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利益为先——拿破仑的外交口才02

书名:
拿破仑煽动口才
作者:
张俊杰
本章字数:
19260
更新时间:
2024-04-25 23:55:58

同仇敌忾,振奋军心

——和平愿景破灭后诉诸武力

“诸侯敌王所忾。”

——左丘明《左传·文公四年》

拿破仑在卢森堡宫宣誓就职时,法国还处在第二次反法联军的包围中。他深知一个新政府在旧政府的废墟上兴起时,如果国家处于战争状态,笼络人心的最好机会是提出和平的前景。因为,和平总是民众向往的目标。所以,拿破仑一上台,就急于照会各国,他已进入执政府,并向英、奥、俄三国君主建议尽快停止军事行动。

1799年的圣诞节,拿破仑向英王乔治三世和奥皇弗兰西斯二世发出私人函件,暗示以现状为基础来和平解决一切重要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他还暗示奥军,应照原有和约撤回到阿迪杰河一线。

英国国王没有理睬拿破仑的来信,只让大臣回复了一封傲气十足的函件。这位大臣在这份函件中说:

“如果法国真诚渴望和平,那么,现实的和持久的和平的最好和最自然的保障就是让法国原来的王室复位。这个王室统治法国已达数百年之久,并使法国国内安享太平,在国外备受尊敬。无论何时王室统治的恢复,将立即排除和平谈判的一切障碍。”

与此同时,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在下院猛烈攻击拿破仑。他用古罗马西塞罗的话坚决拒绝和谈建议:“为什么我再一次拒绝媾和呢?因为这种和平是不可靠的、危险的,因为这种和平是不可能缔结的。”

得到英国的答复后,拿破仑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了。1800年1月7日,他向军队宣布:“军人们,对于你们,我不仅要求你们保卫疆土,我们还必须侵入敌国。”

奥地利也拒绝了拿破仑的和谈建议,因为这时的奥地利军事上正处于优势。奥地利又一次成为意大利的主人,并企图从意大利发动对法国的进攻。

1800年4月,梅拉斯的奥军把萨沃纳附近的法军截为两段,絮歇的部队被迫向尼斯撤退,被赶回到瓦尔河畔;另一支马塞纳的部队也被围困在热那亚要塞内。尽管马塞纳和副手乌迪诺、苏尔特奋勇作战。但终究抵挡不住两倍于他们的敌军进攻,处境十分困难。

奥军司令部计划尽快迫使马塞纳投降,以便大军西指,攻入尼斯、普罗旺斯、萨瓦等地。然后围歼絮歇部队,激起南方保皇党的叛乱,造成法国的瘫痪。实事求是地说,奥军司令部的计划是有条件实现的,但是其作战计划却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梅拉斯将奥军庞大的兵力置于敌人可以从后方(即瑞士)打击的地方。这一漏洞没有逃过拿破仑的鹰眼,他决定采取一项全新而极为大胆的作战计划。

拿破仑对莫罗颁布了命令,要求由他指挥的莱茵战线的10万大军在巴伐利亚一带活动,同克顿率领的奥军作战,其目的是吸引住奥军的力量。而拿破仑本人则采取一个冒险的行动——不顺应敌人的设想去援救在热那亚陷入困境的马塞纳部队,而是从瑞士经过大圣伯纳德山口进入意大利,从后方袭击梅拉斯军队,夺取敌人的各个仓库、辎重库和医院,截断梅拉斯和奥地利的联系,迫使梅拉斯在被动的状况下作战。

按照拿破仑的设想,梅拉斯奥军的失败会使意大利的整个奥军覆灭,使法军重新赢得意大利。执行这个计划要求部队行动迅速、极端秘密,并且具备非凡的勇敢精神。

但是,保守秘密是非常困难的,到处有英国和奥地利的间谍。现在只有两种选择,瞒住两国的间谍,或者把他们引入歧途。最后,拿破仑决定制造假情报,迷惑对方,最终战胜奥地利军队。

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许多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采用军事手段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所以,拿破仑向英、奥、俄三国君主建议停止军事行动的努力失败后,他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行动了。拿破仑再次发挥了自己鼓动性演说,号召士兵们不但要保卫疆土,还要侵入敌国、建功立业。这一同仇敌忾、振奋军心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法国士兵又在拿破仑的号召和带领下,朝着下一个胜利目标前进了。

掩人耳目,将计就计

——外交与军事配合,夺取胜利

“将计就计,不好则说是好。”

——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

在军事斗争中,谋略向来占有重要位置。在对付奥地利军队的时候,拿破仑又开始借助自己的谋略智慧,夺取最大的胜利。

1800年1月25日,拿破仑对陆军部长贝尔蒂埃下了一道手谕:“我的意图是要组成一个预备军团,由第一执政亲自指挥。它应分成三个军,每军又分二个师。”六个星期后,拿破仑又进一步指示道:“成立一个预备军团,共6万人,由第一执政直接指挥。该军团将以第戎为集中地。”

3月初,预备军团在第戎组成,似乎是作为莱茵军团的增援。许多外国间谍迅速赶往第戎。4月初,外国间谍在那里发现了许多没有军队的司令部。这个所谓的预备军团大约只有3000到6000的新兵和服役过期的老兵,其中还有一些残废军。间谍们看到拿破仑于5月6日检阅了这支人数不上7000人、大部分没有穿制服的预备军。

这些情报飞快地传到伦敦、维也纳和意大利,人们得出一个结论:预备军并不存在。于是,各种讽刺拿破仑预备军团的漫画出现了。其中一幅画中画着一个12岁的孩子和一个装着假腿的残废军人,旁边写着“拿破仑的预备队”。梅拉斯也由此断言:“实际上没有什么预备队,只是妄图用一支六七千人的新兵和残废军人来迷惑我们。迫使我们解除对热那亚的包围,诱骗我们扔掉真正的捕获物而追捕影子。”正当联军司令部兴致勃勃地嘲笑拿破仑的时候,在法国东南部,一支真正的预备军正秘密而迅速地集中在瑞士边境。

为了掩人耳目,防止别人知道自己前去指挥军队,拿破仑离开巴黎前夕,当着另外两名执政和各部长的面对吕西安说:

“明天写出致各省长的通报,你和富歇送给各报去发表,只说我已出发去第戎视察后备军。你还可以说。我或许最远要去日内瓦,但是要肯定说我离开巴黎不超出15天。你,康巴塞雷斯,明天主持国务会议。我不在时,你是政府首脑。对国务会议也这么说:我离开是短期的,除此之外,别讲任何事。让国务会议确信我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满意,我希望他们继续下去。你同时还可宣布我已任命约瑟夫为国务会议成员。出什么事的话,我会像雷电一样赶回来。我把法国的一切重大利益全托付给你了,我希望不久维也纳和伦敦就会谈起这件事。”

就这样,在这重重烟雾弹的掩护下,拿破仑率领着犹如从天而降的军队。历经千难万险,跨越了阿尔卑斯天堑。5月16日,拉纳前锋终于抵达秀丽的奥斯塔山谷。此后,拿破仑的军队不曾遇到任何抵抗,奥地利的梅拉斯将军则完全被蒙在鼓里。17日,法军抵达沙蒂隆。在这里遇上了小股奥军。面对突如其来的法军,奥军惊慌失措。他们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方向也会冒出一支法国军队。由于仓促应战,再加上兵力悬殊,奥军很快败北。

拿破仑就是巧妙地利用了反间计,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煞有其事地表演政治秀,以此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外交与军事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正是优秀指挥员的高明手法!

