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思维训练营系列丛书:神奇的动物本能 9.2
作者: 田永强
10.64万字 0.1万次阅读 1.1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究竟谁该被封“王” 2023-08-09 15:12:49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0
    作品总数
  • 74.97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79章
简介

《思维训练营系列丛书:神奇的动物本能》是在简单、有趣、实用的基础上来提高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你的人脑“动起来”。当你遇到生活中的各类逻辑难题时,你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而是能够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破解各个难题并全面开发自己的逻辑思维潜力,揭开百思不得其解的生活奥秘。

第一章 可爱动物

它把自己生的孩子吃了

老虎是百兽之王,人们对老虎一向是又敬又怕,所以编出许多英雄打虎的故事来安慰自己。方圆百里左右,也就会存在一只老虎,老虎十分地独。老虎彼此间的交往通过吼叫来进行,自己领地的界限靠气味来划分。老虎的分泌物气味呛人,嗅觉不太灵敏的老虎只好一遍遍加强警戒。动物学家说,老虎的强烈气息可以维持将近一个月呢,而这些也会被同在附近居住的异性虎察觉出来。

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错误!会是这样的吗?老虎真的是这样的残忍吗?

一山真的不能有两只大老虎?能的,但是有条件,就是只有在求偶季节,两只老虎才会走到一起。一旦交配结束,雌、雄二虎便会各奔东西。已经怀孕的母虎生活依旧孤独,但对虎而言,孤独不是痛苦而是享受。虎妈妈要怀4个月的小虎,直到小虎孕育出生,虎妈妈会因为小虎的到来而高兴的。

动物学家说,虎妈妈一胎可以生五六只虎宝宝呢。这么多儿女对孤单的母虎来说是一种负担。它踌躇了半晌,选出了其中体弱的几只小虎,虎妈妈会很残忍地将它们吃掉。

虎妈妈吃掉了自己孩子,并不为此伤心的。虎妈妈太务实了。它这么做,完全为了体格强健的几只幼虎的生存。免疫力最强的小老虎往往被虎妈妈保留下来——自然生存法则就是这样的残酷的。

两年后,幸存的小虎会在虎妈妈的带领学会生活。它会教孩子学会日后生存下去的必备技能——潜伏、追击、扑咬、搏杀。虎妈妈“食子”的独特残忍教育方法,使得小虎学会了生存,而且“自己更比妈妈强”。

北极狐

俗称白狐,是犬科家族中的一员,它与狼、狗和其他狐狸有着亲缘关系。由于北极狐对寒冷有极好的适应力,并且该地区存在着多种食物来源,因而它们能够广泛地分布在环境严峻的北极地区。

北极狐属犬科,额面狭,吻尖,耳圆,尾毛蓬松,尖端白色。

狐狸是北极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们不仅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而且除了人类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因此,在外界的毛皮商人到达北极之前,狐狸们真是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它们虽然无力向驯鹿那样的大型食草动物进攻,但捕捉小鸟,捡食鸟蛋,追捕兔子,或者在海边上捞取软体动物充饥都能干得得心应手。到了秋天,它们也能换换口味,到草丛中寻找一点浆果吃,以补充身体所必须的维生素。

狐狸最主要的食物供应还是来自旅鼠。当遇到旅鼠时,北极狐会极其准确地跳起来,然后猛扑过去、将旅鼠按在地下,吞食掉。有意思的是,当北极狐闻到在窝里的旅鼠气味和听到旅鼠的尖叫声时,它会迅速地挖掘位于雪下面的旅鼠窝,等到扒得差不多时,北极狐会突然高高跳起,借着跃起的力量,用腿将雪做的鼠窝压塌,将一窝旅鼠一网打尽,逐个吃掉它们。

北极狐狸的数量是随旅鼠数量的波动而波动的,通常情况下,旅鼠大量死亡的低峰年,正是北极狐数量高峰年,为了生计,北极狐开始远走他乡;这时候,狐群会莫名其妙地流行一种疾病——“疯舞病”。这种病系由病毒侵入神经系统所致,得病的北极狐会变得异常激动和兴奋,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到处乱闯乱撞,甚至胆敢进攻过路的狗和狼。得病者大多在第一年冬季就死掉了,尸体多达每平方公里2只,当地猎民往往从狐尸上取其毛皮。

北极狐身皮既长又软且厚厚的绒毛,即使气温降到-45℃,它们仍然可以生活得很舒服,因此,它们能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世代生存下去。尽管人们对狐狸自身并无好感,但深知狐狸皮毛的价值和妙用,达官显贵、腰缠万贯的人们以身着狐皮大衣而荣耀万分,风光无限。狐皮品质也有好坏之分,越往北,狐皮的毛质越好,毛更加柔软,价值更高,因此,北极狐自然成了人们竞相猎捕的目标。

紫 貂

紫貂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体长40厘米左右,尾长12厘米左右,体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多在夜间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以小型鼠类、鸟类、松子、野果、鸟卵等为食,活动范围达到5~10平方千米。每年4—5月份为紫貂的发情期,妊娠期9—10个月,每胎2~4仔,3岁后达到性成熟,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弹性,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者为佳。

