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了人间02

书名:
毛泽东的故事
作者:
石仲泉、陈登才
本章字数:
10037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39:23

在邓颖超出发前,毛泽东亲笔书信一封,全文如下: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

大安!

读到这封热情洋溢、诚挚感人的书信,宋庆龄很激动。在1949年7月1日上海党组织召开的庆祝建党28周年的大会上,宋庆龄亲自出席并发表了充满感情的讲话,博得了全场长时间的鼓掌。

宋庆龄愿参加新中国的工作,这一点是明确的。但开始宋庆龄不愿前往北平。主要理由便是北平是中山先生故去的地方,宋庆龄曾发誓再不踏上北平的土地。

对宋庆龄的心境,毛泽东充分体谅。在从6月底到8月底的五十多天里,毛泽东均未再直接催促,而是静静等待,让宋庆龄自己考虑、定夺。

终于,8月26日,传来了宋庆龄从上海启程的消息,毛泽东兴奋异常。他马上去翻看日历,计算着宋庆龄抵达北平的时间。

1949年8月28日下午,毛泽东一改往常的休息习惯,早早就起床。他特意嘱咐工作人员,帮他穿上那身只有在最隆重的场合才使用的、新做的浅色中山装,还有新皮鞋。

离宋庆龄专列到平的时间还差一大截,毛泽东便急着要到前门火车站去。工作人员左劝右阻,毛泽东才没马上动身。他点燃一支香烟,在屋里来回踱步,每走几个来回,便抬手看一回表。脸上表露出既兴奋又焦急的神色。最后,他把手中未吸完的香烟在烟灰缸里一摁,一挥手说:“走!”便大步向门外走去。

到火车站后,毛泽东与先期到达的周恩来热情握手,说:“邓颖超同志这回立了大功啊。”周恩来向毛泽东简要地介绍了欢迎仪式。毛泽东连连点头,说:“欢迎仪式一定要热烈、隆重。”言毕,他专门在月台上来回走了一趟,看看欢迎的人群,并向群众频频招手。月台上的气氛更加热烈了。

由于离火车到站还有一段时间,大家劝毛泽东到休息室休息一会。毛泽东执意不肯。他点燃一支烟,面对着火车进站的方向,静静地等候。

终于,宋庆龄乘坐的火车进站了。毛泽东扔掉手上的香烟,整整衣服,大步朝前走去。在车厢门口,毛泽东双手紧紧握住宋庆龄的手,满脸笑容地连声说:“欢迎你,欢迎你啊。”

宋庆龄高兴地回答:“谢谢你们的盛情邀请,热烈祝贺你们。”

毛泽东对宋庆龄说:“新中国的筹建,很需要孙夫人的帮助啊!对你的到来,我们盼望已久。”

随后,毛泽东陪同宋庆龄与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以及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郭沫若、柳亚子见面。月台上乐曲高奏,掌声、欢呼声四起。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向宋庆龄献上鲜花。此情此景,使宋庆龄很高兴。

欢迎仪式结束后,毛泽东把宋庆龄送到汽车旁,对她说:“孙夫人一路辛苦,请先稍事休息,晚上我们再设宴接风,表达欢迎之情。”

当天晚上,毛泽东亲自主持宴会,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出席作陪。在宴会上,毛泽东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即兴讲话。他说:“今天是一个让人高兴的日子,在中国革命中劳苦功高、威望卓著的宋庆龄女士来到北平。我们热烈地欢迎你。欢迎你与我们继续合作,共商建国大计,为把中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国度,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为使子孙万代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而共同奋斗。”

宋庆龄再次感谢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盛情邀请,感谢派邓颖超专程赴上海迎接,感谢到北平后受到的热情款待。宋庆龄表示,相信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兴旺发达,她本人愿为此而竭尽全力。

宴会上,大家不断向宋庆龄敬酒,畅抒友情,气氛非常融洽、热烈。

紫云轩主人

北平的建筑分布,是以帝王宫殿紫禁城为中心的,它象征着封建皇权的无尚权威。中南海位于紫禁城西面。从清代起,中南海便成为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便把光绪皇帝赶出了紫禁城,囚禁在中南海内的瀛台中,一直到死。后来袁世凯称帝,皇宫便定在中南海。民国期间,中南海也曾被不少显赫一时的达官贵人选为自己的官府。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南海”三个字便代表着政治权力。

