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花生时,当心黄曲霉毒素

书名:
五谷秘方
作者:
董建军 吴皓
本章字数:
2464
更新时间:
2024-04-16 19:39:36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中医肺十论

本书从气、血、阴、阳、经、络、痰、瘀、毒、虚等十个方面,对肺系的生理、病理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肺系疾病从痰、瘀、毒、虚论治的观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梳理,探讨了痰、瘀、毒形成的病因病机,及其在肺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的作用及致病特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规范。
已完结,累计39万字 | 最近更新:第三章

第一章

书名:
中医肺十论
作者:
张伟主编
本章字数:
40172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医肺十论/张伟主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ISBN9787533173180Ⅰ.①中…Ⅱ.①张…Ⅲ.①肺病(中医)—中医疗法Ⅳ.①R24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082361号中医肺十论张伟主编出版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地址:济南市玉函路16号邮编:250002电话:(0531)82098088网址:www.lkj.com.cn电子邮件:sdkj@sdpress.com.cn发行者: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地址:济南市玉函路16号邮编:250002电话:(0531)82098071印刷者:山东新华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地址:济南市世纪大道2366号邮编:250104电话:(0531)82079112开本:787mm×1092mm1/16印张:22版次:201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9787533173180定价:58.00元书

《中医肺十论》编委会主编张伟编写人员田梅陈云卢绪香邵雨萌考希良韩健王玉冰车丽徐朋飞石朝民设计制作赵芳陈冰冰邢丽华赵希真张敏马文青温璐温宁柳菁前言《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王冰注:“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荣卫,故治节由之。”肺居胸中,其位最高,对其他脏腑有覆盖、保护作用,即所谓“肺为五脏之华盖”。肺主气,司呼吸,助心主治节,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肺叶娇嫩,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病,故又称“娇脏”。其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六淫外邪易从口鼻、皮毛而入,首先犯肺。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故内伤诸因,除肺脏自病,它脏有病亦可影响到肺。因此,肺与人体气血津液的代谢以及其他脏腑密切相关。

关于肺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记载散见于历代文献,而鲜有系统论述者。

本书以肺之气、血、阴、阳、经、络、痰、瘀、毒、虚十个方面为总纲,详备阐述了其深刻内涵。每一纲目要点均以中医古典文献为基础,寻根溯源,严谨考证,并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以及理论发展进行分析归纳。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从更广的角度论证肺脏生理机制和病理因素产生的原因。借鉴现代研究的成果,清晰阐述了中医肺脏相关概念的本质。

本书通过翔实的文献研究和大量的临床验证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如对“肺痰”的探讨,将其提升到一种理论学说高度而加以系统性论述,并以临床应用佐证。通过对“肺痰”理论进行学说层次的深入研究,包括肺痰的概念和分类、产生机制、临床表现、肺痰与全身之痰的联系与区别、诊断依据、治疗原则等内容,探讨“肺痰”在临床上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特殊致病意义,发展了中医“肺痰”学说理论,完善了中医内科学中肺系病证的理论体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又如对“肺瘀”的证治规律系统的规范化论述,梳理文献记载,探讨“肺瘀”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几大方面,并研究活血化瘀方药对肺系病的治疗作用。通过“肺瘀”患者血液理化指标的改变以及用活血化瘀治疗前后指标的对比,分析“肺瘀”与现代医学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对“肺瘀”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归纳,明确其证治理论,规范其应用方药,明了其作用机理,将“肺瘀”理论系统化,为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肺系疾病的发病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近些年来我国对肺系疾病的防治任务不但没有减轻,相反却愈加繁重。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率中居第四位。同时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严重的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化工排放等不利因素以及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均使肺系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增加。同时自2003年以来,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爆发的SARS、新型禽流感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也对相关疾病的防治带来巨大挑战。而在具体的临床应用过程中,中医在相应的防治领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中药在抗病毒、抗肺纤维化等治疗方面显示出良好前景。

本论著是对肺系理论的一次详尽总结和发展,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补充。不仅促进了肺系相关理论的研究,同时也对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编者目录上篇:气血阴阳篇第一章论肺气…………………………………………………………………………3第一节气的论述………………………………………………………………………3一、渊源…………………………………………………………………………………3二、中医对气的论述……………………………………………………………………4三、气的生成……………………………………………………………………………6四、气的分类……………………………………………………………………………7五、气的生理功能………………………………………………………………………8六、气的特性……………………………………………………………………………8七、气与精、血、津液的关系……………………………………………………………9八、气的病理变化……………………………………………………………………11九、气分阴阳…………………………………………………………………………12第二节肺气的论述……………………………………………………………………12一、历代对肺气的论述………………………………………………………………12二、肺气的含义………………………………………………………………………14三、生理功能…………………………………………………………………………14四、肺气与其他脏腑的关系…………………………………………………………17五、病理变化…………………………………………………………………………18六、肺气与肺阴、肺阳…………………………………………………………………20第三节肺气虚证诊疗规范的建立……………………………………………………20一、肺气虚证…………………………………………………………………………20二、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21三、肺气虚证的病因、病机……………………………………………………………221◆书

