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FBI解读谎言内幕,测谎专家是如何炼成的

书名:
FBI谎言心理解读术
作者:
吴昱荣
本章字数:
16879
更新时间:
2021-01-21 15:48:58

说谎者的目的,没有无缘无故的谎言

在欧洲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当真理还坐在那里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出很远了。”的确,现今社会到处都能看到谎言的足迹。无论它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无论它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它都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

面对谎言,一个成熟而富有理性的人往往会拿出一种平常的心态,他首先会探究这个谎言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目的,然后再进一步判断它的危害性。换句话说,剖析一个人说谎的真正原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着20年破案经验的FBI特工朗斯·特福曾对此做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人们说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八种理由。

1.为了自我保护而说谎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在无意识中忘记那些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就算有时想起来也想办法狡辩,并试图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这属于人类本能的自我保护,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人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这种机制。比如,当学生不想上学时,他们习惯谎称自己生病了;当上班族因自己睡过头而导致迟到时,会辩称路上堵车很厉害。其实,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谎言就会发现,这类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谎言是数量最多的。

2.为避免尴尬而说谎

人们经常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提前为自己设定一些防范性的托词,以此作为失利时防止自己陷入尴尬境地的借口。比如,在一些竞技游戏或比赛中,有的人明明实力很强却会在口头上示弱,贬低自己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谦虚,更是为自己可能的失败找借口。

3.为获得利益而说谎

有的时候,人们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说谎,这种现象在商业活动中比较常见。比如,销售员介绍、出售公司的产品时,他们的谎言便会大行其道。当然,他们之所以会不惜言过其实地美化、宣传自己的产品,主要是为了获得某种特定的好处。

4.为摆脱困境而说谎

每个人都有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规避对自己有害的信息的心理倾向。因此,当人们身陷困境时,往往会选择用说谎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

5.为迎合别人而说谎

如果有人问:“你难道不认为这件衣服的尺寸对我来说十分合适吗?”大多数人都会回答:“是的,真的很合适。”假如有人问:“可以借我100元钱吗?月末我会还你的。”因为碍于面子,人们一般会说:“当然没问题!我很乐意这样做。”尽管人们内心很不情愿,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还是会强迫自己做出附和的姿态,说出对方期待的答案,以便博得对方的好感,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6.为掩饰自己的感情而说谎

在日常生活中,说谎行为大多会发生在对对方没有什么好感,并且很想拒绝对方的情境下。比如,人们一般不会直接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说“我不喜欢你”或“我很讨厌你”,假如真的像这样原原本本地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那么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一定会恶化,甚至无法挽回。所以,人们为了将自己的厌恶之情隐藏起来,便会在表面上尽量装得心平气和一些。

7.为了哗众取宠而说谎

为哗众取宠而说谎主要指那种自吹自擂、虚张声势的行为。比如,原本没有恋人会谎称自己已有恋人;明明办不到的事情却谎称自己可以轻松搞定。其实,人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想在人前显示自己的魅力,或证明自己的能力,进而引起别人的注意和重视。可以说,这种谎言通常是由于人们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很无能的虚荣心在作祟。

8.为满足欲望而说谎

当婚姻不幸的人被问及“为什么要嫁给那种人”时,很多人常常会违心地回答:“婚前不太了解对方,等到真正一起生活之后,才发现两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根本合不来。”其实,人们往往会在先前的欲望没有办法获得满足时,对能够满足当时那种心理空虚感的人和物表示认同与接纳。心理学将这种现象叫做“代偿行为”。有些人会选择跟过去的恋人有相似之处的人为结婚对象,并经常对二者进行比较,这就是对“代偿行为”的有力证明。

FBI探员支招

尽管谎言令人深恶痛绝,但善意的谎言也是能够让人接受的。今后,我们在面对一个个谎言时,一定要发掘它背后的真正意图和目的,不要盲目地否定说谎者。当然,我们更不能天真地相信别人所说的每句话。

摘下虚假的面具,识别一万零一个表情

训练有素的FBI探员最擅长的就是识别细微表情,在跟犯罪嫌疑人斗法的过程中,FBI探员通过面部的各种表情——亲密时的表情、闹矛盾时的表情、说谎时的表情等来判断其细微表情所传递出的真正想法,从而成功摘下了犯罪嫌疑人虚假的面具。

FBI探员正在审问一场情杀案的相关嫌疑人,男下属绝口否认跟遇害的女老板有任何工作之外的关系。下面是调查员找到的两段录像。

录像1:这是他们在一起的画面,女老板和男下属的眼神和笑容等面部表情都很相似,假如不说,很多人会以为他们是一对情侣。

录像2:女老板故意跟别人交往来激怒情人男下属,视线表露了心迹;同时,男下属面带狞笑,暗含怒气。

情侣之间不经意模仿会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无声移情效应”,这一种面部肌肉神经模仿运动,会令两个不同之人的轮廓,鼻子和嘴角动作变得相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夫妻相”。根据两段录像的内容, FBI判断男下属说的是谎言,他跟女老板肯定有暧昧之情。

做出了初步判断之后,FBI探员不动声色地继续询问,问他与被害者是否有更亲密的关系。男下属仍然竭力否认,可是在说话时,他眼睛虽然看着警方,而手却指向了另一个方向。

事情发展到这里,FBI已经百分之百地肯定嫌疑人在撒谎,因为一个人假如说的是事实,他的眼神和手指指的方向应该是一致的。

后来,FBI加大审讯力度,很快,男下属说出了实情,他和女老板的确有男女之情。

摘下别人虚伪的面具,最重要的就是不断识别对方最细微的、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不断积累自己的判断经验,从而在沟通交流之际轻松掌握对方的真实内心,这样一方面可以成功防范别人,甚至将计就计引对方入局;一方面可以谈笑间化解危机,险中求胜。