在中南海高大的院墙内,有许多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从中南海的南门——新华门往里走,顺着南海西岸的马路行至北头,便会看到一个大院,院门口上方的黑色大匾上,书着三个金色大字“丰泽园”,落款是乾隆皇帝。

“丰泽园”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群,它由许多小院落组成。“丰泽园”大院的东侧,有一个小院,叫“菊香书屋”,它便是毛泽东居住的地方。

“菊香书屋”是一座标准的北方建筑风格的四合院,由东、西、南、北方向的四排房子组成,每排房子五间。毛泽东的起居室在北房。五间屋的当中一间门中挂有“紫云轩”的匾额,所以,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称毛泽东为“紫云轩主人”。

住进中南海后,毛泽东一再告诫身边的同志,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由于年代长久,加之保护不善,中南海里的建筑比较破旧,工人们正在加紧抢修。毛泽东工作之余,喜欢散步,看见干活的工人,便凑过去闲聊。

勤政殿是中南海里最高的建筑,正厅面积较大,可供上百人开会。当时新政协的筹备会议,便选在此处召开。有一天,毛泽东散步走到勤政殿前,停下脚步,对工作人员说:“过几天就要在这里开会了,咱们先进去看看。”

勤政殿过去是皇帝休息和办公的场所,因而装饰比较豪华。进了大门,通过院子,便来到过厅。过厅很大,宽10米,长50米,两旁摆放着名贵的花瓶、古物和工艺作品。毛泽东走进前去一一观看,摇摇头,长长叹息一声,说道:“过去的皇帝,只管自己的排场,可苦了老百姓啊。”

负责检修工作的负责人迎上来,领着毛泽东大体参观了勤政殿的各个建筑,最后问毛泽东有何指示。毛泽东说:“总而言之就是一条,少花钱,多办事。”

毛泽东正式迁入之前,菊香书屋里的大部分房间用作办公。毛泽东搬入后,指示工作人员对室内布置作了一些调整。

毛泽东用作起居室的房间在菊香书屋北房的东侧,一共两间,互相贯通。依照老习惯,毛泽东让工作人员放上一张大木床。这张床既供毛泽东休息,也是他看书、批阅文件的地方。除了这张大木床外,毛泽东的起居室里还摆放了一张办公桌、一套沙发和几组书架。

北房西侧的两间房,一间是江青的卧室,另一间是毛泽东的书房。江青卧室的摆设,毛泽东不管;毛泽东的书房,则摆满了书架,里面收藏了许多书籍。

毛泽东正式办公、会客的地方,在东房的北侧,也是两间相通的房间,很宽敞。毛泽东迁入前,这两间屋是公共场所,布置得比较漂亮,摆放着许多鲜花。毛泽东对工作人员说:“这些花不用摆这么多了。我这里来的人多,有干部,有工人、农民。他们来了,见我办公的地方搞得这么漂亮,就会上行下效,向我看齐。久而久之,会搞成一种风气,这就很危险了。”

严格地讲,当初菊香书屋的生活设施并不齐全。例如在办公室和卧室附近,没有厕所,需要时得走到后院,距离挺远。毛泽东和来访的客人都很不方便。毛泽东对此倒不在意,但身边的工作人员却过意不去。他们与有关方面协商,在毛泽东办公室后面盖了一间卫生间,与办公室打通,这才解决了难题。毛泽东有一天睡醒觉,看到这个变化,连声称好。

菊香书屋原来的设计是烧地炉取暖。由于年代太久且维修不力,这套设备基本上失效了。后勤部门经过研究,决定在菊香书屋里的一处空地方砌座小锅炉,这才解决了冬天供暖、平时供热水、开水的问题。

毛泽东居住的北房卧室和东房办公室之间,隔着院子。遇到冬天冰冻或雨天泥泞,走动起来很不方便。工作人员几次与毛泽东商量,想盖一条走廊,毛泽东坚决反对。他说:“我看没那个必要。这里是古建筑,它的面貌要尽可能保存好。况且,修走廊,讲舒适,花钱太多,与艰苦奋斗的作风不符合嘛!”

