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 9.2
27.37万字 0.1万次阅读 1.2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0-26 19:17:55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27.37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本书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理实一体化立体教材”系列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全面阐述了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线索,向读者展现出学前教育学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使读者对学前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学前教育学 / 王清风主编. 南京 : 南京大学出

版社, 2018.7

高职院校“十三五”学前教育专业规划教材

ISBN 9787305197727

Ⅰ. ①学…Ⅱ. ①王…Ⅲ. ①学前教育-教育理论-

高等职业教育-教材Ⅳ. ①G61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317778号

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

出版人金鑫荣

书名学前教育学

主编王清风

责任编辑丁群钱梦菊编辑热线02583596923

照排南京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印刷南京人文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787×10921/16印张 18.25字数 410千

版次2018年7月第1版2018年7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197727

定价45.00元

网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微信服务号:njuyuexue

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

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00

学前教育学

前言

前言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在个体的终身发展中起着奠定人生基础的重要作用。为此,培养与造就一批具有现代学前教育理念、深厚学前教育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未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们编写了这本《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是学前教育各领域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本教材的编写以当今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背景,以学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方法为主,力求体现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本书也充分反映了学前教育的学术前沿动态与实践探索经验,体现了时代性和前沿性,使学生在掌握学前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充分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状况,以提高其专业素质。

本教材主要定位于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因此,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考虑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接受程度及学习特点,精心设计了编写内容与体例,每章以“问题情境”导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理论知识,每章末设有“拓展阅读”和“实践与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体现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2001年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相继颁布,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发生了重大改革。自2015年起,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因此,本教材内容的编写依据最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及考试大纲,既保证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也切合了考试大纲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每章末设有“真题链接”和“回顾与思考”,以便于学生复习备考,力求体现教材内容的“课证融合”性。

本教材主编、副主编及各位参编人员均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教师有着丰富的职前与职后学前教育教学的经验,并多次参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编写工作。本教材共十四章,第一章、第二章由肖楠楠编写;第三章、第四章由副主编栾文娣编写;第五章由主编王清风编写;第六章由许姗姗编写;第七章、第八章由副主编刘曲编写;第九章由于涛编写;第十章由许姗姗编写;第十一、第十二章由李慧编写;第十三章由主编王清风编写;第十四章由于涛编写。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从相关文献和网站上引用了同行们的一些优秀案例和素材,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写匆忙,对本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欢迎各位专家与同行批评与指正。

编者

2018年7月

南理工:学前教育学三校样开本: 260mm×185mm版心: 37行×37字文件路径: B05F

00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拓展阅读真题答案及解析

1 理解教育与学前教育、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内涵,以及学前教育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

2 了解中外学前教育发展史和著名教育家的儿童教育思想,掌握各阶段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以及关于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

3 运用相关的教育思想分析学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对于“教育”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作为老师和学生,我们天天都在和“教育”打交道,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谈谈什么是教育吗?

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教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下面这些看法你同意吗?

1 教育是一种保护。学生需要老师的保护,老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灵气和创造性,在老师和家长的呵护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2 教育是一种激励。教师要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的目标,要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暗示自己始终抱积极的态度,保持自信的精神,学会自我激励。

3 教育是一种慈爱。教师有责任去爱每一个学生,要像父母兄长朋友那样和善仁慈地对待学生。学生不惧怕教师,他们会信任、尊敬、崇拜教师,把教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教育离不开爱,如果没有爱,孩子就一定教育不好。爱是教育的源泉。

第一节教育与学前教育

一、 教育与学前教育

(一) 教育

“教育”是我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我们经常听到邻居之间聊天说:“你家孩子的表现真好,你是怎么教育的?”也经常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今天做错了事情,我要教育教育你。”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踪迹无处不在:一个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他就能感受到母亲或外界环境的各种影响,如悦耳或刺耳的声音;孩子出生以后,逐渐从一个娇弱、感觉混沌的小婴儿,成长为能适应社会生活、掌握知识技能、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教育的结果。教育使我们长大成人!离开了教育,我们只能长大,而不能成人,可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延续和进步必不可少的手段,教育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发展。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发现,教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家长养育孩子是教育,教师在学校教学生也是教育,广播电视向社会宣传也可称为教育,等等。广义上讲,凡是有益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不难看到,家庭的养育寄托着父母的希望,周围文化的熏陶渗透着社会的要求,学校的培养担负着国家的使命。这种带着希望、要求、使命而进行的实践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是一种有目的影响,是使人朝着社会期待的方向发展的活动,这就是教育。由此可见,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里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般称之为广义的教育。

与广义的教育相对的就是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主要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几种类型。

(二)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概念是从教育的概念中延伸出来的。明确了教育的概念之后,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年龄不同,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统称为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指对从出生到六七岁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学前教育也分为广义的学前教育和狭义的学前教育。广义的学前教育指凡是增进学前儿童知识、技能,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狭义的学前教育指幼儿园及托幼机构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为实现国家教育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从以上的界定可以看出,对学前教育概念的理解要抓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称学前儿童。顾名思义,“学前”即入学之前,但何时才算入学、学前的起点在哪里,却有着不同的标准。我国儿童年满6周岁进入小学后才算入学,而美国的孩子5岁入幼儿园就算入学了;就学前的起点而言,有的从迈入幼儿阶段的3岁开始,有的从婴儿、学步儿甚至胎儿期已经开始。所以,从对象来看,我们在广义上可以把出生到入学之前的儿童都视为学前教育的对象,但也必须清楚,学前教育存在因入学标准、学前起点的差异而造成的多样性。比如,因为对学前儿童年龄范围的不同理解,学前教育有时又被称为“幼儿教育”“早期教育”等,这些名称一般可以通用,但必须注意特定语境下各概念的特殊含义及其区别。

