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后记

书名:
悲伤时想起你:石川啄木诗歌精选集
作者:
D.H.劳伦斯
本章字数:
673
更新时间:
2024-02-22 15:32:57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春风词客:相忘于江湖

春风词客:相忘于江湖
已完结,累计30万字 | 最近更新:后记

第一辑 踏遍青山

书名:
春风词客:相忘于江湖
作者:
陈望衡
本章字数:
7080

品味东坡故居的风水

我终于来到苏东坡(苏轼)的故居了!

1989年我第一次来到成都,就有心访苏东坡的家乡——眉州,却因时间不够,未能去成,然而访眉州之梦一直在我心里。终于有了这样一个机会,这应感谢四川大学的潘显一教授,他邀请我来川大讲学,并在讲学完毕之后,亲自开车送我来参观眉州苏轼的故居。

小车进入了眉州,街道宽阔,屋宇整洁,绿树鲜花精心点缀着一个个住宅区。眉州给我的第一印象竟是这样的美好。潘说,三苏祠快到了。我屏住了呼吸,有点紧张起来,在我,访三苏祠就是朝圣。

三苏祠是在苏轼的故居基础上扩建的,因此,说是苏轼故居也不差。这样的地方产生了父子两代三大文豪,确是中国历史上,不,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风水宝地。三苏祠神奇在哪里?

走近大门,三檐歇山顶的大门,门上悬着“三苏祠”三个大字,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手笔。

一副对联跃入眼帘: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1]

真好!对联当然只能是概而言之,其实,它远不足以说明苏氏父子的成就,特别是苏轼的成就。也许正是有了苏轼,人们才称道苏氏父子。同样,也正是因为苏轼,人们才特别看重这三苏祠。

如何概述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一个难题。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按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模式,在人生实践上做得如此完美如此成功的,恐怕没有人能与苏轼比肩。儒、道、法、玄、佛、禅、易诸家,苏轼出入其间,游刃有余;诗、词、文、赋、书、画、琴众艺,苏轼无一不精,诸多第一。为政,杭州为官,泽被至今;为词,创豪放一派,别是一家;为文,论理抒情,堪称圣哲;论书,雄浑雄健,“四家”之首;作画,创文人画法,后代所宗。特别值得让人尊崇的是他的人生哲学,既效天行健,又乐天知命,既治身严谨,又放浪形骸。苏轼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忧国忧民之忧,只是他生活之粗,乐生乐游之乐,才是他生活之精。苏轼留给后世的遗产,其精美,其丰富,居于中国诸多优秀人士的前列。

苏轼在生,就有众多的赞美者、跟随者、效法者,这其中也包括仁宗、哲宗、神宗三代皇帝,他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其“粉丝”足以形成了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此河还在不断地扩大,且奔向未来。苏轼是真正的不朽者!

一位这样伟大的人物,其出生也如普通人,其在世也如普通人。可不,这苏轼的家,就是这样的普通宅院。

跨过门槛,进入大院,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出现在眼前,树干上一条条的筋络,鼓胀着,仍在喷涌着力量,树冠遮盖着一大片天空。苏轼是1100年去世的,距今约一千年,这树应是与苏轼同时的。

瞻仰着这棵大树,忍不住试着去抚摸它的枝干,内心顿时掀起大浪。历史仿佛瞬间复活。没有风吼雷鸣,没有金戈铁马,寂静中,我清晰地看到一个时代在向我走来,走在最前头是苏洵,两旁是苏轼、苏辙,其后,是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秦观、晏几道……众多的伟人出现,像长河奔腾,像峻岭绵延,那是中华民族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啊,它始于宋仁宗,而终于北宋最后一位皇帝——宋钦宗。当年,宋仁宗钦点苏轼、苏辙两位进士,十分得意地说为后代子孙准备了两位宰相。苏轼、苏辙后来并没有做到宰相,北宋宰相级的人才并不缺,早于苏轼的范仲淹、富弼,与苏轼同时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都是宰相之才。苏轼没有做上宰相,于他本人也许是憾事,但是于后世,却是幸事,正是因为他没能做上宰相,才有那么多的闲暇时间,写诗著文,论书作画,为后代留下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星闪耀,宛若星河,苏轼只是这星河中最为闪亮的一颗。它之所以最为闪亮,是因为有这样一条星河。苏轼与同时代诸多优秀人物的关系是复杂的,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师生,有的是对手:或先为敌,后为友,或先为友,后为敌。种种复杂的关系于苏轼的人生来说;有悲有喜,有苦有乐,一言难尽。它造就了苏轼的坎坷,也造就了苏轼的精彩。如果没有许多的优秀人物与他同台“唱戏”,苏轼也就不能成其为苏轼了。

