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即席性演讲的技巧

书名:
口才的魅力
作者:
[美]卡内基
本章字数:
5752
更新时间:
2020-07-30 15:57:08

前不久,有一家制药公司举行新实验室落成典礼。在典礼上,公司研究处处长的六名下属都发表了演说,介绍了他们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正在进行的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项目包括抵抗传染性疾病的新疫苗、对抗过滤性病毒的新抗生素、缓解紧张的新镇静剂。他们一般都会先在动物的身上进行试验,然后才会在人的身上进行试验,而这些试验的结果都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参加这次聚会的包括一些商业界的领袖和政府官员,其中的一位官员对研究处的处长说:“你的下属简直就是魔术师,他们的工作实在是太神奇了。但是为什么你不上去作演讲呢?”

这位处长黯然神伤地说:“我只是敢对着我的脚讲话,而不敢面对听众讲话。”

但是后来,大会主席的一番话让这位处长吃了一惊,因为主席说:“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研究处处长讲话,我知道他不喜欢太正式的演说,那么现在就请处长为我们简单地说几句话吧。”

处长听后慢慢地站了起来,很费劲地从嘴里挤出了几句话。最后,他为没有能够很仔细地解说而向大家道歉,这也就是他在台上所说的全部内容。

虽然在自己的行业中处长算是出类拔萃的人才,但是当他呆呆地站在台上时,他却与普通人一样,显得有些迷茫、笨拙。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难的,他还可以学会即席演讲嘛。在我的训练班中,我还没有发现哪个学生学不会这一招的。因为他们刚开始的时候就拥有处长所没有的、坚决而勇敢地战胜失败的态度。然后,就需要具备一种毫不动摇的意志,可以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坚决地讲出来。

你大概会说:“如果之前做到充分准备并做好练习,那么就没有什么难的了,但要是在意料之外发表即席讲话,那我就真的不知所措了。”

其实,在情况紧急的时候整理思路并发表的讲话,要比经过长期准备后发表的演说更加重要。由于现在快节奏的商业需要,以及人们口头沟通自由随意性的增加,使这种即席性的发言能力必不可少。我们需要快速地组织自己的思想,并能够编造出流畅的词句。就像许多影响着今天工业和政府的决策,都不是一个人拟定的,而都是很多人在会议上当场发言、研究商定的。在会议上每个人都可以发言,但在这样的场合下,你的言语就必须强劲有力,这样才能在会议上产生影响。这也正是即席性演讲必须要突出以及要发挥效果的原因。

如何进行临场发挥的演讲

凡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普通人,都能够发表让人容易接受、有时还很精彩的即席性演讲。我们有办法帮助你在突然被人邀请讲几句话的时候,能够很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一场质量较高的演讲。方法之一就是采用一些著名演员曾使用过的一种方法。

很多年以前,道格拉斯·费班克在为《美国杂志》写的一篇文章中介绍了一种益智类的游戏。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几乎每个晚上都会和查理·卓别林、玛丽·皮克福玩这种游戏。其实,它不单单是一个游戏,里面还包括了演讲技术中最困难的一个练习内容———站立思考。按照费班克所写,这个游戏是这样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各自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一个题目,将纸条折好后,都混到一起。当有人抽出题目后,就要马上站起来,对于这个题目,说上一分钟。当然同一个题目不要使用两次以上。有一天晚上,我被要求必须谈‘灯罩’。假如你认为这个很容易,那你就不妨试一试。不过,当晚我好歹算是过了关。

但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玩这个游戏,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敏捷多了,面对五花八门的题目,我们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更有用的是,我们具备了根据不同的题目在瞬间就能够收集自己的知识和思想能力,我们也学会了怎样站着思考。”

我经常让我训练班里的学员站起来即席演讲。因为经验告诉我,这样的训练有两个作用:一是能够增强学员的信心,相信自己可以站着思考;二是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他们在作有准备的演讲时,更加信心十足。

但是他们也都清楚,哪怕是作有准备的演讲,大脑中有时也会突然出现一片空白,但是只要他们有了即席演讲的基础,就可以重新回到原来的话题上,条理清楚地接着说下去。

所以,我们经常会这样通知学员:“今晚我们要进行不同题目的演讲练习,而具体的演讲题目,只有当你们站起来的时候,才会知道。预祝大家好运!”

