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心态平和,自得其乐,安然度晚年

书名:
一句话长寿经
作者:
卢晟晔
本章字数:
14653
更新时间:
2024-03-29 18:53:55

勇于做出人生的选择,百岁老人陈立夫

陈立夫是浙江省吴兴县人,国民党原组织部长,享年103岁。

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百岁人生可以以50岁来做一个分水岭:前50年,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后50年,他退出宦海,潜心研究起了中国的文化,著书立说,引起了华人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陈立夫认为,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最重要的都一样,就是求生存。他醉心于中医,也潜心研究过《易经》。他探索并总结的养生之道充满着哲学的味道,在全球的华人中具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活着,最重要的还是要讲生存,只有站稳了脚,安身以后才可以立命。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着丰富的阅历、人脉,以及知识储备,在做到健康长寿的同时,完全可以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开辟新的事业。

在这个大千世界,平凡又普通的路有太多太多,而绝大部分人也只是沧海中的一粟,很普通、很平凡,很难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当人们到了晚年追忆起过往时,难免会想让时光倒流,将曾经没有勇气、没有能力、没能做成的事情都去做一遍,抹去心中的遗憾。其实,如果真能重新活一次的话,那么绝大部分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的精英,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成为有用的人才,甚至是改变世界的人。

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向前迈进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选择,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爱好,选择伴侣,选择职业……这一切的选择并不都会符合自己的意愿,难免会出现偏差与无奈,而自己对于心爱的事情也许只是少了一点勇气。如果重新来过的话,我想大部分的人应该都会鼓起勇气,抓住机遇,实现自己当初没有实现的遗憾,成就自己的辉煌。

陈立夫在年轻的时候想过通过实业来救国,但是当时世道很乱,抱负并没有实现。后来他和他的哥哥陈果夫一起选择了走政治这条道路,在27岁的时候就担任国民党的党内要职,少年得志,逐渐形成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局面,权倾天下。

可是在他刚过50岁的时候,大势已去的蒋介石为了寻找替罪羔羊,就拿他们兄弟开了刀,从此二人的政治生涯戛然而止。从之前的权倾天下一下子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么大的落差很难让人接受。他的哥哥陈果夫不堪打击,于1951年逝世。

面对着眼前的这些变化,陈立夫进行了一番思考,最终他决定与这种生活彻底的告别,换一种生活方式。

陈立夫放弃了在中国的一切,来到了美国。在新泽西州以养鸡为业,同时也做皮蛋生意。这在很多人看来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政治人物变为了一个农夫,这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得来的。

不过在美国,陈立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落魄”,在养鸡的同时,他开始钻研《易经》、中医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如此,还担任起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全新的生活,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于很多人,尤其是曾经位高权重的人来讲,当一朝失势以后很难摆脱掉曾经的光环与荣耀,很大一个原因是“爱面子”,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通病”,为了面子,没有勇气去开始自己全新的生活,为了面子,宁愿活在过去的光环里,而不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人们在上了年岁以后很难再有年轻时的勇气去实现一些梦想,少了点为梦想说做就做的冲动,多了点人情世故的顾及。总以为自己都已经这么大了,就别再“瞎折腾了”,好好的养个“好老头”吧,可其实,人生的每一天不都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一天吗?

勇于改变自己,做出自己的选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才是潇洒的人生。陈果夫和陈立夫两兄弟,由于对待人生的态度和选择不一样,所以形成了差别迥异的人生,一个含着愤恨离开了人世,一个积极乐观的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不仅在当时荣耀非常,也为后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生命中独一无二的一天,事业可以重新来过,人生可以重新选择,只要选择就不晚,早一天决定,就离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近了一步。在选择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与目标,在选择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充实自己的生活,这也许是老年人最好的一副长寿药。

客观辩证的认识老,想得到就做得到,百岁老人李彩容

李彩容老人出生于1885年,如今居住在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小村子里。老人家性格开朗,生活简朴,一生务农,由于脾气很好,所以在当地的人缘不错,大家都愿意和她聊天。

在老人家118岁高龄的时候,她受到了广东省一家影业公司的邀请,想请她出任公司旗下的一种酒的形象代言人,而拍摄广告的地点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当初该公司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老人家会接受他们的邀请,但是让他们喜出望外的是,李彩容老人竟欣然接受了。

在2003年7月的一个下午,公司一行人带着老人家开车来到了八达岭。下车以后有一位来自德国的女主持人用流利的中国话问她老人家:“长城就在您的面前,您可以登上去吗?”老太太一听,微微一笑道:“过一会儿你就知道了,我一定把长城踩在脚下。”语气中充满了豪迈。

老人家随众人一起爬起了长城,她缓缓地走在了最前面,一直上了烽火台。随行的工作人员和记者无不为老人家拍手喝彩。

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都会觉得不可思议:118岁高龄去爬长城!如果没有一点勇气与魄力,没有一点不服老的精神,就算是身体可以,恐怕也完成不了这一壮举。

纵观古今,有多少大家名流到了晚年的时候仍然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为社会作着最大可能的贡献。

马克思为了研究俄国的历史,在51岁的时候学起了俄文;恩格斯一生掌握20多种语言文字,在70多岁的时候,从零学起了挪威文,认真研究起了医学;文学大师泰戈尔在7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画画,共作画1500多张,还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开过个人画展;西班牙大画家毕加索在88岁高龄时画了165幅画,平均两天就有一副画作问世;意大利著名的画家、建筑师米开朗琪罗,在88岁时设计了圣玛丽大教堂。这些闻名一时,作品流传于世的大家们,都没有因为年龄而受到阻碍,在古稀甚至耄耋之年依然奋力地学习着、奋进着,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不能磨灭的艺术成就。

与当初那些大师们生活得年代相比,如今的生活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过去常常讲“人生七十古来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也早已不再是一个梦。既然我们的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过去好过千百倍,那么为什么不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做出一番成绩来呢?

