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毛泽东品读《后周纪》

书名:
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
作者:
周溯源、于立文
本章字数:
3727
更新时间:
2024-04-25 23:55:44

后周(951 年—960 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到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共10年时间,历经三个皇帝。

郭威、柴荣都是在五代时期难得的好皇帝,后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31.后周郭威称帝

【原文】旧史无此。

所谓允明反弑,明是诬词。

———摘自《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11 月版,第267~273 页。

【品读解析】后汉隐帝刘承佑虽然名义上是皇帝,却处处受制于权臣,不掌实权。950 年底,他密谋诛杀了几位主政主军的大臣后,又派人去魏州杀统军大将郭威。郭威得讯后,让养子郭荣留守,命郭崇威率骑兵为先头部队,随后自带大军,朝京城进发。

郭威的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基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7 天后,便到了开封城外。后汉朝廷慌作一团,意见纷纭,莫衷一是。刘承佑派军队出城作战,自己也到了城外。郭威军打败刘承佑派来的军队。刘承佑行至赵村,被追兵赶上,下马躲入老百姓家里,最后为乱兵杀死。郭威军顺利进入京城。

郭威进京时,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忠武节度使刘信在许州,刘崇之子刘资为武宁节度使,在徐州。此三镇如果联合起来,号召复汉,对郭威十分不利。于是,郭威定计,要点是:先声称迎刘赞为帝,稳住刘崇,待刘资远离徐州,距京城较近时,连同刘信一起除掉,刘崇一伙也就无能为力了。定计之后,便以太后名义下令立刘赟为帝,派大臣冯道等去徐州奉迎。这一计策果然蒙住了刘崇和刘赟。刘崇听说是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不再发兵。刘赞前来即位,至宋州,被拘。郭威以太后名义将刘赞废为湘阴公,不久将其杀死,刘信自杀。

等到刘崇知道上当,为时已晚,只能于郭威称帝后,自己也据晋阳称帝,国号汉(北汉)。

951 年,辽兵入寇。郭威率大军击辽,行至澶州,将士数千人忽大噪,对郭威说,将士抢掠京城,与刘家人结了仇,不能再让刘家人做皇帝,皇帝该你自己做。于是不由分说,裂黄旗披在郭威身上,拥立为皇帝。郭威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

以上这段历史,史书记载不尽相同,在一些看似是细节而实际上关系重大之处,某些官修史书明显有曲笔和遗漏。毛泽东在读这段历史时,注意到了其中两点:

1.郭威是怎样动员手下将士起兵反汉的?《新五代史》卷十一《周太祖本纪》中的说法是,郭威仿造了一份诏书,内容是汉隐帝密令诛杀将士。将士们因此被激怒了,站到了他这边。

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卷十一《周太祖本纪》,在这段内容下批道:旧史无此。

“旧史”指《旧五代史》。其中记载:郭威见到诏书后,同魏仁浦商量办法。魏仁浦说,你是立过大功、手握强兵的大臣,现在遭到小人陷害,怕是分辨不清了。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不可坐以待毙。于是,郭威召集郭崇威、曹威和诸将,“告以杨邢等冤死及有密诏之状”,要他们执行密诏,“庶不相累”。郭崇威说,天子年幼,这件事一定是天子左右的小人干的,如果这些小人得了志,国家便没有安定的时候了。他提出同郭威一道“人朝自诉,荡涤鼠辈以清朝廷”。这里,郭威不仅没有伪造诏书,反而还将诏书内容如实向诸将作了传达。

《旧五代史》之所以不载伪造诏书事,并非因为此事不重要,而是考虑到仿造诏书毕竟是一种不够光明正大的办法,有损郭威形象。《旧五代史》这一段是根据后周的记录所写。后周官员自然不愿,也不敢将这种内容记录下来。

2.汉隐帝刘承枯是被谁杀死的?《新五代史》、《旧五代史》都称,杀死汉隐帝的是翰林茶酒使郭允明。其中《新五代史》卷十一《周太祖本纪》的记载是:“十一月……甲辰……郭允明反,弑隐帝于赵村。”然而,毛泽东不相信这一记载,他在读到这里时批道:所谓允明反弑,明是诬词。

毛泽东的判断是有道理的。据《资治通鉴》卷二八九载:“帝策马将还宫,至玄化门……帝回辔,西北至赵村,追兵已至,帝下马入民家,为乱兵所弑。”同书《考异》记:“刘恕曰:‘允明,帝所亲信,何由弑逆!盖郭威兵弑帝,事成之后讳之,因允明自杀,归罪耳。按:弑帝者未必是郭允明,但莫知为谁,故止云乱兵。”

132.五代十国的死节之士

【原文】食谁人之禄?

