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书名: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
艾思奇
本章字数:
13215
更新时间:
2019-07-04 18:44:00

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出发,肯定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承认个别人物在历史上也有重大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和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这对于正确地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斗争的根本问题之一。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它有时表现为唯意志论,把个别人物的作用夸大到了极端,认为少数英雄人物的“非凡的”智慧和意志,可以随心所欲地左右历史的进程;而人民群众则不过是“消极的”,“被动的”东西,是“惰性的物质”,是这些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它有时又表现为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历史的是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宇宙精神”等。在宿命论者看来,英雄人物是“上帝”命令的执行者或“宇宙精神”的体现者,而人民群众只能俯首听从这种緒神力量的支配。

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从根本上说来,都否认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中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某些政治家和思想家,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把人民群众看作应该是被他们任意驱使的牛羊。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①

①《饮冰室合集》十六册《历史研究法》。

十九世纪英国的托马斯.卡莱尔说过:“照我看来,世界历史,即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所完成的历史,实质上是那些在地球上辛勤劳作的伟大人物的历史。”十九世纪末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尼采,露骨地表示了极端仇视人民群众的思想,他把人民群众看成“不过是供实验的材料,一大堆多余的废品,一片瓦砾场”。现代帝国主义的反动思想家们,极力喧嚷尼采的所谓“超人”哲学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抹煞人民群众伟大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来为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辩护,妄图破坏被压迫人民为解放而斗争的信心,瓦解他们的斗志。

与历史唯心主义根本相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必然得出社会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是劳动群众的历史这样一个结论。这是唯一符合历史实际的科学观点。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阶级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包括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例如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由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和无产阶级组成的第三等级,属于人民的范畴,而国王、贵族和僧侣,则是人民的敌人。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但是,在任何时候,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是劳动者的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的一切活动的基础,人们不首先取得生活资料,就不可能从事政治的、科学的和艺术的活动。劳动者在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不但创造出物质资料,而且不断地改善生产工具,积累生产经验,而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又是引起生产关系变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即使群众在政治上还没有觉醒起来,反动统治阶级还能够阻碍着社会的前进速度,就是在这种时候,推动社会前进和最后决定历史进程的也还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活动。

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劳动群众的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他们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文化的积累和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们的作用在于对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作了概括和总结。科学的理论把人们的实践经验概括成系统的规律知识,文艺作品以集中的,典型的形式表现着人民的实际生活。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提高和推进的作用。掌握前人已经达到的文化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也是在过去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能够创造出新的成果的重要条件。但是,他们的创造和发明的最后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作基础,就不可能有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所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历史上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伟大作品,是直接依据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和提高而成的。例如,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楚辞,就是吸收了当时大量的民歌民谣写成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也都是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精华发展而成的;《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都是在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科学的发展也是这样。我国古代的著名的《本草》,就是由历代的药物学家、医学家,总结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农业科学方面汉代的《氾胜之书》、南北朝的《齐民要术》、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等,也是直接总结了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和饲养经验编写成的。

历史唯心主义者,特别否认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没有高尚理想和智慧”,“智力有限”的、“低贱的物质的东西”。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由于剥削阶级对科学文化的垄断,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受到摧残和压抑,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劳动群众中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人类最初关于天文、地理和数学等等的知识,丰富多彩的建筑、雕刻和绘画,民间流传的音乐、舞蹈等等,无一不是劳动人民的天才创造。历代有许多闻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出身于劳动人民。中国宋代发明活字印刷的毕昇,近代欧美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发现电的作用的佛兰克林,发明电灯,电影、留声机等的爱迪生,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兹根,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罗蒙诺索夫,世界大文豪高尔基等,他们本人都出身于劳动者。

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在社会革命的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和突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自己起来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一定历史时期或一定阶段,有的剥削阶级和集团虽然也能参加这个斗争,有时甚至还是这个斗争的领导者,但是,劳动人民终究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当奴隶制度已经过时,封建制度已经萌芽的时候,是奴隶的英勇斗争动摇了腐朽的奴隶制度的基础,没有他们的斗争,封建制度就不可能战胜奴隶制度。当封建制度已经过时,资本主义制度正在兴起的时候,起来结束封建制度的决定力量是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以及殖民地的人民群众革命运动,是彻底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和殖民主义制度的决定力量。帝国主义者胆战心惊地惧怕群众,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个原理,对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时代是普遍适用的,决不会有什么例外。帝国主义的战争狂人时刻想发动核武器战争,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以及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起来,对帝国主义和其他战争狂人进行斗争,核战争是可能防止的;即使帝国主义的战争狂人竟敢发动核战争,其最后结果也只能是帝国主义制度的彻底灭亡。归根到底,决定人类命运的,不是核武器,不是帝国主义的战争狂人,而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作用发挥的情况是有所区别的。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劳动人民,主要是奴隶阶级和农民阶级,他们经过斗争,虽然能够动摇以至于摧毁当时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因此他们在实际上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力,但斗争的果实,总是落到剥削阶级手里。奴隶暴动的结果是封建主代替奴隶主成为统治阶级;农民起义最后摧毁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取得统治的阶级却是资产阶级。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新型的劳动者阶级--无产阶级。他们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不但能够摧毁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能够领导一切劳动人民,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新的社会制度。

