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法 9.2
7.27万字 0.1万次阅读 0.3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0-26 19:15:49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7.27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本书是“书魅文丛(第二辑)”之一。所谓“读书百法”,是就方法之多而言。或精读,或博览,或慎思,或好问,或质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渐广,读书的兴趣和方法也会随之变化。读书百法,因人而异。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而恰当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本书根据名人读书经验和读书实践,介绍了近百种读书的技巧,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读书的方法大全,是爱书人读书入门的向导。

第一章

刘堂

江读著书百

法江西高校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读书百法/刘堂江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7(书魅文丛·第2辑)ISBN978-7-5493-3580-0Ⅰ.①读…Ⅱ.①刘…Ⅲ.①读书方法—通俗读物Ⅳ.①G792-4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67925号责任编辑宋美燕黄倩装帧设计邓家珏排版制作邓娟娟出版发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邮政编码330046总编室电话(0791)88504319编辑部电话(0791)88595397销售电话(0791)88517295网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经销全国新华书店书

魅开本850mm×1168mm1/32文

丛印张7︵

第字数145千字二

辑版次2015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493-3580-0读

书定价19.80元百

法赣版权登字-07-2015-577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书是有魅力的———“书魅文丛”策划者言邱建国在我身边或离我很近、很远、不近不远的地方,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喜欢书,喜欢买书、藏书、读书,喜欢与人分享读书的快乐。他们把书当作了阳光、空气和水,不能离开须臾。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跟书密切相连:有点钱就用来买书,有点时间就用来看书,一息尚存就用来爱书。

这样的朋友,说书是他们的生命,极端了,毕竟人活着是第一位的;但要说书是他们的第二生命,我认为不过分。甚至可以说,他们活着,是为了读书;没有书给他们读,他们大抵是活不下去的。这样的人,我们叫他们读书人、爱书人,或者读书种子,形象一点的叫法是书痴、书虫。

有人问,书有这么大的魅力吗?这么问的人肯定不是读书人,没有享受过读书的乐趣。这样的人也会读一些书,那一般是冲着颜如玉、黄金屋去的,或者把书当成“进步”的阶梯。他们读的是书中的字,他们不知道更美的风景在字里行间。

书是有魅力的,书的魅力是思想的魅力、科学的魅力、意趣的魅力、风情的魅力。我坚定地认为,书里面是藏着鬼的,每一书是

本书里面都有一个鬼或几个鬼。妖娆的女鬼,幽默的男鬼,活泼有魅

的小鬼,严肃的老鬼,各种鬼都有。但不是一打开书这个鬼就会力的

欢跃着跑出来。他(她)需要你读进去了,就像穿越了《哈利·波1

特》里面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你身上慢慢沾上了这本书的鬼气,鬼才会慢慢在你面前现身。在鬼眼里,你因为读了这本书,接受了书里面的思想和气息,你也成了他(她)的同类了,他(她)才会愿意跟你交谈,甚至跟你做朋友。

书中的鬼,你叫他(她)精灵也不会错。

据说晚上读书,更容易与书中的鬼相见,交谈会更酣畅。这就是很多人喜欢晚上读书的原因吧。

为什么有些人嗜书如命?就是被书中的鬼迷住了心窍。手不释卷,欣然忘食,通宵达旦,这些读书人的痴迷劲,其实就是鬼上身了,欲罢不能。

很多朋友喜欢把读书的乐趣与人分享,把买书的乐趣、淘书的经历、读书的感悟与同道分享,写了很多这样的“书话”。也不断有这样关于书的书出版。2014年年初去京城出差,与久违的好友孙卫卫见面,聊到读书,聊到他和作家安武林出版的《喜欢书》《爱读书》。这两本关于读书的书是由一家文化公司策划,在我社出版的,现在不印了。卫卫问我是否愿意重印。我想仅仅重印意思不大,不如策划一个系列,不仅将这两本书重新出版,而且收录新的书稿,慢慢作为一个品牌来做。跟卫卫商量了一书

