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跟邓小平学领导语言艺术

书名:
跟邓小平学领导方法
作者:
陈冠任
本章字数:
16118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39:20

语言表达能力是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对一个能说会道的领导者,人们往往会陡生敬意;而对一个舌笨的领导者却往往缺乏信心。列宁、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物的能言善辩,他们杰出的文采和口才曾使不少人心潮激荡、热血沸腾。

邓小平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代卓越领导人,其才华也突出表现在笔头与口头表达上。他博古通今,融贯中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常常妙语连珠,佳话连篇;他逻辑严密,说理透彻,语言简洁朴实,却意蕴千钧;他说话幽默,谈笑风生,坦诚而亲切;他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任何复杂情况下都能从容自若,应对自如。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精辟论述,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滔滔雄辩,无不闪耀着真理与智慧的光芒,显示出卓越的领导才华与魅力。

一 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文不在长,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妙。

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用最经济的语言输送出最丰富的信息,是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本领。邓小平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准确精练,提纲挈领,很有口才和文采。

1937年10月,张香山从上海来到晋北,几乎同期到达的还有几个留日学生。他们被安排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等待分配工作。一天下午,宣传部王科长通知他们说时任总政副主任的邓小平要接见他们。

随着王科长,张香山一行人走进了邓小平的住房,王科长向一个约摸30岁左右的同志敬礼,他们也行了礼。他就是邓小平。邓小平站起来,向张香山他们回礼。

邓小平个子不高,两眼炯炯有神,显得精明强干,身上穿着一身灰色的洗得有些发白的粗布军装。他的住室收拾得很干净,桌上有几本书和一些文件,炕上一条毯子和一床叠得整齐的薄被,墙上挂了一个皮挎包。他让大家坐下,叫勤务员给每人倒了一杯白开水。接着就问他们的经历,又问他们来此后对八路军的印象。

由于是初次和八路军的高级干部谈话,大家都显得有些拘束,回答得不那么踊跃,邓小平看到这种情况,就微笑着说,大家可以随便谈嘛。于是大家又穿插地谈了一阵。

交谈中,邓小平说:八路军正需要知识分子这样的新的血液,所以非常欢迎学生参加八路军。并且指出这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必须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而不是单纯的政府抗战。当务之急是发展民族统一战线,特别是发动群众。华北战场中央军之所以败退得这样快,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发动群众,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随即,邓小平鼓励他们要在部队中长期接受战争的考验,并在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

临别时,邓小平叮嘱他们:八路军里的战士和干部,绝大多数是工农出身的,文化程度低一些,但政治坚定,作战勇敢,有实际经验。知识分子出身的同志要做到尊重工农干部,两者要搞好团结。如果遇到什么不了解的情况或困难,可以找老干部解决。

这是张香山第一次聆听邓小平讲话。几十年后,他仍记忆犹新,很有感触地说:“我觉得他的讲话,提纲挈领,干脆利落,不讲客套话,有些四川口音。这次说话不到两小时,但对我们初到八路军的知识分子来说,是很有教益的。同时也使我们感觉到八路军的领导同志没有什么官架子,平易近人。上下级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同志关系。”(转引自《中外名人看邓小平》,第424~425页)

邓小平平时说话不多,概括性很强,点到为止,但很能抓住要害。

1948年2月,四川干部队从晋绥临县出发南下,5月到达中共中央中原局和豫西区党委驻地——鲁山。在那里,邓小平接见了川干队的负责人江震、杨超、程占彪等,传达了中央指示,并要川干队暂时留在鄂陕边区工作待命。邓小平要江震去陕南后方当县委书记,并说县一级建制既是战略单位又是战术单位,当好一个县委书记,就可以当好省委书记。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川干队抵达陕南后,对所有的干部都按工作的需要进行了分配。为了使队员多受一点实际锻炼,按照当时“两头往中间挤,一律提任副职”的原则分配工作。多数县以上领导骨干,都没有按原级别职务进行安排。

1949年8月,江震奉邓小平电令赴南京接受任务,陈野苹也随同前往,9月他们到达南京时,邓小平已去北京。江震同陈野苹又赶去北京,在中南海见到了邓小平。

汇报时,江震开头就说:“我到陕南后没有实现小平同志的指示,没有做县委书记,而是先做了地委副书记,以后又做了地委书记。”

江震的话似是检讨,又非检讨,因为他的工作是组织上安排决定的。邓小平听了他的话立即干脆明确地说:“那个不算,不入党表。”

邓小平的话言简意赅,极富回味。这八个字意思是说,江震在那里的工作是临时性的下放锻炼,今后的工作分配不以那里的工作职务为依据。后来陈野苹感慨地说:一句话八个字,就让人感受到了小平同志的性格。

1949年12月初,重庆解放不久。有一天,邓小平召集西南局组织部部长、副部长和干部处负责人及有关同志开会,讨论干部工作问题。

当时重庆市才接管,各系统、部门、单位都要进行整顿,需要一些得力的干部。陈野苹当时是干部处长,他在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后,张际春部长和江震副部长又做了补充。

最后邓小平讲话,他分析了当时重庆的情况后,对于当前的干部工作的急切任务只讲了九个字:“挂牌子、搭架子、摆摊子。”

