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书名:
现代金融运作研究
作者:
高鸿编著
本章字数:
45865
更新时间:
2023-09-25 12:21:49

第二,在具有相互替代性的金融安全网中具有更小的副作用。在过去30年间,我国并非不存在存款保险制度,而是以“隐性存款保险机制”替代了显性存款保险机制,即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兑付困难基本上只能采取中央银行再融资方式,其实质是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替非审慎经营的金融机构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显性存款保险至少是世界公认的更加公平的金融安全网设置方式,即在任何银行吸收存款时必须为存款的安全性预先承担责任。

第三,金融市场结构的平衡性。一般而言,在缺乏显性存款保险机制的经济体中,大型、垄断性金融组织往往会畸形繁荣。这是因为,公众在进行金融服务机构选择时,在质量、产品类似的情况下,一般会选择大银行作为更为安全的存款机构。正因为如此,截至2013年底,全国性大型银行各项存款为56.09万亿元,而中小型银行为24.62万亿元,大银行占比接近70%。过高的金融资源集中度势必导致“大而不倒”、创新动力不足、金融普惠性不高等问题在中国银行界普遍存在。

存款保险机制至少可以使公众相信中小存款类金融组织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金融结构优化。

·50·现代金融运作研究从更加直观的角度看,存款保险机制已经成为各国金融安全网建设的统一路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发生频率更高,涉及资产货币危机发生频率更高,涉及资产损失更大,但形成的经济社会负面冲击远低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可以说,有效的存款保险机制成为遏制金融危机演化为全面社会崩溃的重要屏障,为后续的重组与改革提供了制度支撑。

据此,就我国而言:一是存款保险机制建立本身是一项重大金融改革举措,唯其如此我们才可能建立一个更具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金融体系;二是存款保险机制的确立将为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金融机构运行方式改革和金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提供可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标志着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有望在2015年择机实施。

一是有利于维护金融业稳定。理论和实践表明,金融监管难以完全避免金融机制经营失败,需要建立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降低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长期以来,我国虽然没有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实行“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这导致任何金融机构出现风险,无法按市场规则及时解决问题,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存款保险制度可灵活运用多种市场化方式对危机银行进行处置,从根本上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的累积,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是为金融市场化改革提供支持。从国际经验看,有关国家或地区均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经营差异扩大,部分银行可能因利差收窄、利率波动风险加大而陷入经营困难。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可有效提高公众信心,降低挤兑风险,从而维护金融稳定。存款保险制度可最大限度地强化市场纪律约束,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此外,由于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均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我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对老百姓存款的保护,这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尽管理论界更加关注存款保险机制的“事后”稳定功能,但事实上更为重要的是其“事前”激励功能。利率市场化会造成中小银行通过价格竞争以吸引存款资源,由此导致储户的确会担心中小银行因财务收支失衡而退出市场。存款保险通过对银行资产负债、损益及现金流的检查,给出相应的费率安排,给了中小银行以激励,促使其审慎经营。

第三章存款保险制度运作·51·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些中小银行确实面临利润减少甚至破产的风险。但存款保险是一个制度安排,并不意味着一定有银行倒闭。

首先,存款保险可以增强中小银行的信用。存款保险将为中小银行创造与大银行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形成一个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可持续发展的小金融机构体系。以美国为例,存款保险在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存款保险增强了存款人对社区银行的信心,促进了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才使得社区银行发展起来,最终维持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多样性。

其次,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中十分重视对存款的保护。一是存款保险限额较高、覆盖面很广,可以对绝大多数存款予以全额保障,且额度会随经济发展状况而逐步调整。二是由于我国整体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金融机构倒闭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倒闭金融机构主要采取合并、转让等方式实现,不会影响存款者的利益。三是如遇到重大危机,可能借鉴国际经验采取临时全额保险方式。因此,存款保险能够较好地保护个人储户和小微企业的存款,有效地保障存款者的资金安全。

一个完整有效的存款保险机构应该在法律上拥有及时纠正功能。存款保险的及时纠正行为来自以下安排:一是定期检查,根据存款类金融机构运行状况确定保费。二是针对某些情况严重恶化并影响到储户存款安全性的存款类金融机构进行警示,在监管部门之后、央行最后贷款人之前进行早期干预到接管等纠正介入,而这恰恰是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所不具备的功能,亦即监管空白。上述两步之所以应该成为存款保险机构的基本职能,在于其是存款类金融机构的重要利益相关体:后者的经营失败或挤兑除了对储户构成直接影响,还将对其他银行所归集的保险基金构成侵蚀,因此,及时纠正显然有助于使事态向好的方向发展。

存款保险机构是否应该承担对银行的及时纠正职责,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个人认为应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必要的及时纠正职责。

一是存款保险机构与参加保险的银行存在利害关系,银行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存款保险机构的成败,因而存款保险机构有动力进行监管。

二是银行参加保险时须向存款保险机构提交资料,存款保险机构在日常的业务检查和必要监管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因而在银行监管上也具有信息优势。

三是通过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对问题银行的及时纠正职责,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迅速处置经营不善的存款机构,将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及存款保险基金的损失降到最低,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从根本上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的累积。

·52·现代金融运作研究因此,存款保险机构有动力、有能力、有义务对问题银行行使及时纠错的职责。

第二节存款保险制度的国际经验国际上存款保险按照职能模式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付款箱”,仅在银行倒闭后负债赔付存款人,典型的如英国(危机前)、澳大利亚;二是“损失最小化”,存款保险还拥有风险监测和处置功能,典型的如日本、加拿大、法国和俄罗斯等;三是“风险最小化”,存款保险进一步具有早期纠正和补充监管功能,典型的如美国、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国际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转向“损失最小化”型和“风险最小化”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是简单的处理问题金融机构,而是兼顾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该保证存款保险除了存款赔付等基本职能外,还应执行必要的信息收集与检查、早期纠正及风险处置等职能,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从根本上防止金融体系风险的累积。

从国际实践看,绝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都是实行强制保险。存款保险最高限额确定的原则,是寻找有效保护小额存款者利益、防止系统性挤兑与减少首先风险间的均衡点。存款保险额度的上限如果定得过高,那么所有的存款人都不会关注银行风险状况,如果定得过低,那么多数存款人又将在“保险网”以外,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保护存款人利益作用。至于最高赔付限额的确定,更是要与国情相结合。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实行风险差别费率。我国应该考虑实行差别费率,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银行业存在着系统性差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现实情况,如果按单一费率则无法达到保持公平竞争和防范风险的目的,但鉴于数据因素和操作难度,可考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方式建立差别费率制度。具体来说,现阶段简化的风险差别保险费率较为可行,将费率水平与银行风险挂钩,而不是与金融机构类型相关。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可考虑以低费率起步,尽量减少保费征收对金融机构的财务影响。在我国,银行、信用社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数量众多,市场竞争将限制它们将经营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银行不会单纯因为缴纳存款保险费就降低存款利率,第三章存款保险制度运作·53·提高贷款利率,或者增加收费项目。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结合自身需求选择服务最好、价格最优的金融机构。实际上,除了保障存款资金安全以外,存款保险制度还可以从多方面使存款人受益。一是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发展中小银行,促进市场竞争,丰富金融供给,为存款人提供更多高效、优质服务。二是存款保险制度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提供了配套制度支持,随着存款利率的逐步放开,存款人将有机会获得更多利息收益。

单一费率的优点是成本低廉、简单易行,缺陷是容易造成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投保金融机构在投保之后,倾向于做出有损于存款人利益的决策和行动,例如,以更高的风险决策追求更大的收益。

考虑到我国银行业性质复杂,各区域的金融环境也不完全相同,在银行业未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全国实行统一的银行存款保险费率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暂时不完全具备实行复杂、精细化差别费率制度的条件,我国的信用评估和监督机构不健全,加上法律的缺失,不能对银行进行全面的评价,所以一步到位实行完全精细化的差别费率是不现实的。因此,差别费率的征收也只能是循序渐进的,在初期可以实行简单的差别费率。差别费率模式与投保银行风险水平相挂钩,风险高的费率高,风险低的费率低。实行差别保费费率可以促进银行加强自身业务及风险控制,弥补单一费率“激励扭曲”的缺陷,减少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会比较平稳,不会引发大范围的存款搬家。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银行更有利,可以大大增强其信用及与大银行竞争的能力。二是绝大多数个人储户和小微企业的存款余额在存款保险限额以内,对存款安全更有信心。三是大客户与银行关系紧密,熟悉银行经营情况,不会听信谣言轻易搬家。同时,中小银行贴近当地市场,服务更便捷、灵活、门槛低、利率较高,银企关系更有“黏性”。从国际上看,也没有因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发生大规模存款搬家的现象。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共有19个国家危机后退出临时全额保障政策,也没有发生大规模存款搬家。从理论上讲,在从全额保障向限额保险过渡时,确实可能引起小部分大额存款人在不同银行间重新分配存款。比如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将有进有出,大型银行也可能出现存款分流的情况。原来1000万元的存款,有可能分成若干份,转存不同的银行。总体而言,存款变动的范围、规模和影响都比较有限。适度的、有序的、理性的存款转移是一种健康的机制,是存款保险制度·54·现代金融运作研究发挥市场约束和正向激励作用的体现。

第三节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当前形势下,为了适应国际金融业通行规则与发展趋势,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及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建立与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主要内容与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统称投保机构)。

投保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外国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适用前款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对存款保险制度另有安排的除外。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

被保险存款包括投保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但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投保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投保机构的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不予保险的其他存款除外。

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中国人民银行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存款结构变化、金融风险状况等因素调整最高偿付限额,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执行。

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投保机构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的存款本金和利息合并计算的资金数额在最高偿付限额以内的,实行全额偿付;超出最高偿付限额的部分,依法从投保机构清算财产中受偿。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后,即在偿付金额范围内取得该存款人对投保机构相同清偿顺序的债权。

社会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存款的偿付办法由中国人民银行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另行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存款保险基金的来源包括:(一)投保机构交纳的保费;第三章存款保险制度运作·55·(二)在投保机构清算中分配的财产;(三)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运用存款保险基金获得的收益;(四)其他合法收入。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一)制定并发布其履行职责有关的规则;(二)制定和调整存款保险费率标准,报国务院批准;(三)确定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四)归集保费;(五)管理和运用存款保险基金;(六)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七)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及时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八)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职责。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由国务院决定。

本条例施行前已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办理投保手续。

本条例施行后开业的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之日起6个月内,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办理投保手续。

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各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投保机构的经营管理状况和风险状况等因素确定。

投保机构应当交纳的保费,按照本投保机构的被保险存款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确定的适用费率计算,具体办法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

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要求定期报送被保险存款余额、存款结构情况以及与确定适用费率、核算保费、偿付存款相关的其他必要资料。

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规定,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

存款保险基金的运用,应当遵循安全、流动、保值增值的原则,限于下列形式:(一)存放中国人民银行;(二)投资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债券及其他高等级·56·现代金融运作研究债券;(三)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自每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3个月内编制存款保险基金收支的财务会计报告、报表,并编制年度报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

存款保险基金的收支应当遵守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履行职责,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核查:(一)投保机构风险状况发生变化,可能需要调整适用费率的,对涉及费率计算的相关情况进行核查;(二)投保机构保费交纳基数可能存在问题的,对其存款的规模、结构以及真实性进行核查;(三)对投保机构报送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

对核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告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参加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获取有关投保机构的风险状况、检查报告和评级情况等监督管理信息。

前款规定的信息不能满足控制存款保险基金风险、保证及时偿付、确定差别费率等需要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要求投保机构及时报送其他相关信息。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发现投保机构存在资本不足等影响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情形的,可以对其提出风险警示。

投保机构因重大资产损失等原因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下降,严重危及存款安全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投保机构应当按照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及时采取补充资本、控制资产增长、控制重大交易授信、降低杠杆率等措施。

