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因为看清,所以看轻

书名:
快乐的习惯:哈佛大学经典心理课
作者:
钱钱
本章字数:
11353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53:37

哈佛经典心理课教导人们无论

何事,做到了看清,就能看轻。

培养积极的心态

一个人是否活得滋润,是否幸福,取决于人本身的修养,抑或说心性。有些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大喜大悲;不管境遇怎样,都能承受住生活中的坎坷波折。这样的人从不把自己视为生活的“机器”、工作的“奴隶”。他会该休息时就休息,该思考时就认真思考,该努力时就努力;他会与时间赛跑,但不盲目或不顾自身条件横冲直撞;他不浪费时间,干起事来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哲人说:“影响我们人生的绝不是环境,也不是遭遇,而是我们持有的心态。”我们认识事物的态度不同,看法也就各异。

1935 年4 月,罗斯经营了五年多的化肥厂宣布停产,公司倒闭对于罗斯来说打击太大了。这时他已经48 岁了,他拖着两条像灌满了铅的腿,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里。坐在家中,突然,许多从未想过的问题—关于生命、金钱、人生的价值,还有活着的意义,一时间塞满了罗斯的整个大脑。然而,他并没有像有些落魄者那样让脑子一团糟的状态持续太久,而是迅速理清思路, 重新设计了自己的人生规划。

为了还债和挑战自我,罗斯背上空空的行囊踏上了前往阿加的路途。当罗斯来到人潮汹涌的码头时,被眼前的景象了:不要说劳务市场里人山人海,就连附近一些还未竣工房里,都东倒西歪地躺满了没找到活的民工。看到这些衣褛的落魄民工,谁都会禁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尽快找到一份工作,这是罗斯唯一的愿望。然而当时正值的淡季,绝大部分工厂不招工,奔波了数天的罗斯一无所获。

兜里的资金有限,他不得不离开了那家一个晚上15 美元租小旅馆。当时露宿街头是十分危险的,在昏黄的灯光下,终于在一个立交桥下的桥洞里找到了住处。为了生存,罗始了捡垃圾的工作。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罗斯平均每天可60 美元左右。可是,随着“拾荒队伍”不断地扩大,“货源”天地减少,他有时挑着担子跑几十公里,收获却寥寥无几。

这时,已存有一万美元的罗斯发现街头有几家俄罗斯烤羊店,便也照葫芦画瓢地干了起来。

刚开始时,罗斯的生意不如那些俄罗斯人好,但他肯动脑知道顾客对餐饮最关心的就是卫生。所以,他把自己的衣得干干净净,烧烤用具擦得锃光瓦亮,盘子里的羊肉串摆整齐齐。这一招很有效,人们开始涌向罗斯的烧烤摊。这时,在质量上下功夫,不仅向同行学习,还向顾客请教,结果烤出的羊肉串,清洁卫生,香气扑鼻。后来,罗斯的摊位个增到两个、三个……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的烧烤店阿拉斯加街头颇有影响的烧烤店,最后还创办了罗斯羊肉公司。

罗斯的成功关键在于失败时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选择了艰难的重新开始。罗斯不但没有气馁,还保持了敏锐、冷静的心态,并调整好情绪,抱着一颗奋发之心不停地发现商机, 最终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了成功。

相传在明朝,泉州秀才梁炳麟赴京去会考。

考完试以后,梁炳麟自觉考得不错,便心情愉快地回到泉州等待放榜。途经扬州时,他借宿在一座天公庙里。晚上睡觉时,他梦到福禄寿三仙在唱词作乐,词意优雅,清晰可闻。

第二天,梁炳麟起床后,自以为得了吉兆,就到大殿去抽签。

结果,他抽中的签真是上上签,上面写着:三篇文章入朝廷,中得三顶甲文魁。

功名威赫归掌上,

荣华富贵在眼前。

梁炳麟以为自己一定可以高中状元,就兴致勃勃地回到泉州等待佳音。不料,放榜时他竟然名落孙山。梁炳麟心灰意冷。

随后,梁炳麟借表演木偶戏来维生,也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自创戏文,演给乡亲娱乐,没想到大受欢迎,在泉州一带造成轰动,常有人不远千里来看他演戏。梁炳麟找到了寄托,从此无意仕途。

