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要能解决独生子女的问题

书名: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作者:
张振鹏
本章字数:
13560
更新时间:
2024-04-25 23:55:11

独生子女不听话,这是父母最头疼的事。难道就没有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吗?当然有。关键是看父母如何重视,如何用心应对了。

问题1:孩子老是贪玩不学习怎么办?

一位妈妈说:“我的儿子不爱学习,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上不爱听讲,小动作特别多,以至于考试总考倒数几名,在学校还总被老师批评,回家我也总是训斥他。可是他却毫不在意,有点‘破罐子破摔’的倾向”。

可能很多父母都为这样的孩子担心过,每天只知道玩儿,对学习毫无兴趣,不能自觉学习,即使有父母的监督,也总是左顾右盼,不能安心地学。无论父母如何鼓励,如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貌似孩子仍然没有什么上进心。

其实,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父母应该认识到,玩不是坏事,孩子能在玩中学到很多知识。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玩不应该一律强加干涉,应该区别对待,找出孩子贪玩的原因,正确引导,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贪玩不爱学习的问题。

以下为父母提供3点建议,作为参考:

第一,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促进孩子学习的动力,当孩子有了学习兴趣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了。比如,孩子喜欢玩电脑,父母可以鼓励他利用电脑学习新知识、查找资料、听英语练听力,等等。此外,父母还可以为他提供一些有关于电脑技术的书籍,以便于他更好地掌握电脑知识。

第二,使孩子感受到成功的滋味。很多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是学习压力大,好像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高期望值,总有一种失败感。因此,父母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给他过高的压力。相反,要为他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并给他切实有效的帮助,鼓励他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当孩子成功的体验增多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最后,给孩子玩的时间。好多孩子不爱学习的另外一种原因就是父母对他太严格了,补习班、特长班几乎把他玩的时间都剥夺了。因此,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留出玩儿的时间,并为他玩创造条件,比如,周末全家人一起爬山玩水、玩泥玩沙,感受大自然的乐趣,让孩子在玩中取乐,在玩中认知。

问题2:孩子爱顶嘴怎么办?

孩子一天天长大,突然有一天他开始不听从父母的号令,居然鼓起嘴巴顶起嘴来。相信这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遇到过的经历。其实,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因为他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事物有了独到的见解。

但是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的这种表现,当他不再言听计从时,便把他视为叛逆,并强行压制。结果导致亲子间的矛盾和分歧越来越多。

一个11岁的女孩和妈妈顶嘴道:“你凭什么管我?”妈妈听了,很生气:“因为我天生就是管你的那个人。”女孩又辩解道:“为什么你是管我的那个人,而我不是管你的那个人呢?”顿时,妈妈被问得哑口无言。

其实,一般孩子身上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父母身上。当孩子顶嘴时,父母不能只看到孩子的不对,自己也应该多反思,找出孩子顶嘴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到最终的解决办法。

一般来说,孩子顶嘴最常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父母总是以家长权威自居,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不分地点、场合训斥他,忽略他的感受。事实上,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长期不被尊重,会感到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受到了损害,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针对这个原因,父母要慢慢改变以长者自居的心态,学会尊重孩子,尽量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同时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给他表达和争论的机会,如果孩子的话有道理,父母应该尽量采纳,并适当地引导他自己作决定。

第二,父母和孩子间缺少沟通交流,所以并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却总用自己的经验教训孩子。其实,孩子虽然没有成人,但是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他,不给他说话的机会,他压抑久了,也就慢慢地学会顶嘴了。

因此,父母要多抽出时间和孩子沟通,及时了解他的状况和思想,当明白孩子的想法后,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第三,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不分长幼、没有礼貌。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尽量解除溺爱的氛围,慢慢让孩子明白“长幼有序”的道理,从而纠正他的行为。

此外,针对孩子的顶嘴,父母不要采用强行压制的手段,在一些关键性的论点上,应该引导孩子“据理力争”,从而锻炼孩子的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问题3:孩子常常无理取闹怎么办?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遇到过以下这种情形:带孩子逛街,孩子赖着一个玩具不走,父母不买的话他便躺在地上打滚儿,任凭父母讲再多的道理,都无济于事。

大多数父母面对这种情况,虽然心里很想握紧拳头大力挥舞,但是为了面子大多会选择“投降”,尽快满足孩子的要求。

殊不知,正是父母的妥协助长了孩子的无理取闹。其实,孩子的无理取闹多数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或者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好像在表演“独角戏”,有观众才能“生存”,观众不见了,表演也就消失了。如果父母一味地满足他的无理要求,那么可能孩子长大成人了,一样还是会无理取闹。

其实,当孩子不会或者不能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消极情绪时,无理取闹、无端发脾气、故意捣乱或者一些错误明知故犯,就成了他表达不满情绪、生气或者遇到挫折时的一种发泄方式。当父母发现孩子有类似的行为时,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采取粗暴强制的态度制止他,更不能随意向他妥协,满足他的要求。否则孩子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粗野、蛮不讲理的人,这样的性格对他以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那么,父母应该以一个怎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无理取闹呢?

