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息的效应:知道得越多,成功概率越大?

书名:
怪诞经济学
作者:
菲尔普 著
本章字数:
16929
更新时间:
2024-02-26 09:18:23

“东床快婿”王羲之

东晋时期,太傅郗鉴有一个女儿,名字叫作郗璿,生得亭亭玉立,如花似玉,被郗鉴视如掌上明珠,非常喜爱。女儿到了该嫁人的年纪了,郗鉴决定亲自为她选择一个好夫婿。

郗鉴和丞相王导交情颇深,知道他们家里子弟甚多,而且个个都是才貌双全,于是就希望能在王丞相家的子弟中挑选女婿。

有一天,郗鉴把自己想在王府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导。王丞相说:“当然可以啊,这真是太好了,我家里子弟众多,你挑选吧。只要是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于是郗鉴就派管家带上礼物,来到了王丞相家。

郗太尉派人来挑选女婿的消息传到了王府子弟的耳朵里,每个人都盼望着自己能被选中,所以个个铆足了劲,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精气十足地相继出来。

郗府管家转了一大圈,看来看去,感觉王府里的子弟个个都很好,都是青年才俊,不分伯仲。最后,郗府管家来到别院的一间书房里,只见东窗边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胸露腹的青年人——王羲之。

原来王羲之在来相府的路上看到了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的古碑,沉迷不已,早就把太傅择婿的事给忘光了。等到他赶到相府时,由于天气炎热加上赶路太急,又热又累,就随手脱掉了外衣,袒胸露腹地躺倒在床上,边喝着茶边想着蔡邕的书法,压根没注意到别人。

管家回到府中后,对郗鉴说:“王府里二十余个年轻公子,个个都是好样貌,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床之上,衣衫不整,毫不在意。”

郗鉴闻言,大笑道:“哈哈,此人正合我意,我要选的就是他了!”于是郗鉴亲自来到王府,面见王羲之,看见他豁达文雅,温润如玉,才貌双全,当场就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这就是“东床快婿”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在一众青年才俊中,并不出色甚至有点邋遢的王羲之会成为那个被选中的人了呢?原因就在于王羲之与郗鉴之间的信息对称。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而只给别人看到他想给人看的信息,以他营造出的假象示人,王府剩下的那些个公子哥便是如此。但是王羲之敢于将自己的真实一面展示给别人,而郗太傅也能慧眼识人,从而达到了两人之间的信息对称。

在经济学中,信息对称就是指相关信息为所有参与交易各方共同分享。在市场条件下,要实现公平交易,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换句话说,倘若一方掌握的信息多,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二者不“对称”,这交易就做不成;或者即使做成了,也很可能是不公平交易。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影响很大,一小部分人垄断了事物的信息,而大部分人缺乏对事物信息的了解,那么就会影响到市场资源的配置,造成了解信息的一方在交易中获取太多的利益,不了解信息的一方则会损失利益,从而导致因信息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利益分配结构严重失衡的情况。

举例来说,现代社会,很多稍微殷实一点的家庭里生孩子,都习惯请个月嫂。

月嫂是一种高级家政人员,是母婴护理师的俗称,主要服务内容是专业护理产妇与新生儿。通常情况下,月嫂工作集保姆、护士、营养师、厨师、保育员、保洁员的工作性质于一身。

有一个小伙子,他的妻子快要生了,而他由于工作繁忙,父母又不在身边,急需找一个月嫂帮忙,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提供月嫂的中介机构网站。网站客服非常热情,在询问了一系列要求之后,很快给小伙子匹配到了一位中年女子,安排她开始为他服务。

由于时间紧迫,小伙子便匆忙交了钱,与中介机构签了合同。谁知道,接触后才发现这位月嫂对于怎样照顾孩子和产妇的常识都不懂,连给婴儿洗澡、喂奶等基本事情都做不好,更不知道应该给产妇准备怎样的膳食来补充营养。

小伙子一问才知道,这个所谓的“月嫂”可当真是“月”嫂了,她是前不久才刚刚到这家机构去应聘的,连培训都没有就直接被分配了工作。

这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达成的不公平交易。试想,如果当时这个小伙子留意咨询一些比较专业的问题,对这位月嫂以及这家机构多做一些了解的话,就不会产生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了。

再来看一个故事:从前,一个古董商去看望朋友,路过一个养猫的人家门口时,发现给猫用的碗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古董。古董商心想这人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于是灵机一动,假装非常喜爱这只猫,想要通过买下这只猫来买那只碗。但是猫主人不卖。为此古董商把价钱一抬再抬,出了个很高的价钱才成交。猫买到手之后,古董商装作不在意地说:“我看这个碗它已经用惯了,我临时也没有准备它的碗,不如一块送给我吧。”猫主人听了,笑着说:“这个碗不送,你知道我用这个碗已经卖出多少只猫了吗?”

这就是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古董商以为猫主人不知道碗的珍贵,想要趁机大赚一笔,却没想到,猫主人不仅知道,而且反过来利用“别人以为他不知道”的错误想法狠狠赚了别人一笔。

类似这样不公平交易的例子,还有许多。俗话常说,“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就是一种信息的不对称。比如,交完了首付拿到房子之后才发现建筑质量太差,刚一打眼墙皮就呼呼直往下落;吃完饭付款的时候才知道一杯开水居然要十几块钱;在网上买了一件好评多多的衣服,拿到手之后发现简直就是一块抹布,这才知道那些好评都是刷出来的……正所谓“信息不对称,交易必吃亏”。

但是当类似的亏吃多了,信息劣势的一方就会变得聪明和谨慎起来,消费者们就会变得畏畏缩缩,能不消费就不消费,这就又导致了另一个不良后果:交易难做成。

同时,当生活中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时候,人们总是能够想出解决办法,用以提高信息的质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举个例子来说,当你装修房子却对装潢不甚了解时,你自然就会想到找懂行的朋友咨询,哪种地板既好用又实惠,哪种漆不伤身体,家里的格局适合怎么装修,哪个牌子的家具最耐用、工人的工钱大约多少等,而不会盲目地直接就做,即便你去找专业的装修公司,事先肯定也会做很多的准备工作。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想得到实用的信息,方便我们在购买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做出理性而正确的选择,通过不断搜寻信息,以希求获得最全面的信息,给自己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拥有的信息越多,做出决策的正确率就越大。而信息越透明,越有助于降低人们的交易成本,提高社会效率。

中国老太太去买菜

一个中国老太太到菜市场去买菜。

老太太在摊前停下,指着半青不红的西红柿,问老板:“今天的西红柿怎么样?好不好呀?”老板回答:“我的西红柿特别好,熟透了,又大又有味儿。”老太太又问:“怎么卖呀?”“老价钱,两块钱一斤。”老太太闻言,点了点头,但是并没有买。

老太太继续走,很快遇到了第二家蔬菜摊。老太太问道:“你这西红柿怎么样呀?”老板正在上货,头也没回道:“今天早上刚到的,红通通的特别新鲜。”老太太拿起一个看了看,有青有红的,于是又问:“多少钱一斤?”“两块二。”老太太听了没说什么,放下西红柿就走了。

到了第三个摊子前,摊主主动招呼道:“老太太买菜呀,全是早晨刚到的,随便看看。”老太太仍旧问的是西红柿。摊主说:“你看这个头,又大又红,我今早吃了一个,水分特别多,一点也不酸。”老太太又问价钱,摊主道:“都是老熟人了,两块钱一斤。”老太太很满意的样子,又看了看别的蔬菜,但还是一样都没有买,笑了笑又向前走了。

第四个蔬菜摊的老板,一见到老太太就主动打招呼:“老太太又来买菜啦,今儿周末,您那大孙子要来看你了吧,得给你大孙子做点好吃的。”老太太笑了笑,指着西红柿:“西红柿怎么样?我上次买的都不太新鲜了。”“哎哟,放心,这都是自家种的,我今天早晨刚摘的,纯天然的。”老太太翻了翻,个个都是又红又硬的,表面还沾着露水,一看就是刚摘不久的。“怎么卖的呀?”摊主笑道:“您都是老顾客了,别人买我都是两块二一斤,您要是买呀,就两块一斤吧。”老太太笑得很开心,但还是没说买,只说再去别家看看。

老太太转到第五家、第六家,转完了整个菜市场手里还是空空如也。只见她又转回到第四家,买了几斤西红柿,然后又去别的摊子买了两斤芹菜,转而在旁边摊子上割了两斤肉,出菜市场的时候,又顺便在门口买了两根茄子。完全不像刚开始那样非常有目标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甚至连买菜的方式也都有所不同。中国老太太买菜的时候,总是先把菜市场逛个遍,观察各个摊位的质量和价格,心里规划好哪样最划算,最后择优购买,有时候遇不到合适的甚至还会跑到另一个菜市场去买。而上班族就相对简单得多,往往都是就近购买,很少在买菜上浪费时间去进行挑选。

在经济学家眼中,这两种行为都是合理的。因为老太太已经不需要再工作,她的时间都是空闲的,所以她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买菜这件小事上,但凡能够挑选到物美价廉一点的蔬菜都是赚到的,因为她的搜寻成本为零。而如果是上班族的话,就不一样了。假设一个上班族一个小时的薪酬为15元,也就是说,他每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在买菜上,就会付出15元的成本,而每多用一小时的时间来买菜,他就会多出十五元的边际搜寻成本。所以,上班族一般都会就近买菜,省时省力。

这里提到了一个概念:搜寻成本。通常来说,我们把为找到某物品市场最低价而支付的各种费用、时间、精力及各种风险的总和叫作搜寻成本。在市场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消费进行信息搜寻,衣食住行包括行医看病都要事先了解一下哪里实惠、哪里有保障。企业的经营和投资也同样要搜寻信息,产品的行情如何,对消费者的经济能力要求高低等。

信息是人们做出决策的基础。正常情况下,人是不可能得到完全的信息的,都是以有限信息为基础做出有限理性的决策,而信息不充分往往是导致决策失误的最主要原因。传统经济学都是在假设信息充分,并且无代价的条件下进行研究的,但是现代经济学打破了这一假设,重点研究那些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人们的经济活动,由此诞生了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芝加哥大学,最初主要是研究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搜寻、获取那些使交易顺利完成的必要信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了70年代基本发展成熟。创建初期,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不一,有的学者侧重于基础理论的研究,有的学者则侧重于市场应用的研究,而正是因为这两种研究的互补互助才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信息经济学认为,价格是在搜寻中获得的,是以付出成本为代价的。而为了获取信息所付出时间和金钱就是信息的成本。信息也会带来收益,更充分的信息有助于做出更正确的决策,这种决策会使经济活动的收益更大,这就是搜寻收益。老太太逛菜摊就是一种寻找信息的活动,所用的金钱和时间就是搜寻成本,买到更好、更便宜的菜就是搜寻收益。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两条齐头并进的方向:

一个是宏观信息经济学,创始人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弗里兹·马克卢普和斯坦福大学的马克·尤里·波拉特。宏观信息经济学又被称为情报经济学、信息工业经济学,它主要研究的是信息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生产、流通和利用以及经济效益等。它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另一个是微观信息经济学,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国的斯蒂格勒和阿罗。微观信息经济学又被称为理论信息经济学,是从微观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价格,如何运用信息来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一种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应该如何制定契约是它的主要研究方向。