保罗·埃克曼研究发现,人的脸部像一张表情地图,有43个组成部分,所有的肌肉组织可以做出1万个以上的表情,只要你愿意,脸部的肌肉可以通过控制皮肤组织推动出任何表情,呈现出任何面具。既然如此,面对复杂多变的面部表情,我们该如何据此判断一个人是否在撒谎呢?表情的持续时间可以帮我们辨别谎言。

一般来说,人类会产生7种情绪:愤怒、恐惧、厌恶、惊讶、难过、愉快和轻蔑。除了那些极其强烈的情绪感受,比如欣喜若狂、勃然大怒、悲恸欲绝等之外,正常的表情一般只会持续1~5秒钟,就算是非常激动的情绪,其表情也不可能持续太久,只能是一阵阵地、短暂地出现。

假如一个表情持续(暂停)时间过长,比如10秒钟或10秒钟以上的时间,或者停顿超过5秒钟,那说明这个人很可能是在撒谎。以吃惊的表情为例,一个人对某件事情表示吃惊,那么从表情开始到结束,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秒钟,假如这种表情持续得时间很长的话,就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嘲弄式惊讶,也就是故意装出惊讶的表情来嘲弄对方;二是,装出惊讶,也就是没有受惊却故意摆出惊讶的样子来;三是,象征性惊讶,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怎样装出惊讶的表情,但是装得像的却没有几个,因为自然的惊讶表情起始时间与消逝时间都很短。

如果一个表情持续的时间过短的话,那也通常意味着谎言。比如,商场里的售货员接待衣着寒酸的顾客时,笑脸相迎中可能闪过1/2秒不到的轻蔑的嗤笑。

丽莎是名重度抑郁症患者,她对主治医生说:“我想要回家看看。”提出请求的时候,她显得神情愉悦而放松,不时地眯起眼睛微笑,并且还摆出一副撒娇的模样。这样的表情蒙骗了医生,她获得了批准。

令人震惊的是,丽莎在回家之后,尝试了3种方法自杀,幸运的是她都没成功。事后,心理学家将当时的视频反复播放,在用慢镜头仔细检视时,他发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那是一个生动又强烈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续了不到1/15秒。

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想掩饰内心时,一般会通过微笑、点头等来打掩护,但脸部的细微表情,如眉毛斜垂、抿嘴、以手掩面等,仍会不经意间将真实的态度和情绪泄露出来,只不过我们大多数时候并没在意罢了。

著名的“奥赛罗错误”就是丈夫错误地断定妻子故意用惊恐来掩饰她有外遇的秘密,于是动手杀了她。事实上,他错判了妻子的表情,妻子所表现出来的害怕仅仅是因为丈夫对自己的不信任,一时的失误导致英雄失去了自己的挚爱。在识别面部表情时,一定要多多用心观察,以免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

FBI探员支招

假如不能读懂虚假“面具”背后的真相,就可能犯下“奥赛罗错误”。而如果我们平日里多注意观察人们的面部表情,仔细揣测他人表情的细微变化,那我们就可以识别那一万零一个表情,揭秘真相,更好地理解别人。

慧“眼”识心,远离谎言陷阱

在非语言信息中,眼睛所传达的信号是最有价值的,因为瞳孔的运动是独立的,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假如我们掌握了眼睛受心理状态变化所产生的特有表现,就能够轻松判断出对方是否在说谎了。

莉莎和乔治结婚十几年了,感情一直很好,俗话说“夫妻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几年他们历经风雨和磨难,终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企业,生活品质也在直线上升。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莉莎就发现丈夫总是早出晚归,而且也不再像过去那样什么事情都跟自己讲。莉莎的危机感越来越重。

终于,莉莎鼓足勇气,准备跟老公好好谈一谈。这天晚上,面对半夜归来的丈夫,她开门见山地问:“乔治,你晚上去哪儿了?”

只见莉莎的老公迟疑了一下,眼睛先是看向左上方,瞬间又偏向右上方,几乎在同一瞬间他回答道:“我还能去哪儿,当然在公司加班,处理公务,你还不知道我嘛,我是个典型的工作狂。”

“可是我给你办公室打电话,怎么没人接呢?”莉莎继续问着。

这时,她老公完全把头偏向右边,故作轻松地说:“我晚上闹肚子,上了好几次厕所,你都不关心下我的身体,还总不停地盘问我,唉……”

莉莎知道老公说的不是事实,但也没什么证据,就没再问下去。后来她咨询了一位研究心理的朋友,才证实了自己的怀疑。莉莎的朋友对她说:“人在回忆过往的画面时,眼球会偏向左上方,假如是在创造或构建的画面,眼球则会偏向右上方。”

莉莎的老公在回答第—个问题的时候,眼睛先是向左看,这说明他在回忆“今晚去哪儿了”,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假如他没有说谎,那么他会在此刻告诉妻子自己的去处。但他没有,他的眼睛在瞬间偏向了右上方,这说明他在开始创造画面,也就是编造谎言。后来的几个问题,因为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有了应对策略,所以他将整个头部完全偏向右边。

在生活中,假如多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人在想事情时都习惯把头偏向一边,而眼睛跟头的方向往往是一致的,这在小孩儿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当有人问一个问题时,假如他们把头偏向左边(多数人的记忆区在左边),则说明他在检索过去的记忆画面,寻求经验;假如他们把头偏向右边,则意味着这个问题对他来说是新的、第一次遇到,他正打算创造一些新的画面。

