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辑 磨砺人生志向的名人成长故事(二)

书名:
中国孩子最爱读的好故事大全集
作者:
雅瑟 编著
本章字数:
33842
更新时间:
2021-05-14 13:57:39

打猎的男孩子

林肯,著名政治家,1809年生,是美国第16届总统。他任总统期间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废除了奴隶制度,被称为“伟大的解放战士”,马克思说他是“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

林肯是以解放奴隶、维护联邦统一的实际行动被看成是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他抹掉了美国奴隶制的耻辱,他用最为雄辩的语言阐述了人道主义的理想,解释了南北战争的意义,并激励后代人民。

林肯7岁那年,全家遭到一个种植园奴隶主的恫吓与迫害。在一个严寒的冬季,他们被迫历经艰辛,长途跋涉,迁移到印第安纳州俄亥俄河以北18英里的鸽子河。他们就在那片熊、豹经常出没的荒野土地上,重新搭起简陋的木屋,开垦荒地。林肯虽然年龄小,但长得结实,经常跟父亲一同去打猎、伐木、耕地。父亲常教育他要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富饶的大自然以及艰苦的劳动生活,使林肯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由于经常同淳朴的农民交往,也使他学到了不少知识。

林肯9岁那年,慈爱的母亲去世了,他感到无限悲痛。过了一年,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她是一个已有3个孩子的寡妇,名叫萨拉。但她对孩子们倍加爱护,也重视他们的学习,常常利用空暇时间教他们语文和算术。不久,林肯的继母又送林肯进学校读书。

林肯每天放学回家后,还要帮助父亲劳动。他是一个坚强、沉静、吃苦耐劳的孩子,虽然每天劳动占去了不少时间,但他能抓紧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文具,木板就是他学习算术的“练习板”、木炭就是“石笔”,板上写满时,擦了再写。他还用火鸡的羽毛骨尖蘸着自制的“黑水”练习写字。夜晚,家里没有蜡烛,只好利用炉里射出来的亮光看书。没有书,他想尽一切办法,甚至走十几英里路,去向别人借。有一次,他从邻村的一名叫克劳福德的大叔那儿借来了一本带画的《华盛顿传》,他没有地方放书,只好放在屋壁的木缝里,恰好夜间下雨,屋子漏雨了,这书给淋湿了。第二天早上,林肯到克劳福德大叔那儿,老老实实地认错、道歉,并卖劲地帮着克劳福德大叔干了三天活。克劳福德大叔很是感动,当即把这本书送给了林肯。

有一天,一个同学捉到一只乌龟,把它放在雪地上,爬来爬去,小伙伴都在围观。这时,一个淘气的同学用棍夹来一块烧红的木炭,放在小乌龟的背上,小乌龟被烧得疼痛可怜的样子,引起一些人的哄笑。

心地善良的林肯,心里却十分难受,他央求伙伴们说:“求求你们,别这样,饶了这个小生命吧!”

那个淘气的同学,平时仗着自己个子高,力气大,常常欺负小同学。这时他非但不停止残害小生命,反而嘲笑林肯是“胆小鬼”、“大笨蛋”。

林肯气坏了,脸涨得通红。他不顾自己赤着脚,上去一脚把火红的木炭踢开了。

那个淘气的大个子被林肯的勇敢行动给镇住了。许多平时受大个子欺负的小伙伴也为林肯的举动大声叫好。

想一想:一个从小就热爱劳动和学习的穷苦孩子,环境使他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使他宁愿为一只小动物的生命去发怒。看来,培养孩子的爱心是非常重要的。

从排字工到作家

马克·吐温,著名作家,1835年生,美国人。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们称赞他“成就伟大,人格伟大!”

马克·吐温出生在一个穷法官的家庭,家中只有一栋两间房的小木屋,父亲收入微薄,家庭负担繁重。马克·吐温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到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堡。4岁半时,他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启蒙教师霍尔太太是来自新苏格兰的中年妇女,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力图用圣经塑造孩子的心灵。可是天性活泼的马克·吐温对喋喋不休的祈祷、晦涩难懂的《新约全书》毫无兴趣,而是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距他家不远的伯父家的农场,是个环境幽美、风景秀丽的庄园。浓郁的果林把起伏的小丘装扮得葱茏苍翠,溪水潺潺流淌,树林深处不时传来动听的鸟鸣声,草丛之中常有野生动物跳来跳去。马克·吐温常常来到伯父家的庄园,同白人小伙伴和黑人孩子一起游泳、捕捉响尾蛇、采集山莓。明月高悬的夜晚,孩子们围坐在中年黑奴丹尼尔大叔身边,入神地听他讲故事,那些神奇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这位面孔黝黑、满头卷发的丹尼尔大叔,以自己聪明、智慧和高尚的品格赢得了马克·吐温的信赖。正是从这个黑奴身上,他发现了黑人的许多优秀品质,进而对黑人及其不幸遭遇产生了深刻同情。丹尼尔大叔后来成为马克·吐温一些作品中可爱的黑人形象的原型。

1847年,马克·吐温11岁时,父亲骑马到12英里外的巴美拉镇办事,由于途中受了风寒,一病不起,于当年3月24日离开了人世。自此以后,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为了糊口,马克·吐温到《佛罗里达日报》当杂差,半日学习,半日工作。第二年,12岁的马克·吐温辍学到汉尼堡《信使报》印刷所当学徒。每天,他很早被老板叫起来生火、打扫房间、整理铅字。然后在微亮的烛光下排字、折叠报纸。每逢周日,更是紧张。他要在黎明时分将报纸分送到每个订户那里。就这样,马克·吐温熬过了两年多的学徒生活,成了一名熟练的排字工人。后来,哥哥奥里昂借了500美元,买下了《汉尼堡周刊》报馆,他把马克·吐温从《信使报》印刷所要出来,以每周3美元的薪金雇用了弟弟。贫困的生活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童年,他从14岁时起就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哥哥的生意很不景气,甚至连房租也付不起,只好将印刷所搬到自己家里。经过一年的实践,马克·吐温对哥哥的事业丧失了信心。一天晚上,他悄悄地离开家,几天后,他在圣·路易斯被一家《晚报》雇用,当了排字工人。不久,哥哥奥里昂破产,将报馆移交给债主约翰先生,也离家出走,到衣阿华州谋生去了。

马克·吐温除了在排字车间勤勉工作以外,将其余的时间用在读书上。他从图书馆借来了许多文学作品,一本一本地读着。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想一想:这个故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马克·吐温从小就自立了,而且还读了很多书。你现在看了多少书?听过了多少故事?你会讲多少故事?

忘记打柴的艺术家

齐白石,著名国画家,1864年生,湖南湘潭县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德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荣誉奖和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

齐白石毕生为钻研国画竭心尽力,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融合并继承传统写意画和民意绘画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不群的艺术风格。他擅长作花鸟虫鱼画,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他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画山水、人物,亦能诗文和篆刻。他在诗文篆刻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齐白石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卓越的贡献。他继承了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发挥了形神兼备的特色。由于他出生在劳动者家庭,他的作品多取材于人民日常生活相接近的自然风物,具有健康、朴素的色彩。他主张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的篆刻初学浙派,后多取法汉代凿印。布局奇肆补茂,单刀直下,劲辣有力。

齐白石的父亲是一个老实人,平日安分守己,不走一步歪路,不说一句怪话,见了人规规矩矩,做起事来实实在在。齐白石的母亲既勤劳又贤慧,既会操持家务,又很孝顺父母。公公婆婆常常夸奖儿媳妇心灵手巧。这样的家风很利于齐白石的成长。

齐白石幼年非常聪明,4岁时,就学会了数百字。那是祖父用炭画在地上教给他的。六七岁时,齐白石在外祖父的坐馆里读了半年书。这以后,他就失学在家,帮助家中挑水、打柴、浇菜等,干着不少杂活。劳动的余暇,齐白石抓得很紧,出去放牛打柴,总是带上书本,抽空自学。有一次,他读书着了迷,把砍柴之事忘了。天黑到家,怜爱孙子的祖母一顿责备:“你好学,可惜来时走错了人家。”从此,齐白石上山就先砍柴,捡足粪,再取出书来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趁牛吃草的时机,跑到邻村的外祖父家去请教。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但困难从来没有难住勤奋上进的齐白石。除去读书、写字,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画画。山清水秀的乡村景色,妙趣横生的小说插图,都是齐白石绘画的题材。画画用的纸是从旧账簿上撕的,笔墨是家里以前剩的。

父亲看见齐白石身体单薄,做不成扶犁掌耙的好手,就想让他学习养家糊口的手艺。经过多方说情,托人荐举,齐白石开始在一个老木匠门下学艺。起初,他干些杂活,后来专学雕花的工匠活计。这自然用得上画画的技艺。他与师傅一起钻研,改进刀法,创新了不少花样。苦学两年,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木匠出师了。一出师,作为长子,便责无旁贷地挑起供养家庭生活的重担。他每次外出做工,都把有限的工资全部交给母亲,而每过一处,都留下手艺高强的声誉。

想一想:现在我们又了解了一位画家的童年,齐白石后来学了雕花,他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盛誉,他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

拉断牛尾的科学家

卢瑟福,著名科学家,1871年生,新西兰人,长期在英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他对原子核物理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放射学,提出了原子自然蜕变理论,曾获诺贝尔化学奖。他还是著名教育家,在他的学生中先后有9人获诺贝尔奖。

卢瑟福出生在新西兰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家里人口多,收入少,生活贫困。他很小的时候就帮助父母干农活。

卢瑟福的童年时代是在风光如画的农村度过的。广袤无边的田野、神奇奥秘的大自然,使他从小就养成克服困难和富于幻想的性格。小卢瑟福经常与哥哥、姐姐一起帮助父母干活,养成了好钻研,好动手的好习惯。有一次,家里的钟坏了,卢瑟福便拆开想修,父亲指责他:“小小年纪不经大人准许就随便拆东西,会闯祸的!”卢瑟福口服心不服,继续背着父亲拆了装,装了拆,经过几天的琢磨,居然把坏了的钟修好了,还走得很准。小卢瑟福还经常搞些小制作、小发明,他用木板做的照相机,效果真不错,惹得许多孩子甚至叔叔、阿姨争着请他摄影留念。

卢瑟福从小养成的坚韧性格、钻研精神和动手能力,为他后来成就实验物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卢瑟福后来回忆说:“如果没有自幼养成的习惯,我就难以熬过实验室中的枯燥乏味的生活。”

有一天,年仅5岁的小卢瑟福拿着一把刀,在他们家牛棚外的小草场上割柴草。突然,他发现前面不远的路上有一根大木头。小卢瑟福心想:“这一根大木头能抵好多柴草啊!如果能把它拿回去,妈妈一定会很高兴。”

可是,要把这一根大木头拿回家谈何容易!小卢瑟福用双手搬了一下大木头,沉得很。

小卢瑟福拍了拍小脑袋,终于想出了一个妙办法:他把一头奶牛从牛棚赶到路旁,用绳子把大木头捆住,然后系在奶牛尾巴上,让奶牛拖着大木头往家里走。

奶牛喘着粗气,费了好大劲总算把大木头拖到了小卢瑟福家的院子前。但是门太小,大木头给卡住了。小卢瑟福朝牛身上猛抽了一鞭,奶牛狂吼了一声,再也走不动了。原来是奶牛尾巴给拉断了小半截。

小卢瑟福害怕极了。他悄悄从家中取了一块橡皮豪,贴在被拉断的牛尾巴上,然后把奶牛又牵回到牛棚去。

那断下的小半截奶牛尾巴怎么处理呢?小卢瑟福又犯难了:扔掉吧,又舍不得,留下吧,又怕妈妈发现了。他后来把那小半截尾巴插到地里,指望它再长起来。但结果却是徒劳的。

想一想:卢瑟福童年的故事我们看完了,你有什么感觉?一定被他勤劳、善动脑筋又有趣的举动逗乐了吧?相信你也有故事,讲给大人听好吗?

让村里人喝上清水的少年

李四光,著名科学家,1889年生,湖北黄冈人,著名的地质学家,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立了地质力学,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筋,凡是他遇到不理解的事物,他总要追根问底,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在他居住的村边,有一块很大的石头,这是李四光常和同村的孩子们捉迷藏的地方。对于这块石头,李四光曾产生过疑问: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它是从哪里来的呢?他问了许多人,才明白了石头的来历。在学习上,李四光经常提出问题,许多问题老师当场都回答不出来,查了资料之后才给李四光解释清楚。爱动脑筋的李四光,在私塾里学习成绩非常好,时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李四光在湖北官办的新学堂上学时,小学堂开设的课程有九门:修身、读经、中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绘图、体操。每日上课六小时,其中读经占二小时,学制四年。李四光在这里学习非常用功,尤其对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感兴趣。他像久旱的田野,又如常年挨饿的孩子,吸取着各种知识的甘霖和食粮。他既聪明又好学,因此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李四光放寒暑假回乡后,他常想用自己学的知识为家乡办点事,回报生养自己的故土和亲人。他看到村里人吃的水,是门前塘里的水,很不卫生。他就决定自己动手在屋后竹丛旁挖口井。他找来工具,冒着酷暑,挖呀,挖呀,天不亮就起床,挖出朝阳,挖出满天彩霞,太阳落山了仍不停止,又挖出满天星星和一弯月亮。但是,可惜他那时还没有学地质学,不了解地下水的分布规律,挖了一丈八九尺了,还不见水,他只好作罢。挖井失败了,他又想了一个人工过滤的办法。他买来一口大缸和一口小缸。在大缸的下端凿一孔,装一根竹竿作管子,缸底放一层石子和一层沙子。然后盖一层白布,把挑来的塘水倒在大缸里。塘水经过沙石过滤,从竹管流入小缸内,浑水变成了清水。乡亲们跑来看,都称赞这个办法好。称赞李四光为乡亲们做了件大事好。

想一想:从小爱学习、善动脑筋的李四光为乡亲们做了一件什么样的好事?做成了哪件事?还有哪件没做成?为什么呢?