青头潜鸭

青头潜鸭属雁形目,鸭科。体较红头潜鸭略大,全长42~47厘米。雄鸭头、颈黑以具绿色光辉,背部和尾羽黑褐色,暗栗色的胸部与洁白的腹羽截然分界,两胁淡褐色。雌鸭头、颈、背、尾黑褐色,胸部浅棕色。两性的翼镜和尾下覆羽全白。

青头潜鸭依据其雄性的头色,又叫青头鸭,是长江流域以北广大地区常见的一种潜鸭,金秋时节开始南迁,一般都是十多只结成小群,排成楔形队列,低空飞行。像先期到达苏州地区越冬的雁鸭类一样,也把太湖视作它们冬季生活最理想的环境。青头潜鸭在越冬期内自始至终都过着成群的集体生活,并且还喜欢同各种野鸭混杂栖居,常常使得湖上呈现一片喧嚷、兴旺和充满无限生趣的景象。它们胆小怕羞,却又是飞翔和游泳的好手,还能潜到水下,取食水草和蚌螺等软体动物,潜鸭类都有此项绝技,它们的名字就是由此而得。

早春,人们怀着惆怅的心情,像告别挚友那样,目送着青头潜鸭迫不及待地展翅北去,回归已沉睡初醒的故乡大地,重新开始它们这一年的新生活。同时,也带着企盼的愿望,祝它们一路平安!

马来貘

马来貘在分类上属于哺乳纲、貘科。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等地。

貘科是现存最原始的奇蹄目,保持前肢四趾后肢三趾等原始特征。貘体型似猪,有可以伸缩的短鼻,善于游泳和潜水。貘科现存仅貘属的4个种,分别分布于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两地。

马来貘栖息在低海拔的热带从林内、沼泽地带。因此,在人类的伐木及开发热带雨林林地(deforestation)以作为农工用地之时,便造成了马来貘栖地破坏、无法生存的后果。

单独或结小群活动,夜行性。嗅觉与听觉敏锐,视觉差,性格机警、温顺而阳小。

也能奔跑,喜欢在泥中跋涉、还善于游泳。以水生植物的枝、叶与低矮植物上的果子等为食。

马来貘是4种貘中体型最巨大者,貘的躯体粗壮,腿短。前足四趾,后足三趾,鼻部与上唇发育成厚而柔软的筒状物,可以用来钩住树叶送入嘴内。其貌“似猪不是猪,似象不是象”,故也有“四不像”之称,一般而言,马来貘体长为18~24米之间,站立高度有90~110厘米高,成体重量约在250~320千克,有些特例可以长到410千克那么重;雌性的马来貘通常比雄性的体型来得大,身体浑圆可爱,皮厚毛硬,全身除中后段有如穿着肚兜、包着尿布的白色体毛外,其他部位皆呈黑色。这样的色彩搭配,似乎很醒目,但在月夜的阴影中却能与周围环境融于一体,起一种特殊的迷彩作用。

马来貘平均寿命约20—25年,但是不论是野生或在动物同类的马来貘,都有机会活到30岁。大约4—5岁性成熟,繁殖期不固定,约在四到六月之间,而怀孕期约390—400天,每产1仔,极少两仔,雌貘两年才会生一胎,幼貘的哺乳期为3—6个月,出生时幼貘约68千克重。小貘出生时,通体黑色,缀大量浅色斑点和条纹,更便于隐匿。

目前,全球各地的马来貘数目约有3200只,其中约有200只马来貘是在动物园内餐养,约3000只马来貘是在野外生存。

貘具有长长的鼻子,鼻子相当敏锐,可以侦测食物、危险,也可以在水里伸出鼻子呼吸,由于视力不好,平常以听觉及嗅觉为主,当马来貘受到威胁时,可以拔腿就跑,若是跑得不够快,还可以躲到水里,伸出鼻子。其实它们也可以靠有力的下颚及尖锐的牙齿来保卫自己。

平时独居,拥有广大的领域,在与其他貘相接的地带,会以喷射尿液跟植物的方式来划清界线,也会发出高频的声音来做沟通,而在雨林中缓慢的步行,途经别的貘的领域时,也会留下味道以为记号。

马来貘只吃素,喜好植物的嫩枝芽、树叶、水果、草及水生植物,食性很广,能吃将近一百种的植物。它们会在日夜交接时采食,因此虽分类偏向夜行性动物,却非完全的夜行性动物,是为黄昏性动物(Crepuscular),在深夜,马来貘也是会睡个觉的。马来貘喜欢在泥、沙中打滚,喜好居住在水边,一方面方便打滚、洗澡、游泳,一方面也比较安全。

