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犹太巨商的成功启示(2)

书名:
犹太人的经商课
作者:
孙朦
本章字数:
12027
更新时间:
2023-10-23 17:12:22

商界预测家——格林斯潘

严格来说,我们并不能把格林斯潘归入商人行列,但作为影响美国甚至是全球经济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的发展轨迹值得我们去了解。

格林斯潘于1926年3月6日出生于曼哈顿,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是由母亲抚养成人的。在乔治·华盛顿中学时,格林斯潘显示了他的数学天赋,但他首先从事的却是音乐。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在纽约著名的吉拉德学校接受了两年培训,因为他演奏低音单簧管和萨克斯管技巧过人,因此入队当了一名爵士乐演奏员。但他周围全是专业乐师,在这些天才面前,他感到很自卑,开始怀疑自己音乐生涯的前程。当时,聪明绝顶的格林斯潘遇到幕间休息,总是躲在角落里阅读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书籍。巡回演出一年以后他离开了乐队,开始在纽约大学就读商业经济学。

经济学就像得体的上衣一样非常适合格林斯潘,他于1948年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又于1950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并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商业周期理论大师、原美联储主席亚瑟·彭斯。这时,他和亚瑟·彭斯共同搞研究,两人成了挚友。凭着对数字天生的爱好,以及对金融的浓厚兴趣,格林斯潘迅速地从各方面汲取知识,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一套想法。

到了1954年,格林斯潘的婚姻宣告终止,他也中断了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的博士课程。当时他才28岁,就同一位年纪稍大的纽约债券交易人——威廉·图森联手,他们共同创办了一家咨询公司:图森·格林斯潘公司。在此后的20年里,格林斯潘一直把这家公司当做自己的职业基地。

1958年图森去世后,他接过了公司的领导权,扩大经营,开发了一批在金融和制造业领域颇具影响的客户。同时,格林斯潘还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颖奇特、有利可图的小天地,即向高层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经济分析意见。这种工作不仅在思维上有挑战性,也特别适合格林斯潘发挥个人才能,他也因此变成了一位富人。

直到1977年,格林斯潘才被母校纽约大学破格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这段时间对他来讲极有价值。作为一名经济顾问,他学会了如何使用复杂的定量技术去预测分析宏观和微观经济动向,与此同时,他独创了一种“从最基层做起”的分析方法,而这种方法成了他在美联储的标志。他从最小的细节开始,如库存量、产品交货时间等,研究许多数字。

格林斯潘于1968年开始涉足政治。1974年夏季,赫伯特·斯坦思告知尼克松总统他不想再继续担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一职,白宫方面就此考虑聘请格林斯潘担任该职务,但格林斯潘坚决不干。而这时,亚瑟·彭斯,这位格林斯潘在纽约大学的良师益友,出面规劝当年的好友。彭斯自1970年以来一直担任美联储主席。他对格林斯潘讲:“图森·格林斯潘公司成立20年了,假如这时离了创始人还不能运转,这就正好说明这家公司存在着严重问题。”格林斯潘认为彭斯的分析语重心长,便同意担任这项职务。

格林斯潘是担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这一重要职务的第一位“商业经济学家”,他很快就发现要对付许多商业方面的挑战。而他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却是在13年之后。

1987年,格林斯潘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他的任命一宣布,道·琼斯指数竟下降了22个点;债券价格下滑得更厉害,在一天之内降到了5年内的最低点。在东京,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由1∶145跌到了1∶142.5;在巴黎,美元对法国法郎的汇率下降了2%。这位新任的美联储主席不得不马上对付通货膨胀。在7月份,原油价格跌到了每桶11美元;而到了8月,又猛涨到每桶22美元。价格的暴涨连同其他通货膨胀压力,促使美联储于1987年4月将贴现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然而,危机四伏,接连不断。在经过一周的惨重损失后,到10月19日这一天——不久就成为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一”——股票市场大幅度地下降了508点,造成账面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对大多数观察家来说,这个时候真是可怕之极。但是,面对挑战,格林斯潘挺身而出,发表简要声明:根据需要,向金融体系注入资金,以防止金融崩溃。市场很快就平静下来,在短短几个月内,人们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损失。