魅下,就取名为“书魅文丛”,写书的魅力与读书人的痴迷,这就是文

丛︵这套丛书的定位。

第二

辑书是有魅力的,好读书者还大有人在。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读书,越多越好。

书百

法2

序庄之明我爱书。书是风帆,把我推向浩瀚的大海。书在我面前展开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苍莽的宇宙。书是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在这里,我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和历史前进的脚步声。我扑在书上,眼前再现了先哲的英姿,耳边响起了人民的心声。书帮助我放眼世界,洞察社会,了解人生,使我从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才能。

我爱书。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书教我辨别真与假、善与恶,分清爱与憎、美与丑。书是我的忠实伴侣。苦恼时,书给我安慰;迷惘时,书给我信念;消沉时,书给我激励;闲暇时,书给我乐趣。“书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赋予我们的规劝和慰藉,质同金玉,价值无量。”(约翰·卢保克《读书的乐趣》)在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地球上四十亿男女老少,都离不开书,不可想象,假如世界上一天没有书将会成什么样子。

目前,世界上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阅读学。读书,蕴含了认知、理解、记忆、速度、比较、鉴赏、创造等阅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想读有所获,了解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大家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所谓“读书百法”,是就方法之多而言。或精读,或博览,或慎思,或好问,或质疑,或笃行……随着年龄增长和序

阅历渐广,读书的兴趣和方法也会随之变化。读书百法,因人3

而异,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而恰当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堂江同志的《读书百法》一书,不仅为广大青少年读者提供有关读书的许多宝贵材料,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名家读书的故事,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和带有规律性的一些东西,对于指导青少年更有效地读书、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法国作家左拉说:“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然而,书海无垠,知识浩繁,穷我们的毕生也不可能尽收眼底。博与专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尤为值得提倡。

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重视知识的积累,因为金字塔的高度是与其底面积成正比的,要想有所成就,没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功底是不成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中学时代就喜欢读书,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习时,又系统阅读了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休谟、笛卡尔、康德和物理学家牛顿、拉普拉斯、赫兹等人的著作。由于有了广博的学识和雄厚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终于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书立了划时代的科学理论———狭义相对论。我国汉代著名思想魅

文家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丛

︵第目盲耳聋鼻痈者也。”王充本人一生读过近一万三千卷书,二

辑︶·“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所以,他才能写出《论衡》这部伟大著读

书作。泛览百书,涉猎诸篇,可以为“术业有专攻”提供丰沃的土百

法壤。但是,生命有尽,学问无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4可能门门精通,所谓“博览”也是有限度的。尽管世界上的书籍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但真正称得上经典名著的,为数不多。

所以,阅读中外古今的名著,阅读这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有定评的作品,不仅是一种高尚的享受,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人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诚然,若立志不长,用心不专,昨攻文史哲,今学数理化,明天又想钻研财经和法律,“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难免光阴虚掷,一事无成。所以,既要“博览群书”,又要“读破一卷”,选准目标,专攻一门,这是名人大家做学问的经验之谈。我国学者范文澜先生说,他做学问就是从专攻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入手的。

他通过读这种南北朝的关于古代文艺理论的名著,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古汉语,而且对于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魏晋前中国文学史、天文地理等都有所收获。范先生的《中国通史》正是他“术业有专攻”的硕果。

知识就是力量。“人类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薄伽丘语)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接受信息,开阔视野,启迪思路,活跃思维,发展智力。古人说:“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积。”学问和知识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得来的。思,才能辨其得失;问,才能明其所以。我们既要善于在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使自己更快步入新的知识领域,使所提出的“为什么”得到“是什么”的答案。又要注重读书与实际相结合。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饱学之士”刘羽冲,读了一部古代兵书即自称可统帅十万兵马,结果征巢土匪时“全队序溃复”,自己也“几为所擒”。迷信书本,死读书,读死书,是读5书人之大忌。我们要做书本的主人,莫为书本的奴隶,既吸取书本的营养,又不为书本所绳墨,因其辞而得其神,才能有所创造。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一著名座右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于他注重学以致用,才使得后人慨叹“千古男儿一放翁”。学是为了用,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我们如能遵循读书的规律,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既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

善于读书是一种能力,研究读书方法是一门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方法提到了比知识更重要的地位。实践已经证明,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方法的积累。堂江同志是个书迷,平时对阅读理论和阅读方法做过一些研究,《读书百法》这本书正是他阅读研究的结晶。我想,可以把这本书喻为青少年读书指径入门的向导。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代刘向语)愿青少年朋友努力读书,善于读书,采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