其次,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保育和教育活动。保育即对儿童日常生活的看护、照料。儿童在成年以前,其生活需要得到成人的照料,这是人类发展的通例。但同其他年龄段的儿童相比,学前儿童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更缺乏自我照料的能力,尤其离不开成人对其日常生活的适当看护与照顾。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对学前儿童的保育比教育更重要。所以,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学前教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保育。正因为如此,学前教育在当今国际上普遍被称为“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简称ECCE)。

学前教育对人的发展、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学前教育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它有别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我们不能像其他阶段的教育那样主要通过教科书、课堂教学来让学前儿童获得发展,而是强调让儿童在教师所创设的适宜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丰富的环境中,与教师、同伴在共同生活、活动中学习与发展,即在生活中学习与发展,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在发展中快乐游戏,在发展中幸福生活。

二、 教育学与学前教育学

教育学发展到现在,已形成许多分支,学前教育学就是其中一个分支,因此,在探讨学前教育学的含义之前,先来看一下教育学的含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尤其是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对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人类对教育的认识因此逐渐系统化、哲理化。关于教育思想认识和实践智慧从主要汇集在一些思想家、哲学家的著作中,逐渐地独自创立。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的教育,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其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分别进行研究。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从出生到六七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和揭示在教育者和学前儿童的共同活动中,对其施加影响,促进其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的规律。具体研究和阐述的内容有: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教师与学前儿童,幼儿园保教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学前教育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小学教育的联系和衔接,对学前儿童发展和教师教育行为的评价等。

三、 学前教育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

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的教育,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其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需要分别进行研究。对儿童的教育从出生后就开始,从出生到三岁这一阶段为狭义的早期教育,三至六七岁阶段为幼儿教育。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领域。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从出生到六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规律的学科。

学前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0~6岁儿童教育的问题,即研究科学的儿童观、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幼儿教师应如何运用师幼互动的策略引导儿童的发展、如何通过环境的创设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如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怎样有效地组织学前教育的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幼小衔接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幼小衔接等。

学前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总结我国学前教育的经验,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学前教育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提高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通过理论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帮助学前教育机构和家庭科学地对儿童进行教育,为培养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学前教育学也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订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和进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正如艾宾浩斯所言:“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仅有一段短暂的历史。”学前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就有了对年幼儿童的教育,但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早期教育的活动却是随着机器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而中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则更为短暂,严格来说,从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学前教育真正进入教育机构算起,迄今不过百余年时间。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先贤圣哲们不乏关于儿童教育的精辟见解,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实践的不断总结与改进,学前教育学逐步建立,并渐趋完善。下面试图以教育家的思想为核心梳理国内外学前教育学的发生发展史。

一、 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在西方,学前教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和发展阶段。

(一) 孕育阶段(16世纪以前)

人类进行学前教育实践或者对学前教育经验进行总结的行为很早就已出现。在16世纪之前的思想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涉及儿童教育的见解,但没有系统化,因此我们将16世纪之前称为学前教育的孕育阶段。

1 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留存至今的柏拉图对话录共36篇,其中《理想国》和《法律篇》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理论。在《理想国》一书中,他设计了一个以培养“哲学王”为目标的教育计划,而学前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篇》是他晚年未完成的作品,其中第二卷和第七卷着重探讨了教育立法和儿童培育问题,突出体现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如下:

(1)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应从幼年开始。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的。因此,在婴幼儿时期,要十分注重儿童习惯的培养,为儿童性格和美德的养成打好基础。

(2) 优生优育与胎教。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早论述优生优育问题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深受斯巴达教育的影响。从实现理想国的目的出发,柏拉图认为婚姻的目的是生育优秀的后代,国家应该只允许身体健壮的男女结婚。合法结婚生育的婴儿在出生后要接受国家官员的检查,只允许养育健壮的婴儿。所有婴儿都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设立育儿院,并选定优秀的女仆来抚育。

(3) 学前教育的管理。柏拉图认为,所有的成年人和小孩,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必须接受教育,因为他们与其说是属于他们的父,不如说属于城邦。因此,为了获得城邦需要的精神和品质,儿童的教养不能听任家长任性行事,而应该由国家来负责,即实行儿童公育。所谓的儿童公育就是指孩子生下来后就被带到托儿所,有国家保姆(护士)抚养,母亲在有奶时,只负责给孩子喂奶,如果母亲奶不够,则由保姆找奶妈。除了保姆和奶妈之外,法律维护者还设置了监督员,对儿童的教育进行监督。

(4) 学前教育的分期。在柏拉图以“哲学王”为目的的教育计划中,他把0~6岁作为学前教育时期,并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0~3岁为第一个阶段,这是新生儿最初生长发育的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身体的锻炼,要用习惯培养他的性格,利用成文的法则培养他们的美德。3~6岁是学前教育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游戏和适度的惩罚是教育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

(5) 重视文艺教育和体操训练。柏拉图认为,幼儿的教育要“用体操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要先进行音乐教育,再进行体操训练。

(6) 重视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对儿童游戏进行理论论述的人。幼儿的天性就是需要游戏的,幼儿总是爱动,忽而呼喊、忽而跳跃,喜欢尽情欢乐。游戏不仅是儿童玩耍和娱乐的小事,还与儿童道德培养和国家秩序的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

