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霍光的谢幕

书名:
霍光王朝
作者:
孔令堃
本章字数:
3343
更新时间:
2024-04-22 10:40:11

汉宣帝本始四年的霍光,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这一年的霍光是汉帝国唯一的真正元首。所谓四夷宾服,也是服的霍光。霍氏家族的人都身居要职,掌握着汉帝国的国家机器。刚好这一年,他的女儿成了皇后。不出意外的话,将来霍光的外甥就是太子。最令霍光满意的是他的好女婿汉宣帝,人家虽然是皇帝,但是却把自己跋扈的女儿捧在手心骄纵,让霍皇后专宠后宫。再一个,汉宣帝对岳父很孝顺,霍光几次要把大权还给他,他都不要。

这么囧傻呆萌的可爱皇帝,就爱夏侯胜啦、黄霸啦、赵广汉啦、于定国啦这些素有贤名的人。这些人看上去要么是做学问的,要么是做业务的,没有像上官桀那样职业做官的。

霍光很满意,同时又觉得汉朝对不起他们霍家,具体一点,就是汉武帝对不起他们霍家。霍家能走到今天这个荣耀地步,全靠了自己的哥哥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拿命换来的起点。霍去病为国征战一生,二十出头就因公殉职。霍去病的儿子霍嬗继承爵位,六年后,十岁的霍嬗跟着汉武帝去了趟泰山,就暴毙途中。讲道理应该从霍家再寻亲属过继给霍嬗,然后继承爵位,或者是把爵位再传给霍嬗的弟弟。结果号称爱霍嬗的汉武帝,拒绝了霍家的请求,冠军侯国被撤销。一代英豪霍去病的后人,混的没有爵位。

不过霍光很自信,他坚信汉帝国将在他们霍家的领导下,进入“幕府时代”。刘氏皇帝作为虚君,在庙堂之上。而霍氏大将军掌握实权,开府治事。如果大将军这个职位不是世袭的话,那这样的二元政治格局,是古代士大夫最希望看到的政体。这能保证推动国家机器运转的,始终是个职业的政治家,可以避免各种混蛋坐在国家元首位置上胡来。然而这种先进的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终于演化为老百姓希望圣君万世一系,不跪下就不会生活的局面。

然而就在霍光的高度自信中,残酷的病魔击垮了这位当时地球上最有权势的男人。地节二年,霍光病重,让汉宣帝得到了反噬霍家的机会。但是汉宣帝懂得隐忍,懂得审时度势。不像后来曹魏曹髦那样,一言不合就带上厨子、花匠、门卫、看自行车大爷去跟司马昭拼命,结果横死街头。

汉宣帝当时的处境很微妙,无论是未央宫还是长乐宫,都是霍家的人在主事。长乐宫的太后娘娘,是霍光的外孙女。未央宫的皇后娘娘,是霍光的亲闺女。掌握两宫禁卫的是霍光的女婿任胜和邓广汉。汉宣帝的势力虽然渗透到了各大政府机构,但是掌握兵权的还没有。

所以病榻上奄奄一息的霍光,汉宣帝依然不敢怠慢。汉宣帝亲自去探望霍光,并表现的极为悲痛和焦虑,帝国如果没有了伟大领袖霍大将军,万一崩盘了怎么办?说到这里,汉宣帝戏精附体,眼泪哗哗直流。

霍光不担心别的,就想知道自己死后,汉宣帝会怎样跟自己的后人相处。于是试探性的祈求汉宣帝,说霍去病的孙子霍山没有爵位,希望能从自己的封地之中分出三千户给霍山,也好祭祀霍去病的香火。汉宣帝当然表示同意,不仅如此,汉宣帝马上册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意思就是只要霍光咽气,汉宣帝马上就能让霍禹升一步成为大将军,继承霍光的职位。

没过多久,这个掌握汉帝国政权达二十年之久的大将军霍光溘然长逝。汉宣帝表现的极为悲痛,用皇帝的规格为霍光举行了奢华的葬礼,并免除霍氏后人的赋税,让他们世世代代享受爵位,世袭罔替。

霍家的人显然觉得即使如此,也不能彰显霍光的威势,对此意见很大。汉宣帝任由他们将霍光的墓葬规格一再僭越扩大。

霍光的时代结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评价这样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的人呢?依我之见,霍光,就是时势造英雄。

