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兵法 9.2
作者: 张德强
49.47万字 0.1万次阅读 0.6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九章 情爱战术006 2024-04-28 16:15:59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2
    作品总数
  • 121.21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29章
简介

并非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等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才需要“兵法”,在当今社会中,芸芸众生、平民百姓也离不开“兵法”,举凡处世交往、安身立命、成家立业,一切的一切,已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可搞定,也不能仅靠匹夫之勇就可摆平。若要人生胜利,就必须使用“兵法”!

第一章 先君子,后小人

我们通常都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比其他的动物都要高级,人是世界的主人。然而,人与其他动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强大的武器,那么人类为什么会如此毫不客气地声称自己主宰着这个世界呢? 人与动物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

人是柔弱的。与狮子、猛虎、大象等凶狠庞大的动物相比,人没有它们的力量;与猿猴、麋鹿、野兔等小动物相比,人又不如它们灵活。那么,人是凭借什么而高高在上,可以征服狮子、猛虎,可以把猿猴、麋鹿关在自己的家园里供自己欣赏呢?

人是柔弱的,然而人类有智慧,人类能够团结协作。除此之外,也是更重要的,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是因为人有道德,失去了道德,人类便会堕落,社会便会瓦解,人将会重返深山野林,时时刻刻受着猛兽的侵袭,做着自然界的奴隶。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差别的。有的人被称为高尚的人,他们的名字记入史册典籍,流传千载而盛名不衰;有的人则被称为卑下的人,他们活着却已经死了,整天在为名为利为己的圈子里耗费着自己的生命。有的人腰缠万贯却被人鄙视;有的人身无分文却受人敬仰。有的人死得重如泰山;有的人死得轻如鸿毛。

在纷纭的人世,是谁在给人类做着最后的评判,而他依据的又是什么?

接近,与魔鬼分离。道德使人类走向更高的境界。对于人类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道德更可宝贵的了。《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什么财宝最可贵?”

“天上的财产最可贵?”

“天上的什么财产最可贵?”

“膜拜安拉。”

“尘世中的什么财宝最可贵?”

“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

是的,世界存在着,社会存在着,人类存在着,正是因为有德者在默默地做着有益于人类的事情。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穷人和一个富人在路上相遇了,他们互相攀谈起来。富人看到穷人衣衫褴褛,一副落魄的样子,便洋洋得意地说道:“哎,真是奇怪呀,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绫罗绸缎而有的傻瓜却衣不蔽体呢? 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山珍海味、金银财宝而有的傻瓜却不知道享用呢?”穷人没有答话,他沉思一会儿说:“人与人的追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同呢? 在我看来,五光十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两耳变聋,山珍海味使人口不知味,金银珠玉使人不知满足,骑马打猎使人兴奋发狂。所以古代的圣人们都不追求这种东西。我是贫穷的,但我的精神是富有的。我的心像明镜一样清亮,我把道德存在心中,不让世俗的东西来玷污它们。难道你能因为我贫穷而你富有,你就一定认为你是圣人而我不是吗?”

确实,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们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古今中外多少帝王公侯,没有在我们记忆中留下一丝痕迹,就是因为他们只想用庄园和财富留名后世。岂不见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如洗,但是美德上却是豪富吗?

阳子有一次来到宋国,住在客店里。店老板有两个妾,一个很漂亮,而另一个很丑陋。但令阳子诧异的是,丑陋的受到人们的尊重,漂亮的却被大家瞧不起。阳子问这是怎么回事,店里的伙计说:“漂亮的自以为很漂亮,便举止轻浮,眼中无人,结果我们因为对她品格的厌恶,看不到她的漂亮。那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便娴静谦虚,举止稳重。我们与她接触便不在意她的丑陋。”

正如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所说的:“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人都在试着找回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德是不能完成的,即使用其他手段达到目的,他也不配称是一个真正的人,完善的人。人的心里,必定需要有道德,尽管它或许是很微小的,或者被其他事物所掩盖,但只要它存在着,人就永远不会沦落。

在禅宗《碧岩录》中记载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禅师和一位痴人一起去挑积雪,然后把雪倒在井里。人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要把井口埋起来。听到的人觉得很可笑,便一齐讥笑他。而其实,禅宗这样做是有他的深意的。他用自己的这一行动向世人说明:如果在你的心底有这样一口涌泉的井,那么还怕被严寒积雪封冻吗? 而人的心中应该有的那口井,就是道德。

但是,说句实在话,做个有德的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千百年来,圣人们一直被人们所顶礼膜拜,成为做人的榜样,但实际上成为圣人的人却实在太少了。追求美德必定要使人操心受累。因为它要让人们不断地排斥和抛弃与其对立的事物,例如用善行排斥恶行,用节制有度排斥恣情纵欲,用勇敢排斥懦弱。做人是辛苦的,做一个有德的人更为辛苦。然而,这正体现了人生历程的漫长曲折,以及道德所具有的灿烂光芒。

一、明辨善恶,谋出有名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了。人是复杂的,善与恶像阳光与影子,它们一同存在着,并且结合在一起。那些穷凶极恶的杀人犯,今天拿着刀枪杀人,而或许昨天,他曾经温柔地对待他的妻子,慈爱地对待他的孩子。但是不管人性怎样复杂,这样一个道理却是人人都明白的,也是被人所认可的,那就是行善胜过做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明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善恶是一念之差,然而两者所产生的后果却有天壤之别。在社会当中,人与人是联系着的,人群是一个整体。你伤害了别人,你心中的善便被恶所压倒,你自己也被愧疚、后悔、惊惧所折磨。

因此,人应该保持住善良,并且时时刻刻同恶做着斗争,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1. 善可立身,恶可丧身

《佛本行集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雪山下,有一只鸟长着两个头,它们总是轮流睡觉。当一个头睡着的时候,另一个头便醒着,它们有共同的身体,但思想却不相通。一头叫迦,常作好的想法;而另一头叫优,却常生恶念。

有一天,当优睡着的时候,忽然从树上飘来一朵花,奇香无比。

醒着的迦想:“看它睡得那么熟,还是不要叫它。我吃他吃都可以解除饥饿。”于是便独自吃了那朵花。

过了一会儿,优醒了过来,觉得腹中饱满,吐出的气充满香味,迦说:“刚才正巧一朵磨头迦华落在我头旁边,我看你睡得香,就没有叫醒你。又想你吃我吃也没什么分别,就独自把它吃了。”

优听了,很不高兴,并因此怀恨在心。

过了不久,两头鸟飞过一个树林,优看见一朵毒花,便对迦说:“你睡一会儿吧,我来看守。”等迦睡了之后,优一口把毒花吃了。

由于优的恨意,两头鸟便一起被毒死了。

由此可见,恶念是多么可怕啊,他把好心看作歹意,也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并时刻用卑鄙的手段去报复人。而等到恶念得到实施,他便也一同因为恶念而灭亡。