ZHONGYIFEISHILUN四、肺气虚证的诊断…………………………………………………………………22五、肺气虚证的鉴别诊断……………………………………………………………23六、肺气虚证的辨证要点……………………………………………………………24七、肺气虚证的治疗…………………………………………………………………25八、肺气虚证的分病论治……………………………………………………………26九、肺气虚证相关疾病的现代研究进展……………………………………………28参考文献………………………………………………………………………………31第二章论肺血…………………………………………………………………………33第一节血的概述………………………………………………………………………33一、血的概念…………………………………………………………………………33二、血的生成…………………………………………………………………………33三、血的生理功能……………………………………………………………………36四、血的生理特点……………………………………………………………………37五、血虚与贫血………………………………………………………………………38第二节肺血的概述……………………………………………………………………39一、历代对肺血的论述………………………………………………………………39二、肺血的概念………………………………………………………………………40三、历代少提肺血的原因……………………………………………………………41四、“肺为血脏”与肺为气血生化之源………………………………………………43五、肺血的生理功能…………………………………………………………………46六、肺血与他脏的关系………………………………………………………………47七、肺血与肺阴、肺津、肺精的区别…………………………………………………48第三节肺血虚证………………………………………………………………………49一、肺血虚的含义……………………………………………………………………49二、肺血虚证的存在依据……………………………………………………………49三、肺血与一身之血、肺血虚证与血虚证……………………………………………52四、肺血虚证的病因…………………………………………………………………52五、肺血虚证的病机特点……………………………………………………………53六、肺血虚证的临床表现……………………………………………………………54七、肺血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55八、肺血虚证的现代研究……………………………………………………………57九、肺血虚与肺系疾病的相关性……………………………………………………58◆2MULU目录十、肺血虚与肺瘀血、肺出血…………………………………………………………62第四节肺血虚证诊疗规范的建立……………………………………………………64一、诊断………………………………………………………………………………64二、肺血虚证类证鉴别………………………………………………………………65三、治疗原则(方法)…………………………………………………………………65四、分病论治…………………………………………………………………………67参考文献………………………………………………………………………………69附:历代文献记载补肺血的常用方剂………………………………………………71第三章论肺阴…………………………………………………………………………75第一节“阴”的理论概述………………………………………………………………75一、历代对阴的认识…………………………………………………………………75二、中医对阴的认识概论……………………………………………………………77三、阴的生理功能……………………………………………………………………79第二节肺阴理论………………………………………………………………………80一、历代对肺阴的论述………………………………………………………………80二、肺阴的概念………………………………………………………………………82三、肺阴的来源………………………………………………………………………83四、肺阴与肺阳的关系………………………………………………………………84五、肺阴的生理功能…………………………………………………………………84六、肺阴之病机转换…………………………………………………………………86第三节肺阴虚证诊疗规范的建立……………………………………………………87一、肺阴虚证的常见病因……………………………………………………………87二、肺阴虚证的病机分析……………………………………………………………88三、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89四、肺阴虚证的诊断…………………………………………………………………90五、肺阴虚证的鉴别诊断……………………………………………………………90六、肺阴虚证的治疗…………………………………………………………………91七、肺阴虚证的分病论治……………………………………………………………94八、肺阴虚相关疾病的现代研究进展………………………………………………96参考文献……………………………………………………………………………101第四章论肺阳………………………………………………………………………103第一节肺阳的理论研究……………………………………………………………1033◆ZHONGYIFEISHILUN一、历代对肺阳的论述………………………………………………………………103二、历代少提肺阳之原因……………………………………………………………109三、“肺阳”存在的可行性分析………………………………………………………110四、肺阳的来源………………………………………………………………………112五、肺阳与卫阳………………………………………………………………………113六、肺阳的生理功能…………………………………………………………………113七、肺阳的病机转换…………………………………………………………………115八、“肺阳”现代研究进展……………………………………………………………115第二节肺阳虚证方药研究…………………………………………………………118一、数据库的建立……………………………………………………………………118二、数据分析…………………………………………………………………………119三、频数分析结果……………………………………………………………………120四、聚类分析结果……………………………………………………………………126五、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29六、补肺阳方的建立…………………………………………………………………134第三节肺阳虚证诊疗规范的建立…………………………………………………134一、肺阳虚证病因、病机……………………………………………………………134二、肺阳虚证临床表现………………………………………………………………135三、肺阳虚证的诊断…………………………………………………………………137四、肺阳虚证之鉴别诊断……………………………………………………………137五、肺阳虚证的治疗…………………………………………………………………138参考文献……………………………………………………………………………142附录1古代文献所载治疗肺阳虚证方剂…………………………………………144附录2现代期刊中所载治疗肺阳虚证方剂………………………………………152中篇:肺经肺络篇第五章论肺经………………………………………………………………………155第一节经脉理论概述………………………………………………………………155一、经脉的涵义及其生理功能………………………………………………………155二、经脉的组成………………………………………………………………………159三、关于经脉实质的现代研究………………………………………………………160四、经病理论…………………………………………………………………………161◆4MULU目录第二节肺经理论……………………………………………………………………164一、肺经的涵义及其演变……………………………………………………………164二、肺经的循行………………………………………………………………………165三、肺经的生理功能…………………………………………………………………167四、肺经主时…………………………………………………………………………169五、肺经的病机转换…………………………………………………………………171六、肺与其他脏腑的经络关系………………………………………………………172第三节肺经病的诊疗规范…………………………………………………………176一、肺经病常见的病因病机分析……………………………………………………176二、肺经病常见的临床表现…………………………………………………………178三、肺经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79四、归肺经的药物……………………………………………………………………180五、肺经病常用穴……………………………………………………………………184六、手太阴肺经的治疗范围…………………………………………………………187七、肺经病的分型诊断………………………………………………………………188参考文献……………………………………………………………………………189第六章论肺络………………………………………………………………………191第一节络脉理论概述………………………………………………………………191一、络脉涵义及生理功能……………………………………………………………191二、络病理论…………………………………………………………………………192第二节肺络理论……………………………………………………………………193一、肺络涵义…………………………………………………………………………193二、肺络实质探析……………………………………………………………………193三、肺络生理功能……………………………………………………………………195四、肺络病理变化……………………………………………………………………196第三节肺络病………………………………………………………………………197一、肺络病常见病因分析……………………………………………………………197二、肺络病病机分析…………………………………………………………………199三、肺络病主要临床表现……………………………………………………………200四、肺络病治疗原则…………………………………………………………………202五、肺络病常用药物…………………………………………………………………203第四节肺络理论相关性疾病研究…………………………………………………2035◆ZHONGYIFEISHILUN一、肺络理论与肺纤维化相关性探讨………………………………………………203二、肺络理论与慢阻肺(COPD)相关性探讨………………………………………205三、肺络理论与支气管扩张相关性探讨……………………………………………208四、肺络理论与肺癌相关性探讨……………………………………………………210五、肺络理论与哮喘相关性探讨……………………………………………………211六、肺络理论与过敏性鼻炎(AR)相关性探讨……………………………………213第五节肺络相关性疾病用药规律探讨……………………………………………214一、对因治疗…………………………………………………………………………215二、对症治疗…………………………………………………………………………215三、辨脏腑用药………………………………………………………………………216四、对络治疗…………………………………………………………………………216参考文献……………………………………………………………………………218下篇:痰瘀毒虚篇第七章论肺痰………………………………………………………………………221第一节痰的古代研究………………………………………………………………221一、痰的源流考察……………………………………………………………………221二、中医学对痰的认识………………………………………………………………222三、人体内痰的分布…………………………………………………………………224第二节肺痰…………………………………………………………………………225一、肺痰概念认识……………………………………………………………………225二、肺痰分类、表现和特点…………………………………………………………225三、肺痰的产生机制…………………………………………………………………226四、肺痰与全身之痰的联系和区别…………………………………………………228五、历代少提肺痰之原因探析………………………………………………………229六、肺痰存在的依据剖析……………………………………………………………230七、无形之肺痰论说…………………………………………………………………231八、肺痰与其他系统痰邪的区别……………………………………………………233第三节肺痰诊疗规范的建立………………………………………………………234一、肺痰的诊断依据…………………………………………………………………234二、肺痰治疗原则……………………………………………………………………234三、肺痰常用方剂……………………………………………………………………235◆6MULU目录第四节肺痰现代研究………………………………………………………………236一、肺痰生理病理概述………………………………………………………………236二、肺痰与慢性炎症…………………………………………………………………237三、肺痰与细胞生物学………………………………………………………………237四、肺痰与免疫学……………………………………………………………………238五、肺痰与血液流变学………………………………………………………………238六、肺痰与脂类代谢异常……………………………………………………………240七、肺痰与自由基……………………………………………………………………240八、肺痰与微循环……………………………………………………………………241九、肺痰与黏蛋白……………………………………………………………………241十、肺痰现代研究展望………………………………………………………………242参考文献……………………………………………………………………………244第八章论肺瘀………………………………………………………………………246第一节探究瘀血病因证治及其与肺脏的相关性…………………………………247一、致瘀病因与肺脏功能密切相关…………………………………………………247二、痰瘀共同为病是肺系病证重要的病因病机……………………………………248三、广义痰瘀理论……………………………………………………………………248四、以咳、喘为主症的肺系病证当包含“瘀血壅肺”或“痰瘀阻肺”………………249第二节肺瘀的特异性研究…………………………………………………………250一、肺瘀的脏腑特异性………………………………………………………………250二、肺瘀的致病特异性………………………………………………………………254第三节肺瘀病诊疗规范的建立……………………………………………………256一、肺瘀定义…………………………………………………………………………257二、肺瘀病病因分析…………………………………………………………………258三、肺瘀病病机分析…………………………………………………………………259四、鉴别诊断…………………………………………………………………………261五、辨证要点…………………………………………………………………………262六、肺瘀病主要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262七、治疗原则…………………………………………………………………………263八、分证论治…………………………………………………………………………263九、肺瘀病常用药物…………………………………………………………………264十、肺瘀病的预后转归………………………………………………………………2657◆ZHONGYIFEISHILUN第四节肺瘀理论相关性疾病研究…………………………………………………266一、肺瘀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66二、肺瘀与肺间质纤维化……………………………………………………………267三、肺瘀与肺癌………………………………………………………………………268四、肺瘀与支气管扩张………………………………………………………………269五、肺瘀与肺源性心脏病……………………………………………………………270参考文献……………………………………………………………………………272第九章论肺毒………………………………………………………………………275第一节毒邪理论……………………………………………………………………275一、“毒”的源流考察…………………………………………………………………275二、中医对“毒”的认识概论…………………………………………………………278三、“毒邪理论”的研究动态及水平…………………………………………………279四、肺系病从“毒”论治的研究现况…………………………………………………282第二节肺毒学说……………………………………………………………………286一、“肺”的中医学认识………………………………………………………………286二、何为肺毒?………………………………………………………………………288三、肺毒理论…………………………………………………………………………288第三节肺毒病诊疗规范……………………………………………………………294一、定义………………………………………………………………………………294二、病因病机…………………………………………………………………………294三、辨证论治…………………………………………………………………………296参考文献……………………………………………………………………………299第十章论肺虚………………………………………………………………………301第一节肺的生理功能………………………………………………………………301一、肺主气,司呼吸…………………………………………………………………301二、肺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在体合皮,下络大肠………………………………301三、肺朝百脉…………………………………………………………………………302四、肺主治节…………………………………………………………………………302第二节虚的含义……………………………………………………………………302一、衰老———生理之虚………………………………………………………………302二、虚证———病理之虚………………………………………………………………303三、衰老与虚证的关系………………………………………………………………303◆8MULU目录四、虚实夹杂证与现代免疫学………………………………………………………304五、虚证的治疗原则…………………………………………………………………304第三节肺虚的病机与表现…………………………………………………………305一、古代文献对肺虚的描述…………………………………………………………305二、肺虚对卫气的影响………………………………………………………………305三、肺虚对皮毛的影响………………………………………………………………305四、肺虚对鼻的影响…………………………………………………………………306五、肺虚证的形成探究………………………………………………………………306第四节肺系病的虚实夹杂…………………………………………………………307一、咳…………………………………………………………………………………307二、痰…………………………………………………………………………………307三、喘…………………………………………………………………………………308四、肿…………………………………………………………………………………308第五节肺虚对其他脏腑的影响……………………………………………………308一、肺虚与他脏的焦点在气血………………………………………………………309二、肺虚与脾的关系…………………………………………………………………309三、肺虚与肾的关系…………………………………………………………………311四、肺与大肠相表里…………………………………………………………………313五、肺虚与肝…………………………………………………………………………314六、肺虚与心…………………………………………………………………………315第六节肺虚证的治疗特点…………………………………………………………316一、虚证的治疗原则…………………………………………………………………316二、肺本脏虚宜补气…………………………………………………………………317三、补虚药能治疗虚证、增强免疫…………………………………………………317四、从中医临证治则探讨从肺论治…………………………………………………317五、肺系病的已病防变………………………………………………………………318第七节肺虚的兼证…………………………………………………………………320一、心肺气虚证………………………………………………………………………320二、心肺阳虚证………………………………………………………………………321三、肺脾气虚证………………………………………………………………………321四、肺脾阴虚证………………………………………………………………………322五、肺胃阴虚证………………………………………………………………………3229◆ZHONGYIFEISHILUN六、肾不纳气证………………………………………………………………………323七、肺肾阴虚证………………………………………………………………………324八、肺脾肾阳虚证……………………………………………………………………325第八节肺虚证和虚实夹杂证的现代疾病研究……………………………………325一、气道高反应………………………………………………………………………325二、慢性支气管炎……………………………………………………………………325三、咳嗽变异性哮喘…………………………………………………………………326四、哮喘………………………………………………………………………………326五、肺间质纤维化……………………………………………………………………327六、支气管扩张………………………………………………………………………328七、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328八、肺癌………………………………………………………………………………329九、从《中医内科学》中筛选肺虚……………………………………………………329第九节肺虚证发病与治疗的整体平衡观…………………………………………330一、肺虚证演变过程中正邪平衡的关系探讨………………………………………330二、肺虚治疗的整体观念……………………………………………………………331第十节肺虚证医案举例……………………………………………………………332一、阴虚转为阳虚之体………………………………………………………………332二、阴虚咳嗽误治伤阳………………………………………………………………332三、阴虚咳嗽误治伤阴………………………………………………………………332四、脾肾亏损误治致咳………………………………………………………………333五、脾肺虚而兼外邪…………………………………………………………………333六、脾虚生痰肺虚阴火而咳…………………………………………………………333参考文献……………………………………………………………………………335◆10上篇气血阴阳篇书