老年人的阅历丰富,拥有着无尽的人生智慧,多少面对人生茫然不知所措的年轻人,在听从了老年人的教诲点拨之后开始走向成功。所以说,老年人并不是社会的累赘,他们可以为社会做出超乎想象、无可比拟的贡献来。

从自然规律来看,人总是要老的,这个过程谁也阻挡不了。但是,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辩证地看待老的话,那么就会有另一番领悟。

老并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相对来讲的问题。每个人对待老的看法也不同。有的人很乐观,觉得每多活一天就又多“赚”了一天,年龄虽然在逐年的增长,但是心态仍然很年轻,越老越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珍惜与奉献,懂得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而另一种人则是悲观的看待生命,觉得每过一天就离着死亡又近了一天,岁月催人老,人生苦短,惶惶终日。

这两种心态广泛的存在于如今的老年人当中,可想而知,心态不同,必定会造成两种不一样的精神状态,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也会有着不一样的影响。

人生的悲哀与无奈不是不可抵抗生命的衰老,而是身体未老心先衰。心理老化对于健康的影响远超过生理老化。人虽然无法控制自己的生理年龄可以走多远,但只要把握好健康的心态,保持心理上的年轻,那么人生就永远都是春天。

所以,我们要客观辩证的认识老,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退休不是生活得完结,相反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年龄大不是生命的枷锁,而更应该可以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用书法净化自己的心灵,百岁红军吴西

吴西将军出生于1900年,是广西省扶绥县人,在1930年的时候参加了革命,从此开始了自己戎马倥偬的一生。

吴西将军能文能武,除了指挥打仗之外,老人家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练习书法。他在80岁的时候师从书法家李铎、张西帆、陈叔亮学习书法,刻苦练习,进步迅速。老人家的书法遒劲中透着一股飘逸,他将自己几十年来行军作战的智慧都融入了进去,自成一家。

如今老人家坚持每天都练习,从没停歇过。他的大女儿会挑选出书法精品拍成数码照片,并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由于老人家的书法精湛,总会有人上门求字,希望获得墨宝的同时也沾点老寿星的福气。吴西将军则是来者不拒,每一次都是很精心的写。现在,练习书法,给人题字,已经成了老人家充实生活、延年益寿的一种方式了。

书法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它将汉字的美感淋漓尽致的渲染了出来。在我国古代,很多的书法大家都有着长寿的生命: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79岁;唐代的颜真卿76岁,欧阳询84岁,柳公权88岁;宋代的徐铉75岁……在平均寿命只有30岁的古代,能够活到七八十岁,这些书法家们真可以称得上是高寿了。

而在近现代,很多的书法家也都是一个个的老寿星:沈尹默88岁,于右任86岁,而沙孟海、刘海粟、齐白石等也都是年过90岁。启功93岁,卫俊秀93岁。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均寿命也由原来的30岁涨到了74岁,但是相比之下,这些书法家们仍然是高寿。

为什么练习书法对于身体健康有着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书法家们写字时的姿势里得出来。书法家们在写字时无不是屏气凝神、端己正容的。在完成一幅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心平气和、精力集中,这样写出来的字才可以张弛有度、刚柔并济、潇洒自如。在写每一笔画的时候,都可以锻炼到全身的肌肉,舒筋活络的同时,促进了体内的血液循环,而且有利于新陈代谢以及保持内分泌的正常。

南朝的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至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一幅精湛的书法作品,必定是形象饱满,富含韵味的。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惊奇,为之拍手称赞。

人在专心写字的时候,会做到物我两忘,全身心的投入到一撇一捺的运笔中,忘了得失,忘了荣辱,忘了心中的烦恼,忘了周身的环境。身体和精神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运笔时精神专注,整个过程完成后,身体的功能得到了平衡与调节,有助于延缓大脑的衰老。

书法的精髓在于安心定神,只有心无旁骛,用心专一,才可以写出好的作品来。练习书法可以锻炼大脑,活跃大脑思维;并且它也是一种轻体力活动,几乎需要全身的协调配合。所以经常练习书法的人,脾气秉性好,懂的静心,身体健康。

人在写字的时候,手臂的肌肉可以得到锻炼,还能够调节呼吸的节奏。我国著名的红军书法家舒同先生,在与友人聊天的时候说:“我每天坚持写一两个小时的字,对我的身体很有好处。经常写字的话气血通畅,很少得病。”舒老享年94岁,他的长寿与勤于练习书法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一个喜欢文字、喜欢书法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热爱生活,善于感受美的人。临摹书圣王羲之隽秀的字体,可以使人的性格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临摹颜真卿端正的字体,可以使人感受到朴实与厚重;临摹张旭飞鸟惊蛇的字体,可以使人感觉到豪迈与舒展,心情豁然明丽起来。