建国群英会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号召,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

5月1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致电李济深、沈钧儒两先生。电文说:“在目前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订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已成熟。”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议于1949年6月5日下午,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的大厅里开幕了。

这天,毛泽东穿了一身新做的灰蓝布衣服,手里拿着文件袋,走出菊香书院北门,来到了勤政殿。

毛泽东走进大厅,会场里的全体代表起立,热烈鼓掌。毛泽东向大家招手、鼓掌。他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席位上坐下。大会通过主席团人选以后,毛泽东等会议领导人走上主席台入坐。随后,会议秘书长林伯渠请毛泽东讲话。毛泽东在热烈的掌声中走到了麦克风前。他微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

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会,今天开幕了。……”他的讲话一再博得热烈的掌声。

当晚,全体代表在宴会厅会餐。毛泽东高举酒杯,祝大会成功。他还特意走到几位老人跟前,向他们敬酒。

1949年6月16日,由周恩来主持的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举行。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决定中国人民今后命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

9月21日晚,经过修缮装饰的怀仁堂充满喜庆气氛。7时整,政协筹备会主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从主席台的座位上站起来,面带微笑地宣布大会开幕。毛泽东的胸前,别着一枚刚刚赶制出来并已分发给委员代表的新政协徽章。

54响礼炮过后,毛泽东用含有浓重湖南口音的“普通话”,以沉稳、缓慢而又庄严的语调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多么振奋人心的语言!全场人的眼里都闪出泪花。这是中国人民奋斗、盼望了一百多年的啊!

大会通过了关于国都、纪年、国旗、国歌等决议。30日,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

在政协筹备会议期间,由叶剑英、郭沫若负责召集第6组成员和部分专家,负责国旗、国歌和国徽等方案的拟定工作。经过研究决定,公开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国歌词谱启事,并定于8月20日为截止日期。《启事(草案)》经周恩来修改后于7月10日登报。

自登报征稿后,社会上反响强烈,仅一个月便收到几千件稿件。其中,国旗1902件,图案2992件;国徽112件,图案900件;国歌633件,歌词694件。应征者遍及国内外,不少搞件来自香港、美洲、马来西亚、澳门、朝鲜、印尼等地。来稿者中,既有以文言文写作的老先生,也有工人、农民、机关干部,还有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作家、自由职业者,以及解放军战士、海外华侨。就连小学生也以稚嫩的字迹写来了意见稿。这充分表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人民政权的拥护,对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的诞生的热情关心。

收到稿件后,第6小组在9月14日前先后召开了4次会议以及若干次座谈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紧张的评选工作。9月14日,第6小组在北京饭店召开了全体会议。主持会议的马叙伦传达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的意见,他说:“毛主席说,国旗上不一定要表示工农联盟,在国徽上可以表明。”

陈嘉庚在知道毛泽东的意见后,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种畅所欲言的场面显示了当时的民主气氛之浓。

马叙伦在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意见稍稍解释后接着说:“对国旗图案,今天在会上要做出决定,提交常委会。再就是由我们讨论后印成小册子发给政协代表,分组讨论以第6小组为召集人。毛主席也认为,这样做比较好一些。”随后沈雁冰、李立三、郑振铎等又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9月25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丰泽园召集政协筹备会第6组座谈。在谈到国旗问题时,毛泽东说:“过去,我们的脑子老想在国旗上划上中国的特点,因此划上一条以代表黄河。其实许多国家的国旗也不一定有那个国家的什么特点,苏联的镰刀、斧头也不一定代表苏联特征,哪一个国家也有同样的镰刀、斧头。美、英的国旗也没有什么该国的特点。因此,我们这个图案——”毛泽东这时拿起了五星红旗的式样,指着说道,“这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

毛泽东的话音刚落,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表示赞成这个意见。

在国歌的确定问题上,讨论是非常热烈的。

马叙伦开门见山地说:“我们中央人民政府就要成立了,而国歌一下子还制定不出来,是否我们可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