投保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且在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未改进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提高其适用费率。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发现投保机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的,可以建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章存款保险制度运作·57·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选择下列方式使用存款保险基金,保护存款人利益。

(一)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直接偿付被保险存款;(二)委托其他合格投保机构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代为偿付被保险存款;(三)为其他合格投保机构提供担保、损失分摊或者资金支持,以促成其收购或者承担被接管、被撤销或者申请破产的投保机构的全部或者部分业务、资产、负债。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拟订存款保险基金使用方案选择前款规定方式时,应当遵循基金使用成本最小的原则。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存款人有权要求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本条例规定的限额内,使用存款保险基金偿付存款人的被保险存款:(一)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担任投保机构的接管组织;(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被撤销投保机构的清算;(三)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对投保机构的破产申请;(四)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情形。

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足额偿付存款。

投保机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予以记录并作为调整该投保机构的适用费率的依据:(一)未依法投保;(二)未依法及时、足额交纳保费;(三)未按照规定报送信息、资料或者报送虚假的信息、资料;(四)拒绝或者妨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进行的核查;(五)妨碍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实施存款保险基金使用方案。

投保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对投保机构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公示。投保机构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还可以按日加收未交纳保费部分0.05%的滞纳金。

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商业银行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资金集散机构,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居金融机构之首。

第一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是依照《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型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进行科学的协调和管理,以实现在保证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盈利的战略目标。

一、资产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为侧重点的一种管理理论。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商业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1.商业贷款理论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这一理论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的现实出发,认为存款随时有被提取的可能,为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的自偿性贷款。这种贷款能够随着物质的周转和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也就是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应以商业行为为基础,并有真实的商业票据为凭证,一旦企业不能还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处理抵押担保的票据而收回贷款。

2.转移理论转移理论又称转换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因而不必将资产业务局限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上,也可以将资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59·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有转让条件的证券上,作为商业银行资产的二级准备。在满足存款支付时,把证券迅速转让出去,兑换成现金,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3.预期收入理论贷款偿还或证券变现能力取决于将来的收入即预期收入。如果将来收入没有保证,那么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可能发生坏账或到期不能收回的风险;如果将来的收入有保证,那么即便是长期放款仍可以按期收回,保证其流动性。只要预期收入有保证,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短期商业性贷款,还可以发放中长期贷款和非生产性消费贷款。

二、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改变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中严格期限对称的原则和追求盈利时强调存款制约的原则,不再主要依靠维持较高水平的现金资产和出售短期有价证券来满足流动性需要,而是积极主动地在货币市场上“购买资金”,以满足流动性需求和不断适应目标资产规模扩张的需要。负债管理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上更富进取性,同时促进了同业拆借、银行存单、商业票据、欧洲美元等市场的发展。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运用现代技术方法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分析,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使两方面保持协调,不可偏重一方,从而在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资产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流动性和安全性,而忽视了营利性,负债管理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营利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但过多的负债经营又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总结了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的优缺点,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结构的全面调整,实现商业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营利性管理目标的均衡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资金总库法资金总库法又称资金汇集法或资金集中法,这一方法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由商业银行将来自各种渠道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金池或称作资金总库,将资金池中的资金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然后将其按照资产流动性的大小进行梯次分配。

资金总库法按照流动性高低分配资产,具体步骤如下。

·60·现代金融运作研究(1)一级储备。一级储备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同业存款及托收中的现金等方面。一级储备主要用来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需求、日常营业中的付款和支票清算需求以及意外提存和意外贷款的需求等,所以一级储备处于高度优先的地位。但是一级储备的营利性很差,因此商业银行应尽量将一级储备数额压缩到最小限度之内。

(2)二级储备。二级储备由短期公开债券组成,主要包括短期国库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安全性较高、流动性较强的证券。二级储备主要用来满足可兑现的现金需求和其他现金需求(如未预料到的存款提取和贷款需求)。虽然二级储备的流动性较一级储备弱,但它也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而且二级储备具有一级储备缺乏的营利性,所以商业银行也比较愿意持有。

(3)各类贷款。贷款在资金运用中占据着首要地位,在资金总库法中,一级储备和二级储备共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在将部分资金用于一级储备和二级储备之后,资金池中的剩余资金就可用于营利性资产的分配了,对各类贷款资金的分配是商业银行主要的盈利活动。但资金总库法没有把贷款结构看作是影响资金流动性的因素,所以贷款结构不在其管理范围之内。

(4)其他有价证券。

(5)固定资产。固定资产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自用或投资盈利的不动产。

2.资金分配法资金分配法又称资金配置法、资金转换法。这种理论认为,资产的流动性和分配的数量与获得的资金来源有关。也就是按照不同资金来源的流动性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决定资产的分配方法和分配比例,建立资产项目与负债项目的对应关系,把各种资金来源按照周转速度和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分别按不同的比重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形式中去。

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是在管理理论和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在商业银行管理中应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该方法是求得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值最大(小)化的一种方法。

四、负债管理方法负债管理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商业银行通过从市场借入资金,调整负债流动性来满足资产的需要,以此来扩大负债与资产的规模。负债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两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61·种,即储备头寸管理方法和全面负债管理方法。

1.储备头寸管理方法储备头寸管理方法是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补足一级储备,以满足存款提取和贷款要求,通过营运头寸调度来保持高收益、低流动性的资产。这个方法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减缓了商业银行因储备减少而带来的流动性不足,从而缓解了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的震荡。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借不到资金和借入资金成本不能确定等风险。

2.全面负债管理方法全面负债管理方法又称纯负债管理方法,是商业银行通过借入外来资金持续扩大资产负债规模的方法。这种管理方法的前提是借入资金具有较大的供给弹性,即市场上有足够的参与者和足够的资金。这种方法的风险是有时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来源,一旦中央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就会导致一些小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结构的崩溃。

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借入资金利率的不确定性,以及存款提取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两者都会使商业银行面临难以预测的存款提取而导致流动性危机。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有在金融市场上取得贷款来弥补存款外流的能力。大多数商业银行试图建立一个流动性缓冲机制,小商业银行一般通过改进服务以扩大核心存款和降低负债利率弹性,大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定期借入超过其实际需要的资金来保证它们流动性的需求。

五、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1.融资缺口模型融资缺口模型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对利率波动趋势的预测,主动利用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组合技术,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缺口策略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2.持续期缺口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对综合资产负债持续期缺口的调整,来控制和降低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由于总体资产负债配置不当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以实现商业银行的绩效目标。

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体制变革是从2005年以后陆续开始的。资金管理制度的变革牵扯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润及绩效考核等方面,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改革的核心。

·62·现代金融运作研究据调查,75%的银行实行了全额资金管理体制,但实施的程度不同。部分商业银行在资金短信价格和贷款定价方面严格按照总行FTP规定范围执行,主要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农业银行为代表,FTP价格实现日报价、周报价;部分商业银行执行的是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但在具体筹集存款、发放贷款定价过程中,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上报总行,总行在FTP价格基础上加点、减点执行,如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为代表,FTP价格随央行基准利率变动情况和市场情况不定期更新报价;还有银行实行差额资金管理体制,根据资金来源决定资金运用,自担风险,自求平衡。

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一切管理活动和经营活动的轴心。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上实行差额资金管理体制,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正经历从差额资金管理体制向全额资金管理体制的转变。

差额资金管理体制指下级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首先在下级行内部进行安排和匹配,即分支行根据自身资金来源自主安排资金运用,自求平衡,只有当资金剩余或短缺时,才通过上存或下借与上级行发生资金往来。全额资金管理体制则推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该价格称为FTP价格,即总行与分支行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条线上按总行制定的FTP价格全额有偿支付,经营单位所筹集的付息负债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转移给总行资金中心,每笔资产业务所需要的升息资产均以该业务的FTP价格全额向总行资金中心购买。FTP价格各行不同,但基本有两条定价曲线,一是根据央行基准利率确定内部资金收益率曲线,二是根据市场利率确定外部产品收益率曲线,如Libor利率加减点、Shibor利率加减点。

从国际商业银行实践看,全额资金管理体制是目前商业银行资金管理、资金运作较为高效及实用的一种方式。在我国个别银行2005年实行以来,它有五点优势:一是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效地加以分割,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由总行管理并提取拨备;二是商业银行建立了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将净利差收益在各个业务单元间进行划分,对其经营绩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三是提高了商业银行产品定价水平,每笔资金来源的成本及产生这笔资金所需的费用清晰在册,相对应的经营单位可以在成本、费用、信用风险分摊及预期收益基础上合理确定产品定价;四是优化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全额资金管理系统可以分析不同业务和不同产品的边际收益,进而影响资金流量流向,将资金配置到盈利水平高的区域、产业和业务条线;五是避免了差额资金管理方式中的资金提供者(存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63·差行)和资金使用者(贷差行)难以有效对接导致资金浪费甚至无效的缺点。

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分支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在期限和流动性上自求平衡;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总行资金成本和收益决定分支行资金来源和运用,也就是说,分支行无论资金来源或是资金运用,只要在总行FTP价格引导下,实现剔除成本后的利润增长即可。资金管理体制变革过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体制并存,对地区存贷款市场和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产生相应的影响。

全额资金管理模式本身就存在“拉存款”、“放贷款”的利益驱动,两种资金管理模式共存更加剧了存贷市场的无序竞争。差额资金管理模式的银行“拉存款”、“放贷款”议价灵活性高,不受总行转移价格约束,部分实行全额资金管理体制的银行也可以争取总行同意,适度高于或低于FTP价格收存、放贷。

如果两种资金管理体制在存贷市场上持续时间较长,趋利动机会导致:一是存款市场经常处于狂热追逐状态,不仅加大资金来源成本、金融机构经营成本,而且扰乱存款市场秩序,给本已严峻的资金来源形势雪上加霜;二是贷款市场上,可承受资金成本压力的银行,逐渐在市场上占领了自己的优势,避免了同质化,但扰乱了市场秩序,长期的结果就是价格无序竞争暗流涌动;三是不可承受资金成本压力的银行,特别是差额资金管理的银行还是存在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高额拉存款”、“盲目低价放贷款”,不惜资金错配、期限错配。

两种资金模式降低了地区资金规模效益。所谓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量的缺口多少。缺口大,必然资金规模效益低,反之,效益高。从全国总行的角度看,分行一级的银行,贷款额度不同。分行贷款额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新增存款的多少,二是贷款收益率的大小。全额资金管理的银行虽然存款收益率和贷款收益率是两条线,但也有存贷比指标的要求,特别是全国性大中型银行,各地存贷比指标是不同的,如果贷款收益率高,贷款规模就高,如果资金来源成本低,贷款规模即使少些,也可以在本行内部实现其利润。实行全额资金管理体制的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全国统一平均价,资金流量大的地区,财政存款、单位存款、其他各种形式的存款来源多且稳定性强,对于贷款运用、银行盈利贡献大。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在全额资金管理体制下,分行一级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利润为导向配置信贷资源。

近些年,央行大力推出各种市场融资性工具,如短融券、中票、同业存单、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在机构设置上也根据不同的社会层次推出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64·现代金融运作研究银行等,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上从过去跟随经济形势调控到现在主动“定向降准”调整经济结构,已经在机制设计上朝着供给引导型金融方向发展。特别是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商业银行总行也可以从考核机制入手,引导分支行从需求跟进型向供给引导型金融发展。总行在考核机制上,FTP价格引导上还是有作为的空间,可以在FTP价格调整项上,实现地区、产业、行业差异化引导。比如对待小微企业、三农贷款、创新型企业上,适度提高FTP价格,引导分支行加大贷款力度,支持地区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与此同时,总行应鼓励分支行转变经营观念,在细化成本效益、准确细分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的基础上,给予分行一定权限。企业债券融资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可以弥补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地区资金收益率不平衡的劣势。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自2005、2008年推出之后,以其发行方式灵活、发行利率、期限可以协商等优势,规模迅速壮大。经过近多年的发展,中票发行利率已呈现市场化趋势,公开、透明,可以抵补各家银行FTP平均价导致的地区差价损失。