以上就是我读了这本书的一些感想,也可以算作是这本书

魅文书的“序”吧。

丛︵

第二

辑︶·读

书(庄之明:作家,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北百

法京版权协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6

目录一诸葛亮:观大略法/1二陶渊明:不求甚解法/2三杨大眼:耳读法/4四韩愈:提要钩玄法/6五苏东坡:八面受敌法/8六陆游:有的放矢法/11七朱熹:循序渐进法/13八陈善:出入法/14九陆九渊:涵泳法/16十董遇:三余法/18十一张溥:七录法/20十二顾炎武:万里行路法/22十三郑板桥:精当法/24十四梅文鼎:四不怕法/26十五叶奕绳:约取实得法/28十六梁启超:注意法/30十七毛泽东:高诵恬吟法/32目录

十八徐特立:精读法/341

十九董必武:阅兵法/36二十谢觉哉:晨思夜读法/38二十一鲁迅:多翻法/40二十二郭沫若:一通二否法/42二十三叶圣陶:由浅入深法/44二十四夏丏尊:蔓延法/46二十五丰子恺:重复法/48二十六夏衍:构想对比法/50二十七曹靖华:无师自通法/52二十八老舍:结合法/54二十九巴金:回忆法/56三十邓拓:背筐捡粪法/58书

魅三十一吴晗:红线拴钱法/60文

丛︵三十二廖沫沙:自身修行法/62第

二三十三陈伯吹:根本法/64辑

︶·读三十四秦牧:鲸吞牛食法/66书

百三十五茹志鹃:香菱学诗法/68法

三十六碧野:三比法/702

三十七王汶石:三遍法/72三十八白夜:双十法/74三十九刘征:信马由缰法/76四十曹世钦:记账法/78四十一庄之明:选择法/80四十二忆明珠:内外贯通法/82四十三张一弓:无心栽花法/84四十四冯骥才:定向浏览法/87四十五叶辛:我行我素法/89四十六杨贤江:口演笔述法/91四十七邹韬奋:层次法/93四十八艾思奇:闹中求静法/95四十九冯定:广专结合法/97五十顾颉刚:质疑法/99五十一范文澜:天圆地方法/101五十二冯友兰:四字法/103五十三杨公骥:扫清外围法/105目录

五十四吕振羽:约、博、精法/1073

五十五施蛰存:理智法/109五十六王力:由博返约法/111五十七钱锺书:求证法/113五十八朱光潜:读写结合法/115五十九高亨:一通百通法/117六十钟敬文:开放法/119六十一郭豫适:无定法/121六十二金开诚:蜘蛛结网法/123六十三章培恒:花海酿蜜法/125六十四牟世金:如临大敌法/127六十五王通讯:人-资系统法/129六十六林帆:借光法/131书

魅六十七奚椿年:取其所长法/133文

丛︵六十八钱梦龙:四步法/135第

二六十九华罗庚:驾驭法/137辑

︶·读七十钱伟长:跨越法/138书

百七十一王亚南:相互渗透法/140法

七十二苏步青:摄取灵魂法/1424

七十三陈念贻:单打一法/144七十四陈景润:浇铸基础法/146七十五杨乐:红外摄影法/148七十六张广厚:食化法/150七十七王梓坤:先缓后急法/152七十八李慰萱:迂回穿插法/154七十九王大珩:实践法/156八十马克思:全方位法/158八十一列宁:批注法/160八十二狄慈根:由表及里法/162八十三黑格尔:活页摘录法/164八十四卢梭:三步法/166八十五索洛维契克:趣味学习法/168八十六大仲马:筛选法/170八十七马雅可夫斯基:警枕法/172八十八小林多喜二:捉迷藏法/174八十九杰克·伦敦:饿狼吃食法/176目录

九十柯南道尔:精选储藏法/1785

九十一凡尔纳:笔记法/180九十二毛姆:多管齐下法/182九十三约翰·罗斯金:开凿冶炼法/184九十四雅各布:多管窥豹法/186九十五约翰·奈斯比特:跟踪分析法/188九十六爱因斯坦:淘金法/190九十七爱迪生:目标法/192九十八达尔文:实效法/194九十九居里夫人:专注法/196一百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198后记/200新版后记/204书