首先,沉默应对。当孩子带有消极情绪跺脚、大哭、躺在地上打滚儿,任凭父母怎样劝说都没有用时。父母不要生气,也不要大声教训他,更不能以暴力的方式企图制止他,而是把他放在一个独立的空间里,不理睬他。等到哭闹停止后,再安抚他受伤的心灵,并给他讲道理。同时,父母要明确地告诉他,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其次,不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在超市、街头等公共场合,孩子经常会上演与父母冷战的一幕,强行要求父母买某一样东西。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父母要尽量满足。但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不能纵容孩子,否则他很容易将这种方式当做达到目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父母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坚决拒绝其不合理的要求。

最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带有消极情绪时,父母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改变环境的方式,安抚孩子的情绪。比如,放一些轻音乐,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假装大发脾气或者把孩子刚才的表现表演一遍给他看,让他觉得好笑,他便不再胡乱吵闹了。

问题4:孩子逆反、叛逆怎么办?

一位妈妈抱怨道:“我的女儿才9岁,逆反情绪就特别严重。放学回家,我叫她先写作业,她却先练琴;我叫她穿裙子,她偏穿运动服,同意她穿运动服了,她又穿校服。如果要打她,她便歪着脖子说:‘你打吧,你打吧!’说也不管事,打也不管事。后来,我就干脆不管她了,不管他以后,她有的时候却变得自觉起来。”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都会遇到孩子和自己“对着干”的情形,自己说东,孩子偏往西,什么都要和父母“唱反调”。其实,这和父母的包办不无关系。有的时候,父母总是担心孩子还小,什么都做不好,所以对他管得很宽。孩子失去自我表现、自我表达的机会后,自然会产生反感情绪。那么父母不妨适当地对孩子放一放手,让他自己做主。

还有些父母习惯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如,对孩子说:“不许看电视了,该睡觉了,听见没有?”这种口气同样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情绪。如果父母换成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快该睡觉了,你选择9:00睡?还是9:10睡?”相信这样的口吻会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他的逆反情绪也会少很多。

所以,父母要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多以商量代替命令,多以配角代替主角,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让他在体验中学会对自己负责。

那么,父母应该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减少孩子的逆反情绪呢?

首先,以身教代替说教。大多数父母习惯于以说教的方式教育孩子,要求孩子不要玩电脑、要求他不能看电视,可是,自己却沉迷于电脑、电视之中。那么孩子自然会很不服气,也不会听从父母的管教。其实,多说不如少说多做,这样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孩子也自然会以父母为榜样,按照父母说的去做。

其次,以肯定代替否定。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确,若父母总是给孩子贴“笨”、“懒”等负面的标签,会令孩子十分反感。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好的一面,给予肯定。这样,他才会在父母的肯定中变得越来越好。

再次,以关爱代替唠叨。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指责,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有些道理,孩子具备辨别能力,而父母无休止的说教只会令他厌烦。因此,父母要减少一些唠叨,多用关心的方式,让他体会父母的爱。

最后,当孩子带有逆反情绪的时候,父母不妨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正话反说,用激将法刺激孩子,比如,“你不会做××”、“你坚持不下来”等刺激孩子,以达到激励孩子的效果。

问题5:孩子不服从管教怎么办?

很多父母都在为孩子不服从管教而发愁,叫他别在沙发上跳、别踢桌子、洗完手后再吃东西,可孩子的态度偏偏是“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时候,父母的态度则变成“你就得按照我的要求去做”。结果双方在争执之下,一场“战斗”就拉响了。

“战斗”结束之后,父母再仔细回想一下,其实根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只不过叫孩子做一件简单的事儿而已,最后却大动干戈。想来实在不值得,但是父母又无法忍受孩子挑战自己的权威。那有没有一个好办法,让孩子主动和父母合作呢?

