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利亚诺公爵夫人 Page 4

书名:
帕利亚诺公爵夫人
作者:
司汤达 Stendhal
本章字数:
2444
更新时间:

1559年8月28日,公爵派了两连军队去嘎莱兹。30日,公爵的亲戚D·勒奥纳·代尔·卡迪纳,和公爵夫人的弟弟阿利弗伯爵来到此地,进入公爵夫人的房间,要把她处死。他们向她宣布了这一决定。公爵夫人听了后镇定自若。她要求忏悔,听弥撒。然后,两个人向她走拢来。她看出两人意见不一致,便问她丈夫公爵是否有令要把她处死。

“有的,夫人。”D·勒奥纳回答。

公爵夫人要求看一看。阿利弗伯爵便出示公爵的手令。(在帕利亚诺公爵一案中我发现了一些僧侣的证词。他们都参加了那可怕的行动。我觉得这些证词比其他证人的证词真实,大概是因为僧侣在法庭作证时有所顾忌,而其他证人或多或少是他们主子的同谋的缘故。)

嘉布遣会修士安图瓦纳·德·帕维作证如下:

“听完弥撒,她虔诚地领受了圣体。当我们为她诵经超度时,她的弟弟阿利弗伯爵进来了,拿一条绳子和一根拇指粗半尺长的榛树棍。伯爵拿一条手帕蒙住公爵夫人的眼睛。夫人也够冷静了,还把手帕往下扯,以便遮严实一点。伯爵把绳子套在夫人脖子上,可是绳子细了一点,他又取下来,往外走了几步。公爵夫人听到他的脚步,一把扯掉手帕,问:

“‘喂,怎么回事?’

“伯爵回答道:

“‘绳子太细了,我去换一根,让你舒服点。’

“说完,伯爵走出门,不久就换了一根绳子回来。他又给她蒙上眼睛,套好绳子,把棍子插在绳结里,然后让姐姐转过身,把她勒死了。公爵夫人自始至终脸没变色心没跳,说话的声调都跟平常一样。”

另一个嘉布遣会修士安图瓦纳·萨拉扎的证词是用这几句话结尾的:

“我想离开房间,避免看到她死的惨状。可是公爵夫人叫住我:

“‘看在上帝份上,你别离开。’

(僧侣在此描写了公爵夫人死亡的情景,与上面描述的完全一样。)

他还补充道:

“她一遍又一遍地说:‘我信上帝!我信上帝!’她像一个好徒那样死去。”

看来,两个僧侣大概得到上级允许,在证词里反复提到公爵夫人在与他们谈话,在作忏悔,尤其是听弥撒前领受圣体时,多次声称自己是完全无辜的,要是她有罪,出于她那高傲的个性,她也会毫不迟疑地去地狱的。

在嘉布遣会修士安图瓦纳·德·帕维与D.莱奥纳·代尔·卡迪奈对质时,修士说:

“我的同伴对伯爵说,最好等公爵夫人分娩后再执刑。她已有六个月的身孕。得留住她怀在肚子里的那条可怜的小生命。给新生儿行了洗礼后再处死她也不迟。

“对此阿利弗伯爵回答:

“‘你知道我得去罗马,我不愿带着耻辱在那里露面。’”

公爵夫人一死,两个修士就坚持要立即剖腹,救出里面的婴儿,可是伯爵和D.莱奥纳对他们的恳求置之不理。

第二天举行了安葬仪式,将公爵夫人埋在当地的教堂里(我翻阅了案情记录)。消息立即传开了,可是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因为此事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而且,在嘎莱兹,在罗马,已经多次宣布过公爵夫人死亡的消息。再说,一桩在城市外面,而且是在教皇宝座无人的时期发生的谋杀是绝无异常之处引人注意的。保罗四世驾崩后立即举行了红衣主教会议,推选新教皇,大家唇枪舌箭,争吵激烈,开了四个多月才收场。

1559年12月26日,可怜的红衣主教卡洛·卡拉法不得不与一名红衣主教竞选教皇。后者当选了,号称庇乌四世。由于他是靠西班牙的支持才坐上教皇宝座的,所以腓力普二世要求他严惩卡拉法红衣主教,他不得不照办。