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第一章论肺气肺气即肺之精气,具体来讲,肺气有三层内涵:肺的功能活动;呼吸之气,包括胸中的宗气;肺中的精气。前两层涵义,是指肺的后天之气;后一层是指肺的先天之气。肺气是指肺脏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功能及其运动方式。历代以来,医籍文献中,鲜有系统地阐述肺气者,因此,对于肺气的涵义、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始终存在不同的看法,近年来对于“肺气”为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也开展了一些研究,但目前尚少见关于“肺气”理论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肺气虚是指肺气不足、肺功能活动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症候。

多由久病咳喘,伤耗肺气,或因脾虚水谷精气化生不足,肺失充养所致,是肺阴虚、肺阳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肺气虚证是肺气病证的主要方面,历代以来虽有诸多关于肺气虚证的论述,但医家极少明确指出其为“肺气虚证”,亦有医家认为其等同于肺阴虚或肺阳虚。

随着对于肺气虚日益重视,关于肺气虚证的认识也日趋全面,为“肺气虚证”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诊疗指南。

因此,对于“肺气”及“肺气虚”展开研究,梳理文献记载,明确其概念及内涵,研究古代及现代文献中治疗“肺气虚”的方药,在此基础上探讨肺气虚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治疗,以期将“肺气”的理论系统化,为临床“肺气虚证”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中医“证”的研究开拓思路。

第一节气的论述一、渊源(一)气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古人认为气有普遍性,庄子说:“通天下一气也”[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竞相探讨自然起源,提出“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古人不仅把气视为形成宇宙的实体,还看作是万物生化的规律,天地万物都由气化生,“气者形之神,而形者气之化”(《论衡》),以此生化往复,向前推进[2]。

在古代哲学中,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源。张岱年先生认为,“气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释宇宙,即3◆ZHONGYIFEISHILUN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要而言之,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气,是指占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3]。

(二)从“气”的起源来看“气”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原指气体状态的存在物,如云气、蒸汽、烟气等等。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

这是解释气的含义的最早记载。张景岳强调气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4]另外,从“气”字的构成上来看[5],气在古代还有另外几种形式:“炁”字,在道教典籍中常用,用此字表示人体的元真之气,或表示产生万物之源头的物质。“氣”字,音“xi”,从米字声,本义为“赠送客人饲料和粮食”。《文字蒙求》中还说:“气,此云气之正字,经典作乞而训为求。本是假借,借用既久,遂以气代氣,氣乃饩之古字。”(三)古人对“气”的思维古人运用“取物观象”的思维方法,将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一为对风、云雾及寒暖气候等自然之气的认识。二为在火的应用中对蒸汽、烟气、火气等的认识。三为对人体呼吸之气及热气的体验。《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五气入鼻”即指呼吸之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即指的热气;“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指水汽[6]。

古人对自然界的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气、热气等的进一步抽象,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本源。

二、中医对气的论述《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后学在老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内经》中得到了系统的应用和发挥,达到了一个高峰,中医学提出,人体是由精气构成,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一)中医学的气学说中医学的气学说,是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之间关系的系统理论,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中医学中,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而人体生命活动又具有多重特性,故《灵枢·决气》中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即精、气、津液、血脉及营卫等都是气之范畴。

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中医学气概念的形成自然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但中医学的气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具体的气,是在体内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精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调控和推动作用。

中医学认为“气”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物质,而且能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发挥各种生理功能。气既是物质微粒,又具有各自的生理功能。张景岳云:“人之一◆4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身,全赖此气”。因此中医的每一种气都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体。除此之外,还有病理之气,即《内经》所谓“百病皆生于气”。

(二)《内经》中气的涵义概括1.气为宇宙本原之气此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性物质,也是构成人类形体与化生精神的物质元素,又称阴阳之气或天地之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2.气为四时之气此气是指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又称“六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气为人气人气即存在于人体内的气,由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化生,与肺吸进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素问·诊要经终论》说:“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4.气为充形之气人体之气,充塞于形体中,推动形体的运动,维持人体的生命进程。即所谓“气充形,形寓气”。气与形相得,虽病而易治。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载:“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5.气为精化之气人体之气,本由精气,无形而运动于形体之内,而其运动不息又可激发精的化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精化为气。”6.气为血中之气气寓于血中,由血载行,是为血中之气,有时与血并称为“血气”。

《素问·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7.气为体内阴阳二气人气,可别为阴气与阳气。阳气有推动、温煦、兴奋之功能,阴气有宁静、凉润、抑制之作用。如《素问·痹论》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8.气为呼吸之气或宗气人体之气,既由精化生,又源于呼吸之清气。呼吸之清气入肺内,与谷气合成宗气,又称“大气”。此气分布于血脉之中而为推动脉管搏动和血液运行的动力,并能上出息道而促进呼吸。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9.气为真气真气,由先天之精所化,在谷气的充养下发挥作用,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病邪侵袭和祛除病邪,与《难经》所说的“原气”、“元气”的概念相同。

10.气为藏气藏气即人气在脏腑的分布。藏气运行不息,升降出入有序,推动和调节脏腑的功能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11.气为经气或脉气人气分布于经脉之中,则为脉气或经气。《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

12.气为营气与卫气营气与卫气是人气的另一种划分。人身之气分布到血脉之中,与血并行者,称为营气;分布到血脉之外,皮肤肌腠之内者,称为卫气。营气与卫气皆由水谷之精所化。水谷之精的浓厚而富有营养的部分,化为营气;其悍烈而善流动的部分,化为卫气。

13.气为病邪之气《内经》提出的病邪主要有两类:一是外感病邪,即自然界的六气异常而变为邪气,侵入发病;二是体内之气运行失常而引发各种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感则害皮肉5◆ZHONGYIFEISHILUN筋脉。”《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14.气为药食之气《内经》为了说明药食的功能,将其分为气与味两种:属“气”的药食具有温煦、发热、通利的作用,属“味”的药食具有补养、泻下等作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15.气为气廪之气《内经》中有的“气”是指气廪之气,应写作“气”,“气”与气不同:气的本义为云气或风气[8]。

三、气的生成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相融合而成。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肺、脾、肾等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气的来源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的清气,后两者又合称为后天之气(即宗气),三者结合而成一身之气,《内经》称为“人气”。

1.先天之精人在尚未出生之前,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成为人体之气的根本。先天之气,来源于父母,藏之于肾,即肾中真阴、真阳之气,合称“原气”、“真气”、“元气”。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水谷之精来源于饮食物的水谷精微,被人体吸收后化生为水谷之气,简称为“谷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部分。《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另外,水谷精微化生的血和津液,也可成为化气之源。

3.自然界的清气来源于自然界的清气需要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被吸入体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清气参与气的生成,并且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清气随呼吸运动源源进入体内,不可间断。“水谷之精气”与“自然之气”的结合体,又称“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二)气的代谢途径气的代谢途径有多种。

1.内输于五脏六腑,分化为脏腑之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2.外布于肌肉腠理皮肤以濡养之,使之能发挥保卫机体的作用《灵枢·脉度》:“其流溢之气,内溉五藏,外濡腠理。”3.化为能量和热量气化为能量,激发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发育、功能活动、血液运行;气化为热量,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4.化为精和神精有形而气无形。气生精血津液,为“无形化有形”。

◆6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7]5.分化为经气经气可为针灸推拿等各种信息循经感传。

(三)相关脏腑从气的来源得知,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脾胃和肾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要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封藏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如若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

2.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下蓄丹田资元气。

贺本绪先生说,“气根于肾,其枢在肺。”“气源于先天,壮于后天,而气的运行是由肺的开合、升降完成的。”肾为生命之根本,内含真阴真阳,肺肾之气交通变化,运行不息,乃生命之玄机玉衡。气源于肾,故曰“气根于肾”。气宣达周身,循环不息,又是通过肺开合升降实现的,故曰“其枢在肺”[9]。

3.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故《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四、气的分类人体之气,由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所化之气,加之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经过脾、胃、肺、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分布于全身无处不到。但具体来说,由于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的不同,人体之气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名称,可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分类。

(一)宗气、营气、卫气水谷精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宗气,其作用为: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补充元气;促进人体的视、听、言、动等功能。水谷之气与血共行脉中,生成的精华部分为营气,主要体现在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的效应。“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水谷精气运行于脉外所化生的“剽疾滑利”之气为卫气,有三方面的功效: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

(二)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输布到相关脏腑,产生着特定功能,就有了肺气、心气、脾气、7◆ZHONGYIFEISHILUN肾气、肝气等各脏腑之气。如“五十岁,肝气始衰……八十岁,肺气衰……”气在脏腑经络的气化作用下派生出了各脏腑的阴气和阳气。脏气中具有温煦、兴奋、推动、生发等作用的部分称为脏腑之阳气;脏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清降等作用的部分称为脏腑之阴气[6]。