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民群众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都遭受种种压迫,他们创造历史的作用,受到了压抑和限制,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全体劳动群众得到了解放,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劳动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下,深知是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所有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而进行斗争。这就使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并具有全新的意义。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革命创造性和积极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毛泽东同志早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说过:“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①事实正是这样。解放以后仅仅十几年的时间,我国的面貌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以高度的自觉性组织起来,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发挥着伟大的创造作用,从而使工农业生产迅速地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正象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从来也没有看见人民群众象现在这样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②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中国人民正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昂首阔步地前进。

①《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56页。

②毛泽东:《介绍一个合作社》,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页。

二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前提之下,承认杰出人物的活动对于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作用。把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和个别杰出人物的作用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个别杰出人物的作用是不对的。

杰出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上一节已经提到了,下面着重说明政治上的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表明,当先进阶级及劳动人民为了解决新的历史任务和衰朽反动势力进行革命斗争时,必然会产生出一些领导运动的杰出的领袖,政治家和思想家。列宁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①

①《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载《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0页。

杰出人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杰出人物也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他们自己却是顺应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出现的。杰出人物,由于各方面的条件,能够比其他人看得较高较远,他们的思想能够及时地集中反映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当时条件下人们的某些进步愿望和要求。正是这个特点,使得他们对于历史的发展和前进能够起重大的作用。

任何一个时代,人民群众要对腐朽的制度进行强有力的斗争,都必须在一定的共同思想指导之下动员起来和组织起来,有了共同思想的联系和鼓舞,有了相当的团结和组织,人民群众就能形成一个伟大的势力,就能打败那些腐朽的统治者。人民群众的斗争所需要的这种共同思想总是由某些杰出的人物首先提出的。人民群众的斗争总是由少数人发起和组织的,杰出人物则起了发起者和组织者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所出现的农民运动领袖,如陈胜、吴广、樊崇、张角、窦建德、黄巢、宋江、方腊、李白成,洪秀全等,都对组织农民运动,指挥农民战争起了巨大的作用,从而对历史的进程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推动我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起过杰出的不朽的作用。在我国周秦以后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统治阶级的某些代表人物,如、周公、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代康熙皇帝等,一方面是人民群众的统治者、压迫者和剥削者,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势,他们也利用自己的权力,在某种方面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说的杰出人物,是指的对于社会发展起某种进步作用的代表人物,他们是社会的先进势力的代表。至于历史上的反动阶级和集团的首领,当然不能算杰出人物。反动阶级首领是没落的,腐朽的社会势力的代表,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活动必然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的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他们的活动可以使历史发展进程多少延缓下来,但这种局面决不会支撑很久,迟早会被人民群众的力量所打破。

不同的杰出人物,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不相同,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有各种不同的情况。一般地说,在客观方面,杰出人物的作用的限度,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在主观方面,某个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上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他们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和反映人民群众要求的正确程度。他们个人的品质和意志的强弱,也对他们所起作用的大小有一定的影响。政治上的杰出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代表和领袖,杰出人物的面貌是由阶级所决定的。他们对阶级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决定阶级的面貌。杰出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反映社会物质生活发展需要的正确程度,他们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取决于他们是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过去历史上所出现的杰出人物,由于受到他们的阶级地位和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不能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某些剥削阶级的杰出人物,为了借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统治地位,虽然在一定时期能够与群众保持一定的联系,但是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也不能充分发动群众。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后,他们又为了自己的狭隘的阶级利益而压抑群众,和群众逐步疏远,最后走到完全脱离群众,以至走到与劳动人民对立的反动立场上。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领袖的思想和行动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的强烈要求,但也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散漫性,甚至还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给予农民的某些影响。他们虽然能够率领广大农民起来暴动,严重地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产力所受的束缚,因而多少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但不能领导农民求得彻底解放。

