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红”人 9.2
作者: 王同心
11.64万字 0.1万次阅读 0.9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后 记 2024-12-30 10:35:34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11.64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42章
简介

《红楼梦中的“红”人》是一本以现代视角解读《红楼梦》中主要人物的散文集。这些人物或高尚或卑鄙,或尊贵或卑微,或单纯或复杂,作者用贴近时代的语言来解读这些人物,且每写一位人物时都从看似相互对立、矛盾的角度(比如“一株甜蜜的苦绛珠——林黛玉”“一位豪放的婉约派——史湘云”“一尊易碎的石狮子——秦可卿”)还原人物形象,体现他们某方面的性格。语言幽默风趣。作者希望以这种方式让红楼人物走出红楼、走向大众,给读者的生活带来一些启发和乐趣。

序一

红楼人物知多少? 清嘉庆年间的姜祺统计有四百四十八人,朱一玄《红楼梦人物谱》统计有九百八十三人。在浩如烟海的现代红学著述中,聚焦红楼人物研究的名家专著,有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潘知常的《说〈红楼〉人物》、曹立波的《红楼十二钗评传》、郝新超的《妙谈红楼十二金钗》,以及杜贵晨主编的“红楼人物百家言”丛书(六种七册)等。王昆仑之“人物论” 有单人分论,有分类合论,涉数十人;胡文彬之“人物谈” 分四卷(四组人物),涉六十人;潘知常之“说”涉二十四人;杜贵晨主编的丛书,除宝、黛、钗、凤每人一册外,另有《红楼女性》上下两册、《红楼男性》一册,涉人甚多。还有大量红学著述,人物解读占位显赫;更有海量红学论文,人物研究所占比重也很高。总之,《红楼梦》人物研究的基础是扎实丰厚的。

有关“人物论”的著述,其总体特征应属长篇大论型。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增大、普遍存在阅读焦虑的背景下,年轻学者王同心的新作《〈红楼梦〉中的“ 红” 人》以全新的视角、用全新的语言解读经典,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在《自序》中坦言,此书有四个“ 创新” 点:力求主要人物之全( 写了三十八位);对每位“红”人都从看似矛盾的视角去写;尽可能用文本中的物件去指代人物(如“独参汤”指贾瑞);用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通俗语言表达。

我认同他的“创新”成果,也欣赏他的才情和努力。

回归文本,追踪曹雪芹,索解“其中味”。尊重《红楼梦》文本,就是尊重作者曹雪芹;只有读懂“ 荒唐言”,才能破解“ 其中味”。本书每解析一个人物,都要援引几段原文,一切立论与阐发,都从文本出发。如写探春,就引出曹雪芹借凤姐之口论及正庶不公的一大段文字,读者也就理解了探春“ 绝情”地不认亲舅舅的深层原委。再如写李纨带海棠诗社的姑娘们找凤姐要经费,引出凤姐“笑道”的一大段话,列出李纨一年“四五百银子” 的高收入,笑话她舍不得拿钱“陪他们顽顽” 的小气。这段话,不仅借凤姐之口揭示了李宫裁享受的优厚待遇,也表现了凤姐精于事理、长于处人、善于说话的明敏与练达,同时也能让我们揣度出作者如此写李纨的“苦心”———寡妇失业,一切为了儿子! 还有,在解读龄官时,作者说“曹雪芹几次三番描写她与黛玉相似———频频蹙眉以及对恋人难以言表的爱、彼此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足见作者的苦心孤诣”;在分析完尤三姐这一形象后,说“ 这样的角色设置,对惜墨如金和善用象征的曹雪芹而言绝非等闲之笔”。这些解读,都是紧扣文本的努力,都是揣摩曹雪芹本意的努力。这样的努力是有意义的,是难以穷尽的,也是值得的。