有一天,梁炳麟正在演一出文状元的戏时,突然想起从前抽签的签诗:“功名威赫归掌上,荣华富贵在眼前。”这才知道签诗中深远的含义。

梁炳麟自此更加潜心创作木偶戏,最终成为木偶戏的一代。他的徒子徒孙进一步发扬他的技艺,使木偶戏成为明朝闽南最重要的戏剧形式,梁炳麟也因此名传青史。

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木偶戏祖师梁炳麟,成功于“掌”,然而更多的人默默无名,造成他们如此结果的也是“掌上”,际遇真的逃不出“掌上”的控制。

生活中,很多人说:“再争也争不过命,人算不如天算。”

时的诸葛亮也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是真的吗?

成事在天,那么一定需要人来谋事。如果人不谋事,天如成事?所以,心态是关键。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各不同。”由于人们对待事物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待的态度就会有所区别,所以心态积极的人即使在最艰难的也能看到光明的前方;心态消极的人即使在胜利的彼岸,不到光明的未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算命先生给两个同一天出生的孩子算命,说一个孩子的时辰好,将来可以做国王;而另一个孩子出生的时辰很差,会当乞丐。被算能做国王的孩子全家都非常高兴,被算作命的孩子全家都很伤心。

然而,那个被算作乞丐命孩子的母亲过一段时间后对自己子说:“孩子,其实你才是那个好时辰生的,将来能做国王,妈怕你骄傲,故意说错了时辰。”于是,这个孩子学习非苦,多年以后,真的做了国王。而那个被算作国王命的孩为自己天生是当国王的料,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多年后为乞丐。

这个结果是多么大的讽刺啊!

很多人抱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还有些人抱定“不断耕耘,必有收获”的心态,这两种其实都有误区。耕耘是必需的,收获也要常“问”。在没有取得值得自己和家人骄傲的成绩时,人需要经常反思:“我努力得够吗?竭尽全力了吗?”

安妮小姐是做客户服务的,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接客户的订单。通常一天要接几十份订单,每个客户都会催着她快点把订单做出来,每一张订单还要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不断有电话、传真过来,同时她又要面对客户的投诉。这样日复一日,她觉得工作既无趣又把自己折腾得身心俱疲,有时候觉得真是难以支撑下去了,以前想象的工作乐趣根本找不到。每个季度公司开总结会布置新任务的时候,安妮就会不断地问自己,这样的日子何时是尽头。

安妮的问题就是她的心态出了问题,她把工作当成了“牢笼”。如果安妮热爱工作,就会把工作视为有趣的事物,就能身心愉快,取得不俗的成绩。

心理学家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就调整好了人生。比如, 在好的心态中工作,就能做到专注,而创意也比较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增,同时更有弹性及适应力来面对挫折及困难。事实上,好心态是可以有意识训练的,好心态也需要自己去培养和创造。

多做善事,多开“善门”

一直以来,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有付出就有回报”的说法。

只要遇到需要自己付出的时候,就会在心里计算着:我所出的那些能够换来相应的回报吗?换回的回报比得上我付价值吗?很多人一旦付出后发现得到的比预期要少,就会不乐,而当自认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却一无所获时,更是莫名,或是怨别人不懂感恩,或是怨上天不公平。

曾经有一位居士对禅师说:“好人难做,善门难开。所以,小好人,不能做大好人;要做小好事,不能做大好事;要善门,不能开大善门。”禅师问他为什么?他说:“当一饥饿的时候,你给他一斤米,让他拿回家煮饭,他会非常。因为缺了这一碗饭,他可能就活不下去了。但如果你把吃的人养在家里,天天给他饭吃,当你请他帮忙做事的时候,能就会起反感:‘有什么了不起,我只是吃你几口饭而已,我当成什么了?’渐渐地,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就会。”