信息经济学不仅仅对市场买卖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传统研究方法也具有启发性,甚至对于生活、职场包括婚姻都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以婚姻为例,我们把婚姻看作是一笔交易,把求婚的一方看作卖家,接受的一方看作买家,那么我们就能发现这场交易中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虽然双方都有一定的公开信息,比如容貌、职业、学历等,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隐藏的私人信息,比如个性、品质等。

求婚者想要交易成交,就会隐藏缺点,扩大自己的优点,甚至伪造优点。那接收者就必须对这些表现出的信息进行过滤,从中筛选出真实有用的信息。而作为中间人的媒婆,她起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她要担负起为二人传递信息的作用,而不管是为了自身利益,还是在成人之美的良好品德下,她们往往都会送上能够促成婚姻的好的信息,所以交易双方是不可能得到对方的完全信息的。

这就是现在很多夫妻闪婚又闪离的原因。所以,要想得到一个完美的婚姻,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无法得知,老太太和上班族们是否懂得经济学,是否去计算过到菜市场寻找信息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或者能够得到的收益,但是他们却都不自觉地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办事,这说明人天生是理性的,会自觉地按经济学原理做出决策。

所罗门王的信息甄别

《圣经·列王纪上》有一个讲述所罗门王如何辨别孩子的亲生母亲的故事:

有两位母亲争夺一个孩子,双方都坚称自己才是孩子的亲生母亲,但是又都拿不出证据。二人一直僵持不下,闹到了所罗门王那里。

一个女人说:“王,我和这个女人住在同一个房间里,房间里除了我们两个再也没有别的人。几天前,我诞下一个孩子,这个女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她的孩子不幸夭折了。谁知那天半夜,趁我睡着的时候,她居然偷偷把我的孩子抱走了,然后把她已经死去的孩子放在我的身边。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后,要给孩子喂奶,这才发现怀里的孩子已经死了,仔细一看,才发现孩子并不是我的。”

另一个女人赶紧争辩道:“她说谎,死的孩子是她的,活着的这个才是我的。”

两人又开始吵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主持调解的所罗门王被吵得头疼不已,斥责她们闭嘴,吩咐侍卫把刀拿来,告诉她们,如果再吵下去,就把孩子劈成两半,两人一人一半。

其中一位母亲的反应是:“如果我得不到孩子,那她也别想得到,斩就斩吧。”另一位母亲则哀求道:“王啊,求你千万不要杀了孩子,我愿意把孩子让给她。”所罗门王此时已经知道心疼孩子的是孩子真正的母亲,就把这个孩子判给了她。

所罗门王并没有真想把孩子劈为两半,只是为了甄别谁才是孩子真正的母亲,才发出了一个“将孩子劈为两半”的信息。直到现在,这个断案的例子还在为博弈论专家们讨论和挖掘。所罗门王判案是一个典型的信息甄别案例。信息的提取和甄别,是博弈论中的一个大问题。

在进一步参详了阿克洛夫、斯宾塞的研究成果后,罗思切尔德和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信息甄别理论,他们认为:在一定契约的安排下,缺乏信息的一方可以将另一方的真实信息辨别出来,从而实现有效率的市场均衡。

信息甄别是市场交易中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为了减弱非对称信息对自己的不利影响,能够区别不同类型的交易对象,而提出的一种交易方法。在市场经济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纷繁的信息,消费者如何甄别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飞机上会有头等舱、商务舱、经济舱之分呢?其实这也是对顾客的信息进行甄别后做出的选择。无论是买飞机票、火车票还是轮船票,经济能力不同的人愿意支付的价格实际上也是不一样的。即使再有钱的人也会想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同样的服务,只是收入高、有钱的人看得淡一些,不太在意;相反,钱不多、收入低的人就对钱看得比较重一些。但是,无论他有钱还是没钱,问他愿意支付什么样的价格,他们都必定说愿支付较低的价格。

那么,航空公司和铁路、轮船等公司为了留住所有的乘客,就设计了一种信息甄别机制,设立了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价格依次递减,就将这些具有不同支付意愿的人区分开来,让能支付较高价格的人支付较高价格,不能支付高价格的人支付低的价格。当然,服务也就随之降低。

在保险市场上,投保人的风险程度有高有低,每天坐办公室的职员和那些每天在外奔波的司机或者工地的工人们所从事的工作的风险级别是天差地别的。如果保险公司的保费都是一样的,那么收益低的客户肯定很少会去投保,只有那些收益高于保费的、高风险的投保人才会买保险。为此,保险公司制定出保费不同、项目不同、赔款也不同的各类合同组合,提供给不同层次的投保人进行自我选择,从而区分了投保对象,实现交易并获得最优收益。

同样,很多网络通信公司都会针对特殊群体推出不同的套餐业务,比如学生这一群体,移动公司推出了“校园卡”业务。但是,要想使这一业务顺利进行,就需要对办理业务的人进行身份信息的甄别,否则就会让某些想要浑水摸鱼的人趁机牟利。

再好比宾馆,同样的设施,同样的地理位置,一个城市里的宾馆就存在着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快捷酒店等区别,等级越高,价格越高,这种安排使得消费信息一目了然,方便了不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综合以上内容,进一步来说,信息甄别是用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逆向选择”是一个经济学中的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市场交易中,如果其中一方得知的信息多于另一方了解的信息,并利用这点使自己受益,让对方的利益受损,那么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便很难顺利地做出交易的决定,从而导致价格变得扭曲,并失去供求平衡,进而导致市场效率降低。“逆向选择”是一种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市场资源配置扭曲、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信息甄别一般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首先,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估测,判断问题是否属于逆向选择以及是否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

其次,要对交易有基本的认识,了解交易对象的性质,并且对自身的需要有着清醒的估算;

最后,制定出一个能使自身的优势或者利益达到最大化的合同或规则,提供给信息优势方进行选择,从而成功分离交易对象并实现交易。

所罗门王的故事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获取和甄别信息的思路:当我们无法直接判断对方的信息是真还是假的时候,不必费心思去猜,可以转变一种思维,设计一套能够检验真假的方法,让对方进行选择,使那些虚假的信息自动暴露出来。

《皇帝的新装》新解

很久以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漂亮衣服,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穿新衣服。

有一天,他的国家来了两个骗子。骗子找到皇帝,自称是世间最好的织工,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衣服,这种衣服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无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

皇帝心里想:这件衣服简直太棒了,我有了这样的衣服,就能测试出哪些官员是不称职的,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于是他付了许多钱给这两个骗子,让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骗子把这些钱都装进自己的腰包,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个影子也没有。

皇帝很想看看衣服的进展,但是他想到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便看不见这布,心里就没有底气,于是他派了一位既聪明又诚实的老臣去看看进度。

这位善良的老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里,看见他们正在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老臣把眼睛睁得特别大,却什么都没有看见,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这一点绝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于是老臣赞叹说:“哦,真是太美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我一定会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两个骗子听了非常高兴,于是他们就用一些极其美丽的词语又描述了一番。老臣非常仔细地听着,然后按照这番说辞回复皇帝。

听了官员的汇报,皇帝终于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为了不让皇帝知道自己看不到,觉得自己不称职,于是那位诚实的官员连忙指着空着的织布机说:“陛下请看,这布简直华丽无比,多美呀!”

皇帝愣住了,他想:这简直是在开玩笑,我居然什么也看不见!这太可怕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于是他说:“是呀,真是美极了!”

他走上前去,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并且用手在织布机上抚摩,好似真的有布在上面一样。陪同的官员们也什么都没有看见,但是他们都装出一副真看见了的样子,赞叹布料的美丽,并且向皇帝建议,穿着这特殊的布料制成的新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皇帝欣然应允,又重重赏赐了那两个骗子。

几天以后,游行大典开始了。两个骗子提前装模作样地从织布机上取下布料,假装缝好了衣服,说:“这些衣服用的是上好的丝线,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在身上就觉得好像什么都没穿一样,这正是这件衣服最大的优点。”

皇上换上这件“新衣服”,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他要让大家觉得他真的在认真观赏这件美丽的新装。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

所有的人都在称赞:“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太合身了!”可是他们什么也没看到,但是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突然人群中传来一个小孩子的声音:“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大家一下子愣住了,开始议论纷纷。声音慢慢变大,最后所有百姓都说皇帝没有穿衣服。

相信大家对《皇帝的新装》这篇寓言故事都不陌生,它本意是批判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等人性的丑恶,但在我们今天看来,它也反映了一些经济学道理。现在我们就从公共信息方面探讨一下。

所谓公共信息,是指市场上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自由得到的信息。在竞争激烈的寡头垄断中,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非常迫切地想要了解相关的市场信息,同时他们假定其他竞争者的行为都是合理的,即假定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具备公共的市场信息。这种共同的市场信息就是公共信息。

就像上面的故事中,“寡头垄断”指的就是独裁的皇帝,“市场参与者”指的则是所有官员和百姓们,他们不想变成别人眼中的愚蠢者,所以每个人都说自己能“看见”皇帝的衣服,并且都认为别人的说法是真的,于是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公共信息”,尽管这种信息是假的或者错误的。骗子正是利用了参与者的这一想法,成功欺骗了所有人。

著名会计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罗伯特·维里克查尔认为,在任何一个市场参加者都能利用的信息中,当具有信息A集合的市场产生效应时,那么信息A就会让所有市场参加者产生一种共同认识。简单来说,公共市场知识就是指这样一种假设:所有相关信息都能够被市场参加者获取。

以2008年的经济危机为例。2008年11月,经济学家詹姆斯·加尔布雷斯曾在一个媒体采访时说过:“在全球众多经济学家中,只有不到12个人正确预测到了此次金融危机的来临,其中以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米塞斯为首。其实很多经济学家早就嗅到了危机的味道,最早预测到房地产泡沫危机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专家当中有很多人都预测到了我们现在正在遭受的危机,他们认为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美联储。”

为什么詹姆斯说美联储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呢?因为美联储阻碍了市场参与者,即那些投资者获得公共信息的权利。由于美联储没有把市场信息公布出来,市场参与者又没有别的方法能够得到公共信息,所以就失去了先机,损失了部分资源。而在危机发生之后,美联储仍旧没有把公共信息告诉给投资者们,继续闷头执行自己的政策。正是这种不负责任,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公共信息是有积极作用的。首先在市场体制下,市场参与者的共同信息决定了市场的价格体系。如果市场参与者不具备共同知识,那么市场价格体系就失去了资源配置的调节和指导功能。

例如,某种同等质量商品,价格却有高有低,如果市场参与者没有共同的市场信息的话,价格体系就无法操作。所以可以说,市场的共同信息是市场参与者做出指导和协调的基础。

其次,随着公共信息的增加,市场运行效率会降低,市场将会随着公共信息的传播变得自给自足,从而极大地排斥风险交易的可能。同时,市场参与者搜集信息的动力也直接受到公共信息增加的影响。

算命先生为什么能够“未卜先知”

古时候,小镇上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算命先生,无论是占卜凶吉还是推演姻缘因果都特别灵验,被当地人奉为能与天地神灵沟通的神人。为了能够积累善缘,得到神灵的庇佑,当地的人都把他好吃好喝地供奉着,每次找他算卦时都会给他很高的费用。

后来,有三位进京赶考的书生路过这座小镇,听闻算命先生的卦非常灵验,于是就找他算卦。

三人见到算命先生后,虔诚地问道:“求先生帮忙算一下,我们三人此番进京赶考的命运如何?能否考中?”

