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啸天谈老子 9.3
作者: 许啸天
21.14万字 0.1万次阅读 1.1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道德经 2019-07-09 15:47:49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4
    作品总数
  • 243.51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全书分三章:《老子概论》、《老子历史》、《道德经》。在给道德经做注时,参考古人的注释,谈自己的理解。

老子概论

未说老子以前,我们先要问:子是什么?照论语皇疏孝经释文说:“古者称师为子”。又是古代对于普通男子的美称,我们常在古文上看见“吾子”二字,这个子字,大概好似今人的称先生。墨经里面常有称“子墨子”的,大概上一子字,是弟子对于他自己先生的专称,就是说“我们先生墨先生”。但深刻一点说,又可以把子字代作家字一般解说,没有专门学识独立见界的,不可以称家。江瑔读子扈言说:

“古人著书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卓然成一家言,而后可以名之曰子书。”

这又是何等的尊严。但是自来可称为子的,大概是一种学派。好似今日西洋的“浪漫派”,“自然哲学派”,中国的“姚江学派”,“桐城派”,“阳湖派”。所谓派者,必是表示他学问或思想的一种统系,或一种特性;而所以成此统系成此特性的,当然是要经过许多人改正补充。发明的虽只是一个人,而完成的却有多数人。所以孙星衍说:“凡称子书多非自著”。大都是他弟子记录师说,而加以补充;或是这一派思想的总集。近人写经子解题也说:“集为一人之著述,其学术初不专于一家;子,为一家之学术,其著述亦不由于一人。”

我们看看自来中国的子书在中国全部学术上的地位怎么样?子书又称为丙部。经类是甲部,史类是乙部,子类是丙部,集类是丁部。但在荀勖,又称六艺小说是甲部,诸子兵书术数是乙部,史记是丙部,诗赋图赞汲冢书是丁部。刘歆为校中秘书,分天下图书,共为七类——七略——第一类,是辑略;——是逻辑目录大纲,是一种读书工具的书——第二类,是六艺略;第三类,是诸子略;第四类,是诗赋略;第五类,是兵书略;第六类,是术数略;第七类,是方技略。汉书艺文志又支配为六略,删去刘歆的辑略一类。王俭分为七志:一,是经典史记;二,是诸子;三,是文翰;四,是军书;五,是阴阳;六,是术艺;七,是图谱。阮孝绪便分为七录:一,经典;二,纪传;三,子兵;四,文集;五,技术;六,佛;七,道。直到唐朝,才分为“经”“史”“子”“集”四库甲部经类,十一种;乙部史类,十三种;丙部子类,十七种;丁部集类,三种。宋明代又分为六阁:第一阁经,第二阁史,第三阁子,第四阁集,第五阁天文,第六阁图书。以唐元清三朝,仍分“经”“史”“子”“集”四库。依乾隆四库全书目录:经部十种,史部十五种,子部十四种,集部十种。而子书却永远占据历代文化的地位。

我们再看看来自中国子书自身的分析怎么样?最初论到诸子家数的书,共有四种:第一种,是庄子天下篇中所论列的,有彭蒙,田骈,慎到,墨翟,禽滑厘,老聃,惠施,公孙龙数人;第二种,便是荀子的非十二子;第三种,便是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儒道名墨法阴阳六家——第四种,便是淮南要略的二十篇。这都是没有统系的零星记录,偶然见诸子姓名。若要有具体的分列,各以类从的,便是创始在刘歆的“九流”。如何是九流?便是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而小说家,却在九流以外。因刘歆说:“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所以称九家。到唐朝又分为十七家:是儒家,道家,释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天文家,历算家,兵家,五行家,艺术家,类书家,——目录之学——明堂经脉家。——医术——依四库全书子部,便又分为十四家:是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家,术数家,艺术家,谱录家,杂家,类书家,小说家,释家,道家。——神仙修养的方法。

照这样分类法,不但是门户不清,性质不明;且所谓“卓然成一家言”的意义,也完全失去了。这只因时至中古那科学方法渐渐发生,如农家医家天文算法家等,都该归纳在科学方面,而艺术又当独立成一类,此外阴阳五行名与纵横,都不能成家的,因为他们都是巧说豪夺,虚伪迷信,窃取功名于一时——司马谈说:“苛察缴绕”——于社会文化思想学问非但得不到他一点的帮助,反因他而影响于人心,得到愚妄的结果,早该在打倒之列!总括起来说:中国思想界,可以自成一家的,只有“道”“儒”“墨”三家。而释家又为中古时代外来的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相溶合的产儿;依傍门户,支离割裂,不能证实的玄谈,我们竟可以不去睬他!

