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一生 9.2
作者: 鲍鹏山
14.9万字 0.1万次阅读 0.8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节 哲人千古 2023-11-22 17:06:42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14.9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29章
简介

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从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生中找到过好人生的答案。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这些词,都来源于孔子。当我们年近三十,在社会上尚无立身之地;年近四十,为家长里短而烦心茫然;年近五十,为老之将至而惶惶不知所措……这些时候,我们需要读一读中国人共同的老师——孔子。 十五志于学:家贫不忘立志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没有消磨志气。他常常摆设祭器,模仿祭祀的礼仪动作,不知不觉就成了礼仪专家。十五岁时,他就确立了“克己复礼”、为天下人谋生的大志向,并终其一生为之不懈努力。 三十而立:知识与能力才是立身之本 孔子二十多岁时,当上了鲁国的小吏,虽然衣食无忧,却还默默无闻。但短短几年后,他就凭借对礼乐的精通而得到了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受邀参与接见齐景公和晏婴。自此,孔子知礼的名声闻于列国。这一年,孔子三十岁,自称“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人到四十,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再版序

这本书的内容,是我2010年央视《百家讲坛》节目《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文字稿。十多年了,这本书一直在卖,不是我的书好,而是孔子伟大。在央视讲孔子,用“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题目,是想说明孔子何以即凡而圣、超凡入圣、出类拔萃、优入圣域。后来我意识到,孔子之优入圣域,乃是人类文化必须之功能——保障人类自由、尊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所以不仅仅是孔子一人的努力,而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和伟大的文化成果,是一个民族的道德生活理性和良知促使一个民族共同推崇出这样伟大的人物。现在,经过近百年的曲折激荡,孔子是时候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了。

在谈教育的场合,我常常给听众提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的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里,会留有一节课的时间,专门介绍孔子吗?

所有人都茫然,然后摇头。孔子离开我们太久了。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一个需要有强大文化自信的民族,与一个民族最伟大的人物、民族文化最核心的人物,竟然如此隔膜,让孔子如此疏离国民的生活和信仰,是令人惊讶并使人深深不安的。

这是一本描述孔子一生的著作。其逻辑结构就是孔子给自己一生所作的总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我见过的最短的个人简历,却是人类最长的精神长征。

一个人这样的一生,能给我们什么呢?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达到的境界。一个人可以通过自我的引领,可以达到神圣的境界,成为圣人。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一个理由,一个把他推崇为人类先知、民族圣人的理由。或者说,他给了我们一个合适的人选,让一个民族完成自己的文化顶层架构。

有灵魂和需要信仰的人类,需要一个绝对化的精神偶像,这是人类伦理学架构的必然逻辑。所以,我们看到,所有的宗教都要把一些人神化。没有宗教的中国(老子、孔子的思想逻辑杜绝了产生一神教的路径)则需要把一些人圣化。

今天,受过科学方法训练的历史学家,总是嘲笑古人为什么要把孔子这样的人圣化,把他作为一个人,一个普通人,不是更符合历史真实吗?

问题是,人类,是需要自由和尊严的。这可能也无法用科学来证明,因为这是不言而喻,天然如此的。

问题的吊诡之处正在这里:为了自由和尊严,人类必须有一个精神上道德上的绝对者。

其实这也不吊诡,而是很具有逻辑:人类,服从一个抽象的目标,是自由;服从一个具体的目标,是奴役;服从一个不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政治中的“过去”的人,是自由;服从一个具体的、在现实中起作用的人,是奴役。

至此,神和圣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人类把孔子、耶稣这样的人奉为神圣,就是要让他们占据绝对者的位置,以杜绝现实现世中的野心家、独裁者僭越且盘踞如此神圣位置的可能性。

这本来是人类政治史的常识,今天反而被自以为掌握了历史批判主义方法的学者们嘲笑。

鲍鹏山

2021年12月24日于偏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