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审美与实践 9.2
作者: 郭继明
14.42万字 0.1万次阅读 0.9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附四 郭继明书法展后记 2024-05-06 00:30:27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14.42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24章
简介

该书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序 言

王岳川

最近读了继明的几篇书法理论文章,颇有些感慨。从“尚韵论”到“松动观”,从“境界论”到“书法文化论”,从“创作论”到“展览论”,从“自由自在论”到“和谐论”直至“书法教学改革问题论”等,无不涉及书法的本质内容,结合当代书法创作,合理深刻地揭示着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映射出书法人的心灵逻辑和艺术境界。同时,对当代书法的技法性、文化性、当代性、终极性展开思辨性的研究和评论,并给予较为清晰的答案。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理性思考与自己的创作有着针芥之契,并将教育实践加以有机的结合,在书法这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宏观地把握历史与当代,并相对保守地指出书法发展中的症结和疗法,在实践、审读、反思、评说、预想中还能提出一些颇有新意的见解。在书法的气、韵、骨、力、情、势、境等本质诠释中切身感受到书法可作为一种视图、一种感觉、一种文化阐释、一种人格修为、一种生命的超越,难怪他把书法看成生命一般重要。

书法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对书法审美能力的培养,书法审美总是优先于创作,合理宽泛的书法审美总能克服抱残守缺的机械模仿。本书对大学书法教学改革流露出担忧,对中小学书法老师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当代书法创作、书法展览实践做了热情而又全面的阐释。

我们曾经在北大的湖光山色中切磋书法技艺技法,讨论书法的世界性文化意义。继明的书法初看似乎有些缺乏生猛鲜活的个性,细看其实很有个体人格特点。他坚持文人书法的性情书写性和温婉内在性。他遍临诸帖,有时候达到通宵达旦不思饮食的程度。每当我看到一丝不苟的几十米长卷,都感慨相较而言自己在学术之余对书法所下工功太少太少。

值得一提的是,继明在书法线条生拙中保持着意态的鲜活。他于帖学下了苦功,为了不甜腻而济以何绍基的生拙,在唐楷随心所欲的书写中又融北碑的气势和内敛,使其下笔果断爽利,厚重涩行。在我们多次的书法交流中,我主张狂草多用长锋,因为可以利用长锋羊毫蓄墨多不易控制的特点,达到一种有意与无意控制之间的高妙状态,这与继明主张的松动观、自在性也是一致的。

在时下书坛遭遇西方美术冲击的迷惘,书家缺乏东方文化定力的状态下,继明的书法思想和创作不随波逐浪,而是在读万卷书中下工夫,沉潜于古典传承的精神世界里,去感悟书法与文化醇厚和谐的内在命脉。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笔论》)虞世南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笔髓论》)这都说明书家创作时,必须进入“空故纳万境”的时空合一中,进入超功利超现实的虚静灵动精神中,将形式的因素发挥到极致,从而获得笔墨形式与精神境界的完美统一。

我们在未名湖边的北大书法所的斗室中,笔墨交谈而达成文化共识:书法不仅仅是技巧,它包含了人性体验、生命感觉、文化精神。书法在国际化的今天,代表了中国身份、中国立场、中国指纹、中国文化细胞,表征出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核。作为书法宗主国,我们有原创性的历史传统,但书法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的、南亚的,是欧洲的,更是人类的。在21世纪,我们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让原本为中国人所独赏的书法,成为整个世界人类审美经验的重要部分,因此理清、把握当代书法的发展状况就变得十分必要和及时。

在我看来,正因为书法艺术精神是最具哲学精神的,因而是最解放、最自由的,是一种心性之美、哲思之美、生命力之美。正唯此,日本学者井岛勉在《书法的现代性及其意义》中说:“书法是一门以书写文字为中心而形成的艺术,但与其他艺术一样,作为艺术的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文字而已,它要求由此认识自己本来的生命。就艺术要求的认识生命而言,书法可谓最纯粹、最内涵的艺术。流动的书法线条,正是传导生命节奏的标记。”“它的备受欢迎的主要前提是因为恢复了书法艺术自由的创造精神和认识了现代的人类生命。简言之,在现代的环境中,它们再现了书法的本源。”(《日本现代书法》)

书的图版中采用自己的书法作品和书法生活图例,这不仅给我们的师生带来范例,也让我清晰地领悟到他书法自由言情中的载道性。从他作品凝重的形式和意态潇洒中,可以辨析出他生命存在形式的复杂性——他在个性化的书法语汇里,体现出生命彷徨苦闷和求索的踪迹。作为个体而言,继明有生命全面发展的高度和宽阔度。在当今流行艺术泛滥的时候,他能自作诗词,拉一手好二胡,并能声情并茂高歌。他对音乐书法如此痴迷,造诣亦深,实在令人感叹。在茫茫人世中,能有如此领悟而醉心于琴棋书画的东方文人风范,实在不多见。这与他对文化书法和书法文化的深度理解是分不开的。于斯,我想起孔子对人格完成的善良期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为序。

(王岳川: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大书法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