从来说诸子思想的来源,却有两种主张:一,是说诸子出于王官;一,是说诸子思想是时代的产儿——王官、如同今日政府中各部总长。——主张第一说的,有汉书艺文志——七略——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史官;阴阳家,羲和之官;法家,理官;名家,礼官;墨家,清朝之守;——如今日的教育总长——纵横家,行人之官;杂家,议官;农家,农稷之官;小说家,稗官。而主张第二说的,有淮南要略说:

诸子之学,皆起于救世之弊,应时而兴:故有殷周之争,而太公之阴谋生;有周公之遗风,而儒者之学兴;有儒学之敝,礼文之烦扰,而后墨者之教起;有齐国之地势,桓公之霸业,而后管子之书作;有战国之兵祸,而后纵横修短之术出;有韩国之法令,——新故相反前后相谬——而后申子刑名之书生;有秦孝公之图治,而后商鞅之法兴。

这都是拿历史事实来证明的,比较的可信。古代所谓王官,便是如今的胥吏,只懂得几种官样文章,和刻板的例规。秦始皇焚书坑儒,从此以史为师;那班“学而优则仕”所学的,无非是那一成不变的条例官书,决不能产生诸子如许精深的思想。近人章太炎说子学略说:

古之学者,多出王官:世卿用事之时,百姓当家,则务农商畜牧,无所谓学问也。其学者,不得不给事官府,为之胥徒。……说文“仕,学也”,犹今之学习行走。是故非仕无学,非学无仕。

照这样说,既是“无所谓学问”,既是“给事官府”,既是“学习行走”;这是何等粗浅的东西?直是“学衙门”而已,何用为此精深而高超的诸子思想?太炎先生所说的学者,与夫艺文志所说的诸子出于王官,适成其为“仕”的学与道墨儒各家思想的产生,是根本不相干的。从来政府专以愚民为事,莫说讲究无治的天道,便是自治的人道,他也不愿给人民知道。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话,所以被数千年专制帝王所利用,而适成其为吃太牢的“大成至圣先师”了!

“新故相反,前后相谬”,这正是所谓政法家惯弄的手段。他一方面摧残群众活力,完成他的国家主义;一方面充野心家的走狗,不恤牺牲多数人的福利,以完成少数人的富贵。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狡猾手段,既无学理,又无思想,更无人心!百姓只求和平,被政法家翻弄得不和平,回过身来,反将这不安分的罪名,陷诬在百姓身上。他这相反相谬的罪恶,到何等程度了?秦孝公驱数千万生灵,而图一己的安荣,却使商鞅立严法去治百姓,这不但是非学,简直是非法!——因他是不合天道之自然而违反群治真理的。

归纳起来说:凡是可称为子,可称为思想的,都是受时代环境的驱迫,而求最合群理,有绵密深邃的组织方法,才成为思想,而可以垂之久远。不但阴阳,纵横,农,杂,小说,不成其为思想;而名,法,更不成其为家。

中国数千年来学者,大都不能认清“子”字的界说。我们一看子部目录,见他门类之多,性质之杂,从这一点,可以知道中国最宝贵的诸子学艺,到今日还不能整理出一个头绪来而享用他。其实,诸子何得有如许派别?孟子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这很显明的可以看出当时哲学派别,只有“道”“墨”“儒”三家罢了。——杨是道家。

这三家中,我们今日根据他思想寄托范围的大小,与夫思想进展的自然统系,当然要推道家思想发生得最早。道,是说自然的天道;又类乎希腊哲学的宇宙论,或自然哲学。——哲学当分为三个统系:自然哲学,以自然为对象;(研究天地内外一切有生物无生物,有形质的无形质的,超天地生死的一个最初唯一的自然原则)精神哲学,以人类精神为对象;宗教哲学,以人格的神为对象。拿中国的学派来归纳:则自然哲学属于老子;精神哲学属于孔子,宗教哲学属于释迦牟尼。——自然哲学所讨论的范围,便是在研究最初的唯一的真理。如世界之起原,历史的运命,又如生命秩序的根原,这种学问,在西洋又称为“形而上学”,与所谓“本体论”对举。便是研究每个实在为物质的抑精神的。——宇宙论,便是讨论宇宙是否由独立自存之多数个体集合以成?又万有是否是一体?而部分与全体间有无不可相离的关系?——这名辞,是德国哲学家华尔富创造出来的。