一直在那儿闭目养神的算命先生明白他们的来意后,用余光扫了一下他们,然后念念有词,掐算了几下,只见他一言不发地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晃了晃。

三位书生不明白先生是什么意思,便又问了一次:“先生,我们三个到底谁能考取?”语气颇为急切。

算命先生还是像刚才一样,竖着一根手指晃了一下,一个字都没说。书生们不停追问,但算命先生还是不说话。这时,旁边服侍先生的小童道:“先生已经给了答案,但是天机不可泄露,你们自行领会吧。”

无奈之下,三个书生只能带着疑惑离开了。

等到他们走后,小童问道:“师父,您的意思是他们有一个会高中吗?”先生仍旧不语。小童又问,“万一他们考完试,一个都没中,会不会回来找您算账呀?”

算命先生胸有成竹地说:“不管能否中举,也不管能中几个,我已经都说到了。我伸出一根手指,可以表示有一个人中举,也可以表示有一个人没中举;既可代表三个人一同中举,也可代表三个人都没中举。就看他们怎么想了。”

小童恍然大悟。

从上面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算命先生并非能够“未卜先知”,不过是将有可能发生的四种结局全都考虑到了。

算命先生往往善于体察人们的心理,并懂得分析这些心理以达到算命的目的。他们说的话往往都是语意不明确的,因为语意不明确的问话往往容易让人们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去推测和想象。

例如,你找人算卦的时候,算命先生有时会问:“你家的大门是否是朝南而建?”如果你回答“是的”,他就会将门朝南建的好处或者坏处以及对你和对你家庭的影响引经据典地讲解一番。如果你回答“不是”,那么他还会一本正经地说:“哦,不是这样建最好/就不太好了。”接着,他仍旧会把门朝南建的诸多优势和劣势大肆渲染一番。

而且当你在回答“是”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心里想:这个算命的果然灵验,连我家大门建造的方向都能算出来,太神了。在你回答“不是”,听着算命先生在那解释门朝向的好坏时,你又会联想起自己和家人这些年里的一些顺心或者不顺心的事,而后感叹“先生果然能掐会算”。

其实,这个算命先生在面对其他人时也是这些说辞,谁的家里没些高兴的事或者烦心的事呢?算命先生只不过是在引导你想起这些罢了。

还有很多时候,算命先生都喜欢用这种语气说话:“你和……很有缘啊!”其实,这样的话是最容易引起人们联想的。

当算命先生对你说出“你这个人和木是比较有缘的”这句话时,如果你的名字里正好带有个“木”字或者偏旁,那么你就会想:他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和“木”有联系的呢?

如果你是学建筑的,学土木工程的,每天与木材打交道,你就会这样想:算命先生怎么知道我的工作和木有关呢?

如果你家附近有一些花草或者树木,你仍旧会感到惊讶:他连我住的地方有“木”都能算出来,太厉害了……

其实,谁的一辈子里没有跟树木“相遇”过呢?这个概率要比瞎猫碰上死耗子大得多,当算命先生这个“瞎猫”碰上了你这个“死耗子”,根本都不用说些什么,你自己就已经脑补了很多了。

算命先生所谓的“算术高超”“未卜先知”,不过都是因为他们善于设置“心理陷阱”,运用策略欺骗,能够从细节中发现信息,抓住算命人的心理,在询问以及对话中对算命的人进行不动声色的暗示,使其主动钻进自己设计好的陷阱之中。

这都是算命先生巧妙地运用了博弈论里面的“策略欺骗”。在经济学上,策略欺骗是指根据形势的发展,想方设法对自己掌握的信息加以利用,制定出特定的方式方法来欺骗消费者最终促成销售的经济行为。

明朝时候,一位老板开了一家字画铺,其人是一个落第的秀才,颇有些文采,交友广泛,所以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一位客人带着一幅字画来到秀才的店里,说是由于突发急事,要押当这幅字画。秀才打开字画后,发现这是顾闳中的《夜宴图》。客人说时间紧急,希望老板快些决定。

仓促之中,秀才就答应了他,抵押了八千两银子给他,双方约定到期时以一万两的价格赎回,在铺期间,字画如若有失,按原价三倍赔偿。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取当期限的最后几天,秀才一直在等着客人来取,但是客人始终没有出现。秀才便起了疑心,拿出典当的字画,仔细参详之下才发现这是一幅赝品,秀才大为光火。

冷静之后,秀才就开始想法子弥补损失。两天之后,他想出了对策。秀才在家中大摆宴席,以欣赏传世之画《夜宴图》的由头邀请全城的文人雅士前来赴会。

酒宴开席前,秀才讲道:“前不久,有人在我这里典当了一幅《夜宴图》,点的是活当,说好昨天来取,但是昨天却没来。所以按照规矩,这幅画便是在下的啦。我一向喜欢与人分享,于是借此机会,邀请各位一同前来鉴赏。”说罢,便让下人取来《夜宴图》,悬挂在大堂中央。

每个受邀人都激动万分,都想一睹这幅稀世珍宝。就在名流们交头接耳讨论的时候,一位书画大家扬声道:“我怎么瞧着这幅画像是赝品呢?”此言一出,几个老资格的前辈纷纷上前辨认,最终得出了赝品的结论。

秀才做出一副吃惊之色,哀痛不已,继而愤然扯下赝品投进了火炉之中,此举一时间传遍了全城。

第二天早上,客人却突然出现在字画铺中,连连道歉说是有急事耽误了取画的日子,让老板多多包涵。

秀才面不改色,打着算盘道:“无碍,也就两三天时间而已,既然你已来了,就归还与你吧,不过须加三分的利息。”

客人有恃无恐,你都把我的画烧毁了,还敢问我要利息,还是算算你得赔多少钱吧!于是大方地说道:“正该如此,钱我已经准备好了。”说着从包袱中拿出一沓银票。验过银票后,秀才施施然从内间取出了一幅画。客人急忙打开,却顿时瘫软在地。

原来,这一切都是秀才想的策略,那日烧毁的那幅画不过是赝品的赝品罢了。

秀才的策略欺骗应用得恰到好处,抓住对方要钱的行骗心理,将计就计,牵着对手的鼻子,反过来骗了骗子,不仅回了本,还大赚一笔。

瞎子具有的“绝对优势”

重庆多雾,素有“雾都”之称,一年平均下来,雾气弥漫的天气高达104天。

一天早上,重庆又下起了很大的雾,可见度仅有10米左右,10米开外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个年轻小伙子刚到重庆工作没几天,对路线不是很熟悉。早上出门后,他凭着感觉向公交车站走去,但是即便他再小心谨慎,依然找错了方向,迷了路。

正在他拿出手机查询地图的时候,迎面撞上来一个人。撞到他的人立即道歉:“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年轻人客气道:“没关系。呃……请问,你知道最近的公交车站怎么走吗?”

“你不是本地人?你是迷路了吗?”路人听了,问道。

年轻人说:“是的,我刚来这边工作,今天还有个很重要的客户要谈,再不赶紧就要迟到了。”

路人又问了年轻人上班的地点,然后跟他说:“那你跟我来吧,我带你过去。”

年轻人听见路人愿意给他带路,特别高兴。雾已经越来越大了,可见距离越来越小,年轻人根本分不清方向,糊里糊涂地跟着路人走。他发现路人虽然认路很准,该拐弯的时候非常果断,但是走路的速度却很慢,好像一直在心里念叨什么似的。

在路人的带领下,年轻人来到了一个公交车站牌下。年轻人感谢道:“真是太感谢了,你的方向感真是太好了,这种天气都能准确地找到路。”

路人笑着说:“这没什么,不是我方向感好,而是我一直就生活在这种看不见的环境里,我是一个盲人。所以,雾再大,对我来说,也和平时没什么两样。”

盲人虽然有着先天的缺陷,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其他的感觉器官,比如听觉、触觉等却比平常人敏锐许多,一直都活在看不见的世界里,所以再大的雾对他也没有任何影响,不会产生任何障碍,他走路靠的不是眼睛,而是感觉,是这么多年下来形成的条件反射。

这就是盲人相对于普通人的“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是一个“旨在阐明一个国家如何在国际贸易中获利的理论”。这种贸易通常是指出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在成本上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商品时,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或者说成本比较低;而另一个国家在这种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低,也可以说成本较高,那么就意味着第一个国家在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另一个国家就应该放弃这种产品的生产,转而开发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的分工,并相互贸易,使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如说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经济贸易已久。以两个国家的电子产品和服装产品生产为例:日本的电子产业发达,但服装业却不是很好;而中国的服装产业发达,却不擅长生产电子产品。这样就说明日本在电子产品的生产方面有绝对优势,而中国在服装产业有绝对优势。因此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中国应该生产服装产品,并出口给日本;日本生产电子产品,并出口给中国。这样通过贸易,不仅能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能使两个国家都受益。

绝对优势理论,又叫作绝对成本说、地域分工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一、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由于人类的交换倾向而产生的,而交换是出于利己目的,利己心是人类的一种天然倾向。分工带来的好处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巨大进步。

以服装厂为例。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在服装厂里,分工前所有的工人都是整体操作,一人做一件衣服,厂子里一共200名工人,一天下来只能得到200件成衣。分工之后,采用流水线合作方式,每一名工人一天都能完成最低10件的零件,一天下来就可以制作出2000件成衣,效率整整高了10倍。由此可见,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益。

二、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亚当·斯密进而分析,既然分工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如果每个人都从事他最具优势的行业,或者拿出自己生产出的最具优势的产品来互相交换,那么每个人的利益都能达到最大化。

所以说分工的原则依据是成本或者说利益上的绝对优势。比如家里的板凳坏了,你的丈夫正好会木工,可以自己重新做一个板凳,那就一定要自己在家做吗?要知道,你的丈夫并不以此为生,家里也没有相应的材料和工具,如果想要自己制作的话,就需要购买木头和机器,所加起来的费用甚至比购买一个新板凳更昂贵,所以就应该去购买而不要自己生产。

所以裁缝不为自己做鞋子,鞋匠不为自己裁衣服,而是和对方进行互换。因为他们能认识到,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用于比别人具有绝对优势的职业,再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具有优势的人生产的物品,会比自己生产所有的物品得到的利益更多。

三、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亚当·斯密由小及大,由个人推及国家,他认为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简言之,如果自己国内生产的产品,耗费的成本比别国的贵,那么最好是用本国具有优势的产品去和别国进行交换,产生贸易往来,而不要去生产。

举例来说,苏格兰的气候不适合种植葡萄,所以苏格兰没有葡萄,要想吃到可口的葡萄,或者想喝到美味的葡萄酒,只能依靠进口。但是如果在苏格兰利用温室,就可以种植出葡萄,并酿造出同国外一样好的葡萄酒,但付出的代价要比国外高30倍。如果真的有人这样去尝试,显然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都不一样,都有其优势去生产某些适宜生产的产品,如果某个国家非要强行生产某种不宜生产的产品,不仅耗费资金和人力,还会找不到销路,人财两空。

只有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才是对所有国家都有利的,世界的财富也会因此而增加。

四、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先天的自然环境和后天形成的有利条件,这是绝对成本说的基本精神。

因为先天的自然环境或后天形成的有利条件,可以保证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的国家,从而使其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主导地位,即绝对有利地位。各国按照各自有利生产条件,分工合作,然后进行贸易交换,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国的资源和劳动力,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贸易中获益,增加各国的财富。

绝对成本说虽然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问题,也阐述了交换的合理性,但是,它其实是一种比较片面的理论,只能解决一些国际贸易中的特例。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时应该怎么办?