善恶同根,善能暖心。

一个善良的念头, 不管它有多么小, 它总是对人有益的。

《国语·周语下》中有一个谚语: “从善如登, 从恶如崩。” 意思是说行善是艰难的, 就像爬山一样, 而做恶却是容易的, 如同山倒塌。班固也曾说过: “积善在身, 如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积恶在身, 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也就是说, 积善就如同身体长高, 虽然一天天增长但人们却察觉不出来; 积恶就像火烤化油脂, 一点点减少, 而人却看不到。

美国有位作家写过这样一篇他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他在大街上闲逛,一位乞丐伸出沾满油污的手向他讨钱,然而他翻遍了所有的口袋却没找到一分钱。他感到愧疚极了,便无可奈何地对那位乞丐说:“对不起,兄弟,我实在是没有钱了。”

出乎他的意料,乞丐并没有因此而埋怨他,相反地,正当这位作家感到很无奈的时候,那位乞丐却说:“先生,您叫我‘兄弟’,您让我和你站在了一条线上,这比给我金钱还叫我荣幸一万倍呢。”

2. 易为善始,难为善终

一个人做了一件善事是很容易的,难的是坚持,难的是“善始善终”。

秦末,陈平家里很贫穷,但他博学多才,喜好黄老之术。后来陈涉起义,在陈称王,少年陈平便到临沂魏王那里做事,魏王把他委任为太仆。过了一段时间后,陈平归附了项羽。项羽推翻了秦朝后,封陈平为爵卿。

有一次,汉王刘邦攻下了殷,项羽听后非常生气,便想责罚陈平。无奈之下,陈平归降了刘邦,被授为都尉,后来逐渐成为汉王刘邦的亲信,在楚汉之争中,曾经六出奇计,为汉王建立了不少的功勋。

汉惠帝六年,陈平做了左丞相。吕后死后,吕氏家族想要叛乱,陈平与周勃杀了作乱的人,安定了汉室。

陈平一生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之功。因此司马迁评论他说:“安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后来“善始善终”

便用来指那些自始至终以善终身的人。

3.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元代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中有这样一段唱词:“做恶的享富贵又寿延,为善的受贫穷又日短。”这是确实存在的现象,但是更多的情况却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并不是在宣扬“因果报应”,而是在告诫大家:行善积德是有益自身的,而作恶作孽,总有一天会身败名裂。

30 年代的国大代表杨慧成,被人誉为杨四将军。他和蔼可向他求助没有不解决的。他过着清贫的生活,把自己的薪水绝大部分都用于周济别人。1945 年,法庭曾多次提审他,但每次都因群众的围攻而告终。听到杨慧成被捕的消息,挑柴卖炭的、背着书包的,都泪流满面前往监狱探望,送菜送饭者络绎不绝,鉴于这种情况,上报毛泽东同志,他获得了释放。

不行春风,焉得春雨。杨慧成因为平时积善而在关键时刻得到了善报。而与此相反的,像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却因做恶而最终受到惩罚。

唐朝李林甫,是玄宗时的丞相。他妒贤嫉能,排斥打击那些胜过自己的人。他结党为奸,曲意善侍唐玄宗,无耻已极。任职19年,凡才望功业在己之上的,或者是唐玄宗所重视的,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加以排除。对那些文学之士,他表面上对他们很好,而在暗地里加以陷害,因此世人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因为他做了许多坏事,所以总担心会遇刺客。出门有100 多人的卫队保护,持金吾清道静街,前驱可达几百步之外。住所里加固房屋,设许多重墙,就像堡垒。睡一晚上,要迁移几个睡处,连家里的人都不知他到底住在何处。宋朝的秦桧卖国求荣,陷害了忠臣岳飞。后来,“东窗事发”,秦桧被杀。多年以后,说起秦桧,人人都想吃他的肉,以泄天下人的憎恨之情。

下面的这个小故事,同样也能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北宋李士衡在崇文院任职时,曾出使高丽。另一武官作为副使,陪他一同出访。高丽朝廷按礼节赠送给使者一些礼品。李士衡并没有把礼物看得很重,全都委托给副使料理。回国时坐的船底部有些渗漏潮湿。副使为了防止自己的礼物潮湿,便把李士衡的丝绸垫在船底,把自己的东西放在上面。回国途中,当船行至大海中间,忽然遇到了大风,为了防止船倾覆,船工请求把船上装的有时间来分辨是谁的物品。大约投到一半时,风息船定,检查所投之物,原来都是副使的,赠给李士衡的都在船底,一无所失。

二、宁守诚拙,不行巧诈

1. 人间贵有真情在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中有句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语道出了诚实所拥有的巨大威力。是的,一个诚实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他不会当面说你的好话,背后却捅刀子。他不会违心地骗取你的好感,换来你的信任,而谋取他自己的利益。诚实的人是光明磊落的,他的心灵毫不遮掩地向你开放,他忠实于自己,也忠实于别人。

然而,“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心是很难捉摸的。有些人是虚伪的,心中有一分,外面做得恰似十分;一切靠嘴来做,而丝毫不实干。

虚伪与诚实,如同水与火,两者是不相容的。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渴望真诚的人,必须抛弃虚伪。而虚伪是害人的,虚伪者贬低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

在意大利的罗马城,有一座有名的雕像,是一位老人张着大口,好像在呼喊什么。这座雕像非常有名,传说一个人如果把手伸进老人的嘴里,便能知道这个人是诚实的还是虚伪的,对于诚实的人,他的手便安然无恙,而如果是个骗子,那么他的手便会被塑像咬掉。

传说虽是这样,但是千百年来,从未听说过这座雕像曾咬过谁的真诚是难以考验的,而也正由于它的难以考验,不真诚才永远不能绝迹,人们对真诚的向往同样也永远不消失。这座雕像静静地站在那里有千百年了,我们确实听不到他的声音,然而谁能够肯定,它那大张着的嘴不是呼唤了千百年真诚呢?