外交中利用间谍是十分平常的事情。《三十六计》中有反间计,即“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所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就是个有名的例子。在外交上更是常用将计就计的招数,把敌人引入自己预先设下的圈套。

拿破仑为了战胜奥地利军队,采取掩人耳目、将计就计的做法,欺骗了奥地利的决策者。这种把外交手段与军事战略结合起来的做法,体现了谋略制胜的精髓,是夺取胜利的大智慧。从这一点,我们看出拿破仑睿智的头脑、高超的指挥艺术。

主动示好,赢得和平

——建立与俄国的信任关系

“我不相信被动会有收获,凡事一定要主动出击。”

——迈克尔·乔丹

马伦哥战役以后,拿破仑希望欧洲能够暂时实现和平。这不仅符合法国的利益,也符合他个人的利益。经过8年的战争,法国人民已经厌恶打仗,现在获得了马伦哥大捷,他们这种渴望和平的情绪更加发展起来了。

从拿破仑的角度来看,他刚刚执政半年,地位还很不稳固。在远征意大利期间,国内的雅各宾派和保皇党人,一刻也没有停止推翻执政府的活动,再加上连年战争使得国库空虚,财政恶化,因此,拿破仑决定利用外交手段来寻求与欧洲各国的和平。

拿破仑首先想到的是与俄国改善关系。俄国皇帝保罗一世曾疯狂地仇视法国革命。他积极参加了第二次反法联盟;他派苏沃洛夫将军率领6万俄军进攻意大利。另派一支俄军进入瑞士,同时又将15000人交付约克公爵用以攻占荷兰。这是俄罗斯帝国可供调遣的全部兵力。

苏沃洛夫虽在卡萨诺、特列比亚和诺维等战役中获胜,但自苏黎世战役以后,在圣哥塔和瑞士各个谷地却一败涂地,损失了一半军队。1800年,苏沃洛夫回到俄国,军队只剩下四分之一。保罗皇帝抱怨奥军和英军没有给他的军队以支援,致使其军队精锐损失殆尽。他同时责备维也纳内阁在攻占皮埃蒙特以后不允许撒丁国王复位,毫无崇高宽宏的理想,全然为自己的私利所支配。他也抱怨英国人占领了马耳他以后便攫为己有,没有让耶路撒冷的圣约翰骑士团复职。

俄国与英、奥的不和,没有逃过拿破仑的眼睛,他决心要使这些不和的种子开花结果。这时,在意大利、苏黎世以及荷兰,大约有l万名俄军士兵当了俘虏。马伦哥战役以后,拿破仑向英国和奥国提议交换俘虏,但遭到英奥两国的拒绝。

于是,拿破仑通过外交部长塔列兰给俄国政府写了一封信。信的末尾几句犹如一颗扔向反法联盟的重型炮弹:“法国表示可以立即和无条件地将俄国战俘连同他们的军旗送回俄国。”

这一许诺很快就付诸了行动。被俘的俄国军官立即领到了他们的佩剑,士兵们都换上了全套新装并发给了法国制造的精良武器,集中在亚琛等候回国。这一明智的宽宏大度的举动给本来就不甚和谐的俄英关系以沉重打击。

俄皇保罗一世的满腔热情被法国吸引去了。这位法国的疯狂敌人,忽然间变成了法国的友人。他致函拿破仑说:

“公民,第一执政,我写信给你,并非讨论人或公民的权利,每个国家愿意如何治理就如何治理。不论哪国,只要我看到担任国家首脑的人懂得如何统治和如何作战,我的心就被他吸引去了。我写此信告诉您,我对英国不满。……我愿意同您联合以结束英国政府的不公正处置。”

1800年12月初,一位为俄国服务而内心亲法的芬兰人斯普兰波顿将军到达巴黎。他送来保罗皇帝的信函并奉命带领俄军俘虏回国。俄军官兵回国后无不称赞他们在法国受到的善遇和厚待。于是,保罗一世与拿破仑之间的通信就成为常事了。其中,拿破仑运用自己的口才把保罗奉承得服服贴贴。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此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外交中的真正目的所在——利益。根据现实需要,灵活采取行动策略,即便是往日的敌人也能成为今日的朋友。

因此,当需要和平时,拿破仑就放下屠刀,主动示好了。拿破仑在欧洲没有朋友,相反,欧洲大陆倒是多次组成反法联盟,共同对付拿破仑的法国。但是拿破仑深知,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外交的要害是利益,利益是个神奇的转化剂,它能使朋友变成敌人,也能使敌人变成朋友。这就不难理解,当拿破仑需要朋友的时候,他就毫不犹豫地抛出利益,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目标一致,加深友谊

——试图与俄国联合对付英国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人人之天下,与天下同利者得天下,与天下争利者失天下。”

——姜子牙

经过努力,拿破仑加深了与俄国的友谊关系,而沙皇保罗一世对英国的仇视则越来越烈。这一局面正中拿破仑的下怀。

1801年8月29日,保罗一世于宣布了一项针对英国所有船泊的封港令,并出面组织了有瑞典、丹麦和普鲁士参加的对付英国的保护中立国联盟,把英国从波罗的海排挤出去。

同时,法俄两国开始考虑建立军事同盟。拿破仑对俄皇的代表斯普兰波顿将军说:“您的君主和我。我们有责任改变地球的面貌。”

这一激动人心的话语,更鼓舞着俄皇保罗。为了两国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保罗一世提出计划:在俄国的阿斯特拉罕集中35000俄军,同样数目的法军应进军多瑙河河口,然后乘坐俄国船只向亚速海出发,在里海与俄军会合,驶往里海南端,登陆后同伊朗人和阿富汗联合起来,共同把英国人赶出印度。拿破仑同意。

整个欧洲以不安的心情密切注视着法俄两国统治者的友谊加深。英国首相对法俄两国远征印度的计划感到十分震惊和气愤。正当欧洲所有的外交部门和王室惶惶不安地等待俄法两国采取某种行动时,突然传来了保罗一世于1801年3月11日在米海洛夫宫被人勒死的消息。整个欧洲长嘘了一口,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当各方的目标一致的时候,大家才能团结起来,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所以,想要达到某一目标,一定要让有关系的各方协同一致,避免各自为政。在口才表达中,善于团结人心、鼓舞士气,才能顺利达到这一目标,整合团队力量。评价一个人的口才,不仅要看他的口才技巧,更要看他对各方利益的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策略。只有让大家团结一心、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了,才能说他具备了领导才华,有领导力。

