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商业禅机 9.3
作者: 汪峻
13.96万字 0.1万次阅读 4.5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六章 挑战逆境 成就大业 2020-08-06 15:23:31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2
    作品总数
  • 26.13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6章
简介

犹太商人是商人中的智者,更是商人中的魔鬼,他们能够从零开始,从一无所有起步,最终成为亿万级的富翁。 冒险是犹太商人的习惯,犹太民族特有的冒险精神令犹太商人在产品上,在经营手段上,在许许多多方面打破常规,引领变革。 任何东西到了犹太人手里,都会变成商品,他们早已把合同、公司乃至文化、艺术甚至于他们的上帝都商品化了。 犹太商人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犹太生意之所以成为智慧的生意经,就是因为智慧与金钱的同在与统一。

第一章 借势乘力 白手起家

联邦政府重新修建自由女神像,但是因为拆除旧神像扔下了大堆大堆的废料。为了清除这些废弃的物品,联邦政府不得已向社会招标。但好几个月过去了,也没人应标。因为在纽约,垃圾处理有严格的规定,稍有不慎就会受到环保组织起诉的。

犹太人麦考尔正在法国旅行,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终止休假,飞往纽约。看到自由女神像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他当即就与政府部门签下了协议。消息传开后,纽约许多运输公司都在偷偷发笑,他的许多同事也认为废料回收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况且能回收的资源价值也实在有限,这一举动未免有点愚蠢。

当大家都在看他笑话的时候,他已开始工作了,他召集一批工人组织他们对废料进行分类: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旧木料加工成女神的底座;废铜、废铝的边角料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尘都被他包装了起来,卖给了花店。

结果,这些在别人眼里根本没有用处的废铜、边角料、灰尘都以高出它们原来价值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卖出,而且居然供不应求。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他甚至把1磅铜卖到了3500美元,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这个时候,他摇身一变成为了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

“没有能力买鞋子时,可以借别人的,这样比赤脚走得快。”

——《塔木德》

第一节 借用资源经营

“如果你能给我指出一位百万富翁,我就可以给你指出一位大贷款者。”威廉·立格逊在他的《我如何利用我的业余时间,把1000美元变成300万美元》一书中这么说。

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借资金,借技术,借人才。这些为自己所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这个世界是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你所要做的仅仅是把他们搜集起来,并用智慧把他们有机地组合起来。

这就是犹太人的思维方式,他的意思其实是说,生意人应该尽力地贷款,借助银行的资金为自己办事,如果你不能借用别人的资金,做生意是极为困难的。

看看犹太富翁们起家的历史就会发现,他们可以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就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他们的发财速度之快是让人咋舌的。

一位犹太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当他苦于不能出手时,一个主意冒了出来——给总统送一本,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哪有时间与他纠缠,便随口而出:“这本书不错。”于是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就销售一空。

时间不长,这位出版商又有卖不出去的书,他便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鉴于上次经验,想奚落他,就说:“这本书糟透了。”出版商闻之,灵机一动,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销售一空。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教训,便不予回答而将书弃之一旁,出版商却大做广告:“有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大发其财。

这就是犹太人,不管怎样他们都能赚到钱。借用资源是犹太商人的拿手好戏,只要他们动脑,总能够成功。

著名的希尔顿从被迫离开家庭到成为身价5.7亿美元的富翁只用了17年的时间,他发财的秘诀就是借用资源经营。他借到资源后不断地让资源变成了新的资源,最后成为了全部资源的主人——一名亿万富翁。

希尔顿年轻的时候特别想发财,可是一直没有机会。一天,他正在街上转悠,突然发现整个繁华的达拉斯商业区居然只有一个饭店。他就想:我如果在这里建设一座高档次的旅店,生意准会兴隆。于是,他认真研究了一番,觉得位于达拉斯商业区大街拐角地段的一块土地最适合做旅店用地。他调查清楚了这块土地的所有者是一个叫老德米克的房地产商人之后,就去找他。老德米克给他开了个价,如果想买这块地皮就要希尔顿掏30万美元。

希尔顿不置可否,却请来了建筑设计师和房地产评估师给“他”的旅馆进行测算。其实,这不过是希尔顿假想的一个旅馆,他问按他设想的那个旅店需要多少钱,建筑师告诉他起码需要100万美元。

希尔顿只有5000美元,但是他成功地用这些钱买下了一个旅馆,并不断地升值,不久他就有了50000美元,然后找到了一个朋友,请他一起出资,两人凑了10万美元,开始建设这个旅馆。当然这点钱还不够购买地皮的,离他设想的那个旅馆还相差很远。许多人觉得希尔顿这个想法是痴人说梦话。

希尔顿再次找到老德米克签订了买卖土地的协议,土地出让费为30万美元。然而就在老德米克等着希尔顿如期付款的时候,希尔顿却对土地所有者老德米克说:“我想买你的土地,是想建造一座大型旅店,而我的钱只够建造一般的旅馆,所以我现在不想买你的地,只想租借你的地。”

老德米克有点发火,不愿意和希尔顿合作了。希尔顿非常认真地说:“如果我可以只租借你的土地的话,我的租期为100年,分期付款,每年的租金为3万美元,你可以保留土地所有权,如果我不能按期付款,那么就请你收回你的土地和在这块土地上我建造的饭店。”老德米克一听,转怒为喜,“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好事,30万美元的土地出让费没有了,却换来270万美元的未来收益和自己土地的所有权,还有可能包括土地上的饭店。”于是,这笔交易就谈成了,希尔顿第一年只需支付给老德米克3万美元就可以,而不用一次性支付昂贵的30万美元。就是说,希尔顿只用了3万美元就拿到了应该用30万美元才能拿到的土地使用权。这样希尔顿省下了27万美元,但是这与建造旅店需要的100万美元相比,还是差距很大的。

于是,希尔顿又找到老德米克,“我想以土地作为抵押去贷款,希望你能同意。”老德米克非常生气,可是又没有办法。

就这样,希尔顿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于是从银行顺利地获得了30万美元,加上他已经支付给老德米克的3万美元后剩下的7万美元,他就有了37万美元。可是这笔资金离100万美元还是相差得很远,于是他又找到一个土地开发商,请求他一起开发这个旅馆,这个开发商给了他20万美元,这样他的资金就达到了57万美元。

1924年5月,希尔顿旅店在资金缺口已不太大的情况下开工了。但是当旅店建设了一半的时候,他的57万美元已经全部用光了,希尔顿又陷入了困境。这时,他还是来找老德米克,如实介绍了资金上的困难,希望老德米克能出资,把建了一半的建筑物继续完成。他说:“如果旅店一完工,你就可以拥有这个旅店,不过您应该租赁给我经营,我每年付给您的租金最低不少于10万美元。”

这个时候,老德米克已经被套牢了,如果他不答应,不但希尔顿的钱收不回来,自己的钱也一分回不来了,他只好同意。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并不吃亏——建希尔顿饭店,不但饭店是自己的,连土地也是自己的,每年还可以拿到10万美元的租金收入,于是他同意出资继续完成剩下的工程。