首先,父母要改变说话的方式。大多数父母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为时,第一反应要么是责怪、谩骂,要么是讽刺、警告,比如“告诉你多少回了,不能把脚踩在墙上,你看墙上的脏脚印,你怎么总是改不了呢!”这样只会让孩子认为“墙比我还重要”,使他不愿意听从父母的管教。

相反,父母可以换成以下方式,提醒孩子改正错误。

父母可以把看到的事情和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来,比如,“你的脚踩在墙上了”;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信息,让他看到结果“你的脚把墙弄脏了”;如果某个错误孩子屡犯不改,他也知道这是不对的,父母可以用一个字“脚”提醒他把脚放下来;父母还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我可不想看到墙上都是你的脏脚印”。有的时候,写纸条提示也是避免父母唠叨的一个好方法。

其次,夫妻间的教育意见要统一。有时,孩子不服从管教的原因来源于父母间的教育观念不统一。比如,一个人要求孩子马上停止看电视,写作业;另一个人则允许孩子看完动画片再写作业,那么孩子便会有机可乘。还有些父母各自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父母应该避免。

聪明的父母私下应该多沟通,在意见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父母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他才会更信服父母的管教。

问题6:孩子爱慕虚荣怎么办?

一位妈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感到很苦恼:“我的儿子除了学校硬性规定穿校服外,其他衣服都是名牌,鞋必须要穿阿迪达斯,衣服要穿耐克,连皮带都是鳄鱼的。每个星期至少要给他200块钱的零花钱,用来吃肯德基、麦当劳,逛精品店。我曾劝他少和有钱的同学来往,因为有的孩子品行不太好。可是儿子却说:‘这年头光学习好是没有用的,只有有钱别人才看得起,一切要向钱看齐。’”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非名牌不穿,生日派对去高档餐厅,和同学比吃、穿、玩儿,比谁的手机更高档……如果不这样,便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其实,虚荣心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即便是父母也有爱攀比的心理。何况孩子正处于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的关键期,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自我角色定位,从而在同辈中获得认同感。

也就是说适度的虚荣心是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但是,如果孩子产生“一切向钱看齐”的心理,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了。父母不能盲目放纵孩子的消费欲,也不能严厉拒绝加以批评,相反应该对孩子追求穿戴、爱慕虚荣的心理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爱慕虚荣的问题。

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呢?

首先,父母要摒弃爱慕虚荣的心理。孩子的爱慕虚荣与环境的熏陶和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当父母抱怨孩子非名牌不穿、不断更新手机、MP3的时候,自己也应该反省,是不是自己经常买名牌,或者经常把“名牌”之类的话挂在嘴边?又或者为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无论是衣物还是生活用品,全部都用名牌?这样无疑就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非名牌不用”的信息。所以,父母应该从自身做起,摒弃攀比物质的心理。

其次,多关注孩子的内在优势。对待孩子的购买欲望,做父母的不应该放纵孩子,去满足他越来越膨胀的虚荣心。相反,可以用延迟满足的方法,让他学会忍耐,并鼓励他自己攒零花钱购买。同时,父母要传递给孩子一种价值观:一个人被尊重不是因为有钱,诚信、善良、智慧、责任心才是最重要的。父母也要在生活中多肯定孩子这方面的优势,以给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让孩子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孩子的虚荣心无限膨胀一定有明显的信号,比如,对衣服、文具、玩具特别挑剔,抱怨父母不能给自己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单位,让他体会赚钱的不易,从而纠正他的这种思想。

问题7:孩子赖床怎么办?

眼看着孩子躺在床上睡得又香又甜,每位父母的脸上都会洋溢出幸福灿烂的笑容。但是眼看着离孩子上幼儿园的时间越来越近,任凭父母怎么叫也不起床,父母难免脸上会露出一些担心。有些孩子即使在上学后,每天早上起床也总是不肯爽快地从被窝里爬起来,磨磨蹭蹭“耍赖皮”,要父母喊好几遍。

大家都知道赖床是一个坏习惯,既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他意志力的培养和独立性的形成。但要想改变孩子赖床的习惯,父母就要弄清楚他赖床的真正原因。

一方面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造成他没有自觉起床的意识,总是期待着父母叫他好多遍,他才起床。结果父母干着急,孩子却不慌不忙。另一方面是孩子的作息时间不规律造成的,睡得比较晚,大脑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第二天总是睡不醒。

