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9.2
作者: 张世君
20.97万字 0.1万次阅读 0.5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后记 享受叙事的快乐 2024-01-16 17:55:03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20.97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45章
简介

《外国电影史》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插图本教材,全书共9章,按照世界电影从诞生以来的发展脉络讲述外国电影发展的历史。本教材在内容上的一大特点是注意史论结合,对国别电影导演的代表作品做了比较细致的文本分析。一是为了分析影片特点,二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观赏外国电影、理解外国电影的方法,提供一种示范性分析。在文字分析的同时,配以“集合式”图片。即将多幅剧照集中整合在一幅图片上,以系列剧照的形式辅以说明所分析的影片特点,使电影史的讲述能够被读者具象把握,了然于心。全书文字约20万字,集合式图片357幅。 本教材适合大学影视专业学生、研究生和本科生通识教育使用,同时也为广大热爱电影的读者提供一部融理论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本。

绪论 建构叙事的外国电影史

一、非文字的视听语言艺术

电影是非文字的视听语言艺术。当下进入电子文化时代,从文字语言到视觉影像的转变,电影、电视、电脑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和思维方式。

电影首要的基本特性是综合性,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具有叙事和造型的双重表现力。它吸收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一个新的艺术整体。

视像性是电影的突出特性,主要以活动影像诉诸观众的视觉。用画面塑造形象,叙述故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影视艺术的视像性特点特别吸引观众的眼球。

电影在延续的时间中拍摄画面,表现运动着的人和事,它吸引观众的最大魅力是运动。电影的运动性表现为拍摄对象人与物的运动性;摄影机的运动性:推、拉、摇、移、跟、升、降多种镜头运动方式;电影叙事的动作性,通过动作塑造银幕人物;电影剪辑的分切组合等。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它是从照相术发展来的。现代科技的每一点微小进步都对电影艺术的特性发生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为电影的表达增加了新的方式。

电影的直观性使它拥有最广大的观众。男女老少,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国籍的人都能够看电影,并对电影产生兴趣。电影通过电视转播,制作成影碟,使它的观众更加扩大。电影是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表现样式。

概括起来,电影以电影技术为手段,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通过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形象,反映生活。

电影是艺术、技术、商业的结合,技术发展到哪一步,电影也将跟进发展到哪一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电影的界定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已经有了新的电视电影、DV电影、微电影等。

1995年,为庆祝电影诞生100周年,法国卢米埃尔博物馆主持了一项活动,邀请世界各国40个著名导演,每人用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机拍摄一段52秒的影片,被邀请的导演有大卫·林奇、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斯派克·李、维姆·文德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中国导演张艺谋亦在其中。

美国电影导演大卫·林奇拍摄的纪录片《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演》(Lumière et compagnie, 1995)记录了这项活动,由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引出百年后的40个电影导演。各个导演根据个人的理解用镜头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你愿意参与拍摄这部影片?为什么你要拍摄电影?电影是否将会灭亡?”最终的答案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些导演有的用镜头记录了历史的瞬间,有的拍摄了自己的经历,有的关注社会的变迁,有的演绎了电影的发展。回答有“好奇”“为了名声”“带来愉快”“和观众一起达到狂喜”“被人爱”“谋生”“没有更好的职业”等。不论何种答案,都表现了大师们对电影的热爱。

二、外国电影史的发展分期

电影史是电影发展的历史,即非文字形式的视听语言的发展史。电影从1895年12月28日诞生以来,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迅猛异常。关于它的发展分期有多种划分,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期。

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将电影发展历史分为发明期(1832—1896)、奠基期(1896—1908)、成型期(成为艺术、成为大企业界1908—1919)、无声期(1818—1927)、有声期(1928—1939)、战时和战后(1937—1955)。

美国电影史学家莫纳科的电影史分期包括从杂耍到艺术(1896—1912)、无声期(1913—1927)、技术与经济过渡期(1928—1932)、好莱坞称霸期(1932—1946)、电视竞争与电影国际化时期(1947—1960)、新浪潮时期(1960— )。

美国电影史家阿瑟·奈特的电影史分期包括诞生期(1895—1920)、成长期(1920—1930)、有声电影时期(1930— )。

中国电影理论家邵牧君的电影史分期包括形成期(1895—1927)、成熟期(1927—1945)、发展期(1945— )。

电影的视听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1895—1927年,无声电影阶段,电影发明从默片开始。

二是1927—1935年,有声电影、黑白片阶段。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手》出品,人类进入有声电影的时代。声音进入电影,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改变了电影的本性,使之由视觉艺术变为视听艺术,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黑白影片与黑白照片具有相似特点,突出光影的作用,利用光影显示物象的层次感,散发光影的魅力。黑白片的光影既是真实的,又是超现实的,具有神秘感,令摄影师留恋。

三是1935年,彩色电影问世。电影的色彩是从无声电影阶段逐步产生的,由单色向双色、三色、多色彩发展。色彩耀人眼目,再现了现实生活场景,吸引观众眼球,使观众关注角色的表演。

本教材从历时性维度讲述不同时期的主要知识点、电影流派和重要导演作品。

三、外国电影史作为叙事

美国的克莉丝汀·汤普森与大卫·波德维尔所著《世界电影史》将电影史的撰写分为五种:一是传记的历史:关注某个人的生活史;二是经济的历史:关注商业运营;三是美学史:关注电影艺术(形式、风格、类型);四是技术史:关注电影的物质载体,如机器;五是社会文化政治的历史:关注电影在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历史泛指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历,指经历、经过;史,指对经历、经过的记载,古代指记载史实的官。电影史是对电影发展过程的记载,它是一种叙事。