传说马来貘能吃掉噩梦,所以被称为食梦兽。另外,中国古代陵墓常用作镇墓兽,以避免死者灵魂被恶灵带走。

坡 鹿

坡鹿别名海南坡鹿、泽鹿,属于鹿科。坡鹿体型与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颈、躯体和四肢更为细长,显得格外矫健。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向前侧平伸出,与主干几乎成弯弓形。毛被黄棕、红棕或棕褐色,背中线黑褐色。背脊两侧各有一列白色斑点,仔鹿的斑点尤为明显,成年鹿冬毛斑点不明显。

坡鹿栖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区。性喜群居,但长茸雄鹿多单独行动。坡鹿喜集聚于小河谷活动,警觉性高,每吃几口便抬头张望,稍有动静便疾走狂奔,几米宽的沟壑一跃而过。取食草和嫩树枝叶,也喜欢到火烧迹地舔食草木灰。发情交配多在4~5月份。在发情期,雄性之间为独霸雌鹿群而发生激烈格斗。孕期7—8个月,每胎1仔。产于海南岛。分布范围狭窄,数量很少。

水 鹿

水鹿,属于鹿科。水鹿躯体粗壮,体长140~260厘米,肩高120~140厘米,体重100~200千克。角的主干只一次分又,全角共三叉。从额至尾沿背脊有一条宽窄不等的深棕色背纹,臀周毛呈锈棕色,颈具深褐色鬃毛,体侧栗棕色,尾毛黑色。

水鹿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林区、草原以及高原地区。常集小群活动,夜行性,白天隐于林间休息,黄昏开始活动,喜欢在水边觅食,也常到水中浸泡,善游泳,所以叫“水鹿”。感觉灵敏,性机警,善奔跑。以草、树叶、嫩枝、果实等为食。繁殖季节不固定,孕期约8个月,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斑。产于中南和西南地区。

水 豚

水豚科是向较大性食草动物方向发展的啮齿类,包括现存体型最大的啮齿类,而一些化石类型体型更大。水豚科现存仅水豚一种,分布于巴拿马到阿根廷北部,也有人将北部的水豚另分出一种巴拿马水豚。水豚体型似猪,为半水栖性,脚上有半蹼,无尾,善于游泳和潜水,成群生活在水域附近,食水生植物。水豚体长超过1米,体重可达66千克,是南美洲大型肉食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

它们也有墓地吗

在非洲有个传说:大象在行将死亡时,会找个坟墓,去迎接末日来临。有人就突发奇想了,如果能发现大象墓地,就会很容易获得许多象牙了。

有些探险家来到非洲的肯尼亚。在高山上瞭望,看到山对面有动物尸骨呈白色。一头大象踉跄来到尸骨旁,呻吟一声就瘫了。探险家跑到对面山上想看看这是否是大象墓地,但山上有猛兽,沼泽地也很多,过不去,没有看成。

大象行动有些神奇,是不是因此就编造出大象存在墓地的故事了呢?还是偷猎者为盗杀大象的大牙编出大象有墓地的故事呢?如果否定的话,为什么大象临死之前会离群消失呢?可是我们却很少见到大象的尸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动物学家在调查时,遇到一场罕见的“大象葬礼”场面:在离密林很近的草原上,几十头大象围着一头雌象,这是头老的不能站立了得老年雌象。老象趴在地上,低着头喘气,耳朵几乎不动,低沉地叫着。

围观的象用鼻子卷草叶投在雌象嘴边。老雌象连看都不看,身体抽搐着。最后,雌象在地上停止了呼吸,死了。

顿时周围的象群发出哀鸣,打头的雄象先用象牙挖硬地,用鼻子卷起土块投到死象身上。很多大象纷纷效仿,用鼻子卷石块、枯树枝和草团,投到死象身上。死象就这样被埋了,很快堆起一个土墩,像坟堆一样。

打头的雄象用鼻子埋土,还用脚踩踏。周围象也跟着做,土墩被踩得很坚固。最后,打头的雄象发出一声很大的叫声,象群停止踩踏,绕着土墩缓慢地转圈走着。太阳下山了,象群耷拉着头,甩着鼻子,扇着耳朵,纷纷离开埋着老象的土墩,回到森林深处。

根据从生物进化论,动物学家对大象神秘“殡葬”行为做了解释。群居的大象会对怜惜死去的同伴,会为其收尸,掩埋伙伴。有时候,大象用长鼻把象骨和象牙,集中卷放在一处去,成为公墓。因为象牙是大象生命的象征,大象有的死了,其他的大象就会将死去同伴的象牙带走。

有探险家曾经去非洲的肯尼亚寻找象牙,追寻“大象墓园”。在高山顶上,见过动物尸骨堆旁,大象哀叫后倒地而亡。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阻拦,无法验证发现大象的墓地的惊喜,只好无功而返了。

在非洲,自从象牙被列入贵重商品的行列后,象牙地位飙升。流传的那些有关动物生活习性的神秘说法,天天有新的变化。

后来,法律禁止猎杀大象的行为,一些偷猎者为了达到自己卑鄙的猎杀目的,故意编出了关于“大象墓园”的传说,想肆意捕杀得到象牙。捕杀之后再说象牙是他们在“大象墓地”中捡到的,无非是想要摆脱法律责任而已。