写字的时候,笔、墨、纸、砚备齐,将镇纸压于宣纸之上,全身的力道从腰部逐渐贯注到五根手指,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练字表面上看像是只有手指在运动,其实全身的气血都在运行。写字的时候气定神闲,血脉通畅,就好像“练功”一般,直教人浑身舒展。

有心理专家指出,经常写字可以改善人的身心健康。当人在写字的时候,就好像有一股暖流贯穿全身,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鼓舞与力量。

吴西将军练习书法的事例告诉我们,只要是爱好,就算是80岁练习也不算晚。而且对于老年人来讲,退休以后练习一下书法再合适不过了,既陶冶了情操,又平和了心态,磨炼了毅力。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写书撰文自得其乐,百岁老人周有光

周有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出生于1906年,在2005年的时候迎来了他的百岁人生。在2005年的第一天,老人家画了一条半圆的弧形曲线,许多人看后都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他解释说:“人的一生遵循着一个规律,0~10岁是生长的旺盛期,曲线迅速向上;90~100岁是人的衰弱期,曲线迅速落下;超过100岁的人实在很少,上帝可能是把我给忘了!”老人家以睿智的思想、乐观地心态迎接着自己的一百岁。

当被问及长寿的秘诀时,周老说:“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年逾百岁了还可以工作,我说其实也没什么,主要是思想要开朗、乐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的爱好就是看书,写文章。看书,有的是看着好玩,有的是为了写文章。”

看书和写文章是周老一辈子都在从事的事情,它们在为周老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健康的身体。

周有光先生学识渊博,被人誉为“周百科”。这是由于他参与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编纂工作,是3位编委之一。最近几年,周老的著作被多家出版社出版,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他一生共完成了28部著作,其中刊印发行最多且影响最大的是《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

周老自1989年以83岁高龄退休至今,很少出门,更不会参加一些活动,只是在自己十几平方米的书房中潜心研究学问。老人家手不释卷,在退休以后仍然坚持着平均每月发表一篇文章。其中好多文章还在一些知名的杂志上刊载,也曾经被美国的网络杂志译成英文发表过。

周老读书涉猎的内容比较广泛,但都是一些学术性和知识性的书,平时会写什么文章就看什么书。周老觉得,老年人与青年人不同的一点在于,老年人的体力与精力不如年轻人,所以工作的时间以及强度都要低于年轻人。所以周老都是闲暇的时候读书,在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写文章,这样分配时间与工作内容,使得工作效率并不低。当有客人来拜访他时,他就放下手头的工作,和客人们聊聊天。周老从来不把工作当成是一种任务和负担,相反,而是把它当做一种乐趣和消遣。

除了常年坚持读书和写文章之外,周老对待人生也有着自己明确的态度。他有一个“三不”原则。一是“不过年”,每次过年的时候都要与平时一样,不搞得非常热闹;二是“不做寿”,每年过生日都一样,没有“逢十大庆”的做法;三是“不立遗嘱”,对待钱财,老人家几乎都买了书籍资料,手里并没有多余的钱。周老将全部的心思都投入到了做学问上,这既是乐趣,也是追求;既是工作,也是娱乐。这是老人家常年坚持的长寿秘诀。

生命在于运动,脑力的活动与体力的运动一样,对于人体的健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动”起来,可以舒展筋骨,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静”下来,可以充分思考,反思生活中的过错,感悟生命的意义。静下来的最佳的“运动”方式莫过于读书和写文章,这些都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思考,增强大脑的活力,促进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有一些人认为,读书多动脑的话会浪费脑细胞,不利于养生,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书有很多的种类和内容,经常读历史可以使人明智;读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使人变得聪明;看报纸的话会让人关心时事,生活变得充实。写作虽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费一些脑筋才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但是只要不过度劳累,保持恰当的劳动量就没有问题。做到劳逸结合,适度用脑,适度娱乐,对健康还是很有帮助的。

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女士,一生坚持写作,活到了99岁的高龄;著名的作家、诗人臧克家同样活到了99岁高龄,他常年坚持写作,即使是身患疾病的情况下,也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一天都没有停止过。他把笔当做是一把利剑,与病魔做着搏斗。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读书、写作对于健康有好处了,很多的老年人都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来。拿起书,提起笔,将自己的过往回忆或者是一些生活感悟写下来,虽然不能够和名流大家比肩媲美,但是对自己以及后人来说,绝对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讲真心话,做快乐事,文坛泰斗巴金

巴金先生原名李尧棠,于1904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2005年逝世,享年101岁。

巴金先生讲过很多名言,关于健康,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精神快乐是一个人最好的滋补品。年轻的时候以为长寿应该怎样怎样,可现在自己是全家最长寿的人了,才发现长寿的问题本来不是问题。

巴金先生本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讲真心话,做快乐事,在读书写书的平淡生活中获得了长寿。