用苍蝇作标本的男孩

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1890年生,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而献身。

白求恩是欧美医学办的著名人士,曾任美国联邦政府的卫生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参军前往法国救援伤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先率领一个医疗队前往西班牙救援;后又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派遣,携带一大批医疗器材,前来中国支援抗日战争。他先后来到延安和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抗日军民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有时候一次连续要做十多个手术,他夜以继日地工作。遇到紧急战斗,他还坚决要求上战场直接参加战斗。1939年11月,他为中国抗日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白求恩牺牲以后,毛泽东特地写了《纪念白求恩》的文章,称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州的格赖芬赫斯特。他的祖父是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父亲在年轻时放弃祖传医业,从事经商,后来当了牧师。但是,白求恩年少时就有一个志愿:像祖父那样,当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有一次,他把祖父的那块外科医生的铜牌挂在自己卧室门口。从此,一有空就解剖起苍蝇、鸡骨之类的东西。有一天,他竟把一只刚煮熟的牛腿割剔出骨,以做成标本。

白求恩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宽裕,他上学的时候,坚持勤工俭学,在学校食堂当服务员,以取得一些收入充当学费,并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先后当过炊事员和伐木工人。他打工挣来的钱,总是不乱花,全部存起来,作为学费和补贴家用,这一切为他在后来的战争年代从医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和精神的基础。

想一想:从白求恩的故事当中,小朋友是否能体会到什么叫“白衣天使”?是否被他那无私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呢?

立雪拜师的求知少年

陶行知,著名教育家,1891年生,安徽歙县人。毕生从事教学活动,重视乡村教育,倡导并推行平民教育运动。

陶家祖上曾是殷实富足的大户人家,但后来家境逐渐衰败,等到陶行知出生时,父亲手中仅存了一亩一分田,除种地外,还要去砍柴卖钱,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

陶行知自幼聪明过人,他的父母也意识到儿子才华出众,但苦于家境艰难,无力供他上学。

邻村有一位名叫方庶咸的私塾先生慧眼识珠,认定陶行知日后必成大器。见陶家境况太差,老先生决定免费收陶行知为学生。陶行知由此开始在方老先生处接受启蒙教育,那年,他刚刚6岁。

9岁时,父亲在万安镇谋得一分差事,家境略为转好,陶行知随父亲在万安镇上读了两年书。后来,父亲失了业,陶行知也随着失了学,跟父一起回到农村的家中。

陶行知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再想读书已经不可能了,11岁的他成了家中的半个劳动力,和父母一起,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陶行知本是个读书的好坯子,如今失学务农,乡亲们都深为惋惜,父母更是愁肠百结,不忍心就这样耽误了孩子。

经过多方设法,父母终于为陶行知安排了一个两全之计——边做工边到县城一位姓程的先生处求学。

从陶家到县城程家,大约有十多里路。陶行知每天一大早挑柴赶到城里,卖完柴后,再去程家上学。待学习结束,他还要赶到南山,砍够一担,方能回家。

大人们被陶行知苦学成才的决心和毅力感动。

当时歙县有一位很有名望的王老先生了解到陶行知事迹以后,认定他日后必成栋梁之才,免费收他为门生。

陶行知家离王老先生教书的地方有15里路,他每天仍然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一边干活,一边学习。

有一天,天下着大雪,路滑难行。当陶行知赶到王老先生教书的地方时,王老先生正在上课。陶行知不敢打扰先生,便肃立教室门外,默默听讲。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身上浇满雪花,如同一尊雪人。王老先生下课后,才发现浑身是雪的陶行知,他大吃一惊,连忙把陶行知唤进屋内。

王老先生十分感慨地说:“古有程门立雪,今有王门立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想一想:困难往往伴随着成长,这是许多名人的共同经历,然而他们又都是幸运和快乐的。因为他们都怀揣一个梦想并在为梦想不懈的努力着。

学会忍耐的童工

松下幸之助,著名企业家,1894年生,日本人,世界著名大企业松下电器公司总经理,被称为“日本电器之父”。

松下幸之助4岁那年,家庭经济状况彻底恶化,一家人万般无奈,离开世代耕种、赖以生存的土地,搬到了歌山市内居住。父亲尝试着经营一家木屐店,但不久便告倒闭。全家人生活没有着落,衣食不足。

父亲把他送进一家卖火盆的店铺里做伙计。

童工生涯,从来都是饱蘸着血泪的。小松下从此早起晚睡,一天忙到晚,干的都是脏活、累活,还要时时提防主人的呵斥与打骂。

老板根本不把伙计当人看,为了招呼方便,甚至把松下名字都改了。松下失去了自己的原名,而被改称为“幸吉”。

一个9岁的孩子,远离家乡和亲人,在一个陌生而冷酷的环境中挣扎着生活,还要承受种种非人的劳务和责骂,这其中的辛酸与痛苦,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小松下白天硬撑着干活,夜里常常哭湿了枕头。

在火盆店干了三个月后,松下幸之助实在无法再忍受这种非人的日子,终于离开了那里。

但是,不久后,他又到了一家叫“五代”的自行车铺里当伙计。在这里,他一干就是5年。

在“五代”的遭遇比在火盆店里强不了多少。这段时间,父亲总是想方设法给小松下打气,他说:“孩子,你长大后会有出息的。从前的很多伟人,小时候都在别人家里做工,下苦功,后来才成为优秀人才。你不要觉得辛酸委屈,一定要学会忍耐……”

听了父亲的话,小松下只好咬紧牙关,把眼泪默默吞下肚去。眼看着同他一般大小的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学校上学,他却只能眼泪汪汪地回到那地狱般的店中去。

在“五代”自行车店整整挨过了5年痛苦的时光,松下幸之助又到水泥公司做搬运工。

这是桩极其辛苦的差事。水泥场上灰尘弥漫,只需在那里站上几分钟,一个人就会从头到脚变成“灰人”。刺鼻的灰尘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常常咳嗽不止。

但是,坚强的小松下在困难面前,并未打退堂鼓。他已树立了这样一种人生信念:生活是严酷的,要活下去,就必须努力干,就像用力推车一样,在人生道路的坎途上一步步朝前挪。

童年的苦难生活,虽然使松下幸之助饱尝苦辣辛酸,但却磨炼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的品格,为他日后创业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想一想:松下都做过什么?从几岁开始的?这些生活带给他什么样的信念,后来他成就了怎样的事业?

快乐的迪斯尼

迪斯尼,著名企业家,1901年生,美国人。他不仅创作了米老鼠和唐老鸭等一系列卡通艺术形象,而且创建了迪斯尼乐园,被称为“娱乐大王”。

迪斯尼是父母亲的第四个儿子,他从小就很招人喜爱。乖巧的迪斯尼每天跟在母亲身边干力所能及的活,喂猪、喂鸡、给奶牛添饲料等等。这个瘦高的幼童,长着一头蓬乱的黄发,总是不停地跑动。他是个调皮好动的孩子。听到树上有鸟叫声,他就捡起土块投到树上,去干扰它们;父亲让他把猪赶到野草较多的地方,以便让猪学着吃野草,迪斯尼不是友好地把猪赶到该让它去的地方,而是骑到猪背上,让猪驮着他走。猪是不容易驯服的。没有几个孩子能够稳稳当当地骑在猪背上,让猪驮着走。可是,迪斯尼办到了。他还以此为自豪,表演给小朋友们看。当然,这对小猪是训练加收买。为了讨好让他骑的小猪,他把自己和小妹妹用过的奶瓶偷出来,灌满牛奶,喂让他骑的猪。猪是很认吃的。迪斯尼经常喂牛奶的那只猪,跟定了迪斯尼,他走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活像一条狗那样驯服。

繁重的劳动,艰苦的生活,没有泯灭迪斯尼欢乐的天性和绘画的爱好。父亲不在场时,他一张口就开玩笑。在繁重的劳动和紧张的学习之余,只要一有功夫,他就画自己想画的东西。他很喜欢自己的小妹妹。在堪萨斯居住时,妹妹得了麻疹,发着高烧。为了帮助妹妹减轻痛苦,迪斯尼一有空就陪着妹妹玩,不是给妹妹讲笑话,就是给妹妹画画。他花了一番工夫,动了许多脑筋,为妹妹绘制了一套能够翻动的组画。这无疑是他后来制作卡通画的思想萌芽。

迪斯尼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对小动物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常与动物们一起玩耍、交谈,大脑里装满了它们生动有趣的故事。他说:“我熟悉鸡、鸭、鸽子的样子和习性,我觉得他们听得懂我的话。有一只叫玛莎的小母鸡,我一叫它的名字,它就过来,在我手里下个蛋。”

与动物们的相处与交流,激发了迪斯尼的创作欲望。他非常想把他所喜爱的动物们画出来,家里没有绘画用的纸,他就在粗糙的手纸上画。幸好一位阿姨送给一大本图画簿和一盒蜡笔,迪斯尼这才如虎添翼。

想一想:小朋友,听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对迪斯尼乐园更多了一分憧憬呢?对,还有米老鼠、唐老鸭,它们的“父亲”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啊。

一辆红色小推车

艾科卡,著名企业家,1924年生,美国人。先后出任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为福特公司赢得巨额财富,使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公司一年就创利2?郾4亿美元,从而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并有“民意总统”之称。

艾科卡的童年,正赶上美国社会的经济繁荣时期,父亲尼古拉的事业随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帆风顺地发展。他有了几家电影公司和“富兰克林”戏院,另外,还建立了一个有30多辆车的车队。

经营繁荣,家庭收入高,孩子们就能过上好日子。所以艾科卡和他的姐姐小时候吃喝穿戴很好。他们在6岁之前,穿的是缎子面的鞋,刺绣的外套,还有银色的玩具。市面上有什么新鲜的东西,父母只要见到了,准会给他们买回来。

童年的艾科卡生得虎头虎脑,大而圆的眼睛,圆圆的脑袋,浓浓的头发,一个精力充沛的样子,很招人喜爱。尽管这个移民家庭在这里没有什么亲友,但父母却使姐弟充满了欢乐。父亲是个乐天派。不管工作多累,也不管遇到多么烦心的事,他一见到自己的儿女,就喜上心头。他似乎就是为了儿女活着,见到孩子就把什么不痛快的事都忘了。母亲也是如此。她贤惠、慈爱,对丈夫和孩子充满爱心。她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用来照顾孩子和帮助丈夫。正是由于父母的责任和性格,使艾科卡和姐姐从小就过着幸福欢乐的生活。父亲生意很忙,每星期都要抽出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团聚。特别是礼拜天,尼古拉一家人聚在一起,读自己喜欢的书,围在一起听收音机播放的节目。当到了吃饭时间,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喝着红葡萄酒,吃着可口的面包,讲着有趣的笑话,轻松欢乐,充满了天堂的气氛。

可是,到了1931年,尼古拉·艾科卡的全部财产几乎丧尽。他失去了车队,失去了公司,失去了剧院,失去了现金。他购买的股票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废纸。

但是,尼古拉和妻子没有悲观失望,也没有把失败的阴影带回家庭传染给孩子。他们以创业者的气概和强者的乐观情绪,勇敢地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去克服困难。尼古拉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样才能维持生存。而妻子除了设法帮助丈夫经营店铺之外,还要到一家工厂上班。此外,为了让全家人有足够的营养,她不顾劳累,经常到市场上去买便宜的活鸡,拿回家后自己宰杀,这样可以省下几分钱。他们在外面苦苦挣扎,而回到家中,却仍然和过去一样乐观、豁达,与儿女们高高兴兴地在一起。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孩子们也没有缺少欢乐。

童年的艾科卡,在父母那里得到了慈爱和温暖,得到了战胜困难的乐观情绪和积极心态,更得到了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

艾科卡的童年和少年时期,他们家在当地很孤立,因为,当地的意大利移民很少。他常常受到民族歧视的困扰,同学们的羞辱、欺负、挑衅等。每当遇到这些问题时,父亲不是教儿子去报复或消极对抗,而是理智地处理这些问题。比如,他教给儿子,当遇到比自己身体强壮的挑衅者时,要用脑筋而不是用力气与对方抗衡;遇到力气比自己小的挑衅者时,要向他表明自己对他的不礼貌很重视,但由于他是弱者,因此,不与之计较。父亲教育儿子,远离好勇斗狠的团伙,好斗是不健康的社会行为。

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和屈辱时,他最相信的人是自己的父亲。这时,父亲可以为儿子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比如,艾科卡在小学竞选班干部时,对手搞了鬼,竞选的结果很不公平,而老师怕惹事,不愿意主持公道。在这种情况下,气愤的艾科卡找到父亲。父亲看着受了委屈的儿子,心里很难过。他可以冲到学校去评理,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更理智的办法。他告诉儿子这个世界上不合理的事是很多的,尽管我们追求公平合理,但却随时会碰上不合理的事,怎么办?只能是心里是非分明而在行动上对于无能为力或不值得计较的事,不要揪住不放,而是应朝前看。

在艾科卡年仅10岁时,离他家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超级市场。艾科卡学着大孩子们的样子,让父亲为自己买了一辆红的手推车。每天放学后和节假日,他就和其他孩子一起,推上车子,在市场门外等候需要帮忙的人,就像出租汽车等候乘客一样。当有人需要帮忙时,他就按照指定的地点,把货物用手推车给雇主送去,以自己的劳动换取一点小费。到了13岁,艾科卡在附近的水果市场找到一份周末工作,给一名希腊人跑腿送货。每当周末,他必然黎明前起床,到批发市场把货买进,然后再摆上货架,一天工作16小时,得到的报酬是2美元。工作虽然很辛苦,但艾科卡很愿意干。

想一想:快乐的童年让小艾科卡对困难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不公平有了正确的理解。小朋友,当你遇到类似的事情,想一想你该怎样去做呢?

