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品牌塑造研究 9.2
13.93万字 0.1万次阅读 1.2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0-24 18:25:13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13.93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秉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将现实问题研究上升为理论,本书着重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原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如何打造品牌、塑造品牌效应,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出版价值。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品牌塑造研究 / 宋敏,

刘德林著.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11

ISBN9787305212710

Ⅰ. ①地… Ⅱ. ①宋… ②刘… Ⅲ. ①地方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 Ⅳ. ①G64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65669号

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

出版人金鑫荣

书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品牌塑造研究

著者宋敏刘德林

责任编辑蔡文彬编辑热线02583686531

照排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

印刷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

开本880×12301/32印张 6.625字数 202千

版次2018年11月第1版2018年11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12710

定价28.00元

网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号: njupress

销售咨询热线: (025) 83594756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

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品牌塑造研究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品牌塑造研究概述1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2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3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5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7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的内涵9

一、品牌的内涵9

二、品牌专业的内涵10

三、品牌专业的构成要素11

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定位13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19

一、专业品牌塑造:CIS理论的延伸与拓展19

二、活力系统构建:哈肯协同学理论追求21

三、共同愿景实现:滕尼斯共同体理论应用24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现实与困境30

一、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总体状况31

二、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发展面临现实困境40

三、地方高校与其标杆学校专业发展比对43

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证调研47

第五章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塑造的实践策略90

一、建设理念92

二、建设原则96

三、建设思路99

四、建设举措103

五、建设成效108

第六章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评价与监控117

一、专业评价的目的与意义118

二、品牌专业的评价与监控122

三、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评价126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发展展望129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研究拓展129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践行探索139

附录盐城师范学院师生专业建设相关研究147

附录一空间视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转型发展147

附录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专业信念培育研究156

附录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理论宣讲技能提升

研究170

附录四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环境优化分析

——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185

参考文献198

后记206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品牌塑造研究概述

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品牌

塑造研究概述

专业建设作为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直接决定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2014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56号)中明确提出,实施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并提出了四个目标:第一,打造一批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专业。按照“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要求,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建设200个左右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高标准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本专科品牌专业。第二,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品牌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突出,与世界同类高校同台竞技获得优异成绩,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国际先进水平。第三,形成富有弹性、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机制。本专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建立,学分制、导师制、弹性学制全面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第四,产出一系列优秀教学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每个品牌专业拥有若干在全国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和大师名师,培育一批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建成一批课程、教材、课件等优质教学资源并实现开放共享。江苏省政府计划按照分批立项、分类资助、持续推进的思路,打造一批全国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品牌专业。品牌专业建设是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致力提升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是地方本科院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实现内涵发展的战略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品牌专业建设,有助于丰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我国高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步伐的日益加快,高等教育必将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会不断提高,品牌和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办教育就是办学校,办学校就是办专业,专业建设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科学的专业建设目标。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满足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国内许多高校都在把建设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适应环境变化、求得生存和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尽管教学改革涉及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等多方面,但是深入的、有力度的、有成效的教学改革,不能零打碎敲,必须从整体上加以构思,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学改革实质性的突破。专业建设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品牌专业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

进行品牌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保持学校传统与特色,形成办学优势,争创同类一流奋斗目标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品牌专业在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专业建设的创新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代性、专业管理的规范化及专业的特色化等方面具有示范性功能。品牌专业建设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巨大聚合效应,会给高校带来实质性的附加值,并形成品牌效应。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严守意识形态阵地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更具有可期待的建设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当前,我国高校的品牌专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问题,例如品牌专业的内涵、品牌专业的评价标准等还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品牌专业建设是江苏省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举措,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战略机遇。盐城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注重理论前沿,直面发展现实,创新建设模式”的突出特点,成为本省唯一入选江苏省品牌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因此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研究目标

基于学校近十年来品牌专业建设的探索实践,本课题拟构建“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综合集成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模型构建等方法,对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做系统的研究。调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的现状、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多案例比较分析,强化品牌专业的内涵建设,系统性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发展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构建品牌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与监控体系,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差别化发展,创造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上的个性,体现所服务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把本专业打造成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专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基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发展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 研究内容

1. 关于品牌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困境问题

通过调研,梳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国家特色专业、省品牌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了解专业发展的现实及趋势。同时直面品牌专业建设的困境:一是高校的专业结构及其培养的人才结构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二是高校的专业建设及其培养人才质量的社会满意度问题;三是面对价值多元化冲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价值实现问题。

2. 关于品牌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基于滕尼斯(Tonnies)的“共同体”、哈肯(Haken)的“协同学”理论以及古德莱德的课程形态理论,并以“协同创新”统摄这些理论,具体分析品牌专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品牌专业的国内外影响力、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科研成果影响力、毕业生就业率等现实问题。

3. 关于品牌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举措问题

基于案例比较的基础,针对品牌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构建适合中学政治课新课程改革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改革和深化课程教学内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优势为依托,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着力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要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即要建设特色的教材、特色的实践基地、特色的教学模式、特色的师资队伍,简称“4C”(characteristic)模式。