人类每天与大自然相接触,便对于大自然发生一种怀疑:他急欲体会出一条天人共通唯一的原理来,这便是哲学思想所以产生自然的步骤。这最初的哲学思想,中国的道家,实在足以当之而无愧。近人梁启超说:

“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便损自然之朴。”

其实他不但不要人工,他还不信有天工。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这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存在,不但在人类未生以前,且在天地未生以前;拿人道去比较天道,真是藐乎小哉!——反过来说,人道便是天道。——所以人当服从大自然,决不能自作主张。庄子说: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这个比例,还是不称。

因为这样,人只能听天地主宰,不能主宰天地。今日科学家的口号“科学万能”,这真是说梦话!我试问:天地间倘本来没有这个物,没有这个理,你科学家纵是万能,即依据什么去发明?再进一层说:天地若不予吾人以能,那天地间虽有物,虽有理,我们也无法发明。再彻底说:天地间无限的物与理,拿我们有限的人的寿命与力量,果然能样样去发明它吗?便是现在所发明的,果然是真的吗?是终古不坏不失败的吗?——这都不是我们人类的力量所能知能行的。

汉书艺文志称“道家者流”,是包括一切道家思想的学者。——史记说:“言道家之用”,则专称老子。——道家思想,可分为二派:第一,是消极中的积极派。人受天道自然势力的支配,当然不能自作主张,但在自然势力可能的范围以内,自强不息的去适应天道,这便是消极中的积极。第二,是消极中的消极派。人既是一切有道的使命,除服从自然的使命以外,便无可主张,只须一味委心任运的去服从天道罢了。第一派的中心人物,便是老子;第二派的中心人物,便是庄子。后世因为要延长道家的历史,抬高老子的地位,便常常将黄老并称。汉曹参,荐盖公,讲黄老修养之法于文帝;从此,黄老两个名辞相连。——在当时假借黄帝,原是托古的意思;但老子的道,从此便遮蔽上一层神仙迷信的障碍,真是“爱之反以害之”!

至于老子的历史,我们如今在古书中找,比较有系统的,便是史记中的一段;但因这一篇列传,便又起了两种争执:一是老子的时代问题,一是老子的生死问题。——史记记老子的身世既不详,又有许多疑惑的口气,愈是足以引起后人的争执。

时代问题,又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老子生在孔子以前;一是说老子生在孔子以后。我们今日研究老子思想的,为什么要研究他生存的时代?这当然是因思想是以时代为背景的,又因要找出儒家道家思想的因果来:天道思想的产生,与伦理思想的产生,依思想自然发展的推论,究竟何种思想应产生在何种思想以前?这都有深刻的关系的。

如今先说主张老子先孔子生的一派话:

孔子世家:“南宫敬叔与孔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史记

曾子问“孔子曰:‘昔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棊,日有食之,’”——礼记

庄子“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孔子南之沛,见老聃。”“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清人阎若璩,根据“日食”二字,推算鲁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末朔,已时、日食;断定孔子适周,见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四岁。但是昭公三十一年,也有一次日食;孔子入周所见的日食,不知是哪一次?

胡适说:“大概孔子见老子在三十四岁——孔子三十四岁。为西历纪元前五一八年。——与四十一岁之间。——因孔子四十岁,为定公五年,合西历纪元前五一一年,亦有一次日食。——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二十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纪元前五七〇年左右。”

经子解题亦说,“今观老子书,其体甚古。——全体多作三四言韵语,乃未有散文前之韵文。——殷时女权实已不盛,老子全书皆称颂女权,可见其学必始于殷前。礼记祭法,严父配天,实始于禹;则夏时男权已盛,老子之学,必始五帝时矣。盖旧有此说,至老子乃诵出其文也”。——这番话,把老子的时代愈说愈远了。但他能从母系制度,看出道家思想创立的最古时代,真见人所不见的地方。老子书中,尚无男女的称呼,只有牝牡雌雄母等名称;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而贵食母”,“可以为天下母”,“知其雄,守其雌”,“牝常以静胜牡”等句。