第二节商业银行的资本与现金管理一、商业银行资本的含义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解释是依据《巴塞尔协议》做出的。商业银行资本的概念不同于一般公司、企业的资本概念。一般公司的资本是根据会计学定义理解的所有者权益或产权资本,即资产总值减负债总值的净值。而商业银行的资本除了产权资本外,还拥有一定比例的非产权资本,即债务资本。商业银行通常把产权资本称为一级资本或核心资本,把债务资本称为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也就是说,商业银行资本具有双重性质。

虽然各国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功能的表述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大都包含多方面的功能。

1.保护存款人利益商业银行大部分的经营资金来自存款,可以说商业银行是用别人的钱去赚钱的。如果商业银行的资产遭受了损失,资金收不回来,存款人的利益必然受到影响。而商业银行资本给存款人提供了一个承受损失的缓冲器,当商业银行的资产遭受损失时,首先由商业银行的收益去抵补,若收益不足以抵补,再动用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只要商业银行的损失不超过日常收益和资本之和,存款人的利益就不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65·会受到损害。

2.满足商业银行经营从商业银行资产来看,商业银行与其往来客户大都有大量资金支付活动和贷款支付活动,如果在某一时期资金的需要量十分大,商业银行将出现资金短缺,影响其支付能力。在商业银行资金发生短缺时,一般通过增加负债或出售资产来增加其流动性。但是由于此时市场资金供求普遍紧张,市场利率可能上涨,商业银行出售金融资产会发生较大的损失,筹资成本也会增大,这样会加重商业银行的经营负担,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资本的运用,不仅可以满足客户提存和借款的要求,而且可以避免经营成本的扩大,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

3.满足商业银行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一般都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做了较详细的规定。例如,金融当局规定了商业银行开业必需的最低资本额、设立分支机构的最低资本额、银行兼并时的资本规模以及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等。通过对商业银行资本的这些规定,使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了约束,实现了金融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与管理。

二、《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构成的有关规定1.核心资本(一级资本)核心资本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其中,股本包括已经发行并全额缴付的普通股和永久性非累积的优先股;公开储备指以公开的形式,通过保留盈余和其他盈余,如股票发行溢价、保留利润(凭国家自行处理,包括在整个过程中用当年保持利润向储备分配或储备提取)、普通准备金和法定准备金的增值而创造和增加的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储备。

2.附属资本(二级资本)附属资本包括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或普通呆账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务。各国当局可根据各自的会计和监管条例,自行决定是否将每一成分都包括在内。

(1)非公开储备,也称隐蔽准备。在该项目里,只包括虽未公开但已反映在损益表上并为商业银行的监管机构所接受的储备。它与公开储备具有相同的内在质量,可以自由地、及时地用于应付不可预料的损失。但由于它缺乏透明度,而且许多国家不承认其为可接受的会计概念,也不承认其为资本的合法成分,因此不·66·现代金融运作研究能包括在核心资本的股本成分中。

(2)资产重估储备。有些国家按照本国的监管和会计条例,允许对某些资产进行重估,以反映它们的市值,或者使其相对于历史成本更接近其市值,并把经过重估的储备包括在资本基础中。这种重估储备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对记入资产负债表内的商业银行自身房产的正式重估,称为物业重估储备;二是来自有隐蔽价值的资本的名义增值,这种隐蔽价值是由持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历史成本计价的证券而产生的,称为证券重估储备。资产重估必须由官方认可的专门评估机构进行,并需审慎估价且充分反映价格波动和被迫销售的可能性。考虑到这种重估储备一旦增值收益实现后可能需要缴纳各种税费,因此,对历史成本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之间的差额要打55%的折扣。

(3)普通准备金或普通呆账准备金。指用于防备目前尚不能确定的损失的准备金或呆账准备金。这类准备金最多不能超过风险资产的125个百分点,特殊情况不能超过2个百分点。

(4)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也称混合资本工具。此类资本工具带有一定的股本性质,又有一定的债务性质。其明确的范围因国而异,但是它们应该符合下列要求:①它们是无担保的、从属的和缴足金额的。②它们不可由持有者主动赎回,未经监管当局事先同意,也不准赎回。③除非商业银行被迫停止交易,否则它们得用于分担损失(这不同于常规的次级债务)。④虽然资本工具会带来支付利息的责任,而且不能削减或延期(不像普通股的股息和红利那样),但是当商业银行的盈利不敷支付时,应允许推迟支付这些利息(类似于累积优先股)。具有这些特性的累积优先股以及加拿大的长期优先股、法国的经常变动的参与证券和从属证券、德国的Ge-nusscheine等都包括在这个范畴内。

(5)长期次级债务。包括普通的、无担保的、初次所定期限最少5年以上的次级债务资本工具和不许购回的优先股。其特点一是次级,即债务清偿时不能享有优先清偿权;二是长期,即有严格的期限规定。这类工作作为资本存在一定的缺陷,故其数量只能达到核心资本的50%。

3.现金资产是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狭义的现金资产是指银行库存现金。一般意义上理解更多资产是指广义现金资产,包括以下几类。

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67·(1)库存现金。库存现金是指商业银行保存在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库存现金的主要作用是银行用来应付客户提取现金和银行本身的日常零星开支。因此,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机构,为了保证对客户的支付,都必须保存一定量的现金。但由于库存现金是一种非营利性资产,而且保存库存现金需要花费银行大量的保卫费用,因此,从经营的角度讲,库存现金不宜太多。库存现金的经营原则就是保持适度的规模。

(2)在中央银行存款。这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在中央银行存款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法定存款准备金;二是超额存款准备金。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按照法定准备金率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规定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最初目的,是使银行备有足够的资金以应付存款人的提取,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产生流动性危机,导致银行破产。目前,存款准备金已经演变成为中央银行调节信用的一种政策手段,缴存法定比率的准备金具有强制性。

所谓超额存款准备金有两种含义:广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后的余额,即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狭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是指在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这部分存款犹如工商企业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一样,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用于日常支付和债权债务清算的资金。因为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因此,其多寡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而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所以能够作为调节信用的手段,正是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会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多少。在存款准备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它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法定存款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就相应减少,其信贷扩张能力下降;反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就增强。因此,超额存款准备金是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指标,直接影响社会信贷资金总量。

(3)存放同业存款。存放同业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存放在代理银行和相关银行的存款。在其他银行保持存款的目的是便于银行在同业之间开展代理业务和结算收付。由于存放同业的存款属于活期存款的性质,可以随时支用,因此可以视同银行的现金资产。

(4)托收中的现金。托收中的现金是在银行间确认与转账过程中的支票金额。当个人、企业或政府部门将其收到的支票存入银行时,不能立即调动该款项,·68·现代金融运作研究而必须在银行经过一定时间确认后方可提现使用。发达国家这一时间需要1天至4天,我国这一时间大约需要7个工作日。托收中的现金属于资金占用,其规模取决于托收票据的数量以及票据清算时间。

从现金资产的作用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满足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要求;二是保持清偿力;三是保持流动性;四是同业清算及同业支付。

4.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主要是准确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需要量和及时上交存款准备金在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需要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滞后准备金计算法,主要适用于对非交易性账户存款准备金的计算;另一种是同步准备金计算法,它主要适用于对交易性账户存款准备金的计算。

(1)滞后准备金计算法。滞后准备金计算法是根据前期存款负债的余额确定本期准备金的需要量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银行应根据两周前的7天作为基础,以基期的实际存款余额为基础,计算准备金持有周应持有的准备金的平均数。

(2)同步准备金计算法。同步准备金计算法是指以本期的存款余额为基础计算本期的存款准备金需要量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确定两周为一个计算期,如从2月4日(星期二)到2月17日(星期一)为一个计算期,计算在这14天中银行交易性账户存款的日平均余额。存款准备金的保持期从2月6日(星期四)开始,到2月19日(星期三)结束。在这14天中的存款准备金平均余额以2月4日至17日的存款平均余额为基础计算。

按照滞后准备金计算法计算出来的存款准备金需要量与按照同步准备金计算法计算出来的存款准备金需要量的总和,就是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需要交纳的全部存款准备金。这个需要量与已交纳的存款准备金余额进行比较,如果余额不足,商业银行应当及时予以补足;如果已有的存款准备金余额已超过了应缴存款准备金数,则应及时从中央银行调减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头寸,提高收益水平。

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管理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账户上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可用头寸,是商业银行用来进行投资、贷款、清偿债务和提取业务的周转金和准备资产。商业银行在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69·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虽然也能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但与其他盈利资产和投资相比,属于微利资产。因此,商业银行在超额存款准备金账户保留的存款不宜过多。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重点,就是要在准确测算超额存款准备金需要量的前提下,适当控制存款准备金规模。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需要量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存款波动商业银行的存款包括对公存款和储蓄存款。对公存款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转账形式进行的,对个人的储蓄存款和部分对公存款的变化则主要是通过现金收支来表现的。商业银行在分析存款波动对超额存款准备金需要量的影响时,重点应分析导致存款下降的情况,因为只有在存款下降的情况下,才会导致超额存款准备金需要量的增加。存款下降一般取决于近期因素和历史因素,即受到近期存款下降幅度和历史上同期存款下降幅度的双重影响。

2.贷款的发放与收回贷款的发放与收回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贷款使用的范围。

同理,贷款的发放与收回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影响也因贷款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其他因素对超额存款准备金需要量的影响除了存款因素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需要量。

这些因素主要有:一是向中央银行贷款的因素;二是同业往来因素;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因素;四是信贷资金调拨因素。

四、同业存款管理除了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外,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其他金融机构保持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即同业存款。这是因为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由于业务特点和人力、物力的限制,都不可能在其业务触及的每一个地方都设立分支机构,它在没有分支机构的地区的一些金融业务就需要委托当地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代理。那些较大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是双重角色:一方面,它作为其他商业银行的代理银行而接受其他商业银行的存款同业款;另一方面,它又是被代理银行,将一部分资金以活期存款形式存放在代理银行。这就形成了商业银行之间的代理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之间开展代理业务,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商业银行在其代理银行保持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主要目的就是支付代理银行代办业务的手续·70·现代金融运作研究费。代理银行可以将同业存款用于投资,并以投资的收入补偿其成本并获利。

第三节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与表外业务管理一、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种类(一)政府债券政府债券有三种类型:中央政府债券、政府机构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

1.中央政府债券中央政府债券,又称国家债券,是指由中央政府的财政部发行的贷款凭证。

按其发行对象可以分为公开销售债券和指定销售债券。不能自由交易和转移。

商业银行投资的政府债券一般是公开销售债券。

2.政府机构债券政府机构债券是指除中央财政部门以外其他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如中央银行发行的融资债券、国家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等。政府机构债券的特点与中央政府债券的特点十分相似,违约风险很小,故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亦十分活跃。

政府机构债券通常以中长期债券为主,流动性不如国库券,但它的收益率比较高。它虽然不是政府的直接债务,但通常也受到政府担保,因此债券信誉比较高,风险比较低。政府机构债券通常要缴纳中央所得税,不用缴纳地方政府所得税,税后收益率比较高。

