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怎样在交谈中征服男人02

书名:
好女人会说话
作者:
李琴
本章字数:
13032
更新时间:
2024-04-26 09:39:11

3. 回归的声音穿透男人的柔情

把声音看做女人身体的一部分不算准确。不过,人的沟通很多时候是通过声音,很大程度上,声音也决定了男人对女人审美的判断。

对男人来讲,男人对女人的声音是熟悉的,男人每天会听到不少女人的声音,因此,女人的声音并不会给男人更多的触动,但有些特别的声音是打动男人、让男人不能忘却的。

声音是女人魅力和气质的一张名片。女人假如只注重化妆打扮,而不懂得修饰自己的声音,那只能使她虚有其表。

“吴侬软语”的真正代表是苏州话,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它拥有很轻软的语调,很清脆的音调,很欢快的声调,给人一种温软的感觉。这份柔软从女孩子嘴里倾吐出来更是动听。据说,“吴侬软语”源于西施。传说吴王夫差霸道暴佞,但自从有了西施,他脸上开始出现笑容,令人发寒的嘴里终于有了通情达理的和气语言。是什么令这个暴君改变了脾气呢?臣民们发现原来西施说话语气特别柔软好听,如黄莺啼春,令人心动。于是,一些好奇的臣民们开始学起西施的语气。他们效仿西施的语气和人交谈后,果然讨人喜欢,使人有亲近感,用这种语气说话,不但能化解矛盾排除忧愁,甚至能化仇敌为朋友。于是,吴国人一个个效仿起来,蔚然成风,遂成吴语。

在这里,所说的女人声音并非一定是“吴侬软语”,而是说,好听的女声很容易俘获男人的心,它能征服和麻醉男人。温柔婉转的声音虽然表面很柔,但其实质却像火一样烫人。男人经常自吹是钢筋铁骨,但在如火的温柔婉转的声前,却总是被融化。

声音是体现女人味的最佳途径,男人喜欢女人就是喜欢女人味。女人的声音是能够穿过男人灵魂的旋律,男人总会在自己最隐秘的思绪中细细地咀嚼女人的声音。

“闻其声,识其人”,有些女人经常受到男人的反感和抵制,细究其因,发现这些女人的声音过分骄横和虚伪。声音是女人的武器,女人应特别注意不要让声音伤人。男人本身迷恋女人的声音,但如果女人的声音不谦和、不真诚,男人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男人就会有如鲠在喉的感觉。男人对声音的记忆非常特别,一旦他反感某种声音,甚至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女人的声音也可以摧毁一个好男人,多少婚姻的失败、家庭的破裂,都是因为女人没完没了,唠里唠叨,直听得男人心里发慌,精神高度紧张,一提到回家就心里发麻,哪还有心思和情调去享受生活,更谈不上为社会做贡献了。许多男人离婚都是迫于无奈,因为实在忍受不了女人的声音。

现代社会赋予了男人足够的荣誉感,但获得荣誉需要男人付出足够的代价和汗水。快节奏的生活让上班族男人一天到晚紧绷着每一根弦,劳累了一天的男人回到家总希望看到女人温柔的笑脸,听到女人动听的声音。好女人这时候就会柔情似水,用如水的柔声化解男人的疲劳和压力,而不是让男人烦、让男人反感地唠叨。

总之,聪明女人会在悦耳的声音中注入精彩的人性,让声音形成迷人的风景。女人要想征服男人,对男人威胁、撒泼和自杀都是下策。其实征服男人很简单,只需柔声就行。

女人温柔的声音,可以呈现她高雅脱俗的内在精神气质和修养,可以使女人的魅力得以完全放射,它是一种能量,一种致命的吸引力,就像磁场感应,达到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就产生好感的效果。男人只受降于柔情,用它对付男人,就犹如磁铁对付钉子。女人的柔情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的,男人只要被这种柔情粘住,他就会将一切交给女人。

总体来讲,女性的声音回归一下比较好,自然和柔美的声音,是穿透男人的一件看不见的利器。

四、说话时的整体感觉是征服他的关键

一个女人说话时候的表情、动作、神态是男人关注的焦点。

1. 微笑,最美的表情

淑女动人的谈吐首先在于永恒的微笑。名画《蒙娜丽莎》的美就在于她的微笑,女人的美也在于她的微笑,回眸一笑百媚生。

难以想象板着的脸、怒气十足的脸、凶悍的脸会是美的脸。女人最美的是微笑、微笑、再微笑,男人向来都十分迷恋女人的微笑。从孩子出生,母亲给予孩子最多的就是微笑,也因此,所有人都喜欢女人的微笑。

范小姐是一位娇小玲珑的温柔淑女,丈夫高大魁梧,性情暴烈,但在家庭生活中俩人却很少发生激烈的争执,究其原因,范小姐说:“他气头上时我从不火上加油,不论他多么生气,我都对他微笑。一般来说,他很快就能平静下来。虽然他经常大发脾气,有时气得手都发抖,但我只是低声劝阻,简洁而有力地告诉他做一件事的目的,而发火于事无补,且能带来不利后果。因此,有时他嘴上不服输,但终归是听从了我的劝告。面对他的暴烈,我只有微笑。用微笑一方面暗示他事情没那么严重,以减轻他心里的压力,另一方面暗示他这是不可取的办法。我发现以柔克刚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办法,尤其是面对一个强大的男人时。当然,当微笑不起作用时,我会用简洁而有力的话语警告他,但我绝不和他吵,偶尔一次地放下脸来,他会很震惊,自然会三思而后行。我百分之九十九柔,但有一分刚,我不柔得一塌糊涂。”

微笑是彼此心灵沟通的钥匙,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用微笑能打开人们心灵的窗户。微笑,使人脸上透着安详、慈善,它是一剂镇定剂,使暴怒的人瞬间平静下来,使惊慌失措、紧张不安的人立刻松弛下来。成熟女人的微笑让人感到慈祥的母爱。

所以说微笑是淑女又一件制胜的武器。

2. 肢体语言,女人的魅力电波

肢体语言比较轻松自然的女人,也比较容易受到男人的青睐,因为肢体语言是有感染力的,也就是说你若不太会讲话,或是显得紧张、感到拘束,也会把这样的感觉传达给对方,所以当你的肢体语言自然时,就会吸引他人跟你相处。

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一个女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她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而剩下55%的信息却要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

也就是说,任何与社会交往有关的事物都可能出现两种现象:第一,55%的交流是非语言性的;第二,非语言性交流所表达的影响力要比语言表达强5倍左右。

(1)头部姿态,因为丰富所以耐看

一个女人,相貌不一定出众,走在人群里却绝对吸引目光,那是为什么?