2. 以真诚换来信任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一个人如果不够诚实,往往在政治上成为两面派,在社会上成为图利弃友的市侩小人,这样的人是没有朋友的,有朋友也只是利用朋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朋友当作工具。交友如果不交心,一切都不会长久。诚实的人才是可以信任的人。下面的两个小故事可以证明这一点。

晏殊还没有成年时参加殿试。他看过试题,说:“我十天前已经做过这个题目,而且文章草稿还保存着,请皇上换别的题目吧。”宋真宗非常喜欢晏殊的这种诚实。

有一年,宋真宗允许臣僚们挑选旅游胜地举行宴会。各级官员都踊跃参加,连市楼酒店也都设置帷帐以供宴会和旅行住宿需要。晏殊这时手头拮据,没钱出游,便独自居家与兄弟读书论理。

这天,宋真宗挑选辅佐太子的官职,出人意料地在百官中选任晏殊。宰相问真宗用意,真宗解释说:“我听说各级官员,无不游山玩水,大吃大喝,通宵达旦,歌舞不绝,唯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谦厚,正可担当辅佐太子的重任。”晏殊听说后,便老老实实向真宗说:“我并不是不喜欢游乐吃喝,只是因为我现在没钱。如果有钱,这些旅游宴会我也会参加的。”宋真宗越发佩服晏殊的诚实,又因为晏殊懂得为臣之道,便越来越受到真宗的重用,到宋仁宗时,晏殊被任命为宰相。

三国时,孙策任用吕范主管东吴财经大权。孙策的弟弟孙权没有独自答应孙权。因这事孙权对吕范很有意见。后来孙权任阳羡县令,建立了自己的小金库以备私用。孙策有时来查帐,功曹周谷总是为孙权涂改帐目,造假单据,使孙策没有理由责怪孙权。孙权这时很感谢周谷。

后来,孙权接替孙策统管东吴大事,因为吕范忠诚,特别受到孙权的信任,而周谷却因为善于欺骗和更改帐目,而始终没有得到孙权的重用。

3. 虚伪者难免露馅

虚伪为人所痛恨,然而有的人却总心存侥幸,幻想用虚伪来蒙蔽人,而结果是谎言被戳穿,自己为人所不齿。

汉代时,齐国有个人叫少翁,他向汉武帝吹诩说自己会鬼神之术,因此被召到宫中。当时,汉武帝宠幸的一个妃子刚死不久,汉武帝对她非常怀念,少翁便把那个妃子的鬼魂召来,汉武帝坐在屏风后面,看到身影与妃子很相似,抑郁的心情得到缓解,便封少翁为文成将军,给了很多赏赐。

一年多以后,他的法术渐渐不灵验了,做法时鬼神也不再来临,于是,他就写了一卷帛书,让一只牛吞下,然后故意装出不知道有这回事的样子,说:“这只牛肚子里有奇怪的东西。”屠夫把牛杀了之后,取出了那卷手写的帛书,上面的言辞非常怪诞。汉武帝怀疑是少翁做的手脚。拷问之下,少翁只得伏首认罪,于是汉武帝将他斩首示众。

《笑林》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来讽刺那些虚伪的人。

某人想拜见县令,问县令周围的人道:“县令最喜欢什么?”

别人告诉他:“县令喜读《公羊传》。”

后来,这个人见了县令。县令问他:“你读了什么书?”

县令就试着问他一下,说:“是谁杀了陈他。”

这个人过了好久,才回答说:“我平生实在没有杀过陈他。”

县令一听,知道他什么也不懂,就故意开他的玩笑,说:“你没有杀陈他,请问那是谁杀的呢?”一下子把这个人吓坏了,光着脚跑了出来。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狼狈,他才大声地说:“我去见县令,他就问我杀人的事,以后我再也不敢来了,等大赦以后再出来吧!”

以上两个故事,都以谎言被人识破告终,这或许应该使世人得些启示:不管你掩饰的手段多高明,谎言有多美丽,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么那些喜欢耍手段、说谎话的人也应该因此而收敛一下,走上诚实做人之道。然而世上的伪君子又是何其多啊,他们靠虚伪、欺骗,大出风头,仿佛只有这样,才显出自己有多高明,别人有多愚蠢。而事实如何呢? 虚伪的人啊,不要越陷越深,有朝一日,虚假的面具被撕下来,你们将能用什么样的面目来面对阳光灿烂的世界呢?

4. 最忌讳自欺欺人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世上有一种人便很奇怪。他们欺骗别人倒也罢了,因为这对他们还是有利可图的,而有的人则喜欢欺骗自己。

晋国大夫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百姓在范氏居处得到了他的一口钟。这个人想背着钟马上跑掉,可是钟太大,不能背。他就想用木槌把钟打碎,然后再一片片运走。当木槌敲到钟上时,钟“轰”的一声发出巨大的声响。他又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与自己争夺,就把自己的耳朵捂了起来。

看过这个故事,我们或许觉得那个百姓很可笑。然而有时候并不是少数。明明自己做了亏心事,还自己安慰自己说:“没事的,别人不会知道的。”或者用一些拙劣的手段加以掩饰,并且自信无人能够识破。而其实,掩盖真相所做的自我安慰,所加的掩饰,都如同那双掩着耳朵的手,是不顶事的。

5. 人背信则名不达

《论语·为政》中孔子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生在世,总要与人交际,那么,不可避免地就有一个取信于人的问题。

守信,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自己做的承诺,自己一定要实现,这样,别人才会信任你,才会依赖你,才会尊重你。而如果背信弃义,自己所做的承诺自己不去遵守,那就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自己贬低自己。所以说,一个人要有威信,首先就要守信。

久而久之,人们就会熟悉你的品性,就会对你产生尊敬。

秦孝公时,商鞅要变革旧法。商鞅在新的法令公布之前,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条,上面贴着一条安民告示: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的北门,就赏给他10 两银子。百姓们都感到很奇怪,因此,没有人来搬动。

过了几天,商鞅又贴出一条告示:谁能搬动给他50 两银子。有个年青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50 两银子。全城的人很快都知道了这件事,都敬佩商鞅的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民众因为对商鞅很信赖,所以,新法很快便在全国推行了。

商鞅真不愧为政治家! 他的高明就在于他利用了“信”的作用,只要建立信,那么,所有的疑虑就会不攻自破。尤其是在一个转变时期,面临局势的改变,人们总难免要犯嘀咕,有各种不同的猜想,担心变法后他们的日子会不如从前。商鞅的这一举动,其实信用如同一剂良药,稳定了民心,使变法进行得很顺利。

讲信用,这不仅是政治家必备的素质,每个人都应该讲信用。

古时候,有个放羊的孩子,喜欢说谎话捉弄人。有一天,在放羊的时候,他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 救命啊!”在田间劳动的农民听见了,都放下手里的工具,急忙向他跑去,跑到那里一看,什么事也没有,他只是掩着嘴在笑。农民们很生气,便都回去了,而过了没多久,他又大声呼喊起来。人们虽然不很相信,但是怕他出什么意外,还是赶到了他那里。谁知道竟然又是一次骗局。人们都气愤愤地走了,牧童看到别人受了自己的捉弄感到很好笑。谁知道,有一天,这孩子正在放羊的时候,真的来了一只狼,羊群吓得四散奔逃,牧童便没命地喊起来:“狼来了! 救命啊!”然而,由于人们受了他的捉弄,再也不相信他了,一个来救他的也没有。小牧童最终被狼吃掉了。

欺骗,实在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尽管有时候它能够让你获得微小的物质利益。但是,日久见人心,骗局总会被揭穿,那时你失去的,将比你得到的要多得多。有些人总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他们抛弃了信,于是他们失去了人。