这九个字通俗易懂,含义明确,而且准确地把当时干部工作的任务提纲挈领又简单明了地说了出来。

邓小平在领导工作中,交代工作任务和方针政策非常明确,原则非常坚定,具体方法他并不多讲,给人留下广阔的用武之地,让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他的领导艺术之一既抓得紧,又放得开,体现在他的领导语言艺术上就是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处于关键时期,领导工作作为一位领导者任重道远,学习邓小平的语言艺术,能够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实现领导目标。

二 干脆有力,掷地有声

邓小平语言的第二个鲜明特点是干脆有力,掷地有声,给人很强的震撼力。

1947年12月,刘邓转战大别山。

当时,国民党在大别山制造“清区”——肃清了共产党的地区。由于反动派的恐吓,群众不敢公开接近解放军。部队连找一口做饭的锅都很困难。李达参谋长向指挥部的同志耐心动员:“同志们,大家应多想办法。我们长征的时候,没有锅,用脸盆、茶缸子做饭,也解决了问题。你们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另外,你们还可以派人到周围小湾子去借锅。”李达参谋长又特别强调,千万要注意群众纪律,借到了锅,用后一定要送还,并且要付钱。刘邓首长亲自到各处查情况,发现有违纪行为就抓紧追究。时值寒冬腊月,邓小平等首长的军棉袄和青年战士穿的一样单薄。一次,刘邓首长来到了机要处,机要处副主任黄兴正见状,吩咐警卫员找点稻草烧堆火,让首长烤烤手。

邓小平听了,便说:“不用烤火。大家都过得去,我们怕什么?要知道,群众的一根草也是来之不易呀!”

“群众的一根草也是来之不易”这话语掷地有声,马上传遍了部队,大家尽管衣单寒冷,生活困难,但是,一个个都遵守部队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终于换来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大别山地区站稳了脚。

1947年11月,李先念带了一批中原突围的干部到了大别山。这些干部中,有些人对中原突围时的某位领导有意见,难以说服,影响了情绪,已有两位领导去做工作,效果仍不明显。

一天,刘邓首长到这些干部驻地。邓小平不顾这些干部发牢骚,便大声宣布:“同志们!今天刘伯承和我来同你们谈谈形势、任务和工作问题,现在请刘伯承先讲。”

刘伯承讲完后,邓小平说,刘伯承讲得很好,他完全同意。接着,他又讲了几点:

一是有的同志对中原突围中个别同志指挥上有意见。对中原突围的指挥,不只是刘邓,你们也是有权利议论的。但据我所知,党中央、毛主席评价突围是非常成功的。

二是至于你们对某些个别同志指挥上的意见,刘邓也没有权利反驳。我可以告诉你们,他是一员身经百战的战将。当然谁也不能保证每位战将在每次战斗中都打得那么理想,指挥上没有缺点甚至失误。

三是同志们对个别同志有些意见,这并不奇怪。我们党有个光荣传统,允许同志们在工作上有意见,允许提意见,还允许保留意见……刘伯承讲得好,现在整个形势很好,但困难也不小。越困难越要团结,通过艰苦努力战胜困难,出色地完成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你们都是营以上干部,又是“老大别山”,情况熟悉,经验丰富,是重建大别山的骨干力量。你们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邓小平的一席话简短有力、果断坚决,使听者心情舒畅,问题迎刃而解。

1975年1月25日,邓小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关团以上干部会上的讲话,句句有力,声声震耳,给人们留下了一次很深刻的印象。

在大会上,邓小平首先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页)

首先讲到军队的现状,邓小平说:“现在,好多优良传统丢掉了,军队臃肿不堪。军队的人数增加很多,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比重增大,把很多钱花费在人员的穿衣吃饭上面。更主要的是,军队膨胀起来,不精干,打起仗来就不行。我想军队绝大多数同志是不满意这种现状的。所以毛泽东同志提出军队要整顿。军队的总人数要减少,编外干部太多要处理;优良传统要恢复。”(《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页)

讲到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加重语气说道:“这些年来,我们军队出现了一个新的大问题,就是闹派性,有的单位派性还很严重。这个问题主要在干部。我们军队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但是确有少数人热衷于搞派性。他们在军队内部搞,到地方去也搞。要安定团结,就必须消除派性,增强党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页)

接着,邓小平强调指出:“今后军队干部的使用、提升,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能重用派性严重的人,不能重用坚持派性不肯改正的人。”(《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页)

稍停了一下,邓小平继续说道:“再一个问题是军队的纪律很差。为什么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而且专门唱那一条,叫做‘一切行动听指挥’呢?就是强调纪律嘛。军队要像军队的样子。现在提出加强纪律性,首先要从我们北京的机关、部队做起。不抓怎么行?所以,军队的整顿,一个是要提高党性,消除派性;一个是要加强纪律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页)

邓小平的讲话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在与会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时隔一个多月,在3月5日召开的中央省、市、自治区委员会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上,邓小平又讲了一番冲击力很强的话。一开头,他便明确有力地说道:“现在有一个大局,全党要多讲。大局是什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讲了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两步设想:第一步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从现在算起还有二十五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大局。”(《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页)

点明主题之后,邓小平又说:“毛主席讲,要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听说现在有的同志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说什么‘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这是大错特错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页)