闻鸡起舞的将军

祖逖,古代军事家,266年生,河北涞水县人,晋朝名将,所部纪律严明,为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被晋元帝封为“奋威将军”。

祖逖早年丧父,从小跟着哥哥生活。他原先不肯用功学习,喜欢结交朋友,不拘小节。哥哥为之操心,经常加以劝导。祖逖在哥哥的劝说下,立志上进,决心做一个文武双全的能人。

祖逖一边读书,一边练武,刻苦用功,坚持不懈。他和好朋友刘琨情同手足,同睡一条被子。两人相互勉励,振作精神,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练习武艺。“闻鸡起舞”的典故,就出自这里,用来比喻有志之士奋发图强。以这个故事为典源,便派生出了许多相类似的典故,例如鸡鸣起舞、起舞鸡鸣等等。古代著名诗人李白、陆游、辛弃疾都在诗词中引用过这个典故。

由于祖逖勤奋读书、刻苦练武,后来成了文武双全的名将。西晋政权灭亡以后,他多次要求北伐,被晋元帝封为奋威将军。他率领部队渡江北上,船行江中时,慷慨地对大家说:“不扫平中原,死不回江东!”他的决心大大鼓舞了部队的斗志。后来,他在与石勒的血战中,大获全胜,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成了东晋的疆土。祖逖为了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最后病死在军队驻地,死时才57岁。老百姓为之失声痛哭,许多地方还为他建立祠堂,以示纪念。

想一想:小朋友,听完这个故事,你对祖逖有了初步的认识了吧,那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良将出塞门的岳飞

岳飞,古代著名爱国将领,1103年生,河南汤阴县人,宋朝杰出的抗金民族英雄,为国家建立了卓越功勋。

岳飞出生后不满一月,家乡遭了大水。从此,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贫困的境地。岳飞童年时期就参加劳动,常到野地里去拾柴割草,稍长大一点又耕田种地。

贫困的生活并没有减少岳飞强烈的求知欲望。缺钱买灯油,他就拾取枯柴晚上燃点照明,由父亲教他识字。当他能够自学时,就更加勤奋,往往读书到半夜,甚至通宵不寐。他特别爱读《左氏春秋传》和学习孙、吴兵法。

《左氏春秋传》又叫《左传》,是秦代以前学者用来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传之一。这部书提倡德义,主张从成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推尊中央王朝,叙述了许多古代打仗和人物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书中的这些故事和人物深深地吸引着岳飞,使他手不释卷,反复探究其中的道理,不知不觉地在他的心灵中埋下了忠义为国的种子。

岳飞少年时期就喜欢学习军事,钻研兵法,很早就娴熟孙、吴兵法,这就为日后的军事指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岳飞从小就热爱劳动。长期的劳动,使他受到很好的锻炼。他身体结实,力气超人。在少年时,就已能拉开300斤的硬弓和8石的腰弩。

离岳飞家不远的永和乡,有一位老人名叫周同,擅长弓箭。岳飞便拜他为师,很快就学会了一手好箭法,并能左右开弓。

岳飞的外祖父姚大翁,特别喜爱岳飞,他特地请当地的神枪手陈广给岳飞传授“击技”。在陈广的精心指导下,不久岳飞的枪法就非常高超,成了远近闻名的“无敌枪手”。

年轻的岳飞平日少言寡语,深沉宽厚,但生性刚直,心里想说什么,决不有所顾忌。他很有礼貌,对师长非常尊敬。

良将出寒门,岳飞少年时候的生活经历,对他以后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名将,是很有影响的。

想一想:听完这个故事,你对岳飞少年故事中哪一点印象最深呢?那么他的兵法、箭法、枪法都是谁教给的呢?

一双丝履戚继光

戚继光,著名爱国将领,1528年出生于山东,祖籍安徽定远县。他不仅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且著述颇丰,大有建树。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在正德、嘉靖年间,曾在山东、大宁、京师等地历任军职,官至神机营副将。当时明朝官场弥漫着贪污贿赂的恶浊空气。戚景通不愿同流合污,嘉靖17年,以终养老母为由,请告还乡。这时,在明王朝北方,鞑靼不断用重兵大举南犯,严重威胁着明王朝西北边境。戚景通回乡后,虽是晚年,仍然忧虑国家安危,他摒弃一切俗务,总结自己的军事经验,潜心研究对付鞑靼入侵的对策。

戚继光出生时,父亲已经56岁。戚景通白头得子,钟爱异常。他对自己的儿子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戚继光少年时,父亲就经常给他讲,武将必须有舍身报国的高尚气节,打起仗来应有身先士卒的勇猛精神。这位爱国老将希望儿子将来能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事业,对戚继光的要求十分严格。

当戚景通告老返乡时,祖居的房屋已近百年,很是破旧。次年,他打算修缮一下,命工匠安设四扇镂花门户。这年戚继光12岁,已经开始懂事了。工匠们对戚继光说:“公子家是将门,请安设十二扇镂门户吧!”戚继光向父亲提出这个意见。父亲严厉斥责儿子这种图虚荣、讲排场的想法,说你将来长大成人,能世守此业,我就满意了。如若不然,贪慕虚荣,连这点家业也会保不住的。戚继光默默地接受了父亲的批评。

戚继光13岁那年订婚了。外祖父家送他一双考究的丝履。戚继光穿着这双丝履走过庭前,父亲看见了,十分生气地批评他:“小孩子穿这么漂亮的丝履干啥!现在就想穿丝履,将来就要着锦衣,吃肉食,你父亲清白一世,一定不会满足你的要求。你就势必要侵占士卒的粮饷,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老人接着伤心地说,“这样下去,就难以继承我的事业。”父亲后来虽然弄清丝履是外祖父家送的,又是母亲叫戚继光穿的,还是将丝履毁裂,不让戚继光从小养成奢侈享受的坏习惯。

戚景通不仅竭力制止儿子沾染坏习气,还十分注意把儿子往正路上引导。一次父亲问戚继光:“你的志向何在?”戚继光答:“志在读书。”父亲告诉戚继光:“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洁’四个字,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并命人把“忠孝廉洁”四个字写在新刷的墙壁上,让戚继光时时省览。戚景通教子的“忠孝廉洁”,自然包括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从中央到地方,贿赂公行,寡廉鲜耻,整个社会风气腐败不堪。戚景通能教育儿子忠于国家,孝顺父母,克己奉公,讲求气节,是难能可贵的,对儿子的成长起了好的影响。

戚继光一面刻苦学习武艺,一面立志发愤读书,以求继承父亲的业绩。三年过去了,戚继光博览群书,学业大进。15岁时,戚继光就以深通经术出名于家乡一带。年迈的父亲看着儿子的长进,内心十分欣慰。

想一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所有父母的心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父母做到了孩子才能做到对吧?

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伟大的民族英雄,1785年生,福建福州人。他是近代禁止鸦片运动的领袖,是拉开中国近代史序幕的杰出人物。

林则徐祖父林正澄,一生在外教私塾。由于收入微薄,家口浩繁,他生前将祖遗的一点田产变卖,死时还留下积欠的债款。父亲林宾日是一个穷秀才,当私塾先生,长期苦读应试,未能考中举人。母亲陈帙,又名文华,出身名门,颇有教养,她会做绢花,以贴补家用。

林则徐的启蒙教育,是由他父亲担负的,他4岁时,就被父亲带到罗氏私塾,抱在膝上,教他读书、作文。一直到12岁,林则徐又跟随父亲,转到文笔书院,继续就读。

林则徐家庭生活清苦。由于林宾日自己有过困苦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比较同情下层劳苦人民的痛苦,对官僚地主巧取豪夺颇为不满。这一切,给林则徐留下了深刻印象。

林则徐儿时,就亲眼看到父亲林宾日把米送给一贫如洗的三伯父,自己家人却忍饥挨饿。一天,他看到一个富豪为保送自己的儿子上学而对父亲进行的重金贿赂,被父亲严词拒绝。

父亲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地浇灌着林则徐幼小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小林则徐在父亲的教育下,进步很快。到10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他最喜欢的对联技艺也日臻成熟,在家乡一带已经小有名气。

有一天,他从私塾回家经过一片池塘的时候,有一个当地的老秀才把他叫住,要给他出个上联让他回答。林则徐停下脚步,请他出句。老秀才指着池中嬉戏的鸭子,摇头晃脑地吟诵道:“鸭母无鞋空洗脚。”

他刚一吟完,林则徐马上接着吟道:“鸡公有髻不梳头。”

旁观的人们听到这个小孩子的绝妙回答,都为他的神速反应感到吃惊。

12岁那年,林则徐在父亲陪同下,与诸童生一起应试。他的试卷答得十分完善,与一个年老的童生并列榜首。考官大人决定加试一题,就出一个上联“童子何知”,请二人作答。

林则徐很礼貌地对那个老童生说:“请您先对吧。”

可老童生支吾了半天,也没能对上来。

考官大人说:“你对对看。”

林则徐立即答出:“大人利见。”

考官于是评定林则徐为第一名。

鳌峰书院的老师并不墨守成规,而是经常带学生到闽江口的鼓山去游玩。有一次他们又来到鼓山峰顶远眺,只见海天相连,波涛拍岸,景象十分壮观。老师吩咐众学生每人做一首七言对子,要求句首必须嵌有“山”和“海”二字。学生们叽叽喳喳,老半天也没有拿出一个满意的对联。老师发现林则徐神情十分休闲地在观看展翅飞翔的海鸥,认为他想必是胸有成竹了,就问:“林则徐,你怎么对的?”

林则徐目视大海吟出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又转视他的同学们,“山登绝顶我为峰。”

同学们都感到由衷地钦佩,情不自禁地喝起彩来。

想一想:一副对联便能折射出少年的胸襟。林则徐的故事当中的哪一件事给你的印象最深?

一只花瓷瓶

詹天佑,著名铁路工程师,1861年生,江西婺源人,曾主持修建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创办中华工程师学会,并出任首任会长。

小时候,詹天佑非常好玩,家里有什么东西他都要拆开看个究竟。一次,他把家里的钟表拆开了,想看看为什么能准确报时。父亲发现后,正要训斥他,他却向父亲解释说:“我能安上!”说完,三下五除二,就安好了。父亲转怒为喜,高兴地把儿子抱了起来。后来,家庭日渐穷困,已无机械可拆,詹天佑就用泥巴做成各种机械模型,还做得很像。

詹天佑从小聪明好学。父亲在农闲的时候,给他讲有关鸦片战争的故事,他听得很入神。当听到林则徐虎门销烟、击退英国侵略军进攻的时候,他高兴得跳起来,听到清朝皇帝把林则徐革职,英国侵略军乘机侵入广州的时候,便气得捏紧小拳头,好像要打架的样子。他很纳闷地问父亲:“为什么中国兵老是吃败仗?”

年仅12岁的詹天佑,经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留美幼童班,到美国求学。寄宿在房东杰克家,杰克大叔对他非常关照。

一天傍晚,几个同学在杰克大叔的客厅里围绕一只花瓷瓶争论不休。

一个叫克莱恩的同学很固执地说:“这么细的质地,这么漂亮的花纹,必定是英国制造的。”

“不对,这是中国制造的。”一位女同学说。

克莱恩虽然年龄很小,却因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对中国存有很深的偏见,他嚷道:“中国这么贫穷落后的国家,能造出这样精美的瓷器,杀了我的头也不信。”

同学们都要求詹天佑来鉴定。詹天佑面对克莱恩,半是嘲讽半是玩笑地说:“你是该杀头了!”他拿起花瓶翻过来,指着瓶底说。

“这是我国明代的瓷器,烧制时间约在17世纪中叶,有款为证。”他把花瓶底烧制时间递给同学们传看。

当花瓶传到克莱恩时,他不屑一顾地推开,武断地说:“这是印度文。”

同学们哄堂大笑。詹天佑笑得前仰后合,并大声说:“克莱恩,你真伟大,能将中国汉字念成印度文吗?”

克莱恩有点恼羞成怒,讲话更尖刻了。他说:“中国的男人抽大烟,妇人裹小脚,比印度还落后。在我们美国,中国人和黑鬼一样,愚蠢,懒惰……”

詹天佑被激怒了。他捏紧拳头,在克莱恩眼前晃了晃,生气地说:“你——你敢再说!”

克莱恩仗着他人高体壮,骂不绝口:“中国人懒惰,愚蠢!”

詹天佑忍无可忍,挥去一拳,克莱恩踉跄着后退了几步,然后两人纠缠在一起,在地毯上翻滚。女同学从未见过种场面,吓得躲在客厅一角。这时,房东杰克大叔走了进来。刚才客厅的争吵他已经听见。老杰克拿起花瓶,不紧不慢地说:“这花瓶是30年前我从中国带回来的。中国是远东最古老的,也是最大的国家,她的人民勤劳勇敢。”

詹天佑听着听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朝老杰克连连鞠躬,不停地说:“谢谢您,谢谢您!”