除了眼睛的偏向方位能帮助我们判断对方是否在说谎之外,对方的瞳孔扩张以及目光锁定的焦点也能为甄别其是否言不由衷提供证据。

在费尽周折之后,一位收藏家终于竞拍到了自己寻觅已久的世界名画,可是就在他要伸手接过名画之际,现场出现了混乱,名画突然之间不翼而飞了。

恰好爱好收藏的FBI探长也在场,他淡定从容地告诉大家:“画并没有丢,仍然在现场,只是被藏起来了。”很多人都笑他大言不惭,只见FBI探长清清嗓子:“我知道画在哪里。”他一边说,一边环视为数不多的竞拍者。

探长慢慢地走向房间最里面的落地长瓶,并把它抱到众人面前:“我可以肯定,名画就在这里面!我们这就砸开瓶子来看……”同时,他眼睛紧紧地盯着围观的人。就在瓶子快被砸掉之时,他突然哈哈大笑,指着一个人说:“你就是那个盗画的人。”

结果,没多久惊慌失措的嫌疑犯就招供了,画确实是他跟几个同伙合作盗取的。见大家都很惊奇,FBI探长解释说:“其实这也没什么,我只是发现当他得知我能找到画时,他就心虚了,瞳孔突然放大,目光也闪烁不定,而且当我要故意砸掉瓶子时众人都在看瓶子,只有他在向上看,这说明他就是那个偷画的人。”

人在言不由衷时,瞳孔一般都会迅速放大,假如你是一位生意人,那么你肯定知道这一点。跟顾客做买卖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你开出了一个价格,顾客说:“太贵了,再打—个折扣还差不多。”假如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瞳孔变大了一些,那说明你开出的价格没有超出他能承受的范围;假如对方瞳孔一下子变大了很多,那说明他现在非常兴奋,你开出的价格比他想象的还要低。

还有些人,他们的眼睛在撒谎时不敢正视对方,而且会频繁眨眼、目光闪烁不定。当然,这类人的谎言也是最容易被识破的。不过,现在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知道左顾右盼很可能招来怀疑,所以在撒谎时他们会尽量保持目光坚定。心理学家就专门对此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只有大约30%的撒谎者会目光闪烁不定,而有70%的撒谎者在撒谎时都目光坚定,很少有被识破的。所以说,我们在根据眼睛判断一个人是否在撒谎时,不能仅仅看某一个因素,还要观察他的瞳孔、眼睛朝向,等等,综合起来判断,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更为可靠。

FBI探员支招

要想做到慧“眼”识心,我们就要掌握多种有价值的判断技巧,比如,瞳孔在明显的收缩或扩张时,他真实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目光飘忽不定或异常坚定时,他是否有所企图。假如你很想知道一个人是否在编造谎言,还要多观察对方眼球转动的方向。这些技巧将帮助你破除谎言,看清你身边的人,使你远离谎言的陷阱。

喜欢说实话的双手,不要忽视下意识的手势

FBI的拉斯·博尔特探员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说谎者所有下意识的反应都是因其情绪上的波动而引发的。人们在说谎时,最不可靠的信息就是人们最容易自我控制的部分,比如语言,因为它已被人们反复操练。而最值得信赖的线索则是人们下意识的手势,因为它是很难被人刻意控制的。”

为什么说手势很难被控制呢?研究者发现,人手上共有27块骨头,其中手腕处有8块鹅卵石状的骨头,这些骨头通过一个网络状的韧带结构相互连接,并依靠肌肉的拉伸实现关节的各项活动。这就是说,双手跟大脑神经的关联之多超出我们想象。下面是拉斯·博尔特探员结合自己多年的办案经验总结出的六种经典说谎手势,让我们跟着他学习一下吧!

1.摩擦眼睛

如果一个孩子不想看见某样东西,他通常会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假如一个成年人看到令自己倒胃口的事情,他也会做出摩擦眼睛的动作。事实上,人们经常通过遮挡眼睛、摩擦眼睛等动作来自我安慰,试图阻止自己目睹欺骗、怀疑、不愉快的事情,并避免自己面对那个正在遭受欺骗的人。

2.触摸鼻子

触摸鼻子的手势也很常见,一般指用手在鼻子的下沿快速地摩擦几下,或者仅仅是略微轻触。这个手势往往表明说谎者正在掩饰自己的谎言。

在说谎时,人体会释放出一种名为儿茶酚胺的化学物质,进而引起鼻腔内部的细胞肿胀。此外,人说谎时也会导致血压有所上升,而血压的增强会导致鼻腔内膨胀,从而致使鼻腔神经末梢传送出刺痒的感觉。基于上述两种原因,人们说谎时会频繁地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缓肿胀、发痒的症状。

值得关注的是,触摸鼻子的手势最好结合其他的非语言信息进行解读,不然很容易出错。比如,有的人因为花粉过敏或处于感冒状态时也会不断触摸自己的鼻子。其实,正常的鼻子发痒是非常容易辨别的。正常情况下,单纯的鼻子发痒只会引发人们反复摩擦鼻子这个单一的手势,而跟人们整个对话的内容、频率和节奏等没有任何关系。

3.抓挠耳朵

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经常会采用双手堵住自己耳朵的方式来逃避父母的责骂;对于成年人来说,假如他觉得自己听得够多了,或想隔开某些不愿接受的内容时,便有可能做出抓挠耳朵的动作。

抓挠耳朵的手势有多种变化,如拉扯耳垂,摩擦耳廓背后,把指尖伸进耳道里面掏耳朵,把整个耳廓折向前方遮住耳洞等都属于抓挠耳朵。此外,抓挠耳朵的手势往往也表明当事人正处在焦虑的状态中。比如,查尔斯王子在步入宾客满堂的礼堂,或经过熙攘的人群时,常做出抓挠耳朵和摩擦鼻子的手势,这些举动说明了他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4.用手遮住嘴巴

这个姿势跟触摸鼻子一样。下意识地用手遮住嘴巴,往往表明说谎者试图抑制自己说出那些谎话。有的时候,人们也会用几根手指或紧握的拳头遮住嘴巴,其含义都是一样的。有的人还会假装咳嗽来掩饰自己遮住嘴巴的手势,不过是欲盖弥彰罢了。

