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不敢说后无来者,但肯定前无古人

书名:
刘伯温:道破天机
作者:
刘素平
本章字数:
14876
更新时间:
2021-05-14 14:27:20

刘伯温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也实在太大。

甚至,他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

甚至,一些人们无法解释的灵异、神奇、智慧的光环,也被人们戴到了他的头上。

比如: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说。

比如:传说刘伯温的许多惊人之举已在当时得到验证,而更令后人折服的,是他的一些重大预言,直到他死后数百年才逐渐变为现实。因此,又被后人称为预言大师。

可以说,刘伯温其人其事,不敢说前无古人,但肯定后无来者。

本书在此章收录几个在坊间广泛流传的关于刘伯温的传说,以飨读者。

梦回三国,一统江山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民间谚语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谋臣,是民间传说中神机妙算的人物,甚至有人传说他是诸葛亮“转世”。

这里先说一个老少妇孺皆知的传说。

话说有一天,正午时分,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在行军打仗,途中休息时,他打了一个盹,迷迷糊糊地竟然做了一个梦。

梦中,刘伯温离开了营帐,独自走进了一座深山老林。山路坎坷异常,森林越来越密,走着,走着,他不觉有点内急。

看看四周无人,刘伯温就想找一处隐蔽地方方便一下。慌忙寻找之时,惊扰了一群野鸡,扑愣愣地腾空而走。

刘伯温走啊走,找啊找。不知不觉眼前的不远处,出现了一座千年古庙。

刘伯温径直走到庙门前,一看,庙门匾额上书“诸葛武侯”四个字,而庙门左右则贴着一副黑底白字的对联:

金鸡土狗奔马时

留头金刀在此溺

刘伯温也来不及仔细琢磨推敲联中之意,便一步跨进敞开着的庙门,在庙内找到一个僻静处,立时如黄河决口一般,小腹一松,有液体奔涌而出,这才解决了内急。

然而,方便之后,人也似乎清醒了一些。

这才抬头看。当目光扫视到庙里各殿供奉的诸路神仙时,刘伯温暗叫一声:坏了!怎么能在庙中撒尿呢,这要冒犯了神灵,其罪可不小。

想至此,刘伯温赶忙给庙中的诸神一一施礼,赔不是。

就在刘伯温施礼时,一低头,在一尊神像下发现了一个木质的神牌,上面刻写着一行大字:

三分天下诸葛亮

哈哈——刘伯温看后大笑一声,心想:我一统天下还没说什么,你三分天下有啥了不起了。一气之下,刘伯温操起木牌,就往地上摔去。木牌落地而断。

刘伯温刚要跨过那个木牌拂袖而去,谁知就在他迈脚的一瞬间,眼尖的他突然发现这个断牌里面还藏有一个小牌。

刘伯温好奇地随手拾拿小牌一看,上面竟然也刻写着一行字:

一统江山刘伯温

此时,刘伯温是惊喜各半。

惊的是:诸葛亮果然是神人也!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就算定我会跑到这里方便了啊!

喜的是:我刘伯温竟然会和诸葛孔明比肩呢!

忽然,刘伯温又想到了什么,急步走回到庙门前,再去看庙门上的对联,于是,他又有了新的感悟:对联中那“留头金刀”不分明指是我吗?留去田加金、刀旁正是我的姓氏“劉”字啊!

而对联中的“金鸣土狗奔马时”的意思,刘伯温也想通了。很明显指的是时间。

此年是丁酉年,酉即鸡;九月九日的地支是戌,戌的生肖是狗;奔马时,显然是指正午时辰,现在正是正午啊!

刘伯温想不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诸葛亮算得准确无误,简直是太神了!这么多年他都没服过谁,这回他是真服诸葛亮了。

刘伯温连忙在诸葛亮像前跪下作揖,连连请罪。

没想到,这一跪下,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正在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又见对面墙上写有拳头大的四个字——“弃甲而走”。

刘伯温心想:这难道是暗示我要脱了盔甲才能脱身吗?