针对这两点原因,父母要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赖床的问题。

首先,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3岁的孩子需要睡10~12个小时,晚上最好在9:00前入睡,早上6:00起床,中午可以睡1个小时。当作息时间制订好了之后,父母就应该鼓励孩子严格遵守,最初可以陪孩子一起入睡,协助他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还要对孩子的作息时间作出相应的调整。

其次,训练孩子准时起床。年龄小的孩子主要依赖父母起床,但父母最初要告诉他,每天起床的时候只叫他一次,如果不起床,就会迟到。那么孩子会变得自觉起来。父母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或者孩子喜欢看的动画片,使他在轻松的氛围中醒过来。对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为他准备一个闹钟,教他使用的方法,以培养他的独立性。

最后,让孩子承担赖床的后果。要想让孩子戒掉赖床,养成准时起床的好习惯,父母就要慢慢放手,放弃过度的关怀和担忧,“狠”下心来,让他自己承担迟到的后果。比如,因为赖床迟到就会被老师罚站,来不及吃早餐就会挨饿……当孩子体会到这些后果后,也就慢慢改掉赖床的坏习惯了。

问题8:孩子爱哭怎么办?

有的孩子很敏感,也很容易激动,哪怕一点小事儿都会让他伤心地大声哭泣。尤其是他做错事的时候,打也不行,骂也不行,可能父母训斥他的语气稍微重了一点儿,孩子的眼泪“哗”一下就流下来了。这样的孩子往往令父母感到很苦恼。

其实孩子爱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多愁善感可能是孩子天生的“情绪本质”,自尊心比较强,喜欢以哭闹、发脾气来表达情绪。另一方面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够,所以只能用哭闹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此外,孩子爱哭和父母的教育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可能父母平时对孩子太过严厉,导致孩子惧怕;或者父母忽略了孩子精神需求,比如,不能经常陪伴他,导致孩子感受不到爱或者没有安全感;最后一种可能便是“哭”是孩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许多父母怕孩子哭,便总是满足他,向他妥协。这样就恰恰中了孩子的“圈套”,助长了孩子的哭闹。

针对以上孩子爱哭的原因,父母一定要区别对待,注意自身言行,尽量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从而帮他克服爱哭的毛病。

首先,理解孩子的敏感性。敏感的孩子对疼痛和挫折的感受比一般的孩子更强,比如,洋娃娃的胳膊掉了会很伤心,积木被小朋友推到了会觉得很委屈。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嘲笑孩子的这种行为,也不要严厉斥责他不许哭。相反要以理解和同情的心态,帮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当然,父母也不要给他太过分的同情,否则会成为他哭泣的“动力”。

其次,不应允孩子在哭闹中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为了得到某个东西,企图通过哭达到目的,那么父母不要马上满足他的要求。而是要告诉他只有通过合理的表达才能得到满足。父母还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时候,鼓励他把想法说出来,这样父母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想法和要求,才有针对性地替他解决问题。

最后,不给孩子贴“爱哭”的标签。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指责他是个“爱哭鬼”,也尽量不要和别人谈论孩子爱哭,以此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问题9:孩子装病怎么办?

6岁的新新经常说自己的身体不舒服,但是好多次都不是真的。比如一次在幼儿园睡午觉,她和老师说肚子疼,非要妈妈来接她。可是回到家后,她活蹦乱跳的,什么毛病也没有。晚上睡觉前,她还总以头疼、睡不着为由,让妈妈陪她一起睡。因为新新的体质本来就弱,所以妈妈都不敢掉以轻心。但是装病毕竟不是好事,妈妈希望能帮她改掉这个毛病。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孩子,让父母写假条或者让医院开证明,装病不去上学。可是孩子到底是不是在装病,父母也很难辨别,这令父母很头疼。

如果孩子真的装病,那装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有的时候,生病不用上学,还可以吃到美味的食品是吸引孩子装病最大的动力;孩子也有可能在学校遇到挫折,也许是为了一个电视剧,也有可能是没完成作业……这些都是孩子装病不上学的理由。

无论怎么样,父母都先要辨别孩子是否真的生病了。如果真的生病了,看医生是必需的。如果感觉孩子是装病的,那么父母就要揭开他装病的真相,好好和他谈谈,并找出他装病的原因。

当然,揭开孩子装病的真相需要父母运用一定的技巧。

首先,了解孩子装病的原因。偶然的成功经验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用装病达到目的的原因。如果孩子真的装病,父母一定不能随意妥协,相反要了解他装病的原因,站在他的角度多为他着想。如果孩子不说,父母可以给孩子的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了解事实真相。

其次,让装病的孩子“自现原形”。一般孩子装病一定是有目的的,如果父母延缓他愿望实现的时间,使他“如意算盘”落空,他就会逐渐放弃这个方法了。比如,孩子说肚子疼,那么父母可以说带他去医院打针。如果孩子是装病,他就会主动说不疼了。如果是真的,即使他不愿意去,表情还是会显露出很痛苦的样子,那就说明孩子真的病了。

问题10:孩子人来疯怎么办?