何谓伪国?

———摘自《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11 月版,第267~273页。

【品读解析】史书上所说的死节之士,系指那些忠于已灭亡的旧政权,至死不变节的人。同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这种人在五代十国时期非常少。当时的官吏,很多都曾历仕两朝、三朝乃至四朝。后梁灭亡了,后梁的官吏摇身一变,又成了后唐的官吏;后唐灭亡了,后唐的官吏接着又在后晋政权中做官。后汉代晋,后周代汉,仕人也都是同样的。大概正由于这一原因,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节传》,一方面承认死节之士在“五代之际,不可以为无人”,而所列出的所谓“全节之士”,只有三个人,即后梁的王彦章、后唐的裴约和南唐的刘仁瞻。

王彦章在梁太祖朱温部下担任过多种职务,梁末帝时,迁濮州刺史,又徙澶州刺史。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持二铁枪,皆重百斤,一把放在马鞍上,一把持在手中,骑而驰突,奋疾如飞,所向无敌,时人称之为“王铁枪”。后梁末年,晋军已尽有河北,梁、晋两军在黄河沿岸展开争夺。晋军在德胜沿河筑南北两城,号“夹寨”,又攻取了郓州。形势对后梁军不利。

经宰相敬翔力荐,梁末帝任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以段凝为副。临行前,梁末帝问他何时可破敌,王彦章回答说三天,梁末帝左右之人皆失笑。王彦章赶赴前线后,命甲士六百,带巨斧斩断连接德胜南北两城的浮桥,自引精兵数千,攻下了德胜南城,前后所用时间果然是三天。此后,王彦章率兵与晋军日夜苦战,互有胜负。王彦章憎恶当朝的赵岩、张汉杰等人,曾对人说,等我得胜回朝,杀尽这些奸臣以谢天下。赵岩等人恐惧,与段凝合力诋毁王彦章。梁末帝罢免王彦章,任段凝为招讨使。后梁末帝又使王彦章率军攻郓州。路上与袭取开封的后唐军队相遇,王彦章受伤被俘。王彦章经常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被俘后,唐庄宗爱其骁勇,劝其投降。王彦章认为自己是梁将,只有以死报国,如果朝事梁暮事晋,没有面目见天下人。唐庄宗又派大将李嗣源去劝降,王彦章伤重不能起,仰视李嗣源,称呼李嗣源的小名说,我岂是苟且求活的人。最后,李存勖将其杀死。

裴约为后唐潞州牙将。唐庄宗时,以李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裴约作为副将守泽州。李嗣昭死后,其子李继韬降梁。裴约宁死不降。梁派兵攻泽州,裴约一边守城,一边向唐庄宗求援。唐庄宗派的援兵未到,泽州被梁军攻破,裴约被杀。

刘仁瞻为南唐将领。后周军队攻南唐,南唐用刘彦贞为将,对抗周军。

刘仁瞻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在后周军队的打击下,南唐将领很多都逃跑或投降了,唐元宗李景吓坏了,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而刘仁瞻独坚守。刘仁瞻的儿子趁他得病之时,谋与诸将投降,刘仁瞻立斩其子。后刘仁瞻病重,已经认不出人,他的副使孙羽冒充他的名义下达命令,献城投降。周世宗任刘仁瞻为检校大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刘仁瞻未受命而病死。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三十二《死节传》在记载上述三人的主要事迹后,感慨说:“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仁瞻既杀其子以自明矣,岂有垂死而变节者乎?今《周世宗实录》载仁瞻降书,盖其副使孙羽等所为也。当世宗时,王环为蜀守秦州,攻之久不下,其力屈而降,世宗颇嗟其忠,然止于为大将军。视世宗待二人之薄厚而考其制书,乃知仁瞻非降者也。自古忠臣义士之难得也!五代之乱,三人者,或出于军卒,或出于伪国之臣,可胜叹哉!可胜叹哉!”

