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谨言慎行,是为根本

书名:
谨言慎行的力量
作者:
钱静
本章字数:
10853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53:20

为善最乐,读书最佳

“为善最乐”是南怀瑾一生遵循的做人原则。正所谓“与人为善,善莫大焉”,为善、行善是人类崇高的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古代儒家讲究“为善”,说“人之初,性本善”。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我国北宋年间,赵匡胤统一中原的时候,当时的大将曹彬被派去征伐南唐。曹彬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南唐都城建康。可是正要准备攻击建康的时候,曹彬却生病了。这下可急坏了三军将士,部下将官都跑去看望曹彬,并准备带军医去为他诊断,可是曹彬说:“不必了,我患的是心病,医生是治不好的,只有你们各位能治好我这病。”

这下,部下将官就更着急了,到底做些什么能治好主帅的病呢?曹彬告诉他们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我们打进建康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得滥杀无辜,更不许奸淫掳掠,你们大家能不能做到?”部下将官齐声回答:“主帅只管吩咐就是。”曹彬说:“嘴上说说可不行,大家必须要发誓遵从命令才行。”于是将官们发誓攻破建康城后绝不屠杀城内百姓。

原来,曹彬因为深知部下将官嗜杀成性,又不好打击将官们的士气,于是就用了“生病”这一招,果然奏效。曹彬部队进城后,丝毫没有屠杀百姓,当后主李誉身穿白袍在曹彬面前表示投降的时候,还赞扬他治军有方,自己心甘情愿率军民投降。

曹彬的做法显示出他为人善良的一面,他面对着一城无辜的百姓,不忍心看到血流成河的局面,于是出此“方法”。

曹彬除了心善,为人乐善,他还经常告诫他的儿子:领兵作战,关键要靠纪律,不可动不动就屠城、焚烧民房、掠夺民财、奸淫妇女。见到别人的父母逃亡,应该想想如果自己的父母逃亡,我能做什么?看见别人的妻子儿女流离失所,应该想想如果自己的妻女也像这样,我能做什么?免除苍生劫难,是当权者应该肩负的责任。

当然,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并不只是在与人交往时需要,它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需要,也是人立身为人必须保持的品行操守,它远胜过任何美丽的言辞,善良没有国界,不分贵贱,善良的心是金子,是宝石。善良的人,并不一定非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也许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不计恩怨、无私地伸出援手,或是一句简单的鼓励话语。

很早以前,有一个武状元,自以为功高官大,常常欺负邻居——白胡子老汉。

一天,白胡子老汉将三个儿子喊到面前说:“我当了一辈子家,常常受人欺负,惹得你们也怄了许多闷气。现在我老了,轮到你们当家了,今天我给你们每人十两银子,出门做一件功德事回来,谁有美德,谁就当家。”

过了几个月,三个儿子都回来了。大儿子说:“我走到河边,看见一妇女跳河自杀,我跳进河里把她救上岸来,她身怀有孕,我等于救了两条人命”。老汉点了点头没言语。

二儿子说:“我走到一个村庄,看见一户人家失火,这天刮着大风,全村都很危险,我只身跳进火里,将火扑灭,保住许多人家的生命财产。”老汉笑眯眯的没有说话。

三儿子说:“爹,我对不起您老人家,我发现我做了一件蠢事,救了一个仇人。那天,我路过大山,看见咱邻居武状元出征胜利归来,高兴的喝醉了酒,倒在悬崖边上睡着了,一翻身就能滚到崖下,摔个粉身碎骨。我本想把他掀下崖去,你知道他一直欺负咱们家,欺负我,可是我又一想,边疆正需要他去防守,沙场需要他去征战,最后我还是把他喊醒了。他羞愧满面,深深给我作了一个揖,上马去了。”

