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 9.2
16.93万字 0.1万次阅读 0.9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后记 2023-11-28 09:41:57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16.93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88章
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研读阳明心学时做的笔记,整理后首发于天涯论坛,获赞无数。与其他阳明心学的书籍相比,本书更侧重于体悟和实践,深入阳明心学的骨髓,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述出来,并尽可能的减少艰深晦涩的译注,是一本即使没有多少古文基础的大众读者,也能看得懂的阳明心学读物。

写在前面

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

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犹如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神秘的答案。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风,一朝风月。

此一瞬已是永恒。

我历经千辛万苦,虚度十九年光阴,寻遍天涯海角,却始终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理”。

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如此明了,如此简单,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

我竟如此愚钝啊,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它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诞生于僻静而不为人知的山谷,悄无声息,但它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摘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推崇之至,誉之为“有明三百余年第一人”,但是,当年明月为写史体裁所限,对于阳明先生巨大影响力的核心内容——阳明心学,着墨不多,阳明先生一生的文治武功,如果比喻为原子弹爆炸,当年明月就是那个记述了原子弹爆炸时壮阔景象的人,而您即将阅读的这些内容,就是这威力强大的原子弹的技术原理。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终究没有原子弹爆炸的场面那样热闹好看,但是我们将深入阳明心学的骨髓,将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热闹,更是门道,并且我也尽量避免在讲门道的时候为您催眠使您入睡,不管我有没有实现这个初衷,但至少我尽力了。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谥文成。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集大成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并且具备极高的军事才能,一生指挥战斗几乎没有败绩,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由其弟子记录、收集、整理而成,全书包含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思想及其基本主张,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圣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未经他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他提出的著名的“四句教”。

通俗地解读哲学著作,尤其是这种中国古代谈论很抽象的心性问题的哲学著作,是比较难的,哲学著作和科学著作类似,往往艰深、晦涩。当年霍金在写《时间简史》时,出版商就明确地告诉他,这本书中多一个数学公式,就会吓跑多少多少读者云云。以至霍金在写整本书的过程中,都在思考如何能在尽量少用数学公式的前提下,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不吓跑出版商的上帝。谢天谢地,霍金做得很好,《时间简史》使出版商赚了个盆满钵满。

解读《传习录》的过程中,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举个例子,也许《传习录》中随便拿出一节,区区几十个字,但是为这几十个字所下的注解往往就有十几条,数百字之多。有时一句话中会出现一种“无一字无来处”的情况,就是每个关键的字词都大有来头,大多是引用“先儒”著作中的话,其中每个词若有一点儿理解不到,就别想弄通文意。更令人头疼的是,有时即使你看了注解,仍然是一头雾水,因为那些出处的原文同样艰涩难懂。看这样的书的人,就算有一点古文功底,看几页后都会精疲力尽,更别说那些没有多少古文基础的大众读者了。

现在市面上翻译《传习录》的书不少,注解很精细,翻译也可以做到“信、达、雅”。但在我看来,这样还不够,心学本来就是注重体悟与实践的学问,对《传习录》只做到能通顺翻译为现代文这一步,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其中的含义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发出来。其实就算做到这一步,也依然是纸上谈兵,因为心学的核心功夫在于融入个人的骨髓和血液,形成一种本能和习惯,到了这一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了。真的将心学的精神实质领悟了,即使把《传习录》烧掉也没有关系。

可惜的是,我现在连一本能比较通俗地把“兵”谈好的书都没有发现,所以自己不揣浅陋,来写下自己读《传习录》的心得。

另外,阳明先生在得知弟子私下记录自己言论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这一点是《传习录》的所有读者应该首先了解的。

解读《传习录》,必然绕不过引文和注释这一关,但是就像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生怕一个数学公式吓跑若干读者一样,我也生怕枝蔓过多的引文和注释搞得读者了无兴致,所以尽量在意义表达清晰的前提下,少用学术气息浓厚的引文及注释,引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义,而不是为了显示作者知识面的渊博(而事实是,很多引文我也是现用现查的)。在翻译上面,我不求字句的严格对应,只求能最贴切地将阳明所要表达的意思用现代语言表达清楚。解析尽量避免产生催眠作用,因为读枯燥的讲抽象道理的文章,很容易让本身兴趣就不大的读者睡意绵绵。

我研读《传习录》的基本方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以经解经。什么意思呢?读《传习录》时,如果单独看其中一节,有时候会对一些概念摸不着头脑,但是书中的其他章节可能会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说明。如此,我们联系不同章节的内容,就可以对《传习录》的主旨思想有一个最贴近阳明先生本意的把握。这种研读方法是从南怀瑾先生那里学习到的,在此向先生表示感谢。

另外,在读《传习录》时,我十分认同钱穆先生对阳明心学的看法,即“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洵可谓能得王学“事上磨炼”之精神。因此对于《传习录》中有关训诂考据方面的内容,不做过多纠缠。钱穆先生又言:“讲理学最忌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作训诂条理的工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次之则争道统,立门户。尤其是讲王学,上述的伎俩,更是使不得。”因此,“直透大义”是我解读《传习录》的另一特点。

最后,再说说《传习录》用语方面的特点。我读《传习录》时,碰到的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是:同一个字,比如理、心、性、道、气、物等,在不同的段落,甚至在相同的段落,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如“物”字,按照阳明的说法就是“意之所在便是物”,但是有时候,他谈到的这个“物”字也会游移到类似我们今天唯物主义哲学中对“物质”所下的定义上面。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阳明在说“意之所在”的时候,那就等于是说世界上还是存在“意所未在”的事物的,那么这个“意所未在”的事物,也必须给它取个名字吧,而汉字也就那么多,所以还是得叫它“物”。这些特点,是读《传习录》的人必须用心才能领会到的。所以有时候看到我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段落里有不同的解释,也不用奇怪,字义都是脱离不了上下文的意思的,不同的语境下,其意义也必然不同。

沙滩孤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