从他的生活习惯上来看,他在年轻的时候并不注意生活得规律,总是熬夜写作。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他开始学习游泳,但也只是扶着救生圈在水里漂。除此之外,他还会偶尔爬山、划船,并没有其他的锻炼项目。平时只是痴迷于写作,并不迷恋一些滋补品。

从他的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老先生讲的都是真话,没有假话和空话。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时间不会太多了,所以就要求自己多写真心话。后来,他花了8年的时间,用真情写下了42万字的《随想录》。这几十万字都是他用颤抖的手一字一句的写下来的,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真心话的书,饱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为一个作家,巴金明白,只有对别人说真话,对社会说真话,对历史说真话,才对得起读者,对得起中国的文学。所以巴金先生总是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就这样,他在“真”中度过了一生。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昧着良心讲一些听上去很正确的假话,也有不少人在一句句的谎言里享受着那份虚荣与荣耀。

现代的人们越来越注重保养了,生活起居和饮食都很有规律,一些条件好的还会时不时的用些保健药来进行调理。其实,人的健康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保持一颗淡泊名利,安然处世的平常心。

从中医观点上来看,人的众多脏器中,心最重要。它除了能够主导血脉,供给全身的营养之外,还可以主导人的心智,管理人的思维意识。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内脏器官,还应该指人的心态、意识、思想等。所以古语有云:“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人很容易烦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发脾气,结果气大伤身,影响了自己的健康。一些人为了讨好领导、迎合上司,就总说些假话来欺骗,其实在欺骗别人的时候,也在欺骗着自己的内心,最终弄得自己心理扭曲,患得患失,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一个没有爱心、没有真心、没有良心的人,他的生活不会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内心也不会得到安宁。就算是吃再多的补品,他也不会获得健康长寿。

相反,一个拥有着赤诚之心的人,对朋友,对生活都充满了无尽的爱,那么他的胸怀是坦荡的,他的内心是安宁的,他的生活是快乐的,他的人生也一定是幸福长寿的。

巴金先生讲:“讲真话,自己才问心无愧;讲真话,人才可以心安理得的离开人世。”“尽可能多做自己想做的事,尽可能不做或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巴金先生就是本着这样的人生态度,守住了自己内心的宁静,获得了精神上的快乐和身体上的健康。

坚持讲真话,胸怀坦荡,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享受美好的人生。

看到儿孙就高兴,百岁老人袁克兰

101岁的袁克兰老人居住在湖北省襄樊市。老人家共生养了4个孩子,辛辛苦苦地将他们拉扯大。后来孩子们都成了家,等到孙子辈出生以后,老人家又开始照看起这些小家伙们,忙的不亦乐乎。

如今她的孙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了,最大的孙子今年52岁,可以说是老人家的心头肉。长孙从事的是管理工作,平时工作还算可以,并不算太累。但是袁克兰老人觉得他的工作劳心费神,所以老人家很关心长孙的平时生活,也总是询问他的健康。

在老人家百岁生日的时候,她还像以前一样亲自擀面条,但是被孩子们拦了下来,全家人簇拥着这位老寿星,让她今天什么也不用干。老人家坐在床上,看着儿孙们忙里忙外的,别提多高兴了。她总说:“看着他们高兴我就高兴”,老人家高兴的时候眼睛总会眯成一条缝。

如今袁克兰老人家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这是化不开的浓浓的亲情,是质朴善良的美德,也是一种爱心满满的情怀和心系他人的胸襟。她在照看儿孙、关心儿孙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也收获了长寿。

很多老人在退休以后都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做,每天最憧憬的就是子女们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家里吃饭。俗话说“隔辈儿亲”,老人总会将他们对孙子辈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北京市有一位老寿星,出生于1899年。老人家一辈子过得很辛苦,没有锦衣玉食,只有粗茶淡饭。她将自己的孩子一个个的拉扯大以后,又照看孩子的孩子,虽然辛苦,但是很快乐。如今老人家身体硬朗,还可以做一些家务活。就像袁克兰老人一样,在照看孩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快乐,在宁静乐观的心态下获得了长寿。

从现在我国的国情来看,老年人照看孙子或者外孙,接送他们上学,甚至陪他们过周末,都成了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孩子的父母都忙于工作,缺少时间管理教育孩子,而正好老年人整日待在家里无事可做,所以就行成了这样的现象。而且老年人也都很愿意,在和孙子孙女的交流中,他们也获得了快乐。没有了烦恼的情绪,自然也就有了健康和长寿。一些人将这样的现象戏称为“孙子疗法”,倒也恰如其分。

老年人在过去的生活中,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受了不少的苦,饱经风霜。而小孩子天真活泼,有着纯洁的心灵和很强的感染力,是老人们的“开心丸”。很多老人到了老年以后会变得单纯简单,成为“老小孩”,所以很容易和孙子辈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玩儿到一块。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可以使老年人很快的从退休上过渡到家庭生活上来,填补了孤独感和失落感。

老年人对小孩子的疼爱往往会使他们忽略掉很多事情,有的时候甚至会忘了关心自己。在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过程中,老年人也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当疾病来临的时候也会充满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有的老年人虽然不能天天看到自己的孙子孙女,但总会给自己的孩子打电话,接通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宝贝孙子接电话。”言语间透露着无尽的疼爱。