2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前322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思想家,西方学问的第一集大成者,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一生著述颇丰,据统计有146部之多,涉及领域也极为广泛。其中,《政治学》蕴含着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主张优生优育,男女应在精力最旺盛的年龄结婚、生育子女,以保证下一代的健康。他主张5岁之前的学前儿童不应学习课业和工作,而应进行充分的活动,活动主要以游戏为主。7岁之前,儿童必须住在家中,不与奴隶接触,以免沾染不好的习惯。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承袭了柏拉图的观念,如重视胎教、重视儿童游戏和故事选择、重视音乐教育等。与此同时,他也注意了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在教育中的意义,即强调感觉、情感等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习惯和环境对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作用;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并对自然的缺漏进行弥补。这些都对后世学前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成为后世自然教育理论的思想来源。

3 昆体良

昆体良(Quintilianus,约公元35年—95年),古罗马雄辩家、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一书被称为古代西方第一本教学法论著,其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这本著作中。

(1) 昆体良专门讨论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问题,主张学前期儿童在家接受家庭教育。

(2) 昆体良十分重视幼儿的生长环境的影响,他对围绕幼儿周围的保姆、父母和教仆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重视婴儿期语言的发展。

(3) 昆体良十分重视雄辩家的道德养成,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培养。

(4) 在古代西方教育史上,昆体良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的问题,要求幼儿从小就要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

(5) 在“学前儿童是否应该学习文化知识”这一问题上,昆体良反驳了7岁之前不能胜任学习的传统论断,认为7岁之前的儿童记忆力强,此时的学习能为青少年时代的学习打好基础,幼儿应学习识字、书写、发音、阅读等几个方面,但这种学习不能使儿童负担过重。

(6) 教学法是昆体良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在学前儿童教学方法上,他提出了四条原则:适应自然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劳逸结合原则。这些原则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充满智慧的教学原则。

(7) 针对古罗马社会普遍流行的鞭笞儿童的陋俗,昆体良明确提出反对体罚儿童。其思想在今天的学前教育中仍有警醒意义。

(二) 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初期)

《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标志着学前教育进入了萌芽阶段。相比于孕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教育思想更加完备化、理论化和专门化。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譬如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卢梭的《爱弥儿乡》、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等。

1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先驱。夸美纽斯出生于拉摩维亚一个属于“捷克兄弟会”的磨坊主的家庭,早年失去父母,成为孤儿。16岁起由“兄弟会”担负其学费接受教育,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年轻时被选为“捷克兄弟会”的牧师,并主持兄弟会学校。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他被迫流亡国外数十年,继续从事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世界图解》等。《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书中对每一事物都用图来说明,是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启蒙读物,被译成了多种文学,在欧洲流行200余年。

夸美纽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如下:

(1) 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普及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提出了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

(2) 夸美纽斯从胎教、体育、智育和德育四个方面对学前教育进行论述。他强调了胎教作为学前教育起点的重要性。在体育方面,他对中世纪学校中没有体育的传统提出挑战,论述了婴幼儿的体育问题。在智育方面,夸美纽斯为幼儿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智育内容。在德育内容上,他特别强调儿童的文明礼貌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夸美纽斯提出“泛爱”主义教育(“泛智”教育)。“泛智”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泛智教育则是实现泛智理想的工具。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理想,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4) 学前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两大教育原则:其一,教学必须遵循自然的顺序;其二,教育要依据儿童天性。在知识教育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幼儿通过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在德育方法上,夸美纽斯认为应充分发挥榜样示范、训练、惩奖等方法的作用。

夸美纽斯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写出了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以及与之配套的第一本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从而奠定了他在教育史中的重要地位。在他之前及之后的近200年中,几乎没有人对学前教育做过系统研究,更未有人写过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近代的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也都明显地受到了他的影响。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论述的幼儿家庭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不仅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旧传统,更展现了新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性,探索了学前教育的新方法。他试图在原来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尝试建立符合科学发展水平的幼儿教育,这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宗教的元素、有些论述过于片面或绝对化等。但这并不影响把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所阐述的幼儿教育理论作为世界教育史上的珍贵历史遗产。

真题链接

1 (2012年上半年)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现代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A 杜威

B 蒙台梭利

C 福禄贝尔

D 夸美纽斯

2 (2012年上半年)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

A 《母育学校》

B 《爱弥儿》

C 《社会契约论》

D 《学记》

答案及解析见本章首二维码中

2 卢梭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18世纪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在其著作《爱弥儿》中,通过叙述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详尽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1) 自然教育观。与西欧中世纪对人性所持的“性恶论”截然相反,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万物秩序中,人类有其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童年充满了美好,具有“迷人的魅力”。所以,要尊重儿童,要给予他们爱护和帮助。在卢梭看来,任性的儿童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由于教育的不良导致的。教育应遵循自然的人性发展,脱离社会禁锢的牢笼。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

(2) 教育的分龄分期。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卢梭依据每个阶段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将教育年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其中在婴儿期(0~2周岁)应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主要给孩子活动的自由。儿童期(2~12周岁)首要锻炼的是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以便日后发展他的智慧。

(3) 幼儿教育的方法。卢梭强调顺应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强调儿童本位,并首次论述了“发现法”,主张对儿童进行直观教学。