春秋时期吴国的季札,他的品德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吴王宗祭在位的时候,季札奉命出使鲁、齐、郑、卫、晋诸国,往返都要经过徐国的都城。当他第一次经过徐国时,徐君设宴招待,见到季札身边的一柄宝剑非常名贵,心里喜爱,在宴席上多次用目光注视宝剑,想求季札把宝剑赠给自己,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季札猜到了徐君的心意,愿意解剑相赠,可是转念一想,自己这次出使中原各国,如果没有一柄像样的佩剑,会惹来各国的耻笑,失去吴国使者的体统。所以他当时没有向徐君表态,只是在心中暗暗决定,等自己这次出使回来,再把佩剑赠给徐君。

当他在归途中再经过徐国时,却出人意料地得到了徐君生急的哀悼之情。等到祭拜完毕,便解下身上那柄价值连城的宝剑,挂到徐君墓前的树上,带着从者离墓而去。从者心里舍不得这柄名贵的宝剑,对季札说:“当初徐君想索取这柄宝剑,你没有答应送给他,现在徐君已死,你又何必再把宝剑挂到树上,让它白白地丢掉呢?”季札说:“我第一次经过徐国的时候,虽然没有向徐君公开表态,但在内心里已经决定把这柄剑赠给徐君了。现在徐君虽然死了,但是我不能违背自己赠剑的心愿。我把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正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早已做出的诺言。”

季札的行为,可以说是一个君子的行为。名剑虽然贵重,但是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违背诺言是可耻的行为。如今,许多人只是做口头的许诺,不做实事,结果众叛亲离。而季札,尽管承诺并没有说出来,但他仍然严格地遵守了,并且最终实现了它。两相对比,差异是何其大啊!

春秋时代,有个齐国人,名叫孙武。因为擅长兵法,他被吴王接见,并准备任用他。吴王阖闾说:“先生您写得兵法十三篇,我都看过了。不知你能不能小试一下兵阵部署,让寡人开开眼界?”

孙武回答说:“可以。”

吴王阖闾又问:“可以用妇女试试吗?”

孙武点点头说:“可以。”

吴王阖闾便让人去后宫挑选了180 个美貌的嫔妃,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让吴王宠爱的两个侍妾担任队长,叫她们手持长戟。

列队完毕,孙武大声问道:“你们知道心、背和左右手的位置吗?”

妃子们说:“知道。”

孙武说:“我命令向前看,你们就注视心的方向;向右看,你们就转向右手的方向;向左看,你们就转向左边;鼓声为号,懂了吗?”

孙武宣布完军队的规定后,便在一旁设下了军队行刑的斧钺等刑具。号令已经交代清楚,于是孙武击鼓传令向右转,那些美女们大笑起来。

孙武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好吧,我再把规定讲一遍。”于是,他又三令五申,然后击鼓下令向左转,妃子们又笑得前仰后合。

孙武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这些既已明白,却不依照号令去做,这就是军官和士兵的罪过了。”于是就命令杀左右两队的队长。

吴王阖闾在阅兵台上观看,忽然看见孙武要杀掉他最心爱的妃子,大惊失色,急忙派使者下命令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会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连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她们。”

孙武回答说:“我既然奉命做了将领,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请大王不要干涉军中执法。”遂将两位爱妃斩首示众。

孙武然后又任命了两个队长,继续击鼓操练。妇人们向左向右、上前退后、下跪起立都符合命令和纪律的要求,没人敢吭声了。

孙武练兵成功的一个秘诀便是能够树立起法令的威信。制定一套法令,而且严格按照这套法令去做,这也是一种信,并且这种信是治军治国都不能缺少的。如今,我们国家增强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然而,要想法律起作用,还要有一个执行的问题,也就是一个“信”的问题。如果有法律而不去执行,那么法律也只不过是一纸空文,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要达到依法治国的目的,就应该像孙武那样,对违令者绝不留情。只有这样,法律才有威信,国家才有威信。反之,就会像“楚王击鼓”那样,失信于民。

一起参加守卫。一次,他喝醉了酒,错误地把鼓擂响,百姓都惊动了,派人来到周厉王身边。厉王却说:“我醉了而和身边的侍从们闹着玩,误把鼓擂响的。”百姓纷纷回去了。过了几个月,真有了警报,周厉王擂鼓而百姓却不再赶来,于是厉王只好重新申明号令,百姓才相信了这一危急的消息。

周厉王的遭遇颇有点像那个喜欢喊“狼来了”的孩子。而实际上,许多平凡人,许多统治者,都差不多算是喊“狼来了”的孩子。如果他们不及早醒悟,他们总会有吃苦头的时候。比如说,社会上有一些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往往为捞钱而不顾信誉,结果害人害己。

在某一小城里面,有一家新开的铁桶店,店门口挂的横匾是“修保不漏”,直联是“笑迎四海宾,诚招天下客”。这样的甜言蜜语引来了许多顾客。开业那天,门庭若市,店里库存的铁桶一销而空。而到了第二天,人也是那么多,可奇怪的却全都是修桶的。原来,店里卖的新桶其实都是旧桶,只不过刷了一层新漆而已。顾客们都前来修桶,店主却一概拒绝。顾客就跟他质理说:“你的门上不是明明贴着‘修保不漏’吗?”而店主却不屑一顾地说:“你们睁开眼看看,我明明写得是‘漏不保修’。都怨你们自己眼睛不好使,想修桶,没门!”顾客们一气之下都回去了,店主非常得意。可是,没过一个月,新开的铁桶店便因为缺少主顾而不得不倒闭关门。

因此,不管从哪一方面说,我们都应该讲信用。历史上有许多讲信用的人,直到今天,他们的行为还为我们所称颂。

东汉时的范式,字巨卿,是山阳金乡人。年轻时和汝南张邵在太学游学,两个人很友好,都请求回家。范式说:“两年以后,再回这儿,我一定到你家向你母亲拜礼。”他们俩共同定下了期约。

两年过后,到了九月十五日,也就是范式和张邵约好的日子。

约定,而且又是千里之外的会面,你为什么还那么相信?”