对于老年人来说,边看孩子边适当地做些家务,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在精神上获得快乐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锻炼身体的作用。不仅如此,孩子天真无邪,总会有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通过与小孩儿的交流,可以锻炼老人的大脑,使他们的思维不至于变得迟缓。在平时接送孩子上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与孩子同学的爷爷或者奶奶们交朋友,聊聊天,这也拓宽了老年人的交往圈子,消除掉孤寂感。

经常与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交流沟通,在照看他们的过程中,获得了健康年轻的心态,也收获了长寿。

懂得淡泊和宁静,百岁老人张梦萍

张梦萍老人出生于1904年,如今居住在安徽省含山县。他从小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收入甚微。但是他从小喜欢读书,十分的刻苦,后来考取了安徽大学。大学毕业以后他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含山县中学任教多年。在退休以后,他仍然醉心书报和文字,一直以来都诵读诗词,几十年来都如此。

当人们向这位老寿星讨教长寿秘诀的时候,他总是笑着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懂得淡泊和宁静才最重要。”

老人家教了一辈子书,淡泊和宁静是他用一生参悟出来的长寿秘诀。

应该说没有一个人是不渴望长寿的,但是很多人在追求长寿的过程中却慌了心神,忘了静的重要。静,说的是安静、心静和宁静,是一种内心的状态。当一个人的内心平静时,他的情绪就会很稳定,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可以很冷静的想办法去解决,做到不急不慌。心态平稳安静了,身体才会更加健康。

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道教的创始人,哲学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中就提出了“致虚守静”的养生观点。他认为,自然界是浩渺无边的,人的欲望也是欲壑难填,当一个人以他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利益的时候,他就会费心劳神,伤害身体健康。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清静无为”不仅适用于国家的治理,还很适用于个体的养生。后来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接受了老子的这一主张,以一颗“清静无为”、“淡泊明志”的心去生活,在这种心态下,即使没有大强度有规律的运动和锻炼,也获得了身心的健康。

现在的生活步调越来越快,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生活的压力把人们逼得像一台机器,不停地运转,不能做片刻的停留。有研究指出,如今人们所患的高血压、脑血栓、忧郁症、失眠多梦、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病症都与环境的压力与污染、信息和诱惑的大量出现有关。

人除了要工作之外,还需要安静下来调养身体,张弛有度才会获得长寿。如果一味的张,而不放慢脚步来弛,那么就很容易患病。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保持安静的内心是极其重要的。

现在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多元的信息冲击,一个人要保留点主观的意识和自静的意识,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更为重要。捧起书报,诵一两句诗词,看一两篇文章,陶冶情操的同时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

“宁静致远”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当退休以后,就要将之前的功名利禄完全放下,不再为了一点利益而争得面红耳赤。老年人要尝试着去接触新鲜的事物,科学的发展速度很快,老年人也要与时俱进,学习使用电脑和手机。当遇到不会的问题,或者出错的情况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来,用淡泊的心境和宁静的态度来做好处理。

相比于节奏快、诱惑多的城市而言,乡村要显得宁静祥和、恬淡质朴许多。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都向往着田园生活,在淳朴的民风中找寻自己内心的家园。乡村里的人们并没有太多的欲望和追求,他们甚至不太明白一些诗词典章的道理,但他们却在安静淳朴的生活中获得了平和的心态和宁静的生活,享受着田园生活的美妙。

人在上了岁数以后,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丢掉过往那些没用的思想包袱。简简单单的生活,做到清心寡欲。使自己的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并且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一颗淡然的心去对待名利。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说过的句子,如今也成为了很多人养生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他们诵读这句话,学习里面的内涵,使自己做到无忧无虑,无怨无悔,使身心更加地健康。

当一个人的心柔和了,平静了,那么他就可以摆脱生活中不必要的烦恼和忧虑,做到物我两忘,在舒适、轻松的生活环境中获得幸福快乐和健康长寿。

吃了一辈子药从没停过的百岁老人陈王氏

陈王氏出生于1904年,原籍是河南省虞城县,后来几经辗转,从1980年开始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定居,一直到现在。

老人家平时爱做些针线活,很喜欢手工做的服装。每当儿孙们给她买了新衣服,她都要把衣服拆掉,自己动手重新缝好。老人家很喜欢和别人聊天,有时候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说话声音很大,欢笑声不断。

问及老人长寿的秘诀时,她的家人说,并没有什么秘诀,老人家几乎是吃了一辈子药。从前的时候胃口不好,腿也总疼,所以就经常吃药。后来精神上出现了一些小症状,通过一年多的针灸,精神逐渐好了起来。再到后来,心脏又出了问题,于是又吃了3年的药。在药物的治疗与维持下,老人家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病症。如今身体还算硬朗,并且吃了近一辈子的药也停了下来,思维很活跃,为人很热情。

陈王氏老人的长寿事例可能在大多数人听来都感觉到有些不可思议,一个人常年吃药怎么还可能如此的长寿呢?但是这就是事实,她老人家确实靠着吃药活到了百岁高龄。不仅如此,她的情况也并不是一个特例,世界上有很多这样的老人,都是一边吃着药,一边安享着晚年。