魅文

丛︵

第二

辑︶·读

书百

法6

一诸葛亮:观大略法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是一位智者的化身。

不过,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有些地方还将他神化了。史书中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裴松之注《三国志》上注引《魏略》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独观其大略”。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其大略”,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独树一帜、胜人一筹。

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一、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二、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三、经常关注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观大

略的前沿;四、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法的关键部分;五、精通唯物辩证法。

1二

陶渊明:不求甚解法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冶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冶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书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抠章句而毫无出息。

魅文

丛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

第二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辑

︶·析一下他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读书

百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法

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小就攻读儒家经典,2

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烦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著的基本内涵。

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

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不求

甚解

法3

三杨大眼:耳读法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一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而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你看,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也收获不小,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书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依靠耳朵听别人读书,故称魅

文丛之为“耳读”法。

︵第

二耳读法虽然产生于古代,但现今仍有实用价值。已辑

︶·故著名学者邓拓就很推崇杨大眼的耳读法。他说,耳读读

书法很适用于年老而不能看书的人,也很适用于现代的许百

法多大政治家。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4

读和处理一大批书报和文件,他们也没有三头六臂,于是对一般的资料和文件,就只好由苦干秘书人员分别帮助阅读和处理,而后将最重要的字句念一两遍。如此看来,杨大眼的耳读法倒并不是落后的方法。

其实,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用。比如,听手机或者其他播放设备里的新闻、小说播讲、播客、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走路时可以听,坐在公交车、地铁里也可以听,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也可以边干边听,既省时又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

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的读书方法哩!

耳读

法5

四韩愈:提要钩玄法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就是提纲挈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要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提其书要”,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魅

文丛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

第二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钩其玄”,便辑

︶·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读

书百的研究,从而开阔视野,理清思路,增长知识,提高水平,法

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6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仍旧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不明的,收效当然也是微乎其微。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如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提要

钩玄

法7

五苏东坡:八面受敌法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八面受敌”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又作何理解呢?

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在应制举时,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书日而语也。”魅

文丛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书籍丰富得就像大海一样,百宝︵

第二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辑

︶·所有的东西都得到,我们只能尽力获得自己所需求的部读

书百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需集中注法

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8

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于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又如,另一次读书,你想学习史实古迹或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其他方面以此类推。

用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成就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后人对苏东坡的这种读书法,多持赞成态度。如清末学者李慈铭就称赞道:“此诚读书之良法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结论。”“八面受敌”法受到后人推崇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是一种高超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对这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得出的结论,岂有不深刻、不全面之理!

说到底,“八面受敌”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面的妙运用。

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八

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面受

矣。”这是苏东坡运用“八面受敌”法读书的一个具体范敌法

例。他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9

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这个例子证明,用“八面受敌”法读书,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书魅

文丛

︵第

二辑

︶·读

书百

法10六

陆游:有的放矢法“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这是宋代大文学家、杰出诗人陆游读书生活的自我写照。他终生酷爱读书,以书为伴,与书为伍。不过,他读书虽多,却多而不杂,多而不乱。他读书都是有的放矢的。

首先,他注意有系统地读书。用现代话来说,也就是根据自己建立知识结构的需要,从整体考虑,有计划地读一大批书。他从小立下大志,常用祖父陆佃“映月读书”的精神勉励自己,决心要有系统地读万卷书。少年时,他攻读了大量古人的诗作;青年时,他把“上世遗文”至“先秦古书”都读了个遍;尔后,他又读完了《六经》《左传》《离骚》等重要历史名著。

其次,他注意结合研究专题读书。比如说,为了研究杜甫,他就选择了有关杜甫的书籍若干本,潜心攻读。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老学庵笔记》等著作中,他写有的

下了有关杜甫研究的独到见解。放矢

再次,他注意将读书与使用联系起来。他为了实现法11自己抗击外敌入侵、报效祖国的宏愿,一边习武,一边苦读兵书,准备来日疆场决战时派用场。他读《孙子兵法》一书时还写了一首题为《夜读兵书》的诗:“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书