五、气的生理功能(一)推动与调控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阳气的激发兴奋与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于:维持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

气的调控作用,是指阴气的减缓、抑制和宁静作用。主要体现于:抑制和宁静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抑制和减缓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抑制和减缓精血津液的生成及运行输布;抑制和宁静精神活动。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阳气的促进产热消减除寒冷,是人体保持温暖的作用。主要体现于: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温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助其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温煦精血津液,助其正常施泄循行输布,即所谓的“得温而行,得寒则凝”。

气的凉润作用是指阴气的抑制产热消减热量,使人体寒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凉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凉润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防止其生理功能过于亢盛;凉润精血津液,防其过度代谢和运行失常。

(三)防御作用气既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同时也可以驱除侵入人体的病邪。《素问·刺法论(遗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其防御功能正常,则邪气不易入侵。

(四)固摄作用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统摄血液;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固摄精液。

(五)中介作用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之载体。气充斥于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成为它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中介。人体内各种生命信息,都可以通过在体内升降出入运行的气来感应和传递,从而构建了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脏腑精气的盛衰可以通过气的负载和传导而反映于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内部脏腑之间可以通过经络或三焦等通道,以其为载体传递信息,加强联系,相互协调。针灸技术就是运用了该原理。

六、气的特性◆8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一)气的物质性汉·王充在《论衡·谈天》中指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气者万物之资始也,天非此气不足以长养万物,人非此气不足以有生”(《医方考》)。由此可见,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二)气的运动性气有运动的特性,气以其运动不息而激发和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体的生命进程。气的运动止息,机体新陈代谢的气化过程因而停止,则标志着生命过程的终止。

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一方面,气必须有通畅无阻的运动;另一方面,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必须平衡协调。具备这两点,称之为“气机调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10]。

(三)气的功能性气作为最基本的物质存在于人体,不断运行,遍布全身,充分发挥自身的功用,正如喻嘉言所说:“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10]。

(四)气的阴阳属性按阴阳的标准划分,气具有很强的活力和运动属性、功能特性以及相对阴柔好静的血、精液等物质,其特性无疑属阳,而称阳气。然就气本身而言,其中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气为阴气,如营气、血气、精气;具有温煦推动防御等功能的气则属阳气,如宗气、卫气、脏腑之气。对此,袁玉兰[11]认为,气有阴阳清浊之分。清阳之气轻浮于上,出于外;浊阴之气出于下,收敛于内。上则奉养精窍,下则廓清诸腑,入则藏精,出则驱邪,各司其职。

七、气与精、血、津液的关系(一)气与精1.气对精的作用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依气生,气化为精。精之生成源于气,精之生理功能赖于气之推动和激发。气聚则精盈,气弱则精走。元气亏损,肾失封藏,每见失精之害。《脾胃论·省言箴》中说:“精乃气之子”,精之与气,相互资生,精气充足,神自旺。

2.精对气的作用“精化为气,元气由精而化也”(《类经·阴阳类》)。精藏于肾,肾精充盛,盛乃能泻,不断地供给五脏六腑,以促进脏腑的生理活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则元气方能化生不已。精盈则气盛,精少则气衰。故元精失则元气不生,元阳不充。

所以失精家每见少气不足以息,动辄气喘,肢倦神疲,懒于语言等气虚之证。

(二)气与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素问·调经论》),说明气与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气属阳,无形主动,主温煦;血属阴,有形主静,主濡养。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又都主要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生理上相辅相9◆ZHONGYIFEISHILUN成,相互依存,相互资生,共同维系并促进着生命活动。所以元·滑寿《难经本义》说:“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气与血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主要体现在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读医随笔》说:“荣盛即血盛,荣衰即血衰。”②气的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可促进脾胃从饮食物中吸收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液。③生血需要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即从水谷精微的化生,到心肺将精微物质转化为血液,都不能离开脾、胃、心、肺之气的参与。故《医论·三十篇》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气能生血,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所以气虚日久常可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而见血虚证。

(2)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对血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气直接推动血液的运行,如宗气、心气、肺气、肝气等。②气通过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而间接达到推动血液运行作用,如元气。③气的温煦作用对血液的运行也有促进作用。

(3)气能摄血气能摄血,是指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与脾气统血相关,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若脾气虚而固摄作用减弱,导致尿血、便血、崩漏、紫癜等出血病证,临床称之为“气不摄血”。

2.血为气之母血对气的作用包括了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1)血能养气血能养气,是指血液可以充养人体之气,使气保持旺盛。一方面气依附于血而存在,血液循环流布周身,能够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以维持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与气生成有关的肺、脾、肾等脏,也需要得到血液的濡养,才能不断地化生人体之气。因此,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衰。

(2)血能载气血能载气,是指气依附于血中,依赖血之运载而布达全身。又称“血能藏气”、“血能寓气”。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由于气的活力很强,运行疾速,极易行而不止,散而不聚,所以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才能正常的流通。正如《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所说:“气之性情慓悍滑疾,行而不止,散而不聚者也。若无以藏之,不竟行而竟散乎?惟血之质为气所恋,因以血为气之室,而相裹结不散矣。”(三)气与津液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化生津液以输布全身。

2.气能行津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10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运动。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肺、脾、肾及三焦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津液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此后,通过代谢所产生的废液和人体多余的水分,都转化为汗、尿或水汽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输布转化及排泄的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气的运动完成的。

3.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例如,卫气司汗孔开合,固摄肌腠,不使津液过多外泄;肾气固摄下窍,使膀胱正常贮尿,不使津液过多外泄等等,都是气对于津液发挥固摄作用的体现。

4.津能生气由饮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脏的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5.津能载气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定导致津液的损耗。当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亦随之大量外脱,称之为“气随津脱”,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痰饮》)。

八、气的病理变化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百病生于气”(《素问·举痛论》)。

气以运动为本,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刘完素又说:“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者。是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立,气纳神存。”高秉钧《医学真传·气血》所说:“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上下内外,游行环绕,无非一气周流而健行不息”[7]。

(一)气的运动失常气的运动失常主要体现在升降出入运动的失常。人体的气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不断地运动,流行全身,无处不到,“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就说明人体各个脏器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活动,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气机失调则能变生出多种疾病。

石寿棠《医原》所言:“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行之失序。”气的运动失常及气机失调是疾病的最常见原因。如胁痛,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则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此病通常没有形态学上的改变,西医中一般归为神经官能症,没有特异性的治疗,疗效很不显著。其实质上是肝气疏泄失常,或疏泄不及,气机郁结;或疏泄太过,暴怒气逆,导致肝脉不畅,气机失和而致胁痛。

(二)气虚致病气不足或功能减退又称气虚,是疾病的另一大主因。气虚泛指身体虚弱、面色苍白、11◆ZHONGYIFEISHILUN呼吸短促、四肢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等。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人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讲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元气不足会造成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语声低微懒言、胸闷气短、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

气虚的表现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气虚失于固摄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同时,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

2.气虚失于温煦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失于调控.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

3.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王中琳[13]认为,气虚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气中属阳的成分减少,其温煦、推动作用减弱的阳虚证;二是气中属阴的成分减少,其凉润、宁静作用减弱的阴虚证;三是气中属阴与属阳的成分都减少,其推动与调控作用皆减弱的气虚证,即临床上没有偏寒或偏热的症状,亦无偏数或偏迟的脉象,只是脉虚无力。

九、气分阴阳中国古代哲学家经过长久的实践和理论的完善,逐渐形成了“气分阴阳”的概念[13]。

气的功能包括阴阳两个方面:阴指一切具有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等属性的功能;阳指一切具有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等属性的功能。《内经》中阐释寒热的病机自然基于阴阳二气的作用关系。《素问·痹论》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遭阴,故为痹热”[14]。

各脏腑之气的阴阳两分,是将各脏腑之气分为阴气和阳气,即心气分为心阴、心阳,肺气分为肺阴、肺阳,肝气分为肝阴、肝阳,脾气分为脾阴、脾阳,肾气分为肾阴、肾阳。脏腑之气分阴阳的理论,可较好地表达脏气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肺气的论述一、历代对肺气的论述(一)汉及汉以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臭香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白黑矣。”《灵枢·脉度》第十七说:“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1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知臭香矣。”指出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鼻。

《灵枢·淫邪发梦》第四十三中:“黄帝曰: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提出了五脏主五志,肺主悲,肺气太过则悲亦甚。

《灵枢·天年》第五十四说:“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动输。”第六十二:“胃为五藏六府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提出了肺气走行于太阴经脉,“上走息道行呼吸”。

《难经》第三十七难曰:“五藏之气,于何发起,通于何许,可晓以不?然五藏者,当上关于九窍也。故肺气通于鼻,鼻和则知香臭矣。”则阐述了肺气循行的终始。

(二)隋唐宋元时期《外台秘要》卷第八曰:“病源五肺气者,谓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也。”指出肺气乃病邪之气的场所。

《外台秘要·卷第九·久咳上气唾脓血及浊涎方五首》中曰:“久咳嗽上气者,是肺气虚极,风邪停滞,故其病积月累年,久不瘥则胸背痛,面肿,甚则唾脓血也。”《深师》:“疗肺气不足,咳逆唾脓血,咽喉闷塞,胸满上气,不能饮食,卧则短气。补肺汤方。”指出久咳上气乃因肺气虚极,并描述了其症状表现,提出了治疗当以补肺汤。

《医心方·卷第五·治鼻塞涕出方》说:“夫津液涕唾,得热则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指出肺气开窍于鼻,脏腑遇冷邪,则鼻涕流溢,不能自收。