想一想:小朋友,动手能力强又很爱国的詹天佑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为什么要挥拳打克莱恩呢?他还做过什么?

想当国王的孩子

戴高乐,著名政治家,1890年生,法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领导法国流亡政府,开展抵抗运动,为挽救国家危亡,恢复国家荣誉做了贡献。二战胜利以后,他曾任法国总理和总统。

戴高乐是20世纪的风云人物之一。他不但是法国的民族英雄,而且是现代世界历史的伟人。他的预见能力、领导艺术、政治品格和他在军事和政治、外交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众所周知的。

戴高乐的祖父是一位历史学家,对法国的历史十分熟悉。父亲原是一位教员,后来为了保卫祖国,在普法战争期间志愿参军,与来犯的敌人英勇作战,光荣地获得了军功章。祖母和母亲也都是很有文化见地的人,她们经常给小戴高乐讲历史故事,教育他要热爱法兰西民族,要敢于为法国的荣誉而献身。

一天,母亲给小戴高乐讲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讲了普鲁士军队侵入法国,他祖父听说有个不争气的法国元帅向敌军投降时,伤心地大哭起来;他父亲听说前线吃紧,法兰西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毅然投笔从戎,志愿参军上了前线。小戴高乐当即向妈妈表示:“我长大了,一定要当个军人,为国家荣誉而战!”

戴高乐在童年时代,有两大爱好:一是喜欢看书,二是喜欢玩打仗游戏。

戴高乐小小年纪就博览群书。他读诗人罗斯丹的作品,读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作品,他还读历史小说和名人传记。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作品,尤其对战斗英雄故事十分感兴趣。

戴高乐喜欢玩打仗游戏,而且总是玩得特别认真。有一次,小弟弟皮埃尔哭着回家来。妈妈问他出了什么事,他说哥哥打他了。妈妈追问原因,弟弟皮埃尔说:“我们玩打仗游戏,我扮情报员,哥哥扮司令官。司令官命令我送一份情报到前线去,我被敌人发现了。被俘后,我没有听从司令官先前的嘱咐,不但没有把写着情报的纸条吞进肚里,反而把纸条交给了敌人。哥哥恼火极了,大骂我是叛徒,把我狠狠教训了一顿!”

还有一次,戴高乐气急败坏的从外面冲进家门,大喊大叫:“法兰西是我的,法国是我的,谁也别想从我手里抢走它!”

在楼上的母亲闻声走下楼来,惊讶地问:“嗨,我的孩子,你在这里大喊大叫什么呀?发生了什么事?”

“哥哥要跟我抢法国,我决不会让步的!”

原来,在玩打仗游戏时,哥哥格扎维埃一向扮演德国皇帝,而小戴高乐扮成法国国王。日子长了,哥哥当厌了德国皇帝,想和小戴高乐交换角色。没想到,格扎维埃刚开口,瘦小的小戴高乐就暴跳如雷,和哥哥打了一架,鼻青脸肿地跑回家,希望得到母亲的支持。

妈妈会心地一笑,轻轻抚摸着小戴高乐的头,让他安静下来,然后说:“法国是大家的,为什么这样寸步不让呢?这可不像知书达理的小绅士。”

“不行,不行!法国是我的,我一个人的,我才是法国国王,我决不会放弃,我要为我的法国奋战到底!”说完,没有得到支持的小戴高乐满脸委屈又十分坚定地冲出去,准备为“他的法国”继续孤军奋战。

想一想:小戴高乐身上是不是有你的性格和影子呢?小朋友,通过故事你从小戴高乐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10元压岁钱

冰心,著名文学家,1900年生,福建福州人。她的小说细腻有致,委婉动人,她的诗歌和散文优美流畅,清新隽永,她以丰饶的文学硕果成为世界瞩目的作家。

冰心的童年生活是温暖而又幸福的。父母感情很好,是一对恩爱夫妻,冰心作为父母膝下唯一的女儿,自幼享尽了父母的千般宠爱,万般柔情。冰心从小就是一个聪明灵秀的女孩子,从4岁开始就跟着母亲认字片。但是,单个的字片,很快便不能满足她旺盛的求知欲,她更感兴趣的是那些有人物、有情节,悲欢离合、一波三折的故事。

冰心小时候特别爱听大人讲故事。她经常缠着母亲、奶娘、舅舅,要他们讲故事。她最爱听历史上扬善惩恶和古人精忠报国的故事。故事打开了小冰心的心扉,把她带入了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

冰心六七岁就开始看大人的书。她尽管识字不多,但她一知半解的阅读了《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再生缘》、《儿女英雄传》、《说岳全书》等古典小说。

那时,冰心父亲的一些战友都知道她会讲《三国演义》,每次她上军舰参观游玩时,水手叔叔总是抓住她不放,把她抱坐在桌子当中,让她给大伙讲三国故事。有水兵叔叔们捧场,小小年纪的冰心总是讲得神采飞舞,情绪十分激昂。

有一天,堂姐送给冰心一本《凄风苦雨录》。她一连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就要大哭一场。书中讲述了三个中国穷苦人,被人贩子骗卖到南洋当猪仔的凄惨经历。世间不平的事实,极大地震撼着冰心童稚的心灵。

有一年,父亲作为中国代表到英国去购买军舰。在举行交接仪式时,由于当时落后的中国连个国歌也没有,只能临时奏起一首《妈妈好糊涂》的民间小调代替国歌。父亲多次把这个伤心的故事讲给女儿听,这一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冰心幼小的心灵。

由于冰心父亲同情革命,有人向清朝政府密报他是“乱党”,证据是他的部下有许多是孙中山同盟会会员。北京派来的调查员,劝他主动辞职,免得落个“撤职查办”。1910年,父亲携带女儿惜别了自己一手创办的烟台海军学校,返回故里福州市。此时快满10岁的冰心已经懂得了很多家事和国事,为了表示她同情革命的激情,她把自己攒下的10元压岁钱,捐给了参加辛亥革命的志士们。

冰心在学校也是一个好学生,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有一次,学校老师口出上联,要求学生必须用诗词对答下联。当老师刚念出“鸡唱晓”时,冰心张口便接上了“鸟鸣春”的下联。顿时,老师和同学们交口称赞,惊叹不已。因为“鸟鸣春”出自韩愈众多文中的一篇,这篇《送孟东野序》本是许多人不曾注意的一篇,但小冰心却牢牢记住了。韩愈文中有“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的佳句。由此可见冰心读书认真细致的程度了,并且也显示了她极强的领悟能力。

想一想:听完故事,你是不是对冰心有了一个特别深刻的了解了呢?如果你已经上学了,你就将很快学到冰心奶奶的好多作品呢!

4岁的大孩子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1911年生,上海市人,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科研方面的领导人,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的导师、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曾经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匈牙利,另一个就是中国。”说一个是匈牙利,反映了冯·卡门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因为他出生在匈牙利;说另一个是中国,那是他对自己学生钱学森的天才和成就的最高评价。

钱学森是家中的独生子。他的父亲钱均夫出身于杭州一个没落的丝商家庭,曾留学日本,修学教育、地理和历史。民国成立后,就职北京当时的教育部。母亲章兰娟,是当时杭州富商的女儿。

幼时的钱学森,有一双大眼睛和比同龄孩子大出许多的头,特别引人注目。亲友们说,这孩子天生异相,长大必有成就。人们说得不错,钱学森的聪慧,在幼年就令人惊异地显示出来。他有非凡的记忆力,3岁时已能背诵成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们传出去,说钱家生了个“神童”。

就在钱学森3岁那年,父亲钱均夫到当时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于是,钱学森随父母由上海迁居北京。

在北京,钱学森一家住在一条很深很深的胡同里。门洞两侧,是青灰色的砖墙。两扇漆黑的大门上,钉着两个奇大的铜环。然而,大门里面,却是一座敞亮的四合院。院里栽种着许多花木,有春季开花的海棠,也有盛夏开花的石榴。最使钱学森感兴趣的是院子中央那口特大的雕花水缸,以及缸内种养着的荷花。

过完4周岁生日的那个春季,钱学森穿上母亲为他做的新棉袍、新棉靴,对着镜子端详自己,他突然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于是,恳求母亲让他上学读书。母亲笑了,亲切地告诉他,还不到上学读书的年龄。但是,母亲可以在家中教他读书、识字。

钱学森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聪颖过人。她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极强,具有数学天赋。她心灵手巧,富有想像力,尤善针工刺绣。她随手绣出的金丝珍珠鞋,可称为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钱学森自幼学习就很勤奋。每天清晨,不用母亲催促,自己按时起床。早饭后,主动开始跟母亲背诵唐诗。累了,就读一些儿童读物。下午,或者画画,或者练习毛笔字。每日如此,从不间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学森的知识需求也越来越高了。那些浅显的儿童读物,对他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开始将目光转向父亲的大书橱,偷偷地去翻那些厚厚的大本书。由于看不懂,他只好去向母亲求教。母亲并不责怪他,只是告诫他不要乱翻父亲的书,更不要给弄坏了,然后选几本她认为儿子可以看懂的书,给他看,还给他讲书中的故事。

钱学森聪明好学,在学校成绩优良,深受老师的喜爱。中学的化学老师王鹤清还专门给他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实验的便利。王鹤清老师启发钱学森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钱学森很爱看书,有一次他在图书馆借了一本讲相对论的小册子,书中第一句话提到20世纪有两位大师:一位是自然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另一位是社会科学大师列宁。这本小册子对钱学森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想一想:听完这个故事,你的眼前是不是出现了一个大头大眼、勤学习、爱思考的小男孩呢?那么说说看,是谁对他的影响最大呢?

错将墨汁当蒜泥的书法家

王羲之,古代著名书法家,321年生,山东临沂人。他的书法风格质朴,字势雄强,为历代学者和书法大家所崇尚。

王羲之是我国晋代人,曾经当过右军将军,别人称他为“王右军”。他的书法独成一家。

王羲之从四五岁开始练字,直到59岁死时止,共练了50多年,越到晚年字写得越好,他很羡慕古代书法家张芝的草书,经常以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鞭策自己。根据记载,除绍兴兰亭外,江西临川的新城山、浙江永嘉积谷山以及江西庐山归宗寺等处,都有他的墨池。由于他的勤学苦练,终于形成了自己书法上的独特风格,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后人学习书法临摹的范本。

王羲之从小练字,7岁的时候,已经写得很不错了。继续练了四五年,总感到进步不大。有一天,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了一本名叫《笔谈》的书,里面讲的都是有关写字的方法,他高兴得如获至宝,偷偷地阅读起来。正当读得起劲的时候,父亲来了,问道:“为什么偷我枕中秘书?”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想给他打圆场,从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笔的方法吗?”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未必能够读懂,就把书收了回去,对他说:“等你长大了再教你读。”王羲之不高兴地说:“如果等我长大了才讲究笔法,那我幼年时代的聪明就白白被埋没了。”他恳求父亲现在就给他,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亲听他说得有理,就把书给了他。王羲之按照书中所讲的方法练了不满一个月,便有了显著的进步。

王羲之练字的功夫是很惊人的,不但每天都有大半天时间用在写字上,就是吃饭、走路或与朋友闲谈时,也总是用手到处指指划划。有一回他在书房里练字,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吃饭,他连头都不抬一下,继续挥笔疾书。书童只好把王羲之的夫人请来劝他用餐。王夫人来到书房,只见他手里拿着一块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塞,弄得满嘴乌黑。原来在他吃馍馍时,眼睛看着字,脑子里想着字,因而错将墨汁当蒜泥了。他一面练字一面吃,还夸夫人今天做的蒜泥好香。

想一想:王羲之是干什么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件事的,用了多长时间在做这件事?他身上的什么精神值得你去学习呢?

不愿当官的医学家

李时珍,著名医学家,1518年生,今湖北蕲春人,他撰写的《本草纲目》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李月池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对药物很有研究。李家的园子里栽着各种各样的花草,如牡丹、芍药、水仙、山茱萸、款冬等,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开满了花。这是李月池为研究药草而栽培的。李时珍小时候常常跟在母亲后面,为这些花草浇水,一天几次跑到花盆旁耐心地观察它们怎样抽条,怎样长叶、开花。当他看到一种新奇的花儿开放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大叫:“开喽!爸爸的花开喽!”父亲看儿子这样喜欢花草,就有意识地给他讲述有关花草的知识,认真地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渐渐地,李时珍开始懂得:世上的许多花草,原来是可以作药给人治病的呀!