魅文

丛︵

第二

辑︶·读

书百

法12七

朱熹:循序渐进法“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渐进。’”这是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读书方法。何谓循序渐进?朱熹做了详尽的解释:以两本书而言,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本书而言,则“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他还要求:“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为什么要循序渐进呢?朱熹以生动的比喻说:“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朱熹的这个主张说明,读书要选定一个目标由浅入深,从最基本的书读起,读通一本然后再读另一本,读通一节然后再读另一节;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杂乱无章地乱读一气。只要做到“循序而渐进”地读书,就会收到“意循序

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的效果。渐进

法13八

陈善:出入法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乃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读书时要求入,但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书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艺术技巧;倘若魅

文丛读一本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

第二思想被书本束缚住了,成了书奴、书呆子。只有懂得入又辑

︶·懂得出,这才是读书的好方法。

读书

百陈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出来的出入读书法,法

其精神实质就是告诉人们要活读书,而不能死读书。他14的这种出入法是比较全面的,既要求人们读书认真钻研,消化吸收书中营养,又要求将书本知识为我所用。

处于封建时代的陈善能够针砭时弊,提出如此有独创性的见解,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出入

法15九

陆九渊:涵泳法“读书且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首诗选自《陆象山语录》。陆象山即陆九渊,是宋儒理学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对读书问题见解颇多,以上这首诗就表明了他的一种读书方法。关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他还说过:“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陆九渊的意思是说,读书不要性急,火急火燎地死抠住一处不放,僵在那里,越急于弄懂,可能越不容易明白。读书要平平缓缓地细心涵泳,读不懂的地方,不妨暂书时先放过去,等到上下文都读过之后,或是日后重新阅魅

文丛读时,慢慢地就会领悟了。

︵第

二读书平心静气,慢慢地涵泳、品味,每当有一点新的辑

︶·体会时,必然会感到兴味无穷,其乐融融。从心理学的角读

书,也就越有助于理解。

百度来讲,读书时情绪越好法

陆九渊的涵泳法也是符合读书规律的,人们认识问16题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先将容易的解决了,剩下的难点慢慢地也就被吃掉了。还有一个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问题,当你读书时,某一个局部可能读不懂,而当你将全书看完了,站在全局的高度再来看局部,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采用涵泳法读书,不仅能从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而且还可陶冶自己的性情。

涵泳

法17十

董遇:三余法常常听见有人说:“谁不想读书呀?就是太忙,没有时间。”对于现代人来说,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紧确实是很普遍的现象。不过时间这个东西,具有很大的伸缩性。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看来有没有时间读书,就看自己会不会挤了。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学人是挤时间的能手。比如说汉代的著名学者董遇就很有一套办法。他提倡利用“三余”阅读书,哪“三余”呢?他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没有什么农活,这是一年之中的书空余时间;夜间,天黑不能出去活动,这是一天之中的空魅

文丛余时间;雨天,不能下地劳作,这也是可利用的空余时︵

第二间。抓住这三种空余时间,用来读书,肯定会有收效。

辑︶·当然,董遇所处的汉代的农业社会,与现代社会有读

书,百很大的差别,但他那种善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的精神对法

于今天来说仍然是适用的。

18古人有古人的“三余”,今人也可以抓住今人的“三余”嘛!只要指导思想对头了,具体方法是可以灵活多样的。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读书法,也是可以借鉴的。欧阳修的“三上”是指马上、枕上、厕上。他经常利用这“三上”时间看书或是写文章,效果极佳。

其实,今人的“三余”“三上”法要比古人多得多。比如,开会前的几分钟有人在看书,排队买菜的队伍中有人在看书,候车室里有人在看书,坐在公共汽车上还有人在背诵古诗或外语单词……看来,可利用的时间还是很多的,远不止“三余”“四余”,也不止“八余”“十余”,关键就在于自己肯不肯挤,会不会挤了。

三余

法19十一张溥:七录法明代文学家张溥,年幼时天资不佳,记忆力较差,虽然还算得上勤奋好学,但读过的书,过后便忘了。他很是苦恼,曾经气得用拳头擂自己的脑袋,大骂自己是笨蛋。

不过,他并不因为自己天资较差而气馁,仍然刻苦攻读,孜孜以求,并且根据自己“笨”的特点,想出了一个“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