比如我们假设葡萄牙和英国两个国家都生产布和酒两种产品。每生产1单位的布,葡萄牙需要投入四个小时的劳动力,而英国则需要投入六个小时的劳动力,那么在布的生产上,我们知道葡萄牙具有绝对的优势。在酒的生产上,每生产1单位的酒,葡萄牙需要三个小时,而英国仍旧需要六个小时,那么在生产酒的方面,葡萄牙也具有绝对的优势。

也就是说,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葡萄牙都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都处于劣势。那么,它们应该怎么办?这就要用到前面我们讲过的比较优势来解决了。

补鞋匠为什么能够免死

在以色列流传着一个很有趣的寓言故事:

从前,在一个叫作克尔姆的小城里,有一个补鞋匠。一天,这个补鞋匠把他的一个顾客给杀了。于是,他被告上了法庭。在罪证确凿之下,法官对他做出了绞刑的宣判。

但是在法官宣布判决之后,却遭到了全城人的反对。一个市民作为代表站起来大声说:“敬爱的法官,要知道,被你宣判死刑的是补鞋匠,我们整个城里只有这唯一的补鞋匠,如果他被判绞刑死了,以后谁来为我们补鞋呢?”

克尔姆城的市民听了之后,异口同声地呼吁:“不能杀,不能杀。”

法官思考了一会儿,赞同了市民们的意见,对补鞋匠重新做了判决。法官说:“克尔姆的公民们,你们说得没错,因为我们只有这么一个补鞋匠,处死了他,鞋破了,就再也没法补了。所以我决定,从城里面那两个盖房顶的中间选一个人出来,代替他接受惩罚。”

市民们听了,全部都欢呼起来。

虽然这个故事非常离谱,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引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替代效应。

当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改变之后,将会对商品的需求量产生影响。商品的名义价格变化后,会导致消费者根据商品的价格,调整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组合,即用其他的商品代替该商品,这就称为替代效应。

简单来说,替代效应就是指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比如,你去超市里买水果,本来你想要买的是橘子,但是你发现橙子的价格降低了,而橘子的价格没有变化。这样一对比,在降价的橙子面前,好像显得橘子变贵了,这个时候,你往往就会选择放弃购买橘子,而选择买低价的橙子来代替。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普遍。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做出这样明智的选择:白菜涨价了就吃萝卜,大米涨价了就多吃馒头,煤气涨价了就多烧炭。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大多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当我们发现某种经常使用的消费品价格上涨了以后,潜意识地就会去选择可以替代的、价格更为便宜的商品。比如有一次,我的一个平时一直用洗衣粉洗衣服的同事,居然破天荒地买了一瓶洗衣液回来。同事不是紧跟时尚潮流的人,洗衣液横空出世的好几年时间里,她依旧选择使用洗衣粉来清洗衣物。细问之下,才知道是因为她惯用的洗衣粉涨价了,而超市的洗衣液正在打折,价格远远低于洗衣粉。

很多人都会感叹,从什么时候起,洗浴用品已经涨到这么高的价钱了?一瓶两三百毫升的洗发水都要七八十元钱,连一管小小的牙膏都要十几二十几了。这大约源于2008年的宝洁旗下的洗浴用品的第二轮提价。那一次提价,宝洁旗下的如潘婷洗发水、玉兰油沐浴乳等纷纷涨价,涨幅创近几年新高,达到了10%以上。见状,联合利华不甘人后,力士洗发水和香皂、夏士莲香皂、中华牙膏等价格全部上涨。

结果,其他的大品牌洗化用品为了利益,竞相结伴涨价。但是,这一手段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润,反而引起一些消费者的抱怨和抵触,给了部分没有涨价的一般的品牌攻占市场的机会。因为大品牌的提价,消费者选择了中端品牌为替代品。

调查显示,在这些国外大品牌宣布涨价后的一个月内,大品牌洗化用品销售并不理想,但如六神洗发水、沐浴露,以及雕牌、立白的洗衣粉及皂类等国产品牌的销路却从此被打开,逆势上扬。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十几年前的中国刮起过一阵“奶粉热”,在外国文化的入侵下,西餐和牛奶纷纷占据了国人的餐桌。而国内最火的奶粉品牌当数三鹿。当“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感急剧增加,不愿意再喝国产奶粉,但是习惯已经产生,人们没有想着去戒掉它,而是寻找奶粉的替代品,于是本来受众不大的现磨豆浆开始火遍了中国大地。

不仅在生活中,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替代效应也在发挥作用。职场上的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心理:为什么老板一直对我态度平平,工资一直不长,但是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老板见了又是加薪又是笑脸相迎,在企业里是香饽饽?

因为像你这样普通的员工很容易就能从招聘市场上找到替代的人,能取代你的人大有人在,你不愿意干,随时能有人代替你。但是这个世界上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很多,一旦留不住这种人才,想要找一个能替代的人非常不容易。

所以,要想自己被老板重用,想提高工资,就得努力使自己变成不可替代的那一个,到时候,老板自然会对你和颜悦色,委以重任,待遇也自然会提上来。

而一般来说,价格越是高昂的、越是生活中用不到的就越是难以替代。比如,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价格就越高,因为高技术的产品只有高技术才能完成,替代性较低。而馒头谁都会做,所以价格较低。再比如古董这些艺术品的价格之所以如此高昂,就是因为艺术品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物品,而且只能用来观赏,在生活中没有实用,很难找到替代品。流传至今的如《清明上河图》、王羲之的《兰亭序》之类的名画之所以价值连城,就是因为它只有一幅。

说到替代效应,就不得不提到收入效应。一种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改变之后,还会产生另外一种影响,在消费者名义上的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因为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了改变,而导致消费者所购商品的总量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变化,这就称为收入效应。

假如你去超市买食物,发现馒头在打折,本来只够买两个馒头的钱现在可以买四个,你的收入在某种意义上增加了。于是你一口气买了十个,虽然超过了预算,但是你的效用也增加了。给你带来效用的增加的这部分商品的数量变化就叫作收入效应。

那么两者要如何区分呢?好比可口可乐降价了,从一方面看,对于雪碧和可口可乐不存在消费偏好的消费者来说,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放弃购买雪碧,来得到更多的可口可乐。这就是替代效应。

从另一方面看,现在可口可乐便宜了,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了,同样的数量花的钱变少了,实际收入也就相对增加了。而实际收入增加,就表示着消费者可以买更多的可口可乐。这就是收入效应。

工资也存在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工资的替代效应是指工资的增加,是建立在劳动代替了闲暇的基础上的。因此,随着工资的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工资增加,物价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也会增加,这就是工资增加引起的收入效应。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犹太商人大智慧

财富之道;翻开这本书,你将真正踏上百万富翁的成功之旅;如果看完这本书,你还不会挣钱,那你将一生与财富无缘。 成功之道:人人可以成百万富翁,为什么不是你呢?!绝对不要怀疑自己,你一定行!但你必须要谦虚学习犹太商道!
已完结,累计12万字 | 最近更新:第六章 财富商道

第一章 敢想敢做

书名:
犹太商人大智慧
作者:
汪峻
本章字数:
20454

一辆白色雪佛莱

人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强迫自己,却不能强迫别人,人们要求别人做事时,必须像女人一样的温柔。

——《塔木德》

乔恩·弥赛被誉为最伟大的犹太推销员,他在15年中卖出13001辆汽车,并创下一年卖出1425辆(平均每天4辆)的记录,这个成绩被收入《吉尼斯世界大全》。那么你想知道他推销的秘密吗?

曾经有一次一位中年妇女走进乔恩·弥赛的展销室,说她想在这儿看着车打发一会时间。闲谈中,她告诉乔恩·弥赛她想买一辆白色的福特车,就像她表姐开的那辆,但对面福特车行的推销员让她过一小时后再去,所以她就先来这儿看看。她还说这是她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今天是我55岁生日。”

“生日快乐!夫人”。乔恩·弥赛一边说,一边请她进来随便看看,接着出去交待了一下,然后回来对她说:“夫人,您喜欢白色车,既然您现在有时间,我给您介绍一下我们的双门式轿车——也是白色的。”

他们正谈着,女秘书走了进来,递给乔恩·弥赛一打玫瑰花。乔恩·弥赛把花送给那位妇女:“祝您生日快乐,尊敬的夫人。”

显然她很受感动,眼眶都湿了。“已经很久没有人给我送礼物了。”她说,“刚才那位福特推销员一定是看我开了部旧车,以为我买不起新车,我刚要看车他却说要去收一笔款,于是我就上这儿来等他。其实我只是想要一辆白色车而已,只不过表姐的车是福特,所以我也想买福特。现在想想,不买福特也可以。”

最后她在乔恩·弥赛这儿买走了一辆雪佛莱,并写了一张全额支票,其实从头到尾乔恩·弥赛的言语中都没有劝她放弃福特而买雪佛莱的词句。只是因为她在这里感到受了重视,于是放弃了原来的打算,转而选择了乔恩·弥赛的产品。

大智慧:真诚是推销员的第一步,真诚而不贪婪,是推销员的第一准则。记住,当你给予人好处的时候,影响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大,你的钱包自然会渐渐鼓起来。不要做任何事都以利益为前提,做生意赚钱固然重要,但是,记住做人是做生意的前提。会做人自然就会做好生意,其实这个世界是以人为本的,真正尊重你的顾客,你才能赢得顾客。

阿迪达斯的成功

要想赚钱,首先必须舍得花钱。

——《塔木德》

70年前,犹太人阿迪·达斯勒兄弟俩在母亲的洗衣房里开始了制鞋业,他们边制边卖,销路很好。弟兄俩重视质量,不断地在款式上创新,他们不厌其烦地量下顾客的脚的尺寸、形状,然后制鞋,于是每一双鞋都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由于种种有利于顾客的经营方式,使他们的家庭制鞋作坊发展很快,没几年时间就扩展成一家中型制鞋厂。

1936年的奥运会来临之前,阿迪·达斯勒兄弟发明了短跑运动员用的钉子鞋。他又派人打探参赛运动员情况,当得知短跑名将欧文斯很有希望夺冠的消息后,便无偿地将钉子鞋送给欧文斯试穿,后来欧文斯不负众望,果然在比赛中获得4枚金牌。于是欧文斯穿的钉子鞋一举成名,阿迪鞋厂的新产品成了国内外的畅销货,阿迪鞋厂也就变成了阿迪公司。

用体育明星来创牌子的办法太妙了!此后,老阿迪屡屡使用这种手法,不久老阿迪又发明了可以更换鞋底的足球鞋,并把新产品无偿送给德国足球队。1954年,世界杯足球赛在瑞士举行,不巧,比赛前下了一场雨,赛场上满是泥泞,匈牙利队员在场上踉踉跄跄,穿着“阿迪达斯”的联邦德国队却健步如飞,并第一次获得了世界杯冠军。从此,“阿迪达斯”名扬海内外。