4岁的同同平时表现得很乖,可是一有客人来他就淘气,把玩具到处乱丢,还在客人面前跑来跑去,弄得父母很尴尬。但有客人在场,父母也不好意思训斥他。

如果带同同和其他小朋友出去玩儿,他经常故意大喊大叫,和别人抢玩具,甚至欺负其他小朋友。可是如果只有父母和他一起出去玩,他就没那么“皮”了。

父母觉得同同这些“出格”的行为和淘气是做给别人看的。

一些孩子在父母面前乖巧听话,但一到了公共场合或者家里来了客人,就变得异常兴奋,像脱缰的野马,突然大吵大闹。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孩子的这种表现称为“人来疯”。这种表现在2~7岁的孩子身上比较常见。

孩子人来疯的主要原因一般有两个,一个是父母过分宠爱孩子,全家人围着他转,对他的要求总是设法满足,对他过分的表现尤为放任,一味地鼓励却不加以引导;另一个原因则是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为严厉,总是限制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而客人来了之后给孩子带来了新鲜感,再加上几句表扬和称赞,强化了孩子出格的行为。此外,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他开始有强烈的表现欲,会想方设法引起别人的注意,别人的肯定和评价成为他自我认定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孩子人来疯的重要原因。

其实,孩子偶尔出格的行为,父母不必太担心。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控能力会提高,这类行为会有所改善。但是对于一些过分的行为,父母就要及时纠正了。

首先,从容应对孩子的出格行为。对年龄小一点孩子,父母要及时教育,让他清楚自己具体错在什么地方。但是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一定要以平和的心态指出他的错误,切忌粗声大气。对年龄大一些、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父母最好不当客人的面批评他,可以找一个借口让他离开,等客人走后,再指出他的行为。

其次,引导孩子礼貌待客。有客人在的时候,父母不可忽视孩子的存在,而是要郑重其事地介绍孩子,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然后,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招呼客人,比如,给客人拿水果、倒茶等,对孩子有礼貌的表现,父母也要及时鼓励,当他感受被关注的时候,他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被强化。

最后,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要让孩子在客人面前有一定的表现机会。比如,事先和孩子约定可以表演儿歌、背诵古诗。但是表演完之后,父母就要告诉孩子接下来是爸爸和客人的谈话时间,双方互不打扰。当孩子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后,也就会信守约定了。

问题11:孩子满嘴说脏话怎么办?

“蠢猪”、“滚开”、“混蛋”、“臭不要脸的”……当有一天这些话从稚气未脱的孩子口里说出来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感到惊讶。这种现象在3~6岁的孩子身上并不少见。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不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而又处于模仿能力强的阶段,再加上周围不良的环境,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

这段期间如果父母给予重视,给予正确的引导的话,孩子说脏话的习惯在上学之后基本就消失了。但是如果父母疏忽了,放任孩子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了,想改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因此,父母一定将正确的观念传输给孩子,引导他明白是非。

首先,全家人一起鄙视脏话。有的父母本身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语,导致孩子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说脏话。因此,要想纠正孩子说脏话的坏习惯,父母就要以身作则。

一位妈妈在家里订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要是说脏话了,其他人就用鄙视的眼光盯着他,直到他认错为止。全家人共同遵守这个约定,父母也不例外。每次不管是谁说脏话了,都要主动承认错误。

当全家人都把说脏话当成一件令人鄙视的事情,并时刻监督对方的言行时,全家人也就能主动改掉说脏话的习惯了。当然,父母说了脏话后,也要主动承认错误,孩子才会效仿。

其次,避免强化孩子说脏话的行为。一般孩子刚开始说脏话的时候,往往只是一味地模仿,根本弄不清楚脏话的意思。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觉得有趣或者表现出过度紧张、气愤的样子,会让孩子觉得脏话很特别,无形中加强他反复练习和模仿的行为。因此,当孩子突然冒出一句脏话时,父母应尽量保持平静,并以平和的心态告诉他这样说是不礼貌的行为。当孩子觉得索然无味也就不会再模仿了。

最后,纠正孩子说脏话的习惯。当孩子说脏话已经变成一种习惯的时候,父母就要采用一定的方法纠正他的行为了。

一位妈妈对付儿子说脏话有一个好办法。每次儿子的脏话脱口而出的时候,妈妈便会很严肃地说:“这句话我不能接受,换个词再说一边。”渐渐地,儿子就知道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说了。

此外,父母还可以制订一些惩罚措施,限制他说脏话,比如,说脏话后限制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自由。当孩子受到小小的惩罚后,也就会慢慢克服说脏话的习惯了。

问题12:孩子逃学怎么办?