于是,刘伯温赶忙脱下盔甲,果然得以脱身。

然而,就在此时,刘伯温的梦,醒了。

不知什么原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言不胫而走,由此,这便成为了后人对刘伯温历史地位的形象概括。

同时,民间还有了“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仙水治病,妙手神医刘伯温

刘伯温一介书生,虽手无缚鸡之力,但他的学问可不少。也许大多数人不知道,刘伯温还是一位妙手神医。

元朝末年,刘伯温辞官回乡退隐。

刘伯温赖以维持生计的技艺,除了游历各地测字、算卦,就是在私塾教书。

那一年,刘伯温在西山开了一个私塾馆。

适逢遇上了兵荒马乱的年月,人们看求取功名已经无望,都没有心情读书了。私塾馆没有了学生,教书先生便失业了,私塾馆也只得关门大吉。

好在刘伯温精通十八般武艺,不至于在教书这一棵树上吊死。

刘伯温喜欢读书。机缘巧合地,刘伯温所读的书中,就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等医书。

这四部医书堪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刘伯温不仅读到了其中的医学医药知识,而且还了解了医书背后的故事。

《黄帝内经》,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南朝陶弘景为《神农本草经》作注,并补充《名医别录》,编定《本草经集注》共7卷,把药物的品种数目增加至730多种。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

公元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读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编,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共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

张仲景去世800年后的宋代,是《伤寒杂病论》焕发青春的一个朝代。

宋仁宗时,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蠹简”,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后来,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才知道是张仲景所著,于是,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金匮要略》共计25篇,载方262首。

至此,决定《伤寒杂病论》命运的几个关键人物全部出场了。

刘伯温熟读了这些医学名著,如久病成医似的,慢慢地也对医理、药理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再与《易经》、八卦等融合到一起,离成为妙手神医不远了。

那一年,因兵荒马乱开不成私塾馆,教不成书了,他也拥有了大把的时间。他充分利用这些闲暇时间,遍游名山大川,除了观赏美丽风光,也常常结合医书中的记载,上山采一些草药。

有一天,刘伯温来到了一座庙里闲逛,看到许多人到庙里进香还愿,以乞求天下太平,祈求身体健康。

刘伯温不由眼睛一亮,一拍手掌,有了!

刘伯温托人雕了个太上老君,摆在堂屋中央,然后贴出告示:太上老君,赏赐仙水,包治诸病,确保平安。

起初,有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来拜菩萨,求神灵,求医问药。

刘伯温便借太上老君之名赠药解病。这些药,被人们称之为求来的“仙水”,并虔诚地喝下了刘伯温赠给的“仙水”。

说来也巧也怪,待喝下了刘伯温赠给的“仙水”后,和以前求来的神药大有不同。因为,这些人的身体果然大有起色。

于是,大家伙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刘伯温的声名鹊起,来刘伯温家拜神仙讨“仙水”的人,络绎不绝。

其实,哪里有什么仙水?

这其实是刘伯温根据不同的病熬的对症草药汤。只不过,刘伯温是借了人们信奉神仙的心理而已。而且,香客在拜神仙时,刘伯温总要询问病的症状,然后才对症赐汤,这样,求药问医之人的身体自然就会有起色了。

有个小伙子,拜刘伯温为师,刘伯温就将医药知识传授给他。刘伯温在家忙了一阵子,就将事情托付给徒弟,自己身穿道袍、手执拂尘,悠然云游四海去了。

好马配鞍,老施同门刘伯温

话说老施与刘伯温是同门师兄弟。有人会问了:老施是谁?

回答:施耐庵啊!

又追问了一句:就是写了《水浒传》那位吗?

再回答:对,没错。说的就是他。

传说早年间,施耐庵和刘伯温曾经拜在一个师傅的门下。施耐庵做事稳重,三步一计,计计得中。而刘伯温则精灵些,一步三计,可三计难活一计。刘伯温和施耐庵两个人很要好,经常在一起探讨理想、前途等问题。

一转眼三年就过去了。有一天,师傅问道:“你们就要出师了,有什么打算吗?”

“治国平天下!”刘伯温回答道。

“遇则治天下,阻则自己受。”施耐庵回答道。

师傅频频点头,作了总结,说:“同窗谊厚莫相忘,手足情深互提携。”

第二天,两人拜别了师傅,各奔前程。

不久,施耐庵就做了张士诚的军师。然而,随着人马增多,地盘扩大,张士诚不能居安思危。每打下一座城池,就选一次美女。为此,施耐庵谏言了九次,张士诚都未听劝。到了第十次,施耐庵又谏言了,张士诚还是不听。

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施耐庵竟然能连谏十次,他自己都佩服自己的忍耐力,然而,还是白费了唇舌。施耐庵再没有了耐性,也知道此人难成大器,因此挂冠而去。

施耐庵隐退家中,养着桑蚕,过着耕织、写书的生涯。因为在张士诚军中的军师生涯,让他更多地了解了那些江湖中人的脾气、性格,为写出流传后世的名著——《水浒传》做了资料上的准备。

这也算是施耐庵的另一种收获了吧!