对于这种训练的结果通常是这样的:会计师得知自己的演讲题目是如何做广告,而广告推销员要谈论财务款项问题;老师要讨论的内容是银行业务,而银行家的演讲题目却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员工要针对生产问题发表演讲,而生产方面的专家却要探讨运输的问题。

他们是否会因为感到有些困难而最终放弃呢?答案是: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看作是这方面的权威,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将题目与他们所熟悉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当他们刚开始尝试着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也许在表达上讲的还不是很好,但是他们有勇气站起来,并且敢于张开嘴讲话。有一些人这样做的时候会觉得很简单,相反有一些人就感觉有些困难。不过总的来说大家都把它看成是一种兴奋和刺激,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竟然能够具备并运用这些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能力。

我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能够运用他们的意志与信心不断地尝试与体验。这样他们最终就会感觉它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即席演讲的联结技巧,是我们所教授的另一个方法。它也是我们训练班中一个具有刺激性特点的方法。我们会让一个学员用他所能想象到的最奇妙的方式开始讲述一个故事,比如说:“几天前,当我正驾驶直升飞机在天空飞行的时候,突然有一大群飞碟向我飞来,我被迫下降,但在这些飞碟当中,竟有一个小人开始向我开火。我……”

这时,铃声突然响了起来,这个学员的时间到了。接下来我们会让另一个学员接着往下说,当然必须要把这个故事接下去。等到所有人都讲完之后,这个故事地结束地点也许是在火星的运河边,也许是在国会的大厅里。

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即席演讲的技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很多类似这样的练习,那么当他必须在众人面前发表演讲时,就能轻车熟路的应对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

满怀信心地面对

当在你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被别人邀请作一场即席演讲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他们都会希望你能够在你所熟知的领域内发表一些看法。所以你目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有勇气面对这种情况,并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清晰,想好你要说些什么。那么现在就有一个能够让你逐渐掌握其中奥秘的好方法,那就是,我们在演讲之前先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当你出席会议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假如有人邀请我站起来讲话,那么我应该说点什么呢?说哪方面的内容最合适呢?我应该怎样措辞来表达我对所谈论问题的态度呢?”

对于即席演讲,我对大家的第一个忠告是:要在心理上做好随时都有可能被人邀请进行即席演讲的准备。

当你有了这样的准备以后,你就需要进行不断地思考。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思考了。不过我也相信,哪怕是有“即席演讲家”美誉的人也都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进行思考后才能够做好演讲准备的。他应该像飞行员那样,随时随地地向自己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在一些突发的状况下能够做出冷静而精确的反应。能够成为一位令人瞩目的即席演讲家,也是由于他经过了无数次的演讲之后,才使自己的思维、知识等演讲方面的事情准备就绪。其实,这样的演讲不能算是真正的“即席演讲”,因为它是平时就准备好了的演讲!

既然演讲的题目是已知的,那么剩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清楚地知道怎样组织演讲材料,使它们适合演讲的时间、场合。作即席演讲的时间一般都不会太长,因此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演讲的场合了。在开始演讲的时候,你不必因为没有做好准备而道歉,因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你只要尽快地进入题目,迅速思考你要谈论的内容就好。如果你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一定要听听下面的忠告。

用事例强调重点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给出了三个理由,它们分别是:

———从考虑下一句要说些什么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因为经验是很容易复述的,对于即席演讲也是这样。

———举例说明可以帮助你逐渐进入演讲状态。刚开始演讲时的紧张情绪会慢慢消失,这样你就会将自己的题材渐渐酝酿成熟。

———举例说明可以使听众立即被你吸引,因为事例是你能够立刻抓住听众注意力的最佳良方。

如果听众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你讲述充满人情味的故事,那么你就会在演讲开始后的极短时间内,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对自己的能力有更近一步的肯定———这一点也是你在演讲时十分需要的东西。善于吸引别人注意力的人都很清楚:沟通是双方的一种互动过程。当他注意到听众所做出的接受他观点的反应时,他就会像充满电流一般,与听众进行交流,同时他还感受到了一种挑战,从而会竭尽全力地做出回应。一切演讲家成功的关键就是和听众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如果没有这种关系,那么就不会出现真正的沟通。这也正是我一直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进行演讲的原因,特别是在别人让你站起来讲几句的时候,举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意气风发地进行演讲

我曾经讲过很多次,如果你将你的力量和精神全部拿出来,展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的话,那么它会对你的心理产生很好的效果。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过,在交谈的一群人当中,如果有一个人突然手舞足蹈地讲起来,那么他就会有条不紊地说个不停,甚至还是神采飞扬、精彩缤纷的,并且还会吸引一群热心、好奇的听众。

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经常会用一些相同的词语来描述手和心理活动的关系。例如,我们说“我们抓住了一个概念”,有时我们就把这句话说成“我们领会了一个思想”。再如,“我们的身体一旦充上了电”,换种说法就是“我们充满了蓬勃的生气”,我们很快就能让心灵展开活动,这正如威廉·詹姆斯教授曾说过的那样。所以,我想告诉你,要想很容易的成为成功的即席演讲家,就得忘我地投入到演讲之中。