倘若伯父晏驾时红衣主教没有他乡,他也许会竞选获胜,至少,他有办法阻止对手当选。

不久,红衣主教与公爵都被逮捕。腓力普二世的命令是将他们处死。他们被指控犯了十四条主要罪状。凡是能为这十四条罪状作证的人,法庭都一一取了证词。案情记录得很好,对开的两大卷。我饶有兴致地翻阅了一遍,在每一页上面都发现了一些具体细微的风俗民情。这些东西在正史上是读不到的,因为历史学家都认为它们不值得载入史册。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那是卡拉法红衣主教任首相期间,亲西班牙派组织了一次谋杀他的行动。

总之,就因为杀害不忠的妻子及其情夫这一罪名,红衣主教和公爵两人被审判。若干年以后,奥西尼亲王娶了托斯卡纳大公的妹妹为妻。他认为她不忠,便征得大公的同意,把她毒死在托斯卡纳本地。他从未因这件事受到追究。美第奇家族的好几位公主也是这样死的。

卡拉法两兄弟的案子审讯结束后,有人编制了一份长长的摘要。几经删改之后,红衣主教大会审查通过了这份摘要。过去,为惩罚夫妇而杀人,法律从来不管,但这次很明显,大家都同意对这种罪行处以死刑。红衣主教的犯罪事实是劝说兄弟犯罪,公爵的犯罪事实是动手杀人。

1561年3月3日,庇乌四世召开红衣主教会议。会议持续了八个钟头,到结束时,他用下面这句话对卡拉法兄弟作了判决:ProutinSchedulaA(拉丁语:需要怎么办就怎么办)。次日深夜,官派人去圣安琪宫,执行对卡拉法红衣主教夏尔,和帕利亚诺公爵两兄弟的死刑判决。人们先处决公爵,把他从圣安琪宫转押到托迪诺纳监狱,那里已为行刑作好了准备。公爵、阿利弗伯爵和D.莱奥纳·代尔·卡迪奈就在那里被斩首。

在这可怕的时刻,公爵不仅表现出是一个出身高贵的骑士,而且是一个为了上帝容忍一切的好徒。他对两位黄泉路上的同伴了好些话,鼓励他们从容赴死。然后他给儿子写下遗书。

接着刽子手又回到圣安琪宫,向红衣主教宣布死刑,并只给他一个钟头作准备。红衣主教表现出超过兄长的豪气,尤其是他说话不多。因为话语本是人们在自身之外寻求的一种力量,一种支持。当他听到可怕的消息时,只低声了下面几句话:

“我要死了!啊,庇乌教皇!啊,腓力普国王!”

他作过忏悔,背过悔罪的七篇圣诗,便坐在椅子上,对刽子手说:

“动手吧!”

刽子手用一根丝带勒他的脖子。丝带断了。必须来第二次。红衣主教注视着刽子手的动作,不屑于说一句话。

(后补的按语)

没过几天,庇乌五世让人重审此案,撤销了原判。红衣主教及其兄长被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而在判处他们死刑上出力最大的总检察官被绞死。庇乌五世命令销毁案卷。存在档案馆的所有副本都被付诸一炬。凡保存者一律逐出教会。可是教皇没想到,在他的书房里也保存了一份。我们今天读到的东西,就是依据这个副本写出来的。

(李 熊译)

------------------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刀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勇作战的拉里回到了美国。迎接他的是看似坦荡的人生。但战争的残酷和战友的离世,让他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怀疑。他放弃了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从巴黎辗转到德国、印度。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隐藏政治犯身份的矿工,看似粗俗、虚伪,却精通哲学知识;执着于绘画的情妇,吸纳了所有画家情人的艺术风格后,自己也成为一名画家……千奇百怪的生活,让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逐步延伸,拉里会从中得到什么,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已完结,累计24万字 | 最近更新:6

译者序

书名:
刀锋
作者: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本章字数:
2276

青春是那么美好,也是如此迷茫。年轻的你犹如大海上的一叶小舟,真不知会漂向哪个方向;又似一个旅行者,途中会遇到无数个十字路口,一不小心就会走错路,遗憾终生。当然,每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有高低、深浅之分,选择的人生目标五花八门(或者说五彩缤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选择了升官发财(这有什么不好的?可以保证衣食无忧嘛),有的选择了虚无缥缈的所谓“追求真理”,讲究的是什么精神生活(“愚”还是“智”?)。