刘伯温是朱元璋带队伍打到长江,夺取了应天后,才被认做军师的。比施耐庵晚了许多年。刘伯温是好席不怕晚,待看准了才出山,因此得遇贤主,好马配上了好鞍。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节节胜利,地盘不断扩大。

这一年,队伍从兴化经过,刘伯温对朱元璋说:“主公,我有一个故人住在这里。此人是我的师兄。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古今中外,诸子百家,无不通晓,有经天纬地之才……”

朱元璋心领神会地笑着说:“那咱们现在就去请请吧!”于是,两人一道向施耐庵家走去。

施耐庵早就听闻朱元璋的队伍,也知道师弟在里面当军师。如今听说朱元璋的大军要从兴化经过,让施耐庵联想起了庞涓与孙膑。他可不想步庞涓与孙膑的后尘,那样,到头来两败俱伤,连同门之情也没有了。

孙膑早年曾与庞涓一起从师鬼谷子学习兵法。孙膑,为人忠厚,与师兄弟们相处和善。孙膑未出茅庐便显示出超人的军事才华。而他的同窗好友庞涓却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嫉妒他的才能。

庞涓受魏惠王的聘请,比孙膑先下山,他出任魏国的大将和军师。后来,魏惠王听到孙膑的名声,便跟庞涓说起孙膑,想让孙膑来效力于魏国。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但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为了不让孙膑在己之上,他便企图加害于他。孙膑到了魏国,做了一个无名无权的客卿。这时,庞涓便加紧进行陷害孙膑的阴谋活动。最后魏王大怒之下要处死孙膑。庞涓为了窃取孙膑的兵法著作,又当着孙膑的面假意向魏王求情。结果孙膑被削去了膝盖骨,成了残疾人。

庞涓再假意对孙膑的生活照顾得很周到,其实是为了获得《孙子兵法》。当谎言被识破后,两个同门师兄弟成了仇人……

因此,施耐庵决不会让历史重演。尽管他不是孙膑,刘伯温也不是庞涓,然而,人间世事,又有谁能说得清呢?聪明人何必为难聪明人啊!

“近日无论何人来找,就说我出门访友,三年方归。” 施耐庵嘱咐好家人就躲出去了。

刘伯温领着朱元璋来到施家,家人说:“先生,家主出去了,三天后回来。”家人把“三年”错说成“三天”。第三天,朱元璋和刘伯温按时来了。被施家人迎进书房坐等。

朱元璋坐下,看到桌上的《水浒传》,就随手翻着看。故事的情节吸引了朱元璋。朱元璋继续专心地看下去,竟然忘记了时间。不知过了多久,一本未完成的书让朱元璋看完了,朱元璋书读得意犹未尽,施耐庵还是没有出来接见他们。

朱元璋合上书起身说:“军师,算了!我们不要请他了。还是让他专心把此书写完吧!也许这比让他出山意义更大些。”

走出村子,刘伯温忽然说:“主公,你等一步,我的帽子忘了,我去去就来。”刘伯温回到书房,拿起帽子。在帽底下,竟然还有一只桑蚕茧和一幅丹青画。画面上是一条河,一个渔翁,倚靠着一大片的桑田在钓鱼。画下还赋有一首诗:

乡村野鹤田间坐,池塘垂钓乐逍遥。

春蚕吐丝丝未尽,辞官为民一身轻。

泰山推车,乾隆神遇刘伯温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望岳》。这一首家喻户晓的描写泰山的诗句,特别是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吸引了无数人对泰山的景仰和渴望。正可谓: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素有“五岳之首”之称。

传说泰山为盘古开天辟地后其头颅幻化而成,因此中国人自古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历代帝王君主多在泰山进行封禅和祭祀,且泰山是中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

各朝文人雅士亦喜好来此游历,并留下许多诗文佳作。

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古人以“泰山北斗”来喻指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最为有名的是“泰山四大奇观”,即:旭日东升、晚霞夕照、泰山佛光和云海玉盘。

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00余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南天门有三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台阶。“紧十八”西崖有巨石悬空,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为迎客佛。

本来,泰山之于刘伯温并没有太多的渊源,然而,刘伯温作为朱元璋的军师,他富有智慧、多谋善断,太被人们喜欢,因此,人们便把神话了的刘伯温定格在了泰山。

在泰山上有一个万丈碑。

所谓万丈碑,其实是一段悬崖峭壁。而这峭壁上面还有一溜车辙。这是怎么留下的车辙呢?这说起来不仅话长,而且还颇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意思。因为,这跟两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人物有关:一个是明朝辅佐朱元璋成就帝业的刘伯温,另一个则是清朝喜欢下江南的风流皇帝乾隆。