无产阶级的领袖和过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根本不同,他们所代表的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是在群众的革命斗争中成长和锻炼起来的。只有无产阶级的领袖,才能站在彻底革命的立场,科学地、全面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给人民群众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只有他们才能把终生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工作看作是自己的最高职责,一贯地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保持最密切的联系,站在人民群众之中,先做群众的学生,再做群众的先生,和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他们站在革命的集体之中,强调集体领导的作用,正确地把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结合起来。因此,他们能够成为团结全体劳动人民的核心。他们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以往任何杰出人物都远不能比拟的。斯大林曾经把列宁和彼得大帝作了一个比较:列宁是大海,彼得大帝则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无产阶级的许多杰出的革命领袖是最坚强、最勇敢的革命家和组织家,同时又是伟大的理论家和科学家。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总结科学的全部成果和无产阶级的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并不断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给了工人阶级以战无不胜的理论武器。无产阶级不能在没有革命理论作指导的情况下,依靠自发性的斗争达到彻底解放自己的目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也不可能在工人群众中间自发地产生。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使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他们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领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局面。在帝国主义时代,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各国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锻炼出来的领袖人物对革命事业都起了重大作用。

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是我国无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几十年来,他始终站在中国人民革命的最前列,领导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他根据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缔造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党几十年来的革命斗争表明: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保证,毛泽东的旗帜就是胜利的旗帜。我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从自己的实践斗争中深深地体验到这一点。中国人民对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无限热爱,是从中国几十年来的革命实践和他们的切身经历中自然形成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来就反对和厌弃资产阶级的庸俗的个人迷信。个人迷信把个别人物神化,否认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也反对低估和否认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作用,否认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作用的观点是一种自发论的观点,这也是极其有害的。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的威信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自然形成的,是建筑在同广大人民密切联系的基础之上的。革命领袖的威信就是党的威信,阶级的威信、人民的威信,它是人民群众的最宝贵的财富。人民群众对无产阶级领袖的热爱和个人迷信根本不同,人民群众对领袖的爱护在本质上是表现对于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爱护,而不是对个人的神化。

三 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和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群众的敌人,只有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才能打倒;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只有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斗争和争取,才能获得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革命的群众运动,旧的社会制度就无法推翻,新的社会制度也无法建立,社会就不能发展,历史就不能前进。

对待群众运动的态度问题,是区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一个根本问题。

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总是把人民群众的首创作用放在首要地位,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大胆地充分地放手发动群众。他们始终站在群众运动的前头,热情地支持革命的群众运动,把群众的愿望和意志集中起来,以明确积极的方针,实事求是地领导着群众前进。

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相反,一切资产阶级革命家,不是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工具,而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资产阶级从事反封建的斗争时,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曾不得不依靠群众的力量来推翻封建制度;但当群众的革命运动超出他们所许可的范围,触犯到他们的阶级利益时,他们就千方百计地限制和镇压群众运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当群众墨守成规的时候,资产阶级害怕群众的愚昧,而在群众刚有点革命性的时候,它又害怕起群众的觉悟了。”①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待群众运动有三种不同的态度:“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②第一种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态度;第二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态度;第三种是反革命的态度。

①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5页。

②《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招告》,载《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3页。

资产阶级革命家竭力夸大群众运动中某些局部的、暂时的。个别的缺点,采取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手段,非难革命的群众运动。与此根本相反,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决相信群众的创造力和智慧,相信群众有能力克服运动中的偏差和缺点,并积极地帮助群众克服这些偏差和缺点,而克服偏差和缺点的正确办法也是由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而得到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家对待群众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是由两种根本相对立的世界观决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态度,是由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出发的,也就是由唯物史观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态度,是从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出发的,也就是由唯心史观决定的。

群众运动必须和革命政党的领导结合起来。人民群众包含着先进的,中间的和落后的部分。必须使全体群众跟着先进部分的方向走,而不是跟着落后部分的方向走,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的事业才不会走错路,才有可能获得胜利。无产阶级是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间的先进部分的人所组成的战斗队伍,它的中央领导机关是由最有斗争经验的、能够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自己国家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的领袖人物和干部集团所组成的。人民群众的斗争,需要这样的党来领导。无产阶级只有在自己的政党及其领袖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列宁说:“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①

①《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载《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7页。

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毛泽东同志说:“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①近百年来,从鸦片战争经过太平天国,义和团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革命斗争,结果都失败了。只有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到了中国,和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切身经验中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要实现党对群众运动的领导,除了首先在政治上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外,还要正确地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用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党和群众的关系、党领导群众的方法做了一系列的规定,把它们概括起来,通俗地称为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

正确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群众运动健康发展的保证。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首先在群众中进行一点一滴的、细致的、艰苦的工作,没有这样的工作作基础,不可能有真正的群众运动。