在贫苦环境里长大的李时珍,看见穷乡邻们的真诚待人,看见官僚地主的仗势欺人,他的感情自然倾向穷朋友们一边。他看到父亲耐心地给穷人治病,深受感动。因此,他常常对附近雨湖的渔民伯伯说,长大以后,一定像爸爸那样,一心一意给他们治病。

但是李月池并不愿意儿子继承家业当医生。当时,做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李家几代做医生,常常受官僚和富人的气,不但穷了几辈子,还被人瞧不起。有钱有势的豪门贵族,传唤医生像对待奴仆一样,真叫人受不了。他打算让李时珍走做官的道路,使他们李家能扬一下眉,吐一口气。李时珍12岁那年,父亲就向他说明这个意图,要他念八股文,好去参加科举考试。

听了父亲的话,李时珍当即回答道:“我不想做官,那些做官的人欺压百姓,不是好东西。”可是,李月池实在不愿意儿子再当医生。他讲了许多医生被人轻视的故事,想让独生子抛弃学医的念头。李时珍14岁那年,考取了秀才,这使父亲李月池感到非常高兴。但是,在以后的举人考试中却屡屡失败。李时珍第三次参加举人考试,李月池亲自陪着儿子到武昌去,父子俩在武昌呆了一个月,直到发榜为止。可是,李时珍仍然名落孙山。

从此以后,李月池只好答应儿子跟他学医了。李时珍立志要做个像华佗那样的神医,学习非常刻苦,进步很快。

想一想:幼年的李时珍喜欢干什么,他的愿望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喜欢去当官?你是怎样认为的,他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在赞叹声中长大的科学家

培根,著名思想家,1561年生,英国人。他不仅做过高官,而且还有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多种头衔,他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即“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父亲老培根聪明过人,学习刻苦认真。他学有所成,毕业后通过关系进入政界并逐步获得英王的信任,先起用他担任大法官。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期,他又被任用为掌玺大臣。他热心于科学和教育,同时,也对权力和财富充满了兴趣。他曾利用宗教改革之机,凭借父亲担任寺院僧侣管家的便利条件,把爱德蒙斯大寺院所属的好几处庄园买下。

培根的母亲安妮是个不平凡的女性。她的父亲是位爵士,曾担任过英王爱德华六世的老师。安妮博学多才,举止娴雅,熟悉希腊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翻译过著作,还热心于宗教改革和文学研究。

培根的姨父博莱理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他是英国女王的财政大臣、国务秘书、首席部长,还有伯爵头衔。这样一个显赫的家庭,对于任何孩子来说,都是生活、学习的极好条件。

童年的培根长着大而有神的灰色眼睛,眼睫毛长而向外弯曲,圆圆的大脑壳,四脚灵活健壮,满身都是喜人的活力。尤其是他聪明的头脑,让所有见过他的人都感到生出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个奇迹。他未满周岁就口齿清楚,教什么会什么。不足两岁他就能跟大人对话了。刚满两周岁,父母把他带到哪里,都会得到贵族、夫人以及小姐们的啧啧赞叹。父母带他出席各种社交活动,简直是一种骄傲的显示。大约5岁时,父亲开始带他到王宫去见世面。第一次面见女王时,父亲曾担心他胆怯出丑。可是,当女王问小培根年龄时,他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在女王这幸福的朝代出生的,年龄比你的一朝还小两岁。”女王对这孩子的回答充满兴趣,称他是“我的小掌玺大臣”。培根的这次回答,在宫廷内外传为美谈。女王吩咐,以后可以经常带小培根到宫中来。这次晋见女王,给父母和在朝当政的姨父以及所有亲友都增了光,全家人和亲友都为有这样一个孩子而自豪。

尽管小培根聪明、机智,备受宠爱,但有教养的父母懂得,别人的夸奖代替不了对孩子的教育,否则就会因娇宠而放纵,由放纵而走上邪路。因此,他们为小培根的成长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为他请了家庭教师,教他学习语言、圣经、神学,等他年龄稍大一些,开始教他学习英国历史、世界地理、欧洲各国概况。除此之外,母亲还教他怎样欣赏音乐和文学名著,怎样使自己高雅大方,以及各种场合的礼节、贵族的交际习惯等等。聪明的培根有极好的记忆和领悟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几乎是教一两遍就能铭记在心,还能得出自己的理解。在父母的严格管教和引导下,培根从小养成了爱学习、爱知识的好习惯。小小年纪,尽管走到哪里都被大人们宠着,可是他却爱读书胜过喜爱各种赞扬。夸赞没有使这颗幼小的心灵沉醉,也没有成为他的负担。年龄很小时,他听了别人的夸赞很高兴,稍大一些对夸赞就习以为常了,年龄再大些,又把夸奖当成了学习的动力。在父母的教育下,他从小就培养起了对待赞扬的正确态度。

想一想: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同样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培根是前者,为什么呢?小朋友,当你受到家长夸奖的时候,你会像培根那样去正确对待吗?

永不服输的小乡巴佬

拿破仑,著名军事家,1769年生,法国人。他纵横驰骋于欧洲占场20余年,指挥过60多次战役,常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人们称赞他是“真正的军事艺术巨匠”,是“欧洲第一名将”。

拿破仑从小就争强好胜。有一次,兄弟们在一起玩“占山为王”的游戏,即谁最先冲上家门前那个最高的土包,谁就是大伙的头儿。在向小山头冲锋的过程中,拿破仑被什么东西绊倒了,重重地摔在地上。为此,他耽误了时间,哥哥约瑟夫抢占了山头。等到孩子们都赶到山头时,约瑟夫已经宣布自己为“王”了。拿破仑不同意哥哥当王。他说,如果不是跌倒在路上,这个“王”肯定是他的,因此,应该再来一次。哥哥不理他这一套,继续宣布自己为“王”,这下可惹怒了拿破仑,他咆哮着向哥哥进攻,最终还是约瑟夫败下了阵。

拿破仑进入少年军官学校学习时,年仅10岁。刚入军校的第一天,由于他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瘦小黝黑,科西嘉乡音浓重,好奇的同学们立刻把他包围起来。在一些纨绔子弟的眼中,拿破仑是个乡巴佬,是他们开心取乐的笑料。拿破仑面对嘲笑,胸中燃烧着愤怒的火焰。他既不放声大哭,也不报告老师,只是对侮辱他的人怒目而视,他的敏锐目光中闪出一种不顾一切,绝不认输的神色。

拿破仑决定选一个人数不多,找一个欺侮他最凶的人狠狠地教训一顿。有一次,拿破仑吃过午饭,正一个人在操场散步时,忽然迎面来了几个同学。他们人数不多,其中的高个子正是平时欺侮他最凶的人。拿破仑暗自高兴,认为时机终于来了,得叫那个高个子尝尝拳头的厉害。

当那几个同学来到拿破仑面前时,那高个子神气十足地叉开两脚,故意挡住去路,并挑衅说:“乡巴佬,说几句科西嘉话让我们听听!”

另外一个在一旁帮腔说:

“要不学个狗叫也行。”

接着,他们哄笑起来。拿破仑沉默了一会,装着要从旁边溜走的样子。那个高个子见拿破仑想跑,就立即横移脚步并伸手阻拦。就在这时矮小的拿破仑突然凶猛地朝高个子扑去,左手抓住对方的衣领,右手紧握着拳头,迅雷不及掩耳地朝高个子的脸上狠狠地打去。高个子痛得“啊哟啊哟”直叫喊,急忙用双手捂脸,仓促而退。拿破仑一不做,二不休,继续拳打脚踢,一直打得高个子鼻青脸肿,连连告饶。旁边的几个同学,看到拿破仑像一头咆哮的雄狮,吓得目瞪口呆,愣在那里眼巴巴地看着高个子挨打,没有一个人敢上前相助。愤怒的拿破仑第一次出足了风头,狠狠教训了高个子一顿。

拿破仑从这次经历中发现,在他痛打高个子时,几个同伙竟没有一个敢动手。这使他体会到,对付那些松散的联盟,集中力量打他们的头头,其他的人就会不攻自破了。这大概是他研究作战方法的第一次有效的试验。后来,拿破仑长大成人以后,在带兵打仗的生涯中,多次成功地运用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创造了一次又一次以少胜多的奇迹。

想一想:为什么小拿破仑不同意哥哥为“王”呢?在上军校时,又发生了什么事,从这件事中拿破仑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在睡梦中被叫醒的孩子

贝多芬,著名艺术家,1770年生,德国人。他创作的交响曲等作品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享有“乐圣”的美誉。

贝多芬的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当地一位君主乐团的男高音歌手,后来荣升为宫廷团中的乐长,这是乐团中的最高职务。当路德维希还沉浸在荣升的喜悦之中,小贝多芬的出生无疑又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欢悦之情。当了乐长的祖父兴奋地和家人谈着新生的婴儿,从相貌甚至他的哭声,因为他长得太像祖父了,所以全家人给就给他取了一个和祖父相同的名字,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音乐巨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由于贝多芬外貌酷似祖父,而且又有一个和祖父相同的名字,因而格外受到祖父的宠爱。祖父常常抱着他坐在古钢琴前教他唱儿童歌曲或者弹上几曲,兴奋之时,祖父还展开自己优美动听的歌喉,唱上一曲又一曲,虽然贝多芬连话还说不清楚,但是他却认真地模仿祖父演唱的形象。日积月累,小贝多芬对音乐的敏感力大大提高,甚至在祖父唱过两遍之后,他就可以丝毫不差地把歌曲唱下来。每当这时,祖父总是惊喜万分。

当贝多芬3岁时,他最喜爱的祖父病逝了。但祖父极富音乐素养的教诲、委婉歌声的启蒙,却为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启蒙和教诲,对贝多芬的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每当想起慈祥的祖父,他心中就激起无限怀念的情感,他一生都不能忘却。

父亲常把贝多芬锁在房间里,强迫他无休止地练琴,有时夜间喝酒回来,还把睡梦中的孩子拉起来弹琴,并且动辄打孩子。1778年3月,父亲把儿子领到科隆去进行了首次公演,但演出并未获得父亲所希望的那种轰动效果。

在音乐训练过程中,贝多芬很早就表现出创作的欲望和才能。他时常会脱离乐谱而自编自奏。每当这种时候,父亲总是说:“你真蠢,简直胡来,你不知道你弹出来的声音有多刺耳吗?我不允许你这样做。瞎弹一气,对你一点好处也没有。”他一点也不注意孩子弹出的“曲子”中有没有什么值得鼓励的东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创作意识。

直到贝多芬11岁时,才遇到良师益友聂夫。

聂夫指导贝多芬练习了巴赫的《钢琴十二平均律》,教他学会了“通奏低音”记谱法。聂夫也曾批评贝多芬最初的作曲尝试,但他更多是告诉孩子应该如何以正确的方法去尝试作曲。

在聂夫的教导下,贝多芬得以迅速成长,年仅11岁就代理聂夫的宫廷管风琴手职务;13岁便作为副管风琴手在宫廷乐团中领取薪水;尤其是,1783年,13岁的他竟正式出版了他最初的作品《九首钢琴变奏曲》(C小调)。这时《音乐杂志》真的评论他“无疑是第二个莫扎特”了。

聂夫不仅对贝多芬进步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他的思想品格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聂夫主张“为美德而奋斗,不屈不挠;反抗邪恶;对不幸者同情与慰藉;消灭不可救药的恶棍;对弱者宽大;对无学识者教育;澄清谬误……”聂夫这些良好的道德观念对贝多芬的迅速成才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想一想:小朋友,你喜欢音乐吗?你听过贝多芬的曲子吗?把你喜欢做的事情做到最好,你就是最棒的!

木偶王国的领导

安徒生,著名童话作家,1805年生,丹麦人。他毕生创作了160多篇童话,开创了童话创作的新纪元,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世界文库中的精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一生创作了160多篇童话,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库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安徒生是高产作家,他除了写童话以外,还写长篇小说和剧本。他写的喜剧《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和剧本《穆拉托》,在公演中获得了很大成功。他还写了自传《我一生的童话》。

安徒生成为大作家后,他的故乡热情邀请他。1867年12月6日,安徒生的故乡奥登斯的人民,为纪念他一生在文学创作上的劳动和功绩,授予他“奥登斯市荣誉公民”的称号。夜晚,安徒生站在市政厅的阳台上,望着无数燃烧的火炬好似空中明亮的星星,聚集在一起驱散了黑暗,映亮无数人的笑脸,他热泪盈眶。

安徒生出身非常贫寒。他的祖父是一个农民,本来有些家产,不料一场大火把家当全部化为灰烬。从此,祖父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疯人院。祖母也到疯人院里当了帮工,有时还要去讨饭。安徒生的父亲那时还年幼,但也不得不独自谋生,当了一个鞋匠。母亲是一个洗衣妇,她年纪比父亲大十多岁。

父亲整天坐在小凳子上工作,他身边堆放着各种材料和工具。他的工作台上面挂着个小书架,上面有《阿拉伯故事集》,有荷尔堡的剧本和译成丹麦文的莎士比亚剧本,还有歌曲集。有时候孩子在外面玩受了欺侮,他就推开手边的活计,对儿子说:“好,我来讲个故事吧。”于是,遥远国家的国王啦,大沙漠里的探宝人啦,奇异的名胜风光啦,讲得娓娓动听,慢慢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图画。有时候他朗读剧本,那里边又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小安徒生手托下巴,睁大眼睛,静静地听着,显得那么入迷。

爸爸来了兴致的时候,还把安徒生带到野外的树林里去。那儿有白头翁,蝴蝶跳舞,蜜蜂歌唱,小安徒生叫着笑着,那么快活。爸爸看见了长腿鹳鸟,就讲开了,说鹳鸟是从很远的埃及来的,那儿有高大的金字塔,有炎热的太阳,鹳鸟要到埃及去过冬,穿过大洋大海,所以鹳鸟会说埃及话。

父母迫于生计而整日忙碌,有时不得不抛下小安徒生无人照管。他跑到外面玩耍,但那些富人家的孩子一见他就拳打脚踢,讥笑谩骂,说他“生得丑”,“穿得破”,“是下贱人的崽子”。

父亲为了安慰自己宝贝的独生子,给他制成了一些木偶玩具。从此安徒生就与木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还异想天开地成立了一个傀儡戏班。他用破布缝了一些花花绿绿的衣服,把一个个木偶装扮成英俊的王子、美丽的公主、骇人的巫师、有钱的绅士等。他还请父亲当了这个戏班的“顾问”,自己任“编剧”和“导演”,整天演出各式各样的节目。

想一想:小朋友,你一定听说过许多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吧。现在,你一定知道他有那么多故事的原因了吧?