刘伯温与乾隆皇帝,两个差着几百年,根本是没有交集的人物是怎么碰到一起的呢?这里边自然有着一段典故。

据传,有一年,乾隆皇帝在上泰山前,收到进贡的聚馆村冬枣。

因为乾隆特别喜欢吃新鲜的冬枣,所以,登泰山时,皇帝就命侍从带去一些。

登山时,乾隆选了一个大而圆的冬枣随手把玩着,想吃时就随口吃掉,然后,再换一个冬枣接着把玩。一来二去的,四颗冬枣就下肚了。

“万岁爷,你已享用四颗了,当心龙体啊!”侍从是怕万岁爷吃了这么大四颗冬枣不好消化,影响身体,因此劝说道。

可乾隆皇帝听后很不耐烦地说:“这么好的贡品理当尽情享用,不让我吃——”乾隆托了托手中的冬枣说,“除非它们变成金疙瘩。”

正说着话时,乾隆皇帝已走到了万丈碑的石崖前,但听到“吱吱呀呀”的木轮车声,抬眼望去,原来是刘伯温推车在向上爬万丈碑。

刘伯温死后受泰山神封为巡山太守,他想借乾隆皇帝巡山的机会再讨一次封,以便再升官位。

因此,刘伯温艰难地推着车子爬上万丈碑,故意出现在乾隆面前,希望听到一句:“看,刘伯温上去了。”

哪知乾隆一见刘伯温推着的车子东倒西歪,心里一激灵,说了句:“这不要掉下来吗?”随着话音,乾隆手里的冬枣也不由自主撒了手,径直滚向推车的刘伯温。

刘伯温手忙脚乱地来接,手一松车把,只见那车子“哗啦”一声退到沟底。

这一下子,刘伯温修炼了近三百年的功夫毁于一旦。

至今,万丈碑上还残留着一道车辙样的痕迹和两个圆形深洞。据说这就是刘伯温的车子压出的辙和那两颗受封的冬枣砸出来的洞。

又有传说皇帝金口玉言,乾隆皇帝手中的那两颗冬枣受了封,真的变成金的。至今,还不时有人到摩崖诗刻的碑下,去寻找那两颗金冬枣。

先知先觉,神机妙算刘伯温

有一种冲动,一种不得不说的强烈的冲动,始终困扰着人过中年的刘伯温。他不知道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情绪,他只知道,每当他有了这种强烈的情绪之后,都会有事儿发生。

刘伯温心想: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先知先觉吗?于是,他就身穿道袍,手执拂尘,踏上了四海云游之路。

此时正是元朝末年。天灾不断,人祸也不断……似乎空气中都充斥着沉闷的气氛,一触即发,刘伯温预感到了这一点,他觉得,他应该做点什么了,是什么呢?

这一天,刘伯温到了元大都。因为,他预感到京都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果然,此时,京城内外人心惶惶,更有那些兵士走街串巷,搞得鸡飞狗跳,似乎在翻找什么?

“皇帝跑了一匹御马,是匹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汗血宝马,这可是皇帝心中的至宝啊!皇帝龙颜大怒了,限令三日之内找回御马,否则,侍卫们要提头来见。也许还会殃及很多人的。”人们都在小声地窃窃失语,“老天保佑,快快找到吧!”

寻找?哪儿有那么容易哟,简直是大海捞针啊!

三天过去了,这是皇上的最后期限,急得如热锅上蚂蚁的侍卫们,搜寻到城外的一座山上时,正好与刘伯温相遇。

侍卫头眼见着项上人头就要不保,遍寻不见宝马,见到刘伯温就似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也顾不上说话的语气了,急慌慌地对刘伯温说:“嗨!你看到过一匹汗血宝马吗?”

其实,刘伯温早就算好了宝马的丢失方向,已经找到,并拴在了后山的一棵树上了。然而,他却故意卖个关子说:“马倒是不曾看见,不过,算一算马在哪儿,还是可以的。”

“快点,快点,找到有赏钱。”侍卫们一听,眼睛都睁大了。

只见刘伯温捏着指头,双眼微闭,口中念念有词。不久,他拂尘一扬,道:“有了。就在后山的一棵树上系着呢!”