阿迪·达斯勒兄弟的成功是与他们的出色的服务分不开的。在赛场上,阿迪达斯公司总是派职员在那儿为运动员服务。只要哪位运动员感到鞋子不舒适,阿迪达斯公司的人马上就为他解决问题。在一次世界杯足球赛上,有一位德国主力队员的腿腱受伤,阿迪达斯公司连夜为他赶制了一双特殊球鞋,才使他能够重上球场。有一次在西班牙世界杯足球赛上,有一位苏联足球队员穿的鞋子不合脚,公司的人员马上描下他的脚样,立即坐飞机回公司,连夜为这位苏联足球队员赶制了一双合脚的鞋子。由于阿迪达斯公司出色的服务,使它赢得了广阔的市场。

为了扩大影响,阿迪达斯公司将商品2%-6%的利润拿出来作为馈赠,他们千方百计地争取让尽可能多的优秀运动员穿上阿迪达斯公司的鞋子。运动员在大赛中穿着“阿迪达斯”奔跑,踢球,做活广告,比花钱做任何电视广告都有效果。对于体育明星,阿迪达斯常常慷慨赞助。由于他们的种种努力,在蒙特利尔奥运会上,在147枚金牌中有124枚的金牌得主是穿着“阿迪达斯”的运动员。在这之后的西班牙世界杯大赛中,所有运动场上活动的人员中有3/4全身披挂“阿迪达斯”的产品。

大智慧:细致入微的工作作风为“阿迪达斯”赢得了顾客,而出色的赞助艺术,使“阿迪达斯”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对于经营者来说,创新款式、抓质量只是一个方面,而销售方式的出色是关键的方面。

借鸡下蛋

没有能力买鞋子时,可以借别人的,这样比赤脚走得快。

——《塔木德》

青年时期的犹太富翁洛维格在企业界碰来碰去,总是债务缠身,屡屡有破产的危机。他始终也没有跳出平常的思维,达到一种有希望的新境界。就在洛维格行将进入而立之年时,灵感也在这个时候爆发了。

他先后找了几家纽约银行,希望他们能贷款给他买一艘一般规格水准的旧货轮,他准备动手把它改造成赚钱较多的油轮,但是却遭到了拒绝,理由是他没有可以用来作为担保的东西。于是洛维格有了一个不合常规的想法。

他有一艘只能用来航行的老油轮,他将这条油轮以低廉的价格包租给一家石油公司。然后他去找银行经理,告诉他们他有一条被石油公司包租的油轮,租金可每月由石油公司直接拨入银行来抵付贷款的本息。经过几番周折,纽约大通银行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就是洛维格奇异而超常的思维。尽管他并无担保物,但是石油公司却有着很好的效益,其潜力很大,除非天灾人祸,石油公司的租金一定会按时入账。而且洛维格的计算非常周密,石油公司的租金刚好可以抵偿他银行贷款的本息。他的这种巧妙的“空手道”做法看似荒诞,但实际上正是他成功的开端。

他拿到了贷款就去买下他想买的货轮,然后自己动手将货轮加以改装,使之成为一条航运能力较强的油轮。他利用新油轮,采取同样的方式,把油轮包租出去,然后以包租金抵押,再贷到一笔款,然后又去买船,再去……这样,像神话一样,他的船越来越多,而他每还清一笔贷款,一艘油轮便归在了他的名下。随着贷款的还清,那些包租船也就全部归他所有。

数年后的洛维格拥有当时世界上吨位最大的6艘油轮;另外,他还兼营旅游、房地产和自然资源开发等行业。

大智慧:洛维格的成功,最关键的地方就在于他找到了一种巧借别人的“势”来壮大自己的妙策。一方面,他将船租给石油公司,这样他就有了与这家石油公司开展业务往来的背景。另一方面,他用从银行借来的钱再去买更好的货轮,然后再租给石油公司,然后又贷款。这样,像滚雪球一样,他当然就发财了。由此可以看出,犹太人不但精于利用别人的钱,更精于假借别人的力量来壮大自己或者说为自己服务。

高效情报网

在犹太人的语言——希伯来语中,信息的意思等同于“经营活动”。

——《塔木德》

犹太巨富罗斯查尔德的第三子尼桑,因为重视信息,竟然在仅仅在几小时之内,赚了几百万英镑。

1815年6月20日,一大早伦敦证券交易所便充满了紧张气氛。因为昨天,英国和法国进行了决定两国命运的战役——滑铁卢之战。毫无疑问,如果英国获胜,英国政府的公债将会暴涨;反之法军获胜,英国的公债必是一落千丈。此时,每一位投资者都明白,只要能比别人早知道哪方获胜,哪怕半小时、10分钟,甚至几分钟也可以大捞一把了。

战事远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当时还没有无线电,没有铁路,主要靠快马传递信息。对方的主帅是赫赫有名的拿破仑,前几次的几场战斗,英国均吃了败仗,英国获胜的希望不大。

大家都在看着尼桑的一举一动,他还是习惯地靠着厅里的一根柱子——大家已经把这根柱子叫做“罗斯查尔德之柱”了。

这时,尼桑面无表情地靠在“罗斯查尔德之柱”上开始卖出英国公债了。“尼桑卖了!”这条消息马上传遍了交易所,所有的人毫不犹豫地跟进,瞬间英国公债暴跌,尼桑继续抛出。

公债的价格跌得不能再跌了,尼桑突然开始大量买进。

“这是怎么回事,尼桑玩的什么花样?”大家纷纷交头接耳。

此时,官方宣布了英军大胜的捷报,交易所又是一阵大乱,公债价格又暴涨,而此时的尼桑已经悠然自得地靠在柱子上欣赏这乱哄哄的场景了。他狠狠地发了一笔大财!

尼桑怎么敢这么大胆买卖?万一英军战败,他不是要大大地损失了吗?

可是谁也不知道,尼桑拥有自己的情报网!

原来,罗斯查尔德共有5个儿子,他们遍布西欧的主要国家,他们非常重视信息,认为信息和情报就是家族繁荣的命脉,所以他们别出心裁地建立了横跨整个欧洲的专用情报网,并不惜花大钱购置当时最快最新的设备,从有关商务信息到社会热门话题无一遗漏,而且情报的准确性和传递速度都超过英国政府的驿站和情报网。正是因为有了这一高效率的情报通讯网,才使尼桑比英国政府抢先一步获得滑铁卢的战况。

大智慧:这个抢先一步发大财的故事足以说明情报和信息对于生意人的重要性。注重信息,研究信息,是犹太人取得成功的手段之一,他们总是凭借最先的消息,快速出击,等别人清醒时,他们已经收场。轮到别人进来的时候,就只好替犹太人打扫战场了。

土豆帝国

瞄准嘴巴,就是在给自己淘金。

——《塔木德》

一个犹太人靠经营土豆也发财了,并且跻身当今世界上100位最有钱的富翁之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土豆大王”辛普洛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辛普洛特获知作战部队需要大量的脱水蔬菜。他认准了这是一个绝好的赚钱机会,于是买下了当时全美最大的一家蔬菜脱水工厂。他买到这家工厂后,专门加工脱水土豆供应军队,从这以后,辛普洛特走上了靠土豆发家的道路。

20世纪50年代初,一家公司的化学师第一个研制出了冻炸土豆条。那时许多人都轻视这种产品。有的人说:“土豆水分占3/4还多,假如把它冷冻起来,就会变成软糊糊的东西。”可是辛普洛特却认准了这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产品,即使冒点风险也值得,于是大量生产,果然不出所料,“冻炸土豆条”在市场上很畅销,并成为他赢利的主要来源。

后来,辛普洛特发现,“炸土豆条”并没有把土豆的潜力彻底地挖掘出来。因为,经过炸土豆条的精选工序—分类、去皮、切条和光传感器去掉斑点,每个土豆大概只有一半得到利用,余下的通常都被扔进了河里。辛普洛特想,为什么不能把土豆的剩余部分再加以利用呢?不久,他把这些土豆的剩余部分掺入谷物用来做牲口饲料,单是用土豆皮就饲养了15万头牛。

1973年年底石油危机爆发了,用替代能源代替石油是形势的需要。辛普洛特瞄准这个难得的机会,用土豆来制造以酒精为主要成分的燃料添加剂。这种添加剂可以提高汽油的燃烧值和降低汽油燃烧所造成的污染,颇受用户欢迎。为了做到物尽其用,辛普洛特又用土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糖量丰富的废水来灌溉农田,还把牛粪收集起来,作为沼气发电厂的燃料。

辛普洛特利用土豆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他每年销售15亿磅经过加工的土豆,其中有一半供应麦当劳快餐店做炸土豆条。他从土豆的综合利用中,每年取得12亿美元的高额利润。如今辛普洛特究竟拥有多少财富,难以计数。

大智慧:善于观察的犹太人发现:凡是入嘴的东西,无论是什么,必被胃酸消化而最后排出体外。因此它的突出优点就是,它的获利是经常的,也是长久的,因为口腹之欲是人要生存的最起码条件。食品永远是商人巨大财富的重要来源。

精打细算

节俭是商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商人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浪费,要先赚钱,再考虑花钱。

——《塔木德》

19世纪石油巨头成千上万,最后只有洛克菲勒独领风骚,其成功绝非偶然。有关专家在分析他的致富之道时发现,精打细算是他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洛克菲勒踏入社会后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一家名为休威·泰德的公司当簿记员,这为他以后的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他在该公司的勤恳、认真、严谨,不仅把本职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几次在送交商行的单据上查出了错漏之处,为公司节省了数笔可观的支出,因此深得老板的赏识。

后来,洛克菲勒在自己的公司中,更是注重成本的节约,提炼加工原油的成本也要计算到第3位小数点。为此,他每天早上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净值的报表送上来。经过多年的商业洗礼,洛克菲勒能够准确地查阅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以及损益等各项数字,并能从中发现问题,以此来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1879年,他质问一个炼油厂的经理:“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1美分8厘2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只要9厘1毫?”就连价值极微的油桶塞子他也不放过,他曾写过这样的信:“上个月你厂汇报手头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去你厂10000个,本月你厂使用9527个,而现在报告剩余912个,那么其他的680个塞子哪里去了?”

洞察入微,刨根究底,不容你打半个马虎眼。正如后人对他的评价,洛克菲勒是统计分析、成本会计和单位计价的一名先驱,是今天大企业的“一块拱顶石”。

大智慧:在商人、企业家中,不少人对这种精打细算的节俭作风不以为然,还认为太迂腐,太苛刻。有些人,事业发展了,便逐渐丢掉了经商的根本,仅把挥霍金钱作为生活的目的。

一滴焊接剂

成功者是因为对别人往往会忽略的平凡小事特别关注。

——《塔木德》

年轻时的洛克菲勒刚进入石油公司工作时,由于学历不高,也没有什么技术,因此被分派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是这个石油公司最简单的工作岗位,连三岁小孩子也能胜任。

每天,洛克菲勒眼盯着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石油罐盖转一圈,自动输送带再把石油罐移走。工作平凡又枯燥,像一般人那样,洛克菲勒干不到几天,就开始厌倦这项工作了。他申请调换其他工作,终因没有技术而作罢。

无法可想的洛克菲勒只好重新回到这个平凡的岗位,他想:既然不能换更好的工作,就把这项工作干好再说吧。

于是,他更加认真地观察、检查石油罐盖的焊接质量。这时候,公司正在推行节约计划,洛克菲勒想,我这项工作是不是也可以节约节约某项程序?