叙事不仅仅是文学特有的讲故事形式,它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广义的叙事包括日常生活过程,以至人类活动的过程,它是国际性的,跨历史、跨文化的。为此,历史作为叙事被人们普遍接受。汤普森主张用叙事的方式讲授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既有文学的讲故事,也有文化的历史叙事。本教材把外国电影史作为叙事,从叙事的视角,讲述外国电影史的艺术发展过程。将电影艺术、电影流派的讲述和电影作品的分析相结合,勾勒出外国电影史的发展脉络。

以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为例。苏联蒙太奇学派是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它是在研究美国格里菲斯影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形式主义电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代表是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在介绍这一学派的时候,本教材以叙事的方式讲述苏联蒙太奇理论的先驱库里肖夫实验室的组接理论,分析蒙太奇理论创立者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剪辑作品《罢工》、辩证蒙太奇剪辑作品《战舰波将金号》、理性蒙太奇实践作品《十月》和普多夫金的抒情蒙太奇作品《母亲》。

四、外国电影史的“分镜头”插图叙事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学过绘画,他用连环画形式描绘电影的分镜头,形成绘画分镜。他在《来自黑泽明的信息:美好的电影》(导演:黑泽久雄, 2000)访谈片中谈道:“透过绘画分镜,一切要具体化才能画成图画,然后给工作人员看便最明白了。我认为这是最简单直接,最容易明白的方法。”复杂的电影分镜头用最简单的绘画方式表现,这是电影大师的图像思维,我称之为“手绘分镜头”。

复杂理论简单化,抽象论述具象化,这应该是一种研究的理念,也是我撰写本教材的态度。黑泽明的手绘分镜头启发我建构外国电影史的“分镜头”插图叙事。本书是一部插图本教材,基于建构叙事的外国电影史,本书的插图不是通常的电影海报或者宣传剧照,而是在讲述外国电影史知识点的同时,制作连环画式的“分镜头”电影剧照,将具有情节性的多幅剧照集中整合在一幅图片上,形成最简单明了的看得见的插图叙事,像看电影连环画一样看教材。以插图辅以说明所分析的影片特点,使电影史的讲述能够被读者具象把握,对影片内容、电影技巧了然于心。

五、用比较方法讲述外国电影史

比较是科学分析事物的方法,用比较研究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和不同事物的共同点。比较并非是要刻意打着比较的旗号,它为我们提供一个参照系,增添一副比较的眼光,在比较中讲述外国电影史。

作为艺术,电影与其他姊妹艺术联系紧密。电影发明的一大来源是绘画。有的导演在进入电影行业前,曾有志做画家,如黑泽明和奥森·威尔斯。他们在做导演后,自觉地以绘画的眼光拍摄电影,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审美意境。例如对美国导演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1941)的景深镜头的分析。凯恩与第二任妻子苏珊的关系紧张,凯恩与苏珊各自坐在客厅的对角说话,在画面上构成对角线上的全景深构图,表现了夫妻感情的裂缝。比较影片的景深与绘画的景深和对角线构图,两者如出一辙,例如俄国巡回画展派画家彼罗夫的《送葬》(1865)和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穿衣的玛哈》(1798—1805),都表现了对角线构图,文艺复兴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切斯卡的《鞭答基督》(1460)表现了画面的景深。跨艺术的比较显示了威尔斯不同于好莱坞类型片较少注重画面构图的独特的个人风格。通过比较,读者不仅了解了威尔斯电影的构图特点,也增加了绘画构图的知识,提高了艺术鉴赏力。

影片与影片的比较,可以使我们看到经典桥段的影响和电影发展的创新。例如在电影技巧方面,瑞典导演伯格曼的《野草莓》(1957)采用现在与过去时空并置的蒙太奇手法,把老年的主人公与青年时代的情人并置在同一空间,影响了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执导的《尤利西斯的凝视》(1995),中年主人公回到少年,与年轻的妈妈跳舞;美国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执导的《生命之树》(2011),中年主人公走进童年,与年轻的父母兄弟相会。

在电影结构方面,波兰导演基耶洛夫斯基的《盲目的机遇》(1981)中人物三种命运的情节结构,影响了英国彼得·休伊特的《滑动门》(1998)人物命运的两种结果和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执导的《罗拉快跑》(1998)人物命运的三种结局。

六、本教材的体例说明

本教材是在我给本科生讲授《外国电影史》和《电影大师研究》基础上撰写的。全书共有9章,讲述从电影诞生以来的外国电影发展史,图片320余幅。在体例上,每节末有思考题。

在内容上本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注意史论结合,对国别电影导演的代表作品做了比较细致的文本分析。一是为了分析影片特点;二是帮助学生掌握观赏外国电影、理解外国电影的方法,提供一种示范性分析。从教学反馈的信息看,这种文本分析不仅对学生有用,对青年教师讲授外国电影史也有启发。

本教材适合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使用,同时也为广大热爱电影的读者提供了一部融理论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本。

本教材是我对建构叙事的外国电影史的一个探索,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得到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和读者赐教。深深致谢!

张世君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