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这门课,只能父母教 9.2
作者: 唐雯
9.78万字 0.1万次阅读 0.3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社交技能16:我能化解欺凌 2024-04-23 18:49:58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2
    作品总数
  • 22.32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2章
简介

孩子见到陌生人就害怕、不跟别人玩、不愿意分享玩具、经常冲撞别人、想交朋友但总被人拒绝、被人欺负不敢说……本书针对0~12岁孩子社交发展特点,为父母提供了提升孩子社交力的实操指南。 书中以社交技能模型为框架,将儿童社交能力拆解为5大能力、16项技能,辅以33种社交游戏,帮助孩子应对各种社交场合,建立并维护高质量的友谊,有效应对社交冲突,远离校园欺凌,成长为健康幸福的社会人。 书中提供的方法和练习,皆来自作者多年幼师经验及教育实践,简单有效,在家就可操作;同时,辅以大量日常案例,典型而通俗,非常好读。

前言 课表上没有的这门课,奠定孩子人生的基调

2022年底,我在曼谷和两位朋友聊天。

在曼谷定居多年的美国朋友Sam,决定搬去南边的海边小城华欣。他花了几年时间在曼谷打拼,事业稳定,刚刚买房,为什么要搬去各方面资源都差很多的华欣?Sam说因为家里的第一个孩子2020年出生,曼谷的小区没有同龄孩子,周边也没有儿童设施,孩子出生之后难得见到其他孩子,Sam非常担心孩子的社交发展,所以决定举家搬迁。华欣的住处,有已经定居的几位好友,有孩子的同龄玩伴,有丰富的儿童设施,有频繁的社区活动,离海和山都更近。相比孩子早期的社交发展,Sam觉得其他一切都显得没那么重要。

到曼谷出差的互联网连续创业者小孙则向我抱怨,家里的两个宝贝分别在2019年、2021年出生在南京。作为疫情防控时期出生的宝宝,他们出生之后,基本没见过除了家人之外的其他人。2022年能出小区的时候,家人会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到户外活动,但两个孩子见到人会把头埋进大人的肩膀,不敢看人。这种情况在家里坚持做了一段时间的玩伴约会[1]之后,有所好转。但孩子在南京小区的社交活动范围依然有限,小孙正在考虑举家搬到泰国,住进儿童设施完善的小区,并把孩子送到泰国的国际学校,从社区及学校两方面提高孩子的社交质量。

我想到曾经教过的天才儿童瑞瑞,学习能力过人,在学习的各个方面甩开同龄小朋友几条街。但是他自控能力差、边界感缺失,经常有意无意冒犯其他小朋友。班里没有人愿意和瑞瑞一起玩。在学校,瑞瑞常常一个人用期盼又难过的眼神看着其他小朋友玩耍,想要加入却常常被拒绝。瑞瑞学习成绩优异,却少有同龄人的天真快乐。没有朋友、社交能力滞后,给瑞瑞的童年生活蒙上闷闷不乐的阴影。

回想我的童年,社交从来不是我父母一辈会操心的问题。上小学之前,我在湖南农村由外婆照料,村里有同龄小伙伴和我在田间嬉闹,舅舅姨娘们农忙之余会来逗着我们玩;上小学之后,我和父母生活在新疆的工厂家属区,全厂的员工都生活在这里。每天放学后,家属区的一群小朋友会在尘土飞扬的空地上,玩木头人、攻城、捉迷藏、跳皮筋,直到大人们一声声喊走各家的小孩回家吃晚饭。周末,我们轮流到不同的朋友家串门。早上骑着自行车出门,约着一帮朋友在外面浪一天,摘桑葚、摸鱼,天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我没有上过幼儿园,但丰富且密集的社交活动就像一个社会幼儿园,为我直接进入一年级做好了准备。小学之后我的社交圈更大了,不仅有住在同一个家属区的伙伴,还有同班同学。现在我完全不记得小学学过什么知识,但我清楚记得,我们为了打赢攻城,一遍遍核对团队策略,细致到抓对方衣服的前襟而不是袖子;为了跳皮筋升级,每晚组队练习,直到每个人都能跳起用脚尖够到头顶;为了组织好一次春游,提前分工,每个人都尽职带好自己负责的米或菜。大家在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商量,谈判,争执,计划,分工,执行,问题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我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社交活动中自然形成了内驱力、责任感、成就感、沟通能力、领导力的雏形。我不记得小学课本上的内容,但我已经具备了这些软能力的雏形。这些能力从来没有离开过我,它们成为我的一部分,伴随我成长升级。可以说,丰富的社交就是我最奢华的幼儿园和小学。

遗憾的是,2010年、2020年后出生的孩子已经少有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了。

在商品房普及之前,我们的生活高度社区化,大家或者住在同一个村子,或者住在同一个厂区,街坊邻居本来就是同乡或同事,常互相串门,孩子们自然会凑在一起玩。随着商品房的普及,大家物理意义上住在同一小区,社会意义上却少有联系:彼此不认识,邻里间的社交自然就少。以商品房小区为主的居住方式,大大压缩了大人和孩子的社交空间。

一位读者曾告诉我,他们刚搬到一个别墅区,别墅区入住率不高,周围配套不完善,平时连人都难得见到,别说同龄的小孩了。她非常担心孩子的社交。如果困在这样的居住环境下,我也会为孩子的社交深深担忧。

如果说社区化生活的消失大大限制了人们的社交,那么疫情让本就稀少的社交机会雪上加霜,电子产品的普及则对社交条件的恶化推波助澜。有多少孩子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电子屏幕前?有多少孩子见到动画和电子游戏,就再也挪不开眼?有多少孩子早早戴上了近视眼镜?

