和边际收益函数分别为:TR(Q)=PQ=aQ-bQ2(2)MR(Q)=dTR(Q)/d(Q)=a-2bQ(3)根据(1)式和(3)式可求得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分别为:dP/dQ=-b,d(MR)/dQ=-2b由此可得如下结论:当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为直线型时,MR曲线也呈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型;d曲线和MR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是相等的;MR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是d曲线在横轴上的截距的一半,即MR曲线平分由纵轴到需求曲线d之间的任何一条水平线。如图74中,P=5-Q,则MR=5-2Q。

3边际收益、价格、需求的价格弹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当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时,厂商的边际收益、价格和需求的价格弹性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简单的微分可以把这个关系推导出来。

假定反需求函数为P=P(Q)则可以有TR(Q)=P(Q)QdTR(Q)d(P·Q)dPdPQMR===P+Q·=P1+·dQdQdQ()dQPdQPEd=-·dPQ·14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1则MR=P1-()Ed根据上式可以得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当Ed>1时,MR>0,此时,TR曲线斜率为正,表示厂商总收益TR随销售量Q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当Ed<1时,MR<0,此时,TR曲线斜率为负,表示厂商总收益TR随销售量Q的增加而减少。

第三,当Ed=1时,MR=0,此时,TR需求斜率为零,表示厂商总收益TR达最大值。

三、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厂商可以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居于完全垄断地位的厂商仍然要受市场需求状况的限制。如果价格太高,消费者会减少需求。在短期内,厂商无法改变不变要素(厂房、设备等)投入量,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垄断者短期是否可以获得利润,要看产品市场价格的高低与垄断者平均成本的高低。若产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平均成本,则垄断者短期可以获得利润;若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平均成本,则垄断者短期发生亏损。垄断者并非必然能够获得利润。中国的铁路业一直是国家垄断经营的,但是铁路经营在很长时期都是亏损的。造成垄断亏损的原因,可能是既定的生产规模的成本过高(表现为相应的成本曲线的位置过高),也可能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过小(表现为相应的成本曲线的位置过低)。

垄断厂商短期均衡时,获得利润情况。如图75(a)中,SMC曲线和SAC曲线代表垄断厂商既定的生产规模,d曲线和MR曲线代表垄断厂商的需求和收益状况。垄断厂商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将产量和价格分别调整到Q1和P1的水平。在短期均衡点E上,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为FQ1,平均成本为GQ1,平均收益大于平均成本,垄断厂商获得利润。单位平均利润为FG,总利润量相当于图中矩形P1FGH面积。

(a)(b)(c)图75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垄断厂商短期均衡时,亏损情况。如图75(b)中,垄断厂商根据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将产量和价格分别调整到Q2和P2的水平。在短期均衡点E上,垄断厂商是亏损·148·第七章市场理论的,单位产品平均亏损额为FG,总亏损额相当于图中矩形P2FGH面积。与完全竞争情况相同,在亏损情况下,若AR>AVC,垄断厂商就继续生产;若AR<AVC,垄断厂商就停止生产。

若AR=AVC,垄断厂商就认为生产与不生产都一样。在图75(b)中,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可变成本,所以,垄断厂商能够继续生产。

垄断厂商短期均衡时,利润为零情况。如图75(c)中,此时需求曲线d与SAC曲线相切,则在切点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垄断厂商根据MR=SMC的原则决定的产量的垄断利润为零,因为平均收益FQ3恰好等于平均成本FQ3,但仍将获得最大正常利润。

由此可以得到垄断厂商短期均衡条件为:MR=SMC垄断厂商在短期均衡点上可以获得最大利润,可以利润为零,也可以蒙受最小亏损。

【专栏73】计算例:一垄断厂商生产某产品的需求函数为P=12-0.4Q,总成本函数TC=0.6Q2+4Q+5,求Q为多少时总利润最大?价格、总收益及总利润各为多少?

解:利润最大化条件MR=MC由需求函数知MR=12-0.8Q又MC=(TC′)=1.2Q+4所以12-0.8Q=1.2Q+4Q=4P=12-0.4Q=12-0.4×4=10.4TR=PQ=10.4×4=41.6总利润π=TR-TC=PQ-TC=41.6-(0.6×16+16+5)=11四、完全垄断市场上长期均衡在长期中,垄断厂商可以通过调节产量与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垄断行业排除了其他厂商加入的可能性,因此,如果他在短期内获得利润,他的利润在长期内不会因为新厂商的加入而消失,垄断厂商在长期内是可以保持利润的。

垄断厂商在两种情况下会进行长期调整。一种是垄断者短期发生了亏损,厂商通过调整企业规模改变亏损状况。如果对垄断者来讲,在长期也不存在可以改变亏损状况的企业规模,那么,垄断者将退出该行业。另一种是垄断者利用原有的生产规模已经获得了短期利润,在长期利用原有的生产规模仍然可以维持原有的利润水平。但是,通过调整生产规模,垄断者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种情况下,垄断者将在长期进行生产规模的调整。下面利用图76对第二种情况进行分析。

图中LMC曲线和LAC曲线代表垄断厂商长期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d曲线和MR曲线分别代表垄断厂商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假定开始时垄断厂商是在由SAC1曲线和SMC1曲线所代表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产量为SMC1与MR相交所决定的OQ1,此时,MR≠LMC,即边际收益不等于长期边际成本,所以,只是短期均衡,而不是长期均衡。

·14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图76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在长期内,厂商要通过调整生产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垄断厂商把生产规模调整到能够生产平均成本SAC2曲线,此时,长期均衡产量和价格分别为Q2和P2,垄断厂商获得更大的利润,且SMC2曲线、LMC曲线和MR曲线相交于E点,厂商实现了长期均衡。

在垄断厂商的MR=LMC长期均衡产量,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LAC曲线相切,相应的SMC曲线、LMC曲线和MR曲线相交于一点。所以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是边际收益与长期边际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都相等,即:MR=LMC=SMC垄断厂商在长期均衡点上一般可获得利润。

由于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供给量就是全行业的供给量,所以,垄断厂商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就是垄断市场的短期和长期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

【专栏74】戴比尔斯与钻石垄断南非是世界上主要的钻石生产国,而来自南非的戴比尔斯公司(DeBeers)则是全球最大的钻石开采和销售企业。戴比尔斯公司始建于1870年,它拥有南非的所有钻石矿,并与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坦桑尼亚政府合作,直接控制了近50%的世界钻石年产量。1934年,戴比尔斯成立了以伦敦为基地的中央销售组织(CSO),通过签订独家市场协议,将其他钻石生产商的大部分钻石产品纳入自己的销售体系。目前,戴比尔斯已控制了世界80%左右的钻石生产和销售份额。虽然这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并不是100%,但它也达到足以对世界钻石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程度。在实际营销中,戴比尔斯支付了大笔的广告费用。仅2004年,戴比尔斯在全球的广告推广费用就高达1.8亿美元。戴比尔斯是世界钻石市场上的垄断者吗?如果是,一个垄断者为什么还需要花那么多钱做广告呢?

答案部分取决于有没有这种产品的相关替代品。如果人们认为翡翠、红宝石和蓝宝石都是钻石的良好替代品,那么,戴比尔斯的市场势力就较小了。在这种情况下,戴比尔斯任何一·150·第七章市场理论种想提高钻石价格的努力都会使人们转向其他宝石。但是,如果人们认为这些其他石头都与钻石非常不同,那么,戴比尔斯就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自己产品的价格。戴比尔斯广告的目的是在消费者心中把钻石与其他宝石区分开来。当戴比尔斯的口号告诉你“钻石恒久远”时,你马上会想到翡翠、红宝石和蓝宝石并不是这样。

五、价格歧视在有些情况下,垄断厂商会对同一种商品收取不同的价格,这种做法往往会增加垄断厂商的利润。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被称之为价格歧视。如一个医生根据病人的富裕程度对相同的治疗收取不同的费用,电力公司对居民用电和商业用电收取不同的电费,汽车制造商对出口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往往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等。

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以下的基本条件:(1)市场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偏好,旦这些不同的偏好可以区分开。这样,厂商有可能对不同的消费者或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2)不同的消费群体或不同的销售市场是相互隔离的。这样就排除了中间商由低价处买进商品,转手又在高价处出售商品而从中获利的情况。

根据价格差别程度的大小,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

1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又称为完全的价格歧视。如果垄断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采用这种定价法可以把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化为垄断超额利润。一级价格歧视如图77所示:当厂商销售第一单位产品Q1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P1,于是厂商按P1的价格出售第一单位产品,当厂商销售第二单位产品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P2,厂商按P2的价格出售第二单位产品,依此类推,直到厂商销售量为QM为止。于是垄断厂商获得了虚线部分中除小三角形外的收益,如果厂商不实现价格歧视,都按同一价格Pm销Qm产量,只能获得OPmBQm的收益。

图77一级价格歧视图78二级价格歧视2二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如图78,垄断者规定·15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了三个不同的价格水平。在第一个消费段上,垄断者规定的价格最高为P1;但消费者数量增加到第二个消费段时,价格下降为P2;当消费数量再增加到第三个消费段时,价格便下降到更低的P3。二级价格歧视多出现在社会公用事业中。实行二级价格歧视时,厂商得到部分的消费者剩余,而不是全部。例:批发与零售,捆绑销售与单件销售等。

3三级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它可以将高价市场的消费者剩余转化为超额利润。例如,富士胶卷在中国市场与美国市场实行不同售价,我国民用电与工业用电价格不一样。

【专栏75】价格歧视的例子电影票许多电影院对儿童和老年人收取的价格低于其他观众。在竞争市场上很难解释这个事实。在竞争市场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为儿童和老年人提供一个座位的边际成本与为其他人提供一个座位的边际成本相同。但如果电影院有某种地区性垄断力量,而且,如果儿童与老年人对电影票的支付意愿低,就很容易解释这个事实了。在这种情况下,电影院通过价格歧视增加了利润。

飞机票价飞机上的座位以许多不同价格出售。许多航空公司对周六停留一个晚上的两个城市间的往返票收取低价格。乍一看这有点令人费解。为什么乘客是否周六停留一个晚上与航空公司有关呢?原因是这条规定是区分公务乘客和个人乘客的一种方法。公务乘客支付意愿高,而且很可能不想周六停留一晚上。与此相比,出于个人原因旅行的乘客支付意愿低,并更愿意周六停留一晚。因此,航空公司可以通过对周六停留一晚上的乘客收取低价格而成功地实行价格歧视。

六、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完全垄断对经济是不利的,这是因为:第一,生产资源的浪费。这就表现为:与完全竞争相比,平均成本与价格高,而产量低。

可用图79来说明这一点。

图79效率的比较图710社会福利的损失图79综合了完全竞争市场与完全垄断市场的长期均衡状况。通过这个图对两个市场长期均衡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产量为OQ1,价格为OP1,而且当产量为OQ1·152·第七章市场理论时,长期平均成本为最低点;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产量为OQ2,价格为OP2,产量为OQ2时,长期平均成本并不是最低点。OQ1>OQ2,OP1<OP2,说明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市场,而价格高于完全竞争市场,而且长期平均成本无法达到最低水平。所以,完全垄断市场上,资源浪费,经济效率低于完全竞争市场。

第二,社会福利的损失。垄断厂商定价过高,使消费者所付出的价格高于产品本身的边际成本,增加了消费者负担,势必大大减少消费者的满足,使消费者剩余大大减少,这种减少也是社会福利的损失。可用图710来说明这一点。

在图710中,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为OP1,产量为OQ1,这时消费者得到的消费者剩余为P1HF这个三角形。在完全垄断市场上,价格为OP2,产量为OQ2,消费者剩余是P2GF这个小三角形。在P1HF这个大三角形中,只有P1EGP2这个四方形所代表的消费者剩余转变为垄断厂商的超额利润,而EHG这个三角形所代表的是由于完全垄断存在所引起的纯社会福利的损失。这一部分消费者没有得到,垄断厂商也没有得到,是由于资源浪费而形成的纯社会福利的损失。

此外,垄断者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超额利润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也阻碍了技术进步。

但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对完全垄断市场也要作具体分析。首先,有些完全垄断,尤其是政府对某些公用事业的垄断,并不以追求垄断利润为目的。这些公用事业往往投资大,投资周期长而利润率低,但它又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这样的公用事业政府进行完全垄断,会给全社会带来好处。然而也应该指出,政府完全垄断这些公用事业,往往也会由于官僚主义而引起效率低下。其次,对于完全垄断下的技术进步问题,经济学家有不同看法。有一种意见认为,垄断厂商具有更雄厚的资金与人力,从而能更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从近年来的事实看,这种观点似乎更有道理。

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一、垄断竞争的条件垄断竞争(MonopolisticCompetition)和寡头垄断(Oligopoly)是市场组织中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中间情形。垄断竞争或寡头又称为不完全竞争。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通常存在的是这两种市场。垄断市场是指许多厂商生产相近但非同质、而是具有差别的商品的市场组织。

具体地说,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引起这种垄断竞争的基本条件是产品差别的存在。产品差别是指同一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一种产品既包括有形的差别,也包括无形的差别,例如商标、广告和以消费者想象为基础的虚构差别。像汽车,它除了满足人们便利交通的需要之外,还可以满足多种心理需要,名牌汽车可以满足显示社会身份的需要;式样别致颜色鲜艳的汽车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等等。有的表现在消费者的偏好不同,例如在购买汽车上,有人偏好实用,有人偏好式样,也有人崇尚名牌。这样,每一种有差别的产品都可以以自己的产·15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品特色在一部分消费者中形成垄断地位。这样,产品差别就会引起垄断。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有差别存在就会有垄断”的意思。因此,每一个厂商对自己的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一般来说,产品的差别越大,厂商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另一方面,有差别的产品相互之间又存在替代性,即他们可以互相代替,满足某些基本需求。例如,不同牌号、颜色、类型的汽车都可以满足便利交通的需求,因此可以互相替代。有差别产品之间的这种替代性就引起这些产品之间的竞争。所以说,产品差别既会产生垄断,又会引起竞争,从而形成一种垄断竞争的状态。

第二,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企业。有差别的产品往往是由不同的厂商生产的,因此,垄断竞争的另一个条件就是存在较多的厂商,每个厂商都认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很小,不会引起竞争对手的注意和反应,因而自己也不会受到竞争对手的任何报复措施的影响。

第三,厂商的生产规模较小,因此,进入和退出该行业比较容易。

在完全竞争或完全垄断的条件下我们都可以定义为一个产业,但是严格来说,我们不能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定义为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内所有的厂商生产的产品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完全垄断条件下,一个产业只有一个厂商,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的厂商生产的商品是同质的,而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所生产的产品虽然很相近,但并不相同,严格地讲不能通过对这些差别的产品相加得到产业的供给曲线。我们所能够做的是把生产相近产品的厂商划分为“产品集团”。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产品集团视为产业。

二、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由于垄断竞争厂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产品价格,即通过改变自己所生产的有差别的产品的销售量来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如同垄断厂商一样,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所不同的是,由于各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相互之间都是很近的替代品,市场中的竞争因素又使得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

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面临着两条需求曲线。这就涉及每个厂商与其行业中其他厂商的关系。一条需求曲线表示,当一个厂商改变自己产品的价格,而该行业中其他与之竞争的厂商并不随他而改变价格时,该厂商的价格与销售量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该厂商的销售量会大幅度变动,因为,如果该厂商在其他厂商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价,就很容易把对其他厂商的需求吸引过来了。因此,价格小有变动,需求量变动则很大,这条需求曲线就比较平坦。另一条需求曲线表示,当一个厂商改变自己产品的价格,该行业中其他与之竞争的厂商也随之改变价格时,该厂商的价格与销售量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该厂商的销售量变化不大。可用图711来说明这两条需求曲线。

在图711中,D1为其他厂商价格不变而一家厂商价格变动时的需求曲线,D2为其他厂商随一家厂商变动价格时的需求曲线。在图中,设原来的价格水平为OP0,销售量为OQ0。现图711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在价格由OP0下降为OP1,当需求曲线为D1时,某厂商的销售量由OQ0增加至OQ1,当需求曲线为D2时,某厂商的销售量只·154·第七章市场理论能由OQ0增加至OQ2。价格下降的程度相同,但Q0Q2的增加显然小于Q0Q1。

三、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做一种简化分析。在这种情况时我们不考虑一家厂商对其他厂商价格变动反应。假设一家厂商只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自己的价格与产量,在这种情况下,短期中,实际上每一个生产有差别产品的厂商都可以在部分消费者中形成自己的垄断地位,处于完全垄断状态。这样,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就与完全垄断市场上的情况有些相似。如图712。

与图75一样,在图712中,垄断竞争厂商也是根据图712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MR=SMC的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将产量和价格分别调整到Q和P的水平。在短期均衡点E上,垄断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FQ大于平均成本为GQ,因此,垄断厂商获得利润,单位平均利润为FG,总利润量相当于图中矩形PFGH面积。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的差异,主要是造成垄断的原因不同。在完全垄断条件下,厂商是产品的唯一卖者,而在垄断竞争条件下,垄断来自产品的差异,市场上仍有许多生产者。由于这些厂商生产的产品,多少可以彼此替代,因而垄断竞争厂商对市场的垄断程度远不如完全垄断厂商,如前面所述,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较大的弹性,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应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曲线的斜率绝对值都比较小。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也可能出现亏损或利润为零的情况,在亏损情况下,厂商仍然是根据停止营业点来决定是否生产。读者可自己作图并进行分析。所以,和完全垄断市场上一样,垄断竞争市场上实现了短期均衡时也可能有利润、收支相抵或利润为零,或最小亏损。

垄断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条件是:MR=SMC四、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在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中厂商也可以调整自己的产量,其他厂商也可加入或退出某一行业。这意味着,垄断竞争厂商在长期均衡时的利润必定为零,即在垄断竞争厂商的均衡点上,D需求曲线必定与LAC曲线相切。简单地看,这些情况与完全竞争厂商是相似的。这种均衡状态如图713所示。

在图713中,长期内,由于新厂商的加入,使得相似产品组成的产业市场上,供给曲线右移,市场价格下降,直到利润消失为止。

图713中,在边际成本LMC曲线与边际收益MR相交确定的均衡产量Q上,正好有该厂商长期平均成本LAC曲线与需求D曲线图713垄断竞争厂商相切于E点。此时,决定了产量为Q,价格为P,总收益与总成本相的长期均衡等,实现了长期均衡。在实现了长期均衡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15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本,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所以,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均衡的条件就是:MR=LMC,AR=LAC四、对垄断竞争市场的评价我们先用图714来比较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均衡。

在图中,D1是完全竞争下的需求曲线,E1为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均衡点,均衡价格为OP1,产量为OQ1。D2为垄断竞争下的需求曲线,MR2为这时的边际收益曲线,E2为垄断竞争下的长期均衡点,均衡价格为OP2,产量为OQ2。

对比这两个市场上的长期均衡状态,可以看出以下四点差别:第一,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不同。在图714效率的比较完全竞争下,这三条线重合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D1)。在垄断竞争下,需求曲线与平均收益曲线重合,但向右下方倾斜,边际收益曲线则为平均收益曲线之下并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线。这反映了收益变动情况不同,在完全竞争下AR=MR,这是AR的最高上限,在垄断竞争下,AR>MR,AR是递减的。

第二,在长期均衡时,长期平均成本的状况不同。在完全竞争下实现了长期均衡时,产量决定的长期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E1),即平均成本为E1Q1,而在垄断竞争下实现了长期均衡时,产量决定的长期平均成本为FQ2,F并不是最低点。这说明在垄断竞争下成本消耗要多,即存在资源浪费。

第三,价格不同。在完全竞争下价格OP1低于垄断竞争下OP2。

第四,产量不同。在完全竞争下产量OQ1大于垄断竞争下的OQ2。

但并不能由以上的对比得出完全竞争市场优于垄断竞争市场的结论。因为尽管垄断竞争市场上平均成本与价格高,资源有浪费,但消费者可以得到有差别的产品,从而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且,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量要高于完全垄断市场,价格却要低。

在分析垄断竞争市场的优缺点时,还要注意两点:第一,垄断竞争有利于鼓励进行创新。

因为竞争的存在,短期超额利润的存在激发了厂商进行创新的内在动力。通过生产出与众不同的产品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垄断地位及超额利润,这就促使各厂商进行创新,而长期中的竞争又使这种创新的动力持久不衰。第二,垄断竞争之下会使销售成本,主要是广告成本增加。各厂商要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特色产品,必须进行广告宣传,这种广告对生产和消费有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销售成本,增加了总成本和平均成本。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从总体上看是利大于弊的,而在现实中,垄断竞争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市场结构。

·156·第七章市场理论第五节寡头垄断市场一、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寡头垄断早称寡头(Oligopoly),其原意是指为数不多的销售者。寡头垄断就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在这种市场上,几家厂商的产量在该行业的总供给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每家厂商的产量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从而每家厂商对整个行业价格与产量的决定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这几家厂商又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竞争。

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的主要原因可以有:第一,某些产品的生产必须在相当大的规模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像钢铁、汽车、造船这类重工业行业中只有在大规模生产时才能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为这些行业都要使用先进的大型设备,要有精细的专业分工,这样,在开始投资时所需的资金十分巨大,只有在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平均成本才会下降,生产才是有利的,也就是说,在这种行业中,大规模生产的经济特别明显。这些行业中每个厂商的产量都十分大,这就决定了只要几家厂商存在,他们的产量就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在开始建厂时所需投资的巨大,也使其他厂商很难进入这些行业。第二,行业中几家企业对生产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源的供给的控制。第三,政府的扶植和支持等。寡头垄断市场的成因和完全垄断市场是很相似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

寡头垄断市场可按不同方式分类,根据产品生产的特征,如果寡头产业每个寡头所生产的产品是无差别的寡头称为纯粹寡头(PureOligopoly)(例如钢铁,石油行业的寡头),生产有差别产品的寡头称为差别寡头(DifferentiatedOligopoly)(例如汽车、香烟、造船、电脑行业的寡头)。此外,还可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可分为勾结行为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

寡头垄断市场在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美国,钢铁、汽车、炼铝、石油、飞机制造、机械、香烟、电脑等重要行业都是寡头垄断市场。这些行业中大都是四五家公司的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70%以上。在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

在前面讲的三种市场,厂商的行为是相互独立的,每个厂商在作决策时都无须考虑其他厂商会作出什么反应。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数量很少,每个厂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各自在价格或产量方面决策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市场和其他竞争者的行为。如一个厂商通过产品的降价或新式产品的推出而扩大自己的产品市场,就会使得对其他寡头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因此,可能会遇到对手的反对策行为,而这种竞争行为往往是不确定的。同时,寡头之间也可能不是通过竞争而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共同谋取利润。由于各寡头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使他们之间更容易形成某种形式的勾结。但各寡头之间利益又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勾结并不能代替或取消竞争,寡头之间的竞争往往会更加激烈。