随后他讲到了影响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这时,邓小平语气严厉地说:“现在闹派性已经严重地妨害我们的大局。要把这个问题摆到全体职工面前,要讲清楚这是大是大非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光解决具体问题不行。对闹派性的人要再教育,要反对闹派性的头头。”(《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页)

对闹派性的人,邓小平作了这样的分析:“大概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派性迷了心窍的人,打几年派仗打昏了头,马克思主义不见了,毛泽东思想不见了,共产党也不见了。要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过来,既往不咎,再不转变,严肃处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页)

接着,邓小平更加严厉地说道:“另外一种是少数坏人,各行各业、各个省市都有那么一些,他们利用派性混水摸鱼,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破坏国家经济建设,在混乱中搞投机倒把,升官发财。对这样的人,不处理不行。比如,徐州那个闹事的头头‘本事’可大啦,实际上是他在那个地方专政。对这种人不及时处理,等到哪一年呀?我说,只等他一个月,等到三月底。如果再不转变,顽固地同无产阶级对立,那样性质就变了。”(《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6页)

最后,邓小平干脆有力地讲道:“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政策。要从大局出发,解决问题不能拖。拖到哪一年呢?搞社会主义怎么能等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7页)

1992年年初,在视察南方时,邓小平每到一地的谈话都是十分干脆,掷地有声,含义深刻,一路上妙语横生,但是字字珠玑,简短有力,例如: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4页)

“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页)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一个88岁的老人,讲这番话时,头脑是多么清醒,问题看得多么透彻,讲得又是多么精辟、有力,撞击人心。确实,邓小平无论哪个时期的讲话,如果我们细细品味,都会感到深刻、解渴、有力量,斩钉截铁,但是又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三 朴实无华,实话实说

语言朴朴实实,说话实实在在,是邓小平语言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无论在什么场合,不论对象是谁,邓小平说的话都通俗易懂,自然直白,非常群众化、口语化,并且内容多是些来自身边周围的人和事,没有深奥的词语,也没有咬文嚼字的造作。

1977年,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时,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他讲道:“坦率地说,我自己也考虑了一下,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是共产党员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72页)话不多,但却是邓小平内心世界的坦诚表露,说得很朴实,让人听了却很受感动。

1987年4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交谈中,邓小平拿起桌上的香烟请坐在身旁的安子介抽,安子介摆摆手,表示他不会。邓小平笑着说:“你们都是好人呀,我就有三个坏习惯,一个是抽烟,一个是酒,还有个最不符合西方生活方式的,就是有一个痰盂。”说完,他低头一看发现脚下的痰盂不见了,于是笑着说:“他们(服务员)给我守秘密放背后了。”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而服务员也赶忙将放在座位后面的痰盂重新放回前面。

邓小平讲话就是这样,自然、实在,一点都不矫揉造作。

时值农历年末岁尾,西子湖畔充满着春节的气息,大街小巷不时响起一阵阵爆竹声、锣鼓声。热烈的节奏,表达了人们一年一度的欢乐与祝福,喜气洋洋地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春天。

1984年2月12日,邓小平同上百万杭州人民共度新春佳节。这天下午4时,邓小平和女儿邓楠还有外孙女萌萌一起来到栖霞岭下的岳王庙。

岳王庙,是岳飞被害后的长眠之地。几百年来,成了人们瞻仰民族英雄、砥砺民族气节的一个圣地。

岳飞是南宋抗金的主要将领。当时,金兵大举进犯,岳飞坚决主战,他联合各地抗金力量,屡败金兵,收复了大片失地。眼看胜利在望的时候,岳飞却被皇帝赵构和权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以“莫须有”的罪名秘密杀害。岳王庙是后人为纪念他而建造起来的。

进入岳庙大门,迎面就是忠烈祠。正殿檐中间高悬苍劲有力的“心昭天日”四字横匾。由于匾上没有署名,岳庙文保所所长骆寄平向邓小平介绍说:“这是叶剑英元帅在1979年岳庙重修时特为题写的。题词出处是因岳飞在临刑前,宁死不屈,在狱案上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邓小平一边听,一边默默地点点头。他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来到正殿。殿内奉祀着岳飞戎装座像,只见岳飞右手握拳,左手按剑,胸怀韬略,正气凛然,一位尽忠报国的名将栩栩如生。邓小平在岳飞威武的塑像前驻足片刻。然后,招呼骆寄平和其他随行人员一起在岳飞像前留影。

通过墓阙,来到北碑廊。这里陈列着岳飞的诗词、奏札、手书刻石。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在岳飞手书的《满江红》碑前,骆寄平不由自主地诵起了碑文。

邓小平笑着说:“我小时就会唱‘满江红’呢!”说罢,也吟了起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抗金名将岳飞,面对南宋初年山河残破,百姓流离的苦难情景,在800多年前发出的壮烈誓言。这一声誓言,越过了一个又一个世纪,震撼着中华民族后代的心灵,激励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邓小平还在岳飞手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碑文前留步,诵读碑文。尔后,来到南碑廊。

南碑廊陈列着元、明、清以来后人拜谒岳飞墓、庙的诗词和重修记事刻石。其中有一块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的诗词碑,是由三块合成的。邓小平问骆寄平怎么回事。

骆寄平答道:“这块碑是原碑,内容中指出杀害岳飞的罪魁祸首主要是赵构皇帝,不是秦桧,因而很有价值。以后我们想重修一块完整的。”

邓小平说:“有条件再修一块。”区区小事,显见他对我国文物古迹的关切之情。

邓小平沿着碑廊,来到岳坟。这是南宋孝宗为岳飞昭雪冤案,以礼改葬之地。墓碑上刻“宋岳鄂王墓”,左侧有其子继忠侯岳云附葬墓碑。邓小平手拉着外孙女萌萌绕墓地走了一圈后,站在碑前,用手指了指整座岳墓问道:

“岳墓是不是原物?”