卢梭的教育思想常被誉为教育重心从成人向儿童转变的重大转折,更被冠以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之名,成为教育史上的佳话。卢梭所提倡的尊重儿童的天性,通过活动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是值得借鉴的。将卢梭与近代教育学说奠基人夸美纽斯进行比较的话,可以看出二者在教育应顺应自然、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上不谋而合。当然,二者不同的地方也很多,如在自然教育目的上,夸美纽斯认为教育使人为永生准备,而卢梭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然人、自由的人;教育对象上,夸美纽斯提倡“把一切教育交给一切人”,而卢梭仅面向部分人。诚然,卢梭的思想中亦有不妥之处。如过分强调儿童从生活经验中学习知识,由于儿童能亲自参与的活动有限,因此获得的知识也只能是零散的。另外,德育、智育、体育于不同阶段单独实施的思想不免有机械割裂的嫌疑。因此,应注意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卢梭的思想。

真题链接

(2015年上半年)从科学知识取向转向儿童经验取向的代表性教育著作是()。

A 《理想国》

B 《爱弥儿》

C 《大教学论》

D 《林哈德与葛笃德》

答案及解析见本章首二维码中

3 裴斯泰洛奇

裴斯泰洛奇(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被称为“慈爱的儿童之父”。早年受法国启蒙思想特别是卢梭思想的影响,又得益于学院一些进步教授的教诲,裴斯泰洛奇决心放弃神学研究,38岁时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他深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发展机能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项计划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取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由于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他就转而从事写作。著作有《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等。在其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徳》中阐述了他的学前教育理论。他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顺应儿童在其年龄上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他重视儿童身体与道德的发展,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强调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初创阶段(18世纪后期—20世纪前半期)

1 福禄贝尔

福禄贝尔(F·W·A·Froebel,1782—1852),1782年出生于德国的杜林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同夸美纽斯、卢梭和裴斯泰洛奇具有类似的经历。他有着十分不幸的童年,出生9个月母亲便去世,幼年未能得到家庭的温暖,曾经因为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20岁时父亲去世,从此他便为自己的生活独自奔波。1837年,福禄贝尔设立了一所幼儿学校,于1840年命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创立了一套幼儿教育理论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教材、玩具等。福禄贝尔是幼儿园的创立者、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幼儿教育之父”。他的《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慈母游戏和儿歌》和《幼儿园书信集》等书全面地反映了其学前教育思想:

(1) 福禄贝尔系统地论述了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和方法,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教育应以儿童的自主活动为基础。

(2) 他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确立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福禄贝尔指出,游戏既是儿童内在本质的自我表现,又是内在本质出于本身的必要性和需要的向外表现。游戏不仅可以使儿童的内心冲动得以表现,使儿童感到兴奋、愉快和幸福,还能促进儿童身体和感官的发展,提高他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福禄贝尔把游戏分为三类:第一种是身体的游戏,它主要是为锻炼儿童的身体。第二种是感官的游戏,它既可以是听觉的练习,如捉迷藏,也可以是视觉的练习,如辨别色彩的游戏。第三种是精神的游戏,即运用他设计的“恩物”进行游戏,主要是为了训练幼儿的思考和判断。

0

(3) 他发明了一套名为“恩物”的玩具,作为幼儿园的核心教材。之所以称为恩物,福禄贝尔意指,这是上帝恩赐儿童之物。其基本形状是圆球、立方体和圆柱体。该套恩物仿照大自然物体的性质、形状和法则,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客观上有助于扩大幼儿的知识,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福禄贝尔作为近代幼儿教育理论奠基人,其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幼儿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19世纪末的美国,甚至还形成了福禄贝尔主义。福禄贝尔对幼儿教育的推广,对游戏、儿童自主活动、手工作业和园艺等教育形式的重视,迄今仍在学前教育界发挥着广泛的影响。

真题链接

1 (2011年下半年)提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主张的教育家是()。

A 蒙台梭利

B 福禄贝尔

C 陈鹤琴

D 陶行知

2 (2102年下半年)福禄贝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创制的活动玩具被称为()。

A 凡物

B 积木

C 恩物

D 念物

答案及解析见本章首二维码中

2 杜威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从哲学上来讲,他继承了皮尔斯、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从教育学上来讲,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立足于现代社会,积极吸收人类文化各方面的优秀成果,构建起一座宏伟的教育理论大厦。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和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经验与教育》和《人的问题》等,其教育思想如下:

(1) 究竟什么是教育?这是每一位教育家论述教育时不可避免的一个基本问题。杜威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即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的生长的过程,“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不断地去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

(2) 幼儿教育思想。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处于不断地生长、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典型特征。而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在研究这些特征的基础上为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促进儿童的发展。杜威重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与连续性,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过渡应该是自然而然、逐渐变化的,是儿童不易察觉的。因此杜威扩展了严格意义上的幼儿园时期(4~6岁),将4~8岁的儿童作为芝加哥实验学校第一阶段的教育对象。

(3)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保持最牢固得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4) 论儿童与教师——儿童中心论。尽管杜威并不是“儿童中心”思想的首创者,但是他是赞同“儿童中心”思想的。其最经典的一段话是:“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予真正的引导。

杜威的教育理论充满着美国特色与时代特点,体系庞大,涵盖了教育的各个领域。杜威重视幼儿阶段的教育,幼儿教育思想在其整个的教育思想中占了重要部分,体现着他的基本教育纲领。杜威的幼儿教育思想俨然已经成为当下美国学前教育界普遍认可的观点,幼儿园的孩子们很少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而是在“做中学”,从日常的玩耍、游戏中学习和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胡适的邀请下,杜威于1919年到中国讲学并停留了两年之久,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当时包括胡适、蒋梦麟、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在内的一大批教育家,无论是陈鹤琴的“五指教育”,还是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学校,其中都蕴含着杜威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蕴含着对儿童的重视,对实践和操作活动的重视。杜威的“经验”“活动”等概念对学前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实践基础,我国目前仍有不少幼儿园存在着“重知识教学,轻操作经验”“重教师讲解,轻儿童探索”等问题。