3.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级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务凭证。地方政府债券(市政债券)有两种基本类型,即普通债券和收益债券。普通债券一般用于提供基本的政府服务,如教育等,由地方政府的税收作担保,债券本息全部从税收收入中支付,因此安全性高。收益债券用于政府所属企业或公益事业单位的特定公用事业项目,如为水利工程等进行融资而发行的债券。这种债券的本息完全依赖于融资项目的收益状况,组织发行单位并不保证还本付息。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和企事业单位的收益不如税收有保障,因此收益债券的安全性不如普通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和流通市场不如国家债券活跃,除了一些信用较高的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并流通外,大部分都集中在本地,流动性不强。地方政府债券通常按面值出售,由于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可以免缴投资收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71·益的中央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因此地方政府债券的税后收益率比较高。所以,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为地方政府债券的最大买主。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券占商业银行投资的比重日趋扩大。

(二)公司债券公司债券是公司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债务凭证,发行债券的公司向债券持有者作出承诺,在指定的时间按票面金额还本付息。公司债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抵押债券,是指公司以不动产或动产做抵押而发行的债券。如果债券到期公司不能还本付息,债权人就可以依法请求拍卖抵押品,将所得收入偿还债务人。另一类是信用债券,是指公司仅凭其信用发行的债券。一般来说,只有信誉卓著的大公司才有资格发行这类债券,因为大公司实力雄厚,信用度高,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中小型公司由于不具备大公司的优势,只能发行抵押债券。

商业银行对公司债券的投资一般比较有限,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公司债券的收益一般要缴纳中央和地方所得税,税后收益比其他债券低;第二,公司作为私人企业,其破产倒闭的可能性比政府和地方机构大,因此公司债券的风险很大;第三,由于公司债券的税后收益率比较低,风险又比较高,所以公司债券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不如政府债券。

(三)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投资并凭以领取股息的凭证,是金融市场上的长期投资工具。股票的投资者即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股东在法律上有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有权分享公司的利益,同时要分担公司的责任和风险,但是无权向公司要求退回投资的股金。投资者购买股票后不能退股,但可以通过股票市场转让股权,收回投资的股本。由于工商企业股票的风险比较大,因而大多西方国家在法律上都禁止商业银行投资工商企业股票,只有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少数国家允许。但是,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及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的发展,股票作为商业银行的投资对象已为许多国家允许。

(四)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在商品交易基础上产生的、用来证明交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局面凭证。如果是由一家信誉卓著的大公司发行的商业票据,则它的安全性可能比·72·现代金融运作研究企业贷款更高,而且由于期限短、流动性强,适合商业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的需要。目前,较发达的商业票据市场是欧洲票据市场和美国票据市场。前者的市场规模大,风险高于美国的票据市场,但有较高的利率,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商业银行投资。

(五)银行承兑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是商业银行对从事进出口等业务的客户提供的一种信用担保,商业银行承诺在任务条件下都会偿付其客户的债务,商业银行从中收取费用。由商业银行承兑的票据是一种安全的投资工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信誉好的银行承兑票据还可以申请获得中央银行的贴现。银行承兑票据的交易可以增加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并能获得投资收益。

(六)回购协议回购协议是对一种证券现实的购买或出售及日后做一笔相反交易的组合,即证券销售者承诺在未来某一时刻按某一固定价格再购回这些销售的证券,证券持有者的收入为买卖差价。

(七)中央银行票据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从已发行的中央银行票据来看,期限最短的为3个月,最长的也只有1年。

二、表外业务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虽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脚注中,也就是说有的表外业务活动需要在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脚注中列明。由此,表外业务的概念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的变动,与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密切相关,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这类经营活动一般被称作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业务,它们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因此需要在资产负债表的脚注中加以记载,予以揭示。

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所有不列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活动,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商业银行从事的不需要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金融服务类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73·表外业务。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是在传统意义的中间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对表内业务的数量没有影响,而且不会构成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经营活动,它对表内业务的质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在国内,人们经常使用的还有另外一个概念———中间业务。根据2001年出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可见,中间业务实际上等同于广义的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的概念是我国特有的,实际上国外商业银行并没有这种提法。为了避免概念的混淆,本书统一使用“表外业务”这一国际公认的称谓。

(一)商业信用证商业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指进口商请求当地商业银行开出的一种证书,授权出口商所在地的另一家商业银行通知出口商,在符合商业信用证规定的条件下,愿意承兑或付款承购出口商交来的汇票单据。商业信用证结算业务实际上就是进出口双方签订合同以后,进口商主动请求进口地商业银行为自己的付款责任做出的保证。

(二)备用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光票信用证,是商业银行出具的保函性质的支付承诺,以保证申请人履行某种合约规定的义务,并在申请人没有履行该义务时,凭受益人在信用证有效期间内提交的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文件或单据。向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备用信用证与跟单信用证相比,适用范围受到的限制较少,付款条件比较宽,商业银行承担的是第二性的付款义务,但是二者都遵循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的统一惯例,同属商业银行信用。

(三)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指由公司、企业或个人开立的以银行为付款人并经付款银行承兑的远期汇票。在这种业务中付款银行为付款人提供了担保,因此也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表外业务。

三、在承诺类业务方面(一)贷款承诺1.贷款承诺的定义贷款承诺是指银行承诺客户在未来一定的时期内,按照双方事先确定的条件,应客户的要求,随时提供不超过一定限额的贷款。这里所说“事先确定的条·74·现代金融运作研究件”通常包括贷款利率的计算方式、贷款的期限以及贷款的使用方向等。

承诺分为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可撤销承诺(revocablecommitment)附有客户在取得贷款前必须履行的特定条款,一旦在银行承诺期间及实际贷款期间发生客户信用等级降低的情况,或客户没有履行特定条款,则银行可以撤销该项承诺。有些可撤销承诺的协议对双方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不可撤销承诺(irrevocablecommitment)则是银行不经客户同意不得私自撤销的承诺,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即使是不可撤销承诺,其协议中也有可能有条款允许银行在特定条件下终止协议,这种条款称为实质反向改变(materialadversechange)条款,可以使银行在客户的财政状况发生实质性逆转时,免除提供贷款责任。

2.贷款承诺的主要方式贷款承诺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提供给客户:(1)信用额度(openlineofcredit)。信用额度是最常见的贷款承诺之一,一般是客户与银行之间达成的非正式协议,银行同意在一定时期内以规定的利率及其他条件向客户提供不超过额度范围的贷款。银行和客户之间关于信用额度的协议大多数是非正式的,而且是可以撤销的,很少形成局面文件,因此这种协议对银行没有法律约束力,即银行没有提供贷款的法定义务,银行一般也不向客户收取手续费。尽管如此,银行为维护信誉和巩固与客户的关系,一般都会满足客户的要求。

(2)备用信用额度(standbylineofcredit)。备用信用额度是银行和客户之间达成的不可撤销的正式协议,协议详细规定了银行提供信贷便利的额度、时间、贷款利率及贷款的清算等。在备用信用额度下,客户可以在协议期限内多次提取贷款,一次提用贷款并不失去对剩余承诺在剩余有效期内的使用权力,只要历次贷款的总和不超过信用额度即可。然而,一旦贷款人开始偿还贷款,即使偿还发生在承诺到期之前,已偿还了的部分便不能被再次提用。备用信用额度的期限一般也不超过一年。

(3)循环信用额度(revolvinglineofcredit)。循环信用额度也是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达成的不可撤销的正式协议,协议条款列明了最高贷款额、协议期限、贷款利率等条款,银行要在约定的时间向客户提供贷款,客户可在协议期限内多次使用贷款。与备用信用额度不同的是,客户已偿还的贷款仍可反复使用,只是客户在某一时点使用的贷款额不超过信用额度总额即可。循环信用额度属于一种中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75·期贷款承诺,协议期限一般为3—5年。

(二)票据发行便利票据发行便利(noteissuancefacilities,NIFs)是一种中期的(一般期限为5—7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循环融资承诺。根据这种承诺,客户(贷款人)可以在协议期限内用自己的名义以不高于预定利率的水平发行短期票筹集资金,商业银行承诺购买客户未能在市场上出售的票据或向客户提供等额银行贷款。如果贷款人是商业银行,则所发行票据通常是短期存单;如果贷款人不是商业银行,则所发行票据通常采取本票形式(一般为欧洲票据)。票据发行便利实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是借款人(银行客户)与投资者(票据购买人)之间的直接信用关系,商业银行充当的是包销商的角色。票据发行便利始创于1981年,此后这项业务便迅速发展起来。票据发行便利是贷款承诺中最主要的业务创新。

四、与利率或汇率有关的有关项目(一)远期利率协议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远期合约,买卖双方商定将来一定时间段的协议利率,并指定一种参照利率,在将来清算日按规定的期限和本金数额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协议利率和届时参照利率之间差额利息的贴现金额。远期利率协议建立在双方对未来一段时间利率的预测存有差异的基础上。通常,远期利率协议的买方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利率将趋上升,因此,期望现在就把利率水平确定在自己愿意支付的水平———协议利率上,如果未来利率上升,他将以从卖方获得的差额利息收入来弥补实际筹资所需增加的利息费用;如果未来利率下降,则他在实际筹资中所减少的利息费用也将为支付给卖方的差额利息所抵消。但无论如何,都可实现固定未来利率水平的愿望。相反,远期利率协议的卖方则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利率将趋下降,因此,希望现在就把利率水平确定在自己愿意接受的水平———协议利率上,如果未来利率下降,他以从买方获得的差额利息收入来弥补实际投资所带来的利息收入下降;如果未来利率上升,他在实际投资上的利息收入增加也将为支付给买方的差额利息所抵消。但无论如何,都可实现固定未来利率水平的愿望。可见,远期利率协议是一种双方以降低收益为代价,通过预先固定远期利率来防范未来利率波动,实现稳定负债成本或资产保值的一种金融工具。

(二)金融期货·76·现代金融运作研究期货(futures)是指现在进行买卖但在将来进行交收或交割的标的物。期货交易(futurestransaction),是指交易双方在集中性的市场以公开竞价的方式进行的期货合约的交易。而期货合约是指由交易双方订立的、约定在未来某日期按成交时约定的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所谓金融期货交易(financialfuturestransaction)就是指以各种金融工具或金融商品(如外汇、债券、存款证、股票指数等)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方式。换言之,金融期货交易是以脱离了实物形态的货币汇率、借贷利率、各种股票指数等作为交易对象的期货交易。

(三)金融期权期权(option)又称选择权,指的是一种合约,在此合约中,其持有人有权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以一定的价格向对方购买(或出售给对方)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期权的购买方为了取得这项权利,须向卖方交纳一定的期权费(optionpremium)。通常情况下,期权合约的期权费平均占标的物价值的10%。期权合约中约定的商品买卖价格称为敲定价格(strikeprice)或执行价格(exerciseprice)。一旦这个价格敲定,无论今后市场价格如何变化,期权合约的购买者都可以按这一价格买入或卖出相关的商品。期权的买方既可以行使这一权利,也可以放弃这一权利,甚至可以将这一权利转让给第三者。但对期权的卖方,合约赋予他们的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只要期权的买方要执行期权合约所赋予的权利,则期权的卖方就必须无条件地按敲定价格卖出或买入相应数量的商品。

(四)互换业务互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易对手方根据预先制定的规则,在一段时期内交换一系列款项的支付活动。这些款项有本金、利息、收益和价格支付流等,可以是一项,也可以是多项,以达到多方互利的目的。通常,互换的最低交易单位是1000万美元,美元以外的货币经换算后,要相当于这一金额;使用较多的货币是美元、瑞士法郎、英镑、日元和欧元;期限较多的是5—7年,超过10年的时而也有;一般都是以市场利率、汇率或其他价格为基础,由双方协商决定价格条件。同时,有多种多样的资金流向安排可供协商选择,如到期一次偿还、分期偿还、本利均等偿还等。

五、信托业务信托即信任委托,是指委托人为了自己或第三者的利益将自己的财产或有关事物委托别人管理、经营的一种经济行为。商业银行经营信托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77·以受托人身份接受委托人的委托,代办管理营运和处理财产的过程。