走到哪里都习惯头部高高上扬的女人,通常自视甚高、特立独行、傲慢而唯我。或许是因为她们的先天条件一般都不错;或许是因为她们善于利用肢体语言的妙处,首先从头制胜于人。

喜欢头部侧偏的女人通常充满好奇心,热情活力极富感染力,但有时偏于固执。

(2)手部语言,女人内心的代言人

手心干爽的女人性格开朗;手心潮湿的女人性情较内向。

此外,握手时手心朝上的女人多柔顺且易于相处;手心朝下的女人多争强好胜具有领导欲;而只伸出手指的女人多精于世故,工于心计。

(3)手臂交叉,社交礼仪的隐语

用双手握住双臂的姿势表明了紧张和不知所措;单臂交叉的姿势是女人在缺乏自信或身处陌生环境下使用的体态语言,意味着她需要帮助。

掩饰的双臂交叉是常在公众场合露面的女人的常用姿势,这种女人多虚伪而且老练。

(4)臀部表情,女人的情感标识

走路时左右臀上下摆动的女人往往热情而不拘小节,喜好幻想。

走路时左右臀几乎不摆动的女人现实而功利心强,她们像喜欢巧克力那样喜欢谈恋爱,目的似乎只为了自己。

臀部静止时自然上翘的女人多数热情开朗,喜爱交际又敢爱敢恨;臀部安静时下垂的女人多数性情温顺,对情感专一且执著。

(5)双腿姿势,女人要告诉你什么

落座时双腿同时弯曲,这是富于罗曼蒂克幻想的女人。她们一般自身条件很优越,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

把右腿翘在左腿上面的女性,是比较有涵养而保守的,因为内向又较理智,习惯压抑控制个人感情。把左腿翘在右腿上的女性正好相反,天性喜爱冒险,恋爱时积极大胆,是标准现代女性。

采取脚尖交叉的方式安放双腿的女性多有自恋或同性恋倾向,或是恋爱受挫厌恶男人的女人。

3. 语气词的运用

中国的语言伟大就伟大在它语气词的使用上,对于所有感情,中国的语气词都能很好地表达出来。而语气词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在爱人、情人、朋友之间,简单地罗列一下,常用的语气词有“嗯”、“啊”、“哦”、“呵”、“嘿”、“嘛”、“吧”……每个语气词在使用中都可能表达一种不同感情,而这样的感情是伴随内心世界的活动体现的。在外国词汇中,很少能有这么多的语气词来表达感情,只是在发音过程中,语调产生变化带来的感情表述。

比如,爱人之间,“你还好吧”和“你还好嘛”以及“你还好吗”所后缀的三个感情语气词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感情区别。简单地说一下,在问“你还好吧”时,我们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感叹号。在用问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猜测,问话的这个人和恋人是分开的;在用感叹号的过程中,掺杂的是恋人分离的无奈。无论是用问号还是感叹号都表示恋人是分手的,这可以通过我们日常朋友以及亲人之间的交流揣摩出来。而在用“嘛”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感情的成分加重了。“你还好嘛”是很亲昵的问好,如果是情人这样的问候会经常出现,而用“吗”的后缀最多的是彼此是朋友而不是熟悉的朋友,或者是因为男女之间的距离,只能用简单的“吗”来表达。我们再来看一句话“老公你吃饭吧”与“老公你吃饭嘛”以及“老公你吃饭吗”,比较一下,“老公你吃饭吧”是妻子含有命令语气的说法,“老公你吃饭嘛”是妻子带着撒娇的口气在劝老公吃饭,最后一种语气是含有疑问的口气。我们通过三种口气看妻子与老公之间的微妙关系:“吧”字代表妻子是个责任心和爱心很强的女人,“嘛”字说明是一个娇气爱嗲的老婆,而“吗”字似乎就有嫌疑表示妻子根本就没有关注老公是否吃饭的问题了。

在感情交流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彼此的理解和爱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美好的感情或者美妙的婚姻是在夫妻之间语气上体现的。和谐、幸福的一对夫妻,最多的词语是“好吧”、“可以吗”、“是吧”、“可以嘛”等。因为这些词语都是中性的词语,在彼此熟悉的环境下,多用这些词语能够提高夫妻之间的感情。

而在朋友之间,特别是异性朋友之间,感情既要不偏不倚,又要有度,所以在词语使用上更是要苛刻点。

五、与男人怎样交谈

男女双方的沟通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万不可视对方留在我们身边为理所当然,或更以为从此以后两个人就幸福快乐地过一辈子。

1. 女人撒娇,要娇得妩媚

没有一个男人不会在深谙撒娇的女子面前败下阵来。她娇声说:“我喜欢这个,还想要那个,人家就是想和你在一起嘛,好啦好啦,人家以后不再使小性子就是啦……”天啊,在如此娇声软语面前,还有哪个男人不肯乖乖就范?

撒娇,是女人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撒娇是女人的本钱,笑声中略带娇嗔,明朗的眼睛中略有怒视,以及难以让人抗拒的语言等。撒娇是用以柔克刚的技艺把自己的优势掩盖,以弱势来麻痹男人,让男人把你当成他生命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好好爱惜、心甘情愿地好好待你……

它虽然无棱无角,但再坚强勇敢的男人在女人的娇声嗲气中都会手足无措,骨头酥软,把所有的英雄气概丢得一干二净。女人只要把娇气软绵绵地撒在男人身上,哪怕要男人上刀山下火海,男人也会眼不眨心不跳地心甘情愿为其献身。

撒娇的女人最能赢得男人宠爱。

深谙撒娇之道的女人,妙就妙在撒了娇还不露痕迹,完全是自然流露。一颦一笑一嗔一怒,尽在本色之中,没有半点勉强和做作,不觉中平添了女人的妩媚和可爱。那些号称从来不会撒娇的女人,实在不值得骄傲。直通通、硬邦邦与男人无异,又如何体现女人的优势?又怎能激发男同胞们怜香惜玉的热情?一个不会撒娇的女人,好像一碗鲜美的汤忘记了放盐,岂不是辜负了上天创造女人的美意。

撒娇的女人懂得男人的软肋在于做大男人的虚荣,所以她不动声色地收敛起自身的锋芒,藏好坚硬的外壳,把最柔软的部分展示给男人,幸福地享受着男人的关爱和呵护。

撒娇的女人在公众场合对男人表现得温柔贤惠、百依百顺,不仅给足了男人面子,也引来众多羡慕和嫉妒。这样一来,男人很自豪,自然也很感激她,回到家后会把她的规格提高到白雪公主一样的地位来对待。

撒娇的女人很会体贴男人,当男人劳累了一天回到家中,妻子一见就温馨地撒娇道:“亲亲老公,你回来啦,你好辛苦哦,想死我了,来,抱抱……”接着端茶倒水,然后把一双小巧的手搭在男人肩膀上,再来一个香的吻……妻子这样撒娇,恐怕没一个男人愿意拒绝,相反,男人再累也觉得甜。

撒娇的女人最懂得欣赏和夸奖男人的能力,也可以造就出一个自信而成功的男人,男人也会为她更加卖力。因为每一个做大事的男人,身边都需要一个温柔的女人,这个女人不会给他戴绿帽子,也不会给他出难题,并时常在男人失败时给予鼓励,并用娇气来促使男人奋发图强。