1925年8月4日,以希尔顿名字命名的“希尔顿旅店”建成开业,他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时期。

希尔顿就是用借的办法,用5000美元在两年时间内完成了他的宏大计划。这不能不说是善于利用别人的高手。其实这样的办法说穿了也十分的简单:找一个有实力的利益追求者,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与自己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让他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

犹太人这种“不做存款”的秘诀,是资金管理的科学。俗语讲:“有钱不置半年闲”,这是一句很有哲理的生意经。

做生意总得要有本钱的,但本钱总是有限的,连世界首富也只不过拥有几百亿美元左右。但一个企业,哪怕是一般企业,一年可做几十亿美元的生意,如果是大企业,一年要做几百亿美元的生意,而企业本身的资本,只不过几亿或几十亿美元。他们靠的就是资金的不断滚动周转,把营业额做大。一个企业会不会做生意,很重要一条就是看它能否以较少的资金做较多的生意。

犹太人不论在商界、政界还是在科技界的成功者,都是善于借用别人之“势”,巧借别人之“智”的高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他处理白宫内的事务工作时,就是一位典型的巧于借用别人力量和智慧的能手。他有一个惯例,凡是下级呈报来的工作方案或议案,他先不看,压上几天后,把提出方案或议案的人叫来,问他:“这是你最成熟的方案(议案)吗?”对方思考一下,一般不敢肯定是最成熟的,只好答说:“也许还有不足之处。”基辛格就会叫他拿回去再思考和修改得完善些。

过了一段时间后,提案者再次送来修改过的方案(议案),此时基辛格把它看完了,然后问对方:“这是你最好的方案吗?还有没有比这方案更好的办法?”这又使提案者陷入更深层次思考,把方案拿回去再研究。

就是这样反复让别人深入思考研究,用尽最佳的智慧,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这就是基辛格的一手高招,也反映出犹太人的一种成功的诀窍。

犹太人密歇尔·福里布尔经营的大陆谷物总公司,能够从一间小食品店发展成为一家世界最大的谷物交易跨国企业,主要就在于他善于借助先进的通讯科技和善于借助大批懂技术懂经营的高级人才,他不惜成本不断采用世界最先进的通讯设备,宁肯付出极高的报酬聘请有真才实学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公司工作。这样,使他的公司信息灵通,精通操作技巧,因此竞争能力总是胜人一筹。他虽然付出了很大代价才取得这些优势,但他借助这些力量和智慧赚回的钱远比他支出的大得多,可谓“吃小亏占大便宜”。

不管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还是个人的发家发迹过程,都有一个叫做“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对于那些富有的豪门或旺族,后辈自然可以接过父辈打下的江山继续前进,但是对于穷人而言,要想发家致富,光起步时的本钱就是个难题。按照一般的思路,可以去借,但对于一个毫无家底的穷光蛋,谁又能借钱给他呢?现代的银行有严密的信用级别制度,对于一个穷人而言,其资信等级肯定达不到银行的要求,因此,想从银行借钱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总而言之,犹太人懂得任何事业都不能一步登天,但“登天”的办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办法得当,则可快捷省力。巧于“借力”,精于“借势”,是成功的一大诀窍。

第二节 借鸡生金蛋

西方商界有句名言:只有傻瓜才拿自己的钱去发财。犹太商人也考虑无本经营,他们想出来的办法是“借钱赚钱,借钱发财”。

借钱赚钱是无本经营者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因为两手空空,举步维艰,所以只有靠借才能有出路。

身无分文,寸步难行。然而,船主丹尼尔·洛维格,在其创业之初也是一无所有,但靠自己的才智,他筹集了一笔笔资金,为自己成为“世界船王”奠定了基础。

1897年6月,丹尼尔·洛维格在密西根州的兰海芬降生。小时候的丹尼尔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唯一可以打交道的就是船。他梦想着自己家里养好多好多的船。

九岁那年,他真正地成了“船主”。他发现一艘沉下的小汽艇,便向父亲借了25美元,将汽艇买了下来。船捞上来后,他用整整一冬的时间,将船修好,第二年夏天,丹尼尔将船租了出去,赚了50美元。除去父亲的25美元,他净赚25美元。从那时起,他真想当船主。但是,直到40岁时,这一美梦方实现。

1937年,丹尼尔·洛维格来到纽约,他匆匆出入于几家银行之间,做着儿时做的事—一借钱买船。他想向银行贷款把一艘船买下来,改装成油轮,因为当时载油比载货赚钱。

银行的人问他有什么可做抵押。他说,他有一艘老油轮在水上,正在跑运输。接着,丹尼尔将自己的打算告诉对方,他把油轮租给了一家石油公司。他每个月收到的租金,正好可每月分期地还他要借的这笔款子。所以,他建议把租契交给银行,由银行定期向那家石油公司收租金,如此也就是他在分期还款。

这种做法似乎荒唐,许多银行肯定叫他走人。但实际上,它对银行是相对保险的。丹尼尔·洛维格本身的信用或许非万无一失,但那家石油公司却是可靠的。银行可以假定石油公司按月会付钱没问题,除非有预料不到的重大经济灾祸发生。退一步说,如果丹尼尔把货轮改装成油轮的做法结果也跟其他做法一样而失败了,但只要那艘老油轮和石油公司存在,银行就不怕收不到钱。最后,钱转到了丹尼尔的手中。

丹尼尔·洛维格用这笔钱买了他要的旧货轮,改为油轮租了出去,然后再利用它去借另一笔款子、再去买一艘船。如此几年后,每当一笔债付清了,丹尼尔就成了某条船的主人。租金不再被银行拿去,而是由他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丹尼尔·洛维格没掏1美分,便拥有了一支船队,并赢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不久,丹尼尔又有一个利用借钱来赚钱的方法在他脑海里形成了。此方法是:他设计一艘油轮,或其他有特殊用途的船,在还没有开工建造时,他就找到客户,愿意在它完工后,把它租出去,于是拿着契约,他跑到一家银行去借钱造船。这种借款是延期分摊还的方式,银行要在船下水之后,才能开始收钱。船一下水,租费就可转让给银行。于是这项贷款就像上面所说的方式付清了,最后,等待一块交款完毕,丹尼尔·洛维格就以船主的身份将船开走,但他1美分也没有花。

开始时,银行大为震惊。当他们仔细研究之后,觉得他的话非常有理。此时丹尼尔的信用已没有问题,何况还与从前一样,有别人的信用做出还款的保证。

就这样,丹尼尔·洛维格的造船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他真正成为一位大富豪了。

丹尼尔·洛维格拥有的私人船只吨位,是全世界第一,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甘拜下风。

初涉商场的经营者创业时,须有一定的资金,才能使自己的事业有效地运转起来。不论是多么好的目标、设想和计划,如没有一定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撑,只能是纸上谈兵。难怪许多的经营者认为:资金是维系事业生命的血液。

现实生活中,筹措资金的方法有多种,借贷是筹措的主要方法之一。可总是有许多经营者,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借贷,不愿举债。从而耽误了许多发家致富赚钱发财的机会。记得美国著名的小商品经营大王格林尼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商人敢于拿妻子的结婚项链去抵押。不正是提醒人们要在经商过程中要勇于借贷吗?