《美国医学会小儿科》(JAMA Pediatrics)期刊上的研究显示:现在的孩子,每天看电视、使用电脑或移动设备的平均时间,从12个月大时的53分钟,增加到了3岁时的150分钟以上。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不要让18个月以下的儿童接触屏幕,引导18至24个月的儿童缓慢接触屏幕,并将2至5岁儿童每天接触屏幕的时间限制在1小时以内。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87%的儿童接触屏幕的时间超过了这些建议。

《光明日报》记者联合有关专家,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学龄前儿童家庭展开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5020份,并结合多地家长访谈发现三大趋势:学龄前儿童“触网”呈现低龄化趋势;家长高质量陪伴不足;过早“触网”,多维度影响孩子身心健康。70.4%的学龄前儿童已经开始接触并主动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12.6%的家长会经常主动用手机“陪伴”孩子,有68.75%的家长偶尔用手机“陪伴”孩子,仅有18.66%的家长从来不用手机“陪伴”孩子。91.09%的家长担心屏幕影响孩子视力,62.09%的家长担心孩子沉迷网络,近一半家长担心孩子接触不良信息或专注力下降。

我曾经收到四个高度相似的咨询:16岁的孩子,为了打游戏拒绝上学,为了拿到被父母收走的手机而殴打父母;14岁的孩子,表面上在上网课,其实是拿着平板打游戏,对屏幕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10岁的孩子,晚上熄灯之后偷偷躲在被窝里打游戏,被妈妈抓到之后说因为班里同学都在讨论这款游戏,不玩就落伍了;5岁的孩子,去郊外野餐时坚持带着平板电脑,野餐全程看动画,不跟其他小朋友互动。对平板游戏的痴迷,抹杀了孩子的社交动力,挤压了孩子的社交时间,干扰了孩子的正常作息。

现在的儿童,在社交环境上,面对的是社区生活的消失、疫情的限制、电子产品流行的三重夹击。社交环境上的诸多“先天不足”导致儿童社交发展滞后的案例层出不穷。作为老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在我收到的大量咨询里,社交类问题占据了半壁江山。孩子见到陌生人就害怕、不跟别人玩、不愿意分享玩具、经常冲撞别人、想交朋友但总被人拒绝、被人欺负不敢说、被坏朋友教唆当街撒尿……这些社交问题,不仅反映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弱,更暴露了一系列综合发展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与未来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职业发展、自我认知、生活幸福度密切相关。善于发展社交关系的儿童未来更健康、更长寿,有更强的心理复原能力、更好的学业成绩,也更快乐;而社交能力弱的孩子往往伴随同伴拒绝、暴力、霸凌、社交压力、抑郁等多样的社会心理问题。

我相信幸福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深度联结,人一定会去寻找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爱。在通往幸福的路上,社交能力弱的孩子一开始就掉队了。那么“15后”“20后”的孩子是否注定在社交发展上艰难前行?

当然不是。家长的有效指导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儿童的社交技能。

在儿童社交发展的路上,最大的障碍不是外部环境的三重夹击,而是社交发展课程的缺失。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没有意识到,社交技能是要教的。大到如何有效沟通,小到怎么正确帮助朋友提书包,都包含着需要训练的社交技能。这些技能的训练,可以被总结为社交技能课。这门课在课表上没有,却奠定了孩子人生的基调。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孩子,像今天的孩子面对这么多的社交挑战;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孩子,像今天的孩子这么需要社交指导。

三重夹击的环境我们难以彻底改变,但是,有效的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弥补外部环境的不足,充分利用孩子的每一次社交机会,帮助孩子的社交能力健康发展。

父母就是儿童社交技能课的第一任老师,负责引领孩子走出社交困境,赋能孩子有效社交,帮助孩子建立并维持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这是一本写给0~12岁孩子家长的社交技能教科书,帮助家长提升孩子社交技能。如果抓住以下几点,你就能最大化利用这本书的价值:

1.和本书的姊妹篇共读。儿童社会发展和情感发展属于同一发展领域,这本书相当于《情商这门课,只能父母教》的姊妹篇。建议两本书一起阅读,全面理解并支持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

2.用实践和反思填补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这本书介绍了16个关键的社交技能,每个技能后附有趣味练习。这些练习可以由孩子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家长和孩子一起以亲子活动的形式完成。希望大家能够边读边练,在生活中多引导孩子使用这16个技能,边学边用,从知道到做到。

3.知其所以然比知其然更重要。没有任何一个方法可以无差别地适合所有孩子。教育孩子时,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比怎么做更为重要。大家在学习怎么做的同时,一定要去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4.思考的过程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本书的练习里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场景思考。面对这些练习,家长们可能会觉得烧脑,觉得没有头绪,不确定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其实,思考的过程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练习调动思考能帮助家长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理解社交、理解育儿,这比得到正确的答案更有意义。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即使最内向、最害羞的孩子也能从高质量的社交里获得巨大的满足。社交时,孩子做错了或者不愿做,往往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故意做错或逃避。家长应该看到孩子当下的发展阶段,知道孩子哪些能做到、哪些暂时还做不到,给孩子充分的接纳、信任和支持,帮助孩子曲线式、螺旋式动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