真题链接

1 (2013年上半年)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家是()。

A 卢梭

B 蒙台梭利

C 福禄贝尔

D 杜威

2 (2017年上半年)对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正确理解是()。

A 教育以儿童的本能和能力为依据

B 儿童的生长以教育目标为依据

C 教育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基础

D 教育应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

3 (2011年下半年)谈谈你对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答案及解析见本章首二维码中

3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Donoressa 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家,也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蒙台梭利在罗马毕业后,被罗马大学聘任为该校附属精神病诊所的助理医生,主要治疗对象是低能儿童。在长期的工作中,她形成这样的信念:“儿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1907年,她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开办了一所招收3~7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她是继福禄贝尔之后又一名享誉世界的学前教育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主要著作有《人的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智》等,她的教育思想如下:

(1) 论儿童发展观。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

(2) 教育目的: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促进儿童发展生命。蒙台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做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地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

(3) 教育原则:以儿童为主。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使儿童获得自由,因此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环境,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即有准备的环境。

(4) 教学方法:感官训练与肌肉练习。蒙台梭利教学法有两个主要的要素:一是环境(包括教具与练习),另一个是预备这个环境的教师。她创办了“儿童之家”,在“儿童之家”中,对儿童实施肌肉训练、实际生活练习、感官训练以及初步知识教育四个方面的教育。

(5) 童年期的秩序感:蒙台梭利发现儿童的行为特征之一,就是秩序感。一般人都认为孩子的房间或游乐场一定乱七八糟,把玩具或纸屑丢的满地都是,大人也因此相当头疼,并认为这是孩子的严重教育问题,想办法要及早培养孩子整齐清洁的习惯。然而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之所以无法将屋内安排得井然有序,始作俑者是大人。儿童本有顺乎自然的秩序感,只是大人以“权力”予以弄坏而已。

蒙台梭利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引起了社会广泛而强烈的反响,促进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她对世界学前教育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创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而且她以长期的宣传和实践推动了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她的学前教育理论流传很广,她所提供的方法具有特色,至今不少国家仍有实践她的教育理论的幼儿园,但我们需要辩证地吸收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4 皮亚杰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学前教育观是以其儿童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结构。他对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这些因素有四种:成熟、物理、社会经验、平衡化。他还将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思维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四个阶段。皮亚杰的主要教育观点:①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② 真正的学习是儿童主动的、自发的学习;③ 儿童必须通过动作进行学习;④ 教育应该按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⑤ 注重儿童的社会交往;⑥ 教育目的是发展智力和道德。

皮亚杰的学前教育理论是自19世纪西方开始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以来最重大的心理学成就之一,也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当然,皮亚杰的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他强调图式,对反映重视不够;强调生物适应和儿童主体认识的能动性,对社会作用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强调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稳定性,对儿童思维能力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够。总的来说,皮亚杰注意到内在的发展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重视不够。

(四)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之后)

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是一种师生共建的弹性课程与探索性教学,是继蒙台梭利之后,又一个颇具特色、堪称影响世界的学前教育模式。除此之外,发展适宜性教育和多彩光谱方案也是发展阶段颇具影响的几种理论。

1 瑞吉欧学前教育模式

瑞吉欧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座城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和当地的幼教工作者一起兴办并发展了该地的学前教育。数十年的艰苦创业,使意大利在举世闻名的蒙台梭利之后,又形成了一套“独特与革新的哲学和课程假设,学校组织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原则”。人们称这个综合体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取向”,自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各国产生了普遍的影响。瑞吉欧的教育取向受到三个方面的传统影响:① 欧美主流的进步主义教育;②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心理学家的建构心理学;③ 意大利学前教育传统及战后左派政治的改革。在这三者的交互影响下,瑞吉欧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在《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马拉古齐的一首诗《其实有一百》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最重要的是要承认“其实有一百”;其次,要以孩子的思维、儿童的立场来看待一切。

(2) 强调“互动关系”和“合作参与”。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建构知识、情感和人格。

(3) 幼儿学习的过程。瑞吉欧通过项目活动开展教育实践,是师生共建的弹性课程与探索性教学。

(4) 开放的、新形态的学习环境。瑞吉欧教育模式认为环境是产生互动的容器,具有教育性价值。开放的环境是幼儿园的第三位老师,经过细致规划和设计的空间及幼儿园周围的空间可以加以利用。

(5) 教师的角色:伙伴、园丁、向导、记录者、研究者。

2 发展适宜性教育

“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是1987年由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发布的《适宜于0~8岁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中所提出的关于早期教育的教育理念、行动指南和评估标准。与瑞吉欧教育实践一样,“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对早期教育的影响也是世界性的。但是,跟瑞吉欧教育实践不同,“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从被提出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对它发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从而使它成为早期教育界最有争议的话题之一。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以及应对美国国家课程标准颁布的尴尬局面,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对曾经发表的声明予以反思、修正和调整,并在1997年发表了新的声明,其主要观点如下:① 年龄发展适宜性,即教育要与年龄特点相适应;② 个体发展适宜性,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的特点相适应;③ 文化适宜性,即教育要与每个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相适应。