汪中——清时代人,在以前,研究道家思想的学者,对此老子孔子同时或孔子问礼于老聃的话,很少有人怀疑的。——说:“送葬而遇日食,然且以见星为嫌,止柩以听变,其谨于礼也如此;至其书,则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下殇之葬,称引周召史逸,其尊信前哲也如是,而其书则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彼此乖违甚矣!”“周室既东,辛有入晋,司马入秦,史角在鲁;王官之族,或流于四方,列国之产,惟晋悼尝仕于周,其他固无闻焉。况楚之于周,声教中阻,又非鲁郑之比;且古之典籍旧闻,惟在瞽史。其人并世官宿望,羁旅无所置其身。本传又云:‘老子隐君子也。’身为王官,不可谓隐。”

梁启超亦说“列传中有老聃老莱子太史儋三个人,究竟谁是老子?列传叙到年寿,多用‘或’字,究竟有多大高寿,老子究竟是人不是人?列传说解为胶西王昂太傅,解为老子八代孙,孔安国为孔子十三代孙,又与解同时,一个八代,一个十三代,必须老子生在孔子以后若干年,才合。又孔子尝喜称古之贤人,但论语中独不见孔子称美老聃之言。孟子墨子二家,爱攻击反对派,何以孟墨二家的书上都不曾说及老子?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民多利器,国家滋昏’。那样激烈的话,不合于春秋时代的思潮。老子书中,又有‘偏将军’‘上将军’等的名称,这是孔子以后的官制。又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话;老子必是经过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这是记录大意。

我读了汪中的话,却得了与他相反的一种理解:汪中第一段的话,说从老子送葬的行为上看,是很敬天的,很守礼的,但他书上却十分反对礼教,十分反对圣人。我以为这正是老子精神的实现。老子因为信天道,所以敬天;人与天地,同为道所化生,人是受大自然的支配,这大自然忽然有日食的变象,人将有不测的祸患,——这是天文学未发明以前的天道思想。——怎能不畏?怎能不敬?他所畏敬的,是天的本体,是大自然的原动力,不是人造的礼教;人造的礼教,是人类自私自利主观思想所产生的。愈讲人造的礼教,而离天道却愈远,自然的天机愈斫伤;投机弄巧,人情愈薄,世道愈险,所以老子说:“乱之首”。且人既同为天道所化生,一律平等;人既无法救济人,人亦不能主宰人,所以人类只须求平等发展,平等享用,而世界便有实现天道的一天,本用不到圣人,且亦无能为圣人的。所谓圣人者,无非是神奸巨憝,投机弄巧而已!是一般忠厚平民的蟊贼!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至于他第二段的话,又是把观察点完全错误了。他所说王官,正是一班抱残守缺,不学无术的胥吏,他如何能当得“哲学家”三个字的尊号?再进一步说,老子的思想,正因这班不学无术的军阀政客造成了恐怖的环境,逼迫他发生这救济环境的天道思想出来。

至于梁启超的话,已有张煦驳他的话。——见梁任公提诉老子时代问题一案判决书中。——他大意说:史记原文因疑惑的口气,不能决定确是一人,意思甚是明显,老子之贤,大概因其年高,但至多亦不过百岁左右。因其遗传性,子孙大都长寿,老子八代孙,与孔子十三代孙同时在世,又属可能。至论语不见有孔子称美老子之文,但论语有鲁论齐论古论之分;齐论多问王知道二篇,今已失去,安知孔子称美老子之言,不适在所失之二篇中乎?孔子既问礼于老子,称老子为“犹龙”,孟子为儒家之嫡系,决不能反对孔子所赞许之人;而墨子之学,又多本于老子。如墨学兼爱,即为老子学之慈;墨学节用,即为老学之俭。墨子在天道范围以内实行人治,故与老子不冲突;老子非一人之书,“偏将军”“上将军”之称,亦许为后人补入。至于老子经遇长平之战,更不足为据:春秋之世,何处何地无战事?何必长平?