在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瓶子熬不过破罐子”。这句俗话说的就是一些平时身体健壮的人并没有那些体弱多病的人长寿的现象。这种现象听上去有些奇怪,但是它有着一定的存在因素。

在医生们看来,如果一个人平时总是得些小病,那么他的身体的免疫系统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身体对于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会慢慢地得到提高。所以生活中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被一些小病困扰着,刚好了一种又得了另一种,但是当他们到了老年以后却会很健康,甚至比之前一直没有患过病的人身体还要好。

人们习惯上把经常患病的人叫做“药瓶子”,对于他们这样的病号,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健壮,但却总是多病。如今对于健康的定义已经不再只局限于身体上的健康了,而是扩展到了心理和生理同时健康。所以,身体上健康的人,他的心理并不一定健康。相反,那些总得病的“药瓶子”的心理健康情况往往很好。

通常来讲,一个受过挫折和打击的人,他对待事物的抗压能力往往比平常人要强得多。因为心理素质好,所以就把生活中遇到的磨练当成是一种上天给的恩赐和挑战,只有经历这些,才会获得更长久的健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药瓶子”表面上来看经常生病,可是他们在长期生病的过程中,已经将内心调整到了平衡的状态。对待疾病和生活,总能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经常生病的人,由于总与疾病打交道,所以对待疾病会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当发现自己生病时就会在第一时间去看医生,他知道病情的大小以及对自己身体的影响程度。甚至有时候会“久病成良医”,一些总发生的小病自己就可以解决。他们知道疾病的苦痛,所以会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平时多做运动,小心地进行保养,这虽然是生病以后才养成的习惯,但确实是一个好习惯,“亡羊补牢”总比“不补”要好。

经常生病的人,不会在烟和酒上过度的放任自己,饮食上也不会暴饮暴食。他们不会像身体健康的人那样肆无忌惮。那些平时身体健康的人虽然在恣意欢乐地吃着“老本”,但是却往往会“病来如山倒”,从此一病不起。

经常生病的人可以获得长寿,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自我保健意识强。同健康的人相比,他们更渴望身体可以变得强壮,所以也就懂得自我保养,懂得珍惜。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规律起居和饮食,劳逸结合,当发现身体不适时会第一时间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拖着,耗着。

第二,有一定的抵抗能力。经常生病的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也提高了身体的素质,对于一般的疾病可以很好地进行抵御。尤其是对一些突如其来的疾病,往往可以做出很快的反应,这是别的人不容易做到的。

第三,心理素质好。经常生病的人由于总被病魔缠身,所以心态往往比较平和,不会因为一些本来没有事的小病而把自己吓成大病。他们对待生命往往看得比较通透,更加珍惜。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身体并不是很好,但是却懂得自己呵护,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身体。所以,他们虽然小病不断,但却可以长命百岁。只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及时正确的方法去对待疾病,就可以像陈王氏老人那样获得长寿。

去掉烦恼如同排毒的百岁老人汤静逸

109岁的汤静逸老人是上海市文史馆的一名馆员,曾经是黄埔军校二期的一名教官。现在他老人家仍然很喜欢读书看报,并且不用戴老花镜。虽然已年过百岁,但是走起路来仍然很稳健,思路也很清晰,和人交谈完全对答自如。

汤静逸老人曾经担任过国民党中将总指挥,在全国解放的时候参加了起义。在1952年的时候因为反革命罪被捕入狱。在狱里,他先后患上了肺病、骨痨以及脓胸等病症,不过都因为得到了及时地抢救治疗才化险为夷,保住了生命。

老人家一次次的“大难不死”,如今又活到了这么高的年岁,他保持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据老人家自己说,他很喜欢中国的古诗词,不仅热衷于背诵、抄写,而且自己有时候也会写一些,每当面临人生中的不顺时,他就默默吟诵那些诗词,在诗句里寻找力量,诗句里的哲理也可以帮助他尽快地忘掉烦恼,摆脱焦躁的状态。

可以说人人都会有烦恼,烦恼也是人体很多疾病形成的根源所在。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的处在烦恼的状态里,那么他的机体的免疫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健康应该包括生理以及心理两大方面,只有都健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难免会遇到一些烦心事,烦心事并不可怕,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尽快的将烦心事解决掉,排除掉,使内心重归平静与快乐。

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女士活过了99年的岁月,她曾经总结自己健康的方法,说:“保持健康的方法不在于吃补药,而是在微笑中进行写作,保持心情舒畅。”

对于人们来说,保持身体的营养均衡固然很重要,但是心理的健康同样不能缺少。如果心情不畅快,情绪总是很低落,那么就算吃再多的保健药物,吃再多的营养食品,也不会起到效果。对于老年人来说,更要保持心情舒畅,不管是什么事情,都不要过于急躁,要把事情往开处想。

科学研究以及临床实验都表明,脾气暴躁、性格孤僻、争强好胜的人,他们患脑血管病的概率要比脾气温和、善于与人交流的人高出许多。所以经常会在一些报道中看到,一些老人因为情绪过于激动而造成脑血管破裂死亡的事情,不得不引起重视。