他发现每焊好一个石油罐盖,焊接剂要滴落39滴,而经过周密的计算,结果是实际只要37滴焊接剂就可焊接好一个石油罐盖。但是,这个方法并不实用。

洛克菲勒并不灰心,相反这激发起他更大的兴趣。经过多次测试,他终于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也就是说,用这种焊接机,比原来的每次要节约一滴焊接剂。尽管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可“38滴型”焊接机一年为公司节省500万美元的开支。

洛克菲勒就此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滴焊接剂改变了他的一生。

大智慧:学习外交的人都知道“外事无小事,事事是大事”这句话,因为甚至一点小礼节的事没处理好都会影响两国关系。做事业也是一样,于细微处入手,往往会成为事业成功的开端。

“利”与“弊”

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往往比站在自己的角度更有效。

——《塔木德》

有一次,哈默曾经长期租用纽约一家饭店的大舞厅,用来举办一系列的讲座。

但是在某一季度开始的时候,他突然接到通知,饭店让他付出比以前高出三倍的租金。哈默当然不想付这笔增加的租金,可是他知道跟饭店的人争论是没有用处的。几天之后,他亲自去见饭店的经理。

“收到你的通知,我有点吃惊。”哈默说,“但我根本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可能发出一封类似的通知。身为饭店的经理,你当然有责任尽可能地使收入增加。现在,我们拿出一张纸来,把你因此可能得到的利弊列出来。”

接着,哈默取出一张纸,在中间划了一条线,一边写着“利”,另一边写着“弊”。

他在“利”这边的下面写下“舞厅空下来”几个字,然后说:“你把舞厅租给别人开舞会是最划算的,因为像这类的活动,比租给我作讲课场所能增加不少收入。如果我把你的舞厅占用20个晚上来讲课,你的收入当然就要少一些。”

“但是,现在我们来考虑坏的方面。首先,如果你坚持增加租金,你不但不能从我这儿增加收入,反而会减少自己的收入。事实上,你将一点收入也没有,因为我无法支付你所要求的租金,我只好被迫到另外的地方去开这些课。”

“另外,你还有一个损失。这些课程吸引了不少受过教育,修养高的人到你的饭店来,这对你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不是吗?事实上,如果你花费5000美元在报上登广告,也无法像我的这些课程能吸引这么多的人来你的饭店。这对一家饭店来讲,不是价值很大吗?”

哈默一面说,一面把这两项坏处写在“弊”的下面,然后把纸递给饭店的经理,说:“我希望您好好考虑您可能得到的利弊,然后告诉我您最后的决定。”

结果,第二天哈默收到一封信,通知他租金只涨50%,而不是300%。

大智慧: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把“麻烦”转嫁到对方身上,掌握主动权,以使对方自觉沿着自己的说服方向行事,远比被动接受结果高明得多。

记下每笔钱的用途

节俭是财富最宝贵的品质,浪费是财富最大的陋习。

——《塔木德》

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是首富,但是他们家族中没有一个人挥金如土。戴维的祖父老洛克菲勒在他年轻时候就开始记录个人的收支账目,每一分钱都要在这个账目上写出用途和使用时间,每一笔开支必须有正当而可靠的理由。老约翰在临死时将他的传统交给了儿子小约翰·洛克菲勒。小洛克菲勒继承了父亲的光荣传统,又把它像接力棒一样传了下去。

在戴维的记忆里清楚地记着一件难忘的往事,在他7岁的时候,小约翰·洛克菲勒把他叫到自己的房间里,意味深长地说;“戴维,从现在开始你可以每周获得30美分的零用钱,我想听听你打算如何处置这30美分。”

戴维高兴地回答:“爸爸,我想您会同意我花10美分去买我最喜爱的巧克力。另外,我要和哥哥们一样拥有一个储钱罐,我每周节省10美分放进去。剩下的10美分我做机动处置,如果到星期六还没有花出去的话,我可以考虑在做礼拜之前捐给教堂。”

“对你的处理我十分满意,可爱的孩子。不过,我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在拿到每周零花钱时,附带一个小本子,你必须在本子上记下每笔钱的用途。”

“爸爸,有这个必要吗?”戴维·洛克菲勒不解地问道,“您说过这是我的零花钱,我有权自由处理的啊!”

“当然是有必要的,这是你祖父创立的传统。洛克菲勒家庭的每个孩子都要这样做的。你在每天花了钱之后,晚上在睡觉之前,记下花钱的原因、数目,并给这笔开销的必要性做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里面有一点我想有必要提醒你一下,所有的记录必须要真实,你知道诚实是最宝贵的。”

“爸爸,我记住了。”

“对了,我每周在发给零花钱之前,都要检查你的花钱记录本。如果你的记录令我满意的话,你会得到一点小小的奖赏,那就是在30美分之外再加上5美分;要是记得模糊不清的话,相应地要将30美分扣为25美分。”

戴维少年时所受的“账目训练”对他以后的理财生涯受益匪浅。

大智慧: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记下每笔钱的用途,清楚地知道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怎么花,如何花?看似简单琐碎的小事,必将积少成多,为你将来的大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请珍惜1美分

每一分钱中都有一个关于勤奋与节俭的动人故事。

——《塔木德》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是美国19世纪的三大富翁之一。洛克菲勒享有98岁高寿,他一生至少赚进了十亿美元,捐出的就有7亿5千万美元。

他平时花钱却十分节俭。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车回家,缺1美分,就向他秘书借,并说:“你一定要提醒我还,免得我忘了。”

秘书说:“请别介意,1美分算不了什么。”洛克菲勒听了正色说:“你怎能说算不了什么,把1美元存在银行里,要整整两年才有1美分的利息啊!”

还有一件事。落克菲勒习惯到一家熟识的餐厅用餐,餐后给服务生2美分的小费。有一天,不知何故,他只给了1美分。

服务生不禁埋怨说:“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钱的话,我绝不吝惜那1美分。”

洛克菲勒笑了笑说:“这就是你为何一辈子当服务生的缘故。”

大智慧:洛克菲勒对金钱的看法是:我非但不做钱财的奴隶,而且要把钱财当作奴隶来使用。他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所以才会成就今日的石油大王。

购买旅馆

善于发现机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一种伟大的艺术。

——《塔木德》

希尔顿从13岁做店员起,接着是小贩、商人、投资矿主、政客、军人,后来又干起了希尔顿父亲留下的小本买卖,但都一事无成。

“我不知道该如何重整旗鼓。”希尔顿向母亲诉说。

母亲严肃而又坚定地对儿子说:“唐尼!你必须找到你自己的世界!要行大船,必须先找到水深的地方。”

于是,希尔顿来到了得克萨斯州。在经过了无数的打击后,命运终于垂青了他。

一座红砖砌成的旅馆“毛比来旅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他要试试他的运气。

旅店老板一副困苦不堪的神态:“我真的错了,这里做石油生意很赚钱,而我居然把钱投到旅馆上!”

“但我看你的生意很兴隆呀!”

“可是这样如何能赚到大钱呢?别人在一夜之间就成了百万富翁。如果我当初把这钱投到石油上,那该多好啊!”

“那你为什么不把旅馆卖掉去投资石油呢?”

“现在谁愿意买旅馆呢?你愿意买下它我就太感谢你了。”

“您是说……”希尔顿没法压抑住自己的兴奋,不让它从脸上显露出来。

“谁要出5万美元现金,我就把旅馆卖给他,包括我的床铺,都是他的。”

他们最后以4万美元成交,不过旅店主人限定一周内付钱。

当时,希尔顿只有5000美元的现款,怎么办?他开始紧锣密鼓地筹款行动,到只差最后一天的时候,还有5000美元没有着落。

就在这个时候,希尔顿想出一个大胆的念头,他硬着头皮找上一家银行,对经理说:“我有位经营牧场的朋友,他在新墨西哥拥有一个牧场,平心而论,最少价值2万。你为什么不先借给他5000美元呢?以后他一定奉还!”

经理沉默了半晌,希尔顿耐心地等待。终于,经理开口答应了。

第二大,毛比来旅馆换了主人,希尔顿从此走上了旅馆行业。他立即打电报向母亲报喜:“新天地找到了,这里可称水深港阔,第一艘大船已下水。”

事实证明了希尔顿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迅速地崛起,事业蒸蒸日上,终于赢得了“旅店大王”的美誉。

大智慧:有船就要让它下水,不要让它锈迹斑斑。有梦就要去追,不要使它永远只是空想。最后的胜利者都是依靠他们自己的自信,智慧和能力取得成功的。

青年与富翁

学会选择,学会放弃,人生就是一个不停不断抉择的过程。

——《塔木德》

一个青年非常羡慕犹太富翁托克取得的成就,于是他跑到托克那里询问他成功的诀窍。

托克弄清楚了青年的来意后,什么也没有说,转身到起居室拿来了一只大西瓜。青年迷惑不解地看着,只见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3块。

“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会如何选择呢?”托克一边说,一边把西瓜放在青年面前。

“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眼睛盯着最大的那块。

托克笑了笑:“那好,请用吧!”

他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青年还在享用最大的那一块的时候,富翁已经吃完了最小的那一块。接着,富翁得意地拿起剩下的一块,还故意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

其实,那块最小的和最后一块加起来要比最大的那一块大得多。青年马上就明白了托克的意思:他吃的瓜虽没自己的大,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他赢得的利益自然比自己多。

大智慧: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这并不意味着失败。只有敢于放弃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这就是成功之道。

梅西百货公司

永远不要满足于现状,这是人类前进的唯一动力。

——《塔木德》

施特劳斯是著名的梅西百货公司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美首屈一指的犹太富豪。然而,他最初不过是一个贫困家庭的苦孩子,他生于德国,后移居北美,由于贫困,他不得不在读完初一后就辍学,当了杂货店的童工。他读书不多,但深受犹太人传统教育的影响,幼小的心灵已播下了人生奋斗的种子。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斗去开拓自己的事业,为此,他一刻也没有停息。

他14岁时,便白天在杂货店干活,晚上自修文化。他勤奋聪明,干事也十分利落,老板很赏识他,他从勤杂工转为记账员,又升为售货员,再到售货经理,直至最后当上了公司的经理。有了自己可观的收入,但他毫不满足、松懈。接着,他利用自己的积蓄开设了自己的小百货店,取名为梅西百货公司。由于自己的努力和经验,加上广泛的供销渠道,梅西公司快速发展,几年时光,便成为一个中等的百货公司,且很有名气。

但他仍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决心将梅西办成全美乃至世界一流的百货公司。于是,他主动研究市场,马不停蹄地大搞市场调研,得出在北美这样的买方市场上应该执行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手段的论断。一方面,他要求公司的销售人员要对公司的商品有足够的了解,真诚为顾客着想,争取让顾客最满意;一方面推出了“给消费者赠品”、“有奖销售”、“新产品用户试用”、“产品当场演示”、“时装表演”等多种促销手段。

施特劳斯的不断探索为公司赢得了成功。在当时,梅西公司的业绩和信誉远远领先于别的公司。正是在这种不断进取的30多年经营中,梅西公司由小变大,最终成了世界一流的百货公司,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而施特劳斯在30年代就逝世了。

大智慧:想要比别人优秀你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否则不要去羡慕他人。你必须不断想出一些别人没法想到的好主意,事事都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只有抢占先机,才能赢得时间,赢得财富。