4. 关于品牌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与质量监控问题

品牌专业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做到客观公正。从评价时间分前期评价和后期评价;从评价对象上看,除了专业的现状及积累还应看将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社会认可度是评价品牌专业的主要依据。鉴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等多种主客观原因,品牌专业建设和运行的过程可能出现偏差,需要学校、社会和主管部门进行动态监控。

三、研究现状与趋势

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关于学科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比较多,而对于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研究则集中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际解决方案的研究上。这些研究成果一方面为把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引向深入奠定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特定视阈所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

(一) 国内研究

首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关系的研究。

邱柏生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特征》、张耀灿的《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论述》、沈壮海的《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等文章指出,从价值取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应用性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重点,需要加强本科专业建设。本科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基,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最基本的队伍建设、最具基础性的学科平台建设。

其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邱柏生的《试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有关问题》、王浩斌和王飞南的《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困境及出路》、孙其昂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与育人理念探讨》、何珊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发展研究》等文章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最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目前关于国家特色专业研究的文章有一些,如郭宏的《吉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发展概览》、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他们分析了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以及评价标准。关于品牌专业建设的研究较少,王玉霞的《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从宏观上对品牌和特色专业进行了比较研究,学界缺乏从微观领域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二) 国外研究

国外虽谈不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专门研究。但是,由于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不菲。如:奥尔特加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强调大学的四个使命就很有启发性;K·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理念》中有关大学与国家及社会的关系的论述视野开阔……此外,发达国家关于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理论,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的研究提供了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的宏观研究上,而对品牌专业建设的内涵、为什么进行品牌专业建设研究和如何进行品牌专业建设研究等问题讨论较少,尤其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定专业发展的研究更少。总体说来,专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的文章主要针对的是专业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如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关于专业建设尤其是品牌专业的相关研究还很少,但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以及国家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视和各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的推进,关于品牌专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实践成效会有较大的突破。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主要通过从学校图书馆、院资料室、中国期刊网、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国内有关专业建设和品牌专业建设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细致梳理关于品牌专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相关研究。

2. 定性分析法

通过对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以及地方高校思政专业的实证调研,归纳、分析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晰专业建设的定位和品牌专业建设的路径。

3. 调查研究法

立足盐城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专业建设情况,旨在找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推进品牌专业建设。

4. 比较分析法

以地方本科院校盐城师范学院为范本,通过与其标杆学校浙江师范大学(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寻找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薄弱环节,为其品牌专业发展明确方向。

(二) 创新之处

1. 与传统研究的理论依据不同

本研究以滕尼斯(Tonnies)的“共同体”、哈肯(Haken)的“协同学”理论以及古德莱德的课程形态理论为基础,并以“协同创新”统摄这些理论,强调专业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创新性。以此凝练品牌专业建设的理念,确立品牌专业建设的原则。

2. 与传统研究的切入点不同

本研究从实践层面切入,在调查比较的基础上,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演进的过程以及一些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发展中,着重对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发展问题进行多元、立体、系统的研究,以达到建构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指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实践的目的。

3. 与传统研究的实践路径不同

品牌专业建设实践中,利用本校优势和地方特色,实现本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差别化和个性化发展,构建“4C”建设模式。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盐城师范学院始终立足地方红色文化,以新四军的“铁军”精神为内涵,凝练学风和教风,形成了鲜明的盐师精神和风格,也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王强教授被树立为全国重大典型,学校建立了王强先进事迹展览室。在品牌专业建设中,我们要以此为切入点,打造国家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树立盐师品牌。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的内涵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

专业的内涵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系统工程。实施品牌专业建设与改革,是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专业培养方案优化、师资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与保证。

一、品牌的内涵

品牌的英文单词是Brand,源自于古挪威文Brandr,原意是“灼烧”,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分自己的物品与他人物品。美国学者凯文·莱恩·凯勒(Kevin Lane Keller)认为,品牌就是区别一个产品与别的产品的特征。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Fhilip Kotler)这样解释:“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关于品牌的内涵,企业界和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 品牌是区别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标识和符号;② 品牌以产品或服务为载体,是产品或服务的属性、名称、符号、图案等有形要素与历史、信誉、理念、文化等无形要素的整合;③ 品牌的价值体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被消费者接受与认同,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和利益;④ 品牌是无形资产,能产生增值作用。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并且扩展到人类社会的很多领域。

王彬.高职品牌专业建设标杆的选择思路.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7):246.结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品牌是个综合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精神、文化等非物质性要素与一定经济、物质载体的融合体,是一个集合了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三方面的整合体,具有消费者效应和社会效应,它是一种标志和象征,是一种理念和价值,是优秀和卓越的集中体现。

二、品牌专业的内涵

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是具有市场意识的概念,是把专业建设看作“产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出现在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产品”。当然这一市场是指“人才市场”。对于品牌专业,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有学者认为品牌专业是指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高,在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受到广泛欢迎的专业;

陆为群.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8):20.有学者认为品牌专业是指专业条件、建设水平、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整体达到一流水平,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