白胡子老汉听后,连连点头,说:“大儿救命保住一人,二儿救火保住一家,但三儿不计前嫌救了仇家,很好啊。只有国家太平,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三儿你抛弃了个人恩怨,心怀善意,以德报怨,先为国,后为家,这是最高尚的美德。”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经历了风雨,仍有一颗不染尘埃的善心。善良,是一种人性美,不需要回报,凝聚人格的魅力。善良能改变世界。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是一位得道的高僧,被后人称为石头和尚。他在世的时候,曾为世人开过“十味奇药”:

“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此“药方”说明人要正直并且富有爱心。

中国人是有着善良传统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善良,永远不“过期”,善良的人会收获感恩、知恩、感动、尊重。

一天晚上,残梦禅师正在方丈室读书,突然听到墙壁上有声响,猜想可能是个小偷,于是就叫弟子道:“拿些钱给那凿墙的朋友吧!”

他的弟子走到邻室,大声地说道:“喂!不要把墙壁弄坏,给你些钱就是了!”小偷一听,吓得转身就逃走了。

残梦禅师以责备的语气对弟子说道:“你怎么可以大声吼叫?一定是你的声音太大,把他吓着了,可怜他钱也没有拿到就跑了;这么冷的天气,他可能还没有吃过晚饭,你赶快追上去把钱拿给他。”

弟子没法儿,只得奉师命,在寒冷的深夜里,去追赶那个小偷。

还有一位名叫安养禅尼的禅师,一天夜半睡觉时,小偷潜进来偷窃,把她唯一的一条棉被偷走了,安养没有办法,只好以纸张盖在身上取暖。

小偷在惊慌逃跑的路上,被负责巡逻的弟子撞见了,仓皇中将偷到手的棉被遗留在地上。徒弟们捡到这床师父的棉被,赶紧送回师父房间。

此时,安养禅尼身上正盖着纸张,缩着身子打哆嗦。她看到弟子送回的棉被说道:“哎呀!这条棉被不是被小偷偷走了吗?怎么又送回来呢?也许他没有了这条棉被会被冻死的,回去送给他好了!”

弟子无奈,在师父的百般催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逃得很远的小偷找到,表明师父的意思,坚持把棉被还给他。小偷受了感动,特地跑回寺院向安养禅尼忏悔,从此改邪归正。

上面故事中的方丈、禅尼的“所为”,虽然看似有些过于迂腐,但是,他们无私的善心、宽广的胸怀却让人感动。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人。

人要有一颗善良的本心。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生下来心都是善良的,只是经过风雨后,有些人改变了本心,所以,常擦擦心,将尘埃擦去,让心的“本来”露出来,我们的言、行才会最美丽。实际上,各行各业的人,也都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善心,能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则盛,不和则衰

南怀瑾提倡人和,他说中国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都是以和睦、和平、和谐为价值目标。因此,“和为贵”成为人们处世的基本原则。

“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也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生活中,诚信、宽厚、仁爱待人体现了“和”;恪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也体现了“和”;还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等,都是“和”的内容。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和”这样一种思想。如表现在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关系上,总体来说,历代皇朝都比较重视推行“和抚四夷”的民族友好政策。唐贞观年间的民族友好关系更是被称作典范;表现在对外关系上,推行“协和万邦”的对外友好政策,使节往来频繁,唐长安一度出现万邦来朝的盛况;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则通过“礼”的规范作用,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如此等等。

古代兵家思想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其大意是:适合作战的天气不如适合作战的地形,适合作战的地形不如上下团结一心。周围三里的内城和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却还不能取胜。能够包围城池,这说明一定是占了天时,这样还没有取胜的原因,就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的优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盔甲不是不够坚固锐利,军粮也不是不够吃,但是却很快地弃城逃跑,这是因为地利的优势比不上众人的团结一心。

事实表明,对国家来说,“和”则盛,不“和”则衰,而形成人之“和”则需“调也”。

三国时著名的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联军先是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然后联军又采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可谓占尽天时,但刘备与孙权能够在强敌进逼之时结盟,依仗长江天险,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可以说是占尽了地利、人和,最后打赢战事即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仅是战事适应这样的道理,一个人、一个企业要想有所发展,必须抓住“和”这一武器,抓住有利时机,抢占优势地位,这才是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人和、事和,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心向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商纣王子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