只想小心谨慎地做自己的生意不敢借贷,往往在商场上成不了什么气候。而大胆地前进一步,勇敢地向银行贷款、举债,则往往会走向成功。其实,在某些时候,机会使得你强迫自己贷款,这样能够帮助自己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事实上,在商场,如果不是为了消费,为什么不可以贷1万美元或者更多一点钱呢?把贷来的钱用于投资你看准了的项目,一年或二年之后,当你还清本息,你的银行账户上还可以留有一大笔钱。当然,你必须首先还清本息,并且贷款利息要高得很。然而,你还是赚了钱,这笔钱是如何赚来的呢?因为贷款的利息是一笔惊人的财富,它是督促你加紧干的最有力的动力。如果你不使资金周转起来并创造利息,你可能连贷款的利息都还不上。

爱默生说过:“我最需要的就是让别人来强迫我做那些我自己能做,并且该做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需要一种压力。”贷一笔款,给了你一种自然而然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使你不得不放弃首先消费的打算,同时,也改掉你懒散的坏习气,你手里的资金很快周转起来,自觉和不自觉地投入到生意的繁忙之中。

成功的经营者们常常这样说:“借债就是一把双刃的剑,你若小心运用会使你致富,你若不小心,会适得其反。”借债有其不利的一面,但关键要看是什么债。若是消费性借贷,那的确应极力避免。但“投资性借贷”又是另一种情况。事实上,很少有白手起家的富翁不借债的。富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深知借钱、贷款的力量。一个人可能撬起他双手根本无法承担的重量,提起这个原理,令我们不由想起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便可以撬起地球。”

杠杆原理便是利用借贷的款来使一个人的小耕耘变成大收获。杠杆原理和下面四个字有关——别人的钱。不愿借贷别人的钱,不愿负债,那么,只能“保守”地守着摊子,世界上就有这么一个人。

据有关资料刊载: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前任董事长伍德拉是位极保守的金融家。他一生最厌恶负债,经济萧条前夕,他刚好偿清公司的全部贷款。一次,公司里一位财务负责人要以9.75%的利息去借一亿美元的资金来兴建新建筑时,他马上回答说:“撤了他,可口可乐永远不借钱!”他的谨慎战略使可口可乐公司在经济大萧条中免遭灭顶之灾,但也因此产生副作用,使这个公司长期得不到发展,不能进入美国大公司之林。

后来,戈苏塔担任了公司董事长的职务,一改前任的作风,看准方向,大举借款。他接手时,可口可乐公司资本中不到2%是长期债务,从那以后,戈苏塔把长期债务猛增到资本的18%,这种举动使同行们大惊失色。戈苏塔用这些资金来改建可口可乐公司的瓶装设备,并大胆投资于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他说:“要是看准了兼并对象,我并不怕增加公司的债务负担。“这种不怕负债的勇气将可口可乐公司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公司的利润一下子增长20%,股票也开始上涨。”

戈苏塔不怕负债的勇气是来自于看准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决断。他不是滥借贷款,加重公司负担,而是将债款用到生产的关键环节上。这样,暂时的负债会赢得长时间的盈利,最终债务也会彻底清偿。如果畏首畏尾,不敢冒借债的风险,那么企业就会永远失去发展的机会,最终会在公司竞争中失败。对一个公司来说如此,对经营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事实证明,天才的赚钱者了解并能充分利用借贷。世界上许多巨大的财富起始之初都是建立在借贷上的。靠借贷发家是白手起家的经营者的明智之举。记得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在他的剧本《金钱问题》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商业,这是十分简单的事。它就是借用别人的资金!”

事实上讲,大多数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并没多少钱,如果要拿几万几十万去搞一点事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个白手创业者如果真是身无分文,要想起家那就机会渺茫了。做任何生意、办任何实业都以最基本的本钱为起点,所以,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仍处于白手起家的朋友来说,头一件要紧事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去筹集创业所需的基本资金。当然筹资的方法不一而足,但还是奉劝创业者,大胆借贷是筹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美国亿万犹太富翁马克·哈罗德森说:“别人的钱是我成功的钥匙。把别人的钱和别人的努力结合起来,再加上你自己的梦想和一套奇特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你再走上舞台,尽情地指挥你那奇妙的经济管弦乐队。其结果是,在你自己的眼里,富人会认为不过是雕虫小技,或者说不过是借别人的鸡下了个蛋,然而,世人却认为你出奇制胜,大获成功。因为,人们根本没有想到,竟能用别人的钱为自己做买卖赚钱。”

市场经济中,敢于借贷、善于用贷、巧于用贷、会通过别人的钱来发财的创业者,才是高明的经营者。不要让“既无内债,又无外债” 的小本经营的思想理念左右了自己。

犹太商人的变钱之道值得借鉴,“必要的情况下,要敢于借贷、善于用贷,走一条借钱生钱的发财路。”

第三节 空手发大财

《塔木德》指出:“蠢人总是向亲人提出要求,而聪明人总是向银行提出要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懂得资本重要的人总是会借助银行的钱来从事商业,而愚蠢的人只会请求亲戚朋友的怜悯。当然,借用银行的钱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白手创业的人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在银行或私人投资者心目中树立较好的信用,自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有些人巧用妙策,大获成功。

白手起家的犹太富豪阿克森,原是一位律师。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觉得借用银行的钱可以赚大钱。他很快找到一家银行的借贷部经理,说要借一笔钱修缮律师事务所。由于他在银行里人头熟、关系广,因此,当他走出银行大门的时候,手里已经有了1万美元的支票。

阿克森一走出这家银行,紧接着又进了另一家银行。在那里,他存进了刚才借到手的1万美元。这一切总共才花费了1个小时。看看天色还早,阿克森又走进了两家银行,重复了刚才发生的那一幕。这两笔共2万美元的借款利息,用他的存款利息充项,大体上也差不了多少。过了几个月以后,阿克森就把存款取出来还债。此后,阿克森在更多的银行玩弄这种短期借贷和提前还债的把戏,而且数额越来越大。不到一年光景,阿克森的银行信用已经“十足可靠”,凭他的一张签条,就能借出10万美元以上,他用贷来的钱买下了费城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几年之后,阿克森成了费城一家出版公司的大老板,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

对于绝大多数成功的犹太商人而言,他们属于赤手空拳闯天下。毕竟象犹太巨擘洛克菲勒一般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人少之又少。一般人要想在商场中出人头地是非常困难的,他们缺少资金,缺少背景,一切的一切都非常地不利,但很多贫困中出生的犹太商人却在激烈的商场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这不能不叫人佩服。这其中犹太富豪孔菲德就是一例。

孔菲德具有非凡的商业才华。别的人做生意都是从小到大,本利一步步往前滚,最后在自己从事的商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孔菲德则是一个例外。

他不光白手起家,而且是空手道,一分本钱不掏,就成了大富翁。

除了敬业精神之外,他惟一依靠的是经商智慧,这使他从美国杀到欧洲,以股票征服欧洲后又来一个回马枪,杀回美国,入主华尔街。

美国股海“空手道”大师孔菲德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早亡,只能靠勤奋学习去改变现状。

大学毕业后,他漂泊不定地换了很多次工作,他显然是对于人生方面犹豫不决。

1954年,孔菲德告别了费城,只身漂泊到了纽约,找了一份“互助基金”推销员的工作。

互助基金一般由股东提供,股东将这笔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资于股票,这比自己玩股票要保险得多。就个人来说,谁能看透变化莫测、瞬息万变的股市呢?