这种有效的干预,对格林斯潘来说还只是开头。股票大跌几个月后,美联储又调高了利率。这是一个惊人的举动,而且传递了两条有关信息:首先,格林斯潘已下定决心抑制通货膨胀;其次,他相信1987年的股票大跌与其说是危机,倒不如说是对经济的调整。他高瞻远瞩不让短期波动影响到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在经济领域取得胜利后,格林斯潘又面临着重大的政治考验。保守的共和党总统乔治·布什正争取连任,大多数悲观的华盛顿内部人士预测:格林斯潘不会对利率采取什么行动来支持布什,尽管当时迫于通货膨胀的压力,很明显需要再次调高利率。这时,格林斯潘惊人的举措出台了。在共和党全党大会召开前的几个星期,美联储将贴现率提高了50个基本点(整整提高了50%),这一来几乎窒息了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但事实证明,格林斯潘成功地使美国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他也因此被认为是影响美国经济的举足轻重的人物。

犹太哲言

格林斯潘说:“我只想做大多数学院经济学家从未干过的事情,检验一下我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是否真正行得通。这就好比吃花生,只有不停地吃,才会不觉得累,因为未来是不可知的。”正是由于他对未来的预测和把握,他才能洞察经济风云的奥秘,获得成功的先机。

里治曼家族的奋起

里治曼这个名字在美国和加拿大是家喻户晓的,因为在美国和加拿大有很多地产是属于这个家族的,同时里治曼家族还在加拿大开发石油。这个家族的名字在这两个国家的各个城市都显赫地出现,人们一见到这个名字的招牌或广告,自然联想到这里又是“里治曼地产王国”的地盘。据有资料报道,该家族资产超过百亿美元。

里治曼兄弟的发迹只不过三四十年,充分显示出犹太人经商的高超本领。里治曼兄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定居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们家世代没有从事经商的人。他们的父亲大卫·里治曼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他知道本行发不了财,所以教育儿子不要再步他的后尘。他语重心长地对幼子说:“森姆,男人步入社会,最重要的是选择职业,做父亲这一行是永远不能发达的,你不如到国外去碰碰运气,一有机会便做个商人,这是我们犹太人的本行,也可能从此斩断穷根。”

森姆听了父亲的话后,随身只带上旅费就出发了。他先到了西欧,在那里做些苦力活。不久,二战爆发了,森姆辗转到欧洲各地,过着极其艰苦的逃难生活。二战结束后,森姆在巴黎住了下来,希望在这个浪漫之都找份工作。但由于当时时局不济,极难找到工作。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想起了父亲的话“一有机会便做个商人,这是我们犹太人的本行”。于是,森姆想到现在去做生意说不定是一个机会,他用仅有的几十个法郎作为成本,在街边流动摆卖香烟和糖果之类的小商品。不管白天黑夜或风雨交加,坚持摆卖。

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森姆的小生意做得有起色了,他租了一个小铺子开店。为了节省费用,他自己直接到生产厂家进货,一切工作由自己包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子女也长大了,长子阿尔拨,次子保罗,三子拉富都可以成为小店的助手。他们一家人起早贪黑地经营,几年后,有了一点积蓄。森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到,欧洲是个福利社会,环境虽好,但地方小,市场回旋余地不大,加上税收率高,经商不如美国、加拿大理想。他经过反复思考,亲自到加拿大、美国考察,决定向这两个市场进军。

