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

书名:
金明馆丛稿初编
作者:
陈寅恪
本章字数:
1284
更新时间:
2024-02-28 11:39:21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秦俑两千年

爱德华•伯曼是英国著名作家,创作《秦俑两千年》一书时,得到陕西文物局的支持和帮助,爱德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遍访秦代文物古迹,采访了几十位秦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写下大量的采访笔记。在此基础上,爱德华还查阅了许多涉及秦代历史的中文、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的著述,甚至查阅了18世纪法国汉学家的著述,并请人将国内大量考古报告翻译成英文,仔细研读后才开始动笔写作。 该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秦史,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谜团,以及秦俑的近期考古发现和研究动向,旁征博引众多研究,加上许多未公开的考古照片,使本书成为近年来代表性的秦代历史和兵马俑的研究之作。该书仅引用文献就多达200多部(篇),是英语世界一部介绍秦代历史和兵马俑的重磅书籍,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过程中,再次得到陕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严谨审定。
已完结,累计17万字 | 最近更新:致谢

文本注释

书名:
秦俑两千年
作者:
爱德华 · 伯曼
本章字数:
1442

和大多数介绍中国的作家一样,我采用了罗马化的汉语拼音书写方式。为了便于普通读者阅读,并且文本和引用保持一致,我通常会用些现代写法,即在早期文本中将地名和其他名称更改为拼音,同时在括号或注释中使用较旧的威妥玛氏拼音法。偶尔,就像书写秦都一样,为了清楚起见,我在括号中添加了中文名称,因为中国读者可能无法识别罗马化拼音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地点或书籍;旧地图使用不同的名称形式,通常这些名称现在已经完全改变。“秦”的拼写现在已经出现了多种变体,例如,英语中的写法为“Ch'in”或“Chhin”,法语中的写法为“Ts'in”(例如,毕瓯和沙畹的写法),意大利语中的写法为“Zin”。同样,为了保持一致性和清晰度,我在引用采用其他写法的内容时也将其写成“Qin”。在历史长河中,西安这个城市有多种叫法,如Fenghao(丰镐)、Chang'an(长安)、Daxing(大兴)、Fengyuan(丰原)以及其他欧洲语言的拼写方式,如Hsien、Sian、Sianfu、SiganFu等等。为避免混淆,我通篇采用的是“Xi'an”的拼写方式。沙畹采用的是其特有的罗马化法语拼写方式,如,用P'ong-tch'eng来代替Pengcheng,这会让习惯使用拼音的读者或者不熟悉中国名字的读者产生阅读障碍。此外,为了保持清晰和一致性,我已经将引文中的法语名称进行了修改。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可能会混淆,我已经形成书写惯例。韩国,战国时期七个主要的诸侯国之一,从较古老的晋国一分为三时开始就是秦国的重要邻国。但是与后来更为著名的汉朝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这本书总是用“Hann(韩)”表示古代小国,用“Han”来表示大汉王朝避免混淆。

关于“坟墓”和“陵墓”这两个词的使用也可能存在一些含糊之处。陵墓现在有时指包括兵马俑的陵墓综合体。为了清楚起见,本书将使用以下形式:陵墓区(类似大教堂区),包括墓穴、墓室、陵冢和内墙区域;紧邻陵墓区域、外墙内及周围的区域;兵马俑区(在陵墓以东1.5公里处形成一个独特的实体);首字母大写的Mausoleum表示陵墓,包括秦始皇为他死后墓地规划的整个区域。

我十分感谢参考书目中的各位学术作者,感谢维克多·谢阁兰(1878—1919)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让我接触并研究法国汉学。我想补充一点,我没有使用爱德华·毕瓯(1803—1850)、爱德华·沙畹(1865—1918)(谢阁兰在法国大学时的老师)之前的作品,尽管他们是博学的汉学家,而且他们详细的注释经常会提供卓越洞见(詹姆斯·理雅各的注释对于19世纪儒家文献的翻译亦是如此)。沙畹实际上是1907年时不知不觉地到访此处。受此启发,谢阁兰七年后拍摄了这一遗址的著名照片。他的导师翻译了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作品,司马迁的《史记》是获得秦朝史料的主要来源。沙畹和谢阁兰之间的往来信件让有关陵墓的读物更加精彩。我已经翻译/改编了沙畹1895年至1905年出版的五卷法语版《史记》中司马迁有关秦朝部分的内容,此外有些是来自伯顿·沃森的当代译著,尤其是沙畹没有翻译的有关汉朝的几个章节(《史记》《汉书》《后汉书》,1993)。我也咨询过,但是并没有引用威廉·H.倪豪士编辑的合译本,尤其是沙畹的《史记》(1994)第一卷和伯顿·沃森的《史记》(2002)第二卷。

我的目标是创作一个清晰易懂的版本。来自中国学术报告的翻译段落是供我个人使用,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作者讨论了所有不确定之处。其他语言的内容为作者本人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