张邵说:“范式是个守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失约的。”果然不出张邵所料,范式果然来了。他俩到了家中,行礼饮酒,尽欢而别。

后来,范式做了功曹,又升到了荆州刺史。

范式千里赴约,以求不失信于人。而魏文侯策略则稍稍灵活一点。

魏文侯和管理山林的官员约定了打猎的时间。到了那天,魏文侯喝酒正在兴头上,天又下着雨。魏文侯想起了约会的事,起身准备赴约。他身边的侍从对他说“今天喝酒兴致正浓,而且天又恰好下着雨,您又要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和山林官约好今天打猎,虽然这酒喝得正高兴,可又怎么能因为这个不遵守约会的时间呢?”于是他动身前去山林官那里,亲自取消了这次打猎。

魏文侯守信的表现是取消了约定。而这正显出了他的风度。

山林官是一个小官,但是,魏文侯却并不因为官小而轻视他,相反,他非常重视他们之间的约定。即使准备取消约定,他依然先要向山林官通知一声。有时候,由于客观的原因,我们无法完成我们做的承诺,此时我们或许就有了为自己开释的借口。但是,这样的借口我们最好不要去找。我们要做的就是向别人坦白事实的真相,或者道歉,或者重新约定。我们所说的守信并不是迂腐的,不可改变的,而应该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运用灵活的办法来处理。

守信,是值得称赞的事,但它也不是容易的事。要守信,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做起。

《韩非子》里面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到城里去,她的小儿子追着她直哭。她哄着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一回来,就给你杀猪吃。”

等她从城里返回来,曾参要捉猪来杀。妻子劝阻他说:“我这只不过是同孩子闹着玩罢了。”曾参说:“小孩子,是不能同他闹着教育。今天你欺骗他,就是教育他学着你的样子骗人啊! 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啊!”于是杀了那头猪,煮了肉给孩子吃。

大人哄孩子,这似乎算不了什么,许多人哄过连自己都忘了,但孩子却是认真的,他们的心如果受了欺骗,他们会被伤害。轻则,他们对父母感到失望,重则,他们也学会了骗人。而这欺骗,岂独是对孩子造成伤害呢! 生活中,你欺骗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手段对你。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尔虞我诈的世界。人人都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因为人人都不可相信,随时都有受骗的可能。

那么,那时候,我们或许就算体会到“信”的可贵。既然这样,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信”吧,以免将来出现令人恐慌的局面。

三、成事在勤,谋事忌惰

如果说人生是一段旅程,那么这段旅程是艰难而曲折的。人在旅途上,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游山玩水,他肩负着人生的使命,他要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体味到人生的意义,无怨无憾地走进坟墓。勤奋,是旅途上的食粮和水。没有它,一个人不可能在人生路上走很远,即使能走远,也仅仅是寿命长一些,而他始终是碌碌无为的,走了很长的路,却依然两手空空。只有勤奋,人才能走好人生的路,获得事业的辉煌。在生命的寻常事务里,勤奋可以使你做到任何天才所能做到的事,以及许许多多他所做不到的事。

1. 将相本无种,勤能成圣贤

圣人。在他读书时,一天上午,老师有事外出,没有上课,学徒们高兴极了,纷纷跑到院子里的沙堆上游戏、打闹。不大的天井里,欢声笑语,沸沸扬扬。这时候,老师从外面回来了。他站在门口,望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造反”的情景,摇摇头,轻轻地笑了。

猛然,他发现只有朱熹一个人没有参加孩子们的打闹,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边,发现他正画着《易经》的八卦图呢! 从此,先生更对他另眼相看了。

朱熹这样好学,很快成为博学的人。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了。有一次,他读孟子的书,看到孟子说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这句话,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是呀,圣人有什么神秘呢? 只要主观努力,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啊!”

圣人虽然高高在上,但圣人也不是高不可攀。治学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辍,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顶。圣人在高处“高处不胜寒”,他们的成功也是靠勤奋得来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读《易经》竟然能把编联简册的牛皮翻断三次,可见其勤奋。圣人因勤成为圣人,凡人因勤则有可能成为圣人,归根结底,一个勤字缺少不得。

2. 万事皆不易,唯勤可成功

伟大的成就离不开伟大的劳动。成就是勤勉耕耘得出的结果。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在其父司马谈死后第三年被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迁立志要写一部史书,通过网罗天下的旧闻轶事,为了完成这部著作,司马迁如饥似渴地读着国家珍藏的书籍,整理各种历史资料。

有一天,上大夫壶遂来拜访司马迁。他看到司马迁埋头看书,孜孜不倦的样子,有点不明白,就问:“子长,听说你想写部史书,很好啊! 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没日没夜苦读,不觉得太辛苦了?”

司马迁说:“先父在世的时候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写了《春秋》。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应该有人能写出像《春秋》那样的书。先父去世了,这件事我应该承担,我要当仁不让,也不敢谦让啊!”并且司马迁还向壶遂说明了自己写作的意图。壶遂理解了司马迁的心思,高兴地连连点头:“子长,我明白了。你是要把这盛世的美德发扬光大,真是在做件大好事。

我祝你早日成功。”

不久,司马迁开始写作了。他勤奋不辍,反复研究和比较历代的史料,把自己亲手调查来的事实,也做了认真整理。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部史料真实全面,叙述生动感人的《史记》诞生了。它把远古时代的黄帝至汉武帝几千年的历史全部记录下来,气魄宏大,比起《春秋》有过之而无不及,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写《史记》,得益于勤,而司马光能写《资治通鉴》也与他的勤奋分不开。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并不特别好,他和他的兄弟们一起上学的时候,对于学过的功课,兄弟们很快都能背会,纷纷跑出去玩。

司马光往往还不能背诵。但是,他一点也不着急,对同伴的游戏打闹也不羡慕。到了晚上,他一个人钻到帐子里,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直到完全学会了才休息。到了晚年,他对好的文章仍然保持着背诵的习惯。骑马走路的时候,或者夜里睡不着的时候,他都默默两部历史著作,都出自勤劳者之手。而纵观历史,到处都是勤劳者汗珠的闪光。历史是勤劳者的历史,由勤劳者来执笔。而现在,以至将来,都会是如此。

3. 千金唾手得,一勤最难求

我非常欣赏这样一则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农,临死的时候,他把他的三位儿子召集到床前,对他们说:“我老了,我很快就要离开你们了。我不知道你们能否在我去世之后比现在过得更好? 我担心将来你们会受苦,因此,在我们家的那块地里,我埋下了一坛金子,这是我一辈子积攒得来的,我死后,你们就把它挖出来分了吧!”

过了没几天,老人去世了。于是他的三个儿子便一齐到老人所说的那块地里挖金子。然而,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他们翻遍了每一寸土地,却始终没有找到那坛金子。儿子们失望了。当时正好是播种的季节,儿子们就带着失落的心情,耕种上了那块地。

几个月过去了,收获的季节来临了。由于儿子们深翻了地,地里的庄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儿子们此时才恍然明白了老人的深意。

确实,勤奋是一笔财富,如果它可以兑换,那么它的价值远远大于那一小坛金子。金子虽然珍贵,但金子是不会失而复得的。

纵然你有黄金万两,但坐吃山空,你总会有穷困的一天。唯有勤劳才是永不枯竭的财源。这一点,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而如今有很多为人父母者,不去教育自己的儿女养成勤奋的习惯,相反地还幻想用丰富的遗产来保障儿女一生的幸福。这岂不是很荒谬很天真的想法吗?