1956年,森姆决定派三儿子拉富前往加拿大创业,在那里设立一间瓷砖公司,从事瓷砖买卖。战后的加拿大经济已经开始恢复发展,建筑业兴盛,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很大。森姆把法国优质的新款瓷砖销往加拿大,迎合了顾客的需求,生意十分好,一年多就赚了不少钱。森姆看到加拿大市场的前景,于是决定举家迁往那里生活,亲自管理瓷砖公司的工作,使该公司业务更为迅速的发展。森姆·里治曼一家到加拿大两三年后,在瓷砖经营中逐步与建筑行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身为犹太人那种经商灵感由此应运而生,森姆觉得在加拿大地产业更大有作为。因此,里治曼父子决定利用买卖瓷砖业务,从中了解市场动态和熟悉地产客户,把自己的瓷砖生意作为跳板,尽快打入这个大市场。与此同时,里治曼父子还把瓷砖经营范围扩大,经营所有建筑材料、装修材料。随着业务范围扩大,接触的客户面也大了,更有利于进入地产业市场。里治曼一家的发迹,最突出的一点是深谋远虑,循序渐进,从来不搞盲目行动或急于求成。为了涉足地产业,他们先做试验式经营。他们自有的建筑材料需要租用大量的仓库作为货物周转之用,为此要支付不少租金。里治曼父子决定自己建一座大仓库,这样既可省掉每年支付的大量租金,又可探索如何经营地产业务。里治曼兄弟在试建自己的仓库地产时,善于精打细算,节省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最后造价成本比别的厂家同类规格建筑低了几成。他们从中积累了经验,此举又使里治曼的建筑材料公司成为一个大型企业,声名鹊起。随着年龄的增大,森姆渐渐觉得体力衰减了,而3个儿子自从到加拿大开展业务后,已逐步成熟,在经营魄力和策略上,甚至超过自己,于是他从60年代起退休了,让儿子们放手大干一场。里治曼三兄弟虽然个性不同,但他们在家族事业上却团结一致,协调如一人,直至发展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兄弟间也没有为家产而纷争,父亲创立的公司由他们兄弟三人发展壮大起来,到今天仍是大名鼎鼎的里治曼集团,这也许是犹太人的一种优良的家庭传统。

60年代初,加拿大工商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多伦多市,由于当时最主要城市蒙特利尔的法国后裔闹独立,很多厂商转移到那里投资或经营,这样刺激了多伦多的房地产业连年成倍增长,价格也随之上涨。里治曼兄弟认识到时机成熟,把大量资金投入地产业,自购土地进行厂房、仓库建设,然后将其出售或出租。就这样,里治曼兄弟的房地产业越来越兴旺。到1963年,他们的工业楼宇已是多伦多屈指可数的建筑。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里治曼兄弟在1965年以2500万加币收购了多伦多市一家面临倒闭的房地产公司,从中获得600英亩的地产和几幢已落成的住宅大厦。里治曼兄弟利用这块地皮及楼宅,发展商业和住宅区,用于出租。这一举措由于购入成本低,建成后出租,租金收入不菲,为此获得了极丰厚的利润,使“里治曼王国”的建立又迈进了一大步。

继多伦多市的房地产业开发后,里治曼兄弟逐步向温哥华、渥太华、蒙特利尔等大城市渗透,在加拿大各城市投资建筑楼房,大多数用于出租,少量用于出售。到70年代,在加拿大,他们集团建造的商业楼宇,如店铺、写字楼、厂房等比重缩小了,原因是市场趋于饱和。

里治曼兄弟为力求更大的发展,经过一番市场考察研究后,决定以美国市场作为新的目标。70年代中期,美国纽约出现了金融危机,经济呈现混乱局面。许多财团因资金流通不畅,慌了手脚,纷纷把产业出售,以图应急。里治曼兄弟以其机敏的眼光和经营房地产的经验,意识到时机已来临。他们果断地投入3.2亿美元,在纽约最繁华的曼哈顿地区购入8幢商业大厦。1977年是那里房地产价处于低谷时期,这次购入后,不到10年时间,这8幢大厦升值至30多亿美元。里治曼兄弟继这一行动后,继续更大的投资,用15亿美元在纽约兴建“世界金融中心”。如此庞大的投资行动,使美国各界人士无不惊叹或担心。但实践证明,里治曼兄弟是成功的。“世界金融中心”建成后,几年间租金收入就超过10亿美元。进入80年代,里治曼兄弟又在加拿大多伦多投资大工程,耗资12亿美元建成近百层高的多伦多商业大厦,是目前加拿大最高的楼宇,专供写字和商业用楼租用,出租率也很高,投资回报率也较为理想。

在70年代末,加拿大海湾发现蕴藏石油。不久,一家加拿大海湾石油公司成立,投入不少资金开采海湾石油,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具一定规模。但由于种种原因,该公司资金周转不足,在尚未正常投入生产之时已难以为继了。此时,海湾石油公司找到里治曼兄弟,最后,他们以30亿美元收购了这家公司。从此,里治曼集团涉足石油业。里治曼集团获得了加拿大海湾石油开发权后,再分步投入33亿美元,使该公司成为石油开发、原油精加工、石油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基地。