《医心方·卷第五·治鼻中息肉方》说:“肺气通于鼻。肺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指出了肺遇冷则其所通的鼻窍会受津液壅塞。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论形气盛衰法》说:“八十岁肺气衰,魄魂始离,其言多误。”指出身体各脏腑之气随年岁的增加而渐衰,肺气衰于八十岁。

(三)清代时期到了清代,肺气出现的频率较前有明显的增加。

清·汪昂《本草备要》中记载:“脾胃一虚,土不能生金,则肺气先绝,脾胃缓和,则肺气旺而肌表固实,补中即所以固表也。”指出肺气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脾胃的后盾支持。书中提到“人参甘温……肺主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指出了人参可补肺中元气,进而补其他四脏之气。“沙参……味淡体轻,专补肺气”,沙参“有积痰壅滞,肺气不能下降,大肠虚而作泻者宜豁痰”,都说明了用沙参可补肺气。

清·陈士铎《本草新编》中说:“利肺气者,苦以泻之也……”指出苦味利肺;“人参阳多于阴之物,乌可轻投,其不可同用明甚。不知忌而妄用之,则肺气更满,而嗽且益甚……”指出用人参利肺要使用得法,否则会加重咳嗽;“不破气而有时如破气者,盖肺气之太旺也。肺气旺则脾气亦旺,肺气之旺,因脾气之旺而旺也……”指出了肺气与脾气之间的脏腑相连关系。

清·张璐《本草逢原》中论述:“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13◆ZHONGYIFEISHILUN炽盛所致,惟喘息略兼手太阴病,此药(注:石膏)能散阳明之邪热,阳明热邪下降,则太阴肺气自宁,故悉主之。”指出阳明热邪可传导及肺。并提到赤石脂“其白者敛肺气、涩大肠”,人参“甘温,气薄味浓,阳中微阴,能补肺中元气,肺气旺,四脏之气皆旺”,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清肺气,因而益肺与肾,故金受火克者宜之”,桔梗“上升清肺气,利咽喉,为肺部引经,又能开发皮腠,故与羌、独、柴胡、苏辈同为解表药。”列出了几种治疗肺气的药物。

清·吴仪洛《本草从新》中论述:“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宜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指出了肺脏所应的时令、特性,以及所主的五味,进一步推出肺气宜聚不宜散的道理。书中还提及土人参“补肺气、通下行”,空沙参“解百药毒,利肺气”等等,列出了几种治肺气的药物,并指出“淋沥”即“肺气化,则溺行而不频数”,说明了肺气通调水道的功能。

二、肺气的含义肺气者,肺之精气也。肺之精气,表现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的功能活动。“肺气”即肺的生理功能活动,是对肺脏生理功能的概括。

肺气即是指肺脏的功能活动。《中医大辞典》指出肺气的三层内涵:一指肺的功能活动;二指呼吸之气,包括胸中的宗气;三指肺中的精气。前两层涵义,是指肺的后天之气;后一层是指肺的先天之气。肺气是指肺脏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功能及其运动方式。

从上可知,肺气的内涵为:肺气是脏气的一种,由肺吸入的清气、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后天之气)与肾中精气(先天之气)运行至肺脏而形成的,有温养肺脏的功能。肺气即肺脏的功能活动,是肺脏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功能及其运动方式,有三个层次:指肺的功能活动;指呼吸之气,包括胸中的宗气;指肺中的精气。

三、生理功能肺气宣降,是指肺气向上与向内、向下肃降的相反相成的运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协调,维系着肺的呼吸与行水功能。

(一)宣发首先明确提出“宣发”二字,并与肺联系在一起的,为宋朝《太平圣惠方·卷六·治肺气喘急诸方》,其中指出:“夫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宣发腠理。而气者皆肺之所主也。”《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雾露之溉,是谓气”[7]。上溯《内经》,具“宣发”蕴义的论述颇丰,现辑其大要如下。

《灵枢·小针解》曰:“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灵枢·营气》曰:“谷入于胃,乃传于肺……布散于外。”《灵枢·营卫生会》强调“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上焦如雾”。《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灵枢·平人绝谷》曰:“上焦泄气。”《灵枢·痈疽》曰:“上焦出气……因息乃行。”《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

肺气宣发,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14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控制和调节其排泄。如《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痈疽》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喻嘉言在《医学实在易》中说:“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所宣。”宣发功能的正常对保证人体气液代谢,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正常有重要的影响,对人体的免疫功能也起着十分明显的调节作用。肺的宣发又为其发挥清肃和下降功能的前提。肺合于皮毛,司腠理开合,人体皮肤是抵御外邪的一道屏障。宣发功能正常,卫气达于皮毛,腠理致密则易拒邪于外。若因外感风寒而致肺失宣发,则致呼吸不畅,胸闷喘咳;卫气被郁,腠理闭塞,可致恶寒无汗;津液内停,可变为痰饮,阻塞气道,则见呼吸困难,喘咳不得卧。

(二)肃降肃降,指维持气机的收敛和气的通降。所谓收敛,是指肺气不仅有开泄汗孔的作用,而且有闭拒汗孔的作用,以适应内外环境(如寒温)的变化,维持出入的平衡。所谓通降,是指正常地吸入清气,并下纳于肾。

肺气肃降,能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三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人体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一般是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肺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可使肺系津气通调而不闭塞,治节诸脏而令协调。皇甫中《明医指掌》说:“夫肺为五脏华盖……合阴阳,升降出入,营运不息,循环无端。”肺为至高之脏,主一身之气,气机升降受其治节。肺治节于脾,化运正常,升降不已;肺治节于肾,吸纳有序,气化正常;肺治节于肝,肝气条达,升发有度;肺治节于心,血液环流不止。”喻昌《医门法律》说:“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利。”王孟英认为,肺受病则“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16]。若肺失肃降,则可出现呼吸表浅或短促,咳喘气逆等症。

肺气的宣发肃降,是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两个方面。柯雪帆[17]指出宣发与肃降对于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起着关键的作用。宣发与肃降具体体现于三个方面:其一,肺的呼吸;其二,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其三,皮肤卫气的活动。宣发与肃降协调,则呼吸均匀调畅,水液得以正常地输布代谢,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宣发与肃降失调,则见呼吸失常和水液代谢障碍。宣发和肃降都是肺的基本生理功能形式,二者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在生理情况下二者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依靠肺气的推动,肺气宣发向上向外运动,呼出浊气;肺气肃降向下向内运动,吸入清气,从而保证了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

肺司呼吸是通过肺气宣发肃降来实现的。

肺气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和体表,宣发卫气,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排泄。推动呼出浊气,由气体中带走部分水液。肺气肃降,将津液下输五脏六腑及全身起滋润作用。将津液代谢后的废物下输肾和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协助大肠传导,由粪便中带走部分水液。肺通调水道是通过肺气宣发肃降而得以发挥作用的。手太阴肺经15◆ZHONGYIFEISHILUN为十二经流注之起始,百脉流经周身后,再朝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吐故纳新。同时肺气又协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将血中之精微输布全身上下内外。就这个意义说,肺朝百脉、主治节也主要是行使肺的宣发肃降作用。肺为一身之华盖,张盖周身,肃令气血者顺也[18]。

李昌[19]指出肺脏兼有宣发肃降之能,实为气机升降之关键。其一,肺在五脏之中与气之关系最为密切。肺司呼吸,促使着全身清浊之气的交换。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气的生成。其次,肺有宣发肃降之功,肺气的升降出入,带动着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肺气宣发正常,方可“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肃降无碍,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再者,《素问·五脏别论》说:“魄门亦为五脏使。”王冰注曰:“魄门,肛之门也,内通于肺气”。

肺气之所以能宣能降,协调平衡,在于肺气具有阴阳两端,肺阴肺阳,相互交错,阴平阳秘,则为肺气生生不息之动力。

(三)主气司呼吸肺主司呼吸功能主要靠肺气的推动,肺气宣发———肺气向上向外运动,呼出浊气;肺气肃降———肺气向下向内运动,吸入清气,从而保证了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肺司呼吸又是肺主一身之气的前提和先决条件。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效应有二:一主生成诸气,合成宗气;二主调节一身之气机。呼吸功能健旺,吐故纳新,宗气方能得以生成,而呼吸运动,实际上就是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呼即肺气的升与出,吸即肺气的降与入,通过这种有节律的呼吸运动,对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显而易见,主气司呼吸是通过肺气宣发肃降来实现的。

(四)通调水道肺气宣发,就津液的运行敷布和排泄而言具有如下生理效应:①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和体表,宣发卫气,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排泄。②推动呼出浊气,由气体中带走部分水液。

肺气肃降,具有如下生理效应:①将津液下输五脏六腑及全身起滋润作用。②将津液代谢后的废物下输肾和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③协助大肠传导,由粪便中带走部分水液。

可见,通调水道有赖于肺气的宣发肃降,是通过肺气宣发肃降而得以发挥作用的。

(五)朝百脉肺气输布人体气血津的作用在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中一一体现。通调水道包含了将津液代谢后的废物下输肾与膀胱排出体外(属于敛降),以及精华和营养物质布散全身体表(宣发)两方面。朝百脉、主治节也涵盖有百脉流经周身后,再朝于肺(属于收敛),通过肺脏,进行气体交换,吐故纳新,同时辅心行血,将含有清气的血液推送向全身(属于宣发)两层含义[15]。肺气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向外的一种运动形式,肺气肃降是指肺气向下向内的一种运动形式。