欧阳修是苏轼的伯乐。宋仁宗嘉祐二年,时为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是这届进士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众多优秀的试卷中,他一眼看中了苏氏兄弟的卷子,将苏轼点为第二名,苏辙点为第三名。据说,苏轼本应为第一名的,不想,欧阳修误以为这试卷是他的学生曾巩所为,为了避嫌,将苏轼的文章判为第二,后来得知真相,后悔不已。礼部复试时,苏轼才为头名。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十分赏识,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如此爱才,为天下主政者之楷模。苏轼何幸,得遇欧阳修。苏轼之成为苏轼,这欧阳修的慧眼,更重要的是这胸怀,不是第一重要吗?

有意思的是,苏洵见两位儿子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的赞赏,也将他的文章送到欧阳修的案前,苏洵虽然未参加科举,欧阳修还是将苏洵的文章读了,也赏识不已。

得遇欧阳修,苏氏父子幸矣!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也是很让人感慨的。王安石是大政治家,也是大文学家。论这两重身份,王安石均不在苏轼之下。王安石时为宰相,发动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苏轼其实并不完全反对新法,但他指责王安石“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又写诗讥刺新法,王安石自然十分恼火,将他逐出朝廷,放到黄州这么一个小地方做一个小官。谁想到,王安石的变法没能推行多久。内外交攻之下,王安石不得不辞去宰相之职,退隐南京做寓公了。此年,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路过南京,王安石得知这信息,骑个小毛驴,去长江边上迎接苏轼。此情此景,让苏轼感动。王安石毕竟是大学者、大政治家,胸怀之宽广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

试想想,苏轼在世时,政治地位、文坛地位比他高的是这样的人,不是苏轼之幸么?平心而论,欧阳修、王安石均是第一流的大学者,至少在文学成就上他们并不弱于苏轼。如果他们没有海一般的容人之量,苏轼就没有发展的可能;如果遇到阴险的小人,那苏轼不要说发展,说不定连命都丢了。

中华文化中自古就有文人相轻之坏风气,不过,也有文人相重的好风气。在北宋苏轼时代,文人相重的风气看来是占上风的。苏洵是乡下一老者,虽然文章写得好,但无一官半职,当朝的文章大家却没有人瞧不起他。他来到京师向朝廷献上《权书》等文章后,深得元老重臣的器重。权臣韩琦在私宅设宴款待苏洵,受邀的有枢密使欧阳修、宰相富弼和文彦博。如此尊重人才,以文取人而不是以权取人,今日看来,都觉得难以理解,而在宋代则为常事,似没有人大惊小怪。

不是要寻苏轼成才的原因么?这风气基本还算健康的文坛、政坛应是重要的一条。说到宋代文坛、政坛的风气,皇帝其实是最重要的,宋代的皇帝谈不上大才,李世民那样雄才大略的皇帝,一个也没有。但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爱才,二是不杀大臣。苏轼在政治漩涡中沉浮,可谓饱经沧桑,但皇帝还总记挂着他,实际上在保护着他。特别有意思的是,苏轼因反对新法,贬在密州为官,中秋节时想念弟弟苏辙,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此词很快流传开了,也传到宫内,宋神宗看词后,赞叹不已,对其中“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二句尤为感动,说,这苏轼终是忠臣,尽管放逐在外地,也不忘君。在三苏祠,我看到一幅壁画,是清代邹一桂的画,画题为《金莲烛归院图》,画上有皇宫太监掌着灯躬身送苏东坡的情景。我知道,这是有一个故事的,故事大抵是:苏轼被皇上召进宫,论诗谈词。出宫廷时,遇宣仁太后,宣仁太后是神宗之母,她也十分喜爱苏轼的作品,特意让太监掌灯送苏轼出宫。此故事足以说明皇家对苏轼文才的看重。宋代重文,代代皇帝均是文艺爱好者,有些还称得上文艺大家。这种文化环境有利于苏轼的成长。