推销员的佣金是从投资人资金中提取的,因而孔菲德在受训时,他的推销员老师告诉他不管股票行情如何变化,即便是顾客们赔钱,对于推销员来说也并没有什么大关系,只要你多争取一份佣金,这是显而易见的。

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纽约一家投资者计划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孔菲德所有的公司所收购),孔菲德并不想长期做推销员生意。

孔菲德起初是为投资者公司推销股票,然而野心勃勃的他并不甘心于只做一名小小推销员。因此,工作之余,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基金的财务组织和管理。

不久他就发现:互助基金犹如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层推销员,往上是推销主任,再往上是地区和全国性的高级推销员,而高高在上的当然是互助基金的经理们。凡上面的一层都有从其属下的佣金中提成的权力。

孔菲德因此看到了推销员这一领域外更广阔的“天地”。他觉得自己羽翼渐丰,应该冲破现有环境的束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

1955年,经公司允许,孔菲德自费去了巴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政府禁止本国公民购买美国的互助基金股票,以免本国资本以这种方式流向美国。看来向欧洲公民推销股票这条路已行不通了。

经过观察,孔菲德发现了欧洲这个禁区中的“新大陆”——外国的侨民市场。

当时的欧洲各国到处都有美国的驻军、外交人员和商人,他们大部分都在此已居留相当长的时间,因此,都是携眷前往。他们都渐渐地进入了欧洲的经济圈子。这些美侨有很多余钱,他们中有很多人都读到关于华尔街空前缺少资金的报道,而投资于美国股票市场。

而今,孔菲德的出现,正好与侨民的愿望不谋而合,真乃天赐良机。孔菲德经过广泛游说,卖了很多投资者计划公司的股票,为公司和他本人赢得了巨额利润。

孔菲德赢得了声誉,向他投资的人渐渐增多,他想这足以证明在海外存在着一个广大而富足的市场。当然,这种市场就目前而言,还是潜在的,还需要去开拓。至此,孔菲德野心勃勃,他现在已不再满足于从前的投资者计划公司了。

孔菲德注意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垂法斯基金公司。这家公司当时的基金股票销路很好,比投资者计划公司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于是他毅然作出决定,脱离投资者计划公司,加入更有名气的垂法斯公司。

随后,孔菲德写信给垂法斯基金公司,谈论了他发现的欧洲市场情况,并提出了一个快速开发统计报告,要求垂法斯委派他担任欧洲总代理。

这一建议很快送到了垂法斯的高层决策群中,他们反复研究讨论之后,一致认为这项计划对垂法斯的发展非常有利,如果成功就可以扩大经营范围,打开国际市场的局面。于是孔菲德的要求很快就被答应了。

不久,孔菲德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并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简称IOS)。

开始时他自己一个人推销垂法斯股票,然后他招聘了许多推销员,这种安排是互助基金的标准组织方式:孔菲德可以从每一个推销员的每笔交易中提取1/5的佣金。

随着推销员队伍的继续壮大,孔菲德从佣金提成的收入颇高,他已无须亲自去推销了,开始专心于训练新的推销员,健全他的代理机构并开拓更广阔的基金市场。

IOS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到50年代末,它已拥有100个推销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它的推销员队伍壮大到孔菲德一人难以控制的地步。

于是他就一层层地增加中间机构,原来他的推销员被提升为推销主任,他们就有权拥有自己的推销员并从佣金中提成。而当推销主任的推销员太多时,他又设立了次一级的中间机构,自己的地位也上升了一级。

就这样,孔菲德也建立了金字塔般的组织,这回他已距离“金字塔”的塔尖不远了。他一层层地从每一个下属身上提取他应得的那部分佣金。到1960年,孔菲德已净赚100万美元,而他自己从未投入一分一厘的资金,实际上他不是“一本万利”,而是“无本万利”的空手道高手。

孔菲德手中拥有了雄厚的资本,加之公司的声誉越来越高,他成立了他自己的互助基金公司。孔菲德的第一家互助基金,名叫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简称IIT)。

长期以来,孔菲德对他只能向美国公民推销的限制,一直感到气恼。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个国家的政府抱怨IOS的推销员(也许并未得到孔菲德的支持)私下违背这个规定,而大批地将垂法斯的股票,通过银行和以货币交换的方式,卖给非美国公民。孔菲德现在决定要设法使这一限制一国一国地解除。

他去见每一个国家的财政当局,说:“你们现在担心资金流出贵国,对不对?好吧,我告诉你我的做法。我的新基金IIT,将投入一部分资金,购买贵国企业股票,但你们要准许我向贵国人民推销基金股票,作为交换条件。”

他一国接一国地说服了对手。他就是这样一步步地使自己从推销员、推销主任、超级推销员,到了老板的地位,登上了互助基金的“金字塔”塔尖,他的财源滚滚而来。

孔菲德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默默无闻,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他脱颖而出,一下子成了美国股票巨星并富裕得令人难以置信。在他走运的那几年,曾令世人刮目相看,一跃成为全美头号新闻人物。

谁说白手不能起家?犹太富豪孔菲德以自己传奇般的经历向世人展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致富路。

犹太商人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商人,其最让世界折服的是他们惊人的富有和奇异的赚钱能力。犹太人是个谜一般的民族,他们是世界上的少数人,但是却掌握了世界上庞大的资产;他们遭受了千年的凌辱,备受打击,四处流浪,却惊人富有。他们特立独行,思考诡秘,让世人觉得神秘莫测;他们没有什么资本,但是却始终处于金钱的顶峰。

犹太人图德拉原是委内瑞拉的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他从一位朋友处打听到阿根廷需要购买2000万美元的丁烷,并且知道阿根廷的牛肉过剩。

图德拉灵机一动,他飞到西班牙,那里的造船厂正为没有订货发愁,他告诉西班牙人:“如果你们向我买2000万美元的牛肉,我就在你们的造船厂定购一艘2000万美元的超级油轮。”西班牙人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议。这样,他就把阿根廷的牛肉转手卖给了西班牙。

此后,图德拉又找到一家石油公司,以购买对方2000万美元的丁烷为交换条件,让石油公司租用他在西班牙建造的超级油轮。

结果,图德拉不费1美分就做成了这笔生意。

不管是什么投资商或是生意人,总希望投入越少,收益最多。但利益场中的双方总是矛盾着的,谁也不想平白无故地将利益拱手让人。这时,倘若你能利用彼此之间的需求去平衡这种矛盾,巧妙地找到了这种需求的结合点后,你便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有时甚至还可以什么都不用付出,就能获利无穷。由此看来,白手发财绝对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四节 让对方为自己谋利