拿破仑对俄国的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俄法同盟最终宣告破产了。胜败乃兵家常事,拿破仑再次表明了他那无所不包的外交智慧和外交口才。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他对国际局势的创造性努力,看到这位法国皇帝拼搏进取的胆魄和毅力。毫无疑问,在整个过程中,拿破仑的口才都发挥着关键作用,时刻鼓舞着人心。

盛气凌人,暴跳如雷

——向英国大使展现永不妥协的立场

“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跳如雷。”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亚眠和约》后,英法的矛盾表面上缓和下来,但是拿破仑从不指望能与英国长久地和平相处;因为他知道,英国是不会心甘情愿地执行亚眠和约中的条款的。

此外,拿破仑始终认为征战的胜利是他稳固统冶的一个有效手段。他说:“我的权力有赖于我的荣誉,我的荣誉又有赖于我所赢得的胜利。我的权力如果不以新的荣誉和新的胜利为依据,就会丧失。征战获胜造就了现在的我,也只有征战的获胜能使我保持我的地位。”

这种想法一直在他头脑中占上风,成为他行动的主导原则。他不断梦想新的战争,把战争的火种撒遍全欧。

拿破仑经常对人说:“一个新产生的政府,必须使人眼花缭乱,一鸣惊人,否则就会倒台。”他内心翻腾的是进取不息的愿望。这样一个一刻也不能停息的人,是不会长期坐在和平环境中享清福的,他时刻在准备着战争。

《亚眠和约》签订后没多久,英法双方都在破坏和约。拿破仑利用战争的间隙,重建法兰西殖民帝国。法国的一系列举动都严重威胁着英国的殖民霸权。与此同时,拿破仑的欧洲大陆政策也咄咄逼人。他拒绝从荷兰撤军,把荷兰牢牢地控制在手中。1802年秋,他向瑞士宣布,想在瑞士实行新的国家体制,建立一个“与法国友好的”政府。此外,法国还吞并了厄尔巴岛、皮埃蒙特。在德意志,法国的势力也得到迅速扩展。这一切,英国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同时它也不想容忍。

英国针锋相对,也在寻找战争机会。结果,英国的这一举动也正好激起了拿破仑的好战情绪。拿破仑可以向法兰西人民冠冕堂皇地解释:和平破裂是违背他的意愿的,立即宣战是迫不得已的、是合理的。

1803年初,英法关系十分紧张。英国国王致书国会,述及法国各港口正在准备武器弹药一事。拿破仑得知后大发雷霆,他当着别国大使的面,怒气冲冲地向英国大使惠特沃斯提出了一连串的质问:

“你们的内阁是何用意?造谣说我国各港口正在武装,动机何在?怎么,这种方式就能使各国轻信,或完全忽视我国的真实意图吗?了解实际情况的人谁都会看到,只有两艘运输船正在装备以驶往圣多明各,那个岛屿吸引了我们的全部注意,占去了我们可以动用的一切资财。你们为什么这样抱怨不已?难道和平已经成了负担,可以甩掉了吗?欧洲又将陷人血泊中吗?你们在做战争准备!想装腔作势吓唬我们!法兰西只能被打倒甚至毁灭,但是永远吓不倒!”

拿破仑讲话时盛气凌人,大叫大嚷。英国大使惠特沃斯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击弄得瞠目结舌,不知所措。事后,惠特沃斯写信给自己的上司、外交大臣霍克斯贝里公爵说:“我觉得与其说是在听一个欧洲最大国家的首脑讲话,不如说是在听一个骑兵上尉讲话。”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会表现出各种情绪,显露在脸上。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以后,会影响到别人的心理变化,甚至引发对方的决策改变。因此,根据实际需要,故意表现出某种情绪变化,能够达到语言沟通无法收到的效果。盛气凌人,暴跳如雷,往往不受欢迎,但是在特定场合下,却可以威慑对方,表明自己永不妥协的立场。

拿破仑从小就是一个傲慢的、阴郁的、极易激怒的、几乎蔑视普天下的人,并且很喜欢暴跳如雷。但是,他有时表现出来的狂怒有着明确目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由于天生的暴躁。他故意表演一些狂怒的场面,实际上有着很高的表演才能,装得逼真,以致只有最了解他的观众才能猜出这是个喜剧。拿破仑对英国大使所表演的这场大发雷霆的戏,就是把两个大国拖入战争状态的一种努力。

欲盖弥彰,外交讹诈

——发挥表演天赋,掌握主动权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俗语

1803年2月20日,拿破仑在给立法院的咨文中谴责了英国。3月8日,英王在议会开幕词中驳斥了拿破仑的谴责,议会通过了征召民兵的决议。

到了3月13日,拿破仑再次接见了英国大使,并且又一次表现出狂怒:

“总之,你们想打仗,你们还想打15年的仗,而且你们要逼我这样做。如果你们先拔剑出鞘,那就让你们知道,我要最后一个插剑入鞘;如果你们要进行武装,我也要武装起来;如果你们想打仗,那我也打仗。你们也许会消灭法国,但你们要吓唬它,那是办不到的,倒毒的将是那些不履行条约的人!要么归还马耳他,要么就是战争!”

此时,拿破仑已经成为一个老于世故、深有城府的政治家了。他再也不是当年狂热地追求约瑟芬的那个害羞的青年了。没有人真正知道他的喜怒哀乐,似乎他所有的表情都有着深远的政冶目的。这位伟大的君主充分地发挥了他的表演天赋,成功地把握住了外交的主动权,使得事情朝着他的预想发展。

优秀的外交家都必须是天生的演员,能根据形势的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能够随时随地的自如转换任何表情,或愤怒、或热情、或厌恶、或喜爱,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在外交场合,如若像拙劣的演员一样让别人一眼就看穿了所有的秘密,则会使国家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因此,外交家都必须带着面具起舞。

拿破仑是天生的外交家,他可以一眼看透事物的真相,更可以不动声色地让其他国家在他的节奏下行动。他充分地发挥自己优秀的表演天赋,支配着当时欧洲的外交舞台。拿破仑希望发动战争,却把责任推卸给对方,他在外交场合中发挥表演天赋,反复强调不畏战争,实际上是在把对方引向战场,进行外交讹诈。

据理力争,占据上风——让前来

谈判的亲王窘态百出,无言以对

“老兄既管了一县的事,自己也应该有点主意。外国人呢,固然得罪不起,实在下不去的地方,也该据理力争。”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

1805年,拿破仑在巴黎被加冕为皇帝,从而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这时候,仇恨他的敌人——奥地利帝国、英国、沙俄、那不勒斯、瑞典又结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于是,加冕的庆典还没结束,拿破仑就又开始奔赴战场,到那个为他带来荣誉和胜利的地方了。