4. 笨人先起身,笨鸟先出林

记得《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给你打开一扇门,同时就要给你关上一扇窗。人总有某一方面的缺陷,而勤奋则是弥补缺陷的良药。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有一次上制作课,老师要求每个人做一件小工艺品。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们把他们的制作拿出来,一件一件地检查。当老师走到爱因斯坦面前时,他停住了,他拿起爱因斯坦制作的小板凳(那可不是一件成功的作品)问爱因斯坦:“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吗?”

“有!”爱因斯坦响亮地回答。

然后,他又从自己的小桌洞里拿出了一只板凳,对老师说:“这是我做的第一只。”

爱因斯坦看来并不是个手巧的人。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因为勤奋使他的这一缺点显得无足轻重。另一个小故事,也能说明这一道理。

古希腊有位演讲家,他的口才很好,每一次演讲都能吸引众多的听众。但他年青的时候却有口吃的毛病,经常受到大家的嘲笑。

为了改正这一缺点,他坚持天天练习说话。有的时候就跑到山顶上,嘴里含着小石子,训练自己的口型,摸索发音的规律。后来,经过他勤奋不懈地努力,他不仅改掉了口吃的毛病,而且说出来的话流畅悦耳,实现了自己做演讲家的梦想。

由此可见,自身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少勤奋的精神。

自身之拙,可能会成为我们成功路上的障碍。但往往伟人、名人就是在克服障碍后得到桂冠的。即使这障碍大得像太行、王屋二山,我们也不要放弃理想,而应该有愚公的精神,一点一点,用勤奋把5. 百年人生短,懒惰如自杀

勤奋的人瞧不起懒惰的人。勤奋的人追求的是心灵的恬静,而懒惰者却沉湎于肢体的舒适。怕吃苦怕受累是懒惰者的症状,一无所得,受人嘲笑是他们共同的下场。

清朝某县有位姓王的青年,是个大户人家的子弟,在家排行第七。他从小就爱慕道术,听人说崂山上有很多得道的仙人,就背上书籍前去学道。

王生登上一座道士庙,在清幽静寂的庙宇中,一位老道正在蒲团上打坐。只见这位老道满头白发垂落到衣领,但精神清爽豪迈,气度不凡。王生连忙上前磕头行礼,并且和他交谈起来。交谈中,王生觉得老道讲的道理深奥奇妙,便一定要拜他为师。道士说:“只怕你娇生惯养,性情懒惰,不能吃苦。”王生连忙说:“我能吃苦。”老道的弟子很多,傍晚时他们都来到老道这里,王生一个个作揖见过,便留在了庙中。第二天一早,老道便把王生叫去,交给他一把斧头,让他跟大家去砍柴,王生恭敬地听从了师父的吩咐。

过了一个多月,王生的手和脚都磨出了很厚的茧子,他忍受不了这种艰苦的生活,暗暗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吃不消了,可是老道却不向他传授任何道术。他等不下去了,便去向老道告辞说:“弟子从好几百里外的地方前来投拜你,即使不能学得长生不老的仙术,哪怕能传些一般的技术,也算没有白费我的一片苦心。现在已经过去两三个月了,每天不过是早出晚归在山里砍柴,我在家里,从来没吃过这样的苦。”老道听了大笑说:“我开始就说你不能吃苦,现在果然如此,明天早上就送你走。”

王生听老道这样说,只好恳求说:“弟子在这里辛苦劳作了这问:“你想学什么技术呢?”王生说:“平时常见师父不论走到哪儿,墙壁都不能阻隔,如果能学到这个法术就满足了。”

老道笑着答应了他,并领他来到一面墙前,向他传授了秘诀,然后让他自己念完秘诀后,喊声“进去”,就可以过去了。王生对着墙壁,不敢走过去。老道说:“试试看。”王生只好慢慢走过去,到墙壁时被挡住了。老道指点说:“要低头猛冲过去,不要犹豫。”

他照老道的话,离开墙壁几步,然后猛地往前冲去,到了墙壁处,竟然像没有东西阻挡一样,等他回头看时,已经站在墙外了。王生高兴极了,又穿墙而回,向老道致谢。老道告诫他说:“回去以后,要好好修身养性,否则法术就不灵验了。”说完,又送他一些路费,就让他回去了。

王生回到家里,得意地自称在崂山得到了仙人的传授,可以穿越厚硬的墙壁而畅通无阻。他妻子不相信。于是,王生按照在老道处学的方法,离开墙壁数尺,低头猛冲过去,结果一头撞在墙壁上,立即扑倒在地。妻子扶起他一看,额头上已肿起鸡蛋大的一个包。妻子嘲笑他,他又羞又恼,毫无办法,只有大骂老道无良心而已。

生性懒惰,却还想得道成仙,这无疑是行不通的。懒惰不改,要想获得成功,也是会碰壁的。王生的遭遇,是一位懒惰者的遭遇,王生的教训,则是所有懒惰者的教训。

而下面这个小故事,则更传神地刻画出了懒惰者的心态。

一位探险家在森林中看到一位老农正坐在树桩上抽烟斗,于是他上前打招呼说:“您好,您在这儿干什么呢?”

这位老农回答:“有一次我正要砍树,但就在这时风雨大作,刮倒了许多参天大树,这省了我不少力气。”

“您真幸运!”

“您可说对了。还有一次,在暴风雨中闪电把我准备要焚烧“真是奇迹! 现在您准备做什么?”

“我正等待发生一场地震把土豆从地里翻出来。”

懒惰者,缺少的是行动,他们往往耽于幻想。他们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的信条是:幸运、等待。而其实,幸运只给勤奋者,等待只会等来时间,等不来生命。懒惰,其实就是否定自己。

把自己的生命,一点点送入虚无,而不想做一次奋斗,拯救自己。

懒惰,也是一种浪费,它浪费的是宝贵的生命。

四、富骄贪卑,奇谋难展

毫无疑问,在这个世界上金钱是必不可少的。它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当原始社会,剩余产品出现,物物交换,然后逐渐出现一般等价物,最后,黄金和白银横空出世了,它们的出现,使其他等价物为之黯然失色。这或许就是黄金和白银最初魅力的体现。它们战胜了其他对手,它们戴上了王冠,坐上了永恒的宝座———货币出现了。

千百年来,金钱成为推动历史的一股巨大的力量。一代代的人为它流汗流泪流血,一代代的人又满带着向往和遗憾离去,一代代的人又重复着对金钱的追逐。而金钱,如同面带血腥的刽子手,带着冷峻的笑容,看着那些挣扎着向它走来的人们。

金钱,让平等的人出现了差别。有的人成了富人,他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有的人成了穷人,他们怀着简单的目的在这个世界上顽强地存在———吃饭,努力挣钱,有朝一日变成富人。于是,有的人由穷变富,有的人由富变穷。无数的人因金钱改变身份,因金钱改变性格,因金钱改变自我。

