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宋文

书名:
古文观止鉴赏(下)
作者:
盛庆斌 编著
本章字数:
1855
更新时间:
2025-04-25 13:40:51

上梅直讲书

苏轼

【导读】

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当时他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在嘉佑二年考中进士,主考官为欧阳修和梅尧臣。本文即是苏轼考中进士后,写此信给梅尧臣,要求拜见。文章以周公、孔子的故事来衬托自己与欧、梅的关系,显得形象高大,气度非凡。全文的主旨是获得贤人作为自己的知已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通过古今对比层层铺垫,前后呼应,写得委婉有致。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1〕,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释】

〔1〕执事:指古代官僚的侍从人员。

【译文】

我每次读《诗经》读到《鸱鸮》,读《尚书》读到《君奭》时,曾经私自替周公不被了解而难过。待到阅读《史记》时,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两国的交界处,但是他却照常抚琴歌咏而不停歇。当他和颜渊、仲由等弟子互相问答时,夫子问道:“《诗》云:‘不是野牛不是虎,却在旷野奔走?’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颜渊说:“老师的学说太伟大了,所以全天下都不能容纳。虽是如此,不被容纳又有什么可难过的呢?他们容不下咱们,正好显出夫子的君子本色哩。”夫子轻松地笑起来,说:“如果你发财致富了,我情愿当你的大管家。”天下虽然不能容,但是他们师徒却是如此自尽如此快乐!这时才体会到周公的富贵,倒有不及孔子贫贱的地方。以召公的贤德,凭借管督和蔡叔的亲属关系,竟然不体谅他的好心,那么周公去和谁来安享富贵快乐呢?可是孔子的共同过贫贱生活的弟子们,却都是天下的贤才,也就可以有共同的快乐的吧!

我七八岁时,刚知道读书的时候,就听说如今天下有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好像古时孟轲、韩愈一流的,同时又有位梅公和他交游,互相启发一块儿讨论。以后长大些了,才能够阅读他们的诗文,从而想像他们的为人,猜想他们飘逸潇洒摆脱了世俗的快乐,而高兴地过着自己认为是快乐的生活吧。那时正在学习讲究对仗平仄格律的诗赋,想谋求三升两斗的俸禄,自己也觉得没有参见各位先生的资格。因此来到京师已经一年多了,也不曾到各位府上去拜访。

今年春天,天下读书人都到礼部来应试,执事和欧阳公亲自测验我们,我出乎意料地获得了第二名。后来才听说,执事喜爱我的文章,认为颇有孟轲的风格;同时欧阳公也以我不作一般化的世俗文字而同意录取,所以我名字就排在前列了。因此在这件事上既不是通过您身边的人替我事先打通关系,又不是有亲戚老友为我嘱托说情;向往了十几年之久,只闻其名而不得相见的人物,居然一下子成为知己——回家考虑这事,认为一个人不可苟且地享富贵,也不可以无所作为地忍受贫贱日子。如今有大贤在此而可以追随作为他们的弟子,就也能够有凭仗而引为知己之乐了。那苟且地碰上一时的运气而宝贵,身后跟着车辆、骑兵等几十个侍从,让那街坊上的百姓聚集观看而啧啧称羡的,又怎能替换我的这种快乐呢?

《论语》说过:“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又说:“悠闲啊游乐啊,可以安度余年了。”执事的名声传遍天下,但官位没超过五品,您却和颜悦色而毫不气愤,您的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这必然是在“道”这方面取得了快乐——我是很愿意听您的指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