这位居士的说法其实有些片面,但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日常生活里,大家都希望遇到“贵人”,盼望能有“贵人”

相助。不过有些人在获得别人帮助时,却常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埋怨对方:“你只帮了一点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帮下去才对!”更有甚者,“贵人”已经出现在眼前了,却还“有眼不识泰山”,认为对方是在多管闲事。如果遇到存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就像“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遇到这种事,实在让人心里很难平衡,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其实,你所有的付出都是你自己的决定,是你的自愿行为。

付出是你自己的事,回报却是别人的事,你只能掌控自己,不能掌控他人。所以,我们做善事、开“善门”,就不应该计较回报,也不应该在做了好事以后希望得到别人的感谢、感恩,只要能奉献一己之力,我们就应该感到愉快。

所以,如果想帮助别人,能做到的事就应该尽量去做,他人的批评、毁谤、过分要求,都不需要放在心上。因为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那都是别人的事,与己无关;如果自己不该挨骂而挨骂了,那也不要生气、灰心,该帮忙仍去帮忙就可以。

成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前来听他授课的信徒每天都将大殿挤得水泄不通,于是,成拙禅师决定建一所新的讲堂。信徒们知道后,纷纷解囊布施。

其中,有一位信徒送了50 两黄金给成拙禅师,让他用来修建新讲堂。成拙禅师淡淡地将这些黄金收下,就去忙别的事情了。

这位信徒对禅师的态度非常不满—要知道,这50 两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他捐出这么大一笔巨款,成拙禅师竟然连一个“谢”字都没有给他。于是,那位信徒紧跟在禅师身后,提醒道:“师父啊!我那个袋子里面装的可是50 两黄金呢!”

成拙禅师答道:“你已经说过了,我知道了。”

面对成拙禅师的漫不经心,信徒又一次提高了嗓门,喊道:!师父,我捐的是50 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啊,你难道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成拙禅师停下脚步,转身对那位“执着”的信徒说:“你给佛祖,为什么要我给你说‘谢谢’呢?你决定布施,那是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那我就替佛祖‘谢谢’请你把这声‘谢谢’带回去吧。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

故事中的信徒坚持认为自己付出了就应该得到感谢,把自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得不到感谢就心有不甘。然而,真正要布施,布施财物的多少,那都是自己的事,原本是情愿的布施,为自己积“功德”的事情,又何必执着于他一声“谢谢”呢!人只要付出了,就不要执着于回报。如过在意别人怎么回报,只会平白地给自己增添烦恼。

很多时候,世上的很多事往往都不是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帮助别人不一定会得到感谢,但是我们只要做了就是善心德的积累。

一位禅师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院子都成了花园,香味一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花儿呀!”

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株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他亲自动手挑选出开得最鲜艳、枝叶最粗壮的几株,挖须送到了别人的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没过几日,院里的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没有了花,院子里顿时黯然失色。

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是满院香味的,现在一株花也没有了。”

禅师笑着对弟子们说:“你们想想,三年后是一村子的花香!”

“一村花香!”弟子们不由心头一热,眼前浮现出美好的景象。

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因为这时候我们才是真正拥有了幸福。”

虽然你可能因为帮助别人损失一些心爱的东西或时间,但当你在惋惜自己美好的东西因为被分享而失去时,你更要明白你终将因分享而得到更美好的东西,你会体会到与别人分享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比自己独自占有更幸福!所以,要明白,当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为他人奉献和付出时,不管接受者从中得到多少益处,我们真诚助人的心意都不是多余的,因为付出本身就已经在我们自己和他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人们之所以有时候会因为付出没有回报而不甘心,是因为人们一心只想着回报和索取,没有搭建分享这座桥梁,反而“筑墙”将自己围了起来。所以与其担心他人不知道感恩,还不如忘记自己曾经施与别人的恩惠,要知道,付出自己的爱心绝对比索取更有意义。