所以,要想更好地了解大象、保护大象,人类亟待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考察。

松 鼠

松鼠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适应从半荒漠、高山到热带雨林的多种不同生活环境,有些种类还出现在城市花园中。松鼠科成员依生活习性可以分成树栖、夜行性、可以滑翔的鼯鼠类,树栖、昼行性、不能滑翔的松鼠类和地面生活的地松鼠类三大类。这三大类虽然彼此差异较大,但多有较大的眼和或多或少蓬松多毛的尾。鼯鼠类是所有会滑翔的哺乳动物中最著名的代表,以东南亚最为丰富,邻近的亚洲东部和南部也有少数,另有飞鼠属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美洲飞鼠属分布于中北美洲。

松鼠类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其中松鼠属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属,多数成员分布于美洲,但是也有几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其他的树栖松鼠以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属种最多,体型差异也较大,其中东南亚和南亚的巨松鼠,如可见于我国广西、云南的两色巨松鼠体重可达2~3千克。非洲的树栖松鼠体型差异也较大,其中体型最小的成员体重仅10克左右。

地栖的松鼠以北美洲最为丰富,欧亚大陆北部和非洲也有不少。地栖的松鼠中包括一些体型较大的成员,如土拨鼠又称旱獭,大者体重可达8千克。常见的花鼠习性介于树栖松鼠和地栖松鼠之间,挖洞穴居,但也常在树上活动。花鼠分布于东亚北部,在美洲另有近20种与其相似的美洲花鼠,也有人将二者合并为一属。

台湾猴

台湾猴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体长44~54厘米,雌性体长36~45厘米,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2/3。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

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物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1仔。寿命可达20岁。产于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

蹄 兔

蹄兔科是蹄兔目前现存的唯一代表,体型似兔,脚上有蹄,脚掌有特殊附着力,适合爬树或在岩石上攀登。蹄兔为树栖性或地栖性,食植物或昆虫,背上有用于驱敌的腺体。蹄兔科有3个现存的属。蹄兔属仅蹄兔一种,分布广泛,分布几乎遍及非洲各地,也见于中东地区,是现存唯一可见于非洲以外的蹄兔。蹄兔无尾,腺体周围的毛为黑色,常出现在岩石地区。异蹄兔属(岩蹄兔属)有3~6种,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主要生活于多岩石的山区,无尾,习性接近蹄兔,但腺体周围的毛为黄色或白色。树蹄兔属有3种,分布于非洲北部以外的非洲各地,生活于树上,偶尔也在地面取食,有短尾,腺体附近的毛白色。

跳 羚

跳羚身体上部呈明亮的肉桂棕色,下部为白色。沿腰窝有一条巧克力棕色的宽条纹,面和口鼻部为白色,有一红棕色的条纹从眼部到嘴角,臀部为白色,尾巴较细,尾端有一簇黑毛。从臀部沿脊柱直到后背的中部,有一簇较长的白毛,通常沿脊柱折合起来形成一条很窄的袋状,一般看不见,只有在嘻闹或天气极热时,打开一会儿。双耳长,较窄,竖立。两性都长有角,从底部开始角的2/3有棱,其他1/3光滑,末端尖细向内生长。雌性后腿间有一对(偶尔也有两对)乳房。在博茨瓦纳测量的数据如下:平均体长15米(14~16),尾长25厘米(14~31),雄性肩高75厘米,雌性肩高60厘米,雄性体重41千克(33~48),雌性37千克(304~445)。

跳羚生活在干旱或半沙漠化的长有灌木丛的草原上。在干燥台地高原地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沙漠羚羊,几乎能够不喝水而生活很长时间。分布非常广泛。在有水心病(一种非常严重的热性传染病)的地方,跳羚很难存活。它食性非常广泛,随季节不同食物有所变化,但选择比较有营养的。采食草、草本植物、灌木、种子、豆荚类、水果和花,有时也刨开地表寻找瓜类,也选择对其他种羚羊有毒的植物。采食野生的瓜类来弥补体内水分的不足,采食土壤来补充体内矿物质的缺乏。

它为什么这样的忠诚

同学们,你家里养过狗吗?狗对人很忠诚,被传为佳话。虽然俗话说金钱是万能的,但买不到真挚的友谊和忠诚。也许只花你一部分的时间对它好,而它却将用一辈子回报于你。如果你愿意——狗知道怎样做感动人。真的吗?狗真的爱主人吗?狗对主人真的是忠诚吗?狗与人真的可以情感相通吗?

肯尼亚发生过这样的奇事:森林里一个新生女婴被丢弃,一条母狗发现了,径直将女婴叼着,离开了森林,穿过马路,钻进铁丝网,来到它窝中。然后,母狗把它和自己狗宝宝放在一起养护。

后来,有两个小孩在狗窝附近玩耍,听到女婴的哭声,走进发现狗窝中有小孩儿。回家告诉了大人,家长向警察局报案了,女婴被警察送进了一家医院检查了。

义犬救人的故事再次引出话题:你的狗是否真的爱你?