侍卫们赶紧向后山跑去,果然正是那匹汗血宝马。

侍卫们摸摸自己的脖子还在,才把提着的一颗心放进肚子里。突然想起刚才指路的人,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侍卫们牵着马,高兴地回去向皇上复命。元朝皇帝感叹道:“天下竟有如此奇才。”

御马找到了,元朝皇帝高兴了,侍卫们的脑袋保住了,人们也就安宁了——而刘伯温想要追求的就是这样一份普通百姓般安宁的生活。

又有一天夜里,算命先生刘伯温躺在京城的一家客栈里昏昏欲睡。突然,一个声音在叫他:“伯温——伯温——”是一头狮子站在了刘伯温的床前。

“是你在叫我吗?你是皇宫门前的那头大石狮子吗?” 刘伯温感觉自己似乎在问。

狮子答:“是的,我就是那头大石狮子,已经有几百年的道行了,修炼成精喽。”

刘伯温心想:看来皇宫里又有大事发生了。

此时,只听狮子瓮声瓮气地又开了口:“在大殿第三个台阶下一丈二深的地方,有一块大石板,石板下藏着被老鼠精偷走的御印。不过,记住,必须十二个壮劳力才能打开……”

天还没亮,刘伯温就被拍门声叫醒。

来的还是那位侍卫头带领的一班人。客气地求问皇帝御印的去向。

原来,元朝皇帝最近真不走运,宫里连连遭贼。前几日是御马,这回又是御印。被皇帝限期找回,否则格杀勿论的侍卫们,这回不直接翻天动地地直接找丢失之物了,而是直接找人,找那个帮着找回御马的人。当然这个人就是——刘伯温。

刘伯温已经预见了这一切,并没有躲藏,因此,侍卫们很容易地就找到了他。

“先生,再帮忙算一算,丢——”侍卫头话说了一半,就被刘伯温用手势制止了。刘伯温坐在床上,闭着眼,掐着手指头,口中念念有词……

侍卫头毕恭毕敬地站在床前,连大气都不敢出,只把眼睛聚焦在刘伯温身上。

不知过了多久,站得侍卫头腿都酸了。这时,才见刘伯温睁开眼,放下手,开了口:“皇帝丢了御印,对吧?”侍卫头拼命地点着头,刘伯温继续说:“用十二个劳力,在大殿的第三个台阶下开始挖,一丈二深处,有一块大石板,御印就在大石板下面。”

侍卫将刘伯温之言,禀报皇上,依言而行动,果然,找到了御印。

御印找到的当天晚上,刘伯温又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只老鼠精来拜访他。当然,这老鼠精就是偷御印的那个。老鼠精告诉刘伯温:“皇宫门前石狮子的口中有三颗夜明珠,只要拍三下狮子头,夜明珠就会滚出来。如果吃下它们,就会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第二天天刚露出鱼肚白,刘伯温就赶往皇宫正门。皇宫大门紧闭,守门的卫兵都还在梦中。周围静悄悄的,只有一对大石狮子雄踞在门口。刘伯温走到一只狮子前,抬起手,在狮子头上拍了三下,果真有三颗夜明珠滚出,刘伯温便把它们吞入肚中……

上天神人,预言大师刘伯温

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民间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是一位神人,是料事如神的预言家,传说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本事。

相传,刘伯温本来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

在元末明初之际,天下大乱,战火不断,饥荒遍地。玉帝命令刘伯温转世辅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苍生,并赐斩仙剑,号令四海龙王。

因龙王年老体弱,事务繁多,所以,龙王派出了自己的九个儿子。

龙九子个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他们跟随刘伯温征战多年,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当它们功得圆满准备返回天廷复命之时,明成祖朱棣这个野心极大的帝王,却想永远把它们留在自己身边,安邦定国,雄霸天下。

那一天,朱棣借修筑紫禁城为名,拿了刘伯温的斩仙剑号令九子。

然而,龙的九子乃是神兽,岂能轻易服从呢?顿时,九子呼风唤雨,大发雷霆。

朱棣见斩仙剑镇不住九子,便决定用计。

朱棣对九子中的老大赑屃说:“你力大无穷,能驮万斤之物,如果你能驮走这块先祖的神功圣德碑,我就放你们走。”

赑屃一看原来是一块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犹豫地驮在了身上,但是,用尽法力却寸步难行。原来,神功圣德碑乃是记载“真龙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之用,再有两代帝王的玉玺印章,能镇四方神鬼。

其他八子一看大哥被压在碑下,也不忍离去,便决定哥九个一起留在人间,但却发誓永不现真身。

这样,朱棣虽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却仅仅是九个塑像般的神兽而已。

刘伯温得知此事后,伤心至极,也弃朱棣而去,脱离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后悔莫及,为了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便让九子各司一职,流传千古。

当然,这只是神话传说。代表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然而,从此之后,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预言大师形象,便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代一代传扬开来……