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础上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这就要求,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反对任何恩赐和代替群众斗争的错误观点;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无产阶级政党当作人民群众的工具,反对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反对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的错误观点;要求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看作党的根本利益,反对把对人民负责和对党负责对立起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党的利益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要求向人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反对轻视群众,不相信群众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的错误观点。只有虚心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先作人民群众的学生,然后才能作群众的先生。只有作群众的好学生,才能作群众的好先生。

①《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249页。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深刻地全面地阐明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①

在任何工作中,必须把一般的号召和个别的具体解决结合起来。如果没有一般的普遍号召,就不能动员广大群众行动起来。但是,如果只有一般号召,领导人员不找一个地区或单位具体地直接地组织和从事所号召的工作,就无法检验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号召的内容和用最具有说服力的生动事例去动员群众响应号召,就有使一般号召落空的危险。

在任何工作中,还必须形成一个以主要领导人为核心的少数积极分子组成的领导骨干,并把这些领导骨干的活动和广大群众的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如果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地组织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的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

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52页。

应用上述的方法时,领导者必须掌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毛泽东同志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①

①《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54页。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是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都必须以这个根本方法为基础。例如,在采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要从许多个别的指导中形成一般意见,又拿一般意见到许多个别单位去付诸实践,从而检验和丰富一般意见,这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运用。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深刻地全面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质。它正确地处理了实践和认识、感性和理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它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实际工作和斗争的时候,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基本公式变成行动的指南,这些公式就是: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回到实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更深刻地抓住感性,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无限上升的过程。这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党的具体工作方法熔为一体的杰出典范。

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同群众观点是统一的,是不容分割的。没有坚定的群众观点,就不可能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单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而无正确的领导方法,也不能把工作做好。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反对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了群众的觉悟程度,害了急性病;尾巴主义也是错误的,因为它落后于群众的觉悟程度,害了慢性病。既要从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实际需要出发,又要放手发动群众,积极领导群众前进,这是群众路线所要求的基本原则,离开这个原则,必然要犯错误。

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党同无产阶级以及其他劳动群众的正确关系,体现了党以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对于群众的领导作用。党在贯彻群众路线的时候,对人民群众中的各个阶级和阶层经常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把群众中最革命最积极的阶级和阶层作为斗争的主要依靠,同时坚持团结中间的阶级和阶层,努力争取落后的阶级和阶层。党的群众路线也就是党的阶级路线。

在一切工作中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几十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一切事业中,一贯地坚持群众路线。党和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地体现了群众路线的精神。每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动员、鼓舞了我国亿万劳动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地取得辉煌的胜利。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就是党的群众路线的胜利。

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它在群众斗争的实践中为自己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旦掌握了群众,就形成了巨大无比的变革世界的物质力量,就能把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引向胜利。

①马克思:《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教学生懂得感恩的17堂课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就是对世间所有人和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记我们以适中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记我们在渐渐平淡麻木了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恩;记我们领悟和口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
已完结,累计14万字 | 最近更新:第17堂课 让关爱和友善在每一个人的心间传播

前 言

书名:
教学生懂得感恩的17堂课
作者:
碧泠
本章字数:
1076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我们大家都知道,但我们在生活中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却常常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就是对世间所有人和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让我们以知足的心去体察和珍惜身边的人、事、物;感恩,让我们在渐渐平淡麻木了的日子里,发现生活本是如此丰厚而富有;感恩,让我们领悟和品味命运的馈赠与生命的激情。

乌鸦有反哺之义,羔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感恩是一种人性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也是每个人品质的体现。能够正确地感恩,从小的角度来说能造就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从大的角度来说能使国家和谐温馨。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现在的学生,吃着汉堡包,喝着咖啡、可乐,玩着电脑,拿着手机……他们所有的条件比之以前的我们不知强了多少倍,但是他们却不懂得感恩,不知道心疼父母,不晓得关爱老师……他们乐此不疲地与“世界接轨”,尽情地过着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却没有想到过感恩节。他们大手大脚花父母亲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从不言谢,对朋友的帮助少有谢意,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威胁。他们将所享受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却口口声声得不到温暖。他们不能抵制诱惑,不能承受压力,不能面对挫折,口口声声“现代”的他们却很脆弱。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迫切需要感恩思想深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

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快乐的生活。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教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使他们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帮助他人,懂得勤奋学习、珍爱自己,学会包容,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才会明白事理,更快的长大,才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人生的幸福有多种,但感恩是最大的幸福。愿这本《教学生懂得感恩的17堂课》能给你以启迪!

编 者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