逃学、旷课是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令父母感到头疼,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经常逃学的孩子大多数流向社会,使得低龄犯罪人数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孩子逃学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般父母会认为只有“坏”孩子才会逃课。其实不全是这样的。

10岁的小楠是全家的骄傲,成绩很好,也很乖巧。可是就在几天前,小楠托同学给老师带了一张字条,说最近妈妈病了,要在家照顾她。可是几天后,当老师给小楠的妈妈打电话慰问时,才发现小楠撒了谎,逃学了。

其实,孩子逃学的原因有很多种。他们大多具有厌学情绪,可能是学习成绩不佳;可能受到老师和集体的排挤,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也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以逃学的方式回避压力;还可能是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的诱惑和教唆……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逃学。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孩子逃学一般会分为几个阶段,最初可能是旷课。但是如果父母不知道或者默认他的行为的话,旷课就可能演化成逃学。渐渐地,逃学也就成为一个持续性的行为了。因此,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的逃学行为,并联合学校一起解决他旷课、逃学的问题。

首先,父母切忌情绪激动。碰到孩子逃学的情况,父母切忌情绪激动,不问青红皂白地教训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平息心中的怒气,然后再了解孩子逃学的真正原因,再对症下药。

其次,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孩子成绩不好时,父母不要在他耳边不停地唠叨,而是应该多给他一些安慰和帮助,并给他指明努力的方向。当他有点滴进步时,父母也要及时鼓励,提高他对学习的自信心。

最后,和老师积极配合。当孩子有逃学的现象后,父母要经常和老师联系,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和老师积极配合,共同纠正他的坏习惯,培养他的学习兴趣。此外,父母也要做一个有心人,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多关注他和什么人来往,发现有不良苗头的时候,要及时制止,并给他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问题13:孩子爱看电视、爱上网怎么办?

提起看电视和上网的坏处,很多父母第一想到的就是影响孩子的视力。其实,相对于影响视力这一条,看电视、上网时间长了对孩子的智力、注意力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再加上影视作品和网络中传播的江湖义气、睚眦必报的爱恨情仇,以及以暴制暴的自我张扬等,对孩子的心灵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一个男孩在看过电影《古惑仔》之后,立志要做一个杀手。他认为电影中的哥们儿义气,还有想杀谁就杀谁的“老大”气概很酷。任凭父亲怎样劝服他,都不能改变他的这种观念。

可见,影视作品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也同样带给孩子很多负面影响。有多少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模仿暴力游戏中的情节,杀人寻求刺激;为了筹钱上网,不惜抢劫杀人;有的孩子甚至忍受不了戒网的痛苦,割脉自杀……

以上这些都是电视和网络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电视和网络也有很多好处,孩子可以通过它获取很多知识,起到拓宽视野的作用。可见,父母完全禁止孩子看电视、上网也是不明智的。关键问题还在于合理利用,

因此,父母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

首先,限制孩子看电视、上网的时间。父母要严格规定孩子每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总和不能超过1个小时。每隔20分钟父母要提醒孩子远眺一下,或者做眼保健操,适当放松一下眼睛。

其次,指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网络的安全隐患比较大,父母最好在电脑上安装过滤软件,过滤掉一些不良信息和网站。同时,父母还要指导孩子注意网络上的禁忌,比如,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不能私自见网友,不在网上泄露个人姓名、家庭电话、家庭地址等信息。此外,父母最好把电脑放在客厅等容易监控到的地方,以便随时查看孩子的上网状态。

最后,孩子看的电视内容要有选择性。一般像言情片、武打片、警匪片,还有像一些含有恐怖、暴力、色情的成人动画片都不适宜孩子看。只有一些启发孩子心灵,看完后能帮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电视节目才适宜他看。一类是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儿童名著、童话改编的动画片,另一类则是《动物世界》、《科学与发现》、《国家地理》、《探索》等科普专题和科幻题材类的知识性节目。

问题14:孩子疯狂追星怎么办?