毛泽东抽着烟,微笑着点了点头。

随后大家直抒己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在是否需要修改歌词上,大家意见不一致。在田汉说完之后,周恩来发了言:“要嘛就用旧歌词,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

毛泽东接着他的话,一句一顿地说:“改还是改,但旧的还是要。”

讨论后,大家对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形成了一致意见。快到散会时,毛泽东站了起来,与大家一齐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代国歌,第一次回荡在中南海内。

在国徽问题上,尽管经过充分讨论,最后仍未形成一致的意见。会议决定仍保留原小组,继续设计。

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第6天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出席会议的632名代表一致通过了由周恩来代表主席团提出的国都、纪年、国旗、国歌的决议草案。当时掌声如雷,响彻了整个会场,经久不息。

直到1950年6月2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国徽才得以制订通过。9月毛泽东发布命令,公布国徽通过。

新中国标志的诞生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的过程,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新中国标志的诞生,是人民民主共和国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

人民万岁

北京,作为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帝尧时代建立的都邑,叫做“幽都”,就在北京这个地方。战国时代的燕国,在今天北京外城广安门以北和白云观一带,建立了自己的首都——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蓟城就成了秦朝的四十六郡之一。一直到唐朝末叶的一千一百多年,这里都是一个商业中心,也是一个军事重镇。辽国占据蓟城,把它定为陪都,称为南京(又叫燕京)。金朝取代辽后,于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元朝建立后,将这里定为首都,并建新城,改名大都。这里就成了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并享誉海内外。1368年,明军攻入大都,改名为北平。1403年,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清朝仍定都北京。1928年(民国十七年)北京又被改称北平。

位于北京中心的天安门,始建于公元1417年,是明代皇城的正门,当时叫“承天门”,取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改建之后,承天门始称天安门。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天安门成了禁地。明清两代,除了皇亲贵族可以出入,百姓不准过往。天安门在那时的主要用处,是国家每逢大庆典,如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在此举行“颁诏”仪式。

在古老的天安门的历史上也有过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年月。八国联军的炮火打坏了天安门前的华表,日寇“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招牌,也曾钉在天安门上。天安门默默地矗立在凄冷的寒风中,怒视着帝国主义者的耀武扬威,记录下豺狼的疯狂叫嚣。中国人民期待着自己能真正成为天安门的主人!

为恢复天安门的尊严,为恢复中华民族的尊严,中国人民在天安门前呐喊、抗争。“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这里的一切都牵动着中国人民的心,激励着中国人民起来击败入侵的帝国主义者。

直到北京解放,北京才真正属于中国人民,天安门才真正属于中国人民。

为迎接北京的新生,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做好了一切准备,并打算把北京定为中国的首都。1948年底,即在北平解放的前夕,毛泽东提出:“蒋介石的国都定在南京,他的基础是江浙资本家。我们要把国都建在北平,我们也要在北平找到我们的基础,这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1949年1月31日,瑞雪纷飞的北平,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整齐威武、军仪雄壮的大军。手持小旗彩带的百姓,兴高采烈地涌上街头,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尽情庆祝北平和平解放。这一天,到处是欢迎的口号声浪,到处是喧天的锣鼓鞭炮,京城的人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北平获得了新生。

1949年初,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王稼祥抵达西柏坡后同夫人一起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和王稼祥一边抽烟,一边交谈。毛泽东问:“我想听听你的意见,我们的政府定都何处?历朝皇帝把京城不是定在西安就是开封,还有石头城南京或北平。我们的首都定在哪里最为合适呢?”

王稼祥沉思了片刻,说:“是不是定在北平?”这与毛泽东的想法一致。

“嗯,谈谈你的理由。”毛泽东接着说。

“我认为,北平离社会主义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近些,国界长而无战争之忧;而南京虽虎踞龙盘,地势险要,但离港、澳、台近些;西安又似乎偏西了一点。所以我认为北平是最合适的地方。”

“有道理有道理。”毛泽东笑着,不住地点头。

1949年3月5至13日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中共中央所在地从西柏坡迁往北平。同年9月下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经过讨论后正式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北京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