里治曼兄弟虽然十分富有,但生活一直俭朴,保持着犹太人的传统。

犹太哲言

里治曼家族的成功离不开他们具有精明的头脑,能够审时度势,善于精打细算,这也是犹太民族所共有的特性。

金融巨子——摩根

一提起华尔街,大家可能都知道它是当代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但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是与摩根家族的成功分不开的。可以说摩根家族的成功,是华尔街成功的契机和缩影。在摩根家族励精图治,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中,摩根无疑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摩根家族的基石,也是华尔街新纪元的开创人。摩根家族创造的“摩根化的经营管理体制”至今仍影响着华尔街的一切,这一经营思想与战略,贯穿在资本主义经济由幼年迈向壮年的全过程。

摩根从少年时代就开始游历于北美与欧洲,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只有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求学的情景,使他记忆犹新。他隐约感到那里决定了他未来的一切。

哥廷根大学,是欧洲历史最悠久,众多世界名流学者聚集的学府。17岁的摩根,也慕名而来。在这里,他接触到来自众多国家的热血青年,他们时常在下课之后,沿着舒缓流淌的莱茵河,边漫步边争论着天下大事,畅想各自的未来。每当这时,摩根心中便升起一种难以遏制的激情。这一座校园使他感觉到世界脉搏的跳动,摩根为哥廷根而感到骄傲。

从哥廷根大学毕业后,摩根来到邓肯商行任职。摩根特有的素质与生活的磨炼,使他在邓肯商行干得相当出色。但他过人的胆识与冒险精神,却经常害得总裁邓肯心惊肉跳。

当邓肯听到这个消息时,不禁冒了一身冷汗。“这家伙,拿邓肯公司开玩笑吗?”邓肯严厉指责摩根。“去,去,把交易给我退掉,损失你自己赔偿!”邓肯吼道。面对粗暴的邓肯,摩根决心一赌。他写信给父亲,请求父亲助他一臂之力。在望子成龙的父亲的默许下,摩根还了邓肯公司的咖啡款,并在那个请求摩根买下咖啡的人的介绍下,摩根又买下了许多船咖啡。在摩根买下这批咖啡不久,巴西咖啡遭到霜灾,大幅度减产,咖啡价格上涨两三倍,摩根旗开得胜。

与邓肯公司分道扬镳后,在父亲的资助下,摩根在华尔街独创了一家商行。与众多白手起家的大财阀的发迹史一样,摩根财产的聚敛,首先也是从投机经营开始的。

1862年,美国内战正酣。当时,政府为了稳定开始恶化的经济和进一步购买武器,必须发行4亿元的国债。数额这么大的国债,一般只有伦敦金融市场才能消化掉,但在南北战争中,英国支持南方,这样,这4亿元国债便很难在伦敦消化了。如果不能发行这4亿元债券,美国经济就会再一次恶化,不利于北方对南方的军事行动。当政府的代表问及摩根,是否有解决办法时,摩根自信地回答“会有办法的”。他毅然承担了帮助政府消化其中2亿元国债的任务。

摩根对自己的自信并不过分,他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谋略手段。他首先向美国的报界与新闻界施加影响。他经常主动出席有着众多报业、新闻界人物参加的各种聚会。在席中,他向这些人宣讲自己对美国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战争将会产生的变化的看法。摩根的观点,通过媒介宣传,为更多的美国人所认知。另外,对于那些在美国有着巨大影响的报纸,摩根向他们出以重金,使这些报纸最终能很有力地、不失时机地配合他的推销活动。

摩根从缅因州到弗吉尼亚州、从纽约州到加利福尼亚州进行了一系列的游说演讲。他大肆宣讲爱国主义,激起人们为民族独立、为正义而战的高涨热情。他带头为前线捐款,亲自走街串巷大声疾呼,同时辅以新闻界的推波助澜,使购买国债成为表现爱国主义最好的体现。很快,这4亿元的国债在美国本土奇迹般地消化了。当国债销售一空时,摩根也理所当然、名正言顺地从政府手中拿到了一大笔酬金。舆论界对摩根开始大肆吹捧,摩根变成了美国的英雄,白宫也开始向他敞开大门,摩根现在可以以全胜者的姿态出现了。正是由于他的成功,联邦经济被有力地推动了,北方的军事进程也开始加快,摩根也昂首阔步向另一个目标迈进。