骆寄平回答:“岳墓建成以来,历尽沧桑,‘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作为‘四旧’,遭到肆意破坏。岳飞塑像被砸烂,墓穴被平毁。”又说:“现在的岳墓、岳庙是1979年重修的。为了恢复历史原貌,我们还在坟头上重新种上草。”只见坟头上芳草萋萋,随风吹动。

邓小平听了点点头,顺着墓道,继续往前走去。

这时,墓道阶下两侧的铁栅里,秦桧夫妇、张俊、万俟卨四个奸贼跪像前已挤满了游客。有人还指指点点,以表憎恶。

邓小平把萌萌拉到跪像前,用手指着几个奸臣说:“英雄总为后人所纪念,坏人为后人所唾弃。”接着,他望着左边门柱上的对联继续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很对呀!你们要像岳飞一样尽忠报国才是。”

朴实的话语,既是他一生情怀的袒露,也是对身边人的勉励,自然而无华,却含义深远。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当邓小平再次门口出来时,道路边早已挤满了争相一睹邓小平风彩的游客和群众。顿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1988年,邓小平会见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他们的谈话是从抽烟开始的。就座后,邓小平说:“我抽烟啦。”

阿基诺夫人讲道:“我不能对您说不能抽,因为我不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但是在菲律宾,我们内阁开会,不许抽烟。”

接着,邓小平说:“这次人大我违反了一个规定,我习惯地拿起一支烟来,就有一个代表递条子,提出批评,只好接受,没有办法。”

原来,那是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的一个下午,根据大会议程选举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上就座的邓小平投过票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便习惯地点燃了一支香烟吸起来。这时,坐在台下大厅中间的著名粤剧演员邝健廉看见了,便对坐在旁边的代表说:“世界无烟日刚过,全中国全世界都大力宣传吸烟危害健康,邓小平同志为什么烟瘾这么大,开大会还吸烟呢?”他们商量后决定向邓小平同志提个意见。于是,邝健廉写了一个“请小平同志在主席台上不要吸烟”的小字条,通过大会工作人员,交到主持大会的宋平手里。宋平看过字条后,立即递给了邓小平。邓小平看了看,笑着赶快把正在吸着的烟熄灭了。

这样一件事,邓小平当着客人的面,如实讲来,不加丝毫掩饰,而且还把自己当时无可奈何的心态也真实地表露出来了。“只好接受,没有办法”,八个字多么实在,多么传神。

1990年5月13日,邓小平会见了老朋友——埃及总统穆巴拉克。

一见面,穆巴拉克便说:“非常高兴能够见到您,您是我的老朋友啦,我每次来必须要见到您。”

邓小平说:“我们个人之间是老朋友,前两三天香港报纸说我已经‘不在了’,我很高兴你见到的是一个活人。我耳朵不行,所以我还带了个耳朵来,这是我女儿。”

穆巴拉克一听,接着说:“我看到您身体健康,我也很高兴,祝您长寿。”

邓小平说:“谢谢,本来我已经退休了,不再见客人了,但是个别的老朋友不见也不好。”

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邓小平,有啥说啥,坦坦荡荡,什么也不回避,什么也不忌讳。

四 开门见山,一语中的

邓小平一生光明磊落。他的话语也充分体现着他的这一性格,没有拐弯抹角,常常是有什么说什么,并且开门见山,一语中的。

江南春来早,1983年春节前夕的古城苏州,已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坐落在城南十全街的南园宾馆的庭院中,垂柳正在吐丝,迎春含苞欲放,红梅绽开初蕾。满目融融春意,一派明媚春光。

2月6日下午,一辆乳白色丰田面包车缓缓驶进宾馆,平稳地停在新平房前。宾馆的工作人员迎上前去,打开车门。从车上下来的,是祖国社会主义又一个春天的催动者邓小平及其一行。

2月7日下午,江苏省委领导同志如约来到南园宾馆的会客室。见面,握手,问候,让坐。服务员端上了茶水,邓小平点燃了香烟。像这样面对面地向邓小平汇报工作,回答提问,还是第一次,一开始,不免有点拘谨。

“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没有过多的客套和寒暄。谈话一开始,邓小平就直奔主题,双眼充满期待的目光。

“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江苏的同志告诉邓小平。

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不仅能够,而且可以提前实现翻两番!邓小平听得十分仔细,频频点头,表示同意和赞许。听了汇报,他的心里踏实了。

“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视察江苏等地回到北京以后,1983年3月2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一开始就这样高兴地告诉他们。