科学家、兽医及狗主人一直以来就对人与其好友——狗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人们在狗能否感知情感,尤其是爱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

狗的情感类似人的情感,包括所有哺乳动物,大脑中都有一个“快乐中心”,会受多巴胺的化学物质的刺激,调节激发快乐情绪。

例如,正在玩接物游戏的狗,“快乐中心”就会释放多巴胺,狗就会很高兴的。由于人类具有类似的大脑化学物质,难道我们因此能够假定狗和人类在情感方面比我们先前认为的更加相似吗?向人类寄托情感的一刹那,狗是可以获取快乐的。

据动物学讲师说,狗感知爱的形式可能不同于人类。狗之所以将全部情感都倾注在人类身上,是因为它是人类忠实的“奴仆”。

狗可以从对人类寄托的情感中获得快乐。狗越是给予我们更多的“聪明因素”,我们就会愈发感觉它们爱我们。这更有可能令我们给予它们更多关注,给予它们更多食物,给予它们更多到户外活动的机会——所有这些,都基于它们显示出的对我们的付出程度。

我们对狗的技巧和滑稽动作,表扬和赞赏,它们就会一直“爱”我们。可是,如果我们将自家的狗寄存到邻居家里,而邻居又像我们一样、出于相似的动机对待它们,我相信我们的狗会适应新生活,它们会像忠于我们那样忠于邻居。人们在狗身上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情感,探讨狗对主人的爱能不能迁移到邻居身上。

狗对人忠诚是纯粹的,是不讲条件的,就像长辈对孩子无私的爱一样。一般,狗会始终站在我们一边,即使在我们身陷逆境,境遇不好,它们也不会离开。这种爱与忠诚的情感是本能的。爱的光圈是群体意识。

灵长类动物学家经过研究表明,动物是有情感的。从行为上看,动物体验到情感时,行为具有价值。动物的群居必须能够了解并能与其他动物在情感互动的,这样才能使得这种群居的关系保持。

那么,狗如此爱我们人类,是否存在特殊的什么动机呢?科学家发现,动物都有群体意识。狼是狗的祖先,更是如此的,离群的狼是不可能存在多久的。

狗和人共同生活,它在自己的心中就已经把这个家里的每一个成员看成“狗群”里的一分子,群体的生存是需要每一个成员团结友爱和相互支持的。所以当发生危险时,至少它认为是危险时,它就会很自然地保护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当然,小狗对主人寻求保护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动物群体中都存在一个首领,条件是应该威武高大、凶猛厉害,这样才会得到群体成员的臣服。狗总会在家里找到这么一个角色,多数时候会是家里的男主人,所以它对男主人的话很温顺,而对于每天喂它的女主人就很一般了,对于家里的孩子,他们表现的是会漫不经心的对待了。

如果狗认为你在它群体成员之外,那它可就不容许了,这其实也是群体中主动驱赶非集体成员的习惯,不是我们说的“狗眼看人低”。

狗也是喜欢群居的动物,饲养的狗群中,会有头犬的,就像他们的首领一样,带领、支配犬群,对它们行使管辖权。头犬的首领地位通常用以下几种特定动作来表示:如允许自己而不允许对方检查其他犬的生殖器,不准对方向另一只犬排过尿的地方排尿。在头犬前摇头、摆尾、顽皮、坐下或躺着,当头犬走开时方可站住。等级优势明确后,敌对状态消失,开始成为朋友。狗有很浓厚的领域观念,我们经常见到狗到个地方就撒尿,其实它们是在用尿在做标记,标注出来它的“所辖范围”。狗的情感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爱呢,还是一种把戏而已呢?

狗有个独特的习性,就是能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孩子相处,而这天生的习性常取决于3—7周龄时与人接触“印记”的程度。如果犬出生的头两个月只和它父母或其他犬在一起,或没有真正了解人,很容易产生不爱和人交往且不好训练的情况。如果小狗刚出生就在人的爱抚下长大,它在内心中就把人当作了自己的朋友,人的气味就像刻在脑中了。慢慢地就养成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

科学家研究得出,狗的情感如狂吠、低叫,显示它们的愤怒,呲牙表示它们要进攻等等,这些能巩固狗群之间的沟通。那么,在小狗的眼中的这份情感,到底是不是真爱呢?难道是它们要从主人手中得到食物的一种伎俩,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科学在不断地发展,那么家犬高兴地摇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还有待于科学的研究之后给出结论的。但在狗的世界中,它们把自己的所有给了主人,把人类当做它们的活动中心。与人类能够忠诚相处,彼此得到对方的信任。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事实,人类选择了狗作为好朋友,是明智的选择。

水 獭

水獭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生长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