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特有的偶像,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偶像,孩子追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度迷恋达到近乎疯狂的状态,就会对孩子的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名兰州女子从16岁开始疯狂迷恋偶像刘德华,从一个优等生变成了辍学青年。为了满足女儿见刘德华一面的愿望,父亲曾卖肾给他凑钱。结果原本幸福的家庭债台高筑。最终,父亲带她到香港见到了刘德华,而后父亲自杀身亡。

这名女孩为了追星辍学,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就是追星达到近乎疯狂的状态的恶果。当然,这和父母的放任和纵容是分不开的。如果最初父母就给她正确的引导,也许就不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一个初中的女孩喜欢周笔畅,不仅在学校里组织“笔迷”团,在家还鼓动父母为周笔畅投票。看到女儿的状态,妈妈不禁有些担心起来。但当妈妈试着了解周笔畅,发现她的唱功果然很好,便和女儿一起支持周笔畅,同时还为她提供周笔畅的海报、CD。结果周笔畅成了母女间共同的话题。

当女儿知道周笔畅精通钢琴、架子鼓、大提琴,写得一手好字,而且高考以681分的成绩考上了星海音乐学院的时候,女儿的转变很大,开始练字,做什么也都变得认真起来,理由是身为“笔迷”,其他方面也不能太差。

这位妈妈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了解偶像的成长过程,最终使女儿正确看待明星,以激励她成长进步。这个做法值得提倡。可见,孩子能不能理智地追星,还要看父母如何引导。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首先,理解孩子的追星行为。孩子崇拜一个偶像,说明他身上一定具备某些闪光点,值得孩子学习和参考。父母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发现这些明星的优点,以增加亲子间沟通的话题,从而走进孩子的心灵。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一起“追星”,对孩子所喜欢的明星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那就更好了。

其次,引导孩子理智地看待明星。一般孩子盲目追星只注意到明星头上的光环,却忽略了他曾经的努力。因此,父母要引导孩子看到明星光环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以及曾经取得的成绩,激励他向明星学习。当然,父母也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明星绯闻满天、缺乏公德心、作风不正等不光彩的一面。

最后,让孩子的周围“群星闪耀”。父母可以用群星代替一个偶像的方式,倾力为孩子打造更多正面可效仿的榜样。通过鼓励孩子看书、看报,拓宽孩子视野,使一些科技精英、商界骄子、文学泰斗多元化的偶像走进孩子的生活和心灵。

问题15:孩子被人欺负怎么办?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和同伴间的交往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发生争执和冲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一些性格软弱或者比较内向的孩子则成了同伴们攻击的对象。

得知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经常被人欺负时,很多父母会很气愤。可能会替孩子出头,给欺负自己孩子的那个同学一顿狠狠的教训,也可能会怂恿孩子“以暴制暴”,有的父母则干脆责骂孩子没用……

一个上小学3年级的男孩被同学欺负了,回到家哭着和爸爸叙述整件事的经过。本来希望得到爸爸的同情,可是爸爸却一脸严肃的表情,说:“以后别人欺负你了,你就怎么样还回去。如果你把人家打坏了,我给你出医药费。但是如果你在我面前哭,我不仅不会帮你出主意,还会再打你一顿。”

站在父母的角度,可以理解这位爸爸的心情,担心孩子在外面受欺负,但又迫切地希望他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在外面受了委屈,哭诉得不到爸爸的同情不说,却换来了“威胁”,可想而知孩子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处理这件事?如何帮助孩子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出现呢?

首先,安抚孩子受伤的心。当孩子被欺负后,父母一定要先安抚孩子,表示理解他的心情。然后仔细检查他身上有没有受伤,如果有要马上处理伤口,进而和孩子倾心交谈,引导他说出事情的经过。如果错在孩子,那么父母就把它当成孩子“吃一堑,长一智”的机会,教育他以后和同学和平相处。

其次,与老师取得联系,请求老师的帮助。如果孩子在学校或者幼儿园经常被欺负,父母切忌冲动地教训对方,也不宜找对方的父母,因为冲动之下很可能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请求老师帮助。父母可以真诚地和老师沟通,请他多关注孩子的情况,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后,再将对孩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

最后,教孩子应对“小霸王”的方法。生性软弱的孩子遭到欺负时,只会退缩和哭泣,这就可能增加了孩子被欺负的可能性。因此,父母要教孩子面对别人的欺负时,不能退缩,要大声喊老师或者高声喊叫,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以此化解一场危机。

问题16:孩子爱打人怎么办?