金钱具有巨大的魔力,它能让垂死的人获得健康,能让卑贱的信。它能让一个民族兴起,能让一个国家富强。

金钱又是一个魔鬼,有人为它累弯了腰,有人为它去做牢。面对金钱,人经受着一场考验。有的人受不了魔鬼的诱惑,用做人的尊严去获取金钱,有的人成为魔鬼的奴仆,并且忠实地按照魔鬼的旨意去害人。

其实,金钱本来并没有这样大的魔力。但当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以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的时候,金钱便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当今社会,是商品经济的社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看待金钱,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重视、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影响着我们一生的幸福。如今,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金钱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对于我们来说,钱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金钱可能为你服务,也可能把你奴役,那么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做金钱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

让我们看下面的这个故事吧,或许我们能从中体会出什么。

清朝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他请了好几名帐房先生,但他对他们都不放心,所以总帐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项又多又大,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他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他还想着明天的生意,那成堆的白花花的银子时常在他眼前晃动,让他又兴奋又激动。这样,他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久而久之,这老头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而在他的隔壁有一对做豆腐为生的年轻夫妇,他们每天清早起来磨豆、点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墙这边的老头在床上翻来覆去,摇头叹气,对这对穷夫妇又羡慕又嫉妒。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看他们活得多开心。”

话一落音便说:“他们是穷才开心,一富起来他们就不能开心了,很快我就让他们笑不起来。”说完,翻下床从钱柜里抓了把金子和银子,扔到邻居的院子里。

那对夫妻正在边唱边磨豆腐,忽然听到院子里“扑通”、“扑通”地响,提灯一照,只见满地是闪闪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银子,两口子都惊呆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金银是富老头扔过来的。

天下哪有这样的事呀? 他们都以为是上天送来的横财。他们连忙放下豆子,慌手慌脚地把金钱捡回来,心情紧张极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金银,不知要把这些财宝藏在哪里才好,藏在房里怕不保险,藏在院子里更怕不安全。从此,再也听不到他们说笑,更听不到他们唱歌了。既然发了这样的大财,他们也不需要再卖豆腐,也不想再住在这样又矮又破的房子里,但又不敢去买新房,这样暴富怕人家疑心是偷来的。他们特别怕走漏了风声,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香。邻居富老头和他太太在一旁窃笑,富老头对他太太开玩笑说:“你看! 他们再也笑不起来了吧!”

有的时候,我们就是那对可怜的穷夫妇。我们自然而又平淡地生活被金钱打乱了,我们被金钱捕捉住了,再也逃不出来。而金钱是什么,只不过是用来交换的一种凭证罢了。我们生不带钱来,死也不会带钱去,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从容的心去对待金钱呢? 我们要富不失志,贫不无志,让生命更充实。

1. 知足者长乐,不知足惹祸

《伊索寓言》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条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它看到一条狗衔着一块肉,而且那一块比它嘴里的这块要大得多。于是,他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水里的那一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得了。

这条衔肉的狗真是一个笨蛋,它竟然连自己的影子都分辨不出。但是,可怕的不是它的愚笨,而是它的贪婪。或许它曾是一条聪明的狗(因为不聪明的狗是不会有机会吃肉的),但是,利令智昏,贪婪使它失去了理性,使它做出了愚蠢的举动,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捞到。

此外,《地主》这篇小故事也给了我们一个贪婪者的形象。

一个地主向神祈求:“请赐给我更多的土地吧!”

神说:“好,你跑吧! 凡是你跑过的土地,都归你所有。”

地主快活极了,拔起两条腿拼命地跑。

跑呀,跑呀,连气也喘不过来了,他还不愿意停下,跑,跑……跑得越快,土地越多。跑呀,跑……最后,地主跌倒在地上,断气死了。

神笑着说:“哈哈,现在你该满足了吧!”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或许也不例外吧,有些时候,或许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成为了故事中的那只小狗,或者那个地主,我们因为贪心失去了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我们因为贪心而失去了最宝贵的一切。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对于不知足的人,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确实,贪婪和欲望给我们增添了无穷的烦恼。对于金钱,有的人永远不知道知足,他们永远都抱怨钱少,在无休无止地追逐金钱。他们应该学学子罕的精神。曾经有一次,有个人送给子罕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子罕却拒不接受,他对送玉的人说:“你以美玉为宝,但对我来说,我却是以不贪为宝,那么就让我们各自保存着自己的宝物吧。”不贪,绝对是价值连城的宝物,而且现在,对世人来说,它已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了!

贪婪与吝啬是一对孪生兄弟,贪婪,必定导致吝啬。

从前,齐国有个叫东郭敞的人,他贪心不足,总是希望得到一分给我们一些,以救人之急吧!”

东郭敞却不答应,说:“不行,我还要拿它们去赚更多的钱呢!”

他的门徒听了他的话非常生气,便离开他到宋国去了。

故事中的东郭敞是个贪婪得出奇的人,也是个吝啬得出奇的人。得到了大批金钱,他感到不满足,还要用它们去赚更多的钱。

当他的门徒向他请求时,他断然拒绝。而其实,他并没有得到那么多钱,他的门徒也只不过是做了个假设。但是东郭敞却连这点口头上的施舍都不允许,结果他只能失去门徒。

贪婪的人往往就是这样,只知道拿而不知道给。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葛郎台、纽沁根……见了黄金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猛扑上去,据为己有,而在付出时,他们就像我们国家的严监生,临死时看到家里燃着两根蜡烛不肯闭眼,直到妻子吹去一根,他才放心地离去。《吕氏春秋》中写的那个攫金者也有着他们的性格。

齐国有一个一心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他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卖金子的人那里,看见人拿着金子,抓着金子就夺了过来。吏役捉住他捆绑起来,问他说:“人都在这里,你竟敢抢夺人家的金子,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吏役说:“我压根就没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2. 人穷志不短,马瘦毛更长

贫穷并不是羞耻,但贫穷之人如果没有志气就让人耻笑了。

贫与富并不是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一个人值得尊敬的是他的品德操行,而不是外在的贫富贵贱。有富而可羞的人,也有贫而可敬的人。最重要的是,心中有志,并且为实现它而百折不挠地去奋斗。愈是出身微贱,就愈要立志改善现状,矢志不改。

淑的《为学》中记载了两个和尚的故事,一个贫,一个富,都想去南海。结果富和尚未能去,而穷和尚凭借一瓶一钵去了南海。虽然富和尚条件优越,但反而穷和尚达到了目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立志与不立志的问题。