穿过三苏祠的前厅,来到飨殿,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显眼的柱廊,朴实得不能再朴实,却是真正的生活化。进入殿堂,正中是苏洵的塑像,两旁分别是苏轼和苏辙的塑像。怀着崇敬之心,瞻仰三位文豪。值得注意的是,苏洵塑像头上有一块匾,匾上有“养气”二字。这让我马上想到孟子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气”——中华文化中多么重要的一个概念,它相当于精神,但没有精神的抽象。它像朝霞,光辉璀璨;像春光,姹紫嫣红;像大海,涵盖天地。苏家出了苏轼,苏洵功不可没,有其父,必有其子。苏家良好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苏轼、苏辙这样的人才。苏洵先祖为唐朝著名诗人苏味道,原籍河北,迁至四川,已历几代了。这样的家庭称得上诗书传家了。苏洵如何教育他的子女,具体情况我们了解不多,但最为根本的一点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儿女最好的老师,这“最好”,就好在他们是儿女的楷模。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久久地望着神龛上苏洵的塑像,我为这位伟大的父亲而感动。作为文学家,苏洵诚然是成功的,他的文章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但是,对于他来说,最成功的事业是培育出了苏轼这样的旷世奇才。苏洵是第一流的文人,更是超一流的父亲。我想起苏轼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出川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途经三峡,壮丽的自然风光,引起了苏洵的音乐情趣,他取出琴,面对山川,弹奏起来。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为父亲的琴曲所感动,各自赋诗一首,抒发少年情怀。琴曲虽然不留,但兄弟俩的诗尚存。读此诗,想象当时的情景,那琴曲似在耳旁响起……

在当今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遭忽视的,殊不知,这于人的成长最为重要!

转过前殿,来到后花园。这里的风景别具一格,比之前殿的严整,这里就显得松散多了,一条小溪,弯弯曲曲,小溪中,有一块小洲,花木繁茂,花木中有几位女子的雕塑,那是苏家几位著名的女子,一位是苏轼的姐姐,后来误传为苏轼的妹妹,有人编出非常有趣的故事,说是苏小妹与苏轼比才华,还有三难新郎等。最让我们关注的是苏轼的妻子王弗,她的塑像在群塑中比较醒目,事实上,王弗在苏家的地位也较别的女子要高。王弗知书达礼,堪为苏轼知音。据说,苏轼读过的书她都读,有时,苏轼将读过的书忘记了,她可以将书的内容叙述出来。苏轼进京赶考,对妻有些依恋,王弗却道:“男儿志在四方,何必惬意守妻房。”苏轼在凤翔为官时,有个叫章惇的人曲意巴结苏轼,王弗知道后,提醒苏轼要当心。果然此人后来成为陷害苏轼的小人。如此明白事理又性情温婉的妻子,苏轼哪能不疼爱?不想天不假年,王弗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十年后,苏轼写下著名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二记梦》,怀念亡妻。诗中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情之真切,境之凄美,意之幽深,在浩如烟海的悼亡诗中堪称翘楚,千秋之下,感人肺腑。苏轼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伴随苏轼二十五年,这二十五年正是苏轼宦海风波的年代,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或回京师,或贬僻壤,贫穷时甚至自己种菜养鸡。王闰之也是没福,早于苏轼七年去世了。对妻的早逝,苏轼不胜悲痛,他写道:“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这里,还要说到苏轼的侍妾——朝云,这是一位钱塘女儿,从苏轼在杭州起,一直跟随着苏轼,直到海南。别看朝云只是一位侍妾,也算得上苏轼的知音。有这样一则佚事:

初,子瞻为学士时,常饭后捧腹行,问一妓曰:“此中何物?”曰:“满腹书诗。”问一妓,曰:“满腹智巧。”次及朝云,朝云曰:“相公一肚子不合时宜。”子瞻大笑。

从这一个故事,可知朝云懂苏轼之深。朝云没有上过学,但跟随苏轼也读过一些书,懂书法,善楷书,她育有一子,然早夭。朝云后来皈依佛门,故事也不少,亦算得一奇女子。苏轼很爱朝云,为她写了好几首诗,其中之一为《蝶恋花》,据说朝云非常喜欢此词,每每吟诵其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二句时,都会伤心得流泪。

虽然这个世界多是男人唱主角,但是,一般来说,男人要有所成就,都离不开女人相助。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将男人看作阳,女人看作阴,以阴阳和合为吉,为美。苏家这样出人才,与这家的女人们有很大的关系。苏洵的妻子也是苏轼兄弟的母亲程老夫人,苏辙的妻子史氏,还有苏轼、苏辙的乳母任采莲,哪一位不知书达礼,哪一位不可圈可点?

母亲不仅是肉体生命之源,而且是精神生命之源,好儿女均有好母亲。

妻子不仅是培育生命之伴侣,而且是创造事业之伴侣,好男儿均有好妻子。

苏家不就是典型的例子吗?

感叹着,亦欣赏着,忽然出现一座苏轼的石头雕像,苏轼斜倚着身子,坐在池中一块石头上。他胡须飘拂,神态安详,似在打量远方,他在望什么?是古代的圣贤,向往着他们辉煌人生,慨叹着自己的壮志未酬?是天上的仙鹤,盼望它的飘落,载着他飞升仙界?是西方的佛国,聆听着如花的梵音,似与佛陀同在?苏轼在望着远方,我在望着苏轼,苏轼在遐思,我也在遐思……

如今颇有人喜欢说自己是“爷们”,什么是爷们?终日神聊,有一张会海吹的嘴巴,就是爷们?或者说,五大三粗,货真价实的生育机器,就是爷们?