公元前1046年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根据《史记》记载,子辛出动的总兵力有70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17万人,但武王联军总数仅4500人。由于商纣王一贯恶行以及百姓、军士积怨极深,战事刚刚开始,商军便开始倒戈溃散。商纣王只好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纣王是失人心而亡。

历史上的春秋时代“晋国智伯水淹赵氏,反被赵氏所灭”也是经典的阐述“人和”的例子。

公元前455年,智、魏、韩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围住,而赵氏的军队士气旺盛,坚守城池,使敌方难以攻下,双方相持了近两年时间。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城墙差几尺就要全部被淹了。城里高悬锅子烧饭;粮食没有了,就交换孩子来吃。臣僚们也出现了离心倾向,礼节怠慢,形势很危急。赵襄子派相国张孟乘黑夜出城,分化三家的联盟。张孟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唇亡齿寒,赵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

韩、魏参战本来是不情愿的,又见智伯专横跋扈,也担心智伯灭赵后将矛头对准自己。为了自身利益,所以决定背叛智伯,与赵襄子联合。

一天晚上,韩、赵、魏三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没了智伯的军营,智伯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后杀掉。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户口,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隋炀帝杨广也是因为不注重“和人心而失天下”,成为暴君的代表。他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欺压百姓,民脂榨尽。仅建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使200万人,半数以上都死在工地。

他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方圆100公里。从江南采得大木柱,运往东都,每根大柱需2000人往返运送,沿途络绎不绝。据记载,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不知搜刮和浪费了老百姓多少财富!

公元611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量征兵、调粮、造战船。在隋朝官吏监督之下,造船工们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了很多人。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绝。许多人有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

从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革命的风暴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大小起义军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起义军瓦解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统治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杨广最终自食恶果,丧失民心,不但葬送了自己,也亲手葬送了大隋王朝。

“和”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太重要了,那么该如何做到“和”呢?

(1)对他人要存敬爱之心,与人为善,用真诚的心关爱和帮助他人。

(2)别人即使不善,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以“和”感化他,尽量不与他人为敌。

(3)顾全大局,让“成人之美”成为习惯。

事实上,只要你把“和为贵”的理念根植于你的脑海里,用“和为贵”的思想指导你的行动,你的人生就没有做不好的事,也没有处理不好的关系。

不如能容,不如能化

南怀瑾经常引用中国古语:“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他说宽容和豁达是人立足于社会无坚不摧的利器,人只有宽容、豁达,才能做大事。南怀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宽容、豁达要有度量,度量大的好处在于能化解矛盾,消融争端,从而做得成事。

宋朝的韩琦一次与范仲淹议事,两人意见不合,范仲淹想拂袖而去。此时,韩琦却一把拉着范仲淹的手说:“有什么事不可以再商量呢?”韩琦和气满面,范仲淹见此情景,怒气顿消。像韩琦这种态度,什么事不能办成呢?

宋太宗时期,有人上奏说在汴河从事水运工作的官吏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卖,影响到周围的一些人,众人颇有微词。

看了奏折后,太宗对左右说:“要将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这就像以东西堵塞鼠洞一样无济于事。对此,不可以过于认真,只需将有些做得过分的、影响极坏的首恶分子惩办了即可。如有些官船偶有挟私行为,只要他没有妨碍正常公务,就不必过分追究了。总之,这样做也是为了确保官运物质的畅行无阻呀!”