总结上面二说,当以第一说比较为可靠;且依思想范围发生之次序,天道思想,发生在伦理思想以前,其势较顺。生民之初,只知有天;他思想的对象,便是天道。梁启超也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凡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实天之所命。”这实在是哲学由宗教蜕分的初步发展所必由的途径。

老子的生死问题,也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老子长寿;一,是说老子不死。

第一,老子长寿说:

神仙传:“生而皓首,故称老子。”

高士传:“以其年老,故号其书为老子。”

史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者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神仙高士两传,都不可靠,因他是脱胎于史记的;而史记却故意将老子说成长寿,因欲附会说成老子太史儋老莱子三人为一人。实在,老子既以“自隐为务”,在社会上不愿表露显著的事迹,他的年纪,本来不容易考证;但便是这长寿的一念,已足以附会成后世专讲修养之道而有余。

第二,老子不死说,是根据于史记“莫知其所终”一句话。又说老子入关仙去,至今道院中,还挂着老君骑青牛的像。老子思想,自有修炼家的附会,而他的真精神,使永远不能表现出来。老子的价值,也因之一落千丈!——四库目录,道家思想,列入最后。——其实,人无不死,老子也是一个人,如何能不死?庄子养生主篇中,明明说:“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便是这一句,我们已很可以打破老子不死的迷信了。因为庄子这段文字,决非后人所能假托。胡适之也说:“老子即享高寿,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我们不能因老子讲天道,便断定他寿至二百余岁,或竟说他不死;这都是鄙夫俗子,贪生怕死之徒,曲说误解成的。其实老子的天道,是纯任自然;他非但不要修养修炼,——因为这种都是有为,都是不自然。——老子更要打破生死关头,是超出乎生死的。——看不破生死的人,才讲修炼。——老子说: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他看得生死只是一种出入,只是一种天道自然的变化,况且拿死比生,死是永久的,生是暂时的,永久的便是真,暂时的便是假,所以说生的时间,只占据死的时间的十分之三。不但是这样,便是人在生存的时候,肉体中也有占十分之三的死机,又因人有欲望,有私心,有长生不老成佛成仙的私欲在内心冲动,因这冲动,便殚心竭虑,劳神费力的去争求,无形中反而伤害了身心,自寻死地,这是人造的死机,又占据了生命线上十分之三的路程。所以人不但在未生以前,既死以后,被死占据了完全的长时间去,便是为这一刹那肉体生存的时间中,也被天造人造的死机占据了十分之六的时间去。这生存岂不是很暂时而偶然的吗?人在这暂时的生存时间中,还要牺牲他的生命,在修仙成佛的妄想中,这是生生之念太厚的大病!

你看老子既不赞生生之厚了,他岂肯再讲究修炼长生的邪说?后世成仙成佛的话,真是鬼话!

现在再说老子的思想:我们如今研究老子思想的唯一根据,便是所谓道德经。这道德经是否即是史记列传中所说的“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我们看他书中辞意,有重复的地方,思想有出入的地方,多少总有经后人改窜补充过的痕迹。且细读他书中辞句,有“古者”,“昔者”等引伸前人思想语言的辞气;从这一点看,也许可以说道家的思想发生在老子以前,而由老子集其大成。道德经的体裁颇像宋儒的语录。今人虽拿他勉强分上下卷,又分八十一章,但有一章中包含着几个独立思想的,有数章联合,成一个思想系统的,这显然当初是笔记册子,后人拿他看得过分尊重,硬拿他分成章节,又分成上下卷,又加上道德经的名称。——这多么机械!多么不自然啊!

在汉朝以前,原没有“经”字的名称,经子解题说:

“自汉以后,特尊儒学,乃自诸子书中提出儒家之书而称之曰经”。

后来各尊其所尊,道家因尊老子而尊老子所写的笔记为道德经;推而至于墨子称墨经,庄子称南华经,中古佛学入中国,佛徒尊称佛家的书为经典。——如金刚经心经等。

道德经,是三五言有韵的文字,——是散文以前的韵文。因此,颇有人疑他与诗经同站在一个时代背景上的。我们读:

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

老子——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不狩不猎的人,庭有悬獾,这岂不是奉有余?坎坎伐檀的人,反置河干,这岂不是损不足?——即此一点亦可以证明老子确是生在孔子以前时代的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绝对自然,颇与西方的自然哲学Nature符合。自然哲学,是说明物质存在之总和及根本;老子也要追溯天地万物的总和及他的根本,所以说“众妙之门”“天地根”。但自然哲学,每产生于不自然的环境中。老子生在春秋时期,眼看着人欲横流,天道灭绝。这环境何等的不自然?我们从老子的文字思想中,随处可以看见时代的罪恶,最大的,便是当时的政府。所以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对于现政府表示反抗的色彩何等浓重?而当时社会所表现的不平等的环境,便也可想而知了。当时政府以人民为鱼肉,只知贪赃枉法,争城夺地;人民的生命,等于蝼蚁,朝不保暮。正如诗经中所说的:“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社会因受不良政府的影响,民心日趋于阴恶;只知取巧图利,人人都把人道的本义忘了。所以老子说:“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张。盗贼多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税重,农商便受困,谷价物价飞涨,人民一方受生活逼迫,一方因生计艰难,便铤而走险,流为盗贼;一部份人,凭着他的智巧,去造成奇物淫风,求一时的生活。人民风俗,便被他引诱得日趋奢侈,奸诈百出,法令也因之日繁,而犯法的也愈多,成了一个腐烂社会,成了不可收拾的现状。

这些话,都是老子对于当时政治社会两方面的直觉观念。直觉是不用思想的,所以还不是老子的思想。他生在乱世,深受乱世的痛苦,时时渴望和平无事;一般人心,也都祈求和平。和平,先要人人不贪不争,要息事,息事才可以宁人。因此,他悟到清静无为,是政治的极轨。他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他又从政治悟到做人,亦当以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老子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这还是老子的直觉,这里面没有什么高深的哲理可说。但老子的哲学思想,也便从这些直觉上产生出来的。胡适之说:“最初的哲学思想,全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现状所唤起的反动”,这便对了。

老子被社会政治现状所唤起的反动是什么呢?他便是一个“无”字的哲学。他认人类万物,以及宇宙,都有最大的一个原动力,以及共通的一个本性:是永古不灭的,无微不至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可反抗,不可言说,超出于一切有形质无形质有生命无生命以外,而能化生一切有形质无形质有生命无生命的一个总体。宇宙内外,惟无的时间最久,也惟无的形体最大;所以惟无能生有,有仍还于无。无是真的,有是假的;无是主动,有是被动。这个无,便是西方哲学所说的“大自然”——超宇宙体力以外的。——这个无,便是老子的“本体论”。——英文称Oontology又称实证论是研究实在的终极本性的一种理论。

因为这样,人是有,天地也是有,有不是真;不能自动,不是最后,不是最大;一切须听命于无,不但人要无为,天地也是无为。宇宙间一切,受了无的使命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运行变化。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归纳的说法。若演绎起来,便是“无生有,有生万物。”我们做万物,不要迷失了本性;要得到长治久安之道,便要看破这个有,服从这个无。

但仅仅一个“无”字,终究不能成为名词,不能表示出他的性质来,老子便又找出一个“道”字来做他的代表。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字,是一个假设,不是一个名词。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形之不形,是说世界一切有形的万物,都从无形生出的,所以名也是从无名生出的。本无名,强为之名,这个名也不是真名了。老子自己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二个道字,是言说的意思;第二个名字,是称为的意思。道是不可言说不可称为的,是要静心体察,触类旁通的。无名,便是无形无物;因为我们眼前的形物,不是形物的最初。老子又说: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老子书中每说及“道”字,总是没有一定的界说,且亦没有一定的名词。你看他说妙,说玄,说一,说朴,又说玄牝,天门,自然,混成,无极,大象,玄德,种种闪烁不定的名词,正可以看得出他找不到一个正确名词的痛苦,又可以看得出这老子哲学思想的对象,实在是不可名的;不可名而强用这许多名辞来表示他,归根还是一个无名。——如今左道惑人的道家,便死抱住一个道字,做出这丑陋不堪愚蠢不堪的所谓长生不老炼丹修仙的妄事来。这是何等执迷!何等不彻底!何等不自然!徒然辱没了老子一番美意。