但撒娇并不证明女人的无知、无能,也不说明女人依赖、软弱。撒娇是女人最温柔的手,拨弄着生活浪漫温馨的琴弦。在男人疲惫时,可以按摩那劳累的神经;在男人消沉时,可以轻扣那醒神的麻骨;在男人奋斗时,可以洗涤那奔波的汗水;在男人过度深沉时,可以恰到好处地拭弄出串串涟漪,咯吱出男人的笑意,使他们舒心,让他们惬意。

会撒娇的女人,能撒娇的女人,是幸福的女人。不过,撒娇也要讲个分寸,撒娇也要撒得自然。撒娇还要以温柔为中心,而且,最重要的是,撒娇也要撒出自己的风格!如果太过就成了撒泼、撒野,如果把蛮横、霸道全视为撒娇,那就难免碰钉子。哪怕你是百年不遇的绝代佳人,也别以为到哪儿都如众星捧月,呼风唤雨得心应手。总之,如果你懂得撒娇是一种情调的话,那么,你一定可以招引男人与你相伴相合。

撒娇是女人的一种魅力,撒娇是一种享受,是另一种对生活的理解。虽然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愿流血不流泪,但男人可以为女人“撒娇”而折腰。女人在男人面前一番“娇”可激起爱之涟漪,惊起浪花,因为实质上是女人凝聚着千恩百爱的情意释放,男人会因认识到被爱的自我代价而获得高度心理满足,从而使两人之亲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 吵架也要讲究收放自如的艺术

情侣之间吵架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双方要懂一些吵架的艺术,使爱情的纽带越系越紧,能经受住任何的冲击。

言语的伤害有如心理或情感上的虐待,是爱情银行存款流失的主要原因。

争吵作为生活矛盾的反映形式和夫妻相处、沟通的特殊方式,是很正常的,不争吵反而有些反常。在生活中适度、理智的争吵,对于明辨是非、发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促进情侣之间和谐是有利的。相反,无原则、无休止地过度争吵则是有害的。争吵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争吵,不会争吵,不善于争吵。任何害怕、逃避争吵的行为都无济于事,只有因势利导,学习、驾驭争吵才有出路。

其实,大多数情侣之间的争吵多是日常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如话语的不投机、脸色的不温和、家务事应该谁来做等。情侣之间双方只要有一方多注意一点、包容一点或勤快一点,争吵就完全可以避免,情侣之间的关系就能和谐,家庭生活就能安宁。

遗憾的是,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点。许多女人喜欢争强好胜,脾气霸道,在家庭中事事都想压在丈夫的头上,稍不如意就制造“家庭战争”。而一些男人又缺乏宽容之心,不知道在一些家庭琐事上让着妻子一点,遇事爱斤斤计较,因而和妻子发生矛盾和纠纷便在所难免。

常言道:牙齿和舌头都有打架的时候。情侣之间关系再好、感情再浓,长期在一个屋檐下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发生。争吵中最忌讳:一是情侣之间双方都认为真理在自己这边,都不主动去检查和寻找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毛病,而是一味地责怪对方的不是,谁都不服气,架便越吵越凶;二是争吵起来喜欢扯前扯后,人为把矛盾扩大,弄得“战事”越吵越升级;三是不能进行换位思考,争吵发生后,任何一方都只想着对方的错误带给自己的伤害,而不能想到自己的行为同样也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因而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气愤,争吵便无法平息。

那么情侣之间如何理智地对待争吵呢?

一是态度要平和,情绪要克制,不能因态度恶劣或气势汹汹而激怒对方,使争吵升级;

二是语言要文明,出语要慎重,有伤感情的话坚决不说,有损对方或家人形象的话少讲或不讲;

三是争吵要有节制,就事论事,说清为止,不要“算旧账”、“揭老疤”,而且要吵完就好,不翻脸、不记仇;

四是争吵要有目标,每一次争吵都要解决特定的问题,一切都应围绕着这一目标进行。

争吵过后,胜利一方要主动向另一方示好,不能得理不饶人,继续纠缠不休。另一方也要认真反省自己,知错改错,将功补过。无论输赢,双方或者单方可购买一些既实用又浪漫的礼品送给对方,以示奖励或安慰。有些不必要的日常争吵,情侣之间一方可采取各种方式提前化解。如一方有争吵苗头时,另一方端上可口的饭菜说:请吃饱有劲儿再吵。这样会使对方火气先减一半,不等吃完、喝完,双方将要发生的争吵就烟消云散了。

争吵是爱情磨合过程的必经程序,使彼此懂得并发现对方的好处,它像一铁锤,锻打着爱情的基石,使它痛过后更结实稳固。但是争吵要讲究艺术,善于争吵,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将争吵变成化解家庭矛盾的“速溶剂”和增进情侣之间和谐的“催化剂”。

3. 懂得听男人诉说

你给予对方的不仅是耳朵,还有心和感情,没有什么比耐心地倾听更能沟通彼此的心灵。

男人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工作充满了竞争与快节奏。他们为了事业的成功,要承受着巨大的职场压力。男人们被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欲望膨胀又面临障碍重重,在这种焦灼中,男人变得害怕事业无果,害怕财富无缘,害怕妻儿失望,害怕旁人轻看……这些种种的烦恼,男人们也需要找人诉说,以便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妻子所能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她的先生把他在办公室里无法发泄的苦恼都说给她听。”能够尽到这个职责的妻子,被描述为“安定剂”、“共鸣板”、“哭墙”和“加油站”。

男人渴望那种能够轻轻松松地谈心,不必顾虑批评的知心伴侣。他们希望跟女人诉说自己的理想抱负,自己的生活感受,自己的种种经历,有时希望从女人那里得到鼓励,有时希望得到赞扬,有时希望得到抚慰。当一个女人静静地听男人诉说的时候,男人就会对她有一种心灵的依赖。女人作为男人的心灵依托,应该学会静静地听男人倾诉,即使你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多问,只要能够静静地听男人诉说,就像大海容纳泥沙,就像河渠疏通洪水,听他把愤怒说出来,男人就会因此而得到满足。聪明的女人,在男人诉说时即使他会发脾气,或者无理取闹,你也要做他最好的倾听者。

能够让男人畅所欲言的女人,男人会把她当朋友,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我的一位朋友,说他喜欢上现在的太太,就是因为最初和她见面时,她能认真地倾听他及他的同伴说话。

不过,男人要的是主动、机敏地听讲,他们通常不想听劝告。在他对你坦言相告时,或怒或怨或沮丧,皆有可能。不要以为,他失去了主张而自作聪明地给他指点江山。事实上,他只是需要一个情感的倾诉对象,对未来的计划他早已胸有成竹,迷惘不是他的个性。你要做的只是一个安静的听众,适时的一点鼓励可以使这样的交流锦上添花。如果辅以一些肢体语言则更能增添一些美妙:一个温情脉脉的眼神,一次心领神会的深情相拥,会让他终生难忘。

女人在倾听男人诉说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千万不要干预男人的事业。很多时候,男人们心底会有些恐惧,怕未来的行动再次遭遇打击。这个时候,女人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是“加油”。

男人度过了低潮期后,女人就要退居幕后,甘于做背后的女人。女人千万不要在日后发生争执的时候,揭开男人的这块“伤疤”,作为攻击男人的“利器”,那样,男人会感觉受了奇耻大辱,你们的感情也将万劫不复。