站在一旁的宰相吕蒙正听后表示赞同,他说:“水若过清则鱼不留,人若过严则人心背。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所作所为,但如过分追究,恐有乱生。不若宽容待之,使之知禁,这样就能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前,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而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如圣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吕蒙正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素以不喜欢与人斤斤计较而出名。他刚任宰相时,有一位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

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大步走了过去。其他参政为他愤愤不平,准备去查问是什么人敢如此胆大包天,吕蒙正知道后,急忙阻止了他们。

散朝后,有些参政还感到不满,后悔刚才没有找出那个人。吕蒙正对他们说:“如果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就一辈子也忘不掉。这样的话,耿耿于怀,多么不好啊!所以千万不要去查问此人姓甚名谁。其实,不知道他是谁,对我并没有什么损失呀。”当时的人都佩服他心胸宽广、气量大。

人的胸怀大小依于德行深浅,有德者胸怀必宽广。胸怀宽广不是天生的,它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磨炼而成的,也关系到人的见识、修养和品德。

据史书记载,三国蜀将蒋琬也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朝廷重臣。

部下杨戏是一个性格狂傲粗疏之人,蒋琬与他商事,他常不应不理。有人看不过去,就给蒋琬说:“杨戏真是太不尊敬你了。”

蒋琬说:“人心的不同,正像各人的面孔各异一样。表面上服从,背后又说反对的话,这是古人引以为戒的啊!要让杨戏赞同我,这不是他的本性,要让杨戏说反对我的话,又显示了我的错误,因此,他只好沉默,这正是杨戏耿直的地方啊!”

位高权重的蒋琬竟能如此处事待人,足见他心胸宽广。而周围人更觉得他为人大度,有大将风范。

所以,当我们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时,不妨大度地笑一笑,不要纠缠于此。遇到破坏自己情绪的事,即使心头不快,也要考虑到大局,忍一忍,告诉自己一点:这些不快又算得了什么呢?

宋太宗时,官拜殿前都虞侯的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荣侍奉太宗酒宴,孔守正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荣在皇帝面前争论起守边的功劳来,二人越吵越气愤,以至于把宋太宗晾在一边,完全失去了为臣应有的礼节。

侍臣看不下去了,就奏请太宗将这两个人抓起来送吏部去治罪,太宗没有同意,而是让人把他们两人送回了家。第二天,两人酒醒了,想起昨天的行为,一起赶到金銮殿向皇上请罪。太宗却不以为然,只是说:“朕也喝醉了,记不得那些事了。”

宋太宗托词说自己也喝醉了,对两位臣属对自己的冒犯不加追查,既没有丢失朝廷的面子,又让两位大臣警觉自己的言行,这是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有胸怀、宽容的人,对人善良,不计较自己的吃亏,不以自己的“面子”为重,能帮他人时不袖手旁观,喜欢做锦上添花之事,但不会在他人落难时落井下石。

文明礼仪,立己兴邦

南怀瑾认为,讲礼仪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他说,中国古代的礼常被视为“众善之缘,百行之首”,与列为“四德”“五常”之首的“仁”常连在一起。比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具体做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整套“礼”的规范,在影响社会风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是今天的社会,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到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注重礼节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论语》有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朴实多于文采,就显得有些粗野,而文采多于朴实,就有些华而不实。如果文采和朴实配合恰当,这才是君子。现在我们常用“文质彬彬”来形容文雅有礼的人。

孟子在《告子上》记载:“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即强调人要有恭敬之心,并告诫世人,人只有恭敬之心,才不会使自己变得浮躁,才不会使自己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

人在面对巍峨的山峰时,会感叹自己的渺小;在面对浩瀚的宇宙时,会感叹自己的肤浅。

恭敬之心不仅仅是对他人礼貌的一种表现,也是对追求自身品德完善所提出的要求,更是为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做出的贡献。恭敬之心是道德素养的一种表现,有了它,人生才会更加充实而美好,才会活得更有意义。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意思是说,对亲人供给食物却不加以爱护,那就像养猪一样。爱护却没有恭敬之心,那就像畜养家禽一样。恭敬的心情,在给人送礼物之前就应该具备。而表面上的恭敬,实际上心里却不恭敬,君子万不可以拘泥于这种虚假的形式。

天子商纣王残暴不仁,但是姬昌对他却十分恭敬,一再进言希望纣王能够实行仁政,废除暴政。商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姬昌囚禁。

后来姬昌被放归,但他依旧毫无怨言,回到国中继续广施仁德,使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归附于西周,后来姬昌去世,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最终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姬昌被尊称为周文王,成为一代明君圣王。

有些人对达官显贵采取恭敬的态度,是因为惧怕他们手中的巨大权力;有些人对富商巨贾采取恭敬的态度,是因为羡慕他们的亿万家财。但这样的恭敬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恭敬,而只能算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那么,如何真正地做到“恭敬”呢?

