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之梦 9.2
57.17万字 0.1万次阅读 0.3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1-01 14:36:31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57.17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回忆录。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扬子之梦”,以优游之笔,回忆了自己在江西闯荡、打拼50年的艰辛生活。下篇“扬子之歌”,收录了8篇关于作者的报道和48篇作者的作品。这些文字反映了作者半个世纪的经历和创办扬子集团的历程。

第一章

江西高校出版社上图书在版编目(CIP冤数据篇

扬子扬子之梦/陈亚平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4.12之

梦ISBN978-7-5493-1523-9Ⅰ.①扬…Ⅱ.①陈…Ⅲ.①回忆录—作品集—中国—当代Ⅳ.①I251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88473号扬子之梦陈亚平著责任编辑宋美燕李宇超特约编辑傅宝珍装帧设计邓家珏排版制作邓娟娟出版发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邮政编码330046总编室电话(0791)88504319编辑部电话(0791)88595397发行部电话(0791)88517295网址www.juacp.com印刷深圳市星嘉艺纸艺有限公司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787mm×1092mm1/16印张33.5字数700千版次201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493-1523-9定价98.00元赣版权登字-07-2014-643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上

篇扬

子之

梦陈亚平,自号“扬子”,1945年生,江苏海安人,18岁时只身来到江西闯荡,从铜匠学徒开始在荆棘密布的人生路上高歌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曾先后创办过数家乡镇企业,后创办“扬子橡塑总厂”和“扬子集团”,成为南昌地区轰动一时的企业家。从小酷爱文学,曾先后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其中《我与112路公交车的半世情缘》获南昌公交六十周年有奖征文二等奖。

001序

一扬

子是

个什

么﹃

子﹄

序一扬子是个什么“子”古人以住地、家乡为号,如韩昌黎、苏东坡,或以书斋、别墅为号,如随园主人、聊斋先生。陈扬子别出心裁,以所办的“扬子橡塑总厂”和“扬子集团”为号,可谓继传统中的一个创举。

我认识扬子大概有十四五年了,已是八十六岁的我,五六十年的老朋友多得是,十几年的朋友在时间上算不上老朋友,认识以后见面也不是很频繁,所以也称不上“过从甚密”,但有趣的是每次与他见面一聊就是半天,而且分手时还觉得意犹未尽。原因在哪里就很难解释了,只能说是缘分吧。现在,他要我给他的《扬子之梦》写篇序。老话说“文如其人”,要深知其文就必须了解其人,我这才开始探究扬子是个什么“子”。

“三年自然灾害”把苏北变成了一片饥饿的大地,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故土,漫无目的地去外省寻求一碗饭,这些人当时被称为盲流。那时年仅十八岁的扬子作为一个盲流,曾四闯江西,但他寻求和得到的不是一碗饭和一个饭碗,而是一个又一个的企业和一个集团创办人的身份,好家伙!从一个盲流华丽变身为一个企业家,这是个天壤之别,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距离,然而在扬子勤劳加智慧的拼搏中却成了具体的现实。这体现出扬子非凡的毅力和能耐,北方人称有能耐的人“是条汉子”,因此扬子不愧为一条扎扎实实的汉子。

办了企业,还要管好企业才能盈利,才能发展。所以大学里设立了“工商管理”专业,专攻工商管理的学问,可见工商管理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我们知道,扬子没有读过什么书,满打满算初中都没有毕业,他的家庭经济不足以支持他读完大学,更不用说上大学的工商管理系了,但就凭着他的勤劳和智慧,凭着他平日仔细地观察、体会、摸索和实践,他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地掌握了工商管理的学问,硬是把他的企业管好了,盈利并发展了,我们说“他是工商管理学的才子”。

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时下有钱人娶妻纳妾,不足为怪,离婚再娶更不稀奇。作为002企业家的他应该算是有钱了吧,但是谁听说过他有三妻四妾了吗?谁听说过他离婚再娶上序篇一了吗?谁都没有听说过。倒是谁都知道他和夫人朱大姐贫贱不移,富贵不弃,始终厮守。他扬的热心助人也是卓有声誉的,他从无一般企业家的张扬,更不用说飞扬跋扈了,如此看来子

之是说他是个谦谦君子也是恰如其分的。

梦个什我很久没有见到他,听说是处理一些事务忙得很。有一次我从他办公室门口过,便顺么

﹃子便进去看看他,工作人员说他回老家了,我诧异地问:“不是说在南昌还有很多重要的事﹄

要办吗?”工作人员笑着回答说:“老家有更重要的事要办,回家为老娘做九十大寿去了。”不久他回来后我们见了一次面,但对他为母亲做寿的花费和热闹的场面却只字没有提及,只是说他回去了一趟,老人健康,胃口如何如何好,老人爱吃什么爱做什么,仔仔细细地描述了母亲吃饭时的情景,表情是那么的欣慰,敬爱之情溢于言表。后来我仔细地想了想,回来后说一说庆祝的场面和花费也是人之常情,怎么只字未提呢?那是因为感恩于母亲的养育,任何报答都是应该的、必须的,都是不值一提的。有这种想法是真正纯诚的孝心,有这样纯诚的孝心才是真正的孝子。

我回过头来说扬子是个什么“子”。在事业上他就是个铮铮的汉子,品德上是个谦谦君子,对企业的管理他是个闪亮的才子,在家里是个纯诚的孝子。想到这里,我领悟到一个真理:人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说我和他的友谊是缘分,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是在日常的接触中,我不知不觉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这才产生了我和他的友谊。现在言归正传来谈谈他的《扬子之梦》,很简单,文如其人。所以在《扬子之梦》中充满了为人处世,治家和管理企业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必须依靠真诚和精准的策划,才能做好人,治好家,管好并发展企业,这同时也无情而有力地批判了靠狡诈欺骗来发展企业的行径。

这个理念是扬子对社会的一大贡献。所以对一切将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尤其是准备投身工商界拼搏一番,争取成为企业家的人士,《扬子之梦》是他们必读的教科书。

扬子又是长江的别名,祝愿这条大江满载着财富和幸福,满载着传统道德的优秀理念,永远不停地奔流,浩浩荡荡,高歌猛进,一往无前。

南昌市文化局高级编辑、电视剧作家幸之2014年3月28日003序

二梅

岭、扬子

与陈

亚平

序二梅岭、扬子与陈亚平日前,陈亚平突然约见我,并带来厚厚一叠书稿,说是要请我为其书写序。我听后颇感愕然:时下大凡赚了点钱的企业家、出了点名的演艺人员、权高位重的官员,都纷纷著书立说,倾诉成名成家的传奇历程,抒发经纬人生的感怀己见,莫非陈亚平也跟风学样?

可耐心阅完书稿后,我释然了。

我认识陈亚平是在我市国企改制转型正处关键时期的1999年。当时我刚任职于南昌市民政局不久,民政系统以残疾人为主体的4000多福利企业职工的生计一下牵动着我的神经:由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机制不活,所有企业已处停产、半停产状态,职工要上岗要吃饭的呼声不绝于耳,这也成为我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当我苦思良策,欲破难题之际,陈亚平来了,他带领已小有名气的扬子橡塑集团公司以“三带走”的形式兼并南昌胶鞋厂这一停产多年的特困福利企业。接着,陈亚平又更新企业设备,转产胶管胶带,使濒于破产倒闭的企业又恢复了生产和活力。陈亚平对残疾人的爱心善举和对事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也使我们成为好友。

陈亚平一生饱经沧桑,备尝人生艰辛。生活的磨砺铸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执着追求的精神。他18岁就只身离开江苏老家闯荡江湖,辗转安徽、湖北、江西等地。他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后来,是南昌的灵秀之山———梅岭吸引了他,收留了他,成就了他。于是,他带领十几号志同道合者,以仅有的350元起家,在梅岭深山艰难创业办厂,几经曲折,终于创建起扬子集团。经过十几年的打拼,至1995年,杨子集团的固定资产达6000多万元,年总产值4830万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接着,陈亚平还依托梅岭天然生物资源的优势,以葛根葛花野生植物为原料,开发了天然野生葛饮料,一炮打响,企业进入全盛时期。1999年,陈亚平凭着做强做大扬子集团的坚定信念和对残疾人的一份爱心,兼并了南昌胶鞋厂这一特困社会福利企业,将扬子集团从梅岭迁入南昌城区。于是,陡然升高的生产成本和300多残疾人的负担重重地压在扬子集团身上,压在陈亚平身上,加004之后来企业生产资金链的断裂和其他因素,扬子集团最终改制停产了。

上序篇二陈亚平襟怀坦荡、心胸豁达、性情活跃开朗,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均坦然处之,笑扬梅对人生。退休赋闲后,陈亚平身心全然释放,或看书写作,或健身养生,或垂钓对酒,生活子岭、之扬充实丰富、其乐融融,这可在其短文中略见一斑。这些短文虽然是即兴而作,有感而发,但梦子与文笔流畅,构思新奇,语言风趣、诙谐、幽默,折射出了陈亚平达观向上的心态和多姿多彩陈

亚的退休生活,也展示了陈亚平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技巧。

平但是,陈亚平毕竟是闲不住的人。理想、信念、追求是他不竭的驱动力,扬子是他终生难忘难舍的至爱。这在他最后几篇文章中可以看出。即使退休在家,他仍念念不忘扬子,梦想扬子复生,筹划扬子新生。他还将葛饮料生产项目引入德安县,与当地的朋友建成江西杨云科技有限公司,并顺利投产。同时还将义门陈氏家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加以发扬光大形成文化产业,力求做强做大,再创辉煌,其锲而不舍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我默默地为他祝福,祝愿陈亚平好梦成真!

是为序!

原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南昌市文化局局长、民政局局长余根水2011年6月12日序一扬子是个什么“子”/001序二梅岭、扬子与陈亚平/003上篇扬子之梦第一章引子/003第十五章三上江西/083第二章平原之饥/006第十六章梅岭寻梦/090第三章初到江西/010第十七章梅岭架线/096第四章学徒生涯(上)/015第十八章重回故里/105第五章学徒生涯(下)/024第十九章四上江西/110第六章铩羽而归/031第二十章转危为安/118第七章二上江西/035第二十一章梦圆小岭/126第八章走进大山/039第二十二章宏伟蓝图/133第九章鄱湖之滨/044第二十三章承包厂长/140第十章流落波阳/052第二十四章四轮驱动/148第十一章荷尖初露/059第二十五章起死回生/154第十二章重返江湖/063第二十六章人企之病/157第十三章落难江汉/069第二十七章愤而辞职/165第十四章干校围垦/077第二十八章寻梦扬子/169001上

篇扬

子之

梦第二十九章初探温州/174第四十六章十年之庆/284第三十章首期技改/178第四十七章退守老营/289第三十一章首战告捷/183第四十八章管带之忧/298第三十二章二期技改/189第四十九章退股风波/305第三十三章加入协会/195第五十章春寒料峭/311第三十四章三期技改/198第五十一章狱中花甲/318第三十五章村企关系/206第五十二章梅开二度/326第三十六章坐地开店/211第五十三章沉冤昭雪/333第三十七章进军胶管/218第五十四章葛起葛落/341第三十八章能源之争/223第五十五章艰难改制/347第三十九章营销管理/229第五十六章死亡之旅/356第四十章葛鹿出山/235第五十七章葛鹿重生/361第四十一章一举成名/240第五十八章御葛面世/372第四十二章首次兼并/248第五十九章重组葛鹿/380第四十三章圆梦集团/262第六十章重返梅岭/386第四十四章葛鹿改制/271第六十一章改弦易辙/390第四十五章轮胎流产/279第六十二章扬子之梦/395002下篇扬子之歌第六十三章今日扬子风采/401第六十四章记者写扬子与陈亚平/467第六十五章随笔小集/495后记/523003上