恰如其分地倾听,是让男人快乐的灵丹妙药。作为妻子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并非洗衣做饭生孩子,而是能让丈夫把他在办公室里无法发泄的苦恼都说给她听。能够尽到这个职责的妻子,通常能得到丈夫的衷心宠爱。因为男人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训导主任”,而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

4. 诠释聪明女人的爱情禁语

如果你真心地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你就不要踏入语言的禁区。

也许指责的话刚脱口而出,你就后悔了;也许你的本意是好的,可说出来却全变了味;或者不经意间和爱人说话总是生硬的……这都将导致一场争执,错误信息的传递说不定就会引发情侣大战。为了避免此种情况,你必须了解一些好伴侣禁用的语句。

(1)不要说:“我知道你就会那样说。”

而要说:“你以前就曾经这样说过,所以它一定还在困扰着你。”

有很多话本身并非责难,除非你用的是含沙射影的语气。当你面带挖苦地说“我知道你就会那样说”时,无异于是在用另一种方式骂你的爱人是个“笨蛋、蠢人”。

较为明智的表达是:“你以前就曾经这样说过,所以它一定还在困扰着你。”这样说,既真诚地考虑到了他的感受,又表明你希望能为解决问题做些什么。

(2)不要说:“你令我简直快疯了。”

而要说:“你那样做,我真的很难受。”

你得明确表达是什么在影响着你的情绪,那种笼统地否定一切只会令婚姻关系愈加紧张,特别是“解释清楚你生气的理由”极为重要。你需要强调他的行为带给你的感受,但不要列出一大堆的抱怨和委屈清单。记住:一次只指出一个问题,诸如,“当我想跟你说话而你只顾自己看电视时,真的叫我很难受”,而且越早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越好。

(3)不要说:“这事你一直就没做对过。”

而要说:“你是做了很多努力,但用这种方式是不是太费劲了。”

责备你的另一半的行为不当,你往往会指出做这件事正确和错误的方法。虽然看上去你的方法可能最好,可事实上它常常是带有你主观偏好的。不要吝啬对他的感激和肯定之词,这会令他乐于继续坚持下去。幸福的情侣往往建立在彼此欣赏的基础上,他们会常常互相赞美,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细枝末节的地方,他们也不会忘记说声谢谢。

(4)不要说:“为什么你总是不听我说?”

而要说:“这对我真的很重要。”

说你的伴侣总是不听你的不仅满是责备而且还夸大了怨气。毕竟,即使是最为虚心的人对你所说的话也会在意几次。而如果你以“这对我真的很重要”这句话作为开场,则会为你打开一扇进行建设性对话的大门。作为伴侣,如果你想你的爱人不仅听你说,而且更多地和你交流,就要始终做到心平气和。

(5)不要说:“说得对,我正是要离开你!”

而要说:“那给我一种想要离开你的感觉。”

威胁听上去好像很引人注意,但它们往往很危险,而且不给进一步的交谈留一点余地。就算你确实怒气冲天一走了之,你们的关系也不会就此结束,尤其还要牵涉孩子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情侣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破裂,说出真实的感受有助于接触到问题的根本。不过,对于大多数婚姻而言,动不动就用离开来进行威胁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现实。

(6)不要说:“没什么不对。有什么让你觉得不对的?”

而要说:“是的,有些事确实有问题。”

回避问题只会让事情更糟。你首先要承认有不对劲的地方,即使你并不准备立即谈论此事。这样做有助于消除紧张气氛并使你们两人处于寻求解决之道的同一条路径上。然后,计划好(第二天晚上或是这个周末)大家坐下来慎重地谈论双方的问题。

(7)不要说:“你总是偏袒孩子。”

而要说:“父母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的意见需要更为统一。”

“总是”这个词是一个红色的危险字眼,充满谴责并常常引发怒火。而且你的爱人也会因此而处于防御状态,武装自己只待“一战”。

“围城”里难免潜伏着两个人的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是火上加油,还是春风化雨,往往决定于伴侣的言语。有时候,恰到好处的一句话,不仅能平息争端、掌握主动,还能让你们的婚姻在磨合的过程中更亲密、融洽而快乐。不要以为你们已经是老夫老妻,早已没有了激情和浪漫,说话就不太在意了。要知道,也许以后的许多生疏和隔阂,就是从这些不经意的话语上开始的。

5. 枕边耳语能杀死人

男人大都喜欢女人的甜甜蜜蜜,你无声的小动作,娇宠的面容,会在不经意间打动他的心。做个会爱的、会撒娇的女人,让男人永远也逃离不了你的手心。

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文化素质以及不同的生活经历,使情侣之间在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伦理标准及审美感受等各方面潜藏着发生这样或那样冲突的必然性。此时,最重要的是拥有化解矛盾的智慧。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男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婚姻。只要是情侣之间,没有不磕磕碰碰的,幸福的夫妇往往只是更懂得化解矛盾的艺术罢了。

没有什么比枕边的温情更能打动一个赌气的男人了。枕边耳语,既有情侣之间温存的悄悄话,又有伴侣当天最后一次也是最集中的一次唠叨,还有两人对工作看法及生活琐事的商讨交流。枕边耳语,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对话的双方,既可以影响他或她的情感,又会左右他或她的思维。

枕边耳语,可以将一天中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讲述给对方,让对方在温馨中分享你的快乐。枕边耳语,还可以回忆浪漫往事,让亲昵与爱抚更具柔情蜜意。当然,枕边耳语,更多更经常的是为人处世的感受与生活琐事的诉说,也许只有这个时候,才能让人静下心来品味酸甜苦辣和权衡利弊。

不过,情侣之间的枕边耳语也是有学问的。夜深人静,那是情侣之间最温情的时刻,也是最放松的时刻。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记得享受此刻的温馨,千万不能“审案”。如你今天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是不是跟相好的约会去啦?刚才打电话的是谁,干吗谈那么长时间?今天你是不是又偷着去打牌了?瞧你这身呛人的烟味!“审案”的效果,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是在床头,倒像是被押在衙前,那心绪岂能好得了?弄不好唇枪舌剑,恶言相向,本应相拥温存,却恨得背向而睡甚而携枕出走、夜半噩梦。

也不能埋怨告状。怨天怨地,把自己倒霉的事一股脑儿没完没了地向对方倾诉;告婆婆的状、告小姑子的状、告保姆的状、告邻居的状;怨老公太老实、怨孩子太不争气、怨自己时运不济,仿佛这世上不顺心的事都让自己给摊上了似的。这会让听者不胜其烦、心灰意懒,觉得不啻于一场漫长而苦难的精神折磨。

更不能冷冰冰地重复单调、枯燥无味的语言。不信,你只要连着三天晚上只向对方说:“关灯,睡觉吧。”肯定将对方的心沉到谷底。

枕边耳语也是化解你们之间矛盾的最佳的方法。将他拉到床上,在他耳边低语以示修好。男人无所不在的自尊心令他们难以接受女人在激动时的过火语言或行动,这时候他们会变得鲁莽或恼羞成怒。但是你温柔的表白会迫使他们冷静下来,在你娇柔的躯体旁,他们会渐渐忘却刚才的不快。