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35.笔者认为,品牌专业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专业,具有先进的教学育人理念、高水平的师资团队、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学科研条件,在专业建设水平、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发展潜力、专业竞争力等方面达到一流水平,并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高等院校同类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也就是说品牌专业是指与同类专业相比,其培养出的人才质量要高于同类专业,具备“人有我优”的条件。建设品牌专业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三、品牌专业的构成要素

品牌专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准确的专业定位、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善的课程体系、良好的实训条件和优质的教育质量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品牌专业逐渐体现出人本性、发展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多年专业建设的实践证明,要实现品牌专业的建设目标,明确品牌专业的基本要素至关重要。这些要素的实现程度和效果,既是品牌专业必不可缺的支撑,也应作为遴选品牌专业的主要依据。

(一) 办学积淀

品牌专业应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和积淀,至少应有五届以上本科毕业生,并已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品牌专业应是省级以上特色专业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或突出的改革创新业绩,必须是省内或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公认的佼佼者。

(二) 办学层次

在省内乃至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有比较优势的专业,一般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提升空间,也更易于培育成品牌专业。这样的专业一般都有省级以上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和硕士以上一级学科学位点作依托。

(三) 综合办学水平

1.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业是学校教育与市场经济的重要接口。只有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发展方向,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所需高素质人才的专业才可能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前景,才可能成为品牌专业。

2. 教育教学理念先进

品牌专业要以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要有明确的专业建设思路,能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网络教学资源较丰富,有丰硕的教学成果,有优良的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有序运行的相关机制,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3. 师资力量雄厚

师资数量达标,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整体教学水平高、发展趋势良好。专业带头人为具有正高职称的专职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在业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话语权。专业有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专职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机制、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机制。重视教学团队建设,能紧密围绕教学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的需求,依托相应的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开展较高水准的教研与科研,持续承担省级以上课题立项,持续在高级别刊物发表论文,编写业界有影响的教材和专著,并能自觉及时地将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领域,使科研反哺教学。

4. 教学条件良好

经费投入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拥有较为充足和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纸质、音视频资料)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设施,建立了校内良好的实践教学必备的各种实验、实训条件,建有能够满足需要且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相关部门与单位的合作,同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及同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对学生共同培养、共同考评和反馈的相关机制。

5. 教学管理规范

建有支撑品牌专业建设、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切实有效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质量标准和实验、实训、实习指导书等各类文件齐备,且水准较高。重视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张扬个性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办法。实训室实行开放管理,积极开展国内外相同专业师生的合作交流。

6. 培养的学生质量高

品牌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应持续保持良好。近3~5年毕业生校内外同行评价的满意度、一次平均就业率居省内或国内高等学校同类专业前列,用人单位综合评价好,专业对口率超过80%且逐年提升。

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定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独具我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专业,仅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1984年4月教育部决定在我国高校政治教育和政治学系科基础上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统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以下简称“64号文件”)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2012年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介绍中指出:“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既能在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又能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盐城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建于1958年,2012年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2015年获批省品牌专业。思政专业能够从学校65个专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江苏省265个申报品牌专业中唯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说明了该专业不俗的实力。我们学校根据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的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定位为:“依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顺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立足盐城、服务江苏、面向全国,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文素质好、知识广博、专业技能扎实、就业竞争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学德育课程教师;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改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抓手,以省重点建设学科为平台,把本专业打造成专业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质量高,在省内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改革发展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省级品牌专业。”

对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言,对自身的品牌专业建设作出准确定位,是其确定发展目标,制定专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尤其是地方高校在塑造品牌时,要做到专业建设理念的前瞻性、课程体系的时代性、教学模式的示范性和发展特色的引领性。

(一) 专业建设理念的前瞻性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需要明确理念的前瞻性,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在把握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教育最新要求的基础上,构建起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发展理念,树立起“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专业建设目标。品牌专业建设强调专业要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要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更要符合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在同类专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在思想观念方面具有前瞻性,专业进行品牌建设要拥有一整套体现国家和中央意识形态要求以及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理念。第一,要树立市场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要更加适应市场要求,国外高校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日益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向。作为地方高校要认清自身定位,不要过度重视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精英人才,也不要流于形式地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而应该根据地方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第二,要拥有错位竞争的思想。地方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分析自身的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在与高水平院校以及同类型院校的竞争中,学会扬长避短,扩大优势和特色,错开短板与弱点,赢得比较优势。第三,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信息化和数字化是当今社会最不容忽视的特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云媒体悄然而至,由此带来的海量数据与便捷化的搜索方式使任何一门学科的思想都必须向着更加动态化的方向转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该及时地以大数据为载体,使品牌专业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建设队伍在海量化和动态化的数据中与时代合拍。

(二)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1994年在教育部重新规定的普通高校专业目录中,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从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开设状况来看,大部分高校都包含了这些主要课程,但是一些学校还不能做到根据时代与社会发展及时地调整课程体系,其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课程体系是专业进行品牌塑造的关键方面,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要想体现科学性的要求,必须抓住学科前沿的研究内容、紧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注重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定要体现专业的时代性,对于已开设的课程,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新的政策提法;根据时代需求,应该适当地增设新的相关课程,比如说根据现代社会对于管理方面人才的特殊需求,可以增设管理学方向的选修课程,同时对于管理学的基础课程还可以适时地转变为必修课程。