水獭是食肉目鼬科的1属,身体流线型的,体长约70厘米,体重可达5千克;尾粗长,由基部至末端逐渐变细,一般超过体长的1/2;四肢短,趾间均具蹼,类似鸭掌。体毛较长而细密,底绒丰厚柔软。体背灰褐,胸腹颜色稍淡,喉部、颈下灰白色,毛色还呈季节性变化,夏季稍带红棕色。

水獭共8种,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非洲和南北美洲的水域或湿地。水獭的游泳能力强,速度很快,主要动力为肌肉发达的长尾上下摆动,而后肢划水则起掌握方向的作用。在游泳中可左右翻转,上下自如。一次潜水可长达6—8分钟,惯于在水里追捕鱼群。水獭的鼻孔和耳道口均生有小圆瓣,潜水时能关闭以防水侵入。眼亦具特殊结构,以适应光线在水中的折射。水獭类全身毛被褐色,体毛短而致密,富有光泽,耐水浸,易干燥。

水獭善于游泳和潜水,潜水能力极强,一次可在水下停留2分钟,捕起鱼来像猫捉老鼠一样快捷。水獭属于半水栖兽类,主要栖息在河流、湖泊岸边、海岸及附近岛屿,从不远离水域。多穴居,水獭的洞穴较浅,常位于水岸石缝底下或水边灌木丛中。一般有两个洞口,其中一个开口在水下,活动范围较大,昼伏夜出,以鱼类、鼠类为主食,也吃小爬行动物、蚌、水禽和小哺乳动物。常在水质清澈或杂物少的水面觅食,它们捕食前常在水边的石块上伏视,一旦发现猎物,即迅速扑捕。饱食后在岸边或沙滩上休息。全年繁殖,怀孕期2—3个月,每胎产2仔。

水獭嗜好捕鱼,即使饱腹之后,遇到鱼群或成群的水禽时,往往大批咬杀,其数量超过进食量。这种无休无止地捕杀,对养鱼业危害极大。但聪明伶俐的水獭,经过半年训练,就可以成为一名为渔民效劳的捕鱼能手。

水獭的皮毛不但外观美丽,而且特别厚,绒毛厚密而柔软,几乎不会被水浸湿,保温抗冻作用极好,因此是贵重的毛皮资源动物,獭肝、獭骨还具有药用价值。中国水獭有3种,可见于全国各地。湖南、四川等地常有渔民驯养水獭,用以捕鱼。水獭毛绒丰密,常用做装饰,价值特高。云南系国内主要的水獭产区之一,1980年以前,全省水獭皮年收购量均在2000张以上,由于无节制的猎捕,加之开发建设使水域污染,现在数量稀少,亟待加强保护。

无尾熊

无尾熊属有袋类,小无尾熊在妈妈的袋里长大。虽然母无尾熊的袋子朝后但有似拉绳的肌肉使它能绑紧袋子保护幼小的宝宝。

无尾熊属于树栖动物。除非要移居、繁殖、觅食等状况,其余时间均在树上,喜欢独居,一日休息与睡眠约17—20小时,大部分在白天,夜间活动量较多,吃的树叶是低能量食物(很多动物吃了都会中毒的),从树叶中摄取所需大部分水份,偶尔还是会到小溪边喝水。

每年特定季节内无尾熊会有周期性发情,发情周期约为35日,为诱发性排卵。发情时有吼叫、下地走动、打斗等行为。雌兽与雄兽相遇后雌兽垂直抱着树干,由雄兽自后面垂直骑乘,再紧咬住雌兽后颈部不放,然后交尾。整个过程约1—3分钟。雌兽企图挣扎脱离雄兽。雌兽于配种后若怀孕会暂停发情,若无怀孕则约在接近配种后50日再产生周期性的发情现象。

无尾熊的怀孕期约34—36日。小熊刚出生时有19厘米长,05千克重。自母兽泄殖腔产出后花费数小时爬到袋内,然后紧咬袋中乳头不放。6个月开始把头伸出袋外,并开始长牙齿。8个月时候有0.54千克重,都在袋外但仍紧靠在母兽的肚上。9个月时约有1千克重,靠在母兽的背上,很少进袋里。10个月时仍保持在妈妈身边一公尺内。一年后约2千克重,逐渐离开母兽独立生活。

无尾熊的采食特性,采食桉树种,大叶桉、细叶桉、脂桉、赤桉、树脂桉、斑桉、灰桉、山蓝桉、玫瑰桉、柠檬桉、白桉、圆叶桉等。性喜采食嫩芽叶部分,但若遇到适口的部分,仍会继续从嫩叶采食至下面之成熟枝叶。

无尾熊属于夜行性动物,白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睡眠和休息。大部分的摄取食物、移动及社会行为通常发生在夜晚。无尾熊每天花在睡眠及休息的时间约18—20小时,约占80%的时间。每天有4~6次的摄食(约共占1~3小时),每次从20分钟至2小时不等,且摄食的行为常在黄昏进行。而移动等其他行为,只占每天活动的小片断。

由于无尾熊吃的是高纤维、低热量的食物,必须保持体力,所以一天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休息和睡眠。和大部分的有袋动物不同,他们不会筑巢,也不会躲在树洞中,而是直接坐在树叉间休息。天冷时会背风缩成一团,以背部的厚毛抵御寒风,天热时则四肢展开,腹面向下挂在树上或树叉间。

动物园自小无尾熊死亡后,曾接到许多民众的电话,表示小无尾熊看似健康,为何说走就走了呢?也有许多人对于动物同在动物幼体(小宝宝)的处理方式上提出疑问或建议。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你们已知道夏娃是第一次当妈妈,没有养育小宝宝的经验,怎么不直接把小无尾熊拿出来人工养育?”