篇扬

子之

梦上

篇扬

子之

梦003第

一章

引子

第一章引子扬子扬子绿色的扬子,青山绿水如诗如画。

扬子扬子沸腾的扬子,机声隆隆车水马龙。

东方曙光初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扬子之歌》便在梅岭的远山近岭中回荡,播音员邓六妹也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她用甜美动听的声音说:“扬子橡塑总厂广播站现在开始今天的第一次播音。今天是1993年10月8日,是我们扬子橡塑总厂建厂五周年纪念日,是我们全体扬子人五岁的生日,祝大家生日快乐!”扬子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今天我起得很早,并且打破了每天晨练后去车间例行巡视了解工厂晚间情况的惯例,直接去办公室打开门,进入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坐到大班桌后面,我拿起建厂五周年纪念活动安排表,逐一认真对照落实。直到觉得全部工作基本无误后,才放下手中的材料,走到窗前,打开窗户,披上节日盛装的工厂便展现在我的眼前。办公大楼和胶板分厂的顶楼,彩灯闪耀着五彩的光芒,大门上换上了新的大红灯笼,厂区主干道两边,两排彩旗迎风飘扬,办公大楼顶上悬挂下两幅大型条幅,一幅上书“热烈庆祝南昌扬子橡塑总厂建厂五周年”,另一幅上书“团结、求实、创新、奉献为实现二五计划再立新功”。办公楼大门两边分别是各单位送来的祝贺花篮,从大门口开始依次是:江西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江西省计划委员会,江西设备管理协会、江西省化学工业厅、南昌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南昌市化学工业局、湾里区人民政府、中共湾里区委、湾里区人大、湾里区政协、湾里区委宣传部、湾里区林业局、湾里区国家税务局、湾里区地方税务局、湾里区环保局、湾里区工商局等党政单位,人行、工行、农行、建行、信用合作联社等金融单位,江西橡胶厂、国燕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等业务关系单位。新装修的办公大楼在彩灯、彩旗、花篮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根据大会筹备小组的安排,应邀来宾预计五百人左右,主会场设在南昌市财政局梅岭宾馆,中午用餐就在宾馆大厅,来宾先在总厂报到,然后统一乘车或自己开车前往梅岭宾馆。考虑004到当日前来参加会议的车辆众多,我们事先将篮球场清理干净划出停车位,并且请湾里上

篇交警大队派来两位交警,帮助维持秩序。接待人员已经全部到位,我派车送他们去主会扬场,然后又去厂招待所看望先期到达住在招待所的来宾,陪同他们共进早餐。这时与会来子

之梦宾陆续来到,由于事先已分别安排接待,我反而不算很忙了。当省里的几位领导来了后我便陪同他们前往宾馆会场,会场里已是热闹非凡,大部分的来宾已对号入座,应邀上主席台的贵宾已按席卡就座,座位前的桌子上放着瓜子、花生、水果、茶。茶叶用的是湾里最有名的洗药湖的云雾茶,在企业厂庆中接待的档次算是高标准的,这一点从客人的面部表情和言谈中已经得到了肯定。上午11时18分会议如期开始,会议由主管局局长黄银根同志主持。湾里区委书记肖永政致贺词,肖书记首先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与会嘉宾表示敬意和欢迎,并且充分肯定了扬子前五年所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的发展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了期望和要求。作为东道主,我今天特意穿了一身新西装,系上新领带,显得很精神。主持人又请我发言,我也没有用稿子就开始了我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是扬子橡塑总厂建厂五周年大喜的日子,各位从繁忙的领导岗位,从全国各地的不同战线来到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这个大喜的日子,对诸位的光临,请允许我个人并代表五百多名扬子人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年只是一瞬间,但对扬子人而言,却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创业之路。五年前我和我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集资11.5万元,利用原江西省建材技工学校的闲置校舍,花半年的时间筹建,从无到有历尽艰辛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勤俭办厂的创业之路。记得当时资金紧张得让人难以置信,设备安装完毕快要投产时,从变压器到车间的电线都没有钱买。此时农业银行伸出了援助之手,提供了两万元贷款,使工厂顺利投产。在此,请允许我向农业银行说声谢谢,五年来我们始终遵循团结、求实、创新、奉献的扬子精神,认真贯彻产品求新,质量求优,消耗求低,效益求高,用户至上,信誉第一的办厂方针,使工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品从建厂初期的单一鞋类再生胶,发展到现在的黑色、彩色,废旧轮胎,精细等众多品种。经过两次技改,再生胶的产量由原来的日产3吨增加到现在的18吨,提高了5倍,经济效益一年005一个新台阶,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多地得到用户的好评。五年过去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第

我们没有躺在成绩簿上沾沾自喜,而是高瞻远瞩,居安思危,认真研究制定第二个五年计一章

划。第一年实施第三次技术改造,筹建制品分厂。卖再生胶只是卖原料,竞争也很激烈,五引

年前全省只有三家再生胶厂,现在已经有了35家,互相抬价抢购原材料,降价销售产品。子为了走出这种误区,必须内部消化再生胶,开发橡胶制品,对再生橡胶进行二次加工,然后逐年发展胶板,胶管,胶带等橡胶制品。在二五期末资产总额要达到6000万元,实施两个走出去。第一走出山区,将现有场地腾出来从事旅游开发。第二个走出去,是产品走出去。使我们的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用流动销售和坐地开店相结合的办法,大打销售翻身仗。力争二五期间销售收入突破5000万元,利税超千万。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有你们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关心、帮助,有我们扬子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现在,我们向今天出席庆典并进行采访报道的江西电视台、南昌电视台、湾里电视台、人民日报江西记者站、经济日报江西记者站、江西日报、信息日报、南昌日报、南昌晚报、江南都市报等新闻界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帮助我们这个‘五岁的小孩’,让他能在诸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同时向为今天的庆典提供方便的财政局宾馆,以及为今天的会议提供服务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和敬意,谢谢大家!”我的发言博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然后是来宾发言。省经贸委工业处处长史进先生和国燕橡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燕斌先生先后发言,他们得到热烈的掌声和橡胶行业同行们的称赞。会议于中午12点半圆满结束。送走客人后,我回想自己从1963年起来到江西的20多年,办了那么多的厂,直至现在的扬子橡塑总厂,往事历历在目,不由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中。

006上

篇扬

子之

梦第二章平原之饥长江下游的江苏省是举国公认的富庶之省,特别是长江北岸的苏北大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沟河纵横,宜粮宜桑,物产丰富,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美好日子。可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所谓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影响下,这块富饶的土地也难逃厄运。决定政策的人没有根据当时的国情搞“共产主义”,让社员都去食堂里吃饭。有一次公社书记到我们队里食堂吃饭,炊事员从缸下面给他盛了一大碗稠稠的稀饭。他问炊事员要多少饭票,炊事员为讨好他,把二两说成一两,他高兴地说:“我吃一两就饱了,社员们要劳动吃二两也够了。”于是他给社员定的粮食指标是一顿只能吃两碗稀饭。一边是社员吃不饱,一边是到处乱刮浮夸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们片面地认为种子撒得越多粮食就收得越多。双楼农中一亩田播下500多斤麦种,那时候一亩田也就只能收到500多斤麦子。我在双楼农中上初一,看到那些高中的同学们在种麦,地上铺了一层麦种,然后到别的田里取来泥土盖在上面,等麦子发芽后挤得密密麻麻不通风,结果麦苗长不大都死掉了;他们还把几块田里已经长大了的秧苗移到一块田里去,结果秧苗太密全倒下烂掉了。大家浮夸成风,夏收时把几块田里的稻子集中到一起,公社干部亲自来过磅,然后把几亩田的产量当作一亩报上去,称之为“放卫星”,今天这里放一个卫星亩产5000斤,明天那里又冒出一个10000斤的大卫星。毛主席他老人家还以为那么多粮食农民吃不了,就拼命提高征购的标准。结果交完了征购,生产队里的仓库就快空了,农民只有挨饿的份了。下半年还好些,有青菜萝卜充饥,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就可怜了,早上吃一碗胡萝卜叶子熬的泡菜稀饭,可怜的弟弟最怕吃这种东西,经常饿着肚子去上学。

我到生产队里去上工,挑了两担泥,去一趟小便,肚子就空了,队长不在就倒在河边晒太阳,好不容易挨到中午收工,回到家中又是一锅胡萝卜加白菜和一点米熬成的稀饭。晚上我拖着疲累不堪的身子,就着昏黄的小油灯啃医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007长期的饥饿导致人们营养奇缺,抵抗力差的人就开始浮肿,先从脚上肿起,渐渐地向第

上蔓延,发展到了肚子腹水,就怀着对食物的企盼,带着临死都没有吃饱的遗憾离开了人二章

间。活着的人为了活下去,就把能吃的和不能吃的东西都往肚子里塞,猪吃的草,树皮,草平

原根都被吃光了,生产队里养猪场上的死小猪都被人弄去吃掉。有一天妈妈起了一个大早,之饥

也去捡了一只死小猪,洗干净煮熟后一家人一个人分了一碗。妈妈吃了几口就不吃了,把碗里的死猪肉用一个布包包好,叫我送给已经得了浮肿病的大姨父,好让他在临死前能尝到一点荤腥。我接过布包,走了七八里路到了大姨父家,姨妈高兴地扶起卧病在床的大姨父,喂他吃下了那大半碗死猪肉。哪知道这大半碗死猪肉居然救了他一条命,他吃了以后精神就慢慢地好起来了,还能下地让人扶着走路了,后来活到80多岁才去世。

面对如此严重的局面,政府开始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到一些浮夸风小一点和生产恢复得好的地区调一些豆饼之类的东西来发给那些最困难的人家,生产队里也划出一些田来让社员种胡萝卜。我们家也分到了几分地,种下种子后,别人家的地里都绿油油的一片萝卜秧子,我们家的田里还是一片灰土色,几棵小萝卜秧子在风中摇摆。这下子可把一家人急坏了,那可是救命的宝贝啊。这时有人说要重新种,有人说在稀的地方补点种子下去,我们都被人说得没了主意,最后妈妈请来于大爹、吉二爹等几位老农帮忙拿主意。他们看了以后对妈妈说:“不要紧,别看他们的绿油油的,那太密了要间掉很多,萝卜还长不大。放心吧二奶奶,你家萝卜肯定比他们的大。”结果真的被他们说中了,我们家的萝卜真的比别人家的大,那一年我们就靠这些萝卜度过了一个冬天。