霍光是个运气极佳的人,本来平民出身的他,会在平阳县浑浑噩噩的度过一生。霍光自幼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武略水平也未见过人之处。所以班固对霍光的能力评价为四个字:不学亡术。苏轼评价霍光的能力也是四个字:才气不足。

总之吧,历朝历代,没有人说过霍光的文韬武略有常人不及之处。即便是有科举的时代,霍光也很难混出来,更何况讲究门第高低的汉朝呢。说到门第,霍光的父亲是平阳县小吏,历史上著名的渣男霍仲孺。山西人霍仲孺这个名字翻译成今天的话,应该是霍二蛋。

霍仲孺勾搭平阳侯府上的侍女,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卫少儿怀孕后,霍仲孺提裤子不认账。卫少儿怀胎十月生下一个男婴,又含辛茹苦的把这个男婴养大,取名霍去病。

历史跟小说还是不一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功成名就的霍去病,居然认祖归宗,不仅给霍仲孺广置田产,还把异母弟弟霍光带回长安。自此霍光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汉武帝身边当了秘书。

若干年后,汉武帝要进行权力交接的时候,最信任的还是自己身边的人。比如贴身秘书霍光、贴身侍卫上官桀、贴身好基友金日磾。汉武帝对男人的热爱,史书上毫不讳言,毕竟是家传的爱好。不管怎么说,在没有卫青、霍去病,没有公孙贺、公孙敖,没有张汤、江充的时代,本没有资格在朝堂上谈论大事的霍光、上官桀、金日磾一下被推到了汉帝国的权力顶点。

金日磾因为是匈奴人的身份,所以退出了权利最高层。上官桀在跟霍光争权的时候,居然想到了连汉昭帝一起废掉。那这就是为了解决一个小麻烦,扯上一个大麻烦。一介武夫上官桀失败了,霍光成功了。

比起汉武帝时代,霍光执政的时代,可以说是政治清明的时代。霍光虽然把持着汉帝国各大重要机构,但是牵扯到具体的业务,霍光总是启用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决不自专。霍光值得称赞的就是执政期间很注重司法的权威,而司法的权威并不是你敢质疑我我就弄死你,而是启用真正懂法律的人来执法,用司法的公正重塑司法的威严。而不讲理的酷吏执法现象,在霍光时代渐渐销声匿迹。

相比起汉武帝时代的先军政治,霍光开始逐渐恢复文景时代的休养生息政策。对待乌桓、匈奴、西域、西南夷之类的不稳定因素,不再采取主动武力镇压政策,而是坚决贯彻反守反击政策。事实证明,汉武帝几十年的穷兵黩武,并没有灭掉匈奴,也没有在西域树立唯一性的权威。西域诸国在面临汉匈两国压力的时候,还是会倒向匈奴。汉朝公主送往西域和亲,也当不了王后。

而霍光办事倒是简单粗暴,比如刺杀楼兰王,虽然历朝历代总有卫道士批判霍光此举不大气,属于鸡鸣狗盗的手段。但是很明显这一手对西域的威慑力更强,而且擅长借力打力的霍光,借乌孙兵马大破匈奴,省了汉朝多少人力物力,关键是有多少汉朝百姓的人命得到了保全,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这每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霍光总能用对了人。然而霍光之所以成为权臣,也并非霍光处心积虑一步步揽权。在每个关键时刻,霍光甚至显得有些优柔寡断。比如在废除刘贺这个问题上,霍光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还是张安世、田延年给了他定心丸,再加上夏侯胜的推波助澜,霍光才下定决心马上废帝。

霍光就是这样,遇到的都是神一样的队友和猪一样的对手。无论是上官桀、盖长公主、燕王刘旦还是废帝刘贺,都不是什么成熟的政治家,属于自己都能把自己玩死的主儿。

霍光的成功,就是这些对手的衬托。他用霍氏子孙把持了整个汉帝国,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有分量的对手是汉宣帝,以及汉宣帝背后的整个儒生集团。他永远都不会想到,爱他女儿爱的天昏地暗的汉宣帝,恨不得把霍皇后弄死给许皇后陪葬。他永远不会想到,汉宣帝这个恭敬、孝顺的女婿,对霍家有着刻骨的仇恨。