犹太商人尊奉一种“使彼知己”的财富哲学,其主要的目的,还在于让对方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这种精明的处世方式,能最有力地调动对方。

古时候,耶路撒冷的一个犹太人外出旅行,途中病倒在旅馆里,当他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没有希望时,便将后事托给了旅馆主人,并请求他说:

“我快要死了,如果有知道我死而从耶路撒冷赶来的人,就请把我的这些东西转交给他。但是,不要告诉他我在哪家旅馆。”

说完,这个人就死了,旅馆主人按照犹太人的礼仪埋葬了他,同时向镇上的人发表这个旅人的死讯和遗言,让大家遵守这个犹太人的遗言即不要将他住的旅馆告诉来找他的人。

他的儿子在耶路撒冷听到父亲的死讯后,立刻赶到父亲死亡的那个城镇。他不知道父亲死在哪一家旅馆里,也没有人愿意告诉他,所以,他只好自己寻找。

这时,刚好有个卖柴人挑着一担木柴经过,儿子便叫住卖柴人,买下木柴后,吩咐卖柴人直接送他到有个耶路撒冷来的旅人死在那里的旅馆去。然后,他便尾随着卖柴人,来到了那家旅馆。

旅馆主人对卖柴人说:“我没有买你的木柴啊?”

卖柴人回答说:“不,我身后的那个人买下了这木柴,他要我送到这里来。”

通过一笔木柴交易,他把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成交的条件,让卖柴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帮助他解决了难题。

从根本上来说,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尤其在上述年轻人同卖柴人和旅馆主人这样非亲非故的关系中。其他考虑包括道德考虑也是需要的,但真能击中要害,调动对方的,惟有利益。

只有他人的利益同你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一起的时候,他人才可以像为他自己谋利或避害一样,为你着想,因为这一着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努力,可以同时带来其自身利害的相应变动。让利益出面比空口说教有力量得多。在犹太商业文化中,犹太人也同样将这种让对方为自己着想的哲学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所以,与人相处或调动对方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人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犹太人加利曾为一个贫穷的犹太教区写信给伦贝格市一位有钱的煤商,请他为了慈善的目的赠送几车皮煤来。

商人回信说:“我们不会给你们白送东西。不过,我们可以半价卖给你们50车皮煤。”

该教区表示同意先要25车皮煤。交货3个月后,他们既没付钱也没买煤。

不久,煤商寄出一封措辞强硬的催款书,没几天,他收到了加利的回信:

“……您的催款书我们无法理解,您答应卖给我们50车皮煤减掉一半,25车皮煤正好等于您减去的价钱。这25车皮煤我们要了,那25车皮煤我们不要了。”

煤商愤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他在高呼上当的同时,却又不得不佩服加利教区犹太人的聪明。

在这其中,加利既没耍赖,又没搞骗术,他仅仅用这个口头协议的不确定性的利益,就气定神闲地坐在家里等人“送”来25车皮煤。这就是犹太人的赚钱高招。犹太人爱钱,但从来不隐瞒自己爱钱的天性。所以世人在指责其嗜钱如命、贪婪成性的同时,又深深折服于犹太人在钱前面的坦荡无邪。只要认为是可行的赚法,犹太人就一定要赚,赚钱天然合理,赚回钱才算真的聪明。这就是犹太人的经商智慧的高超之处。

巧干加实干是犹太人经商中的秘诀之一,借势打出自己的品牌是他们惯用的手段,以此来营造强大的声势。

下面举的例子,是在犹太人“借势经商”生意经影响下的一个成功个案:

在德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却有一家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阿迪达斯公司。这个小镇只有1.7万人,而这家公司却有4万名职工,分布在全世界40个国家的子公司中,这家公司经营各种体育用品,但是传统的、最主要的产品是足球鞋,每年各公司总共生产25万双足球鞋。

70多年前,阿迪·达斯勒兄弟俩在母亲的洗衣房里开始了制鞋业,他们边制边卖,销路看好,兄弟俩重视质量,不断地在款式上创新,他们不厌其烦地量下顾客的脚的尺寸、形状,然后制鞋,于是每一双鞋都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由于种种有利于顾客的经营方式,使他们的家庭制鞋作坊发展很快,没几年时间就扩展成一家中型制鞋厂。

1936年的奥运会来临之前,阿迪·达斯勒兄弟发明了短跑运动员用的钉子鞋。他又派人打探参赛运动员情况,当得知美国短跑名将欧文斯很有希望夺冠的消息后,便无偿地将钉子鞋送给欧文斯试穿,后来欧文斯不负众望,果然在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于是欧文斯穿的钉子鞋一举成名,阿迪鞋厂的新产品成了国内外的畅销货,阿迪鞋厂也就变成了阿迪公司。

用体育明星来创牌子的方法太妙了!此后,老阿迪屡屡使用这种手法,不久老阿迪又发明了可以更换鞋底的足球鞋,并把新产品无偿送给德国足球队。1954年,世界杯足球赛在瑞士举行,不巧,比赛前下了一场雨,赛场上尽是泥泞,匈牙利队员在场上踉踉跄跄,穿着“阿迪达斯”的联邦德国队却健步如飞,并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至此,“阿迪达斯”名震海内外。

阿迪·达斯勒兄弟的成功是与他们的出色的服务分不开的。在赛场上,阿迪达斯公司总是派职员在那儿为运动员服务。只要哪位运动员感到鞋子不舒适,阿迪达斯公司的人马上就为他解决问题。在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上,有一位德国主力队员的腿腱受伤,阿迪达斯公司连夜为他赶制了一双特制球鞋,才使他能够重上球场。有一次在西班牙世界足球赛上,有一位前苏联足球队员穿的鞋子不合脚,公司的派员马上描下他的脚样,立即坐飞机回公司,连夜为这位前苏联足球队员赶制了一双合脚的鞋子。由于阿迪达斯公司的出色服务,使它赢得了广阔的市场。

可见,创新款式、抓质量只是一个方面,而销售方式出色才是关键。为了公司的声势,阿迪达斯公司利用犹太的“借势变钱术”,将商品的2%-6%拿出来作馈赠,他们不遗余力找运动尖子穿上阿迪达斯公司的鞋。运动员在大赛中穿着“阿迪达斯”做活广告,比花钱做任何电视广告都更为有效。对于体育明星,阿迪达斯公司常常慷慨赞助。通过努力,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上,有124名金牌得主穿着“阿迪达斯”鞋。在这之后的西班牙世界杯大赛中,运动场上所有的人员有四分之三是全身披挂“阿迪达斯”为品牌的商品。

可以说,出色的赞助艺术,使“阿迪达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这就是犹太人一贯提倡的经商原则:让别人来为自己赚钱。

生活中,我们可能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选择比较敏感,犹太商人则认为,不要怕别人来借你的钱,只要借钱有助于成功,就可以变出更多的钱。先看以下问题:

“想借钱给别人的人”多,还是想“想借钱的人”人多呢,犹太商人会告诉你“想借钱给别人的人”多。而在其他的人看来可能是“想借钱的人”多,与犹太商人形成明显不同。犹太商人喜欢开银行,尤其是开投资银行、发行股票等的原因,就是看准了大多数人“想借钱给别人”的愿望,借给他人的钱来发财。

再如,借钱不还,是债务人急呢,还是债权人着急?一般人都以为债务人害怕凶神恶煞般的债权人上门催讨而着急。犹太商人却全然相反地认为,是债权人更着急。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

雅可夫借给亚瑟500美元。明天就到期了,但亚瑟身上连1美元都没有。雅可夫三天前就不停地提醒亚瑟,还有多少天就该还钱了。“到明天,雅可夫一定会来要钱。”想到这里,亚瑟坐卧不宁,根本就睡不着,在房里一个劲地走来走去,像铁笼里的野兽一样。

“你为什么还不睡觉?”妻子问他。

“我向雅可夫借了钱,明天上午非得还不可。”

“你身上有钱吗?”