时光老人把我们带到1963年的除夕,苏北大平原上空阴云密布,朔风低吼,稀稀朗朗的几声爆竹声,让人感觉不到一点年味。妈妈把一年才能分到一次的、一人2两5钱的猪肉熬了一大碗白菜肉汤,另外炒了一盘胡萝卜和几个蔬菜,给我们一人盛了一碗难得一见的白米饭,就是除夕的年夜饭了,苏北人叫“守岁”。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同样只有稀稀朗朗的几声爆竹声,也看不到往年小孩穿新衣大人抱拳笑的景象。我和弟弟妹妹起来向大人拜年,吃了早饭我们一家便去伯父家拜年,然后在他家吃午饭。伯父虽然在医院里工作,但是他那点工资维持一家三口也不容易。因为发的东西少得可怜,所以中午的新年第一餐比昨天的守岁饭好不了多少。吃过午饭我们三个小孩留在伯父家玩,大人们就赶回家,下午要到生产队里去出工。这就算过了一个年。过了年我就18岁了,可是生活的艰辛却让18岁的我又矮又瘦。当时的生产队一个劳动日才几角钱,花庄公社有一个生产队一个劳动日才8分钱。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和不公的分配制度,有的人便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女孩子开始往外地嫁,男人则往浙江、江西跑。一天上工的时候,刚从江西回来的王四偷偷对我说:“江西是个好地方,农业生产恢复得很快,人们都能吃上大米饭,就是生活日用品紧张。我这次带了些火柴、肥皂之类的东西去,都卖了好价钱。本来我想留在那里不回来的,但是看到那些小商品卖得好,因此我想回来再弄些带过去。你们家供应证上如果有多就拿给我,我会给你钱,但是不要让队长知道。”我说:“王四叔,你带我去吧,我也008想上江西。”王四说:“你太小了,去了也找不到工作,除非给人家做儿子。”“去你的,不带上

篇就不带,我才不会给人家做儿子呢!”我失望地说。

扬虽然王四不肯带我去,但是一种渴望新生活的企盼,却在我心中悄悄地萌生了。即使子

之梦不去外地也要想办法找点活路。于是我就利用家传医术认识中草药的有利条件,一有空就去挖中草药,什么枸杞根、天花粉、皂角刺、何首乌、麦冬、野菊花,只要是能卖到钱的都弄来,家里发现蜈蚣、地蟞虫、壁虎等可做药的小动物也捉起来,晒干了拿到药店去卖钱。

慢慢地我还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什么季节采什么药,方圆十几公里哪些地方有什么药,哪种药第一次采了,隔多长时间再去采第二次都了如指掌。除此之外,拾荒、捞鱼摸虾也是我的生财之道。我家旁边有一条旱槽子,一下雷阵雨上面田里的水就通过旱槽子往大河里流,鱼就逆水而上。我便用一个网拦在槽子里,叫弟弟妹妹到上游去赶鱼,他们一赶鱼就顺流而下钻到我的网里了。因此每下一次雨我都能抓到不少鱼,运气好时能弄到十几二十斤,拿到市场上也能卖点钱贴补家用。捉长鱼(黄鳝)也是我的强项,用两片竹片做成一个带齿的夹子一夹,就把长鱼夹住了。春天在秧亩(小秧田)里捉长鱼还是我发现的呢。

有一天晚上在生产队里开会,散会后我从一块秧亩边上过,无意之中发现有一条长鱼出了洞,躺在田埂边上。这意外的发现让我惊奇不已,这么冷的天它们怎么就出来了呢?为了保住这个秘密我赶紧把电筒光移走,但是还是被走在我后面的陈二发现了。他说:“我看到了……”我不等他说完赶紧用手捂住他的嘴,然后拉他放慢脚步。“不要告诉别人,明天晚上我们两人一起去捉,说不定今年春天还能发点小财。”我认真地跟他说。第二天晚上我们两人带上鱼篓子、夹子、电筒一起去秧田里捉长鱼。先在自己生产队里捉,当晚就抓了五六斤,初战告捷。第二天我们又到别的生产队里去,走到路上一想,黑灯瞎火去哪里找秧田?正在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之时,耳中听到的蛙鸣声帮了我们的忙,我说:“顺着青蛙的叫声找。”陈二还问我为什么,我说:“现在麦田里是干的,只有秧田里才有水,青蛙喜欢有水的地方,所以说顺着青蛙的叫声肯定能找到秧田。”陈二恍然大悟,和我一起朝着蛙声走去,果然找到了秧田,手电筒往秧田里一照,吓了我们一大跳,那么多长鱼一起出了洞,简直是一条挨着一条!我们高兴得拼命把长鱼往篓子里夹,初春气温还比较低,它们也不反抗,很容易就被夹进篓子。没过多久两个人的篓子都装满了,这时又一个难题出现了,这么重怎么拿回去?结果还是我想了一个主意,去人家菜园边上拔了一根桩,才把两篓子长鱼挑回去。第二天早上我们把长鱼的骨头去掉,拿到曲圹去卖,那时没有骨头的长鱼才卖2角5分一斤,20多斤长鱼才卖了几元钱。但是不要小看这几块钱,如果在生产队里赚工分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赚到这几块钱。这样我白天到生产队里去混那几个工分,一有空就变着法子搞钱,日子倒也过得很快。

转眼麦子就要黄了,大家都在为繁忙的夏收做准备,这时生产队长不知怎么发了善心,叫我和一个叫张中桂的小伙子一起到晒场上工,白天和大人们一起做事,晚上我们两人就睡在仓库边上的小房子里看场守夜,这样白天加晚上差不多就有一个大人的工分多009了。世界上的事就有很多巧合,这竟给了我们两个人一起上江西的机会。麦子割下来挑到第

晒场上要经过好几天才能晒干入库,未干之前,晚上要把它们堆起来用稻草毡子盖住,再二章

盖上印子。印子是一个长方形的木头盒子,底部刻上几个字如“一队印”,镂空盖上纱布装平

原上石灰,在稻草毡子与地面接触的地方盖一下,便留下了“一队印”几个白灰字。要是有人之饥

偷麦子,只要一动毡子,印子就被破坏了,就知道有人偷东西了。掌管这个印子的人还要经过选举产生,一年也会给予一定的工分报酬。

晚上守夜,我们两个人就张家猫儿长李家老鼠短天南海北地穷侃,以打发那漫长的黑夜。有一天晚上他告诉我,看到三队的徐四奶奶在他二堂姐家要江西大堂姐家的地址,肯定是想上江西,“我二堂姐没有给她,她又去找你表哥,你表哥也想去,就由他去我二堂姐家找到了地址,他们肯定会一起去。”“你想去吗?”我问他。

“有点儿想又有点儿怕。”他说。

“怕什么,王四都跑了好几趟了。唐友才、王兴诚不也去了吗?你要想去我和你一起去。”“好吧,明天我去你表哥家找他,毕竟我是他们的兄弟。”第二天他去找了我表哥,表哥同意我们一起去,商定在六月初九晚上动身。中桂还怕我不去,我说:“你放心,我一定去,前几天卖长鱼的钱没有交给我妈妈,正好留着做路费,不够我再向我堂哥借一点。”我去了趟伯父家,说明了来意,我哥哥还以为我在家里没有零花钱,找个借口要点零花钱,就劝我不要去,好好复习,最好去上学,说完给了我2元钱。我也没有说什么,拿着2元钱走了。谁知道这一别,便成了天人永别。我去了江西后他考上了南京大学,开学不久便去世了。

当天晚上又和中桂一起商量了一些其他的事情。第二天我去告诉妈妈(不敢告诉爸爸),妈妈也没有办法,只是问我哪有钱做路费,我说前几天卖长鱼还有11元钱,荣生哥哥给了我2元钱,有13元钱够了。当天晚上我和中桂照样去场上守夜,到了半夜便回家拿好简单的行李和在路上做干粮的炒麦粉(把麦子放在锅里炒熟再磨碎的麦粉,苏北有个习惯,每年六月初六都要做这样的麦粉,我只是将家里的麦粉拿走而已),和中桂、表哥会合。爸爸还蒙在鼓里不知道,妈妈、妹妹、弟弟都来送我,妹妹边哭边说:“哥哥不要去吧?”我也带着哭腔说:“去是要去的,你们在家好好听妈妈的话,好好上学,不要惹妈妈生气。”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真是酸甜苦辣各样滋味涌上心头,最后我强忍泪水告别妈妈弟妹,向着前方走去,踏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人生之路。

010上

篇扬

子之

梦第三章初到江西苏北大平原像一个疲劳不堪后熟睡的母亲,张开她像宽大睡衣一样的黑色夜幕,庇护她的这群不甘寂寞的孩子们,悄悄地来到了古镇的汽车站,登上了开往镇江的长途汽车,离开了生养他们的故乡。透过东方的曙光,望着渐渐远去的小镇,虽然离开的欲望很强烈,但真的离开了又怅然若失。虽然我身材矮小,但是我不晕车。沿途经过的泰州、扬州都是我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特别是过了扬州仪征就看到山了。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山,纷纷趴到车窗上好奇地看个够,惹得一车的旅客都奇怪地看着我们,心想哪里来的几个乡下小赤佬,吵死人了。不管人家怎么看,我们仍然乐此不疲地东张西望。好在很快就到六圩了,大家收拾行李下车,换乘轮渡去镇江,我们也拿上简单的行李一起下车。这是第一次见到长江,只觉烟波浩渺,水天相连。江中百舸争流,江边千帆林立,令人叹为观止。

目不暇接之际,镇江和金山寺的轮廓渐渐地映入我们的眼帘,轮渡已拉响了到达镇江的汽笛。我们跟着人流下船上岸,徐四奶奶和她的侄媳妇留在七号码头看行李,我们三个小伙子就去十三号码头买票,到了十三号码头才知道,要先领取号牌,然后听通知排队买票。我们便到处看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十三号码头可真大呀!上海到武汉、重庆的轮船都要在这里停靠,还有短途的如镇江至高港、马鞍山、芜湖、安庆的都要在这里始发和停靠,整个港区很宽阔。反正领到了号牌不用急了,我们就一边欣赏一边往七号码头走。哪知道突然下起了雷阵雨,吓得我们赶紧进路边的商店去躲雨。不料门口很滑,我摔了跤,把一个脚趾头摔伤了,疼痛难忍。一瘸一拐地走到七号码头,去买了一点消炎止痛的药膏,坐下来一边涂药膏一边按摩。他们去排队买票,等到下午才买到了到九江的五等舱船票,票价3元7角钱,上船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条船名叫江汉号。船高五层,长度起码有五六十米。五等舱就是货舱上的甲板,也称统舱,没有固定的位置。看到别人把行李打开铺在甲板上,我们也打开行李铺好。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占位子,铺了多大就是多011大,一直到下船,这块地方就是你的了。铺好行李后,我们就躺下休息,由于一上船机器就第

在轰鸣,加上又是夜间,船什么时候开出镇江的都不知道。三章

醒来后已经是下半夜了,轮船行驶在乌黑的江面上,看不清两边的景色,只看到每隔初

到一段便有一盏灯一闪一闪的。后来才知道那是航标灯,轮船夜间航行就是靠它指引航向江西

的。我返回船舱坐到铺开的被子上,这才发现扭伤的脚趾头已经开始肿起来了。涂了药膏后,我又慢慢地睡着了。

再醒来天已大亮了,轮船正停靠在安徽省的马鞍山码头。昨晚在镇江由于是晚上,没有注意有多少人上船,现在看到那么多人排着长队上船,心想这船到底能装多少人啊?