凌晨六点,毛泽东仍在伏案办公。开国大典在即,周恩来惦记着毛泽东的休息情况,三次打电话到毛泽东的卫士值班室询问。

毛泽东仍看着写着,直到写完……

下午1点,毛泽东起床,很快地吃完饭。稍事休息,两点钟步行到勤政殿。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张澜、李济深、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已经在这里集合,他们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委员们宣布就职,并宣布中央人民政府即于本日成立。会后,大家兴奋地在一起交谈起来。

两点五十分,领导人分别上车。车队由勤政殿门口出发,经中南海东门,五分钟后到达天安门城楼后边。大家互相招呼着集齐,开始登城楼。

毛泽东从城楼的西边楼梯,拾级而上。走在前面的毛泽东穿着为参加开国大典缝制的绿色中山制服,左胸前缀着红锦缎飘带,飘带上印着“主席”两个烫金字,随着秋风的吹拂飘舞。其他国家领导人也都在左胸前佩带着红色锦带,锦带上印着他们的职务。他们衣着的色调和式样各不相同,但佩上这红锦缎的飘带后都显得光彩夺目。每个人都精神焕发,神采飞扬。

摄影师们打开了摄像机的旋钮,一边向上退行着,一边将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英姿摄入镜头。

行进途中,毛泽东不时停下来,等候后边年纪较大的领导人。趁这时,毛泽东满怀喜悦的心情打量着天安门,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此时天安门已被粉饰一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广场上是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蓝天下翻卷的红旗形成红色的海洋。整个广场洋溢着一种节日的气氛,但又显得庄严而隆重。

“毛主席来啦!”

“毛主席健步登上了天安门!”

当毛泽东带头走上天安门时,广播员激动地向人们喊道。

顿时,天安门上下掌声如雷,经久不息。无数双眼睛一齐射向天安门。异常欢喜的人们等待的时刻就要来临了!

“毛主席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国大典开始。随着扩音器传出的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广场上的群众共同高歌。歌声如狂涛巨澜,震撼着北京城。

毛泽东走到扩音器前,朝广场深深地望了一眼,接着庄严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这是新时代的最强音。这声音越过高山、大川,传到祖国各地,同时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蒙受屈辱的历史彻底结束!

一时间,广场上欢声雷动、呼声如潮。毛泽东的表情显得那么庄严神圣、两眼熠熠发光。

接着,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们怀着激动庄严的情感,翘首凝望着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五星红旗升起在白色旗杆上方。

此情此景,亘古未见。毛泽东胸膛起伏不已。他情不自禁地大声喊道:“升得好!”

礼炮在军乐声中鸣响了。五十四尊礼炮代表着当时全国的五十四个民族,象征着全国人民大团结。二十八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五十四尊礼炮同时发出二十八声巨响,把这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礼炮过后,毛泽东向全世界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第一号公告。他说:“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随后,进行三个小时的阅兵式。广场上的人们在欢呼,在跳跃……

黄昏降临之时,天安门广场突然灯火齐明、花炮竞响。在热烈的气氛中,群众开始了游行。各种颜色的灯笼火把随着人群蜿蜿蜒蜒,交互环绕,形成一幅壮丽的图景。群众振臂高呼: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拥护中央人民政府!”

“毛主席万岁!”

后来喊得最多最响的声音是“毛主席万岁!”这是人民群众对自己领袖的无限崇敬和热爱的自然流露。面对群众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毛泽东的脸上始终焕发着庄严和慈祥的光辉。他理解人民的情感,并为这种情感而激动。在紧张的战争年代毛泽东就遇到过这种场面……

1947年的夏天,后面跟着七个旅追兵的中央纵队来到米脂至佳县的大川里。部队拐进一个小山沟后,到了一个集镇。这里买卖东西的人很多,一派热闹景象。

看到这种情况,毛泽东担心敌人来后会给这里的群众带来灾难,就派人向群众作宣传工作,让群众做好准备;同时向支队参谋下达命令,不要惊扰集市上的群众,部队绕镇外走。

然而群众已经看到了这支队伍,纷纷拥出镇外,争着向战士们问好。突然,人群中有人叫了声:“毛主席?”当时毛泽东的名字已响遍天下,但是能亲眼看见毛泽东的人并不多。由于条件所限,人们能见到的只是画像,因此在陕北转战期间,百姓中很少有人能认出毛泽东。

听到喊声,骑在马背上的毛泽东颇感意外,本能地转过脸去,朝叫喊的方向望了一眼。这一望,使人们疑虑顿失,立刻,“毛主席!毛主席!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响成一片。

听说毛主席来了,所有的人都朝毛泽东拥了过来。还在镇上卖东西的人扔下算盘、秤杆和货物,拔腿就往镇外奔去。激动的人们汇成奔腾的洪流,欢呼声如惊雷般地响彻云霄:

“毛主席万岁!”