真正有分量的对手来了,霍光却不在了。不知道这对于霍光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不过我们看到的是霍光留下了一个元气恢复的汉帝国,一个经济逐渐恢复的汉帝国,一个人民生活日渐安定的汉帝国。这样的汉帝国,姓霍还是姓刘,对芸芸众生来说,根本不重要。霍光的故事证明,治理一个国家的人,首先要态度端正,然后能放下权利,让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就能把国家治理好。根本不存在某伟大领袖才华横溢,他得给各行各业做出伟大指示,离开他地球都不会转的情况。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公司,都是这个道理。才华并不高的霍光,用人得当,治理的国家比天才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好多了。

霍光对刘氏王朝忠不忠?篡位如反掌般简单的霍光,却没有篡位,这就是大大的忠。

不过对于汉宣帝来说,国家姓刘还是姓霍,却非常的重要。霍光一生最大的污点,也是霍家灭亡的根源,那就是霍光的老婆霍显。在没有霍光的日子里,霍显比以前更加的作威作福。而在霍光逝去以后,汉宣帝也正式吹响了反击霍家的号角。那么怎么对付手握兵权的霍家?未来,是属于汉宣帝的时代。而在未来的历史上,没有人能坐到霍光的位置上还能留下贤名。包括伊尹在内,历史上也只有一个霍光而已。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诸葛亮正传(全5册)

◆ 诸葛亮从没借东风,更没用过空城计,为你还原一个比《三国演义》更真实、更厉害的诸葛亮! 从初通谋略、耕读襄阳,到出师北伐、鞠躬尽瘁,一本书详尽讲述诸葛亮五十四年的壮阔生涯。还原被渲染、神化背后的真实历史,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爱憎的诸葛亮,看到诸葛亮作为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外交家、书法家的复杂形象。
已完结,累计126万字 | 最近更新:后来的事

诸葛亮正传 第一册序言 洗掉诸葛亮脸上的油彩

书名:
诸葛亮正传(全5册)
作者:
若虚
本章字数:
733

马伯庸

纵观中国历史,恐怕没有一个人会像诸葛亮这样充满魅力,拥有这么多粉丝。对他的介绍,根本就是多余的,老百姓们早就耳熟能详。

这个人几乎已经成了神。

而且不是普通的神,而是一个象征着绝对智慧、绝对忠诚和绝对伟大的神。经过几千年来的渲染、神化、膜拜,诸葛亮的脸上涂抹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油彩,好像是地质分层一样,层层叠叠,而这些油彩下的本来面目,却被完全遮蔽。后世之人陶醉于这些五颜六色的涂装,炫目于神像越发光彩照人的华丽,大家慢慢全都淡忘了,几乎没人能够记起原本该是什么模样。

我相信诸葛亮如果回转到世间,也不会乐见自己被打扮成这副模样。

诸葛亮不是神,诸葛亮是人。

他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他一定也有怯懦的时候,也有恐惧的事物,会为了一些事情放声大笑,也应该会在不经意的时候露出几缕个人化的哀愁。这才是一个有血肉的诸葛亮,而不是庙宇里的一尊没生气的华丽泥塑。

我们需要洗去那些浓墨重彩,露出他原本的面容,从中读出一个可亲、鲜活的诸葛亮。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在做这样一件工作。

这是一部关于诸葛亮的传记,讲述的是诸葛亮的生平。作者挖开了这几千年来淤积的油彩,搜集了海量的资料,从故纸堆里顽强地爬梳,用生花妙笔把史实和文学结合在一起。这是一部小说,但它又相当接近于真实。作者用虚构的砖石,为诸葛亮雕出了一尊真实的雕像。从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作者对诸葛亮那滂湃的热爱。这种热爱不是源自于对神的崇拜,而是对人的喜欢。如果没有强烈的执著,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完成这样一部鸿篇巨著。

作者不是在创造,而是在寻找,寻找诸葛亮在人间的影子,从一个接一个的细节中复活诸葛亮的人性。这是一段艰苦而寂寞的旅途,但也是一段伟大的心路历程。

诸葛丞相泉下有知,想必也会欣慰一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