摩根的成功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他有着比别人更胜一筹的谋略。

从投机开始发迹的摩根,现在已聚敛了一大笔财富,此刻,他的精力已从简单的商业投机,转移到对银行投资业的开发上。

1871年,普法战争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法国因此陷入一片混乱中。给德国50亿法郎的赔款,恢复崩溃的经济,这一切都需要有巨额资金来融通。法国政府要维持下去,就必须发行2.5亿法郎的巨债。

然而,面对法国经济的崩溃,加上变数多的政经环境,谁又敢来承担这2.5亿巨债的发行呢?法国的罗斯柴尔德不敢,英国的哈利也不敢,可偏偏摩根敢冒这个险。不过,他有自己的想法。

能不能把华尔街各行其是的所有大银行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规模宏大、资财雄厚的国债承购组织——“辛迪加”呢。这样就能把需由一个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分摊到众多的金融组织头上,这5000万美元,无论在数额上,还是所冒的风险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当他把这种想法告诉亲密的伙伴克理姆时,克理姆连忙惊呼:“我的上帝,你不是要对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与传统进行挑战吧?”

克理姆说得一点儿也不错,摩根这套想法从根本上开始动摇和背离了华尔街的传统与规则。当时流行的传统与规则是:谁有机会,谁独吞;自己吞不下去的,也不让别人染指。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阻隔,相互猜忌,互相敌视。摩根的想法正是针对这一弊端的。各个金融机构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信息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稳定整体。对内,经营利益均沾;对外,以强大的财力为后盾,能够建立可靠的信誉。摩根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他要克理姆把这消息透漏出去。消息一传出,好比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一阵轩然大波。“他太胆大包天了!”“金融界的疯子!”摩根一下子被舆论的激流卷入这场争论的中心,成为众目所视的焦点人物,但他并没有被这阵势吓倒,反而越来越镇定,因为他知道这正是他所预期的,机会女神正向他走来。逐渐地,在摩根周围反对派与拥护者开始聚集,他们之间争得面红耳赤。由于双方各有理由,辩论了很久,也不见分晓。最终人们知道了决定这场争论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摩根。于是,人们把平息这场争论的希望寄托于摩根,不知不觉地把华尔街的指挥棒给了摩根。

利用舆论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是摩根此次成功的关键。摩根说得好:“只有强者才能控制舆论。”因此,摩根对于舆论的利用,不仅说明他对舆论有独具慧眼的认识和娴熟的战术技巧,更反映了摩根无论是战略思想,还是敏锐的洞察力、决断力,都是超乎寻常的。他能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形下,表现得泰然自若,最终取得胜利。这一切都表明,他的胜利是一个强者的胜利,而不仅仅是利用舆论的胜利。

他的成功,改变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在华尔街则更是如此,他的经营思想与管理方式成为华尔街纷纷效仿的模式,其影响力至今尚存。

摩根作为开创华尔街新纪元的金融巨子,他赚的钱不下百亿,但他死后其遗产只有1700万美元。摩根从投机起家,却对投机深恶痛绝,并因此成功地针对华尔街的这一弊端加以改造,革新了符合时代精神的经营管理体制。

摩根在他将度过76岁生日时死去,他成功的经营战略,至今仍影响着华尔街。

犹太哲言

金融家的财源应是进行投资的产业界,而不是投资本身。

影业帝国的创始人——杰克·华纳

杰克·华纳于1892年8月2日出生于加拿大的一个鞋匠家庭里,父亲本·华纳是波兰犹太人,在19世纪末的移民潮中来到加拿大。杰克出生两年后,本·华纳举家迁居到美国俄亥俄州的扬斯顿。后因为一个银行家的帮助,全家放弃经营了一辈子的修鞋业,转而开拓肉制品业务。

