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行里的中国雇员——外企红尘大写真 9.2
作者: 吴云艳
14.53万字 0.1万次阅读 0.3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六章 外商的八小时以外 2023-10-17 18:21:57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7
    作品总数
  • 322.9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28章
简介

本书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以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描写了受雇于“外企”的中国员工的欢乐和苦恼、追求与失落、愤怒和沮丧、受辱和抗争,以及驻京的外国老板的喜怒哀乐和渴望....作品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反映的内容真实、深刻,独特,新颖。

14年前,当十亿人的泱泱大国刚刚向世界敞开尘封多年的国门,英国米特兰银行就率先踏进了中国这个陌生而巨大的市场,向中国政府提出在京设立办事机构。当时的有关部门的确忙乱了一阵:请示、汇报、研究。但忙乱的结果是喜人的——中国第一家外国金融机构米特兰银行驻京办事处成立了。

那是1979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庄严地为建国三十年的历史划上了一个勇敢的句号。同时,又以大无畏的气概向世界宣布中国从此打开国门。这一时代的壮举掀开了这个执政党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画卷。

在这幅画卷的扉页,米特兰银行抢前涂上了浓浓的一笔。

接着,又有110家外国公司在同一年进入中国,落户北京,为画卷增添了斑斓色彩。

于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外企产生了。

外企服务行业的产生,导致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外企人应运而生。

因为有了外商常驻机构,首先面临的就是常驻人员问题。这些人最早来自各商社本部或亚洲分部,后来又从香港及东南亚招聘。但时间一长,各家商社便开始算经济账。不说语言、习俗、观念等方面的障碍和差异,仅从费用考虑,选用外国雇员也不合算:除去薪水,还要发一笔数额巨大的海外津贴。此外,每天要花上百美金为其租房、租车,每年还要负担一至两次的带薪休假及往返机票。少说一年也要十几万美元。

于是,外商把目光投向了大陆人才市场,要求提供劳务服务的呼声一日胜过一日。

中国政府重视了,专门指令有关部门做好这项工作,帮助外国商社在中国站稳脚跟。并在满足外国商社对中国雇员需求的同时加强对中方雇员的管理。

于是,一个由政府指定负责向外国商社提供中方雇员的机构——北京市外企服务总公司应运而生。

1980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一条法规:从今以后,凡外商驻华机构的中方雇员只能由政府推荐。

1985年有关部门重申:大陆的外事服务必须归口管理。

1986年4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通告》:“凡向外国、港澳地区及华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常驻代表机构(或个人)求职应聘及承揽服务工作者,必须通过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介绍。”

同年同月同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向驻京各外商机构发出照会。

五年以后,1991年11月28日,北京市政府再次发布通告,通告内容与五年前完全一致。

这一系列法规和通告,标志着外国企业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已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和保护;意味着中国政府对外国企业的管理进入逐渐正规化的阶段。

伴随着正规化的步伐,外国商社雨后春笋般生长。14年间已有42个国家和地区3000家外商驻京机构建立。

长城、昆仑、兆龙、长富宫、卢堡、王府、和平、台湾、华都、亮马河、幸福、燕莎、二十一世纪以及京广中心和长安街一线的国际饭店、国际大厦、国贸中心等等一大片鳞次栉比、高耸入云的大高楼全部向外国商社开放。但依然满足不了需要。交通方便的写字楼、宾馆、饭店的办公室承租率常常达到百分之百。

房租一次一次提价。但一个个新旧商社老板在抱怨房价昂贵的同时,依然踏破铁鞋地去想方设法租办公地点。

这两年,宾馆饭店写字楼洛阳纸贵。

与外国商社在中国的发展相同步,中国雇员队伍迅速壮大,迄今已达7000多名。其中,有首席代表、高级顾问、代表、代表助理、工程师、翻译、秘书、办事员、打字员、接待员、司机、保姆等。这些人有大专以上文凭的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谓其特殊,首先因为他们身处特殊的外企社会。