面对严峻的形势,拿破仑立即命令布伦的军队从英吉利海峡岸边出发,穿过整个法国,开往巴伐利亚。就这样,法军从各个方向,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多瑙河。

不到三个星期,这支庞大的军队魔术般地从英吉利海峡开到了多瑙河。整个大军热情高涨,胸怀壮志的年轻人想到战斗临近,无不跃跃欲试。谁都梦想荣华富贵和迅速提升,都希望在一个万众敬仰的首领下大显身手。

1805年10月2日,战斗终于打响了。6日和7日,法军渡过多瑙河包抄了敌军的侧翼。8日,缪拉在多瑙河上的韦尔廷根一役中俘获奥军2000名。结果,败北的奥军退向京次堡。法军乘胜追击,在京次堡再次大败奥军。10日,法军进入奥格斯堡。12日,进入慕尼黑。13日,苏尔特率军攻打梅明根,击败奥将施潘根堡。至此,法军已经稳固地横跨在奥军交通线上,取得了这次战役的主动权。

这时,麦克率领的5万奥地利军人被困在乌尔姆附近,法国大军就像大章鱼的触须一样不断地向他包围。

1805年10月14日,法国方面的内伊和拉纳元帅夺占了乌尔姆周围的高地,麦克大军陷入绝境。10月16日,拿破仑炮轰乌尔姆,同时又派去一名军使,要求麦克缴械投降,并威胁说,假如攻下乌尔姆,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宽恕。麦克看到这种情形,立刻恐惧了,急忙派莫里斯亲王前来谈判。

按照常规,莫里斯亲王被蒙上眼睛带进法国大本营。当法军解开他的蒙眼布时,莫里斯亲王发现自己面谒的是拿破仑,不由得惊呼起来。他做梦也没想到拿破仑已亲临乌尔姆城下。莫里斯亲王提出议降,条件是准许乌尔姆守军撤回奥地利。

拿破仑大笑起来,他对这位亲王说:

“我能接受这样的建议吗?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8天!8天内你们必须决心投降。你们以为我什么都没听说吗?你们在盼望俄国军队,他们还没到波希米亚。如果我允许你们开出去,谁向我担保你们不去会同俄军,然后再对我作战?你们的将领欺骗我的次数太多了,我再也不上他们的当了。我在马伦哥软弱地允许梅拉斯的部队开出亚历山大里亚,他们保证谈判缔和,但是结果如何呢?两个月以后莫罗不得不对亚历山大里亚守军作战。况且,这不是寻常的战争。

“根据你们政府的行为,我没有义务对它遵守条款。我不相信你们的诺言。你们已向我进攻了,如果我同意你们的提议,麦克会做出保证。但是,凭心而论,他能守信用吗?在他自己,他能。至于他的军队,不能。如果费迪南大公也同你在这里,我可以听信他的话,因为他能对条约负责,不愿羞辱自己。但是我知道他已离开乌尔姆并渡过多瑙河,当然我也知道到何处去找他。”

一席话说得亲王窘态百出,无言以对。就这样,拿破仑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在气势上彻底压倒了对方。

在谈判中,为了各自的利益据理力争,努力占据上风,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面对面的对话,不仅需要在内容上下足功夫,还需要当事人抓住彼此的心理,在气势上赢得先机。因此,在口才表达中,表现出应有的底气,善于打破对方的心理防线,就能早日实现预定的目标,维护己方的利益。

拿破仑不仅在战场上善于指挥,赢得利益,而且在谈判场合,他也善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达到目标,他加大音量、使用各种句式,进行连珠炮式的发问,目的就是在气势上打压对手。我们看到,前来谈判的亲王窘态百出,无言以对,这自然是拿破仑出色的口才发挥了威力。

胸有成竹,兵不厌诈

——连哄带骗迫使敌人投降

“事贵应机,兵不厌诈。”

——《北齐书》

1805年,拿破仑迅速压制了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气焰,取得了一系列军事作战的胜利。后来,他包围了麦克率领的奥地利军队,对方只好派莫里斯亲王前来谈判。

拿破仑连连发问,打压了派莫里斯亲王的嚣张气焰。至此,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较量告一段落。稍稍平静以后,这位亲王又说:“除非答应我们提出的条件,否则守军不肯投降。”

“如果那样”,拿破仑立刻来了精神,坚定地说,“你尽可以回到麦克那里去,因为我决不会答应你们那样的条件。你同我开玩笑吗?等一下,这是梅明根的降书,拿去给你们的将军看看,让他按同样条件投降,我不会给他别的条件。你们的军官可以送回奥地利,但是士兵必须当俘虏。告诉他必须快做决定,因为我没时间久候。他拖延越久,他的处境越糟。明天,我的接受梅明根投降的军队即将到此。那时我们就要决定怎么办。让麦克认清:他除了按照我的条款投降外,别无选择。”

拿破仑那坚定的口吻让人感觉到毫无商量余地。莫里斯亲王无奈,只好回去向麦克汇报。就在这一天,麦克致书拿破仑,表示愿意接受他的条款。

第二天,贝尔蒂埃前去乌尔姆带回降书。守军获准随带武器、军旗等撤出,送往法国当战俘。然而,拿破仑手中的那张“梅明根的降书”却是他精心炮制出来的“杰作”。

由此可见,战场上既是武力的比拼,更是智慧的较量。中国古代便有战术智谋之集大成《三十六计》,西方历来的战争也无不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所谓功夫在诗外,战场上的胜负在很多时候是靠谋略而非武力。拿破仑取得了军事胜利,又在谈判桌上玩弄欺骗技巧,最终迫使敌人投降了。

“兵不厌诈”是兵家的口头禅,也是政治上的常用语。《韩非子·难一》上说:“舅犯日:‘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巳矣。’”所谓“兵不厌诈”指出了用兵时为了制胜敌人,在策略上使用诡计的必要性。后来则发展到了政治、经济等更广阔领域中,更被广泛应用到谈判中。

拿破仑是用“诈”的高手,几乎每一次他都成竹在胸,像控制木偶一样摆布他的对手。例如制造假情报迷惑敌人,或利用敌方的情报系统将计就计。总之,在兵不厌诈方面,拿破仑技高一筹,充分显示了自己头脑的睿智、思维的缜密、谋划地精当,让人叹为观止。

侍强凌弱,漫天要价

——对普鲁士秋后算总账

“秋后算总账。”

——俗语

拿破仑曾一度是欧洲的主宰。但是他明白,自己的强势地位来自战场上的胜利。因此,他必须不断取得胜利,之后再以强硬的态度对待那些不对他俯首帖耳的国家,向他们索取更多。毕竟,他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战。

面对第三次反法同盟的强大压力,拿破仑向普鲁士频频伸出橄榄枝,并答应将汉诺威赠送给普鲁士。与此同时,俄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在极力拉拢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怂恿他加入第三次反法联盟。普王为拿破仑的许诺所吸引,拒绝了俄皇的要求。