上下客完毕,轮船长鸣一声汽笛,继续向西航行,我们便用船上的开水泡炒麦粉当早饭。留下两个女人看东西,我们三个男人怀着好奇之心,从统舱上到二层。二层是四等舱,一个房间有两排双层床,每个房间有二十多个人。我们看到还有小卖部、餐厅、厕所、浴室、理发室,设施齐全、应有尽有。第一次坐这么大的船,看什么都是新鲜的,我们又爬上三层。三层的前半部是三等舱,一个房间只住十个人,洗脸池、厕所都在房间里面,比四等舱又显得高档多了;后半部的还是四等舱。又爬上四层。前面是驾驶舱,中间是船员宿舍,后面是二等舱。二等舱一间房间只睡四个人,显得更加高级。后面是游步甲板。船尾拖着长长的浪花,一群白色的海鸥跟在船的后面飞上飞下,看到有被螺旋桨打死的鱼儿浮出水面,便从空中扎下来叼起鱼儿,又昂首飞走,边飞边把鱼儿吞食进去。我们看累了又返回五等舱,中午仍然是用开水泡炒麦粉当午饭。晚上几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花两角钱买一顿饭吃,也尝尝船上的饭是什么味道。我们来到食堂,吃饭的人真多,两个餐厅都挤满了人,排了好久的队才买到了饭。吃完饭天也黑了,一宿无话。第二天早上船已到了安徽与江西交界的地方,江北都是平原,和苏北差不多,江南尽是山,有时江边上就是山,船就靠在山边上航行,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山。第二天早上发现扭伤的脚已经肿得没有那么厉害了。

中午吃了泡麦粉,没过多久船又到了一江连两省的地段,江北是湖北,江南是江西,船上的旅客已经在议论快到九江了。随后船上的广播开始播放音乐,接着就响起了女播音员银铃似的声音:“旅客同志们请注意,前方到达港九江,九江是江西省的北大门,从九江可以坐火车直达江西省的省会南昌,还可以游览世界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庐山。请到九江下船的旅客,收拾好行李物品依次下船,九江港到了。”我们便收拾好行李,船靠码头后跟着几个到火车站的人一起下船,走到了九江火车站。在候车室内找到几个空位子放下行李,我不由感叹道:“我们到江西啦!”在火车站一了解我们才知道,九江至南昌一天只有两趟慢车,分别是早上五点半和下午两点半发车,当时已经没有去南昌的火车了,我们便买好了第二天早上到马回岭的车票。我到外边转了转,在站前饭店买了一碗三角钱的肉丝面,满满一大碗面,还有那么多肉丝那么多油,过年都没吃到这么好的东西,吃了三天的开水泡麦粉,今天总算开了012荤。回到候车室坐下来算账,曲圹至镇江1.8元,镇江至九江3.7元,九江至马回岭0.6元,上

篇吃饭0.5元,买药膏1.6元,共计花了8.2元,带了13元还剩下4.8元。一路上坐汽车,乘扬大轮船,明天坐完火车就到目的地了,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呢?

子之

梦第二天我们早早地起来,洗漱完毕,便去入站口排队候车,5点钟开始检票进站了。走进月台,上车后找到位置放好行李,看看时间还早,我便又跑下车。在月台上看见火车一共有8节坐人的车厢,每节车厢可以坐100多人,一列火车可以坐1000多人,加上车头和两节行李车,总共11节,觉得很长很大。东张西望看什么都很新鲜,直到开车铃响才赶紧爬上车。停靠了几个小站,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马回岭我们下车后顺着车头方向往前走,半路上碰到两个过路人,便向他们打听离河里丁家还有多远,可是双方都不懂对方的话。没有办法,表哥拿出纸笔写上地名,还好有一个年轻人看懂了,便用手朝远处的一个村庄示意,还弯下腰作脱鞋过水状。然后我们朝着那个村庄继续前进,过了不久便有条小路从铁路边上延伸下去,我们顺着小路下了铁路,见有一条小河把路切断了,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好脱掉鞋子走下河去。好在河水不深,一下子就过去了。到了村庄边上,热心的大表哥(我跟着我表哥称他大表哥,也就是中桂的堂姐夫)已出来迎接我们。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他家的大人小孩都很高兴,大表嫂端出一大脸盆稀饭说:“饿了吧?先喝碗稀饭,又解渴又充饥。”我们几个人确实是又饿又渴,也就不客气了,一下子就把一大脸盆稀饭一扫而光。大表哥通过简单的交谈,知道了我们的来意,于是吩咐大表嫂准备午饭,自己便出去了。他的活动能力还真强,一上午就推销掉两个人。首先是帮徐四奶奶的侄媳妇方正英又找了对象,对方是村庄上另外一个生产队里的社员,有一门理发的手艺,父母早逝,孤苦伶仃,靠叔叔婶婶拉扯大,加之一头的瘌痢头,所以至今还没有成家,如今有一个送上门来的媳妇,岂不是瞌睡碰到了枕头。对方正英来说,初到江西,举目无亲,只要有人接受就行,哪里还有挑选的余地,于是决定当晚请双方的亲戚吃顿饭就算举行了结婚仪式。所谓的双方亲戚,其实男方自有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女方则只有大表哥和同来的我们四个人。大表哥推销的第二个便是韩表哥了,他高中毕业,人也长得高大,因此大表哥就说服他的队长收留了韩表哥。

晚上,丁癞痢在叔叔家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办了两桌酒,真的请我们几个人去吃了一餐饭,于是方正英便成了丁家的儿媳。徐四奶奶作为方正英的婶子也住在了丁家,没有过几天,徐四奶奶也找了一个50多岁的单身男人嫁出去了。

大表哥也姓陈,叫松泉,江苏泰县(现泰州市姜堰区)东洋庄人,而且我们还是同辈份的,我们的子女都是元字辈的,这样我应该叫他大哥,但是跟着张韩二家的关系则叫表姐夫,因为大表姐张美英嫁给了陈家。他们50年代就去了浙江,60年代初又来到江西,现在这个地方隶属于江西省德安县高圹人民公社。这个村庄都姓丁,一条河流绕着村庄转了一个弯,因此叫河里丁家。村里有两户江苏籍的外姓人,一户就是大表哥家,另外一户姓邓,也是泰县人。

013同来的五人就剩下我和中桂两个鬼崽(当地称小男孩为崽)没有人要,这便成了陈大第

哥的一个负担。总不能长期让这两个鬼崽的住在家里面,于是他利用工余时间四处张罗,三章

为我们两个鬼崽找事做。他这个生产队里有一户人家,开始生了好几个女儿,后来才生了初

到一个小儿子,便想把二女儿留在家里招女婿,以便帮助把下面的几个小的抚养成人(那时江西

江西还没有计划生育的概念,大表哥家便生了二男四女)这位二小姐名叫丁金兰,年方二八,却出落成一个大姑娘,圆圆的脸,弯弯的眉毛下面两只又黑又亮的大眼睛滴溜溜地转,传递着早熟少女的青春气息。她中等身材,胸脯已经发育得很丰满,走起路来像揣着两只小兔子似的一蹦一跳。她家的父母知道大表哥家来了两个江苏鬼崽,便问大表哥,能不能拿一个给他们家当女婿。大表哥夫妻认为我去比较合适,便问我去不去。这时的我不知道是因为情窦未开,还是不想这么做,或者是天生与此女无缘,听到是让我去招亲便心生反感:难道千里迢迢来到江西就为了做一个上门女婿?于是我说“我不想去”。这个决定让大表哥深感意外,也让大表姐心生反感。他们心里想:“你一个毛头小孩。你不去招亲,你想干什么?我们没有叫中桂去,而叫你去是抬举你,不识好歹的鬼崽。”但是大表姐表面上还是心平气和地说:“佬哎,那个妹妹长得很不错哎,你去看看吧!”我不知道哪根筋犯浑,竟然对大表姐说:“我又不去招亲,还去看什么?”搞得他们夫妻两人老大不高兴。我也自知失礼,便找个台阶,帮他大女儿园珠去菜园里摘菜去了。

家里有两个鬼崽坐在这里。大表哥还是要想办法为我们找事做。一天他听说一个打铁的要收一个徒弟,便连夜赶到铁匠师傅家,大表哥说:“我家有两个鬼崽你一起收去吧。”铁匠说:“我这里还有一个打铜的,看看他要不要,明天上午我到你家去。”安徽省的宿松、太湖有很多打铜打铁的手艺人,这位师傅就是宿松人,他来江西已经很久了,儿子已在当地找了一个女孩结了婚。他去找了那个打铜的老乡,说好了第二天一起去河里丁家看徒弟。

第二天表哥夫妇都出工去了,我跟中桂在家里捡菜,突然来了两个人,一个年纪大一点瘦瘦的,一个年纪小一点胖胖的,站在一起挺滑稽。我猜想一定是两个师傅来了,赶紧洗洗手斟上茶用双手奉上:“师傅请喝茶。”并先端给了年纪大的瘦师傅,再端给年轻一点的胖师傅。这套礼节是跟大表姐现学现用的,同时把喝茶的“喝”字说成“鹤”字的音(当地的风俗管吃药叫喝茶,喝茶叫鹤茶)。刚奉上茶,大表哥也闻讯赶回家来了。他们互相一介绍才知道那个瘦师傅姓施,是打铜的,那个胖师傅姓朱是打铁的。朱师傅挺爽快地说:“两个鬼崽我们都要了,一人一个,我们住在大屋周家周开璋家,你明天上午送他们过去,现在也不要交押金,暂时也不谈工资的事,你看行吗?”又转身对着施师傅说:“施哥,你是哥,你先拣,你要哪个?”施师傅用手指着我说:“我要小陈。”说完他们便要回去,表哥留他们吃饭也不肯,三人便一起把两位师傅送到村外才告别回家。

这几天那个叫金兰的妹子总爱往表哥家里跑,一双眼情总在我身上瞄来瞄去,晚上表姐在炒菜我在烧火,金兰又借口来借个菜篮子,过了一会儿把篮子还回来,还故意把篮014子上的水往我身上洒。表姐说:“这个妹子看上你了,你不看她这几天老往我家跑吗?就是上

篇为了看你啊。你这个傻瓜还不去,放着这么好的事情你不干,去学铜匠,看你学到什么名扬堂。”我也不好说什么,也许这就叫剃头挑子一头热吧,任她那头怎么热,我这头就是热不子

之梦起来,可能命中注定我与她今生无缘。这时韩表哥也来了,二表姐便留他一起吃晚饭。谈到明天我们就要去学徒了,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大表哥为我们尽心尽责,东奔西走,总算把我们五个人安置好了,他们夫妻两人如释重负,心想,有朝一日回到江苏,见到我们的家长也好交差了。我和中桂心里想的是,不管前途如何,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所了,要不然老是坐在大表哥家吃饭也不是个办法,人家不说我们也不好意思。韩表哥虽然在生产队里上工,但毕竟才高中毕业不久,在这里从事这种重体力劳动还真吃不消。当时正好是双抢季节(当地种两季水稻,早稻一割掉,跟着就耙田栽晚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割稻子,一直割到七八点钟,然后又去打谷子,还要挑一担湿漉漉的100多斤重的谷子回去,他根本就挑不动。加之又饿又累,回来就是吃一瓦罐放在表姐家灶里煨的饭,菜也来不及弄。虽然表姐总叫他吃菜,但这总不是个办法,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他是一点也开不起心来。当初一个人先有了工作的优越感已经荡然无存了,他反倒有点羡慕起我们来了。就这样各想各的心思草草地吃完晚饭。

在家乡的时候各人在各人家里也不觉着怎么样,共同的志向让我们共同远走他乡,现在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各奔东西,这就是命运吗?