有一位女士,家境非常富裕,不论财富、地位、能力、权是漂亮的外表,都没有人能比得上她。但她却郁郁寡欢,谈心的人也没有。于是她就去请教无德禅师如何才能赢得的喜爱。

无德禅师告诉女士道:“你要随时随地和各种人交流,并广阔的慈悲胸怀,多讲些感恩的话,多做些助人的事,多人贡献些爱心,慢慢地,你就能成为有魅力的人。”

女士听后,问道:“感恩的话怎么讲呢?”

无德禅师道:“感恩的话,就是说真心的话,说谦虚的话,人的话。”

女士再问道:“助人的事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道:“助人的事就是做慈善的事、服务的事、合法的事。”

女士更进一步问道:“爱心是什么心呢?”

无德禅师道:“爱心就是付出不求回报的心,圣凡平等的心,一切的心,普济众生的心。”

女士听后,回家后一改以前的傲慢自大,在人前不再夸耀的财富,不再自恃自己的美丽,而是对人谦恭有礼,主动关怀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久自己也真的变得快乐了!

如果我们真的从心底在为别人付出而不求回报,如果我们像故事中禅师所说的那样讲话、做事、用爱心善待他人,我们付出不一定非要讲究物质上的给予,而讲究付出真诚,那我们就真正懂得了付出的快乐。

牺牲是一种付出和奉献。如果人人都甘愿奉献,不吝啬于自己的爱心,人间怎么可能还有恩怨和争端?所以,只要革除“小我”的私心,舍去多余的妄想,以无私无我的精神付出自己的爱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想想看,我们现在有什么东西可以奉献给别人?“我有能力为他人服务吗?”“我有智慧可以贡献给大家吗?”人有能力固然很好,但假如说没有能力,也没有智慧,怎么办呢?一样可以奉献。比如,当你看到别人成功了,说一句赞美的话,或者给对方一个笑容,点点头,……这些都可以说是奉献,也可以说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

一位哲人说:“假如我们希望获得幸福,那么,我们就不要再介意他人是否为我们的付出而感谢,只需衷心地给予他人我们所拥有的。”感恩的心,如同玫瑰,需要我们充满爱心的培养、灌溉和保护。

敞开心扉,让阳光进来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却越加艰难。

人都紧闭心门,认为“信任”已不可靠。

人即使拥有再多的名利,也无法买来快乐、幸福。因为,快乐、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体悟。总怀抱怨之心,心中阴云密布,丛生,人就会连呼吸都不顺畅。人只有敞开心扉,以信任来感受生活之美,才会快乐、幸福。

一天,无德禅师正在禅院里锄草。这时,迎面走来了三位,向他施礼,并说道:“人们都说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了手中的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不难,首先要弄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没有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出问题。过了一会儿,甲说:“人总不能老想死吧!凑合活”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为的就是自己老了的时候过上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丙说:“我可没俩的想法。我必须活着,否则我的一家老小靠谁来养活呢?”

听完三个人不同的回答之后,无德禅师笑了,对他们说道:“怪不得你们都活得不开心,你们想到的只是死、年老、被迫劳动,而不是催人奋进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与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是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使自己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了一切,就能快乐了。”乙说:“有了爱情,就有快乐。”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摇摇头。

三人紧张地看着无德禅师,问:“您说不是这些,是什么呢?”