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在批语中对这段话提出两个疑问。其一是对欧阳修所说的“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毛泽东批道:食谁人之禄?

其二是针对欧阳修所说的“或出于伪国之臣”,毛泽东批道:何谓伪国?

毛泽东的这两条批语,用的是提问句式。仔细思考,其中表达了相当深刻的思想。中国封建社会正统观念,要求臣下食人之禄,死人之事。

也就是说,拿了国君的俸禄,就应当为国君效命,生死不渝。然而问题在于,官吏所食的俸禄到底是谁的?如果说是皇帝的,皇帝本人也是个寄生虫,又何尝从事过任何真正的生产活动。官吏所食的俸禄,归根到底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皇帝不过是利用掌握的暴力工具,以税收等方式将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夺来,然后以俸禄的形式分给官吏而已。从这一意义上讲,官吏所食的俸禄根本就不是皇帝的,而是劳动人民的。官吏要“死人之事”,也应当是为人民效力,而不应仅仅对某个皇帝保持忠诚。

“伪国”一词,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道理上,都是含糊不清的。欧阳修这里所说的“伪国”,是指南唐。欧阳修站在梁、唐、晋、汉、周立场上立论,将北方相继建立的五个王朝视为正统,而将南唐视作非正统,是“伪国”。可是,北方朝廷可以视南唐为伪国,南唐为什么不可以视北方朝廷为伪国?梁、唐、晋、汉、周与南唐同样起源于割据,同样基于武力劫夺而建立政权,如果北方政权可以称南唐为伪国,南唐自然也可以如此称呼北方政权。从本质上讲,它们之间并无区别。可见,所谓“伪国”,根本就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欧阳修使用“伪国”一词称南唐,除了反映他以北方政权为正统的立场外,没有任何意义。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年轻人必知的为人社交处世智慧

很多年轻人都羡慕成功者的荣耀和财富,却不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汗水和泪水的故事。 本书着眼于现实,结合成功案例,从待人处世以及个人心态等方面,对社交处世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和分析,意在让读者明白,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懂得适时低头.但不舍弃内心的坚韧。会做人,能做事,把难办的事尽可能做好,让自身的才能限度地发挥出来,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干出一番事业。
已完结,累计23万字 | 最近更新:第十一章 外圆内方有技巧(2)

前言

书名:
年轻人必知的为人社交处世智慧
作者:
孙朦
本章字数:
801

年轻是什么?

年轻的我们,不能和前辈们比阅历深厚。

年轻的我们,不能和前辈们比经验丰富。

但是,年轻是我们冲锋陷阵的资本!

因为,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

因为年轻,没人会嘲笑我们的幼稚,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着傻傻的问题而仍不感到疲倦。

因为年轻,没有人会惊异于我们的大胆,我们可以凭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去挑战人生中所有的未知数。

因为年轻,没有人会批评我们狂妄,我们可以扬着下巴对一切困难说“No”。年轻,这永远新鲜、永远充满活力的字眼。

但是,年轻的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麻烦和困扰:工作不称心,经济条件不宽裕,健康欠佳,期望中的事情落空,好心未得好报,受冤枉挨批评等等。有人会问了,我们怎样才能打破这样郁闷的情绪呢?

一个人为人处事的能力,也是情商高低的表现。善于处事的人,在社会和单位里深受大家欢迎,工作开展得顺利,事业发展通达,处处有人相助。善于处世,并非就是拍马溜须,处处讨好别人。那么,如何处世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处世之道。笔者认为,为人处事的关键所在,是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对这类事情,如能持积极心态,心里就会想得开,心胸也就会豁达,就能妥善对待、处理好这些事情,工作顺利,心情舒畅。如果总是想不开,越想越气,自控能力减退,情绪失去控制,言行也就出现反常现象,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大闹一场,出言不逊,开口伤人,使你的人品大为降格,人际关系受损。可事后冷静下来一想,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根本不值得。

很多年轻人都羡慕成功者的荣耀和财富,却不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汗水和泪水的故事。

本书着眼于现实,结合成功案例,从待人处世以及个人心态等方面,对社交处世做了进一步的诠释和分析,意在让读者明白,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懂得适时低头,但不舍弃内心的坚韧。会做人,能做事,把难办的事尽可能做好,让自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干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