“毛主席万岁!”

孩子们在欢呼声中奔跑跳跃;青壮年们使劲地挥舞着臂膊;妇女们挤着踮脚眺望,流露出欣喜的神情;头扎白羊肚毛巾的老汉扔掉铲子,擦着满脸的泪水,挤到毛泽东的身旁,伸过手去……

在沸腾的人群中,队伍无法向前挪步。战士们沉浸在激动之中,心中充满光荣和自豪感。毛泽东在马上朝群众招手,脸上露出安详的微笑,但是眼睛有些湿润。

群众的欢呼声,表明了共产党的政策是符合人民的心愿的,从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共产党的领导者——毛泽东,则成了理想、信念和力量的代表,成了人民衷心爱戴的领袖。……

“毛主席万岁!”工人们在呼喊,农民们在呼喊,所有的人都在呼喊。

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挥着手,向游行的群众致敬:

“人民万岁!”

“工人同志们万岁!”

“农民同志万岁!”

“同志们万岁!”

听到毛泽东的声音,游行的群众兴奋得热泪盈眶。他们欢呼雀跃,热情地、用力地鼓着掌。经过天安门的队伍,时而拥向金水桥边,时而放慢步伐,有的甚至停了下来向天安门上翘望,想把毛泽东看得清楚些,再清楚些。他们多么盼望时间能不流逝,使自己和领袖的对视固定在这一瞬间!播音员的催促声已经失去了任何作用。只是由于后面游行队伍的推动,前面的队伍才恋恋不舍地从天安门前缓缓走过……

毛泽东站在那里,举着一只手,时而迅速有力地挥动一下,时而庄严地停在空中。右手举累了就换左手,左手累了又换右手。群众的呼喊声直冲霄汉,毛泽东情不自禁地探身到栏杆外,伸手招呼群众。毛泽东对着扩音器高呼:

“同志们万岁!”

“人民万岁!”

这中间,毛泽东很少到大厅里休息,即使休息片刻,也是与代表们会见、交谈。毛泽东正在与程潜交谈时,周恩来走了进来为难地说:

“主席,游行群众站在那里不走了,要见主席!”是啊!谁也代替不了毛泽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谁也代替不了他站在主席台上。台下游行的群众,谁都想亲眼看一下毛泽东,谁都想在此时表达自己对领袖的热爱和崇敬之情。见不到毛泽东,谁也不愿意走开。群众拥挤在金水桥南侧,有节奏地高呼:

“毛主席!毛主席!毛主席!……”

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悦的喊声。人们眼里含着幸福的泪花,欢呼着、跳跃着,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一批又一批的群众就是这样走过了天安门前。毛泽东也一直站在那里,不断向群众挥手、致意。服务员为毛泽东搬来了一把椅子,毛泽东微笑着轻轻地一摆手。他不能在领导群里显得特殊,他也不能让群众在下面等着……

游行结束时,广场上的群众一齐拥向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畔,想尽情地看看毛泽东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英姿、风采,接受他们的检阅。兴奋的群众热烈地高呼:

“毛主席万岁!”……

毛泽东在城楼上呼应:

“同志们万岁!”

“人民万岁!”

一呼一应,一片沸腾,一片热烈。站在毛泽东旁边的陈毅放开嗓门,激动地说:“看了这,总算是此生不虚了!”