由于寡头间的这种不确定性,因此要想建立一个理想的模型解释寡头的行为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存在多种解释寡头行为的模型。模型的结论依赖于对寡头行为的假定,对寡头行为的假定不同,模型的结论也就不同。寡头模型是厂商定价理论中最不定型的模型。模型种类多,但又找不到一种模型对于寡头的行为给出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经济学家曾作了许多不同的·15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假设,并得出了不同的答案。例如伯兰特模型、埃奇沃思模型、斯塔克尔贝格模型、张伯伦模型等。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古诺模型。

二、古诺模型古诺模型(CournotModel)是早期的寡头模型,它由法国经济学家古诺(AugustinCournot)1838年首先提出。古诺模型通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它是一个只有两家寡头厂商的简单模型。因此,也称为“双头模型”。古诺模型的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寡头厂商情况中去。

古诺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出售矿泉水的生产成本为零的寡头厂商的情况。古诺模型假设条件是:第一,只有两个寡头A与B,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第二,他们的生产成本为零。第三,需求函数是线性的,即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两家寡头分享市场。第四,各方都根据对方的行动作出反应。第五,每家寡头都通过调整产量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可以用图715来说明古诺模型,在图中,D曲线为两家寡头图715古诺模型所面临的市场需求曲线。由于不考虑生产成本,故图中无成本曲线。

在开始时,市场上只有A寡头,由于生产成本为零,所以,厂商收益就等于利润。A厂商将供给产量定为市场总容量的1/2,即OQ1=1/2OQ,将价格定为OP1,从而实现了最大利润,其利润量为图中矩形OP1FQ1的面积(因为该矩形为直角三角形OPQ的最大内接四边形)。

当B寡头加入后,A的销售量仍为OQ1,市场剩余的需求量为Q1Q,B厂商也按相同的方式行动,生产他所面临的市场容量的一半,即Q1Q2=1/4OQ1,此时,市场价格下降为OP2,B厂商可获得最大利润,其利润量为图中矩形Q1HGQ2的面积。而A厂商的利润因价格下降减少为矩形OP2HQ1面积。

在第二轮,A厂商知道B厂商在本轮中留给他的市场容量为3/4OQ。为了实现最大利润,A厂商将产量定为自己所面临的市场容量的一半,即产量为3/8OQ。与上一轮相比,A厂商的产量减少了1/8OQ。然后,B厂商再次进入市场,A厂商在本轮留给B厂商的市场容量为5/8OQ,于是,B厂商生产自己所面临的市场容量的一半,即产量为5/16OQ。与上一轮相比,B厂商的产量减少了1/16OQ。

在双方对对方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中,A的产量逐渐减少,B的产量逐渐增加,直至两个寡头的产量都相等的均衡状况为止。这时,行业的总产量为2/3OQ,每个厂商的产量各为1/3OQ。A厂商的均衡产量为:OQ(1/2-1/8-1/32-……)=1/3OQB厂商的均衡产量为:OQ(1/4+1/16+1/64+……)=1/3OQ行业均衡总产量为:1/3OQ+1/3OQ=2/3OQ由此可以推出当有三个寡头时,行业总产量为3/4OQ,各个寡头为1/4OQ,所以,可推导出一般结论:当有N个寡头时,行业均衡总产量为N/(N+1),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为1/(N+1)。·158·第七章市场理论三、对寡头垄断市场的评价寡头垄断在经济中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认为,他具有两个明显的优点:第一,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二,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各个寡头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要提高生产率,创造新产品,这就成为寡头厂商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此外,寡头厂商实力雄厚,可以用巨额资金与人力来进行科学研究。但对其批评是各寡头之间的勾结往往会抬高价格,损害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经济福利。

第六节博弈论初步在现实经济中,我们作决策必须考虑自己的选择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这种决策过程就如同下棋,每一步都要考虑对手可能的反应以及自己的应对策略。如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们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每个寡头厂商在采取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推测或掌握自己这一行动对其他厂商的影响以及其他厂商可能作出的反应,然后才能在考虑到这些反应方式的前提下采取最有利的行动。经济学用博弈论的方法来研究这种决策行为。

博弈论(GameTheory)又称对策论、游戏理论或策略运筹学。它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或者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在18世纪就已经出现。1944年,以大数学家冯·诺依曼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利的巨著《博弈论和经济行为》的出版为标志,博弈论被引入经济学,并成为现代经济分析的标准工具,1994年三位博弈论专家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研究的是经济主体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在于,个人效用或利润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还依赖于他人的选择。由此可见,博弈论更加接近实际,是我们研究经济主体行为的有力工具。

本节将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博弈论分析市场中厂商的一些竞争策略。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任何一个博弈都有三个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和支付。参与者是一个博弈中的决策主体,其目的是通过选择行动(或策略)以最大化其得益水平;在每一个博弈中,都至少有两个参与者,每一个参与者都有一组可选择的策略;作为博弈的结局,每个参与者都得到各自的报酬,即各自得到一笔支付,其支付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每一个参与者所得到的支付都是所有参与者各自所选择的策略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博弈的类型第一个角度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博弈指的是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参与人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观察到先行动者的选择。

第二个角度是参与人对有关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得益函数的知识。完全信息是指知识准确,否则是不完全信息。

·15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第三个角度是按照参与人之间是否合作进行分类。从这个角度,博弈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指参与人之间有着一个对各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参与人在协议范围内进行的博弈。反之,就是非合作博弈。典型的合作博弈是寡头企业之间的串谋。串谋是指企业之间通过公开或暗地里签订协议,对各自的价格或产量进行限制,以达到获取更多垄断利润的行为。

根据上述分类,非合作博弈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类型: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种博弈相对应,有四种均衡概念,即: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gamePerfectNashEquilibrium),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NashEquilibrium),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PerfectBayesianNashEquilibrium)。根据非合作博弈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和应用的普遍性,本节只讨论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

三、竞争寡头的策略:博弈分析在寡头市场上,厂商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欺瞒,他们经常考虑的是采取什么策略打败对手。

经济学用博弈论来分析在价格、产量、广告、研发等方面竞争寡头(非合作的寡头)的策略。

1占优策略均衡博弈分析的原始模型是“囚徒困境”。假定甲、乙两个作案的嫌疑犯分别被审讯,如果两个人都坦白,各判3年;两人都抵赖,检察官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一人坦白一人抵赖,抵赖者判6年,坦白者无罪释放。

现在,甲和乙面临的选择可以用博弈论中的矩阵模型来描述,它列出所有对局者的各种不同策略组合以及各自相应的得益支付。甲和乙的矩阵模型如图716。

乙坦白抵赖坦白-3-30-6甲抵赖-60-1-1图716占优策略均衡在本例中,两个对局者甲和乙都可选择坦白或不坦白两种策略,他们所有的选择可得到四种不同组合,即(坦白、坦白),(坦白、抵赖),(抵赖、坦白)和(抵赖、抵赖),括号中前一种策略为甲的选择,后一种为乙的选择。矩阵中的数字表示在不同选择下甲乙各自的得益,前一列数字为甲的得益,后一列为乙的得益。在这个例子中,嫌疑犯得到的是惩罚,因而他们的得益为负。

分析这个博弈,我们可以发现甲和乙都面临两难境地。如果他们都选择抵赖,那么只会被判1年,这比两个人都坦白要好得多。但问题在于如果甲抵赖但乙不合作选择坦白,则甲会被判6年;同样乙选择抵赖时也会担心甲不合作。结果最后的均衡必然是甲乙都选择坦白,因为从矩阵模型中可以看出,不管乙是坦白还是抵赖,甲的最优策略即是坦白,同理乙的最优策略也是坦白。这样的结局称为上策均衡。所谓上策,也称为占优策略,是指不管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自己的这种策略都是最优的。而上策均衡是指所有对局者的选择都是上策这样一种均衡状态,此时没有对局者有动力再去改变策略。

·160·第七章市场理论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即从个人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战略,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所体现的合作不稳定的特征及其后果,可以扩展运用到寡头市场上,以解释寡头市场上的共谋不稳定性及其相关的问题。

【专栏76】寡头博弈考虑有两个寡头厂商,每一个厂商都在“高”产量和“低”产量之间进行选择。根据每一个厂商的不同选择,其矩阵模型如图717。

厂商A高产量低产量高产量200200500100厂商B低产量100500400400图717寡头厂商产量博弈不论厂商A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厂商B都会认为选择高产量是合理的。同样,不论厂商B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厂商A都会认为选择高产量是合理的。每个厂商都认为高产量策略是最优的,这就是产量博弈的占优策略均衡。

从对该博弈中的四个可能的策略组合及其相应的报酬组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发。首先,(低产量、低产量)的策略组合,要优于(高产量、高产量)的策略组合。这表明甲、乙两个寡头勾结起来,达成合作协议,共同谋求总报酬最大化,就可以避免由于双方都采取不合作策略和相互竞争所造成的两败俱伤的局面。正因为如此,实际上,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之间经常会达成协议,成立合作性质的卡特尔组织,共谋卡特尔组织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且每个成员也均得到一定的好处。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会进一步地发现,在(低产量、低产量)策略组合的前提下,如果有一方坚持合作策略,而另一方偷偷地采取不合作策略,则对于偷偷采取不合作策略的那方来说,(低产量、高产量)或(高产量、低产量)的策略组合,要优于(低产量、低产量)。这意味着在寡头市场上厂商们在达成合作协议以后,每一个寡头都有强烈的利己动机去偷偷地背离协议,以获得自身的更大的利益,由于每一个达成协议的参与者都会这样想和这样行动,最后的结局将是(高产量、高产量)的策略组合是均衡的,而且是占优策略均衡。也正因为如此,寡头们之间所达成的卡特尔协定往往是不稳定的。而且,在不少地方,卡特尔组织是非法的,它不可能利用法律手段来制约和惩罚违约成员,这就更加深了卡特尔组织的不稳定性。

2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均衡(智猪博弈)在大多数情况下,最优策略均衡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在有些博弈中我们仍可以应用最优策略的逻辑找到均衡。

假定猪圈里有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猪圈两头有猪食槽和按钮,每按一次有8个单位进槽,但按钮需要支付2个单位。若大猪先到,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1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大猪和小猪各吃到4个单位;若两猪同时到,大猪吃5个,小猪吃3个。每头猪都有“按钮”和“等待”两种策略。其矩阵模型如图718。

·16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小猪的策略按钮等待按钮3124大猪的策略等待7-100图718重复剔除的占优策略均衡显然这个博弈没有占优策略均衡,因为尽管“等待”是小猪的最优策略,但大猪没有最优策略。也就是说,大猪的最优策略是依赖于小猪的策略。这时我们必须用“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的思路来找出均衡。这个思路为:首先找出参与人的劣策略(假定存在),把这个劣策略除去,重新构造一个不包含这个劣策略的新的博弈;然后再剔除新博弈中的劣策略,直至唯一的策略组合,即均衡解。该例中就为(按钮,等待)———(2,4),即为“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的均衡。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应用的例子:股份公司中,大股东必须承担起绞尽脑汁、多方收集信息以监督经理的责任,而小股东则节约“脑细胞”,进行“免费搭车”;股票市场也是如此,对散户而言,“紧跟大户”往往是最优选择,而大户必须自己收集信息,多方咨询,“日理万机”;大企业搞研发、培育市场、做广告,小企业模仿;有钱人出资修路建桥,老百姓方便。

3纳什均衡在相当多的博弈中,我们无法找出占优策略均衡解,无论谁的最优策略都依赖于另一方的策略。这时我们需要引入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完全静态博弈解的一般概念,是指知道其他参与人采取的策略后,能够使自己的得益效用最大的策略组合,即如果B的选择给定,A的选择是最优;以及A的选择给定,B的选择是最优的,我们就说这一对策略组合就是纳什均衡。

假定有两个人手持利剑从独木桥的两端走向中间进行决斗,每个人都有进和退的决策博弈,其矩阵模型如图719。

B的策略进退进-3-320A的策略退0200图719纳什均衡由图可知,两个人都会避免两败俱伤(-3,-3)或一无所获(0,0),过独木桥的两个人会有两个纳什均衡(2,0)(0,2),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究竟哪个纳什均衡会发生,取决于谁先采取行动(先动优势)。

由此可见,占优策略均衡是比纳什均衡更强的一个博弈均衡概念。占优策略均衡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对于其他参与者的任何策略选择来说,其最优策略都是唯一的。而纳什均衡只要求任何一个参与者在其他参与者的最优策略选择给定的条件下,其选择也是最优的。所以,占优策略均衡一定是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不一定是最优策略均衡。在我们前面分析的例子中,图716的博弈均衡既是占优策略均衡,同时又是纳什均衡。图719中两组均衡的策略组合都是纳什均衡,但都不是占优策略均衡。

·162·第七章市场理论本章小结1西方经济学通常按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将市场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单个厂商无法通过改变销售量来影响市场价格,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厂商的总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和需求曲线这三条线是重叠在一起的。

3.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发生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之处。从短期看,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其利润可以大于零,或者小于零,或者等于零,但如果价格降到低于平均变动成本,厂商就应当关闭。从长期看,新厂商的进入或工厂的扩建能使价格下降和经济利润消失。

4.完全垄断是指一个行业有一家厂商,而且它所生产的产品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因而市场进入障碍很大,其他厂商不能进入。垄断者是市场上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它的产品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厂商短期和长期的价格和产量决策均应在MR=MC之处(这时厂商所得利润最大),在短期均衡点上,其利润可以大于零,或者小于零,或者等于零,长期是通过选择最优规模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长期均衡利润总是大于短期均衡利润。

5垄断者通常可以通过根据买者的支付意愿对同一种物品收取不同的价格来增加利润。

这种价格歧视的做法可以通过使一些本来不想购买的消费者得到物品而增加经济福利。在完全价格歧视的极端情况下,垄断的无谓损失就完全消失。更一般地说,当价格歧视不完全时,与单一垄断价格相比,它会增加或减少福利。

6垄断竞争的市场既有竞争因素,又有垄断因素。在垄断竞争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最优化的条件是MR=MC,在短期均衡点上,其利润可以大于零,或者小于零,或者等于零。从长期看,实现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LMC,AR=LAC,垄断竞争企业长期均衡的利润为零。

7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厂商之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古诺模型又称双头模型,它可以通过建立厂商生产函数的方式研究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最佳产量。

8完全竞争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平均成本最低,产量最大,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非完全竞争市场不能实现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其中完全垄断分配资源的效率最低。

9博弈论是分析寡头市场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博弈论的基本均衡概念是占优策略均衡和纳什均衡。在寡头市场上,寡头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达成共谋即采取合作的策略。但是,同样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寡头们达成的合作协议往往是很不稳定的。“囚徒困境”的博弈深刻揭示了这一特征。

本章思考题1“在长期均衡点,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厂商的利润都为零。因而,当价格下降时,所有这些厂商就无法继续经营。”这句话对吗?

·16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2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为什么是水平线?

3某一彩电制造商认为他所在的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他觉得同其他彩电制造商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其他彩电制造商一旦大做广告,采取降价措施或提高服务质量时,他也及时做出反应。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完全竞争知识判断彩电制造商所在行业是完全竞争行业吗?

4某一企业有新旧两台机器,平时旧机器只是备用,试问在什么情况下这台旧机器才会被投入使用?你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用图说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和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6已知某完全竞争行业中的单个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STC=0.1Q3-2Q2+15Q+10。

试求:(1)当市场上产品的价格为P=55时,厂商的短期均衡产量和利润。

(2)当市场价格下降为多少时,厂商必须停产?

(3)厂商的短期供给函数。

7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边际成本函数SMC=0.6Q-10,总收益函数TR=38Q,且已知当产量Q=20时的总成本STC=260。求该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和利润。

8用图说明完全垄断厂商短期和长期均衡的形成及其条件。

9已知某垄断厂商的反需求函数为P=100-2Q-2槡A,成本函数为TC=3Q2+20Q+A,其中,A表示厂商的广告支出。

求: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Q、P和A的值。

10已知某垄断厂商的短期成本函数为TC=0.6Q2+3Q+2,反需求函数为P=8-04Q。求:(1)该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收益和利润。

(2)该厂商实现收益最大化时的产量、价格、收益和利润。

(3)比较(1)和(2)的结果。

11论述垄断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效率比较分析。

12简述古诺模型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164·第八章分配理论【学习目标】本章提供分析要素市场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的基本概念,了解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生产力理论,掌握生产要素价格的含义,理解以均衡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理解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含义,能够运用生产要素供求分析其价格的决定,能够用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等有关理论分析、解释常见的经济问题。

【导读】漂亮的收益劳动经济学家丹尼尔·哈莫米斯(DanielHamermesh)与杰夫·比德尔(JeffBiddle)在1994年第4期《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份调查报告,漂亮的人的收入比长相一般的人的高5%左右,长相一般的人的又比丑陋一点的人的收入高5%—10%左右。

为什么漂亮的人收入高?

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收入差别取决于人的个体差异,即能力、勤奋程度和机遇的不同。漂亮程度正是这种差别的表现。

个人能力包括先天的禀赋和后天培养的能力,漂亮是一种先天的禀赋,漂亮的人可以从事其他人难以从事的职业,如当演员或模特。漂亮的人少,漂亮也属于一种稀缺资源,因此漂亮的人自然市场价格高,收入高。

当然,这里所谓的漂亮不仅仅是脸蛋和身材,还包括一个人的气质。在调查中,漂亮由调查者打分,实际是包括外形与内在气质的一种综合。这种气质是人内在修养与文化的体现。

因此,在漂亮程度上得分高的人实际往往是文化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两个长相接近的人也会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漂亮程度。所以,漂亮是反映人受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通常受教育水平高的人收入也较高。

漂亮也可以反映人的勤奋和努力程度。一个工作勤奋、勇于上进的人会增加其漂亮得分,勤奋使人变得更漂亮,从而使其收入提高也就不奇怪了。

最后,漂亮的人机遇更多。有些工作,只有漂亮的人才能从事,漂亮往往是许多高收入工作的条件之一。就是在所有的人都能从事的工作中,漂亮的人也更有利。漂亮的人从事推销更易于被客户接受,当老师会更受到学生热爱,当医生会使病人觉得可亲。所以,在劳动市场上,企业往往对形象气质较佳的求职者优先录用。有些人把这视为一种歧视,但是法律并无明确禁止,这也是一种无法克服的社会习俗。这种由漂亮引起的收入差别,即漂亮的人比长相一般的人多得到的收入称为“漂亮贴水”。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合理的,但有一定限度,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甚至出现贫富两极分化,既有损于社会公正的目的,又会成为社会动乱的隐患。因此,各国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收入再分配政策以纠正收入分配中较为严重的不平等问题。

(资料来源:曼昆《经济学原理》教材案例)·16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前述各章讨论了消费商品(或称为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但由于讨论的范围局限于产品市场本身,所以它对价格决定的论述并不完全。首先,它在推导产品需求曲线时,假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为既定,但并未说明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其次,它在推导产品供给曲线时,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为既定,但并未说明要素价格是如何决定的。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拥有的要素价格和使用量,故价格理论的上述两点不完全性可以概括为它缺乏对要素价格和使用量决定的解释。为了弥补这个不足,需要研究生产要素市场。因为要素的价格和使用量是决定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素价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又被看成是所谓的“分配”理论。于是,从产品市场转到要素市场也意味着从价格理论转到分配理论。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分配理论要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分配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只要生产要素的价格确定,就可以根据具体价格水平,再结合生产要素提供者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从而最终确定应分配给生产要素提供者的收入。因此,分配理论也被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是分配论的一个主要部分,但并不构成分配论的全部内容。除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之外,分配论还包括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以及收入之间差异的原因,等等。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曾提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公式。这就是: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以后,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企业家才能利润,而成为“四位一体”公式。这个公式概括了经济学分配理论的核心,即在生产中,工人提供了劳动,获得了工资;资本家提供了资本,获得了利息;地主提供了土地,获得了地租;企业家提供了管理才能,获得了利润。简而言之,各种生产要素都根据自己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而获得了相应的报酬。

一、要素的需求1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与普通商品的需求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有两大特点:(1)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所谓“派生的需求”,是指由于人们需要某种产品而间接地产生了对生产该产品的某些生产要素的需求。例如:人们需要吃饭,于是就会派生出对生产大米的那些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种子等的需求;人们需要衣服,由此而派生出对生产衣服的机器、劳动、生产场地等的需求。

(2)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所谓“联合的需求”,是指同时对多种生产要素的需求。由于人们所需要的消费品,不可能仅由一种生产要素生产而成,而必须通过不同数量的若干种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而成,由此就产生了对生产要素的联合需求。这种联合需求说明生产要素之间具有互补性。

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与普通商品的需求曲线相似,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负斜率曲线。

·166·第八章分配理论对此,可用边际生产力(MarginalProductivity)这一概念加以解释。边际生产力实际上就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随着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减,即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从而导致生产厂商愿意支付的价格递减,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一般而言,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越大,该产品的价格越高,则生产这种产品所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也就越大。

(2)生产技术状况如果技术是资本密集型的,则对资本的需求大;如果技术是劳动密集型的,则对劳动的需求大。

(3)生产要素的价格厂商一般要用价格低的生产要素替代价格高的生产要素。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厂商购买生产要素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样,它就必须使购买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所支出的边际成本与其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相等。只不过要素市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含义与产品市场中的含义有所不同。鉴于此,要素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又有不同的名称。这一点在学习分配论时应当引起注意。

(1)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在产品市场分析中,收益只被看成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要素无关。一旦转入要素市场,则应进一步看到,产量本身又是生产要素的函数。设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劳动(L),则使用一定量的劳动要素将创造出一定量的产量。则可以将总收益看成生产要素的复合函数,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总收益可以写成如下函数形式:TR(Q(L))=Q(L)·P(81)由于仍然是局限于讨论完全竞争的情况,上式中的产品价格P仍然是固定不变的常数。

收益对产量的导数我们知道就是所谓产品的边际收益(MR)。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这个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即MR=P。现在研究的是生产要素的使用问题。在要素市场理论中,收益成了要素的复合函数。因此,为了求得要素的边际收益,必须以要素为自变量求取导数。为了与前面的产品的边际收益概念相区别,通常把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叫做边际产品价值,并用VMP表示。把(81)式两边对L求导,得到:dQ(L)VMP=P=MPL·P(82)dL其中,MPL表示劳动这一要素的边际产品(或边际生产率)。根据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该函数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其边际产品将不断下降。更进一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VMP也是要素的函数,也可以写成VMP(L)。由于产品价格P为正的常数,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显然也与边际产品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

【专栏81】表81给出某个只使用劳动要素(L)的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的部分数据。