另外,假如你的男人做错了,他肯定会嘴硬着不肯道歉,他们像坚守阵地一样保卫着自己的尊严,即使知道一句“对不起”就能令女方柔软如初,他们也会宁折不弯地逞这一时之勇,只为维护自己在双方关系中的高大形象。其实,男人不就是个孩子吗?作为比对方更具韧性的女人,适当做个姿态,用温柔的肢体语言去感动他,远比硬碰硬来得有效。等气氛缓和下来,再向他兴师问罪也不迟。

男人最怕女人在床上做什么?答案是“唠叨”。难道男人都希望女人在床上噤若寒蝉吗?其实不然,适当的枕边耳语,即是最佳催情偏方,这要比性感内衣、补药都来得有效。

6. 赞美可以赢得男人的欢心

女人恰到好处的赞美是打在男人身上的一剂强心剂。

男人的自信极易被女人打碎,有时女人一个鄙视的眼神,一句苛责的话语,就会击溃男人的自尊。因此,女人需要懂得如何对待她们的男人。其实,男人更愿意女人在他们做对了的时候给予更多的赞美和认同,更愿意女人表达对他们的热情和感激。

作为女性,不要对男人的要求过于苛刻,过分挑剔,更不要拿别的男人和他来比较,应当温柔地鼓励他、赞赏他,为他打气加油,努力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当他把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做得非常圆满,当他向他的梦想迈出了小小的一步,你就应该马上开始赞美他,这个时候你的赞美不仅仅是一种肯定,而且是在向他注射自信。你的赞美会改变他以后的人生观和整个处世方法,他会感到他有义务和激情去更努力地工作,为了家庭、为了伴侣、为了两人以后的美丽人生而努力获得更大的成功。

赞美是男人前进的动力。没有男人不喜欢女人的赞美,尤其是出自对他至关重要的伴侣口中。经常对爱人说“你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功”的女人只会让这句话更快地实现而已。如果你对他真的那么不满意就不该嫁给他。

每一个男人事实上都是两个人,一个是他真正的自己,另一个是他理想中的自己,能让这两种形象合二为一,只有优秀的女人能够做到,因为优秀的女人明白:让一个男人前进的动力,不是指责,而是赞美,爱他就多赞美他。

每一个女人都希望她的爱人能成为她理想中的那个人,要做到这一点,女人需要相当的智慧。要让一个男人变得优秀,你就不要挑剔他,不要拿他与隔壁的某某人相比,也不要设法给他巨大的压力,而应该温柔的鼓励他、赞美他。

然而,很多女人这一点做得不够好,她们往往在朋友面前会夸自己的爱人多么的出众,多么的优秀。而当真正和爱人在一起的时候,她们却像一个泼妇似的,常常在老公面前唧唧歪歪、唠唠叨叨,嫌他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还有的女人不停地挑着自己男人的毛病,和别人的老公攀比,这就是女人最大的失误了,虽然说者无心,但是听者有意。女人在男人面前挑毛病,挑刺,男人听多了会打心底讨厌她,愤恨她。

聪明的女人,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你的赞美能使他心情愉悦,自尊心高扬,生命力勃发。为了事业、为了家庭长年打拼,哪怕再多的苦和累,他们都会默默承受;哪怕再多的委屈和辛酸,他们都会深埋心底,只因你温柔肯定的言语会让他信心倍增,你的赞美使他的心很快被攻陷。

好男人是夸出来的,只有毫不吝惜地赞美他,让他深刻感受到你的爱意与体贴,让他在你的赞美中觉醒奋起,那么,婚姻才会更坚固、更美满。

记住,无论一个男人长的美丑、事业是否成功,他都希望自己在你那里是最棒的,这是你赢得他的心的关键。

男人不是铁打的,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男人也需要表扬,也需要赞美,不要一味地责备他,不要打击他,既然老天将你们安排在了一个空间,就注定要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而不是怨天尤人,自叹命苦!作为伴侣,你要用放大镜正视爱人的优点,要用缩小镜去窥探爱人的缺点,用显微镜去透视爱人的爱心,你要用赞赏的语言为他鼓掌,让他在赞美声中走向成熟。如果你感叹自己的婚姻如同一潭死水,不妨轻轻把赞美之语投进去,定会激起一阵阵美丽的涟漪。

7. 不要用命令的口气“指挥”男人

有些女人常常忽视了自己是女人,忙于展示自己的才干,忍不住向男人发号施令,结果遗憾地失去了好姻缘。

有些成功的女性,因为在工作中形成了习惯,在回到家里的时候,对爱人也像是对下属那样说话,动辄以命令的方式指挥爱人。殊不知,爱人并不是你的下属,因这种说话方式,会伤害男人的自尊心。如果长此以往,必然会使情侣之间感情产生危机,最终破坏自己的家庭幸福。

在社会上成功的女人,大多都属于外向型性格,这样的女人对男人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她们说话开门见山,不会拐弯抹角。比如对爱人说:“你洗澡去!”从她的本意来看,是想请爱人洗澡。可是她个性强,认为爱人应该“快一点去洗,怎么这样慢腾腾的”。她用压倒男人的气概来对待爱人,有些胆小怕事的男人,叫她这样一镇,心里直跳,又怕引起伴侣的不满,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因而也就以“忍”为上。

伴侣如果秉性刚强,就会伤害性情懦弱的爱人,从而导致阴盛阳衰,古人称之为“牝鸡司晨”。一个性格倔犟,一个性情懦弱,两个人怎么会有合适的节拍?女人变得越来越强,而处处以忍为上的男人变得越来越懦弱,长久下去,做起事来也不会有准主意,这又使得女人感到自己嫁给一个窝囊废。你说,在这样的家庭里,情侣之间关系如何好?恐怕最后是弄得各有怨言,家破人散。而这些其实都是人为的结果。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作为女人的一方最好要讲究说话方式,这样才能解决家庭纠纷。比如说:“洗澡水热了,请你去洗吧!”采取商量的口气,效果会好一些。

爱人回家后,你可以说:“是吃饭呢,还是洗澡呢?”也就是说采取征求意见的方式来尊重爱人。

如果一口气对男人说:“饭已经做好了,快点去洗澡吧!”从女方来看,这样说并不带命令的口气,而是认为这样做比较好,可是男方则觉得这是命令,伤害了男人的自尊心。

所以在说话时,要把决定权交给对方,“不是说这样做,而是说有时间时,请你这样做”。说话方式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会很不一样。

在两性关系中,作为女人最好保持一些弱势,情侣之间要的是互相尊重,一方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另一方。如果太过于逼迫,会使男人走向两极,要不做你高压下的懦弱男,要不逃离你。这两种极端恐怕都不是女人所想要的。