3 多彩光谱方案

多彩光谱项目以加德纳 (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论和费尔德曼 (Feldman) 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为基础,其基本理念是: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材料和活动丰富的教育机会与环境能加强而不是决定儿童的这些智能。多彩光谱项目是对传统的单一的智能评价方法的批判,其研究者试图通过语言、数学、运动、科学、社会理解、机械建构、视觉艺术、音乐提供等八个领域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操作机会,以此对儿童的发展进行评价并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进步。多彩光谱的寓意是儿童的智能像光谱一般多彩而丰富,不同的智能代表着不同的信息表征方式,没有优劣之分。智能具有独立性,即一种智能发展程度的高低并不决定其他智能发展程度的高低;同时,不同的智能又相互依赖,因为解决问题需要不同智能的有机组合而非单一的智能。多彩光谱方案旨在对儿童进行合理评价的基础上为儿童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机会,以促进其不同智能的开发和应用。

二、 中国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萌芽阶段。到了近代,开始吸收西方先进的学前教育思想,在政府相关的学前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才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学前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一) 萌芽时期(从先秦到鸦片战争)

关于学前教育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西汉贾谊在其《新书》中就记载了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母亲注意胎教之说。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学前教育的问题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这其中比较典型的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他的著作《颜氏家训》中,《教子篇》和《勤学篇》论述了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南宋的教育家朱熹重视蒙养教育,特地为儿童编写教材《蒙童须知》和《小学》。

中国学前教育的萌芽时期尤其漫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均可看成是学前教育学的萌芽时期。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散见在谚语和一些名家著作中,并未出现专门的学前教育著作。

(二) 初创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在近代,对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注重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引入和借鉴,形成了平民教育、国民教育、美感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这些思潮对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五四”前后,留美回国的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创立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们充分吸收了社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推崇儿童中心论,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主张从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自身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这对于现代儿童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反对幼儿教育的奴化和贵族化,积极提倡变革并躬行实践,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如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儿童园”,张雪门先生的“北平香山老幼院”等。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主张并未能彻底实现。不过,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

1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1898—1982),浙江省上虞县人,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一生致力于建立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他率先在我国采用日记法研究儿童心理,通过对长子陈一鸣的追踪研究,探索中国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规律,并于1925年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这是中国第一本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专著。他率先采用实验法在其创立的我国第一所实验幼儿园——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展幼儿研究,进行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实践,总结并形成了系统的、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抗战时期,他又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一个教育理论体系——“活教育”,包括三个方面:① 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② 课程论。强调课程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他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材料”,具体包括“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儿童科学活动。这五种活动犹如人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所以又称为“五指活动”。③ 方法论。“活教育”的方法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包含了17条教学原则,如下: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映了该体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活教育”理论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的教育改革依然具有启迪作用。陈鹤琴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写出了近400万字幼儿教育著作,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卷)》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思想的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真题链接

1 (2012年上半年)陈鹤琴提出的五指活动指的是()。

A 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B 儿童语言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美术活动、儿童音乐活动

C 儿童常识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D 儿童体育活动、儿童语言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2 (2012年上半年)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实验幼师的创办者是()。

A 陈鹤琴

B 陶行知

C 黄炎培

D 张雪门

3 (2102年下半年)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

A 陶行知

B 陈鹤琴

C 张宗麟

D 张雪门

答案及解析见本章首二维码中

2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理论

张雪门(1891—1973),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另一位影响深远的幼儿教育专家。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与陈鹤琴有着“南陈北张”的称号。他对我国学前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研究幼稚园教育以及幼稚师范生的培养上,不仅开办了一系列幼稚园,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幼稚园课程,还强调优质师范生的学习、见习与实习,开办师范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幼教专业素质的师范生。他还出版了《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的课程》《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组织法》等著作。其主要思想如下:① 论幼稚教育的目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雪门就曾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把中国的幼稚教育分为4类:以培养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② 论幼稚教育的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行为课程的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其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其目标是:兼顾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其内容来自周围环境;其方法采用单元设计教学法;其实施以行动为中心。强调通过儿童的实际行动,获得直接经验。同时要求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来组织教学,主张采取单元设计的方法,打破学科界限。③ 论幼稚师范教育。对幼儿师范教育的见习与实习环节的场所、时间安排、内容、过程等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张雪门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幼稚教育,先后长达60年。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曾对我国,尤其是我国北方和台湾地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对幼稚教育的目的、课程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论述,有不少地方仍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真题链接

(2102年下半年)20世纪3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称,即指南京有陈鹤琴,北京有()。

A 张汉良

B 张之洞

C 张宗麟

D 张雪门

答案及解析见本章首二维码中

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1946),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在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他毕生从事改革旧教育,推行生活教育,为建立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不懈努力、积极实践。他一生研究中国新教育理论,致力于大众教育的实践过程,为我国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著作有《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幼稚园之新大陆》和《如何使幼稚园普及》等。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在学前教育方面也提出过很多进步的教育主张:① 他曾猛烈地批判中国幼儿教育的弊病,指出当时幼儿园教育所犯的通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我们要建设省钱的、平民的、适合国情的乡村幼稚园。② 他认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是人生的基础,要把基础趁早打好。他提出幼稚园要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反对束缚儿童个性的传统教学法。认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就要进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小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③ 1927年,他带领学生在南京郊区创设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随后又创立了四所中心园及上海沪西劳工幼儿园,收托工农子女。1929年,在他的引导下,又成立了我国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所专门研究农村幼儿教育的群众性组织——晓庄幼教研究会,用于探索中国幼儿教育规律,指导幼稚园的工作。④ 生活教育理论。通过实践总结,陶行知先生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提出“生活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反对的是教育准备说,倡导的是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社会即学校”,即要求幼稚园以周围的社会生活、自然现象和风土人情为教育内容,以幼儿足力所能及的地方为教师,冲破束缚幼儿的“高墙”,把学校延伸到自然里去;主张“教、学、做合一”,反对教、学、做分离的教育现象。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今天的学前教育工作中,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真题链接