恭敬,在古时候,这两个字各有侧重,敬是指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虽也有封建阶级的烙印,但作为内修的一种方式,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

存有恭敬之心,并不是要对他人奴颜婢膝,而是说要在精神上和人格上尊重对方。“恭敬”之心、“恭敬”之情,这种种过程都是对心的尊重,人贵在心与心的对等,心与心的沟通。我们在古人的些许言行中,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馨馨德行。像“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唯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意思是说,存恭敬之心的人是不会欺侮别人的,生活简朴的人也不会掠夺别人的财富。有的君主欺辱、掠夺别人,唯恐别人不顺从他,他哪里称得上恭敬、节俭?恭敬和节俭,是不可以用声音和笑脸表现出来的。

人真正心存恭敬,会在和人交往时,就先产生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因为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自己。比如孔子同鲁国的权臣阳货是政敌,但阳货拜访孔子,孔子不在家,于是就给孔子留下了一只火腿,而“礼尚往来”,事后,孔子携礼物也去阳货家拜访。儒家的先贤们谨遵礼法,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后世树立榜样。

“礼”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去其糟粕,扬其精华,让我国成为“礼仪之邦”。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刘庄继位做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刘庄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教导。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

桓荣生病,汉明帝刘庄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汉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常常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

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送葬,并将桓荣的子女做了妥善安排。

所以,孟子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就是说不符合礼仪的行为,不符合仁义的行为,德行完备的人是不会去做的。在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继承先贤的“礼”,还要发扬光大“礼”,遵守“礼”的基本表现,比如,尊老爱幼的礼、先人后己的礼、相互帮助的礼,等等。对上下级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等也都要彬彬有礼。

生活中处处需要我们对“礼”进行维护,因为很多事情都要有“礼”作支撑。“礼”是我们的语言,恭敬是我们的信念,彬彬有礼、恭恭敬敬,既可以让别人感到欣慰,又可以增进团结和友谊,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所谓“敬人者”,人才能“恒敬之”。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南怀瑾说:“人要有改错纠谬的勇气。”并认为,做人有改正自己、检讨自己,这是进步的开端。人绝不能让所谓的“成绩”或“成就”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也不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永远正确。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表明了他常对自己反省,常以正确的态度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

中国古代有一则著名的故事,说的是在东晋时的江苏宜兴,有一个著名的强横少年,名叫周处,由于他凶横无比,人们又恨又怕,将他与当地山上吃人的猛虎与河里凶残的恶蛟相提并论,称为“三害”。

周处知道后,想改变自己的形象,主动去与乡老商量,要杀猛虎和恶蛟。杀死了猛虎以后,他又下河去杀蛟,徒手与蛟龙搏斗,沿江沉浮而下,三天三夜之后,血水把河面都染红了。人们以为周处死了,欢呼雀跃,谁知周处此时却杀了蛟龙回到乡里。

他满怀高兴,却看到的是人们为他死而庆贺的场面,真是难过至极。于是,他就到当时著名的文人陆机、陆云兄弟家中,倾诉了他的苦闷,说:“我现在是十分痛悔以前所作所为,只怕是自己年事蹉跎,改也来不及了!”

陆云对他说:“古训有言,早晨能认识真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无所遗憾。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没有早晚的区别。一个人只怕不立志,哪里有发奋做人而一事无成的道理?更何况你年华正茂,前途还很远大!”