在说话时,一个人遮住了自己的嘴,这很可能意味着他在说谎。假如你在发言时看到有听众捂着嘴,那么通常代表他们觉得你可能隐瞒了某些事情。遇到这种情况,你最好立刻停止发言,并询问听众:“有什么问题吗?”或“有的朋友可能不太赞同我的观点,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5.拉拽衣领

说谎的时候,敏感的面部与颈部神经组织会产生刺痒的感觉,因此人们常通过摩擦、抓挠的动作来消除这种不适。这种生理反应不仅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在疑惑的时候会抓挠脖子,还能解释为什么说谎者在担心谎言被识破时会频繁地拉拽衣领。要知道,说谎者一旦察觉到听者开始怀疑自己,那他的血压就会上升,脖子也会不断冒汗,他往往需要通过拉拽衣领来缓解这种状况。

此外,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遭遇挫败时也会用力拉拽衣领,以便让凉爽的空气钻进衣服里,使自己冷静下来。

6.抓挠脖子

抓挠脖子的手势一般指用食指抓挠脖子侧面位于耳垂下方的那块区域。拉斯·博尔特探员观察发现:人们每次做这个手势时食指会习惯性抓挠5次,而这个手势的含义是疑惑、不确定。当这个手势跟口头语言不一致时,矛盾会格外明显。比如,某个人嘴里说“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可他又做出抓挠自己脖子的动作,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他根本没有理解。

FBI探员支招

FBI的警探们早就发现,人的双手与大脑之间的神经关联远远多于人体的其他部位,所以他们常常通过观察被调查人的双手及手势来解读其内心的情绪状况。特别是在说谎的时候,人们的手通常不会闲下来。

说谎的标识,有些肢体语言必须参透

一位知名作家曾经说过:“说谎已经成为人在社会上生存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不假思索地说谎,如“你这样穿一点儿都不胖啊”、“过些天我找你喝茶”、“我今天不能去公司上班了,我生病了”、“我给你打过几次电话,但打不通”等。对那些作奸犯科的罪犯们来说,说谎更是家常便饭。除非拥有先知先觉的能力,不然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被骗。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使用读心术去判断和辨别我们周围的种种谎言。

乔·纳瓦罗是一名曾在FBI任职的资深探员,他研究读心术数十年时间,对于如何识破别人在谈话中的谎言的技巧颇有心得。在审讯犯罪嫌疑人时,乔·纳瓦罗经常细心观察对方的各种行为,特别关注其肢体动作是否自然。他发现,自然或非自然法则可以帮助我们检测和察觉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无论是动作频率还是动作幅度的增加,都意味着某个问题可能令对方感到不适,或对方正在说谎。

有一次,乔·纳瓦罗奉命询问一名嫌疑人:“你认识莫妮卡小姐吗?”这位嫌疑人表情镇定,回答说:“不认识。”但在说话的同时,他摸了一下自己的脖子。乔·纳瓦罗马上觉察出了异样。尽管他不清楚嫌疑人是不是在说谎,但他明白,嫌疑人对这样的询问感到紧张,以至于他要在给出答案后做出摸脖子的动作来自我安慰。各种安慰行为一直是乔·纳瓦罗审讯过程中关注的重点。

探员趁热打铁,继续询问嫌疑人:“是吗?可据我所知,你们是有交情的,难道是我的资料出了问题吗?”说完,还扬了扬桌前的公文袋。嫌疑人果然心中有鬼,在这样的追问下,他的眼神显得极其恐惧、紧张。抓住时机,乔·纳瓦罗态度温和地说:“你好像有事要说,假如有的话,请一口气说完吧!”

嫌疑人叹了口气,说:“唉,是的,我认识莫妮卡小姐。”接下来,他还交代了跟莫妮卡一起策划的一宗诈骗案。就这样,乔·纳瓦罗仅仅用半小时就侦破了一宗大案。

其实,看穿他人的谎言是有技巧可循的,正如乔·纳瓦罗所说:“只要注意观察对方动作上瞬间的、突然性的变化,就能找到真相。”如果能平心静气地认真观察,你会发现在跟同事、客户或其他人的交往中,一个耸肩、一个搓手、一个抿嘴都可能成为说谎的标识。

读心高手乔·纳瓦罗警官为我们总结了几条测谎术,假如你发现一个人在跟你说话时有下列表现的话,请一定要特别留心,因为他很可能在骗你。

1.眼部动作

具体表现:躲避别人的目光,不跟人对视。我们都知道,当有些人不想看见某样东西时,会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这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阻止眼睛目睹欺骗、怀疑和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同样,很多说谎者在试图掩盖一个弥天大谎时,往往会把眼神转向一边,以避免直接面对听话人的注视。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眼部动作也是判定谎言的依据,如眼睑紧张、快速眨眼、抚摸自己的眼睛或眉毛等。这些动作通常是人们在收到自己不喜欢的信息后会立刻做出的,是人体非常自然的本能反应,也是最有效的测谎方法。

2.嘴唇动作

生活中,很多小孩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骂会在说谎时咬住自己的嘴唇。咬嘴唇同样是成人说谎时常做的动作。此外,还有很多唇部动作也是说谎的标示,如收紧嘴唇、噘嘴、舔嘴唇、动舌头、呼气等。当说话者内心焦虑,存在压力时,就可能会不自觉地做出上述动作。

3.手臂、腿部动作

四肢的动作包括双臂交叉、双腿交叉、手指交叉、摩擦双手、触摸鼻子、抓挠脖子等,这些动作都可能是发出者想要隐藏、篡改或修饰事实的标志。当一个人的口头语言和四肢动作不一致时,矛盾会格外明显。比如,某个人嘴里说“我确实不知道那件事”,但同时他却在抓挠脖子,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他对那件事一清二楚。