大典结束后,毛泽东乘车回到菊香书院,激动地说:“人民喊我万岁,我也喊人民万岁,这才对得起人民呀。”

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他深深地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没有人民,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人民,就没有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人民万岁!只有毛泽东,只有与人民有血肉之情的领袖,才会有这样的认识。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中国著名帝王武则天传

这是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女皇。她的智慧和韬略,令男权社会的须眉俯首称臣。她是怎么样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的?她为什么要突破人伦的底线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女?她怎么能够在一个千百年来都由男人统治的世界里,成为一代女皇?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怎么又会及身而止,不能传之后世?她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王朝,为什么李唐的子孙又始终对她尊奉有加,把她当做自己的?一千三百年来,她是历史也是传奇,她的历史功过,犹如那块“无字碑”一样,任由后人评说。
已完结,累计22万字 | 最近更新:武则天大事年表

第一章 雏凤降世 不寻常的家世

书名:
中国著名帝王武则天传
作者:
夏红梅
本章字数:
2733

武则天的父亲名叫武士獲,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武家先祖居住在安徽宿县。六代祖武洽,是魏国的平北将军、五兵尚书,被封为晋阳公,因此徙家于北国文水。五代祖武神龟,曾当过国子祭酒。高祖武克己,官至本州大中正、越王长史。曾祖武居常,是北齐镇远将军。祖父武俭,为后周永昌王咨议参军。父亲武华,为隋东郡丞。虽然也算得个官宦人家,但几代无名人。武士獲则以经商为主。所以,就家世而论,武士獲只是个庶族子弟。

但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却出自门阀士族。杨氏世居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六代祖杨铉,系燕北平郡守。五代祖杨兴,为后魏新平郡守。高祖杨国,后魏中散大夫。曾祖杨定,后魏都督,新兴、太原二郡太守、并州刺史,封晋昌穆侯。祖父杨绍,后魏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兼通直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北周开府仪同三司、进位大将军、封傥城郡公。父亲杨达,隋雍州牧司空观王士雄、道抚二州刺史邢国公士贵之弟,北周同内史下大夫,封遂宁县男;隋开府仪同三司、黄门侍郎、吏部刑部二侍郎、尚书左右丞、越鄯二州刺史、纳言,死后赠吏部尚书、始安侯。不仅世有达官,而且是杨隋皇室的亲戚,所以门第相当显赫,无疑是士族中的高门。

按照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士族和庶族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武士獲与杨氏之所以能够结为夫妻,与南北朝后期士族制度的松弛有关,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是隋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门阀士族制度,改变了武士獲的地位。

隋末农民战争是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而引起的。隋炀帝曾经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为时不久,却变得昏庸腐朽,奢侈荒淫。营建离宫,三征高丽,游幸江都,劳役百姓,弄得民不聊生,天下离心。大业七年(611),王薄在山东长白山登高一呼,各地饥民纷纷响应,到处燃起了起义的烽火。

后来,逐渐形成三股巨大的力量:李密激战于中原,窦建德鏖兵于河北,杜伏威驰骋于江淮。杀得士族社会,落花流水;杨隋统治,摇摇欲坠。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官僚缙绅也相继反隋。李渊就是其中的一个。李渊是隋炀帝的近亲,老谋深算,智勇兼备。大业十二年(616),炀帝南巡江都(今江苏扬州),命李渊安抚太原(今山西太原市)。李渊见天下大乱,就在其子李世民等人的帮助下,暗地里厉兵秣马,准备争夺天下。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李渊认识了武士獲。

在此之前,武士獲一直不大得志。年青时,以贩卖木材为业,并因此大富。但他不满足于做一个商人,还想跻身仕途,光宗耀祖。仁寿(601~604)中,在汉王杨谅的引荐下,认识了司空杨雄、左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等,但因不久隋文帝死去而未能入仕。大业七年,他开始研究兵法,写成《古今典要》三十卷。后又参加过讨伐农民义军杨玄感的战争,被封为晋阳宫留守司铠参军。与李渊相识之后,李渊“虚心结契,握手推诚”;武士獲十分高兴,以为遇到了知己,便倾心相从。李渊曾多次前往河西镇压历山飞领导的农民起义,途经文水,就住在武士獲家中。