俄皇见软的不行,便来硬的。他用威胁的口吻暗示俄军将强行通过普鲁士领土。威廉三世也表现出一种出乎意料的强硬态度。他回答说:“如果沙皇这样做,普鲁士将同法国结成同盟以抗击俄军。”

然而,就在这时,从普鲁士南部传来消息说,从汉诺威向乌尔姆开进的法军第一军,为了争取时间到达预定战场,竟不经普鲁士的允许,强行通过普鲁士的领地安斯巴赫。

威廉三世顿时怒火冲天,他对拿破仑这种随意践踏别国主权的行为极为愤慨。尽管第一军军长贝尔纳多特遵照拿破仑的命令对普鲁士提出许多有利保证,并作出种种友好的表示,但仍不能使普鲁士国王平息怒火。作为报复,威廉三世又回过头来向沙俄靠拢,他邀请亚历山大一世前来柏林会谈。俄皇利用这个机会。苦苦劝说了普王八天,普王终于同意站到反法联盟的一边。

不过,由于奥地利军队在乌尔姆的覆灭以及对拿破仑的恐惧和汉诺威的引诱因素,威廉三世没有答应立即出兵作战,只同意与俄、奥签订波茨坦条约。根据此条约,普鲁士愿以武力为后盾进行调停,如果调停失败,普军再从西部发动对法军的进攻。

条约签订后,亚历山大一世离开柏林,直赴奥地利战场,普鲁士则准备向拿破仑发出最后通牒,限法军在一个月内撤出奥地利国境。否则,普鲁士将对法宣战。

1805年11月14日,普鲁士使臣出发了,给拿破仑提出的最后期限是12月15日。豪格维茨代表普鲁士政府前来向法国下最后通牒的。普鲁士政府甚至还指示他:若是拿破仑被联军击败,他有权代表普鲁士公开与俄奥结盟。

结果,在奥斯特里茨会战中,法军大获全胜,这样豪格维茨就不得不隐瞒其使命的目的,把最后通牒藏了起来。他带着甜蜜的微笑拜会了拿破仑。他向拿破仑深深地鞠着躬,对他的胜利表示热烈祝贺。

然而,这种小把戏还是瞒不过拿破仑。胜利后的拿破仑对待这位使节异常严厉和高傲,他怒气冲冲地大声嚷道:

“命运之神把你祝贺的对象改变了!你以为你的主子对我守信用吗?他公开向我宣战倒还体面些,即使他不存心这样。那样他就可以为他的各个新盟国效劳,而我在作战前就得顾到两头。你们希望同各方都做朋友,那是办不到的。你们必须在他们和我们之间作一个选择。如果你们愿意随他们走,我不反对。但是,如果你们留在我这里,就必须是真心实意。我宁要公开的敌人而不要虚假的朋友。你们自称是我的盟国,竟然允许多达3万的俄国军队经过你们各邦同大军联系,这是什么意思?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这种行为辩解。这是公然的敌对行动。如果授给你的权力不允许你处理所有这些问题,你可以扩大。至于我自己,哪里发现敌人,我就向哪里进军。”

豪格维茨从拿破仑的这番话中看到,一场风暴即将袭击普鲁士。于是,他未经君主授权,就自作主张地同拿破仑签署了一项条约。根据条约,普鲁士必须与法国结盟,并向英国关闭一切港口。同时,普鲁士须用巴洛特和安斯巴赫两侯国交换汉诺威。普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早已吓得心惊肉眺,他正以惶恐的心情等待着拿破仑的惩罚。如今豪格维茨代他签订的这项条约,比他预料中的惩罚要轻得多。他不敢再讨价还价了,对条约的一切都表示同意。

大国之间的关系所以重要,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到小国的外交走向。诚然,外交中没有背叛,但是对于强者而言,这正是他们霸权的最好的理由。因此他们也习惯于在与另一个大国较量完后,重新排列其与中小国家的外交关系,或压制或拉拢,有点秋后算总账的味道。

拿破仑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最终取得了对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胜利。而普鲁士与俄、奥签订波茨坦条约,采取了观望的策略,显然是要“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对此,拿破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取得战场上的绝对胜利以后,拿破仑就开始惩罚那些墙头草了,以强者的姿态对付那些见风驶舵的国家。拿破仑对普鲁士漫天要价,就是典型的秋后算总账。

以大欺小,随心所欲

——军事占领那不勒斯王国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

战胜第三次反法同盟,是拿破仑军事生涯辉煌的节点。在击败奥地利,并准备离开这里的时候,拿破仑还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惩罚那不勒斯王国。

在交战中,那不勒斯王国本应保持中立国地位,但那不勒斯王国的波旁王朝与革命后的法国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尤其仇恨拿破仑。所以,当他们获悉法国海军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惨败后,欣喜若狂,认为拿破仑一定会失败,便和英国和俄国拉上了关系,向英国、俄国开放了各个港口,在其各邦接纳了12000名俄军和8000名英军。

当时,那不勒斯王后曾经当着法国使节的面,毫不掩饰地说道:她想使那不勒斯王国成为一根点燃燎原烈火的火柴。

“但请陛下想一想,不管这场大火的结局如何,火柴总是首先烧尽。”法国使者这样回答了她。

现在,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以后,这根“火柴”在转瞬之间就燃为灰烬了。拿破仑对波旁王族进行了残酷的请算,他宣告:“波旁王朝不再统治那不勒斯了。”

于是,法军立即占领了整个王国。波旁王室在英国舰队的保护下逃到西西里岛,拿破仑的哥哥约瑟夫被任命为那不勒斯国王。

大国与小国的外交取决于大国与大国的关系。因此在拿破仑眼中,他的敌人从来只是英、俄这样的强国。只要在与他们的较量中取得胜利,哪怕是暂时的,也足够他用来作为摆布中欧小国的砝码了,这正是他得以在欧洲随心所欲的基础。

在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诠释了万物的生存状态。而在人类社会中,这一规则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现代国家诞生以来,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战争成为一个民族维护自身利益的最佳借口。强大的国家依靠自身经济、军事实力,对弱小的国家发动战争,上演了与自然界非常相似的一幕。

拿破仑战胜了第三次反法同盟以后,在军事上达到了空前的辉煌。这时候,一个军事强国的侵略本性就暴露出来了。法国军队以大欺小,军事占领了那不勒斯王国,这种随心所欲的做法看起来很荒谬,却有着现实的政治利益。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国际政治的复杂问题了。

隐真示假,战略欺骗

——战前欺骗宣传,让对手轻敌

“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曹雪芹·《红楼梦》

耶拿战役之前,正当优柔寡断的普鲁士国王手忙脚乱地部署军队时,拿破仑向敌人伸出友谊之手。大战前两天,确有取胜把握的拿破仑,给普鲁士国王写了一封信:

“我不想从您幕僚的愚蠢中捞到好处,他们政治作风的荒谬实令欧洲震惊……好吧,我们在交战中……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带领我们的臣民彼此残杀?用我大量孩子的生命买来的胜利,我毫不希罕。如果在我事业之初,有理由惧怕战斗失败,我也就无权这样来说话。可是,陛下,您将被打败。您毫无理由地牺牲了您生活的宁静和臣民的生命……我无求于陛下,我不要,也从未要过您的任何东西。这次战争是不明智的!