信托业务一般牵涉三个方面的当事人:授人信用的委托人、受信人的受托人和受益于人的受益人。其运作的基本程序是:委托人依照契约的规定,为自己或第三者(受益人)的利益,将财产的权利转让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依据谨慎人原则(即像一个小心谨慎的人处理自己的财产那样)占有、管理和使用信托财产,并处分其收益。

六、租赁业务租赁是指出租人在一定时期内把租赁物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按租约规定,分期付给一定的租赁费。租赁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它经历了由古代租赁、传统租赁到现代租赁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现代租赁,也可称金融租赁或融资租赁,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随后风行于全球。与传统租赁不同,现代租赁是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并以融资为主要目的的租赁。其具体做法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价,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

由于现代租赁具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物,因而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此外,租赁属于表外融资,不体现在企业财务报表的负债项目中,不影响企业的资信状况,因此,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中小企业融资。

七、商业银行无风险类表外业务支付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办理因债权债务关系引起的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的收费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商业银行在为客户办理支付结算时,通常要借助于一定的结算工具。国际上通行的结算工具有票据、银行卡和信用证三大类,其中票据又包括汇票、支票和本票。目前,商业银行办理支付结算的方式主要有汇兑结算、托收结算和信用证结算等。

(一)汇兑结算这是指汇款人委托商业银行将款项汇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这种方式非常灵活,可适用于企业和个人各种款项的结算,而且无论客户在银行有无开户均可办理。

·78·现代金融运作研究(二)托收结算这是指债权人或售货人为向外地债务人或购货人收取款项而向其开出汇票,并委托商业银行代为收取的一种结算方式。一般来说,汇兑结算是付款人(汇款人)委托商业银行主动支付款项的行为,而托收结算则是收款人委托商业银行主动收取款项的行为。

(三)信用证结算信用证是指由商业银行根据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向受益人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在指定地点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信用证结算就是付款人根据贸易合同,请当地商业银行开立以收款人为受益人的信用证,银行审核后同意并收取一定保证金后即开具信用证,收款人接到信用证后履行合同,开证银行接到有关单据后先向收款人付款,付款人再向开证行付款的结算方式。信用证结算可通用于国际和国内,是当今国际贸易领域使用最广泛的结算方式。

八、在代理业务方面(一)代理收付业务(二)代理承销与兑付债券业务(三)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四)代理保险业务(五)代理清欠业务(六)代理保管业务(七)代客理财业务(八)代理其他业务九、银行卡业务方面(一)根据发卡对象的不同,银行卡可分为单位卡(商业卡)和个人卡单位卡(商业卡)的发行对象是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部队、行政团体等法人组织。实际上,单位卡是以法人组织名义申领并由其授权指定具体的个人使用,同时由单位承担持卡人用卡的一切责任。

(二)按是否具有透支功能,银行卡可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1.信用卡信用卡是具有消费信贷功能的银行卡,按是否向商业银行交存备用金,信用卡又可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两种。贷记卡由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79·额度,允许持卡人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付款”。而准贷记卡则要求持卡人在开户后,当备用金账户金额不足时,才可以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

2.借记卡借记卡是一种“先存款、后消费”,无透支功能的银行卡。作为一种电子支付手段,它最主要的作用是减少社会现金货币的流通量,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借记卡按功能细分,又包括转账卡(含储蓄卡)、专用卡和储值卡。转账卡是使用较多的借记卡,具有转账结算、存取现金和消费的功能。专用卡是用于除百货、餐饮、饭店、娱乐行业以外的特定区域,具有专门用途的借记卡,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牡丹专用卡。储值卡是发卡银行根据持卡人要求将资金转至卡内储存,以后直接从卡内扣款的预付钱包式借记卡。

(三)根据载体材料的不同,银行卡可分为磁卡和IC智能卡磁卡的特征是在塑料卡的背面粘贴一张磁条,在磁条内存储有关银行卡业务必需的数据信息,使用时必须有专门的读卡设备读出其中所存储的数据信息,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载体材料。IC芯片,芯片中存储银行卡业务中有关数据信息,由于IC智能卡既可联机使用又可脱机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计算机主机资源的占用,降低了通信费用,因此越来越被发卡行看好。

十、信息咨询业务第四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利率管理一、流动性需求与供给(一)流动性需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主要体现在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合格贷款客户的贷款要求以及偿还非存款借款、提供和销售服务中产生的营业费用与税收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的需要。一家经营业绩良好的商业银行应能随时满足存款者的提现需求和投资者的正当贷款需求,也就是说商业银行需要流动性来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综合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应变能力,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越高,其变现能力也就越强,应付突发的客户提现等事件的能力也就越强。但是,商业银行保持高流动性,虽然能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却减少了收益。商业银行保留的高流动性资产越多,其机会成本损失就越大。商业银行的管·80·现代金融运作研究理者必须在风险和收益间做出合理选择,努力做到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二)流动性供给商业银行流动性来源首先是客户存款,包括新开账户的客户的存款以及已开账户的老客户的存款。其次是贷款客户偿还的本金及利息。商业银行可定期从贷款客户获得固定的利息收入并在贷款期满时获得贷款客户偿还的本金。再次是商业银行提供非存款服务所得收入。最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出售贷款、证券以及其他资产或从货币市场借款而获取流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流动性危机是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流动性风险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和信贷风险、利率风险密切相关,而且常常是由后两种风险引发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险管理应该是一项综合性的动态系统工程,因此应该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流动性风险,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可能因素,尽量把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实现商业银行的良性发展(见表4-1)。

表4-1商业银行流动性需求与供给流动性需求流动性供给客户提款客户存款合格贷款客户的贷款要求贷款客户偿还的本金及利息偿还非存款借款提供非存款服务所得收入提供和销售服务中产生的营业费用与税收出售贷款、证券以及其他资产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从货币市场借款(三)集中于资产流动性的一些指标现金+同业存款总资产1.现金指标=总资产该比率越高,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越强,但是现金不会产生利息收入,过高的现金资产虽然保证了银行充足的流动性需求,但却降低了银行的收益。因此该指标要适度,要使流动性、安全性与营利性得到较好的协调。

政府债券2.流动证券比率=总资产该比率高,则流动性充足。政府债券素有“金边债券”之称,以其低风险、收益较高且稳定而为银行业所青睐。商业银行持有一定数量的政府债券既能产生收益(与现金相比),又能在需要时迅速变现,能够较好地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的需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81·要,该比率的高低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结合当地的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加以考虑,而不能为满足流动性一味地强求。以我国香港银行业为例,1997年11月底,香港银行业该指标仅为29%,主要由于香港财政长期盈余,政府债券发行较少,是为调节银行业的流动资金而发行的。

无风险资产3.无风险资产比率=总资产该比率同上两个比率一样,越高则流动性愈强。

同业拆出-同业拆入4.同业拆借净值率=总资产商业银行为满足流动性需求,经常在同业之间进行拆借。同业拆借净值率,即同业拆出与同业拆入之差占总资产的比重,该比率上升则流动性增强。1996年4月,香港本地银行同业拆出和拆入基本持平,而同期的西方银行业同业拆入大于同业拆出,且占总资产比重为209%,反映出外资银行主要通过同业拆借来满足流动性需求。

现金+政府债券+同业拆借净值5.流动资产比率=总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那些投资的到期期限短(不超过一年)、信誉好、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这种资产是“临时”存储在资产负债表上,一旦需要,马上就能以合理价格转换成现金。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越高,银行存储的流动性越高,应付潜在的流动性需求的能力也就越强。总的来说,银行的规模越大,该比率越小,原因在于大银行并不需要存储太多的流动性,因为大银行能更容易地在金融市场上以合理的成本筹措资金,满足流动性需求。

(四)集中于负债流动性的一些指标货币市场资产1.游动性货币率=货币市场负债该比率又称热钱比率。货币市场资产包括现金、短期政府债券、同业拆出、暂时买入证券的回购协议。货币市场负债是指大额定期存单、欧洲货币存款、同业拆入、暂时卖出证券的回购协议。这个比率反映了商业银行短期资产满足短期负债的能力,比率高则流动性强。1997年底,香港银行业的该比率为656%(不包括回购协议)。

短期投资2.短期投资与敏感负债率=敏感性负债·82·现代金融运作研究短期投资包括在其他银行的短期存款、同业拆出、持有的短期证券。敏感性负债包括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之总和、外国机构存款、同业拆入和回购协议下的证券销售等对利率变动敏感的资金来源。该比率上升,表明银行的流动性较强。

核心存款3.核心存款比率=总资产商业银行存款按其稳定与否可分为核心存款和非核心存款。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对来说较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的存款,季节变化和经济环境对其影响较小(有的核心存款是指总存款减去10万美元以上的定期存款的小额存款余额,它在短期内被提取的可能性较小)。所以,核心存款是商业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非核心存款亦称易变存款,受利率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经济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不利,则非核心存款往往会大量流失。所以,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时,只应考虑核心存款。该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能力。对同类商业银行而言,此比率高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能力也相应较高。

活期存款4.存款结构比率=定期存款活期存款为通过开支票立即提取的存款,定期存款为在到期前如提前提取要交纳罚款的存款。该比率衡量商业银行资金的稳定性,比率越低则稳定性越高,可减少流动性需要。

核心存款5.经纪人存款指标=总资产经纪人存款包括几笔资金(通常等于或少于10万美元,以获取存款保险的好处),这些资金由证券经纪人为其客户存入愿付最高利息的商业银行。由于经纪人追求更高的佣金回报,所以经纪人存款对利率高度敏感,可能很快被收回。该指标为一个负面指标,比率越低,流动性越强。

利率是人们为获得信用的使用所支付的费用与获取的信用量的比例。利率通常由国家的中央银行控制,在美国由联邦储备委员会管理。现在,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83·二、利率风险的分类巴塞尔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四类。

(一)重新定价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头寸重新定价时间(对浮动利率而言)和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通常,把某一时间段内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时,就会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

(二)基差风险当一般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动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即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但只要资产利率与负债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银行就会面临风险。

(三)收益率曲线风险收益率曲线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接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当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时,由于收益率曲线的意外位移或斜率的突然变化而对银行净利差收入和资产内在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是收益率曲线风险。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率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正收益率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有收益率曲线风险。

(四)选择权风险选择权风险是指利率变化时,银行客户行使隐含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业务中的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是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付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

三、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除了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之外,影响市场利率波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宏观经济环境当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阶段时,投资的机会增多,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增大,利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发展低迷,社会处于萧条时期时,投资意愿减少,自然对于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减少,市场利率一般较低。

·84·现代金融运作研究(二)央行的货币政策一国中央银行会根据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及世界市场的环境,对本国的货币政策做出相应调整。一般来说,当央行扩大货币供给量时,可贷资金供给总量将增加,供大于求,自然利率会随之下降;反之,央行实行紧缩式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可贷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会随之上升。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货币政策偏重于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对利率放松管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调整利率。这样,对商业银行来讲,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利率变得更加难以预测。

(三)价格水平我们已经知道,市场利率为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市场利率也相应提高,否则实际利率可能为负值。同时,由于价格上升,公众的存款意愿将下降而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上升,贷款需求大于贷款供给所导致的存贷不平衡必然导致利率上升。

(四)股票和债券市场如果证券市场处于上升时期,股票和债券能够为人们带来较多的收入,人们会更愿意投资于证券市场,则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市场利率将上升;反之,当证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人们投资于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下降,此时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吸收存款,贷款的利率相对而言也降低。

(五)国际经济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融合进一步加强,一国经济参数的变动,特别是汇率、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其他佃家利率的波动。自然,国际证券市场的涨跌也会让商业银行在处理国际银行业务时面临利率风险。