4.躯体动作

当一个人说谎时,他的躯体可能会出现半耸肩、身体后倾、弯腰驼背等动作。这些动作可以视为对方内心变化的外在表现。

5.整理衣服的动作

当一个人因为说谎而内心不安时,就会做出调整领带的位置、拉拽衣领等自我安慰的动作。因为说谎会使敏感的面部与颈部神经组织产生刺痒的感觉,使脖子不断冒汗,于是很多说谎者在担心谎言被识破时,就会频频拉拽衣领,调整领带的位置。如果一个人感到愤怒或遭遇挫败的话,他也可能会用力将衣领拽离自己的脖子,以便让凉爽的空气钻进衣服里,冷却心头的火气。如果发现有人做这个动作,你不妨对他说:“麻烦你再说一遍,好吗?”或“请你直说吧,行吗?”这样一来,这个企图说谎的人就很容易露出马脚。

这些微妙的身体语言都能成为说谎的标示,能否读懂它们决定了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是掌控别人,还是被别人所掌控。对于我们来说,弄清上述动作,参透对方的谎言是非常重要的事。因为在商场、职场、官场或者情场中,最先掌握信息的那个人往往更容易掌握先机。识破谎言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弄清对方的目的,这样不管对方变换什么花招,我们都可以应付自如,而不至于上当受骗。

FBI探员支招

有些骗子可能非常高明,他们懂得心理学,又很会演戏,并且巧舌如簧,最擅长指鹿为马。但谎话毕竟是谎话,假的永远也真不了。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细加分辨,就会发现很多说谎者都存在破绽,因为有些肢体语言是很诚实的。

寻踪觅迹,言语无法包装真实的内心

所谓言语模式,就是人们在表达自我时所使用的字眼,它能够提供一个透视内心真实情感的窗口。谎言也有特定的言语模式,当一个人打算欺骗别人时,他就会使用自己认为可以产生真实效果的特定字句、措辞与句法结构,比如一遍又一遍的解释、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来回应、刻意强调想让别人知道的“真相”等。

两小时之前,快餐店发生一宗枪杀案,涉嫌恐怖组织,FBI探员在混乱中抓获一名疑犯,当时他正在厕所,同时在水箱中搜获一支手枪。

FBI探员:“完事儿后,你进入厕所藏匿凶器?”

疑犯:“没有,什么凶器啊?莫名其妙!”

FBI探员:“那你的手为什么放在水箱上?”

疑犯:“……我是进去上厕所的,进去的时候滑倒了,手就碰到了水箱盖子……”

FBI探员:“那你进去都超过一分钟了,怎么还扶在水箱上?”

疑犯:“你要相信我啊,我只是拉链坏了,不小心滑倒了,腿又受伤了,想扶在水箱上按摩一下的……”

FBI探员:“你不要再解释了,刚才我们警方已经查到那支枪射出来的来福线跟两小时前旺角一宗劫案的弹头吻合,所以我们怀疑你是杀人后去厕所窝藏凶器。”

疑犯顿时神色慌张,蹦起来言辞激烈地解释:“没有啊,你们肯定搞错了,我没杀人啊,我真的没有杀人啊,我只是收了别人2000元,去拿那把枪啊……”

这时,FBI探员都笑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

FBI探员之所以能在短短数分钟内就拿到了口供,就是因为对犯罪嫌疑人的言语模式进行了分析,让他在情急之下自己说出了真相。其实,言语根本无法包装真实的内心,只要学会寻踪觅迹,我们很容易从潜台词中找到破绽。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上文案例涉及到我们常用来识谎的几种言语模式。

1.说漏了嘴的“真相”

上述情境中,当FBI探员告诉犯罪嫌疑人已经证据确凿时,他急于为自己辩解,而不小心把事实真相说了出来。这就是下意识的泄露,表达了嫌疑人内心的急切,真实的感受和意图。比如,海伦原本要对老师说:“我真的很用功、很努力,我花了一个晚上才把功课做完。”结果由于心慌却说成了“才把功课抄完”。

2.越描越黑

一般来说,假如一个人说的是实话,那么他是不会在乎是否会被人误解的;相反,要是他竭力为自己开脱,那就是在刻意掩饰自己内心的事实。

比如:当苏菲问艾伦在学生时代有没有作弊时,艾伦可能会直接回答:“我没有。”而如果他真的作过弊,却想说服对方相信他没有,他的回答可能会更明确、更斩钉截铁:“我考试从不作弊。”当然,确实从没有作弊的人也可能会有相同的回答。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这个回答跟当时交谈内容的前后关系,以及和其他线索之间的关联。

假如某人强调他绝不会改变心意,这意味着他其实摇摆不定,会受影响而动摇。他觉得,只要告诉你“不会改变”,你就不会再进一步提出要求,只要你再游说一下,他很可能就投降了。

3.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回应

当嫌疑人被FBI探员指控时,由于他毫无准备,惊慌错乱,来不及思考,就会在情急之下套用对方的话,直接否定回答。这是为防止别人怀疑而做出的最快的言语反应。

你可曾注意到,当你心不在焉时,你是怎样应对一般的社交礼仪及客套话的?早上,你走进办公室,其中一个同事对你说一声“早安”,你也回他一句“早安”;假如那位同事对你说“嗨”,你就回一声“嗨”。其实,你根本没兴趣用大脑想,不过是照着他的话作回应而已。

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将对方的内心状态直接暴露出来,通常一句话中强调的字词不同、语速不同,其所传达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除此之外,说谎者为了隐藏某种想法,在对话过程中还可能会表现出一些细节,假如我们能理解掌握,那么就不愁被谎言蒙蔽了。