通常来讲,一个人在到了中年的时候,他的生理以及心理的适应能力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们知道一个人的习惯通常是很难改变的,当人逐渐步入老年了以后,虽然身体逐渐开始衰老,但是做事的习惯并没有改变。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年轻时轻而易举完成的体力劳动,到了老年的时候就不能再逞强去和自己较劲,一定要量力而行,同时也要避免外界产生的各种刺激。

在一千多年以前,东坡居士就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千古名句。的确,人生不会一路平坦,总会是喜忧参半,生离死别也是人之常态。对待生活中的悲伤,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去化解,烦恼的事总不可能间断,它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打乱你的节奏,好让你意识到原来快乐有那么重要。

现代科学表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对于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保持心理健康是保持长寿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古人所说的“忧则伤身,乐则长寿”,就是这个道理。

有时候快乐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创造的。多培养自己一点兴趣爱好,在没事的时候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跑步、跳舞、唱歌,这些文娱活动都有利于身心健康,可以将烦恼抛在脑后。

中国有很多的俗语和谚语,都说明了尽快排除掉烦恼对于健康长寿的好处。

扔掉烦恼吧,快乐起来,长寿不是梦。

从来不计较得失的百岁老人陈椿

陈椿老人出生于1887年,如今是福建省最年长的一位老寿星。

他老人家教书育人,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1949年的时候前往台湾定居,不过依然从事教育工作。到了60年代的时候退休,但是仍然从事自然以及人文科学的研究,笔耕不辍。在老人家100周岁的时候,正好赶上台湾当局放宽政策,允许民众回大陆探亲。就这样,老人家以100岁高龄重新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陈椿老人的心态很随和,不管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他都会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从来不过多地计较得失,以不变而应万变。当被人问到长寿秘诀的时候,老人家以一种十分豁达的口吻说:“我不怕死,但是却老而不死。”老人家就是以这种豁达的心境活到了百岁高龄。

每个人都会有年老色衰的那一天,应该说,年老是一步步地向着人们靠近的。当你视野越来越模糊,当体力不再像以前那样孔武有力,当两鬓的白发出现地越来越多,当上楼感觉到吃力……出现这些情况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老了,不中用了”,于是会出现各种惧怕的想法,会想到还可以活多久,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如何可以保持健康多活一些年等。

应该说每个人都想要长寿,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但是世事无常,生活总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于是,当上了年岁以后就需要做好一些心理准备,尤其是要克服面对死亡所带来的恐惧与无助。

陈椿老人讲:“我不怕死,但是却老而不死。”这种豁达的人生观使得老人更加地健康。他还说:“一件事情,想通了就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既然活着,就要活好。”对待事情,总会有千百万种解决的方法,不过究竟要如何处理,就要看你的选择了。

古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骚客,都在试图追寻一种长生不老的方法,他们渴望永生于世上,渴望万寿无疆,但是那毕竟是不科学的。人总有一死的,虽然永生不可得,但是长寿还是可以取之有法的。面对死亡,面对人生,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是泰然地接受,还是惶恐万分?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生存于这个世上,对待生命,对待死亡,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情绽放生命的光彩,做到不后悔,等到死亡来的时候,可以从容、洒脱地面对。

面对死亡,总会遇到一些不怕死的人,他们看上去给人一种“大义凛然”的感觉。其实对于很多老寿星们来讲,坦然、洒脱地面对生死,正是他们可以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他们的精神上没有顾虑和障碍,精神健康可以与身体健康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

那些惧怕死亡的人,每天都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生怕活不过明天,在一天天的自己吓自己的状态下,身体状况便每况愈下。很多时候还没有生病,就已经先被自己吓倒了。

那些平日里害怕死亡,把自己搞得患得患失的人,往往更容易病倒,就像生活中总会出现怕什么来什么的情况一样。相反,那些活得比较豁达、坦然的人,他们对待生死很从容,很坦荡,所以就更加容易获得长寿。

陈椿老人在他100岁生日的时候写下了“不论失与得,一日三呵呵”的长寿秘诀。老人家可以做到无欲无求,心态随和,坦然地面对死亡,很值得学习。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小方药,大健康

早在几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重视养生之道了。后来,经过数代中医学家、养生学家的不断总结、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文化。在这悠久灿烂的养生文化中,名方的选用,无疑是中国养生文化苍穹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小方药 大健康采撷古今养生名方中的精华,把老百姓熟知的或半熟知的中成药和该中成药主治的疾病都写进来,用最浪漫的笔触、最细腻的指导和建议,引出了养生名方的解析和使用指导建议。
已完结,累计15万字 | 最近更新:打老儿丸——延年益寿保平安

第1章头、发诸疾——去头痛乌须发,小方内调外理越活越精神

书名:
小方药,大健康
作者:
卢维
本章字数:
2035

桑皮柏叶汤——让你的头发不干不枯,润泽乌亮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染头发,红色、咖啡色,甚至还有蓝色、白色,还可以把头发做成各种各样的造型,烫成碎碎卷、大波浪卷,这大概是一种潮流,是我这个老古董所不能理解的世界。