为此,你不妨改变一下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小女子”姿态去对待男人,这会让男人欣赏,也会激发男人的雄心。让男人感觉是在跟一个女人谈恋爱,让男人觉得自己的老婆是一个女人,你将会收获永远的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女人总是不由自主地对男人采取严厉而无情的态度,处处显示出她要出风头,甚至把男人当成自己的驯服工具,要求其按自己的人生观度过一生。要知道,这样一来,你不仅会给对方撒下不满的种子,而且男人在你的高压下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有出头之日。作为女人,如果你爱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给予他自信心,让他变得越来越强壮,而不是越来越懦弱。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哲学随感录

该书是一本时评集,收录了俞吾金教授近年来极具代表性的时评文章。该书主要分为:理论新思、社会新语、教育新见、语言新趣和研究心得五个部分。该书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对实际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因而极具新颖性和可读性。
已完结,累计24万字 | 最近更新:治学心得

前言

书名:
哲学随感录
作者:
俞吾金
本章字数:
9464

从熟知到真知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精神生活中,人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幻觉中,即自己熟悉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真正了解的东西。比如,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下都喜欢使用“了如指掌”这个成语。确实,还有谁比人们更了解他们自己的“指掌”呢?因为他们天天都在使用自己的“指掌”。然而,他们真的完全了解了自己的“指掌”了吗?也许人们对自己的“指掌”的外形、手指的长短,甚至手掌上的纹路会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指掌”的内在生理结构、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自己身体的病理状况在它上面的反映也非常了解吗?恐怕这就不好说了。如果人们缺乏人体解剖方面的知识的话,他们对自己的“指掌”的内在情况将是非常陌生的,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这就启示我们,人们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了解或知道的东西。

熟知非真知

凡是学习过中国哲学史的人都知道,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孙中山先生发前人之所未发,提出了“行之非艰,知之惟艰”的“知难行易”学说。这一学说明显地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即人们非常熟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他们真正知道的东西。比如,人人都会使用电器,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电的知识呢?又如,人人爱吃豆腐,但又有多少人能写出豆腐的化学分子式来呢?孙中山先生这样写道:“中国之有化学制造事业,已数千年于兹,然行之而不知其道,并不知其名,比比皆是也。”[1]在他看来,“行”是容易的,在“行”的过程中熟悉一个对象也是容易的,但要真正地“知”或了解一个对象却不是容易的。

其实,这个道理早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1807)的“序言”中就已经得到了经典性的说明。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有一种最习以为常和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认识的时候先假定某种东西是已经熟知了的,因而就这样地不去管它了。这样的知识,既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因而无论怎样说来说去,都不能离开原地而前进一步。主体与客体、上帝与自然,以及知性与感性等都被不加考察地认为是熟悉的和有效率的东西,既构成固定的出发点又构成固定的归宿点。这些据点停滞不动,而认识运动往来进行于其间,因而只是在它们的表面上运动而已。”[2]从黑格尔的这段经典性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引申出以下三个结论。

第一,认为熟知的东西也就是真正知道的东西,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观念;第二,不应该把任何熟悉的东西作为假定或前提引入到对哲学问题,特别是对基础性的哲学问题的探讨中来;第三,严肃的哲学研究看重的并不是熟悉的东西,而是经过思维的批判性的考察,被证明是合理的和有效的东西。

常识与自然主义思维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是什么呢?人们赖以为自己全部思考和行为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很显然,那就是常识。那么,什么是常识呢?常识也就是普通人信以为真并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中作为出发点的那些观念的总和。显而易见,普通人是通过接受教育的方式获得这些观念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常识如同一家精神的百货店,里面存放着各种东西,如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科学知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迷信和信以为真的流言等。或许可以说,这些观念之间充满了矛盾,但在一般的情况下,普通人不会去关心并反思自己所信奉的常识中的内在矛盾。比如,一个普通人可能具有如下的科学意识,即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深水里可能会被淹死;但这并不妨碍他同时相信以下的迷信观念,即把中药渣倒在马路上让行人踩一下,喝中药汤的病人就容易恢复健康,尽管这之间并不存在任何逻辑联系。有趣的是,常识中的各个部分虽然相互冲突,但它们却和谐地共处于普通人的大脑之中。

只有当普通人依照常识进行思考或行动,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时,他才可能倒过来怀疑并反思自己所信奉的常识。比如,佛教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但当某个普通人发现自己周围生活圈子里经常出现“善人得恶报,恶人得善终”的现象时,他就会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教观念产生怀疑。又如常识告诉我们:“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当某个普通人发现,在他自己周围的生活圈子中已经演绎了好几起“大难不死,没有后福”的戏剧时,他也会对“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一常识发生怀疑。[3]

由此可见,普通人的常识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健康的常识,指的是那些科学的、合理的和有效的观念;另一部分是病态的常识,指的是那些荒谬的、不合情理的和无效的观念。应该指出,在现实生活中,健康的常识,不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而且对于那些伟大人物来说,都是绝对必要的。歌德曾经说过:“我自己对哲学一向敬而远之,健康人的常识观点就是我的观点。”[4]黑格尔在批判总是停留在主观想象中、停留在主观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的区别中的康德哲学时,曾经以嘲讽的口吻写道:“健康常识所走的方向却正与此相反:每一个普通的常识都超出了这种看法,每一个行为都要扬弃一个观念(主观的东西)而把它转变成为客观的东西。没有人会愚蠢到像康德哲学那样。当他饥饿时,他不会去想象食物,而是去使自己吃饱。一切行动都是一个还没有存在的观念,但是这个观念的主观性正在被扬弃中。”[5]

承认健康的常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有益的,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对那些自己十分熟悉的、常识性的观念已经获得了真正的知识;也并不等于说,他们依靠这些观念就能达到真正的哲学思维的高度上。恩格斯曾经说过:“常识在它自己的日常活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遇到最惊人的变故。”[6]为什么常识一进入研究领域就会遭遇变故呢?因为与常识相适应的乃是一种未经哲学陶冶的、自然主义的思维态度。比如,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总是观察到,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傍晚向西方落下。于是,人们很容易形成这样一个常识性的观念,即太阳是围绕地球旋转的。但人们如此熟悉的“地心说”是不是一种真知,即真理性的知识呢?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提出的“日心说”表明,真正的知识恰恰是对熟知的东西的一种颠倒。黑格尔在谈到逻辑学的时候,指出:“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熟习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与无,质与量,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一与多,等等。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样熟习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观念,逻辑学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却又与普通人所业已熟习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7]

如前所述,在现实生活中,熟知的东西并不就是真知的东西,那么,在精神生活,特别是哲学、形而上学的研究中,熟知的东西是否就是真知的东西呢?我们的答案也是否定的。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在思维上的一个重大的贡献是颠倒了常识关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见解:“通常意义总以为那与自己对立、感官可以觉察的(如这个动物、这个星宿等),是本身存在,独立不倚的,反过来又以为思想是依赖他物,没有独立性的。但真正讲来,只有感官可以觉察之物才是真正附属的,无独立存在的,而思想倒是原始的,真正独立自存的。因此康德把符合思想规律的东西(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东西)叫作客观的,在这个意义上,他完全是对的。”[8]同样地,黑格尔也高度评价了康德对常识所持有的对象观念的颠倒:“常识(即感觉与理智相混的意识)总认为人们所知道的对象都是各个独立自存的。……与此相反,康德确认,我们直接认知的对象只是现象,这就是说,这些对象存在的根据不在自己本身内,而在别的事物里。”[9]也就是说,在常识看来,感觉经验直接面对的就是物自体。但在康德看来,感觉经验直接面对的只是现象,而超验的物自体则是不可感知、不可认识的。由此可见,在精神生活中,熟知的东西也并不就是真知的东西。事实上,如果熟知的东西也就是真知的东西,科学和哲学的存在便是多余的了。