015第

四章

学徒

生涯

︵上

︶第四章学徒生涯(上)与河里丁家一河之隔的大屋周家,在行政区划上却不属同一个县,丁家属德安县,周家属九江县马回岭人民公社管辖。这个大多数人都姓周的村庄,比河里丁家大多了,紧挨着南浔铁路。大表哥上了早工,请了一上午假,把我们送到周家去。照样淌过那条小河,越过铁路,来到大屋周家靠前面的一栋大房子。说它是大房子还真不夸张,迎面三开间上下两层,进门是前堂屋,既是饭堂又是通向后面的通道,站在前堂屋向里面望去,大有一眼望不到头的感觉。越过一个天井进入中堂屋,再越过一个天井进入后堂屋,后堂屋的后面还有披厦。我在家乡还真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房子,地主家的房子也没有这么大。房主人是周开璋,二位师傅便是租了他家的房子。中间的空间最大,朱师傅的铁匠炉子便放在这里,施师傅的铜匠炉子则放在后面,这便是我和中桂今后的工作场所了。表哥带着我向师傅报了到。朱师傅当着表哥的面,吩咐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工作是负责到河里去挑水,直到把这个大水缸挑满;然后打扫卫生,从大门到后面全部要打扫干净;接着是生火,中桂负责生中间大炉子的火,我负责生后面小炉子的火。烧好开水,为各自的师傅泡好茶,吃了早饭跟着自己的师傅做事。吃饭时要在师傅后面端碗,还要看着师傅的碗,随时准备替师傅添饭,要在师傅前面放碗。人多的时候没有位子,我们就站着吃,师傅离桌后打扫卫生洗好碗筷。总之一句话“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才能学到手艺”。师傅训示完毕就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了。主妇已经做好了饭,房东来叫我们吃饭。房东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不善言辞,一看就知道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他老婆却穿戴整齐,客客气气(当地人讲体面和漂亮叫客气),一张嘴能说会道,一看就知道这户人家是女当家。菜是农村里的家常菜,但就是这几样家常菜,却让女当家的收拾得色香味俱全,就是太辣了点。可能是师傅吩咐过了,除了蔬菜外还有辣椒炒鸡蛋、油炸小鱼、红烧肉,倒也蛮丰盛的(比方正英结婚的菜都要好些)。主人还拿出了自家酿制的谷酒,两位师傅陪着大表哥边喝边聊。

016朱师傅十分健谈,且善于开玩笑,而且跟女主人很谈得来,因此大部分时间是他们两人在上

篇说笑。一餐丰盛的午饭在谈笑风生中很快结束了。我们把大表哥送到铁路边上,依依不舍扬地望着他离去的身影。

子之

梦第二天早上起来,记着师傅的吩咐去挑水。天啦,那么大的水桶!从周家到河边上起码有六百多米,中间还要穿过铁路,挑满这一缸水还真不容易。我们一商量,决定一个人从河边上挑到铁路边,一个人再挑回家倒到缸里,再把空桶带回。当我弯下腰放上扁担准备站起来时,竟挑不动,我咬紧牙关拼命站起来,一步步向前挪去。好不容易挪到家门口,因为我太矮了,门槛太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迈过了大门。好不容易挑满了一缸水,接着扫地、生炉子、烧开水、泡茶、煮早饭,忙得满头大汗。

吃完早饭,我这里倒没有什么大事,中桂可辛苦了,又是拉风箱,又是抡大锤。朱师傅的儿子(也是他的师兄)已经给他讲了接风箱的要领,做了示范,可他就是拉不好,气得师傅直摇头。其实拉风箱并不难,只要往前送时快送不动了就赶紧拉回来,然后快拉完又马上送过去,这样风力不会中断,炉子里的火苗就不会忽高忽低,温度才能保住。可是这么简单的动作,他学了几天才学会。打大锤就更难了,力气小,拿不动,打不准都是难题。他做不好师傅就生气,就骂他,所以他一天到晚都不开心。我暗自庆幸,如果没有施师傅要一个徒弟,那这个苦就是我吃了,如果不是我学会用双手送茶,学会说鹤茶,施师傅也不会挑中我,那这份罪就是我遭了,这也许是天意吧。

有一天,一块铁件在炉子里烧久了一点。放到砧子上,朱师傅的儿子身强体壮,一锤打下去火星四射,一块高温的铁屑一下射中了中桂的小腹,烧破了短裤,烫破了肚皮,烧焦了的布味、毛发味、人皮味刺鼻难闻,中桂被烫得“啊呀”一声扔掉大锤,一屁股坐在地上,疼得龇牙咧嘴。大家都惊呆了,我赶紧把他扶起来,让他到竹床上躺下,又拿来我没用完的药膏为他涂上,替他把烫破了的短裤换掉,然后我就顶替他去拉风箱。朱师傅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心想他又没有教我,怎么拉得这么好?我心想你后悔了吧,谁叫你那么大方让施师傅先挑呢?

打铁虽然苦了点儿,其实还挺有意思的。我看师傅左手用一把大钳子夹住烧红了的工件,右手拿着一把两斤左右的小锤,先在砧子的边上“叮叮叮”敲三声,那是在发出指令“准备打”,大徒弟二徒弟便各自抓起十多斤的大锤和七八斤的二锤严阵以待。师傅的小锤在工件的某个部位叮地敲一下,大徒弟便将大锤从背后抡过头顶,呈一个半圆形准而狠地砸在师傅落锤的地方,二徒弟也把二锤狠狠地砸在大徒弟砸过的地方,直到工件由红变暗,师傅便用小锤在砧子边上“叮叮叮叮”敲四声发出指令“回炉加热”,随后将工件夹回炉中,二徒弟又赶紧跑回去拉风箱。整个过程大徒弟用力最大,这时他便扶着锤把休息,等到工件再次烧红了又夹出来锤打,周而复始,一件工具便在叮叮当的乐章中诞生了。

中桂也真够倒霉的,本来一人一件大围裙,从前胸一直罩到脚踝,还有一双很厚的脚017罩罩着脚背,一般是不会烫伤的。可是他的围裙下面,对准小腹的地方破了一个洞,而那第

块烧红了的铁渣,居然神奇地像狙击手射出的子弹,准确无误地射进了那个破洞,把他烫四章

伤。本来他的立场就不坚定,又吃不得苦,原以为到江西能改变他的人生道路,谁知道却学

徒这么难,这么苦,这么累,他便萌生了退意,如今烫成这样,便更加坚定了他回家的决心,生涯

我想留他也留不住。第二天他向师傅辞过行,拿上行李去了河里丁家。他堂姐堂姐夫也不︵上

︶好说什么,留他吃了中饭,饭罢他便乘火车打道回府了。

中桂走后,我便成了两个师傅的徒弟了。施师傅那边没有多少事,铜匠的东西都是小工艺,不需要用大锤,他一个人就够了;倒是朱师傅那里走了一个人反而不协调了,他儿子又要打大锤又要拉风箱,忙得不亦乐乎。施师傅便叫我去帮忙,拉风箱打二锤。有时候不开炉,朱师兄就带我去抓鱼。他抓鱼的办法很多,到大河边上的支流里先把下面堵住,再去上边堵起来让水流不下来,然后把下面扒开用一个篮子挡住不让鱼跑掉,很快水流干了,鱼儿只有等我们抓的份了。或者跑到水库的上游去看看那一块一块的田里有没有鱼,如果发现鱼情,就绕到下面去用篮子把缺口堵住,再挖泥巴把缺口堵严,然后用水桶把田里的水斛出去。等水快干时,那些到田里来觅食的鱼儿,便成了我们盘中的美食了。

那时候鱼真多啊,每次出去都不会空手而归,最少也能抓到好几斤。晚上在外面乘凉,和左邻右舍的小孩子们都混熟了,中桂刚离开时的孤单感已经荡然无存了。但好景不长,在一个地方待久了,生意便越来越淡了,师傅决定搬场。告别了朱师傅和房东,还有那些小伙伴们,我离开了我来到江西后第一个工作的地方(后来朱师傅的孙子和房东家的孙子还到扬子上过班,我却再没有机会回过大屋周家)。一行三人走了30多里路,来到黄诵公社边上张姓人聚集的村庄,住在人家家里。在这个村庄上住了两天,没有什么生意,我们又搬到几里外的一个金姓人的村庄,在一户人家里住了下来。这时候师傅开始叫我出去卖东西,就是把他用一些以铝代银,以铜代金的手工工艺品,利用山区交通闭塞,没有见过世面的猎奇心理,去吸引山民,从而换取他应得报酬。从此我的工作又增加了新的内容,那就是走村串户,当起了叫卖产品的小货郎。我早上吃了早饭,便拿上一个用竹子和铁丝制成的货架,用一根小扁担扛着,走村串户,沿途叫卖。我从一个方向走下去,再拐弯向回走,直到晚上才回到住地。中午也没有饭吃,回到住地是又饿又渴又累。有时候师傅已经把饭弄好了,有时候师傅有生意,还要等我回来弄晚饭。那时候别提有多难受了,等到忍饥挨饿地把饭弄熟了,人早已累得倒在灶边睡着了。

房主人姓金,夫妇两人未生儿女,忠厚老实。看到我一个外乡的小孩,早出晚归,辛苦无助的状况,便心生怜悯,对我嘘寒问暖,照应有加。我也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照应两位老人,疲累之际有师傅,有两位老人,因此一天之中,傍晚便是最幸福的时候了。

有一天,师傅去公社办事未归,我也因为东西卖完了早点回来了。两位老人端上热饭热菜说:“崽啊,饿坏了吧?快吃饭吧。”当时我是又饿又渴又累,也没有想那么多,端起茶碗一口气喝完了一碗凉茶,又端起饭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两位老人在边上看着我那018饥不择食的样子,又高兴又难过,看我吃饱了,便拉着我的手说:“崽啊,不要到外面去吃上

篇苦了,做我们的儿子吧。”我听后百感交集,离开家乡四五个月了,孤独艰辛,还有对亲人、扬对家乡的思念,一起涌上心头,不由得扑在老人的怀中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哽咽之后,我子

之梦跪倒在地纳头便拜,拉着两位老人的手说:“此恩此德没齿不忘,他日若有翻身之日定当涌泉相报。”(可惜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两位好心的老人,我也因没有办法找到他们两位老人家而留下了终身的遗憾。)没过几天我们又要搬家了,这时已经不再请人挑东西,师傅尽量把拿得动的东西背在背上,剩下的东西并成一担由我挑着。现在我觉得他已经不是“师傅”而是“师父”了,而且离开大屋周家后也没有朱师傅施师傅之分了,我们已经成了相依为命,不可分离的一老一少整体。回头望着两位老人依依不舍的目光,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只能在心中默默地为两位老人祝福,祝二老健康长寿,同时在心里呐喊:“如果有下辈子,我一定做你们的儿子!”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望着朦胧的山影前进,我不禁想起家乡老人的一句话“远路没轻担”。前方在哪里我不知道,只能跟着师父的脚步走,一步一步量出学徒崽的辛酸苦辣,一步步走出人世间的举步维艰。在金乌西坠,玉兔东升之际,我们来到彭山脚下的熊村,一位小伙子已经在村外等候很久了,见到师父便马上迎上前来,恭敬地说:“伯父你好,我是熊玉林的弟弟,家父已在家等候,请随我来。”说着一边接过师父身上的行李,一边在前面带路,同时不失礼貌地回首向我点头致意。他带领我们很快到了他的家中,熊老伯早已在门口迎候,两位老兄弟相扶着走进堂屋,一桌丰盛的山野农家饭已在堂屋中间的桌上摆放停当。我放下担子便随小伙子到屋后的山泉中洗手擦汗。回到堂前,老弟兄两人已经入座,各自端起面前的酒杯,互道寒暄。这时我也不管他们如何斯文,斟上一碗凉茶一饮而尽,然后端起桌上的饭碗,夹起两筷子菜放在碗中,三下五除二一碗饭就下肚了,随后自己又去添了一碗饭,又是一扫而光。吃得师父皱起了眉头,吃得熊大伯笑上眉梢:“好好,能吃就能干活。”说得师父也笑起来了。