“我知道我的信可能会刺伤您陛下的敏感,可是目前的环境迫使我把话说个明白,我在告诉您我内心的真实想法……让您和您的领土恢复和平吧,即使我永远不能成为您的盟友,至少您会知道我的为人……我最大的愿望是,决不同在工商业和政治上并不与我为敌的国王进行流血战争。”

所有的人,包括追随普鲁士国王来到前线的王后路易丝,在读完此信后,都对拿破仑持同样轻蔑的态度。他们确信,拿破仑这样写信,一是害怕大祸临头,因而又一次玩弄交际手腕,以避免与普军作战。

普鲁士人轻敌了,他们相信了拿破仑的“虚弱”;结果,普鲁士军队落入了自己布下的天罗地网。而站在对面的拿破仑,则要按照预定计划收网了。

所谓“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人世间真真假假,往往难以分辨。外交中的真真假假,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目接不暇。如果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话,那么对于己方的情况,则要严格保密,或者最好能混淆视听,将错就错,才能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获取最后的胜利。

耶拿战役之前,拿破仑面对着曾经是欧洲大陆上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普鲁士军队,采取了混淆真假的策略。拿破仑故意向对方表露出自己祈望和平的渴求,目的就是让对方认为他没有夺取胜利的把握,这样一来就会放松警惕,产生轻敌的思想。结果,正如拿破仑预料的那样,普鲁士军队在后来的战役中遭遇了重大失败。

耀武扬威,表达喜悦

——胜利后表现出惟我独尊的面孔

“人逢喜事精神爽,闷向心来瞌睡多。”

——俗语

耶拿会战,是法国军队与普鲁士军队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这场斗争中,拿破仑新战法对于旧欧洲传统战法,表现出了巨大的威力。

普鲁士军队是在弗里德里希的尚武精神下培育起来的,因而号称欧洲最强大的军队。但是,普军行动缓慢、战术陈旧、指挥呆板,线式队形已经过时,完全不能对抗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基础上推行的那种灵活机动、迅速运动的战略战术。结果,法国军队充分发挥了军官士兵的主动性,彻底击败了普鲁士军队。

普法的耶拿会战成了拿破仑战争中最为干净利索的一次会战,它直接导致了普鲁士全国成为法国的附庸。从这个意义上说,耶拿会战的战果超过了以往的一切战役。

原想狠狠教训一下科西嘉穷小子的普鲁士国王,在战斗打响后一周就遭到了彻底失败。特别是1806年10月14日这一天,法军一下子取得了耶拿和奥尔斯塔特两大战役的胜利,普军几乎全军覆没。

1806年10月27日,来到柏林的拿破仑发表了《消灭普鲁士,迎击俄罗斯军队告大军书》。其中对耶拿会战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不久前曾致力于要求我们屈辱投降的欧洲最主要的强国之一被消灭了。我们先人用了很长的时间未能穿过的森林、弗朗科尼峡道、萨勒河、易北河,我们在七天内穿过了。并且,在此期间还打了四仗和一个大战役。……我们俘虏了6万人。夺得了65面军旗(其中有些是普鲁士国王近卫军的军旗),600门大炮、3座要塞、20多名将军。然而,你们当中有将近一半的人由于还没有放过一枪而感到遗憾。到奥得河为止的普鲁土君主国的所有省份,现在都在我们支配之下。”

拿破仑的慷慨陈辞鼓舞了每一位法国士兵,大家群情激昂,士气大振。由此可以看出,统帅的口才就是一面旗帜,能够时刻引导人心向背。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心情高兴的时候自然流露出喜悦的神色,说话的时候也会带着开心的韵味。应该说,作为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说话的时候跟随心情变化,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一些场合,注意克制自己的情感,采取恰当的表达方式,还是很有必要的。

拿破仑打败了号称欧洲陆上强国的普鲁士,这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更进一步奠定了拿破仑军事上不可动摇的地位,成就了拿破仑一生中的另一个辉煌。所以,回到柏林以后,拿破仑发表了《消灭普鲁士,迎击俄罗斯军队告大军书》。这里既有他对耶拿会战的客观评价,也有他对这次胜利难以掩饰的喜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他那激动的心情。

巧设圈套,诱敌深入

——战胜享有盛名的奥地利元帅

“如果说诱敌深入在以前是有用的,那末在堡垒主义的第五次‘围剿’是无用的。对付第五次‘围剿’,只能用分兵抵御和短促突击的方法。”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796年5月下旬,在意大利战场上的法军主力,经过短时间的休整之后,在拿破仑的率领下向东挺进,追击奥军残部。几天后,法军占领了威尼斯共和国领土上的最大城市布里西亚。紧接着,法军继续向加尔达湖至曼图亚一线挺进。5月底,法军终于抵达了奥地利人在北意大利赖以抵抗的最后一道天然障碍明乔河,逼近了欧洲最著名的军事要塞曼图亚。

曼图亚要塞位于波河和明乔河交汇处,地形险要,工事坚固,可屯数万之众,有“意大利锁匙”之称。曼图亚是奥军在意大利的唯一重要基点,势在必守,以阻扼法军。而法军也志在必得,以控制北意大利,并打通前往德奥之路。

奥地利皇帝为了保住他对意大利的控制,下定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为曼图亚解围。鉴于博利厄屡屡出师不利,奥皇派出了莱茵战线上享有盛名的维尔姆泽元帅前来接替。

维尔姆泽是位72岁高龄的老将军,他在莱茵战线上抽调了3万名精锐部队,并在上任途中又从善战的提罗尔居民中征召了一些新兵,使得意大利战线上的奥军达到6万人。这样,法军在数量上再次处于劣势。奥地利方面非常得意,曾夸下海口说:8月底以前奥军将重占米兰,意大利将是法军的坟墓。

维尔姆泽兵分三路前往曼图亚,企图迅速围歼包围曼图亚的法军。维尔姆泽派副手科斯达诺维奇率领一支部队去占领加尔达湖西岸,从侧面进攻法军;自己则指挥主力沿阿迪杰河两岸向曼图亚进军。他又派达维多维奇率部队进攻莱尼亚戈,以牵制法军。然而,维尔姆泽犯了一个大错,他的三个纵队互不相连,彼此无从驰援。尤其是科斯达诺维奇分队与其他两路纵队中间还横亘着宽阔的加尔达湖面。这一切,都没有逃过拿破仑的鹰眼。

发现敌人的破绽后,拿破仑立即决定暂时放弃对曼图亚要塞的围攻,集中兵力向得不到其他两路纵队支援的科斯达诺维奇分队进发。1796年7月31日,法军把大炮埋人战壕,匆忙撤离曼图亚。