周处听了,回家潜心习武,刻苦读书,终于在朝廷谋得了一官半职。

后周处官至御史中丞,成为国家的大将,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斗争中,以身殉国,成为一名英雄。

“改过宜勇,迁善宜速”,这是古人对反省的经验。一个人在前进的路途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错。如果做错了一件事,说错了一句话,最好的弥补方法,就是尽快堂堂正正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自己的悔改之意,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样非但不会因暴露丑恶而使自己失“面子”,反而人们会因为你的坦率、诚实而引起人们对你的敬佩和尊重。

秋天的傍晚,鼎州禅师和一个沙弥在庭院里散步,突然刮起一阵瑟瑟秋风,树上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禅师弯下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一旁的小沙弥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一大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一边继续蹲下来捡落叶,一边不以为然地说道:“咱们每天都在打扫,难道地上就一定会干净吗?我多捡一片落叶,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小沙弥不服气地回答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落在地面上,还落在我们心上啊!地上的落叶捡不干净,我捡我心里面落下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小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为什么总是那么平静和慈祥了。

大地山河究竟有多少落叶先不必去管它,现实生活有多少烦恼也不必太在意,但心里的落叶确实是捡一片少一片,心里的妄想与陋习,是去掉一个少一个。人常常反省,如同捡拾心中的落叶,心灵就会慢慢洁净。

慧忠在南阳修道时,有一次,被许多的贼包围了。但是他面不改色,自顾诵经。

那些贼包围上来,为首的强盗头领见到慧忠“禅德淡若,风神高逸”,便问:“你是人还是神啊?”

慧忠禅师剑眉上挑,气宇轩昂地说道:“神为人造,人将神立,人也是神,神也就是人。此乃人神同一也。正所谓‘即心即佛’,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施主有一颗善良、纯洁之心,只是被欲望与执着所污染,故而自性不明,宝珠失色,乃至铤而走险,掠人财帛,杀人放火,深陷于欲壑之中不能自拔。罪莫大焉!”

那为首的强盗说:“我们也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偷,不得不抢,不得不杀……”

慧忠说:“罪过呀,罪过!难道你们不知道,害人必害己吗?你抢别人的,实际上是在抢你自己的。你伤害别人,实际上是伤害你自己。”

贼首愕然,问:“此话怎讲?”

慧忠耐心地解释说:“你把自己原本善良的心丢掉了,其实,盗人实为盗己。你杀别人实际上是把自己的内心也杀掉了,这叫咎由自取!”

贼首问:“是呀!杀人害己,这我也知道,尤其是天理难容,良心不安哪!可那又能怎么办呢?”

慧忠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贼首说:“这可能吗?那老佛爷能宽恕我吗?”

慧忠说:“这就完全看你自己的了,十方诸佛亦在你的心中,罪福果报毕竟性空,了不可得。”

贼首听后,如梦初醒,立刻将手中的剑掷到地上,然后向慧忠跪下,不停地叩头说:“大师,请收我为徒吧!”

慧忠说:“善哉!善哉!阿弥陀佛。”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对人的训诫,即只要肯回头行善,到任何时候都不晚。或许这只是一个佛教上的故事,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行善,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对而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毕竟错了还有改过的机会,只要你的心中还有悔改的念头,只要你的心中还有善的种子正在萌芽,改正便不晚。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改正自己的错误,不能因为自己做过一些不好的事,就得过且过,失去信心。有句话叫“浪子回头金不换”,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有知错能改的勇气,就是一种可贵而难得的品质。

在我们的一生中,没有谁是不犯错误的。因为错误是难免的,但是如何去弥补、去改正犯下的错误,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皆有弱点,一旦真的出现过错,就怕影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有些人因虚荣心“作祟”,喜欢为自己辩护和开脱,实际上,这种文过饰非的态度常会使一个人在正确的航道上越走越偏离中心。人不怕犯错,怕的是对待错误没有正确的态度。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人在开诚布公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和正视自己错误的同时,会得到他人的宽容和帮助的。还有勇于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有知耻上进的心才能进步,同时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前途。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精装版)