根据这部分数据绘制出边际产品和边际产品价值的图形,见图81。

·16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表81厂商的边际产品和边际产品价值要素数量L边际产品MP产品价格P边际产品价值VMP=MP×P110220292183821647214562126521074288326922410122图81边际产品曲线和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由图可见,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与边际产品曲线一样均向右下方倾斜,但二者位置不同。边际产品价值函数与边际产品函数的相对位置关系则取决于产品价格是大于1还是小于或等于1。如果产品价格大于1(如上例中P=2),则对于给定的某个要素数量,边际产品价值大于边际产品,因而整个边际产品价值曲线高于边际产品曲线。如果产品价格小于1,则情况恰好相反,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将位于边际产品曲线的下方。特别是,产品价格恰好等于1时,边际产品价值退化为边际产品,两条曲线完全重合。

(2)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要素价格若设所使用的劳动要素的价格即工资为W,则使用要素的成本就可表示为:C(L)=W·L(83)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价格W是既定的常数,要素买卖双方数量很多且要素毫无区别,任何一家厂商单独增加或减少其要素购买量都不会影响要素价格。换句话说,要素价格与单个厂商的要素使用量没有关系。由于要素价格为既定常数,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恰好就等于劳动价格:dC(L)=W(84)dL(3)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是利润最大化这个一般原则在要素使用问题上的具体化,它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的边际收益。根据上面的讨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W,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边际产品价值·168·第八章分配理论VM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VMP=W(85)或者:MPL·P=W(86)当上述原则被满足时,完全竞争厂商达到了利润最大化,此时使用的要素数量为最优要素数量。

(4)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L的需求函数反映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L的需求量与要素价格W之间的关系。在(85)式成立的前提下,表82给出了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表,并得出如下结论:随着要素价格的下降,厂商对要素的最佳使用量即需求量将上升。因此,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一样向右下方倾斜,见图82。

表82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表要素数量L边际产品MP产品价格P边际产品价值VMP=MP×P要素价格W110101001002910909038108080471070705610606065105050741040408310303092102020101101010图82完全竞争厂商要素的需求曲线更进一步,利用要素使用原则(85)式还可以说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单一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完全重合。首先,(85)式左边边际产品价值已知是要素L的函数,它由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VMP表示。其次,如果把公式右边的要素价格W也看成是L的函数,则它的形状就是一条水平线。因为根据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假定,无论单个厂商如何改变要素使用量,要素价格均不受影响。于是给定一个要素价格W0,就有一条水平直线(仍然用W0表示)。最后,要素使用原则VMP=W在图形上的表示就是VMP曲线与W0曲线的交点A。同样地,如果给定另外一个要素价格,则有另外一条水平直线与VMP·16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相交于另外一点。根据同样的分析即知,新的交点也是需求曲线上一点。于是,在使用一个生产要素(以及不考虑其他厂商调整)的情况下,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与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恰好重合。

当然,要素需求曲线等于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的结论实际上要依赖于两个“潜在假定”:第一,要素的边际产品曲线不受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第二,产品价格不受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

如果局限于讨论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如文章所假定的那样),则第一个假定自然满足;另一方面,如果局限于讨论只有一个厂商进行生产调整,但并不考虑其他厂商调整的情况,则第二个假定自然满足。但是,一旦扩大到考虑使用多种生产要素或者多个厂商调整行为,则上述假定就不再合理,从而不能再用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代表要素需求曲线。换句话说,在考虑多要素共同使用以及多个厂商共同调整时,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L的需求曲线一般说来就不再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由于本章假定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下面只讨论多个厂商共同调整的情况对要素需求所造成的影响。

(5)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单个的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有一定的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假定其他厂商均不进行调整。否则,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将“脱离”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当我们从单个厂商转到研究整个市场的情况时,这个条件显然不再得到满足,因而单个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不再代表其要素需求曲线,它们的简单加总也不再代表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

我们利用图83来推导多个厂商同时调整情况下厂商m的要素需求曲线。假设横轴为要素数量,纵轴为要素价格。设给定初始要素价格为W0,相应地有一个产品价格P0,从而有一条边际产品价值曲线P0·MP。根据该曲线可图83多个厂商调整是m的要素需求曲线确定W0下的要素需求量L0,于是点H(L0,W0)即为所求需求曲线上一点。如果这时没有其他厂商的调整,则整条需求曲线就可以看成是P0·MP。假定让要素价格下降到W1,则要素需求量就应增加到L2上。

但现在由于其他厂商也进行调整,于是要素价格下降使L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例如移到P1·MP,从而在要素价格W1下,L的需求量不再是L2,而是稍稍更少一些的L1。于是又得到要素需求曲线上一点I(L1,W1)。

重复上述过程,可以得到其他与H、I性质相同的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得到多个厂商调整情况下厂商m对要素L的需求曲线dm。dm表示经过多个厂商相互作用的调整,即经过行业调整之后得到的第m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可简称为行业调整曲线。一般来说,dm曲线仍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比边际产品价值曲线要陡峭一些。

假定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包含有n个厂商。其中,每个厂商经过行业调整后的要素需求曲线分别为d1、d2、…、dn,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D可以看成是所有单个厂商的经过行业调整后要素需求曲线的简单水平相加,即:nD=dm(87)m∑=1·170·第八章分配理论特别是,如果假定这n个厂商的情况都一样的话,即:d1=d2=…=dm=…=dn(88)则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就是:nD=dm=n·dm(89)m∑=1假设dm可以是任何一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假定所有n个厂商的情况完全相同),图84中图(a)是某个单个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dm,图(b)是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D。当要素价格为W0时,该厂商的要素需求量为L0,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量为n·L0。

图84单个厂商和整个市场的要素需求曲线3卖方垄断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和完全竞争厂商不一样,垄断厂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作为产品市场上的垄断卖方、作为要素市场上的垄断买方,以及作为产品市场上的垄断卖方并且作为要素市场上的垄断买方。

其中关键的又在于前两种,第三种情况不过是前两种的简单“综合”,故可略而不论。

为了明确起见,这里的卖方垄断厂商是指: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作为产品的卖方)是垄断者,但在要素市场上(作为要素的买方)是完全竞争者。

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MR)和要素的边际产品(MP)的乘积MR·MP。这个乘积通常被称作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并用MRP来表示。

由(81)式可知,根据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可得:dTRdRdQ=·=MR·MPL=MRP(810)dLdQdL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不再是常数,而是根据产品的需求函数而得到的变动的价格,故产品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产品价格①。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不再等于边际产品价值(VMP),而是等于更加一般的边际收益产品(MRP)。

根据前面对垄断厂商的定义,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要素价格,故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可以表示为:MRP=MR·MPL=W(811)dPdP①此时MR=Q·+P。∵QTR(Q)=P(Q)·Q,∴MR=P+Q。

dQdQ·17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专栏82】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表83中第一栏是要素L的不同使用量,第二栏和第三栏分别是从要素L的不同使用量中得到的边际产量和总产量。在卖方垄断条件下,厂商的价格将随着它的产量和销售量而变化。第四栏提供的是与第三栏各个不同产量水平相应的价格。第四栏的价格与第三栏的产量相乘得到第五栏,该栏表示从不同要素使用量中得到的总收益。最后,表中第六栏表示每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即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

表83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要素数量L边际产品MP总产量产品价格P总收益边际收益产品3103320.00660.00159.00494219.50819.00131.00585019.00950.00104.50675718.501054.5079.50766318.001134.0056.00856817.501190.0034.00947217.001224.00把边际收益产品的各个点绘入到以L为横坐标,以MRP为纵坐标的二维图形中,即可得到卖方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也向右下方倾斜,见图85。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由于要素的边际产品曲线下降而下降,即由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而下降。而在卖方垄断条件下,边际收益产品曲线除了由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原因之外,还由于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下降而下降。因此,一般而言,边际收益产品曲线要比边际产品价。

值曲线更加陡峭一些图85边际收益产品曲线根据(811)式可知:给定一个要素价格,有唯一一个满足要素使用原则的最优要素数量与之对应,这个最优要素数量就是要素需求量。因此,要素使用原则(811)式确定了卖方垄断厂商对要素的需求函数。卖方垄断厂商要素的需求曲线将与其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即图85。

二、要素的供给在西方经济学的要素需求理论中,要素使用者是“单一”的,即是生产者或厂商,因而其行为目标也是“单一”的,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转到供给方面之后,问题稍稍复杂一些:要素所有者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生产者生产许多将要再次投入于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或“中间生产要素”(如钢材、车床等),因而是中间要素的所有者;消费者则向市场提供“原始生产要素”(如劳动、土地和资本等),因而是原始要素的所有者。由于要素所有者的身份不同,因而它们的行为目的也不相同。按照西方学者的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目的分别是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

要素所有者及其行为目标的不一致自然会影响到对要素供给的分析,最重要的影响便是要素供给原则肯定不会再像要素需求原则那样一致,因为不同的行为目标将导出不同的行为原则,由此进而影响诸如分析的方法、形式甚至某些结论,等等。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要素供·172·第八章分配理论给理论须分成两个并列的部分分别加以讨论:根据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行为讨论其对中间要素的供给,根据消费者(或资源所有者,如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的所有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讨论其对原始要素的供给。

一旦局限于消费者范围之内,要素供给问题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消费者拥有的要素数量(简称为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总是既定不变的。例如,消费者拥有的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其可能的劳动供给不可能超过这个数。由于资源是既定的,消费者只能将其拥有的全部既定资源的一部分作为生产要素来提供给市场。全部既定资源中除去供给市场的生产要素外,剩下的部分可称为“保留自用”(或简称为“自用”)的资源。因此,所谓要素供给问题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在一定的要素价格水平下,将其全部既定资源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

1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什么是要素供给的效用(及边际效用)?什么是自用资源的效用(及边际效用)?显然,把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供给市场本身对消费者来说并无任何效用。消费者之所以供给生产要素是为了获得收入,正是这种要素带来的收入具有效用。因此,要素供给的效用是一种“间接效用”:要素供给通过收入而与效用相联系。假设劳动要素供给增量为ΔL,由此引起的收入增量为ΔY,而由收入增量所引起的效用增量为ΔU,则:ΔUΔUΔY=·(812)ΔLΔYΔL取极限即得:dUdUdY=·(813)dLdYdLdU式中,即为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它表示要素供给量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消费者效用dLdUdY增量;和则分别为收入的边际效用和要素供给的边际收入。

dYdL一般来说,单个消费者不过是要素市场上众多要素所有者之一,即它是要素市场上的完全竞争者。它多提供或少提供一点要素供给量并不影响要素的市场价格。或者说,它所面临的要素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在这种情况下,要素的边际收入显然就等于要素的价格,于是(813)式简化为:dUdU=·W(814)dLdY(814)式便是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要素供给的边际效用公式。

2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与要素供给提供间接效用相比,自用资源的情况稍稍复杂一些:它既可带来间接效用,亦可带来直接效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带来直接效用。为了分析的简单方便起见,以后假定自用资源的效用都是直接的。若用L表示自用资源数量,则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就是效用增量与dU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它表示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带来的效用增量。

dL·17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3要素供给原则借助于上面指出的要素供给的间接效用和自用资源的直接效用概念,可以将效用最大化条件表示为:dUdUdU/dLW=·W=(815)dLdYdU/dYWY式中,WY表示“收入的价格”,有WY=1,说明资源与收入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资源和收入的价格之比。

第二节工资理论一、劳动供给曲线首先,每天只有24小时,这是不会改变的。其次,在这固定的24小时之中,有一部分必须用于睡眠而不能挪为他用。为了方便起见,这里假定消费者每天必须睡眠8个小时。因此,消费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每天为固定的24-8=16小时。

由上述假定,消费者可能的劳动供给只能来自16小时之中,而不能超过它。其最大劳动供给为16小时。若用H表示闲暇,则16-H就代表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因此,劳动供给问题就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如何决定其固定的时间资源16小时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两种用途上的分配。

参考图86和图87,假设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E表示非劳动收入Y与时间资源总量16小时的组合。假定劳动价格即工资为W0,则最大可能的收入(劳动收入加非劳动收入)为K0=16W0+Y。于是消费者在工资W0条件下的预算线为直线EK0,他与无差异曲线U0相切,切点为A。与点A对应的最优闲暇量为H0,从而劳动供给量为(16-H0)。于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上一点a(16-H0,W0)。

图86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图87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现在让劳动价格上升到W1,然后再上升到W2,则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绕初始状态点正顺·174·第八章分配理论时针旋转到EK1和EK2,预算线EK1和EK2分别与无差异曲线U1和U2相切,切点分别为B和C。均衡点B和C对应的最优闲暇量分别为H1和H2,从而相应的劳动供给量分别为(16-H1)和(16-H2),于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上两点:b(16-H1,W1)和c(16-H2,W2)。

重复上述过程,可得到类似于A、B和C的其他点。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得到价格扩展线PEP。相应地,在图87中可得到类似于a、b和c的其他点,将所有这些点联结起来,即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S。

与一般的供给曲线不同,图87描绘的劳动供给曲线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它具有一段“向后弯曲”的部分。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W1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非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于是劳动供给曲线从工资W1处起开始向后弯曲。

对闲暇商品的需求亦受到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的影响。先看替代效应。假定闲暇的价格即工资上涨,那么相对于其他商品而言,闲暇的机会成本就上升了,于是消费者将减少对它的“购买”,而转向其他替代商品。因此,由于替代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反方向变化,这一点与其他正常商品一样。再来看收入效应。在这里,闲暇商品完全与众不同。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对于一般商品,价格上升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下降,但闲暇价格的上升却相反,意味着实际收入的上升,因为消费者此时享有同样的闲暇即提供同样的劳动量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将增加对商品的消费,从而亦增加对闲暇商品的消费。结果,由于收入效应,闲暇需求量与闲暇价格的变化方向相同。这样一来,在一般正常商品场合在同一方向起作用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在闲暇商品场合却起着相反的作用。因此,随着闲暇价格的上升,闲暇需求量究竟是下降还是上升要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大小。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下降;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则闲暇需求量随其价格的上升而上升。这就意味着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工资由劳动的供求关系所决定,劳动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均衡的工资水平以及在这一工资水平下的雇佣工人数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劳动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理论上可能会有两个交点,形成两个均衡(如图88所示)。

图88工资的决定图89最低工资·17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三、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劳动力市场并不完全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也会存在垄断因素。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垄断的原因主要源于工会的存在。工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保护其会员的合法权益,其中工资就是其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工会往往会采取限制最低工资的办法来保证一个合理的工资水平。

所谓最低工资,是指一个高于均衡工资水平的最低工资水平。由于最低工资仍高于均衡工资水平,因此,必然出现在这一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过度供给,如图89所示,图中W2为均衡的工资水平,W1为最低工资,L1L2为劳动力过度供给量。

【专栏83】专题讨论何女士是某公司的员工,自从2000年进入公司以后,工作一直勤勤恳恳,服从公司的各项安排,对于公司的加班规定也毫无怨言。公司按照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和计件工资计算劳动报酬,加班工资的计算标准为超过工作时间累计满8小时支付30元,星期六加班也按此标准。

2006年年底,何女士因琐事与公司发生纠纷,公司通知何女士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

由于双方对何女士加班工资的给付标准及数额发生纠纷,何女士拒绝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并于2007年1月在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仲裁后,何女士不服仲裁裁决,于是向法院提起诉讼。何女士在诉状中称,自其进入公司以来,工作日每天工作都是10小时,每星期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40小时,然而2004年之前公司从未发过加班工资。

后来,即使公司在接受劳动部门检查后发放了加班工资,但发放标准仍低于国家规定。

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1)平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不能安排补休的,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2007年3月17日,当地人民法院审结此案,认定该公司支付职工何女士的加班工资违反了相关规定标准,一审判决被告支付原告何女士加班工资、超时工资及补偿金共计24000余元。

从分配理论角度思考此案件,我们的问题是:(1)此公司为何以低于法定加班支付工资标准不断要求员工加班?

(2)王女士一直对公司加班毫无怨言,可以看出对王女士起主要作用的是收入效应还是替代效应,为什么?

(3)为什么我国《劳动法》规定休息日、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必须支付百分之二百、百分之三百的工资?

分析思路: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最优数量是边际产品价值等于生产要素价格成本,即:VMP=W。假定生产要素为劳动,用L表示,单位生产要素价格为工资用W表示,厂商要素支出总额C=W·L。在厂商不减少L(工人数量)的情况下,要想减少总成本C,只能减少W(工资)。减少工资可采用的方法有两种:绝对数量的减少和相对数量的减少。厂商延长劳动时间、不发加班工资的做法,就是从相对工资和绝对工资两方面缩减工人工资,追求其利润最大化。王女士一直对公司加班毫无怨言,可以看出对王女士起主要作用的是替代效应。

·176·第八章分配理论因为从王女士对加班毫无怨言,说明对她来说可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压力大,其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即她愿意牺牲闲暇时间用于加班,来赚取更多的工资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在大多数劳动者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情况下,由于劳动者的每天的时间一定(24小时),所以,替代效应也是受到限制的,即劳动者不应把24小时全部用来工作,必须保证他一定的闲暇时间用来吃饭、休息和睡眠等。从这个角度上说,《劳动法》正是基本保护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以利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如果让劳动者在休息时间加班,必须保证劳动者享有较高的工资,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效应;同时,增加厂商的要素成本,减少其利润,降低他们迫使劳动者加班的积极性。

第三节地租理论经济学上的土地,泛指一切自然资源,其特点被描述为“原始的和不可毁灭的”,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当然,如果土地价格合适的话,人们可以沿海岸造陆地、变沙漠为良田,从而“创造”出土地;另一方面,如果人们采用一种会破坏土壤肥力的方式耕种,则土地也有“毁灭”的可能。不过,为简单起见,这里不考察土地数量的这些变化,而明确假定它为既定不变,并在该假定下来考察土地的“市场供给”(注意不是自然供给)的情况。

一、土地的供给曲线假定土地所有者是消费者,从而其行为目的是效用最大化。它所用的土地数量在一定时期内也是既定的和有限的。和前一节分析的劳动者一样,土地所有者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既定数量的土地资源在保留自用和供给市场这两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与供给劳动的情况类似,供给土地本身不直接增加效用。土地所有者供给土地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土地收入,而土地收入可以用于各种消费目的,从而增加效用。自用土地是如何增加土地所有者的效用的呢?显然,如果不用来供给市场的话,则土地可以用来建造花园或高尔夫球场等。不过一般来说,土地的消费性使用只占土地的一个很微小的部分,因此假定自用土地的边际效用等于0。所以,土地所有者将把所有土地都用于生产性用途,则它对该用途的供给曲线当然是垂直的。事实上,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土地,同样适用于任何其他要素。我们可以做出下面的一般性的陈述: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或假定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他用处,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一定是垂直的。

二、地租的决定地租理论所要研究的是土地价格的决定问题。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与一条垂直于横轴的供给曲线相交,形成均衡,均衡的地租水平为P0(如图810所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需求曲线不断右移,其结果导致地租不断上升(如图811所示)。

·17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图810地租的决定图811地租的变动三、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按照上面的定义,地租是当土地供给固定时的土地服务价格,因而地租只与固定不变的土地有关。但在很多情况下,许多其他资源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被看成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某些人的天赋才能,就很有些像土地一样,其供给是自然固定的。这些固定不变的资源也有相应的服务价格。这种服务价格显然与土地的地租非常类似。为与特殊的地租相区别,可以把这种供给数量同样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叫做“租金”,租金则是一般化的地租。

准租金是指短期内使用除土地以外的固定要素(如厂房、设备等)的报酬。之所以把这些报酬称为准地租,是因为从短期看,固定要素也具有与土地类似的特点———供给固定,无论取得收入与否,都不会影响其供给。因此,只要产品的销售价格能够抵补平均可变成本,就应该利用已有的固定要素进行生产,产品销售价格超过其平均可变成本的余额就是准地租,它可以被看作是这些固定要素的收入。如果不生产,这些固定要素将一无所获。

准租金只能在短期内存在,因为固定要素的投入量(供给量)只有在短期内是固定的,从长期来看则是可变的。因此,准租金属于短期分析中的一个概念。

准租金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来加以分析。参见图812。其中MC、AC、AVC分别表示厂商的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假定产品价格为P,则厂商将生产Q0。这时的可图812准租金变总成本为面积OGBQ0,它代表了厂商对为生产O0所需的可变生产要素量而必须做出的支付。固定要素得到的则是剩余部分GP0CB,这就是准租金。

如果从准租金GP0CB中减去固定总成本GDEB,则得到经济利润DP0CE。可见,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租金便等于固定总成本。当然,当厂商有经济亏损时,准租金也可能小于固定总成本。

经济租金的几何解释类似于所谓的生产者剩余。参见图813,图中要素供给曲线S以上、要素价格R0以下的阴影区域AR0E为经济租金。要素的全部收入为OR0EQ0,但按照要素供给曲线,要素所有者为提供要素Q。所愿意接受的最低要素收入却是图813经济租金·178·第八章分配理论OAEQ0。因此,阴影部分AR0E是要素的“超额”收益,即使去掉,也不会影响要素的供给量。

经济租金的大小显然取决于要素供给曲线的形状。供给曲线愈陡峭,经济租金部分就越大。特别是,当供给曲线垂直时,全部要素收入均变为经济租金,它恰好等于租金或地租(回忆租金及地租的定义)。由此可见,租金实际上是经济租金的一种特例,即当要素供给曲线垂直时的经济租金,而经济租金则是更为一般的概念,它不仅适用于供给曲线垂直的情况,也适用于不垂直的一般情况。在另一个极端上,如果供给曲线成为水平的,则经济租金便完全消失。

总之,经济租金是要素收入的一个部分,该部分并非为获得该要素于当前使用中所必须,它代表着要素收入中超过其在其他场所可能得到的收入部分。简而言之,经济租金等于要素收入与其机会成本之差。

【专栏84】经济租金例如,劳动市场上有A、B两类工人各100人,A类工人素质高,所要求的工资为200元,B类工人素质低,所要求的工资为150元。如果某种工作A、B两类工人都可以担任,那么,企业在雇佣工人时,当然先雇佣B类工人。但在B类工人不够时,也不得不雇佣A类工人。假设某企业需要工人200人,他就必须雇佣A、B两类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按A类工人的要求支付200元的工资。这样,B类工人所得到的收入就超过了他们的要求。B类工人所得到的高于150元的50元收入就是经济租金。

第四节利息和利润理论一、利息理论作为生产服务的源泉,资本本身具有一个市场价格,即所谓的资本价值。例如,一台机器、一幢建筑物在市场上可按一定价格出售;另一方面,资本也与土地和劳动等其他要素一样,可以在市场上被租借(注意不是出售)出去。因此,作为生产服务,资本也有一个价格,即使用资本(或资本服务)的价格,这个价格通常称为利率。

由资本的定义可知,资本与土地及劳动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资本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即它可以被人们的经济活动创造出来,而土地和劳动则是“自然给定”的。单个个人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人资本拥有量的情况下来增加自己的资本资源,这就是“储蓄”,即保留其收入的一部分不用于当前的消费。当一个人进行储蓄而非消费时,他就增加了自己拥有的资本数量。