2. 课程结构要合理科学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课程分成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或者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根据现代社会更加侧重人才的应用性和复合性,思想政治专业必须改变其课程体系构成重专业性,轻应用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等问题,为了培育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提高实践性课程比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要运用体现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形成互动合作式教学形式,推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从而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最后要利用网络新媒体、网络云平台以及各种各样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以更加生动多元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

(三) 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品牌专业建设需要注意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突出能力培养的核心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言,特别是师范方向的学生,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具体而全面的展现,学生能从中了解到教学要求的方方面面。

1. 注重教学模式的系统性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具有系统性,它是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在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的过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必须注意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各个方面来进行示范。首先是教学理念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专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要善于运用新课改的有关教学要求,改变“传输—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重视对学生价值观上的示范,是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方面;其次是教学过程要强化互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上面讲得很起劲,而同学们则在下面做其他事情,有些同学甚至逃课,课堂上老师与同学缺少交流与互动,教师与学生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最后还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采用实践性的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内到外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

2. 凸显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不仅要具有系统性,而且要强调灵活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因而教学模式的示范也不应该是固定的。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品牌塑造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与品牌塑造所强调的独特性、优质性和创新性特征格格不入,品牌建设的进程也会因此滞缓。所以我们需要对教学模式采取步骤式、过程性的灵活示范,要根据时代与社会要求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学过程以及创新教学方法。对于师范类的学生来说,要帮助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教学的基本过程,进而对整个教学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与感受,从而不断地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技能。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专业

建设的理论依据

专业建设是建立在不同的科学理论和社会理论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些科学观和社会观作为一种理论范式将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建设过程之中,支撑着专业发展定位、教学模式改革等理念的调整。思维方式制约着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受理论范式影响。因而,合理的理论范式是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塑造时必须明确和把握的思维基础。

一、专业品牌塑造:CIS理论的延伸与拓展

在企业管理领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CIS战略,它是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简称,即企业形象战略或企业识别系统。CIS战略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色彩、产品促销、商标设计等因素融为一体,运用整体性传播方法,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肯定,从而达到扩大销售目的的一种经营方法,也可以说是将企业经营活动以及支配此经营活动的企业经营理念,通过媒体的传播来强化认同的综合系统。CIS包括三个系统: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 System)、行为识别系统(Behavior Identity System)以及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 System)。理念识别系统(MI)是CIS 理论的内核和灵魂,包涵了企业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行为识别系统(BI)是一种动态的识别形式,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来表达理念,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外进行回馈、参与、活动,主要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公共关系、促销活动、流通政策等;对内进行组织、管理、教育,主要包括干部教育、员工教育、生产福利、工作环境、生产效益、研究方法等。视觉识别系统(VI)是一种静态的识别符号,通过具体化、可视化的传达形式譬如独特的色彩、图案以及声像文字来表达理念,它的项目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最直接。它包括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部分,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品牌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企业象征图像等;应用要素主要包括办公用品、产品、建筑物、广告、交通工具、衣着制服、符号等。

王慧杰.CIS理论视角下学校品牌经营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

依据企业的CIS战略,吴宗立在《学校行政研究》一书中曾提出学校公共关系的行动策略,提倡建立学校的CIS系统,塑造优势形象,并认为学校公共关系应参酌CIS理论的精神,将学校经营理念与文化特质,如校徽、校歌、校训等,予以可视化、系统化,有效传达学校特质,塑造优势形象,妥善规划与设计并使之升华为学校形象识别系统(School Identity System)即SIS理论。深刻挖掘和提炼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确定群体行为的规范性、视觉识别的统一性、校园格调的特色性和环境氛围的文化性,强化科学管理,打造特色学校,创立学校品牌。

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加工厂”、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新思想的“策源地”,具有厚重而无形的精神底蕴和启迪创新的内在机制,高校品牌是高校精神的外在表现。所以,借鉴CIS理论进行高校品牌的经营,就是对高校精神的追寻与弘扬,是使高校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再塑过程。

在进行高校品牌的塑造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高校学科品牌和专业品牌的建设。比如品牌专业建设,我们就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建设理念构建理念识别系统(MI);通过教师的专题讲座、学生的理论宣讲、边远地区支教、乡村顶岗实习、省市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方式构建专业建设的行为识别系统(BI);通过系徽设计、标语展示、教师风采展板、专业建设成果展示等构建专业建设的视觉识别系统(VI)。把专业建设的理念(MI)通过全体师生共同行为(BI)和视觉形象(VI)让大众识别,进而使社会公众对专业产生好感,最终认可并选择该专业。