1 (2014年上半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注重“教学做”合一,强调()。

A 做是中心

B 学是中心

C 教与学是中心

D 教是中心

2 (2015年下半年)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指向的是()。

A 解放儿童的观察力

B 解放儿童的智力

C 解放儿童的体力

D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答案及解析见本章首二维码中

4 张宗麟的幼儿“社会教育”思想

张宗麟(1899—1976),我国第一位男性幼稚园教师,著作有《幼稚园教育概况》《幼稚园的社会》《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张宗麟幼儿教育论集》等。他认为幼稚园的课程应该是幼稚生的一切活动,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7类活动:① 关于生活卫生、家庭邻里、商店邮局,以及其他公共设施和名胜古迹等方面;② 日常礼仪的学习和演习;③ 节日和纪念日活动;④ 身体的认识活动和基本卫生活动;⑤ 健康和清洁活动;⑥ 认识党旗、国旗和总理形象的活动;⑦ 各种集会和社团活动。

课程实施时要注意:① 将学校生活与实际生活打成一片;② 既注意儿童的个别学习,又注意儿童之间的互助与合作;③ 教师要做儿童的朋友;④ 使儿童获得成功;⑤ 通过继续不断地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⑥ 激发儿童进行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兴趣,达到教育目的;⑦ 要注意对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交替培养。

张宗麟一生致力于我国的幼儿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主要突出了民族性和平民化,他学习和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理论,同时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真正做到了“洋为中用”;他强调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倡儿童个体与社会相互渗透;他对幼稚师范生的培养有独到的见解,提升了当时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 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首先是模仿苏联,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重创,改革开放后又获得了蓬勃生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建构了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深受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结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2 结合心理学、生态学、德育学发展学前教育学

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先进思想不断引入,为我国学前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借鉴,同时相邻学科的发展也为学前教育学的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现在的学前教育学在吸收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迈向科学化建设阶段。

3 注重实践研究成果的升华

我国的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尤其是关于学前教育的实证研究,为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学前教育课程方面,全国就有数百个课程研究方案与实践。这种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4 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不断深入

从研究对象上看,学前教育研究已经延伸到3岁前。从研究方法上看,重视运用儿童发展理论的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涉及教育目标、课程标准、道德教育、教学方法、神经科学等各领域的研究;重视研究学前儿童智力的早期发展、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重视研究农村学前教育的特点等。

三、 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在各自不同的背景下,沿着各自不同的路线,进行着各有特色的实践。概览世界各地,不难看到,尽管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经济水平各异,但是从学前教育的思想观念、目标理念,到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从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思路到学前教育课程的设置等,都存在不少共同点,呈现出共同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致力推进学前教育的民主化进程

学前教育的民主化首先表现为学前教育普及率的持续上升。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内容,学前教育机会均等是学前教育民主化的前提。1999年以来,整个欧洲的适龄幼儿入园率持续上升,从1999年的76.3%上升到2006年的91.7%。

徐跃飞.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民主化趋势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9).

学前教育普及率的提高,使适龄幼儿受教育的机会得到了提高。其次,学前教育的公平性不断加强。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从一开始的入学机会均等,扩展到享用教育资源的公平,再延伸到教育过程的公平。重视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使之更加注重教育选择的自由,以弥补先天的不利条件和不平等。再者,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发展。大量研究证明,学前教育的受益者除了儿童、家庭之外,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学前教育可以提高其未来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长能力,提高国家的公民素质。研究表明,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幼儿期对一个人投资1美元,将比在幼儿期之后对其投入同样的金额收益更大。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并将公共财政支持作为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学前教育民主化步伐,同时也为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 强调学前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世界学前教育界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对六七十年代以“智力开发”代替早期教育的倾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呼吁教育要从“智育中心”转向促进学前儿童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是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1999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共同制定的《全球幼儿教育大纲》认为:“优秀的幼儿教育课程是针对儿童整个身心健康而设计的,必须考虑儿童的身体状况、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创造能力、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状况等”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国际儿童教育协会.全球幼儿教育大纲—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文件(上)[J].幼儿教育,2001(3).

,十分重视培养身心健康的“完整儿童”。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对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尤其对人的主体性品质,如积极主动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责任感等品质的重视更是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促使各国学前教育朝着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方向,强调培养富有个性的“完整儿童”,使其成为有尊严和价值的个体,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学前教育目标也反映出同样的趋势。如香港1906年颁发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引》中,对学前教育的目标做了这样的规定:香港的学前教育机构应使儿童“在体能、智能、语言、社群及情绪等方面有均衡的发展,并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为日后的教育做好准备”。台湾地区幼儿园教育根据20世纪80年代初颁发的《幼稚教育法》,也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全发展为宗旨,其目标较侧重培养良好习惯、合群习性,充实生活经验,增进伦理观念等。1987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对学前教育目标进一步扩展,在10条课程目标中,更加全面地照顾到幼儿的各方面,特别是幼儿多方面的兴趣、态度、积极的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发展等。

李季湄.面向新世纪的世界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1999(6).