我们老家有一个小女孩,从出生开始就长了一头的卷发,微微的细卷,如果不用橡皮筋扎着,任意膨松的话,立刻变成一个“爆炸头”。从小到大,这个小女孩都比较内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因为大家都叫她“卷毛”。而别人的头发都是乌黑发亮,笔直笔直的,唯独自己的头发又弯又黄。

但是,等她长到了二十来岁的时候,很多女孩子潮涌般地去理发店把自己的头发做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时,唯独她的头发不用做,天生的自然卷,很好看。这时,她的自信来了。因为她的同学、朋友由于做头发的次数多了,头发受损非常严重,逐渐变得枯黄、开叉,而且掉头发非常厉害。只有她的头发,还和当年一样自然,一样好看。

有一次,我一下心血来潮,去了一家时尚的理发店。里面的店员看见我的头发有点点白,便推荐我要不要做一个护理。我问他怎么护理?他说,可以给你的头发上染色剂,染成黑色,这样你就显得年轻不少。

一看是这样一个护理过程,我就说不必了,多吃点黑芝麻、黑豆、核桃,头发慢慢就变黑了。再说年纪大了,头发变白也是正常现象。然后我就让他给剪短了一点就可以了。

当他帮我洗头的时候,我又发现,这小伙子的手怎么那么粗糙,指头上还裂开了好几个口子。我就问他,小伙子年纪不大,就在屋里剪头发,手怎么裂得这么厉害。他笑笑说,只有剪头发才会把手伤成这样,要是做别的工作,我的手就不是这样的。我问他这话怎么讲?

他说,天天和这些洗发水、护发素,还有各种各样的染发剂打交道,手怎么会不受伤。而且这些洗发剂都是化学用品,我们一天有好几百个客户,平均每人要接待四五十个客户,让你的手一天接触几十次化学用品,当然会受伤了。

说来也是,怪不得我亲戚家的孩子出生没几个月,新手妈妈给他买的洗发水都是无香无泪型的,而且用清水洗得多,洗发水很少用。经常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新手爸爸甚至强烈建议,新生儿尽量少用或者不用洗发水。于是,我问他,我刚才看你们同事给别人上染发剂的时候,不是戴着一次性手套吗?他说,那也不管用啊,上染色剂的时候可以戴手套,但是你给客人洗头的时候,是不能戴手套的。这样,客人还不以为你嫌他脏?

这么看来,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辛苦!

不过,像我这样不喜欢追求时尚的老头子来说,中国人天生的黄皮肤、黑头发是最漂亮的,用再好的染发剂,染得再像外国人,你的血液里流的还是炎黄子孙的血,写的还是方块字,说的还是普通话。

用染发剂把自己的头发染成各种颜色,用不了几个月,长出来的头发还是黑色,到时候再去染。周而复始,受伤的还是你的头发。只是受伤的头发不会说话,不会像理发店里那个小伙子说的那样,一到晚上,特别是冬天的晚上,手都不能放在被窝里,因为放在被窝里手就特别疼,只有放在外面,任由它冻着,至少这有不会觉得疼,可以睡一个安稳觉。而头发受伤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现枯黄,开叉,打结,脱发。

可偏偏我有一个女学生就是这样爱美之人。当大家都去染头发、做造型时,她肯定也在其中,发型几个月一变,这次是卷发,下次就是直发,再过几个月,就变成了外面是直的,里面是卷的。没到一年,她就把自己的头发弄得伤痕累累。后来,有一次下课后,她跑过来问我,说我们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恢复受损的头发?我说,你这么问可就问对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头发都非常重视。古时候,人们以“割发”来表达自己的忠贞。有关护发的方剂也有很多,但以你目前的受损情况,你要下苦功夫。

听我如此说,这位女学生非常高兴,问我是什么方剂?我说,这个方剂叫桑皮柏叶汤,出自《太平圣惠方》,用桑根白皮和柏叶各1000克,稍微弄碎一些,然后多用一些水泡着,放在火上煮,大概要沸腾个五至六次,把药里面的成分都渗透在水里了,然后去渣用药汁经常洗头。过程比较繁琐,但是效果非常好,而且要坚持一段时间。

她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我不怕,我一定会坚持下来的。

桑皮柏叶汤中,桑根白皮气味甘寒,《本草纲目》中记载,它可治“发鬓堕落,发槁不泽”,柏叶苦微温,有止血、乌须发、止咳喘的功效,能“黑润鬓发”,治“头发不生,头发黄赤”,二者合用,对染发、烫发造成的损害有恢复作用。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秦始皇宫中的一个宫女,在项羽攻入咸阳时,逃入山中,饥饿之时,便以柏叶充饥。时间一长,身体强健,面色红润,更奇怪的是她的头发乌黑而长,成了“毛人”。到了汉武帝时,被人们发现了,此时,离她逃出秦宫已经二百余年。

话说那位女学生,自从我跟她说过这个“秘方”后,她的确都在努力去做,坚持了大半年后,头发又恢复了以前的光泽。而后,她把这个秘方在女同学间广传,并告诉她们,“千万别太过‘糟蹋’你的头发,我就是一个反例”。

对于广大喜欢染发、烫发的女性朋友来说,我和我的学生持一样的观点,乌黑发亮的头发其实挺好看的,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想要这样的头发,都难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