因为资源所有者拥有的资本数量是可变的,故现在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既定资本的供给问题,而首先是如何确定最优的资本拥有量的问题。这样一来,既定收入如何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问题,又可以看成是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于是我们面临的是所谓消费者的长期消费决策问题,即跨期消费决策问题。

假定只有一种商品,只有今年和明年两个时期,并且消费者可以将商品借出或借入。消费01者收入W,消费者今年消费为C0,明年消费为C0,市场利率为r,那么消费者到今年可能有的最大消费就是:·17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10C0W=C0+(816)1+r如图814所示,消费者的均衡位置当然是在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U2的切点B,即他的01长期最优消费决策是:今年消费C1,明年消费C1。将初始状态A与均衡状态B比较一下即00知,处于点A的消费者尽管今年拥有的商品量为C0,但却决定只消费其中的一部分即C1,而0011将另一部分(C0-C1)储蓄起来,并按利率r借出去,从而能够在明年将消费从C0提高到C1。

图814长期消费决策图815贷款供给曲线由上述分析可知,给定一个市场利率r,消费者今年有一个最优的储蓄量和贷出量。如果进一步令利率变化,提高市场利率,则预算线将绕初始点A顺时针旋转,从而将与另一无差异曲线相切,得到另一均衡点及另一个最优储蓄量和贷出量。将不同利率水平下消费者的最优储蓄量画在图815上,就得到一条储蓄或贷款供给曲线。一般来说,随着利率的上升,人们的储蓄(贷款供给曲线)会被诱使增加,从而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与劳动供给曲线时的情况相同,当利率高于一定水平时,贷款供给曲线亦可能出现向后弯曲的现象。

假定资本数量在短期中为既定,又由于以前已经假定了资本的自用价值为零,所以资本的短期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

一般来说,利率越高,厂商的投资成本就越高,因此就越不愿意投资;相反,利率越低,厂商投资需求就越大,因此,资本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资本的需求曲线D和短期供给曲线S′S′的交点决定了短期均衡利率水平为r1,资本数量为Q1,见图816。图816资本市场的均衡(Q1,r1)是资本市场的短期均衡状态。从长期来看,它可能均衡,也可能不均衡。这是因为,一方面,利率r1决定了储蓄(从而投资)的数量,另一方面,短期资本存量Q1决定了折旧的数量。如果由(Q1,r1)决定的储蓄和折旧并不相等,就会出现不等于零的净投资,从而资本存量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在短期均衡状态(Q1,r1)上,如果储蓄小于折旧,就存在负的净投资,从而导致资本存量从原来的Q1水平上减少。由此可见,尽管Q1在短期中是均衡的,但在长期中却可能并不均衡。如果当S′S′移动到SS时,(Q0,r0)所决定的储蓄和折旧正好相等,那么这个短期均衡同时也是长期均衡。

二、利润理论西方经济学所讲的利润,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

·180·第八章分配理论1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报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说,它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以隐成本计入成本。如果把企业家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工人,则正常利润就相当于是支付给这一特殊工人的工资,因此,正常利润的决定类似于前面所说的工资的决定。但应看到,由于企业家作为一种高级人才,其边际生产力一般而言要远高于普通劳动力,因此对其的需求也远高于对一般劳动的需求,从而导致企业家才能的需求曲线要远高于普通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同时,作为高素质人才,企业家的培养所需的成本投入也远高于一般的劳动力,从而导致企业家才能的供给曲线也远高于一般劳动的供给曲线。正因为如此,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正常利润一般而言要高于普通劳动的价格———工资。但由于企业家才能的边际生产力的不可测性,使得企业家才能的需求曲线也很难确定,进而导致正常利润具有不可测性。

2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指厂商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后的余额。由于正常利润作为企业家才能这一生产要素的报酬已被计入总成本之中,因此经济利润实际上也就是在正常利润以外的利润,因此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对于经济利润的来源及大小,西方经济学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1)垄断从前面的市场理论中可以得知,垄断造成了其他厂商的进入困难,从而使原有厂商得以通过高价获取经济利润,而且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经济利润也就越高。这种由垄断地位所带来的经济利润也称为垄断利润。

(2)风险生产和投资中的高风险往往也是一种很好的进入障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厂商都愿意承担或能够承担经营风险的。于是,风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垄断形式,使得那些风险的承担者具有一种垄断地位,并由此获取超额利润,风险越大,垄断性越强,利润也就越高,因此利润也被认为是承担风险的报酬。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有高额的经济利润,才会诱使很多人愿意冒巨大的风险。

(3)创新创新之所以可以获取经济利润,从根本上说应归功于以上两点。一方面创新能使创新者获得别人所无法获得的新技术、新工艺等创新成果,从而提高收益或降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而且其创新成果又能受到专利等形式的保护,使创新者在一段时期内具有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另一方面,创新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失败的可能,其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投资,因此从风险的角度来看,创新者获取相应的利润回报也是合理的,高额的利润回报能够刺激厂商不断创新,从而成为促进生产技术乃至整个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第五节社会收入分配一、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LorenzCurve)是西方经济学者用来表示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工具,由·18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美国统计学家洛伦兹提出,并因此而得名。洛伦兹首先统计了社会所有成员的收入情况,并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然后将其平均分为五档,每档人口占总人口的20%,统计出每档(即20%)人口的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将所有这些数据列成一个表(见表84);最后把表中的数据描绘到相应的坐标图上,于是就得到了一条洛伦兹曲线(如图817所示)。

表84收入分配状况表分组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合计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合计120%20%4%4%220%40%10%14%320%60%20%34%420%80%26%60%520%100%40%100%图817洛伦兹曲线图817横轴OP表示人口百分比,纵轴OM表示收入百分比,曲线ODY就是洛伦兹曲线。与洛伦兹曲线相对应的还有两条曲线,一条是45°线OY,它表示总人口中每一定百分比的人口所拥有的收入在总收入中也占相同的百分比,即每个人的收入是均等的,因此称为绝对平均线。另一条是折线OPY,表示社会全部收入为一人所全部占有,其余的人收入为零,称为绝对不平均线。

当然,绝对平均和绝对不平均是收入分配中的两种极端情况,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因此,绝对平均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也仅仅限于理论上的研究。实际的社会收入分配状况总是介于绝对平均和绝对不平均之间,反映实际收入分配状况的洛伦兹曲线也就介于上述两条曲线之间,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越接近,曲线越直,说明社会收入愈平均;反之,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越接近,曲线越弯,说明社会收入分配越悬殊,两极分化越严重。

【专栏85】世界各国的收入不平等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有多大呢?这个问题是令人感兴趣的,但要回答它是困难的。并不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用同样的方法收集数据。例如,一些国家收集个人收入数据,而另一些国家收集家庭收入数据。因此,一个国家的数据可能与另一个国家的数据并没有严格的可比性。当我们发现两国之间的收入差别时,我们无法确定这是反映了经济中真实的差别呢,还是仅仅体现了收集资料方法的差别。

记住这一点提示,再来看图818,该图比较了12个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不平等衡·182·第八章分配理论量标注是最富有的1/10人口得到的收入与最穷的1/10人口得到的收入比率。日本最平等,在日本最富有的1/10人口的收入是最穷的1/10人口的4.5倍。最不平等的是巴西,在巴西最富有的1/10人口的收入是最穷的1/10人口的51.3倍。虽然所有国家都有相当大的收入不平等,但各国的不平等程度并不一样。

图818世界各国的不平等状况当各国根据收入不平等排序时,美国大约排在中间。与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相比,美国的收入分配较为不平等;但是美国的收入分配比许多发展中国家如南非、巴西和墨西哥要平等。

(资料来源:曼昆《经济学原理》P.436—437)二、基尼系数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对洛伦兹曲线的进一步发展,它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CorrodoGini)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亦称为洛伦兹系数。

如图817所示,用A表示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的面积,用B表示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的面积,则:A基尼系数=A+B当A=0,即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重合时,基尼系数等于零,此时,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当B=0,即洛伦兹曲线与绝对不平均线重合时,基尼系数等于1,此时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由此不难得出,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等于0或1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社会中的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而小于1。基尼系数越小,说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两极分化越严重。

按国际通用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有助于我们对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时期收入分配状况的了解·18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和比较,从而分析各种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可以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收入分配状况进行横向比较分析。这些对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专栏86】案例研究从2004年开始,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一直普遍大规模上涨。据统计,2007年5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上涨6.4%,涨幅比上月高1个百分点,涨幅增速也成为2005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值。其中,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6%,涨幅比上月高1.3个百分点。二手房也不甘示弱,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8%,涨幅比上月高0.7个百分点。房价大规模快速上涨,引来民声抱怨一片。

经研究测算,目前中国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在0.46左右,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国民收入人群分布呈“金字塔”型,底部特别庞大。高房价遇到这种类型的收入分布状态,必然导致“金字塔”顶部的富人有能力购买多处住房,而底部的低收入阶层买不起房,并且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收入分配状态不会改变。这样,在一个房价不断上涨的市场,作为投资者的富人很少关心房屋的租金状况,更多的是关心自己持有的物业价格有没有涨,即使房租没有上来,只要房价在涨,资产在增值,心理感觉仍会很好。

由于市场上很大比例的低收入阶层仍有强烈的住房需求,房地产市场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显得供不应求,即使政府增加供应一定数量的土地,开发成房屋,结果大部分还是被富人(包括一定的外国投资者)买去。有人认为低收入者的住房应该靠政府的住房福利制度(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等)解决。其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由于金字塔底部人群数量较多,地方政府无法在短时期内划出数量足够多的土地,而且这样的经济适用房建设会大大降低地方政府的收益;二是目前大部分的经济适用房用地分布在偏远的郊区,交通成本很高,配套不健全,穷人不愿意买。即使房价便宜,加上交通成本后,居住成本仍很高,并且穷人一般都没有小汽车,因此居住在经济适用房后会带来更大的不方便。

面对这种情况,从社会福利角度,我们的问题是:1如图,U1U2表示购房者的消费效用可能性曲线,你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状况有可能在A、B、C哪一点?这代表了什么?

2你认为房价上涨会进一步增大基尼系数,即拉大中国的贫富差距吗?

3既然房地产市场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供不应求,为什么政府不让市场自动发挥作用,而进行政府干预呢?

分析思路:房地产市场的状况在A点,这一点在消费者效用可能性曲线U1U2的左下方,离原点较近,表示房地产市场没有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水平,存在着资源使用效率不高、资源浪费等现象。房价上涨会进一步提高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一个衡量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低收入人口比重越大,社会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房价的进一步上涨,使无房的一部分低收入者更加支付不起高额房价;靠贷款买房的一部分人也要支付高额的房贷利息,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同时,拥有住房的高收入者却能够从房价·184·第八章分配理论的上涨中获得可观的利益,正所谓“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样就导致了基尼系数的进一步增大,拉大了中国的贫富差距。

据专家预测,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快,再加上城市可建设用地规模的减少,我国房地产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供不应求。但是,房地产市场直接关系广大民众的“安居乐业”,如果单纯靠市场的自动调节,势必会出现一大部分低收入者买不起房、无房可居的现象,这不仅影响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稳定发展,也使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降低,影响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另外,从住房这种商品本身来看,它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消费者只能到房屋的建筑地消费,而且是类似于食盐等的必需品,其弹性系数非常小。单纯的市场调节必然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需要政府的介入,进行政府干预。

本章小结1与普通商品的需求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和“联合的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与普通商品的需求曲线相似,也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负斜率曲线。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等于要素价格W,而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是所谓边际产品价值VMP,因此,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VMP=W。

3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为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使用要素的边际成本为要素价格,卖方垄断厂商的要素使用原则为MRP=W。

4要素的供给原则:资源与收入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资源和收入的价格之比。

5假定自用土地的边际效用等于0,土地所有者将把所有土地都用于生产性用途,所以土地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我们可以做出下面的一般性的陈述:任意一种资源,如果只能(或假定只能)用于某种用途,而无其他用处,则该资源对该种用途的供给曲线就一定是垂直的。

6利率为使用资本(或资本服务)的价格。与劳动供给曲线时的情况相同,当利率高于一定水平时,贷款供给曲线亦可能出现向后弯曲的现象。

7洛伦兹曲线是西方经济学者用来表示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种工具,基尼系数是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亦称为洛伦兹系数。按国际通用标准,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基本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本章思考题1劳动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

2土地的供给曲线为什么垂直?

23已知劳动是唯一的可变要素,生产函数为Q=A+αL-βL,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为P,劳动的价格为W,试推导证明:·18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αW(1)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函数为L=-;2β2βP(2)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成反方向变化。

4一厂商生产某产品,其单价为10元,月产量为100单位,每单位产品的平均可变成本为5元,平均不变成本为4元。试求其准租金和经济利润。两者相等吗?

5假设某劳动市场的供求曲线分别为:SL=100W,DL=60000-100W。则:(1)均衡工资与供求量为多少?

(2)假设政府对工人提供的每单位劳动课以10美元的税,则新的均衡工资为多少?

(3)实际上对单位劳动征收的10美元由谁支付?

(4)政府收到的税收总额为多少?

6假设一厂商使用的可变生产要素为劳动L,其生产函数为Q=-0.01L3+L2+38L。

其中Q为每日产量,L是每日投入的劳动小时数,所有市场(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单位产品的价格为0.1美元,小时工资为5美元,厂商要求利润最大化。问厂商每天要雇佣多少小时劳动?

·186·第九章竞争的效率【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关系,熟悉生产的均衡及其存在的条件、交换的均衡及其存在的条件、生产和交换的总体均衡及其实现的条件。通过本章学习,能够掌握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理解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原因。

【导读】宏观经济中多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譬如,增加汽车需要更多的钢铁,生产钢铁需要煤,生产煤需要增加运输能力,铁路和港口能力需要扩展,继而需要钢铁和水泥,……同时,又影响到资金账目的变化,如进口铁矿石需要外汇,增加运输能力需要投资,增加的收入会增加消费和就业,也会影响到财政收入。

这些供求的变化又会影响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全部理论均属于局部均衡分析的范畴。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其方法是把所考虑的某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构成整个经济体系的市场全体中“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在这种研究中,该市场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为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只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现在要进一步将局部均衡分析发展为一般均衡分析,即要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在一般均衡分析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本章要着重讨论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这种一般均衡状态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又是否具有经济效率?前一个问题自然是一般均衡论的对象,后一个问题则属于福利经济学的内容。

第一节一般均衡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以前曾经碰到过不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问题。例如,我们知道,就产品市场而言,某种产品A的价格上升将引起其替代商品B和补充商品C的需求曲线右移和左移,从而使B和C的价格上升和下降。如果再进一步分析下去,则B和C的价格变化一方面会继续·18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影响它们各自的替代商品和补充商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又反过来影响产品A的价格……于是,某种产品价格的变化将波及许多其他产品市场。同样地,就要素市场而言,某种要素f的价格变化亦将改变其替代要素和补充要素的需求曲线从而影响它们的价格。进一步分析,则这些替代和补充要素的价格变化也会继续影响它们各自的替代和补充要素价格的变化,并反过来影响初始要素f的价格……于是,某种要素价格的变化也将波及许多其他要素市场。最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产品价格的提高将提高相应要素的需求曲线,而要素价格提高则降低相应产品的供给曲线,如此等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不同市场的相互作用过程,还是先考察一个简化的市场经济情况。在该经济中,总共包括四个市场,其中两个要素市场,两个产品市场。为方便起见,假定第一个要素市场为石油,第二个要素市场为石油的替代要素煤,第一个产品市场是以石油为投入的汽油,第二个产品市场为与汽油相互补充的小汽车。

现在假定,所有市场在刚开始的时候均处于均衡状态。参见图91。图91由图(a)、图(b)、图(c)和图(d)四个子图构成,它们分别代表石油、煤、汽油和小汽车市场。每一子图中,初始状态均由供求曲线S和D给出,相应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均由P0和Q0表示(当然,不同市场中的P0和Q0表示的是不同的产品或要素,并且其数值大小亦不一定相同)。

我们从下图(a)开始考察。假定原油的供给由于某种非价格因素的影响而减少,即它的供给曲线从原来的S向左边移动,例如,左移到S′。根据以前的局部均衡分析,供给曲线移到S′,将使原油的价格上升到P1,原油产量则下降到Q1。如果不考虑各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则这就是全部的结果:P1和Q1为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但是,一旦我们从局部均衡分析上升到一般均衡分析,情况就不再相同。原油市场的价格变化将打破其他市场的原有均衡,从而引起它们的调整;而其他市场的调整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原油市场,从而最终的原油均衡价格和数量并不一定就是P1和Q1。

图91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来看图(c)即产品市场———汽油市场。原油是汽油的投入要素。投入要素的价格上升就是汽油成本的增加,于是,汽油的供给将减少。换句话说,原油价格的上涨使得汽油的供给曲线向左边移动,例如移到S′。S′与原来的需求曲线相交决定了汽油的新均衡价格为P1,新均衡产量为Q1。

其次再讨论图(b)即另一个要素市场———煤市场。由于原油和煤是替代品,故原油价格的上升造成煤的需求的增加,即煤的需求曲线从D向右移到D′,从而均衡价格上升到P1,均衡产量增加到Q1。

最后来看图(d)即另一个产品市场———小汽车市场。汽车和汽油是所谓的互补商品。当图(c)中的汽油市场价格上升之后,其互补品即小汽车的需求将减少。换句话说,小汽车的需·188·第九章竞争的效率求曲线由于汽油价格上升而向左边移动,例如左移到D′,结果小汽车的均衡价格下降到P1,均衡产量减少到Q1。

到此为止,已经讨论了原油市场供给减少从而原油价格上升对所有其他市场的影响:其产品汽油价格上升、其替代品煤的价格上升,以及小汽车价格下降。所有这些其他市场价格的变化亦会反馈回来影响原油市场。首先,汽油价格上升将提高原油的需求,而汽油数量的下降则减少该需求,故汽油市场的反馈效应可能是使原油需求曲线左移或右移;其次,小汽车市场价格下降及数量减少很可能使原油需求曲线左移;最后,煤市场价格上升及数量上升的反馈效应则是增加对原油的需求。最终的结果,原油的需求曲线可能左移,可能右移,取决于两方面力量的大小。在图(a)中,假定左移的力量超过了右移的力量,于是原油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到位置D′,此时,原油的均衡价格和数量不再等于局部均衡分析中的P1和Q1,而是为P2和Q2。

由于现在图(a)中的原油价格又发生了变化,故该变化按照上述分析又会影响其他市场;被影响后的其他市场均又会反过来再影响原油市场……如此等等。一直继续调整下去,直到最后所有市场又都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新的一般均衡状态。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我们知道,在局部均衡分析中,某种商品(产品或劳务)的供给和需求被假定为只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与其他商品的价格无关;该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它们的均衡价格,或者换个说法,在该商品市场上,存在一个均衡价格,在该价格上,该商品的供求恰好相等。

但是,由上一小节的讨论可知,任何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实际上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高低,而且还取决于许多其他商品的价格高低。因此,每种商品的供求均可以看成是所有价格即所谓价格体系的函数。与局部均衡分析相似的一个问题便是:是否存在一组均衡价格,在该价格体系上,所有商品的供求均相等呢?这就是所谓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在经济学史上最先充分地认识到一般均衡问题的重要性。

他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除此之外,他还对一般均衡的唯一性、稳定性及最优性等问题作过探索。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体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路线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他首先撇开生产、资本积累和货币流通等复杂因素,集中考察所谓交换的一般均衡。在解决了交换的一般均衡之后,他加入更加现实一些的假定———商品是生产出来的,从而讨论了生产(以及交换)的一般均衡。但是,生产的一般均衡仍然不够“一般”,它只考虑了消费品的生产而忽略了资本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瓦尔拉斯进一步提出其关于“资本积累”的第三个一般均衡模型。他的最后一个模型是“货币和流通理论”,考虑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从实物经济推广到了货币经济。

尽管瓦尔拉斯最先认识到一般均衡问题的重要性,但他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证明却是错误的。按照瓦尔拉斯的看法,由于在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都相等的均衡条件中,独立的方程数目与变量数目相等,故一般均衡的存在是有保证的。

尽管瓦尔拉斯计算方程数目和变量数目的方法是相当不能令人满意的,但它在很长时间里被人们所接受,无人提出疑问。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才有所改变。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朴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着均衡解,而且,这种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并同时满足经济效率的要求。这些假设条·18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件有:任何厂商都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每一种商品的生产至少必须使用一种原始生产要素;任何消费者所提供的原始生产要素都不得大于它的初始存量;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提供所有的原始生产要素;每个消费者的序数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消费者的欲望是无限的;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等等。总之,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就有均衡解存在。

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即使在理论上确实存在着一般均衡状态,即存在着一组价格,能使每一个市场的供求相等,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实际的经济体系是否会达到这个一般均衡状态呢?

如果现行价格恰好为均衡价格,使得所有市场都达到供求一致,则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经济体系当然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上不再变化。但是,如果现行价格并不等于均衡值呢?这时,麻烦就可能出现:实际的交易可能会发生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交易者并不知道均衡价格在什么水平上;或者,他们可以通过价格的不断调整来确定均衡状态,但这种调整过程也许需要很长时间,在其完成之前不能保证不发生交易。一旦发生“错误”的交易,则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均衡体系就未必能成立。

为了避免上述困难,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他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如下:首先,他随意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商就在此组价格上成交;如果供求不一致,则家户和厂商可以抽回自己的申报,而不必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

改变价格的具体做法是:当某个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就提高该市场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其价格。这就可以保证新的价格比原先的价格更加接近于均衡价格。如果新报出的价格仍然不是均衡价格,则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中达到均衡的所谓“试探过程”。

【专栏91】汽油价格与小型汽车的需求如果市场对某几种产品的需求相互影响,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呢?其中一种情形就是,导致一种产品价格发生变化的因素,将同时影响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举例而言,在70年代,美国的汽油价格上升,这一变化马上对小型汽车的需求产生了影响。

回顾20世纪70年代,美国市场的汽油价格两次上升,第一次发生在1973年,当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切断了对美国的石油输出;第二次是在1979年,由于伊朗国王被推翻而导致该国石油供应瘫痪。经过这两个事件,美国的汽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加仑1.27美元猛增至1981年的每加仑1.40美元。作为“轮子上的国家”,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当然不是一件小事,美国人面临一个严峻的节省汽油的问题。

既然公司和住宅的距离不可能缩短,人们只好继续奔波于两地之间。美国司机找到的解决办法之一就是他们需要放弃自己的旧车、购置新车的时候,选择较小型的汽车,这样每加仑汽油就可以多跑一段距离。

分析家们根据汽车的大小来分类确定其销售额。就在第一次汽油价格上升之后,每年大约出售250万辆大型汽车、280万辆中型汽车以及230万辆小型汽车。到了1985年,这三种汽车的销售比例出现明显变化,当年售出150万辆大型汽车,220万辆中型汽车以及370万辆·190·第九章竞争的效率小型汽车。由此可见,大型汽车的销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下降;反过来,小型汽车的销售却持续攀升,只有中型汽车勉强维持了原有水平。

造成这种变化理由是显而易见的。假设你每年需要驾驶15000英里,每加仑汽油可供一辆大型汽车行驶15英里,如果是一辆小型汽车就可以行驶30英里。这就是说,如果你坚持选择大型汽车,每年你必须购买1000加仑汽油,如果你满足于小型汽车,你只需购买一半的汽油,也就是500加仑就够了,当汽油价格处于1981年的最高点,即每加仑1.40美元的时候,选择小型汽车意味着每年可以节省700美元。即便你曾经是大型汽车的拥护者,在这种情况下,在每年700美元的数字面前,难道你就不觉得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小型汽车的好处吗?