从生物学上的观点来看,无尾熊属于有袋类动物,它们的母体在怀孕时期因缺乏类似哺乳类动物的完整胎盘构造,所以幼儿不能透过胎盘从母体获得养分,早早就产出。小无尾熊刚生出来时才只有2厘米大,05公斤重,是典型的“早产儿”。眼睛尚未睁开的小无尾熊必须靠触觉爬至母亲的育儿袋中,吸取母亲的乳汁继续发育,这段从产道(泄殖腔)至袋中的路程虽短,但对无尾熊来说谷口是一大考验。根据澳洲提供的资料指出,无尾熊第一胎的幼儿死亡率高达71%,除感染、意外等,无尾熊在先天上胎盘发育的劣势是一大因素。目前世界上仅存澳洲大陆的动物在演化上,因为没有许多哺乳类动物与其竞争,算的上是有袋类动物的天堂了。

动物园为何不将无尾熊宝宝带离初为母亲的夏娃身边来人工哺育呢?有很多原因:

①无尾熊宝宗因为早早就产出,需在母亲的育儿袋中吸取乳汁,母体乳头藏在袋中,如果人工哺育,如何取得母体的奶水呢?人工配方的奶水绝对和母乳的营养成分有差异,人类的小宝宝在妈妈怀中10个月才生出来,已经比有袋类宝宝强壮多了,但大家还是提倡妈妈应该亲自喂予母乳,就是因为母乳含有一般奶粉中所没有的有益抗体或营养物,可以提高宝宝的免疫力。如果把无尾熊宝宝带出母体,母乳的取得是很大的问题。

②虽然人类怀孕时会定期做健康检查来了解宝宝发育的状况,但在动物世界中,经常干扰,对怀孕的母体并不适合,尤其是有袋类动物。干扰母体可能会使动物产生紧迫性而导致流产,对宝宝不利,宝宝藏在育儿袋里,如果经常要称重,一来不是那么容易取出宝宝,二来造成袋内细菌感染的机会大增,這些都会让无尾熊宝宝的死亡率增加。

③无尾熊宝宝在母亲袋中成长到5个多月时,需要开始吃一种婴儿的副食品,也就是母亲的软便(pap)。这种软便含有来自母亲盲肠中的半消化糊状叶子,里面有微生物菌落,小无尾熊吃了以后将来就可以消化尤加利叶子。无尾熊宝宝会爬至母亲的肛门口并不断地舔,以刺激母亲释出这种副食品,这也是人工哺育无尾熊无法取得的必备食品。

浣 熊

浣熊属于哺乳科,食肉动物。需要注意的是,浣熊与熊不是同一科,但是是类似于熊科的杂食性动物。浣熊从体态上讲,体型较小,一般不超过10千克,最小的不到1千克。体粗,肢短,尾长。形态和结构略似熊科,但体型要小很多,并有较长的尾,树栖性比熊科更强,食物中动物性食物的比例要大些,浣熊常常把捕到的食物放在水中洗去泥沙,因而得名“浣熊”。

浣熊主要靠触觉感知周围的世界。它们的脚觉发达,经常用前爪捕食和吃食,使用前爪几乎同猴子一样灵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浣熊在它的北美洲老家被称为“raccoon”——这个源自北美印第安语的名字意思是一种“用手抓挠”的动物。

浣熊属包括7种动物,主要分布于美洲的热带和温带地区。在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诸岛有一些同属的成员,它们有时都被并入浣熊一种。浣熊科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属是长鼻浣熊属,包括分布于巴拿马到巴西北部的南美浣熊(赤)和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到中美洲的白鼻浣熊(白鼻)。长鼻浣熊身体比浣熊瘦,吻部很长,是浣熊科唯一长吻的代表,主要吃昆虫等各种小动物,也吃果实和蜥蜴等较大的动物。美洲的浣熊中最特殊的是蜜熊,蜜熊分布与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从墨西哥东南部直到巴西。蜜熊喜欢吃果实和昆虫,特别喜欢甜食,会区蜂巢盗吃蜂蜜。蜜熊的树栖性很强,尾巴具有缠绕性,在食肉科目中,只有两种动物的尾巴有缠绕性,另外一种是分布于东南亚的猫型类的熊狸,二者无论是分布还是亲缘关系均较远。