图4-1概括了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因素。

总之,研究利率风险,必须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央行的货币政策、价格水平、股票和债券市场及国际经济形势等多方面的因素。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和金融自由化影响力的扩展,市场利率的波动日益频繁。市场利率波动需要和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结合起来分析其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同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有可能因利率上升获利,也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总之频繁的利率波动加大了利率风险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将更加突出。

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85·图4-1对市场利率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因素第五节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与国际银行业的事业部制管理不同,国内除民生银行、渤海银行等少数银行外,大部分银行管理采取直线职能制。从部门产生的起源看,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部门大多承接了原会计结算的部分职能,作为银行后台业务的集中运营和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统一管理银行全辖营业性、交易性业务及相应的后台业务,从运营管理体系架构、项目实施规划、业务处理模式、技术实现方式、系统开发需求等方面入手,稳步推进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及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工作,构建现代商业银行集约化的业务运营管理体系。对于不能在各业务部门之间共享的专业性业务运营,则通过各业务条线内部运营机构提供,比如信贷部门下辖个贷中心、国际业务部门下辖国际单证处理中心、金融市场部门下辖交易中心与票据营业中心等。这种组织模式虽然未被明确称为“公共+专业”、“1+N”式的运营管理组织模式,但与国际银行业运营管理的实施方式已经比较相似。

当然,无论在组织上还是职责划分上,目前国内银行业都没有把这类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管辖的专业类后台集中运作当作银行运营管理的对象,实际上,国内银行业实践的狭义银行运营管理范围更为狭窄。从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大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可以被称为“运营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是银行全辖营业性、交易性业务及相应的后台业务。另外,为了实行对全行业务运营的统一管理,国内银行也设置了较高级别的运营管理负责人,比如中行设置了首席运营官,农行、交行等设置了运营管理总监等,但这些高层运营管理人员只负责统一管理全行公共性·86·现代金融运作研究业务运营工作,其角色定位与国际银行业银行首席运营官存在较大差异。

一、国内银行业运营管理的基本内涵1.主要负责业务开展和产品实现的公共性业务运作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不负责具体产品的设计,而负责组织产品的实现。为实现银行产品,必须借助银行中一些公共性业务手段,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操作新系统,主要是银行营业点临柜应用的核心业务系统;二是公共的操作制度,如银行会计基本制度、核心业务系统管理办法、临柜业务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适用于所有产品;三是公共的核算工具,如印章、凭证、现金等。以上公共性业务手段不属于具体的业务或产品,而是各业务、产品部门都能共享的公共平台。从国内商业银行实践看,大多数银行都是将原先分散在营销与产品部门、各类管理部门的会计结算、资金清算等公共性业务操作管理进行有效整合,成立运营管理部,负责牵头银行前台、后台公共性业务操作的运营与管理工作。

2.主要面向营业网点柜台银行产品的实现既可由银行员完成,也可由客户自己完成。银行员工主要是在营业网点的柜台内完成产品操作,而客户自己则主要通过电子银行方式完成操作,比如客户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来操作大部分银行营业网点柜台业务,可以使用ATM存款、取款和转账,也可以通过POS机刷卡支付,还可以通过自助缴费缴纳各类费用……通过这些方式处理业务、实现产品,一般被称为电子渠道。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一般不涉及电子渠道处理的业务,而主要面向在营业网点柜台受理执行的业务。

3.管理重点在中后台营业网点受理业务既可在可视分界线以内的营业网点前台柜面上进行,也可以在超出营业网点可视分界线以外的后台进行。一般而言,银行提供服务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与客户交互的前台服务过程”和“独立的后台处理过程”两大部分。

从理论上来说,对于公共性操作,完全可以做到把与客户交互的服务过程尽可能地压缩(最低水平为0,即与客户无交互)。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银行业运营模式集约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各类业务处理场所越来越向后台转移,营业网点前台柜面处理业务越来越偏重于简单的预处理。国外有些银行的营业网点甚至仅设一个收单运营岗专门负责前台收单业务,业务处理过程全部放到后台,比如德意志银行,在其全部运营管理中,前台柜面只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87·保留了1%的业务处理,主要是开户(包括个人与对公)的客户签字确认环节、大额现金提取(5000欧元及以上)两项作业,除此之外,99%的非现金业务都通过其他途径如电子渠道、后台集中等加以处理。其中开户业务的资料填写环节一般由客户经理上门服务,指导客户填好后带回或让客户邮寄到指定网点,所以,开户涉及客户参与的环节仅为本人亲自前往营业网点签字确认。另外,以支票为主要支付结算工具的清算业务(clearingservice)95%的工作量集中在后台,而前台仅负责5%的支票收单业务(有时候甚至这一与客户交互的过程也并非必需,客户还可选择邮寄或到网点收单台投放等方式,因此,支付结算涉及的主客交互过程几乎为0)。正是因为不断把公共性操作从临柜服务中剥离,大规模的后台运作逐渐成为运营管理的重点。

目前,国内金融消费环境也正在发生类似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深刻变化,比如征信体系逐步健全,信息化支付结算工具日益便捷,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电子银行渠道(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自助银行、电子商务等)对银行业务的分流程度越来越高,如目前工行电子银行业务在全部业务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70%,10笔业务中就有7笔是通过电子渠道办理的,营业网点柜台办理的业务越来越少,通过电子渠道发起、再在后台进行后续处理的业务越来越多,电子渠道对业务处理的大幅度分流也为银行运营后台化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国内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重点在业务的后台处理与管理上。如建设银行营运管理部只负责各类后台业务的管理,不负责柜台业务。

三、国内银行业运营管理以中后台运作为重点,对实现银行业务与产品的前中后台操作系统、制度和流程进行规划设计、组织、运作与优化改进。

其中,运营管理的具体对象是实现银行业务与产品的前中后台公共性操作系统、制度和流程;运营管理行为是规划设计、组织、运作与优化改进等运营、管理行为;而银行运营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安全、高效、合规地实现业务,这意味着运营管理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基本金融交易需求。

银行运营的常见瓶颈及消除途径见表4-2。

·88·现代金融运作研究表4-2银行作业过程中的常见瓶颈作业瓶颈环节制约因素全部作业后台中心的授权、作业业务高峰期时后台作业压力大贵宾作业贵宾客户业务授权网点功能分区,楼上楼下分离风险作业联网核查人民银行数据库用户过多全部作业核心业务系统相关操作输入要素、操作环节多现金作业柜面现金整点客户零钞、破钞较多目前其克服作业瓶颈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联网核查改造。原来联网核查要求所有网点查询人员必须访问人民银行数据库,后来农行总行与人民银行沟通后可以把初次查询后的客户影像信息存储在总行数据库中。所以现在在银行新版联网核查系统留存信息且信息未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不必访问人民银行数据库,直接访问总行联网核查系统即可,这就较好地解决了系统响应慢的问题。

“鼓—缓冲—绳子”法。“鼓”代表生产的时间进度计划,鼓点越急则表示进度越快,鼓点越缓则表示进度越慢,因此,鼓点相当于指挥生产的节拍。“缓冲”表示瓶颈工序的前道工序或前若干道工序。当生产进行到瓶颈环节之前实际上就进入缓冲工序,这时需要放慢生产节奏,以便生产顺利通过瓶颈工序。“绳子”则代表着对在制品流量的控制,这种控制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拉住瓶颈工序之前的工序,使之按照同一生产节拍,以保持在均衡的物料流动条件下进行生产。生产通过瓶颈工序后,后续工序按照瓶颈工序的节拍组织生产。从这一理论中也可以看出,整个生产的节奏取决于瓶颈工序的生产节奏。这里所讲的瓶颈专指那些生产过程中必经的制约环节,是无法消除的系统短板。

如果把这一理论应用到银行的网点柜面业务中,那么最制约柜面业务办理效率的瓶颈工序就是联网核查和授权工序。出于保护客户资金安全、打击洗钱犯罪活动等目的,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对银行柜台办理业务的客户进行身份真实性核查,核查方式是通过访问人民银行网站(需要详细信息时还需要查询公安部网站),核实客户身份证信息,由于在业务高峰时段,各商业银行对人民银行的身份信息数据库访问量往往过大,这导致了身份核查环节成为制约各商业银行业务办理的典型瓶颈。另外,关于授权问题,按照一个中等网点每日的业务量来算,专职授权人员平均需要对300多笔业务授权,经常是很多柜员同时在要求授权、客户也在等待,极大影响了办理业务的效率、增加了客户等待时间。为此,国内各银行尤其是客户规模较大的国有银行,先后启动了集中授权改造,尤其是农业银行率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89·先启动了联网核查改造,努力将这两大瓶颈问题的影响降到了较低的水平。不过,在目前各家银行网点的柜面业务流程中,授权和联网核查相对而言仍然是一个瓶颈。至少无法由一名柜员完全把控生产进度,比如授权问题,这不只是取决于柜员的业务办理效率,还取决于运营主管(会计主管)的专业知识、风险控制经验等,另外,联网核查的结果响应也取决于网络状况等信息系统的功能。所以,就可以根据这类瓶颈工序进行生产节奏的控制。在联网核查结果反馈回来之前,可适时安插对客户的营销等,以形成缓冲,充分利用产能。而控制节奏的绳子则可以由网点全体员工来掌控,这就需要员工平时经常进行有效沟通。

三、运营流程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流程再造是指从根本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再思考和再设计,从而在现在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上获得显著改进。

流程再造不是单个部门内的小流程优化,而是跨功能部门的整个流程重新审视和设计。因此,流程再造不同于流程改进。流程改进是流程管理的常规方式,几乎每天都在进行,但流程再造必须从思想上与以前做法根本不同。由于相应的改造成本一般较高,必须经过较长时间准备才能进行,不可能每天都进行流程再造。所以银行平时一般性流程改进不叫流程再造,只有像当前国际国内银行业实施的集约化流程变革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作业模式,属于流程再造。下表列举了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传统作业模式与后台集中作业模式的根本区别。

表4-3传统作业模式与集中作业模式的根本区别传统作业集中作业作业方式网点作坊式作业方式后台工厂式作业方式作业链条分离度缺乏分离有效分离风险分步范围广泛、分散较窄、集中内控方式网点岗位间的横向控制作业中心与网点间纵向控制网点员工类型操作型营销型网点定位具有营销功能的车间进行简单操作的营销服务机构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技术是信息技术,包括共享的数据库、信息和通信科技。

比如实施作业前后台分离时所使用的工作流引擎、电子影像和图形化终端等技术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成功范例。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减少流程数据切换,数据集中,减少延迟,相似流程的集中管理。比如对汇兑应用、支票应用和账户应用等业务的集中处理,其相似流程就是对凭证影像全貌进行处理,因此都可以被集中·90·现代金融运作研究到后台中心处理。

通过流程中的各环节进行分解,通过分析、测量或者建模,大幅改变流程环节、步骤甚至消除不增值的环节或者步骤。

清除(eliminate),就是对目前着手的业务流程环节进行反复审视,尽可能地删减可有可无环节。比如精简整合临柜业务印章和手工登记簿、减少授权环节,取消无效授权,取消网点日终批量报表打印等。简化(simply),就是看能否在传统流程的复杂联系中寻找到简便的捷径,从而将复杂流程简化。比如现在各银行大力推行的无纸化作业模式,推广会计档案管理系统,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等可以大大简化传统纸质凭证下的作业流程。填补(establish),就是寻找制约产出效率的缺失环节,进行弥补。比如农业银行应用的ARMS系统和事后监督系统,都是对原有流程的不足之处进行填补,使得对风险的监控结果可以更快地反馈回网点。

整合(integrate),就是将可以共享流程但各项业务进行分解后整合为能完成多样化任务的单一流程。比如目前各银行正在开展的核心银行系统优化工作有很多就是在做流程整合。自动化(automate),就是尽可能减少人对业务流程的干预,尽量利用系统来完成业务,这就对系统处理业务的直通度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银行的核心及辅助银行系统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开发和优化的。