于2015年通过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是为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2001年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2012年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都是以促进学前教育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宗旨,并不断加强与深化指导,使之落实于学前儿童的发展上。

(三) 婴、幼、小相互衔接,纳入基础教育整体规划

学前教育涵盖了从出生至入小学前的整个年龄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世界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教育及其改革的重心下移,儿童的早期教育受到重视。婴幼儿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和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大的阶段。各方面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类出生最初三年的教育,对人的一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教育从0岁开始的观念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而0~6岁这一人生的初始阶段,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年龄阶段,有必要实施整体性的教育影响。在加强0~3岁婴儿期教育与指导的同时,将婴幼儿教育的两大阶段进行整合,根据0~3岁和3~6岁儿童的不同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别施以不同而又互相衔接的教育。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端阶段,不仅要与小学教育密切衔接,而且要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原主席波伊尔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越发地相信教育是一个整体网络,每一个学习阶段与其他阶段都关联着”。各国都很重视把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如日本教育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幼儿园到高中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述的。在其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中,先提出和说明总目标,然后列出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如在幼儿园阶段要达到什么层次,小学、中学阶段又要达到什么层次。为了使幼、小更好地衔接,日本从1990年开始,在全国小学低年级实施以儿童主动活动、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综合课程——生活课。再如美国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各洲课程标准等,也是幼儿园到高中一体化,将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划为一个阶段来考虑,以使国家的教育目标得以在一个连续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

李季湄.面向新世纪的世界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1999(6).

(四) 实施幼儿园、家庭、社区共育的学前教育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由此带来的人们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等的变化对学前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儿童的家庭和周边环境的质量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也随之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各国学前教育为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在开放中求发展,在与家庭、社区的结合中求教育的高质量。

意大利瑞吉欧的学前教育系统,主张建设一个“教育化社区”,被称为“一个由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们所组成的非凡群体,同家长、社区成员以及成千上万的儿童一道,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建立起一个有效运转的系统”。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从纵向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从横向摆脱局限于幼儿园的孤立状态,寻求影响幼儿发展的各教育因素的密切配合,使幼儿教育以更直接的方式服务于幼儿发展。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也都将家园结合、向社会开放作为十分重要的办园方针,主张学前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接触”,实现“频密、开放和双向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沟通与合作。我国学前教育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进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家庭共育并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动员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发挥整体教育影响,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五) 学前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学前教育越来越强调幼儿的实际经验、直接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幼儿自身生活的教育价值。如具有影响力的意大利瑞吉欧教育,其课程主张在幼儿的生活中去发现并形成幼儿喜欢探索的“课题(Project)”,而不是由教师为他们设计要探索的单元和主题。美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凯兹高度地评价道:“瑞吉欧方法表明,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意义的充分提示可能对于幼儿具有深刻的价值和趣味。”瑞吉欧的教育特别强调,幼儿“从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创造意义”,“我们并不把创造性当成圣物顶礼膜拜,我们并不认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很可能只是从日常经验中演变出来”。日本幼教大纲在“幼儿园教育必须重视的基本事项”中,第一条就是在与幼儿相适应的生活、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能获得直接体验的生活中展开教育。

李季湄.面向新世纪的世界幼儿教育[J].学前教育,1999(6).

我国的《规程》强调,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纲要》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教育,都强调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

拓展链接

回国一年后,陈鹤琴迎来了生命中重要的“杰作”,长子陈一鸣出生了。这个生于1920年深冬的孩子,成为溯源中国现代幼儿教育发展难以绕过的一个名字。“他在出生后的2秒钟开始大哭;45分钟后哭累了,开始打哈欠;12小时后撒下人生的第一泡尿;第8天,喝完奶后他闭着眼睛笑了……”记下这些细节的正是他的父亲。当年的陈鹤琴,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的教务长,留洋归来的心理学、儿童教育学教授。初为人父的他开始了对儿子的连续观察,将一鸣在各种场合、环境中的表情、动作,用文字和照片详细记录下来,并对这些表情和动作所反映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予以对比研究。

比如,第226天的记录是这样的:“他祖母时常抱他下楼到外边玩耍,今天他抱在祖母手里看见楼梯,身子向着楼梯就要下去,他祖母特意转身向房里走,他就哭了;再抱向楼梯他就不哭,后来抱他下楼去,就很开心了。这里可以表示他:① 知道方向。② 喜欢到外边玩去。③ 记得从楼梯可以出去。④ 意志坚强。”

1岁4个月时有这样一段记录:“有一天早上他手触着没生火的冷火炉,就缩手在衣裳上擦着,他的意思是以为火炉是有火的。这里有几点:① 他把火炉同“热”联系起来。② 小孩子容易患错觉的毛病。③ 他以为手上的热可以擦去。这种动作他并没有看见人做过,别人也没教过他,大概是自然发生的。”

一个崭新的生命按照既有的节奏不紧不慢地舒展,父亲陈鹤琴的观察与实验因此盎然有趣。家庭变成了实验室,妻子和母亲成了他的助手,儿子成了研究对象与成果。这项观察和研究整整持续了808天,相关的照片和文字记载,汇集成十余个笔记本。直到1925年,相关观察和研究终于整理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专著《儿童心理之研究》。

回顾与思考

1 名词解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

2 简述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3 谈谈你对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理解。

4 分别论述陶行知、陈鹤琴先生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作用。

实践与训练

1 查阅资料,了解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从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写出自己的想法。

2 查阅资料,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以及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3 查阅资料,了解瑞吉欧教育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