电报童工

坚持是一种精神,一种必定到达胜利的成功精神。

——《塔木德》

电报业巨子萨尔诺夫小的时候,家里十分清贫,没有机会读书。读小学的时候,就不得不利用放学时间及假日做工,挣点钱贴补家用。在当他小学快毕业时,父亲又因为长年辛苦而积劳成疾,过早地去世了。他没有办法继续他的学习了,只好辍学做了童工。

15岁的他就开始步入了社会,并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他一边赚取微薄的工资补贴家用,一边开始自学。几经周折后,他在一家邮电局找到一份送电报的工作。他工作异常辛苦,一天要送20份电报,为了一份电报,有时候要跑上几英里路。当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两三点了,他又累又饿,几乎不能再多走一步路了。于是吃完一点饭他就赶紧睡觉,为了多送几份电报,他又不得不在早晨五六点钟的时候赶到电报大楼。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将来要做一番事业的愿望。于是,开始学习当时几乎没有几个人掌握的国际莫尔斯电码操作方法。他减少了每天送电报的时间,把时间挤出来学习。当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要学习这样的先进技术,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由于他惊人的决心和毅力居然学会了这项高难度的技术,于是他被破格提升为报务员。

在公司的研究所,他完成了电气工程学专业,成为当时世界功率最强的电台——马可尼无线电公司的收发报员。在1912年4月的震惊世界的大型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遇难的时候,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收到沉船信息的人。他连续72个小时守在电报机旁,不间断地收传信息,长期的电报工作让他敏锐地发现,无线电技术的市场化具有广阔的前景,公司认为他具备了经理人的思维,于是在他30岁的那年,升任无线电公司这所特大型高科技公司的总经理。

大智慧:他这样卓越的成绩,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这些都要完全归功于他那种顽强坚韧的工作态度带给他的好运。不要光羡慕别人的成功,想想你自己是否也像成功者那么努力吗?

购物者的天堂

为他人着想其实就是为自己着想,回报总是需要付出的。

——《塔木德》

在英国,最有名的百货公司是“马克斯——斯宾塞百货公司”,这家百货公司是由一对亲兄弟西蒙·马克斯和西夫·马克斯创立的。

他们的父亲米歇尔于1882年从以色列移居英国,最初是个小贩,后来在利兹市场上开了个铺子,以后发展为连锁廉价商店。米歇尔于1964年去世后,西蒙和西夫将这些连锁商店进一步发展成资金更加雄厚、货物更加齐全、具有类似超级市场功能的连锁廉价购物商场。

马克斯——斯宾赛百货公司,虽以廉价为特色,但非常注重质量,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用一些报纸上的话来说,这家百货公司等于引起了一场社会革命。因为原先从人们的衣服穿着上可以区分不同的社会阶层,但由于马克斯——斯宾塞百货公司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制作考究的服装,使得人们花钱不多就可以穿得像个绅士或淑女,以“貌”取人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动摇。现在在英国,该公司的商标“圣米歇尔”成了一种优质品的标记——一件“圣米歇尔”牌衬衫是以尽可能低的价格所能买到的最优质的商品。

马克斯——斯宾塞百货公司不但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还提供最好的服务。该公司的售货员的礼貌服务,在素以彬彬有礼闻名的英国成为一个典范。西蒙和西夫在挑选职员时,就像挑选所经营的商品一样一丝不苟,这样,真正使公司成了“购物者的天堂”。

西蒙和西夫在让顾客满意的同时,还做到了让职工也满意。他们对职工要求极高,但为职工提供的工作条件在全行业中也属于最好的,职工的工资也最高,还为职工设立保健和牙病防治所。由于这些优越条件,马克斯——斯宾塞百货公司被人称为“一个私立的福利国家”。

西蒙和西夫为顾客和职工想得这么周到,因此马克斯——斯宾塞百货公司被普遍认为是国内同行业中最有效率的企业,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大智慧:作为商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明白,钱是装在顾客的口袋里。要想让他心甘情愿地掏出,必须给他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只要你能给出,他自然也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不满意退货

不满意,可以退货。货被退,得到的却是好名声。

——《塔木德》

朱利叶斯·罗森杰尔德是通过投资而担任希尔斯·罗巴克公司总裁的,他是一个德国移民的儿子,曾在叔叔的百货公司工作。后来希尔斯·罗巴克公司融资的时候,他以37500美元的投资,约占融资总额的1/4,进入公司董事会。1910年担任公司总裁,也就是公司的创立人理查德·希尔斯退休的时候,罗巴克百货公司已成为北美最大的企业之一,每年收益为5亿美元。

罗森杰尔德也以价廉物美为其经营宗旨。公司销售的商品有许多都是企业集团自行生产的,因此成本可以降低,而质量也得到了保证,但希尔斯·罗巴克百货公司的真正本钱,还是罗森杰尔德制定的一条规定:不满意,可以退货。这条商业最高道德的最实在的体现,现在已经是许多商店的标榜,但在当时却是闻所未闻的。罗森杰尔德就是第一个将商业信誉提到了这样高度的人。

希尔斯·罗巴克百货公司以其商品质量、价格、信誉还有对市场的精确预测,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公司的商品目录在罗森杰尔德逝世前已发行了4000万册,几乎每个北美家庭都可以见到。观察家认为,这一连续出版的商品目录几乎构成了北美的一部社会史,从中可以探视到人们审美趣味和愿望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希尔斯·罗巴克公司预测到、甚至造就的。

希尔斯·罗巴克百货公司经营良好,赢利丰厚。罗森杰尔德最初投资37500美元,30年后其资产达到了1.5亿美元。在这样的财力支持下,罗森杰尔德广泛从事慈善活动,他曾为28个城市“基督教青年联合会”和南方的一些贫困地区建立乡村学校提供资助,为解决芝加哥黑人的住房问题出资270万美元。另外,他还分别为芝加哥大学、芝加哥科学和工业博物馆捐赠了500万美元。1917年,他创立了拥有3000万美元基金的“朱利叶斯·罗森杰尔德基金会”,并规定基金的本利必须在他去世之后的25年内用完。

大智慧:在朱利叶斯·罗森杰尔德身上闻不到商人的铜臭味,他有情有义,改变了为富在人们心目中不仁的形象。这才是真正达到境界的商人!

连锁商店

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公司,一个商人成功的源头活水。

——《塔木德》

连锁店先驱卢宾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人。他最早在淘金热中做一些赎卖生意,以满足那些淘金者的生活需要,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但是,经过八年的经商实践,并深入市场调查研究,他发现:商店不标价,靠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交易方法既不利于自己业务的发展,也消除不了顾客对商店的诸多不信任和猜忌;而且,由于价格不一且变化莫测,没有一个参照的标准。

针对这些情况,卢宾反复思考终于研究出一种经营方式,叫“单一价格店”,即对每一种商品明码标价并按此价格销售。这样,顾客一目了然,也一扫当时的商业欺诈行为,既增加了交易的效率,也赢得了顾客的信任。于是,卢宾的单一价格生意非常火爆。

随着顾客的增多,他又发现,大量的顾客光顾造成了购物空间的拥挤,使得交易速度难以提高,而且也浪费了顾客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一个商店总有一个辐射范围,让太远的顾客前来显然不太可能。于是,他又发展了“连锁经营”的方式,也就是多个店同货同价,且店面设计、布局、装潢也相同。这样,就等于将一家店开在了更多、更广的地方,当然生意就越做越大。

大智慧: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卢宾的创新是对已有的销售方式,营销模式的一种拓展,一种突破;同时也是深谙销售和顾客消费心理方面的知识。卢宾为什么能创新?因为他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进而能针对问题运用知识提供解决方案。

垃圾富翁

一切都可以用来赚钱。

——《塔木德》

约翰·兰高斯是美国的“垃圾富翁”。他目前持有全美最大垃圾处理公司CHAMBERSDW—EL—OPMNT市值17亿美元股票中的5.46亿美元股票。

兰高斯1929年出生于匹兹堡,是犹太裔美国人。他的童年是在父母婚姻不幸的阴影下度过的。高中毕业后,他考进了休斯敦商务学院,但只读了一年便应征入伍。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他做了推销员。

在50年代以生产煤炭和钢铁著称的工业城市匹兹堡,焦炭灰堆积如山。经过调查研究,他发现焦炭灰含有可再继续燃烧的焦炭,其余不能再燃烧的废物,还可用于制造防滑材料或作铺路和制造煤渣建筑板的原料。于是,从1960年开始,他便着手创立自己的垃圾处理事业。经过几年苦心经营,他的小本生意蒸蒸日上,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先是回收焦炭灰,继而收集钢铁废渣,然后是火力发电厂的煤渣。1969年,兰高斯收购了CHAM—BEKS垃圾处理公司,他的事业开始走上坦途。

到70年代中期,兰高斯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当时,市区垃圾主要由诸如废料管理公司一类的大机构用大货车收集,然后运往垃圾堆填区倾倒。兰高斯认为处理市区垃圾大有可为,尤其是购置和经营垃圾堆填区。根据多年经营煤渣处理场的经验,他开始积极购置垃圾堆填区,并收购小型的垃圾收集公司。

自1981年以来,兰高斯的垃圾处理公司每年的营业额和盈利额复合增长率超过50%,1990年分别增至2.58亿美元和3400万美元。该公司现在在全美拥有和经营着20个垃圾堆填区,每日可处理垃圾2500吨,1991年营业额突破3亿美元。为维持高增长率,雄心勃勃的兰高斯已为公司制定了下一个目标:就是清理受污染的土壤和诸如钢铁厂废物一类受污染的材料。此类受污染的材料估计每年高达72亿吨,而城市垃圾每年才有1.8亿吨。

大智慧:对于成功的商人而言,遍地都是黄金。他们和我们的区别之处在于比我们看得更远了几步,因此理所当然比我们更容易接近成功。

征服华尔街的女人

最值得依赖的朋友在镜子里,那就是你自己。

——《塔木德》

《华盛顿邮报》是美国首都的第一大报纸,它以独到的见解和勇敢求实的风格而闻名于世,白宫的高级决策者们,无不在每天伊始首先阅读它。这家报纸的主人就是有着犹太血统的女强人——凯瑟琳·格雷厄姆。

凯瑟琳是在丈夫去世后仓促接管报纸的。处处都是男人,这是凯瑟琳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她不得不对付他们,因为他们办事果断,能说会道,有抱负、有远见,信心十足,同他们相处很容易感到自己迟钝。男人本来就够难对付的了,何况他们又不是一般的男人,有时,看起来他们好像是用另一种语言讲话,这使她感到惊恐,感到自己不相称,因为他们懂的比自己多得多。

凯瑟琳找到老朋友李普曼,向他吐露了自己的心情。李曼建议她每天阅读自己办的报纸,如有的报道她不理解,干脆把记者叫来,平心静气地在办公室问一些问题,从交谈中了解情况,把问题从专家们神秘的世界里挖掘出来,展开讨论。她逐渐了解到《华盛顿邮报》并不是一家特别好的报纸,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于是,凯瑟琳决定改革。

报纸的兴旺关键在于人才。希拉德利原是《新闻周刊》的主编,在凯瑟琳的丈夫菲尔买下这家杂志之后,曾因一个女职员与菲尔争风吃醋,两人成为情敌。但当下,为了事业,凯瑟琳断然决定把希拉德利安排到《华盛顿邮报》任副主编,并很快提升他为社长。希拉德利把一批普利策奖获得者、最有才华的明星都聚集在自己周围,组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记者群,《华盛顿邮报》焕然一新。