百战奇略,一代军师刘伯温

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民谣

刘伯温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这已经是为世人所公认的事实。

刘伯温运筹帷幄,施展韬略。他一度因恶时世,隐居深山,纵情山水。后来经过朱元璋的盛情之邀,毅然出山。他出山后,向朱元璋陈述了《时务十八策》。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西讨陈友谅,东征张士诚,北伐中原……取得龙湾之役、鄱阳湖大战等重大战役的胜利,最终消灭了群雄,开辟了强盛的大明王朝。

《时务十八策》并未见史籍有记载,因此,至今无人能真正窥探到深处的奥秘。然而,后人在评点作用时,都将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隆中对》相媲美。民间也就有了“前朝军事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传言。

作为卓越的军事家,一代开国军师,刘伯温真是太有名了,以至于后世的许多军事著作,都划归到刘伯温的名下。

署名为刘伯温的军事著作很多,其中首推《百战奇略》。

《百战奇略》原名《百战奇法》,是明代有名的军事著作。

作为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而问世,这无论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后,都是不多见的。因此,从其产生以来,就为兵家所重视和推崇,给予很高评价,并一再刊行,广为流传。

明弘治十七年,即公元1504年,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李赞得见此书,大加称赞。

李赞称《百战奇略》是“极用兵之妙,在兵家视之,若无余策”。他认为:只要“握兵者平时能熟于心,若将有事而精神筹度之,及夫临敌,又能相机而应之以变通之术”,这样就可以成就“凯奏之功”。

先不论《百战奇略》是不是刘伯温所作,只就书本身而言,它肯定是一本好书。即使放到现在,《百战奇略》也可以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书一样,用于不同职业。

对于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表现出来的卓越军事才能,在本书前几章的正文中已经有所交待,这里就不重复赘述了。只选取前文中没有提到的再叙述一二,以飨读者。

话说刘伯温有许多出其不意的战术,每遇战事时,往往能以奇计制胜。

在打江州时,刘伯温见江州城墙沿江而筑,又很低矮,便授意在战舰上建造云梯天桥。

刘伯温的这一招很绝。这相当于把普通的战舰变成了“航空母舰”。只不过,刘伯温时代的“舰母”配置的不是“舰载机”,而是“云梯”。

即便如此,当时的“云梯”,也起到现在飞机的作用了。

果然,朱元璋的战舰,在夜间驶到江州的城墙脚下,士兵们将天桥架在城墙上,一道天桥就架设成功。

朱元璋一声令下,士兵们援梯而上,如神兵天降,守城军还在睡梦中,就被缴了械,因此,朱元璋大军顺利破城。

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刘伯温奔母丧从处州返回金陵。

途经严州(今浙江建德),正好赶上张士诚部来犯。

严州守将李文忠要出兵迎击,刘伯温劝阻说:“不出三日,敌人会自己退走,到时出兵追击,便可大获全胜。”

李文忠听从了刘伯温的劝说。待第三天黎明时分,敌军果然开始撤退。李文忠命令将士出击,结果大胜而归。

刘伯温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军事才能,不仅使同僚下属钦佩不已,同时,也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尊敬。

朱元璋常将刘伯温比作汉代刘邦的谋臣张良,常说刘伯温是“吾之子房(张良)也。”

朱元璋尊称刘伯温为“老先生”,而不是直呼其名。

朱元璋经常和刘伯温一起商讨军政大事,有时遇有重大决策,仅召他一人进密室商议,而且一谈便是半天。

有时,朱元璋对刘伯温几乎到了依赖的程度。

刘伯温的母亲故世,他想告假回乡奔丧,朱元璋舍不得他离开,婉言挽留而不准假。后来虽然勉强批准了,还不时写信到青田乡里,请教军政大计,刘伯温则详细分析答复,总使朱元璋非常满意。

在我国的古代有“丁忧”的说法。就是父母亲去世,儿子在家守孝三年。

刘伯温在乡里为母亲守孝,虽然时常书信议政,最后,朱元璋还是提前召刘伯温回来了。

见主公如此诚意待己,刘伯温也以朱元璋为不世之遇,悉心辅佐,知无不言,为朱氏大明王朝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犯言直谏,文臣第一刘伯温

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

——《明史?刘基传》

刘伯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刘伯温雄才绝代,虽然前半生郁郁不得志,但后半生跟随在朱元璋左右,敷陈王道,襄助兴明,使他的政治才能得以充分施展。

每有闲暇时间,刘伯温多次用孔子的言论开导朱元璋,辅助朱元璋学习儒家思想,以明白是非真理。

明王朝建立前后,刘伯温在择建新宫、制定律历、议复科举、倡立军卫、纠劾百司、整肃纲纪等方面,不避权御、谠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刘伯温的政治主张,为明朝的二百多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吴国元年的一天,吴王朱元璋和军师刘伯温聊起了江山社稷的大问题。

“老先生,姜子牙能算出周朝八百年天下,诸葛武侯能知生死祸福,你能不能算一算我有没有天下?” 朱元璋问道。

刘伯温沉思一下,回答道:“主公必一统天下。”

朱元璋接着问:“那我有多少年天下?”

