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春,北京石油学院,一名衣着整洁、身材挺拔、双目炯炯、满脸欢喜的年轻学子,脚步轻快地向男生宿舍快步走来。
室友们回头望向走进宿舍的秦立民,纷纷向这位排行最小的室友发问:“立民,系主任那边怎么说?”“你的心愿能实现吗?”“秦立民,你倒是快说呀,学校同意你申请去玉门油田了吗?”“看他的表情,应该是成了。”
在这连珠炮式询问和室友们如兄长般关切目光注视下,性格内敛、不善表达情感的秦立民长长舒了口气,缓缓点头,轻声说道:“嗯,同意了!”
继承父亲之志,投身祖国的石油工业,这是秦立民选择就读北京石油学院的初心。至于秦立民为什么坚持一定要去玉门油田,则要追溯到他幼年时那段难忘的记忆……
那时的秦立民虽然只有六岁,但记忆已经是很牢固的了。
一天,母亲突然神色慌张地匆匆收拾好行李,牵起秦立民就赶往火车站,她要带着幼小的儿子坐火车去往大西北一个叫做玉门的地方。
三天三夜的旅途中,母亲极少开口说话,总是盯着窗外出神。列车进入了荒芜的西北大地,母亲的脸色愈加苍白凝重,眼神也更多透出悲伤之情。年幼的秦立民也越来越感到不安,他想一定是出了什么大事,他甚至想到是不是父亲遭遇意外受了重伤。但又不敢向母亲求证。其实小立民对父亲的记忆和印象更多的是来自家里那张泛黄的照片上。
这些猜测在秦立民幼小心灵深处来回翻腾着,直到火车哐当哐当驶进玉门车站时才暂停下来。那个下午,当小立民和母亲走出玉门火车站时,正遇到沙尘天,黄沙飞舞,漫天的沙尘让小立民喘不匀气、睁不开眼,他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小手牢牢地拽着母亲的衣襟,生怕一阵狂风把母亲吹没了。这,就是玉门给秦立民的最初印象。
母亲一手拎着行李,一手紧紧将儿子揽在身边,迎着风沙,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一排土坯屋。屋前站着的两位伯伯将他们母子俩引进屋子,他们与母亲低语几句就离开了。屋子里面的陈设简陋陈旧,一张桌子、一张椅子、屋子角落有个土炕。可能是窗户和屋门有缝隙,在屋里依然能够听到呼啸的风声,闻到浓浓的沙尘味。好在屋中有个小铁皮火炉,炉上的一个旧铁皮烧水壶冒着热气,这多少解除了一点小立民心中胆怯和寒意。
“妈妈,我们来这里做什么呀?”小立民终究还是怯生生地向母亲提出了憋在心里的疑问:“是不是爸爸出事了?”
母亲环顾着这小小的土坯屋,眼里盈满泪水,两手紧紧抓住桌边,半晌才声音颤抖地对儿子喃喃细语道:“民儿,爸爸在工作时受了重伤,已经离开了我们。”说到这儿,母亲的泪水已经挂满了面颊。小立民扑到母亲怀中,伤心地抽噎起来。母亲一边给儿子拭泪,一边继续给儿子讲述着:“这件小屋就是你爸爸曾经住过的地方。当年他带着雄心壮志来到这里,为国家找油田、采石油,这里有他的梦想啊……”
“抗战初期,你爸爸参加了国⺠政府的⻄北地质矿产试探队,那个时候,这里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可是你爸爸没有推辞,来到这里后也从没有抱怨,那个时候,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为国家开凿出第一口油井。”
小立民静静地听着母亲的讲述,他似乎已听不到土坯房外肆虐的风声,他被父亲的故事感动着,他为父亲自豪,为父亲骄傲。
妈妈拭去眼角的泪水接着说道:“如果成功了,那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对于你爸爸来说,报效祖国是他的人生理想和毕生追求。”这句话深深印在了秦立民的脑海里,在他小小的心田种下了一棵“为民族争气,”的种子,
便是从那一刻起,秦立民儿童时候的记忆和每夜梦乡都被一望无际的油田和那一口留有父亲身影的油井死死地包裹和萦绕着。
思绪收回,秦立民语气坚定地说道:“你们都知道,玉门,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长大后去玉门油田为祖国开采石油这是我儿时的梦想。”秦立民的回答简单明了,又透着执着。
舍友们看了看秦立民,无奈地叹了一口气:“你就是又轴又犟,要知道院里可是想让你毕业留校的,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留校任教,都比去玉门强啊……如果你在那里待不下去,或者不愿意在那里待了,再想调回北京,那可就难了!”
秦立民的表情微微一顿,双手握紧军绿色书包的书包带。室友们说的这些,他又何尝没有想到?院系主任之前找他谈过话,学院已经准备推荐他去莫斯科大学留学深造,他明白自己一旦放弃,就意味着人生的轨迹从此将大不相同。秦立民内心也不是没有过犹豫,也不是没有过动摇,他暗恋着的女孩也劝过他,希望他能陪她一起去莫斯科留学。女孩的言语尽管含蓄,但是秦立民知道,只要出去了,两人的感情也都是水到渠成。
但是一想到十三年前的那个下午,想到风沙停止后落日的余晖映照天际,想到母亲带着他步量过的父亲用生命打下的那口油井,想到母亲这十多年来的含辛茹苦和谆谆教导,瞬间,不管是留校工作还是出国留学,这些念头都消失的无隐无踪,留在秦立民心头的只有三个字:去玉门!
秦立民在心中暗下决心,不论地处大西北的玉门有多么艰苦,即便是黄沙漫天,即便是大雪绵延,自己也绝不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