《庄子·让王》篇说:原宪住在鲁国,他的住所是一丈见方的小屋;茅草盖顶,编织蓬蒿做成门户,而且还不完整,桑条做门枢,用破瓮做窗户,用粗布衣隔成二间。屋顶漏雨,地下潮湿,他却端坐着鼓弦。子贡乘着大马,穿着素白的大衣衬着紫红色的内里,因为巷子里容不下大马,他走去见原宪。原宪戴着破帽子,穿着破烂的草鞋,挟着木杖在门口回答子贡。子贡说:“唉! 先生是什么病啊?”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叫做贫,有学问而不能施行叫病。现在我是贫,不是病。”子贡徘徊不定,面有愧色。

对于意志坚强、品德高尚的人来说,贫穷是一种考验。正如《孟子》里说的,“贫贱不能使他改变意志,这才叫大丈夫。”又说,“所以天如果把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很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肠胃受饿,使他的身子空乏。行动违背他的目标,这样使他动摇信心,忍受性情,增加他所不能承受的事情。”

范缜是南北朝的思想家。他从小失去了父亲,跟着母亲过着穷日子。他自幼聪明过人,很小就开始在家自学了。18 岁的时候,他成了乡里有名的“才子”。

有一年,他对母亲说:“我想外出求学,去见见世面。听说沛郡相县的刘王献先生,人品和学问都很好,我想到他那里读几年书。”母亲答应了他。

范缜流泪拜别了母亲,穿着布衣草鞋,徒步走了20 多天,行程一千多里,来到刘王献家里。

当时,刘王献招收了几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都是达官贵人的子弟。他们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坐着漂亮的马车,还有书鞋,吃的粗茶淡饭,就经常嘲笑他,在一起议论他说:“瞧他那个乡巴佬样儿,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却连个车也没有!”

范缜假装没看见,也没听见,因为在他看来,学好了比吃好了、穿好了更重要。经过几次交谈,刘王献很快喜欢上了这个贫穷而有志气的学生。

有一次,有个朋友问刘王献说:“你的学生中,你认为谁最有出息呢?”

“范缜!”刘王献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虽然他吃的俭省,穿的寒伧,但将来最有出息的也一定是他。”果然,范缜最终写出了《神灭论》,成为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王侯将相不是生来注定要成为王侯将相的,贫贱的人,只要艰苦努力,有朝一日也会成为人中龙凤。但成才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也只有那些立有鸿鹄之志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欧阳修是北宋时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庭生活非常贫苦。因为家里穷,不但没有钱供他上学、读书,甚至连纸笔都买不起。母亲就用荻草枝儿在地上画字,亲自教他识字作文。

范仲淹青年时,家境也很清贫。他没钱不能上学,就一个人跑到吴县城郊长白山的僧舍去读书。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作主食,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些盐凑合着吃。由此可见,贫穷并不能阻碍有志者成功。相反,贫穷是一种动力。所谓逆境出人才,杰出人物的光芒,是经过现实严峻生活的磨砺而显现出来的。

这方面的例子,除了以上举的这些,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

汉代的路温舒,曾用蒲草编织成席,借人家《尚书》,然后把它抄在蒲席上来读;汉朝的公孙弘,把竹子削去青皮,借人家《春秋》抄在上面诵读。他们都家贫无书无纸,但仍然坚持攻读。

光读书;晋代的孙康,也因家庭贫寒,就坐在雪边,映着雪光读书。

他们也是贫穷的,但他们也为心中的志向而奋斗不止。

汉武帝时朱买臣,靠打柴维持生活,每天砍柴,把书放在树下读,挑柴回家,又把书悬在扁担上读。隋代有个李密,年幼时给财主家放牛,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读书。他们虽然很劳累,但他们的志向并不因辛苦的生活而减灭一分。

人生在世,我们都是朝着某个方向,向着某个目标前进。我们的人生就因这不可预料的前途而变幻多姿。在这行进途中,贫也罢,富也罢,我们都不应该忘了赶路。我们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前面,美好的一切在等待着我们!

3. 身安不是安,心宽胜屋宽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按照他的说法,人的胸怀应该是非常宽阔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宽容和忍让仍是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

就像人面与人心不同一样,人的度量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的胸怀正如同雨果所描述的那样,而有的人睚眦必报,锱铢必较,你今天打我一拳,明天我便要报复你三拳,而且觉得不解恨,还要再加上一脚。但是,他们这些陷入仇恨中的人们呀,如果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一下,他们从这仇杀之中得到了什么好处呢? 什么也没有得到,到头来只能是两败俱伤,仇恨更深。

西方近代天文学之父弟谷曾是一个度量狭小的人。他念书时,因为一个数学问题与他一个同学发生了争吵。于是,一气之下,他们两个人进行决斗。在决斗中,弟谷的鼻子被对方的剑刃削掉,为了维护容貌,后来不得不装上假鼻子。

特与蒙太古有世仇,他们互相仇视,为此,处于家族矛盾中的一对恋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矛盾的不可调和,而不得不一起丧命。

其实,他们之间的矛盾只不过为了昔日的一场争吵,结果因为互不忍让,结仇结怨,牺牲了好几条无辜的生命。

与以上这些糊涂的外国人相比较起来,我国的唐代宗则显得既大度又聪明。

唐代宗大历二年,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和妻子升平公主经常吵架。郭暧骂升平公主说:“你倚仗你父亲做皇帝就觉得了不起吗? 我父亲还不愿做皇帝呢!”

公主气得乘快车赶回宫向唐代宗告状。代宗说:“你有所不知你公爹确实是不愿做皇帝。要不然,唐代天下早就是姓郭的了。”代宗说着就哭了,只是叫公主快些回到婆家去。

郭子仪听说这件事后,就把郭暧捆绑起来,亲自来到朝廷向代宗请罪。代宗把他请进皇宫安慰他说:“俗话说,不痴不聋,难做大家庭的老翁。小夫妻俩在闺房里说的话,你作为国家大臣怎么能去追究呢?”唐代宗对郭子仪奖赏了一番就送他回府了。

唐代宗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畏于郭子仪的大权在握。但不管怎么说,代宗还是用大度量圆满解决了这件棘手的事。

因此说来,宽容是“明白事理人”具有的品质。而这些“明白事理的人”就是那些君子、仁人、有高尚道德的人。

韩魏公和范仲淹讨论事情时意见往往不一致。范仲淹有时便一甩袖子径自要走,韩魏公从后面拉住他的手说:“希文,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再商量呢?”一脸和气之色,范仲淹见此也就怒气全消了。只是这么轻轻的一拉手,便化解了诸多矛盾,消融了无数争端。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做人的榜样。

吏、老百姓干了错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表示羞辱。他的夫人为了试探丈夫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宽容,便让婢女在他和下属集会办公的时候捧出肉汤,把肉汤泼在他的官服上,结果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问婢女:“肉羹汤烫了你的手了吗?”还有,有人曾经错认了他驾车的牛,硬说牛是他的,刘宽也不说什么,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后来,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牛还给刘宽,并且向他赔礼道歉,刘宽反而安慰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