到20世纪60年代末,该报的财政预算由1962年的290万美元提高到730万美元,工作人员增加了35%,报纸的页数从56页增加到100页,发行量增加了15%,年利润差不多是原来的两倍。

1971年,《华盛顿邮报》开始公开出售股票,但是,刚开始时股票销售情况并不好,股票公司有点迟钝,不知道如何销售这种特别的股票。除此之外,人们对她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他们信不过一个女人领导的公司。这样一来,凯瑟琳就不得不去参加华尔街分析家们推销股票的辩论会。

出席辩论会的那天,凯瑟琳害怕得要命,但在发表讲话的过程中,她似乎一口气也没喘。她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表现出自己是一个坚强的有吸引力的女人。她成功了,几天内,股票上升了三个指数,凯瑟琳征服了整个华尔街。

大智慧:路要自己去踩,才真正算是走自己的路。自己不走,叫别人走,是毫无道理的;而踩着别人的脚后跟走,其实是替别人走路。没有人会象奇迹一般出现前来救你,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的奋斗。

快餐大亨博雷尔

当上帝给你一分钱的时候,你应该感谢上帝,这是一笔财富。

——《塔木德》

他是法国快餐业大亨,名叫雅克·博雷尔,一名犹太裔法国人。1958年他在参观意大利庞培废墟时突发灵感,认定这种快餐厅必将风行。回到巴黎后,博雷尔就开起子快餐店,他把快餐店设计得和庞培古城的奴隶餐厅一样。

吃惯了大菜的法国人很快被吸引到这个“奴隶餐厅”里来。于是博雷尔的快餐店连珠般发展,连锁店成串。生意兴隆得很。

然后,博雷尔又把他的自助餐厅推进到公司里去。他对一家保险公司说,“贵公司雇员的午餐由我包了”。15年过去,他的公司餐厅已多达800家。

不久,他又发现有的公司太小,连个餐厅也容纳不下,就向他们提出售午餐券的办法。用这种餐券,公司的人可到他在邻近开的餐馆就餐。这样一来,公司的雇员花钱少吃得好,雇主的开销减少,博雷尔的生意进一步扩大,真可谓皆大欢喜。

不久他又瞄上了汉堡包。汉堡包是德国货,法国人会喜欢它吗?许多人认为他做汉堡包生意等于自杀。但是事实证明法国人不但吃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20世纪60年代末,博雷尔又产生了办汽车快餐馆的想法。于是在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密如蛛网的公路边上,就星星点点地出现了博雷尔的汽车快餐馆。

大智慧:再小的生意也可以做成大生意,关键看你怎么做。我们总是想着做一些大生意,可以让我们在短期迅速致富。丢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赶紧做好你身边的小生意吧,你一样可以成为富翁。

三鞭定乾坤

平凡中总是体现不平凡,任何伟大的奇迹都是起步于卑微之处。

——《塔木德》

马克·里奇在商场上获得的巨大的成功,在美国公众眼里,是一个‘典型’的犹太移民在美国成功的故事。

马克·里奇出生在比利时的一个犹太工人家庭,为了躲避纳粹党徒残酷的大屠杀,他同父亲一道以难民的身份流亡美国。大学毕业后,他来到纽约市的“菲利浦兄弟公司”工作。在犹太裔五金商人们的亲切关怀和无私帮助下,他很快熟悉了五金生意的营销技巧和经营常识,一举成为“菲利浦兄弟公司”一颗灿烂夺目的“营销北斗星”,半年之后就荣升为该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及行政首脑,并形成了“三鞭定乾坤”的营销绝招。

“第一鞭”——机敏过人巧立身:马克·里奇大资聪颖,精灵过人,无论什么陌生的工作,他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这为其成为公司统帅打下了良好的个人素质基础。

“第二鞭”——礼贤下士树威信:马克·里奇虽然权势显赫,位极至尊,但他平易近人,总是与公司职员们平等相处,以诚相待。他从不戴价格昂贵的瑞士“劳力士”手表,而是佩戴价格低廉的日本“精工”手表。他在视察工作时,若发现什么机械坏了,就会主动地与职工们一道将其修好。难怪公司的职员们总是异口同声地盛赞道:“你根本看不出我们的老板是一位月薪高达300万美元的大人物。他从不摆架子,总是平易近人。他有一种其他企业家无可比拟的与下属相处无间的工作作风”。

“第三鞭”——审时度势巧营销:由于西方世界发生了“石油大震荡”,故而阿拉伯国家为了民族的利益,对西方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利用各种与阿拉伯国家的商务关系,使“菲利浦兄弟公司”的石油部与中东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互惠合同,从而获得了充足的石油供应,巧妙地赚取了数以亿计的巨额利润,为“菲利浦兄弟公司”的繁荣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后,马克·里奇另起炉灶,以500万美元的资本,创办了在瑞士祖格市登记注册的“马克·里奇期货公司”,从而开始了自己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期货生涯。经过10年的巧妙经营和顽强拼搏,“马克·里奇期货公司”已发展成为在世界各地设有40个办事处、雇佣职员达1000人、年贸易额超100亿美元、经营品种涉及石油、黄金、铝、硫磺、红铜、铅、锌、锡、铁和矾等10大类的“庞大期货帝国”,仅美国国内的年期货交易额就高达10亿美元。

大智慧:我们都能像马克·里奇那样成为亿万富翁,但你必须像他那样谦虚、节俭、勤奋。成功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玄奥的秘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17年的官司

生活中我们使用法律,犹如战场上使用盔甲,它能让你所向披靡,勇往直前。

——《塔木德》

犹太人布劳斯坦和他的父亲路易斯一起创立了美国石油公司。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石油公司已经发展为汽油生产工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建立起一个颇具规模的全国性加油站网络,其加油站总数约占全国加油站的5%。但是,美国石油公司有一个严重的不足之处,就是缺乏自己的原油开采和供应,因而不得不向其他石油公司购买石油。

从公司发展大计出发,布劳斯坦家族同泛美石油和运输公司商定,将美国石油公司的一半卖给泛美石油公司,而泛美石油公司则为美国石油公司提供原油。

但这一协议执行不久,泛美石油公司本身却落入了印第安纳美李石油公司控制之下,原先谈好的事情完全落空了。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强迫泛美石油公司把开采出来的原油全部卖给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而这家石油公司又正是美国石油公司的竞争对手。

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对美国石油公司处处加以防范,为了限制其生产能力,竟不让它新建原油精炼装置。这已明显违反美国反托拉斯法,所以,该公司又提出让美国石油公司同其完全合并,然后再新建一套精炼装置。等到有关事宜谈判好了之后,因为30年代经济大萧条,石油行业不景气,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便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合并之事被搁置一边,不予考虑。

在这种情况下,布劳斯坦家族上诉法院,要求取消贸易限制。以一家小小的企业同美国最大富豪之一的洛克菲勒家族的美孚石油公司相对抗,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用某些观察者的话来说,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搏斗。但布劳斯坦家族却不畏强权,据理力争。这场官司整整打了17年之久,一直到1954年,美国石油公司和泛美石油公司都整个儿并入印第安纳美孚石油公司,诉讼方告结束。

就诉讼最后取得的合并结果而论,布劳斯坦家族很难说是输是赢,但是这不重要。因为最重要的是,它让经商者看到,依法抗争就不是弱者。而且,强烈的法律意识使布劳斯坦家族在之后的发展道路上通行无阻。1957年,布劳斯坦家族被列为全国第11号富商,财产为1亿至2亿美元,成为全美最富有的犹太人。

大智慧:爱默生曾经说过:当我们真正感到困惑,受伤,甚至痛苦时,我们会从柔弱中产生力量,唤起不可预知无比威力的愤慨之情。在强大的势力面前不卑不亢,既给自己勇气,也会赢得对方的敬重。

软硬兼施

现实中有不少人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角色,既然对方如此乐意受罚,那何不成全他呢?

——《塔木德》

霍华·休斯是美国的大富豪之一,性情古怪,易怒。他曾经为大批购买飞机一事与飞机制造厂谈判。休斯事先列出了34项要求,对于其中的几项要求是非满足不可的。休斯亲自出马与飞机制造厂进行谈判。由于休斯脾气暴躁,态度强硬,致使对方很气愤,谈判气氛充满了对抗性。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要求,互不让步。休斯蛮横的态度,使对方忍无可忍,谈判陷入僵局。

事后,休斯感到自己没有可能再和对方坐在同一个谈判桌上了,他也意识到本人的脾气不适合这场商战谈判。于是他选派了一位性格较温和又很机智的人做他的代理去和飞机厂代表谈判。他对代理人说;“只要能争取到那几项非得利不可的要求,那我就满足了。”出人意料的是,这位谈判代表经过一轮谈判后就争取到了休斯所列出的34项要求中的30项,这其中自然包括那几项必不可少的要求。休斯惊奇地问那位谈判代理人,靠什么武器赢得了这场谈判的。他的代理人回答说:“这很简单,因为每到相持不下的时候,我都问对方‘你到底希望与我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留待霍华·休斯跟你们解决’?结果对方无不接受我的要求。”

这诙谐幽默的回答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了前面强硬的霍华·休斯作为对比,这个较温和的代理人便显得“慈眉善目”了,接下来的问题理所当然地进展顺利。软硬兼施,达到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取得谈判的成功。

还有一则著名的例子来自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战争刚一打响,军火大王——杜邦家庭,立即跑到华盛顿,宣称忠于政府,从而捞到大批军火合同。那时,政府供应的印度硝石缺货,林肯总统担心英国可能支持南方而停止供应东印度市场上的硝石。林肯要求杜邦公司的拉摩特·杜邦以杜邦公司的名义包揽世界硝石市场,给予的优惠条件是允许这些硝石由杜邦公司提炼。拉摩特同意了。

1861年11月,年轻的拉摩特·杜邦来到英国,用美国政府价值50万美元的金条收购了英国所有的硝石,只等装船完毕,便可出港驶往美国。可就在这时,麻烦来了。《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反对装运这船货物。拉摩特不予理睬,加快装船速度。这时,码头上走来了一位英国海关官员,声称要检查货主的证件。装船工作即刻停止。拉摩特见风使舵,殷勤地邀请这位官员共进午餐,从他口中套出了扣船禁运是首相帕墨斯顿勋爵的命令。拉摩特马上赶回华盛顿,私下建议林肯用战争来威胁英国,林肯同意了。

几周后,他回到伦敦,多次求见英国首相但都遭到了拒绝。他感到这样下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一天,在唐宁街10号等待接见时,他突然从椅子上跃起,不顾侍从的阻拦直奔首相办公室。就在那里,他向首相发出了最后通碟:不给硝石就打仗。首相答应下午决定此事,但拉摩特说不行,并且说看来仗是非打不可了。然后便气冲冲地离去,留下一帮子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当天晚上,首相亲自到饭店找到他,并给他一张护照。这样,装有100万磅硝石的货船终于起航了。这使杜邦家族名声大振,且获得巨额利润。

大智慧:谈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务战争中显得尤其重要。那是真正的短兵相接,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寸利不让。双方都只有同一个目的: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从各自利益出发带来的结果常常使谈判陷入僵局,而软硬兼施不愧是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