1.“我才不会做这种事”

当你问某人:“关于昨天的谈话,你说的都是真的吗?”假如你得到的答复类似于“当然都是真的,我绝对不会骗你,你知道我对说谎这种事很反感”,那你可得留心了。或者这样的对话:“你可曾盗窃或盗用公物?”回答是:“没有。我认为盗用公物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我不会做这种事。”又或者:“你可曾骗过我?”回答为:“你知道我痛恨类似欺骗这样的行径,这种行为很缺德。”

有时候,如果说谎者一时找不到任何有力证据的话,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无辜,他会提出虚构的信仰理念,以使别人明白他的坚定和所谓的人品。事实恰恰相反,坚定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一颗城府极深的心。

2.反应过度

当你在怀疑某人的言行,并且直接提出自己的质疑时,如果对方直接挂掉电话,或者言辞激烈、怒气冲冲地反驳,那就意味着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对方希望借助这种有挑衅意味的表达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立场。

3.用暗示性的回答引发误导

很多人在不愿正面回答问题或难以正面回答时,就会选择暗示性的话语来诱导别人,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一位男士通过电话和一位素未谋面的姑娘聊天,他开玩笑地问:你很漂亮吗?那姑娘说:“我每周健身3次,每两天做一次有氧运动,曾经和好几个男模特约会。”其实,这样的回答根本不算回答,这个姑娘正在试图避开问题,用迂回的方法暗示自己很有魅力。

4.声调速度

由于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说谎者会一直处于紧绷状态,这时说话声音会下意识地提高,音调也会显得平板无力,缺乏抑扬顿挫。而且,反应的速度可能比平时要慢很多。特别是涉及到态度或信念等一些抽象的问题时,对方的回应速度最能说明问题。

举例来说,问一个人是否存在种族偏见,或与某些人共事、为某些人服务是否会感到不自在,回答者回答“没有”、“不会”时花的时间越长,往往越有可能在说谎。因为存有偏见的人需要较长时间考虑该怎么说之后才会说出答案,他们试图说出听起来让别人更信服的答案。

FBI探员支招

脱掉语言的华丽外衣,从说话的字词、语速、声调以及激烈程度等来层层剥开包装,这样就算对方态度坚决、义正辞严,就算对方提供了很多“虚构信念”,我们都能够敏锐地辨别,发现对方的言语破绽。

说谎者是这样骗取信任的

一个成熟而富有健全理性的人会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看待各种谎言,不管它是由于何种目的而说,要知道,任何谎言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撒谎也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因此,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谎言的本来面目,才是我们对待谎言的最好方式。

说谎总是弱者的策略,强者则敢于面对事实,讲出真相。因此,一个需要掩饰的人,其内心一定有软弱之处。

说谎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弱者。假如一个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随时能够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来做,而且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么这种人是有智谋的。因为对于这种人来说,说谎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成为一种累赘。

经常说谎的伪装者绝不是高明的人,而是邪恶的人。一个人起初也许只是为了掩饰事情的某一点而说谎,但后来他就不得不说更多的谎言,以便掩盖与那一点相关联的一切。说谎无法停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是以谎言为诱饵,探究对手的意图;第二是为了迷惑对手;第三是为了给自己准备退路。

毫无疑问,说谎者都是工于心计的人,他们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看用什么样的交谈方式更易使人上当受骗。FBI的读心专家发现,说谎者经常用以下方式来赢得人们的信任。

1.说自己不行

说自己不行的人会有许多好处,一是可降低对方的防范意识,二是可让对方产生“此人很虚心”的信任感。因此,高明的说谎者并非总是大吹大擂,而是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声称自己“帮不了什么大忙,只能帮这么一个小忙”。

2.将假话和真话放在一起说

高明的说谎者都知道,在“推销”谎言时,往往是需要讲一些真话的。真话是假话的“广告”,是引出假话的“引子”。比如,明明知道病人得的是无药可治的绝症,在讲了一些病人的真实病况后,却引出一个莫须有的“外国药”,声称此“药”可治疗此病。这时,病人往往容易受骗上当,掏出钱来……

3.拉近双方的距离

要让谎言被对方接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对方先接纳自己。那么,是尽一切可能去“套近乎”吗?是的,不过那只是低级骗子的伎俩,高明的骗子一般不会那么直露。有一位“歌星”在面对媒体时,滔滔不绝地谈论他小时候如何受苦,他是如何奋斗挣扎的,他又是怎样受经纪人的气……这样就让大家感到“他也真不容易”,不知不觉地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而后来有人揭露,这位歌星所言全是谎言。

4.走在对方思维的前头

推销商总会走在顾客思维的前头,打消顾客的顾虑。比如一些房地产推销员会主动说:“您可能会问合同会不会有假”、“您肯定想知道我们的建筑质量”……他们会一项项打消顾客心中的疑虑,但实际上推销的仍有可能是一些伪劣产品。

5.主动亮出自己的“私心”

高明的说谎者深谙人的心理,常常会主动亮出自己的“私心”——当然,他亮出的是一个假的“私心”或小的“私心”,而真的“私心”或大的“私心”是不会说的。比如,一位导游会主动告诉游客,到所谓的“免税店”买东西,他是有回扣,但仅是2%,即游客买l00元货,他才得2元钱。游客们听了觉得这位导游为人“诚实”,2元钱又的确微不足道,不由产生了信任感,到了免税店便大买特买。其实,这位导游说的是谎话,真正的回扣也许比20%还多。

6.用对方不知道的信息压倒对方

县里刚调来一位新县长,说谎者在等对方谈完对这位新县长的了解后,会抛出一颗“重磅炸弹”——“你认识新来的县长夫人吧?原来我和她是同事。”这样一下子就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方,再往下行骗就方便多了,因为对方已对骗子产生了一种敬畏感。当然,骗子根本就不认识新县长的夫人,更不可能是同事。