讨论题:(1)什么是局部均衡?什么是一般均衡?

(2)案例中什么是局部均衡?什么是一般均衡?

(3)联系实际说明我国汽油价格的上升对整个市场均衡的影响?

案例点评:局部均衡一般是指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一般均衡是指在承认供求与市场上各种价格存在相互关系和互相影响条件下,所有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案例中一种产品价格发生变化将同时影响另一种产品的需求,汽油价格上升导致小型汽车的需求上升和大型汽车的需求下降。因为汽车的互补产品之一就是汽油,所以汽油价格上升导致小型汽车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与此同时大型汽车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目前在我国由于受国际原油价格上升的影响,我国汽油的价格几次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养车成本就更高了,消费者为节约成本,选择了节油的小排量汽车,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汽车销售排名榜上领先的始终是小排量车。

第二节经济效率一、帕累托最优如何判断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的优劣,以及确定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最优资源配置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考虑如下的简单情况:假定整个社会包括两个人如甲和乙,且只有两种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如A和B。甲和乙在A和B之间进行选择,是状态A优于状态B,还是相反,状态B优于状态A,或者,状态A与状态B二者无差异?

对于每一个单个人如甲或乙,假定他可以在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和B做出明确的选择,即他或者认为A优于B,或者认为A劣于B,或者认为A与B无差异。三者必居其一。因此,单个人甲对A和B的选择具有如下三种可能:A>BA=BA<B式中,符号“>”、“=”和“<”分别表示甲的三种看法,即“优于”、“无差异于”和“劣于”。同·19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样地,单个人乙对A和B的选择也具有如下三种可能,A>′BA=′BA<′B式中,符号“>′”、“<′”和“<′”分别表示乙的“优于”、“无差异于”和“劣于”三种看法。

现在的问题是,从社会(即由甲和乙两个人构成的社会)的观点来看,这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和B谁优谁劣呢?如果甲和乙持有同样的看法,即都认为A优于B(或A劣于B,或A与B无差异),则自然也可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或A劣于B,或A与B无差异)。

可惜的是,这种情况并不总是出现的。特别是,当一个社会包括许多单个人的时候,要使所有这些单个人的意见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讨论如下。

由于甲有三种可能的选择,乙也有三种可能的选择,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就存在有九种可能的选择情况:1A>B,A>′B2.A>B,A=′B3A>B,A<′B4A=B,A>′B5.A=B,A=′B6A=B,A<′B7A<B,A>′B8.A<B,A=′B9A<B,A<′B这九种可能的选择情况,按甲和乙的不同态度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型甲和乙的意见完全相反。这包括上述第3和第7两种情况;第二类型是甲和乙意见完全相同,这包括第1种、第5种和第9种三种情况;第三类型是甲和乙意见基本一致。这包括剩余的第2种、第4种、第6种和第8种四种情况。

首先来看第一类型。如甲和乙的意见完全相反,则是否能够从社会的角度对状态A和B的优劣作出明确的说明呢?这里显然遇到了麻烦。除非能够假定甲的意见(或者乙的意见)无关紧要,从而可以不加考虑,否则不能判断A与B的优劣。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况下,从社会的观点看,状态A与B是“不可比较的”,即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对它们进行判断。

如果去掉不可比较的第一类型的两种情况,则剩下的其余两大类型共七种情况均可看成是可以比较的。就第二种类型而言,甲和乙的看法完全一致,此时自然可以认为甲和乙两人的共同看法就代表了社会的看法。因此,第1种、第5种和第9种这三种情况分别意味着从社会的角度看,A优于、无差异于及劣于B。在第三类型中,甲和乙的看法基本一致,但不是完全一致。不过,在这种情况下,也可能由个人的观点形成社会的看法。例如,我们以其中的第2种情况为例。此时有A>B、A=′B,即甲认为A优于B,而乙认为二者无差异。这表明,如果让资源配置状态从B变动到A,则从整个社会来看,这种改变至少使得甲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乙的状况变坏。也就是说,这种变动的净结果是增进了甲的福利,从而也增进了社会的福利。

因此,在第2种情况下,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社会认为A优于B。第三类型中其余第4种、第6种和第8种等情况亦可按上述方法同样分析。

现在将上述“可以比较”的七种情况,按它们形成的社会观点重新加以分类如下:1A优于B包括三种情况:1.A>B、A>′B;2.A>B、A=′B;4.A=B、A>′B。这表明,如果甲和乙都认为A优于B,或者甲和乙中有一个人认为A优于B,而另一个人并不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就有A优于B。说得更精练一点就是: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优于B。

·192·第九章竞争的效率2A与B无差异包括一种情况:5.A=B、A=′B。这表明:如果甲和乙都认为A和B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A与B也无差异。

3A劣于B包括三种情况:6.A=B、A<′B;8.A<B、A=′B;9.A<B、A<′B。这表明:如果甲和乙都认为A劣于B,或者,甲和乙中有一个人认为A劣于B,而另一个人并不认为A优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来看有A劣于B。说得更精练一点就是: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个人认为A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优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就有A劣于B。显然,这里所说的与A优于B的情况恰好相反。

将以上所说总结起来,便有可能得到两人社会在两种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中的一种选择标准:如果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或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或优)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或劣)于B。如果两人都认为A与B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与B无差异。

显而易见,上述结论不只适用于两人社会在两种可能的资源配置中进行选择的简单情况,它也可以很容易地推广到多人社会在多种资源配置状态中进行选择的一般情况。社会的选择标准只需稍微变动如下(其中A与B是任意两种状态):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例如,如果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水平,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同样地,如果要素在厂商之间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配置都会至少降低一个厂商的产量,那么,这种状态就是最优的或最有效率的状态。

【专栏92】满意即最优“帕累托最优”这个概念非常的费解,让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假如原来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梨,他们是否就是帕累托最优呢?取决于甲乙二人对苹果和梨的喜欢程度,如果甲喜欢苹果大于梨;乙喜欢梨大于苹果,这样就已经达到了最满意的结果,也就已经是“帕累托最优”了。如果是甲喜欢梨大于苹果;乙喜欢苹果大于梨,甲乙之间可以进行交换,交换后的甲乙的效用都有所增加,这就是帕累托改进。

我国经济学盛洪在他著的《满意即最佳》里说过一句话,“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看这项交易是否双方同意,双方是否对交易结果感到满意。”而真是谁也不愿意改变的状态,就已经是“帕累托最优”了。

我们通俗地讲“帕累托改进”是在不损害他人福利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自己福利,用老百姓的俗话说就是“利己不能损人”。同样,只有在不损害生产者和经营者权利的前提下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之间达到“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状态。

·19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讨论题:1什么是“帕累托最优”?

2为什么说帕累托最优实际上就是资源的配置效率最高?

案例点评:帕累托是29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他是新福利经济学家代表人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帕累托最优”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经济学的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的状态,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案例中甲和乙都喜欢各自的苹果和梨,不用交换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市场经济有两个最本质的特征,其一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二是实现充分竞争。所谓的帕累托最优,通俗的解释就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但没有任何一方受到损害,而且社会福利要尽可能实现最大化,社会发展要达到最佳状态。西方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实际上就是要求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帕累托改进利用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以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认为是“坏”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一经济变动改善了一些人的状况,同时又不使一些人蒙受损失,这个变动就增进了社会福利,称为帕累托改进。

更进一步,利用帕累托标准和帕累托改进,可以来定义所谓“最优”资源配置,即: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换言之,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还存在有帕累托改进,即在该状态上,还存在某种(或某些)改变可以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这种状态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专栏93】发生在空中的帕累托改良航空公司总是希望航班上座率越高越好,然而他们也知道总有一小部分订了机票的旅客临时取消旅行计划。这就使他们开始尝试超额售票术,就是在一个合理估计的基础上,让售票数量稍大于航班实际座位数。不过,有时确实可能出现所有旅客都不打算改变行程,要按期出发的情形,航空公司必须决定究竟取消谁的座位才好。这里列举几种可能的决定方法。

在60年代,航空公司只是简单取消最后到达机场的乘客的座位,安排他们换乘后面的航班,而那些倒霉的乘客也不会因行程被迫改变而获得任何额外补偿。结果确认座位的过程演变成让人血压骤升的紧张时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第二种选择可能是由政府出面明令禁止超额售票术。但是这样一来,飞机可能被迫带着空座位飞行,而外面其实还有急于出发的旅客愿意购买这些机票。结果航空公司和买不到票的旅客都受到损失。

·194·第九章竞争的效率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尤利安·西蒙提出了第三种方案。西蒙这样写道:“办法非常简单,超额售票术需要改进之处就是航空公司在售票的同时交给顾客一个信封和一份投标书,让顾客填写他们可以接受的延期飞行的最低赔偿金额。一旦飞机出现超载,公司可以选择其中数目最低者按数给予现金补偿,并优先售给下一班飞机的机票。各方受益,没有任何人受到损害。”实际上,目前航空公司采用的超额售票术同西蒙的方案非常接近,区别在于通常干脆以免费机票替代现金补偿(有时提供相当数量的机票折扣)。人们远比估计的更加愿意接受这种安排。航空公司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可以继续超额售票,有助于实现航班满员飞行。事实上,免费机票本身可能属于根本卖不出去的部分,航空公司提供免费机票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这是一个发生的真实世界的帕累托改良。其中牵涉的各方均受益,至少不会受到损失。

[资料来源:《经济学》小品和案例,斯蒂格利茨(美国)]第三节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本节开始论述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这些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它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本节先讨论交换的最优条件。

首先还是考虑两种既定数量的产品在两个单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问题,然后将所得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况。

假定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其既定数量为X和Y,两个消费者分别为A和B。下面用一种叫做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工具来分析这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参见图92。

盒子的水平长度表示整个经济中第一种产品X的数量X,盒子的垂直高度表示第二种产品Y的数量。

OA为第一个消费者A的原点,OB为第二个消费者B的原点。从OA水平向右测量消费者A对第一种商品X的消费量XA,垂直向上测量它对第二种商品Y的消费量;从水平向左测量消费者对第一种商品YAOBB图92交换的帕累托最优X的消费量XB,垂直向下测量它对第二种商品Y的消费量YB。

现在考虑盒中的任意一点,如a。a对应于消费者A的消费量(XA,YA)和消费者B的消费量(XB,YB)。下式成立:XA+XB=XYA+YB=Y(91)换句话说,盒中任意一点确定了一套数量,表示每一个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且满·19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足(91)式。因此,盒子(包括边界)确定了两种物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分配情况。特别是,在盒子的垂直边上的任意一点,表明某个消费者不消费X,在盒子的水平边上的任意一点,表明某个消费者不消费Y。

现在的问题是,在埃奇渥斯盒中的全部可能的产品分配状态之中,哪一些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呢?为了分析这一点,需要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加入消费者偏好的信息,即加入每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由于OA是消费者A的原点,故A的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向OA点凸出。图中ⅠA、ⅡA和ⅢA是消费者A的三条代表性无差异曲线。其中,ⅢA代表较高的效用水平,而ⅠA代表较低的效用水平。一般来说,从OA点向右移动,标志着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增加。另一方面,由于OB是消费者B的原点,故B的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且向OB点凸出。图中,ⅠB、ⅡB和ⅢB是消费者B的三条代表性无差异曲线。其中,值得注意的是,ⅢB代表较高的效用水平,而ⅠB代表较低的效用。一般说来,从O′B点向左移动,标志着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增加。

现在在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选一点表示两种商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一个初始分配。例如,选择一点a。由于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故点a必然处于消费者A的某条无差异曲线上,同时也处于消费者B的某条无差异曲线上,即消费者A和B分别有一条无差异曲线经过a点。因此,这两条无差异曲线或者在a点相交,或者在a点相切。假定两条无差异曲线在a点相交(如图92所示,点a是无差异曲线ⅡA和ⅠB的交点)。容易看出,a点不可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因为,通过改变该初始分配状态,例如从a点变动到b点,则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从无差异曲线ⅡA提高到ⅢA,而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并未变化,仍然停留在无差异曲线ⅠB上。因此,在点a仍然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当然,在点a,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帕累托改进。例如,从a点变动到c点,则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不变,它仍然在无差异曲线ⅡA上,但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却得到了提高:从无差异曲线ⅠB提高到ⅡB。而如果让a点变动到d点,则消费者A和B的效用水平均会提高。由此得到结论: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总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总可以改变该状态,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人的状况变坏。

另一方面,如果假定初始的产品分配状态处于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如点c上,则容易看出,此时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它们均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改变c点状态只有如下几种可能:向右上方移到消费者A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则A的效用水平提高了,但消费者B的效用水平却下降了;向左下方移到消费者B的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上,则B的效用水平提高了,但消费者A的效用水平却下降了;剩下来的惟一一种可能则是消费者A和B的效用水平都降低。例如,从c点移到g点或f点,都属此种情况。由此可得结论:在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A和B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则它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并称之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情况不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任何改变都不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人的状况变坏。

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不只是点c一个。点b和点e以及其他许多未在图92中画出的点也都是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从而都代表帕累托最优状态。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曲线VV′,叫做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它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

·196·第九章竞争的效率应当指出,在交换的帕累托最优集合,即在交换的契约曲线VV′上,两个消费者的福利分配具有不同的情况。当我们沿着VV′曲线从e点移到c点时,消费A通过牺牲消费者B的利益而好起来;反之亦然。根据帕累托标准,我们不能说VV′曲线上的任何点比曲线上的其他点要更好一些。例如,我们不能说点c比点e代表更好的分配。根据帕累托标准,它们是不可比较的,因为从点e移动到点c(或者相反)使一个人的状况变好,却使另一个人的状况变坏。我们所能够说的仅仅是给定任何不在曲线VV′上的点,总存在比它更好的点,而这在曲线VV′上。

如果社会具有明显的关于福利分配的偏好,例如,假设经济处于点e,而社会宁愿以牺牲消费者B的利益使消费者A更好一些,比如说,宁愿要点c而非点e,则根据这个分配偏好,社会将使经济沿着曲线VV′从点e移到点c。这是从帕累托最优状态集合中,根据社会的分配偏好选择其中的某些状态。

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得到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我们知道,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而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条件是在该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相等。本书第三章第二节已经说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又叫做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更准确地说,是商品X代替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因此,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可以用边际替代率的术语来表示:要使两种商品X和Y在两个消费者A和B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消费者来说,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如设对于AB消费者A和B来说,X代替Y的边际替代率分别用MRSXY和MRSXY来表示,则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就是:ABMRSXY=MRSXY(92)第四节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本节的讨论与上节非常相似。上节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研究了两种既定数量的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情况,本节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则要研究两种既定数量的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情况。假定这两种要素分别为L和K,其既定数量为L和K,两个生产者分别为C和D。于是要素L和K在生产者C和D之间的分配状况亦可以用埃奇渥斯盒状图来表示,参见图93。

盒子的水平长度表示整个经济中第一种要素L的数量L,盒子的垂直高度表示第二种要素K的数量K。

OC为第一个生产者C的原点;OD为第二个生产者D的原点。从Oc水平向右测量生产者C对第一种要素的生产消费量Lc,垂直向上测量它对第二种要素的生;产消费量Kc从OD水平向左测量生产者D对第一种图93生产的帕累托最优要素L的生产消费量LD,垂直向下测量它对第二种要素K的生产消费量KD。

·19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考虑盒中任意一点如a′。点a′对应于生产者C的生产消费量(LC,KC)和生产者D的生产消费量(LD,KD)。很明显,下式成立:LC+LD=LKC+KD=K(93)即盒中任意一点确定了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分配情况。

在埃奇渥斯盒中的全部可能的要素分配状态中,哪一些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呢?为此,在盒中加入每个生产者的生产函数的信息,即其等产量线。由于OC是生产者C的原点,故C的等产量线如ⅠC、ⅡC和ⅢC所示。其中ⅢC代表较高的产量水平,Ⅰc代表较低的产量水平。一般说来,从Oc点向右移动,标志者生产者C的产量水平增加。另一方面,由于OD是生产者D的原点,故D的等产量线如ⅠD、ⅡD和ⅢD所示。其中,值得注意的是,ⅢD代表较高的产量水平,ⅠD代表较低的产量水平。一般说来,从OD点向左移动,标志着生产者D的产量水平增加。

现在在埃奇渥斯盒中任选一点如a′。由于假定生产函数是连续的,故点a′必然处于生产者C和D的等产量线的交点或切点上。假定点a′是等产量线的交点(如图93所示,点a′是等产量线ⅡC和ⅠD的交点)。容易看出,a′点不可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因为,通过改变该初始分配状态,例如让a′点变动到b′点,则生产者C的产量水平从等产量线ⅡC提高到ⅢC,而生产者D的产量水平并未变化,仍然停留在等产量线ⅠD上。因此,在点a′上仍然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此外,让a′点变动到c′点,则生产者C的产量未提高,但生产者D的产量却提高了。如果让a′点变动到d′,则生产者C和D的产量均会提高。由此得到结论:在生产的埃奇渥斯盒状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生产者C和D的两条等产量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等产量线的切点不只是点c′,点b′和点e′等也都是等产量线的切点,从而也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所有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曲线qq′。qq′曲线叫做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它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

从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得到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等产量线的切点,而等产量线的切点的条件是在该点上,两条等产量线的斜率相等。等产量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又叫做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更准确地说,是要素L代替要素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因此,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可以用边际技术替代率的术语来表示:要使两种要素L和K在两个生产者C和D之间的分配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对于这两个生产者来说,这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相等。如设对于生产者C和D来说,L代替KCD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分别用MRTSLK和MRTSLK来表示,则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的公式就是:CDMRTSLK=MRTSLK(94)·198·第九章竞争的效率第五节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一、问题和假定第三节讨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四节讨论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现在要将交换和生产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讨论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应当注意的是: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并不是将交换的最优条件和生产的最优条件简单地并列起来。交换的最优只是说明消费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的最优只是说明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两者的简单并列,只是说明消费和生产分开来看时各自独立地达到了最优,但并不能说明,当将交换和生产综合起来看时,也达到了最优。这一点下面将会看得很清楚。

为了把交换和生产结合在一起加以论述,我们将前两节中分别研究它们时所作的那些假定也合并如下,即假定整个经济只包括两个消费者A和B,它们在两种产品X和Y之间进行选择,以及两个生产者C和D,它们在两种要素L和K之间进行选择以生产两种产品X和Y。为了方便起见,假定C生产X,D生产Y。并且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亦即无差异曲线簇为给定不变,生产者的生产函数即等产量线簇为给定不变。下面先从生产方面开始讨论,再过渡到消费问题,最后推出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1从生产契约曲线到生产可能性曲线由以上假定,现在的生产问题是两个生产者C和D在两种要素L和K之间进行选择,分别生产两种产品X和Y。根据第四节,可以用生产的埃奇渥斯盒状图的工具加以分析。回到图93,我们知道图中的生产契约曲线qq′代表了所有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的集合。具体说来,生产契约曲线qq′上的每一点均表示两种投入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为最优,即表示最优投入。但是,仔细观察起来却发现,生产契约曲线还向我们提供了另一有用的信息,即在该曲线上的每一点也表示了一定量投入要素在最优配置时所能生产的一对最优的产出:曲线上每一点均为两个生产者的等产量线的切点,故它同时处在(两个生产者的)两条等产量线上,从而代表了两种产品的产量;这两种产出还是帕累托意义上的最优产出,即此时要增加某一产出的数量,就不得不减少另一种产出的数量。

现在考虑所有最优产出量的集合的特点,参见图94。

图中横轴表示最优产出量中X的数量,纵轴表示最优产出量中Y的数量。利用图94,可以画出最优产出量的轨迹。例如,对应于图93中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c′,最优产出量为(X1,Y1),该产出量在图94中就是图中的c″点。同样地,对应于生产契约曲线上的e′,最优产出量为(X2,Y2),该产出量。

在图94中就是e″点将生产契约曲线上每一点均通过这图94生产和交换的最优种方法“变换”到图94中来,便得到曲线PP′。曲线PP′·19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通常称作生产可能性曲线(或产品转换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PP′就是最优产出量集合的几何表示。

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图94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向右下方倾斜;第二,它向右上方凸出。第一个特点容易解释。从生产的契约曲线可知,当沿着该曲线运动时,一种产出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即在最优产出量中,两种最优产出的变化是相反的。例如,当我们从点e″移到点c″时,X的产出增加了,但Y的产出却下降了。这种反方向变化说明两种最优产出之间的一种“转换”关系,即可以通过减少某种产出数量来增加另一种产出的数量。

这也正是之所以又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产品转换曲线的原因。如果设产出X的变动量为ΔX,产出Y的变动量为ΔY,则它们的比率的绝对值,ΔY/ΔX可以衡量1单位X商品转换为Y商品的比率。该比率的极限则定义为X商品对Y商品的边际转换率MRT,亦即:ΔYdYMRT=lim=(95)Δx→0ΔXdX换句话说,所谓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三、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在详细地讨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情况之后,我们来研究如何利用该曲线将生产和交换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从而得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参见图95。首先,在图中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选一点,例如为B点。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性质可知,B点是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一点,故满足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另一方面,B点表示一对产出的最优组合,即图95生产和交换的最优(X,Y)。如果从B点出发分别引一条垂直线到X和一条水平线到Y,则得到一个矩形AYBX。该矩形恰好与第三节中引入的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相同:它的水平长度和垂直高度分别表示两种产出的给定数量X和Y。如果设点A和B分别为消费者A和B的原点,则该矩形中任意一点也表示既定产出X和Y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分配。于是,我们可将第三节当中的全部讨论都照搬到这里来。

按照第三节的分析,埃奇渥斯盒状图AYBX中的交换契约曲线为VV′。VV′上任意一点均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给定生产契约曲线上一点,即给定一个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在有一条交换的契约曲线,即有无穷多个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与之对应。在这无穷多个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之中,任意一个例如点C都表示交换在单独来看时已经处于最优状态,但并不一定表示在与生产联合起来看时亦达到了最优状态。下面利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和边际替代率这两个概念来加以说明。

在图95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点的切线S的斜率绝对值是产品X在该点上转换为产品Y的边际转换率MRT,交换契约曲线上C点是无差异曲线ⅡA和ⅡB的切点。

ⅡA和ⅡB的共同切线T的斜率绝对值是产品X在该点上替代产品Y的边际替代率MRS。切线S和T可能平行,也可图95生产和交换的最优·200·第九章竞争的效率能不平行,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如果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不相等,则可以证明这时并未达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我们举例说明如下。

假定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为2,边际替代率为1,即边际转换率大于边际替代率。边际转换率等于2意味着生产者通过减少1单位X的生产可以增加2单位的Y。边际替代率等于1意味着消费者愿意通过减少1单位X的消费来增加1单位Y的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者少生产1单位X,从而少给消费者1单位X,但却多生产出2单位的Y。从多增加的两个单位Y中拿出1个单位给消费者即可维持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变,从而多余的1单位Y就代表了社会福利的净增加。这就说明了如果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大于边际替代率,则仍然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仍未达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同样可以分析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小于边际替代率的情况。例如假定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为1,边际替代率为2。此时如果生产者减少1单位Y的生产,从而少给消费者1单位Y,但却多生产出1单位的X。从多增加的1单位X中拿出半个单位X给消费者即可维持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变,从而多余的半个单位X就代表了社会福利的净增加。这就说明了,如果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小于边际替代率,则仍然存在有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即仍然未达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给定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一点B和与B相应的交换契约曲线上一点C,只要B点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不等于C点的产品边际替代率,则点C就仅表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而非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由此即得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MRSXY=MRTXY(96)即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边际转换率。例如,在图95中的交换契约曲线上,点e的边际替代率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点B的边际转换率相等,因为过点e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线T,与过点B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线S恰好平行。因此,点e满足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第六节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本章的第一节说明了完全竞争经济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存在着一般均衡状态。接下来的几节又描述了经济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在自然要问:竞争的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或者更加具体一些,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是否实现了帕累托最优呢?