“我连一个子儿都没有呢。”

“既然这样,你就睡觉吧。整夜睡不着的,应该是雅可夫而不是你。”

亚瑟妻子的话,实际上也就是代表了犹太商人的一般看法。

债务人到身上一个子儿都没有的地步时,确实没有什么可怕的了。钱,已经用过了,也已经用完了,这本身就不冤枉了,而且用的还是别人的钱,一点没有吃亏。讨债人再凶,对一个子儿也没有的债务人也凶不到哪里去,因为犹太商人没有要人拿命来抵债的习惯。这种说法太不上算了,拿了别人一条对我毫无价值的命,却勾销了一笔债务,这划不来。即使打官司,这钱是否能要来还是个问题,又要支付费用与时间。所以,债务关系一旦形成,债权人就处在某种被动地位之上,时时担心着钱要不回来。哪一天得知债务人已经破产,最犯愁的自然是他们。

正因为这个道理,金融界里有一个心照不宣的规矩,就是借钱贷款最难争取的是第一笔,这个时候,银行要再三思考,斟酌是否以后会为这个债务人“犯愁”。一旦建立债务关系,企业一旦出现运转不妙,银行就不得不使劲地贷款给企业让它能有转机。不为什么,为的只是收回第一笔贷款本利。

人既喜欢借钱给别人,又有借出去的钱难以收回的担忧,这始终是借贷关系中的难题。对大笔贷款当然可以采取抵押实物,但日常往来中的贷款,都以抵押方式办理并不现实。现实生活中,最狡猾的是诈骗犯,就是专门在这类不大不小的贷款上耗尽心思,让你白扔有些心疼,办交涉、打官司又有些杀鸡用牛刀之嫌,因此就左右为难。

因而,金融界对借贷的第一笔款慎而又慎,一旦形成债务关系,企业效益将成为银行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否则银行就要连本带利赔进去了。不过犹太商人最讲信用,而且精于经营。

第五节 靠眼光致富

在当今世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包括时间、知识、信息甚至新鲜的空气、干净的天然水。在犹太人看来,商品就是可以通过交易为他们带来利润的任何东西。国籍,这个对大多数人而言多少带有历史和民族认同的东西,在犹太人看来,也不过是一个特殊的商品罢了。通过购买对他们赚钱有利的国籍,他们就可以合法的,堂而皇之地多赚钱。

犹太商人罗恩斯坦就是一个典型的靠国籍致富的人。

罗恩斯坦的国籍是列支敦士登,但他并非生来就是列支敦士登的国民,他的列支敦士登国籍是用钱买来的。他为什么要买此国籍呢?

列支敦士登是处于奥地利和瑞士交界处的一个极小的国家,人口只有1.9万,面积157平方公里,这个小国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税金特别低。这一特征对外国商人有极大的吸引力,引起各国商人们的注意。为了赚钱,该国出售国籍,定价70万美元,获取该国国籍后,无论有多少收入,只要每年缴纳1万美元税款就行了(不分贫富)。

因而,列支敦士登便成为世界各国有钱人向往的理想国家,他们极想购买该国的国籍,然而,一个小国容纳不下太多的人,所以想买到该国国籍也并不容易。

但是,这难不倒机灵的犹太商人。罗恩斯坦就是购买到列支敦士登国籍的犹太商人之一。他把总公司设在列支敦士登,办公室却设在纽约。在美国赚钱,却不用交纳美国的各种名目繁杂的税款,只要一年向列支敦士登交纳1万美元就足够了。他是个合法逃税者,减少税金,获取更大利润。

罗恩斯坦经营的是“收据公司”,靠收据的买卖,可赚取10%的利润,在他们办公室里,只有他和他的女打字员两人,打字员每天的工作,是打好发给世界各地服饰用具厂商的申请书和收据,他的公司实质上是斯瓦罗斯基公司的代销公司,他本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代销商。提及斯瓦罗斯基公司,便想起罗恩斯坦致富的本钱——美国国籍,下面是罗恩斯坦的一段故事:

达尼尔·斯瓦罗斯基家是奥国的名门,他们的公司世世代代都生产玻璃制假钻石的服饰用品。精明的罗恩斯坦最初便看准了这家公司。只是时机未到,他只好静静地耐心等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瓦罗斯基的公司,因在大战期间迫于德军的威力而不得不为其制造望远镜,故法军决定将其接收,当时是美国人的罗恩斯坦获知情况后,立即与达尼尔·斯瓦罗斯基家进行交涉:

“我可以和法军交涉,不接收你的公司,交涉成功后,请将贵公司的代销权让给我,直到我死为止,阁下意思如何?”

斯瓦罗斯基家对于犹太人如此精明的条件十分反感,大发雷霆。但经冷静考虑后,为了自身的利益,只好委曲求全,以保住公司的巨大利益而全部接受了他的条件。

对法国军方,他充分利用美国是个强国的威力,震住了法军。在斯瓦罗斯基斯接受他的条件后,他马上前往法军司令部,郑重提出申请:

“我是美国人罗恩斯坦,从今天起斯瓦罗斯基的公司,已变成我的财产,请法军不要予以接收。”

法军哑然,因为罗恩斯坦已经是斯瓦罗斯基的公司主人,即此公司的财产属于美国人。法军无可奈何,不得不接受罗恩斯坦的申请,放弃了接收的念头。美国人的公司法国是不敢接受的,因为他们惹不起美国。

以后,罗恩斯坦未花1美分,便设立了斯瓦罗斯基公司的“代销公司”,大把地赚取钞票。真可谓是不沾手便能赚大钱的干将。

罗恩斯坦的致富,是国籍帮了他的大忙,以美国国籍作为发家的本钱,再靠列支敦士登国的国籍逃避大量税收,赚取大钱!