1983年年初,邓小平到江、浙、沪视察,2月9日来到浙江。这次,他下榻杭州刘庄一号楼。

沿着林荫道,浙江省委书记铁瑛、省长李丰平,以及省委领导王芳、薛驹往刘庄一号楼走去。

进入一号楼,往右拐去,远远望见邓小平,还有卓琳、邓楠。在欢笑声中,邓小平拉着铁瑛的手,并招呼其他几位领导,走进会客厅。

一阵寒暄过后,邓小平说:

“这次,我在苏州住了几天,看到的情况很好,农村盖新房子很多,市场物资丰富。现在,苏州市工农业总产值人均已经到了或者接近800美元的水平。”

邓小平点燃了一支烟,吸了一口,对浙江省委的几位领导说:“你们考虑,到了800美元,社会会是个什么面貌呢?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呢?”邓小平像是自问自答:

“吃、穿没有问题,用也基本上没有问题;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教师的待遇也不低。”

说到这里,邓小平顿了顿,看了一下铁、李、王、薛四位,微笑着询问道:

“你们浙江的经济情况怎么样?收入在全国第几位?”

李丰平回答:“这两年浙江的发展势头很好。1982年农业获得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收成,比上年增长15%,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0%,人均达到了500美元,名列全国第七位。”

邓小平说:“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市除外,你们是第四位嘛!辽宁、黑龙江的重工业产值高,人民生活水平不如江浙。”“这两年山东也上得快,鲁西北这两年生活也好了。生活好了,人也不往外跑啦。”

邓小平接着说:“江苏从1977年到1982年的六年时间里,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

“你们呢?你们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邓小平用询问的口气说道。

“如果顺利的话,翻两番不成问题。”铁瑛望了一下李丰平,接过话茬,颇有信心地说。

邓小平见铁瑛他们信心十足,笑着说:“你们浙江能否多翻一点呢,像宁夏、甘肃那里翻两番就难了。”

李丰平回答说:“1980年浙江人均330美元,预计1990年可以达到人均660美元,到2000年达到1300多美元,通过努力,争取翻三番。”

邓小平高兴地笑了。

他递过烟,铁瑛摆摆手:“早戒了。”

吸了几口烟,邓小平一字一顿地说:

“你们工作做得不错,翻两番有希望。”

当铁瑛说还有些缺点时,邓小平慈祥地笑着说:

“工作中怎么会没有缺点呢,注意了就行嘛!”

铁瑛、李丰平、王芳、薛驹相视一笑。

“翻两番”是根据邓小平1979年以来的倡议,在1982年底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的。这次大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确定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4年1月的南疆,鲜花盛开,春意盎然。邓小平乘专列来到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试验场”——深圳经济特区。

24日早上,列车到达广州站。当广东省负责人梁灵光等到车上看望邓小平时,邓小平深情地对梁灵光说:“办特区是我倡议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够成功,我要来看一看。”开门见山地亮出了自己的来意。

1月26日结束铝材厂的视察后,邓小平一行登上微波山,从山顶俯瞰整个蛇口工业区,还向企业负责人了解资金和设备引进、产品销路、职工收入和人才培训等情况。10时30分,袁庚请邓小平等到“海上世界”做客。即将在春节期间开业的“海上世界”,是一艘法国建造、戴高乐曾乘坐过、后来由中国远洋总公司购进的退役客轮——明华轮改装的海上游乐中心。邓小平一行登上九层高的明华轮,大家都有点累了,陪同人员劝邓小平到“总统房”休息。然而,邓小平的精神特别好,在众人的陪同下,来到顶层甲板上。邓小平一会儿望望蛇口工业区,一会儿转身远眺碧波荡漾的深圳湾景色,一会儿又移眸伶仃洋海面上的艘艘豪华快艇,脸上不时浮现出舒心的微笑。

席间,邓小平特别高兴,连饮三杯茅台酒。应明华轮主人的请求,邓小平挥毫题写了“海上世界”四个苍劲挺拔的大字。

邓小平离开“海上世界”时,自发而来欢送的人群热烈鼓掌,并以深情的目光注视着邓小平一行的车子朝蛇口港驶去。车上,梁湘问邓小平:“您还有什么指示?”

邓小平坦直地说:“没有什么,就是绿化还不够。”

梁湘回答:“今后我们一定按您的指示,尽快把深圳绿化好。”

邓小平点了点头。

五 亲切随和,幽默风趣

幽默是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也是人的一种鲜明的个性特征。

邓小平才思敏捷,说话形象、生动、风趣,堪称世界幽默大师,留下了许多充满智慧哲理的幽默故事和名言。他的许多话早已在中华神州大地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如“杀出一条血路来”,“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如今已深入到中国人的思想和灵魂。

长征到毛儿盖的时候,邓小平调一军团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部队在哈达铺休整时,总政治部提出“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这个新奇的口号,宣传队员们初次听到时直发笑。大家想,大概是由于红军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太大,急待恢复的缘故吧。

不久,供给部门给每个人发了一块银元。官兵同等,待遇一样。宣传队员们手捧银元,舍不得花,尽管当地的东西非常便宜,五块钱可以买一头猪,一块钱可以买十几只鸡。

几个宣传队员一嘀咕,鬼点子想出来了。休息时,他们找到邓部长说:

“邓部长,我们会餐,你参加不?”