二、活力系统构建:哈肯协同学理论追求

协同学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协同”一词“synergetic”来源于希腊文,意为协同作用。哈肯教授在提出协同学概念(1969)后,通过相继出版的《协同学导论》(1977)、《高等协同学》(1983)和《信息与自组织》(1988)等三部名著完成了协同学基础理论的建设。一般地说,《协同学导论》主要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协同学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一般规律。但其副标题《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中的非平衡相变和自组织理论》已表明协同学一开始就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而问世的。《高等协同学》主要论证了“役使原理”(亦译“伺服原理”)及其广泛的适用性,表明协同学的微观方法已基本成熟。哈肯教授在该书中译本前言和原书前言中分别指出,该书旨在“研究各种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自组织’”;“协同学的中心议题是,探讨是否存在支配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结构和(或)功能的自组织形成过程的某些普遍原理”

H.哈肯.高等协同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8.。《信息与自组织》进一步致力于发展所谓“唯象协同学”,制定了从宏观上处理观测、统计、实验资料的基本方法,即“最大信息熵原理”,标志着协同学理论臻于完善。

协同学是一门研究协同作用的科学,作为一门交叉领域的研究,协同学处理由众多子系统及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开放系统,这些系统能够形成自组织的时间、空间、功能、结构。

Hermann Haken, Complexity and Complexity Theories; DoThese Concepts Make Sense? [J] Portugali et al.(eds), Complexity. Theories of Cities Have Come of Age,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2012: 8.哈肯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组元、部分或者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彼此之间会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等方式相互作用。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种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的结构。在系统这个层次,这种整体效应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而这种性质可能在微观子系统层次是不具备的。”

哈肯.协同学:理论与应用[M].杨炳奕,译.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10.协同学就是要研究系统怎样从原始均匀的无序状态发展为有序结构,或从一种有序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有序结构。

哈肯强调,协同学所研究的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因而其宏观行为发生剧烈变化;这是它与一般理论如经典物理学的最大不同之处,甚至把这看作是协同学或复杂性理论不得不付出的一个代价。处于这种状态的系统叫做“自组织系统”,因而协同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自组织系统,其目标是发现支配自组织系统即复杂系统之行为的普遍规律或普遍原则。然而,哈肯又谈到,“序参量”和“役使原则”是协同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序参量就是役使系统的各个部分协调行动的关键性因素。序参量能够有效地发挥役使作用的系统一定是稳定的和有序的,因而也是处于某种平衡态的。

哈肯反复强调,协同学是一门关于协作的科学。所以他又称协同学为“协调合作之学”、“协同工作之学”,这种解释与国内通常的“通力合作、同心协力、协同工作”等说法极为接近。他认为,事物或现象的自组织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相互作用,就是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初没有哪一种因素能取得压倒的优势。但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往往出现只剩下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因素势均力敌,难分上下的局面,而在这个关节点上,若加上某种偶然性的作用,就可能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使某种因素占有压倒优势,逐渐占主导地位。哈肯的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朴素而真实的道理: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协同学把这种在关节点上出现的偶然性称作“临界涨落”,把主导因素产生后形成的旧的统一体的瓦解和平衡态的消失称作“对称破缺”。他通过对系统的平衡相变与非平衡相变的比较研究发现,不论是平衡相变或者非平衡相变,系统在相变前所以处于无序均匀态,是由于组成系统的大量子系统没有形成合作关系,各行其是,杂乱无章,不可能产生整体的新质,而一旦系统被拖到相变点,这些子系统仿佛得到某种“精灵”的指导,迅速建立起合作关系,以很有组织性的方式协同行动,从而导致系统宏观性质的突变。两种相变都是系统微观组元集体运动的结果,都是合作效应。他的这个观点启发人们提出“活力系统”的概念,我们应该从寻找和确立活力系统的序参量的角度出发,建构和管理各级人类社会组织,这可以说是管理科学的精髓所在。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管理之道就是“无为而治”,即“无为而无不为”。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协同学给出答案是确立和把握活力系统的序参量。具体地说,社会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把所管单位变成一个活力系统,而构建活力系统的关键则在于发现和确立具有高度协调功能或“役使”作用的序参量。

高校的专业建设同样也是一个活力系统,创建品牌专业的过程就是寻找专业建设的“序参量”的过程。在塑造品牌专业的过程中,专业与市场对接程度、专业特色和优势、专业办学条件与能力、专业办学效益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序参量”。专业与市场对接程度就涉及专业定位,以及对接区域产业调整的需要和企业生产的需要程度;专业特色和优势就涉及专业建设的内容、思路与措施,以及专业建设方案的全面性、适应性、可行性、明确性;专业办学条件与能力就涉及基本教学条件、实训条件、课程建设水平、校企合作水平,专业师资建设水平,包括专兼职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教学成果和教学竞赛获奖、科研立项与科研成果、企业实践时数等。专业的办学效益包括专业的招生情况、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化服务的效益以及财政投入、企业投入等。只有所有的因素都协调平衡,品牌专业建设才可能上台阶。

三、共同愿景实现:滕尼斯共同体理论应用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由促进、方便、成效组成的,(它们)相互之间有来有往,通过积极关系而形成的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和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共同体能统一地对内外发挥作用,就是因为有一个核心的部分,笔者认为:共同体理论最核心的要素就是最高目的。马克思共同体有一个成员都认同的最高目的,马克思认为:“这个目的一定是为了维持共同体成员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存在。各个个人都不是把自己当作劳动者,而是把自己当作所有者和同时也进行劳动的共同体成员。……他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各个所有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生存。”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5.这个最高目的可以指导并规范着群体、单位、地域、领域、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所有成员的行为。

