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就让我就此睡下吧
- 书名:
- 临终时刻:世界100位名人的生命倒计时
- 作者:
- 苏蔚
- 本章字数:
- 1477
- 更新时间:
- 2024-08-12 13:39:54
姓 名:马丁·路德
国 别:德国
生卒年:公元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死亡原因:心脏动脉疾病
地位影响: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领军人物,并创办了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对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发展影响深远。在信徒的想象中,马丁·路德是真善美的化身,但历史上真实的他并非完人,他缺乏自制力,言谈举止粗俗,但这并无法掩盖他的伟大成就。他的宗教改革运动改变了西方文明,使信徒对基督教的理解回归了圣经本真,同时自由主义的阐述也令信仰更加纯粹,掀起了宗教变革的大幕。
马丁·路德1483年11月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的一户小矿主家庭,他的父母信教,但并不十分热诚。马丁·路德的父亲非常重视他的教育,在经济上支持他进入了一所知名的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他就可以在皇宫谋求一份职位,从此不愁吃穿。但是马丁·路德的志向并未在此。在一次祷告中,他突然顿悟,坚决地放弃了法律学习,而选择去修道院当一名修士。在修道院期间,他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并参与圣经教导的工作,此时马丁·路德的思想受到了威廉·奥克姆神学理论的影响,奥克姆强调神的自由性和人的自主性的观点与他不谋而合。此外,罗马教廷的道德败坏以及对圣经教义的故意歪曲也令马丁·路德内心十分愤怒和不安,他在与罗马教廷决裂的路上越走越远。
促使马丁·路德最终与罗马教廷分道扬镳的导火索便是赎罪券。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士贩卖赎罪券是特有的现象,当时的信徒相信死后天国的钥匙掌握在教廷手上,一个人死后若要进入天堂必须洗涤生前所犯一切罪行,而教皇宣称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罚”,虔诚的信徒便争相抢购。赎罪券沦为教廷敛财牟利的工具,已丧失了它原本的宗教意义。
1517年万灵节前夕,马丁·路德宣布他反对赎罪券,并写下了95条论纲。他指出赎罪券买卖鼓励了作恶的人继续作恶,良善的人却不再良善,这种方式完全与圣经教义背道而驰。1530年,路德在奥斯堡会议上阐述了教改新运动,他主张把基督教欧洲一分为二,产生三个主要路线:信义宗、改革宗和英国圣公宗,信徒应该直接和基督联合,上帝会透过先知和使徒、透过圣经、借着个人的启示,向他的儿女说话,而无需其他中介。
路德的宗教改革受到罗马教廷的强烈反对,要求他收回所有不利教廷的言论和著作,路德没有屈服。为躲避教廷的迫害,他开始隐居于瓦尔特堡,其间把整本新约圣经由希腊文译成了优美的德文。他的教改主张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主张改革的左派极端主义者到处生事,而有的民众也误解了路德有关宗教自由的学说而对教廷采用暴力对抗。这对宗教改革运动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路德被罗马教会定罪并逐出教会。但是宗教改革运动却如星星之火,蓬勃发展起来,最终改变了欧洲的宗教历史和文明进程。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受到了诸侯和平民阶层的拥护,在与罗马教廷对抗的过程中他们也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不过,由于内部利益分化,以及暴力流血冲突不断,马丁·路德为了防止改革极端化而煞费苦心。
终年生活在宗教改革战争中,使马丁·路德身心俱疲,积劳成疾。甚至在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他表现得十分开心。有记载称,在去世前几天,马丁·路德高兴地宣称:“我马上就能回到维滕伯格去了,我可以在自己的棺木中安息了,让医生们都见鬼去吧。”
1546年2月18日晚,他的身体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痛苦,仆人用玫瑰酒醋帮他搽涂嘴唇以帮助他维持生息。但不久他的脸色开始变得十分苍白,身体也逐渐发冷。他吩咐自己的葬礼按照他一贯倡导的教理进行,随后便咽了气。
对于大半生活在宗教战争的马丁·路德来说,死亡或许是他最快乐的事,因为他终于可以回到上帝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