4岁的小松经常打人、咬人,和其他小朋友玩时喜欢抢别人的玩具,如果别人不给,他就咬或者打别人。为此,妈妈经常批评他。他也知道打人是不对的,每次也都主动承认错误。可是没过几天就又忘了,这很令妈妈很头疼。

这种现象在年龄小的孩子身上很普遍,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他不懂分享、合作,语言发展也没有完全,又不能正确处理和小朋友间的问题,所以打人、咬人、抓人是很常见的现象。

但是如果父母不给予正确引导的话,暴力就可能成为孩子解决问题唯一的方式。当打人成为一种习惯,孩子变成了“小霸王”,恐怕他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少,心理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不过,父母对孩子打人的行为既不必反应过度,也不要惩罚,只要以平静地心态纠正他的行为就可以了。

首先,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先要认真反省在生活中有没有动辄就威胁孩子:“我打你了啊!”如果父母经常以恐吓为主、教育为辅的教育方法的话,这可能就是孩子有暴力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因此,父母应尽量避免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也要避免说出此类威胁孩子的话。

其次,要求孩子承担打人的结果。不论孩子打别人是有意还是无意,是偶然行为还是模仿别人,父母都要了解孩子打人的动机。然后表示理解他的感受,并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比如,平静地对他说:“我知道他先抢走了你的玩具,那是他的不对,但我们也不能打人……”最后,父母还要要求孩子和别人道歉,让他自己承担打人的后果。

最后,避免暴力影视作品对孩子的影响。像一些警匪片、武打片,还有一些带暴力镜头的动画片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这类镜头。相反,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和平的、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比如《中华德育故事》系列的动画片。此外,孩子接触的漫画书、图书,父母也一定要有选择性,尽量减少打斗的情节。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儿童行为心理学

《儿童行为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开心大笑;而有时候,却又会放声大哭起来。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而有时候,孩子却又会独自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儿童行为心理学》列举了一些宝宝比较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与讲解。深奥的理论摇身一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儿童性格心理学》: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儿童期是形成好性格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儿童性格心理学》将孩子的性格分为四大类:表现性、思考性、领导性和亲切型,并分别在每一章节前设置了性格测试题目,家长们可以根据测试判断出孩子的性格类型,然后对之施行专门的性格培养方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性格好,情商高的优秀儿童。
已完结,累计11万字 | 最近更新:婴儿抚触:源于心灵的安抚和交流

前言 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书名:
儿童行为心理学
作者:
李群锋
本章字数:
1012

父母是孩子的守护者,也是最爱孩子的人。孩子的细微变化、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神经。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许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时候,孩子会突然开心大笑;有时候,孩子又会忽然放声大哭;有时候,孩子会和小朋友为争夺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有时候,孩子又会独自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地玩着什么……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的内心,仍然是一个无法探索的神秘迷宫。也许有的父母认为,小小孩童的心灵就是一张无须解读就可以一览无余的白纸,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要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且他们还爱憎分明,喜欢你就会冲你笑,不喜欢你就会对你置之不理。他们对人的评价不是“好”就是“坏”,对事物的理解不是“是”就是“非”……许多事情在成人的眼中是错误的、可笑的,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正确的、正常的。

孩子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其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和成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是,有些父母由于对此不了解,看到孩子大哭大闹,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孩子批评一顿,却并不去想孩子为什么会哭,难怪如今很多孩子都会抱怨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而更关键的是,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的一些正常表现当成了不乖的行为并予以斥责,这样就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会觉得痛苦,从而留下心理隐患。父母要懂得,教育孩子不应该只看表面的东西,要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正确引导。所以说,读懂孩子,解开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然而,要想了解孩子莫名举止背后的真实,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跨过成长中的荆棘。因此,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懂点儿童行为心理学。而对于渴望解读孩子内心的一般读者来说,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专业性的论述,而是通俗易懂的分析,以及实用的方法,而本书则是最佳选择。

在本书中,列举了一些孩子比较常见的行为举止,并且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分析与讲解。这些深奥的理论摇身一变,就成了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深入浅出,为父母指出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径。

相信只要你通读本书,理解、掌握书中的教育理念,并实践其中的方法,你就一定能够成为称职的父母,你的孩子也可以从小就做一个“快乐宝贝”,长大后成为一个性格积极、身心健康的社会人,从而拥有幸福、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