熟知与真知的本质差异

为了加深对熟知与真知之间差异的认识,我们不妨从日常生活中抉出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当某某人说:“张三衣服的颜色不容易脏”时,他的说法显然是符合常识的。但从哲学上看,这个说法是有语病的,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因为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张三衣服的颜色是不是容易脏,而是在于:张三的衣服即使脏了,别人也不容易感觉到。所以,问题的症结并不在张三的衣服上,而是在别人对张三衣服的感觉上。所以,准确的表述方式应该是:“别人不容易感觉到张三的衣服脏不脏。”又如,当某某人正在经历一件愉快的事情时,说:“时间过得真快”,显然,他的说法也是符合常识的。但从哲学上看,这个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问题的实质并不涉及时间本身,而只涉及某某人对时间的感觉。我们假定同时有另一个人正在经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他也许会说:“时间过得真慢”。乍看起来,他的这一说法也是对时间本身进行评论,实际上,他说出来的只是他自己对时间的一种感觉。所以,上面提到的话应该以如下的方式来表述:“我感到时间过得真快”或“我感到时间过得真慢”。再如,当某某人说:“我身体很好”时,他的说法也是符合常识的,但从哲学上看来,同样是有语病的。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我感觉到我身体很好”,因为说出来的仅仅是说话者对自己身体状况的一种感觉,至于说话者的身体实际上究竟好不好,不是说话者自己说了就可以算了,而需要医院的检查。

那么,熟知的东西和真知的东西之间差异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写道:“至于在真正的哲学方面,我们看到,神的直接启示和既没通过别的知识也没通过真正的哲学思维而得到锻炼和陶冶的那种普通人的常识,认为它们自己简直就完全等于或至少可以很好地代替漫长的文化陶冶道路以及精神借以求得知识的那种既丰富又深刻的发展运动,这就如同苦艾之自誉为可以代替咖啡一样。”[10]在黑格尔看来,人们熟知的东西,即常识是以普通人的自然主义的感觉和思维作为前提的,而真知的东西则是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为前提的,因而如同“苦艾”之于“咖啡”,两者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如果说,受过严格的哲学思维训练的人能正确地看待常识的地位、作用和局限性的话,那么,坚执于常识的人却常常不能正确地看待哲学,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诡辩乃是常识反对有训练的理性所用的一个口号,不懂哲学的人直截了当地认为哲学就是诡辩,就是想入非非。”[11]所以,当有些人在哲学和诡辩之间轻易地画上等号的时候,他们也就等于变相地宣布,他们是不懂哲学的。

真知和严格的哲学思维

上面,在探讨熟知的含义的同时,我们也兼及了真知的含义,但只是初步假定它为真理性的知识,而未展开进行论述。现在,我们必须对真知做一个深入的解析了。在康德那里,知识只限于现象和经验的范围,超经验的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因而也不可能成为理论理性范围内的知识,而只能在实践理性的范围内对人们的行为起范导性的作用。

黑格尔批判了康德“自谦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12]的主观主义倾向,强调人们通过概念性的思维,完全可以把握超经验的对象,但黑格尔没有把这种对象称为“物自体”,而是称为“绝对”或“绝对知识”。他认为,只有这种超经验的“绝对知识”才是真知,才是哲学所追求的真理。所以黑格尔写道:“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做的劳动才能获得。只有概念才能产生知识的普遍性,而所产生出来的这种知识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带有普通常识所有的那种常见的不确定性和贫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和完满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不是因天才的懒惰和自负而趋于败坏的理性天赋所具有的那种不常见的普遍性,而是已经发展到本来形式的真理,这种真理能够成为一切自觉的理性的财产。”[13]

黑格尔强调,真知只有通过概念才能获得,这里不但包含着对依赖熟知的东西的常识的批判,也蕴含着对谢林所主张的直观的批判。谢林认为通过天才的直观就可以把握绝对[14],黑格尔则认为,唯有概念思维才能获得真知。那么,真知或真理性的知识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呢?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这个问题做了透彻的论述:

首先,真理乃是一个过程。黑格尔指出:“真理在本质上是主体;作为主体,真理只不过是辩证运动,只不过是这个产生其自身的、发展其自身并返回于其自身的过程。”[15]如果说,在常识的眼光中,真理不过是一个命题或结论的话,那么,在哲学的眼光中,真理则是概念自身的辩证运动的过程。黑格尔的全部著作几乎都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真理的这种过程性和历史性。强调真理的过程性,既是为了避免真理本身被简单化或庸俗化,也是为了把哲学思维重新视为一个严肃的任务,即真理不是通过天才或懒汉式的直观一下子就可以达到的:“哲学里现在流行的这种天才作风,大家都知道,从前在诗里也曾盛极一时;但假如说这种天才的创作活动还具有一种创作意义的话,那么应该说,创作出来的并不是诗,而是淡而无味的散文,或者如果说不是散文,那就是一些狂言呓语。”[16]

其次,真理乃是全体。黑格尔写道:“真理就是所有的参加者都为之酩酊大醉的一席豪饮,而因为每个参加豪饮者离开酒席就立即陷于瓦解,所以整个的这场豪饮也就同样是一种透明的和单纯的静止。”[17]如果说,在常识的眼光中,真理只是一些相互无关的命题或原则的堆积,那么,在哲学的眼光中,真理则具有一种全体性或整体性。比如,从常识出发,哲学史不过是一个个哲学家思想的罗列,这些哲学家相互批判、相互否定:“全部哲学史就这样成了一个战场,堆满了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18]也就是说,常识看不到整个哲学史的内在联系,虽然它听到了音乐中所有的音调,但却听不见音乐中的和声。

最后,真理乃是活生生的智慧。黑格尔强调:“真理不是一种铸成了的硬币,可以现成地拿过来就用。”[19]如果说,在常识的眼光中,真理具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特征,那么,在哲学的眼光中,真理则是一种活生生的智慧。也就是说,真理不是可以现成地拿过来并到处加以套用的东西,真理乃是一种因时、因地而异的东西。比如,常识为每个人制定了这样的道德律令:“不能说谎”。但在生活中,能不能不分情由地、现成地使用这个律令呢?显然不能。当一个人的家属得了一种致命的病症的时候,他要不要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家属本人呢?当军队里的一个侦察员被敌方俘虏的时候,他能不能把我方的情报原原本本地告诉敌方呢?显然不能。于是,我们发现,人有时候不得不说谎。[20]至于什么时候不得不说谎,要视具体情境而定。