本节论述西方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是: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也都可由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

早在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就曾断言: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私人目的时,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社会目的。每一个人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不如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所以,每一个人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达到的目的。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将亚当·斯密的上述思想发展成为一个更加精致的“原理”:给定一些理想条件,单个家户和厂商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最优化行为将导致帕累托最优状态。这就是所谓“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20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首先将帕累托最优条件综合表述如下,尽管前几节是在两个消费者、两种产品、两个生产者、两种投入要素的简单情况下推导出这些条件的,但它们显然也适用于多个消费者、多种商品、多个生产者、多种要素的一般情况。

1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相等。用公式表示即是:ABMRSXY=MRSXY(97)式中,X和Y为任意两种产品;A和B为任意两个消费者。

2生产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生产者都相等。用公式表示即是:CDMRTSLK=MRTSLK(98)式中,L和K为任意两种要素;C和D为任意两个生产者。

3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边际转换率。用公式表示即是:MRSXY=MRTXY(99)式中,X和Y为任意两种产品。

当上述三个边际条件均得到满足时,称整个经济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现在考虑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如何实现的。我们知道,完全竞争经济在一些假定条件下存在着一般均衡状态,即存在一组价格,使得所有商品的需求和供给都恰好相等(这里不考虑自由商品)。设这一组均衡价格为PX,PY,…,PL,PK,…式中,PX,PY,…分别表示商品X,Y…的均衡价格;PL,PK,…分别表示要素L,K…的价格。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个消费者和每个生产者均是价格的接受者,它们将在既定的价格条件下来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换句话说,均衡价格体系PX,PY,…,PL,PK,…对所有消费者和生产者均是相同的。首先来看消费者的情况。任意一个消费者例如A在完全竞争经济中的效用最大化条件是对该消费者来说,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即有:APXMRSXY=(910)PY同样地,其他消费者如B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条件亦是对B而言,任意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这两种产品的价格比率,即:BPXMRSXY=(911)PY由(910)式和(911)式即得到:ABMRSXY=MRSXY(912)(912)式就是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产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其次来看生产者的情况。在完全竞争经济中,任意一个生产者例如C的利润最大化条件之一是对该生产者来说,任意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即有:·202·第九章竞争的效率CPLMRTSLK=(913)PK同样地,其他生产者如D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条件是对D而言,任意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这两种要素的价格比率,即:DPLMRTSLK=(914)PK由(913)式和(914)式即得到:CDMRTSLK=MRTSLK(915)(915)式就是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要素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最后来看生产者和消费者综合在一起的情况。现在的问题是要说明完全竞争经济如何满足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如何与边际替代率相等的。为此,先对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再作一点解释。我们知道,X产品对Y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就是:ΔYMRTXY=(916)ΔX它表示增加ΔX就必须减少ΔY,或者,增加ΔY就必须减少ΔX。因此,ΔY可以看成是X的边际成本(机会成本);另一方面,ΔX也可以看成是Y的边际成本。如果用MCX和MCY分别代表产品X和Y的边际成本,则X产品对Y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可以定义为两种产品的边际成本的比率:ΔYMCXMRTXY==(917)ΔXMCY现在容易说明完全竞争均衡的帕累托最优性质了。在完全竞争中,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于是有:MCXPX=(918)MCYPY再由(910)、(917)和(918)可得出:PXMRTXY==MRSXY(919)PYMRSXY表示每一个消费者的共同的边际替代率,(919)式即是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因此,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专栏94】一个帅小伙的难题一日我在车上收听交通台的娱乐节目,在节目的最后,主持人给听众留下一个没有答案的故事,要求听众解答。故事说的是一个帅小伙开车到某偏僻的地方,(这个地方出租车很少)遇上了想搭车人,一位是救过他命的医生(医生会开车);一位是漂亮的姑娘;还有一个人背着一个病人急需去医院看病。他的车只能坐四个人,主持人留下的问题是:这个帅小伙他如何作·20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才能使几方面都满意呢?

案例点评:帅小伙把车交给医生开,让医生把病人送到医院,他和那位漂亮的姑娘再慢慢地等出租车。这种方案是不是使几方面都得到了满意?

本章小结1局部均衡是研究一种产品或一种要素供需平衡时的价格和数量。一般均衡是研究一切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之间都实现供需平衡时的价格和产量。

2在一般均衡分析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也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如替代品和补充品)的价格。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地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3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某一经济变动改善了一些人的状况,同时又不使一些人蒙受损失,这个变动就增进了社会福利,称为帕累托改进。

ABCD5交换的最优条件:MRSXY=MRSXY;生产的最优条件:MRTSLK=MRTSLK;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MRSXY=MRTXY。

6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同时,任意帕累托最优状态也都可由一套竞争价格来实现,即完全竞争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本章思考题1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什么地方?

2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是什么意思?如何实现?

3为什么完全竞争市场的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204·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学习目标】本章是分析市场机制失灵情况下,政府就成了替代的手段之一,政府成为微观经济的主体,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市场更有效率的运作,尽可能地避免市场失败所产生的不良后果。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种类,熟悉不同类型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并借以分析我国的现实经济问题。

【导读】一列火车在如茵的田野上飞驰,蒸汽机车喷出的火花落到稻穗上,造成损失。但铁路公司并没有给农民以补偿,所引起的社会成本(稻米减产)也不在火车运行的成本之内。农民与火车运行无关,但火车带来的稻谷损失要他们来承担。从社会的角度看,市场机制并没有实现资源配置最优,注意到这个现象的是庇古。

灯塔是用来标出特殊的地方,以便过往船只可以避开有暗礁的水域。灯塔是航船所必需的,由于每个船长都有搭便车的激励,即利用灯塔航行而又不为这种服务付费,而私人企业在技术上难以向利用灯塔的船只收费。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由于无利可图不会经营灯塔,从而不能提供船长所需要的灯塔供给小于需求。而社会却需要灯塔这类公共物品,所以灯塔应该由政府建立并经营。提出这个建议的也是庇古。结果,现在的大多数灯塔是由政府经营的。

阿瑟·赛西尔·庇古(ArthurCecilPigou,1877~1959),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弟子,剑桥学派的掌门人。庇古观察到的这两件事的意义在于:看出了市场经济的缺陷,或称为市场失灵。

前述各章的主要旨意在于论证所谓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即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在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下,可以使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这个定理并不真正适用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真实写照,因此西方学者认为,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定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实现,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本章分别论述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以及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垄断一、垄断的影响1垄断造成低效率微观经济学认为,完全竞争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这种完全·20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竞争的市场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假设。现实经济中的市场主要是由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等构成。市场的不完全性即垄断的存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

垄断会给社会带来损失,其主要表现是资源浪费和社会福利的损失。

图101中,横轴表示产量,纵轴表示价格。曲线D和MR分别表示为该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此外,为简单起见,假定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且固定不变,它们由图中水平直线AC=MC表示。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因此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产量为Qm。在该产量水平上,垄断价格为Pm。显然,这个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由此可见,上述垄断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状态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假设消费者按照既定的垄断价格Pm购买了垄断产量Qm。

垄断产量和垄断价格不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那么帕图101垄断和低效率累托最优状态在什么地方达到?在Qc产量水平上达到。在该产量水平上消费者为额外一单位产量的愿支付等于生产该额外产量的边际成本,此时不再存在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因此,Qc是帕累托意义上的最优产出。如果能使产量从垄断水平Qm增加到最优水平Qc,则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但当价格为Pc、产量Qc时垄断厂商的利润损失了PmbcPc的面积,为弥补垄断厂商的亏损,消费者之间达成协议,共同给以垄断厂商至少等于该损失的支付。在给予这些支付以后,消费者的福利和垄断条件下的情况相比,仍然有所改善,因为垄断厂商将价格从Pm下降到Pc给消费者带来的全部好处为PmbaPc,这个部分超过了垄断厂商的利润损失部分PmbcPc,超过部分为abc的面积。abc就是当产量从垄断的Qm增加到最优的Qc时所产生的全部收益,这个收益可以在垄断厂商和消费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使双方都得到好处。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垄断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以及消费者本身之间难以达成相互满意的一致意见,均衡产量将不在帕累托最优状态的Qc上,实际得到的常常是无效率的垄断情况。实际上,只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只要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不是一条水平线,而是向右下方倾斜,则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不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当价格大于边际成本时,就出现了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由于协议的各种困难,潜在的帕累托改进难以得到实现,于是整个经济便偏离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均衡处于低效率之中。

【专栏101】歌华有线随意涨价2003年6月30日,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歌华有线”)宣布自7月1日起,有线收视费由原来的12元上涨到18元,增幅高达50%。歌华有线用户220万户,每户每月多收6元,一年多收1.584亿元。这新增的1.584亿主业收入扣除上缴国家税收以外,基本上都是公司的净利润。此举引起了媒体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对其没有经过价格听证就随意涨价表示强烈不满。

北京市物价局根据今年初歌华有线的涨价申请,核算了他们的运营成本,同意涨价。至于为什么没开价格听证会,物价局说有线电视价格则不在听证目录之列。歌华有线说了提高收·206·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费的理由:“北京地区每户每月12元的有线电视收看维护费标准是在以微波方式传送的情况下制定的,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有线电视光缆网络的日常维护管理、缆线入地建设和技术升级改造等方面的支出需求,如继续执行现行收费标准将难以维持北京有线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营和稳定发展”。歌华有线涨价还有一个所谓充分的理由是设备改造。固定资产的投入怎么能让消费者来承担呢?然而,歌华有线为用户安装有线时,向住楼房的用户每户收取300元初装费;住平房的用户每户收取320元的初装费。如果按最少300元计算,歌华有线已经从220万用户的口袋中最少收走6.6亿元。每月再交12元的收视费已经不算少了,为什么还要一下上涨50%?

原因很简单:都是垄断惹的祸。歌华有线是北京市政府批准的唯一一家负责建设、管理和经营北京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的公司,他是垄断行业的垄断企业,具有极高的垄断性和经营的稳定性。目前有线电视用户没有任何可以选择的余地:唯一的网络接入商、唯一的服务内容。比如北京用户只有选择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而且只能选择歌华提供的唯一一种服务。北京的用户说“我不想多交钱,我也用不着看50多套节目,以前的20多套节目就够了,但我不能选择交原来20套的钱,只能被它牵着走。”当产品市场上只有一个卖主,并且对于垄断者所出售的产品市场上不存在相同或相近的替代品的时候,企业才拥有“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自由。

(案例来源:孙敬水:《垄断者就该上天堂?—评歌华有线随意涨价》,经济学消息报599期)2寻租理论垄断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有低效率带来的损失,更大的损失是由于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需要付出的代价损失,因为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享受垄断的好处,厂商常常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向政府官员行贿,或者雇佣律师向政府官员游说等。这种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而付出的代价与三角形abc一样也是一种纯粹的浪费:它不是用于生产,没有创造任何有益的产出,完全是一种“非生产性的寻利活动”,这种活动被称为“寻租”活动。

寻租活动的经济损失到底有多大?就单个的寻租者而言,一般不超过垄断利润。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争夺垄断地位竞争非常激烈,寻租代价常常要接近甚至等于全部垄断利润。这意味着,垄断的经济损失不仅仅包括由于垄断造成的总经济福利的减少部分(即三角形abc),而是要大得多。

【专栏102】ADM公司的游说1996年,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rcherDanielsMidlandCompany,ADM)成功地游说克林顿政府实施管制,要求用于机动车燃料的乙醇由谷物生产(政府已经计划增加乙醇汽油,以减少政府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管是乙醇以谷物、土豆或是任何其他物质生产,它在化学成分上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要求它仅能从谷物中生产呢?因为ADM公司在谷物生产乙醇中接近垄断,所以管理会增加它从垄断势力中获取的收益。

二、政府对垄断的调节政策在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垄断厂商可以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定价原则,或通过各种价格歧视策略,剥夺消费者剩余,而获取垄断利润。但与完全竞争相比,垄断厂商提供更少的商品,并索·20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取更高的价格,垄断会导致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活动的低效率,因此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管制措施,对于垄断市场加以调节,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

一般来说,政府对垄断市场的管制手段有来自经济和法律两个方面。

1对垄断的公共管制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成是不公平的。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政府对垄断的干预是多种多样的。政府管制机关对公共事业的价格和产量进行管制。政府可以通过价格管制,把价格定在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地方达到提高效率的目标,或者把价格定在与平均成本相等的地方以实现公平。这里先来讨论政府对垄断价格和垄断产量的管制。

参见图102。图中反映的是某垄断厂商的情况。曲线D=AR和MR是它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曲线AC和MC是其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曲线。注意,这里回到了平均和边际成本曲线的一般形状,而不是图102中的水平直线了。特别是,这里的平均成本曲线具有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在没有管制的条件下,垄断厂商生产其利润最大化产量,并qm图102对垄断的管制:递增的成本据此确定垄断价格Pm。这种垄断均衡一方面缺乏效率,因为在垄断产量qm上,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另一方面缺乏“公平”,因为在qm上,垄断厂商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即经济利润不等于0,或者说,全部利润大于正常利润。现在考虑政府的价格管制。政府应当制定什么样的价格为好呢?如果政府的目标是提高效率,则政府应当将价格定在Pc的水平上。当价格为Pc时,垄断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现在成为PcAD,从而边际收益曲线为PcA和A′MR。于是最大化产量为qc。在该产量水平上,价格恰好等于边际成本。于是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显然,当政府将价格定为Pc,从而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时,垄断厂商仍然可以得到一部分经济利润,即为平均收益Pc超过平均成本AC的部分。如果政府试图制定一个更低的“公平价格”以消除经济利润,则该价格须为Pz。在价格定为Pz时,产量为qz。此时,平均收益恰好等于平均成本。因此,Pz可称为零经济利润价格。但是,现在出现另一个问题,即在零经济利润价格水平上,帕累托最优条件被违反了:此时边际成本大于价格。因此,按帕累托效率而言,在垄断情况下,产量太低、价格太高,而在零经济利润情况下,正好相反:价格太低、产量太高。

图102反映的是平均成本具有向右上方倾斜部分的垄断情况。现在考虑平均成本曲线不断下降的所谓自然垄断情况,参见图103。图中,由于平均成本曲线AC一直下降,故边际成本曲线MC总位于其下方。在不存在政府管制时,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分别为qm和Pm。当政府管制价格为Pc时,产量为Qc,达到帕累托效率。但是,如果要制定零经济利润图103对垄断的管制:递减的成本价格Pz,则在这种情况下,Pz不是小于Pc,而是要稍·208·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高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在自然垄断场合帕累托最优价格Pc和最优产量Qc上,垄断厂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从而出现亏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补贴垄断厂商的亏损。

2颁布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在法律上,各国政府通过设立各种反垄断法直接限制垄断厂商,禁止垄断市场的形成。例如,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法》,1914年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36年又制定了《罗宾逊帕特曼法》,1938年制定了《惠特李法》以及1950年颁布了《塞勒凯弗维尔法》。这些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

美国的这些反托拉斯法规定,限制贸易的协议或共谋、垄断或企图垄断市场、兼并、排他性规定、价格歧视、不正当的竞争或欺诈行为等,都是非法的。例如,谢尔曼法规定:任何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进行的兼并或共谋,任何限制州际或国际的贸易或商业活动的合同,均属非法;任何人垄断或企图垄断,或同其他个人或多人联合或共谋垄断州际或国际的一部分商业和贸易的,均应认为是犯罪。违法者要受到罚款和(或)判刑。《克莱顿法》修正和加强了谢尔曼法,禁止不公平竞争,宣布导致削弱竞争或造成垄断的不正当做法为非法。这些不正当的做法包括价格歧视、排他性或限制性契约、公司相互持有股票和董事会成员相互兼任。《联邦贸易委员会法》规定: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作为独立的管理机构,授权防止不公平竞争以及商业欺骗行为,包括禁止虚假广告和商标等。《罗宾逊帕特曼法》宣布卖主为消除竞争而实行的各种形式的不公平的价格歧视为非法,以保护独立的零售商和批发商。《惠特李法》修正和补充了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宣布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公平交易为非法,以保护消费者。《塞勒凯弗维尔法》补充了《谢尔曼法》,宣布任何公司购买竞争者的股票或资产从而实质上减少竞争或企图造成垄断的做法为非法行为。《塞勒凯弗维尔法》禁止一切形式的兼并,包括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这类兼并指大公司之间的兼并和大公司对小公司的兼并,而不包括小公司之间的兼并。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执行机构是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前者主要反对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后者主要反对垄断活动。对犯法者可以由法院提出警告、罚款、改组公司直至判刑。

所有这些反垄断法都把垄断或试图垄断市场的行为视为违法的,其目的是限制、禁止和惩罚市场上的垄断或试图垄断的行为。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类似的法案和法规,中国在2007年8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并于2008年8月1日施行。

【专栏103】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果汁案汇源果汁2008年9月3日公告称,荷银将代表可口可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以约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股本中的全部已发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换股债券,可口可乐提出的每股现金作价为12.2港元。

2008年12月5日,商务部立案受理并购案,按照《反垄断法》第27条规定,对可能影响竞争的因素,包括经营者的相关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对竞争的影响等进行纯粹的法律审查。

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正式发布《关于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反垄断审查公告》,公告称,鉴于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收购可能妨碍或者限制竞争,影响中国果汁行业的健康发展,作出禁止收购的决定。商务部在其公告里面,列出了三个否决该项并购的理由:一是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有能力将其在碳酸软饮料市场上的支配地位传导到果汁·20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饮料市场,对现有果汁饮料企业产生排除、限制竞争效果;二是集中完成后,可口可乐公司通过传导效应,将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饮料市场的障碍明显提高;三是挤压了国内中小型果汁企业生存空间,给中国果汁饮料市场有效竞争格局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中国果汁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专栏104】价格操纵案的判罚1996年,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rcherDanielsMidlandCompany,ADM)和其他两个赖氨基酸(一种动物食品添加剂)主要生产商承认了犯有操纵价格的罪名。1999年,(法庭)依照三个ADM公司经理在操纵市场价格阴谋中的角色判他们入狱2~3年。

1999年,四个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和化学公司———瑞士的罗氏(RocheA.G)、德国的巴斯夫(BASFA.G)、法国的罗纳普朗克(Rhone-Poulenc)和日本的武田化工(TakedaChemicalIndustries)———遭到美国司法部指控,参与在全球范围内阴谋操纵维他命在美国的售价。这些公司承认了操纵价格并支付了超过10亿美元的罚款。

【专栏105】微软的反垄断案从1990年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对有关微软垄断市场的指控展开调查算起,美国政府对微软的反垄断行动已历时10年多,其间白宫两易其主。根据司法部的指控,杰克逊法官曾于1997年年底裁定,禁止微软将其网络浏览器与“视窗”捆绑在一起销售,但第二年5月上诉法院驳回了杰克逊的裁决。于是,1998年5月,联邦政府司法部协同包括美国最大的州———加利福尼亚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8州1市,以微软违反反托拉斯法为由,将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公司推上了法庭。本次反垄断案,是美国政府五十多年来掀起的最大一起针对企业的反托拉斯案,这一次微软险些被分拆为两家公司。

2001年6月28日,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作出裁决,驳回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去年6月作出的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但维持有关微软从事了违反反垄断法的反竞争商业行为的裁决。上诉法院要求地方法院指定一位新法官重新审理这一历史性的反垄断案。

2001年11月2日,司法部和微软达成的结案协议书送达联邦法院后,联邦法官科林·科拉科特里(ColleenKollarKotelly)迅速批准了该解决方案,微软和司法部握手言和,长达几年的微软反垄断案总算尘埃落定。

尽管微软逃过了被拆分的命运,但微软也不能像过去一样无视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警告而为所欲为了,原因在于:2001年美国上诉法院7位法官对微软作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司法判决还存在,这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一样,随时悬在微软的头顶上,只要微软以后重犯前科,这把达摩克利斯剑就会刺向它;司法部在和微软达成的协议中,为防止微软的垄断行为,对它设置了多方面的限制。司法部和微软还商定,这一协议有效期5年,届时视情况可延长两年。

微软的命运之所以能够发生如此戏剧性的转折,客观地说,有两个原因:一是与大企业有密切关系的共和党总统布什在2001年入主白宫及阿什克罗夫特掌管司法部;二是微软有强大的律师团和顾问团,因此,也就有向国会和法院进行强大游说的能力。但是,除此之外,专家们认为,更主要的,是美国的反垄断法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维护价格竞争转向新经济时代的促进创新。总之,随着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卷土重来,在新经济时代,被奉为自由竞争市场经·210·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济守护神的反垄断法也在寻求改变。微软案正集中反映了经济学家们对此问题的反思。

第二节公共物品一、公共产品的特征产品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分。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并不一定指由政府或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而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产品。在此之前我们所讨论的产品都属于私人产品。本节我们专门讨论公共产品,分析公共产品如何导致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干预。

1非竞争性对一般私人产品来说,一个人消费了这种产品,别人就无法消费了。如一个人消费了一瓶可口可乐,其他人就再也无法享用这瓶可乐了,这就是消费的竞争性。而公共产品一旦提供出来,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产品边际成本等于零。典型的例子是灯塔。灯塔一旦建立起来后,就能为所有过往的船只指明航向,多一条船通过并不会额外增加灯塔的运行成本。另外,无线电视台传送节目能同时供一个地区所有观众观看,多一位消费者打开电视机不会给电视台带来任何成本的增加,公路、桥梁在不拥挤的时候,多一位行人也不会带来社会边际成本。