本书取自张荫麟、吕思勉两位先生的作品。由于张先生的著作《中国史纲》没有完成,因此本书选择了张荫麟先生所写的秦朝至西汉史,并以吕思勉先生所写的东汉史为补充。 两位史学大师依据自己的历史观对秦汉时期的中国史实做了严格的选择和取舍,不做繁冗的考据,不做深奥的论述,只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秦汉时王朝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思想的碰撞及历史进程中若干重大人物的活动。章节安排简要得当,文字运用简洁活泼,思想表述透彻通达,随时流露出作者的才情与用心。
已完结,累计11万字 | 最近更新:不懂的不说,懂的慎重说

Part 1

书名:
情商高,就是说话让人舒服(精装版)
作者:
朱凌,常清
本章字数:
2557

颜值时代,更拼“言值”——用高情商助你成为这个时代的言值担当用高情商的仗义之言为友谊的小船护航

一个看脸的世界,谁都想提高自己的颜值。如果一个人颜值很高,但他言而无信、花言巧语,你会喜欢他吗?有一个人颜值不高甚至有点低,他会仗义执言、金玉良言,你会喜欢他吗?会!这就说明外貌的“颜值”远远比不上语言的“言值”重要。

黄渤长得不帅,但他努力演到了金马影帝。有一个很帅的主持人采访他:“马云说男人的相貌跟他的才华成反比,你怎么看?”黄渤先是说了一句“谢谢”,接着回应:“我相信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您吧?”让这个只有颜值没有言值的主持人哑口无言。

北大才女王帆在《我是演说家》中的这段演讲充分说明了仅仅靠颜值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魅力的人,而言值却能够凸显一个人的智慧和气质。

当然,对于他人明显的恶意攻击,我们要毫不留情地予以回击,但如果是聊天中善意的调侃,就要区别对待了。黄渤上《康熙来了》时,一向以“毒舌”著称的主持人小S当众吐槽他长得特殊,他很巧妙地回应道:“一开始还长得蛮婉约的,后来就开始抽象了。”这句回答堪称经典,以后知道被人说丑的时候怎么回答了么?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微妙,而说话更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问与技巧。“高言值”的人,既能不让自己难堪又能让别人高兴,还能帮朋友助阵或者解围。

电影《亲爱的》在大学宣传,由于影片很催泪,有人问陈可辛导演:“用手纸和手绢哪个擦眼泪更好?”陈导回答:“我觉得其实根本不需要擦。”(导演的意思可能是说感情自然流露就好,但是有点间接否定回答学生提问的意思,略尴尬。)黄渤就跳出来说:“对,有一首歌不是节奏也挺对的……甭擦擦、甭擦擦……”现场一下就乐了!

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看脸的时代。若非要再加一条重要的,那也会是看身材。称自己是“外貌协会的”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基本上不会有人像多年前中学生作文里常写的那样,用“心灵美更重要”来反驳,顶多说“心灵美也重要”。

但就是在这个“颜值即一切”的时代里,黄渤,这个备受欢迎的智商高、情商高的“青岛贵妇”治好了人们的“颜控癌”!即使他在春晚把爱马仕连体裤穿出了“蓝翔技校”校服的感觉,那又有什么关系?大家还是喜欢他喜欢的不得了。

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事,某某女生不是很漂亮,但是有很多优秀的男生都喜欢她,朋友同事也特别爱和她在一起,觉得跟她相处很舒服、很自在、很愉悦。正如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先生所说:“外表好不好看,绝对不是人生的决胜点。讨不讨人喜欢,还比较更重要一点。”这件事,用常识判断就知道了:

和你住同一间房子的室友,或者坐你隔壁办公桌的同事,就算长得很美,你也不见得心情会很好,但要是她很讨人厌,你一定心情坏。如果你的室友或同事长得不美,但很好相处,很讨人喜欢,那你的心情就很容易很好。大概只有做大明星的人比较适合非常美但是非常讨人厌。如果没

打算做大明星的话,那么会因为你的美丽而感到人生满足的人,其实很有限。反而是你的讨人喜欢,可以造福身边很多人。

是的,说话是人脸之外的第二张王牌,甚至它的影响力比脸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试问,如果一个人颜值很高,但说话不讨喜,自带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隔阂感,整个人冰冷而无趣,你愿意“热脸贴冷屁股”,和这个人交往下去吗?