敏感新锐的思想光斑,醒脑提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中的三十八个醒目的标题,洋溢着辩证的智慧灵光:贾宝玉,一位博爱的纯情郎;林黛玉,一株甜蜜的苦绛珠;薛宝钗,一粒滚烫的冷香丸;凤姐,一名失败的精算师;史湘云,一位豪放的婉约派;元春,一幅凄凉的春景图;迎春,一根浸没的枯木头;探春,一朵白色的红玫瑰;惜春,一枚催熟的长生果……此外,作者还在正题后加了副题,以丰富主题内涵,常给人以意外惊喜。作者不仅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论统摄全书,而且也用它寻找每个人物的切入口和论说纲领,眉清目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书中一些随机的议论,也指向多元,时见精彩。如写薛宝钗常遭人误解,连黛玉都曾认为她“ 心里藏奸”,继而发出论史评“红”的浩叹:“ 春秋霸主无义战,红楼闺阁无恶人。” 写秦可卿一篇,说宁国府“箕裘颓堕”的“发起者”贾敬“没有多少责任感”,“一手将绝对权力让渡给了贾珍”,开启了他“ 独裁、任性、胡作非为的时代”,导致秦可卿“为禽兽公公”强迫而“ 惨遭荼毒”;她的“ 美好易碎” 说明“ 绝对权力之下,权力会一直咆哮:‘我要霸占你的美!’” 结论是“让美好事物远离绝对权力”。贾元春一篇,彰显了皇家礼制与世俗伦理的矛盾:“元春的心已经回家了,可……家人的心却都已经进了宫”;“ 这种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背后,是元春的无奈、无助和无力感”;“横亘在元春和家人面前的,是一道深深的封建礼制的鸿沟”。再如写贾母的偏心,作者援引动机心理学理论,认为“父母或老板的偏心,源于恐惧”;说贾母对贾政的“这种偏爱,既是情感上的一种心理代偿,又源于对过去成功信念被颠覆的恐惧”,即“对家族没落的恐惧”,进而穿越时空,直击当下世道人心,发出“有我”的感慨:“偏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不幸被区别对待,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文中议论,时见碎锦;妙语精言,启人心智。

现代气息扑鼻,时尚感四溢。现代人谈论古代经典,应该融入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有现代人的语言风貌。王同心是八〇后的时代新秀,又是一个勤于学习、别有会心的红学新人,自然就携带了全新的时代气息和不落俗套的时尚言说。我读后直觉语言鲜活,现代气息浓郁。这些点缀书中的时尚语言,会引发读者的阅读趣味,也开启了名著的别样解读方式。另外,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书中三十八篇人物论前都匹配一段歌词,这一“另类” 安排很不多见,也别具意趣。从《纯情》配贾宝玉、《你是我的唯一》配林黛玉、《冷暖》配薛宝钗,到《穷开心》配刘姥姥、《有一个姑娘》配晴雯、《权力》配贾赦等,这种拉郎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二者的精神品相甚为神似。如《你是我的唯一》中,“或许你不相信我很满意/ 这样的结局/ 或许你不相信/ 我没有一丝的埋怨和悔意”配黛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虽像朦胧诗一样模糊,却寄意遥深,像《红楼梦》说的“ 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寻味不尽。

书中语言亦庄亦谐、幽默多趣,令人不时捧腹。还常常用诗化句式,不少段落像抒情散文一样,给人以文学美感。研究文学经典的文字具有文学之美,当然是招人喜欢的。

本书文字体量不算大,却能集知识、学术、文学鉴赏、思想,甚至《红楼梦》作者、续书、版本、论争、影视剧评价等诸多内容于一身,看点甚多,亮点抢眼,能引发人的许多思考和联想。我从同心的书中看到了红学新生代的特点和优势,希望他的个性化跋涉能在红学史上留下足迹,同时我也因此而对红学事业更有信心。愿同心再上台阶,愿红学地久天长!

贺信民

壬寅初夏于古长安品红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