7.用尽量客观的语言

高明的说谎者往往会“推心置腹”地向你抛售他的谎言,他会很客观地分析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利弊。在谈这件事时,他会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使用一种极客观的语言,不知不觉中,就会使人如吃了迷魂药一样昏头昏脑,上当受骗。

8.直接把没有的事说成有

这大概是最大胆、最冒险也是最省事的一种说谎方式。比如,同一商场中有两家空调厂的产品在竞争。这时,如果甲厂的推销员直接去攻击乙厂的商品,很容易引起顾客的反感。于是,这位推销员有可能会抛出一则谎言:“他们厂的产品,前几天不是给登报了吗?用户反映他们售后服务不好。”假如你去查一查报纸,那一定会失望的,因为根本就没有这回事。

FBI探员支招

当一些精明的说谎者已可以做到“喜怒不形于色”,甚至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来掩盖他的意图时,我们就需要识别说谎者骗人常用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识破他的谎言。

识破谎言的终极秘籍,跟FBI测谎专家学习

对人类肢体语言的深刻解读,以及高超的问话技术,使得每一位FBI都成为一名技术高超的测谎专家,再狡猾的犯罪分子也休想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蒙混过关!

绝非危言耸听,我们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美国新泽西州约翰逊医学院的刘易斯博士作过人类谎言的相关研究:他要求被调查者反省自己每天说谎的次数,而被调查者承认,他们平均每天最少说谎25次。这个数字让被调查者自己都感到吃惊不已。而在FBI的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谎言就更多了。

有谎言,就有测谎。童话故事中的匹诺曹,一说谎鼻子就要长一寸。童话毕竟是童话,没有人当真。然而现代科学证实,人在说谎时生理上的确发生着一些变化,有一些变化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如出现抓耳挠腮、腿脚抖动等一系列反常的肢体动作。还有一些生理变化是不易察觉的,如:呼吸频率的变化,面部肌肉的微弱抽动,口舌等部位出现某些特定反应,手、足等肢体做出某些动作等。

但是,不管这些反应多么隐晦,都逃不过FBI测谎专家的“眼睛”,因为每一名FBI都是技术高超的测谎专家,再高明的说谎者在FBI探员面前也会无所遁形。在办案的过程中,FBI的探员们总结出了识破谎言的八大技巧。

1.说谎者的记性是最好的

找你的朋友试一下,问问他两天前的晚上从下班离开办公室到回家睡觉这段时间都做过什么。你会发现,他在叙述过程中可能会犯一个明显的错误。正常情况下,人要想记住一段时间内的所有细节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你的朋友极有可能会反复纠正自己,想把思绪理顺。比如,他会说:“我到家后就坐到沙发上看电视……噢,不,我先给妈妈打了个电话,然后才坐在电视机前。”

可是,如果是一个说谎者的话,那他在陈述时通常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他已经在头脑中把假定的情景都想了无数遍了。他绝对不会说:“等一下,我说错了。”恰恰就是这种在陈述时不愿承认自己有错的举动,将说谎者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

2.连续数次回答的同一个问题

预先想好一个问题,然后问说谎者,等他给出回答。过一会儿之后,再问他同一问题,接下来再找机会问他第三遍、第四遍……要注意的是,每次提问要间隔一段时间,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因为在这段时间,说谎者的心情往往容易平稳下来,因为他们会想:“我已经蒙混过关了。”

一般来说,大多数说谎者前两次的答案都是一致的。等说谎者放下戒备,身体慢慢放松到正常状态后,你再第三次提出同一问题,此时说谎者通常会有两种表现,恼羞成怒或者坦白交代。假如一个人说:“我不是已经跟你说过这件事了吗?”然后勃然大怒,那么他多半是在骗你。当然,他也可能这样对你说:“我还是对你直说了吧,事情是这样的……”

3.是否提及自身及谎言中牵扯的人名

在说谎的时候,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因此说谎者会本能地将自己从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比如,当安迪问他的朋友卡尔昨晚为什么不来参加PARTY的时候,卡尔抱怨说:“汽车抛锚了,不得不把它修好。”这时,说谎者卡尔使用的是“汽车抛锚了”而不是“我的汽车抛锚了”,他故意将“我”剔除在谎言之外,以寻求心理安慰。因此,假如你向某人提问时,他总是尽量避免使用“我”字,那么他就有被怀疑的理由了。另外,说谎者对自己在谎言中牵扯的人名也很少提及。

4.他是否敢直视你的眼睛

高明的说谎者都会牢记前辈的“忠告”,那就是“说谎者绝对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所以他们有时会反其道而行,加倍专注地盯着他人的眼睛,甚至连对方瞳孔的放大程度也不放过。因此,假如跟你对话的人会异常地、紧紧地盯着你的眼睛看,那么你就要对他有所警惕了。

另外,还有一个眼部动作能揭穿说谎者的身份。FBI探员发现,当一个人试图记起确实发生的事情时,他们的眼睛通常会向左上方看;当一个人的大脑在编造谎言时,他的眼睛往往会向右上方看。这种“眼动”是人类本能的自然反射活动,除非受过严格训练,平常人是假装不来的。

5.说谎的人喜欢触摸自己

FBI的浦西顿博士曾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要求实验对象用谎言回答面谈者的提问,然后工作人员分别记录这些实验对象在说谎前、说谎时、说谎后的各个时间段里的非语言行为,并跟不说谎时的行为进行比较。

浦西顿博士发现:在说谎的时候,实验对象的回答变得更加简短,而且还伴有摆弄手指、下意识地触摸身体某一部位等细微的动作。由此可知,说谎的人很喜欢触摸自己。

6.声量和声调突变

在说谎时,人们为了掩饰自己虚弱的内心,获得少许的自我安慰,音调往往会不自觉地升高。比如,当你问老公刚刚打电话的人是谁时,他的嗓音突然开始像喜鹊一样提高八度,那么你就要有所警惕了。