把不幸当作大学的作家

高尔基,著名作家,1868年生,前苏联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是无产阶级艺术权威。

高尔基诞生在俄罗斯诺夫哥罗德城一个木工家庭。诺夫歌罗德城位于伏尔加河与奥卡河交汇处,地处波罗的海至中亚地区的大伏尔加水道上,交通很发达。高尔基的童年生活很不幸。他还不满5岁,风趣、年轻能干的父亲突然染上了霍乱,一病不起,竟丢下他的独生子高尔基和孩子的妈妈离开了人世。高尔基从此结束了幼年的幸福生活,随之而来的便是贫困、痛苦和屈辱的岁月。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守夜人、面包师等,曾流浪俄国各地。他历经磨难,饱受辛酸。

父亲死后,母亲只好带着年幼的高尔基来到外祖父卡什林染坊老板家里。不幸的是外祖父家又遭受了火灾,日子变得十分艰难。外祖父暴躁成性,两个舅舅也经常胡作非为。不久,小高尔基因受到舅舅的捉弄而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外祖母和母亲心如刀绞,非常难过。

后来,母亲改嫁了,婚后随丈夫去莫斯科。母亲走后,小高尔基的处境更加艰难了。暴躁蛮横的外祖父动辄把祖母打得半死,对小高尔基也是倍加虐待。然而,小高尔基虽力小势孤,却从不逆来顺受,总是竭力反抗。

母亲去莫斯科以后,遭遇也很悲惨。丈夫挥金如土,不久把全部家产赌光。他们只得回尼日尼,过着极窘迫的生活。这时,外祖父又把高尔基送来了。不久,母亲把高尔基送到郊区一所最下等的库那文小学念书。天冷了,高尔基的外套和鞋早已穿破,母亲无钱买新的,只好让孩子穿她的旧鞋和外祖母的上衣改制的外套上学。由此招来同学们嘲笑和侮辱,甚至遭到个别老师的斥责与讥讽。

高尔基在这种恶劣环境中读书,时时感到压抑。在家里,这颗幼苗也同样遭到摧残。他在隔壁的房间里,时常听到母亲痛苦的呻吟和剧烈的咳嗽声。眼看着自己出类拔萃、富于独立性的母亲,变成了颓唐憔悴、忍气吞声的懦妇了。一天,他忽然听见母亲的惨叫声,便立刻冲进母亲的房间,只见母亲跪在地上,继父正用脚凶狠的踢着母亲的胸膛。小高尔基怒不可遏,从桌上抓起一把刀,猛地向继父刺去。结果只擦破了继父的衣服和皮肤。事后他对母亲说,他想先刺死继父,随后刺死自己。母亲抱起他,抽咽地说着:“你要饶恕我,是我犯了罪。”

以后,继父对高尔基更加仇视了。不堪忍受侮辱的小高尔基倔强地夹起行李卷,告别了母亲,又来到破了产的外祖父家里。

外祖父由于贫穷变得更加冷酷和吝啬,他不给外祖母一分钱。早熟的高尔基觉得自己应当给外祖母多少有点帮助。于是,每天上学前,他便跑到各处去拾破布、废纸、碎铁、骨头等,卖出的钱都交给外祖母。他常常看到可怜的外祖母用手抚弄着他挣来的铜板暗自垂泪。尽管拾破烂遭到学校一些师生的冷嘲热讽,但是小高尔基发愤读书,学习成绩优异,受到了学校的奖励。但最后终因贫困而辍学了。

此时,继父因赌钱、酗酒欠债累累而逃跑,高尔基将病危的母亲接到外祖父家。到了秋天,母亲便去世了。

在高尔基不幸的童年生活中,也有幸得到了良好的智力开发和艺术熏陶。慈祥、幽默、智慧的外祖母的爱,犹如黑暗中一颗灿烂的星体,辉映着高尔基的童年。她常常绘声绘色地给求知欲极强的小外孙讲述有趣的民间故事,高尔基总是听得入迷。这使他和民间创作那美妙的诗意和深刻的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正像高尔基后来回忆时所说:“为迎接以后艰难困苦的生活积蓄了坚定的力量。”

母亲死后,外祖父把高尔基送进一家鞋店当“学徒”。这个不足10岁的孩子,实际上成了老板家的奴仆。熬过了一个冬天,慈祥的外祖母又把他接了回去。整个夏天,他常常陪外祖母去山林里采集草药和蘑菇。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到无比自由和欢乐。

秋天来临了,外祖父又把高尔基送到外祖母外甥绘图师家当学徒。他又变成了这家远亲的奴隶。小高尔基忍受不了那些繁重的劳役,他逃跑了。从此,这个11岁的孤儿就走进了社会,开始了他独立谋生的苦难生活。年幼的高尔基在俄国这个黑暗的社会里,受尽了贫困与凌辱。

想一想:一个文豪的童年没有阳光没有温暖。小朋友,不知道你听完这个满是严酷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呢?

在沙坑里作画的少年

毕加索,著名绘画大师,1881年生,西班牙人。他一生留下的油画1800幅,版画3万件,素描7000幅,被称为“美术界的爱因斯坦”。

毕加索的父亲是一位画家,但绘画收入微薄,他还得去一家工艺学校任职,以养活家。他曾担任地方美术馆的馆长。

毕加索的母亲,娇小美丽,聪明过人。

后人研究毕加索的父系祖先,发现他们都具有热爱艺术、笃信宗教、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等性格特点。这些可贵的美德和优点,无一不通过遗传基因传递给了毕加索。

父亲虽然在绘画创作上缺乏建树,但他教育儿子学画,却是绝对的成功。他想出各种方法,巧妙地制作了众多的形象模型,以引起儿子学画的兴趣。父亲还把小毕加索领到户外,让他在广场上专供儿童游戏的沙坑里作画,这样,毕加索从小就把绘画当成一种好玩的游戏,从来未曾厌倦过。

在小毕加索曾经作画的梅尔赛广场,有着无数温顺美丽的鸽子,这种可爱的小动物,深深刻印在毕加索少年时期的记忆中,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与灵感的源泉之一。

父亲对毕加索进行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其中包括素描、肖像画等,因此毕加索自幼形成了很强的临摹能力,为他日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加索早年练习的画作,有些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其中有一幅题为《赤脚姑娘》的油画,作于1895年,笔法流畅,色彩对比强烈,人物形象丰满真切,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过目难忘。这幅画毕加索本人也非常喜欢并看重,一生都保留在身边。

小毕加索也有令人头疼的方面——他从来都不喜欢上学,各门基础学科,比如算术和写作,都使他大伤脑筋。他对其他功课毫无兴趣,唯一喜爱的就是绘画,他甚至一向记不清西班牙语的字母顺序。

1895年10月,毕加索一家北上来到了著名城市巴塞罗那,父亲在一所美术学校任职。那一年,毕加索还不到14岁,但由于他的绘画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父亲决定,让他跳级参加“古代美术、实物写生和绘描”的插班考试,以尽早开始专业化的学习与训练。这种考试原本限期一个月时间,以便学生能充裕地完成参试作品,但毕加索仅仅用了一天时间便交了卷,而且他的成绩是优秀。

毕加索这些盖有校印的考试素描,至今仍完好无缺地保存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天才少年无可否认的技能与水准。判卷的老师们,顿感平生第一次遇到了一位绘画神童,立即毫不犹豫地录取了他。

想一想:听完这个故事,小朋友你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喜欢做的事情,你可不能轻易地就放弃了啊!

五岁救场的表演家

卓别林,著名艺术家,1889年生,英国人,后到美国从事电影活动。他在影片中创造的小人物形象,充满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讽刺,曾获奥斯卡荣誉奖。

卓别林出生一年后,父母就离婚了,他跟着母亲过日子。母亲每次演出都把儿子带在身边。

卓别林的母亲也是一位喜剧演员,美丽而勤劳能干,靠在杂剧团做演员,养活卓别林及其哥哥。

卓别林幼年时,家境还算宽裕。母亲善于调剂生活,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使卓别林总能享受到温馨的家庭欢乐。

母亲还常常领卓别林去剧场看演出,那轻松诙谐的喜剧表演,给卓别林的童年生活,留下难忘的印象,而观看演出的同时,他也时常模仿台上的演唱,居然像模像样。

卓别林5岁那年,母亲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时,嗓子突然失声,发不出任何声音。台下观众嘘声一片,母亲极为尴尬,难过地走下舞台。舞台监督这时想起平日爱唱爱跳的卓别林,便拉他上台救场。卓别林平生首次登台,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他毫不怯场,模仿着母亲的表演,又唱又跳,轻松自如。观众对小卓别林的即兴演出大为赞赏,钱币像雨点般抛到台上。

这是卓别林表演生涯的开始,他从此对舞台抱有深深的眷恋。

母亲却因经常失声,终于告别了舞台,终止了演艺生涯。母子三人生活无着,贫困交加。但是,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母亲也从未忽略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她用她深深的母爱,哺育、感召着卓别林。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卓别林由衷地感激母亲这博大深沉的爱,他也由此领悟到:爱、怜悯与人性的主题,才是一切艺术所应具有的最伟大、最永恒的主题。

不幸接踵而至,卓别林的母亲患了精神病,被送进疯人院。根据法院的判决,卓别林由他父亲抚养。幸好他母亲不久病愈,卓别林重新回到了她的身边。母亲含辛茹苦地积下一些钱,把卓别林送进了学校。但是不到两年,母亲无法继续负担他的学习费用,只得辍学。靠他父亲的推荐,不满10岁的卓别林入一个儿童舞蹈班,靠演出赚些钱贴补家用。此后一年间,卓别林先后当过杂货店的跑腿、诊所里的佣人、书店的伙计、印刷厂的徒工,还在家里制造玩具等。1901年底,卓别林被一个戏班子的老板看中,让他跟着戏班子到外地巡回演出。

想一想:小朋友,你看过卓别林大师的表演的片子吗?如果没有,快去搜集一下,你会对他了解更多的。

高跷上练功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著名艺术大师,1894年生,江苏泰州人,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等职。

梅兰芳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母亲也离他而去,童年时代的生活是清苦而贫寒的,他几乎成了无人管教的野孩子。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耳濡目染,对京剧这门艺术也很喜欢。但他的资质却不太好,相貌平平,小圆脸,眼神还有些木讷和呆板,见了人之后嘴也不乖巧,甚至还有几分笨拙。为了使京剧世家的香火延续下去,不至于在他的手里给断送掉,在他8岁那年,家里还是请来了一位很有名的朱素云做他的启蒙老师,给他“说戏”。第一出开蒙戏为《二进宫》,其中有四句老腔,朱先生反复教他,还是不能上口。朱先生见他如此笨拙,认为他不是学戏的料,便拂袖而去,不再教他了。临走时,朱先生冷冷地对小梅兰芳说道:“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我也没有办法。”

梅兰芳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朱先生的这句话像一根钢针似的刺痛了他,他心里想,别人能学会的东西,我为什么学不会,我又不比别人矮半截。爷爷常说的“事在人为”这句话,这时也在耳边响起。小梅兰芳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戏,让所有的人都要对自己刮目相看。

自此以后,小梅兰芳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开始收敛起他的野性,决心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心中的理想之花。

不久,家人又把小梅兰芳送到了“云和堂”学戏,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

在学堂里学戏是一件苦差事,小梅兰芳每天清晨五点就得起床,先到城墙根空旷的地方练习走台步、跑圆场和吊嗓子。他上午练功,下午学唱腔,晚上念戏本子。吴先生对小梅兰芳要求非常严,有时还采取十分严苛的训练方法,但小梅兰芳总是按老师要求的标准,努力完成练功任务。

小梅兰芳不仅严格按时先生规定的训练时间和要求去做。有时还自己给自己加重砝码,逼迫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当时练功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先生在桌上摆一摞铜钱,规定练功20到30遍,每练一遍就将一枚铜钱放到漆盘里,直到铜钱放完,练功才告结束。有时先生放的铜钱练完了,小梅兰芳就从自己的衣袋里再取出一些铜钱,继续进行练习。每次练功,小梅兰芳都要比别人练的时间长,次数多,直到将先生规定的动作烂熟于心为止。

当时,有一种功法就是踩着高跷站在砖头上,要求站完一炷香的功夫。高跷是用两根半米多长的木棒做成的,与砖头接触的部位仅有铜钱大小,要想在砖头上站稳,全身要有相当好的协调能力,否则就得从板凳上摔下来。起初,小梅兰芳站上去总是东摇西晃,腰肢酸软,两只脚也异常的疼痛,站不久,就从上面摔了下来。摔下来之后,小梅兰芳也顾不得疼痛,再次站了上去。就这样,折腾了几个来回,小梅兰芳又累又痛,而且是汗流满面,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然而,为了练出一身过硬的本领,有时他宁肯将嘴唇咬破,也一声不吭地站到底,直到烧完一炷香为止。

想一想:记住,任何一种技艺的获得,都源于长期艰苦的练习。小朋友,如果你想学好哪一门技艺,可千万不能怕吃苦啊。

用拳头说话的小阿里

阿里,著名拳击运动员,1942年生,美国人。他不仅是叱咤世界的重量级拳王,而且在反对种族歧视,提倡黑人解放,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拳王”。

阿里备受美国黑人和公众崇拜和尊敬的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世界重量级拳王第一美男子”的相貌和令人赞叹不已的拳技,而且还因为他那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1966年阿里面对美国国内强大的舆论压力,不顾坐牢、罚款、被取消拳王称号和吊销拳赛执照的危险,毅然宣布拒绝服兵役赴越参战,结果被判5年徒刑,并禁止他参赛。在此期间,他到美国各大学和黑人组织发表反对越南战争演说,宣传黑人运动,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欢迎。与此同时,他还收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各界人士的慰问和邀请书,使阿里备受鼓舞。

阿里诞生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黑人区。在这个黑人区里住着一个名叫科基的家伙,仗着自己身高马大,又会一点拳击技巧,经常欺侮他人,大家都骂他是“地头蛇”。

有一回阿里练拳回家走在路上,见科基又在行凶。科基挥拳把一人打倒在地,又朝他吼叫:“起来!起来!”