7岁那年,杰克被送进了学校。他每天上学前3小时就要起床给顾客送肉,但这样的半工半读式的学习生涯也没有能维持多久。由于家里缺少劳动人手,杰克在12岁的时候就不得不辍学开始在商店里帮忙。但杰克很快就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为了摆脱这种乏味的生活,杰克在人家举行婚礼或生日聚会时就跑去表演节目。不久,他离家出走,到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各地巡回演出,并给自己起了一个“童声歌星莱昂·朱亚多”的艺名。

杰克的哥哥萨姆劝杰克不要去做演员梦,建议他选择与电影有关的职业,如电影售票员或经纪人。因为电影行业是一门新兴的行业,不仅能赚钱,而且有无限的前途。杰克采纳了哥哥的建议。于是,兄弟俩拿出来了各自的积蓄并把家里拉车送肉的老马作为抵押买了一部电影放映机。这样,12岁的杰克和他的哥哥萨姆闯入了一个他们一无所知的行业,试图在这一新兴的领域发展。华纳兄弟初闯电影业就身手不凡,尽管这一行业才不过10年的历史,他们公开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埃德温·S·波特拍摄的《火车大劫案》。这部片子虽然只放映12分钟便结束了,但是由于它是最早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片子,因此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开始的时候,华纳兄弟没有自己固定的电影院,只是带着放映设备四处巡回放映。有时在室内,有时就在公园露天放映,但他们的收入也非常可观,第一个星期的门票收入就有300多美元,比他们的父亲在肉制品店一个月挣的钱还多。不久,华纳兄弟有了自己的第一家电影院,他们给电影院取了一个金钱味十足的名字——宝石。宝石电影院设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纽斯宇市。1912年,华纳兄弟开始自己生产影片,开拓影片发行业务。到1922年,华纳兄弟已经在无声电影时代平稳地立住了脚。

20年代中期,他们在好莱坞林阴道建立了自己的摄影棚。20年代,有声电影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通过扩音器的电气录音和“三级真空管”的音响放大办法而解决。于是制造无线电器材的大电气公司成了有声电影专利权的所有者。当时,这些专利权主要垄断在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西方电气公司集团和德国的A·E·G、托比斯公司、克兰影片公司的手里。西方电气公司曾建议那些同样受摩根财团控制的美国大电影公司采用它的录音技术。但是这些大电影公司却满足于无声电影的现有成就,认为这一新技术是洪水猛兽。一旦采用,必会危害好莱坞的霸权,没有人敢冒险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于是西方电气公司选中了华纳兄弟作为合作者,因为杰克·华纳和哥哥萨姆·华纳不仅富于开拓精神,而且对于在电影院里用扩音器代替管弦乐队的方法非常感兴趣。此时,华纳兄弟的小影片公司已经收购了维太格拉夫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个由15家影院组成的小放映网。然而华纳兄弟如果采用这一技术就会因资金用于扩大经营而吃紧。于是,他们决定只将最后的资本用于拍摄著名歌手阿尔·乔逊主演的歌剧《唐璜》,结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票房收入达350万美元。《唐璜》的成功显示出了有声电影的无穷魅力和潜在的巨大市场。1927年,华纳兄弟又拍了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的《爵士歌王》,仍由阿尔·乔逊主演。这部片子很大程度上是杰克·华纳的自传或是他少年时代歌星梦的重温。《爵士歌王》的上映取得了比《唐璜》更大的成功,票房收入达500万美元。而且,这部片子还在好莱坞刮起了有声电影的一股飓风,好莱坞的电影公司看到有声电影的巨大优势,纷纷进军有声电影领域。《爵士歌王》的成功,宣告了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也因此而一路成为电影业巨头之一。

30年代,尽管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但是华纳兄弟公司却仍有了长足的发展,和米高梅公司、派拉蒙公司一起成为当时的三大影片公司。在这一时期,华纳兄弟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以大城市强盗歹徒为题材的影片,如爱德华·S·鲁滨孙主演的《小恺撒》等,给影坛带来了一股警匪片的旋风。除此之外,华纳兄弟公司还推出其他片子,多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用写实的手法刻画社会问题。与竞争者的影片公司相比,华纳兄弟公司制作的影片更加切合时代。1940年,华纳兄弟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上千名员工、每年推出50多部影片的“影业帝国”。在二战期间,杰克用电影与法西斯进行斗争,支援世界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他不仅从财力、物力上支持拍摄军事影片、以用来快速培训战争所急需的军事人才,而且还根据在美国破获的一个德国间谍网的真实事件拍摄了《一个纳粹间谍的自白》等。为此,他一度受到了纳粹的恐吓,以致他不得不在贝弗利山的住宅周围布置警卫。但是作为犹太人的杰克没有被吓倒,反而动员整个好莱坞一起同纳粹进行斗争。