具体到银行实务中,流程再造需要注意的事项包括以下几点。

(1)要求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始终注意目标导向,应着眼于最终结果,而不是具体任务。所以流程再造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进,而是为了实现产出的根本性提升而做出的流程更换。

(2)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养成随时分析流程的习惯,经常尝试提出再造构想,并记录下来,定期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小范围内的试验。积少成多,从一些细节方面的改进入手进行积累,当改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实现质变,达到流程再造的高度。

(3)要求实施者必须非常熟悉监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因为对银行工作而言,合规性是流程再造的底线,比如在无纸化流程改造过程中,如何设置账务凭证,如何整合各类凭证,都必须符合中央银行等监管部门的要求,否则,可能就会产生形式合规风险。

四、商业银行运营集约化改革集中业务处理具体可包括集中作业和集中授权,主要负责临柜业务流程再造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91·后从前台分离到后台集中处理的业务运营。

1.推进集中作业坚持业务集约化和专业化处理的改革方向,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影像传输技术为基础,科学分解银行作业链条,依托银行统一的集中作业系统,建设高度集约化的后台集中作业体系,组建后台业务处理中心,在集中本级管理行交易类业务的基础上,逐步上收网点后台非实时、复杂性业务,持续提高业务集中处理程度,减轻柜面作业压力,为银行各项业务和产品提供高效的运营支持,尽量将银行能够集中作业的业务绝大部分实现集中作业。

2.推进集中授权授权是商业银行临柜业务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最重要的制约措施和监督手段。远程集中授权是指利用技术手段,将柜员需要授权的交易画面、交易场景,以及业务凭证等实物影像信息同步传输至后台授权终端上,由专职的授权人员进行审核,实现“背对背”异地授权,对于提高授权工作效率、增强风险防控能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授权集中需借助一定的IT系统,要通过推广银行远程授权系统,构建“技术先进、风险可控、因地制宜、稳健高效”的授权管理体系。

五、集中支持保障集中支持保障内容丰富,按照功能定位不同,可细分为集中保管与配送、档案集中管理、集中清算、集中响应及参数集中管理等。

1.推进集中保管与配送按照“集中配送、集中清分、集中加钞”的功能定位,有序推进现金中心建设,扩大服务对象覆盖范围,逐步构建起以现金中心为平台的营业支持保障体系。

打造以现金为主要内容,囊括凭证、办公用品、电子设备及耗材等非现金物资在内的物资配送系统,反映现金、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等在各环节的保管、调拨、配送和流转状况,实现信息流、实物流与账务流一一匹配,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切实减轻网点负担,降低营业成本。

2.推进档案集中管理档案集中管理是进一步推进银行集约化运营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过去,银行档案管理一般采用分散模式,档案库建立在基层分支行上,档案库房规模小、数量多,各分支机构之间管理方式不统一、不规范,档案管理整体效率不高。为克服·92·现代金融运作研究档案分散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必须以档案库建设为重点,以档案管理信息化为手段,加快档案中心建设。

在空间上实现档案的集中保管,以专业化、仓储式档案库房为载体,在地级市域内或跨区域建立档案管理中心。围绕档案库的集约化,做好库房选址、库体建设、库内布局及档案的流程管理。并通过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提高档案信息资源收集、管理和使用的服务水平。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包括数字化、影像化档案的采集、接收及档案的查询、调阅、移交、销毁等全流程管理.3.推进本外币一体化清算体系建设清算部门不仅承担本级业务的清算职责,还承担着系统内外清算业务管理、清算系统建设、清算产品研发、总行专业后台等多个重要职能,是银行清算总枢纽。为实现清算的集中处理,必须在境内外建设几大清算中心,集中处理全行清算业务。形成以本地总行清算中心为业务清算和管理核心,以异地清算(分)中心为集中清算和备援中心,境内外多中心协同运作、相互备份的清算网络,实现境内外清算业务的集约化处理。

4.推进业务运营响应体系建设为集中解决商业银行业务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层级多、问题响应慢等问题,可建设全行一体化的运营响应中心,打造集中响应机制,依托一体化的业务运营响应系统,建立各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动响应机制和考评机制,实现各级行、各相关业务部门,基层营业机构与管理机构的有效互动。要根据业务发展动态完善响应系统功能,全面收录临柜业务制度,规范临柜业务操作。整合运营信息发布渠道,建立辖内统一的运营信息发布窗口。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反映产品、操作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升运营响应质量,不断增强为基层服务的能力。

5.推进参数集中管理当核心业务系统较为成熟、绝大多数银行产品都可通过IT系统处理时,参数管理便成为商业银行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临柜业务的运行过程中,常常需要根据市场需求、风险管控、业务管理等各种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管理系统参数,通过灵活、弹性满足生产需求,这种调整主要通过设计参数、调整参数来实施。

适应集约化运营改革的发展,应当引入参数集中管理的理念,对业务参数进行统一分层设计,搭建专业化的参数集中管理系统,建设总分联动的参数中心。

第四章商业银行运作·93·参数的设计和重要参数调整主要由总行参数中心负责,而一般参数的维护如为满足临柜业务运营需要对生产系统参数进行的增、删、改等工作则一般由分行参数中心负责。由于参数对生产系统的影响往往是全局性的,层级较低的分支行一般不承担参数管理职能。

六、集中监督监控集中监督监控就是对柜面业务运营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控、后台集中监督检查及集中对账等的统称,是运营集约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应当统一开发监控临柜业务系统会计处理过程的实时在线监控系统、视频联网监控系统、事后监督系统、对账管理系统,以实现对运营风险的全面监督。

1.优化完善在线会计监控系统,提高预警信息的有效性该系统的侧重点主要是大额交易、可疑交易,以及一些重要事项的及时预警、核实。

2.建设远程视频联网监控系统,与预警信息核销工作有效结合,提高监管效率

视频联网监控系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监控工具,在预警信息的核销、授权、现场检查等方面都要使用。利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作为日常在线监控和预警核销的辅助手段,对管理人员及业务运营人员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3.开发全行统一集中对账系统对账是业务处理结果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对账系统的侧重点,主要是内、外部资金往来及账务数据的准确性。将系统内对账纳入集中对账系统管理,建立内部资金监测平台,实现各级行本外币系统内往来账户发生明细电子自动对账,关注资金异常变动,防范内部资金风险。

4.开发推广事后监督系统事后监督系统的侧重点,主要是将记账结果与原始凭证进行比对,及时发现记账差错,并对凭证要素进行再次审核,对凭证进行影像化。建立集凭证图像录入识别、数据比对、重点监督、账务风险预警、操作风险评价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事后监督系统。采取对纸质会计凭证进行扫描缩微,通过事后监督系统,把户名、金额、账号等关键要素抓取出来与业务系统进行比对的技术手段,实现传票影像和业务流水的全量自动勾对,克服手工监督不完整、成本高、效率低等的问题,提高事后复核的监管效能。

·94·现代金融运作研究此外,还可创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整合事后监督系统、会计监控系统、视频联网系统和集中对账系统功能,建立“交易、账户、客户”的全方位监测体系,合理调整事前、事中、事后各层级控制资源分布和各项安全管控措施,在对临柜业务进行实时、全面、重点和集中监控的同时,减轻网点负担,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实现对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集中控制,继续加强金库安全管理,努力提高运营风险管理水平。

第五章金融市场运作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个人筹措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在长期借贷市场中,一般是银行对个人提供的消费信贷;在长期证券市场中,主要是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

第一节股票市场股票市场是专门对股票进行公开交易的市场,包括股票的发行和转让。股票是由股份公司发行的权益凭证,代表持有者对公司资产和收益的剩余要求权。持有人可以按公司的分红政策定期或不定期地取得红利收入。在第二章已经指出,股票没有到期日,持有人在需要现金时可以将其出售。发行股票可以帮助公司筹集资金却并不意味着有债务负担。

与货币市场不同,大部分股票市场有固定的交易场所,称为证券交易所。现在,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均拥有规模庞大的证券交易所。美国有12家,其中纽约股票交易所最大;英国有7家,最大的为伦敦股票交易所;日本有8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业务量占全国的85%;等等。

证券交易所只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公开交易的场所,它本身并不参加交易。但证券交易所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进入从事交易的,能进入的只是取得交易所会员资格的经纪人和交易商。会员资格的取得历来均有各种严格限制并需缴纳巨额会费。经纪人和交易商的区别在于:前者只能充当证券买者与卖者的中间人,从事代客买卖业务,收入来自佣金;后者则可以直接进行证券买卖,收入来自买卖差价。一般客户如果有买卖上市证券的需要,首先需在经纪人处开设账户,取得委托买卖证券的资格。当他认为需要以怎样的价格买卖哪种证券时,向经纪人发出指令,经纪人将客户的指令传递给在交易所的场内交易员,交易员则按指令要求进行交易。

·96·现代金融运作研究交易所内的证券交易是通过竞价成交的。所谓竞价成交,是指在对同一种证券有不止一个买方或卖方时,买方交易员和卖方交易员分别从当时成交价逐步向上或向下报价。当任一买方交易员与任一卖方交易员的报价相等时,则这笔买卖即拍板成交。竞价成交后,还需办理交割和过户的手续。交割,是指买方付款取货与卖方交货收款的手续。过户手续仅对股票购买人而言。如为记名股票,买者须到发行股票的公司或其委托部门办理过户手续,方可成为该公司的股东。

除了有确定的交易场所的证券交易所以外,对股票的交易也有在没有确定场所内进行的交易市场,称为场外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的特点是:①无集中交易场所,交易通过信息网络进行;②交易对象主要是没有在交易所登记上市的证券;③证券交易可以通过交易商或经纪人,也可以由客户直接进行;④证券交易一般由双方协商议定价格,不同于交易所采取的竞价制度。由于场外交易的相当部分是在证券商的柜台上进行的,所以也有“柜台交易”或“店头交易”的称谓。场外交易市场从技术上帮助市场参与者打破地域的限制。只要技术上许可,交易双方可以在同一个城市,也可以分别身处不同的国度。

由于许多场外交易市场在信息公开程度的要求上以及对上市公司质量的要求上比交易所低,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因此,近十几年中发展速度非常快,逐渐成为交易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股票市场可以根据股票发行人的特征划分不同的交易市场。比如,根据发行股票公司的成立时间、规模、绩效等划分市场,对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绩效较好的、相对成熟的企业发行的股票,设定专门的交易场所。如我国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美国的纽约股票交易所等。对于新创立、规模不大、当前绩效尚属一般的公司股票,设定另一类交易场所。如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的兴建、香港的创业板市场的兴建等。

当然,新创立的企业会发生很大变化,可能迅速成功,也可能很快失败。因此,这类市场的投资风险比较大,市场的管理规定也有所不同。随着公司的成功和经营期的延长,第二类股票市场中也会存在能和第一类股票市场比拟的优秀公司股票。如原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微软公司的股票,已进入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

我国在1880年前后开始有股票交易,这是由于清政府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企业引致的。当时有这样的记载:“1876年,招商局面值为100两的股票市价40—50两,到1882年涨到200两以上。”《申报》则曾这样描述:“现在沪上股份风第五章金融市场运作·97·气大开,每一新公司起,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同时,出现一些专营股票买卖的股票公司。清末开始,政府发行公债及铁路债券数量增多,证券交易日盛,于1913年秋成立上海股票商业工会。1918年以后,上海和北京分别成立证券交易所。从1918年到1949年,中国的证券交易所历经了兴衰的交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证券交易所停止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企业及政府开始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建立规范的证券交易市场、完善证券发行市场势在必行。1986年8月至1989年间,一些不规范的、属于尝试性的证券交易市场开始运行,这包括1986年8月成立的沈阳证券交易市场和之后相继成立的上海、武汉、西安等地的证券交易市场。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它是按照证券交易所的通行规格组建的,办理组织证券上市、交易、清算交割、股票过户等多种业务。1991年7月又有深圳证券交易所开业。深、沪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开始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自1990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1990年底,全国只有13家上市公司,到2001年9月,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已达1154家,股票流通市值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2000年GDP的168%。投资者开户数达6000多万。1992年成立了中国证券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发行的有关规定也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于1998年12月通过立法程序并于1999年7月1日实施。