一些社会理论工作者抓住共同体理论中核心要素,从新的社会实践出发,形成了新的共同体理论的认知:以共同最高目的作为认知阈值,只要有共同的最高目的——价值追求、规范或者目标等,都可以成为某一种共同体。这一层面的共同体以提高效率、提升协作发展水平为宗旨。这时的共同体认知研究对象不是人类历史社会,而是现实社会,不限地域和领域,不限国家和民族,以共同最高目的作为认知阈值,把共同体的理念引入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引入国家、民族、国际社会的治理,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等,只要有共同的最高目的,都可以成为某一种共同体:教师(学生)教学科研(学习)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运用共同体的理念方法,致力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保障地区、甚至人类的和平与进步,这一层面的共同体以提高效率、提升协作发展水平为宗旨。

学生学习共同体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为最高目的。19世纪以来,以院(系)和学科为中心设置学习课程的管理方法人为地给学生划定了学习的范围和发展的空间,在一定范围内规范了学习秩序,但是也出现了学生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日趋单一化的趋势,学生学习共同体(StudentLearning Community,简称SLC)就是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而产生的。SLC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院(系)和学科之间的人为障碍,对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等都有帮助,因而在美国高校得到宣传,并迅速推广开来。

原霞.教师学习共同体:高校教师教学学术发展的一种新范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61.

随着SLC推广,把这一共同体模式推广到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成为当时许多学者讨论和思考的问题。1974年,迈阿密大学一些非资深教员组成了一个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和合作,以帮助他们适应大学教学的团队。从1979年开始,这些类似组织发展成为重点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组织。1990年迈阿密大学把这样的组织正式命名为教师学习共同体(Faculty Learning Community,简称FLC),FLC在1994年和2003年均获得了赫斯伯格奖,在美国引起不少高校的关注,这一共同体模式逐渐扩展到全州、全国和世界其他国家。FLC最初是以学习组织的形式出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率,逐渐演变为一个基于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水平的学习、教育理念和方法。FLC能提高教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组织的凝聚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的提升。

共同体最高目的表现是共同愿景。西方学者认为:在社会组织中,愿景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

戴维·W·约翰逊,罗杰·W·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M].唐宗清,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2.共同愿景是共同体成员心中共有的愿望、焦点和永远为之奋斗希望达到的图景,它是每个成员深受感召的能量之源。共同愿景的实现需要成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将共同愿景贯彻落实到共同体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一是个人成长和共同体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例如学生学习共同体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就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效率为方向和目标的。但是共同体并没有排斥、否定和掩盖共同体内部所包含的差异性。杜威认为:牺牲个体性,其成员自身没有得到发展的共同体将是一个贫乏的共同体。一致性不是一个同质性的东西,通过将每一个个体提供的最好的和最有特点的东西抽取出来,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杨小玲,陈建华.论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学习共同体”理念[J].南京社会科学,2017(3):138143.2016年3月22至25日,围绕2016年论坛年会的主题“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李克强总理提出:亚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亚洲各国携起手来,团结合作,相互融合、包容,才能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

李旭章.以融合发展推动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N].学习时报,20160404(1).二是涉及成员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对如何实现目标有影响的价值追求。共同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体是在尊重他人利益的基础上对共同价值追求的一个平台,具有团结的集体意识。社群主义者爱兹安尼认为:共同体就是社群,它包含了共同理解的意义;而最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共同的价值。

陈立平,李志雪.英语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6871.正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体成员把其他成员的工作活动状态、目标范围作为自己活动方向的参照系,即站在“利他”的立场上去纠正“利我”的行为。

在共同体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同时关注一件事物,让主体(不是教师或学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吴国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7.通过关注成员当前的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心理活动,教学共同体试图把成员从“客位”的生活状态转向一种“主位”的生活状态。一方面,共同体成员通过交流平台接收自己需要的公共知识;另一方面,共同体成员通过平台将个人遇到的问题发布出去,把这些个人难以处理的问题转化为公共问题,借助共同体集体力量帮助共同体成员走出困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和实践路径,产生了本学科领域的“共同理想”和“通用语”,构成了一个相对紧密,可以进行广泛、深入交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共同体。同时形成了本学科领域传扬学术、培育人才的基本体系。“研究范式……主要是为以后将参与实践而成为特定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学生准备的。因为他将要加入的共同体,其成员都是从相同的模型中学到这一学科领域的基础,他尔后的实践将很少会在基本前提上发生争议。以共同范式为基础进行研究的人,都承诺同样的规则和标准从事科学实践。科学实践所产生的这种承诺和明显的一致是常规科学的先决条件,亦即一个特定研究传统的发生与延续的先决条件”,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910.“每一代新的科学家都从中学会如何从事这一行业。”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地方高校在打造品牌时,利用协同理念,促进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UGS教师教育联盟,形成高校间合作育人的教学新模式。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是实现资源优化的最好办法。地方高校的资源与条件是有限的,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有助于使各个高校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可以通过共享获得最大的利用。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加强同与各个兄弟院校合作,促进各种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利用,一方面利用自身独特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借鉴与吸收其他高校相关的互补性资源。这种互补性资源包括两种:其一是各高校相似的教育资源,通过这种资源互补,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其二是高校间不同的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互补能够使各个高校拥有更加完整的教学资源。