第二天照例是早早起来,挑起一担水桶跟在挑着空桶的人后边走,不用问,他们也是挑水的。挑满一缸水,主人就叫吃饭了(我又省掉做早饭的工作了)。

吃完饭,我便提着货架子去卖东西。顺着山脚往前走,进入一个杨姓人的大村庄。走巷串户也没有卖掉多少东西,我再往前走出了村庄,沿着一条大路往前走。上了一个水库的大坝,没有人可以问路,我也没有想问路,一直往前走,哪知道路越走越小,越走越难走,而且是往上爬的趋势。这时候有两种选择,一是往回走,二是继续爬,性格决定一切,我选择了继续爬。路越来越小,山越来越陡,最后几乎是手脚并用地往上爬。终于爬到了路的尽头,不禁目瞪口呆,原来这是锯板人走出来的一条路(锯板人为了把一棵大树运下山,便将它放倒、锯断、解成一块一块的木板运下山)。这时候我又面临上山下山的选择,倔强的我仍然选择爬山,把货物用衣服包好背在背上,心里有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只要爬到山顶就够了,于是拼命向上爬。终于眼前一亮,前面横着一条大路,我欣喜若狂地爬上019大路。但当我冷静地上下一看时才发现,往上高不可接,往下遥遥无边,我不禁吓出一身第

冷汗。四章

山风习习,松涛阵阵,恐惧和疲劳让凉风一扫而光,我的倔强劲头又上来了。向上,向学

徒上,向着天际的山顶攀登,我终于登上最高峰。站在分界线上往回看,云遮雾绕,深不见生涯

底;往前看,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村庄展现在眼前。我不太相信,这是真的吗?我用手使劲在︵上

︶大腿上抓了一把,“啊,好疼!”耳边又传来了鸡犬之声,哈哈哈,我上天了,我到了世外桃源了。激动之余,我慢慢地向村庄走去。由于山高路远,交通闭塞,像我这样的小货郎还是第一次光临这个高山上的村庄。很快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你呼我叫的,老婆婆、大婶婶、小阿姨、大姑娘、小阿妹,把我围了个水泄不通。她们一个劲地挑选货物,而且没有讨价还价的,一下子所有的东西卖得一件不剩。买到了的兴高采烈,没有买到的怅然若失,可怜巴巴地带着企盼的眼神:“小师傅,你还会来吧?下次来多带点儿东西啊。”返回到山顶上,往回看,那个村庄还在,货架里的东西已经卖光了,摸摸口袋钱还在,顺着下山的路往回走,我还在似梦似幻地想刚才的事,大有做梦之感。走到半山腰遇上一个挑着一担柴的中年人,他看我一个人走山路,说道:“你这个鬼崽好大胆啊,不怕老虎给吃掉啊。”我似懂非懂地摇摇头。真是无巧不成书,山间突然传来“吼———吼”的声音,像雷声,像风声,又什么都不像的陌生的声音,那个挑柴人说:“死鬼崽,老虎在叫呢,快走吧。”于是我赶紧跟他一起往山下走去。天都黑了,师父和熊家人都很着急,好不容易看到我回来了,但是又看到货架上一样东西都没有,师父用奇怪而忧愁的眼神瞪着我。我把钱拿出来交给他说:“东西都卖掉了,钱在这里。”师父才如释重负地喜笑颜开说:“饿了吧,快吃饭吧。”这便是一进彭山。晚上我做梦还在爬山呢!

货卖掉了,师父想回九江一趟,师娘老太太还等他送钱回家买米呢。师父吩咐我在家休息几天,帮房东家做点事情,等他回来再去卖东西。

一天一个人拿了一只手镯找到我,说他的这个手镯一个环子断掉了,要我帮他修一下。我拿在手上看了一下说:“我只能帮你试一下,也不要你的钱,你也不要告诉我师父。”虽然师父还没有教过我,但是我看过好多次了,心里好想试一下,于是生火起炉,把那只手镯放到炉子里加热,拿出来放开,然后拉直再放进炉子中去加温。由于经验不足放在炉子里时间太久了,眼看着前边的熔化了掉进炉子里去了,吓得我赶紧拿出来放到砧子上慢慢地敲打,再根据另一边的样式依样画葫芦地做好,之后又放到明矾、皂角水中煮一下,那只手镯便焕然一新。那个人左谢右谢地走了,我心想谢什么,我在用你的东西学手艺呢。师父从九江回来了,我又要去卖东西了。吃完早饭我没有等师父叫便主动拿起货架走出门去,师父满意地笑笑。出了门心想今天去哪里呢?要不往山脚下去看看,兴许交通越不方便的地方越好卖呢。谁知道一直走到山脚下都没有一个村庄,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山上延伸。好不容易爬到山半腰,山路往左拐,沿着半山腰平行着往前走,突然路被一些像沙一样的碎石堵住了,好在路不宽,但下边又很深,我便用扁担把碎石推下山020去。抬头往上一看,原来山顶上有一块像采石场一样的地方,这些碎石便是从那里流下来上

篇的。但是山上又没有人,这石头又是怎么变成碎石的呢?带着疑问,平行走了一段之后又扬开始爬山,到了山顶上往下一看,见有小村庄。在那只有几户人的村庄也没有卖掉什么东子

之梦西,便向人家打听,前边还有村庄吗?那人用手一指,“过一个山头便有一个大村庄”。我翻过山头,果然有一个很大的村庄,进村以后一个老婆婆说:“这个铜匠崽的又来了哎,上次没有买到东西的快来买噢!”我感到好奇怪,怎么我又来了,我什么时候来过呀?直到在老婆婆的号召下,围来了很多人,其中有一个上次没有买到东西的大婶说“这个鬼崽还真讲信用”,这时我才知道是来过这个村庄。结果又卖了不少东西,告别了那些婆婆和大婶,我高高兴兴地往回走。路过那个小村庄。发现路边的田里有声音,好像是鱼在水里跳,心里又想山上哪里有鱼呢?一时好奇心起便拐过去想看个究竟。田里长满了泥豆,长长的藤爬到梯田的田埂上盖住了排水沟,那声音便是从那排水沟里发出来的。可能是发现我来了,那声音很快往山边上移动,到了山脚下,一只没有狗大又比猫大的动物从藤下面的水沟里蹿出来,很快钻到树林里去了,接着一只二只三只不知名的动物跟着蹿出来,一眨眼的工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回到路上没走多久,发现了一条岔道,我一时好奇心起,又想去看个究竟。走进去,发现是砍柴人走出来的小路,空地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果树,上面结满了红红的果子,熟透了的都掉到地下了。我不敢吃地下的,又够不着树上的,急得直流口水。突然我灵机一动,找来几根树枝当扫帚,把地上的果子都扫干净,然后提起脚来照着树干接连踹了几脚,哈哈,熟透了的果子像下雨一样掉了一地,我高兴得赶紧捡起一个吹掉灰尘放进嘴里一嚼,啊,又甜又酸,又解渴又好吃。我赶紧摘下草帽一边往嘴里放,一边往草帽里装,直到把帽子装满了才往回走。到了家中熊大爷问:“你从哪里弄来许多杨梅啊?”我这才知道这种果子叫杨梅,便把情况告诉他。趁他们吃杨梅时,我将碰到那些小动物的事情告诉熊大爷,并问他那是什么东西。熊大爷说:“那是一种叫狗犴的小动物,你手上有扁担怎么不打呢?它一冒头你就一扁担砸下去,一打一个准,可惜了,不然我们今晚有野味下酒了。”我又问起那段碎石的情况,熊大爷说,传说山顶上有一条幼龙,在山石里面长大后,震开石头飞上天去了。那些砂石是它上天时震碎的,那个地方叫流沙坡。这便是我二上彭山。

这里已经没有人找师父打东西了,我们决定往山里面去。我们每天移动一个村庄,有生意就多住几天,没有生意,第二天就继续往前走,走了十几天,到了聂桥公社所在的小镇。德安县农具厂为了支农,在每一个公社都设了一盘铁匠炉子。有三个人长住在镇上,为农民就近打造一些农业用具,而这些铁匠师傅都是宿松人,师父和他们很熟悉,便找到那盘炉子的负责人陈师傅,要求跟他住在一起,陈师傅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们在店面靠右边的角落,把铜匠炉子安放下来,再把行李搬到楼上去,铺在铁匠们的边上。我心想这次可能会在这里多住几天了,省得天天搬家累死我了。这个镇上的老住户都姓聂,房东是河南人姓郭,做了一家聂家人的上门女婿,岳父岳母已经去世,他们夫妻两人和一个小021姨、一个小舅子四人生活。聂家留下了一栋临街的大房子,他们也住不了,因此便将一间第

铺面租给农具厂,楼上便成了铁匠们的宿舍。四章

第二天早上,我和铁匠徒弟早早起来,各自打扫卫生、生火、烧水、煮饭。吃过早饭,师学

徒父刚把炉子加上炭火,准备打点小日用品,便有一个人拿来三块银圆,要求打一个颈圈生涯

(项链)。讲好价钱,师父拿出一个坩埚,放入炉中的炭火内,把银圆剪碎放在坩埚中,便叫︵上

︶我拉风箱,他开始做其他准备。很快银子便熔化成液体,师父用钳子夹住坩埚,将银水倒入一个长条形的模具内,凝固后便倒出来放在砧子上锤打,温度降低后再放进炉中加温,反复锤打后便成了一根中间粗两头细的长条,再用粗锉刀锉平,又用细锉刀锉光,再用粗、细砂布擦得又光又亮。然后从粗的地方弯曲成一个圆圈,在尾部半寸左右的地方弯曲成直角再绕在上面,两头一样便成了一个有弹性的收缩器,要戴时用劲拉开,戴上后再收紧,便成了一个颈圈了。做成后再放在硼砂中煮开,再用皂角水洗干净,一件银光闪闪,货真价实的工艺品便诞生了,师父收过3元钱的加工费,那人带着满意的微笑走了。那人一走师父赶紧把锉刀锉下的银屑细心地收起来,倒入坩埚内加温,熔化后倒入模具内,冷却后拿出来,很快加工成一个小巧玲珑的银戒指。今天很幸运,全过程地学到了打制颈圈的工艺。