战后,受到行业内部的压力,华纳兄弟公司电影业巨头的地位开始动摇,政府也开始干预电影市场,勒令电影制片公司关闭自营的电影院。同时电视的迅速普及直接挤占了电影业的市场。电影业大有走向衰落的势头,许多制片公司一筹莫展。然而杰克坚信电影业自有一片天地,不是电视业能够全面占据的。因此,杰克迎难而上,拍出了《马德雷山的宝藏》和《无故的反叛》等几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影片。杰克的努力表明,在电视业的挑战面前,电影业不是只能坐以待毙,只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电影业就会重新赢得观众们青睐,再现其特有的魅力。杰克给战后死气沉沉的美国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犹太哲言

杰克的努力表明,在电视业的挑战面前,电影业不是只能坐以待毙,只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电影业就会重新赢得观众的青睐,再现其特有的魅力。杰克给战后死气沉沉的美国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股票大王——约瑟夫·贺希哈

约瑟夫·贺希哈,这位股票大王,正是一个从贫民窟中走出来的人。让我们从约瑟夫·贺希哈苦难的童年开始,去追索他曾走过的苦难历程。贺希哈的故事将告诉人们该怎样去面对苦难,该如何去奋斗;又该怎样面对生活,如何去回报社会。

1908年5月,熊熊大火烧懵了8岁的小约瑟夫,也把他烧成了一个小乞丐。与母亲和兄弟姊妹们赖以栖身的小房子只剩下断壁残垣……

兄弟姊妹们都被别人领养走了,当一对老年夫妇要领养小约瑟夫的时候,小约瑟夫仿佛才从梦中惊醒,“就是当乞丐我也要和妈妈在一起”。小约瑟夫从小失去了父亲,再不能离开母亲了。

小约瑟夫不懂,为什么有人享福,而有人受苦。他也想要去享福的世界,逾越那条贫富的鸿沟。

他和母亲住在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杂乱肮脏的贫民窟。不久以后的一天下午,母亲不幸被大火烧伤,只好住进医院。她住的是乱哄哄的大病房,那些有鲜花、有地毯、有白衣天使特别护理的病房,母亲却无缘问津。饭店、食品店比比皆是,而自己却饥一顿饱一顿的在垃圾桶里找东西吃,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钱。那声鄙夷的“穷鬼”刺痛了小约瑟夫的自尊心;那块饼干不重却砸碎了小约瑟夫的心。小约瑟夫暗暗发誓,决不再受金钱的奴役。

1911年,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曼哈顿区百老汇街纽约证券交易市场熙熙攘攘。年仅11岁的约瑟夫也在这里穿梭着,想着一无所有也可以转眼成为百万富翁。他的血液在沸腾,他惊呼:“这里才是我的天堂,我一定要加入这个行列!”

1917年,当约瑟夫17岁的时候,他不再受雇于人。虽然倾其所有他也只有255美元,但是他要开创自己的事业了。

在最初的一年里,约瑟夫炒股一帆风顺,赚了16.8万美元。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由于买下了大量因战争结束而暴跌的钢铁公司的股票,转眼又赔得只剩下4000美元。实践证明,约瑟夫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足以控制变幻莫测的股市。为此他疯狂地学习并遍访各路股票高手。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想,现在总比初涉股市时的本钱多,一定要再干下去。

1924年,约瑟夫经过分析发现,未列入证券交易所买卖的那些股票,实际上是有利可图的。这些股票利润虽然不算太大,但风险极小,他就把精力放在了这些股票上。开始时资金不够,他就和别人合资经营,不到一年,他就开设了自己的证券公司——贺希哈证券公司。到1928年,他就成为股票经纪人了,每月收入达28万美元,那年他才28岁。在当时的金融业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能拥有这样一方领地,的确不多见。