无德禅师轻轻地说道:“爱护生命,让生命活得有意义。”

生命其实只是一个过程,如何活着则是一种态度。有人说:“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可见生命之宝贵。所以,我们应该善待自己,思索活着的意义,而不是整天为名为利所累。

敞开心扉,快乐、幸福就会常驻心间。

人的一生,生活未必能多姿多彩,但要力求过得有滋有味;世事未必能尽如人意,但人要懂得享受美丽的瞬间! 而这一切,信任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不是“防着”的关系,而应是有底线、有原则的相互信任的关系。

每个人的生活本来都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潇洒自在的,但是仔细地想一下,却会让我们吃惊:因为很多人没有这种生活感受。

比如,有人不是觉得生活没劲,就是觉得生活很累。很多人的“四季”里,不是五颜六色,而是灰色占主导地位。

一颗快乐的心,是人类心田中最真、最善、最美的种子,它之后,会开出爱心的花朵,结出智慧的果实。

“日日是好日”,即每天怀着一颗快乐的心去生活,这样更好地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所在。但这句话说起来很容易,来却很难。只有修炼到“灾难到来时面不改色,死亡临头然而受”的境界,才能谈得上进入了“日日是好日”的境界。

应努力向那种境界靠近,放下悲伤,快乐每一天。

事实上,人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就能乐观地对待每一个、每一次努力, 再平淡的生活也能活出精彩。

一个小和尚在庙里待烦了,总觉得心情烦闷、忧郁,高兴来,就去向师父诉说烦恼。

师父听后说:“快乐是在心里,不靠外面求来,求来的都快乐。内心湛然,则无往而不乐。”

是的,快乐是求不来的。人生在世,没有人能够逃脱不幸快乐。即使你长途跋涉,走遍天涯海角,同样逃脱不了生常有的猜疑、精神上的偶尔不满和生活中一段时期的无趣。

上不存在极乐天堂,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端正态度,认真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不愉快,让快乐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就像无论花开得如何灿烂,注定要,但山花却不因为要凋谢而不蓬勃开放,清清的涧水也不其流动而不映衬蓝天。这就告诫我们不要去担心未来或是死因为生命过程本身才是美丽的,纵然终将面对不完美的结果,也必须为了实现美丽的过程而努力,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

心理学家认为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活着活着就对一切“不”的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过日子”,至于为什么要“过日子”,他们不去理解,不去追究。另一种人则总是很快乐,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在郁郁寡欢中被浪费,他们努力去创造快乐,让快乐充满自己的生活。

对此,心理学家分析说,创造快乐是快乐的源泉。快乐的“火种”需要时刻去寻找、创造,人必须让快乐的“火种”常驻心间,无论狂风暴雨,都不能让“火种”熄灭。

人间的好时节都来自我们以怎样的心面对当下的生活。宽待生活,恶澜可成清流,狂飙自成和风;苛责生活,晴空满是阴霾,四顾尽成危道。我们只有珍惜每一天的生活,用心地来爱这个世界,来爱这个世界上的人和物,我们才能够在平常的日子中找到快乐生活的意义。

野外有一株从春到秋不断开花的小树,可是有多少人真正注意到它呢?但这棵树并不寂寞,也不去理会他人是否关注自己,它开着自己美丽的花,一直走到自己自然周期的尽头,任叶落枯荣,待来年再吐艳,它就这样默默地感受着自然界的风霜雪雨。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人人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平平淡淡的生活里,发现很多很多关于生命本身存在的美丽,那么人间天天都是好时节!

为心灵开一扇窗

两个人坐在一个小城镇边的道路上下棋。一个陌生人骑马经们的身边时,把马停下来,向他们问道:“请问这是什么镇?

这里的居民属于什么类型?我正想是否搬到这里来居住。”

那下棋者之一抬头看了一下这位陌生人,反问道:“你刚的那个小镇上住的人,是属于哪一类的人呢?”