那人刚爬起来,还没有站稳,他上前又是一拳把他击他。这样反复数次,那人被打得不能动弹,痛苦地呻吟着。科基用脚踩在他背上,恶狠狠地说:“想跟我较量,没门!”

看见“地头蛇”又在为非作歹,小阿里忍无可忍,冲上前指着科基说:“你不能这样欺负人!”

“地头蛇”科基根本不把阿里放在眼里,挥了挥拳头说:“多管闲事,你也想尝尝我拳头的厉害吗?”

科基一边狂叫着一边先出一拳,猛击在阿里脸上,阿里踉跄着后退了几步,鲜血从嘴和鼻子里流了出来。

科基以为阿里软弱可期,又挥去一拳。阿里闪过,还他一个直拳不偏不倚正好击中科基的鼻梁。这一下科基恼怒了,他发疯般的双拳齐发,阿里被打得眼冒金星,跌倒在地。科基狂妄地说:“看你还小,老子饶了你!”科基一边说,一边挥了挥拳头,扬长而去。

在场的人都向小阿里投去了钦佩的目光,同时又劝他说:“阿里,你还小,不要去招惹这个恶棍。”

阿里挣扎着站了起来,抹去脸上的血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惩罚这个“地头蛇”,为众人出口气。

从此,无论白天还是晚上,体育馆里总能见到阿里的身影。他常常为了纠正一个动作,会成千次地反复练习。击打沙袋,直拳、勾拳、组合拳,每个项目都练得非常刻苦认真。每天要练到全身骨头散了架似的,才肯罢休。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阿里的拳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阿里决定狠煞一下还在耀武扬威的“地头蛇”科基的嚣张气焰,便向他下了“战书”,科基欣然应战。科基认为,这次他仍然可以稳操胜券,这样既可以再教训阿里,又可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以继续威慑众人。

拳击开始以后,科基像头野牛似的冲了过来。他使出左右摆拳,想一个回合就击倒阿里。阿里不断灵活地移动步子,左躲右闪,注意与对方保持距离。阿里在快速移动中,突然发力,一个勾拳击中科基的面部,没等他反应过来,又出直拳,直打得对方节节败退,扶着围绳直摇晃。

科基并不甘心,困兽犹斗,他稍微喘了一口气,又猛扑过来,拳头像雨点般落在阿里身上。阿里用手护着头部,进退自如,不急不躁,等待反击时机。眼看科基已精疲力竭,阿里跃前一步,使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打得科基步法大乱,毫无招架之力,像猪一样歪倒在地,直喘粗气。

拳击馆里欢呼声震耳欲聋,伙伴们跑上前去,把阿里高抬起来。科基龟缩在一角,浑身哆嗦着。

想一想:一个不畏强权的孩子,长大后影响和吸引着众多的人,他靠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小朋友,在听完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新课标经典名著·学生版——中国古代神话

本书记载从《山海经》开始有描述神话的故事,综合历代文学著作中的作品,经零碎的片断整理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汉民族风格特色的完整的中国神话故事。包括创世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山海经故事,后羿与嫦娥的故事,八仙故事等等。
已完结,累计10万字 | 最近更新:第三章

第一章

书名:
新课标经典名著·学生版——中国古代神话
作者:
佚名著
本章字数:
8280

版权信息

书名:新课标经典名著·学生版——中国古代神话

作者:佚名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1

ISBN:9787305142604

世界起源的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垂死化身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还没有天和地,整个宇宙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鸡蛋,里面一片黑暗混沌。

在这片混沌中,我们的祖宗盘古沉睡着,也成长着。他睡了很久,足有一万八千余年。经过了漫长的孕育与沉睡,终于有一天,盘古醒了。他睁开双眼,却发现眼前一片漆黑迷茫,什么也看不见,整个世界压抑而沉闷。

初次醒来面对这样的混沌宇宙,盘古心中升起一阵气闷。他随手一伸,不知从哪里抓过一个大斧头,用力一挥,只听“轰隆”一声,这个“大鸡蛋”竟然奇迹般地裂开了!混沌一被打破,宇宙中的物质也开始运动起来。其中轻而清的东西,摆脱出来,徐徐上升,变成了蓝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形成了大地。于是,天和地便这样产生了。

随着天地的形成,宇宙间的混沌也不复存在。但盘古担心天和地再次慢慢合拢,世界会重回混沌。于是,盘古站立起来,用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将天与地支撑开来。每一天,盘古的身体都会增长一丈,与此同时,天也每日增高一丈,地则每日增厚一丈。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经变得非常高,地也变得非常厚,盘古则变成了一个身长九万里的巍峨巨人,挺立在天地之间。

日复一日,盘古始终坚持在那里支撑着天地,也不知过了多久,天和地都生长得极为巩固结实了,盘古不需要再担心它们会合到一起。而这时,盘古也终于耗尽了力气,像座大山一般重重倒了下来,再也没能站起来。

临终之前,盘古的周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口中呼出的气息,升腾变成了空中的风与云;他嘴里呢喃的话语变成了震天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上的四极和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他浑身的筋脉变成了纵横发达的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孕育生命的田土;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数不清的星星;他的皮肤与汗毛变成了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他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温润的玉石、坚硬的石头、璀璨的珍珠;就连那看似最没用处的,他身上流下的汗,都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和甘霖。盘古去世了,整个世界却有了全新的开始。

就这样,我们的祖宗盘古开辟出了天地,用他自己的整个身体,化成了这个美丽而富饶的新世界。

女娲造人

自盘古开天辟地、垂死化身之后,这个世界花草繁盛、山河壮丽,鸟兽虫鱼也渐渐被孕育出来活动于天地间。然而行走在这片土地上的大神女娲,面对着这个世界,依然觉得有些荒凉和寂寞。这一片热闹之中,似乎总是缺少一种灵气。

一日,女娲来到水池边嬉戏。她蹲下身子,看了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心头一动,想了想,伸手挖了些池边的黄泥,沾着池中的水,仿照水中自己的形貌,用泥捏出了一个和自己长得差不多的小东西。说来奇怪,女娲将这个小东西放到地上,小泥团瞬间就活了起来,两手挥舞,两腿蹦跳,口中还咿咿呀呀地说着什么。

这个成活的小东西,就是人。和盘古化身而来的世界所孕育出的鸟兽虫鱼不同,人是由女娲神按自己的形貌亲手捏制的,具有万物不能相比的灵气,也具有掌管这个宇宙的气魄。

看着眼前这个活蹦乱跳的小人,女娲非常满意,又继续用黄泥和水捏出了许许多多的小人。他们围着女娲欢呼、跳跃了一会儿,然后或成群结伴、或独自一人走向了世界的其他地方。女娲继续着她的工作,就不停地有小人伴着欢声笑语出现在她身边。女娲再也不觉得孤独了,心里充满了欣慰。这些小人就像她的儿女,而她的儿女正在慢慢走向整个世界。

可是这个世界毕竟太大,女娲为了让人类能充满整个世间,连续工作了很久,但离目标仍差很远。女娲决定试验一种更简便快捷的方法。她从山间崖壁上取下一根巨大的藤条,将大藤条伸进泥潭与泥浆充分混合,然后抽出挥向地面。霎时,千万个泥点从藤条上洒落,泥点落在大地上时,居然依然变成了呱呱叫着、手舞足蹈的小人!这个方法灵验,自然替女娲省去了很多功夫。每一次藤条挥舞,都有无数小人诞生,没过多久,世间便到处可见活泼可爱的小人了。

人类在大地上生活劳作,不久也终会有人死去。女娲考虑着,如何才能让人类可以一直在世间延续。于是,她把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让他们繁衍下一代,养育新生命。这样人类的种子绵延不绝,人口也在慢慢增加,直至今日。

后世的人们把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奉为母亲一般的神祇,同时也奉其为高禖。高禖就是婚姻之神的意思。后来,女娲还兼任了送子之神,一些结婚后无子女的人来女娲神庙祭拜,求神赐予他们子女。因此,女娲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送子娘娘”。

燧人钻木取火

在上古时代,有一个叫遂明国的国家,坐落在大陆的西方。那里常年不见天日,太阳和月亮的光辉都无法照耀到,人们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这个国家里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树,叫做“遂木”。这棵树遮天蔽日,枝干和树叶层叠交错,覆盖了一万顷的地面。

后来,有一个聪明人,周游世界,一直走到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的地方,也没停下脚步。最终他来到了这个国度,坐在这棵巨大的遂木下休息。

一进遂明国,这个聪明人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终年不见天日的国度,进入树林后,他便做好了迎接更黑暗的世界的准备。可出乎他意料的是,树林中竟然四处闪着美丽的火光,像宝石一样绚烂夺目。而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遂木国的国民,就靠着这些灿烂的火光劳作、休息。

这些火光是怎么来的呢,聪明人决定一探究竟。经过仔细观察,他最终发现了火光的奥秘。原来火光是一些背脊黑色、肚子白色、脚爪长长的长得像鸡的鸟儿啄树干造成的。这些鸟儿嘴壳又硬又短,啄树干时,用力的瞬间,树上就有火光发出。这个聪明人见到这个情景,突然间脑中灵光一闪,明白了得到火的办法。

他把遂木的枝条折下一些,然后用小一点尖一点的树枝,去钻大一些粗一些的树枝,果然,也有火光出现。但是,他试了几次,都只有火光,并未产生火焰。于是,聪明人开始尝试其他种类的树枝。虽然那些树枝比遂木树枝更硬一些,钻起来耗费的力气也更大,但是,他钻了一会儿,树枝就开始冒烟了,又过了片刻,真的有火苗从树枝头燃烧起来了!“取到火了!”聪明人兴奋得大叫,“这是真正的火!”

后来,这个聪明人结束漫游,回到自己的国家,把这套钻木取火的方法教给本国的人民。这样一来,人们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随时升起火来,不必苦等天然雷火的到来,也不必小心翼翼地终年守着火堆唯恐熄灭。人们开始利用火做更多的事情,火的用途也越来越广。人们感念这个人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就给他另取了个称号,名叫“燧人”,而“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女娲炼石补天

女娲补天的故事要从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之战说起。

水神共工,长着人的脸、蛇的身子,一头红发,性情暴躁凶恶,是天上有名的恶神。他手下有一个最大的帮凶,名叫相柳,是他的臣子,与他同样的人脸蛇身、同样的性情残酷,只不过相柳有九个脑袋,浑身青色,看上去更为凶恶。共工的另一个臣子浮游,也非善类,死后还化作一头红熊,跑进晋平公的屋中,在屏风后向内窥探,吓病了晋平公。共工还有一个没有名字的儿子,死在冬至这天,死后变成厉鬼在人间作祟,人们知道他害怕红豆的特性,总是在每年冬至这天做红豆稀饭来驱逐他。

共工周围的这群人中,只有一个名唤脩的儿子还好。脩性情恬淡,喜欢四处游历、观览名山胜水。人们对这位公子比较喜爱,奉他为祖神,就是旅行之神的意思。古时候,人们出门旅行,定要先祭祖神,并设酒宴送行,以求神灵保佑、一路平安,这就是“祖道”或“祖饯”。

话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的这场战争,想来脩并未参与,可能依旧远行去了。而相柳、浮游和那个害怕红豆的儿子则很有可能参与其中。这场战争非常猛烈,战火从天上一直蔓延到凡间。共工与他手下的一群帮凶,乘坐大木筏子,顺江流而下,兴起大风大浪,前去攻打祝融,江河里的虾兵蟹将和各种鱼类成为他的兵马。然而,最终共工一伙没有敌过祝融喷出的熊熊火焰,在猛火面前,他们一个个被烧得焦头烂额。这场战争最终以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的胜利而结束。

野心家和侵略家共工失败了,他的同党境况也相当悲惨。性急的浮游一气之下跳了淮水;害怕红豆的儿子可能正是在这场战争失败后气郁而死的;九个脑袋的相柳虽然没死,但从此躲入昆仑山的北边,不愿再出来见人。水神共工眼看亲友散尽、部卒凋零,大业也不可能再成,既羞且恼,也不好意思再活于世间,于是一头碰向西方的不周山。

哪知这一撞,共工并没有死,之后他苏醒过来,且恶性不改,后来又去找治水的大禹的麻烦。这些暂且不提,但是眼前共工这一碰,却使天地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天的一角,塌陷了。