我看,真正的爷们应是苏东坡这样的男子汉,心像天阔,慧如云涌,情比海深。

苏轼之才、之德、之情、之识均是第一流的,让后人钦佩不已,在我,更看重的还是他的识,准确地说是他对人生之识。

众所周知,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个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之与别的生物不同,是人能清醒地知道这一点,而且人总是有感情的,连世外高僧弘一圆寂前都“悲欣交集”,何况凡夫俗子的我们!所以,苏轼与客夜游赤壁时,客见江山壮丽,就不免感伤人生之有限了。你知道苏轼是怎么劝慰客的?他说: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说得太好了!水流百转,万变千化,它少过吗?月圆月缺,或遮或显,它亏过吗?一切皆变,又一切永恒。这就是天地。为什么非得将我与天地对立起来,我不就是天地,天地不就是我吗?天地既然不能一瞬,我又何忧白发添鬓呢?天地既然无尽,我又何忧红颜渐失呢?最最重要的,是当下的活着,要活得快乐,活得精彩!

作为旅游景点,参观三苏祠只需一个小时,便是,如果将三苏祠看作一本书,那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太厚重,太丰富,太撩人遐思。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出了不少人物,真个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滔滔不绝。这其中有“三苏”,特别是有苏轼。是什么样的风水,让这样一块地方产生了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踏遍了三苏祠每一寸土地,数遍了三苏祠的每一朵鲜花,我在寻找着答案。但是,我没有得到。

我又来到苏家子弟读书的地方——来凤轩。苏轼兄弟双双进士及第之时,当时的大文学家梅尧臣写给苏洵的诗中云:“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双翼,不敢呈文章。”是啊,这屋子是飞出了两只金凤凰,那么,这金凤凰是怎样育成的呢?秘密就在这书房了。我们这次来参观,书房没有打开,当然,即使打开了,也不会有什么奇异的东西发现。但是,我深知,人才不是天生的,是育成的。像苏轼这样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可以想象,他在这里读了多少书。当然,读书人很多,不是所有的人只要读书就能成功。苏轼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的机缘和合。这多种因素中,有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历史的……缺一不可啊!我痴痴地想,如果某一样因素,不是现实的这样,又会怎样呢?也许苏轼就不成为苏轼了。我似乎有点悟了,这风水,其实不只在自然山水上,而是在诸多的社会因素的机缘和合上。

来到大殿,站在苏轼书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我大声地朗读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人物是有许多会被大浪淘尽的,他们在世时声名赫赫,气焰万丈,然而,这种声名是虚的,其气焰也必然随他们的离去而消失,而随着时间逝去,逐渐为人遗忘。然而也有一些人物,他们生前也许并没有多少声名,或者声名不佳,但犹如一块巨石,经过历史大浪的淘洗、摩挲,将其内蕴的宝石本色呈露出来,从而呈现出别样的光辉,让后世震惊,奇喜,珍爱。苏轼应该说不算这类人物,他生前,就声名显赫,但是,他真正的价值却是在他身后的历史中不断地呈现出来的,而且没有穷尽。

苏东坡,你才是真正永恒的。

2011年9月13日

附:念奴娇·心祭苏轼

四月二十二日,游眉州三苏祠。回武汉后,做《品味东坡故居风水》一文,情犹未了,效东坡《念奴娇》词以祭东坡先生。

日精月华,堪铸就,东坡如此英物。总角峥嵘,听颂是,“四杰”彪炳庆历。[2]峨眉揽月,岷江澄心,雏凤腾云翼。[3]仁宗惊呼,子孙宰相备矣。[4]

莫叹宦海沉浮,鸿爪留雪泥。淡妆浓抹、把酒问天,前后赋,三国周郎赤壁。[5]轼矣不遇,而江山幸矣!诗耀星河,书灿日月,心香一瓣遥祭。

2011年5月16日晨

[1]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2] 四杰为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石介(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歌颂了这四个人物。苏轼年少读书时,从先生处得知这四位人物,钦敬不已。他在《范文正公集序》云:“庆历三年,轼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者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先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3] 雏凤,三苏祠中有苏家书房名来凤轩。苏轼兄弟进士及第后,梅尧臣给苏洵的贺诗中有句云:“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

[4] 宰相备矣:苏轼与弟苏辙同科中进士,仁宗曰:“我为子孙备二宰相矣。”

[5] “鸿爪”数句均出自苏轼诗文。