陌生人回答道:“住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儿很不愉快,因此打算搬到这儿来居住。”

下棋者之一说道:“恐怕你会感到失望了,因为这个镇上跟他们完全一样。”

过了不久,又有一位陌生人向两位下棋者打听同样的情况,者之一又反问他同样的问题。

那位陌生人答道:“啊! 住在那儿的人都十分友好,我的家那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比我以前的地方更有发展机会的城镇,因此我们准备搬出来了,尽们还很留恋以前那个地方。”

下棋者之一说道:“你很幸运。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原差不多的人,相信你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只要你怀着欣赏的眼光对待身边的一切,你总能发现美好。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道理,如果你用挑剔的眼光去看世界,那么你看到的全是缺点和短处;如果你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世界,那么你看到的就是长处,就是美。

其实我们从降临世间拥有生命开始,就享受着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日月的沐浴,享受着人间的爱情、亲情、友情,享受着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感谢生命,因为它给了我们一场人生旅行,给了我们观赏人世间旅途中美丽风景的机会。

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在一座寺庙里有一间阁楼,由于窗户一直密闭着,而且多年来一直未曾修葺过,所以厚厚的窗帘和满是灰尘的窗子遮挡了阳光,整个屋子非常阴暗。

一天,两个刚来的小和尚在寺庙里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应该让阳光照进屋子,给屋子一点光明。

于是,两个小和尚商量道:“我们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吧。”

说干就干,他们拿着扫把,很用心地将映在屋外地上的阳光扫进桶里,随即又小心翼翼地抬进阁楼。但是,只要一进阁楼门口的黑暗处,阳光就没了。不过这两个小和尚并没有放弃,不停地扫。可是经过多次反复,仍然是徒劳无功,屋子里还是没有阳光。让他们困惑不已的是,即使怎么样努力,他们都无法将阳光运到屋子里。

这时,方丈正好路过,看见他们的举动,很好奇地问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师父,那间阁楼太阴暗了,我们想要把外面的阳光扫点啊。”他们回答道。

方丈听了笑着说道:“你们的努力值得嘉奖,但是经过这,你们要学会动脑筋。其实,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来,何必去扫呢?况且阳光也是扫不进来的啊?”

是的,窗户打开,阳光就会进来。人的心灵也需要窗户,了心扉,整个人都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一个满脸愁容的生意人来到一位智者的面前。

“我急需您的帮助。虽然我很富有,但人人都对我不理不睬。

觉生活真的像一场充满尔虞我诈的厮杀。”

“那你就停止厮杀好了。”智者回答他。

生意人觉得这样的告诫没有用,失望地离开了。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生意人的情绪变得糟糕透了,他与的每一个人争吵斗殴,由此结下了不少冤家。一年以后,得心力交瘁,再也无力与人一争长短了。

一天,生意人又来到了智者面前,说:“唉,现在我累了,想跟人家斗了。但是,生活还是如此沉重—它真是一副的担子啊。”

“那你就把担子卸掉啊。”智者回答。

生意人对这样的回答很气愤,又怒气冲冲地走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生意人的生意遭遇了挫折,并最终了所有的家当。妻子带着孩子离他而去,他变得一贫如洗,无援,于是再一次向智者讨教。

“我现在已经两手空空,一无所有,生活里只剩下了悲伤。”

“那就不要悲伤了。”生意人似乎已经预料到会有这样的回答,这一次他既没有失望也没有生气,而是选择待在智者居住地旁边的一个房间内。

有一天,他突然悲从中来,伤心地号啕大哭起来,几天,几个星期,乃至几个月地流泪。最后,他的眼泪流干了。他抬起头,早晨和煦的阳光正普照着大地。于是,他又来到了智者那里。

“请你告诉我,生活到底是什么呢?”

智者抬头看了看天,微笑着回答道:“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你没看见那每天都照常升起的太阳吗?”

是的,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所以,无论身险怎样的境地,无论内心有多么的不满,我们都不要紧闭心扉,而应卸掉生活的重担,看开一切,换个角度,这样我们会发现,崭新的美好仍在等待着我们。

一个人从孩童到年老,人生中要经历多个阶段,会有很多遗憾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时代,常常有人感叹自己志向高远,却没有能够就读于满意的学校;创业时期,往往有人感叹自己有很好的兴趣、专长,却不能找到和自己梦想统一的工作和事业;有的年轻人找对象时总是哀叹很难遇上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围城”中的男女,更是要在承担各种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承受对方的坏脾气或不良习气,更有甚者还会遇上配偶的不忠诚或背叛;每个人也都会“撞上”生老病死、世事无常、前途渺茫的窘境……遇到上述情况,是抱怨,是沉沦,还是选择宽容与接纳呢?