实际上,西方兴起的所谓“情境伦理学”(ethics of situation)也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的。又如,常识也为每个人制订了这样的行为规范:“不要杀人”。但从哲学上看,“杀人”与“说谎”一样,也有一个情景的问题。一个战士在战场上应该不应该杀死敌方的战士呢?一个市民在遭遇到谋财害命的歹徒的时候,他要不要行之“正当防卫”,把歹徒杀死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这样一来,我们是不是干脆放弃“不能说谎”和“不要杀人”的律令和规范呢?当然也不行。

按照中国的哲学智慧,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应该讲究两个东西:一个是“经”,即他所信奉的基本的道德、法律等观念;另一个是“权”,即他应该根据具体情景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灵活的调整或权变。所以,像“不能说谎”“不要杀人”这样的“经”仍然要大讲特讲。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撇开任何“经”来生活,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反之,如果一个人只讲“经”,不讲“权”,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进行权变,他就是一个典型的教条主义者。总之,真理是一种活生生的智慧,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到处僵死地搬用教条。

从熟知走向真知

在对真知获得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后,我们还需要探讨最后一个问题,即如何从熟知走向真知。其实,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过的那样,从熟知走向真知,也就是从常识走向哲学,从自然主义的思维态度走向严格的哲学思维。这样的努力要获得成功,关键在于确立一种为哲学所独有的、刨根究底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上,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关于“默认点”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在《心灵、语言和社会》(1998)一书中,塞尔提出了如下的见解。

在大多数重大哲学问题上都存在着一些观点,我们可以用计算机语言中的一个比喻来称之为默认点(default positions)。所谓默认点就是那些不假思索就持有的观点,因而任何对这些观点的偏离都要求有意识的努力和令人信服的论证。下面就是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的默认点。

(1)有一个实在世界,它不依赖于我们,不依赖于我们的经验、思想和语言而独立存在。

(2)我们通过感官,特别是通过触觉和视觉,获得了直接进入那个实在世界的感知途径。

(3)我们语言中的语词,如兔子、树,一般都具有可被理解的清楚意义。由于它们具有这些意义,我们才能够使用它们来指称和谈论实在世界中的真实对象。

(4)我们的陈述为真或为假一般地取决于它们是否与事物本来的样子相符合,也就是取决于是否与世界上的事实相符合。

(5)因果性是世界上的对象之间、事件之间的真实关系。由于这种关系,一种现象成为原因,它引起另一种现象,即结果。[21]

在塞尔看来,这些默认点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是以不言自明的方式发生作用的。因而人们或许会把它们理解为常识。但在塞尔看来,默认点和常识是不同的:“虽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线,但我所称之为默认点的东西乃是比常识更为根本得多的观点。我想,如果你想让别人对你有礼貌,你最好是对他们有礼貌。这就是一个常识的问题。这样的一种常识对于诸如外部世界的存在或因果性的实在性等基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并无任何见解。”[22]也就是说,塞尔不是从日常生活的自然主义思维出发,而是从严格的哲学思维出发来提出其默认点的理论的。所以,这对人们从熟知走向真知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按照塞尔的看法,普通人安于自然主义思维的习惯,从来不可能对这些默认点提出诘难。由于这样的诘问的缺席,普通人的思维总是停留并满足于自己所熟知的东西,从不对这些东西提出质疑。与此不同的是,哲学家们的使命就是前仆后继地以自己的脑袋去撞击这些默认点。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史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由哲学家对这些默认点的非难所构成的。这不禁使我想起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名言:“要想作一个哲学家就必须锻炼得不怕荒谬。”[23]

从上面的论述不难引申出如下的结论,即从熟知通向真知的唯一的桥梁就是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哲学似乎是一门玄虚高妙的学问,因而对它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但近年来滋长起来的另一种态度是,无端地对哲学加以羞辱或蔑视,仿佛哲学只是一种空虚的知识,谁都有资格高谈哲理。面对这些傲慢的无知者,我们大概也只能像帕斯卡尔一样耸耸肩,发出下面的疑问:“对于既看不起最渺小的事物而又不相信最伟大事物的人,应该怎么办呢?”[24]确实,我们是无法使一个全身瘫痪的人站起来的,而且做这样的尝试也是毫无意义的。然而,这样的无知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对哲学抱着敬畏之心,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愿意聆听哲学的教诲,追随哲学前进的步伐。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愿意提出下面的忠告:不要让琐碎的事务缠住你的思想,不要让市场经济的喧嚣夺去你的注意力,应当像司芬克斯一样抬起你高傲的头颅,为的是追求正在被遗弃的真理!

[1]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编:《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近代之部下),6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 据说,当“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26岁的多米尼克共和国妇女梅厄正在世贸大厦第一层的餐厅里工作,与她一起工作的41个多米尼克人都遇难了,而她却逃了出来,堪谓“大难不死”。按照常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她有没有得到“后福”呢?不但没有,不幸的是,她死于纽约的另一次空难,即当年11月12日的空难。

[4] 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1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28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恩格斯:《反杜林论》,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黑格尔:《小逻辑》,63~6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 黑格尔:《小逻辑》,1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我们这里引证的黑格尔的这段话,似乎是与我们前面引证的、黑格尔批判康德仍然停留在主观主义的思维方式中的那段话是矛盾的。其实不然。黑格尔认为,康德颠倒了常识关于主观、客观的观念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不过,他随即指出:“但进一步来看,康德所谓思维的客观性,在某种意义下,仍然只是主观的。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思想虽说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范畴,但只是我们的思想,而与物自体间却有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隔开着。”参见黑格尔:《小逻辑》,1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 黑格尔:《小逻辑》,12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4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4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2] 黑格尔:《小逻辑》,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3]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4] 谢林对概念思维的怀疑和对直观(即理智的直观)的依赖,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那里得到了某种呼应。虽然康德强调,直观只能是感性的,而理智的直观只能是上帝才有的功能,但实际上,在康德以后,哲学家们在碰到困难的时候,总喜欢求助于“理智的直观”,宗教学家就更不用说了。

[15]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4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6]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4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7]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3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8]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21~2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9]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0] 有趣的是,季羡林先生在1999年1月31日的《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为什么有时候应当说谎?》的短文,以为自己发现了什么真理。但又批评道,只有哲学家才固执地坚持人在一切场合下都不能说谎。季先生这样写道:“我不懂哲学,不喜欢哲学;但是从我的日常经验来说,我总觉得这是哲学家之论,书生之论,秀才之论。”对季先生的这段话,笔者有两点不敢苟同。其一,既然“不懂哲学”,为什么又有理由对哲学家进行批评呢?其二,季先生须知,人有时候不得不说谎这个道理,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对话中早已提出来了。这表明,季先生对古希腊的典籍读得实在太少。可见,哲学家所持之论并不都是“书生之论”或“秀才之论”,特别是在说谎的问题上即是如此。自称“不懂哲学”而又对哲学横加批评,这难道不是批评的一种悲哀吗?

[21] 约翰·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9~10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2] 约翰·塞尔:《心灵、语言和社会》,11~1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3] 罗素:《哲学问题》,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4] 帕斯卡尔:《思想录》,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