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流注之起始,百脉流经周身后,再朝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16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气体交换,吐故纳新。同时肺气又协助心气推动血液运行,将血中之精微输布全身上下内外。就这个意义说,肺朝百脉也主要是行使肺的宣发肃降作用。《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也”即指此而言。

所谓肺气宣发是指肺气宣通、发散、通畅,其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运动功能。

肺气肃降是谓肺气清肃、洁净、下降,具有向下肃降和向内收敛的运动功能。肺气之所以能宣能降,在于肺气具有阴阳两端,肺阴肺阳,相互交错,阴平阳秘,则为肺气生生不息之动力,为肺气升降出入之“神府”[15]。

在病理情况下又常相互影响。所以说,没有正常的宣发,就没有很好的肃降;没有很好的肃降,也就没有很好的宣发。宣发与肃降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体内外气得以正常交换。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和“肺失肃降”的病变,出现咳喘、胸闷等证。若宣降停息,则呼吸停止,生命也就随之而终止。

四、肺气与其他脏腑的关系近代医家张锡纯说:“人之脏腑,一气贯之,若营垒相连,互为犄角。一处受攻,则它处可为之救应。”肺气与心、肝、脾、肾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肺气与肝肺气与肝的关系主要涉及气机的调节。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升降协调,则气机通畅。如果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会出现肝气上逆,表现为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症,即所谓“肝火犯肺”。反之,如果肺失清肃,燥热内停,亦会导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出现咳嗽、胸胁胀满、头晕头痛等症。刘树新[20]认为肺气肃降,可制约肝气升发太过,肺金失于肃降,则肝火相火失去制约而上亢为患。肝主生发,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经脉上行,贯膈注入肺中,肝应春气而升发,肺合秋令而肃降。肺宣降正常,肝得肺气治节,气机条达,疏泄通畅,二者相反相成。肝气以升发而上为常,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一升一降升降有序则气机通畅,脏腑安和,体健身强[21]。

(二)肺气与脾胃肺气与脾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体之气主要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气所组成。故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的健强,是人体气盛的保证。

另一方面,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代谢主要是由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及脾的运化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来完成的。脾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需要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功能来实现,而肺气宣发,可防止脾气下陷;肺气的正常宣发又需要脾气的正常运行为其提供保障。

肺气宣降正常,呼出吸入,上升下降相互协调,有助于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脾胃升降,三焦通利,从而维持正常的气化作用。胃气的和降须以肺气的肃降为保证,而胃气的通降又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都以肺的开合升降为转机。《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17◆ZHONGYIFEISHILUN经并行。”水谷精微经脾上输于肺,肺气宣发使之布达全身,肃降而藏精于肾,化生气血。

故肺开合升降有序,才能“清阳出上窍,浊阴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三)肺气与大肠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畅,糟粕得以排。肺为水上之源,“上窍开则下窍自通”。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下行,而大肠的通降又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气宣降正常则有助大肠传导有节。一方面,肺气肃降,通调气机,下助大肠传导糟粕。正如唐容川《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所说:“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另一方面,肺气肃降,通调津液到大肠,使大肠润而不燥,以利传导糟粕,故唐容川又说:肺气“传输大肠,通调津液,而主制节,制节下行,则气顺而息安……大便调”。

(四)肺气与肾肺气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肾主水,能升清降浊,负责水液的蒸腾气化;肺为水之上源,可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肺肾两脏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在病理状态下,肺失宣降,或肾的气化失调,均可影响水液代谢,出现尿少、水肿、喘促、喘逆等症。

肺主呼,肾主纳;肺司呼吸,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有肺主,但须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旺盛,吸入之气能经肺的肃降而下纳于肾,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两脏升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

肾之真阴真阳须后天谷气充之,方能生生不息。而谷气下归于肾,又是靠肺气的宣降实现。喻嘉言说:“肺伤,则肾水失其所生。”肾水充盈、阳气敛藏又是保证肺气清肃的重要条件,如《石室秘录》说:“肺得肾水而清肃始下行也。”肺肾二脏相互为用,坎离相济,自然阳生阴长生机洋溢。

(五)肺气与心“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而气的输散分布也需要血的运载。

心为血之府,神之舍。血液运行虽由心所主,但须赖肺气的推动。如《灵枢·动输第六十二》说:“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五、病理变化(一)肺气虚肺气虚,出自《素问·方盛衰论》,又称肺气不足。多由寒温不适,久咳伤气,悲伤不已,劳逸不当所致。症见咳嗽气短,甚则喘促或呼吸困难,痰多清稀,疲倦,懒言,声低,怕冷,自汗,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虚或弱。肺气虚乃肺的气虚于前,功能失常在后。但要注意虚实夹杂之候,多由因虚致实所致。

◆18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内经》论述了肺气虚的病因病机。隋代《诸病源候论》阐述了汗出病候与肺气虚损,卫阳不固的关系。宋代杨仁斋(即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认为肺气虚进一步发展即为肺阳虚证。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肺气虚的主要症状是虚喘。清代《医学心悟》指出肺气虚有因“脾虚不能生肺”而成者。

肺气虚可由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上升清气于肺,而致肺气亏少,功能活动减弱,形成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咳喘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感外邪,气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脉弱等。由于肺主诸气而司呼吸与声音,有输布精微至全身、通调水道的作用。因而病理上,肺气不足,一则胸中宗气亏少,呼吸失司;二则卫气不足,卫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袭;三则肺气虚少不能通调水道、布散精气,而致水液失调,脏腑周身失养。

所以肺气虚的辨证要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咳嗽声低无力,喘息短气,声怯懒言,痰多清稀。②面色不荣,畏寒自汗,疲乏无力,易患外感,或脾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而致便秘,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下,伴汗出气短。③除上述肺经症状与全身表现外,多见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或细弱。

肺气虚又可发展为肺阳虚,前述症状更加严重,且有背寒怕冷,反复感冒等阳虚表现。如肺气虚与脾虚或肾虚同时存在,可出现浮肿,小便不利。

张伟等[22]认为,肺气分为肺阳气与肺阴气,因此肺气虚可分为肺阴气不足与肺阳气不足,二者为肺气虚进一步发展的不同结果。肺气虚日久,阴阳偏颇,发展为阴偏盛或阳偏盛的病理状态,引导这种结果出现的就是体质因素。阳虚体质之人则发展为肺阳气亏虚,阴虚体质之人发展为肺阴气亏虚。

何权瀛等[23]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认为,肺气虚的主要变化包括以下诸方面: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血浆cAMP水平降低,血清AT水平降低,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肺通气功能降低,气道阻力增加,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肺血管弹性减低,肺血流量减少,肺循环阻力增加,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二)肺气宣降失常一般说来,外邪侵袭,多影响肺气的宣发,导致肺气不宣为主的病变;内伤及肺,多影响肺气的肃降,导致肺失肃降为主的病症。肺的宣发障碍,一方面可出现鼻塞、流涕、呼吸不利、咳喘、胸闷等症;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很好地宣发卫气,可出现腠理闭塞无汗,邪不能外达;若因肺气虚,布散无力,卫外失司,可致腠理疏松,出现自汗,易感外邪;如肺失宣发造成布散津液功能减弱,使津液停滞于肺而成痰,甚则溢于肌肤而为水肿。宣发功能障碍又影响肺的清肃与下降功能。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失于宣畅也可影响大肠排泄糟粕的功能。肺失宣发、通畅,治当宣肺。李时珍言:“童者塞也,宣者通也、散也。”即指此。

宣肺是指宣散和宣通肺气的方法。肺受邪则肺气郁滞,故宜使肺气疏达通畅。肺失宣发和宣通,导致肺气童塞、郁闭、输布失常,从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

肺喜清肃,一旦肺的洁净状态受到破坏,则会直接影响肺的生理功能,出现各种症状。《医贯》曰:“肺为清虚之脏,一切不容,毫毛必咳。”故各种内外之邪气及异物犯肺均可影响肺的清肃。如肺失清肃影响了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等功能,则可见呼吸不19◆ZHONGYIFEISHILUN利、咳嗽、气逆、水肿、痰饮内阻、小便不利等症状;若影响大肠则可见便秘或矢气频繁等症;影响及气机则有咳嗽、痞满等症。

宣发与肃降失常又是相互影响同时并见的。如外感风寒首先导致肺气的宣发障碍而出现胸闷鼻塞、恶寒发热、无汗等症,同时也可引起肺气的肃降失常而伴有咳嗽喘息。

二者很难截然分开,并且均可以产生肺气上逆的病理结果。临床上凡肺气上逆表现为咳嗽声宏、喘息气粗、哮吼痰闭或伴外感表证等肺气郁闭之实证,可认为系由肺气失宣所致;若肺气上逆表现为咳声不扬、气短息微、动则气促等肾不纳气虚证,则视为肺失肃降。

肺失宣肃还可影响肺参与水液代谢的能力。肺的宣发功能正常,营卫气血不能正常输布,不仅可致肺卫功能下降,还可导致水液泛溢肌肤,而见面浮肢肿之症。若肺的肃降失司,则不能正常通调水道,致水液(清中之浊)停蓄肺中而成痰饮病症。

陈正平[24]认为,若肺为邪遏失于宣降,以致治节不行水液代谢紊乱,便可导致水液潴留,为咳为喘甚至小便不利,形成水肿。《伤寒论》第四十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陆渊雷注:“仲景书凡言心下者,皆指胃,独此条之水气不在胃而在呼吸器,以主证为咳喘故也。”六、肺气与肺阴、肺阳肺阳是肺气中属阳的部分,指肺气中具有熏蒸、温煦、推动、激发动力作用的部分。