朱炎军,夏人青.高校战略联盟的效应与模式:基于资源优化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5,05:0607.所以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可以促进资源整合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教育部门为顺应发展大势、响应教育改革要求,成立了UGS教师教育联盟,其主要是依靠校政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不断地整合地方教育资源,从而在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与幼儿园之间建立起合作培养教师的新模式。通过联合单位进行人才培养、促进资源建设、推动教师发展、深化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实现协同合作与发展,从而推动地方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我校举行盐城市UGS教师教育联盟仪式[N].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1130.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现实与困境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发展的现实与困境

以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84〕教政字005号)为标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进入到通过开办本科专业培养专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历史发展阶段。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5.从1984年开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到1987年教育部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时,全国已经有37所学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徐文良.难忘的历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思考[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402.199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10周年时,全国64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徐文良.难忘的历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思考[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412.1996年,教育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形成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学科体系。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目录下独立二级学科。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69.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实现了从本科专业、硕士点专业再到独立二级学科博士点专业的跨越。

30年多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成就显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体系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专门人才的正规化培养提供了依托平台、制度保障与合法性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增设、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加强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多方面为社会提供服务,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和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教育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也为文化传承创新做出了独特贡献。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与前瞻.中国高等教育,2014(16):39.

一、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总体状况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院校办学层次与类型分布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邢鹏飞以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查询”数据库和各院校官方网站为依据,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233所院校分布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山东省14所,占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比例的6.0%;贵州省13所,占5.6%;江苏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各12所,各占5.2%;河南省、广东省、云南省、陕西省各11所,各占4.7%;河北省、山西省各10所,各占4.3%;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各8所,各占3.4%;吉林省、黑龙江省、浙江省、重庆市、甘肃省各7所,各占3.0%;安徽省、江西省各6所,各占2.6%;辽宁省5所,占2.1%;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各4所,各占1.7%;天津市、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3所,各占1.3%;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各2所,各占0.9%;青海省1所,占0.4%。其中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35所,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19所,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53所,华中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35所,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22所,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45所,西北地区(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甘肃省)24所。

佘双好,邢鹏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2.

(1)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层次分布

在全部233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中,院校层次分布情况如下:“985工程”院校8所,占3.4%;“211工程”院校23所,占9.9%;非“985工程”“211工程”院校的普通院校202所,占86.7%。

佘双好,邢鹏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2.

(2)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办学层次

对233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的办学类型进行分析:大学91所,占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39.1%;学院139所,59.7%;独立学院3所,占1.3%。

佘双好,邢鹏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2.

(3)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类型分布

在全部233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中,院校类型分布如下:师范类院校127所,占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54.5%;综合类院校77所,占33.0%;理工类院校19所,占 8.2%;其他类10所,占4.3%。

佘双好,邢鹏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政政治教育研究,2014(2):2.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主要成就

30年多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学科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 改进顶层设计与发展基层探索紧密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所有,从不成熟到走向成熟,跻身于学术之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小到大,从本科、第二学士学位到硕士点、博士点,层次、体系完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实属不易。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叶剑英同志指出,军队政治工作的学问是一门科学,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任穷同志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的科学;李鹏同志针对不同意见也强调,只要中国搞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永远是一门科学。正是有了改革开放初期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才产生了《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中共中央批转下发该文件,才有了教育部落实创办“政工专业”的一系列实际行动。正是党中央在1987年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求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只有将改进顶层设计与引导基层探索紧密结合,才能把创建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任务落到实处。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制定过程,既是党中央、国务院最高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的典范,又是全面系统深入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克服了过去存在过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改革不配套的弊端。不仅下发了16号文件,而且于2005年初党中央召开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战略工程、希望工程、系统工程来抓。正因为2003—2004年党中央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才有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和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战略决策。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面目一新,日益与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地位相匹配。为了使新增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茁壮成长,从1983年至1998年,教育部将该学科专业的建设指导工作纳入有关司的职能之中,每年召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会议或学科建设研究会议,国家教委或教育部领导每年都出席会议。

为了引导、鼓励基层探索,国家通过多种途经为创新研究创造条件。如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三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又如,1998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立项资助过14所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其成果除有两项被评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外,还将14项教改研究成果汇编纳入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丛书予以出版,还由高教社出版了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系列教材。教育部2007年经评审批准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财政部还分批批准多所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特色专业,资助其加强建设。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办到教育部社科立项以至各省相关部门,都批准了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研课题,因此,才取得了学科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