目前形成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及区域性股票交易市场。随着股份制的发展,股票的种类逐渐增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按股东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风险不同,可以将股票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1.普通股普通股是最典型的一种股票,公司最先发行且必须发行的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最重要的一种股份,是构成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基础。普通股股东具有优先认股权,即当公司增发新的普通股时,现有股东有权按其原来的持股比例认购新股,以保持对公司所有权的现有比例。

普通股的投资风险比较大,预期收益率高。根据其风险特征,普通股又可分为以下七类:(1)蓝筹股。指具备稳定盈利记录,能定期分派股利,大公司发行的,并且被公·98·现代金融运作研究认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普通股。像通用汽车公司发行的普通股,就属于蓝筹股。

(2)成长股。指销售额和利润迅速增长,并且其增长速度快于整个国家及其所在行业的公司所发行的股票。

(3)周期股。指那些收益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的公司所发行的普通股。

(4)收入股。指当前能支付较高收益的普通股。

(5)防守股。指在面临不确定因素和经济衰退时期,高于社会平均收益,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公司所发行的普通股。比如公用事业公司发行的普通股。

(6)投机股。指价格极不稳定,或者公司前景难以确定,具有较大投机潜力的普通股。

(7)概念股。指适合某一时代潮流的公司所发行的,股价呈较大起伏的普通股。

2.优先股相对于普通股,优先股是指其股东在某些方面享有优先权利的股票。它是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一种折中型证券,因为它既是股票的一种,又类似于债券。

由于优先股股息是固定的,因此优先股的价格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关系不如普通股密切。因主要取决于市场利息率,其风险小于普通股,预期收益率也低于普通股。

优先股股东所享有的优先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优先获取股息。即无论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优先股的股东都可以按照预先确定的股息率先领取股息。

(2)优先分配公司剩余财产。如果公司解散或者因经营不善破产清算时,优先股股东可以优先参加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

(二)按股票和股东名册上是否记载股东姓名,可以将股票分为记名股票和不记名股票1.记名股票记名股票是指在股票票面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名册上记载股东姓名的股票。我国的《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发起人、国家授权的机构、法人发行的股票,应当是记名股票,并应当记载该发起人、机构或者法人的名称。对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可以是记名股票,也可以是不记名股票。记名股票的转让采取背书的形式,并且需要在公司办理过户手续。

2.不记名股票不记名股票是指在股票股面和公司股东名册上均不记载股东姓名的股票。

第五章金融市场运作·99·我国的《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不记名股票时,只需记载其股票数量、股票编号及发行日期。不记名股票的转让相对方便,其流动性要强于记名股。

(三)按股票是否记载有面额,可以将股票分为有面额股票和无面额股票1.有面额股票面额股票是指在股票的票面上记载有一定金额数值的股票。面额股票的每股金额在公司初创时即已决定,并连同发行总额载明于公司章程。由于股票的面额表示股份的份额,为了记载更为简明,各国均规定,公司所发行股票的每股面额均须相等。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行价格可以等于面额,也可以高于面额,但不得低于面额。

2.无面额股票所谓无面额股票,是指在票面上不记载固定金额,而只标明每股占资本总额的比例。它划分的标准是公司财产价值的比例,每一股所代表的资产价值,随公司财产的增减而增减。公司发行无面额股票必须在公司章程中说明股票发行数量的总额。这种股票并非没有价值,只是不在票面上注明具体的面值。无面额股票与有面额股票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仅在价值的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两者的股东享有的权利是相同的。

第二节长期债券与长期债券市场债券是一种资金借贷的证书,其中包括债务的面额、期限、债务证书的发行人、利率、利息支付方式等内容。面额多大并无一定之规,有100元的,也有1000元甚至上万元的。对于投资人来说,债券面额意味未来可以收回的确定金额。债券期限有长有短,1年以上的债券称为长期债券。长期债券包括公司债券、长期政府债券等。

长期政府债券由政府发行,一般附有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的息票,以定期付息、到期还本,或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方式支付本息。我国近年来发行的长期政府债券多为3、5、7、10、20年期的。政府发行的债券也可以分为中央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我国目前还没有地方政府债券,但有财政部直接发行的债券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券之分,前者称为国债,后者称为政策性金融债。

·100·现代金融运作研究公司债券是由公司发行的债券,包括金融机构类公司以及非金融机构类公司发行的债券。公司债券是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重要工具,一般期限在10年以上。

我国的公司债券目前多为3年和5年。公司债券的利率或采用固定利率,或采用浮动利率,定期付息。公司债券可以采取到期一次还本的方式归还本金,也可以采取分期归还本息的方式还本付息,就像分期归还银行贷款一样。有些公司债券还附带可提前赎回的条款,即允许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尚未到期时,提前以购回的方式使债券终止。期限很长的公司债券往往附有这种条款,以帮助发债的公司根据需要调节债务成本或者资本结构。

公司债券的种类比较多,包括抵押债券、担保信托债券、信用债券、次等信用债券、担保债券。抵押债券是一种以实物资产做抵押的债券。该债券赋予持有人对抵押品的留置权,一旦债务人无法履行偿付责任时,债券持有人可以出售抵押品。担保信托债券是一种以有价证券做抵押的证券。无论是抵押债券,还是担保信托债券,都给债券持有人一定的偿付保障,因而信用风险相对较低。信用债券则不同,它没有任何特定的资产作为担保品。但持有这种债券的人,拥有对债务人尚未用于担保或抵押的资产和收益的求偿权,甚至求偿的资产价值可以大于债务的面值。次等信用债券的持有人对于债务人资产与收益的求偿权排在抵押债券、担保信托债券和信用债券之后。以上这些不同种类的债券直接影响企业的债务成本。一般来说,对投资人越安全,收益成本和本金越有保障的债券品种,债务成本越低;相反,风险越大的债券,如次等信用债券,债务成本越高。这是金融市场中风险与收益均衡原理的体现。

公司债券的发行人资信状况千差万别,公司债券的风险也远远高于政府债券。因此,公司债券的发行与交易一般需要先通过权威的、绝对中立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然后再进入市场交易。信用评级的作用在于告诉投资人各种债券发行人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信用级别越高,债券发行人的偿债能力越好,债券的发行成本就可以越低。这包括较高的发行价格和较低的息票利率。

我国目前已经有一些信用评级机构,针对企业的经济实力、支付能力、经济效益及守信水平等一系列复杂的指标将评级对象分为AAA级(特级,信用优良),AA级(一级,信用良好)和A级(二级,信用较好)这样三个级别。没有达到信用A级者则不予评定。

初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是针对金融市场功能划分的两个类型。无论是股票市第五章金融市场运作·101·场还是债券市场均存在这样的划分。

初级市场是组织证券发行的市场。凡新公司成立发行股票,老公司增资补充发行股票,政府及工商企业发行债券等,构成初级市场活动的内容。如果筹资单位是工商企业,它们通过初级市场所筹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投资,增加实物产出和扩大流通能力。因此,初级市场也称为实现融资的市场。在初级市场上,需要筹资的企业或政府,或者自己直接,或者借助中介机构的帮助发行证券。由于中介机构有丰富的经验和大量信息,绝大多数发行均通过它们完成。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其中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的作用尤为重要。它们的作用体现在证券发行的全过程之中:帮助筹资人设计筹资方案,包括确定发行价格、发行数量、发行时间;帮助寻找律师及会计师;帮助编制有关文件;帮助推销证券。

二级市场也称次级市场,是对已经发行的证券进行交易的市场,当股东想转让股票或债券持有人想将未到期的债券提前变现时,均需在二级市场上寻找买主。当希望将资金投资于股票或者债券等长期金融工具的人想进行此类投资时,可以进入二级市场,从希望提前变现的投资者手中购买尚未到期的证券,实现投资。因此,二级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如果没有二级市场,许多长期融资将无法完成。二级市场同样具有价值确定的功能。

活跃于二级市场上的经济主体有个人、机构、政府等,其中金融机构是最活跃的主体,如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投资基金等。它们既可以作为交易的代理人,从事证券经纪业务,收取佣金收入,又可以作为直接交易人,获取买卖差价收入和红利及利息收入。股票二级市场的主要场所是证券交易所,但也扩及交易所之外。债券二级市场则主要以场外市场为主。

第三节票据市场票据作为金融市场上通行的结算和信用工具,是货币市场上的主要的交易工具之一。以票据为媒介所构成的票据市场构成了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票据的种类,票据市场可以简单地分为商业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三类货币子市场。

·102·现代金融运作研究广义的商业票据包括以商品为基础的商业汇票、商业抵押票据及一般意义上的无抵押商业票据等。

一、银行承兑汇票市场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出票人开立的一种远期汇票,以银行为付款人,在未来某一约定的日期,支付给持票人一定数量的金额。当银行允诺负责支付并在汇票上盖上“承兑”字样后,这种汇票就成了承兑汇票。这里,银行是第一责任人,而出票人则只负责第二责任。

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就是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交易对象,通过发行、承兑、贴现与再贴现进行融资的市场,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市场。

二、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存单可分为可转让和不可转让两种,不可转让存单相当于定额定期储蓄存款,到期才能由原存款人支取,如果提前支取,需交纳罚金。在中国,如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利率立即降到活期存款利率。可转让的存单则可以在到期日之前拿到货币市场上出售。大额可转让存单,是银行和储蓄机构给存款人按一定期限和约定利率计息,到期前可以流通转让和证券化的存款凭证。

大额可转让存单是在20世纪60年代金融环境改革中产生的。当时美国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而银行利率受联邦储备委员会Q条款的限制,低于市场利率。一些原银行储蓄者,主要是大公司及城乡居民,为增加闲置资金的利息收益,投资于风险较低,又具有较好收益的货币市场工具,如国库券等,形成了所谓的存款非中介化现象,时称“脱媒”现象。这样银行存款急剧下降,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为了阻止银行存款外流,一些商业银行设计了类似于货币市场工具的存单,以避开Q条款的限制,并借此开辟新的资金来源。1960年,美国花旗银行首先推出了可转让存单,该存单的推出获得了一些大型证券经销商的支持,使得大额可转让存单的二级存单得以逐步形成。

第四节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市场最早出现于美国,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为了控制货币流通量和银行的信用扩张,美国1913年立法规定,所有接第五章金融市场运作·103·受存款的商业银行都必须按照存款金额计提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作为不生息的支付准备存入中央银行,如果准备金数额不足将受到一定的经济处罚。由于清算业务活动和日常收付数额的变化,经常会出现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多余,有的银行存款准备金不足。为了获取利息收益,存款准备金多余的银行一般愿意尽可能地对多余部分加以利用,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银行又必须按照规定加以补足,否则会受到处罚。因存款准备金多余的银行和存款准备金不足的银行之间客观上就存在相互调剂的要求,同业拆借市场便应运而生。1921年,在美国纽约形成了以调剂联邦储备银行会员银行的准备金头寸为内容的联邦资金市场,实际上就是美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在英国,伦敦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则是建立银行间票据交换过程的基础之上,各家银行在扎平票据交换的差额时,有的银行头寸不足,从而就有必要向头寸多余的银行拆入资金,由此出现不同银行之间经常性的资金拆借行为。

按照不同的标准拆借市场可以分成很多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