邓小平看着这样活泼可爱的小鬼,不假思索地说:“好哇,我算一份!吃什么啊?”

“每人凑二毛钱,买鸡吃!”

“行啊!”邓小平表示赞同,随手往衣袋里掏钱。小鬼们也装模作样地摸摸口袋。

“唉呀,我的钱不在身上!”

“请邓部长给我们先垫上吧!”

邓小平笑了笑,喊了声“警卫员!”递给他一块洋元,“去,买几只鸡来!”

会餐了。这一餐吃得真美啊!邓小平和小鬼们围坐在一起,吃着,说着,笑着。吃完了,小鬼们抹抹嘴走了。可是,再也没有人提还钱的事了。

几天后,邓小平见到宣传队的几个小鬼。用手指点着他们:“哈哈!小鬼,我算是上了你们的当喽!”

“哈哈哈……”邓小平幽默的话语使小鬼们乐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1957年4月8日,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上作了题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的报告,他将西安的城建问题比喻为“骨头”和“肉”的关系。他认为西安市的城市规划摆得满满的,实际上里边空的地方很多,注意了“骨头”,对“肉”重视不够,应该办的商店、理发店等服务性行业,没有注意办。他表示,我们国家那么大,搞点富丽堂皇的东西,以表示新气象,是应该的,但同时,应多搞些商店、戏院、电影院、学校等,“肉”的问题就解决了。

邓小平在这里的生动又有说服力的比喻,道出了经济工作中的辩证关系。“骨头”指工业、交通、高楼等大项建设项目,“肉”是指配合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多种设施建设,如科研、文教、卫生、商业服务网点、职工住宅和城市公用事业等。

邓小平接见过无数外国领导人和外国记者,他的外交才华令世人倾倒,他机智幽默的口才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1978年10月,邓小平出访日本,24日上午会见副首相兼外交事务大臣河野洋平。河野洋平于1977年秋访问中国时,邓小平曾会见过他,并风趣地谈起“洋平”:二字的意义。这次重逢,邓小平又记起一年前的往事,亲切地对河野洋平说:“你还记得我们在北京见面时说的话吗?为了中日友好,需要太平洋的稳定,所以,我牢牢记住了你的名字。”河野洋平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邓小平看到他满脸诧异,进一步解释说:“太平‘洋’和‘平’是我最大的希望。”河野洋平终于明白了邓小平的意思,邓小平是巧用他的名字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而此行邓小平访日,是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正是为了太平洋的和平。巧借河野洋平的名字,既表达了邓小平的愿望,又强化了他访日的主题,令河野洋平钦佩不已。事后他就此事对记者说:“还是高级领导人善于掌握人心。”

邓小平此行,还在东京日比谷的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了一次“西欧式”的记者招待会。25日下午,邓小平面对400多名记者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当日本记者提及钓鱼岛的归属权时,邓小平神态自若地说:“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我们双方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这次谈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时候,双方也约定不涉及这一问题。”“倒是有些人想在这个问题上挑些刺,来阻碍中日关系的发展。我们认为两国政府把这个问题避开是比较明智的。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等十年也没关系。我们这一代缺少智慧,谈这个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下一代总比我们聪明,一定会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办法。”

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是中日双方都十分敏感的问题,当日本记者提出这一微妙问题时,会场霎时紧张起来,但邓小平如此巧妙而充满中国式的智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会场的气氛又轻松起来。记者们怎么也没想到邓小平竟把许多国家大动干戈的领土归属问题如此轻而易举地给答复了。日本报纸评论说,邓小平“既诙谐,又善于雄辩,有时还岔开话题,很有谈话技巧——这位‘矮个子巨人’真是名不虚传”。

“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土肥水美,物产丰富,可是燃料匮乏,困扰民生。1973年以后,成都平原农村的沼气建设逐渐发展起来,这引起了邓小平的极大关注。1980年7月10日,邓小平来到成都,视察这里农村的沼气建设。

在四川省委书记杨超等陪同下,邓小平来到社员吴绍清家。只见宽敞明亮的厨房里,柴、煤灶改成了沼气灶,大铁锅换成了铝锅,厨房里没有堆放柴火、煤炭,也没有了烟尘油垢,显得干净整洁。沼气灶燃烧时,蓝蓝的火焰,无臭无味。邓小平高兴地说:“火也变了,锅也变了,干净了,卫生了,沼气把过去的土锅土灶都改掉了。”

邓小平问吴绍清:“烧一锅开水要多少时间?”

吴答:“可能半个钟头吧。”

邓小平又问:“能不能炒菜?”

“能。”

邓小平突然很风趣地问:“能炒腰花么?”意在火力大不大。

“……少量的也能炒。”吴答。

邓小平笑了,大家都笑了。

参观完毕,在回宾馆的途中,邓小平兴致未减,在车上继续与杨超谈论沼气开发建设问题。邓小平对杨超说:“你们要把沼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各种经济收益的账算清楚,能养活多少人?给中央好好写个报告。”

杨超提出,希望国家投点资,解决沼气建设的资金问题。邓小平又风趣地说:“杨超同志,算你把这笔生意做成了。”

幽默不仅需要一种快速的反应能力,而且需要一种对事物敏感、想象丰富的幽默气质。而反应的敏捷和幽默的气质,来自广闻博见的知识联想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与观察。学习邓小平的幽默感,首先要学习他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博阅广见的求知精神,这样才能使自己在领导语言中幽默风趣,生动形象。

六 生动活泼,不落俗套

作为一位杰出的领导者,邓小平说话很有艺术,他的话语生动活泼,不落俗套,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939年4月,由西安通往延安的路上,一辆大卡车在奔驰着。车厢内,坐着30多个八路军的同志,不时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原来,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正在给大家讲八路军英勇抗日的故事,还兴致勃勃地说起对联来,他问其中一位同志说:“合作社的那副对联,你还记得吗?”