适时适景进行演讲

常常会有人拍着你的头说:“讲几句吧?说说你的观点”。它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突如其来。有时当你正轻松愉快地欣赏着大会主持人讲话的时候,你却突然发现主持人竟在叫你的名字,让你站起来谈一谈,紧接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望着你,当你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时,就听到主持人介绍说你是下一位要演讲的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思想一定很混乱,就像史蒂芬·李琼克所创作的那位著名而又迷惑的艺术形象———马术师一样,跳上马后,找不到方向“四处乱窜”。如果有人问起什么时候最需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回答就是这个时候。那么具体要怎样做呢?首先,你可以向主持人致意,随便说上几句,来争取一些可以喘息的时间。然后,尽量说一些与听众有关联的话题,因为听众只会对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产生兴趣。所以你可以从以下三个来源中抓取一些题材,当作这次即席演讲的话题。

一是从听众身上找到题材。要想使你的演讲能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下进行,你就一定要记住这一点:要谈论你的听众,说说他们都是什么人,正在做着什么,尤其是他们都为社会和人类做出了哪些贡献等等。当然,不要忘记再用一个事例加以说明。

二是根据场合寻找题材。你可以在演说的时候讲讲这次聚会的缘由,比如说它是周年纪念日,或者是表扬大会,或者是一年一度的聚会,或者是政治性、爱国主义的集会等等。

最后,如果你对前几位演讲者所提出的话题感兴趣,那么你也不妨将它再详细的叙述一遍。而最成功的即席演讲都是真正当场作出的演讲。因为演讲者所表达的内容是他对听众和场合的感想,他能够因地制宜,与听众建立一种类似于手和手套的亲密关系。这样的演讲方式是专门为这种场合量身订做的,它们像昙花一样在特殊的时候绽放,虽然花开后不久就凋谢不见了,但是听众所享受到的愉快会远大于此。这样,在你还没有想到以前,听众就已经把你当成即席演讲的专家了。

演讲不要漫无边际

如果你在演讲时不着边际地胡说八道,并且用不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把一些根本联系不到一起的事情硬是扯在了一起,那么你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而且你的演讲也不能够称的上是成功的演讲。你应该将自己的理念围绕着一个中心进行合理的归纳。而这个中心思想是你必须要说明的。

你所列举出的事例也应该与这个中心思想保持一致。同时我还要再一次地提醒大家,只有当你以真诚的态度进行演讲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精力充沛,演讲效果有多么的显著,即使是有准备的演讲也不能同它相比。

牢牢地记住这里的建议,你的即席演讲就能够得心应手,屡试不爽。同时,还要按照本章前面所讲的课堂训练技巧加强练习。

如果参加集会,就应该在事前做一些计划,以准备应对随时出现被别人邀请演讲的可能。如果你被邀请发表演讲,那么你最好细心留意一下别的演讲者的演讲情况。试着将自己的理念概括成为简洁的话语,只要时间一到,你就尽量将它们简单明了地讲出来。只要在事前预先将所要演讲的主题想好,那么现在只需要简明的将你想好的东西说出来就可以了。

诺曼·贝格德是一位建筑师兼工业设计师。他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站起来,我简直无法将我的思想表达出来。”比如他在办公室里向同事们说明某一项建筑或展览计划的时候,总是走来走去的,只有这样,他才能把他所要说的内容讲清楚。对于他所要学习的,竟然是怎样坐着讲话。当然他学会了!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则刚好相反———我们所要学习是如何站起来说话。当然,我们也能够学会的,这里面主要的窍门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例如,先做一个简短的讲话,然后再转到另一个开端,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像这样坚持努力地做下去,我相信我们最终会发现,我们的演讲一场比一场轻松,一场比一场精彩。最后我们终于明白,其实即席性演讲就像我们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与朋友即兴聊天谈话一样,只不过所处的范围扩大了而已。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向上生长

百万读者称赞口碑作者,九边首部力作。 本书从多个角度,阐述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难题,然后逐个进行深层分析,从而告诉你如何精准选择,抓住每一次出现的机会,拥有一条一路向前的人生路径。
已完结,累计9万字 | 最近更新:零利率到底是不是人们翻身的机会

第一章 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为什么要学习及如何学习

书名:
向上生长
作者:
九边
本章字数:
2188

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半年左右的时候,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听说你也是“996 [1]”(事实上北京绝大部分科技公司都是这样作息的),怎么有时间看书、写文章的?