这个社会已然滋生在东方文化的土地上,被浇灌的却是西方文化的养料——西方的文明、西方的价值观及生活方式、西方的管理机制、西方的管理者。这种西方养料受中国政府的许可——只要外国企业遵守中国政府的法律、法规,它就可以在它的企业王国里依照它的管理方式发展它的企业,管理中方雇员。这其中包括可以随便聘用和解雇中国雇员。仅这一点,就足以产生以石击水的效果,无法不泛起涟漪。

中国人习惯于被管,但那是被组织管。管的人理直气壮,被管的人无话可说。

而今天管人的人竟然是那些40年前被中国人经过浴血奋战赶出了国门的大鼻子蓝眼睛“洋人”,中国人的心理难免失衡了。

仅仅是因为他们有钱?

是因为他们有钱!他们的投资能刺激中国的经济;他们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方式能打破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和管理体制的僵化;他们“适者生存”的竞争原则能鞭挞中国人的懒惰;他们发达国家对经济落后国家骨子里居高临下的蔑视,能刺激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及奋发向上精神,他们对中国雇员全方位的“剥削”反而挖掘出了中国人沉睡体内的潜力。

这是一帮“残酷”的“洋人”,这是一个“残酷”的外企社会。不管你理解不理解这种“残酷”,你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否则便是解雇。

凡在外国商社工作过的雇员都深深地体会过这种“残酷”。商社里的每一件事情,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和方式都与国内单位是截然不同的。比如接电话、与同事谈问题、执行上司的命令、迎接客人,包括在办公室走动。很多商社规定,电话铃响过三次电话员还不拿起电话,便是违反了商社纪律,就会受到批评、惩罚乃至辞退。出于商业上的考虑,客户在电话连续响过三次还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也许就会失去耐心,商社也许就会失去一个大有合作前景的客源。因此,所有商社均要求雇员接电话一要及时、二要标准。往往拿起听筒第一句话先要说:“您好”,第二句话:“这里是××公司”。

类似这些严格的管理方法是为了维护商社的形象。商社的形象是公司的国际形象,它更多要求雇员的是秩序、一板一眼,而不是个性。

而有个性的中国雇员,在这种某种意义上说扭曲了人的个性的严格管理体制下,发生了一系列连中国雇员都想不到的“裂变”,以及由“裂变”产生的正负效应——

——在国营单位、国家机关不可一世的大学生,天之骄子,到了外国商社竟然能怀抱着对“帝国主义”的怒火,咬着牙、发着狠,日复一日地认真努力做着他们在国内单位绝对不屑一顾的活儿:打电话、发传真、复印、写信封、邮寄信件、打水、倒茶……循环往复,以至数年。

——在国内机关,他们一张报纸一杯茶,抱怨国家落后、制度不合理,今儿指责、明儿骂娘,仿佛生他养他的国家上辈子欠了他的债。但到了外国商社,只要外国老板对中国略有微词,一个个都会磨拳擦掌、面红耳赤地为祖国辩护,大有再把帝国主义踩在脚下的架势。使得一些对中国抱有成见和敌意的外国人,面对爱国的中国雇员,一天天在调整他们的视角。

——一个工作拖沓,几年不出成果,被国内单位视为无能的中国雇员,到了外企竟然一个人主持一个商社;一个人打开了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一个人创下国内中型企业数百上千人创不下的巨额利润。一家航空公司仅一名中国雇员,老板一年三分之二时间在香港。但该商社去年居然签下了1.2亿美元的合同。

……

这便是“奇迹”,发生在普通中国人身上的“奇迹”。而与此相反的是另一种“裂变”——傍“洋人”、嫁老外、借“洋人”势力欺压同胞、和不法外商同流合污坑骗国内企业、拜金主义等等……

外企的中国人在“裂变”。那导致“裂变”的外国人呢?在中国这块古老陌生的土地上,他们本身又在发生着怎样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裂变”?