刘伯温回答道:“八百嫌少,三百嫌多。”

朱元璋不解地问:“怎么个八百嫌少,三百嫌多?”

刘伯温笑笑说:“江山久暂,视民心向背而定。主公胸怀大度,日后必万子万孙方尽。”

刘伯温以他的聪明才智辅佐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暴政,建立了大明朝。

后来,明朝正是到万历皇帝的儿子,万历皇帝的孙子(即万子万孙)时灭亡。所以,人们都说,刘伯温能知过去,预卜未来。

刘伯温还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刘伯温智慧过人,博学多才,通晓天文地理,精悉诸子百家。在儒、佛、道方面,他崇儒、抑佛、扬道。

在哲学方面,推崇“盗天”“措用”的认识论。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主张民主论,“推余补不足”“以德养民”是其核心。

在教育思想方面,刘伯温继承了贾谊的“教为政本”论,但旨归不在于“君术”而在于“治道”。

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初年,即公元1368年,有一天,刘伯温到戴窑出游。

刘伯温见到戴窑河南,建有青龙桥、八卦池等景观,所到之处,可见河沟纵横,风景秀丽,水激清波,地蒸云霞,蔚然成彩,大有卧龙栖凤之势。

戴窑,乃是当年吴王张士诚举行起义的首发地。

遥想当年,张士诚与朱元璋争夺江山的事儿还历历在目,让刘伯温生发了几许感概——

此时,刘伯温想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张士诚之所以能在戴窑举起义大旗,肯定是民怨已经沸腾到了不得不反的地步了,而这主要是官腐给逼迫的。

因此,刘伯温来到戴窑,首先想到了大明朝要以元朝为鉴,要实行仁政,感化于民。同时,刘伯温从风水学的角度来考虑,要想法破掉戴窑东山再起的好风水。

于是,刘伯温奏请皇上朱元璋下令,指定:

戴窑夏家咀子建窑7座,八卦地建8座连体大窑,李家咀建窑4座,张家咀建窑5座,地势险要的建窑15座,靠近镇上建窑5座,加上原戴窑河北的西窑头北窑头等计72座,还下令建设凿井72眼……

刘伯温此举,不仅让戴窑民心归顺,而且,那些建造的窑井,让戴窑人民靠勤劳的双手做砖制瓦,窑烟不熄……

从此,戴窑虽然烧去虚构幻想的美梦,却孕育出了手艺高超、雕刻精美的砖瓦雕刻艺术。

金书铁券,太师文成刘伯温

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

——明武宗

对于刘伯温的评价,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金口玉言,是最有说服力的。

朱元璋曾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

感恩于刘伯温的助力开国之功,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三年,即封刘伯温为“诚意伯”。

刘伯温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他的生活非常俭朴。

刘伯温在南田镇的住房是他的祖居地,在他以上五代均住此地。屋舍为五开间,刘伯温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的房舍。

《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伯温当时住房的简陋。

刘伯温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但他却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因此,被后人称之为不朽伟人。

刘伯温死后,归葬于青田武阳的夏山。

夏山因有一座夏王庙而得名。当年,刘伯温在游夏山时曾作一道《谒夏王庙有感》诗:

一片宫垣粉雘新,前王陵庙在松筠。

玉书金简归天地,贝叶昙花诧鬼神。

沧海波涛纡职贡,山川草木望时巡。

苗顽未狎虞阶舞,空使忠良泪满巾。

刘伯温是神机妙算的一代智者。

传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皇上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皇上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

果然,刘伯温去世5年后,胡惟庸垮台了。

又过了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朱元璋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早在明朝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若论功劳,排在第一位的当属刘伯温,但却不见有获赐“金书铁券”的记载。料想,定是和坚持不当丞相一样,也被刘伯温拒绝了。

所谓“金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因文凭用丹书写于铁板上,故又称“丹书铁券”,也就是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然而,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

“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晚在南北朝时期。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

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到了明代,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孙子不免死。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刘伯温去世139年后,即公元1513年(明武宗正德八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颁下了一道诰令:

慷慨有志,刚毅多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占事考祥,明有征验;运筹画计,动中机宜……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故今特赠尔为太师,谥号文成。