犹太商人巧妙用国籍的本领与他们2000多年饱受歧视,屡遭迫害的流浪漂泊生活不无关系,他们没有自己的家园,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正情感和文化意义上的国家。所谓的居住国国籍,也不过是他们借以获取一国公民正常拥有的权利的手段之一种罢了。因此,国家不过是一个外在化的手段和工具,那么,利用这个工具来为自己谋取更好的生活,来为自己赚取更多的钞票就自然而然了。

在千差万别的各个地方,有的地方犹太人可以被接受,他们便可以在那里生存发展下去,并可扎下根来施展才华;而在另一些地方,当地的政府对犹太人充满了敌视与仇恨,在那里,犹太人备受歧视和迫害,甚至财产也遭掠夺,在这种地方,犹太人只能逃走,另觅他乡;还有一些地方是经商的天堂,还有一些地方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在所有的这些地方,都留着犹太人或深或浅的脚迹。在这些环境和条件各异的地方,选定何处作为立足点,又选定何处作为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犹太人早已有了自己的经验和本能。而作为商人,天生的商业基因使得他们嗅到了任何可以生财,赚钱的途径。利用国籍来赚钱,自然成了犹太人的生意经。

此外,作为商人,就要有敏锐的眼光,可以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不要只看眼前的几步,那样的人永远只能跟在人们后边,赔钱是肯定的。

“纵观历史,预测人类的行为显然比预测天气更为容易。”

智者切面包时,估算十次方才动刀;倘若换成愚者,即使切了十下也不会估算一下。当我们邻居的屋子起火时,你得留心一下自己的屋子了。

犹太商人会赚钱。赚钱,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就是轻而易举。其实如果你抛开这些神奇的传说,认真地看看犹太人的发财秘诀,你就知道原因是什么了。

我们来看看北美宣传奇才犹太人哈利小的时候是怎样在寒冷的冬天把饮料卖掉的吧!

哈利十五六岁时,在一家马戏团做童工,负责在场内叫卖小食品。但天气寒冷,观看的人不多,买东西吃的人更少,尤其是饮料,几乎没有人问津。小哈利就想:为什么饮料没有人要呢?是人们不需要呀,但是怎么让人们在冷天也需要饮料呢?

他脑瓜一转,有了!于是,他大声喊:“来看马戏,谁买一张票就免费的送您一包好吃的花生喽!”还有这样的好事?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人越来越多。人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这些花生,这些花生比平常的花生好吃,不过越吃越有点口渴,原来是这些花生被撒上了一些盐,不过,既然花生是免费的,而且又这么好吃。那就继续吃吧,但要有点饮料解渴才可以呀。小哈利乘机推销他的饮料,口干舌燥的人们顾不得那么多了,纷纷慷慨解囊,购买小哈利的饮料,这下,小哈利一天卖出去的饮料居然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销售量。

其实,看起来神奇的妙计,如果你分析一下,小哈利不过是善于谋划,比别人多看到几步而已。我们来看看小哈利的这几步是怎么走的:

第一步:要想卖出去饮料,在冬天似乎不太可能,那就必须借助什么东西,借助其他东西作为中转,来间接的实现自己的意图,于是,看看手里的东西,就是花生了。第二步把花生全部撒上一点盐,这样花生就变咸了,咸花生的味道不仅香了,更重要的是,借助咸花生,他可以卖掉自己的饮料了。第三步,把咸花生和票捆绑在一起,免费地赠送给来看马戏的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吸引那些贪图便宜的人们前来,为更多的推销自己的饮料做好顾客数量上的基础。

其实,多看几步,不过是要多多地思考,多想几个可能性而已。由此可见,多多地想,多几个谋划,做好各种准备,事先多方面地计划,把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尽量利用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想办法克服对自己不利的一方面,促进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一个东西总是两面的,有利的方面也不总是有利的,不利的方面也不总是坏的,如果你利用得当,它就是有用的。任何的不利和有利都是站在某个角度来说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犹太人富翁洛克菲勒是怎么运用这些高招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决定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组织——联合国。这个总部得建在繁华的城市里才好,可是在任何一座繁华城市里购买建立庞大楼宇的土地都是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的,而刚刚起步的联合国总部的资金极为有限,各国首脑为此事不停地商量来商量去。这个时候,洛克菲勒家族听说了这件事,他们立刻宣布,愿意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并且无条件地捐赠给联合国。人们不禁惊讶了,掏这么大的价钱买土地免费给联合国能有什么好处?洛克菲勒家族这么做简直是头脑发晕了!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当洛克菲勒家族在买下土地捐赠给联合国的时候,也买下了与这块土地毗连的全部土地。等到联合国大楼建起来后,四周的地价立即飙升起来。现在,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洛克菲勒家族凭借毗连联合国的土地获得了多少个870万美元。

当人们明白过来的时候,洛克菲勒家族已经赚得盆满钵溢了。这就是大亨的做法,他们的头一两步棋,我们通常是猜不到他的用意何在的,他的真实意图总是在事情快有了结局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可是这已经是事情的结局了。

比别人多看几步就决定了你是否可以发财,你能想到未来的发展情况有多远,那你的成功就有多远。

犹太巨富吉威特,他具有一种近似天才的远见。当一件事尚未来临,他便能预见它将在何时发生。这个先见之明,可以说也是他的事业成功的关键。自从1930年以来,吉威特对每10年来临一次的时代新浪潮,都能十分准确地把握并抓住。而且把它联系在自己的事业上,使自己成功。

30年代:在这个不景气的年代(经济危机),大多数的土木建筑业者都无事可做,但吉威特却预见公共投资不久将复苏,于是尽力去做事前的准备。

40年代:预见有关防御方面的工程,尤其是空军基地的建筑将增多。

50年代:预见高速公路以及飞弹基地建筑时代将来临。

60年代:预见都市交通网将有大的发展。

如此这般,吉威特每次都把因时代潮流而带来建设需要,在事先就把握住了。他的这种先见之明,奠定了今日吉威特王国的基础。

想必大家都知道下棋吧,下棋过程中,我们把仅仅看到一两步棋路的人称作“初级棋师”;把那些想到三四步棋路的人称作“中级棋师”;但是把那些能够估算到五六步以上棋路的人誉为“高级棋师”。高手们的头一二步棋,人们常常琢磨不透他们的用意。以下棋比喻经商。商战中的高手常常是这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商人。

如果你也是一个经商的人,那你是一个商人,那么你在筹划大事情的时候,应该问问自己:我会想到第几步?

第六节 拥有富人的气息

如果你经常接触富人,就有机会当富人。拥有一个富人的思维,向富有的人学习他们的经验,和他们靠拢,你会得到很多启示和发财的机会;而如果你在穷人堆里,你除了学会怎么样节俭之外,是什么都得不到的。

穷人的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钱,而是他们根本就缺乏一个赚钱的头脑。富人的富有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现在手里拥有大量的财富,而是他们从根本上就有一个赚取财富的头脑。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财富和头脑的关系:

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穷人在一起,那个穷人见富人生活是那么的舒适和惬意,于是穷人对富人说:“我愿意在您的家里给您干活三年,我不要工资,但是你要让我吃饱饭,并且有地方让我睡觉。”富人觉得这真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应了这个穷人的请求。三年后,服务期满,穷人离开了富人的家,不知去向何方。

十年又过去了,昔日的那个穷人已经变得非常地富有了,而以前的那个富人相比之下,就显得很寒酸。于是富人向昔日的穷人请求:愿意出10万美元买他这么富有的经验。昔日的那个穷人听了哈哈大笑:“过去我是用从你那学到的经验赚取了金钱,而今你又用金钱买我的经验呀。”