义宁元年(617),李渊当上了太原留守。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愈烧愈旺,隋王朝的统治江河日下,武士獲暗中劝李渊举兵,并进兵书及符瑞。李渊大喜,说: “你别多说了,兵书和一些东西先保存着,将来用得着。我知道你的好意了,如果大事成功,将来咱们一同享受富贵。”随即大量招募勇士,令刘弘基、长孙顺德等分别统率。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疑其有诈,对武士獲说:刘弘基之流都是征高丽时的逃兵,罪行严重,我想把他们抓起来审问,你看如何?武士獲竭力袒护李渊,回答说:他们都是李留守的贵客,如果贸然抓人,恐怕不大妥当。王威等人听言,只好作罢。李渊又令武士獲伏兵晋阳宫东门,以防不测。留守司兵田德平知道此事后,准备上告王威。武士獲晓以利害,制止了他的行动。

同年五月,李渊借故杀掉王威和高君雅,打起了反隋的旗号。武士獲被任命为中郎将兼司铠参军,主要掌管军帐兵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渊乘农民军与隋军主力决战之机,向关中进发。一路上,武士獲频立汗马之劳,李渊也不吝赏赐。攻破吕州后,授武右光禄。平定霍邑(今山西霍县)后,拜武寿阳县开国公。攻下长安后,迁光禄大夫,赐宅一区,钱三百万,绸五千段。及李渊居大丞相之位,武士獲又被任命为礼部侍郎、黄门侍郎,改封义原郡开国公,增食邑至一千户,赐良马二百匹、粟二千石。

义宁二年(618)三月,隋炀帝在江都绝望之际被宇文化及等人杀死。五月,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宴庆之余,论功行赏,武士獲被列为二等功臣,恕一死,拜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兼检校并钺将军,赐田三百顷、奴婢三百人、彩物二万段、黄金五百斤,别食实封五百户。

武德三年(620),武士獲在原有职务的基础上,又加工部尚书,修令典,振纲纪,十分称职。李渊很高兴,进封武应国公,加实封八百户。武士獲“固辞不受”,李渊乃封其兄司农卿武士棱为宣城县公;行台左丞武士逸为六安县公,使武家一门三公。此后,武士獲又担任了检校右厢宿卫,判六尚书事等重要职务。

这样,武士獲便居官显赫,飞黄腾达,由文水的木材商,变成了长安的新贵族。

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讲,武士獲这几年是很得意的。但是,在家庭问题上,却有许多不幸。起初,他与汾阳相里氏结婚,生了四个儿子。在他当并钺将军的时候,有两个儿子病死了。一年后,相里氏也因病身亡。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仍一如既往,尽忠皇上。据说儿子病夭,无暇过问;妻子危笃,也不去看,惟哀悼而已。李渊知道后,深受感动,当即下敕,说: “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非遥,未尝言及。遗身徇国,举无与比。”给予高度评价。随后亲自给武士發选夫人,并选中了杨氏。

杨氏自幼聪敏,不学针线女红,轻视纺绩织布;明诗习礼,阅史披图。据说写过一句箴言: “当使恶无闻于九族,善有布于四方”,并藏之壁中。后来翻修房子,被工匠发现,交给其父杨达。杨达感叹不已,认为杨氏是“隆家之女”。后杨达隋炀帝征高丽,死于道中。杨氏从佛尽孝,为其父诵经追福。光阴荏苒,青春易逝。十几年时间过去了,已是半老徐娘的杨氏仍然顶礼佛门,不曾出嫁。

唐高祖李渊认为杨氏嫁武士獲比较合适,就告诉武士獲: “隋纳言遂宁公杨达,才为英杰,地则膏腴。今有女贤明,可以辅德。你们如能结合,那再好不过了。"并亲当婚主,官供所需,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时在武德五年(622)前后,武士獲约四十六岁,杨氏约四十四岁。

武士獲与杨氏婚后生的第一个孩子,是后来嫁给贺兰越石的韩国夫人。

武则天是他们的第二个“千金”。

武则天的故乡在山西文水县南徐村,武德七年(624),武则天出生时,武士獲在京城长安(今西安市),任工部尚书、判六尚书事等职。杨氏也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不曾出远门。而武德八年以后,由于武士獲奉命到外地任职,杨氏也就带着两个女儿,跟随丈夫一起离开了繁华的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