维尔姆泽对拿破仑的计划变动毫无所知,还以为是法军因对自己的恐惧而仓皇撤退。维尔姆泽不费吹灰之力进入了曼图亚。他向奥皇报捷说,已经在阵地上缴获了法国180门大炮。正当他幻想着全面胜利的时候,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拿破仑军队击溃了科斯达诺维奇部队,科斯达诺维奇率残部已退向老巢提罗尔。维尔姆泽大吃一惊,这才知道中了拿破仑的圈套。

陷人困境的老将军不甘心失败。维尔姆泽征集了5万兵力,打算再次奋力解除曼图亚之围,把法军赶出伦巴第。这一次,他又重犯了分兵作战的错误。他亲率3万人从特兰托经由布兰塔的狭道向曼图亚进发,命达维多维奇率2万人留在罗韦雷托以掩护提罗尔。

拿破仑得知这一情况,故意不露声色,任凭维尔姆泽军队长驱直入。当维尔姆泽到达巴萨诺,完全脱离达维多维奇和他的后方时,拿破仑立即解除曼图亚之围,调动强大兵力疾趋罗韦雷托,行军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

军事力量本身就是一门特殊的语言,它不同于口才表达的有声有形,却时刻显露出当事人应有的智慧、谋略。对内行人来说,看到军事布局、分兵派将,就能明白将帅的意图;而对外行人来说,只能被对方牵着鼻子走,最终会走上不归路。

1796年5月下旬,拿破仑在意大利战场上取得胜利以后,开始追击奥军残部。这一次,他面对的是享有盛名的维尔姆泽元帅。拿破仑技高一筹,采用诱敌深入的策略,巧设圈套,最终把奥地利军队逼上了绝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拿破仑的军事战略水平,军事指挥艺术,为他高超的军事才华折服。

维护尊严,赢得赞誉

——彰显宽容情怀和外交上的成熟

“人的尊严,是一件很干净、很美好的事!”

——萨特宁

1796年的法奥较量表明,奥地利老帅维尔姆泽不是拿破仑的对手。后来,维尔姆泽被法军围困在城里,一筹莫展。而当他得知前来解围的奥军全被击溃时,更是感到了绝望。当时,城里的粮秣已经用完了,维尔姆泽不得不派出信使与法军议降。

信使走进法军司令部的帐篷,对裹着大氅坐在帐内一角的拿破仑说:他的主将还可以坚守很长时间,不过,如果投降条件优惠,他们可以立即献城。

拿破仑走到奥军使者面前,挥笔写下了投降条件。然后,告诉使者:“这些都是你们主将受之无愧的条款。他可以今天接受。等一个星期、一个月也可以,不会再加重的。同时告诉他,波拿巴将军即将出发去罗马。”

奥军使者读了纸上的条款后,发现比他们奢望的还要宽大,内心窃喜,于是马上就在上面签了字。就这样,奥地利军队向法军投降了。

1797年2月2日,维尔姆泽率军开出曼图亚。为了不让这位年迈的老将感到受辱,拿破仑回避了接受奥地利驻意大利最高统帅缴出佩剑的投降仪式,只留塞律里埃在场受剑。

督政府对拿破仑的宽容大度有些不满,但拿破仑根本不理会他们的旨意,他上报说:“对奥军提出的条款,我以为既对得起勇敢而又可敬的人,也无损于法兰西共和国的尊严。”

就这样,长达9个月的曼图亚争夺战结束了。奥军在此期间总共折损2.7万人,500多门黄铜大炮落人战胜者之手。奥热罗奉命赴巴黎向督政府呈献缴获的60面军旗,并受到了巴黎人民欣喜若狂的欢迎。

凡事“过犹不及”,外交上尤其不能逼人太甚。毕竟有来有往总要打交道才能算是“外交”。昔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不惜一切,压制同盟国,致使德国、意大利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法西斯道路,反而给世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这就是外交上过犹不及的一例。所以,在外交场合顾及对方的尊严,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得饶人处且饶人。”古来的成功者都具有宽容大度,为对方留有余地的胸襟。拿破仑深知维护对方尊严的重要意义,所以他在接收战败方投降的时候,并不趾高气扬、赶尽杀绝,而是注意到维护对方的颜面。毕竟,大家都曾是战场上的豪杰、民族的英雄,不免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觉。而拿破仑得体的做法,也显示了他宽容的情怀和外交上的成熟。

示弱于敌,引人上钩

——诱使第四次反法联军速战速决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俗语

1806年秋天,英国、俄国、普鲁士等国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联合对付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帝国。在双方的正式交战中,法军由于缪拉的失误,一开始就处于下风。到了当年11月下旬,俄奥联军在奥洛穆茨附近占领了有利于防守的阵地。

然而,俄奥联军内部矛盾重重,司令部出现了意见分歧。以联军总司令库图佐夫为首的大部分将领认为:在奥洛穆茨的9万联军远不是拿破仑10万大军的对手,俄军必须继续撤退,等待时机,拖延战局;待普军投人战争后,再以压倒优势,向法军发起猛烈进攻。

但是,库图佐夫的建议遭到了亚历山大皇帝的坚决反对。亚历山大一世对军事一窍不通,对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更是一无所知。这位虚荣心极强的君主认为,有这么庞大的军队,还要在这个贫穷多山的国家里藏匿一个月,躲避拿破仑,实在是太可耻了。他坚定地认为,法军长途跋涉,接连作战,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再加上普军参战已确定无疑,因此联军必须趁这个机会迅速与拿破仑进行大会战。

亚历山大的主张传进拿破仑的耳中,令这位法国皇帝欣喜若狂。原来,拿破仑一直害怕俄军撤走和拖延战局,因为他得知普鲁士的使者豪格维茨正带着最后通牒来见自己,他必须在普军参战前了结这场战争。为了促使亚历山大这个主战派得到支持,拿破仑决定耍一个小小的把戏,这一次他的外交天才和表演天赋又一次得到了充分发挥。

拿破仑像演员一样,竭力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惊慌失措、软弱无能、尤其害怕作战的人。他命令前哨开始撤退,并派自己的侍从武官萨瓦里去见亚历山大,建议休战媾和,并特别要求俄皇与自己进行单独会晤。

拿破仑的举动使得俄军司令部充满了欢呼声:拿破仑胆怯了!拿破仑的军队被打得精疲力尽,要完蛋了!必须趁此机会击败法军,不能放过拿破仑!于是,库图佐夫的建议被彻底否决。

亚历山大根据拿破仑的一惯为人,认为拿破仑在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这样低声下气来俯就于人的。因此,他冷冷地拒绝了拿破仑关于进行个人会晤的要求,只派了自己的侍卫长道戈路柯夫公爵前往法军大本营进行象征性的谈判。