先说一个逻辑吧,解释下一个人为什么需要学习。有个定律叫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之前没听说过这个定律,也别慌张,这个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个定律,以至于这种定律在哪里都存在。说的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不持续输入能量都是死路一条。比如一个炉子里不添加柴火,人不吃饭,绿洲没有雨水,系统会迅速坍塌,最后会变成一种稳定的低活跃状态,灰烬,死亡,沙漠。

所有系统都有一种自毁趋势,往“熄灭”或者“圆寂”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就叫“熵增”。

为了维持系统,需要持续地输入能量,这种持续输入的能量我们就叫“负熵流”,柴火,食物,阳光,都是负熵流。如果太阳熄灭了,地球也就完了,因为负熵源没了,地球生态系统也就自毁了。你不吃饭,你就废了,因为饭就是你的能量输入,你的“负熵流”。这些专用名词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这就是水往低处流的趋势。

古人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其实前半句说的是事物的趋势,后半句说的是一种“非常态”。要跟趋势较劲,需要额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才行。

为什么一个人看抖音不知不觉两小时就过去了,背单词一个小时就跟遭受酷刑似的?就是因为前者是顺应“不进则退的趋势”,后者则是逆趋势的,逆趋势的东西基本都不会让人太舒服。

这种持续输入的能量,除了物质,还有信息,如果系统里不持续输入信息,也会变成灰烬。很多人经常的表现是“三十岁之后就死了”,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战,以为自己懂了。或者觉得自己反正也学不会,就不再学习了,依赖存量的知识,结果就会像炉子里的火焰一样,最后慢慢熄灭,直至变成灰。任何系统或者人都非常容易走上这条路,因为走下坡路、自毁、“熵增”,都是自然趋势。

外部的挑战,新的知识,新技能的学习,都是系统或者人的“负熵流”,只有那种有持续输入的系统或者个人才有活路。对于成年人来说,持续输入的信息就是知识。

一般情况下,知识有两种,一类知识是实践型的,也就是书籍里没有的,或者书籍里有但是不容易找到的。比如怎么待人接物,怎么“搬砖 [2]”,毕竟每个人搬的砖都不太一样,有很多技巧在里边。这类知识非常关键,往往是立竿见影的,而且对一个人来说事关重大,必须优先掌握。

当你学习了基础知识以后,如果你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全新的知识,你确实没必要计较看多少书。商人在这一点上非常明显,他们可能看书并不是很多,但是一直在解决各种难题,一直在实践中持续学习和思考,时间长了就变得非常不得了。

可是对于99%的人来说,他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半年之后就稳定了,基本没什么新的知识摄入了。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经历过一段时间痛苦的爬坡之后,就迅速进入稳定状态了,没有新信息摄入了。你没有新的负熵流摄入,你的这个系统就在加速衰退。这时候你就得想办法提升自己了。

另一类知识就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一般用处比较小,但是当一个人的知识大规模地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出现“涌现”效应。这就跟冲厕所时会出现一个漩涡一样,单个水分子没有漩涡这个属性,但是聚集在一起就有了。

很多厉害的人花了很长时间费了很大力气,也没有收获很大的成绩,可是某一天突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人家的进展,就是因为他的突破是在他的积累上“涌现”出来的,是规模的产物。知识越多,涌现效应越明显。

上班族怎么积累呢?我一般每天强迫自己看两页书。事实上最难的事就是坐到书桌前翻开书,只要翻开了,看书难的问题就解决了98%。当我拿起一本书之后,我经常可以看一二十页,所以一本书用不了多久就看完了。只要你坚持重复这些行为,每年看的书就会越来越多。

一个人在读每本书的过程中,都会有个消化阶段,也就是说怎么让这些知识在脑子里溜达一圈,吸收一下。之前我们讲编程的时候,会说把代码自己敲一遍用以吸收和巩固这些知识。不过读书过程中肯定没法把书抄一次。我的方法就是把收获的新知识发一条微博,再加进去一点之前学习到的东西。这个过程坚持下来,就会对之前读过的书有个记录,也吸收了一遍刚学的知识,同时练习了文笔。

此外,这几年有个很不好的现象,叫碎片化阅读。为啥说这种现象不好呢?因为人的大脑是“关系型数据库”,也就是说你记住的所有东西都依赖我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举个例子,一个原始人看到了泰坦尼克号,他是想不明白这是什么东西的,但是你就算没见过泰坦尼克号,你也能大概知道它是什么事物,这是因为你见过别的船(哪怕你并没见过真实的船,在书籍、电视或者电脑里见过也算)。当你把两个事物关联起来,就大概能猜出这东西应该是一艘型号大一点的船了。

碎片化的东西由于缺乏“触点”,和现有知识连不起来,下次想用的时候也想不出来。我上面说自己组织语言写条微博记录下新知识,就是把新知识和已经有的关联一下。如果新知识连不到你的“认知树”上,很快就会忘了,就跟从来没出现过一样。

学习本身依赖你积累的知识的规模。你对一件事了解得越多,学得越快。比如一个木匠,他只学会用锤子,基本什么也搞不出来,后来又学会了用锯子,配合锤子就可以搞出点东西了,再后来他学会了刨子、凿子等,当他的工具箱全了,而且这些工具都会用之后,折腾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复杂,甚至别人做出来的东西他看一眼就明白个大概,不断地折腾,说不定就复制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