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又从美国蔓延到西欧,工农业生产下降了三分之一。美国的生意已经很难做了,今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1933年,他在多伦多开设了证券公司,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大经纪商。4月,他与加拿大产业巨子拉班兄弟联袂开设戈纳尔黄金公司,以每股20美分的廉价取得该公司59.8万股的上市股票。在他们的参与下,股价扶摇直上,3个月后涨至每股25美元,他见股价涨得过热,料定会出现大的滑坡,因此他又悄悄地卖出。果然不出所料,一个月后股价大跌,为此他又因先见之明而赚了130万美元。从1933~1963年的这30年间,约瑟夫不仅拥有了金矿,而且还吞并了诸如铀矿、铁矿、铜矿、石油等矿产业。除此之外,房地产生意也做得很红火。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凭着对股票投资的天赋,凭着对股票事业的执著,更凭着他的智慧和胆量,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了亿万富翁。

约瑟夫从衣衫褴褛的乞丐成为拥有亿万的富翁,但他从未忘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伙伴,更没忘记他那受尽苦难的母亲。他所信仰和奉行的是:去探索善良吧,那是一片广袤而静悄悄的领域。

约瑟夫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那段生活。因此,他向学校捐款,使贫穷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受教育;他向盲人医院、孤儿院捐款,使残疾人和无依无靠的孤儿能活得更幸福。他特别喜欢资助那些贫穷而富有才华的学生们,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都投入到艺术之中。有人这样做是为了赢得公众的欢心,从而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约瑟夫不是这样,他不准下属和捐赠单位宣扬。因为他在追寻着自己年轻时由于生活所迫而没有上成大学的美好的梦。

约瑟夫的事业并不只是做股票投机生意,他的慷慨大方而又悄无声息的捐赠,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人才的关爱,都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做股票投机生意获取金钱只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经济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捐赠也谈不上追求艺术。约瑟夫说做股票投机生意使他体会到生命的乐趣和生命火花的激荡,使他感觉自己还年轻,还有敏捷的思维,还能和年轻人搏一搏。约瑟夫说,一时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身个性的充分展现。他有句很潇洒的话:“不要问我能赢多少,而要问我能输得起多少。”

犹太哲言

从约瑟夫的传奇经历中不难发现,通向财富的道路就在脚下,只要执著地去追求,用心地去把握机会,果断地运用自己的胆识,财富就会源源不断地滚来。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毛泽东教我们学管理

毛泽东是中国的历史巨人,也是世界的历史巨人。他不仅书写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写了世界的历史。 是他,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生长在山沟的赤子,他用自己的奋斗开创了许许多多个第一,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担任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数十年之久。 天时、地利、人和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基本要素。毛泽东出生于19世纪末,成长在22世纪,这是中国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时代需要英雄,时代造就了英雄。毛泽东是时代的弄潮者。 人们走向成功,既需要有利的客观环境,更离不开主观努力。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强健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独特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一切一切,都是毛泽东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已完结,累计24万字 | 最近更新:主要参考书目

借鉴伟人智慧 吸取伟人养分

书名:
毛泽东教我们学管理
作者:
张勇、刘启明、莫志斌
本章字数:
512

毛泽东是中国的历史巨人,也是世界的历史巨人。他不仅书写了中国的历史,也改写了世界的历史。

是他,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生长在山沟的赤子,他用自己的奋斗开创了许许多多个第一,创造了无数个奇迹。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担任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职务数十年之久。

天时、地利、人和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基本要素。毛泽东出生于19 世纪末,成长在20 世纪,这是中国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时代需要英雄,时代造就了英雄。毛泽东是时代的弄潮者。

人们走向成功,既需要有利的客观环境,更离不开主观努力。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拼搏的一生。强健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独特的性格、和谐的人际关系、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一切一切,都是毛泽东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人类要继续前进,我们的事业要继续进步,人们需要更多的成功。正因为这样,我们研究毛泽东的成功智慧,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可以借鉴毛泽东的用人之道、处事方法、交往艺术和管理经验等成功智慧,在未来少走弯路,更快捷地走向成功;我们可以学习毛泽东的成功经验,让我们的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成功智慧中吸取养分,把事业,把人生推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