第二天早上,我照例起床搞卫生,谁知道师父裤带都没有系好,用手提着裤腰,趿拉着一双鞋,匆匆忙忙从楼上跑下来,急不可耐地问我炉灰呢。我用手一指“在那里”。他便赶紧用手翻找,然后把找到的一小块东西吹干净放进口袋里,上楼去睡回笼觉了。小徐铁匠笑笑说:“你知道你师父拿的什么东西吗?”我摇摇头,他又说:“这是银子,那个人虽然坐在那里看着,但是越看着他越偷,不看着他还不好意思,偷多了分量太少人家会找他,你在这里看着,分量少了他会说你的银圆成色不好,客人就拿他没有办法了,这是他们的行规。对门打锡的也是这样,没有看到他买过锡,但是隔三岔五他总有新酒壶卖出去。不偷客户的锡,哪里有酒壶卖,做手艺的人都是这样,做缝纫的也是一样,俗话说‘裁缝师傅不偷布,三天就偷一条裤’。”想不到他年纪比我大不了多少,却知道这么多东西。这时我想起了师父那次帮人家修银手链时,不小心把前面的尖尖烧熔掉的经过,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老人家是有意而为。那么他昨天一上午赚了3元钱加工费,银屑又打了一个戒指起码可以卖4元,熔掉的那一小块银子起码又可以打一个戒指卖4元,一上午赚了11元钱!那时的11元钱可多呢,那个掌盘的陈师父才拿38元钱一个月,如果天天有这么好的事情,师父要发财了。

这时一个少妇从河里洗衣服回来,路过我们店门前,听我讲话的声音,就停下来看着我:“你是姓陈吗?”我莫名其妙地看着她。“你爸爸是不是陈二先生?”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你是什么人?”“我也是江苏人,和你是一个大队的,小时候我到你家看过病,我们小学还同过3年学,我叫桑俊芳。”她这么一介绍,我想起来了,便问她怎么到了这里。“你们一队陈宝余的大儿子在德安山里面落户种田,有人介绍我嫁给他家,给了我地址和路费,我022一个人就来了江西,好不容易找到白水公社,拿出地址来问人。那些老表好坏,看我年纪上

篇轻轻的孤身一人,便存心不告诉我,还骗我说陈元池早就离开这里了,我们帮你找一个好扬人家,你嫁到这里吧。我没有理他们,正好有一辆汽车从这里过,我便拦住汽车给了司机子

之梦一包烟,让他把我带到聂桥,我到汽车站等车回德安。一个婆婆看我一个年轻女子还像外乡人,来和我说话,知道情况后叫我不要走,把我带到车站饭店,端了饭菜给我吃,看着我吃饭又劝我既然到江西来了就不要回去了,找个人家嫁了比回家强。我吃完饭她就替我开了一间房让我住下来,晚上她把老头子,儿子都叫过来,告诉我他们一家三个人都在汽车站和饭店里上班,都是正式工,有固定工作,街上还有自己的房子,要我做她的儿媳。我看这一家人还本分,儿子长得还不错,年纪也差不多,便答应了,于是我就成了聂桥人。”听完她的介绍,我说:“你这段经历还挺有点传奇色彩呢!后来陈元池怎么弄的呢?”她说:“我结了婚便写信回家,陈元池根据家里提供的地址找到聂桥,可是已经晚了。你是怎么到聂桥的?”我介绍了我的情况后,她还挺关心地问:“师父对你还好吗?你吃得饱吗?

饿了就到我家去吃饭。”异地他乡遇到这么一个老乡加同学倒也挺有意思呢,师父知道她是我的同学也很高兴。

一天早上我提上货架又去卖东西,出了门便往前面的大山走去,沿路都是几户人家的小村庄,没有生意。便往里走去,走到半山腰,碰上一个老人,挑着一担100多斤重的木炭,但见他身材高大,鹤发童颜,满面红光,挑着这么重的担子,却轻飘飘地如履平地似的走在下山的路上。我不由得暗暗称奇,心想是不是碰上山中修炼的神仙了。走上山头,又发现了一个好大的村庄。这时奇迹发生了,又碰到好几个买过我东西的婆婆阿姨。她们笑嘻嘻地说:“这个鬼崽今天怎么从这边上来了?”我也觉得很奇怪,后来有个老婆婆问我住在什么地方,我告诉他住在聂桥,她说:“这就对了,那你上次来的时候住在哪里?”“第一次来的时候住在黄涌,第二次来的时候住在黄涌山里面的熊家。”“原来如此,你围着彭山转了一个大圈,从三个不同的方向上山,最终都殊途同归,到我们这个山顶上,你这个鬼崽和我们这里有缘,不要走了。我们帮你找个妹妹做老婆好不好?”老婆婆笑哈哈地开着玩笑,帮我解开了心中的疑虑。

为了不扫这个老婆婆的兴,我装着高兴的样子说:“好啊,我正愁这个铜匠崽的找不到老婆呢,等我把师父的东西送回去再来请您老人家帮忙,我不想从原路返回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我今天还没有卖掉东西呢!”有人抢着说“有啊”,而且用手一指:“你从那个方向下山便是吴山公社管的地方,再往前走有一条大公路向左拐就可以回聂桥了。”谢过她们,我便顺着她们指引的地方下山去。下得山来果然碰到不少的村庄,而且还卖掉一些东西。到了那个三岔路口往左一拐,没有多久翻过一个山坡,便看到聂桥了。这便是我三进彭山。

晴天出去卖东西,下雨在家学打铜,日子倒也过得很快,还剩不到两个月就要过年了。这时师父很着急,他还没有什么积蓄,拿什么过年呢?有一天吃完晚饭师父对我说:023“邹桥我有些老乡,也是县农具厂的。我写封信你带着,到了那里他们会安排你食宿。多带第

些货去,争取多卖点钱回九江过年。”我点点头答应了。四章

第二天早上,我把货挂满货架,又装了一大旅行包,带上洗漱用品便出发了。从聂桥学

徒到邹桥有七八十里路,又是山路,虽然顺着公路走,但一样要上坡下岭,直到黄昏才到了生涯

邹桥。找到铁匠铺,见到师傅们呈上书信,他们很热情,先随他们一起吃了晚饭,又给安排︵上

︶了住的地方。我拿着脸盆准备去洗漱,一个小伙子从我身边走过。我惊异地发现,这不是我上双楼农中时的同学黄盛才吗?我赶紧叫他一声,他回过头来也认出了我,又一次他乡遇故知,两双激动的手便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约我晚上和他一起住,好畅谈各自的情况,我和那几位师傅们说了,便把东西搬到他房里。晚上他告诉我,他哥哥先来了江西,在磨溪公社,他来了以后和我同样,因身材矮小找不到工作,便经人介绍,到邹桥一户人家做崽。我也讲了我的情况,两人一直聊到深夜。

也不知道我和师傅们谁的运气好,还是上天保佑,或许因为邹桥是一个五六万人口的大区,又处于德安最边远的地方,从第二天开始东西卖得很快,每天都能卖到十几元钱。晚上和同学住在一起聊天也是苦中有乐。后来他家大人知道了我们的关系,还用警惕和不友好的目光看我,生怕我把他儿子带跑似的。

到了第十一天,带来的货卖得差不多了,我便找到那位师傅:“汪师傅,谢谢你们这几天的关照。回去我会告诉我师父,你们对我很好,我的任务完成了,明天就回去了。谢谢你们!”晚上又和黄盛才说了,短短几天的相聚,使我们的同窗之谊更加深厚。

回到聂桥,已经有了浓浓的年味。见到师父,我把卖得的货款悉数交给了他。师父很高兴,没有想到短短十几天的时间,能卖到这么多钱,可以过一个好年了。高兴之余他还特地去肉铺买了几斤肉,买了一条鱼,把陈师傅、房东郭师傅也请来,一起吃了一餐提前的新年饭。桌上师父还破例让我喝了点儿酒,这是我第一次喝酒。

第二天,师徒两人打点行装回九江过年,从白果树下直奔高塘,到了大表姐家。大表姐一家人很高兴,说我长高了。中午吃饭时大表哥跟师父商量,要留我在他家吃了杀猪饭,到腊月二十九乘早班火车去九江,师父很爽快地答应了。这时韩表哥已经离开了河里丁家,到山里刘家去做上门女婿了,我跟大表哥讲送走师父后我去看看他。下午拿着师父的行李,送他去马回岭上火车。买好票送师父到车门口,看着他高高瘦瘦的身影消失在车厢内,突然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老人无儿无女,只有一个老伴在九江,60多岁的人还要四处闯荡江湖,怪可怜的!

024上

篇扬

子之

梦第五章学徒生涯(下)离开马回岭火车站,沿着铁路往南走,过了一段两边都是山的铁路,便有了一个村庄,我想这应该就是大表哥说的老山刘家了。问到那户人家,正好二表哥在,便进去坐下,这时一个女孩子双手端着一碗茶送到我面前说“请鹤茶”,我说谢谢,接过茶碗心想这应该是表嫂了。晚上在刘家吃饭,吃饭时我发现那个女孩对二表哥还挺好的。吃完饭大家围着一堆烧着了的树根烤火。那个女孩子到二表哥身边去坐着还把手放在二表哥身上,二表哥还不好意思呢。后来生产队长叫队里开会,他们一家都去了,只剩下我和他家请来酿酒的师傅两个人在家里。当地习惯春节前自己家里酿谷酒,我是第一次看到酿酒,便好奇地走过去观看。只见一个下粗上小的大木桶放在热气腾腾的锅里,木桶中间有一个前面削尖了的竹管子,酒便从那竹管里慢慢地流进下面坛子里。鼻子里闻到一股酒香,那个师傅问:“鬼崽,你喝酒吗?”我笑笑没有说话,他便拿来一个小碗装了一点酒给我,闻着好香,尝尝也不太辣我便一口喝掉了。他问我还喝吗,我又笑笑,他便又接了小半碗给我。没有多久我便开始头晕,赶紧往房里跑,还没有到床前就要倒下,马上扑上前抓住床沿,爬上床去便醉倒了。等到表哥从生产队开完会回家,看到我衣服、鞋子都没有脱就睡了,一身的酒味叫又叫不醒,便赶紧去找酿酒师傅,知道没有喝多少才放心了。这是我第二次喝酒,也是第一次喝醉。

我看到那一家人对表哥还好也就放心了,吃过早饭便回河里丁家去,表哥送我出来时对我说他爷爷(我的外公)已经过世了,两人又唏嘘一番。想不到出来才大半年荣生哥和外祖父便相继去世,真是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荣生哥那么好的一个人就这样走了,叫伯父伯母如何承受得了。回到大表姐家,过年的味道更浓了,天天有人家杀猪,杀猪的人家要请全村的人吃饭,有时大表哥不愿去便叫我去代替他。有一次又是我去吃饭,堂前摆了好几桌,基本上都坐满了人。只有最下面的一张桌上有个空位子,我便去那里坐025下来。后来主人领了一个小孩来要我起来让他坐,我心想要我让给老人坐还差不多,凭什第

么叫我让给一个小孩子坐,于是装聋作哑就是不让,主人也没有办法。吃完饭回到表姐五章

家,大表哥一边笑一边说:“是不是叫你让位子给一个小孩坐啊。”“是啊,凭什么叫我让给学

徒他坐啊?”大表哥笑得不行了:“你个傻瓜蛋,那个位子最大,是母舅坐的,那个小孩辈分生涯

大,是主人的舅舅。人家也拿你没有办法,你今天最划得来,又吃了肉又做了母舅。”大表︵下

︶姐也笑得不行,我都不好意思了。腊月二十八,大表哥家杀猪,照例也要请人家吃饭,我也跟着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送走客人表姐又忙着腌肉,直到晚上一家人才自在地吃了一顿安稳饭。第二天就是二十九了,我早早吃过早饭,去赶开往九江的火车。在九江下车后刚走出出站口,师父已经在等我了,跟在他后面走到一个小院子前,师父打开门,一个头发半白的小个子老太太笑嘻嘻地站在那里,我弯下腰叫声师娘好。他家就是一间房子,厨房是共用的,房间靠里边是一张大床,边上为我临时搭了一张小铺,再放上一张小桌子吃饭就显得很拥挤了。年夜饭还比较丰盛,有鱼有肉有鸡,另外还有几个菜,师父开了一瓶葡萄酒,我首先端起酒杯向二老敬酒,祝他们健康长寿,新年快乐!家里多了一个年轻人,平添了许多生气,两个老人显得很开心,这是我在异地他乡过的第一个春节。