因为老子要说明这个道是假定的,是自然的。——胡适解自然谓:“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梁启超也说:“自然,是自己如此。”谢无量说:“自然者,究极之谓也。”胡适又斥他为“不成话。”而李石岑又讥笑胡适解释得太浅薄。他说:“自然如果只是自己如此,恐怕谁也会得解释;哲学上的问题,恐怕不是这样容易罢!”李又引证章太炎的解释自然。太炎说道:“夫所谓自然者,谓其由自性而然也。而万有未生之初,本无自性;既无其自,何有其然?然既无依,自亦假立。……佛家之言法尔,与言自然者,稍殊,要亦随宣假说,非谓法有自性也;本无自性,所以生迷,迷故有法,法故有自。”李自己又解自然的意思道:“老子根本思想是无名,是无则知自属假立,本无自性,而自然所以喻体,故道又法自然。总之,自然重在返本复初,所谓‘莫之命而常自然。’”“返本复初”,这句话便对了!人与万物天地,各有一个本,也各有一个初;我人非我人,自己非自己,所谓己者,决非我们眼前有形质的东西,是我们未有形质以前的这个本,这个初。我们要不忘本,不忘初,那个自己,才能还于天道的自己;而这个如此,才可以做到本来如此,不得不如此的地步。那胡适的所谓“自己如此”,谢无量的所谓“究极”,都可以解得通了。——自然,是无所为而为;我的形体成于自然,我故无所为也。我所为的,也是动于自然;我所为的,也是无所为也。要无所为,便要无主观;要无主观,便要虚静柔下。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王弼注:“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

这个不仁,不是说没有仁心。仁字本来是人造的,在天地本来一切任凭自然;仁也自然,不仁也自然。且天地无心为仁,而生养万物,也是他,灭绝万物,也是他;他的所以如此,只是他的自然。天地生刍狗,万物互相为刍狗,这也是自然,兽的食刍,人的食狗,是一个自然的适合,天地并不曾为人兽而生刍狗。一切相生相杀,都出于自然,这才到了自然的极轨。我们做人,亦当顺应天道,尽其自然,听其自然;恩怨成败,无所究心,好似初生的婴儿,笑啼都出于不自知。老子要我们死心塌地的服从自然,因也便劝我们学小孩子;这是他看出天道的原始状态,所以我们也要用原始状态去适应天道。老子说天道,也常常拿小孩子来比喻。他说: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皆孩之。”——老子以谓一到童年,便汩没了天真;所以他说的“婴儿”“赤子”正是浑然元气初生之儿。

婴儿何以可爱?因他天真未凿,善恶皆出于自然。在婴儿是无善恶的,无善恶所以无为,无为所以无名。老子的天道,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一有了名,便是相对,便不成为最初,不成为唯一;他所以拿种种现象界来比喻,正是他要用现象来说明本体。他的本体,还是一个无。下面引证的一段,便是老子拿现象来说明无的大用。他说: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是利于用,是帮助的意思,不是用的本体。

辐,是车轮子中央的空洞。埏埴为器,便是抟土为器的意思,各项碗盏器具中央,总是空的。户牖,是说窗洞门洞,和那空屋。轮有空洞,轮子才能转动。器有空处,才能盛物。窗门有空洞,屋子有空地,才可以流通空气,安住人物。我们要明白天道,须养得心性空灵,不被眼前的声色货利所束缚;虚心容纳天道,才能将天道贯彻于胸中。所以无字,正是求真理的不二法门。老子看得人世一切智识道德功利法律,都是窒塞人生智慧的恶物,人看重了一切人造的制度,主观的思想,便永永不能虚,永永不能见得天道的自然。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智慧出,有大伪。”“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是排斥智慧的话。——又说:“绝圣弃义;民复孝慈。”“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是排斥道德的话。——又说:“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这是排斥功利的话。——又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张,盗贼多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代大匠斫,希不伤手。”——这是排斥法律的话。——老子究竟要我们怎么样做人呢?你看老子以下的话: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遣。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常足矣。”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种种话,都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归结点。本来一种思想的发生,没有不受时代驱使的;而思想的归结点,无非也为补救时代起见。不受时代逼迫的,不成为思想;不能补救时代的,也不成其为思想。老子暗示我们处于强暴政府之下,只须用虚静,不合作,不争的手段,得到最后的胜利。——唉!可怜的不合作!可怜的最后胜利!

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在工读运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