经纬天地为文,安民立政为成,合在一起,“文成”就是经天纬地、立政安民的意思。

因为刘伯温的谥号,后世便将他的家乡改名为文成县。

明世宗嘉靖十年,即公元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伯温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呜呼!刘伯温,千百年来纵横捭阖的传奇人生。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大头侃人:任正非

一个任正非,半部当代史。 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从任正非的成长经历来看,他其实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很多人说华为是一家非常伟大的公司,那么华为究竟伟大在什么地方?它这些年凭什么横扫亚欧大陆,所向披靡,成为当今世界电信行业的王者? 偏偏任正非非常低调,从来不愿意宣传自己,所以外界对他知之甚少,偶有介绍华为和他的书问世,一时间洛阳纸贵。我们今天讲华为的故事,就要从头讲起……
已完结,累计13万字 | 最近更新:第十二章 华为为什么伟大

序 言

书名:
大头侃人:任正非
作者:
于立坤
本章字数:
1530

1978年6月,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访问北京,他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大获成功。

第二天,小泽征尔到中央音乐学院访问,想顺便听听《二泉映月》原曲的二胡独奏,中央音乐学院就找来民乐系17岁女大学生姜建华给小泽征尔演奏。姜建华的演奏如泣如诉。小泽征尔听着听着,情不自禁,掩面而泣。

突然,他从坐着的椅子上顺势跪下去。在场的人大惊,以为他年事已高,身体出了什么状况,赶紧去扶他。没想到,小泽征尔虔诚地说:“这种音乐应当跪下去听,坐着和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曲终,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地站起来,对姜建华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谢谢您的演奏,要是早一点儿听到您的二胡演奏,我是根本不敢指挥乐队演奏《二泉映月》的。”随后又喃喃自语道:“这是真正的天籁,是世界级的名曲。”

自从我在“蜻蜓”FM上做《大头侃人》栏目,就有许多听众催我:“大头,什么时候讲一下华为的任正非啊?”我心里都在默默地说,如同小泽征尔面对《二泉映月》,这是需要抱着极度虔诚的心去讲企业家,没有十足的把握、万般的准备,哪敢轻易开口。没想到,现在真的到讲华为的时候了。

2018年12月1日,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女士在加拿大温哥华转机时被捕,美国要求加拿大将其引渡到美国,理由是华为违犯了美国对伊朗的有关指控:2009—2014年,华为涉嫌使用其非官方子公司Skycom与伊朗做交易,违反了美国和欧盟对伊朗的制裁。

孟晚舟事情发生后,举世震惊,深为美国和加拿大这种粗暴的做法感到不安,很多人预感,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开启了。孟晚舟事件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一个企业的高管被捕,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为什么孟晚舟被捕会引起举世震惊?这是因为孟晚舟不但是华为的首席财务官,还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也有媒体将她称作“华为公主”。

2019年5月,孟晚舟事件还没有解决,事态又陡然出现新的变化,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在此紧急状态下,美国企业不得使用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企业所生产的电信设备。随后,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将华为及其70家附属公司加入管制“实体名单”,禁止华为在未经美国政府批准的情况下从美国公司购买零部件。

华为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国工业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根据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榜单,就在被美国宣布制裁的2019年,华为以营收109030.4百万美元,位居第61位,比2018年上升了11位。

华为是谁?它从哪里来?未来要到哪里去?

说到华为,我们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任正非先生,他是大头最欣赏、最尊重、最佩服的企业家,没有之一。

任正非是一个注定要永铭中国商业史上的伟大人物,他重新定义了中国企业家精神。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无数企业家奋斗。他缔造的企业和他一样沉稳、低调,历经沉浮坎坷,却披荆斩棘,屡次登上时代的巅峰。

任正非早年从军,在基建工程兵部队服役,他和战友们一路开山架桥,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改革开放后,他转业到国企,不料,因为善良和轻信,在一笔生意上被人坑害,给所在企业造成了巨额亏损,最终被除名。

时年43岁的他,失业、离婚、负债200万元,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为了活下去,带着亲朋好友凑的2万余元钱,在一个破旧的仓库里成立了华为。

三十多年后,华为已经跻身世界500强企业之列,成为年度营收逾800亿美元的超级企业……

这一路,是九死一生,这一路,是万劫幸存,这一路,是屡败屡战,华为没有神话,只有三十多年连绵不断的奋斗血泪史。

偏偏任正非非常低调,从来不愿意宣传自己,所以外界对他知之甚少,偶有介绍华为和他的书问世,一时间洛阳纸贵。我们今天讲华为的故事,就要从头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