原来这西方的不周山,是一根撑天的柱子。水神共工这一碰使撑天的柱子断了,半边天空坍塌了下来,露出了一些丑陋的大窟窿。大地的一角也有损坏,破裂出一道道纵横交错的黑黝黝的深坑。这场天地的大变动,使山林间燃起炎炎大火,烧毁了很多树木,鸟兽也纷纷窜出丛林为害人间;地底的洪水也沿着裂缝喷涌出来,波浪滔天,淹没了许多良田与村庄。这场变故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人类,他们失去了土地,还要面对突然增多的各类凶兽猛禽的残害。

女娲眼看自己的孩子人类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非常痛心和着急。女娲此刻没有时间去想怎么惩罚那个凶恶的捣乱者,她知道自己首先要赶紧修补这残破的天地。

这是一项巨大而又艰难的工程,但女娲为了人类,也只能迎难而上,独自勇敢地肩负起这份重担。她首先去大江大河中挑拣五色的石子,收集起来,然后架起一把火,将五色石子放在火上煅烤融化,直至熔炼成胶糊状的液体。女娲就用这些胶状的液体去填补天空中的一个个窟窿。填补完成后,虽然仔细看还有些不同之处,但远远看去,天空已与往时无异。女娲怕刚补好的天再次坍塌,就杀了一只巨大的乌龟,将它的四足砍下来作为撑天的柱子,立在大地的四方。这样,天空就再没有坍塌的危险了。

之后,女娲再来治理被洪水淹没、野兽横行的大地。她收拾了一条在中原为恶已久的恶龙,又赶走各种猛兽凶禽,使人类远离禽兽的祸害。然后女娲把芦草烧成灰末,堆积起来,塞住了滔天的洪水。这样,残破的天地逐一被女娲治理修补好了。只是和原先相比,还是略有不同。天空因此略有些向西北倾斜,所以太阳、月亮和星辰都不自觉地朝那边位移,落向倾斜的西天;而东南的大地因此陷下深坑,所以溪流大川中的水,都不由自主向那边奔流,在大地的东南方汇集成了海洋。

但不管怎样,这场天地之间的大灾祸,终于被女娲一手平息。人类得以死里逃生,家园也恢复如初,此后,他们在大地上延续着生命,展开了生活的新篇章。

归墟五座仙山

古代的人们,看到江河中的水日夜川流不息地流入大海,担心大海有一天也会承受不住满溢出来,于是“归墟”的传说产生了。传说中的归墟是位于渤海东面的一个大壑,这个大壑深不见底,即使海洋的水与天河的水没日没夜地全部往这里注入,归墟的水却不会因此增加或减少。这样人们就放心了,有归墟在,不用再担心大海的水会涨满溢出。

归墟里有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后世的我们对后三座仙山比较熟悉,李白有“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诗句,蓬莱仙岛更因是象征长生不老之地而让人神往。实际上,远古时候,这五座仙山上都居住着不少神仙,只是后来,因为龙伯国的一个大人无心的捣乱,导致岱舆和员峤两座神山漂流到北极、沉没在大海中了,因此归墟里只剩下了三座神山。

原来,这五座神山漂浮在大海之中,山的下面没有生根,遇到大风来袭,就会漂流不定。风波过大,神山就有漂流到北极去的危险,这样一来神仙就没有住的地方了。因此,天帝命海神兼风神禺强替诸仙想个办法。

海神禺强想了想,调遣了十五只黑色的大乌龟到归墟,把五座神山用龟背背起来,每座山由一只乌龟背,其余两个在下面守着,六万年交替一次,轮流负担着仙山。虽然,乌龟们有时背得烦了,也会在沧海中跳一跳玩一玩,弄得神山不稳,但总归神山从此不再随意漂流,神仙也有了固定的居所。

大家这样平安幸福地生活了万年。不料有一年,一位龙伯国的大人来到此地,他闲来无事,就在五神山举起钓竿钓鱼。龙伯国是一个大人国,这里的人身形巨大无比,几步之间就能周游五座神山,他们在这里钓鱼自然也不是钓起几只小鱼这么简单了。果然,这位巨人举起钓竿来一钓,就钓上来了一直没有吃食物的饿乌龟,接着又接二连三地共钓起六只乌龟。这六只,正是奉命背负岱舆和员峤两座神山的乌龟。这位龙伯国的巨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乌龟带回家,甚至还将龟壳剥下占卦。而岱舆和员峤两座仙山,没有乌龟的背负,在一次大风波中漂流到北极沉没了。许多原本住在这两座山上的神仙慌忙搬家,累得满头大汗。

天帝知道这件事情,非常震怒,将龙伯国的土地缩小,又将龙伯国人的身子尽量缩短,以免他们又不小心招惹祸端。到神农时期,龙伯国人的身子已缩到没法再短了,却依然有好几十丈长呢。

归墟里五座神山就这样只剩下三座,剩下的大乌龟经这场捣乱后从此老老实实地背负着神山,再没出过什么乱子。而归墟神山的名声在这次纷乱中也传扬开了,许多人都想到这样美丽而神秘的仙山去游玩一回,也确有一些在海边捕鱼的渔夫渔妇,偶然被风吹到仙山近旁,得以上山玩玩。这些传说传到人间帝王耳中,无疑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战国时齐国威王、宣王,燕国昭王,秦代秦始皇,汉代汉武帝等,都曾不惜钱财,打造大船,准备充足的粮食,派遣方士入海到仙山寻求不死的良药。但是最后这些人也都如普通人一般去世了,没有例外。谁也没有得到过不死的良药。愚笨而贪婪的贵人们享尽人间极乐,也无法战胜死亡的宿命。而关于这些仙山的消息,以后也只剩下传说流传在人们口耳之间。它们到底还在不在那烟涛微茫的大海深处,没人知晓。

神农尝百草

神农,即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祖先之一炎帝。炎帝是我们的太阳神兼农业之神。据说,炎帝诞生之时,他出生的地方的周围,不需人力就自动涌现了九眼井。而且这九眼井水之间彼此相连,汲取其中一眼井水,其余八眼井水也会随之波动。

当炎帝要教人民播种五谷之时,天空中便纷纷降落下许多谷种。炎帝将这些谷种收集起来,撒在未开垦过的土地上,五谷就生长起来了,从此人们得以以五谷为食。炎帝时代的人们,已经学会这样把野生的谷物用人工的方法培育种植起来。

炎帝不仅是太阳神、农业之神,还是我们的医药之神。因为太阳正是健康的泉源,所以炎帝也和医药有关系。传说,炎帝曾经使用过一种鉴定草药的神鞭,叫做“赭鞭”。神农炎帝用赭鞭来鞭打药草,这些药草一经鞭打,它们自身的性质,有毒无毒、或寒或热就自然地呈露出来。炎帝就根据这些药草不同的性质,来给人们治病。

当然,还有另一种传说,就是神农炎帝不是用鞭子,而是自己亲自去尝各种各样的草药,来鉴定草药的性质。这样尝药,是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有时,一天之内,炎帝就中过七十次毒。但好在这些草药毒性都不大,神农每次都能用相应的解毒的草药救回自己。最后,有一次,神农尝到了一种剧毒的断肠草,这种草毒性剧烈且致命,神农来不及为自己解毒,就肠子断烂而死,为百姓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现在,人们看到攀援在墙边或者缠绕着篱笆的,开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心中都会有警戒。大家知道这种植物毒性强烈,曾经害死过神农炎帝。而大神炎帝植五谷、尝百草,最终为人民献身的精神也永远被华夏族人记在心中,人们世世代代传颂着这位伟大祖先为我们炎黄子孙作出的巨大贡献。

精卫填海

传说中炎帝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小女儿唤作女娃,她的故事长久地扣动着人们的心弦。

据说,女娃小的时候喜欢到东海游玩。一次,她在东海玩耍时,海上起了波涛,女娃躲闪不及,淹死在东海里,再也没法回到自己的家,回到父母的怀抱。小小的女娃如此年轻就丧身海中,她的魂灵悲愤自己年少的生命被无情的海水夺去,立志要填平这凶恶无常的大海。

后来女娃的魂灵化作了一只名叫“精卫”的鸟。精卫的形状有一点像乌鸦,头顶有花色,嘴巴白色,两足红色,住在北方的发鸠山上。每天,精卫都衔着西山上的小石子、小树枝,投到东海里去。小小的石子和树枝在浩瀚的大海面前根本微不足道,但是精卫仍然每天如此坚持着努力着。

这样一只小鸟,愤怒而伤心地飞翔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每次从高高的天空中,投下一小段树枝,或者一小粒石子,眼看着波涛不以为意地将它们吞没,仍然固执地飞回去再次衔来树枝石子,誓要填平这片海洋。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幅情景。人们都被精卫的精神感动了,大家怀念这位早夭的少女,心疼她的倔强和执着,钦佩她坚强的意志与决心。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的《读山海经》一诗中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诗句中饱含了这位大诗人对精卫的哀悼与赞美之情。到如今,东海中还有一个叫精卫誓水的地方,精卫因为曾经淹死在这里,所以发誓不喝那里的水。因此,精卫也叫做“誓鸟”或者“志鸟”,也称“冤禽”。

精卫和她的太阳神父亲炎帝一样,长久而鲜明地印于人们的印象与记忆之中。民间还将精卫叫做“帝女雀”。我们从人们给精卫取的这么多名称之中,已可以想见,她是如何光辉灿烂地活在人们的心中。

重和黎隔断天梯

古时候,天地之间虽然隔开,但有道路可以相通,这种道路就叫做“天梯”。天梯本是为神人、仙人、巫师三种人所设,但人间也有一些勇敢而又充满智慧的人,能够攀登天梯,到达天庭。

天地之间有这种通道,人和神之间也就有了交通往来。人民有痛苦时,可以前往天上向神诉说;神在天界无聊时,也可以随随便便来到人间游玩。那时候,人和神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很严格。

可是不久之后,天上出现了一个恶神,就是后面会讲到的“蚩尤”。蚩尤也通过天梯来到人间,他残酷叛逆,煽动下方的人民跟他一起造反。当时,苗族的人民不愿答应他,他就制造出种种残酷的刑罚来迫使苗民跟从他。渐渐地,苗民忍受不住残酷的刑罚,又见到蚩尤统治下的人们,行善的会受罚,为恶的反而有赏,受尽苦楚的苗民也开始忍不住顺着蚩尤之意,泯灭善良的本性,跟着蚩尤作乱。变得罪恶的苗民,想帮助蚩尤夺取上帝的宝座,他们杀死了许多善良的百姓。这些无辜被杀戮的冤魂跑到正在做上帝的黄帝处申冤,黄帝命人调查,发现果然一大批民众都在跟着蚩尤作乱,为祸四方。于是,黄帝点了天兵天将下界平乱。最后蚩尤终于被诛,苗民也牵连被灭,只剩下少数孑遗,再也没法形成部族。

而神国的最高统治者黄帝,经过这场乱事之后,有些厌倦上帝的职务。这时,他看见正在做北方的天帝的颛顼(zhuānxū),聪明能干,黄帝就把中央天帝的宝座一度传让给了颛顼,让他代行上帝神权。

颛顼继承上帝之位后,开始思考蚩尤这场战乱的教训。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正是因为神和人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可以互相沟通往来甚至混居,才导致了这场变乱的发生。如果天梯仍然存在,难保不会有第二个蚩尤下界,煽动人民作乱。于是,颛顼叫来大神重和大神黎,去把天和地之间的通路阻断。

天梯一断,人就上不了天,神也下不了地。大家牺牲了自己的自由,却换来了宇宙的秩序和安全。大家也都认同这一处理方法。从此,大神重就专门管理天上这一块,大神黎就专门管理地上这一块。天和地之间,人和神之间,界限分明,阴阳有序,天上人间都各保平安。

这样一来,天上的神偶尔还可以私下里偷偷下到人间来玩,地上的人却再也没有办法到天上去了。人和神没有了以往的亲密关系。大部分神都只是高高地坐在云端,享受人类的献祭,而人间的疾苦和灾难,神却常常不闻不问,任由人自己在下界挣扎求存。

神和人之间有了距离,渐渐地,人和人之间也受此影响,慢慢有了距离。一些人希望像神那样高高在上、只懂享受,他们就努力地往高处爬,成为地上的统治者。而大部分人则被压在底层,成为少数人的奴隶。远古时代悄悄远去,奴隶时代渐渐来临,阶级和压迫为大地笼罩上了一片阴影。

五帝及相关故事

颛顼的儿孙们

颛顼是北方的天帝,黄帝的曾孙。前文中阻断天地交通之事,就是颛顼命令重和黎做的。而人民对于这位重视秩序、讲究礼法的上帝,观感并不怎样。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远古记载中,并没有找到什么颛顼顾念人民的事迹,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不肖的儿子多于其他上帝,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他的儿子中有三个都是生下不久便死掉了。其中一个死后变成了疟鬼,在世间散布疟疾病菌,让很多人染上此病,害寒热,打摆子。一个居住在若水,变成了山川精怪——魍魉(wǎngliǎng),魍魉形状像三岁小孩子,长着红彤彤的眼睛,长长的耳朵,黑里透着红的身体,样貌骇人,又有着一头乌黑漂亮的头发,喜欢学人的声音来迷惑人们,人们都对他避之不及。还有一个变成小儿鬼,居住在人家的屋角,专门让人生出疮或感染疾病,又或者惊吓人家的小娃娃。颛顼这三个儿子都变成了害人的鬼。在腊月八日这天,人们会扮成金刚力士,打着细腰的鼓,由一个戴着鬼脸的壮汉引导着,把这些给人们带来疾病灾祸的鬼怪驱逐到远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