其实,抱怨、沉沦、沮丧,在很多时候都是无济于事的,唯有底从容地接纳生活中的一切,让自己快快乐乐地生活,才负人生。人应该把生命中的历程看作是人生的阶段而不是,是历史而不是未来。人努力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写历史,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拜伦说:“不要迷失了你的眼睛,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生最重要的。”生活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当命运捉弄了你时,绝望,更不要轻言放弃。只要我们的心灵还敞亮,我们就有最大的幸福。

不要看你失去什么,

而要看你拥有什么

人们常说:“舍”便是“得”,故谓之“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得到与不断失去的过程。所以,懂得取舍是智慧的表现,而会舍、敢舍则是懂得取舍的又一次升华。

在一座山上,长着一朵小花,在这朵小花的旁边有一棵很高大的松树。小花认为自己是幸运儿,因为身边时刻都有松树为它遮风挡雨,它几乎将松树视为自己生命的保护伞。可是,有一天,山上来了一群伐木工,将松树砍到了。

从此,这朵小花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保护伞,它开始为自己的以后担忧起来,整天抱怨:“那些凶狠的人把我的保护伞夺走了,我肯定会被嚣张的狂风暴雨折磨死的,会被倾盆的大雨砸掉我的花瓣,如此下去,我真没有安宁的日子了!”

“哦,朋友,你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在不远处的小草对小花说:“只要你换个角度想想,你就会发现失去了大树的遮风挡雨其实是件好事。你看,阳光直接照射到你了,雨水也会滋润着你,这样的话,你就会更加茁壮,你的会在阳光下闪耀,你的花也会开得更加灿烂。当人们看的时候,会因为你的美丽而称赞你,难道这样的日子你要吗?”

小花听了小草对自己的“点拨”,豁然开朗,不见了往日愁,它挺胸抬头,怡然自得地承受着大地所给的一切,花得更艳丽了,枝干也长得更壮实了。

生活中,我们确实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舍”看作是一种失去、利益受损,而把“得”视为收获。殊不知,“舍”与“得”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的,很多时候,“舍”的同时孕育着“得”,“得”的同孕育着“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正确地去理解“舍”

得”所蕴含的智慧。

失去了月亮,我们可能会发现天上还有灿烂的星星;失去光,我们可能发现雨露也是那么美好。我们会因为失去而锻炼,获得重新体验生活的意义,收获不一样的人生感受。

,不要去计较已失去的,想想自己拥有什么吧。

人生中,“得”并不是唯一追求的终极目标。当你得到的时候,学着去放弃一些东西,这样才是人生的高境界。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吴小莉曾经在谈及自己中考时,说到让她刻骨铭心的挫折。当时她的成绩非常优异,很有把握当地人都很向往的名牌学校。可是在揭榜的那天,榜上没的名字!这个打击对当时的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那一刻,觉得自己浑身没有劲儿,所有的血液都好像凝固了。在一伴的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陪她回了家。

回到家后,吴小莉一整天都默默地坐在地板上看书。炎炎夏日,母亲非常担忧地看着她,安慰她说,要是不愿意进一所普通高中学习的话,还可以再复读一年重考,吴小莉沉默不语。

直到黄昏,母亲叫她吃饭时,她才从地上站起来坚决地告诉母亲她要去念书,与其浪费一年的光阴,还不如去念普通高中。

令吴小莉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普通高中念书的她竟如鱼得水,那里的宽松环境一方面给了她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她有了在课外活动中施展才华的舞台。因此,在这里她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相反,考入名牌高中的姐姐却迫于学习的压力,早早地戴上了厚厚的眼镜。