那位同志说:“我能背得出来呢!”接着便随口背出那副对联:“以抗战而设立合作,为生产而巩固后方。”

这对联,贴在陕西富县城外一个合作社的墙上。卡车经过那里时大家下车在合作社吃早饭,对这副对联印象很深。

邓小平称赞这副对联写得不错。他接着说:“同志们,我再念一副对联给你们听,好不好?”

车厢里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小青年急切地催促着:“政委,快念吧,快念吧!”

邓小平笑着念道:“列为无产者,宁不革命乎!”

他问那位小青年说:“这副对联有什么特点呀?”

那小青年眨巴着眼睛,想了想。猛然间,像发现了什么秘密似的,大声说道:“上下两句的第一个字合起来读,不就是列宁的名字吗?”

“对,这叫嵌字联!”邓小平拍拍那小青年的肩膀,高兴地说:“小鬼,真不简单。做了无产者,就要革命到底啊!”

大别山的10月,寒气袭人。广大指战员还穿着8月南进时的单衣。

在打仗的同时,各部队抽人发动群众,筹集资金,征购布匹棉花。时间紧,任务重,因而发生了向群众强征强购现象。有的集镇被抢购一空,以致关门闭市。

邓小平及时抓住了这个问题,进行了严肃指评:“这种不讲政策、违犯纪律的做法,严重地损害了我党我军的声誉,破坏了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自己封锁自己,自己孤立自己。”他明确要求:立即纠正,妥善处理善后工作。

当时,一纵队二旅政委戴润生在刚解放的长江北岸要镇武穴。该地是江北比较发达的集镇,纵队和野战军司令部都希望他能多筹集资金和征购棉花布匹。但是,戴润生过于谨慎,筹储的结果纵队首长不满意,就批评他右倾。

邓小平知道后,风趣地主:“对取自群众的事,右一点比‘左’好。只要母鸡在,就能取到蛋,不要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就好了。”

大军指挥部住的村庄外面的一条小路上,刘邓等首长有说有笑地散步。

邓小平点燃一支烟:“太行山,大别山!我们从太行山头,跃到大别山头上来,这可不简单哪!我们向南挺进一千里,上了大别山,开始了战略进攻,打乱了蒋介石内战的部署,这下该敌人手忙脚乱了。

刘伯承说:“东望江浙,西连巴越,南副湖广,背靠豫皖。凭高踞险,瞰制中原!多么重要的战略要地!这里是敌人心腹地带,我们正象插到这儿的一把利剑!”

邓小平说:“我们这回使他们鱼鲠在喉,芒刺在背,‘委员长’能不着急吗?”

这时,一架有“青天白日”标记的银灰色敌机,从南方飞来。飞机沿着山岭和山沟转悠着,突然在飞机尾部拉起烟来,过了一会儿,半空中飘起红红绿绿的纸片。警卫员连忙跑去拾起几张,递到司令员和政委的手上。这些纸片中,有蒋介石的《告大别山民众书》,有《致刘、邓部官兵公开信》。

“这是什么?”刘伯承眼力不济,他没有换镜,所以看不清楚上面印的字,他问邓小平:“还有我们两个的照片?”

“是”。邓小平只朝传单上瞥了一眼,风趣地说:“用不着我们花钱,白洗这么多照片!”

这张传单上印着蒋介石的手令,上面是一行醒目的大字,最高赏格:谁若能活捉到刘、邓,悬赏五百万元。

刘伯承笑着说:“想不到我们还很值钱嘛!抓住我们他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这正是蒋先生的悲剧,他悬了多少次赏,能把共产党人怎么样!”邓小平只是向红绿传单瞟了一眼,便顺手递给了别人。

1979年1月底,邓小平访问美国,这期间他生动而不落俗套的语言艺术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邓小平到达华盛顿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美国总统顾问布热津斯基的郊外住宅参加一次别有风味的家宴。这次家宴是预订好了的。当时,布热津斯基奉卡特总统之命来北京商谈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并相约邓小平去美国时一定到他家做客,尝尝美国家庭的饭菜。邓小平是践约而来。

布热津斯基和夫人亲自烹制了烤牛肉、蟹肉、沙拉等一桌具有浓郁美国风味的菜肴,还别具匠心地把三个孩子充当宴会服务员。席间,布热津斯基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自己的文明优于所有其他国家。”

邓小平反应很快,不置可否却又颇为得意地答道:“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亚洲,中国的饭菜最好;在欧洲,法国的饭菜最好。”

这一回答获得布热津斯基夫妇的连声赞同。

第二天晚上,卡特总统和夫人举行盛大国宴,欢迎邓小平和夫人。与卡特夫妇和邓小平夫妇同桌的有美国众议院议长托马斯·奥尼尔、参议院民主党领袖罗伯特·伯德,女演员雪莉·麦克莱恩和哈佛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

宴会上,邓小平谈笑风生。当雪莉·麦克莱恩对他个人的经历表示兴趣时,邓小平风趣地告诉她,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置奥林匹克奖的话,他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

经过邓小平与卡特总统、蒙代尔副总统、万斯国务卿、布热津斯基等多次会谈,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多项协议。1月31日,在白宫东厅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邓小平和卡特出席并亲自签署了《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

签字仪式之后,一位美国记者问邓小平:“你们当初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时,你在国内有没有遇到政治上的反对势力?”