肺阴是肺气中属阴的部分,指肺气中具有凉润、调控、收敛作用的部分。

肺阳、肺阴与肺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如气中阴阳的关系一般。《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其中,“熏肤”谓气中之阳的温煦作用(“气主煦之”),“泽毛”则谓气之阴的濡润滋养作用(“血主濡之”)。又《难经·三十七难》云:“人气内温于脏腑,外濡于腠理”。上述文献皆开宗明义地指出:一气分阴阳,一气之中阴阳悉俱。故《素灵微蕴》喻为“蚌璞含珠”。气之所以能开能合,能动能静,能往能来,能升能降,循环不已,其根源正在于气中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者,……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因此,肺气包括肺阴、肺阳,肺阴、肺阳各为肺气的一个方面。肺阴、肺阳是肺气中两种不同属性的成份,它们对立互根、消长制约,运行协调,相反相成,相维交荡得其和,则肺气行其生生不息之运。肺阳促进肺阴的化生,并护卫于外,使肺阴不致耗散;肺阴为肺阳生化之源,并安谧于内,牵制肺阳。如此肺阴匀平,肺阳固秘,则肺气宣发肃降由之而成、而出、而行矣。正如《证治准绳》所云:“一气中而有阴阳,……升降动静备于其间”[25]。

第三节肺气虚证诊疗规范的建立一、肺气虚证肺气虚证是指由于肺功能活动减弱,其主气、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症候。多◆20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由久病咳喘,伤耗肺气,或因脾虚水谷精气化生不足,肺失充养所致。以咳嗽无力、吐痰清稀及气虚为辨证要点。其临床表现有:咳喘无力、吐痰清稀、面色淡白、神疲体倦、少气短息、语声低怯、舌淡苔白,脉弱。

从现代医学上讲,肺气虚证内含肺气虚是肺系疾病的基础病机,又称肺气不足,是指肺脏正气的虚弱,肺的功能活动的减退,包括肺的功能活动、呼吸之气(包括胸中的宗气)和肺中的精气的功能的减退,也包括三个层次:卫外功能减退;主气功能减退;治节功能减退。三个层次渐进性发展,严重者多出现肺系功能的全面减退和紊乱。

肺气虚的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的功能衰弱。本证的发展与影响: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复受外邪侵袭,则可致气虚外感之证。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可成心肺气虚证。肺气根于肾,肺虚日久,影响及肾,则成肾不纳气之证。

齐南[26]将肺气虚证分为可呈现的肺气不足、肺气虚冷、肺气脱陷三个不同的病理阶段,其病势递增。

(一)肺气不足《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也。”因肺主一身之气,故肺气虚所带来的恶果可见全身性的气虚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云:“气病,是肺虚所为。”肺主气,并赖此治理调节全身气机,肺气虚,治节之功又何以得行?人身失气之推动,病变丛生。《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九云“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致水溢外膜而成肿”,言气虚而水不能布;《医醇义》卷四云“盖肺为气之脏,肺伤则元气薄弱而不能下行,故足膝无力而不能任地也,是肺痿即气痿也”,言气虚而生痿证。肺气充足则布化精气,四脏安定,病安从来?肺气虚弱则精气不布,四脏皆危,病变百出。

(二)肺气虚冷《素问·汤液醪醴论》有“五阳”之说,即指五脏阳气,肺阳固然在其中了。肺阳具有温煦肺系、蒸化肺阴、温化津液、宣通气血等作用,人体或因劳伤、或因感寒饮冷等因素,皆可损伤肺阳而致肺阳虚证。以疾病的发展而言,肺气虚乃阳虚之始,肺阳虚乃气虚之甚,二者病程有长短之分,病情有轻重之别。《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痰饮方》云:“若肺肾之阳俱虚,元气不支,喘息困惫者,则宜用保元汤加五味子。”(三)肺气脱陷肺气脱陷是肺气极虚、濒临竭绝而表现的上脱与下陷两方面病变,是肺气虚证发展之极端,可谓危证、重证。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对肺气脱陷就有记载,书中云:“产则气血俱伤,脏腑皆损,其后肺气未复,虚竭逆上,故上气也。”《明医指掌》卷九云:“产后气喘,由荣血暴竭,气无所主,触发于肺,故令喘急也,此孤阳绝阴,难以药疗,十死一生之候也。”肺气上脱与下陷共有“喘逆”之候,皆由气虚已极所为,并非肺气上逆之实证。上脱者属无主之气浮于上而喘,下陷者为呼吸将停,然肺脏在作最后的、代偿性的拼搏而喘。

如此喘证,前者不可升,后者不可降,否则虚者益虚、陷者益陷,医者当慎之。

二、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本证多由禀赋不足,积劳内伤,或久病耗损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喘气短,声音21◆ZHONGYIFEISHILUN低怯,自汗畏风,体弱易感,面白神疲,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脉象虚弱。

综上,主症为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临床表现为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更甚,痰液清稀,面色淡白或苍白,神疲体倦,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三、肺气虚证的病因、病机(一)产生肺气虚证的原因凡是引起肺气不足的因素均可导致肺气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过劳、久咳伤肺气素体虚弱、过度劳累或久病咳喘耗伤肺气,气耗日久,则为肺气虚。临床上常见久咳之人由最初的外感咳嗽发展为内伤咳嗽,到了后期多见咳嗽声低无力,喘息短气,声怯懒言,痰多清稀等肺气虚的征象。

2.暑热耗伤,耗气伤阴暑热之邪,耗伤阴津,热淫于内,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气随津泻而致而津亏气耗;另一方面则直接消灼煎熬津液,耗伤人体的阴气,即热盛伤阴,阴损及阳,最终导致肺气损伤。

3.它脏久病,累及于肺,特别是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肺以脾所运化输布的水谷精微为营养,才能使其功能活动得到保障。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使肺气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二)肺气虚证病机由于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声音,有输布精微至全身、通调水道的作用。因而肺气不足时,一则胸中宗气亏少,呼吸失司;二则卫气不足,卫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袭;三则肺气虚少不能通调水道,布散精气而致水液失调,脏腑周身失养。

1.肺气亏损,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弱,故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耗气,而喘息更甚;肺气不足,水液失于正常输布,聚而成为清稀痰液,气虚不能运血上荣,故面色淡白或白。气虚则神疲乏力,声音低怯,肺气虚,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故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证。

2.在轻度肺气虚证时,主要表现为肺的卫外功能减退,间或出现肺的主气功能障碍;中度肺气虚证时,肺的卫外功能进一步减退,持续出现肺的主气功能减退;重度肺气虚时,则表现为肺的卫外、主气及治节功能全面减退,在中度肺气虚证卫外及主气功能减退加重的基础上,又出现心血运行及水液代谢功能障碍。肺气虚证进而影响全身多脏器、多系统功能,是由于肺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3.肺气失调,引起心血运行不利,出现唇青舌紫、筋脉显露、胸闷胸痛;不能助脾以散精,出现纳呆、脘闷、乏力、腹胀便溏等;不能输精以滋肾,肾气亏虚,开阖失司,出现尿少尿频、尿后余沥、腰酸膝软、动则气喘等;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水液潴留,出现尿少、浮肿;或肺气肃降不能,大肠传导失司、大便积滞不通等。

四、肺气虚证的诊断1986年在郑州召开的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上,拟定了《中医◆22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认为证以气血阴阳与五脏相结合而成,如心气虚=心虚+气虚。因此,肺气虚的诊断标准应为肺虚加气虚。

肺虚证诊断标准为:久咳痰白,气短喘促,易患感冒,具备2项即可诊断。气虚证诊断标准为:神疲乏力,少气或懒言,自汗,舌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软、濡),具备以上3项即可诊断。

同时符合肺虚及气虚者即为肺气虚证。肺气虚证的症候随着病情的发展,有明显轻、中、重程度上的差异。一些症状虽可有相互交叉和重叠表现,但在同一患者身上表现为一个从轻到重的连续发展过程。因此,肺气虚证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综上,肺气虚以咳嗽为主症,咳声清朗,多为单咳或间咳,白天多于夜晚,痰量不多;次症为易汗出,恶风,易感冒,舌质正常或稍淡,舌苔薄白,脉弦细或缓细等。

通过对大量临床患者的调查和分析,根据肺气虚证临床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将肺气虚证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其基本病机是肺的卫外功能或部分主气功能的减退。其临床特征为反复感冒或久咳痰白,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恶风或自汗,舌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

中度:其基本病机是肺的卫外功能及主气功能障碍。其临床特征为轻度肺气虚一系列表现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程度均加重,并必表现有气短喘促,动则尤甚。

重度:肺的卫外、主气及治节功能全面减退或紊乱为其基本病机,以致在中度肺气虚的基础上出现上不能助心行血、下不能通调水道,气机逆乱,升降失常。其临床表现为在中度肺气虚症状加重的基础上,出现心悸、唇青、舌紫、颈部青筋暴露,尿少、浮肿、腹部膨胀;甚至可见神昏谵语抽搐、呕吐等。

肺气虚证轻、中、重三度之间既有病机、病证上的不同,又有发生、发展、演变之相互联系。我们认为,这样分度比较符合临床实际情况,有利于把握肺气虚证的变化而指导临床治疗。但是,对肺气虚证的认识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充实和提高[27]。

肺气虚证本质的研究当前采用的方法和指标主要有肺部X线检查、肺功能(包括肺扫描、肺血流图等)与结构的X线研究、心功能、血液流变学、细胞能量代谢、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微量元素、生化学及免疫学等,涉及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肺心病等疾病。

