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9.2
作者: 张一兵
29.64万字 0.1万次阅读 0.5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后记 2024-01-17 15:04:24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2
    作品总数
  • 39.11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85章
简介

本丛书以全新视角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阐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共5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本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从宏观维度及学术理论上再现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观点及热点问题,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境遇,为重新理解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广阔的空间,是融资料性、学术性、前沿性和性为一体的大型系列丛书,对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我国学者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达到的学术水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总序

从历史上看,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逝世后,对他的观点、思想和学说进行持续性研究,在人类思想史上不乏先例。但是,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如此广泛、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却是罕见的。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仍是一门“显学”,研究的范围愈来愈广,层次愈来愈深,角度愈来愈多,其探讨的问题之宏大邃微,概念范畴之洗练繁多,理论内容之博大精深,思潮迭起之波澜壮阔,学派形成之层出不穷,实为任何一种学术研究无法比拟。这使我不禁想起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林武德的一段颇有见地的论述:“对某种学说进行激烈的论战,乃是争论中的学说在作者的环境中形象高大、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一种确实无误的标志。”

当然,我注意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研究中,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犹如一座宏伟大厦的基石,仿佛一艘远洋巨轮的舵手。基础理论研究从根本上制约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理论内容、理论特征和理论职能的理解。正因为如此,我们向读者呈上《当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丛书》。

《当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丛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当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最终成果。《当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丛书》包括:杨耕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程恩富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秦宣教授的《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任平教授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张一兵等教授的《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张一兵、程恩富、任平、秦宣等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著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思想历程,是他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在这里,他们以“客观的理解”为准绳,力图用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些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因为我们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我们与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文化差”、“时代差”,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理解的难度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

人们常说“理解万岁”,这本身就说明理解的艰难性、复杂性。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并在特定的意识形态氛围中进行理解活动的。历史环境的不可复制性,历史进程的不可逆转性,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使理解者不可能完全回归到被理解者的特定的历史情境,不可能完全“设身处地”地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因而也就不可能完全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和文本的“本真精神”。同时,任何一个理解者在理解某一人物、某一著作之前,已经有一个“理解的前结构”在其头脑中存在着,并支配着其理解的维度、广度和深度。“甚至最没‘定见’的观察者也不能用毫无偏见的眼睛去看他周围的世界”(葛利叶)。你若看错了,你就会想错;你若想错了,你就会看错。这仿佛是一个矛盾,然而,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

理解永远是具体的历史的,它不可能超出理解者的实践活动、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因此,这些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理解,也必然受到作者们“理解的前结构”的制约。全部问题在于,我们应站在当代实践的基础上,使理解者的视界与被理解者的视界融合起来,从而不断地超越传统的理解,不断地逼近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思想登山过程。由此,我想起了雪莱的著名诗句:

“走向权威之路并不康庄,

更有狂风暴雨君临着高处。”

2017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