2非排他性对私人产品来说,消费者支付了价格就取得了该产品的所有权并可轻易地排斥他人消费这件物品,这就是排他性。例如,一个人购买了一件衣服,就排除了其他人消费这件衣服的可能性。但是,公共产品无法做到这一点,无论一个人是否支付了该物品的价格,其他人都能享用这种物品。比方说,上例的无线电视台无法阻止观众不支付任何费用而观看电视节目(有线电视除外)。此外,国防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如果一国的军队避免了该国受外国侵略的可能性,那么,该国的每一位居民都同时享受了这种保护,即使本国的一些在押犯罪分子,政府无法将他们排除在国防保护之外。

我们将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的产品称为纯粹的公共产品。第一个条件意味着公共产品不必排斥他人消费;第二个条件则意味着不能排斥他人消费。纯粹的公共物品较少,像国防、灯塔等是典型的例子。还有一些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如电视节目、不拥挤的道路和桥梁等,这些之所以不算纯粹的公共产品,是因为排斥他人消费并非不可能。例如,有线电视收费即可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以上两个条件,我们可将所有的产品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型,如表101所示。

1同时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产品,即私人产品,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般消费品,如食品、衣物、汽车、住房等。

2具有竞争性但非排他性的产品,这类产品就是公共资源,如公海的鱼、新鲜空气、公园等。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排斥他人消费,但又具有非排他性,排斥他人消费是不可能的,或者是难以达到的。例如,公海的鱼,捕鱼的人增多,可供捕捞的鱼的数量就会减少,这无疑会增加·21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每一个捕鱼者的成本(竞争性),但公海是公有的,你不能排斥任何一个渔民在公海里捕鱼。新鲜空气也是如此,一些人消费了新鲜空气,另一些人呼吸空气里的新鲜空气就要受到影响,但你无法禁止人们使用空气。

3具有非竞争性但排他性的产品,这类产品我们称之为自然垄断产品或集体产品,如不拥挤的桥梁和道路、因特网、有线电视等。集体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排斥他人消费是不必要的,即增加一人消费并不会带来成本增加;但又具有排他性,排斥他人消费是可能的。比方说,在交通不拥挤的时候,在桥上增加一辆车并不影响其他车辆的速度,即增加一辆车通过大桥所引起的边际成本近似于零,但是在桥的两端设立收费站却可排斥任何不交费的车辆通过大桥。

4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纯粹公共产品。如国防、灯塔、司法等。

表101公共产品与产品的分类排他性非排他性私人产品公共资源竞争性(食品、衣服、汽车、住房等)(公海的鱼、新鲜空气、公园等)集体产品公共产品非竞争性(因特网、有线电视、桥梁等)(国防、灯塔、司法等)因此,只有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种特征的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产品,而只具备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和集体产品往往又带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可以认为是一种“混合”的公共产品。

二、“搭便车”问题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因而会产生搭便车问题(FreeRider)。所谓搭便车就是指某些人在使用或享受某种物品时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因此,公共产品的存在给市场机制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即使某种公共产品带给人们的利益要大于生产的成本,私人市场也不会提供这种产品。我们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在一个地区建造一个堤坝能降低洪水袭击的可能性,造这样一个堤坝需要的总成本为100万元,该地区住有100户居民。假设每个家庭的总财产为20万元,如果遭受洪水,则一切财产化为乌有,因此堤坝的潜在收益为20万元。如果遭受洪水的概率为1/10,那么,堤坝带来的预期收益为2万元,即建造一个堤坝给每户居民带来的现实利益为2万元,给这一地区居民带来的总收益为200万元,是总成本的2倍。如果100户居民每家出资1万元来建造这个堤坝,大家的境况都会改善。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这样的堤坝建设是不会在自由市场中发生。因为,每户居民都在想:如果有人出资造起了这个堤坝,即使我不出任何钱,也照样享受堤坝的好处。这就是搭便车行为,如果有很多搭便车者,那么堤坝就无法建造起来。

一般来说,公共产品覆盖的消费者人数越多,搭便车问题就越严重,公共产品由私人市场提供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上例中,如果这一地区中只有10户居民,那么有可能通过协商分摊建造堤坝的资金,最后大家都受益。然而,如果居民数是1000户,那么要大家同心协力建堤坝是不太可能的事了。

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依靠价格的变动来调节资源的流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212·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领域即公共部门却无能为力,或调节作用甚微。因而公共物品的存在是干扰自由竞争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又是必须的,因此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这已是不争的结论,问题是政府投资多为形象工程,其效率是低下的,现在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提高公共物品提供的效率问题。解决“搭便车”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收费问题,如果能解决收费问题,有些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提供,同时技术进步也能解决“搭便车”问题。

【专栏106】昂贵的20美元装置?

197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向市场推出一种汽车污染物排放控制装置,安装这个市价20美元的装置可使汽车排放的污染下降30%~50%。然而,污染的降低可以说是一种公共产品,每个人呼吸的空气质量是否改善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车上是否装了这项新发明,而是取决于该地区大多数车主人的选择,于是大多数人都不想多花20美元而试图“搭便车”。结果是这种装置的市场销售十分糟糕。

三、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对公共物品的处理涉及与政府行为有关的“集体选择”。所谓集体选择,就是所有的参加者依据一定的规则通过相互协商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一)投票(即集体选择)的原则1一致同意原则所谓一致同意原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加者都认可的情况下才能够实施。这里的“认可”意味着赞成或者至少不反对。换句话说,在一致同意规则下,每一个参加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拥有否决权。例:联合国安理会的任何议案都必须得到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俄、英、法)的一致认可(赞成或至少不反对)才可实施。如果有一个反对,则相关议案即被否决。

一致同意原则具有以下的优点:第一,能够充分地保证每一个参加者的利益;第二,可以避免“免费搭车”的行为;第三,如果能达成协议,则协议将是帕累托最优的。一致同意原则的缺点则在于:达成协议的成本常常太大,决策时间太长,许多情况下甚至根本就无法达成协议;另一个缺点是无法排除个别参与者利用其否决权进行敲诈活动,结果使得一致通过的方案虽然不会给任何当事人造成伤害,但却给进行敲诈者带来格外多的收益。

2多数同意原则所谓多数同意原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必须得到所有参加者中的多数认可才能够实施。这里的多数,可以是简单多数,即超过总数的一半,也可以是比例多数,如达到总数的三分之二。美国国会、州和地方的立法常常使用简单多数规则,但在弹劾和罢免总统、修改宪法时,则采取三分之二的比例多数原则。与一致同意原则相比,多数规则的协商成本相对低,也更容易达成协议。但多数规则的问题是:第一,忽略了少数人的利益,由多数派赞成通过的集体协议强迫少数派也要服从;第二,可能出现“收买选票”的现象。因为在多数原则下,单个参加者的选择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不大,从而许多人不重视自己的选举权。这样一来,选举就有可能被利益集团所操纵:利益集团通过一定的小代价来收买那些不重视自己选举权而打算不投票或投弃权票的选民,让他们按利益集团的意愿投票。在整个投票过程中,真正进行投票的是反对·21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和赞成两个极端的人,他们是真正利益的相关者,双方为了在投票中获取胜利,会收买中间人,如此一来,投票的结果只反映了少数人的意愿,看似民主的多数原则最后导致了独裁。第三,在多数规则下,最终的集体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投票秩序会导致不同的集体选择结果,使社会成员作出前后不一致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决策。

3加权原则一个集体行动方案对不同的参加者会有不同的重要性。按照参加者的重要性不同,给参加者的“意愿”加权,即分配选举的票数。相对重要的,拥有的票数就较多,否则就较少。所谓加权原则,就是按实际得到的票数(而非人数)的多少决定集体行动方案。

4否决原则这一规则的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让所有参加者提出自己认可的行动方案,汇总之后,再让每个参加者从中否决掉自己所反对的那些方案,将剩下的没被否决的方案就是所有成员可以接受的集体选择。如果有不止一个方案留下来,就再借助于其他投票规则进行选择。

(二)如何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物品在西方,大部分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但政府能否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呢?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干预的代价是产生官僚主义,因为官僚主义行为通常是给政府官员带来个人利益的最佳方式,其次政府的组织结构特征使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大多具有一定垄断性,政府往往不能象私人企业那样有效地组织生产,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官僚主义的解决办法必然使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于市场的解决办法。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首先是政府决策代表少数人利益。为获得选票,竞选者接受大财团资助,采取多种方式争取中间集团。选举获胜后,政府实施的方案可能有利于部分财团的福利,而不是有利于多数人的福利。这是源于政府是由人组成的,这些人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特征。

其次是政府垄断性导致效率低下,高成本和低产出;政府各个部门都是某些特殊服务的垄断供给者,没有任何机构可以替代这些政府部门的工作。由于缺乏竞争,政府部门的效率一般都比较低下。此外,由于缺乏竞争对手,人们常常无法判断政府部门的成本即每年的财政支出是否太多,或者,它们的产出即所提供的服务是否太少,即很难准确地判断政府部门的效率。

其三是政府官员往往会追求规模最大化,成本昂贵。规模大可以增强在预算机关中的讨价还价能力,而且,机构越大,提升的机会也越多,权力就大,办公设备也会有更多改善。官员们会努力增加自己的薪金,改善工作条件,减轻工作负担,尽量少提供劳务,从而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成本。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解决政府失灵的主要途径是引入竞争机制。具体做法是:第一,使公共部门的权力分散化。例如一个国家可以有两个以上的电信部门,一个城市有几个给水排水公司,公共部门权力的分散有利于降低垄断程度,增加竞争成分,提高效率。第二,由私人公司承包公共服务的供给。例如,街道清扫、道路绿化、垃圾处理、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生产可以实行私有化。第三,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第四,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专栏107】一条生命值多少钱?

设想你是某地交通管理者,工程师带着一份建议到你这里来了:可以花1万美元在现在只有禁行标志的十字路口建立并经营一个红绿灯。红绿灯的收益是增加安全。工程师根据类·214·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似十字路口的数据估算,在整个红绿灯使用期间可以使死亡于车祸的危险从1.6%降低到1.1%。你应该花钱修这个新红绿灯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又回到成本收益分析。但你马上就遇到一个障碍:如果你要使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有意义,就必须用同一种单位来衡量成本与收益。成本可以用美元衡量,但收益———拯救一个人生命的可能性不能直接用货币来衡量。为了做出决策,你不得不用美元来评价人的生命。开始,你可能得出结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毕竟,无论给你多少钱,你也不会自愿地放弃你的生命或你所爱的人的生命。这表明,人的生命有无限的美元价值。但是,对于成本收益分析而言,这个回答引起了毫无意义的结果。如果我们真的认为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我们就应该在每一个街角处都安上红绿灯。同样,我们应该要求每一个人都开有全套最新安全设备的大型车,而不开没什么安全设备的小型车。但并不是每个路口都有红绿灯,而且,人们有时选择购买没有防撞气囊或防抱死刹车的小型汽车。无论在公共还是私人决策中,我们有时为了节约一些钱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冒险。每一个人都希望避免车祸。但要达成这个目的,需要付出多少成本?一旦我们接受了一个人的生命有其隐含的美元价值的思想,我们可以如何确定这种价值是多少呢?有一种法院在判决过失致死赔偿案时所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考察一个人如果活着能赚到的总钱数。经济学家经常批评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意料不到的含义:退休者和残疾人的生命没有价值。评价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较好方法是,观察要给一个人多少钱他才自愿从事有生命危险的工作。例如,不同职业的死亡率是不同的。高楼大厦上的建筑工人所面临的死亡危险就大于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通过比较职业风险、受教育程度、经验不同的工资和其他工资决定因素,经济学家可以得出人们对自己生命评价的某些含义。用这种方法研究的结论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约为1000万美元。现在我们回到原来的例子,并答复工程师。红绿灯减少的车祸死亡危险为0.5%。因此,安装红绿灯的预期收益是0.005×1000万美元,或5万美元。这种收益估算大于成本1万美元,所以,你批准该项目。

【专栏108】私人市场能提供有效率的结果吗?

美国一个小镇的公民喜欢在7月4日看烟火。根据经验,全镇500个居民中的每个人对观看烟火都给予了10美元的估价。放烟火的成本为1000美元。由于5000美元的利益大于1000美元的成本,小镇居民在7月4日看烟火是有效率的。私人市场能提供有效率的结果吗?设想这个小镇的企业家艾伦决定举行一场烟火表演。艾伦肯定会在卖出这场晚会的门票时遇到麻烦,因为他的潜在顾客很快就会想到,他们即使不买票也能看烟火。烟火没有排他性,因此,人们有一种搭便车者的激励。尽管从社会来看烟火表演是合意的,但从私人来看无利可图。结果,艾伦做出不举行放烟火表演这种从社会来看无效率的决策。尽管私人市场不能提供小镇居民需要的烟火表演,但解决小镇问题的方法是显而易见的:当地政府可以赞助7月4日的庆祝活动。镇委员会可以向每个人增加2美元的税收,若用这种收入雇佣艾伦提供烟火表演。小镇上每个人的福利都增加了8美元———烟火的评价10美元减去税收2美元。

尽管艾伦作为一个私人企业家不能做这件事,但若是作为公共雇员的她,就可以帮助小镇达到有效率的结果。

·21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第三节外部影响一、外部影响及分类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微观经济问题,特别是其中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要依赖于一个隐含的假定: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没有影响,即不存在所谓“外部影响”。换句话说,单个经济单位从其经济行为中产生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就等于该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但是,在实际经济中,这个假定往往并不能够成立。在有些场合,一些人的经济活动,如消费和生产某些产品会给不从事这种活动的另一些人带来收益或损失,而那些得到收益的人不须付费;蒙受损失的人也无法得到补偿,外部影响也就产生了。所谓外部影响,是指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的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成本和价格之中。

如果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为此支付任何代价。此时,该经济行为主体从其经济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就是所谓的“外部经济”。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外部经济的例子,传染疾病预防针就是一例。打过预防针的人不仅使自己不会感染这种疾病(内部收益),而且也不会向与他接触的人传染该疾病,这就是外部经济,因为个人在打预防针时,主要的动机是避免自己得病,外部经济并不影响他是否注射疫苗的决策。另外,居民在自己的住房周围养花种树的目的是美化自己的环境,但这又会使他的邻居赏心悦目,而他的邻居并不会为此向他做任何支付。果园主扩大果树种植面积会使养蜂者受益,而养蜂者的蜜蜂又会帮助果园主的果树传播花粉从而提高产量,双方都从对方的经济活动中得到了“意外”的收获而不必付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正面影响。这些都是外部经济的例子。

如果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这种行为的制造者不用为此支付任何代价。此时,该经济行为主体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这种性质的外部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最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的事例莫过于污染。一家工厂向空气中或河流中排放废气和废水,会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健康,飞机场附近的居民以及住在建筑工地旁学生宿舍里的学生们常常受到噪音之苦。在交通中也存在着外部不经济,如果某人在交通高峰期驾车外出,就会使道路变得更加拥挤,这条路线上其他车辆的速度也不得不进一步放慢。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也经济“制造”外部不经济,消费者在公共场合吸烟、扔垃圾会影响他人的健康,高楼层的居民安装的空调漏水会影响低楼层居民的生活等等。

人们的消费和生产都会产生外部影响,因此进一步来看,外部影响又可以分为消费性外部不经济、消费性外部经济、生产性外部不经济和生产性外部经济。

消费性外部不经济和外部经济与人们消费行为有关。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不经济。例如:消费者在公众场合吸烟、扔垃圾会影响他人的健康,高楼层的居民安装的空调漏水会影响低楼层居民的生活等都属于消费性外部不经济。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经济。比如人们打预防针,居民在自己的住宅周围养花种·216·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树、净化环境等属于消费性外部经济。生产性外部不经济和外部经济与人们的生产活动相联系。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如工厂向空气中或河流中排放废气和废水,建筑工地的噪音等都是生产性外部不经济。当一个生产者采取的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报酬时,便产生了消费的外部经济。例如果园主种植果树、养蜂者养蜂等是生产外部性经济。

上述各种外部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尽管就每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他造成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对整个社会也许微不足道,但所有这些消费者和生产者加总起来,所造成的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的总的效果将是巨大的。例如,由于生产扩大而引起的污染问题现在已经严重到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地步了。

二、外部性影响和资源配置失当微观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通过价格这个信号来调节消费和生产的。如在产品市场中,价格不仅反映了生产者的成本,而且还反映了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是基于价格这个信号来做出消费多少或生产多少的决策。因此,只要价格如实地反映了消费和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成本和所有的收益(由消费者的偏好决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消费者和厂商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也是对社会最有利的决策,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最优。

然而,如果出现外部性,情况就不同了,在有外部影响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只能反映经济活动内部的成本或收益,并不能反映经济活动外部对他人产生的成本或收益。这样,价格所传递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这种成本或收益最终由他人或社会承担或收取。因此,如果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决策,消费者个人的完全竞争均衡会导致社会的消费过多或过少,生产者个人的完全竞争均衡会造成社会的生产过多或过少,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就会失灵。也就是说,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和厂商的选择是最优的,因为这种决策考虑了内部成本和内部收益;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择并不是最优的,因为这种决策没有考虑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因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最优选择并不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最优选择。所以,即使在完全竞争的环境中,如果产生了外部经济,市场经济将有可能偏离帕累托最优的轨道。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点,我们先来考察存在正外部性的情况。假定某人采取行动的私人利益为Vp,该行动所产生的社会利益为Vs,由于存在正的外部性,Vp<Vs,假设这个人采取行动所需付出的私人成本为Cp,如果有Vp<Cp<Vs,则这个人不会采取行动(此时私人成本大于私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帕累托最优状态没有得到实现,还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如果这个人采取行动,则他所受损失为(Cp-Vp),社会上其他人得到的好处为(Vs-Vp),由于(Vs-Vp)>(Cp-Vp),因此可以从社会上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中拿出一部分来补偿行动者的损失,结果是使社会上的某些人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证明在存在负外部性时资源配置也不符合帕累托最优状况。在存在负的外部性时,私人成本将小于社会成本即:Cp<Cs,若某人采取行动获得的私人利益为Vp,当Vp>Cp时他将采取行动而不管Vp是否大于Cs,假设Cp<Vp<Cs,这时如果这个人不采取行动所放弃的好处即损失为(Vp-Cp),社会其他人由此而避免的损失为(Cs-Cp),由于(Cs-Cp)>(Vp-Cp),因此如果以某种方式重新分配损失的话,就可以使每个人的损失都减少。

一般而言,在存在正的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217·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平;在存在负的外部性的情况下,私人活动的水平常常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图104具体说明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的负外部性是如何造成社会资源配置失当的。

由于存在负的外部性,社会的边际成本高于私人边际成本,MCs=MCp+MCE,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量定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处即Qp,但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的产量应当使社会的边际收益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即应当为Qs因此生产的负外部性造成了产品过104资源配置失当:生产的多,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Qs。负外部性由于存在对“重新安排生产计划”所得到的好处问题上不能达成协议和很难避免“免费搭车者”以及产权在法律上不好明确等问题,使得潜在的帕累托改进机会难以得到实现。

例如,化工厂的污染是其产量的函数,企业决策按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进行,按MR私=MC私决定产量Q,如果没有强制有利的约束,私人不可能自动治理污染,因为这会导致其私人成本上升,收益减少,这就是为什么企业与执法部门总是玩“猫抓老鼠”游戏的原因。

三、外部性矫正措施如何纠正由于外部影响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使用税收和津贴。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应该征税,其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在生产污染情况下,政府向污染者征税,其税额等于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反之,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企业,国家则可以采取津贴的办法,使得企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庇古税:用经济的方法向污染企业征税,征税额为污染造成的损失。

第二,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例如,考虑一个苹果种植者和一个相互位置接近的养蜂人。

每个人的经营都给对方带来了正外部性:蜜蜂在苹果树上采花粉,有助于果树结果实。同时,蜜蜂也用从苹果树上采集的花粉来酿造蜂蜜。但是,当苹果园主决定种多少苹果树和养蜂人决定养多少蜂时,他们都没考虑正外部性。结果,苹果园主种的树太少,而养蜂人养的蜂也太少。如果养蜂人收购苹果树,或苹果园主收购蜜蜂,则此时的外部影响就“消失”了,即被“内部化”了,合并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就等于社会的成本与收益。合并后的单个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使自己的生产确定在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水平上,也就是说这个企业可以选择最优苹果树和蜜蜂数量,于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外部性内在化是某些企业包括采取多元化经营的一个原因。

第三,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在许多情况下,外部影响之所以导致资源配置失当,是由于财产权不明确。如果财产权是完全确定的并得到充分保障,则有些外部影响就可能不会发生。例如,某条河流的上游污染者使下游用水者受到损害。如果给予下游用水者以使用一定·218·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质量水源的财产权,则上游的污染者将因把下游水质降到特定质量之下而受罚。在这种情况下,上游污染者便会同下游用水者协商,将这种权利从他们那里买过来,然后再让河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同时,遭到损害的下游用水者也会使用他出售污染权而得到的收入来治理河水。总之,由于污染者为其不好的外部影响支付了代价,故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不存在差别。

四、科斯定理上述对付外部影响的最后一种办法,即规定财产权的政策,可以看成是更加一般化的所谓科斯定理的特例。甚至连税收和津贴这种方法也可以看成是科斯定理的一个具体运用。

关于科斯定理,科斯本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其他西方经济学家则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虽然这些表达方式大体上是相同的,但仍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下面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为了说明这一“定理”,我们举一个具体的数字例子。假设有一个工厂,它的烟囱冒出的烟尘使得居住于工厂附近的5户居民所洗晒的衣服受到污染,由此造成的损失每户为75元,从而5户的损失总额为5×75=375元。再假设存在着两种治理污染的办法: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除尘器,其费用为150元;二是给每户居民提供一个烘干机,使它们不需要到外面去晒衣服。烘干机的费用居民每户50元,5户的成本总和是250元。显而易见,在这两种解决办法中,第一种的成本低,因而代表着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这种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在西方经济学中就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按照科斯定理的含义,在上面的例子中,不论给予工厂以烟囱冒烟的权利,还是给予5户居民以晒衣服不受烟尘污染的权利(即上述的财产所有权的分配),只要工厂与5户居民协商时其协商费用(即上述的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市场机制(即自由进行交易)总是可以得到最有效率的结果(即采用安装除尘器的办法)。