在拼颜值的演艺圈,除了黄渤,胖胖的贾玲也绝对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国民老公”宋仲基说喜欢贾玲的酒窝。的确,酒窝是女神与男神的杀手锏,许晴的酒窝里就有蜜,但酒窝在贾玲的脸上,不是蜜,而是笑。

贾玲,一个集高情商与“小心机”于一身的真实的女汉子,没有花容月貌,没有矫揉造作,但她太会说话了,让人根本讨厌不起来,何况没人会讨厌一个看着就想笑的人。不管是参加综艺节目,还是接受采访,抑或是出席朋友的婚礼,她总会用自己那套特别的高情商说话方式吸粉无数。

3月30日,包贝尔夫妇带着一岁的女儿饺子在巴厘岛补办婚礼,请来了一大拨明星好友助阵,徐峥更是担任了证婚人一职。不过,本来好好的一桩婚事,却因为伴郎团闹伴娘一事,在网上激起了热议。

在婚礼的抢亲环节,玩high(玩得开心到极致)了的伴郎们嬉闹着要把伴娘柳岩抬起来扔到游泳池里!第一次当伴娘的柳岩,一开始高兴又紧张,还在微博上晒自拍询问网友建议。没想到,婚礼上却突然被这样戏弄,吓得她花容失色,全程尖叫,大喊“救我啊”……柳岩当天穿的是浅色抹胸裙,拉扯中极易暴露,湿身后又是何等“春光乍泄”?别说女明星要保持形象,相信任何一个女孩子都不会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走光出丑。

幸亏这个时候贾玲对柳岩出手相救!贾玲冲出来想推开伴郎,看无法推开,自己索性一屁股坐在了柳岩身前,以防止她被推下去。如果事情到这就结束,还不足以体现贾玲的高情商。

贾玲这样“英雄救美”,难免让几位嬉闹的伴郎有点儿下不来台,于是她接着机敏地说:“这件事很简单,红包就能解决。”于是掏出红包塞给眼前几位伴郎,瞬间缓解了尴尬,让他们妥妥地走下了台阶,现场气氛也依旧热闹。

贾玲一句“这件事很简单,红包就能解决”击退了嬉闹的人群,更是收获了各界的一致赞赏。不少网友都说,若是换作自己,看着一个女性朋友被这样戏弄,很可能会控制不住对几位伴郎大骂一通。不过这样做虽然保护了自己的朋友,但却会破坏婚礼现场的热闹气氛,而且跟被骂的几位伴郎大概也“友尽”了。可贾玲一句笑语,不仅维护了柳岩,而且还顾及了大家的情面——拿红包给伴郎,给他们一个台阶下,不仅讲义气而且情商高,不得不说做得真好。

如今的社会处处都在强调“颜值”,仿佛颜值是吸引他人目光的万金油,但我要告诉你,一面之交根本就不算开始,当人们开始张口试图与对方交流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只要你情商够高、口才够好,会比有颜值更受欢迎。

最近大家都在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到底是什么意思?友谊是一种很玄很玄的东西,它可以经受诱惑也坚韧不破,但也可以因为鸡毛蒜皮说断就断。高情商的人最懂怎么维持友谊,他们心里装着别人,在任何时候都能照顾到周围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舒服。但要强调一点,高情商绝不是时刻取悦别人,而是不随便伤害别人,也不让别人伤害自己。

说话,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人人都避免不了的行为。所以,如何能说话讨喜,这需要非常高的天分,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从现在开始修炼自己,做个高情商的说话“达人”,让友谊的小船稳稳地开向远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