每当她看到自己姐姐辛苦的样子,她便暗自庆幸自己选择的正确。后来,在普通高中念书的吴小莉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著名的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校,现在已成为无人不知的著名主持人。

吴小莉失去了上名牌高中的机会,却拥有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特长的环境,这种得失的辩证关系不言而喻。正如俗话说的一样,“失之桑榆,收之东隅”,人生中有高潮也会有低谷,生活中有苦累也会有快乐,这都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后,我们才会在风雨的洗礼下坚强成长。

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对无数杰出人士的成功案例做了大量研究及探索之后,得出了以下结论:伟大的机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要善于把失转化为得,也就是学会发现机遇、创造机遇、抓住机遇、利用机遇,从而掌握命运。这位主张:“要把每一时刻都当作重大的时刻,因为不知何时就会来考验你的品质,把你置于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去。”

也许生活会走入穷途末路、别无他法的境遇,但此时一定听心灵深处的声音,因为人生没有真正的绝境,不要看你什么,而要看你拥有什么 ,这样你才会在风雨之后看到天一道美丽的彩虹。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微行为心理学

从神情、动作、姿势、语言等7大微行为入手,洞穿他人心机,掌握社交主动权,也可预防被他人一眼看破 大量实用的心理学知识,更易实操的经典案例
已完结,累计12万字 | 最近更新:用手转笔时的心理

前言

书名:
微行为心理学
作者:
汪思源
本章字数:
1066

《孙子兵法·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战争,也适用于日常生活。从某种角度看,生活中我们每次与他人的接触,也算是大大小小的“战争”,需要了解的对方以及对方的心理,则相当于“敌人”。要想取得人生的胜利,我们就必须了解周围的人。

识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自古就有,且蔚为博大精深。西方有颅相学,中国有相面术。中国的相学著作非常多,比如《麻衣相法》《柳庄相法》《太清神鉴》等。它们记载了大量神乎其神的识人技巧,虽说有玄虚成分,但也有从经验中得来的真智慧。识人,可不仅仅是看静态的五官和体相,还要仔细观察动态的言行举止,动静结合才好作判断。中国人既相信面相学,却又说“人不可貌相”,这就把握了识人的真谛,即看人不能只看表面,还需要挖掘、辨别其内在素质。

要想了解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最直观的方式是观察其言行。近现代心理学研究为识人提供了更深入、更准确的视角,帮助我们从外在的言行举止去透视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乃至这个人的性格特性。

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出于各种目的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甚至故意制造迷雾。怎样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心,以便做出恰当的应对呢?这个过程是否有章法可循呢?

章法是有的,而且不难掌握。

弗洛伊德曾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可见,无论多么厚的面具,都不能阻挡真实心理活动的流露,线索就藏在人的各种细微的行为当中。

是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各种各样的微行为,判断出他的真实想法。一瞬间的表情、一个小动作、一个无意识的小习惯,都可能成为暴露真心的浮标。对微行为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直抵他人内心,让对方的真实想法无所遁形,从而使我们突破人与人之间的层层障碍,无往不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并不重视那些细微的表情、动作或习惯,或将其当作无意义的行为忽略掉。事实上,所有微行为都能够透露出有用的信息。你在说话的时候,如果对方频繁地点头,那说明他不想听下去了;男性在女性面前侃侃而谈,女性突然捂住自己的嘴,静静地看着对方,那么她是在掩饰喜欢对方的激动心情;如果你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老板却没有表扬你,只是轻轻拍了一下你的肩膀,不要觉得委屈,因为老板的这个动作本身就是对你的一种认可和鼓励……本书将生活中常见的细微表情和动作以及不被注意的习惯等微行为与心理学分析紧密结合,希望借此给读者一双慧眼,识别他人的真实心思,从而做出最恰当的反应。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在工作、生活中少走很多弯路,获得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