按照科斯等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如果把排放烟尘的财产所有权给予工厂,即工厂有权排放烟尘,那么,5户居民便会联合起来,共同给工厂的烟囱义务安装一架除尘器,因为除尘器的费用只有150元,远远低于5架烘干机的费用250元,更加低于未装除尘器时晒衣服所受到的烟尘之害(375元)。另一方面,如果把晒衣服不受烟尘之害的财产权给予5户居民,那么,工厂便会自动地给自己安装除尘器,因为,在居民具有不受污染之害的财产权的条件下,工厂就有责任解决污染问题,而在两种解决污染的办法中,安装除尘器的费用较低。因此,科斯定理宣称,只要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不论财产权归谁,自由的市场机制总会找到最有效率的办法,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当然,科斯定理的结论只有在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如果不是这样,结果就会不同。例如,假设在工厂具有排放烟尘的财产权的条件下,如果5户居民联合在一起共同行动的费用很大,例如为125元,那么,为了共同行动给工厂安装除尘器,它们的总支出就是125+150=275元。在这种情况下,5户居民便会各自去购买一架烘干机,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总共只需要花费250元。然而,这却不是一个最有效率的结果。

在科斯提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定理之前,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市场机制这一“看不见·219·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的手”只有在不存在外部影响的情况下才会起作用。如果存在着外部影响,市场机制就无法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科斯定理的出现则进一步强调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按照这个定理,只要那些假设条件成立,则外部影响等也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或者换个说法,在所给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内部化”,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为什么财产权的明确和可转让具有这样大的作用呢?按照西方学者的解释,其原因在于,明确的财产权及其转让可以使得私人成本(或利益)与社会成本(或利益)趋于一致。科斯定理意味着,一旦所需条件均被满足,则污染者的私人边际成本曲线MCp就会趋于上升,直到与边际社会成本曲线MCs完全重合,从而污染者的利润最大化产量将从Qp下降到社会最优产量水平Qs。

运用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一定真的有效。有以下几个难题:第一,资产的财产权是否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等也变得实际上不可行;第二,已经明确的财产权是否总是能够转让?这就涉及信息充不充分以及买卖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各种原因,如谈判的人数太多、交易成本过高、谈判双方都能使用策略性行为,等等;最后,明确的财产权的转让是否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它与原来的状态Qp有所改善,但并不一定恰好为Qp。此外,还应该指出,分配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的问题了。

【专栏109】科斯定理的应用许多年里,从纽约港水上垃圾收集处溢出的垃圾对新泽西海岸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且有时还污染了海滩。最糟的事件之一发生在1987年8月,那时,200多吨垃圾———包括注射器和强效纯可卡因瓶———在新泽西海岸外形成了一条50公里长的漂浮带。

在这种情况下,新泽西有权得到清洁海滩,并且能起诉纽约,要求补偿由于垃圾溢出而遭受的损害。新泽西还能要求法庭发出禁令,要求纽约在问题解决之间停止使用水上垃圾收集处。但是新泽西想要清洁海滩,而不仅仅是对损害的补偿。而纽约希望能够操作其水上垃圾收集处,结果,就有互利的余地。经过两个星期的谈判,9月纽约和新泽西达成了一个协议。

新泽西同意不起诉纽约;纽约同意利用特殊的船只和其他浮动装置来装载可能来自斯榙滕岛和布鲁克林的溢出物。它还同意成立一支监察队来观察所有水上垃圾收集处,并关闭那些不服从命令的水上垃圾收集处。同时,新泽西的官员可以无限制进入纽约的水上垃圾收集处,监督计划的有效性。

第四节信息不对称新古典经济学中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性,因为其假定“信息是完全充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信息是不充分的、不对称的,每个人都拥有私人信息或信息优势,如此一来,传统经济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最早研究信息经济学是从“囚徒困境”开始的。

·220·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一、信息不对称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靠的是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要素的所有者和雇主都是基于价格来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然而,价格调节能够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充分的信息,即消费者和生产者拥有一切作出正确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然而,完全信息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产品市场上的生产者并无法准确预测市场上各种产品需求和要素供给变动的情况,消费者也无法了解所有商品市场上待售商品的质量和价格情况;在劳动力市场上,申请人并不知道所有空缺职位的信息,而雇主也无法了解每一位雇员的才能和潜力。因此,人们所面对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

信息不完全又表现为信息不对称,即市场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完全信息时,使得有些人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相关信息。信息不对称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例如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保险(医疗、火灾)市场信息、二手车市场信息等均为事前不对称信息,也就是说在交易前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劳动力市场,劳动者本人对自己能力拥有更多信息;保险市场上,投保者最了解自己身体状况,愿意投保者多为身体欠佳者;而经理人市场则为事后信息不对称,在该市场,经理人的有关信息可以通过事前调查取得,但聘用后是否尽职尽责却难以衡量,这就是事后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在交易后存在信息不对称。

二、逆向选择与市场信号1逆向选择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似乎与常规不相一致的东西。例如,我们知道,如果降低某种商品的价格,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这是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但是,当消费者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完全时,他们对商品的需求量就可能不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而是相反,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即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所谓逆向选择是指市场的某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使另一方受损,倾向于与对方签订协议进行交易。当买卖双方在信息不对称的商品市场进行交易时,逆向选择可能使市场上质量差的商品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逆向选择维持的结果,将产生市场的萎缩。

下面以二手车市场为例:假定在二手车市场上有两种类型旧小轿车即高质量的车和低质量的车,如果买卖双方能辨别二手车的质量好坏,那么他们对于二手车市场的信息是对称的,然而在这个市场上卖者和买者关于二手车的质量信息是不对称的。卖者知道二手车的真实质量,买者不知道,而且买者也很难观察出二手车质量好坏,像质量差的车经过改修看起来和质量好的车差不多,因此旧车的买主对二手车的质量总是充满怀疑,只愿意以其对二手车的预期值出价。

若市场上有100辆二手车出售,其中50辆是高质量的,50辆是低质量的。假设对高质量二手车买卖双方可以以4万元成交,而对低质量二手车买卖双方可以2万元成交,且买者知道高质量车和低质量车各占一半。由于对二手车的信息不对称,买主在不知道车质量高低的情况下,只愿意以自己对二手车的预期值对该车出价,其预期值为3万元(0.5×4+0.5×2=3)。

此时,每一位买主只愿意以3万元的价格去购买二手车,此价格低于高质量车卖者能接受的价格4万元,高于低质量车卖主愿接受的2万元。因此,当买者以3万元购买二手车时,没有一·221·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位高质量车卖主愿意卖出旧车,高质量车退出市场,而市场上只有质量差的旧车在进行交易。

当买者知道二手车市场上只能购买到低质量的车时,他此时愿意支付的价格将不再是3万元,而是2万元。所以,在二手车市场上只有质量差的二手车以2万元进行交易,这样质量差的次品将充斥市场,又由于一些购买者可能不愿购买质量差的车,也使得部分买者无法购买到想要的产品,使得市场成交量也较小。如此循环,在“二手车市场”中留下的只剩劣等车,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

可见,在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市场上,市场的逆向选择行为会使低质量的产品把高质量的产品驱逐出市场。由于低质量产品的卖主更容易与消费者达成协议,市场会在质量关的产品交易上达成均衡,而且均衡数量要低于供求双方想要成交的数量,因此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最终均衡的无效率,使得市场机制失灵而无法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不仅仅是产品市场,在其他市场也存在逆向选择现象,如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

2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办法:建立信号发送机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买卖双方关于商品质量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都可以看作是阿克洛夫所说的“次品市场”,如果没有其他的约束机制,市场就会到处充斥劣质的产品。这是因为,一方面,消费者知道,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企业比自己更加了解商品的质量,因而就有可能利用这一信息优势来进行欺骗,即生产一些成本较低的劣质产品,并把它们拿到市场上来以次充好,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基于这种认识,消费者只愿意对企业提供的商品支付较低的价格;另一方面,由于消费者只愿意支付较低的价格,企业也不会愿意生产成本较高的优质产品。这样一来,结果当然就是劣质产品把优质产品逐出市场。其解决办法最主要是从制度和机制设计上入手,具体途径有以下三种:第一,设计和制定某种制度、机制或契约,使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愿意公开其私人信息,或者愿意提供真实的信息,从而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类解决办法也叫做“发送信号”的办法。如在商品市场上,生产高质量的企业可以向顾客和买主提供质量保证书、维修卡、提供保修期、提供商品退还、赔偿等售后服务来显示自己商品的质量可靠性情况;在劳动市场上,求职者可以通过学历、学位证书或文凭来显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知识水准;在保险市场上,解决事前信息不对称是通过保前体检,保险时间限制等来解决的;在信贷市场上,借贷者可以通过提供企业的资信评级、提供担保品等来显示自己的信誉情况。

第二,设法由掌握信息较多的交易方来制定价格,采取优质优价的原则,并通过契约保证其价格高低与其商品质量的高低相一致,由此保证价格信息的可靠性。这是另一种向消费者发送信号的办法。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该商品的平均质量也将上升。因为,当市场上某商品价格下降时,市场上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减少,但是在减少的供给量中,主要是那些质量较高的商品;而当价格上升时,增加的供给量也将是那些质量更高的商品。如以上“二手车市场”问题,卖车者实行“质量承诺”或由中介机构对其进行质量担保。质量好的商品敢于向市场进行承诺,而质量差者则不敢。目前市场上出台的“问题车召回制度”。

第三,通过国家或权威部门的计划来代替市场。比如国家或某机构将健康保险作为一种福利提供给所有人,以金额补助或资助的形式支持人们参加健康保险。

第四,建立“信誉”。所谓信誉,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对企业行为的一种主观评价。消费者根据自己购买和消费某种产品的亲身体验以及来自其他消费者的“忠告”或别的因素,对生产和销售该产品的企业的诚信(或欺瞒)程度作出判断,并根据这种判断来决定以后是否会购买该·222·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企业的产品。

第五,政府在信息方面的调控。市场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在信息方面进行调控。信息调控的目的主要是保证消费者能够得到充分和正确的市场信息,即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以便他们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例如,就保护消费者方面来说,常见的政府措施包括这样一些规定:发行新股票或新债券的公司必须公布公司的有关情况、产品广告上不得有不合乎实际的夸大之辞、某些产品必须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香烟包装上必须标明“吸烟有害健康”的字样,等等。

三、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1道德风险道德伤害主要是指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借助于交易缔约后的信息不对称,为自己谋求私利而伤害交易的另一方利益的行为。主要特征是发生在缔约之后,它与“逆向选择”不同,“逆向选择”发生在交易缔约之前。“道德风险”发生在交易缔约之后,之所以能发生在缔约之后,是因为参加交易的一方无法准确地观察到或者了解到另一方的行为,而另一方又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以伤害对方利益的办法获取他们自己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概念应用广泛,既可用于保险问题,也可应用于工人在雇主不能监督他们行为时不尽力工作(“偷懒”)。下面以保险市场为例:在保险市场中,信息的不完全性不仅会“扭曲”保险市场中供给者即保险公司的行为,而且也会“扭曲”保险市场的需求者即投保人的行为。当保险公司很难了解到投保人具体情况的条件下,“保险”这种商品往往会诱发投保人的“败德”行为:在没有购买到保险以前,那些潜在的投保人总是小心翼翼提防着风险,随时随地准备采取避免风险的行动,以尽量减少由于风险出现而能导致的损失,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是完全由他自己“自负”的;然而,一旦购买到保险之后,这些投保人往往就变得“粗心大意”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谨慎,因为此时出现风险的损失不再只由投保人自己来承担,而要由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甚至全部。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投保人的这种败德行为,就是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在信息不完全的时候,投保人“败德”行为或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道德危险”会进一步造成市场机制的困难。

许多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道德风险问题纳入到委托代理的理论框架中进行分析。委托代理理论把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叫做代理人,把不具有信息优势并且行动受代理人的私人信息约束的一方叫做委托方。在现实经济中,“委托代理”关系是非常普遍的。例如,雇主和雇员,股东和经理,医院和医生,被告和律师,等等。在这些例子中,前者是“委托人”,后者是“代理人”。委托人委托代理人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一些事务,并支付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代理人的利益往往与委托人的利益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对委托人来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代理人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这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如果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有充分的了解,即具有完全的信息,则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他可以与代理人订立一份详细的合同,规定代理人应尽的责任,并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如果发现代理人有违约之处,即按照合同规定对其实施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代理关系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情况往往缺乏足够的了解:委托人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监视代理人的一举一动;即使有这样的时间和精力,也可能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更何况,在许多场合,·223·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监督本身也许都不可能。在这种信息不完全、委托人无法对代理人行为进行直接“监控”的条件下,委托人有什么办法能够确保代理人不偷懒、不耍滑、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呢?

实际上,委托代理问题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外部影响”:代理人不按合同规定尽责尽力而偷懒或“干私活”的行为对委托人造成了损害,但却没有对这种损害进行补偿(或因这种损害而受到惩罚)。和其他的外部影响一样,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引起的委托代理问题也会给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从而造成低效率的结果。

2激励机制的设计设计对代理人进行激励的机制有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怎样诱导代理人去努力实现委托人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其具体途径是:第一,实行利润分成,允许代理人和委托人共同分享企业的利润,同时也为委托人承担一部分风险。

第二,收取租金。委托人向代理人收取固定的租金,而支付固定租金后的剩余则归代理人所有。比如企业对经理人实行的利润承包制(包干制)。

第三,建立或设置某种激励制度或机制,使代理人的报酬水平和企业的利润水平密切相关。比如美国对经理人实行股票期权制度。所谓股票期权计划,就是公司给予它的经营者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按照某个既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权利。例如某个公司于2003年1月1日推出的股票期权计划可能是:允许本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在以后10年中的任何时候均可按2003年1月1日时的市场价格购买不超过10000股的本公司股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给予其经营者的不是现金报酬,也不是股票本身,而是一种权利,根据这种权利,经营者可以购买本公司的股票。

股票期权计划对企业经营者具有两个方面的激励作用。一个叫做“报酬激励”,另一个叫做“所有权激励”。股票期权的报酬激励是在经营者购买股票之前发挥作用的。在股票期权计划下,如果公司经营得好,公司股票的价格就能够不断地上涨,经营者就可以通过行使股票期权计划所赋予的权利(即购买既定价格和数量的公司股票)而获得可观的收益;反之,如果公司经营得不好,股票价格就不能够上涨,有时甚至还会下跌,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就可以放弃股票期权计划所赋予的特权而避免遭受损失。总之,股票期权向企业的经营者提供了一个没有任何风险的获利机会。

另一方面,股票期权的“所有权激励”则是在经营者购买了股票之后发挥作用的。一旦经营者购买了公司的股票,则他们也就处于和普通股东同样的地位了:他们现在也成了企业的所有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他们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资产的保值增值。

【专栏1010】东床如何成快婿———发信号问题在现代汉语中“东床”是女婿的美称。这一用法来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记载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的逸事的。其中有一则是:郗太傅在京口,遗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这里的“逸少”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这个故事就是成语“东床坦腹”的由来。从现代经济·224·第十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学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绝好例证。

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世界上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有的人信息多一点,有的人信息少一点。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影响人们的交易和其他行为。婚姻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婚姻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经济或政治活动一样,无论参与者有意还是无意,其目标仍然是最大化,或者说的雅一点就是要有一桩美满的婚姻。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充分的信息,也就是说,婚姻双方要完全了解对方。但在婚姻市场上双方是信息不对称的。每一方有一些信息是容易了解的,如长相、家庭门第等,这称为公开信息,人人可以免费或低成本获得。另一些信息,比如性格、素质等,即使付出高成本也不一定能获得,称为私人信息。信息不对称就是各自拥有比对方多的私人信息。

婚姻要能成功,必须有信息沟通,“媒妁之言”就是媒婆在进行信息沟通。可惜媒婆从事这种工作是有经济利益的———每成一件婚事有物质、金钱奖励,或心理上的满足(积阴德)。这样,媒婆就有制造假的好信息,掩盖不利信息的激励。封建包办婚姻种种悲剧的来源之一是媒婆对信息的歪曲。

婚姻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作为中间人的媒婆又无助于提供充分而真实的信息。这就要靠当事人自己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求偶的双方(或父母之类代理人)中,主动的一方要通过发信号来传递自己的信息,被动的一方要进行信息筛选。发信号(Signaling)和筛选(Screening)是信息不对称市场上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常用的两种方法。在《世说新语》的这个故事中,郗家派门生去王家就是收集并筛选信息,王家诸公子的表现就是发信号。

想与对方结婚的一方如何发出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且能经受对方的筛选考验,这是一门大学问。在这个故事中,王家诸子是想娶郗家小姐的求婚者,属于卖方。因此,当他们得知郗家来人收集信息时,都竭力用某种信号来传递自己的信息。“咸自矜持”就是在发信号。他们知道,郗家当然不图钱,王家的财富与势力是一种公开的信息。所以,不用装作有钱的样子。

大概郗家这样的大户是希望女婿有贵族气质的。王家诸子也知道这一点。“咸自矜持”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装出一副贵族的样子。发信号的第一个原则是让对方获得想要的,而且对成功至关重要的信息。这就是说,信息很多,但选什么信息发出去是一个技巧。王家诸子都发出自己有贵族气质的信号,这一点还真不愧为大户人家子弟。这说明他们知道郗家重视的是人的气质,而不是其他。

王家诸子的失败在于发信号的方式不对。用什么方式来发信息极为重要。“咸自矜持”是故意装出来的,这反而不能显示自己的贵族气质了。气质是一种内心修养的表现,这就是“是真名士自风流”。装出来的“矜持”怎么看都是浅薄的,甚至有点暴发户装贵族的样子。这样,“咸自矜持”这个信号发出的信息就成为浅薄了。逸少“床上坦腹卧,如不闻”,就是与往常一样潇洒自如,并不伪装什么,对家财万贯、高官家庭出身,又花容月貌的郗家小姐并不当一回事,这才是真正贵族风范。逸少是在无意中传递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个人气质。这个信号发得好。

此时不刻意去发什么信号反而是最好的信号了。东床成快婿的关键就在于用合适的方法发出了正确的信号。这种信号的有效性在于传递了对方所需要而又可信的信息。

当然,郗太傅的筛选水平也非同一般。从“床上坦腹卧,如不闻”中知道了逸少的大家风度,如此之人,以后前途无可限量。事实也证明,郗太傅把爱女嫁给此人的决策是正确的。这种决策正确来自信息筛选的准确。毕竟是官场上的成功者,眼光非同一般。

《世说新语》是把这件事作为文人雅士的逸事记下来的。不过从今天的眼光看,这件事的·225·西方经济学(上册)(第2版)意义绝非创造了“东床”这么一个词,或有了“东床坦腹”这么一个成语。它对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还有更多意义。

(资料来源:梁小民:《黑板上的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本章小结1当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某个条件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那么自由市场均衡将背离帕累托最优,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对之进行调节和干预,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功能。但由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以及政府机制本身的缺陷,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往往会出现失灵的情况。

2垄断会造成社会成本,会使生产低于完全竞争水平,从而造成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一般来讲,我们可以采取政府管制和依靠反托拉斯法来防止厂商取得过度的利益。

3公共产品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公共产品的生产就难于达到帕累托最优。这就需要政府对之进行调节和干预,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功能。但由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以及政府机制本身的缺陷,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往往会出现失灵的情况。

4当市场价格不能完全反映交易的全部成本(社会成本)和收效(社会收益)时,就出现了外部影响。此时,市场对商品的配置是缺乏效率的,即具有外部经济的产品会低于社会需要的最优产量;具有外部不经济的产品生产会高于社会需要的最优产量。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解决:征收税收和发放津贴、企业合并、规定财产权等。

5价格调节能够保证帕累托最优状态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完全信息,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所面对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不完全信息或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个问题。信号发送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能够较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市场失灵?有哪几种情况会导致市场失灵?

2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

3什么是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举例说明。

4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比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怎样说明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5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靠市场来提供?

6外部影响的存在是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

7经济学中认为应当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

8什么是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

9举例说明信息不对称会破坏市场的有效性而导致市场失灵。

10试从微观角度论述市场机制的效率以及市场机制存在哪些局限性?

·226·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保育员工作指南

本书从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入手,详细介绍保育员在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内容与方法。具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幼儿园保育工作简介,包括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现状,保育工作的特点、内容、工作指责等;(2)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保育员的常规工作,具体到入园、盥洗、进餐、饮水与喝奶、、如厕、户外活动、睡眠、午点、离园、全托班晚间活动等环节中保育员工作的内容、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3)保育员的教育工作职责:在集体教育、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环节中保育员如何与教师配合进行相关教育工作,以及如何创设班级保育环境、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4)幼儿常见病和意外伤害的预防、早期发现与在园护理,包括各种常见症状、常见传染病、常见意外伤害等。本书的特色是:突出以儿童为本的保育工作理念,对保育员工作的介绍具体、操作性强,非常实用;书中有工作小窍门、小案例及分析提示,并配有生动形象的照片,可读性强。
已完结,累计6万字 | 最近更新:五、特殊儿童护理

前言

书名:
保育员工作指南
作者: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
本章字数:
1010

走进幼儿园,你准备好了吗?

这里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地方,每天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甜甜的呼唤陪伴你,还有同事们的热情关怀,都让这里充满了无限温暖。

纯真与快乐——

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每一个角落闪现着他们的微笑、好奇、智慧与爱心。这里不一定很大,但一定整洁漂亮,有宽敞明亮的活动室、温馨舒适的睡眠室、适合孩子需要的盥洗室,还有丰富多彩的玩教具。这里的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温暖的小家庭,所有的班级在一起就组成了温暖和睦的大家庭。没错,这里就是幼儿园!

责任与关爱——

幼儿园是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当父母伸出信任的双手,把孩子递入你手中的一刹那,责任便已经落在你肩头。在接下来的时间中,你将努力地用童心去与孩子交流,用热心去关爱孩子,用诚心去与家长沟通,用爱心去感动孩子,用慧心去引导孩子。当你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职业,来到了充满快乐与笑声的幼儿园,就应该深知自己肩头责任之重。

激情与成长——

幼儿园也是许多老师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每一位幼儿教师寻找梦想、实现自我的地方。每一个怀揣教育梦想的幼儿教师从这里起航,在平凡朴素的实践中将自己在学校课堂的所学一点点运用。在一次次历练中,在与同事的交流碰撞中,在老教师的谆谆教诲中,在园领导的悉心点拨中,你不断地收获、成长。看着孩子们逐渐增长的本领、更加高昂的活动积极性、越来越自如的语言表达、愈加娴熟的动作,你欣慰地笑了。同时,在孩子们的成长中你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更看到了自我的价值,这种快乐与成就感是深刻而持久的。

当一名保育员,你准备好了吗?

当一名保育员,听起来似乎很平常简单,实则不然。当好一名保育员不仅仅是做好卫生、生活护理这类简单繁琐的工作,而且还意味着更多。当今,人们对于保育员岗位的认识与理解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保教并重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中指出:“保育员也是教育工作者,其行为同样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说,保育员的工作绝不只有“保”,“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课程,保育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早上入园到晚上离园,保育员与幼儿朝夕相处,除了照顾幼儿的生活、注意观察幼儿身体状况外,还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健康护理教育以及配合主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等,这些都是保育员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在保育员的工作中将“保”和“育”同时做好,才是真正的保育员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