“裂变”中,一曲饱含着外企人(中国人和外国人)酸甜苦辣、失败与成功、沮丧和欢乐的悠长的歌在奏响。

这首歌便是本书,贯穿本书的灵魂是人类文化史上永远的主题:人性。

讴歌美好的、自然的、善良的人性;

鞭挞丑恶的、不道德的、恃强凌弱的人性,

袒露无奈的、彷徨的、挣扎的人性。

本书呼唤真善美的人性。《四个日本男人和一个中国小姐》记述了中国小姐,如何在四个日本人组成的王国里自尊、自爱、自强,从一个不被重视的女性变成日本男人仰视的女性;《七月流火》记述了不畏强暴的中国雇员们,为维护民族尊严同胞利益抱成一团,展开有组织有目的的怠工斗争并取得胜利;《弄潮儿》、《做一个不想当元帅的士兵》、《求职秘密》塑造了新一代知识商人省时度势、深知进退,永远在奋斗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故事。

本书贬斥人性的丑陋。鞭笞了《丑陋的香港人》中吃喝嫖赌、玩女人、假公济私、贪污受贿的香港人的败类;《“天使”的愤怒》里残害白领“天使”身心健康的性骚扰者;《潇洒走了一回》里狐假虎威的“假洋鬼子”;《人生驿站》里尖酸刻薄没有同情心的老板娘和丽人小姐们。

在滚滚的“外企红尘”中,你可以听见一颗颗真实的灵魂在向你自白、向你诉说、向你忏悔。

透过这一颗颗袒露的灵魂,你能真正体会到这一个个活生生“拿青春赌明天”的青年男女们在商海沉与浮中的呐喊和呻吟——《高处不胜寒》里身居高位,但一夜间公司倒闭、饭碗不保的首席代表的失落;《人生驿站》中硕士小姐为寻找到自己合适的奋斗位置,苦苦追寻但总难如愿的悲怆;《宫廷政变》里奋斗者深陷于复杂庸俗人事关系中难以自拔的烦恼。

剖析这一颗颗真实的灵魂,你才能看到身处潇洒出入于豪华宾馆饭店宴会舞厅卡拉OK的外企人生活的最深层,才知道其实是满负荷,是高强度,是拉满弦的弓,是上紧发条的弦。男人衣冠楚楚西装领带、女人短裙时装粉黛香水的后面,是心灵被扭曲的痛苦,是人意遭强奸的割裂——《艰难“丽人行”》里的几位小姐强颜欢笑后面的含羞忍辱、服从温顺后面的无奈和麻木、整洁优雅背后的紧张和繁忙,看完后你能不为沉重的丽人小姐们发出深深的叹息?

袒露这一颗颗赤裸裸的灵魂,这才让人看到极尽虚荣浮华火暴风光的外企人,原来在外企红尘中,有这般的无奈、这般的彷徨、这般的孤独——《不做“金丝雀”》里的叶子不想做“金丝雀”,但她做不做“金丝雀”的命运,又实实在在把握在为她购买了贵重“鸟笼”的老板手里;《无奈“单身族”》中的单身者表面富足、优越、潇洒、自由,但何以他们吟唱出来的却是同一首主题歌,题目为“无奈”;《爱情有国界》的女人们为了无国界的爱情冲出了国界,到头来却发现东西方文化难以沟通难以融合使爱情永远有国界;《借“扇”过“山”》里巧借外国老板之力达到自己目的的聪明、能干的女人们,在成功地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后,独饮付出自己身体和情感时的苦痛的滋味只有她们自己知道,还有《染缸》和《不识庐山真面目》里同处外企社会、但彼此陌生隔膜的年轻小姐和先生们彼此的迷惑和希望。

作为外企社会的“上帝”——外国老板们,滚滚的《外企红尘大写真》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飘动着他们的身影。他们作为老板对中国雇员的想法,作为商人对中国社会的评判,作为人在异国生活的喜怒哀乐和渴望,在本书中都有真实的再现。

从《求职秘密》的开篇,到《离职者》的终结,《外企红尘大写真》对“红尘”中凡人俗女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绘。本书了再现活生生的外企,再现活生生的外企人。

这本书可以说是为外企人而写。这本书是为那些想了解外企人的人而写。这本书是那些渴望进入外企社会成为外企人,但又对这个社会这个群体不太了解的人而写。这本书更是为探究人性的人而写。

当今社会需要真善美的人性。

我们呼唤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