正月初一早上给师父师娘拜过年,师父给了我1元钱,叫我出去玩,叮嘱我不要忘记路不知道回来。我出了马路走上朝阳桥,找到一个公交站台看一下站名就拟好路线。然后沿着甘棠湖走到人民公园(过年免费开放),又游览了动物园,看到了猴、老虎、狼等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动物,再从湖的另一边插到长江边,看了那个有点歪的宝塔,之后沿江西行从轮船码头拐上大中路,去旱冰场看滑冰,又去了文化宫、烟水亭(相传是周瑜的点将台)。一天吃两顿饭我早已习惯了,中午也没有买东西吃,玩到下午四五点钟才回家,把1元钱还给师父。看我一分钱都没有用,师娘说“饿坏了吧”,一边拿出糖果叫我吃,一边问我到了哪些地方。我把玩过的地方告诉他们,两位老人惊讶地说:“你真厉害,一天就把九江玩遍了,还没有花一分钱。”师娘就张罗早点做晚饭。吃了晚饭,楼上冯家的两姐弟下楼来玩,年轻人跟年轻人玩得来,一会儿他们便邀我去他家打扑克,我朝着师父看,师父点点头同意了,我便和冯家姐弟上楼打扑克去了。第二天师父带我去他的朋友家拜年,其中一位朋友的儿子要钱出去玩,他随手给了儿子5元钱,师父说:“你怎么给那么多钱?”他朋友说小孩从小要让他学会用钱,否则长大了不会赚钱。回家的路上师父肯定在想,我长大了一定不会赚钱,一天1元钱都没有用掉,我也在想,小气鬼,大年初一才给1元钱,跟着这样的人没有前途。师父老家也不知还有没有什么人,也不见他有回老家看看的打算,也没有人来拜年,师娘也好像没有什么亲人,我也不好问,稀里糊涂地过了元宵节才回聂桥。

年过节罢,打铜的打铁的打锡的又凑在了一起,我还是早出晚归卖东西,把一个德安县差不多跑遍了。这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使走到交通再闭塞的山沟里,都有一到两户江苏人家,而且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海安县人,每个村庄都有几个海安县的女子嫁026给了德安人。经过了解才知道,德安是个移民县,真正的德安人很少,宋朝时德安的义门上

篇陈家迁徙到全国各地去,使本就很少的正宗德安人变得少之又少了。古时兵燹加天灾,有扬很多河南人迁到德安,形成最早的德安移民,后来越来越多,德安便成了第一大外迁人群子

之梦落。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修建新安江水库,又迁了很多浙江人过来,成了外迁人的第二大群落。50年代末期,有少量的海安人来到德安,60年代初期受三面红旗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海安人迁入德安达到最高潮,老家的生产队百分之八十的人家,都有人来过德安,致使海安人一跃而坐上外迁群落的第一把交椅。有利可图的事就有人去做,于是便有人干起了两头赚钱的营生,在德安以回老家帮人找对象为名,要对方支付一笔车旅费,找到人以后再要两个人的车旅费和辛苦费,回到老家后还向那些想出来的人要一笔介绍费,这不是两头赚钱的营生吗?后来干脆一个人多少钱,也不要去计算车旅费了,更有甚者把女人按好、中、差分成三等按质论价,再按重量计费,如好的3元钱1斤,其余依次为2元、1元。例如一个好的女人称了120斤,则买方付中介费360元,其余也依此类推。我没有办法统计出到底有多少海安人来了德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的德安县总人口能达到16万多,海安人是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

进入夏天,吃过晚饭,铁匠、铜匠、锡匠还有主人郭师傅便一起坐在街边上乘凉,免不了天南海北地胡侃,但也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一提,其中郭师傅讲的一段亲身经历是既惊险又有趣。

在聂桥粮站的他,因公要去彭山落实征购粮计划,路途遥远,他便起了一个大早。走进彭山,顺着山路越爬越高。拐过一个急弯,抬头一看,一只牛样大的老虎在前方的路中间,抬头傲视远方,像在考虑今天早上吃什么。这下可把郭师傅魂都吓掉了,心想自己不成了它的早餐了吗?这时郭师傅处于拐弯的下半部分,身体还没有暴露出来,但只要稍有不慎便会被老虎发现。正当进退两难之际,他突然发现脚边有一节树棍子,便小心翼翼地弯腰捡起来,用力向老虎的后上方抛去。随着树棍飞出去的风声和落地的咔嚓声,老虎转过头,爬起身朝树棍落地的方向走去。郭师傅赶紧缩头转身,像兔子一样逃下山来。好一招调虎离山之计,让他逃脱了虎口。他的这番亲身经历,也证实了我一进彭山时听到的那种奇怪的声音是虎啸了。

铁匠陈师傅有一个近于野史的故事值得一提。当义门陈氏进入鼎盛时期时,朝中便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认为陈氏治家有方,崇尚法制,重视教育,应该鼓励支持,加以推广;另一派认为陈氏的实力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久而久之一定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危和政权的稳固。后者的意见触动了皇帝的中枢神经,危及皇权稳定的事,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但是义门陈氏如日中天,岂是说搞掉就搞掉那么容易?皇上秘密召见那几个提第二种意见的人,商量对策,结果一致认为,找几个高明的风水先生去考察,把他家的风水破掉,自然就兴旺不起来了。于是义门陈氏附近突然热闹起来了,每天都有风水先生在那里转来转去。终于有一位风水先生看出了名堂,他发现陈家有一条全身黑毛的狗,浑身没有027一根其他颜色的毛,每天吃饱了就睡在陈家大门东南方向的一个穴道上。只要把这条狗第

打死,那个穴道没有黑狗镇守,风水自然就破掉了。他立即赶回汴梁向皇上回报,皇上马五章

上派人把那条狗打死了。当天午夜,陈家后山上的竹子全部爆裂开了,每个竹节里都有一学

徒个竹人竹马,可惜时辰未到,全部夭折,从此义门陈氏便逐渐衰落。生涯

锡匠师傅则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准备发动武汉战役,沿长江分︵下

︶三路向西推进。南路日军出动四个师,一个旅,八十余艘舰艇,在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带领下,由大批飞机作掩护,从湖口进鄱阳湖,在星子登陆,欲沿南浔线占领南昌,经长沙向北,从南面包围武昌。在星子登陆的日军,遭到国民党第一兵团、薛岳司令率领的四十个师的部队的阻击,双方在德安县的万家岭展开激战,薛岳将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巧布剪刀阵诱敌深入,分而歼之,歼敌1.7万人,缴获枪炮物资无数,有效地拖延了日军西进的时间。这便是继台儿庄之战后中国军队取得的著名的万家岭大捷,战场就在现在的磨溪、车桥一带。我在那一带卖货时,很多村庄远看很大,走近了却是断墙残壁,当时我还很奇怪,现在听了故事才知道,那是战争留下的创伤。1963年,放牛的孩子都能捡到很多子弹壳,这里竟成了师父的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基地,因为这里只要有放牛小孩的人家,都能拿出几斤子弹壳。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生意就会差些,师父又萌生了搬家的想法。于是收拾行装,赶早出发。这时我已经长得比来时高一头,但是还很单薄,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还是很吃力。

从早上走到下午才到了县城,找了个小旅社住下来,师父走累了,我也挑累了。他去买了2斤肉,还买了腐竹(苏北叫浆皮儿),我便在旅社厨房里用自己的锅搭成一个简易的灶,一边烧肉,一边忙着做其他的事情。突然闻到一股焦煳味,我东张西望寻找糊味的来源,后来才想起自己锅里的肉。揭开锅盖一看,水早就烧干了,肥肉变成了油,瘦肉成了油渣,此时我为粗心大意而后悔,又为怕遭到师父的责骂而担心。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师父回来了,见状也没有说什么,坐在那里不说话。看着他那样子,我心里比被他骂几句还难受,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先把油滤出来,再把糊了的拣掉,把好一点的跟腐竹一起红烧,又炒了两个蔬菜,小心翼翼地服侍他吃完饭,替他泡上茶让他去房间休息,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第二天我们又挑起担子往永修方向前进,沿途早行晚宿,也没有做到什么生意,一直走到永修县的三溪桥镇才找了个旅社住下来。白天把炉子支在旅社门口,师父打造一些小商品,我就到外面去卖东西。这地方地广人稀,一天到晚碰不到多少村庄,更谈不上卖多少东西了,过了几天看看实在没有再待下去的必要,师父决定还是回聂桥去。主意打定,第二天便乘汽车回到德安,再挑着担子回到聂桥。

大家看到我们又回来了都很高兴,只有郭师傅不高兴,因为师傅是揩的铁匠的油,没有交房租。出去折腾了十多天,钱没有赚到,一老一少还搞得筋疲力尽,师父痛定思痛,第一次用商量的口气跟我说:“到处搬家,我老了也走不动了,你也挑不动,不如以这里为中028心,我在这里坐店,你把卖东西的范围扩大些,比如去年到邹桥不是很好吗?”我听后说:“师上

篇父你说得对,我们一老一少,确实不宜搬来搬去,你放心,我挑不动走得动,你多准备点儿扬货,过几天我就到山里去。”师父听了很高兴:“今天就不要出去了,把东西准备好,明天就子

之梦去山里吧!”到了邹桥才知道,我的同学已经离开那户人家,到波阳(现名“鄱阳”,同后)他姐夫那里去了,我只好到一个姓杨的老乡家落脚,第二天便去杨坊、付山等地卖货。准备去车桥、白水等地时,早上没有出去,在老乡家吃过中饭,再挑起担子走向去白水的公路。天上云很多,太阳一会儿躲进云层,一会儿又从云层中钻出来,把毒辣的阳光洒向大地,让人热得受不了,即使戴着草帽也不顶用。我径直走到进两边都是高山的峡道,天上云越来越多,太阳也不见了,突然一声炸雷响起,闪电像金蛇一样乱窜,大雨倾盆而下,我很快便被淋成了落汤鸡。而这时我正行走在两边全是高山,长达十几里的峡谷中,根本找不到躲雨的地方,只有硬着头皮冒雨继续前进。正当我被瓢泼大雨淋得晕头转向时,突然发现田中间有一个打谷的空禾桶,我赶紧走过去使足了劲把禾桶扶起来,然后将桶底转向上风向,便躲到禾桶里拿出干毛巾擦干头上的雨水。反正没有人,我干脆把湿衣服脱得一干二净,再从包里拿出干衣服换上,然后坐下来等雨停。好在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个多小时后又云开见日了。我拿起东西走上大路,赶到车桥天已快黑了,找到老乡家时他们已经在吃晚饭,见我来了赶紧叫我吃饭。他问怎么搞得这么晚,我说:“别提了,碰到雷阵雨,好在找到一个禾桶换了衣服不然一定会淋病的。”在车桥转了三天我便回聂桥,晚上把钱交给师父后,烧上一大壶热水把连日的疲劳、灰尘冲洗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