李泽庚教授[28]认为肺气虚证本质研究的基本趋势为:由单一病种向多病种触及;观测客观指标遍及不同层次和类别,高新指标检测成为时尚,由单指标研究向多指标同步研究过渡;注重“微观辨证”的重要性并对其内涵进行界定。

五、肺气虚证的鉴别诊断(一)肺气虚证与心气虚证的鉴别两者均属气虚证的范畴。但肺气虚证病在肺脏,故以咳喘气短,动则更甚,易于感冒,伴一般气虚证候为特征,而心气虚证病在心脏,故以心悸怔忡,胸闷不适,活动后诸症加重伴有一般气虚见证为特征。二证虽然均有自汗,但前者为卫表不固,后者为虚不敛液。

23◆ZHONGYIFEISHILUN两者就其病机病势[29]而言,肺气虚证的病机为,肺功能减退,宣降失职,宗气不足,气失所主,腠理不固,玄府疏松。若肺气虚进一步发展,常可气虚及阳,出现虚寒症状,或累及心气,心肺气虚,气虚血瘀,或累及肾气,肾不纳气,形成肺肾气虚证。心气虚证的病机为心功能减退,无力鼓动血行,心神不安,宗气不足,胸阳不振,气机阻痹。若心气虚发展,累及心阳,形成心阳虚证,亦可累及于肺,形成心肺气虚证。二证均为虚证,均属慢性疾患,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不易速愈。两者就其病因病史而言,二者均属气虚,前者有久咳或过劳的病史病因,后者多可见于高年气虚的患者,常有思虑过度的病因。肺气虚证,临床治疗宜补肺止咳,益气固表,方用补肺汤(《永类钤方》),“损其肺者,益其气”(《难经》)。心气虚证,治疗宜益气养心,安神补血,方用养心汤(《证治准绳》)。若临床既有肺气虚弱证,又有心气不足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心肺气虚证。

(二)肺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鉴别本证与脾气虚证同属气虚范畴,但本证病位在肺,除一般气虚证候外,还以有咳喘,痰液清稀,气短,动则更甚之症状为其特征;而脾气虚证病在脾脏,以一般气虚见症伴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浮肿等见症为特征。若同时既见有肺气不足之证,又见有脾虚失运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肺脾两虚之证。

(三)肺气虚证与肺阳虚证的鉴别气属阳,肺阳虚证与肺气虚证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讲,肺阳虚证是针对肺气虚寒证而言,是由于肺气虚弱,阴寒内生而成。阳虚不能温煦,故形寒肢冷;阳虚不能布津,故水不化气,故咳吐涎沫,质地清稀而量多,其背寒如掌大,舌质淡胖而水滑;肺脏虚寒,故脉虚弱而迟缓,或见迟弦。肺气虚证多由禀赋不足,虚劳内伤,久病耗损,肺气虚弱而成,是肺气功能减弱尚未达到阳虚而阴寒内生阶段,临床以喘咳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容易感冒,面白神疲为主证。肺阳虚证除有神疲乏力、头晕气短、小便频数等气虚表现外,尚有形寒肢冷,背寒,咳吐涎沫,质清稀量多,脉迟弦等肺脏虚寒见症。肺阳虚证内寒之象明显,肺气虚证肺寒之象不明显,以此可资鉴别。

(四)肺气虚证与脾肺气虚证的鉴别脾肺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肺气虚证或由久咳肺虚,子盗母气,津液不布,脾运呆滞而成;或脾气不足,运化不及,精微不布,土不生金,而致脾肺两虚。其临床表现除肺气虚证外,尚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足肿等脾气损伤之症,与单纯肺气虚证可以鉴别。

六、肺气虚证的辨证要点1.必须见有肺脏功能衰减之表现,如咳嗽无力,短气。

2.必须具有一般气虚之证。

3.多见于肺脏疾患之后期及肺系慢性疾患之中。对肺气虚患者,宜常食红枣糯米粥、瘦肉鸡汁、禽蛋、猪肺等以补肺气,同时注意培土以生津,可选食莲子、芡实、山药、黄◆24SHANGPIAN:QIXUEYINYANGPIAN上篇:气血阴阳篇豆、鲜河鱼等以健脾益胃;对痰湿不盛者,可食用石榴、涩柿、银杏等收敛肺气,但不可多用。

肺气虚是指肺气衰弱的状态,可以由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引起。从临床医疗看,大多数肺气虚的人患有气喘、咳嗽、咯痰、自汗等肺部疾病,如慢支、哮喘等;也有一部分人仅仅是肺功能减退,呈亚健康状态,出现畏寒畏热、易伤风感冒、尤畏寒冷等症状,都与肺气虚有关。

七、肺气虚证的治疗(一)文献记载在查阅《中国历代医学文献数据库》基础上,对历代医家论述的治疗肺气虚的方药进行了总结。现将文献中治疗肺气虚证的单味药总结如下。

1.黄芪《本草备要》云:“甘温,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四百味》云:“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本草新编》云:“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厚,可升可降……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2.人参《神农本草经》云:“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海药本草》云:“补养藏腑,益气。”《汤液本草》云:“气温,味甘。”《滇南本草》云:“补虚损劳疾……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弱。”《本草求真》:“人参味甘性温,是能入肺而补气。”《本草经解》云:“禀天秋令少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气寒清肺。肺清则气旺。而五脏俱补矣。精者阴气之英华。神者阳气之精灵也……益气。正气充足。

其邪自不能留。”《本草从新》云:“大补元气、生阴血、亦泻虚火……大补肺中元气。”《药性赋》云:“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本草备要》云:“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弱……生甘苦微凉,熟甘温。大补肺中元气,泻火,益土(健脾),生金(补肺);明目、开心、益智、添精神、定惊悸,除烦渴;通血脉,破坚积,消痰水。

《四百味》云:“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本草便读》云:“人参性禀甘平。功资脾肺。气纯味浓。补真元而益血生津。助卫充营。安五脏而宁神益智。

须则横行支络。补而下行。芦堪呕吐虚痰。苦能上达。”《本草分经》云:“甘温微苦,大补肺中元气,其性主气,凡脏腑之有气者皆能补之。生阴血亦泻虚火,凡服参不投者服山楂可解,一补气一破气也。”《药性切用》云:“大补,能回元气于无有,性味甘温,肺家专药。功用灵活,五脏之虚,随所引而至。五脏之阳,生阴生血,阳自生而阴自长。退虚火,止烦渴,所谓甘温能除大热也。”3.党参《本草备要》云:“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用以调补,甚为平妥。”《四百味》云:“党参甘平,补中益气,止渴生津,邪实者忌。”《本草征要》云:“党参功同人参,而力量较薄,但能久服、可无大弊。”《本草从新》云:“党参,补中气、生津。甘平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虚。”《本草便读》云:“甘平之性。用以培补脾肺元气颇佳。若虚盛而危急者。亦非所宜。”《本草害利》云:“甘平,补中气,和脾胃,补肺,益气升津,微虚者宜之。”《本草分经》云:“补中益气和脾胃,性味重浊,滞而不灵,止可调25◆ZHONGYIFEISHILUN理常病,若遇重症断难恃以为治,种类甚多,以真潞党皮宽者为佳。”《药性切用》云:“脏平无火,元气微虚者宜之。有一种西党参,微甘带辛,宜托药用。白党参:气味辛劣,用之发散虚邪,不入补剂。红党参:味甘性润,益血补虚为平稳,但力薄耳。”4.太子参《本草备要》云:“补性不下大参,气味功用,均同人参。”《四百味》云:“太子参凉,补而能清,益气养胃,又可生津。”《本草从新》:“大补元气。其力不下大参。”《本草纲目拾遗》:“虽甚细小,却紧而坚实,力不下大参。《百草镜》云: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乃苏州参行从参包中检出短小者,名此以售客。味甘苦,功同参。”《本草害利》:“功媲大参”。

5.山药《神农本草经》云:“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本草备要》云:“性味:甘。色白入肺,味甘归脾,入脾肺二经。可补其不足,清其虚热;固肠胃,润皮毛,化痰涎,止泻痢;肺为肾母,故又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脾为心子,故又益心气,治健忘遗精;生捣敷痈疮,消肿硬。”《本草求真》云:“味甘气平。”《汤液本草》云:“气温,味甘平。无毒。手太阴经药。”《本草》云:“主补中益气,除热强阴。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充五脏,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延年不饥。手太阴药,润皮毛燥,凉而能补,与二门冬、紫芝为之使,恶甘遂。东垣云: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本草品汇精要》云:“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本经逢原》云:“甘平无毒”。《雷公炮制药性解》云:“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肺肾三经。补阴虚,消肿硬,健脾气,长肌肉,强筋骨,疗干咳,止遗泄,定惊悸,除泻痢。乳制用。紫芝为使,喜门冬,恶甘遂。按:丹溪曰:山药属土,而有金与水,宜入脾肺肾而补虚。经曰:虚之所在,邪必凑之,肿亦能滞气。”6.甘草《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本草新编》:“味甘,气平,性温,可升可降。入太阴、少阴、厥阴之经。”《四百味》:“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药性赋》:“性平。”《汤液本草》曰:“甘草,气平,味甘。”《本草备要》:“味甘,生平炙温。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二)治疗原则根据肺脏特殊的生理结构,肺气虚的治疗原则为补虚、固卫、祛邪。

补虚,即为补益肺气。具体的治疗方法可以为温肺润肺法、培土生金法(补脾益肺)、金水相生(即滋肾益肺)法等。

固卫,即为固护卫阳。具体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气固表法、补可去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