浣熊的显著特点是毛茂密、带有斑纹的尾巴和黑色的面孔。这些动物喜欢居住在池塘和小溪旁树木繁茂的地方。

浣熊喜欢栖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树林中,浣熊还是优秀的“游泳健将”,它们大多成对或结成家族一起活动。

浣熊科动物也是一类偏离于肉食性的动物,且属于杂食性动物,吃鱼、蛙和小型陆生动物,也吃野果、坚果、种子、橡树籽等。

浣熊筑巢于树洞,白天浣熊整天睡觉,捕食都在夜间进行。它们靠触觉在浅水和地面上寻找猎物,一旦得手,浣熊会抓住、翻动并仔细察看猎物。但只有当它靠嗅觉肯定食物没有问题时,才会享用捕捉到的猎物。

寒冷地区的浣熊在洞穴和空心树干中度过冬天。尽管它们睡眠很深,但不属于冬眠,只要有轻微迹象表明天气转暖,它们就会离开栖身之地,出来活动。

公浣熊会同时与几头母熊交配,但母熊一般只接受一位求偶者。平时温驯安详的公熊在交配季节常常会互相叫嚷和厮打。

春天,母熊通常会在大约九个星期后产下3~5只幼熊,并且独自照看它们。它们会全家在一起生活将近一年,然后幼年浣熊便会离开母亲。

浣熊的主要敌人是人类。浣熊的毛皮备受青睐,因此人们到处都在捕杀浣熊,特别是在美国南部。而自然界的敌人包括山猫赤狐郊狼及猫头鹰(估计多是些幼体)。有趣的是,318条短吻鳄的胃中只有4条发现有浣熊的残体。

鸵 鸟

鸵鸟现在主要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部分地区。因其产于非洲,故又叫“非洲鸵鸟”。

告诉你,鸵鸟可是绝对嗜水如命!它们喜欢洗澡、蹚水,哪怕就只在水中胡乱扑腾一通,也觉得非常过瘾。就像我们在水上公园游玩要注意安全一样,鸵鸟玩水时也很注意防备贪婪的鳄鱼和其他的敌人。尽管如此,这些大鸟通常还是会毫无顾忌、忘乎所以地在水中玩耍嬉戏。

鸵鸟主要以植物的颈、叶、种子、果实及昆虫、蠕虫、小型鸟类和爬行动物等为食。

鸵鸟的繁殖期在旱季,有求偶争斗的习性,雌性以沙地掘浅坑为巢,每产10~13卵,孵化期约42天,约3岁性成熟,鸵鸟寿命很长,大约60年。

鸵鸟卵很大,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只鸵鸟汇聚成一群活动。它们还常用沙土和砾石将蛋覆盖,以保持一定温度。在孵化末期,鸵鸟会将一些蛋推滚到窝边缘,有利于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雏鸟很快就能随鸵鸟四处游荡。

雌性鸵鸟在白天孵卵,而雄性鸵鸟则在夜间孵卵。由于雌鸟在儿女出生前需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所以,儿女降生后通常由雄鸟负责喂养。总之,雄鸟和雌鸟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雄鸟们有时候难免拳脚相向,较弱的一方常常会丢下自己的孩子逃之夭夭。这时,获胜一方会责无旁贷收养这些可怜的孩子。

鸵鸟常常数只共用一个巢穴生儿育女。每次大家可能会产40个卵,但一个巢穴只能容纳20个左右。所以,处于统治地位的母鸟将会决定哪一些留下,哪一些要抛弃。不待说,她会把自己的骨肉全都留下。舐犊之爱,母性也。虽说有点自私,却也无可厚非。

鸵鸟是现在世界上生存着的最大的鸟。雄鸟高约275米,体重300多磅,虽然它们不会飞,但鸵鸟坚硬的脚爪补偿了这一缺陷,跑时以翅扇动相助,一步可跨8米,每小时可以奔跑70千米。由于它们像骆驼那样,可以在热带沙漠中奔跑,所以它们被称作“鸵鸟”。

人们中有“鸵鸟政策”的说法,说是鸵鸟平时胆子很小,遇到危险时,就把头钻进沙堆里,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了,就以为别人也看不见它,以此来躲避危险。其实,这是一种误传。鸵鸟的胆子确实不大,但是它们有强大的自卫武器——那双健壮而有力的腿,可以向任何进犯它的敌人反击,用腿踢敌人。再加上每只脚上有长达17厘米的脚趾去抠抓敌人,有时鸵鸟确实把头插入沙子里,但那决不是害怕,只是想吃点沙子,以帮助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鸵鸟一般以有浆汁的植物为食,有时也吃些蜥蜴和其他甲壳类单位充饥。

尽管大自然的进化“剥夺了鸵鸟飞翔的权利”,它们还是凭借强有力的双腿,在生存竞争中争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鸵鸟通常会坐在草地上,这样可以降低被敌人发现的危险。它们长长的脖子可以作为潜望镜来观察周围的动静,让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它们很机敏,知道如何保证安全,对周围的动静也会有好奇心。所以,鸵鸟的坐姿既能满足自我保护的需要,又能满足对新奇事物的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