原来的那个穷人用了三年时间学到了经验。于是他获取了很多财富,变得比那个富人还富有,那个富人也明白了这个穷人比他富有的原因是因为穷人的经验已经比他多了。为了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他只好掏钱购买原来的那个穷人的经验。

要想富有,就必须学习富人。只有先去学习,你才会得到他们富有的经验。

在19世纪的时候,一些德国犹太移民来到美国。他们资金微薄,也没有什么技能,他们不得不四处沿街叫卖,依靠小本经营。来到北美的移民平均每人身上带了15美元,而犹太人身上却只有9美元。即使最为富有的一群犹太人也不过只有30美元。

一个观察家描绘犹太商人当年起家的状况时说:“一个装备齐全的叫卖小贩,需要10美元的总投资:5美元办一个执照,1美元买一个篮子,剩下的钱用来买货。为数不多的人往往为了逃避第一笔开销而尽量地压缩最后一笔支出。”可以想象犹太商人当年的窘困之状。

在不过两三年的时间里,许多犹太人的家庭就从难民变成了富有的中产阶级。到了后来,这里面竟然产生了后来富甲一方、声明远扬的戈德曼、古根海默、莱曼、洛布、萨克斯和库恩等犹太巨富。到20世纪的中期,莱曼、沃特海姆、罗森杰尔德、洛温斯坦、斯特劳斯等家族已经在北美称雄了一个世纪。他们是依靠自己“推小车起家”或“脚板起家”的,这些成为了犹太商人的自豪和骄傲。

犹太商人特奥的母亲不幸辞世,给他和哥哥卡尔留下的是一个可怜的零售店。微薄的资金,简陋的小店,靠着出售的一些罐头和汽水之类的食品,一年节余下来,收入微乎其微。

他们不甘心这种穷困的状况,一直探索发财的机会,卡尔问弟弟:“为什么同样的商店,有的人赚钱,有的人赔钱呢?”特奥回答说:“我觉得是经营有问题,如果经营得好,小本生意也可以赚钱的。”

“可是经营的诀窍在哪里呢?”

于是决定到大街小巷去看看,一天他们来到一家“消费商店”,这家店铺顾客盈门、生意红火。

这引起了兄弟两人的注意,他们走到商店的旁边,看到门外有一张醒目的红色告示写道:“凡来本店购物的顾客,请把发票保存起来,到年终可凭发票免费购买发票款额3%的免费商品。”

他们把这份告示看了几遍后,终于明白这家店铺生意兴隆的原因了。原来顾客就是要贪图那年终3%的免费购物。他们一下子兴奋了起来。

他们回到自己的店铺,立即贴上了醒目的告示“本店从即日起,全部商品让利3%,并保证我们的商品是全市最低价,如达不到全市最低价,可到本店找回差价,并有奖励”。

原来他们不仅借鉴了那个商品让利3%的做法,还提出了现款交易就可以让利3%,加上全市最低价的攻势,自然他们的店铺很快就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他们的阿尔迪商店出现了购物狂潮,借这个机会,阿尔迪商店在市里发展了十几个店铺,占据了几条主要的街道。

此后,凭借这种“偷”来的经营原则,他们兄弟的店铺迅速扩大,南到阿尔卑斯山,北到弗伦斯堡,到处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阿尔迪”商店。由此可见,如果不是他们当初学习别人并加以利用和发挥,阿尔迪商店是不会发展这么快的。

财富是靠脑袋的,犹太人说,你的价值是脑袋,而不是手。他们是怎样做的,他们就是依靠脑袋发财的,而其他民族的人则是靠手。犹太人在经商的时候显得很轻松,他们其实都是在思考问题。

“钞票有的是,遗憾的是你的口袋太小了。如果你的思维足够开阔,那你的钱包就会随之增大了。”

犹太教士们也这样说:“无知的人不能成为圣人,不能进入天堂,只关注世俗事务,喜爱钱财的人,只是平凡的人。”

犹太人是怎样运用智慧的,又获得怎样的价值呢?原来犹太人的生意是极为精明的,他们用自己聪明的头脑构筑了一个个绝妙的想法而赚了钱。

这就是犹太人的商业原则:作为商人,他的任务就是想办法制订好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商业计划,剩下的事情就让别人去摆弄,自己等着赚钱就可以了。

这样的做法才是一个商人的作为,体现了商人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工作才是商人富有价值的工作。那么,这种工作的价值又是怎样来衡量的呢?

《塔木德》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位国王拥有一大片葡萄园,雇了许多工人来照管,其中有一位工人能力特别的强,技艺超群。于是国王让他来管理这片园子。

有一天,这位国王来到葡萄园散步,就让他陪同。这天工作完后,工人们排起长队领取工资,几乎所有人的工资都相同,但是当这位看管园子的人领取工资的时候,却遭到了大家的抗议和议论。他们认为这位工人只干了两个小时的活,其他的时间都在陪国王到处闲逛,所以不能领取与别人等同的工资。

国王说话了:“我派他来是因为他熟悉你们的工作,来看管你们的。今天他虽然只干了两个小时的活,但是他走的时候,你们仍然按他给你们的规定完成了任务,他的两个小时就干完了你们一天才完成的工作量,所以他的工资和以前一样。”

工作成就不能以工作时间来计算,也不是按他干了多少活来计算,而是应该以他实际工作所获得的有效的劳动成果的多少来计算。想办法提高你的工作业绩,才是真正有效的赚钱办法。

犹太人在他们历史的早期就已经这样做了。在1910年,大量犹太人进入北美,开始的时候,他们和一起移民来的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一样,都是从事最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每10个人里有8个是体力工人,但是不久他们就都不干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于犹太人来说,开始他们从事这些出卖体力的职业是由于遭受歧视,缺乏机会才不得不这么做,当他们有了基本的生存保证,就不再这样做了。这些工作报酬低微,但是付出的辛苦又很多,工作还很不稳定,尤其是这些工作会降低人的身份,让人没有成就感,这是不符合犹太人的追求的。

于是,他们依靠自己良好的教育背景纷纷去找那些体面、薪水报酬高、工作也富有刺激、有油水可捞的工作。过了几十年,他们中有不少人成为了百万富翁。著名的罗斯查尔德家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闻名的。到了后来,这10个犹太人里就只有2个是蓝领工人了,其他的人都变成了有产阶级了。这些犹太人大都已经处于贸易的主干道附近,在大家瞩目的权力视野之内,在人们的眼睛里,每一个犹太人都成了重要的人物。当年在路易斯安那、纽约和俄勒冈犹太人的几个农业定居点,都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小部分定居点都是用来搞乌托邦实验的。而那些其他民族的人还是不得不继续卖力地挥动他们的锄头,汗流浃背地工作,以求每日的餐饭。

这就是两种不同的观念造成的不同命运:前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变得富有,后者则依旧靠出卖体力来生活,他们的一生也不得不继续他们祖先悲惨辛苦的被奴役的生活。

可以看出,财富绝对是靠智慧的大脑得来的,那种传统的依靠体力是不会得到大量财富的。即使是传说中的那些大力士在今天也顶多是维持自己的生计罢了。在今天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年代,富有智慧的人们注定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