这位公爵在拿破仑面前举止极为傲慢,态度十分强硬,而拿破仑则继续天才地表演着这出喜剧。他装出一副不安和忧伤的样子,表演得恰到好处。拿破仑深知表演不能过火,过分夸张会露马脚。世界上的一切,即使是道戈路柯夫公爵的愚蠢也是有限度的。因此,在会见的最后时刻,他吞吞吐吐地拒绝了俄方提出的让他放弃意大利的条件。这个拒绝不仅没有削弱有关拿破仑信心不足和胆怯的形象,反而更使得这幕喜剧带有几分真实性。

道戈路柯夫兴奋地报告了他对拿破仑的印象,俄奥联军立即做出决定:向正在退却的惊慌失措的拿破仑进攻,把他彻底击垮。联军认为,陷入困境的拿破仑正急于退回维也纳,因而决定盯住法军的左翼,而联军主力则向西南进到利塔瓦河谷,迂回到拿破仑的右翼,切断它同维也纳的交通线,并把它压缩到山谷中加以歼灭。

1806年12月1日,第四次反法联军到达战场,迅速占领了普拉岑高地,并做好了全面进攻的准备。

外交上的虚虚实实要随形势而定,处于劣势的时候不如虚张声势,使对方不敢轻举妄动。例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虚张声势的典型代表。此外,即便我方处于强势地位,如果懂得示弱于敌,那么就很容易使对方轻敌,从而在对方疏于防备、露出马脚的时候给予坚决打击,取得绝对胜利。

拿破仑似弱实强、似虚实实,利用示弱于敌的策略,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关于外交艺术的大战。结果,他再次把敌人诱骗到战场上了,只等着最后关头捉鳖。这就叫:“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实而虚之。此为外交关键、用兵诡道。”兵不厌诈,这是战场上亘古不变的真理。

指挥有力,克敌制胜

——彻底击垮俄奥联军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孙子·虚实》

经过一番努力,拿破仑终于避开自己的劣势,诱使第四次反法同盟速战速决了。这次决战发生在1806年12月2日,是拿破仑战争史上一次最著名、最辉煌的战役。

当天,在奥斯特里茨村以西、维也纳以北120公里的普拉岑高地周围的丘陵地带,三国皇帝展开了一场血腥大会战。上午7点30分,掩盖着谷地的浓雾刚刚散去,一轮红日喷薄而出。7.3万名决心以死效忠的法国官兵在奥斯特里茨的太阳照耀下,早已准备就绪,严阵以待。

拿破仑从指挥所里看到普拉岑高地几乎已无俄军防守,他立刻意识到敌人犯了放弃中央高地的严重错误,于是命令两个师前去占领高地。这两个师不费吹灰之力便完成了任务,从而将敌人切成两段。

反法同盟军的科洛华特纵队在行军中受到侧面攻击,秩序大乱,四下溃逃。俄国皇帝、总司令库图佐夫以及司令部正是跟在这支纵队之后,因而他们很快失去了对联军的控制。

在北段,拉纳成功地击退了巴格拉吉昂的攻击。当苏尔特完全控制高地之后,拿破仑令其左翼向俄军发起全面进攻。俄军作战十分英勇,对法军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在南段,布克斯盖弗登受到苏尔特和达武两支兵力的夹击。面对法军大炮的猛烈轰击,联军很快就被压缩到狄尔尼兹和察特卡尼之间半结冰的湖泊上。湖泊的冰块被法军炮火击碎,敌军整团整团地掉在湖里淹死了,有的则被法军的霰弹击毙,其余的则当了俘虏。

奥皇和俄皇眼见全军覆没,慌忙逃窜。他们的侍从人员只顾自己逃命,把两位皇帝丢在路上。最后,两位皇帝只好骑着马各奔一方了。

短暂的冬日已近黄昏。明亮的太阳已经下山,亚历山大和弗兰西斯在昏暗中逃脱了法军的追捕。亚历山大像得了疟疾一样全身发抖,他已经不能控制自己,哭了起来。库图佐夫在激战中负了伤,差点成了法军的俘虏。

就这样,战斗结束了。拿破仑在一大群元帅、近卫军将军和副官的伴随下,在士兵们的欢呼声中,不断地踩着难以数计的人和马的尸体,穿过广阔的平原,视察着血腥的战场。这一仗,俄奥联军死伤2.7万人,损失火炮155门,炮兵几乎全被消灭,余众四散逃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俄奥联军事实上已不存在。

行动是最好的宣言,它胜过反复的说教和吹嘘,是改变世界的最强大的力量。在战争中,激发士兵的斗志,扫除敌人的嚣张气焰,证明统帅的军事能力,没有什么比“胜利”更有力的语言了。军事胜利,能够横扫一切,是军事统帅唯一的利器。

面对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围剿,拿破仑表现出一贯的冷静、沉着,在战场上周密布置、巧妙安排,最终续写了既往的辉煌。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领袖,是法国近代革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突出地位是任何人无法替代和抹杀的。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浙商的268条生意经

浙江人的经商意识是渗透剑骨子里面的,即使是菜市场上卖莱的年轻人,也从未把自己看做是一个谋生活费的小贩,他们认为自己足在经商,是在做经理,他们甚至有名片。 浙江人能从地摊小贩做到集团老总;浙江人能当老板,能睡地板,也能坐着飞机去北人读书。 浙江人会做生意,是天牛的生意人,他们有胆、有谋,有与别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思维。
已完结,累计21万字 | 最近更新:二十一 终生学习使浙商走得更远

前言

书名:
浙商的268条生意经
作者:
王振
本章字数:
714

浙商是中国最庞大的“游商部落”,是中国第一大商帮。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有“浙江村”或者“温州村”。全国500强企业中,浙江企业总是位居前列;每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浙商总有一席之地。据专业人士估算,目前有超过500万名浙商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创造着财富。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浙商?

其实,很多看似不可理解的事情,背后都有着清晰的逻辑关系。浙商的成功,必定有成功的原因。

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教授认为,浙商的优势首先在于精神优势。浙江人以行路代读书,凭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一些原本从事修鞋、打铁、缝衣服等小本生意的普通劳动者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成长为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企业家。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浙江商人既聪明又肯吃苦,敢冒风险,敢为人先,最让人佩服。”

谁都无法否认,浙江人会做生意,是天生的生意人,他们有胆、有谋,有别人不一样的眼光和思维。有一位商场得意的浙江青年,年龄不过二十余岁,却拥有数千万家资。

浙江人的经商意识是渗透到骨子里面的,即使是菜市场上卖菜的年轻人,也从未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只能谋取生活费的小贩。他们认为自己是在经商,是在做经理,他们甚至有名片。

浙江人能从地摊小贩做到集团老总;浙江人能当老板,能睡地板,也能坐着飞机去北大读MBA;浙江的炒房团能鱼贯进入房市,套利后又能安全撤离……

浙商的智慧,是MBA里学不到的商业圣经。

充满活力的“浙商”,已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一部鲜活教材。

作为民间资本最活跃的群体、自我创业最频繁的人群、中国最创富的商帮,浙商的成功经验,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最值得生意人学习和研究。

每一位有志于经商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每一位正在商海里打拼的生意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