2. 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正确处理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要求该学科要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学科目录的改革创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出台同步进行,配套改革,既无政策的缺失,又无体制的掣肘。凡是努力贯彻这一精神,正确处理了“依托与支撑”关系的地方,都实现了互动共赢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唯一一个应用学科,其他五个二级学科则属基础理论学科。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看家本领,师生都要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的前提和基础上钻研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二是应用学科专业适应面广、需求量大,要坚持本科为本,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而五个基础学科则暂不办本科专业,只招收和培养研究生,主要为建设思想政治教育高级专门人才队伍服务。总的来说,在党的领导下,学科理论建设是基础,专业建设是平台,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制度建设是保障,加上处理好上述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专业建设便能统筹兼顾,实现科学发展。

3. 研究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问题导向,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重视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作为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重视实证研究,重视总结经验和理论升华,从而揭示和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在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的同时,注意加强基础研究,即使是基础研究也从时代要求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力求取得新突破,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深入发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才能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支撑。

4.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共赢

加强队伍建设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三部分人组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这三支队伍都要树立和强化马克思理论学科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明确自己职责的学科归属和学科定位,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参与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建设全面提高队伍的理论素养、政治品格和工作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要关心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主动为实践提供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既要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开展研究性教学,又要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关心支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尤其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与共青团、学工部组织的社会实践有机整合,既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收获和质量,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课外、校外得到延伸、深化、拓展。

今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要发扬优良传统,针对差距和问题,进一步加强建设,推进其科学发展。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新型专业地位已经获得认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量和办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虽发展迅速,但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现象

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分布地域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院校分布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院校数量较多的省份有山东省14所,贵州省13所,江苏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各12所,河南省、广东省、云南省、陕西省各11所,河北省、山西省各10所,这12个省份共有139所院校,占总数的60%。而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3所,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各2所,青海省1所,这5个省区仅11所,仅占4.7%。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较多的省份集中于中东部地区省份,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较少的省份主要集中于西北、西南边疆省份。与历史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照,以新疆为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3年招生专业目录中,招生历史学专业的有5所院校,汉语言文学11所,均高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3所院校。在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华北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对比较偏少,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与地域高等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量虽然较多,但学校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类型来看,在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大学占39.1%,学院占59.7%,独立学院占1.3%。从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院校层次来看:“985”院校8所,占3.4%;“211”院校(不含“985”院校)23所,占9.9%;普通院校所占比例高达86.7%。从举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校类型来看:师范类占54.5%,综合类占33.0%,理工类占8.2%,其他类占4.3%。从上述三个指标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在高校大部分为二本院校,二本学院和独立学院所占比例达61%左右;从学校层次来看,“985”和“211”高校比例为13.3%,而绝大多数为非“985”和“211”高校。从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校类型看,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主要是由于我国师范院校具有面向中学培养思想政治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历史传统,1997年教育部将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政治教育(师范)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统一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但在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依然保持着较为强烈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特点。这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现有历史传统,同时也是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转型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与哲学专业相比较,则呈现出明显差距,可以看出,哲学专业无论是在学校层次还是在办学层次上都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层次高,并且从学校的分布类型来看也更为合理。

3.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科实力虽有所提升,但部分学校相对较弱

从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科实力来看,一般而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高校最具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实力,但从233所高校学科实力分布来看,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22所,占9.4%;不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211所,占90.6%。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36所,占15.5%;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97所,占84.5%。从总体来看,全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共计75个,在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中举办本科专业的学校有36所,占48%,不足半数的高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从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情况来看,233所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有77所,占33.0%;不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56所,占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总数的67.0%。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95所,占40.8%;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校有138所,占59.2%。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院校中,接近60%的院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点。大多数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实力。

4.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但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托单位来看,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依托于政法类和政治类学院,占63.1%;而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单位为依托的有61所,占26.2%;其他依托单位25所,所占比例为10.7%。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主要依托政治学一级学科,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依托单位的学校占少数。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开设最多的为16门,而且样本中仅有3所院校,占院校总数的10.0%;且开课门数最少的院校仅仅开设了其中8门课程,有2所院校,占院校总数的6.7%;开课门数达到12门及以上的院校共23所,占76.7%;开课门数在11门及以下的院校共7所,占23.3%。有些高校虽然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点,但本科培养方案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法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文化、世界文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必修课程均未开设。从各门核心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专业课中同时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门课程的院校仅15所,有半数院校没有达到这个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史开设率为46.7%,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23.3%,世界文化 13.3%,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10.0%。调查发现,30所样本院校中竟有3所院校没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11所院校没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课程、16所院校没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史课程。

二、地方高校思政专业发展面临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虽然已有30多年历史,但相对于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专业而言,仍是一个年轻的专业。正由于专业发展历史不长,因而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专业特色等方面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思路与做法,实践中表现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专业面临着一系列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一) 培养目标定位的滞后性

全国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还是遵循着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目标定位,即“培养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能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客观而言,上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其历史合理性,它适应了20世纪80—9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及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现在回过头来看,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毕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上都流向了中等以上学校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而且都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的骨干。但是随着社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质量、规格需求的变化,再加之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替代性较强,教育部拟定的培养目标事实上已经不能有效回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发展状况亦相去甚远。培养目标对社会需求的滞后性,使得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身的人才培养、就业等受到了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