在座的人们都紧张起来,连卡特总统也不安地瞧着邓小平。邓小平则平静地微笑着回答:“有!”

这个“有”字一下提起在场人们的兴趣,纷纷侧耳倾听。只见邓小平稍停了停,掷地有声地说:“在中国的一个省——台湾——遇到了激烈的反对。”

人们都知道,在中美建交过程中,台湾方面当然是反对的,邓小平的回答既绕开了不便回答的问题,又给了记者一个正面回答,而且又进一步重申了台湾为中国的一个省份的立场,真是太机智太巧妙不过了。邓小平语惊四座,在场者纷纷为他的机智风趣的回答鼓掌。

邓小平的这次美国之行,轰动美国和世界,他机智灵活,谈笑风生的魅力令美国官员深深地佩服。卡特总统在日记中写道:“他身材矮小,性格坚强,有才智,坦率、勇敢、气宇不凡,自信、友好。同他谈判是一种乐趣。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秘密: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成功课

这本书所要阐明的一个道理就是:纸上谈兵的人从来都不会成为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同样可以变得非常富有;一个不能成为总统或者国会议员的人同样能够获得成功。与那些只知道悲叹命运不公的人相比,善于把握机会的人要伟大得多;与具有高尚品格和良好道德素养。
已完结,累计16万字 | 最近更新:第24堂课 成功的基石

序 言:成功就在不远处

书名:
秘密: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成功课
作者:
奥里森·马登
本章字数:
1349

奥里森.马登

我在很久以前就决定,要在有生之年竭力写出一本激励人努力成功的书,鼓励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增强他们的雄心和抱负;鼓励那些希望有所成就而又苦于缺乏机会的年轻人,激发他们将自己的抱负付诸实施的斗志。

无论在美国还是英国,都有很多写给青年人的书,这些书无不宣称能够教给他们“成功的秘诀”,但是我发现很少有哪本书能够真正满足年轻人的渴求,因为年轻人渴望了解成功人士的足迹,希望了解成功人士在获得成功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获得前车之鉴,为他们在社会上打拼积累更多的经验。我认为,对于青年人来说,最理想的书应该包括各种各样具体、真实的例子,能够告诉他们从日常生活细节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从做事的态度到心理的调整诸多方面的知识。这样一来青年人便可以将它们作为完善、激励自我的基础。它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催人奋进的,并且能够为青年人提供良好的建议,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空洞的说教;它应该既远离物欲,又避免使用低俗的语言;它应该包含大量激动人心的例子,讲述成功人士是如何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为了能够完成这本书,我将十年来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了出来,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摧毁了我所有的书稿和笔记。一想到在写作过程中克服的种种困难,我就决心重新书写这本书。于是,经过数年的积累,这本书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我写作的目的就是,激发那些处于困惑中的青年人,希望他们能够像哥伦布一样去发现自己真正潜能的新大陆;告诫青年人不要沉迷于过去,也不要局限于对未来一味的幻想中,而要充分利用时间,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我鼓励青年人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都将其看作人生的转折点,因为究竟哪个机会能够推动个人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无法预知的;向青年人阐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不应该等待机会的降临,而是应该努力去争取机会;告知那些自认为生不逢时的青年人如何摆脱困境;帮助他们找到在生活中最适当的坐标;告诉那些总是犹豫不决的青年人:在一个鞋匠和农民都能够成为国会议员的国家里,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限制一个有知识、意志坚定的青年人对成功的追求。在本书中,对任何人物的评价不是看他们拥有多少金钱,而是看他们奋斗的过程;不是看他们在社会中的位置,而是看他们的个人能力;不是看他们个人的财富,而是看他们的人格力量。

这本书所要阐明的一个道理就是:纸上谈兵的人从来都不会成为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同样可以变得非常富有;一个不能成为总统或者国会议员的人同样能够获得成功。与那些只知道悲叹命运不公的人相比,善于把握机会的人要伟大得多;与具有高尚品格和良好道德素养的人相比,那些固守着粗俗的财产和行为野蛮的人真可谓卑劣至极。有很多东西比财富珍贵得多,比名声荣耀得多。能够懂得如何走向成功的人生,就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如果这本书能够将某些人的狭窄的生活之门开得更宽一些,能够唤醒他们尚未知晓的潜力的话,我会觉得那是对我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此书并不声称有多少原创性。这本书是我在繁忙的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仅仅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讲述一些走向成功的故事。这些故事却蕴藏着“世界中所有智慧的精髓”。“虽然这是古老的思想,也是一种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是最有意义的思想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