7.真实表情闪现时间极短

尽管人们维持一个正常的表情时只有几秒钟,但在那些善于“伪装的脸”上,真实的表情停留的时间更为短暂,如果不集中全部注意力留心观察,我们很容易被说谎者蒙蔽双眼。

8.伪装的笑容说明一切

真诚的微笑看起来是均匀的,尤其是面部的两边会是对称的,它会牵扯从鼻子到嘴角的皱纹,以及眼睛周围的笑纹。而且,这种微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来得快消失得慢。而伪装的笑容就不同了,它往往是一侧摆出不太真实的表情,而另一侧还想做出积极回应的假笑,因为假笑时眼部肌肉不会被充分调动,所以一般也不会有笑纹出现。如果一个人对着你假笑,那他说的话自然是不可信的。

FBI探员支招

也许你会对自己说:“假如我知道在什么样的地方找什么样的标志,我就不会错过它们,那样,我就少走许多冤枉路。”事实的确如此。通过对非语言信息的学习和运用,你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将会提升一个层次,你的人生将会翻开新的一页。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管住你的情绪

情绪自控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能力,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心智水平、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等都有重要影响。本书从多个方面入手,论述了情绪自控力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简单、高效、实用的情绪管理方法,希望能够给读者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工作提供参考,帮助读者更有效地掌控自己的情绪,成为扛得住挫折、抵得住诱惑、顶得住压力的人。
已完结,累计10万字 | 最近更新:心大能容天下事

第一章 心态平和,不让情绪影响自己

书名:
管住你的情绪
作者:
王大志
本章字数:
1623

把心窗开大,做“无气”之人

生活中,有些人常为了一点小事与他人闹得不可开交,过后还一直沉浸在气愤中难以自拔,虽然他们为此也会很痛苦,但还是执拗地与别人势不两立地争斗着。这种现象并不是少数。

与人交往时,不要处处事事只想到自己,将心窗打开,这样才能把心中的不快化解。

一个人能否排解自己心中的不快,与心胸开阔还是狭隘有很大关系。如果将心窗开大些,就不会再为小事计较,怨气自然会少,快乐自然会多。

将心窗开大要求人们不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不要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不要将工作、赚钱等行为视作生活的全部,不钻牛角尖,这样,心中的不快就会散去,胸中就不会有气生、有“块垒”。

有个男子赚了一大笔钱,于是他买了一栋三层楼的小别墅,欢天喜地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是麻烦事马上就出现了:夏天的酷热让他难以忍受。他请来建筑专家,希望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个专家看了后,建议他安装高性能的空调。但这个方法可行性不高,因为房子的面积很大,房间又多,需要安装的空调必然很多,用起来电费实在太高了,不划算。

第二个专家建议他将所有的窗户都贴上隔热纸。男子接受了,但实施后,凉快的效果并不明显。

第三个专家勘察一番后告诉他:“只要把房子交给我一天,我就可以解决你的困扰,而且费用不高。”

男子半信半疑,答应了。一天后,男子打开家门,原以为会和往常一般闷热,哪知道房间却凉快了许多,静下心来,还能感觉到徐徐微风吹拂在脸上。

男子打电话好奇地问专家:“您究竟做了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专家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在屋子的最高处和最低点,各加装了一扇窗户,产生了空气对流。”

男子非常惊讶:“这么简单?”

“对,就是这么简单!”专家说,“排解热气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们找到出口!”

是的,有时候人的心就像一间封闭的房间,里面装满了种种气,所生的闲气、郁闷之气、争强好胜之气、悲伤之气、伤痛之气、实现不了愿望的痛苦之气等等。这些气互相挤在一起,在没有“窗户”的心房中,来回碰撞,找不到出口,让人心情烦躁,即使安装了“空调”,即使贴上“隔热纸”,都是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些负面情绪仍藏在“房间”中,经久不散,其实要想排出负面情绪,有一个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心房中开扇“窗”就可以了。

《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豁达之人对事对物、对名对利超然脱俗的态度:即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的人一定是心中“无气”的人。

有一个天生乐观的人,他不信神,他认为开不开心与神无关,与自己的心态有关。

这个人死后,神把他关在一间很热的房子里,七天后,神去看望这位乐观的人,发现他仍然非常开心。神便问他:“身处如此闷热的房间七天,难道你一点也不难受?”乐观的人说:“不难受,在这间房子里,我想起在公园里晒太阳的好日子,于是便开心啦!”

神不甘心,又把这位乐观的人关在一间寒冷无比的房间里。七天过去了,神来看这位乐观的人,他依然很开心,神便问他:“这次你为什么还开心呢?”这位乐观的人回答说:“这寒冷的房间,让我联想到圣诞节,圣诞节能收到很多圣诞礼物,不开心吗?”

神不甘心,又把他关在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间里。七天过去了,神见这位乐观的人仍然很高兴,有些困惑不解,便说:“如果这次你能说出一个让我信服的理由,我便不再为难你。”

这位乐观的人说:“我是一个足球迷,但我喜欢的足球队很少有机会赢。可有一次他们赢了,当时就是这种阴暗潮湿的天气。所以每当遇到这样的天气,我便联想起我喜欢的足球队赢了,所以我很快乐。”

神无话可说,放这位乐观的人自由了。

世间之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烦恼本身就是一种情绪而已,说它有,它便困扰着你;说它无,它便会远离你,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人自身的心态,以及看问题的角度。

现实中,人一定要做到放宽心胸,打开心窗,多呼吸新鲜的“空气”,排出各种负面的“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生活、工作才能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