本书的主人公拉里属于后一种人,原本有一位如花似玉且对他一往情深的女友,遗憾的是,他的怜香惜玉之心比较淡薄。这倒也罢了,我们可以斥责他缺乏人类最基本的欲望(此处隐指男欢女爱),而最叫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对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金钱也视如草芥,随意地将手里大把大把的真金白银赠送给处于困境的人,自己却过着极度节俭的日子,遨游于茫茫的书海寻求真理。在图书馆里“遨游”和“挣扎”了许久,他觉得自己仍没有开窍,于是就到印度的“苦修林”中去“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拜谒了许多神奇人物,参观了许多诡秘处所,经历了许多奇异事件,终于完成了他上下求索真理的历程。

书中的另外一个主人公叫艾略特。此人八面玲珑,擅长逢场作戏,社会上不管有多么大的风浪,他都能够“逢凶化吉”,而且可以趁乱大发横财。例如: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股市崩盘,股票顿时变成了废纸,而他借用“梵蒂冈智慧”赚了个盆满钵满。他赚钱可谓“见缝插针”,有时在欧洲贵族和美国富翁之间当掮客,靠买卖名画倒腾钱,有时则钻入权贵人家从中牟利,按他的理解就是“树大好乘凉”。他本人可以说是市侩族的翘楚,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偏偏非常讨厌比他更“杰出”的市侩,不惜用明枪暗箭加以打压。好一场“狗咬狗一嘴毛”的大戏!读者可要擦亮眼睛,说不定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人,随时会对你使绊子呢。

本书的第三号主人公是绝色美女伊莎贝尔(拉里的前女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伊莎贝尔不但有“沉鱼落雁的”容貌,且聪明伶俐,哪能不受小伙子们的热恋和追逐。可她“鬼迷心窍”,只知道钟情于那个不谙风情的“读书郎”。撒娇也罢,嗔怪也罢,她怎么也无法用爱情给那匹她眼里的“骏马”套上嚼子。最后,“执迷不悟”的拉里终于让她恼羞成怒,于是她一跺脚嫁给了一直在苦苦追求她的格雷。命乎?!格雷身材魁梧,家中颇有些钱财,也算是脂粉堆里娇娥们心目中的理想丈夫。可是,伊莎贝尔对拉里仍暗恋不已,一直关心他的作为和动向,给人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乍一看起来,她很在乎物质享受,心里却对有精神追求的男子遗情缱绻。女人啊!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到处有“伏笔”,到处有“机关”和高潮。只要你耐住性子看上几页,就会禁不住对毛姆高超的写作技法连发数声赞叹:妙!妙!妙!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价值,还在于它是一部具有浓厚哲学意蕴的小说。你是不是在思考人生的取向?看完这本小说,你可能会有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感觉!

下面,我们简略介绍一下毛姆其人。毛姆,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中学毕业后,在德国海德堡大学肄业。189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兰贝斯的丽莎》。1915年发表长篇小说《人间的枷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四十岁的毛姆加入了法国红十字急救团。在西线服役时,遇到了二十二岁的美国人吉拉尔德?哈克斯顿,自后二人形影不离。1915年,毛姆与慈善家托马斯?巴尔那多博士的女儿茜瑞?威尔卡姆生下一个女儿。茜瑞当时是个有夫之妇,但次年与丈夫亨利?威尔卡姆离婚,并与毛姆结婚。但是婚后,毛姆大部分时间与哈克斯顿生活在一起。他们一起游览了中国、印度、拉美等地。毛姆作为“世界旅行家”的称号也由此而来。在这些旅行中,哈克斯顿好比毛姆的眼睛与耳朵,在与旅途中各色人的交往中,为毛姆搜罗了大量“奇闻轶事”,而这些故事日后则成为毛姆小说创作的源泉。1927年,茜瑞终于不堪这番冷落,与毛姆离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曾去英、美宣传联合抗德,并写了长篇小说《刀锋》(1944)。 1948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以16世纪西班牙为背景。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如《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1938)《作家笔记》(1949)《流浪者的心情》(1952)《观点》(1958)《回顾》(1962)等,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

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卢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1954年,他荣获英国女王授予的“荣誉侍从”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同年1月25日,英国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之前,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和特罗洛普三位作家。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九十一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

作于苏州大学

2018年1月16日

尖利的刀锋很难躲过;

所以智者言救赎之路荆棘遍布。

—《羯陀奥义书》(Katha Upanish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